27*19的小剧场面积应该要怎么规划(300座)要包含前厅、国航贵宾休息室室、化妆室、灯光室、候场区和盥洗室

风野舞子人体艺术网站,西游记h版晓晓影院
友情链接:狂操办公室淫人妻【19:55】,俄罗斯人性交五月天
友情链接:格式:pdf&&&
贡献者:Laryssakaiser
上传时间: 18:19
此文档归属以下专题
暂无相关专题
-------------
新增文件夹...
(多个标签用逗号分隔)
&JG J 57-2000 剧场建筑设计规范 条文说明
分享到:&&
下载本文档需要登录,并付出相应积分。()
文件大小:547KB
所需积分:& 20
&2006-, All rights reserved.武汉市地方志
当前位置:
&&&&&&&&&&&&
【幼儿园建筑】
 & 武汉最早的幼儿园是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在武昌阅马场南面创建的湖北幼稚园。到1948年,全市在册幼儿园仅有10所,建筑多因陋就简。
 & 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出现了一批正规的幼儿园建筑。80年代有新的发展,仅武昌区就有幼儿园221所,建筑总面积12 895平方米,平均每个幼儿有4.5平方米。1990年,全市有幼儿园1 192所,在园幼儿17.7万人。
 & 湖北幼稚园 位于武昌阅马场南面(原址为现湖北省武汉市幼儿师范学校附属幼儿园)。系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湖北巡抚端方创办。园内建筑及设备有开诱室、训话室、游戏窒、陈列图书玩具室等,户外活动场地上有游戏山、游戏亭等。
 & 曙光幼儿园 始称武汉市妇联幼儿园,位于汉口解放公园西北侧,是50年代第一批兴建的市级机关干部子女专用寄宿(全托)幼儿园。由武汉市设计公司(今武汉市建筑设计院)设计,1953年建成。园基为200×200米的正方形,占地面积40 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 650平方米,其中幼儿园(活动室、卧室等)3 200平方米,大活动窒(礼堂)188平方米,小儿厨房120平方米,隔离室651平方米,洗衣房124平方米。其余为行政办公、管理人员宿舍、食堂、浴室和传达、接待室等。行政办公及宿舍与传达接待室分别设在园前入口两侧;4栋幼儿园房屋设在后中部,可开幼儿班13个,接纳500-600人。前有大游戏场地,后为儿童厨房、大人食堂等。大活动室(礼堂)、隔离窒设在大游戏场两侧的独立地段。幼儿园(用房)1式4栋,每栋长39.8米,宽10米,2层混合结构。作业、餐室、活动室、卧室等主要用房均为木地面、木墙裙(1.2米高,全部纱门纱窗,采光面积1 : 4)。儿童室窗台高50厘米,栏杆90厘米。内粉刷浅绿和浅黄色。外墙粉刷上部奶油色、下部红色清水墙。全园房屋红砖红瓦,四落水坡顶。园内道路浇铺混凝土。路旁多植树,空地为草坪。(图10-18、10-19)
图10-1           8曙光幼儿园平面图
图10-19       曙光幼儿园全景
 & 珞珈山街幼儿园 位于汉口黎黄陂路8号,系原有旧房改建。由江岸区设计室设计,1983年建成。占地面积989平方米,建筑面积1 772.71平方米。教学楼建筑平面为“U”字形,高4层。每层2个幼儿班,每班活动室、卧室各l间。活动室与卧室之间设活动隔断。室外有1.8米宽阳台。幼儿厕所、盥洗室靠卧室、活动室后面。楼的两翼端部有保管室、楼梯间。“U形”外廊连通每层各室。儿童活动室、卧室为水泥砂浆面刷红色地板漆,墙裙为果绿色调和漆(1.2米高)。
中南民族学院幼儿园 位于学院教工生活区。由湖北工业建筑设计院设计。1983年建成。占地面积4 800平方米,建筑面积计2 000平方米,设有6个幼儿班和1个哺乳班。建筑平面“山”字形,3个单元2层幼儿用房坐北朝南,东端与单层办公用房相连。东北角处为厨房、哺乳间。东南角处有直径12米的活动、音乐室。每个幼儿房单元长24米,宽9米,东端有3米开间楼梯。中部南面有3米宽外挑廊,每班1层,各有6×9米活动室、卧室1间。活动室与卧室之间有幼儿卫生间、存物室。单层办公用房西面外廊连通幼儿园各室,东西办公室为锯齿形墙,各座幼儿园建筑为砖混结构,平屋顶。
【中小学建筑】
 & 武汉近代中小学教育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1903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武昌开办普通中学堂,同时将武昌划为东西南北4区,分设初等小学堂60所(其中城内43所,城外17所); 1904年又增设东西南北中5所高等小学堂,其中东路小学在武昌昙华林,西路小学在宫门口(就武当宫旧址改建),南路小学在滋阳桥后,北路小学在楚楼左侧北城角,中路小学在南楼前。这是武汉最早一批中小学校,当时的学校建筑比较简陋。在此期间,外国传教士在教堂内附设有小学,还创办了文华中学、博文中学、博学中学等一批教会学校。民国初年改学堂为学校,一些有识之士创办私立学校,如1920年董必武创办武汉中学;陈潭秋创办共进中学; 1925年吴德峰开设崇实中学等。随后相继有湖北省立、汉口市立男、女中学等。至1949年,武汉共有私立、公立小学311所,在校学生6.2万人;公、私立普通中学66所(包括武昌、汉阳、黄陂、新洲4县),在校学生17 272人。较多的中小学校利用旧有建筑因陋就简或稍加改建而成。较正规的中学校舍建筑有1908年建成的德华学堂(后改上智中学,今市六中),三层砖木结构教学楼。20年代以后相继建成的博文中学(今市十五中)、汉口市一男中(今市一中)、汉口市二中(今武汉市二中)等,2-3层砖木结构教学楼等,是为武汉近代最好的中学建筑。
 & 50年代,国民经济亟待恢复发展,武汉中小学教育重于内部调整,各校舍除原有建筑外,多利用旧有善堂会馆、仓库等,部分进行维修改建、扩建,仅在新开发的工业区和新建的高等院校兴建了一些子弟学校,多为1-2层的砖木结构,红砖外墙,红瓦屋顶。
 & 60年代,全市集中新建一批中小学校。1963年,新建中小学建筑面积就达50 378平方米,学生座位15 050个(300个班)。教学楼多为长外廊式或局部内廊式,小学多为3层,中学4层。每班学生定员50人,小学教室为8.4×6米,中学教室9×6米,实验室10.8×6米。走廊宽多为2.4米,楼梯间宽3.6米,层高3.6米。每个教室有2门4窗,教学楼多为砖混结构。即砖墙、柱承重、钢筋混凝土梁板、楼梯、水泥砂浆楼地面、外柱廊、平屋顶。
 & 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前期“文化大革命”期间,武汉新建的中小学建筑较少。
整个80年代,结合三镇住宅小区的配套建设,建成了一大批质量较好的中小学校建筑。
【高等院校建筑】
 & 光绪十七年至二十四年(公元年),张之洞先后在武昌开办方言学堂(湖北最早的一所官办新式学校)、商务学堂、自强学堂、武备学堂,农务学堂和艺术学堂等,兴办新学开全国风气之先。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张之洞撤销两湖文科高等学堂,以两湖书院旧址改建两湖师范学堂,将原两湖书院旧斋房(平房)拆除,新建东西两斋楼。加建正堂(大礼堂)等。以后又陆续建有存古学堂和法政、铁路、矿业学堂等。辛亥革命后,市内先后建有湖北省省立教育学院、省立农业专门学校、私立江汉法政学堂、文华大学、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中华大学、武昌艺术专科学校和国立武汉大学等。抗日战争爆发后,高等学校内迁,校舍建筑在沦陷时多有损坏。至1949年底,武汉地区有高等院校10所,在校学生4 490人。
 & 1952年起,全国院系调整时武汉地区保留下来的原有高校有武汉大学、湖北医学院等4所,合并、新建了华中工学院、华中师范学院、华中农学院、武汉测绘学院、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武汉医学院等。50年代末,有高校18所,至1985年达34所。
 & 武汉大学&位于武昌珞珈山。其前身为创办于1893年的自强学堂(旋改武昌高师、武昌师范大学、武昌大学、武昌中山大学),原校址在武昌东厂口,面积为3万平方米,有图书馆1栋、教学楼和宿舍1栋为2层砖木结构,余为木结构平房。1929年改名国立武汉大学,迁现址建新校舍,李四光任建筑设备委员会委员长,聘请美国建筑师凯尔斯(F·H·Kales,1899-1979)设计,缪恩钊为校方总体建设监督工程师。汉协盛、袁瑞泰、永茂隆等营造厂分别承建。1929年3月破土,1935年多数项目陆续建成。校园濒东湖西南岸,占地200多公顷,主要建筑项目有文、法、理、工、农、医6个学院和大礼堂、体育馆、饭厅、学生宿舍、教职工住宅等。建筑面积7万多平方米,耗资400多万银元,是武汉地区最大的一组近代院校建筑。(图10-20)
图10-20       & 武汉大学教学中心区平面(1936年)
校园规划依山就势,巧于因借。教学中心区两大组建筑群,三面环山布置。第一组以图书馆为主体,在北山丘陵地带的狮子山,坐北朝南。图书馆居山顶中央突出;东、西两翼为文学院、法学院,对称矗立;南面学生宿舍抱坡而建。图书馆建筑面积6 000多平方米。正面5楹(间)、中间3楹为大阅览室(跨度18米,钢筋混凝土框架和组合式钢框架承重),两边各1副楼(2层)。后两角处各有1书库楼(山上4层,山下2层,层高2.4米。地势跌落处设悬臂阳台与地面相连)。从书库底层至大阅览室顶高37.4米。图书馆外形为古典形式,顶部塔楼是个等边八角形,单檐双歇山。两副楼屋脊与大阅览室相连,叫“歌山连脊”。文、法学院为一对姐妹楼。平面为方形四合院,立面4层,宫殿式屋顶。学生宿舍一字形排列,前面3-4层,后面1层,钢筋混凝土平屋顶与图书馆前区连成一片(即用“天平地不平”手法,扩大教学区在山顶的活动场地)。宿舍共有4个单元(栋),设16个出入口,分别称“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晨、宿、列、张”。每单元设10间房,每间宽3.3米,深4.5米(使用面积13平方米),内设壁柜,可放两张双层床。共计300多间房,可住1 200多人。两单元宿舍间依山设有阶梯(95级)作为自校前路上图书馆教学区的径道,又是宿舍的主要楼梯。梯上圆拱孔道,顶部门亭楼,突出宿舍顶,单檐歇山。宿舍屋前沿眉檐与这组建筑楼均盖绿琉璃瓦。
 & 第二组以运动场为中心,大礼堂为主体。运动场位于山谷低处.东、南、北3面为峡谷山坡,看台依坡而筑。建筑群沿看台外围凹形校前大道上侧布置。工学院、理学院分别在运动场中轴线(长达400米)的南北端,为大礼堂的左、右翼。工学院主楼坐南朝北,四面群房面向主体对称布局。主楼为教学用房。平面显正方形,楼内中部有5层共享大厅,回廊相通(廊兼学生课间活动场所),楼顶为重檐四坡玻璃屋盖。楼下地下层为科技成果大厅,可由楼前高台下通道进出,阳光可从顶部直射厅内。4栋群房为学院办公用(包括土木、机械、电机、矿冶系和研究室、实验室等),均为矩形平面,内廊式,3层,单檐歇山,绿琉璃瓦。理学院在图书馆组东(左)侧,坐北朝南,中部主体为科学室,底层有两个学术报告厅(每厅固定座位300个),余为合班教室。钢筋混凝土穹窿顶屋盖(直径近20米);两侧配楼矩形平面,对称朝南,分别为化学楼和物理楼,内设实验教室、实验室、教学办公用房等。楼高4层,单檐歇山,绿琉璃瓦。会堂与配楼有连廊相通(构成整体)。大礼堂和体育馆在运动场东西轴线上下端。大礼堂坐东朝西,礼堂居中,南北两翼分别有物理楼、化学楼。运动场西向山谷箕口(东西长500米,南北宽200多米),地势骤降,为校区下沉式中心园林地。体育馆在其下方。
 & 校园建成后,游人不绝,普遍有感于校舍建设的总体统一,又有群组、单体建筑的特色,并配合和增添了湖光山色的美景。郭沫若在《洪波曲》中写道:“武昌城外的武汉大学区域,应算得上是武汉三镇的物外桃园吧。宏敞的校舍在珞珈山上,全是西式建筑的白垩宫殿。山上有葱茏的林木,遍地有畅茂的花草,山下更有一个浩渺的东湖。湖水深清,山气凉爽,而临湖还有浴场设备……。我平生寄籍过的地方不少,总要以这儿最为理想了。”又感慨说:“太平时分.在这里读书,尤其是教书的人,是有福了”。
 & 新中国成立后,武大集中开办文理专业,原工学院等专业分别并入武汉等地有关院校。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其校舍建设不断扩大,至1985年,全校建筑面积38.4万平方柴(相当于建国前的5倍多),其中1985年建成的新图书馆,建筑面积约15 000平方米,主楼7层,书库14层,为校园内最高建筑。(图10-21)
图10—21           & 武汉大学图书馆
华中理工大学&即原华中工学院,位于武昌东湖畔,喻家山南麓。1953年由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南昌大学、广西大学等有关专业合并组建,同年9月开工,1957年建成校舍145 162平方米,其中有救室22 752平方米,图书馆6 338平方米,工厂、实验室3 714平方米,学生宿舍31 531平方米。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校舍建筑相应增加,至1984年,学院设有数学、物理、化学、力学、光学工程、机械工程、动力工程、电子工程、固体电子学、无线电工程、计算机科学和工程、自动控制工程、船舶工程、生物工程、经济管理工程、外语等16个系,39个专业。在校学生12 000人,校园占地200公顷。有大小房屋319栋,总建筑面积471 053平方米(图10-22)。其中有救学楼15栋,建筑面积44 308平方米;学生宿舍19栋,建筑面积81 179平方米;图书馆1栋,建筑面积9 332平方米,工厂(车间)4栋、实验室72个,共105 274平方米;余为计算中心、体育馆、建筑设计室、出版社、招待所、汽车队、医院、服务大楼、中心商店、邮局、银行、教工宿舍、附属中小学、幼儿园等。房屋多为2-6层(仅南1楼中部为8层)。校区宽平,混凝土路网规整,道旁空地满植草、树。
图10-22    & 华中工学院校区总平面图
 & 武汉地质大学&即原武汉地质学院,位于武昌东湖畔,南望山南麓,东与华中理工大学接壤,西为邮电科学研究院。1975年从北京迁来武汉,校舍设计由湖北工业建筑设计院承担,施工由中建第三工程局负责。1975年开工,1985年建成。校园东西长计1 000米,南北深700米。占地面积6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
 & 总平面布置,中部南北大道以东为行政生活区,以西为学校区。学校区自东至西有教学区、运动区、学生生活区。教学区用中轴线多层次构图,校门设在教学区。位于南北大道西侧、坐西朝东。入校门正面为3馆(图书、博物、资料)大楼(教学中心)。右(北)面有物探楼、水工楼,四者围成中心广场。教学区中轴线两侧分别有水工楼、教学楼、物探楼和基委楼。中轴线端部是地勘楼。
 & 3馆大楼坐西朝东,“日”形平面。高4层,建筑面积9 910平方米。(图10-23)水工楼、教学楼、物探楼、基委楼均为“L”形平面。主楼5层。地勘楼为学院主楼。“一”字形平面,长131.2米,宽14.4米(中内走道宽2.4米)。地下1层,地面10层(顶高42.7米)建筑面积22 454平方米,内有教室和实验室356个,楼中部过厅侧设有电梯2部。全楼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图10—23        & 武汉地质学院
 & 运动场中部为足球、田径场地、南端有投掷场地,北面的健身房(体育馆)建筑面积2 600平方米,内场地长48米,宽32米,木板地面,内场四周有挑廊,馆为钢筋混凝土门式刚架承重,砖墙围护。
 & 学生生活区的主要建筑有食堂、浴室、宿舍等;行政生活区的主要建筑有行政办公楼、职工住宅、宿舍、食堂、菜场、招待所、附属中小学、幼儿园等,以及室外游泳池、电影场。
& 中南民族学院位于武昌向家山。创办于1951年,原址在武昌街道口洪山南坡(今湖北省军区处),1980年迁现址重建。由湖北工业建筑设计院设计,中建第三工程局施工,1981年动工,1985年底基本建成。校园占地面积49.3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其中文科教学楼(8层)8 889平方米(图10-24),理科教学楼(6层)6 525平方米,物理楼(7层)8 208平方米,化学楼(8层)6 987平方米,图书馆(主楼3层、书库5层)6 677平方米,行政办公楼(7层)4 893平方米,大礼堂3 865平方米,文物馆(3层)2 613平方米,余为学生宿舍和教职工住宅等。校园大道以东为教工生活区,大道以西为教学区:西临南湖,南、北湖岔环绕,呈狭长“L”形半岛,地貌丘陵起伏,建筑因山就势。自半岛北端至南端,依次是校前区、教学中心区和学生生活区。校前区以大礼堂为中心,内有单身教工生活建筑(宿舍、食堂、锅炉房等)和有座位的露天电影场。教学区建筑群以东西干道广场为中心,北面文科大楼是主体,在石山(最高山丘)顶,坐北朝南,主体平面沿山脊按不同标高布置,入口中轴线不对称,东楼3层(不计梯下层)阶梯教室(每层1室,300座)返向迭落;东段6层,设有合班教室(150人),普通教室(50人)等,层层悬挑封闭外廊。门厅部分8层(含2层塔楼),内设电梯、主楼梯各一部。顶部塔楼为学院制高点,内有80吨水箱,外饰挑檐(与6层顶组成四季挑檐),主楼前山脚下单层裙房为系办公室,地面标高比主楼低3米,上下用迭落式连廊连接,形成不规则不等高的左、右两内院。图书馆在广场西端,背临南湖,面向校大门,“山”字形平面,正面外廊立柱。物理楼在广场以南。实验大楼和学院行政办公室在广场东端干道两侧。化学楼因对环境有一定影响,设在中心区以南的独立地段。文物馆在伸入南湖半岛的端部。整个教学区建筑,室内为水磨石地坪,普遍粉刷墙面,外墙面为水刷石、彩色马赛克,除校大门和文物馆为传统坡顶绿瓦外,其余大楼均为平屋顶,挑外檐,沿檐贴绿色面砖,吊盘柱(意为仿侗族的风雨桥、鼓楼,江西、广西民居的吊脚楼、垂花柱等)。体育设施主要在教学区与学生生活区之间的低洼地段,设有300米跑道的田径场1个和健身房1座。学生生活区在半岛南端土岗上,建有学生食堂、回族食堂、学生宿舍、浴室、锅炉房及游泳池等。
图10-24&中南民族学院文科教学大楼
 & 武汉城市建设学院位于武昌马鞍山南麓。原址在武昌马房山(今武汉工业大学)。是建国初期兴办的建筑学校,为建工部直属院校,也是国内第一所城市建设高等学校。设有城市建设和建筑工程等系,校舍多为2层砖木结构,大礼堂等为多层混合结构建筑,“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度停办。70年代末,与迁来的北京建筑材料工业学院合并为武汉建筑工业学院。1981年在现址重建新校舍。中南建筑设计院设计,1987年建成。学校规模按2 800名学生,1 000名教职员工建设。占地面积33.3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129 000平方米。校址邻近东湖,依山傍水,地势起伏。整个校园分为3个区,前部为学生生活区和教职工生活区。教学区设在后部山麓,主要建筑有:教学主楼、图书馆、物理馆、力学馆、水工馆、办公楼、俱乐部、操场、游泳池等教学设施。馆、楼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或混合结构。其中教学主楼高9层,“一”字形平面,7个开间,为学院最高大的建筑。生活用房有学生宿舍、学生食堂、研究生楼、教职工住宅楼等。整个校园布局合理,环境幽雅,建筑简洁明快,与当地湖光山色交相辉映,呈现出一派生气蓬勃的景象。
 & 江汉大学&校本部位于汉口赵家条江大路,3个分部分设于汉阳和武昌。1980年创办,是国内高等教育改革中出现的一所全日制综合性走读、收费职业大学。校本部北院占地43 960平方米,原为50年代创办的财贸干部学校,校舍多为2层砖木结构房屋;南院占地123 610平方米,原为华中师范学院汉口分院和武汉四十中部分校区,原有校舍多为外廊式2层砖木房屋。汉阳分部、武昌分部、华农分部分别占地8 004平方米、10 938.8平方米、28 681平方米。学校创建以来,对校区原有的建筑进行了维修扩建,并逐渐兴建了一批新建筑。其中有1982年建成的本部北院4层图书馆。建筑面积2 850平方米;1984年建成本部南院图书馆及相继建成的办公楼等,至1987年,校本部各类校舍总建筑面积为78 694平方米,其中教学用房共31 119平方米(含图书馆5 300平方米,实验楼5 300平方米),行政用房8 332平方米,生活用房28 261平方米,福利及附属用房5 100平方米,体育设施及其他用房5 072平方米。全校设有政治法律、经济管理、会计统计、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等43个专业,在校本、专科学生6 000多人。80年代以来,原有部分2层教室扩建为3层,并把原红砖清水外墙饰为水刷石墙面。加上继续新建了部分建筑,整个校区面貌焕然一新。
【娱乐建筑】
 & 武汉传统的文化演出如戏曲等原多在庙台戏楼或茶楼会馆等处举行,无专业剧场。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建“丹桂茶园”,1901年建“天一”茶园,尔后相继有满春茶园、怡园、贤乐茶园、武汉大舞台、新舞台、荣华茶园等剧场(院)建筑。辛亥革命以后,西方电影艺术传入,1918年兴建威严大戏院(今解放电影院),1920年建成汉口新市场(今武汉民众乐园),1930年建成明星大戏院(今武汉电影院)、上海大戏院(今中原电影院)等。至1949年,武汉三镇有文化娱乐场所22家。建国后,又兴建了一批文化娱乐设施,以满足人民的文化生活需要。50-70年代,市区有影剧院73座,观众席位96 388。1980年后建成了江夏剧场、楚风剧院、文化电影院、琴台影剧院等。1985-1990年,武汉影剧院建筑多为装修门面和增设院内空调、音响、灯光等现代设施。到1990年底,全市64家首轮电影院安装空调设备的已达59%,中原、新华、滨江等影院增设录像厅、咖啡厅、舞厅等,成为综合娱乐场所。
 & 庙台戏楼&清末民初,武汉三镇有寺、庙、宫、殿、庵、观等多达390余所,其中大都建有戏台。舞台多设在正殿前,称戏楼子,垒土石作高台,台前多无帷幕。舞台上陈设1桌2椅。桌前称“外场”,桌后称“内场”。再后是1幅布幔或1堵墙,或几扇雕花隔扇门将前、后台隔开,两旁各留一门,供剧中人上下场用。后台是演员化妆、休息之地。乐队坐在布幔前,面朝观众。这是武汉正规剧场的前身。
 & 会馆戏台&汉口开埠后,各地商贾纷纷在汉设立会馆、公所,增强行帮势力。《夏口县志》记载,“汉口各会馆公所约二百处”,其中著名的有山陕会馆、湖南会馆、徽州会馆、绍兴会馆、广东会馆、万寿宫等。各会馆、公所多建有戏台,有的还有内、外台。形式与结构跟庙台相仿,唯两旁建有走马楼,设有供主、客看戏的座位,观众可自由前来免费观看;内台设在室内,舞台比外台略矮小,台前有天井,正面为大厅,是会馆主人宴客看戏之地。清末民初。会馆、公所陆续改作他用。其中山陕会馆、绍兴会馆、广东会馆、牛皮公所、两湖会馆等先后改为正俗戏园、文化电影院、中山电影院、大华电影院和黄金大戏院,完全成为影剧场。
 & 茶楼戏座&汉口茶馆盛行于清嘉庆年间,有“唱婆子”(善歌小调的少妇)在茶馆里卖唱,“黑漆包头白粉腮,竹筐携去店门开。等闲爱听清平调,十个铜钱唱一回”。宣统元年(1909年),武汉三镇共有茶馆411家,不少茶馆内设有简单的戏座。戏座因陋就简,每桌6人,边品茶边听戏。一般兼有唱戏的茶馆称茶园。后来较大茶园逐渐转向专业剧场。
 & 民众乐园&始名“汉口新市场”,位于中山大道民生路上首,是一个娱乐商业兼备的综合游乐场所。由刘友才等集资兴建,1919年主要部分建成开业,1920年全部建成。全园占地面积12 187平方米,建筑面积17 168平方米。主体建筑是一座临街7层圆顶大厅门楼和两翼3层楼房(“凹”平面),其余项目有“雍和厅”(杂技厅)、大舞台、新舞台以及贤乐巷、协兴里一带住房20多栋。主体门楼各层一大厅,有电梯通7层圆顶,供游人登楼俯望;两翼楼房沿街面设有悬挑阳台,临园面有柱廊连通(通廊净宽2.1米),各层左右2大厅(多为宽11米,长28米)。东翼中部连廊侧设两面梯通各层。“雍和厅”在场院中间,为半圆多边形2层建筑,1层后部设有舞台,2层楼为圆柱半环廊(供俯看一层舞台演出)。大舞台和新舞台并列于场院后部(今江夏剧院和群众电影院处)。楼房结构多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砖砌围护粉刷。全园场地设施仿上海“大世界”。分别安排了3个剧场、2个书场和中西餐厅、弹子房、小型商场、阅报室、陈列室、室内花园(即所谓“小乾坤”)、哈哈亭(即哈哈镜)、溜冰场以及杂技、舞台等。另外,在进院处设有“鸳鸯池”(后改金鱼池),池中叠石为山,周围环水,山腰塑有捉迷藏裸体小儿,山顶飞瀑奔泻。一对鸳鸯在池水中浮游。“新市场”后部的“趣园”(小花园,系主体建筑落成后请日本杂技师设计而建)设有茅亭、竺桥、莲池、喷泉(水从莲心上喷出)等建筑小品。全园建成开业,曾驰名国内外。1946年全园有各种剧座4 500席,为武汉最大的文化娱乐场所。建国后,园内建筑多次维修,1981年,原大舞台和新舞台分别拆建成现代建筑的江夏剧院、群众电影院。(图10-25、10-26)
图10-25            & 民众乐团外景
图10—26     民众乐园内景
 & 明星大戏院&即今武汉电影院,位于汉口中山大道蔡锷路口,系法国人创办,1931年汉口大水前建成。地址呈三角状,戏院沿中山大道一侧布置,总长43.7米,其中观众厅为长方形,净长29.26米,净宽18.28米,净高7.7米;舞台深4.7米。前厅部分在交叉路口处,平面成园弧状,2层楼。观众厅为砖墙附柱承重(柱距4.18米),木屋架上盖铁皮屋面。建国后,影院多次维修。1962年门厅加层,屋顶翻修,观众厅天棚中部改原板条拉毛为压制纤维板等; 1974年在原三角形庭院处增建观众休息室、售票房和办公室,在舞台后面增设通风机房等。近年来,装修和设备日趋完善,现已改为立体声影院。(图10-27)
 & 图10-27明星大戏院(1931年)
 & 上海电影院 即今中原电影院,位于汉口洞庭街,系浙籍商人陈松林创办,由卢镛标设计,1931年2月建成开业。观众厅宽18米,深22米。楼座悬挑10.8米(含耳长),共有观众座948席。观众厅高10米,钢筋混凝土壁柱承重,三角形钢屋架(间距3.6米),抹灰弧形天棚,木屋面板上盖红机瓦,屋顶中部设有纵向气窗。前厅2层混合结构,底层前有3米深门廊。门厅宽7.25米,深7.22米,左侧票房两边各1楼梯。建国后多次维修、改建。其中有台口加宽至12米,去掉楼座后中部凸出的放影室,观众厅墙面加贴吸音板,更换观众座椅,以及前厅贴大理石墙裙等。至1975年,影院有池座27排,楼座9排,共有观众座1 010席。
 & 新华电影院位于汉口中山大道六渡桥段,为建国初期武汉最早兴建的电影院之一。1952年由武汉市设计公司设计,1954年10月建成。建筑平面为斜梯形,观众厅前端宽15米,后端宽19米,深24米,池座23排,楼座11排。共有观众座962席(原为932席,其中池座642席,楼座290席),皮沙发椅。台口宽1O米,舞台宽10米,深6米。观众厅采用折叠式侧墙,无窗。墙面石灰浆拉毛刷色;楼座下设二圆柱支撑。影院前楼3层,底设门厅、票房、工作室、楼梯间,2层大厅、办公室、休息室; 3层放映室、办公用房。整座影院建筑为混合结构,机械通风,音质较好。
 & 武汉剧院 位于汉口解放大道中段黄石路口,系建国初期武汉兴建的第一个大型剧场(图10-28)。中南工业建筑设计院设计,1959年lO月建成,总造价150万元。地基临街面宽100米,深170-180米,占地面积17 500平方米。剧院居中后部布置,建筑面积7 010平方米。观众厅为钟形平面,宽27.5米,深34米,观众座1 596席,其中池座22排,945席;楼座14排,651席。座位排深85厘米。宽55厘米,均为皮椅。最高最远座位俯角1.5度,最远视距35米。乐池开口宽4米,长17米,深1.5米,可容乐队85人。舞台口宽14米,高8.5米。舞台深19.5米,宽27.5米,高19米,可供200余人同时演出大型歌剧用。舞台两侧副台各宽14米,深12米。舞台后设有候场室、男女化妆、服装室及仓库用房等。剧场的主要部分有冷风设置,全部建筑装置暖气。剧院为混合结构,砖墙承重,钢屋架。台口饰白底贴金磅花。舞台木地板面。门厅柱面与台柱饰白玉大理石,平顶石膏花饰,金属吊灯,地坪马赛克拼图案。外装修为正面柱廊中式柱头与额楼花饰,墙面为浅灰色水刷石,横线分格。场内光声效果均为良好,至今仍为武汉市较好的剧场之一。(图10-29)
图10-28          武汉剧院平面、剖面图(1959年)
图10-29          武汉剧院外观(1959年)
文化电影院 位于汉口硚口区汉正街中段,原址为清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浙江绍兴商人修建的绍兴会馆。清末民初被火烧毁,后重建。1930年始作影剧院,占地面积2 000平方米。前半部是室内场,有观众席1 162座,后半部是露天场,观众席1 232座。院休息厅的园门外有石狮一对,屋正面上方有“高山仰止”匾额。1982年由武汉市建筑设计院设计,按专业电影院重建。1984年7月投入使用。建筑面积1 915平方米。近似长方形的建筑平面。观众厅为一层(无楼座),长20.4米,宽36米,观众席34排,990座,排距80厘米,椅宽50厘米(均为夹板靠椅)。银幕舞台为无台口式,舞台深6米,宽15.3-17米(内窄外宽,两侧有小贮存室),高8米。银幕距地1.8米,放射距离34米,光轴俯角6度,前后排视距高差12厘米(后区有所提高),每个座位均无遮挡。观众厅为钢筋混凝土柱承重,砖墙围护,钢屋架上铺预制钢筋混凝土板屋面。门厅(前楼)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立面(以实为主)浅绿色石英砂干粘石,白色面砖雨蓬,金色大字。观众厅两侧墙为波浪纹粉刷,浅黄色墙面,观众厅和舞台地坪均为预制板、水泥砂浆面,吊顶为白色吸音纸板。观众厅内装有12个四声道立体声喇叭和冷暖设备。夏季温度可降至25℃一30℃,冬季可达15℃。经省固定放映单位视听质量检查团测试,还音效果从低频到高频均达国家标准,为全省之冠。
【体育建筑】
 & 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汉口西商赛马委员会成立,兴建西商跑马场,为武汉最早的近代大型体育建筑设施。随后相继有华商跑马场、万国跑马场等建成。1923年,汉口刘歆生私人花园中修建了一个小型游泳池(长21米,宽11米),为武汉最早的游泳建筑之一。1923年兴建武昌体育场,1934年建成汉口体育场,1936年武汉大学体育馆竣工,这些均为武汉早期的体育建筑。
 & 建国后,1954年在汉口体育场旧址建成武汉第一个现代体育场——中南体育场(即今新华体育场),同年建成中南体育馆(今武汉体育学院球类馆、体操房)。1956年建成武汉体育馆。1985年底,建成洪山体育馆。
 & 西商跑马场&即汉口西商赛马体育委员会所设跑马场,位于现汉口解放公园一带,系英、法、德、俄商人强占租界外土地主办的高级外侨俱乐部,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建成,占地约53.36万平方米(图10-30)。主要工程项目有赛马场、高尔夫球场、看台、舞厅、酒吧间、咖啡馆等。马道为两圈,外圈围长约1英里(约1 600米),宽30米。圈外围植矮冬青,内围设有1米高的白木栅栏。外圈是正式跑马道,沿途竖有里程标杆。马道圈内旷地是马球和橄榄球场。另一中心为野外高尔夫球场,占地6.67万平方米,挖有18个洞穴。跑马场看台为两层建筑。占地2 000平方米,下层阶梯式。上层平台,可容近万观众。赛马终点附近建有2层的公证亭1座,上层为裁判人员监视赛马全程之处,下层作摄影用。亭左边建有小看台,备有藤椅、茶点,专供赛员之用。另外,西边邻近围墙处还建有长1 200米的一排马房(厩),可容200余匹马。新中国成立后,于1952年将西商跑马场改建为解放公园。当年跑马场建筑中的大看台在今通讯指挥学院住宅区内,酒吧间、舞厅和室内游泳池在今武汉话剧院内,均基本完好。
图10-30&原西商赛马场与现解放公团和附近建筑对照图解
 & 华商跑马场&即华商体育委员会所设跑马场,位于今武汉医学院、航空路、万松园路一带,系刘歆生等华商集资兴建,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建成。主要工程项目有跑马场、正厅、公证亭、看台、门房、卖票处等。跑马场呈半圆形,周长1.5公里。正厅为2层建筑,前面设有3座看台。其余大体与西商跑马场同。
 & 新华路体育场 位于汉口新华路中山公园旁,前身为汉口体育场,创建于1923年刘歆生的私人花园“西园”里,长23米,宽11米的游泳池场地。1929年西园改名为中山公园,而在今中山公园儿童游戏场与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之间,修建一运动场,其中有长140米、宽120米的足球场。场地条件极差,设施简陋。1934年按计划在原场地东边修一条200米的田径跑道,在其起点处建一座记分牌,修一条长400米、宽12米的环形跑道,用石炭砂铺成。圈内为足球场,田径场两旁修建能容5 000观众的木看台,看台中央建1栋3层楼高的司令台。扩建中山公园27米,将原足球场改建为高尔夫球场,正名为汉口体育场。但计划实施粗制滥造,质量低劣,以后木制看台年久失修,风吹雨淋,已近腐朽。
 & 新中国成立后,在汉口体育场旧址修建中南体育场(即今新华路体育场),1954年10月动工,1955年建成。工程投资345.9万元,占地面积约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 982平方米,体育场为椭圆形建筑。场内场地长轴200米,短轴144米,周围为400米田径环形跑道10条,中间为长105米、宽70米的足球场,看台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周围共3层(底层、隔层、顶层),总高11米。各层平面以南北向中线及东西向中线分为4部对称形式。顶层看台分20个区域。有20个出入口。观众座为21排,24 080席。1984年在内圈周围增建7排,7 020席,共计28排,31 100席。另外,两司令台有座位1 037席,其中东台637席,西台400席(椅座)。1979年在足球场四角和东西司令台两棚上设置灯光照明铁塔,总高38.8米(其中塔高35米,灯架平台高3.8米),可供晚间进行足球比赛。体育场看台下两层楼房,计112间,可供运动员住宿、学习、办公。东西两面司令台下各有大厅一间、休息室5间,可作比赛时工作人员之用。另外,在体育场看台外围场地,增建了足球场2个、篮球场4个、排球场、排球房、篮球房各7个,形成了训练、比赛相配套的体育场地、设施。
 & 武汉体育馆&位于汉口解放大道崇仁路口,由中南工业建筑设计院设计,1956年建成。地基面积5.5公顷(包括12个室外篮、排、网球场),建筑面积(包括人防工程)14 250平方米,造价160万元(从未设暖通设备)。馆内有篮球比赛场、练习场(体育场)各1个。主要建筑为比赛场部分,馆跨39米(为当时国内同类体育馆建筑中最小号),比赛厅长65米。观众席沿球场两长边布置,每边27排,排宽75厘米,高30厘米,计4 000座。比赛场升高60厘米,视线高差14排以前为15厘米,15排以后为13厘米,27排共升高9.43米,高出场地8.83米。场地为水曲柳木拼面。比赛厅两边双砖墙(内设2条混凝土带形基础)承重,钢筋混凝土拱形屋架(为当时国内两例之一),上铺预制屋面板。比赛场可供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拳击、举重、摔跤、体操等项目的比赛,其上空设有1.2万支光的照明,装有电动计时、计分设备等。大厅周围修有体操房、举重房、弹子房、会议室、运动员和裁判员休息室、更衣室和淋浴室,两侧长廊供观众出入和休息。休息馆外围先后建有3个游泳池和1个游泳馆以及网球场8个、篮球、排球两用场3个,篮球、排球两用房1个(长30米,宽18米),8×10米的举重场1个,形成较全面的比赛、训练配套的体育场馆。
 & 洪山体育馆&位于武昌洪山广场西侧,占地面积42 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2 000平方米,其中主体建筑比赛馆14 807平方米(图10-31),训练馆3 772平方米,余为变电房、锅炉房、冷冻机房、售票房等,总投资3 100万元,其中土建造价1 800万元。1983年由湖北工业建筑设计院设计,1984年1月省建六公司施工,1985年底建成并投入使用。比赛馆平面为长八边形,长110米,宽94米,高(3层)26米。馆内场地长46米,宽32米,可进行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手球、体操、举重、武术、技巧、击剑、摔跤、柔道等比赛。观众厅为84×66米小切角八边形,设计固定座位7 500座(均为玻璃钢板靠椅),其中厅座3 000座,楼座4 500座,实际共设椅座8 075座。厅、楼座共有14个疏散出入口。观众通过室外二层平台进出,贵宾、运动员及工作人员从1层出入,互不干扰。厅内装有电脑控制计时计分、空调、闭路电视和新闻摄影等先进设备。其中空调采用旋流送风口,可根据观众人数和比赛项目调节风量风速。大厅中配有电声装置,天棚上有400盏灯组成可变色的图案。馆体外呈八角状倒罐台形,半开散式。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梁柱,板多为预制。屋架系统(84×66米长八边形)用空间立体钢框架(最大跨度66米)承重,檩条、龙骨为型钢。屋面构造(自上而下)为:铝屋面板、25毫米厚木基层、100毫米厚岩棉、钢檩条、大眼钢板网、立体框架。外墙面饰白色玻璃马赛克。训练馆在比赛馆后部,长68.2米,宽45米,高16米,钢筋混凝土门式刚架结构。
   图10-31        洪山体育馆
 & 武汉体育学院太阳能游泳馆&位于武汉体育学院北面东湖边。由湖北工业建筑设计院设计,1983年动工,1985年建成。工程投资360万元。占地面积2 500平方米,建筑面积2 000多平方米。馆长(不含两端厨房)为62.7米,宽28米,内设50×21米游泳池。平均水深1.9米(浅端1.7米,深端2,1米),8条泳道。池体为砖砌地龙墙架起,现浇钢筋混凝土厚20厘米(不含底板下8厘米厚预制板模),白色马赛克饰面。馆体为预制钢筋混凝土门式刚架承重,檐高11米,混凝土预制板屋面(结构层)。办公管理、更衣室、淋浴用房分别设在馆的两端(混合结构)。游泳馆供教学和科研之用,也可作正规比赛,要求室内气温为28℃。相对湿度不超过70%;池水温度为26℃,水质洁净透明。池水加热采用400平方米真空玻璃管太阳能集热器,安装在游泳馆屋面南坡,并利用屋面的铝合金板反射阳光,提高集热效率,计平均全年每天可加热26℃的热水100吨。6-9月可全部利用太阳能加热池水和提供淋浴热水;4、5、10月能满足全部补充水的加热,1、2、3、11、12月能满足50%的补充水的加热。全年可节约标准煤80-100吨。
游泳馆保温:(1)屋面构造层次为(由外向内,毫米单位): O.6厚铝合金板、平铺油毡、18厚木望板、空气层、50×120木筋、木筋间铺80厚聚苯乙烯泡沫塑料、0.01厚铝箔隔气层、20厚1︰2水泥砂浆找平层、结构层;(2)主厅墙体构造层次为(由外向内):120厚砖墙、空气间层、50厚聚苯乙烯泡沫塑料隔气层、粉刷层、240厚砖防水砂浆粉刷。窗面积为地面积1/6弱,用铝合金框镶双层充氮气的玻璃。馆内采用平板式热交换器,使新风与热风进行交换,可回收余热。馆端办公室部分设有太阳能集热墙,供冬天采暖用。
【医疗建筑】
 & 汉口开埠后,西医随传教士传入武汉。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英国危斯理会传教士医师史密斯(汉名施维善)来汉创办危斯理教会医院,是武汉最早的一所教会医院。尔后相继创立的有汉口仁济医院、武昌同仁医院、汉口天主堂医院等。初创的医院规模甚小,一般只有几间房子,内设7-8张病床。1927年,武汉始设市立医院。1928年建成汉口协和医院。至1949年,武汉三镇有各类大小医院10所,病床1 497张。医院建筑多为1-2层砖木结构,只有协和医院等少数病房楼为混合结构。
 & 1950年。原汉口协和医院扩建为综合性医院。1955年建成汉口同济医院,病房大楼建筑面积19 300平方米,病床800张,为当时国内同类建筑较好者之一。又逐渐建成湖北医学院第一、二附属医院、口腔医院、湖北省肿瘤医院、武汉第一至十医院、东湖医院、湖北省梨园医院、妇幼保健医院和中医院等。1950-1985年,武汉全民性医疗用房竣工建筑面积70.2万平方米。1985年全市有医院188所,拥有病床27 768张。1990年,全市有卫生事业机构1 417个,医院病床3.46万张,全市每千人中拥有病床4.27张。医疗建筑的规模扩大,层数、质量不断提高。
 & 普爱医院&位于汉正街中段武胜路西侧(今市四医院),由英国基督教循道公会于1864年创办,是武汉最早设立的教会医院之一,也是湖北省最早的一所西医院(图10-32)。最初设在汉口金庭公店附近,仅有民房1间,由教会医生史密斯主持开业。两个月后扩建为房屋2间,设病床8张。后在武圣庙附近一块长26米、宽10米的地皮筹建西式医院,1866年4月建成,前有接待室、诊疗室和2间共有8张床位的女病房,后面是1间有12张床位的男病房。房屋周围种植树木花草。1867年,又在今汉正街彭家南巷至汉水桥靠汉水边建医院、礼拜堂、小学、住宅等。1870-1875年停诊。1887年在原址对面(现汉正街大通巷至胡善培巷)兴建男医院,设病床20张;原址建女医院,有诊所、病房各1间。至1925年,全院分成3大病区6个病室,有门诊部、候诊室、换药室、诊断室、治疗室、药房、药库等建筑。1929年,男医院在其附近(现该院汉正街北侧)拆除原门诊部,扩建为2层砖混结构、红瓦坡顶的门诊部,每日可供500-600人次使用。同时拆除女医院平房。建成2层病房楼(今该院南院病房大楼),分内、外、妇、儿4科,病床60张。1931年,男医院将原3大病区6病室拆建为3层病房楼,有床位100张。1932年勇女医院合并。1934年(建院70周年),建成3层护士宿舍楼。到1949年,全院占地16 218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 132平方米,有病床156张,门诊量日均170人次。
 & 50年代,改称武汉市第四医院。80年代初,开始筹建新病房大楼。
 & 新病房大楼位于北院后部,由武汉市建筑设计院设计,省建一公司施工。1984年4月动工,1989年12月竣工。大楼地下1层,地面10层,总建筑面积10 142平方米。造价795万元。楼长68.4米,中部宽12.9米(两端前后凸出),南房深6米,北房深4.2米,内走道宽2.7米。开间有3米、3.3米、3.6米和4.2米等。病房层高3.6米,大楼总高43米。楼内共设病床530张,其中1层为小儿科、中医科病室,2层产科、小药房,3层妇科、五官科。按东、西护理单元设置。4层内科,5层外科,6层显微外科、手外科、骨科等。7层干部病房,8层手术室。9-11层为塔楼,内设机房等。楼内电梯21部,楼梯、走道和房室均为水磨石地坪。
图10-32      汉口普爱医院平面图
武汉市第二医院&位于鄱阳街50号(原汉口天主堂医院,原址复兴街2号),系意大利天主教堂嘉诺撒仁爱修女会于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创办。初由江德成(公元1844-1909年)主教筹建诊疗所,只有几间小平房。1893年由教区投资建成一座较大医院。1895年增建传染病房,继后又增设贫民病房,面积近200平方米,内设病床40-50张。1914年建成1栋2层“官绅豪富”病房楼。至此,全院占地16 000平方米,有房屋12栋,病床300张。1944年抗日战争中,医院大部被炸毁。1949年3月,有病床100张。
&1953年在原天主堂医院的旧址(图10-33)兴建病房大楼和门诊楼,建筑面积6 846平方米。设病床200张。大楼面向天主堂一侧,建筑平面呈“入”形,南面两翼为病房区,各长36-38米。宽12.4米,多为3.6米开间。房深南侧5.7米,北侧4.O米,内走道宽2.7米。大楼层高3.6米。大楼正立面(南)窗檐上设通长遮阳板,为当时较受推崇的南方建筑设置方式。病房楼北端部分,主要为辅助用房。1982年病房大楼扩建,两翼加二层,中间加三层,建筑面积4 954平方米,增加病床200张。至此,大楼1楼为心血管内科、消化科病室; 2楼为妇科、产科病室和遗传研究室; 3楼为骨科、神经外科、五官科病室和化验室;4楼是普外科、心胸外科、沁尿外科病室;5楼为手术室和干部病房。1956年建成门诊部3层混合结构楼,与病房楼连成一体,建筑面积3 759平方米,日均门诊量计3 000人次。原天主堂医院门诊部,病房楼(南楼),1954年以来,均逐步加成了4层,分别作为小儿、中医、同位素等病房区。1985年,全院病床共有700张。医病用房(门诊、住院)19 000平方米,医疗附属用房2 008平方米,行政后勤用房7 230平方米,职工住宅8 680平方米。
图l0-33      汉口天主堂医院 (1880-1952年)
 & 协和医院&位于西满路(今解放大道中山公园东侧),原系英国基督教伦敦会于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在汉口花楼街居巷创办的英国伦敦会医院,后改称汉口仁济医院。1926年在现址兴建新院,由英籍工程师胡伯设计,营造商韩亚辛承建。1928年建成后,改称汉口协和医院,把原居巷的汉口仁济医院房屋作为该医院的门诊部。当时院址占地约5英亩(20 243平方米),主要建筑有混合结构病房楼3层(图10-34),门诊部2层,余为砖木结构的宿舍、锅炉房等。其中,病房楼建筑面积3 869平方米,“π”形平面,红瓦四坡顶,是当时武汉较正规的医院建筑。楼的两边是朝南的6间病房,其中3间为外科病房,1间是内科病房,1间儿科病房,另1间作见习护士用。每间病房有12张床位。病床尽头的阳台另有6张病床。共可容纳病床135张。每间病房都设有供应室和甲等病室。手术室设在二楼。初竣工时,缺少设备,X光和电梯有待安装。随着病员增加,医院建筑不断发展,到1949年,全院占地47 867平方米,建筑面积12 878平方米,有病床200张,为建国前武汉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医院之一。
图10-34         & 汉口协和医院主楼 (1928年)
 & 1950年6月,改为武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1985年又随学院易名改称武汉医科大学、同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但通常仍称协和医院)。1951年在临街面建成2层砖混结构门诊楼,原病房楼东侧扩建1栋3层病房楼,建筑面积4 415平方米,设病床460张,手术室5间(其中4间设有观看台),全楼有暖气设备。1968年建成5层病房大楼,建筑面积7 000平方米。至此,医院病床增加800张。该大楼坐北朝南,与后面病房楼平行,长78.66米(其中两翼护理单元各长34米),宽12.4米。南、北病房进深分别为6米、3.8米,内走道宽2.5米。南面6床室(为主)宽6米、3床室宽3.6米。2床室在北面,宽3米。大楼中后部凸出,设楼梯、连廊与后面病房楼相通。该病房大楼:1层东、西和2层东部为内科;2层西楼为耳鼻喉科病房;3-4层为外科病房;5层为手术室。大楼层高3.6米(局部六楼有3.3米、4米)。1972年、1977年、1978年每年都有局部建筑扩建。1984年在门诊部后建成5层南病房楼,建筑面积4 668平方米。1-3层为传染病房;4-5层为实验室。1985年医院占地74 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4 816平方米(为建国前6倍),其中门诊部为4 771平方米,病房楼19 708平方米,余为教学行政生活用房。全院开设病房24个,病床950张。
 & 年,医院新增建筑面积38 745平方米。
 & 新病房大楼位于医院中心部位,面对解放大道正大门。中南建筑设计院设计,市建一公司施工。1986年打桩,1987年8月土建开工,1990年底基本建成。建筑面积23 340平方米,地下1层,地上13层(局部14-15层),层高有4.9米、3.9米和3.5米等3种,总高61米。大楼平面呈矩形,长68米(含两端耳部楼梯同),宽22.2米(不含中后部凸出的2.8米),病房南北向布置,进深6米,双内走道各宽2.7米,中间宽4.8米,集中布置辅助用房和两个天井。全楼有400个房间,共设病床575张。1楼分别设有心导管室等7个检查室的心脏疾病诊疗科和干部门诊,2-8楼为普通病房,9楼手术室有8个手术间,可同时开展12台手术。楼内楼梯3部,电梯4部,有集中空调等设备。各病房的室温常年保持在20℃-26℃。血液内科病区设置有3间空气净化病房。大楼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基础钢筋混凝土预制方桩长14-15米。楼体柱距:中部3大间各7.2×6米。两端3大间均为6×6米。楼内装修。底层门厅地面、柱面为枣红色花岗石磨光,天棚中央白色塑板,四周黄色夹板面。楼层走道、房室地面水磨石铜条分格,墙面、天棚作奶色喷塑。内走道两侧墙面离地80厘米处设通长12厘米宽的镀铬金属条。卫生间粉红色方砖地面,白色磁砖满墙,奶色喷塑顶。外墙面底层饰暗红色釉面砖,以上各层贴白色玻璃马赛克(窗间竖墙面间以暗红色面砖)。整座大楼的建筑及其内外装修高雅明快,既改善了医疗条件,又使院貌大为改观。工程总投资(包括配套设施)3 000万元。至此,汉口协和医院的病床总数达1 320张,居湖北省医院病床规模之首。
 & 同济医院&位于汉口解放大道航空路北侧(面对武汉体育馆)。原系德籍医师于1899年在上海创办,以后易名宝隆医院(1909年)、中美医院(1946年)。1950年与同济大学医学院一起由沪迁汉,并于1951年5月建成开业,时名中南同济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1955年改名武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1985年又改称同济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但迁汉后一直通称同济医院,是建国后武汉最早新建的一所综合性医院。同济大学冯纪忠教授等人设计。占地面积10.9万平方米,主楼建筑面积为19 300平方米,“承”字形平面(图10-35、10-36),高4层(局部3层、5层),共有护理单元14个,病床800张。其中底层设有入院部、物理治疗部、化验室、药房和2个护理单元等;2层分娩部、X光部和4个护理单元;3层有中心供应部、手术部和4个护理单元;4层有手术观看台和4个护理单元,一个特别单元;5层为日光所、平台。一般护理单元,建筑面积644.76平方米(内走道长47米),设病床39张,6人病室(主要病室)净宽5.97米,净深6.09米;单人病室净宽3.26米,净深2.32米,附有专用卫生间或浴室。大楼层高3.6米,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楼板、煤屑水泥空心砖(现场预制)砌墙。全楼有电梯2台,楼梯8部及暖通设备。室内地坪大部分为水磨石,局部用马赛克、木地板。外墙面饰水刷石、斩假石,全部钢窗用统一尺寸玻璃,装纱窗。医院开业以来,先后建成科研楼(1959年,3 300平方米)、门诊大楼(1980年,4-5层,7 000平方米,钢架结构)、新教学楼(1984年,1 800平方米)等。至1985年,全院建筑面积77 422平方米,其中医院业务用房50 131平方米,生活用房27 291平方米,累计基建投资1 063.3万元。有病床850张,门诊大楼日诊3 000人次。1986-1990年,又新建6层综合大楼、医教业务楼和5层护士楼。
图10-35         同济医院平面图(1955年)
图10-36          同济医院全景图(1955年)
 & 湖北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位于武昌紫阳路。旧住院部设在清光绪年间开办的两湖书院故址(今紫阳路5号)。医院于1948年开诊,当时在书院内占地24 667平方米,建筑面积6 700多平方米,设病床80张。新中国成立后,医院建筑不断扩建。1985年,占地面积计18.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3 708.25平方米(图10-37),有病床920张。新建的主要项目有精神科住院部(3层,局部4层)、门诊部(4层)和新住院部大楼等。(图10-38)
图10-37  & 湖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住院部)平面图
 & 新住院部位于旧院的左侧约500米远。大楼由湖北工业建筑设计院于1976年设计。1977年填湖,1979年打桩,1980年土建开工,1985年建成。大楼为工字形平面,前楼10层(不计地下室1层、顶塔2层),后楼5层,中间联廊4层。总建筑面积23 000平方米。其中医疗用房18 548平方米。前楼长102.6米,宽10.49米,1-9层为病房层,共有22个病区,病床720张。第10层为医疗图书馆。设有阅览、图书资料管理等用房。地下室为技术层,顶部有了望层和电梯机房层。后楼东西段分别为病理科、中心供应,2层为检验科,3层为理疗科,4层为手术室。中部联系体单边为走道,各层房室为行政、生活服务等所用。放射科设在前楼东南角的裙房内。大楼病房有1床、2床、3床、4床、12床等5种,房间尺寸分别为:3.3×3.19米、3.3×4.9米、5.7×10.49米。3、6床病房设于楼南面。内走道宽2.4米。前楼中部设3部电梯和1部主楼梯,两端各1部楼梯,后楼中部电梯、楼梯各1部,两端楼梯各1部。整座大楼为钢筋混凝土桩基础(桩断面45×45厘米,每根长16米),框架结构。楼内设采暖装置。理疗、手术室有冷风设备。
图10-38     & 湖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透视图
 & 湖北省肿瘤医院&位于武昌南湖东部半岛,系用省荣军休养院旧址扩建。院址三面环湖,地势平坦,积水位以上占地92 046平方米。原有各类用房,共计10 913平方米。肿瘤医院建设规模为400床,日门诊量1 000人次,放疗量400人次。扩建工程1973年筹建,由武汉市建筑设计院设计,市建二公司施工,1974年开工,1979年建成,共计新建项目25个,建筑面积43 284平方米,引进日本设备。主要工程有病房大楼(10 117平方米),门诊楼(2 215平方米),放射楼(3 560平方米),余为营养房、洗衣房、配电房、锅炉房、仓库、汽车库、太平间、解剖室、传达室、泵房、放射污水处理、食堂、职工住宅等。病房大楼位于医院南面中心部位、坐北朝南,建筑平面近似“I”字形,前楼长115.67米,宽12.6米(南室深5.7米,走道宽2.7米,北室深4.2米),楼高中部7层,东翼4层,西翼6层。主要病房设在西翼,1-5层依次为化疗病区、妇癌病区、头颈外科病区。胸体外科和腹泌外科病区,各有6床病室8间(每间5.7×6米)在南面,2床病室2-4间(每间4.2×3.3米)在北面,病床50张。第6层为屋顶花园。东翼1-4层分别有住院处、机房室、手术室、干部病房区(30床)。中部1层有门厅,设电梯2台、主楼梯1部。后楼(3层)长32.1米,宽12米,分别为中心供应、化验室、病理科用房。新建门诊楼在病房大楼东北侧,底层为“L”字形平面,设有病历、急诊、药房、诊断、办公室等。二层平面“一”字形,长64.5米,宽11.1米,内设诊断、病理、化验、机房等。放射治疗楼位于病房大楼西北的南湖边,庭院式建筑,裙房1层,楼3层。裙房和1楼设外照射、腔内照射、放射实验室等;2楼为临床同位素房、诊断室;3楼为同位素实验室。医院新建楼房均为砖混结构,诊室、病房有采暖设备,手术室有空调设备。医疗设备有42MEV回旋加速器、6 000居里钴60。治疗机、深浅部X线治疗机,以及模拟机、横断层摄影、肾图等各种扫描诊断设备。扩建工程竣工后,医院成为湖北地区研究与治疗相结合的肿瘤专科医疗中心。
 & 湖北省妇幼保健院&位于武昌街道口,是一所医疗、保健、科研、教学的综合性医院。由湖北工业建筑设计院设计。总建筑面积16 000平方米,包括病房楼、营养厨房、动力站房、污水处理等配套建筑。其中病房大楼1982年建成,10层框架结构,建筑面积9 620平方米,300张床位,设妇科、产科、计划生育、儿内科、儿外科、新生儿科等。大楼坐北朝南,面临主干道。每层为一个护理单元,可容40张床位,各护理单元有完整的辅助医疗用房和卫生设施。1980年初接受联合国人口基金会“产妇和围产期保健工作和研究”项目的援助,主要用于进口国外先进医疗器械设备和聘请外国医学专家讲学、选送医生出国考察进修等。医院配有西门子高性能移动式X线机、新生儿临护仪、血气分析仪和B超声波诊断仪等设备。医院第二期工程项目门诊楼、科研楼、实验楼和办公楼等正陆续建成。
 & 武汉市儿童医院&位于汉口球场路惠济路口南侧。初为市二医院的小儿科,1954年12月创设儿童医院,在黎黄陂路原万国医院(今市中医院)设住院部、病床80张;在胜利街2层砖木结构房设门诊部。1956年住院部迁到中南公安部(现球场街职工医学院)处,设病床120张。1970年搬进现址原肺结核医院,当时有1960年建成的3层混合结构病房楼1栋,建筑面积7 000平方米,可设病床350-370张。1986年胜利街门诊部改建成6层大楼,建筑面积4 200平方米,日门诊量可达1 800-2 700人次。1988年在住院部惠济路侧建成3层混合结构门诊楼,建筑面积4 020平方米。门诊量可达3 700人次。
新病房大楼位于医院中心部位,由武汉市建筑设计院设计,市建三公司承建,1990年底,基建工程基本完成。大楼地下1层,地上11层,总建筑面积9 610平方米。总长61.4米,宽24.7米,房室开间6×5.4米,内走道宽2.7米,层高4.2米,底层为大厅、药房、办公室,2-9层为住院病房。10层为手术室,11层为机房,全楼总高42.3米。内有电梯、楼梯各3部,主楼梯旁有急救滑道。主要的医疗设备有集中供氧、中心呼叫系统,每个病房设有供氧管道,呼叫器;病房间用大玻璃幕墙隔离(便于医护人员观察)。外墙面贴赭色、白色玻璃马赛克间以局部浅黄色釉面砖。外观造型、色彩活泼柔和,室内通透明亮。整座病房大楼的规模为600张病床,在80年代末全国儿童医院建筑中居第三位。
【名胜建筑】
 & 黄鹤楼故址在武昌蛇山黄鹤(鹄)矶头(今武汉长江大桥武昌桥头处),楼因山而名。相传始建于三国时期,原为夏口城上的军事岗楼,城为战守,楼为眺望。
 & 唐代黄鹤楼演变为观赏楼,是“逶迤退公”、“登车送远”的官吏和文人骚客们“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的地方。当时黄鹤楼“耸构巍峨,高标●●,上依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舒,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唐《黄鹤楼记》),是一座气势雄伟的著名建筑。
 & 宋画黄鹤楼为一组建筑群体(图10-39),雄峙于矶头城垣高台上,有主楼和配亭,游人循曲栏等。初元画楼主楼分两层,斗拱重檐,楼前有观景高台,楼与台旱桥相通(图10-40);后元画楼主楼亦两层,重檐、前有门厅,后有远山等。
图10-39       宋画黄鹤楼
图10-40            & 元画黄鹤楼
 & 明清两代,黄鹤楼大的重建活动较多,明代4次(图10-41),清代5次。据记载,从明中叶至清末,黄鹤楼的建筑造型大体相似,平面“制方,而补四隅为圆”。外形“下隆上锐”,其状如笋,高为3层,塔式楼阁。
 & 历代黄鹤楼均建在黄鹄矶上。最后一座重建于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九月初八日定磉(柱下石),十二月十二日上梁”,“越次年六月大功成”(《重建黄鹤楼碑记》)。平面正方8面12角,3层传统木结构塔楼,总高计30米。各层有长窗曲栏围绕和飞檐翘角。攒尖式屋顶檐部中部各挑出一个小骑楼,颇有楚文化遗风,楼体“四望如一”,4个骑楼飞檐下均悬巨匾。3层飞檐和楼顶面均为黄色琉璃瓦(图10-42)。全楼计有48根柱头,72条屋脊,360架斗拱。光绪十年八月初四日(公元1884年9月22日),汉阳门外董家坡民房失火,延烧至武昌城内,黄鹤楼被焚毁,仅存楼前山门外胜象宝塔和楼上一尊残缺的铜顶(今置新黄鹤楼后)。1985年6月重建黄鹤楼竣工开放,成为武汉旅游热线的一个著名景点。
图10-41         明画黄鸡楼
图10-42         清代黄鹤楼
 & 新楼设计以同治楼为原型,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仿木结构。5层,总高51.4米。建筑平面为四方折角形。底层边长30米,顶层边长18米,建筑面积4 117平方米。底层外有抱厦门廊(宽3米),中央大厅高10米,后部设电梯。各层均有外廊回绕,层层飞檐,“四望如一”,顶层和屋顶为四方攒尖顶,四面各突起一座骑楼。五顶平立。屋顶置一座金色宝顶瓶,瓶口嵌一红灯(航空障碍灯)。
 & 晴川阁&位于汉阳龟山东麓禹功矶上,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公元1547-1549年),为汉阳太守范之箴在修葺禹稷行宫时所增
建,取唐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句意命名。其址突兀江中,矶石壁立,有“削壁临江断,危楼傍水悬。窗飞衡岳雨,门过洞庭烟”的奇特风光。兼与武昌黄鹤楼隔江对峙,交相辉映。历史上重建、增建晴川阁有六、七次,规制逐次宏伟绮丽。其中,明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重修后,楼阁“飞甍绮疏,层轩曲楣,宏敞骞峙”(图10-43);清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重修时,熊伯龙作《重修晴川阁》诗,以志其事,内有“雕栏主柱入长空,槛外帆樯万里通,春水远来巴子国,雄风高压楚王宫”的描述。顺治年间,程封《登晴川阁》诗称“凭阑高倚丰江秋,楚国晴川第一楼”。清咸丰年间,晴川阁毁于兵燹。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汉阳郡守钟谦钧重建,为古晴川阁的最后形制,2层传统木构架塔楼,面向大江,重檐翘角,正面顶檐处突出一骑楼,匾额书“晴川阁”3字。晴川阁与禹王庙东侧毗连(图10-44),二者相依毁建。1935年农历八月,晴川阁被风吹倒,禹王庙幸存。1983年12月开始,市人民政府组织修葺禹王庙(亦称禹稷行宫)后,重建晴川阁。
图10-43            (明)睛川阁图
图10-44    & 晴川阁、禹王庙
新晴川阁工程由武汉市建筑设计院设计,1986年9月落成。全部景点占地8 000平方米,最高地形高程37.58米,建筑面积1 200平方米,其中禹稷行宫385平方米,晴川阁600平方米,余为北庭园房屋建筑等。附属工程有挡土墙780米,石栏杆98挡和铺砌麻石地坪、踏步等。总投资计150万元。晴川阁在原址按原样重建。规制略作扩大,高台砌筑,2层石木传统结构,重檐歇山顶,屋顶前方仍设一小骑楼,匾书“晴川阁”3字。两层飞檐四角各悬铜铃,临风作响;大脊两端龙形饰件,凌空卷曲,神采飞动;素洁粉墙,灰色筒瓦;两层回廊,圆柱朱漆;斗拱梁架,通体彩绘;对联匾额,字字贴金。富有浓郁的楚文化气息。阁内第一层大厅陈列出土文物;清人撰著的《重建晴川阁》、今人撰书的《晴川阁修复记》和一幅仿绘的《古三镇图》,分别悬于左右两壁及照壁正面;照壁上方挂“山高水长”金字匾,寓意晴川阁的绝景所在;由厅后部楼梯至2层展厅。出外廊。游人登阁凭栏或在阁前石栏眺览,极目楚天舒。与其同时落成的楚波亭、朝宗亭、禹碑亭等按不同的形制和风格分别列于晴川阁和禹稷行宫近旁,形成高低错落、大小得体的群组胜景。整座建筑群古色古香,增强了武汉历史文化名城的色彩。
 & 古琴台&位于汉阳龟山西麓、月湖南侧。为纪念楚国钟子期、俞伯牙而建,又有“伯牙台”之称。北宋已有,后屡毁屡修。清嘉庆年间重建,咸丰时毁于兵燹。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重修,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增修。辛亥首义战中又毁,1924年修复。抗日战争中大半建筑毁坏严重。新中国成立后,武汉市人民政府于1956年拨款在琴台西侧修建汉阳文化宫,同时修复琴台的各项建筑。1981年又全面修葺。主体建筑是一栋半檐歇山顶式前加抱厦的殿堂,面宽3间,四周回廊,砖木架屋,釉瓦盖顶。彩画精丽,金碧辉煌。檐下匾额上书“高山流水”四字,堂前有汉白玉筑成的方形石台,传为伯牙抚琴遗址。台的中央立有方碑,四周石栏,饰以浮雕(伯牙鼓琴形象)。镌刻十分生动。(图10-45)
图10-45          古琴台
 & 湖北军政府旧址&又称红楼,位于武昌蛇山南麓阅马场北端。原为清政府“预备立宪”时,于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所建的湖北省咨议局大楼。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成功,在此组成革命军政府,颁发了第一号布告,宣布废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并通电号召各省起义。该楼院占地18 668平方米,房屋11栋,建筑面积6 000多平方米。主楼2层西式砖木结构,底层“山”字形平面(图10-46),面宽73米,进深48米。前部办公楼两面柱廊,后部正中凸出会议大厅。建筑造型采用西方行政大厦和会堂的设计手法,是武汉早期的省级近代办公建筑。大楼基台花岗岩砌筑,承重外墙柱红砖清水,红瓦屋顶的正中有圭形(原为穹窿顶式)望楼。正立面饰附加柱、柱斗,以及垂花、垂禾、柬莲等图案花纹。办公楼中部门厅突出门廊,两边设回车道。楼内木地板楼面,有壁炉、壁灯等设施,门厅天花有采光藻井。后部方形会议大厅。讲台设在北端,台下有132个席位。席座以讲台为中心线成扇形按地面陡坡排列,置有皮软椅和弧形长条台。大楼后原有“议员会所”,抗日战争时期被炸毁。1946年大楼用作湖北省参议会会址,翻修后部会堂,同时修复大楼两侧平房作储藏室和车库。楼院四周环以矮墙。院前大门外有1931年竖塑的孙中山铜像,身着长袍马褂,左手执杖,右手持帽,面南而立,凝视远方,仪表庄严安详。1981年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时辟为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楼内设有“辛亥革命文物史迹展览”,院内佳木布秀,繁花织锦,益显瑰丽壮观。
图10-46  & 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主楼平面图
 & 宝通寺&位于武昌大东门外洪山南麓,前临武珞路,后为洪山宝塔。洪山原名东山,相传南朝刘宋年间(公元420-480年)始建“东山寺”。唐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尉迟敬德监制铁佛,扩建殿宇,更名为“弥陀寺”。宋端平年间(公元1234-1236年)随州大洪山幽济禅院迁此,再次扩建修整寺院,改称“崇宁万寿禅寺”,并改东山为洪山。元末,毁于战火。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485年)重建时易今名。后几毁几修。清康熙年间(公元1676-1691年)仿北京西山各大名寺大修,“梁柱榱题,悉施金碧,耀人心目,雄伟壮丽”。现存建筑乃清同治四年至光绪五年(1865-1879年)先后重建。殿宇建筑依山就势,自下而上有山门、放生池、圣僧桥、接引殿、大雄宝殿、师祖殿、藏经楼。左有禅堂,右有方丈室。出后登山是铁佛殿,殿内原有铁佛6尊,其中1尊高5.1米,传为唐代遗物。山腰处有一白弥座,雕刻有俯仰莲花和云龙纹。再上为华严洞、华严亭、法界宫。山上即洪山宝塔。寺内建筑或昂举,或幽深,皆随山势而起伏,隐现自然层迭有致。“文化大革命”中,部分建筑和铁佛等被毁。今寺内多数建筑尚存,并保存有大铁钟2口,其一为南宋嘉熙年间(公元1237-1240年)孟珙所造,号称“千斤钟”,还存有明初石雕大狮一对等。
 & 归元寺&位于汉阳翠微街西端。清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由白光和尚就明代王章甫葵园旧址创建。至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先后建成的主要建筑有普同塔、大雄宝殿、斋堂、客堂、祖堂、方丈室、韦舵殿、藏经阁、观音堂、云水堂、塔院和罗汉堂等。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全毁于兵燹。同治、光绪年间逐步修复。辛亥战火中,寺内建筑仅普同塔与罗汉堂幸存。民国初年进行重建。1914年建成大雄宝殿,1922年建成藏经阁,1927年建成念佛堂。其他建筑也于此间先后重建落成。
 & 整座寺院占地约46 660平方米,现存建筑面积约20 000平方米,大小殿舍200多间。全寺自成一个大院落,内分前、东、中和西4个小院。寺内有四组建筑群;前院云集斋和三塔院;东院藏经阁和三圣堂;中院大雄宝殿和客堂;西院罗汉堂和报本堂。其建筑多为传统木构架、布瓦平房,飞檐翘角,仅藏经阁为2层砖瓦房。创建于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2年)、重建于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的罗汉堂为“田”字形平面,在“田”字形的“十”字分割线上辟4个天井式内院通风采光,500尊罗汉顺各轴线排列于堂内。罗汉塑像,相传为黄陂王姓父子二人共费12年塑成。塑像以湖南祝圣寺的石刻拓本为依据,从平面到立体进行再创作,其工艺过程是:用泥胎塑成模型,然后用葛布生漆逐层沾贴套塑,漆干透后,引水入背后预留孔,使泥溶浆流出形成空心脱塑,再经装修、描色、贴金等工序而成。落成后的塑像既能固形,经久不变,又能防腐,历久不朽。洪水曾多次涌进室内,罗汉塑像漂浮水中,仍安然无恙。500尊罗汉起伏坐卧,喜怒哀乐,各具姿态,各有特色,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技艺极为精湛(图10-47),与寺内建筑、园林配合,是国内著名的佛教寺庙。
图10-47  & 归元寺罗汉堂罗汉塑像
 & 长春观&位于武昌大东门外蛇山尾端,创建于元代,为祭奉道人邱处机(道号长春子)而建。明、清年间曾两次毁于兵燹。现存建筑为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仿明风格重建。主要建筑有紫薇殿、玉皇殿、四官殿、来成殿、客堂等,1931年进行较大规模的修缮。全观分左、中、右3路,依山而上,层层递进。中路5进为灵祖殿、二神殿、太清殿、古神祗坛、古先农坛。2层之间有地步天机和会仙桥;左路有十方堂、经堂、大客堂、功德祠、大士阁、来成殿和藏经阁等;右路为厨房、斋房、寮堂、邱祖殿、方丈堂、世谱堂、纯阳祠等。传统砖木结构,殿堂亭阁飞檐布瓦。1982年开始重修,至1984年9月对外开放,修好山门、灵官殿、太清殿和4尊神像,增绘了4组大型壁面。其余建筑仍在继续修缮。(图10-48)
图10-48 & 长春观庙图
 & 古德寺&位于汉口解放大道下段、黄浦路上滑坡(21号),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由隆希禅师开山创建,当时范围小,建筑简陋,称古德茅蓬。1914-1919年先后改建殿堂和廊庑,改名古德禅寺。1921年又建成大雄宝殿。原寺院占地2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 600多平方米。山门上为黎元洪所书“古德禅寺”大字横
额。进山门过甬道为天王殿,供奉韦陀和四大天王像。殿后有院落,两旁各辟小花园。大雄宝殿坐落在院后。左侧为方丈室、觉幻室、观音堂、藏经楼等,右侧为寺僧寮房、客房、斋堂等。寺后及左侧的大片空地为菜园和竹园。具有特殊建筑形式的大雄宝殿为“仿缅甸”阿难陀寺的艺术形式建造,殿基是纵横27米的正方形,殿高达16米,钢筋混凝土浇造。殿顶有象征五佛四菩萨的9座佛塔(图10-49),塔周围有96个莲花墩和24诸天菩萨像。殿的四周墙面布有大小圆孔等装饰。殿内供奉释迦牟尼、药师、弥勒3尊丈六金身大佛,盘坐在八级莲花座上;前面有形体较小,样式相同的3尊佛像,是古德茅蓬时代供奉的遗物;背后为西方三圣、二十五圆通及文殊、普贤佛像。“文化大革命”中,寺遭破坏,所有佛像荡然无存,建筑多有改拆,房屋挪作别用。
图10-49   & 古德寺
 & 兴福寺塔&又名无影塔,为武汉市区现存地上最古的建筑物,原在洪山中南民族学院(今湖北省军区)内。因塔身倾斜破裂危及安全,1963年春移至洪山西南麓复原。相传创建于南朝梁元帝时,但从塔上歙志得知,为南宋咸淳六年(公元1270年)所建。塔为石砌仿木结构,8面4层。高11.5米,底部为尔须座,直径4.25米(图10-50)。每层出檐,檐下雕刻四铺作和人字形斗拱。各面有假门,其上浮雕佛祖、菩萨、罗汉、力士、供养人等造像,刀法曲折隐现,变化多端,姿态肃穆潇洒,极为生动。
图10—50      兴福寺塔
洪山宝塔&原名灵济塔,位于武昌洪山宝通禅寺后面,靠近山巅。创建于元代,塔外壁尚嵌有元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塔记大方。后多次修葺,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重修。塔为7层8面,高45.6米,基宽37米,顶宽4米,内石外砖,仿木结构,由下而上逐层内收。塔内石级盘旋而上,直通顶层。塔顶高出洪山主峰,故有“数峰天外洪山塔”的赞诗。
 & 胜象宝塔&原在蛇山西端的黄鹤矶头(故黄鹤楼前),1955年因建武汉长江大桥迁至司门口(新黄鹤楼前)。塔为元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威顺王宽彻普化的世子所建,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重修,塔座宽5.68米,高9.36米。底座上有圆瓶,相轮顶刹多部,层层上板,内收外展。白石砌筑,又称白塔,与北京阜城门的妙应寺白塔形制相同,是一座大菩提佛塔,用来供奉舍利或存放佛教法物。1955年白塔拆迁时,在塔内靠近塔心木柱洞处,横置着一件石经幢和一个铜瓶,铜瓶盖底密封,摇动时瓶内有沙沙的响声。凹形瓶底刻有重修年月,瓶腹刻有“如来宝塔,奉安舍利,国宁民安,永承佛庇”16个字。塔身周围分别雕以云神、水兽、莲花芘纹和大书梵文等。
 & “二七”烈士纪念碑&位于汉口江岸二七路口,为纪念1923年“二七”惨案牺牲的烈士而建。1956年动工修建“二七”纪念馆和“二七”烈士纪念碑。1962年碑和附属工程全部竣工。纪念碑立于纪念馆广场中央,坐北朝南,高12.6米,长方形碑座长5.5米,宽4.4米。用280多块花岗石砌成(图10-51)。碑的顶端竖有中国共产党党旗,碑身正面镌刻着毛泽东题写的“二七烈士纪念碑”七个大字。碑座的正面,刻有象征工农团结,高举革命火炬,踏着“二七”烈士血迹前进的石雕。碑座的右侧面。嵌有反映江岸铁路罢工工人赤手空拳与反动军警进行英勇搏斗的浮雕;左侧面有描绘中共武汉党组织领导各工团声援罢工斗争、游行示威的浮雕;碑座后面,有武汉市各界人民敬书的纪念碑文。纪念碑高台及其四周松柏环抱,象征烈士浩气长存。
图10-51      二七纪念碑
建议使用以上的屏幕分辨率和6.0以上版本的IE来访问本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首都机场贵宾休息室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