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什么时候形成才逐渐形成比较完备的学校教育制度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l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学校教育始于【A】。
  A.奴隶社会初期
  B.奴隶社会末期
  C.原始社会末期
  D.封建社会中期
  【答案解析】中国早在四千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从西周以后,出现“国学”和“乡学”,这是比较完备的学校教育制度。说明在西周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学校教育就诞生了。
  2.在学校教育依照特定教学目标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C】。
  A.学生
  B.教学内容
  C.教师
  D.教学环境
  【答案解析】教师是履行教育职责的专业人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是教育活动的执行者。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教师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3.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是【C】。
  A.面向全体学生
  B.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C.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D.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答案解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4.认为动物界也有教育且把教育看作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的观点是【C】。
  A.神话起源说
  B.心理起源说
  c.生物起源说
  D.劳动起源说
  【答案解析】教育的生物起源说认为,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而且存在于动物界。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
  5.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心理学家是【A】。
  A.维果茨基
  B.布鲁纳
  C.加涅
  D.桑代克
  【答案解析】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即最近发展区。首页 1
【】【】【】【】
【书&号】:4
【页&数】:教育学:198页?心理学:182页
定价:¥60 优惠价:¥57.0&&内容简介
特色一:教材的内容科学
特色二:教材的使用方便
特色三:教材的配套齐..
定价:¥36 优惠价:¥34.2&&
2014版教师资格考试宝典软件版本1.2更新时间
解题思路有历年真题有软件价格98元试题数量3659道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当前位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获得巨大发展,体现在①高等院校开始招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获得巨大发展,体现在①高等院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②完善了教育立法③实行了九年制义务教育④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A、①②B、②③C、②③④D、①④
题型:单选题难度:偏易来源:专项题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获得巨大发展,体现在①高等院校开始招收“..”主要考查你对&&教育的复兴(《义务教育法》)&&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教育的复兴(《义务教育法》)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1)在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只有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培养大批人才,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迎接国际竞争的挑战。而人才的培养靠教育。(2)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和教育的竞争。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科教兴国战略是振兴中华的必然选择,是我国的基本国策。(3)新中国教育事业取得重大进展和曾经经历的扭转曲折都证明了“国运兴衰,系于教育”。1995年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当今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就证明了教育的影响力。 教育、科技和经济三者之间的联系:
随着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科技进步和教育发展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科学技术是由人来创造发明的,更要由人来掌握使用,这就必须优先发展教育。现代教育通过创造、发展、传播现代科学技术,培养具有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素养的现代劳动者,从而决定着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说离开教育,科技就不可能进步,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就受到阻碍。科技的进步也带动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经济的发展也为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因此,教育、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三者之间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教育的复兴:1、表现:①全面整顿教学秩序,组织编写新教材; ②恢复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教育制度,基础、中等和高等教育全面发展; ③制定一系列教育法规,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④倡导尊师重教社会风气,规定了教师节; ⑤确立教育优先发展地位,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⑥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计划,启动“希望工程”; ⑦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增加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费。2、主要原因:①改革开放促使中国经济发展迅速,成就辉煌; ②结束了“文革”,逐步排除了“左”倾错误的干扰,中国政治局势走向稳定; ③制定并贯彻正确的教育政策和路线,并立法保障教育的发展。3、主要影响:培养了大批的人才,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并为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作出了贡献。
义务教育: 1、普及目的:普及青少年教育、扫除文盲、提高人口素质、培养合格公民。 2、措施:(1)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3)实施“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希望工程”等。 3.成就: 日,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文革”结束后教育蓬勃发展的原因:(1)拨乱反正,全面整顿:“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同志亲自领导了教育战线拨乱反正和全国恢复教学秩序的工作。(2)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明确了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方向。(3)坚持“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三个面向”,深化教育改革。(4)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对教育和人才的客观需要以及文化事业发展提供的基础。 高考制度的恢复:新中国的高考制度始于1952年。从这一年到1966年“文革”前,高校招生实行全国统一命题、一次考试、分批录取的办法。招生工作的原则是阶级路线和政治与学业兼顾,生源主要是应届高中毕业生和其他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人。“文革”开始后不久,高考制度即被取消,高校也停止招生工作。直到1972年,大多数高校又开始恢复招生,但明确规定:只“选拔具有二年以上实践经验的优秀工农兵入学”,不招收应届毕业生,取消文化考试,实行“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办法。这期间,“白卷英雄”被树成典型,进入大学的工农兵学员文化基础差参不齐,有的人甚至不具备基本的文化知识基础。日,邓小平在北京亲自主持召开了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邀请30多位著名科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参加。这是他恢复工作后主持召开的第一个会议。在这次会议上,邓小平当即拍板,当年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12月,570万考生走进考场,加上1978年夏季考生,两季考生共有1160万人。这恐怕是迄今为止,世界考试史上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考试。2007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30周年。30年来,我国共有近6000万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1000多万人被高校录取,其中培养出3万多名博士生和30多万名硕士生。
我国的“211工程”计划: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及国务院《关于的实施意见》中,关于“211工程”的主要精神是:为了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面向21世纪,要集中中央和地方各方面的力量,分期分批地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专业,使其到2000年左右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管理水平及办学效益等方面有较大提高,在教育改革方面有明显进展,力争在21世纪初有一批高等学校和学科、专业接近或达到国际一流大学的水平。并可概括表述为:"211工程"就是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点。
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制定: 1978年3月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邓小平高瞻远瞩地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的英明论断。此后的一二十年间,他多次谈到经济工作时强调科技的重要作用。1991年,江泽民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四次代表大会上,向全国发出了“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轨道上来”的号召,并强调这一转移与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具有同等重要的战略意义。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技进步的决定》。《决定》的核心内容是: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更进一步明确了科技工作“面向,依靠,攀高峰”的方针;强调当前紧迫而重要的任务是经济、社会发展向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转移,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出了符合世界科技进步潮流和中国国情的科技进步的几项重要原则;强调大力提高国家自主科技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自己解决中国人民的丰衣足食;把高技术产业发展提到国民经济和国家产业政策的优先位置;确立了基础性研究工作的重要地位,明确了基础性研究要把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动力和源泉作为首要目标;提出了建设跨世纪宏大科技队伍的一系列重大措施,提出了科技战线以弘扬“四种精神”为重点的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提出了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科技体制的改革目标,明确了今后科技体制改革的方向、重点和步骤;强调了要使企业逐步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确定了到2000年研究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15%的科技投入目标,提出了多层次、多渠道增加科技投入的几项重大措施。日,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在北京隆重开幕,江泽民发表了重要讲话。此后,科教兴国的热潮开始在神州大地掀起。其中,中国科学院“创新工程试点”和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是1998年中国政府“科教兴国”的两大战略举措。“科教兴国”战略开始进入重要的实施阶段。
发现相似题
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获得巨大发展,体现在①高等院校开始招收“..”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2218211604214479914479511236896520学校教育制度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
评价文档: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大小:266.5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您现在的位置: &&
&& 文章正文
2014年湖北教师职称评审考试(教育知识能力与综合素质)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二(12月3日)
来源:易考吧 &
& 【易考吧教师职称考试网】
&nbsp&nbsp[导读]:2014年湖北教师职称评审考试(教育知识能力与综合素质)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二,更多报名时间、评审材料、评审内容、评审时间等,请访问易考吧教师职称考试网()
2014年湖北中小学教师职务资格评审时间:请关注易考吧湖北教师职称考试网。专家推荐:&&2014年湖北教师职称评审考试(教育知识能力与综合素质)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二1). 学校教育始于(
)。A.奴隶社会初期B.奴隶社会末期C.原始社会末期D.封建社会中期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中国早在四千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从西周以后,出现“国学”和“乡学”,这是比较完备的学校教育制度。说明在西周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学校教育就诞生了。2). “字字写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和“文不甚深,言不甚俗”分别讲的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
)A.《水浒》和《聊斋志异》B.《西游记》和《聊斋志异》C.《儒林外史》和《三国演义》D.《红楼梦》和《三国演义》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前一句不难理解。后一句出自“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事纪其实,亦庶几乎史”,是《三国志通俗演义》序里的评价,说历史演义结合,雅俗共赏的意思。
编辑:[Tom] 【】
  考试资料:
  更多推荐:
  更多动态资讯请关注易考吧
&看了本文的易考吧网友还看了
版权声明 -----------------------------------------------------------------------------------&&&
如果易考吧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
,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内容,请注明出处。
&&&&&&&&&&
&&&&&&&&&&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羊水什么时候形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