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茶为什么需要那么多繁文翻译琐节

剑网三亲传弟子为什么没办法给亲传师傅敬茶呢?
剑网三里给师傅敬茶时,点击师傅,却出现“目标必须是玩家”字样怎么破?_百度知道
剑网三里给师傅敬茶时,点击师傅,却出现“目标必须是玩家”字样怎么破?
提问者采纳
你好:这个师傅是只你在游戏里面拜别的玩家做师傅,你点他才能完成这个任务
可是我拜的是王昌龄啊......
。。。不是的,你先找个满级玩家拜师
提问者评价
恩,我已经明白了,谢谢·~~~
已回答83955
响应时间&6小时
其他类似问题
剑网三的相关知识
按默认排序
其他1条回答
指的应该是江湖师傅吧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您现在的位置:&&&
武术界重义 敬师如父一辈子
山西新闻网--山西晚报-- 01:46
&&&&&&&&尊师重道一直是中国的传统美德,在武术界,尤其是传统武术界更是讲究拜师仪式。师徒间的师承关系、名分极其严格。要想成为师门正式弟子,必须经过师傅几年的反复全面考察,确认品行端正,符合条件得到认可后,还要经人介绍,本人写拜师申请,随后举行隆重的拜师仪式,从此才可正式称为师门弟子。&&&&壹 传统的师徒关系仅次于父子&&&&传统的师徒关系仅次于父子关系,“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师傅”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但提起自己拜第一任师傅郝学儒的事情,我省武术界前辈张希贵至今遗憾:“太简单了,愧对师傅。”&&&&现年77岁的张希贵是山西省武术协会副主席、山西省形意拳协会荣誉主席。2003年被《中华武术》杂志评为全球(年)三十位最具武术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六十多年的习武、执教生涯中,张老德艺双馨,并传承了一百多位徒弟,但不论取得多少成绩,他对于自己在武术这行的两位恩师是一刻不曾忘怀。早在13岁的时候,张希贵就拜当时赫赫有名的武师郝学儒学习长拳了。&&&&“我是1950年拜在郝师傅门下的。那会儿我们家离郝师傅家不远,班里有一位同学跟着郝师傅学拳,我也一起跟着去看。看了几天,非常喜欢,师傅说,你喜欢就一起跟着学吧。我给师傅磕了个头,就算正式拜到他老人家门下了。当时刚刚进入新中国,社会上反对搞那些繁文缛节。但现在想来,当时的拜师的确是太简单了。”张希贵老先生回忆说。&&&&在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中国太极拳大百科》中,郝学儒的名字赫然在列。张希贵说郝师傅是个全才,不仅武功了得,书法、绘画皆出类拔萃。在教授徒弟方面,师傅称得上严师。那时他们每天早晨上学前要去师傅家练一个小时的功,晚饭后还要再去练一两个小时。徒弟们练功时,师傅会拿一根小棍在后面看着,谁偷懒、招式不到位,他都会敲一下。“那会儿已经解放了,师兄弟们有的上班、有的上学,练功本来就是业余爱好,大多数人都因为受不了师傅的苛严半途而废了,坚持下来的没几个人。有时看到好苗苗不练了,师傅也心痛,不严厉出不了好成绩,师傅也没办法。”&&&&张希贵跟郝师傅练长拳一直练到1958年,那一年山西体工队正式成立,他也凭借一身好功夫成了山西体工队队员,两年后转为教练。郝师傅无儿无女一生清贫,所以得意门生张希贵1964年结婚的时候,他像自己儿子娶媳妇一样高兴,还包了份很大的红包给徒弟。“我现在还记得我婚礼上师傅他老人家高兴的样子。谁都想不到师傅三年后就去世了,因为赶上文革,我们几个徒弟都没能赶去送师傅一程。”说完这话,张希贵老人重重地叹了一口气。&&&&1967年,张希贵结识了以“浑元一气功”著名的太极大师申子荣师傅。申师傅和郝师傅是同门师兄弟,都师承于吴氏太极拳王新午大师。在此之前,张希贵经常听郝师傅谈起这位师弟,也早就对他崇敬有加。申师傅家在农村,本以行医为生。为了学功夫,张希贵把申师傅接到太原来和自己一起住,平时师傅在家里开诊所给人治病,有时间就教他功夫。申师傅在张希贵家住了整整一年,他的人品、条件都经受住了考验,师傅终于正式收他为徒。1968年举行的那场拜师仪式申子荣至今记忆犹新。“先对着祖师爷的遗像叩头,然后敬香、敬茶、递帖、给师傅行跪拜礼、师傅回帖……”&&&&拜师后,申师傅又在张希贵家住了三年。一日三餐端茶倒水缝缝补补,那时供应紧张,张希贵和爱人更是毫无怨言地自己顿顿吃粗粮,把每月仅有的几斤白面都留给师傅吃。张希贵说那时他孝敬师傅比孝敬傅母还要用心。直到师傅的诊所病人越来越多,不得不另找地方,才离开他家。&&&&1990年,53岁的张希贵正式收了三个徒弟。这之后的二十多年里,他又举行了十几次收徒仪式,如今给他叩过头的入室弟子近百位。张希贵是体工队教练,一辈子教过的学生无数,为什么还要按老传统收徒呢?对此,张老有自己的看法:“教学生和带徒弟还不太一样,教学生更注重的是教学,而带徒弟更注重的是传承。比如申师傅传授给我的浑元一气功,不是谁想学就能学,谁学都能学会的。必须人品、悟性都过得了关,还得能吃苦能坚持才具备传承的资格。为什么现在又兴繁琐的拜师仪式了?仪式说到底就是个过程,重要的是它背后的责任和承诺。”&&&&采访中,张希贵还和记者聊起了“师父”和“师傅”的用法,他个人觉得武术界还是称“师父”比较合适,因为一旦拜师,“师父”传授给弟子的不仅是功夫,还有德行。“师傅”的称呼应该多用于手工行业。&&&&贰 第一位师傅甘当我第二次拜师的引荐人&&&&我省三届世界传统武术节冠军霸文革的家中一直珍藏着两张红帖子。一张是给我省著名武术家康占锁先生呈送的拜师帖,另一张是师傅康占琐的回帖。&&&&两帖内容全文如下:&&&&“久慕武术家康师占锁先生武技精湛人品笃厚,经武术家宋存旺、权成、唐云飞、刘凤鸣、赵宝玉、范国昌等先生引荐,拜在康师占锁门下为徒学艺,尊师重道一生持弟子礼,学习武技遵守孝义忠厚此传统为中华武术而努力。徒弟霸文革、刘震、高沛沛等。”&&&&收徒回执:&&&&“徒弟霸文革久喜武道上进好学,经武术家宋存旺先生引荐,拜在康占锁先生门下为徒,学习深造执弟子礼,终生不悖,我经熟虑,将霸文革收为入室弟子,亲传所学技艺。此执引荐人宋存旺,师父康占琐。”&&&&值得一提的是两帖中均提到的“引荐人宋存旺”就是霸文革的第一位师父。&&&&1980年,还是十几岁娃娃的霸文革开始跟宋存旺师傅学习太极拳。直到1986年,他和其他十几位师兄弟才在宋老师家正式行拜师礼。“那时仪式比较简单,拜师那天,我们师兄弟们分别买了些水果、酒菜去了师傅家,师母掌勺,我们打下手,整了一桌饭。开饭前,师傅给我们讲了讲祖师的来龙去脉,讲了讲武德,我们又给师傅师母叩了个头,就算拜师了。”&&&&跟宋师傅学拳十几年,霸文革和师傅早已亲如一家人,想练拳的时候抬腿就去了,去了师傅家赶上饭点绝不客气,师傅家里有啥大小事他也都要去帮忙。&&&&最近几年,随着武艺的不断进步,霸文革又迷上摔跤。他敬慕“跤王”康占琐功夫好,就萌生了正式拜师学跤术的想法。深思熟虑后,他首先将这一想法告诉了宋师傅,没想到宋师傅非常开明,不但力赞徒弟上进好学,还主动提出要当他的引荐人。在武术界传下来的老传统中,正式拜师是一定要有一位引荐人的。&&&&2011年,康占琐举行了隆重的收徒仪式。这次仪式是在饭店举行的,有百余位嘉宾到场祝贺。拜师仪式相当正规,主持人、引荐人、保证人都有,霸文革以“大师兄”的身份上台宣读了“拜师帖”,之后和其他九位师弟一起向祖师敬香,给师傅敬茶、行叩拜礼。&&&&“武术界最讲究一个义字,我既然拜在宋师傅门下,就要终生敬师如傅。即使想学新的技艺,也一定要得到师傅的首肯,这样才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矛盾。现在我的两位老师彼此之间也是朋友,和师傅关系融洽,进步才更快。”霸文革说。 本报记者 贾丽&&&&武术界的特点是讲个“义”字,那么问题来了,其他行业的师徒关系,又讲究哪些特点?&欢迎访问起点女生网,请&&或&
加入书架书签 |
投女生推荐票 |
阅读底色..
字体大小..
默认设置..
打赏作品&|&
给本书投粉红票&|&
给本书评价
女配要修仙
作者:&& 更新时间: 21:11&& 阅读最新章节
正文 分卷阅读本卷共0字
第一章 死亡与重生&第二章 居然是女配&第三章 灵根异变&第四章 仓库寻宝&第五章 炼丹&第六章 宗门大会(一)&第七章 宗门大会(二)&第八章 拜师(一)&第九章 拜师(二)&第十章 师兄&第十一章 五年&第十二章 凌澈&第十三章 千面蛇&第十四章 终屏山深处&第十五章 洪荒殿&第十六章 记忆传承&第十七章 天选者和天命者&第十八章 离开&第十九章 回到宗门&第二十章 两只小兽&第二十一章 吃药的小炎&第二十二章 发展中的剧情&第二十三章 山洞&第二十四章 各有各的缘法&第二十五章 外门比武大会(一)&第二十六章 外门比武大会(二)&第二十七章 外门比武大会(三)&第二十八章 准备&第二十九章 启程前往秘境&第三十章 进入秘境&第三十一章 秘境历险&第三十二章 才出生天,又入虎口&第三十三章 入魔&第三十四章 化去修为&第三十五章 药王谷传承(一)&第三十六章 药王谷的传承(二)&第三十七章 空间初现&第三十八章 准备离开秘境&第三十九章 寻找传送阵&第四十章 离开秘境&第四十一章 回到宗门&第四十二章 闭关&第四十三章 剑谱&第四十四章 百里家族&第四十五章 遇险&第四十六章 得救&第四十七章 手镯空间&第四十八章 打算&第四十九章 天冥豹&第五十章 人参娃娃&第五十一章 拍卖会&第五十二章 相思玉&第五十三章 黑匣子&第五十四章 黑匣子(二)&第五十五章 黑匣子(三)&第五十六章 金蝉脱壳&第五十七章 黑衣殿&第五十八章 隐藏中的危机&第五十九章 明白&第六十章 黄雀在后&第六十一章 逃出生天&第六十二章 逃出生天(二)&第六十三章 逃出生天(三)&第六十四章&第六十五章 梓眀花&第六十六章 体虎皮&第六十七章 鬼林&第六十八章 换颜丹&第六十九章 天行学院&第七十章 不夜城&第七十一章&第七十二章 五级妖兽&第七十三章 路见不平&第七十四章 出手&第七十五章 纠结&第七十六章 离开&第七十七章 崖底&第七十八章 地宫&第八十章 地宫一层&第八十章 储物袋到手&第八十一章 五行调和术&第八十二章 到达流谷&第八十三章 非必须任务&第八十四章 十方阵&第八十五章 蝎王&第八十六章 神髓兽&第八十七章 解决&第八十八章 劝导&第八十九章 交底&第九十章 天波城&第九十一章 比试&第九十二章 不一样的比试&第九十三章 比试结果&第九十四章 意外&第九十五章&第九十六章&第九十七章&第九十八章 祸起&第九十九章&第一百章&第一百零一章&第一百零二章&第一百零三章&第一百零四章&第一百零五章 山洞历险&第一百零六章 山洞后续&第一百零七章&第一百零八章&第一百零九章&第一百一十章 入禁地&第一百一十一章 傀儡种子&第一百一十二章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第一百一十三章 夺宝&第一百一十四章 瑶山&第一百一十五章&第一百一十六章 混战序幕&第一百一十七章 混战&第一百一十八章 出路&第一百一十九章 出口&第一百二十章 进入轩辕殿&第一百二十一章 渡忘境&第一百二十二章 暗室&第一百二十三章 破除禁制&第一百二十四章 离开&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定胜天&第一百二十六章 神农鼎&第一百二十七章 抢夺&第一百二十八章 相遇&第一百二十九章 陷害&
起点女生网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手机用户请到阅读。
向朋友推荐 |
说的太好了,我顶!
Copyright & 2015 www.51yue.net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雅致与讲究:京都的煎茶道之旅&|&发布日期:&|&nbsp浏览()人次&|&&|&&]王恺  源于中国明代饮茶方式的煎茶道,在日本发展成了完备的体系,在过去的30年中深刻影响了台湾地区茶人,使得茶道的流传范围更广泛。观看煎茶道的发展轨迹,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中日茶道就是这样互相轮换角色,使得茶道一直绵延继续。
  小川流:煎茶道的雅致
  与抹茶道深处于露地(日式茶道庭院的称谓)的茶室比,煎茶道的茶室就没有那么多神秘性了。我们去的第一个煎茶道空间,是煎茶道里最早创建流派的小川流的“三清庵”,这是一幢三层楼的木结构空间,处处明亮干净,走楼梯上去,就到了足有10个榻榻米大的茶室。显眼的是主人泡茶的手前座,还有那瓶艳丽的迎接我们的清明插花,是这个时节正好盛开的白色梨花和合欢花科丝丝缕缕的花朵的组合。
  小川流负责煎茶的女主人有10多年的学习经历,并且练习了专门的呼吸法,据说这样才能泡出一杯好茶
  与阴暗狭窄的抹茶道空间比,这里更现代,更日常——可是,也少了第一次进入抹茶道空间黑暗中隐隐约约能看到竹花入里插着白山茶的惊奇感。窗外的景致也与抹茶道的露地不同,是明式园林的雅致,高低起伏,有布满清苔的石阶,有来自朝鲜的石灯塔,还有一树硕大山茶,落在草地的红色山茶花瓣并不清扫,与抹茶道刻意保持纯粹的深浅不同的纯绿色庭院不一样。
  小川流本来的茶道场所,在京都御院附近,20年前却搬到了这里。这里本来有一家破旧的古庵,叫“古肠庵”,小川流当代的家元(宗族宗长)将这里清理、复建,建设了三层的“后乐堂”。之所以不像一般的京都人,喜欢居住在古老的城市中心,而是搬到离开城市有十几分钟的郊区,是因为这里有口清澈的古井,现在小川流饮水都取自这里。“甜吗?”“一点也不。我们要注意水的清澈无味。”因为创始人是医生,小川流更注重茶的功能。
  这点和抹茶道不强调茶本身,而注重茶道的“和静清寂”很不一样,煎茶道更注重茶的味道体验。
  其实背后还是茶道观念的不一样。小川流的现任家元的儿子,小川可乐先生是位年轻人,穿着完备的和服,可是动作还是很自如,笑起来也哈哈的,没有传统茶道中人的严肃和静寂。他说,他们不叫“道”叫“流”——只表示自己是在自由地享受茶,享受茶的真味,而不是“传道”。小川流的创始者,18世纪出生的小川可进,当时只是发挥了煎茶的品质,觉得茶叶是人间至味,他创造一种独特的煎茶法,与市面上流行的大壶泡茶不完全相同。
  小川流手前座所使用的茶器。与中国明清饮茶方式颇为类似,只是主人席的陈设更为复杂,带有日本重器物的风格
  因为从前是御典医,所以他创造的方法特别符合卫生保健,迅速在当时的贵族和文人阶层流行开来。他自己也放弃了医生职位,50岁时建立了自己的煎茶门派,“可是他真没有想到,自己这个门派会一直流传下来,并且发展到现在这么大”。小川可乐说。他觉得煎茶道的使命感没有那么宏大,更崇尚的是享受,也把一期一会的精神发挥到了极致:客人来了,慢慢享用这杯茶吧,也许我们一世,就只有这短暂的春天里的这个瞬间,看户外的茶花一朵朵地落在草坪上的景象。
  回到茶室内,今天的泡茶法被称为“清明”,是特意为我们准备的。在日本,清明时节有踏青,做诗文、和歌的传统,不像中国以祭祀祖先为主。这时候,天气已经逐渐回暖,而小川流的一大特点,就是茶量和泡法都和外界的天气、温度、湿润程度有呼应,所以,今天准备的器具和茶泡饮法又带点中国味道,这种煎茶方式可作为神前献茶,更加特殊,是小川流30多道煎茶法中相对独特的一种。
  专门为我们煎茶的是位身着和服的中年妇女,她是在小川流中学习已经十余年的“上级”,有自己的呼吸法,以及“功法”——泡饮还需要专门的呼吸法?“需要。你看看就明白了。”
  都坐在榻榻米上,看我坐得别扭,主人再次强调,可以随意坐。“喝茶就是要享受茶,不能被茶拘束住了。”于是索性叉开腿坐。主人显然处于轻松状态,随意说笑,告诉我们她去过中国,观摩过中国的工夫茶。整个场面非如传统抹茶道,任何人都不轻易开口。
  她所坐的地方,叫手前座,是主人专用的泡茶座位,现在已经布置好了各种茶具。虽然主人强调,煎茶道的茶具和工夫茶源流一致,可是显然日本的精细精神发挥了作用,各种器物极其周到,甚至到了繁琐的地步,可是细心讲究下来,又有自己的功能。
  主人身边的竹制茶棚就有两件,一件正对我们的,下边一层放置了京烧的水注,文采华丽,有春天的樱花和几片淡竹叶。上面一层,则是放茶叶的茶盒,还有供倒出茶叶所用的茶则。
  旁边的茶架,则放置了更多器物,潮州烧制的白泥三峰炉,专门用来烧热上面的白泥汤瓶里的井水;泡茶所用的紫砂壶是家族所传,来自清代中国,已经使用得异常润泽了,他们称之为茶瓶。下面所垫的自然就是茶瓶承,与台湾地区所用的壶承截然不同,是专为小川流的煎茶手法制造的,竹子制成,上面垫了白布。旁边是锡银合金的建水,是专门用来盛放废水的。煎茶道的器物,讲究井然有序,因此又多了许多“置物”,放舀勺的,放壶盖的,也有放茶瓶盖的。
  主人的正前面,是一排日本的手艺人清风与平制作的煎茶碗,其实就是我们的茶盅,可是明显要比工夫茶杯大些。下面垫的锡托,来自中国潮州,也是传承有代之物。三个茶碗的下方,是一块光洁的上面刻有诗歌的木托。
  虽然使用的东西中有许多名物,可是小川可乐却觉得,整个小川流所用的器物,并不强调贵重,而是强调使用的舒适和方便。“很多茶具是易耗品,我们不需要它一直使用,而是要用得好,所以小川流用东西,强调是&和汉新古&都使用,用得好就行。”小川可乐拿着自己手中白色的粉引煎茶碗举例说,你看这种茶碗属于素烧,很简单好用,但是也很轻易就坏了,所以我们不讲究古董。
  虽然不讲究古董茶具,可是由于日本文化中惜物精神在起作用,所以小川流还是留传了大量的器物:明清的中国茶具,日本大家所做的茶壶、茶则、建水等物。还有些中国已经很少见到的茶具:比如一件古老的藤编的装木炭的炉子,装整个茶具系统的藤篮,包括火夹、炭网篮等物。中国已经很少再使用炭火烧水,但在日本仍顽固地保留下来,炭属于重要的茶道具,每年元旦等节日,还会用炭摆成文字和图案,放在茶室里,称为“炭饰”。
  虽然有这么多讲究,小川可乐还是强调:抹茶道的道具包括饮茶的茶室环境、外界环境都极其精致化和繁琐,是大城市里生活的人的华丽状态;而他们的煎茶道,基本上就很简单,是一个乡下的普通人,处于隐士状态。他说:“我们做减法,减到最后,留下的都是必需的。”
  “吃茶法”:小川流的九滴和松月流的两杯
  我们坐在主人对面,观看每一个细致动作——虽然有说有笑,可是她的动作却没有省略分毫。先拿起杯子,细致地用面前菊花纹的水注里的清凉的水洗杯子,这与中国现在流行的热水烫杯完全不同,然后用茶巾小心擦干、转杯的动作,也是两下,和日本传统的抹茶道转碗类似。一套程式化动作后,是某种敬客的心态。
  小川流现任家元的儿子小川可乐
  杯子准备好,开始泡茶,这一日泡的是京都附近的茶叶产地宇治的玉露,她倒的分量,在我看来,非常多,可却是主人经过详细考虑的结果——外界的天气微寒,又有点干燥,所以她觉得需要用这么多的量。而倒茶的手法,则是一手拿茶入,一手拿茶则,转动着倒茶,台湾的茶人很多也是如此倒茶,显然受了他们的影响。
  茶则里的茶再入紫砂茶瓶,然后将热水倒入。虽然是大壶,茶量也不少,可是主人倒水却是非常小心,动作缓慢沉静,此刻她的状态非常凝重,仿佛是做着重大事情,刚才的轻松气氛变成了一种清静之气。虽然坐在对面,我也看得出,整个泡茶的水,大概也就只能刚刚没过茶叶,所以主人的动作,越发小心翼翼。
  水入茶瓶后,主人两手放在腿侧,突然往后一退,大约10秒后再往前拿起茶壶来。原来这就是小川流的标准动作“进退”。经过10年训练的茶人才可以做这个动作,实际上是把自己体内的气息带给茶。听起来很神秘,很可能是因为小川流的创始人是医生,而他又酷爱太极拳的缘故,所以小川流的茶人手上,确实有不少动作让人联想起武术。
  这时候,她把茶瓶在茶瓶承上一滑一倾斜,茶瓶的茶汤流到一侧,茶就泡好了,她将之均匀、缓慢地滴到三个杯中,手势竖起,非常美观。看得到壶嘴的茶汤一滴滴地进入杯里,可直到旁边的伴当把茶端到我们面前的时候,才发现茶多么少:每个杯子里的茶汤,甚至连杯底都不能盖满,简直像刚喝完的杯底。
  主人含笑说,请用茶。
  原来真的只有九滴茶。在到小川流之前,听说过不少煎茶道流派讲究的是“吃”茶,而不是喝茶:一字之差,迥然不同。吃就是一小口,是享受,是节制和控制。小川可乐说,最重要的就是这点,严格控制茶汤总量,因为这种做法在他们看来更卫生,也更有合理性。“就是把茶汤当成药,吃进去。”他们把这当作了养生系统的一部分。
  整个杯子都有玉露的又甘又苦的味道,还是最强调其鲜。主人问我,是不是习惯?我并不习惯,可是在过程中,特别珍惜那点浓厚之极的茶汤的润喉感。因为浓,所以产生了需要白水的感觉。可是跟着上来的,是小川流的清明和果子,刚递到手中的竹刀切开,这里面有红豆和咸渍的八重樱的樱花瓣,很饱满,吃下去才发现,刚才的浓厚的茶味还在,把茶果子的甜美衬托得更好了。
  小川流虽然通过天气的不同而控制茶汤的总量,但是绝对不会太多,即使是非常干燥的季节,整个茶汤也还是九滴,只不过茶水滴大一些,能够盖满杯底而已。
  这时候,第二杯茶又端了上来,还是九滴。这杯解决了刚才和果子的甜,嘴里弥漫茶的浓味。主人还是用了“进退”的动作来泡茶,她说,刚才的水控制得很好,没有完全漫过茶叶,这也是茶叶可以泡第二次的关键。她轻微地转动壶身,让热水漫过底部。这时候才发现,她的动作不仅是有力,还很有气功的感觉,泡茶很有章法。
  为什么这样做?小川可乐说因为要突出茶的真味,需要力量来运转整个壶和水的动作,有点像咖啡萃取法,这样做,取出来的也是茶的精华。“我们这一流派注重泡茶者的呼吸,十几年泡下来,整个人泡一轮茶身体会舒服。”小川可乐说,小川流有30多种泡各类茶的方法,“听起来很繁杂,其实很简单,因为我们简化了一切不需要的动作,舍得做减法。最后要的还是自由。”
  两杯后,我们的茶会也结束了。煎茶道的各个流派,基本就是两杯茶,最多也就再加一道——按照中国人的标准,实在都不能解渴。
  小川可乐说煎茶道并不是一味求解渴,他们奉为宗师的卢仝就说过每碗茶的重要性。“可是他诗歌里写的是七碗。”但是小川不解释,他不愿意纠缠这个问题,医生出身的祖上定下的规矩一定要遵守。小川流只是说自己的泡茶法传承有序,得到了茶的真正味道。
  我们这一席退下来时,主人收拾杯子和炭炉,而伴当拿着精致的小炭炉送上来新炭,注意保持水的温度,一切准备洁净,以迎接第二席客人。客人是京都的三位主妇们,也是煎茶道的爱好者,为了参加茶会,大家穿了自己喜欢的和服,漂亮的藕色、浅绿和米黄搭配在一起,主人又开始就大家和服的颜色谈笑起来。而当她说出“现在我给您倒杯茶”的时候,整个茶会顿时就安静下来。
  煎茶道的主人要负责整个茶会的轻松气氛,但又不能喧闹。这位学习了很久的女主人很是合格,可以用“静如处子,动如脱兔”来形容她。
  小川可乐觉得煎茶道的哲学和抹茶道不尽相同,煎茶道就是要突出茶,突出人与自然,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煎茶道源起于明代的中国文人的杯壶泡茶法,当时明人流行的茶文化重视茶之真味,重视周围环境,最好能在园林里举行,而这一切传到日本后,都有自己的传承系统。小川先生说,与自然的关系,是他们最看重的因素之一,前些年有机会在京都著名的离宫举行过一次茶会,那是他印象最深刻的一次茶会。
  离宫是不许外人入内的,因为小川流和冷泉家(天皇的仓库保管家族)关系友善,当年小川流的某位祖先因为年幼无法继承流派,是冷泉家帮助他们维系了流派的传承,所以双方属于世代之交。为了感谢冷泉家,小川流特意在离宫举办了茶会,这里已经近40年没有举办任何茶会了。整个离宫草木繁盛,时值暮春,樱花花瓣飘散在半空中,地上也有刚落下尚未清扫的白山茶的花瓣。他们特别喜欢这种煎茶道所重视的文人味道,因为完全是明人的感觉。
  “人不多,只有数人参加,但是整个茶会进行了半天,先是饮茶,然后大家在纸笺上写诗歌,非常愉快。”
  因为现在还使用炭炉,所以在野外喝茶完全没有任何问题,加上茶篮、炭篮一应俱全,所以野外茶会是各家煎茶道流派乐意进行的,我们在全日本煎茶道联合会参加松月流的茶会特别感到这点——日本的煎茶道各个流派,习惯自带一切,迅速布置一个雅致的茶空间,来展现他们自己门派的风格。这天是4月16日,每月的这一天,煎茶道联合会都会选择位于宇治乡下的黄檗山万福寺来纪念他们的祖师——“卖茶翁”,这里有专门的祭祀处,结束后,会有一个流派来举办茶会。
  松月流的家元渡边宗敬是位戴眼镜的中年人,非常像身边常见的某位中学老师。请来的僧侣用日语念着《心经》,一位老僧人用苍老而有力的声音领头长吟,其他僧侣唱和,因为是歌咏形式,听起来有点像日本的和歌。渡边和他的弟子们穿着素服,披着黑纱,献上茶和果子,然后焚香,整个仪式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规矩严肃,而就像是家庭的一次普通的祭祀仪式。
  后来和日本的茶人们聊天,他们说这种感觉很对,在他们心目中,煎茶道的祖师卖茶翁并不让人觉得威严,反倒是轻松愉悦,就像身边之人。
  现任全日本煎茶道学会理事长的二条雅庄告诉我:虽然他们也觉得千利休很伟大,但是许多日本的茶道思想是千利休之前就存在的,比如待客之道,比如茶引起的闲情雅趣,再比如千利休之后出现的“一期一会”的思想,他们煎茶道把这些思想都继承下来了。卖茶翁推行的是简朴的煎茶道,最后,总的奉行法则是“自然”,所以仪式也就自然没那么肃穆。
  松月流是大阪的煎茶道流派,如果说,最早的煎茶道流派,成立于江户时代的小川流、花月庵流还有比较多过去的仪式影子的话,那么松月流就更轻松了,他们推崇的就是闲和雅,所有道具都从大阪带来,主人一上午就构建了一个理想的闲雅空间。
松月流的煎茶道泡茶每杯只有浅浅半杯
  整个茶会的有声轩门户洞开,廊下坐着一排茶客,院落门前的樱花快要开败了,却不妨碍人们赏春。主人先请大家看院中落花,再看他在壁龛里陈设的一个蓝色梅瓶中的插花:樱花和几朵兰花构成了艳丽复杂的图案,旁边是蓝色的卖茶翁的瓷塑像,主人说,要是卖茶翁还活着,就能和我们一起看樱花了,这是万福寺的樱花啊,他肯定喜欢。
  挂物上写着“云开月出现”,是黄檗宗的二代木庵所书写,煎茶道不强调自己和宗教,包括禅宗的关系,但是这句话里的意境是他们所追求的。
  因为是春天的半户外茶会,所以主人特别注意器物选择,茶杯是花红,每个杯子底部有朵小小的樱花瓣;果子器物虽然五彩斑斓,但是果子有名目:柳绿。这是大阪一家和果子老店的产物,外皮做成柳叶形状,包裹内里的豆沙馅儿,因为追求春天的效果,那外皮是半透明的绿,配半透的绿茶,是主人要的审美效果。
  男主人谈笑风生的时候,一旁坐的女主人已经不声响开始工作了,今天她是用日本的永乐师傅所做的白瓷唐草花纹茶瓶泡茶,外界的说笑与她似乎没有关系,一点动作都不省略,细心地在那里擦杯、倒茶。而茶,也并非日本最传统的玉露或煎茶,而是产自爱知县的一种半发酵的绿茶,按照中国人的理解,这应该属于乌龙茶系列了,闻倒过茶的杯底,也确实带有花蜜的香味。可是日本煎茶道的人士却顽固地管这叫绿茶,且价格昂贵。
  这杯茶比起小川流的九滴是要饱满得多,可也就是浅浅半杯。茶之后是和果子,然后是第二杯茶,口腔里的甜味被冲淡,泛起淡淡的茶香。茶会就此结束。“这样才叫品茶啊。”二条雅庄先生告诉我,他说煎茶道最重的是自然地享受那杯好茶,这样的半野立(户外茶会)是颇能够享受茶带给人的雅趣的。
  他同时也是煎茶道流派二条流的家元,他们的流派有口号是“和,敬,清,雅”。“我们要的不是寂,而是与日常的美如何相处。”参加茶会的茶人们要羡慕雅致生活,把喝茶当成一种学习和享受。
  仿佛是为他的话做注解,参加完茶会的人并不散去,纷纷涌向了茶具。主人耐心地介绍:茶巾盒用的是青华人物画盒;盖置用的是象牙;茶合则是红色的斑竹,我们叫湘妃竹的;茶托是日本仿照中国制造的木瓜流纹透,一一都要讲清楚来历和传承。除此而外,见手席附近的另一席上放置着异常精致的笔墨和一些文房小用品,这是主人搜集了许久的成果。不少文房用品上还镶嵌了珠宝,只能观看,不能动手,只能家元级别的才可以动手拿起细观——这也是仿照明人意趣,泡茶后,观赏器物,并且扩散到文房用品。
(编辑:孙燕)[字号:
]前一则: 后一则:
热点民族文化
推荐民族文化
最新民族文化新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繁文缛节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