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段的基本路线是在哪一次会议上通过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
评价文档:
&&¥2.00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大小:335.0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第三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与纲领》
&&& 目的要求:通过“第三章”的教学,使学员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与基本纲领有一个科学的理解和把握,坚定学员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与基本纲领的自觉性。
主要内容: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第二节&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
第三节&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 教学重点: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授课时间:课时
▲第三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与纲领
&&& 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邓小平同志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作出的科学判断。这一科学判断作为邓小平理论立论的基础,是我们党正确制定现阶段基本路线与基本纲领的基本依据,也是我们党制定其他各项方针政策的立足点。完整准确地把握这一科学判断,坚持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对于我们完整准确地把握邓小平理论并高举这个理论旗帜,对于我们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对于我们正确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及党在现阶段的路线方针政策,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 本章讲授三节内容:
&&&&&&&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第二节&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 第三节&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断的提出
▲(1)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的性质及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是认识我国国情的本质和关键所在
&&& 革命和建设都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方针政策,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的基本国情。
&&& 国情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是一个国家的社会状况和自然状况的综合。●从结构的角度看,国情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它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人口因素、民族构成以及传统、阶级状况、文化教育、历史特点、地理状况、自然资源、国际环境等。从过程的角度看,国情是不断发展的、变化的。国情有过去、现在和未来之分。过去的国情已经积淀在现实的国情之中,而未来的国情则是现在的国情发展的结果。
&&&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我们讲从国情出发,是指要从现实的国情出发。现实的国情,又是由各种因素错综复杂地构成的,且处于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要认清国情,不能光靠罗列各种要素,而必须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透过现象揭示本质。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及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是这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综合反映,它最能客观地、全面地表明一个国家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要求,因此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的性质及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是认识我国国情的本质和关键所在。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曾指出:“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633页)毛泽东的这段话,是针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讲的,当然在社会主义历史时期仍然具有指导意义。认清国情关键是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及认清中国社会的发展阶段。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实事求是,正确认识我国的社会性质和发展阶段,认清了国情,解决了一系列关系到革命的根本性问题,引导革命走向了胜利。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也只有正确认识我国的社会性质和发展阶段,才能正确地制定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解决一系列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根本性问题。●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那样:“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中出现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近二十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克服了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又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这样做,没有离开社会主义,而是在脚踏实地建设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在中国真正活跃和兴旺起来,广大人民从切身感受中更加拥护社会主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件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第419页)&&
&&&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中出现失误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犯了“超阶段”的错误。而之所以出现“超阶段”的错误,原因就在于我们始终没有清醒地认识到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
&&&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们党对基本国情认识的曲折经历
1956年,我国基本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对中国这样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时间不长的过渡时期而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怎样认识它的基本国情?从那时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我们党对此作过有益的探索,但总的来说,一直处在不完全清醒的状态。
&&&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初,毛泽东和我们党就开始了对我国变化了的国情的认识,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他在著名的《论十大关系》一文中,指出了我国“一穷二白”的状况,“穷”就是没有多少工业,农业也不发达。“白”就是一张白纸,文化水平、科学水平都不高。所以要善于学习外国一切好的东西,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鼓足干劲搞建设。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召开的党的八大,指出由于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在我国已基本结束,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基本上建立起来;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尽快改变我国生产力落后的状况。党的八大虽然没有提出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观点,但上述论断是符合实际的。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说,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还很不完善。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大国,但又是一个经济落后的穷国。这些论述,表明当时在肯定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同时,也看到我国生产力不发达,经济文化落后,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的现实。因此认为,在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同时,应当注意发展一定数量的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这说明当时也认识到在生产关系上不能求纯,要看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成熟性。
&&& 问题从1957年夏季以后开始发生。一方面,由于国内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加上在此之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发生动乱,我们党对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论断发生动摇。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扩大的八届三中全会结束前的讲话中,重新肯定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就混淆了过渡时期与社会主义时期质的区别。另一方面,发生了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急于求成的思想迅速泛滥。由于对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思想准备不足,对基本国情认识不清,就提出了在发展生产力方面,争取十五年或者更短的时间在主要工业品的产量方面赶美超英,提出了在生产关系方面,快则三、四年,慢则五、六年完成由集体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的过渡。这样,在“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并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口号下,“左”的政策出台,浮夸风和“共产风”刮了起来,有的人还主张弃除商品、货币。这就混淆了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界限。
&&&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受挫以后,毛泽东在总结经验教训中,批评了有些人为了向共产主义过渡,主张消灭商品生产的倾向,提出了在社会主义不发达阶段,应该利用商品来团结几亿农民的观点。他在研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专门探讨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提出了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以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在60年代初,毛泽东就我国社会主义由不发达到发达的发展,有一个比较科学的估计。1962年,他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虽然有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经济发展会比资本主义快得多,可是,中国的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要使生产力很大地发展起来,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一百多年的时间,我看是不行的。我劝同志们宁肯把困难想得多一点,因而把时间设想得长一点。上述总结经验教训中的论述和估计,反映出了对社会主义长期性和划分阶段的正确认识。
&&& 可惜的是,这些可贵的思想在毛泽东那里没有继续深入下去,更没有得出相应的理论和政策。反而提出了“在进入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之前,都属于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的错误论断。认为这一“过渡时期”的主要内容是始终存在着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由于认识上的失误,导致了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并在“文化大革命”中发展到极端。
&&& 总之,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我们曾一度认为“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将来的事情了”;在较长时间里,又认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两个阶级、两条道路激烈斗争的“过渡时期”。这是发生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错误的一个重要认识根源。▲邓小平指出:“‘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中国吃了苦头。中国吃苦头,不只这十年,这以前,从一九五七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就犯了‘左’的错误。总的来说,就是对外封闭,对内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69页)
&& ▲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学论断的逐步形成和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拨乱反正的首要一条,就是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决定全党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就从总的指导方针上,划清了社会主义时期与过渡时期的界限。此后不久,针对粉碎“四人帮”以后,在建设问题上再次冒头的急于求成倾向,邓小平提出,现在搞建设,要适合中国情况,走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他指出:“要使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至少有两个重要特点是必须看到的;一个是底子薄。……第二条是人口多,耕地少。……这就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考虑的特点。”(《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63164页)这个现实情况应该是我们制订建设蓝图的出发点。●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叶剑英纪念建国30周年讲话,使用了“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幼年时期,……它还不成熟、不完善,……在我国实现现代化,必然有一个由初级到高级的过程”的判断。1980年,邓小平谈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时指出:“不要离开现实和超越阶段采取一些‘左’的办法,这样是搞不成社会主义的。”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12页)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来搞现代化建设的这些论述和经验总结,标志着我们在基本国情的认识上,转入基本自觉和比较清醒的状态。
&&& 但是,一些同志在总结历史经验时,认为我国由于过渡时期结束得太早,所以经济发展受到严重挫折,现在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意味着我国还是处于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针对这种误解,在邓小平主持制定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尽管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但是毫无疑问,我国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任何否认这个基本事实的观点都是错误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件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第208页)这是在党的决议中第一次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处于初级阶段的论断。这一论断及其相关论述,不仅从理论上明确划分了社会主义时期与过渡时期的界限,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政策作了理论上的说明,表明改革开放并非意味着我国还处于过渡时期,或要回到过渡时期;而且对我国当前所处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作了明确回答,有了一个比较科学的概念。
&&& ●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现在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物质文明还不发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件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第247页)这对我国社会所处发展阶段作了更为准确的概括,而且说明了它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物质文明不发达。
&&& 1986年9月,在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进一步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决议在讲到道德建设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历史发展时指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但必须实行按劳分配,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和竞争,而且在相当长历史时期内,还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在共同富裕的目标下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件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第423424页。)这段话及其相关论述,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本质特征,指出了我们应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来制定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反映了对我国基本国情在理论认识上的深化。对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系统阐述,是党的十三大。▲邓小平指出:“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52页)按照邓小平的思想,十三大首次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了系统论述,深刻指出正确认识这一点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全面论述了它的历史必然性、基本含义、基本特征、历史地位、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等,并以此为立论基础,明确概括和阐发了党的基本路线和一系列大政方针,提出了经济建设的发展战略、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等任务。这就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深刻说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立足点。
&&& 党的十三大以来,邓小平和我们党始终坚持和强调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的认识和教育,强调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并在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深入发展中不断深化这一认识。1992年初,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再次重申:“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9380页)同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概括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并将其放在了这个理论的基础的重要位置。
&&&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世纪之交、继往开来的重要时刻,党的十五大报告围绕“搞清楚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再一次强调指出,“面对改革攻坚和开创新局面的艰巨任务,我们解决种种矛盾,澄清种种疑惑,认识为什么必须实行现在这样的路线和政策而不能实行别样的路线和政策,关键还在于对所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要有统一认识和准确把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件选编》下,第419页。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报告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一个重要问题,又一次进行了论述。在论述了它的历史必然性、含义和意义、基本特征和发展进程、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等的同时,还根据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提出了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纲领。这些论述反映了在许多方面对基本国情认识的深化,也反映了在此基础上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入把握。
&&& 总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而来的,是从拨乱反正、总结历史经验而来的,是从研究国情、探索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而来的,是从全面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新体制而来的。一句话,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对社会主义和我国国情进行再认识的结晶。
&&&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我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从我国情况来看,这个阶段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即从本世纪中叶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到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邓小平同志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社会主义的不发达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
第一,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不发达的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层含义是紧密相联、缺一不可的。
第一层含义,表明了我国现阶段的社会性质,表明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阶段,而不是过渡时期或别的什么社会发展阶段。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一个社会的性质是由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决定的。我国在1956年以后,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实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因此,我国无疑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那种认为我国现阶段还处在过渡时期的观点,显然是不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尽管是社会主义不发达阶段,但这个阶段不是“过渡时期”,而是与“过渡时期”存在本质的区别。其一,过渡时期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谁胜谁负的问题没有解决,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资产阶级作为一个剥削阶级已经不存在;其二,过渡时期存在多种经济成分,但公有制经济不占主体,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已经确立起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其三,过渡时期政治上以阶级斗争为纲,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所以,我们确认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决不是要重回“过渡时期”。
至于一些人提出,我国的经济文化落后,就是由于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的长足发展,所以要“补资本主义的课”,则完全是一种不顾历史事实的错误认识。我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越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历史阶段,经由新民主主义而进入社会主义的,这种逾越并不违背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反而是它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生动表现。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社会主义应当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但我们不能说,生产社会化程度越高,越容易爆发革命。这是因为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和它的具体进程并不完全相同,是既有联系又相区别的两个问题。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给我们指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具体的历史进程则要根据不同国家的实际情况而定,要看它的主客观条件。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一般原理的同时,也认为在一定的条件下,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有可能促进革命的发展。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有着一般的共同规律,但是丝毫也不排除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这在历史上也是常有的现象。例如,日耳曼人由于入侵罗马帝国,就跨越了奴隶社会而进入封建社会,俄国也没有经历奴隶社会就进入封建社会,印度没有经历封建社会,欧洲一些国家的封建社会并没有达到比中国封建社会更发达时,就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美国由于欧洲人入侵和移民后,则跳过了封建社会而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历史常常是跳跃式地与曲折地前进的。在近代中国,现代社会生产力应当说有一定的发展,但是由于生产关系的腐朽和没落而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尖锐起来。要发展生产力,一条是走资本主义道路,一条是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社会主义道路。但是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决定中国不可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而只能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实践已经证明这条道路完全正确。鼓吹要“补资本主义课”是没有根据的。这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那样:“中国搞资本主义不行,必须搞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3页)倒退没有出路,历史也不容倒退。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能够发展中国。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而绝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断的第二层含义,表明了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发展程度,即在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生产力还不发达、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还不完善、社会主义上层建筑还不成熟。邓小平把这种不发达的社会主义,说成是“事实上不够格”的社会主义,事实上的不够格,主要就是指在我国还没有实现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和现代化,社会主义还没有获得自身应有的发达的生产力基础。
毫无疑问,决定社会性质的是生产关系。但是,在同一社会内部划分不同的发展阶段,则主要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例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大机器生产这几个不同阶段的划分,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力发展程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由于生产力落后而必然要经历的一个特定发展阶段。比较落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确定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客观依据。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科学论断包含了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不承认中国人民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是革命发展问题上的机械论,是右倾错误的重要认识根源;另一种是以为不经过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就可以越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革命发展问题上的空想论,是“左”倾错误的重要认识根源。
&& &▲ (三)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依据
▲(1)这是由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决定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我国至少需要上百年。我国之所以要经历这样一个很长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首先是由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状况决定的。●我国是在经济文化极端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越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历史阶段,经由新民主主义而进入社会主义,这是中国历史和革命发展的显著特点。这种逾越,并不违背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反而是它的生动体现。但旧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虽然具备了我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一定数量的现代经济和革命阶级,但并没有为社会主义准备好自身应有的物质基础。新中国成立时,我们所继承的历史遗产是生产力很不发达,经济文化十分落后。在50年代,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我们的老祖宗,从清朝末期算起,包括张之洞和蒋委员长交给我们的遗产,钢只有90万吨,机床只有8万台。新中国成立的时候,现代工业只占国民经济的10%左右,而农业和手工业占90%。绝大部分是落后的农业和手工业,现代商品生产和交通运输微乎其微,生产社会化程度很低,科学技术几乎是一张白纸,文化教育事业十分落后,人口中文盲占绝大多数。正是在这样一个基础上,我们一建国就开始了经济恢复和大规模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建成了156项重点工程,使社会经济的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但由于过渡时期只用了七年时间,在这样短的时间里基本完成了对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工业化的任务仅仅初步打下了一个基础,还远没有完成。因此,我国在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时,就生产力水平来说还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还没有获得自身应有的物质技术基础。工业化和生产的社会化、商品化这一社会主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基础,只能在人民革命胜利后和社会主义制度下来建设。
这里有一个什么可以逾越,什么不可以逾越的问题。我们说,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阶段在我国可以逾越。但是,社会主义要建立在工业化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之上,建立在生产高度社会化和商品化的基础之上,只有建立在这样的物质技术基础之上,社会主义才能够充分体现出对资本主义的优越性。而达到这样的基础的发展生产力的过程,则是不可逾越的。这决定了我们必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去实现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的任务,即补生产力的课。生产力的发展是不能跨越的,这是因为:第一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每一个历史时代的生产力,都是前一时代的继承并成为后一时代继续发展的基础;第二,生产力是人的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能力的结果,而这种能力诸因素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第三,生产力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总是表现为一定的分工形式和人的生产活动方式,它们的发展变化也不可能是跳跃的。所以,这又决定了我国必须经历一段很长历史时期去完成这个任务,这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2)这也是由我国的现实状况决定的
&&&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它是衡量一个社会发展程度的最重要内容。判断我国现在是否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客观依据是我国比较落后的生产力发展状况有无根本改变,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的任务是否实现,以及由此所决定的在生产关系方面和上层建筑领域,是不是改变了不完善不成熟的特征。
&&& 应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在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国家的综合国力,人民的生活水平都得到了很大提高,社会生活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经过40多年的建设,199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82000亿元人民币,按当年平均汇率计算接近10000亿美元,上升到世界经济的第7位,仅次于美国、日本、德国、法国、意大利、英国,我国的粮食、棉花、油料、肉类、钢、原煤、水泥、布匹、服装、电视机等等一大批主要工农业产品的总产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一位,也有了一批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但从根本上说,我国还没有摆脱生产力的不发达状态,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制度还不成熟不完善。
&&& 从生产力的角度看,我国的生产力虽然获得了很大发展,初步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但生产力发展水平仍比较落后。
&&& ▲生产力的落后主要表现在:
&&& ▲人口多,底子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居于世界后列。
&&& 我国是一个拥有12亿人口的大国,但又是一个穷国。众多的人口,为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也同时给经济社会的发展增加了很大压力。劳动力的数量丰富,但质量普遍不高。由于人口的基数大,我国的自然资源、矿产资源和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虽然总量比较大,但人均占有量很小。旧中国留给我们的社会财富很少,经过几十年建设积累,已具备一定的经济规模,但家底不厚,资金短缺,物力财力不足的矛盾仍很突出。特别是从衡量一个国家生产力水平的综合指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看,我国不仅无法与发达和比较发达的国家相比,就是在发展中国家中,也排在比较后的位置。
&&& ▲大部分人口从事农业,主要还是用手工工具搞饭吃。这种状况说明:第一,我国还没有实现工业化;现在世界上通常都把从事工业和其他非农产业的人口增大到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作为实现工业化的一般标准。而农业人口比重的大大缩小,从事其他产业的人口的大大增加,能够真实地反映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工业和其他产业大大发展,也就是社会生产力水平比较发达的内容。按照这个比较科学的标准,“十亿多人口、八亿在农村”的中国(根据国家统计局1998年统计,1997年底,我国大陆有123626万人,其中,乡村人口占70.1%),显然远没有实现国家的工业化。所以,我国当前还是一个农业人口占多数的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农业大国,第二,我国这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仍很落后。工业化是现代社会生产力的主要标志,是社会主义的主要基础。我国的现代工业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工业本身的发展和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改造装备都水平不高。不仅农业总产值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很大,工业对农业的技术改造,农业的机械化还没有完全实现。按照生产力经济学的一种说法,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大体可以分为四代,即原始生产力、手工生产力、机器生产力、现代生产力(以自动控制为标志),与它们相对应的分别是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以现代生产力为基础)。我国目前的生产力是“四世同堂”,总体上处于从手工生产力向机器生产力、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的阶段,而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则处在从机器生产力向现代生产力、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的时期,两相比较,相差整整一个世代。
&&& ▲一部分现代工业,同大量落后于现代水平的工业同时存在。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兴建了一大批现代工业项目,使我国的工业生产的技术水平有根大提高,工业体系门类日渐齐全,布局日趋合理,一些工业品的产量也居于世界前列。但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从整个工业企业的技术装备看,相当一部分是50年代至60年代形成的,近50%是70年代以来形成的,还有少量解放前的。工业的机械化、专业化、自动化水平比较落后,资金技术的有机构成水平低。除少数新兴工业部门接近或达到高技术水平外,多数部门或行业仍属于劳动密集型生产。劳动生产率比较低,工业品的人均占有量少,质量普遍不高。
&&& ▲一部分经济比较发达地区,同广大不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同时存在。我国幅员辽阔,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和长期的历史原因,形成了东南沿海发达地区、中部较发达地区和西部不发达地区这种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态。地区之间,包括发达地区的不同地方,经济发展的差距很大。在东南沿海地区,人口密集,工业企业集中,交通方便,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比较高,经济文化发达。西北西南诸省区则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资源得不到很好开发利用,工业基础薄弱,发展缓慢,农业生产十分落后,教育文化事业也很落后。特别是在一些老、少、边、穷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缓慢,大约还有几千万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地区间十分悬殊的差距,不能不影响到整个经济的繁荣发展,而且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
&&& ▲少量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同普遍的科学技术不高,文盲半文盲人口较多的状况同时存在。建国以来我国的科学技术有了长足发展,在一些高科技领域也接近或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教育文化的各项事业发展迅猛,人民群众的知识水平也得到极大提高。但由于我国的底子薄、起点低,科学技术、教育文化还比较落后。与发达国家比,我国科技的总体水平还落后于世界二三十年。科技文化教育的发展不仅严重滞后,同经济建设的结合也不够紧密。经济增长中,科学技术因素所占的比重不大。科技人员短缺,结构不尽合理。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很小,我国的大学入学率只是美国和加拿大的1/30、日本和德国的1/15;平均每一万人口中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的数量,日本是中国的530倍,加拿大是中国的429倍,德国是中国236倍;特别是文盲和半文盲还占很大比重,全世界大约有8亿文盲,我国就大约占了1.45
亿,差不多5个文盲中就有一个中国人。科学文化的落后状况,远不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 关于现代化的发展程度,现在国际上常用的是美国斯但福大学的社会学家英格尔斯提出的现代化十项指标。●下面是我国1998年现代化发展国际比较一览表:
&&&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现代化标准为3000美元以上,中国为772美元;
●非农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现代化标准为85%以上,中国为82%;
●第三产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现代化标准为45%以上,中国为33%;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现代化标准为50%以上,中国为33%;
●非农业就业人口占就业人口比重:现代化标准为70%以上,中国为47.8%;
●大学生占20-24岁年龄人口比重:现代化标准为12.5%,中国为4%,;
●人口净增长率(年平均):现代化标准为1%以下,中国为1.1%&& ;
●平均预期寿命:现代化标准为70岁以上,中国为71岁;
●平均多少人有一名医生:现代化标准为1000人以下,中国为620人;
●成人识字率:现代化标准为80%以上,中国为83%;
&& ● 上述几个方面揭示出我国经济落后的一系列“二元结构”的表现:
●就业结构是农村人口多,城市人口少;
●产业结构是传统农业多,现代工业少;
●技术结构是低技术多,高技术少;
●地区结构是不发达地区多,发达地区少。因此,中国在总体上还属于不发达国家之列。我们今天仍然没有超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远没有实现现代化。
&&& 需要指出的是,现代化是一个变化的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要求不一样。我们现在的目标是在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或者具体的说,是人均收入4000美元左右,应该说这是一个比较低的目标。现在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是这样的水平,发达国家远远高于这个水平。在21世纪中叶,这些国家肯定在现有的基础上又前进了一大步。从动态角度,要完成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差距的任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生产力的落后和发展的不平衡,决定了我国目前不仅存在多种形式的公有制,而且存在多种非公有制经济,
商品经济和国内市场还不发达,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还占相当大的比重。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还不够健全,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小生产习惯势力在社会上还有广泛影响。上述种种状况表明,我国社会今天仍然远没有超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初级阶段的长期性要求我们树立起理智的信心,面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我们不要灰心丧气,而好高骛远也不是有信心的表现。相反,脚踏实地才是信心的依据。发达西方国家300年、20O年所完成的现代化过程,中国经过100年左右就能够完成,这就是雄心壮志。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搞社会主义事业,我们才是初级阶段,邓小平指出:“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只有到了下世纪中叶,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3225
&&& 初级阶段的长期性要求我们埋头苦干。社会主义事业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业,这个事业由若干历史阶段所组成。要完成这个伟大的事业,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作为中国来说,就是要建设好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离开了初级阶段的实际,则将一事无成。邓小平语重心长地指出:“资本主义发展几百年了,我们干社会主义才多长时间!何况我们自己还耽误了二十年。如果从建国起,用一百年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中等水平的发达国家,那就很了不起!从现在起到下世纪中叶,将是很要紧的时期,我们要埋头苦干。”3383
&&& 邓小平和我们党不仅作出了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判断,而且正确分析和揭示了这一阶段的主要矛盾和历史进程。
&&&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这一历史阶段社会众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决定和制约着其他矛盾,规定和支配着我国社会发展的基本状况和趋势。只有牢牢抓住这个主要矛盾和工作中心,才能清醒地观察和把握社会矛盾的全局,有效地促进各种社会矛盾解决。
&19562182&&&
&&&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进程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解决这个主要矛盾的过程,也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由不发达状态向发达状态转变的历史进程。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进程概括为9个方面。
▲一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 ▲二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 ▲三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 ▲四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
&&& ▲五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
&&& ▲六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
&&& ▲七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
&&& ▲八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
&&& ▲九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 在这9个方面中,头尾两条,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完成历史性转变的总任务;中间7条,阐明了历史性转变的基本内容。这样一个历史进程,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规律的客观反映,也是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和历史任务的动态展现。
&&& ▲(一)它是邓小平理论的立论基础
&&& ●邓小平指出:“我们多次重申,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3页)什么是中国的实际?中国最大的实际就是它的基本的国情。邓小平在这里所说的“切合中国实际”,首要的是正确判断我国当前的社会性质及其所处的发展阶段,即认清基本国情。这就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提供了坚实的客观基础。邓小平理论正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没有对中国国情的准确把握,就没有邓小平理论。因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论断的确立,作为邓小平理论在中国国情判断方面的科学认识,构成了这一理论大厦的基石。
&&& ▲(二)它是制定和执行党在现阶段的正确路线和政策的根本依据
&&& 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新课题,既不能照搬书本,也不能照搬外国模式,必须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因此,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正确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是对我国基本国情的本质概括,是对我国当代社会性质和发展阶段的正确把握。这一论断的确立,为我们党研究和解决中国社会主义问题,找到了根本的立足点。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不同,历史任务不同,路线、方针、政策也不同。对社会发展阶段估计过高,把不成熟看得很成熟,把不完善看成很完善,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必然会提出超越发展阶段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结果必然是欲速不达,造成对生产力的破坏。反之,对社会发展阶段估计过低,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看成是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就会把阶级斗争、两条道路斗争当成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必然会犯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科学论断的确立,为我们制定符合初级阶段实际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提供了根本依据。同样,只有深刻领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才能自觉地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推向前进。▲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所指出的,“面对改革攻坚和开创新局面的艰巨任务,我们解决种种矛盾,澄清种种疑惑,认识为什么必须实行现在这样的路线和政策而不能实行别样的路线和政策,关键还在于对所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要有统一认识和准确把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件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第419页)
&&& ▲(三)它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共产主义社会两个阶段的思想
第二,它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分为两个阶段的思想
&&& 毛泽东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上的经验教训,把列宁的上述思想推向前进。毛泽东在1959年阅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第一次明确地划分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他指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第116页)●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明确地划分,是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一次可贵探索,对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和阶段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他并没有把不发达阶段上升为我国的基本国情,揭示其历史必然性。
&&&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象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后,必然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的论断,而且赋予这一观点以明确的含义和比较完备的内容,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列宁和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思想。
▲第二节&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 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在一定历史时期指导全局工作的总路线、总方针、总政策。它集中概括了党的基本政治主张和根本任务,是各项具体工作路线和方针政策的总纲。
▲(一)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邓小平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实践提出来的
&&& 19821997101234
&&& 党的基本路线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代表了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与愿望,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总纲。它是一个内容丰富、结构严谨的体系。
&&&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是对我国现代化事业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的概括,是社会主义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 中国共产党是由先进分子组成的,是现代中国无产阶级的最高阶级组织,是全国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首要前提条件。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充分相信和依靠人民,是实现党的坚强领导的基础,也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力量源泉。在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的大团结是我们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集中概括了党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方针和总政策,是这条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
&&& 党的基本路线科学规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核心是经济建设,经济发展是解决其它一切问题的基础,扭住经济建设不放,加快发展生产力,促进我国社会的全面进步,这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也是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让人民共同富裕起来的现实要求。所以,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国家,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是实现根本任务的政治保证与动力。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它从领导力量、经济制度、国家政权和社会意识形态等方面,科学而完整地回答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道路和方向问题,因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政治基础。离开四项基本原则,就没有当代中国的一切,就没有人民的一切。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在社会主义社会,促进生产力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改革开放,通过改革,使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通过开放,引进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发展和壮大社会主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都是为了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保证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所以,我们一定要把这两者统一起来,共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集中概括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是我们完成现代化任务的立足之点。革命和建设都要把我们的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点上,都要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进行艰苦卓绝的努力。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现在,我们要改变中国经济文化不发达的状况,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同样需要发扬这种精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并不排斥外援;艰苦创业,也不是主张过苦日子。而是要求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中国的事情,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感和主人翁姿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 &▲“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包含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的总
要求,是我们的宏伟目标。
&& 上述基本路线的各项,都是为了实现这一总的目标。富强,就是生产力发达,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人民生活富裕;民主,就是人民当家作主,民主法制健全,依法治国,建立起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文明,就是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空前提高,造就出一代代社会主义“四有”新人。这是一个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各方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实现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奋斗目标。富强、民主、文明三位一体,缺一不可,实现这一目标,要靠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奋斗。
&&&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指明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 ▲(一)“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这条基本路线的简明概括。
&&&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
&&& 邓小平多次把党的政治路线归结为进行现代化建设,并反复强调“核心是经济建设”,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不能干扰这个中心,更不能离开这个中心。▲江泽民同志也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要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件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第421页)
&&& ▲(2)“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邓小平指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不改革中国就没有出路。江泽民同志也指出:“完全可以这样说,改革开放,是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征。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版)从“九五”我们亲身体验的诸多变化中,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
▲“九五”,我们体验了哪些变化:
▲一是假日越来越长了
今年“五一”、“十一”的长假,让中国人的言语中多了一个新的词汇——“假日经济”。
▲二是环境越来越美了
“九五”期间,我国城市绿地面积从每万人拥有36.7公顷增加到38公顷。
▲三是彩电越来越大了
从18英寸到21英寸,从29英寸到34英寸,再到各种各样的大屏幕背投式彩电,似乎现在决定彩电大小的因素已经不再是技术,而是消费者家里到底能有多大的地方放下它。
▲四是私车越来越多了
据统计,“九五”期间,我国个人汽车保有量以23%的速率逐年递增,截至去年底,个人拥有的小汽车已达534万辆。在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7次会议上,国家计委主任曾培炎在报告刺激消费、拉动增长时,首次将促进轿车消费摆在所有消费的第一位。
▲五是火车越来越快了
“九五”期间,我国铁路运输3次大提速,营运里程增长9.7%。
▲六是出游越来越火了
在今年“五一” 的旅游“黄金周”里,仅涌入北京的游客就达250万人,“十一”更是火爆。旅游,这个令人向往的字眼真正走近了寻常百姓。
▲七是住房越来越好了
统计数据表明,1999年我国城镇人均居住面积已经达到9.8平方米。在住得越来越宽敞的同时,人们又对住房的布局、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化、智能化住宅小区成为我国住房建设未来的发展方向。
▲八是网络越来越热了
在“九五”的短短5年间,中国内地网民人数就爆炸般地发展到目前的1000万。从发展速度上看,中国有可能成为新世纪里世界最大的互联网络市场。中国人终于在世纪之交追上了信息革命的时代列车。
▲九是报纸越来越厚了
近几年,“扩版”几乎成了各家报纸共同的“新闻”,今年元旦,南方某报一举推出“200”版。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报纸正为读者提供越来越丰富的精神食粮。
▲十是寿命越来越长了
“九五”期间,我国居民平均寿命从70.9岁提高到71.8岁。
&&& ▲(二)“一个中心”与“两个基本点”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整体
我们必须全面理解和正确处理“一个中心”与“两个基本点”的关系。在党的基本路线中,各个要素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其中,经济建设是中心,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也不能离开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
&&& (1)“两个基本点”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 ●江泽民同志指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都是为了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件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第166页)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决定的。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当代中国,生产力不发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形成尖锐的矛盾。要从根本上改变生产力的落后状况,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就必须集中力量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因此,现阶段我国发展生产力的任务尤为突出,尤为重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就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只有坚持发展经济,才能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才能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稳定局面;才能顶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维护国家的主权和独立;才能从根本上摆脱经济落后状况,跻身于世界现代化国家之林。因此,经济建设是党在新时期的中心任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我国当前最大的政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路线。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我们都必须始终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除非发生大规模外敌入侵,无论遇到什么情况,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而不能离开这个中心,更不能干扰这个中心。
&&& (2) 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也离不开“两个基本点”
&&& 197921652179180
党的基本路线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集中体现,也是指导全党和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总纲,是党制定各项具体方针政策的依据。▲正因为如此,邓小平一再指出:“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0371页)在历史上,党的八大制定的正确路线在遇到风浪的情况下,曾经被动摇,造成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长达20年的徘徊停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尽管国际国内发生了这样那样的重大事件,但由于毫不动摇地坚持了党的基本路线,使得我们能够经受风浪,站稳脚跟,顶住压力,克服困难,保证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再次强调:“在把我们的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历史时刻,必须郑重指出:全党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这是近二十年来我们党最可宝贵的经验,是我们事业胜利前进最可靠的保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件选编》下,第423页。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这条基本路线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命线。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这是关系党和国家兴衰成败的大问题。只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才能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拥护。只有按照基本路线坚定不移地干下去,一直干到下世纪中叶,才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 ▲(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就必须全面正确地认识,并在实际工作中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
&&& ▲第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 党的基本路线是一个中心,不是也不可能是多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能否战胜资本主义,最终要看能不能创造出更高的劳动生产率,能不能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能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如果“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50页)离开这个中心,没有了这个中心,也就抽掉了基本路线的核心,从基础上动摇了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心工作,服从和服务于中心工作。
&&& ▲第二,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把坚持改革开放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既要反“左”又要防右
&&&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是两个相互联系的基本点,二者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不能离开四项基本原则谈论改革开放。也不能离开改革开放抽象谈论四项基本原则。我们的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我们所要坚持的社会主义不是什么别的社会主义,而是改革开放中确立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才能使改革开放顺利进行;只有在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中,社会主义才能显示出勃勃生机,四项基本原则才能更好地坚持。既不能以僵化的观点看待四项基本原则,也不能以自由化的观点看待改革开放,否则,就会把二者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党的基本路线也会因此而发生动摇。把两个基本点对立起来是错误的。在实践中,要注意把两个基本点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注意克服离开改革开放谈论四项基本原则的僵化倾向,也坚决反对背离四项基本原则的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
&&& 在把握“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问题上,邓小平提出,在党内特别是领导干部中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左”和右,是政治概念,指的是偏离党的政治路线的错误倾向,是动摇党的基本路线的重要因素。在今天,就是指对党的政治路线的偏离。右的表现主要是否定四项基本原则,搞资产阶级自由化,主张走资本主义道路,或“全盘西化”;“左”的表现主要是怀疑甚至否定改革开放,认为我们党在改革开放中所作出的重大决策和采取的重大举措,是“打着社会主义的旗子,走资本主义道路”。这两种错误倾向,就其认识根源来说,都在于背离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右的倾向主要在于背离了“社会主义”原则和要求;“左”的倾向主要在于背离了“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改革开放以来,这两种错误倾向都曾不同程度地干扰过我们的事业。所以,邓小平同志历来主张有“左”反“左”,有右反右。
&&& 但在“左”与右两种错误倾向中,邓小平认为“最大的危险还是‘左’。”他指出:“现在,有右的东西影响我们,也有左的东西影响我们,但根深蒂固的还是左的东西。”(《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5页)而改革开放主要阻力来自这种积习,所以,反对这种积习和僵化思想是我们的主要任务;同时,“左”的东西容易迷惑人,“左”带有革命的色彩,好象越“左”越革命。我们党的历史上主要是“左”的倾向干扰更严重。
&&&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们党坚决贯彻了邓小平同志关于“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的重要思想,坚持排除了“左”右两方面的干扰,我们才经受了各种考验,保证了党的基本路线的全面贯彻执行。
目前,我们不能说已经没有任何“左”右干扰或影响了,只要我们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就始终有一个防止“左”右两种错误倾向的问题,对此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第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在于我们党,特别是党政干部队伍
&&& 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大国大党来说,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高级干部的思想政治水平,治党治国能力如何,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坚定性如何,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命运和现代化的成败。●邓小平说:“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对这个问题要清醒,要注意培养人……我们说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要长治久安,就要靠这一条。”(《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80页)真正关系到大局的是这个事。所以,一定要在新形势下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组织制度建设、作风纪律建设,特别是要搞好党风廉政建设,不断提高党和各级干部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使各级党组织都成为自觉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具有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的坚强领导集体;使党政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既成为有知识、懂业务、胜任本职工作的内行,又努力成为忠诚于马克思主义、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会治党治国的政治家。这样,我们党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能力就会大大提高,党的基本路线就能在任何情况下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
&& &▲第四,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还必须提高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 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坚定不移地贯彻下去,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强调:“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这条中国的发展路线,是否能够坚持得住,要靠大家努力,特别是要教育后代。”青年是我们事业的未来和希望。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因此,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教育广大青年,这是关系改革开放前途和21世纪国家面貌的大事,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长远大计。
&&& 总之,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我们几十年来的主要经验。几十年的经验教训反复告诉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动摇不得,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偏离不得,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三位一体”的奋斗目标忘记不得,党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推动中华民族伟大振兴的路线;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同中国国情相结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为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开辟一条新的发展道路的路线。这条路线,是指导我们全党和全国各项工作的灯塔。我们必须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贯彻执行这条路线,在这条基本路线的指导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这条路线。
&&&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必须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同稳定这个总揽全局的重大关系。邓小平在不同场合不同时期多次强调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问题,并把这三者都提到了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高度。江泽民在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更加明确地把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总揽全局的基本关系提出来。他指出:“实践表明,三者关系处理得当,就能总揽全局,保证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处理不当,就会吃苦头,付出代价。”改革、发展、稳定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总体格局中三枚关键的棋子,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前提,三者是一个有机整体,任何一个方面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全局。
&&& ”(《江泽民同志理论论述大事纪要》上,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7月第1版,第70页)20
&&& ……没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一切无从谈起,多么好的规划、方案都将难以实现。(《江泽民同志理论论述大事纪要》上,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7月第1版,第70页)
&&&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7月第1版,60
(《江泽民同志理论论述大事纪要》上,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7月第1版,第67页)
▲第三节&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 党的基本纲领是党在一定时期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是党的系统化的政治主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带领我们党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进行了艰苦的探索。这既表现在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目标的探索,又表现在对社会发展中经济、政治、文化这三个基本方面的建设目标和基本政策的认识以及对它们的相互关系的处理。我们党在多年的实践中进一步认识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建设和全面发展的过程。从党的十二大以来,我们党在多次表述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和总目标时,一直把“富强、民主、文明”作为三位一体的内容。
&&& 1991701989
&&& ▲江泽民同志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有机统一,不可分割,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展开和具体化,它围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阐述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以及怎样建设这样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
&&&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包括经济、政治、文化三方面。
&&&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就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就要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就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呜的方针,重在建设,繁荣学术和文艺。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是这些年来最主要经验的总结。这个纲领,既有长远目标又有近期要求;既有努力方向,又有具体任务;既有战略性构想,又有政策性法规。它浓缩了党的基本理论,延展了党的基本路线,目标宏伟而又任务明确,内涵丰富而又简明扼要,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构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蓝图。
&&& ▲第一,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是这些年最主要经验的总结。
&&& 基本理论、基本路线与基本纲领各自的主要功能存在差别。基本理论着重是对事物本质与规律性的揭示。我们说邓小平理论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也就是说这个理论初步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及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基本路线与基本纲领则根据基本理论,在对本质与规律性的揭示基础之上,作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中介系统而存在的,即是从理论到实践的中间环节。我们说,理论指导实践,这没有错,但理论很抽象,指导实践必须首先把理论与将要进行的实践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操作性更强的观念系统,这套观念系统包括的子系统主要有两个,一是目标系统,二是工具系统或者说方法系统。这套观念系统又可以依层次划分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等。我们用邓小平理论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仅有基本理论不够,要在消化理论的基础上,确立建设社会主义总的目标与总的方针,这就是基本路线。基本路线再展开,将总目标分解成若干子目标,并进一步明确以什么样的方法达到这些子目标,这就是基本纲领。这个纲领就是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依据党的基本路线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富强”、“民主”、“文明”的总目标,去设计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基本目标与基本政策。同时这个纲领又根据面向新世纪、开创改革和建设新局面的实践要求,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四大以来的实践要求,反映了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
&&& ▲第二,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可以用更加具体、明晰的基本目标和政策,去统一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 党的纲领是党的宗旨和活动内容的概括表述。党的纲领的主要内容和实质是关于党的奋斗目标和实现目标的道路的统一。它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它政党的鲜明标志,是指导全党在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上团结一致、统一行动,实现党的历史使命的基本规范。马克思指出:制定一个原则性纲领,“这就是在全世界面前树立起可供人们用来衡量党的运动水平的里程碑。”恩格斯指出:“一个新的纲领毕竟总是一面公开树立起来的旗帜,而外界就根据它来判断这个党。”(《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25326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党的十五大制定这个纲领,就是要使中国共产党人在世人面前树立起一个决心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有能力有信心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形象。这个纲领对内可以凝聚党心、民心。正如列宁指出的,纲领对于政党的团结一致,始终一贯的活动有重大意义。
199710142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