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水玲珑全集和旬枫是哪部小说的人

sd001 lex 淫乱ボディコン痴女おさん,122abiang
友情链接:长篇笔记体小说《梦幻三部曲》第三部《蓝》(168)
第一百三十七章 沐浴湘楚文化
曾子曰:“同游而不见爱者,吾必不仁也;交而不见敬者,吾必不长也;临财而不见信者,吾必不信也。”
——《荀子新注》
为了鼓励我们这些在下边艰苦奋斗的人,其实更主要的是为了开阔我们的眼界,为筹备省局的队伍建设会议提供更新鲜的思路和经验,省局召集了省城周边六个市的宣教处长,组成考察团,到湖南、浙江、安徽等省的国税系统参观学习。
当飞往长沙的航班越过长江上空时,我忽然感慨起来:这是我三下江南了:第一次,是我在高中时,那时,自己还是一个大串联中的红卫兵,“恰同学少年”,挤在火车里,跑南京、去上海,感受那里“狂飙天降”的气息;第二次,是我在绿色的军营里,到中原募兵,利用铁路运输计划审批的间隙,与战友到江苏、浙江、安徽等地跑了一圈;这一次,自己是身穿蓝色的税服来的,正好是“红绿蓝”三个时期,三下江南!
我正在这么胡思乱想的时候,突然一个声音打断了我的思緖:“哎呀,您这是去哪里啊------”
我回头一看,只见市局信息站的一位女同志正好坐在我的后面。她的旁边,坐着一位衣着整洁的男青年。我对他们笑了笑:“我们去长沙学习。你们这是度蜜月吧------”
一句话,把两个人逗得禁不住笑出声来。我们的那位女同胞说:“您看我们像吗?我们也是去长沙学习。他是大连信息站的!”
“又是在外出的路途上,又是信息站的!”我把上次在新疆遇到信息站长的事跟他们说了一遍。我们的女同胞说:“你与我们信息站的缘分不浅------”
接着,我把我们一行八人分别介绍给了他们俩:下边各市的六人。省局两人,一个是省局的处长,也就是“三讲”时到我们市局的工作组长;一个是他的内勤,因为她负责财务,我们背后都叫她“总管”女士------
下午四点左右,航班在长沙黄花国际机场平稳降落。
那天,长沙正下着蒙蒙细雨。我们刚取完行李,走出出口,就看到了湖南省国税局的朋友们,他们已经在这里等候多时了。
车子在细雨中行驶。我望着车窗外雨中的景致,心想:这三湘大地果然是与北方不同!前两次下江南虽然也走了一些地方,但脚踏湖南,这还是第一次。有人说,中国的两湖两广,是政治经济人才带。从中国近代史上的情况看,好像是的。从这里,走出了多少治国治军的风云人物------
前来接我们的湖南省国税局宣教处副处长是个很善于观察和表达的人。他看见我望着车窗外默默不语,就主动和我搭讪:“是不是湖南冷落您了?怎么不吱声------”
我把自己刚才的想法告诉了他。他笑起来:“三湘大地确实地灵人杰。你们要看的远程教育中心,就在湖南大学;而湖南大学的前身,就是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好多人物都是从那里出来的。在培养干部方面,它的资格要比后来的黄埔军校要老的多。我建议你们办完有关远程教育的有关事宜后,就从那里看起------”
俗话说:“听人劝,吃饱饭。”遵从这位副处长的建议,我们在湖南大学远程教育中心参观和洽谈完毕之后,就来到了岳麓书院。
一来到书院的正门,劈面看到门额的那副对子:“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把《左传》和《论语》中的话用在这个地方,确实是把湘楚文化的荣耀和书院培养出的人才说到家了,但还是让人感到着实有些霸气!惟楚有才,把中原和齐鲁置于何地?于斯为盛,曲阜、太学若何------也是所谓的书生意气吧!
湖南的朋友大概是看出了我的想法,他们赶紧跟这些来自北方的人解释:读书人嘛,都有一股“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气概。接着,他们详细地介绍了岳麓书院的大致情况:书院占地面积很大,现存建筑大部分为明清遗物,主体建筑有大门、二门、讲堂、半学斋、教学斋、百泉轩、御书楼、湘水校经堂、文庙等,各部分互相连接,完整地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气势恢宏的壮阔景象。  
除建筑文物外,岳麓书院还以保存大量的碑匾文物闻名于世,如唐刻“麓山寺碑”、明刻宋真宗手书“岳麓书院”石碑坊、“程子四箴碑”、清代御匾“学达性天”、“道南正脉”、清刻朱熹“忠孝廉洁碑”、欧阳正焕“整齐严肃碑”、王文清“岳麓书院学规碑”等等。 
就说这书院的大门吧,宋代曾名“中门”,因江岸建有石坊,名为“黉门”。现存大门系清同治七年(1868)重建,采用南方将军门式结构,建于十二级台阶之上,五间硬山,出三山屏墙,前立方形柱一对,白墙青瓦,置琉璃沟头滴水及空花屋脊,枋梁绘游龙戏太极,间杂卷草云纹,整体风格威仪大方。
门额“岳麓书院”为宋真宗字迹,因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宋真宗以岳麓书院办学很不错,又闻山长周式以德行著称,特别召见周式,拜为国子监主簿,请他留在京城讲学做官,但周式心系岳麓,仍请归院,皇帝就亲赐“岳麓书院”
御匾悬挂于大门正上方,并赐经书等物,岳麓书院从此名闻天下,前来求学者络绎不绝,成为北宋四大书院之一。
大门之后为二门,宋元时为礼殿所在。明代嘉靖元年(1527)扩建文庙于院左,始改建为二门。五间单檐悬山,中三间开三门,花岗石门框,左右各辟过道通南北二斋。抗日战争期间被日本侵略者炸毁,1984年重建。
门额正上方悬有“名山坛席”匾,撰者无考。原为清同治七年(1868)所置,抗日战争期间被炸毁。现匾为1984年复制,集清代著名湘籍书法家何绍基字而成。两旁有对联“纳于大麓;藏之名山”,上联出自《尚书·舜典》,下联出自《汉书·司马迁传》,意为岳麓书院被浩瀚的林木所掩映,藏在地阔物博的岳麓山中。撰联人为清末(湖南高等学堂)监督程颂万。
二门过厅两边有清代山长罗典所撰的对联:“地接衡湘,大泽深山龙虎气;学宗邹鲁,礼门义路圣贤心”。二门背面有“潇湘槐市”匾。原为清代学监程颂万撰书,毁于抗战,现匾为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楚图南补书。“潇湘槐市”是说岳麓书院是湖南文人、学者聚集的场所,引申为岳麓书院人才之盛,有如汉代长安太学槐市之盛。  
讲堂位于书院的中心位置,是书院的教学重地和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也是书院的核心部分。自北宋开宝九年(976)岳麓书院创建时,即有“讲堂五间”。南宋乾道三年(1167),著名理学家张栻、朱熹曾在此举行“会讲”,开中国书院会讲之先河。檐前悬有“实事求是”匾。民国初期湖南工专校长宾步程撰。“实事求是”源于《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校长将其作为校训,旨在教育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大厅中央悬挂两块鎏金木匾:一为“学达性天”,由康熙皇帝御赐,意在勉励张扬理学,加强自身的修养,原额被毁,1983年依康熙字迹重刻;二为“道南正脉”,由乾隆皇帝御赐,它是皇帝对岳麓书院传播理学的最高评价,表明了岳麓书院在中国理学传播史上的地位,此额为原物。
讲堂壁上还嵌有许多极有价值的碑刻文物,如由朱熹手书、清代山长欧阳厚均刻的“忠孝廉节”碑,由清代山长欧阳正焕书、欧阳厚均刊立的“整齐严肃”碑,清代山长王文清撰文的《岳麓书院学规碑》《读书法》等十数方,这些都是我国书院教育研究中的重要史料,在今天仍有启发意义。
讲堂屏壁正面刻有《岳麓书院记》,为南宋乾道二年(1166)书院主教、著名理学家张栻,是岳麓书院培养人才的基本大纲,对书院教育有重大影响,该文由湖南大学校友、湖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周昭怡1983年书。屏壁背面刻有麓山全图,摹自《南岳志》。     &&&
讲堂两旁有南北二斋,分别为教学斋和半学斋,均为昔日师生居舍,过去学生大量的活动时间就是在这里自修。书院建斋舍历史悠久,自宋太祖开宝九年(976)始建斋舍52间,现存建筑为光绪二十九年(1903)改学堂时改建,始定名教学斋、半学斋,以适应教学、办公的需要。”教学斋”斋名出自《礼记·学记》,“半学斋”斋名源出《尚书·说命下》。
还有御书楼,也就是在讲堂后面的藏书楼。宋真宗皇帝赐书后更名“御书阁”,元明亦称“尊经阁”,位置有所变动,至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巡抚丁思孔从朝廷请得十三经、二十一史等书籍,建御书楼于今址。清代中期,岳麓书院御书楼已发展成为我国民间一座较大型的图书馆,藏书14130卷。今天的御书楼仍然作为古籍图书馆供书院教研人员及学生使用,藏书数量已逾五万册,大型工具书如《四库全书》、《续解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四部备要》、《古今图书集成》等均有珍藏。
纵观岳麓书院一千多年的历史,可谓人才济济。早在北宋,山长周式便“教授数百人”。南宋理学家张轼出任山长后,岳麓书院成为湖湘学派的发源地,培养出了一批“岳麓巨子”。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朱熹来岳麓书院与张轼会讲,历时两月,史称“朱张会讲”。这次会讲吸引了大批士子纷纷返归前来听讲,“方其盛也,学徒千余人”,“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
明清至民国初期是岳麓书院培养人才的鼎盛时期,一批批日后将深刻影响中国历史的人物从这里走向社会。
其中著名的、上了书院“光荣榜”的就有——
彭龟年:太学博士、吏部侍郎,卒后谥忠肃,湖湘学派代表人物;
游九功:刑部侍郎,卒后谥庄简;
胡大时:湖湘学派奠基人胡宏的儿子,张轼门生中的首领;
吴猎:敷文阁直学士,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成都府;
王夫之:哲学家、思想家;
陶澍:两江总督加太子少保;
彭浚:嘉庆十年(1805年)状元,内阁侍读学士、太仆侍少卿;
贺长龄:贵州巡抚、云贵总督;
魏源:近代启蒙思想家,著有《海国图志》等;
曾国藩: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
左宗棠:湘军重要首领,领军收复新疆,历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军机大臣;
胡林翼:湘军重要首领,湖北巡抚,卒后被追授为太子少保,兵部侍郎;
刘长佑:湘军重要首领,历任广西巡抚,闽广总督,直隶总督,广东巡抚、云贵总督;
曾国荃:湘军重要首领,历任陕甘总督、两广总督、礼部尚书、两广总督兼通商大臣;  
刘坤一:湘军重要首领,历任江西巡抚、两广总督、两江总督、钦差大臣;
刘蓉:湘军重要首领,陕西巡抚;
郭嵩焘: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外交大使;
唐才常:维新变法的重要人物,自立军起义领袖;
熊希龄:北洋政府国务总理;
杨昌济:著名教育家,毛泽东岳父;
范源濂:北洋政府教育总长,北京师范大学首任校长;
程潜:湖南省主席、湖南省省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看了书院墙上这些“毕业生”中佼佼者的头像,我突然间想起了欧美的一些著名学府,他们不也是常常以自己毕业生中的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总统、国务卿等为骄傲吗?如果按照这个标准,岳麓书院还真的不在那些名校之下吧?
当然,长沙的名校不止岳麓书院一家。
不能不去的就是长沙第一师范了,因为在那里,走出了一个让岳麓书院那些优秀毕业生都相形见绌的学生——毛泽东。
一进入学校的大门,我们就被那种静穆、庄重、典雅的氛围所感染。学校老的校舍保存得依然是古色古香,当年的风韵犹存;操场上一座青年毛泽东的塑像高高屹立,我们围绕过来,在塑像前献上了由衷的敬意。
在毛泽东学习时的教室里,他那张课桌依然摆在原来的位置上。我坐在他学习时坐过的椅子上,抚摸着这张既普通又不寻常的课桌,确实是思绪如潮:那个从少年起就立志改造中国与世界的伟大灵魂,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汲取营养、成长进步、走向他震惊世界的人生道路的------
在毛泽东冲凉的那口老井旁,同伴们都把眼光投向了我,因为他们都知道我也有每天冲冷水的习惯,那意思是:“怎么样?要不要也冲一下?”
我默然良久,回答他们:“这是何等神圣的地方?岂是我等造次所在!”
陪同我们的省市国税局的朋友和校方人员给我们介绍:学校的前身为南宋时期张栻创办的长沙城南书院,1903年始立为湖南师范馆。1912年和1914年相继改为湖南公立第一师范学校和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解放后更名为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
学校有“千年学府、百年师范”的美誉。这里群星灿烂,名人辈出:中国共产党的“一大”代表毛泽东、何叔衡、李达;上世纪四十年代我党“五大书记”之一任弼时;中华民国开国元勋黄兴;“难酬蹈海亦英雄”的民主革命者陈天华;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左宗棠,以及一大批杰出人物如蔡和森、李维汉、徐特立、杨昌济、谢觉哉、周谷城、田汉、黎锦熙、张国基、谭延闿; 、王先谦、何绍基等都曾在此学习或工作过。一师师生(含城南书院)载入《辞海》者达
一代伟人毛泽东在此求学、工作达八个春秋,并在此从事中国共产党的创建等一系列革命活动,实现了由青年学生到职业革命家的转变、由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到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
学校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为中国人民的教育事业和解放事业以及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领导十分关心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毛泽东称赞“一师是个好学校”,亲笔题写了“第一师范”校名,并题词“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徐特立6次来校视察,并题词“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
我们一行都是职业教育工作者,在这样的学府,我们真切地感受着什么是教育的真谛------
沿着毛泽东走过的足迹,我们一行来到了橘子洲头。
原来,这橘子洲头是湘江的一个江心小岛!它的总长度也不过
五公里左右。
岛上的碑文记载,这个小岛形成于晋惠帝永兴二年(公元三零五年),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远在唐代,这里就盛产南橘,远销江汉等地。杜甫曾为此写下了“桃源人家易制度,橘洲田土仍膏腴”的诗句。
橘子洲,自古以来便是湖南省著名的旅游胜地。古潇湘八景之一的“江天暮雪”就在这里。宋肖大经的《肖夏诗》誉称橘洲为“小蓬莱”,名胜水陆寺中的“拱极楼中,五六月间无暑气;潇湘江上,二三更里有渔歌”的名联至今仍脍炙人口。  
橘子洲是一帧展示风情的画。它以岳麓山为邻,与湘江水作伴,风光美不胜收,形成了“一面青山一面城”的独特景观。她西望层峦耸翠的岳麓山,与岳麓书院、爱晚亭及建设中的岳麓山大学城相邻;东瞰湘江风光带尽览都市繁华。从西向东,山、水、洲、城融为一体,似流动的画,如放大的盆景。游客登洲,听渔舟唱晚,观麓山红枫,看天心飞阁,赏满树橘红,吟先贤辞赋,其乐融融。  
橘子洲是一座承接历史的桥。她浸染着湖湘文化,形成了浓厚的历史底蕴。南面朱熹、张轼往来于岳麓书院与城南书院讲学过江的朱张渡,诠释着八百年前湖湘子弟求学的盛况;水陆寺、拱极楼讲述着元代宗教文化的兴盛;曾国藩操练水上湘军的号声依稀回荡在橘洲上空;饱经风霜的外国领事馆、高级别墅则见证着长沙开埠后的历史------
而真正让橘子洲头成为天下闻名的,还是毛泽东。
1925年,湖南省长赵恒惕再次通缉毛泽东,他按照组织的安排离开长沙去广州。
离开长沙之前,他来到这个小岛上,独自一人在深秋的寒风中,望着滚滚北去的湘江,远眺两岸山上重重叠叠的枫树林,经霜变红,像染过一般;近看碧绿至极的湘江上,无数的船只在争着行驶;雄鹰在广阔的天空里矫健有力地高飞,鱼儿在清澈的江水里自由轻快地游动;宇宙间的万物,都在这深秋的时节中竞相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面对这一派勃勃生机的大千世界,这位意气风发的青年怎能不激起思绪万端: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命运的真正主人呢?
回忆过去,曾经和许多战友在这一带游览聚会,度过许多不平凡的岁月;那时,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风采焕发,才华横溢;
革命热情奔放,斗志旺盛; 经常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统治者视如粪土一般。
还记得吗?当年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速前进的船只------
这是多么壮美、多么崇高的意境!从美学上讲,崇高美表现于外在方面,体现为高大、辽阔、巍峨、宏伟等壮丽景象。德国哲学家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类:数学的崇高,如高山的体积;力学的崇高,如暴风雨的气势。俄国著名文艺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说:“一件事物较之与它相比的一切事物要巨大得多,那便是崇高。”孔子也把“大”与崇高联系起来,赞叹:“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这种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在毛主席诗词中,被表达的淋漓尽致。
崇高造就了高瞻远瞩。“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一声振聋发聩的天问,后来果然改写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据长沙的朋友介绍也许正是这个缘故,毛泽东对橘洲情有独钟。建国后,他七次到橘洲附近湘江水域游泳。1959年6月24日,他从武汉来湖南视察,一下火车,就乘车直赴猴子石,下水游了一个多小时,从现在的揽岳亭登上橘子洲。在洲上,他走访菜农,接见小学师生,并与他们合影,至今仍给人们留下温馨幸福的回忆。1974年,毛泽东最后一次回湖南,已经是81岁高龄,10月15日清晨,他执意乘车到橘子洲头。12月上旬的一天,他又提出到湘江游泳,因水温太低,只好作罢------
当我们沉侵在往事的回忆,在岛上的颂橘亭、枕江亭、揽岳亭之间流连往返的时候,天空又飘起了霏霏细雨。
细雨中,我们集拢到毛主席诗词碑前,大声朗诵那气吞山河的诗句,思潮犹如滔滔北去的湘江:从毛主席写这首词算起,到现在,70多年的时间过去了。从橘子洲到湘江两岸、从神州到全球,发生了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啊!然而,任凭世界千变万化,这位伟人留给世界的、典型的中国人那种不屈的精神、激昂的热情、崇高的信念将放射永恒的光辉!
为了更多地触摸到毛泽东青少年的生活环境,我们去了湘潭,去了韶山。
车子一进入湘潭市区,我立即被它的整洁、优美打动了,赞美之词脱口而出:“就它的整洁而言,与长沙相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啊------”
一句话说的车上的长沙朋友很是不自在,他们赶紧解释:“长沙太大,不好管理。”
湘潭国税局的朋友一边陪着我们参观这里自然和人文景观,一别介绍这里的优势:湘潭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是一座已有1200多年历史的古老城市。自解放以来,发扬“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精神,掀起了城市建设高潮,取得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巨大成就。把湘潭建成了全省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全省第一个农村达小康市。
湘潭人杰地灵,人才辈出。一代伟人毛泽东,开国元帅和将军彭德怀、陈赓、谭政,文化名流齐白石、杨度、张天翼,还有现在在台湾的亲民党主席宋楚瑜,都是湘潭人。
当我站在著名的盘龙山上,望着故盘龙冲这块气运极好的风水宝地时,不禁感慨古人所说的地灵人杰这四个字的分量。
从湘潭到韶山,这一路上,省局的处长望着车窗外的苍山碧水,不住地感叹:“果然自有一番风韵!”
到了韶山,我们首先来到毛主席塑像前,献上了花篮和我们一行的敬意。然后,在韶山国税朋友的引领下,参观了毛泽东故居、毛氏宗祠、毛泽东纪念馆及新建的毛泽东铜像、毛泽东诗词碑林、韶山烈士陵园等。
在毛泽东故居,解说员告诉我,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同志就诞生在这栋房子的东头。东头十三间半瓦房,是毛泽东家的,西头五间半土砖茅房是邻居的。这栋普通农舍曾几经沧桑。它的修缮和扩建凝结着毛泽东的祖辈、父辈和他们兄弟的心血和汗水。从1878年毛泽东祖父定居时的五间半茅屋,经过前后三代人的艰苦创业,修修补补,其间遭火灾,遇抢劫,1918年才掀茅盖瓦,加修后院,扩建成十三间半瓦房(内含杂屋,其中半间指两家合用的堂屋)。1929年4月,反动派曾没收毛泽东在韶山的全部房屋和家产。于是,这栋房子和里面的家具,又遭到了严重破坏。
解放后,多次修葺,使之基本上保持了当年原貌。1950年,故居作为革命纪念地供国内游客参观。两年后又正式对外宾开放。1961年3月,国务院正式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了“毛泽东同志故居”七个黑底镏金大字。
我摸着毛主席卧室那粗糙的土墙和木床,似乎懂得了他老人家为什么一生都始终不忘下层百姓的根由。  
毛泽东诗词碑林位于韶峰半山腰,距毛泽东故居约3公里,园中由100块汉白玉、大理石、花岗岩等组成,收录了毛泽东的50首诗词,以纪念毛主席诞辰100周年,整个景园按照毛泽东的革命生涯分为5个部分,按照时间顺序分为4个时期:第一区为毛泽东青年时代所写的诗词。第二区为大革命和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第三区为红军长征,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第四区为新中国建立以后的毛泽东诗词。园中的诗碑,造型各异,变化无穷。即突出古朴.单纯的传统特色,又追求新颖别致、大胆变化,使诗碑与韶峰的自然美景浑然一体,令观者流连忘返。
毛氏宗祠是韶山毛氏家族的总祠堂,始建于1758年,1763年建成。建筑系砖木结构,青砖青瓦,建筑面积约700平方米。宗祠大门天头有毛氏宗祠四字。大门外两边各立一石鼓。祠堂房屋分为三进。第一进为戏楼。楼阁中部为戏台,可容纳数十人登台演庆。楼两侧为化妆室。楼下中部为一小厅。两侧各一厢房,左为庖厨地,右为酒饭舍。第二进为中厅。右廊悬钟,左廊悬鼓。是全族办公、讲约、祭祀和摆酒设宴的地方。第三进是敦本堂,堂中安放历代祖宗神主牌位。堂左为住宿处,堂右为钱谷、祭器等物的收藏处。
毛泽东纪念园位于毛泽东故居西侧约500米的层山叠岭之上,纪念园最初定名为“毛泽东之路景园”。景园的构思显然受到了全国许多大城市“世界之窗”微缩景观的启示,集纪念、教育、游览等多种功能于一体。韶山毛泽东纪念园最大的特点是将纪念意义寓于复制实物,让人们于游园之中感受历史进程。景园有两大入口,即南门与东门,南门由毛泽东故居前的通道自然延伸,过关公桥,跨韶河,绕韶山嘴,在桥与嘴之间砌有一仿古牌坊,引导游人北去,这非常符合当年毛泽东由南北上的征程。  
滴水洞是主席别墅,位于韶山冲西边的角落里,与主席故居相距3公里。滴水洞天,是韶山风景中一个著名的景点群,由滴水幽壑、虎歇坪、龙头山等自然风光与滴水洞一号等建筑组成。滴水洞长约2.8公里,洞内有小溪,曲曲弯弯,幽壑口朝东北而开。小溪沿岸林木繁茂,挺拔的松林中夹杂着茂密的楠竹,而上百种野花漫山遍野地生长着。这里的珍贵林木有银杏、女贞、铁树等30多种,这里的花卉有映山红、梅、芙蓉、月季、菊花等上百种,这里的珍贵药材有金银花、甘草、沉香、白果等20余种,境幽景优是滴水洞幽壑的一大特点,人在景中如置身仙境。
中午,韶山的朋友在毛主席故居旁的红太阳餐厅,用老人家最爱吃的红烧肉和小河鱼款待了我们。餐厅的老板大妈详细给我们介绍了这些菜的故事,并骄傲地告诉我们,她托毛主席的福,在全国各地都开了连锁店,生意很红火。
午餐后,我们去了韶峰。
韶峰是南岳衡山72峰中的第71峰,海拔518.9米, 比第七十二峰的长沙岳麓山云麓峰高出200多米。因有“韶乐”的传说,故又被誉为“音乐之峰”。韶峰亦名仙女山、仙顶灵峰。因清光绪《湘潭县志》载,桓氏三女从长沙来,择此筑庵,静心修炼,乃白日升仙。这一说使韶峰披上了神秘的色彩,同时也使这充满刚阳之气的山峰,带上了女性的阴柔之美。
以韶峰为中心的“韶山八景”:韶峰耸翠、塔岭晴霞、仙女茅庵、凤仪亭址、胭脂古井、石壁流泉、顿石成门、石屋清风各具风韵,令人留连忘返。“韶山八景”的每一景点,都有动人的掌故。
韶峰耸翠,在韶峰的顶端,其秀美之状,有词赞曰:“峭壁插霄间,朴压群山。箭韶流响白云关,绝顶才宽三五尺,秀挹天颜……万古头颅新色相,月挂金环。”
凤仪亭址,则是为纪念当年那位奏《韶乐》的舜帝“引凤来仪”而修建的“引凤亭”。元代诗人湘乡知州王文彪曾在此留下名句:“玉洞桃花今寂寞,凤音亭下竹风生”。  
胭脂古井,是韶峰山腰的一泉,水涌终年不断,因井内水呈红色,故名。相传舜帝在韶山狩猎和耕种时,带着娥皇和女英两位爱妃在韶山居住。两妃以水井为镜,每日对镜梳头,梳洗时,脸上的胭脂掉藩水井,染成红色,故井泉一片粉红。 
仙女茅庵”。相传在唐代,韶民恒氏三女,居山学道,为善积德,心无旁鹜,至诚至切,终日食桃而生,感动上苍。有一天,一个漂亮的凤凰口衔天书而至,背着三女上天成仙去了。仙女庵,至今还留存着一座房子,当地人传说是三女仙修造的茅庵,到民国8年,茅屋改成了瓦房,至今庵内仍香火不断。
石屋,又称“玉石宫”,坐落在韶峰北侧的鳜鱼峰上。传说很久以前,韶山铁皮桥一带都是汪洋一片。舜帝到韶山,带领人马疏通水道,让水往东海流去。一日,有一鳜鱼仙,已炼成半仙道行,自认为仙术道行精深,前来捣乱,被圣帝一掌推在韶峰北面,现出一条大鳜鱼来。为了防止鳜鱼逃跑,圣帝用一只小巧玲珑的玉石香炉镇在鳜鱼身上,只听得大叫一声,鳜鱼化作一座山,这山正好挡在韶峰北面,这便是鳜鱼峰。只是镇在鳜鱼仙身上的玉石香炉在鱼脊上立脚不稳,香炉侧倒过来,于是变成了一座石屋。石屋如今还在,它可容下20多人,石屋门是个方桌大小的洞口。人们走进石屋,清风扑面而来,使人心旷神怡。因此,人们叫它“石屋清风”------
我们徜徉在宛如仙境的韶峰,听着朋友们讲述的如此美丽的传说,不知不觉之中夕阳西下了。望着西沉的红日,我想:关于舜的故事和《韶乐》已经离我们很远了,关于毛的故事和《东方红》乐曲也似乎与我们渐行渐远,但只要韶山还在,中国历史上这两个非同凡响的人物留下的精神,就不会消失------   
从韶山回到长沙,小憩,飞往张家界。
张家界国税局招待所离张家界机场不远,所以,我们一下飞机,当地国税的朋友们已经等候在那里,我们很快就安顿下来,开始了向往已久的张家界之旅。
当地国税局的朋友领我们去的第一个地方是天子山。
天子山位于张家界“金三角”的最高处,海拔最高1262.5米(昆仑峰)。我们乘索道车飞临峰顶,立即被眼前的风光震撼了:云雾缭绕之中,千峰万壑!用一名话来概括,就是“原始风光自然美”,全无人工雕琢痕迹。难怪有人评价说:“谁人识得天子面,归来不看天下山”,“不游天子山,枉到武陵源”。
这里不仅有令人惊叹的自然景观,还有现场表演的土家族风情。表演的高潮是土家族的婚庆,要求我们一行要出一位“新郎”,大家自然把省局的处长推了出去。我们在外边享受土家歌舞的时候,这位处长正经历着土家婚庆的全过程。
他出来后,我们问他土家婚庆留给她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他想了想,说:“不停地唱,又像不停地哭”。原来,土家姑娘的结婚喜庆之日是用哭声迎来的。新娘在结婚前半个多月就哭起,有的要哭一月有余,至少三、五日。土家人还把能够唱“哭嫁歌”,作为衡量女子才智和贤德的标志。哭嫁歌有“哭父母”、“哭哥嫂”、“哭伯叔”、“哭姐妹”、“哭媒人”、“哭梳头”、“哭戴花”、“哭辞爹离娘”、“哭辞祖宗”、“哭上轿”等等。现在的哭嫁仅是一种仪式罢了。
从峰顶下来,走金鞭溪。
金鞭溪是天然形成的一条美丽的溪流,因金鞭岩而得名。溪水弯弯曲曲自西向东流去,即使久旱,也不会断流。走近金鞭溪,满目青翠,连衣服都映成了淡淡的绿色。流水潺潺,伴着声声鸟语,走着走着,忽然感到一阵清凉,才觉察有微风习习吹过,阵阵袭来的芬芳使你不由得驻足细细品味。清澈见底、纤尘不染的碧水中,鱼儿欢快地游动,红、绿、白各色卵石在水中闪亮。阳光透过林隙在水面洒落斑驳的影子,给人一种大自然安谧静美的享受。  
穿行於绝壁奇峰之间,溪谷有繁茂的植被,溪水四季清澈,被称为“山水画廊”、“人间仙境”。有诗赞曰:“清清流水青青山,山如画屏人如仙,仙人若在画中走,一步一望一重天。”途中你会看到点歌台,那里有土家姑娘时刻准备为游人唱民族歌曲,只要付十元钱她们就会为你引吭高歌,当然,如果你不想花这个钱,也可以在一边听听别人点的歌,听完后走人。
“久旱不断流,久雨水长绿”,这是张家界人夸金鞭溪的俗话,你瞧,它就象一条玉带,串了十五里山峡,流到哪儿,哪几便花鲜、草绿、树青。就连两岸的土家后生、妹子,都长得格外灵秀,人说是水色好。  
在金鞭溪众多的山峰中,金鞭岩光彩夺目。据说,这块岩石为石英砂构成,因此,在阳光的照耀下反射出熠熠金光,使得这根“石鞭”被冠以“金”的定语。金鞭岩身边一山峰状若护雏的老鹰,威风凛凛,日夜守护着“金鞭”,故而被称为神鹰,这片景得名“神鹰护鞭”。
走着走着,前方一座山峰,底部连成一体,顶部分成两半,好像被什么东西劈开一样,巧合的是,旁边还有一座小山峰,很像一把巨大的斧头,人称此景为“劈山救母”,传说是沉香救母时,以为这便是华山,劈到一半时,有人告诉他,这不是华山。从地质学的角度来看,主要是由于硬软相间的岩层经过重力崩塌和流水切割作用形成的,是大自然的鬼斧所劈。
若把金鞭溪比作绝代丽人,有两洼潭水则是其一双动人的眼睛。这就是有名的跳鱼潭,潭也是由溪水冲刷成的石槽,水流倾泻入潭,形成落差,游鱼产子期溯水而上,至此活蹦乱跳,故而得名。
我们正沿溪而行的时候,天空又将细雨。当地的朋友指着一座山峰问我:“你看那座峰像什么?”
我惊讶起来:“太像鲁迅了!”那位朋友说:“好眼力!此正是文星岩也。因为峰的形状极像鲁迅,也人说很象高尔基,鲁迅也好,高尔基也好,反正都是世界文坛巨星。”
是啊,这些曾经给人类留下美好的精神财富的人们,是应该永远生活在这样美好的环境里------
第二天,先看黄龙洞。
黄龙洞是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名胜中著名的溶洞,因享有“世界溶洞奇观”“世界溶洞全能冠军”“中国最美旅游溶洞”等顶级荣誉而名震全球。早就听说此洞总面积10多万平方米;洞体共分四层,洞中有洞、洞中有山、山中有洞、洞中有河;规模之大、内容之全、景色之美,包含了溶洞学的所有内容;因而,以其庞大的立体结构洞穴空间、丰富的溶洞景观、水陆兼备的游览观光线路独步天下------
今日能到此一游,自然不胜欢欣。穿过“双门迎宾”,我们来到黄龙洞的第一个大厅——聚会厅。这个大厅可能会给大家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但人家告诉我这里是黄龙洞十三个大厅中面积最小的一个厅,面积约6000平方米。在我们对面灯火阑珊、石笋林立的地方叫龙舞台,相传是龙王爷跳舞的地方,每年的今天,龙王爷都在这里举行一场盛大的舞会,您看!舞会正在进行,霓虹灯正在闪烁呢。有趣的是在旁边的峭壁上还有一个华丽的包厢,相传是龙王爷的小女儿和她的心上人正在那里约会,您看他们手牵着手,情意绵绵的样子,悄悄话恐怕是七天七夜也说不完。
看过龙王爷扶正压邪用的“宝塔峰”,在我们眼前出现两根黄白颜色的石笋,这就是龙王爷打仗时用的兵器“金戈银枪”。在右边金戈的顶端还有一个观音菩萨,下面还有一群石猴正在向上攀沿,于是叫做“群猴拜观音”。它的形成是因为洞顶滴水错位,改变方向的结果。在大家的身后,可以听见哗哗的流水声了,这就是黄龙洞响水河名称的由来。
我们坐上了船游,漫游在悠悠的响水河上,大约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响水河平均水深6米,最深有12米,水温保持在16℃,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娃娃鱼的理想生存环境。响水河河道曲折,空谷幽邃,水深悠远,岸危穹高,忽仰忽倾,若明若暗,凝目高远处则是朦朦胧胧,恍若回到混沌如初的远古时代,充满着神秘诱惑……
响水河沿途有很多神奇的洞中景观,如龙王金盔、海贝浮空、海螺吹天、隐龙峡、插香台、天仙桥等,都是值得漫漫观赏和品味的!
当我们现在来到了天仙宫景区时,才发现天仙宫才是黄龙洞内最宽的一个厅,其南北宽达96米,东西长105米。我们的右边,是一片巨大的石瀑布群,其南北宽62米,东西宽105米,落差达40米,是国内目前已开发的游览洞穴中规模最大的石瀑布群。在溶洞学里我们叫它“底流石”,它是洞顶滴水产生的片状水流在洞底流动过程中所形成的次生碳酸钙沉积。由于洞顶较薄,水中泥质含量较高,所以流石瀑颜色呈黄色。
而左手边,一片纤陌纵横,如浪起伏的田园风光,相传是龙王爷的“万丘龙田”。在溶洞学里,人们叫它“流石坝”,也叫“酸田”,它是流水形成的,流石坝的凸出方向即为当时的水流方向。龙王爷的龙田当然是旱涝保收的,那么它的灌溉水源就是我们头顶的“天仙水瀑布”,天仙水瀑布是黄龙洞内最大的三股泉水,从三十米高的蜂窝状的洞顶石窟中如烟似雾的倾泻而下,形成美轮美奂的瀑布奇观。四季长流不竭,落差达27.3米,真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气势。天仙水瀑布是怎样形成的呢?其实,在我们的洞顶上是一座高山,山上森林茂密,其上地表水汇聚成溪,沿洞顶缝隙渗透下来,便形成了天仙水瀑布。  
再往前走,我们来到“遍地花果飘香,群猴占山为王”的花果山。花果山,无疑是孙大圣和它的猴兵猴将的乐园。那里有众多石猴或坐或蹲,千姿百态,还是一如既往的顽皮。而高高在上的就是孙大圣,你看他正手捧仙桃,在细细品尝呢。花果山是黄龙洞内小型滴石较为发育的一个厅堂。滴石是由洞顶的碳酸钙饱和溶液在滴落过程中沉淀而成,其中自洞顶往下长的叫石钟乳,自洞底下往上长的叫石笋,两者相向生长连在一起就叫石柱。石笋、石钟乳、石柱统称为钟乳石。
其中,有两根钟乳石像一对情侣,差一点就要连在一起了,可是其上已没有滴水,说明他们已经没有生命,不可能连在一起了。你看下面的石笋望眼欲穿,上面的石钟乳泪眼枯干。近在咫尺,却不能相逢,真是“此恨绵绵无绝期”了。解说员介绍,人们把这个令人伤感的景观叫作“恨难逢”。这真是令人伤心的一幕!
跨过据说是中国游览洞穴中跨度最大的石拱桥天仙桥,我们就进入黄龙洞第三层天柱街了。天柱街是天上的街市,是神仙做生意的地方。天柱街以繁华似锦、春意盎然的“天上街市”为中心,西街花果山石柱石花重重叠叠,东街“天堂宫”
穹形洞顶高大幽深。“有情人终成佳眷”,在天柱街上的这两根钟乳石已经幸福地连接在一起,人们叫他“喜相逢”。顺着长长的崩塌的斜坡往上看,两根大石柱及壁流石被地下水溶蚀形成了奇妙的空洞,因从不同的地方可以敲出奇妙而悦耳的音符得名“石琴山”。1984年,央视拍摄电视专题片《地下明珠——黄龙洞》的时候,就是在这两根石柱上敲击出了一曲完整的《卖报歌》。
接着,我们踏进黄龙洞的最高层第四层“龙宫大厅”了,它高出花果山天柱街第三层通道16-30米。龙宫大厅是黄龙洞最大的一个厅,也是黄龙洞最先形成和最古老的大厅,还是国内已开放旅游洞穴中石笋最为发育的一个大厅。底面积14000平方米,洞顶平均高度40米,现存有1705根石笋、石柱,其中高于1米的就有516根,石笋分布密度为0.12根/平方米。整个龙宫气势磅礴、粗犷宏伟,众多石笋似人似物,惟妙惟肖,千姿百态,异彩纷呈,或如飞禽走兽,或如宫廷珍藏,或如巍巍雪松,或如火箭升空……
据介绍,1992年,世界自然遗产委员会的高级顾问桑塞尔来到龙宫时,曾评价“这是我所见到的溶洞石笋最集中、神态最逼真的地方……黄龙洞不愧为世界溶洞奇观,实在太奇太妙了。”
龙宫里有龙王宝座、火箭基地、海螺藏身、金鸡报晓、万年雪松、后宫、定海神针、回音壁等,而最为著名的要数龙王宝座、万年雪松、定海神针三大奇观了。
“龙王宝座”,是黄龙洞中最大的一根石笋。从形态结构上讲它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上部为一粗状石笋,高度12米,底部直径10米,下部基座为底流石斜坡(石瀑布),落差超过10米,周径约50米。就成因而言,由于龙王宝座上方洞顶的滴水量较大,大部分滴水就转化为层状水流沿石笋周边及底部斜坡流下,不断加粗其直径并在其底部形成大型流石瀑。尤为奇特的是,在龙王宝座中部有一个巨大的空洞,据说里面可以容纳15人左右,如果上去的通道修好了,我们就可以享受一下做龙王的滋味了。
万年雪松,
是一根高大的石笋。它的科学名称叫棕榈状石笋,也是滴水及由其产生的飞溅水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一般只能在空间较为高大的厅堂见得到。科学家根据棕榈片样石笋测龄结果,证明它已在这里挺立了10万年,人们又叫它“万年松”。 
“定海神针”,形状十分奇特,它高达19.2米,两端粗,中间细,最细处直径只有10厘米。“定海神针”生长在崩塌的斜坡上,是黄龙洞最高的一根石笋,洞穴学家推算它至少需要近二十万年才长到今天这样高。“定海神针”上端离洞顶还有6米,顶部还有滴水,尚在生长发育之间,估计需要6万年就可以“顶天立地”了。作为黄龙洞的标志性景点,为明示“定海神针”的价值,增强人们的保护意识,黄龙洞景区1998年4月18日在保险公司为其买下一个亿的保险,创下了世界为资源性资产买保险之先河。这在当时轰动了整个旅游界和保险界,正所谓“自然遗产无价宝,定海神针一亿保”。 
迷宫是我们游览的最后一个景点,也是黄龙洞最精华的一个景区。迷宫地处黄龙洞最底层,洞内钟乳石种类较多,景观异常集中,洁白晶莹的钟乳石、石笋、石柱、石幔、石花、卷曲石、石珍珠、石珊瑚等玲珑剔透,密密匝匝,不染尘埃,溶洞景观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奥秘无穷,与粗犷宏伟的黄龙洞龙宫相比,迷宫更显精美绮丽------
从黄龙洞出来,游武陵源。
其实,从地理方位上说,黄龙洞就在武陵源风景区。当地的朋友告诉我们,武陵源中的武陵二字,可是大有讲究。主流说法是武陵乃古时郡名,取之于《左传》与《诗经》,始于汉初,后改“义陵郡”’;东汉时复称“武陵郡”。“武陵郡”自汉高祖二年(前205)设置,沿用至唐乾元元年(758),历时963年,以后不再使用。其所辖地区,先后改称(隋唐)朗州、(北宋)鼎州、(南宋)常德府、(元朝)常德路、(明清)常德府。
“武陵县”自隋开皇九年(589)设置开始,沿用至中华民国二年(1913),历时1324年。
“武陵”一词,在唐以前一般是指“武陵郡”。如陶渊明《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此武陵人当是“武陵郡人”。晋孝武帝《征武陵袭元之》、晋湖济(尚书郎)《荐武陵伍朝疏》、六朝刘潜《为武陵王谢赐弟启》中的“武陵”,也应是指“武陵郡”,因“武陵县”之名,此时还不存在。唐以后至清末,一般才是指“武陵县”。不过,无论唐以前或唐以后,在文人笔下,仍时有把原属于“武陵郡”的湘西北大部分地区,习惯地泛称“武陵”。
早在亿万年前,这里曾是一片波涛翻滚的海洋。石英砂岩沉积于海岸地带,经过流水的长期侵蚀和复杂的地壳运动,形成这地区最奇特的砂岩峰林地貌景观。  
出现在我们眼前的风景没有经过任何人工雕凿的,到处是石柱石峰、断崖绝壁、古树名木、云气烟雾、流泉飞瀑、珍禽异兽。置身其间,犹如到了一个神奇的世界和趣味天成的艺术山水长廊。武陵源独特的石英砂岩峰林属国内外罕见,这些突兀的岩壁峰石,连绵万顷,层峦叠嶂。峭立的岩峰、苍茫的林海、秀丽的山溪、幽深的洞壑……“三千峰林八百水”汇聚成这个神奇美妙的世界。
此外,还有变幻的云海、神秘的溶洞、奔泻的瀑布,集中国名山的雄、奇、险、秀、幽、野于一身,于是,获得了“天下奇峰归武陵”的美誉。
我们去的时候,正好赶上新版的电视剧《西游记》外景摄制刚刚结束,而央视在这里举办的大型演唱会的舞台还没有拆除。这些活动过后,给这个以原始著称的仙境,留下了不少人为的痕迹,让人看了,不觉心头一颤:这种人类的文化活动给自然环境留下来的,究竟是文明、还是对文明的破坏------
素有“峰两千,水八百”之称的索溪峪更是风姿卓绰。这里山与水相互交映,描绘出一幅“因水更奇,水因更秀”的奇妙画卷。百瀑溪是索溪峪中最为壮观的景色。这里到处都是瀑布,水流纵横飞泻,汇集之处,自然就成了一条名副其实的“百瀑溪”了。
索溪峪内有一条甘溪沟,宽约二三十米,长约十里,人们叫它“十里画廊”。浅浅的溪流两岸排列着奇特多姿的石峰,茂密的林木花草从溪岸一直铺到山顶。 
最后,我们来到了位于索溪峪镇南宝峰湖。这是一个拦峡筑坝而成的人工湖。湖水依山势呈长形,约9公里。湖畔青峰与湖中绿水互相映衬,水面如镜,倒映着群峰。进“别有洞天”,拾三百余级凿于宝峰山岩壁上的险峻石阶登达山巅,72米高的大坝顶上蓄拦着一汪碧水,此即被誉为“天上瑶池”。荡舟湖上,登玲珑翠绿的湖心岛,恍若置身画中。攀上湖边高耸入云的鹰窝寨,放眼俯瞰,宝峰湖似玲珑碧玉,镶嵌在群山峻林之中。
忽然,有一彩船从我们的游船旁边经过。彩船上一班穿戴鲜艳的土家女儿兴高采烈地唱着山歌,她们不断地向我们的游船挑战,看我们这里有没有敢和她们一决高低的。遗憾的是游船上的这些北方大汉,竟没有一个敢于站出来一展歌喉的。这下子省局的“管家”和同行的两位女士可高兴了,她们一齐揶揄我们:“笑傲大漠男子汉,如今败走宝峰湖------”  
从张家界回到长沙,距我们约好的飞往杭州的时间,还有整整一天。长沙的朋友们劝我们不要懒在屋里:“去看看湖南省博物馆!”
还是那句话:听人劝,吃饱饭,看就看。
用过早餐,我们一行就来到了位于长沙市开福区、与风景秀丽的烈士公园毗邻的湖南省博物馆。丰富的馆藏文物,尤以马王堆汉墓文物、商周青铜器、楚文物、历代陶瓷、书画和近现代文物,就像一部厚重的湖湘文化和历史教科书,在我们面前一页一页地打开------
走进博物馆正门,朋友就给我们详细地介绍了这个博物馆的变迁:湖南是中国较早出现博物馆的地区之一。早在1897年,郴州学会就组建了郴州学会博物院,可惜寿命不长,随着戊戌变法的失败而夭折。1923年,政府出资兴建了湖南省教育会博物馆,1927年正式定名为“湖南省立博物馆”,但1930年的战火,又将该馆彻底焚毁,此后再未恢复。1951年3月,湖南省博物馆筹备处在长沙留芳岭的百琴园挂牌成立,1956年在长沙西北环境优美的烈士公园建成开馆。建馆之初,该馆以建设“地志性博物馆”为目标,开展了对反映湖南历史、文化、民俗、艺术、自然资源等方面的文物与标本的征集与展示工作,举办了湖南矿产资源、湖南农业资源、湖南手工艺品、湖南楚文物展等六大展览。其中楚文物收藏和湖南近现代名人收藏是构成该馆藏品中极有特色的部分,为该馆的收藏展示打下了较好基础。
现在,该馆藏品11万多件,一级品 763件。藏品中有新石器时代的石器、陶器,商周青铜器,楚文物,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东汉至隋唐的湘阴窑和岳州窑青瓷,唐五代长沙窑釉下彩瓷器,唐人摹王羲之《兰亭序》卷和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的手迹等。太平天国和湖南农民运动等方面的文物也较多。珍品有宁乡出土的人面纹方鼎、象纹大铙、醴陵的象尊,湘潭的豕尊等商代青铜器及长沙马王堆3座汉墓中出土的3000多件珍贵文物和女尸。长沙马王堆1号墓出土的T型帛画,长2.05米,绘有天上、人间和地下的景象,神话与现实浑然一体,是作为墓主人“引魂升天”的“铭旌”而埋入墓中的。3号墓中出土的28件共12万多字的帛书,包括《老子》、& 沉睡2200年的辛追《周易》、《经法》、《战国纵横家书》、《春秋事语》、《五星占》、《天文气象杂占》、《五十二病方》等,大部分是早已失传的古籍,对于研究古代哲学、历史、天文学、医药学等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在这些文物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还是那具沉睡了两千多年的女尸。据后来医务部门给这具女尸做的“体检报告”:“沉睡了两千多年的辛追遗体保护良好,皮肤仍有弹性,关节还可以活动,软骨组织用肉眼就能看清。X光片显示,老太太的骨质比现在60岁的正常人还好。”
据史料记载,这具女尸活着的时候叫辛追,是西汉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妻子,死于公元前186年,时年约50岁。1972年,辛追遗体从墓葬中出土时,全身润泽,皮肤覆盖完整,毛发尚在,指、趾纹路清晰,肌肉尚有弹性。这也是世界上首次发现历史悠久的湿尸,出土后震惊世界。
当我和这位有两千多岁的“老人”相对的时候,我的第一个感觉就是:这就是中华文明爱生、重生、厚生的见证!我们的先民们热爱生活,因而,把死看作是生的一部分加以认真对待。在他的想象中,死并没有结束生活,只不过是换了一个地方。所以,对死后的各个方面都做了认真而细致的安排。这种文化,造成了长沙马王堆古尸和埃及木乃伊的很大不同。埃及法老的木乃伊都是干枯的,而长沙的辛追两千多年后皮肤还有弹性,据说出土时血还是红色的,这真是不可思议。一些随葬物品的精美也超乎我们的想象。
辛追的“面世”似乎是向全世界宣告:中华民族从来就是世界上最有智慧、最热爱生活的民族------
从湖南出来,直奔浙江。浙江省国税局的朋友知道我们曾考察过杭州市,就把我们引导到了古城绍兴。
在我们一行中,领队(省局的处长)和我都是书法的爱好者。在临帖的时候,不知道临写过多少次《兰亭序》,这次到了绍兴,要去的第一个地方自然是这本名帖的发源地——兰亭。
兰亭位于绍兴市西南十四公里处的兰渚山下,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寄居处,这一带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是山阴路上的风景佳丽之处。杭州的朋友告诉我们,春秋时越王勾践曾在此植兰,汉时设驿亭,故名兰亭。现址为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l548年)郡守沈启重建,几经反复,于1980年全面修复如初。东晋永和九年,大书法家王羲之邀请了41位文人雅士在兰亭举行了曲水流觞的盛会,并写下了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王羲之被尊为书圣,兰亭也因此成为书法圣地。
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兰亭,是秀美的山水风光,雅致的园林景观,独享的书坛盛名,丰厚的历史文化积,以“景幽、事雅、文妙、书绝”四大特色而闻名天下。
眼前诸景备,不知从何起。还是当地的朋友指点的精到:兰亭的主要景观可以用“一序”、“三碑”、“十一景”来概况:“一序”即《兰亭序》;“三碑”即鹅池碑、兰亭碑、御碑;“十一景”即鹅池、小兰亭、曲水流觞、流觞亭、御碑亭、临池十八缸、王右军祠、书法博物馆、古驿亭、之镇、乐池。
当我来到兰亭门前,便看见“鹅池”二字,这两个字各成风格,“鹅”字看起来有着南方人的秀气,而“池”字则显得象北方汉子南洋的粗犷,人称“父子碑”,据说是王羲之与其子王献之共同书写的。忽见鹅池中几只白鹅悠然嬉游,颇有生趣。而王羲之书法的“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精髓不就是从鹅的形体上,悟出书法的真谛吗?可见,书法的源泉也是生活。  
顺着小径前行,迎面的是一亭,一痕深深的历史斑迹显现出来。内一石碑上书“兰亭”二字,系清康熙手书。西侧是“乐池”,临池有“俯仰亭”。东侧为流觞亭,亭内有“曲水邀欢处”一匾,正下悬唐名画家李公麟的《兰亭修禊图》。一条清澈的小溪,水澄如镜,在竹影树荫下缓缓并带着轻快的节奏逶迤流过,流得那样洒脱自在。几只时而盘旋、时而俯冲的蝴蝶,几片沿溪而下的花瓣构成一幅美妙的图画。
我遥想当年,王右军邀约41位文人雅士列坐曲水两旁,并在水上漂流起装有酒的“觞”(酒杯),水流时急时缓,觞也就时飘时停。觞停在谁面前,谁就得写一首诗。右军将所赋37首诗汇集成册并书写下了《兰亭集序》,从此历史登上了一个文人思想境界的巅峰。想到这儿,我问省局的处长:“如今市场经济大潮滚滚,文人们或为钱、或为官忙的不亦乐乎,还能有此等的闲情雅趣否?”
处长笑而不答,忽而大声朗诵起《兰亭序》来,偶尔遇到卡壳之处,我只好附和通顺,就这样你一句我一句,还真的把个《兰亭序》背了一遍。这使大学中文系毕业毕业的“总管”女士大为惊讶:“以前只知道你们这些大兵处事敢于杀伐决断,没想到还有如此文化功底------”
在御碑亭,面对亭中立已有300多年历史的“御碑”,我又问省局的处长:“这碑正面康熙皇帝1693年所临写的《兰亭集序》全文,书风秀美,雍容华贵;碑的背面乾隆皇帝1751年游兰亭时即兴所作的一首七律诗《兰亭即事诗》,书法飘逸,祖孙两代皇帝同书一碑,你更喜欢谁的?”
这位处长想了想:“毕竟是爷爷的老道。孙子得于飘逸而失于妩媚------”
我点了点头。脑子里又闪出了《兰亭序》中的句子:“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后之揽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从兰亭出来,车子直奔诸暨五泄。
诸暨是西施故里,本来就赋予传奇色彩;而五泄72峰、36坪、25崖、10石、5瀑、3谷、2溪、1湖,则构成了一幅天然的山水画卷,素有“小雁荡”之称。
我问起这“五泄”出自何典?当地国税局的朋友告诉我:这里的人称瀑布为泄,诸暨一水折为五级,所以叫“五泄”。
五泄瀑布早在1400年前的北魏就闻名于世,郦道元的《水经注)里,就有着详细的记载。历代的文人墨客如宋杨万里、王十朋,元杨铁崖,明陈洪绶、徐渭、袁宏道、宋濂都曾来此游览,留下了画稿、诗文。明代吴中四才子唐寅、文征明等赛诗于五泄,更是传为佳话。  
我们一行从青口进入。古人云:“五泄名山青口锁,到此看山山便可”。沿公路前行,路旁曲溪青流,远处便是叠石岩。它壁立数十丈,层层叠叠如彩屏。再前便是称作“五泄湖”的水库,其弯弯曲曲,长2公里许,犹似一条绿色的绸带飘浮在群山之中,颇有富春山水的风采。
上得游船,许多奇特的山石景观扑面而来,夹岩洞为其中一景。当地人说,当年夹岩洞下有夹岩寺,香火较旺,水库建成后,寺庙成为水底龙宫。夹岩洞恰好位于湖面之上,洞高16米,深20米,内曾供奉千手观音,外观幽暗莫测,颇具神秘色彩。沿湖还可以观赏元宝峰、鹫鹰峰、仙桃峰、老僧峰等。
在天一碧码头登岩后,沿五泄溪北上,过遇龙桥,就是五泄禅寺。寺又称永安禅寺,相传为五台山灵默禅师在唐元和三年(808年)所建,至今还保存着明代画家陈洪绶书写的“三摩地”石刻门额,清大学士刘墉为官厅题写的“双龙湫室”匾额。寺左面的石壁上还刻有徐渭“七十二峰深处”的题词,均为珍贵文物。寺内香火颇旺。
我望着这里的青山绿水,感叹:灵秀之地育西施,幽静禅房悟红尘------
第二天,上午去沈园。
车子来到市区延安路和鲁迅路之间,便见到了沈氏私家花园。清乾隆《绍兴府志》引旧志:“在府城禹迹寺南会稽地,宋时&
沈园大门池台极盛”。这“池台”指的就是沈园。当时沈园占地七十余亩,园内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假山绿荫,颇具江南特色,是“越中名园”。
据陪我们的当地朋友介绍,这个园林是中国众多的古典园林中唯一保存至今的宋式园林,拥有古迹区、东苑和南苑三处相对独立、各具特色。
我们一路下来,看到孤鹤亭、半壁亭、双桂堂、八咏楼、宋井、射圃、问梅槛、琴台和广耜斋等景观,依据历史面貌或沈园文化内涵所需要,被有序地分布在沈园三大区内,形成了“断云悲歌”、“诗境爱意”、“春波惊鸿”、“残壁遗恨”、“孤鹤哀鸣”、“碧荷映日”、“宫墙怨柳”、“踏雪问梅”、“诗书飘香”和“鹊桥传情”等十景。 
整座园林景点疏密有致,高低错落有序,树木扶疏成趣,颇具宋代园林特色。其中南苑有包括安丰堂和务观堂在内的约600多平米展厅,其中务观堂主要陈列陆游的手迹复制品和碑刻、拓片。安丰堂则从赤诚报国
勤政爱民、一代诗人、成就辉煌、稽山鉴水诗书传人、置身社会 情系桑梓、婚姻悲剧 抱恨终身、世事沧桑
名园千古几个方面对陆游坎坷的一生和陆游与沈园的关系作了详尽的介绍。&
所有这些,其实都围绕这里蕴藏的一个八百多年前凄惋动人的爱情故事。相传,南宋诗人陆游初娶表妹唐琬,夫妻恩爱;却为陆母所不喜,陆游被迫与唐琬分离,后来唐琬改嫁赵士程,陆游再娶王氏。公元1151年(南宋绍兴二十一年)春,也就是陆游与爱妻唐琬被迫分离七年后在此邂逅重逢。唐琬在征得丈夫同意后,在沈园置酒肴相待陆游。两人在共叙离别情愁之时,陆游感慨万千,心如刀割。临近分别时,陆游再也控制不住自己,将满腔悲愤,提笔在园壁上题下了千古绝唱《钗头凤》:“红酥手,黄縢酒。满园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唐琬见词衷肠寸断,不禁泪下,回到家中一直沉浸在痛苦之中,难以解脱,悲不能自禁,遂提笔和词一首:“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千秋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妆欢。瞒!瞒!瞒!”诗文中,唐琬尽情诉说自己对陆游的无限思念,哭诉自己幽思成疾的境况。已经长久经受心灵折磨的唐琬,经受此番精神刺激,身心再也无法承受,不久就在忧郁中去世。
陆游闻知此事,悲痛欲绝,心灵遭受深深的创伤,终生难以释怀,沈园从此成了他对唐琬思念的承载,成了他梦魂萦绕之地。晚年入城,凡逢沈园开放之日,必入园中凭吊。
在唐琬逝去40年之后的一天,陆游再一次来到沈园。此时的沈园,物是人非,陆游感慨万千,又作《沈园》二首:“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40年啊!对于那两个思念与被思念的灵魂是怎样的岁月和折磨?那是天上人间的绝唱,那是穿越时空的深情------
79岁时的一天夜里,陆游在梦中见到了沈园,醒时又作绝句二首:“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园里更伤情。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
年至84岁时,陆游还是牵挂着沈园,再游沈园时又作《春游》一绝:“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诗人为怀念唐琬,追忆沈园之邂逅就留下了十多篇诗文。陆游一生留下了大量的诗篇,但在同一地点写下如此众多诗歌,足见诗人对知己的终生思念!
我想,正是这刻骨铭心的思念,滋润着这个千古名园,也感动着一代又一代来到这里的痴男善女------
下午,祭奠了鉴湖女侠秋瑾纪念碑。
纪念碑位于绍兴市中心轩亭口。
古轩亭口相传亭始建于唐。屡建屡废,现已荡然无存。
据绍兴的朋友们说,此地历来是绍兴的闹市中心,正处贯通南北的大街和府治前的府横街的交接处,正像鲁迅在他的著名小说《药》中所写的“丁字街”。  
记得读书时看到过她的《宝刀歌》,当时就对这位女侠的性格所感动:“铸造出千柄万柄宝刀兮,澄清神州。上继我祖黄帝赫赫之威名兮,一洗数千数百年国史之奇羞!”这不是个手执宝刀的女侠吗?
由鉴湖女侠,联想到沈园唐婉、诸暨西施,我不禁感慨道:“浙江的灵山秀水孕育了这么多优秀的女性,她们秉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不仅具倾国倾城之貌,而且侠肝义胆、才华横溢,实在令人感动!相形之下,范蠡之于西施,陆游之于唐婉,王廷钧之于秋瑾,也许在做官、作诗、做生意方面尚有可圈可点之处,然为人为情,终究是相形见绌矣------”
第三天,去了大禹陵。
大禹陵位于绍兴市区东南6公里的会稽山麓,当地的人们习惯地称之为“禹庙”。
大禹是中国古代一位治理洪水的英雄。关于大禹治水的故事在中国几乎人人皆知。相传4000多年前中国经常发生洪水,最早负责治水的是大禹的父亲鲧,但他采用的是水来土挡的错误办法,结果治水未能成功。大禹继承了他父亲的事业,并在他父亲那里吸取了经验教训,采用“疏”的办法,挖河开渠,治平了九州洪水。
据汉代司马迁记载,大禹治水13年(约从16岁到30岁)之久,在那漫长的岁月里,他带领广大民众通山川疏江河,专心治理洪水,曾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看一看,有次听到自己的孩子在啼哭也不进去,精神十分可贵。大禹治水成功后,来到这里的会稽山庆功,后来死也葬在这里,因此人们便建了大禹陵来纪念这位先贤。
大禹陵坐东朝西,由禹陵、禹祠、禹庙三大建筑群组成,三者皆在一地,后二者因前者而产生。但如果以建筑而论,当首推禹庙。我们在当地朋友的引领下,依照禹陵、禹祠、禹庙的顺序一路走来:
禹陵的入口处为一青石碑坊,其后是一条长100余米的神道,神道两侧立有石刻神兽5对。神道尽头为大禹陵碑亭,亭内立有由明代绍兴知府南大吉所书的“大禹陵”石碑。三个大字,气势恢宏,大有顶天立地之势。
碑前还遍植有槐树、松柏、绿竹------其中两棵百年盘槐,碧绿葱茏。据陪同的朋友介绍,到了冬季,则虬枝如铁。
碑后就是禹王山,大禹即葬于此。&
而大禹陵碑的右侧,是咸若亭、碑廊和菲饮泉亭。咸若亭为宋隆兴二年(1164)所建的一石结构亭,六角、攒尖、三层、镂空雕饰,极具地方特色。“咸若”一词源于《尚书·皋陶谟》中皋陶与大禹讨论如何实行德政、治理国家时大禹的一句话:“禹曰:‘吁!咸若时,惟帝其难之。’”意为万物若能顺其自身的规律,就能得到它的好处。亭子上面有“好生遗化”四个字。
碑廊陈列着部分祭禹碑,最著名的当属秦始皇祭禹陵所留《会稽刻石》等。  
不远处是菲饮泉亭。亭旁有一泉,泉水四季不涸,清凉甘洌,人们饮水思源,禹功大德盛,便用大圣人孔子的评价“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的话名此泉为“菲饮”以纪念、缅怀大禹。朋友们说:“此亭始建年代不详,现存之亭为1933年重建。”
禹祠是夏王朝第六代君王少康封其庶子无余赴此守护大禹陵时创建,是定居在禹陵的姒姓宗族祭祀、供奉大禹的宗祠。目前,这里的姒姓已传至145代共数百人,主要居住在禹陵前的禹陵村。现存禹祠为1983年重建,为两进。第一进内陈列着《大禹治水》、《稽功封赏》砖雕;第二进内有大禹塑像,还陈列着大禹在绍兴的遗迹照片和《姒氏世谱》及记载历代祭禹情况的《祀禹录》等。
禹穴廊下壁间嵌有清代毛奇龄《禹穴辩》和昝尉林所书“禹穴”碑。在绍兴有“禹穴”2处,一在宛委山,传为禹得黄帝书处;一即于此,乃禹葬处,即今大禹陵碑后侧。
禹井在禹祠的左侧有一井,名曰“禹井”,相传为禹所凿。有亭名“禹井亭”,其楹联系孙其峰先生补书,联云:“德泽被万方,轨范昭百代”,意为中华大地的人民都得到了大禹的恩惠,他为民忘私,不屈不挠的种种美好品德是人们的楷模,光照后世。
禹庙是大禹陵区的主要建筑之一,始创于禹的儿子启,是我国历史上最悠久的祭祀、供奉民族英雄大禹的庙宇。整个庙宇顺山势而逐步升高,高低错落有致,雄伟壮观。密集的斗拱,梁上的绘画,质朴而巧夺天工。从大禹陵进入禹庙区,依次为照壁、午门(包括宰牲房、斋宿房)、拜厅(包括碑房)、窆石亭、大殿。照壁上有一兽,人称为“獱”。据说此兽贪婪无比,最终葬身大海。意在告诫官吏和百姓要以大禹为楷模,公而忘私而不可滋生物欲之念。
在禹庙的照壁有一亭,为岣嵝碑亭。亭中有一碑,人称“岣嵝碑”。因最早立于湖南衡山岣嵝峰而得名。明嘉靖二十年(1541)冬,绍兴知府张明道据湖南岳麓书院拓本摹勒;亭为清咸丰年间所建。碑文凡77字,有明代大学者杨慎(升庵)的释文。  
岣嵝碑亭前是午门。午门有三门,中门常闭,据说只有举行祭禹典礼和皇帝祭禹时才能打开,而且只有皇帝才有资格跨越中门,其他人等只能从两旁的边门出入。  
穿过午门,走过一段石板路,登上百步禁阶即到拜厅。百步禁阶前有一鼎,铭曰:缵禹之绪。意为继承大禹的事业。
来到拜厅,自然要拜祭大禹。拜厅和大殿之间有清乾隆十六年三月八日乾隆皇帝在此祭禹后留下的诗碑,又称“御书碑”。
大殿是整个禹庙建筑群的最高建筑物,曾于1929年倒塌,现存大殿为1932年动工重建,1933年竣工。殿内大禹塑像高6米,头戴冕旒,手执玉圭,身披朱雀双龙华衮,雍容大度,令人望而起敬。殿内还陈列了鼓、磬等祭禹礼器。大殿的层脊,有康熙皇帝所题“地平天成”四字。
大殿侧有窆石亭,因有窆石而名。窆石是大禹下葬时的工具,相传是大禹下葬时,从其生地北川(古石泉)县飞来的。其上,有自东汉以来的许多文人学者留下的题刻。  
在窆石亭侧,有禹穴、石纽碑,均为清光绪年间,据大禹出生之地今四川省北川县之禹穴、石纽拓片勒石而成。
在回来的路上,当地朋友问我们有何感想。我想了想,说:“人们都说北有黄帝陵,南有大禹陵。认祖思宗,饮水思源。今日得见禹陵,三生有幸!禹陵博大而朴实,正如禹也!”
最后,在绍兴朋友的陪同下,我们来到了鲁迅故居。朋友们说;“这是来绍兴参观的压轴戏”。
鲁迅故居在绍兴市东昌坊口19号(今鲁迅路2阗号)周家新台门内。故居所在的整个新台门约建于十九世纪初叶。故居原为两进,前面一进已非原貌,周家的三间平房已被拆除。后面一进是五间二层楼房,东首楼下小堂前,是吃饭、会客之处,后半间是鲁迅母亲的房间,西首楼下前半间是鲁迅祖母的卧室。西次间是鲁迅诞生的房间。楼后隔一天井,是灶间和堆放杂物的三间平房。鲁迅的童年、少年时期在此度过,直至1899年出外求学。1910年至1912年,鲁迅回乡任教亦居于此。1912年至1919年间,鲁迅也曾几次回乡在此住过。
当我们置身于这些设置简朴古老凝重的房间时,瞻仰着那些古旧的物件,就像和鲁迅及其家人面对面的沟通。也很自然地想象着鲁迅家道的兴衰、中华国运的沉浮、民族灵魂的形成的过程------那是整整一部沉重的中国近代史。
鲁迅故居后园是百草园,原是周家与附近住房共有的菜园,面积近2000平方米。我清楚地记得鲁迅在文章中是怎样以无限的深情描述这个他儿时的乐园的:“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遗憾的是,我们眼前的这个园子,远没有鲁迅先生笔下的那个繁茂。是后人对环境的过度开发造成的吗?也许是吧。我还清楚地记得,当生活逼迫鲁迅离开这里时,他也曾深情地写着:“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吧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别了,我的蟋蟀们!别了,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字里行间,浸透了鲁迅先生对童年、对自然的眷恋之情!但岁月的前行是不能停止的,他还是被送进了三味书屋。
从鲁迅故居出来,过了一条街,不远处就是三味书屋。书屋的房前街畔,有一条小运河,河上往来绍兴那特有的乌蓬小船。私塾三味书屋,12岁至17岁的鲁迅就是在这里读书。书屋气氛压抑,光线暗淡。我站在书屋之中想到:这样的环境,再加上严厉的师爷,哪个天真活泼的儿童也是要干到不爽的。难怪鲁迅是以那样的笔调描写这间书屋和他那严厉而又慈祥的师爷:“&
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不知从那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冤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消释了。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结果是先生一声“不知道!”脸上还有怒色了。
从三味书屋出来,我边走边想:那三味书屋先生的严厉是为了让孩子们长学问,而先生的慈祥是人性中的善和儒学中的仁。正是在这样环境中,一个“民族魂”在慢慢地成长中、行形成中------
我的这些遐想,在鲁迅生平事迹陈列厅里,找到了系统的答案。陈列厅通过大量实物、照片、手稿、书信、图表等展品,生动形象地再现了鲁迅一生的光辉业绩和思想发展历程。
从绍兴回到杭州,小憩,去千岛湖。
我们下榻的浙江省国税干部培训中心,就在千岛湖之滨,一个离著名的农夫山泉矿泉水厂不远的地方。站在客房的阳台上,就可以一览千岛湖的绰约风姿。
呈现在我们眼前的的千岛湖,其实是1959年建造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自制设备的大型水力发电站——新安江水力发电站而拦坝蓄水形成的人工湖。
据千岛湖的朋友们介绍,千岛湖景区总面积982平方公里,其中湖区面积573平方公里,因湖内拥有星罗棋布的1078个岛屿而得名。堪与加拿大渥太华西南200多公里的金斯顿千岛湖景区媲美。
在我们用过晚餐之后,省局的处长和我们的女“总管”邀请我陪他们一起散步。在这样的湖光山色中,在微微的暖风吹拂下,我们走了很久,也谈了很久。从当前的工作到个人际遇,从出来以后的体会到健身之道,真是海阔天空。从这时起,我深深体会到,一起外出,是加深和上级领导、同事之间感情的极好渠道-----
在宾馆,我与省局的处长是一个房间。就在我们散步回到房间,刚刚洗浴完毕,处长接到家里打来的紧急电话,他的老父亲在成都逝世。于是,他把他带出来的这个学习参观团就交给了我,赶紧搭上宾馆的汽车,赶往机场,飞往成都。
我在仓促之间受命,要带着这个继续完成预定的目标,心里平添了几分压力。
千岛湖在此前不久刚好发生了震惊全国的“台湾游遇难事件”,参观的项目要完成,同伴们的安全更要保证!于是,精心的策划,认真的协调。好在有当地朋友们的支持,只要我们想到的,他们就竭力保证落实。
就在我和当地朋友商量活动部署时,国家税务总局的一位领导带着随行人员也进驻了这个宾馆。我清楚地意识到:这家宾馆的招待压力顿时增大了。兵贵神速,我要尽快落实我们的行动方案------
第二天,经过周密排的一艘快艇终于开来了,有它保证我们在千岛湖和新安江上的出行,我感到了一丝轻松的快意。
当快艇来到千岛湖的湖面上,映入我们眼帘的果然是碧波浩瀚。千岛湖汇水区域达10442平方公里,船游湖中,如在浩海。
千岛湖中大小岛屿形态各异,群岛分布有疏有密,罗列有致。群集处形成众岛似连非连,湖面被分隔得宽窄不同、曲折多变、方向难辨,形成湖上迷宫的特色景观。更有百湖岛、百岛湖、珍珠岛等千姿百态的群岛、列岛景观;岛屿稀疏处,湖面开阔、深远、浩渺;湖湾幽深多姿,景色绚丽多彩。&
千岛湖中每一个岛上,由于各自的景致和生物各有特点,因此,形成了各个岛屿都有各种不同的主题。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植被丰富,森林繁茂。整个千岛湖地区的森林覆盖率达95%,素有“绿色千岛湖”之称。
在梅峰岛、鸵鸟岛、猴岛、三潭岛、神龙岛、龙山岛、五龙岛等众多的岛屿中,不能不详细说一说的是梅峰岛,这个岛屿是千岛湖海拔最高的岛屿,位于千岛湖中心湖区西端的状元半岛上,距千岛湖镇12公里。它以群岛星罗棋布、港湾纵横交错、生态环境绝佳而被确定为千岛湖的一级景点。登上梅峰观景台,300余座大小岛屿尽收眼底,真是千岛湖登高揽胜的绝佳之处。难怪人们说:“不上梅峰观群岛,不识千岛真面目”。 
千岛湖的人文景观也非常丰富。现已发现古文化遗址和古墓葬等多处,五龙岛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小塘坞的西周至春秋文化遗址,水碓的春秋战国至晋的文化遗址;还有蜜山岛的骨塔、蜜山庵,尹山庵等古代寺庙建筑,以及叶公墓、郑允中墓等古墓葬;还有水下古城遗址(贺城和狮城);瀛山书院、石峡书院、蜀阜书院等,海瑞祠、贺齐庙、魁星楼、以及广泛分布在沿湖山乡农村的明清民居建筑、宗祠、家庙等。
给我们留下极深印象的是龙山岛上的海瑞祠。这可能和我们这一行人都是从那场狂飙中度过来的有些关系。因为那场狂飙,就始于有关“海瑞罢官”的一场争论。
这龙山岛,在新安江水电站未修之前,就是一座山,当地人叫它龙山。据淳安县志记载:因“吴永安年间,有黄龙现于此”而得名。淳安在历史上有三百零八人考中进士,其中状元三人,榜眼一人,探花一人。当地民谣云:“铜桥铁井小金山,石硖书院活龙山。”在老百姓的眼里,龙山就是淳安“锦山绣水,文献名邦”的象征。
在新安江水电站建成蓄水后,龙山大半截淹没在水中而成为龙山岛。从远处眺望,其泊在湖面上的造型更酷似一条戏水的苍龙。把海端祠建在这里,正如郭沫若所说:“我知天道在人心,不违民者民所悦。”
海瑞祠的旧址原在新祠的前面,早已沉入千岛湖底。旧址与当时的县衙大门隔水相望,目的是造成一种“登堂如见海先生”的意味,这是后来的知县借此缅古戒今,要求自己及后任都以海公为楷模,为民造福。无独有偶。今天的海瑞祠也恰好对着县政府的大院。“祠堂对公堂”,海瑞祠如此建造,不能说不是一种意味深长的暗示。只是海瑞临离开淳安时,曾在县衙大堂前的照壁上写下的“尔俸尔禄,民脂民膏。良民易虐,上苍难欺”,是否重新刻在县政府的大厅内,不得而知。
我想“良民易虐,上苍难欺”这八个大字,应该深深地刻在处在执政地位的每一位为官者脑海里。
站在海瑞祠前,我察觉这些粗壮的横梁立柱以及上面精美绝伦的木雕、砖雕、石雕,决非是近代之物。询问陪同我们的当地朋友后得知,重建的海瑞祠,正是利用了乡间拆下的旧祠堂的屋架、梁柱、基石、门窗、砖瓦等材料,这既体现出建造者不违海公志向的心愿,同时也使这座重建的祠堂厚重无比。正对大门的正厅中间是一块石碑,上书“去思碑”。“去思”是说海瑞虽然离任去了,但淳安的老百姓却一直在思念着他。碑后是淳安的明进士徐廷绶撰写的《海刚峰先生去思碑记》。海瑞祠最早称生祠,是海瑞刚离开淳安,淳安的老百姓就自发捐资为他建造的。正厅东墙立有五块石碑,其中间一块是个草书的大字“寿”。此字正看、倒看都是“寿”字,细看是由“生、母、七、十”四个字组成。
据说此字出自海瑞之手,是他在淳安任知县期间,为给母亲过七十大寿而书写的。当时他仅给母亲买肉二斤,被上下官宦绅士传为笑谈。《明史》中亦有记载。听之,则使人苍然泪下。
海瑞是忠臣,又是孝子,他四岁丧父,是孀居的母亲忍受着极大的痛苦和穷困把他教养成人的。海瑞官至二品,可谓不小,但死后竟无钱发丧,还是在南京(今江苏省南京市)的几位故旧凑资才把他的尸骨送回故里安葬的。然而,当他的死讯传出,南京的“小民罢市”;灵柩用船运回琼山县时,“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
西拐穿过“高风”“亮节”门是后堂。这里有一个小小的庭院,栽种着数丛竹子,给庄重的厅堂平添了几份幽静。海公塑像供奉在后堂之上。这尊塑像质地为混凝土,表面仅刷一层铜粉,寓意海瑞一生清白廉洁,朴实无华。此像高九尺,重九千斤,暗合“九九”之数,因为皇帝称九五之尊,但在百姓心目中,海瑞比皇帝更重要,是九九之尊。
后堂两边墙壁上挂着八幅用木板雕刻的壁画,内容大多取材于“史虽有不录,而民心长志之”的海公轶闻和民间传说,是当地百姓对海瑞去而思之的真实写照。其内容是:徒步上任,制定税银,巧分田水,为民背纤,大堂题辞,怒责纨绔,平反冤狱和节俭祝寿------
轶闻也好,演绎也罢,这些出自民间的作品,代表的是民心、民意!
离开龙山岛,我们溯江而行。
一路上,两岸的风光就像长长的画卷,徐徐打开:高耸的青山,洁白的云彩,湛蓝的天空------
古老的徽州以它特有的风采迎接这群来自北国的客人:苍翠的山间悠然出现一两个村落,一两个羊群。从游艇上仰望上去,那村落,那样群就像在天上,在仙间------
行驶在这样环境中,我不禁想到,这里从秦始置县,自隋唐以降,一直为州治、府治所在地,一直是古徽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难怪有“东南邹鲁”、“文化之邦”的美誉,不愧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徽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和集中展示地,也是著名的“中国徽墨之都”和“中国歙砚之乡”,更是在明清两代曾辉煌近四百年的徽商故里。
也许正是这样的灵山秀水,才孕育了经济学家王茂荫、新安画派奠基人渐江、黄宾虹、经学大师吴承仕、人民教育家陶行知、革命音乐家张曙等一大批历史名人;也结出了程朱理学、新安画派、徽派建筑、徽派盆景、新安医学、新安文学及徽戏、徽墨、歙砚、徽菜等闪耀着徽文化的灿烂光芒的丰硕果实。
地灵人杰,此之谓也!
就在我沉浸在徽文化的浩海烟波里的时候,给我们驾驶游艇的师傅喊了一声:“黄山到了!”
我赶紧把思绪从浩渺的徽文化之中收敛回来,朝江边的码头上一望:只见有几个穿着税务制服的人在向我们这个游艇招手。看来,安徽的朋友们早就在这里等候了------
这是我二上黄山。第一次是86年,当时还是一名军人,曾与两位战友在黄山冒雨攀登天都峰。
这一次,黄山的朋友把我们送到山下,余下的事就有我们自己决定了。
我的目标当然首先是黄山的最高峰:莲花峰。说来也巧,这不仅是我的意愿,也是天意。因为我们登山那天,以奇险著称的天都峰顶因为风太大,关闭了。大家都无可选择,只好随我上山。
一路下来,蓬莱三岛、百步云梯、一线天、鳌鱼洞------大家有说有笑,还算顺利。
到了玉屏楼,大家都为周围的景致所吸引:驰名中外的迎客松就挺立在玉屏楼左侧,右侧有送客松,楼前有陪客松、文殊台,楼后是玉屏峰,著名的“玉屏卧佛“就在峰顶,头左脚右,惟妙惟肖。峰石上刻有毛泽东草书“江山如此多娇”。楼东石壁上,刻有朱德元帅的“风景如画”和刘伯承元帅所做的《与皖南抗日诸老同志游黄山》:“抗日之军昔北去,大旱云霓望如何。黄山自古云成海,从此云天雨也多”。
费了好大得劲儿,总算把这些景致看了下来。当我们再望望位于玉屏楼北的黄山莲花峰时,大家都倒吸了一口冷气:峻峭高耸,令人望而生畏!
我是志在必得的:一定要登上黄山绝顶。其余的弟兄们都坐在那里不动了:“你去吧,我们在这里等你。你上去后把山上的景致多拍些照片------”
也可能是看我太孤独了,也可能是出于省局领导机关的责任感,我们的“女总管”表示:“我陪你登顶,上不去的时候你得拉我------”这使我感到莫大的安慰。
关于莲花峰,还有一段神奇的故事:相传很久以前,观音大士奉天帝之命,下凡巡视。当她手持净瓶、柳枝二宝,乘着象征吉祥如意的莲花宝座,驾云来到黄山时,受到山神、水神、花神及仙猿、百鸟的热烈欢迎。观音见山奇水秀,云霞造灿,草木生辉,又有许多好客的朋友,便久久盘桓,不愿离去,早把那森严寂寞的“天宫”忘得一干二净。一日,天帝派来“乌鸦使者”,催观音回宫。观音不愿遵旨,天帝即派天兵天将前来捉拿,要治她“件旨”之罪。
观音也不示弱,立即取出随身法宝,用柳枝蘸着净瓶里的法水,向对方挥洒。天兵天将素知法水厉害,一旦沾身,立即皮焦肉烂,因而都不敢近身。加之黄山山神、水神、花神、仙猿、百乌等齐为观音助阵,因此,一场恶战,直打得天兵天将丢盔弃甲而逃。天帝无奈,只得降下“御旨”,将其逐出天宫,责令她永住波涛险恶的南海。所以人们便称她为“南海观世音”。其实,观音压根儿就没将天帝的“御旨”当回事,让她住南海,她偏要住在自己心爱的黄山。观音怕天帝再来骚扰,就索性将自己乘坐的莲花宝座,点化成雄奇秀丽的山峰,这就是后来的莲花峰。
传说毕竟是传说。现实中通往莲花峰的山路确实十分艰险的:那是一条长达一公里半的蜿蜒小道,沿途经过四个洞穴。古人称“莲孔”。洞穴陡立,游人叠级而上,如在莲孔中穿行,恰似“倾曲作蚁旋出花萼中”。每逢这时,我都要回过身来,把“总管”女士用力拉上来------
当然,险要归险要。沿途风光却是奇绝,峰壁间有“真好造化”、“非人间也”、“名不虚传”、“天海奇观”等摩崖题刻。每每看到这些,我就不禁想起当年的徐霞客,他在游记中说:莲花峰“居黄山之中,独出诸峰之上”,“即天都亦俯首矣”。他仅凭目测便能得出如此正确的结论,在当时确是了不起的发现。他不愧是指出莲花峰为黄山最高峰的第一人!
及至峰顶,有飞龙、倒挂等奇松。绝顶处方圆丈余,名曰“石船”,中有一池一称“香沙池”。
此时“石船”上只有我和“总管”二人,空中天风呼啸,眼下群峰狂奔,大风仿佛要撕碎我们的衣服。在我紧紧地拉住“总管”的手时,感到她的手在不停地颤抖。
我为了安慰她,也给自己壮胆,大声对她喊:看吧!此刻置身云霄,江河一线,云天一色,东望天目,西瞻匡庐,北窥九华与长江,实在是不虚此行,你说是吗------
她听了之后果然镇静下来,在天风怒号之中,竟然还为我拍照下了当时的“狂吟”形象。
在“石船”上,我俩目睹了另一奇观,就是绝顶四周铁索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锁。它是年轻的情侣或夫妇携手扣上的连心锁,以示永结同心。
从“石船”往下望去,小峰簇拥,果然俨若新莲初开,仰天怒放,“莲花峰”确实名不虚传。难怪明代吴怅曾有诗赞曰:“一种青莲吐绛霞,亭亭玉立净无瑕。遥看天际浮云卷,露出峰顶十丈花。”
当我俩又回到玉屏峰的时候,在宾馆等待我们的弟兄和姐妹见我俩回来了,都围了过来,一边参观在山风狂吹下的我们的摄影,一边惊讶地说:“海拔1864米!那么大的风!没有把你们俩吹跑,真是奇迹!”
在黄山山门等候我们的黄山市国税局的朋友,听说我和女“总管”登上莲花峰的消息,也都露出惊讶的表情。我读出的内容是:“就你们俩?一个年纪偏大的、一个女的?其余的人为什么不上去------”
在回宾馆的路上,女“总管”悄悄地跟我说:“晚上人家的领导们都来,我们的处长不在,我又不能喝酒,为了交流方便,你这个代理‘领队’就权当冒充一下省局的处长吧!”
我看了看她,心想,她不愿意代处长喝酒,想把我加到火上烤!于是,我笑了笑,说:“有你在,我替省局冲锋,不就行了吗?”
女“总管”又坚持道:“不就是一顿饭嘛!再说了,你和我们的处长那么好,都是转业干部,又都是处长,你能不帮帮他吗?退一百步说,看在我陪着你去喀什、走敦煌、下橘子洲、上莲花峰的份儿上,今天就算我求大哥了-------”
看她把话说到了这个份儿上,我实在不好再退却了。冒充就冒充吧,反正是为了便于沟通。何况我和匆匆赶往成都的处长阁下过去都是穿“黄马褂”的、现在又都是一个战壕的战友了。
晚上,黄山的朋友用他们所特有的“徽菜”和黄山石耳款待了我们。但我所带领的这支队伍经过一天的爬山,已经是疲惫之师,到了宴会上,大都无力应战,我也是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终于被热情而又“海量”的黄山朋友轮流进攻得云山雾罩。
酒在胃里像火一样燃烧。我开始感到天旋地转,后来渐渐失去了知觉。说真的,在黄山脚下的这一夜是怎么过来的,我自己直到现在都不知道。
第二天一大早,军人的本能和“返航”的紧迫感促使我一个激灵爬了起来。我赶紧招呼同行们起来,以最快的速度赶往黄山火车站,搭上了开往南京车火车;到了南京火车站,又赶紧“打的”到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就这样马不停蹄,好不容易算是赶上了飞往桃仙机场的航班。
等我坐在航班上,才长出一口气。我对身边的女“总管”说:“不管怎样,我们按照预定方案,完成了任务。现在,我把这支队伍一个不少地带回来了,你回去之后,可以和处长交差了------”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水玲珑休闲会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