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官僚以声色歌舞来填补他们空虚的灵魂 泊秦淮ppt

6、泊秦淮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
评价文档: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大小:2.07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当前位置:>> >>
泊秦淮?杜牧|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作品简介】
  《泊秦淮》由创作,被选入《》。这首诗是即景感怀的,金陵曾是六朝都城,繁华一时。目睹如今的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不免要重蹈六朝覆辙,无限感伤。首句写景,先竭力渲染水边夜色的清淡素雅;二句叙事,点明夜泊地点;三、四句感怀,由&近酒家&引出商女之歌,酒家多有歌妓,自然洒脱;由歌曲之靡靡,牵出&不知亡国恨&,抨击豪绅权贵沉溺于声色,含蓄深沉;由&亡国恨&推出&后庭花&的曲调,借陈后主之尸,鞭笞权贵的荒淫,深刻犀利。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身为一名爱国诗人,杜牧看到内忧外患,民不聊生,对晚唐统治者十分不满,感到唐王朝的政权岌岌可危。在此背景下,作者来到秦淮河畔,看到了淡烟寒水、夜幕朦胧的凄迷景象,听到了商女靡废的亡国之音,大为愤慨。&犹唱后庭花&表面上是批评商女,实则把斗争矛头指向了醉生梦死的统治者。除了忧伤、悲愤、鄙视外,从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慨中,我们还可以感受到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泊秦淮》
作者: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选自《樊川文集》。秦淮(河名):即秦淮河,源出宝华山,流经南京地区,入长江。相传为秦始皇南巡会稽时开凿的,用来疏通淮水,故称秦淮河。南京是六朝故都,城区秦淮河一带为著名旅游胜地。
  (2)烟:指像烟一样的雾气。  
  (3)笼:笼罩。这句运用的是&互文见义&的写法:烟雾、月色笼罩着水和沙。
  (4)寒水:清冷的河水。  
  (5)月:月光。  
  (6)沙:沙滩。
  (7)夜泊:因天晚而抛锚停船。
  (8)秦淮(河名):即秦淮河,源出江苏溧水县东北,流经南京地区,入长江。相传为秦始皇南巡会稽时开凿的,用来疏通淮水,故称秦淮河。
  (9)近:靠近。
  (10)酒家:酒馆
  (11)商女:一说商女即歌女,在酒楼或船舫中以卖唱为生的女子。清徐增《而庵说唐诗》云:&商女,是以唱曲作生涯者。唱《后庭花》曲,唱而已矣,哪知陈后主以此亡国,有恨于内哉?杜牧之隔江听去,有无限兴亡之感,故作是诗?,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云:&牧之此诗所谓隔江者,指金陵与扬州二地而言。此商女当即扬州之歌女,而在秦淮商人舟中者。夫金陵,陈之国都也。《玉树后庭花》,陈后主亡国之音也。此来自江北扬州之歌女,不解陈亡之恨,在其江南故都之地,尚唱靡靡遗音。牧之闻其歌声,因为诗以咏之耳。&今人钟振振云:&商女当释作商妇&(《中国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载《文学遗产》1998年第二期)。一说即商人妇,如《琵琶行》中的商人妇。二说皆可通。
  (12)不知:不能理解,不懂。
  (13)亡国恨:国家灭亡的悔恨或遗恨。
  (14)犹:副词,还。
  (15)《后庭花》:即乐曲《玉树后庭花》,以此曲填歌词者,今存数种,而以南朝陈后主陈叔宝所作最为有名。因陈后主是亡国之君,所以后人又把他所喜爱的《玉树后庭花》曲、词当作亡国之音的代名词。如《旧唐书&音乐志》引杜淹对唐太宗语:&前代兴亡,实由于乐。陈将亡也,为《玉树后庭花》;齐将亡也,而为《伴侣曲》。行路闻之,莫不悲泣,所谓亡国之音也。&许浑《金陵怀古》诗云:&《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
  (16)江:这里指秦淮河。长江以南,无论水的大小,口语都称为江。
烟雾弥漫秋水,月光笼罩白沙;小船夜泊秦淮,靠近岸边酒家。
歌女为人作乐,那知亡国之恨?她们在岸那边,还唱着后庭花。
【历史背景】
  唐朝著名诗人杜牧游秦淮,在上听见歌女唱《玉树后庭花》,绮艳轻荡,男女之间互相唱和,歌声哀伤,是亡国之音。当年陈后主长期沉迷于这种萎靡的生活,视国政为儿戏,终于丢了江山。陈朝虽亡,这种靡靡的音乐却留传下来,还在秦淮歌女中传唱,这使杜牧非常感慨。他的诗说:这些无知歌女连亡国恨都不懂,还唱这种亡国之音!其实这是借题发挥,他讥讽的实际是晚唐政治:群臣们又沉湎于酒色,快步陈后主的后尘了。秦淮一隅,寄托如此深沉的兴亡感,足见金陵在当时全国政治中心已经移向长安的情况下,影响仍然很大。杜牧另有一首《江南春》,是写金陵春色的,基调开朗得多:&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读罢这二十八字,闭目就能想见唐朝的金陵春色:黄莺于红花绿柳,酒旗飘在水村山郭,风景是极动人的则是许许多多的寺庙,它的缕台在烟雨中放光,这些寺庙是南朝留给金陵的宗教艺术财富。
  商女,是侍候他人的歌女。她们唱什么是由听者的趣味而定,可见诗说&商女不知亡国恨&,乃是一种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据说是南朝荒淫误国的陈后主所制的乐曲,这靡靡之音,早已使陈朝寿终正寝了。可是,如今又有人在这衰世之年,不以国事为怀,反用这种亡国之音来寻欢作乐,这怎能不使诗人产生历史又将重演的隐忧呢!&隔江&二字,承上&亡国恨&故事而来,指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依然沉湎声色。&犹唱&二字,微妙而自然地把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串成一线,意味深长。&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于婉曲轻利的风调之中,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无限的感慨,堪称&绝唱&。这两句表达了较为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而这正是衰败的晚唐现实生活中两个不同侧面的写照。
【写作背景】
  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他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镇的拥兵自固,看到边患的频繁,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这种忧时伤世的思想,促使他写了好些具有现实意义的诗篇。《泊秦淮》也就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产生的。当他来到当时还是一片繁华的秦淮河上,听到酒家歌女演唱《后庭花》曲,便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诗中说,金陵歌女&不知亡国恨&,还唱着那《后庭花》曲。其实,这是作者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那班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
  秦淮,即秦淮河,发源于江苏溧水东北,横贯金陵(今江苏南京)入长江。六朝至唐代,金陵秦淮河一带一直是权贵富豪游宴取乐之地。这首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于六代兴亡之地的感叹中,寓含忧念现世之情怀。 
  这诗在语言运用方面,也颇见工夫。首句写景,&烟&、&水&、&月&、&沙&由两个&笼&字联系起来,融合成一幅朦胧冷清的水色夜景。次句点题,并以&近酒家&的丰富内涵启动思古之幽情,秦淮一带在六朝时是著名的游乐场所,酒家林立,因此昔日那种歌舞游宴的无尽繁华实已包含在诗人此时的思绪之中。后二句由一曲《后庭花》引发无限感慨,&不知&抒发了诗人对&商女&的愤慨,也间接讽刺不以国事为重,纸醉金迷的达官贵人,即醉生梦死的统治者。&犹唱&二字将历史、现实巧妙地联为一体,伤时之痛,委婉深沉。清代评论家沈德潜推崇此诗为&绝唱&,一个&犹&字透露出作者批判之意,忧虑之情。管世铭甚至称其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秦淮河是六朝旧都金陵的歌舞繁华之地,诗人深夜泊舟河畔,隔江传来商女《玉树后庭花》的歌声,听着这亡国之音,不禁激起时代兴衰之感,后两句对只知征歌征舞、买笑逐欢,而不以历景为鉴的统治者,给以深深的谴责。本诗情景交融,朦胧的景色与诗人心中淡淡的哀愁非常和谐统一。
  这首诗是即景感怀的,金陵曾是六朝都城,繁华一时。目睹如今的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不免要重蹈六朝覆辙,无限感伤。首句写景,先竭力渲染水边夜色的清淡素雅;二句叙事,点明夜泊地点;三、四句感怀,由 &近酒家&引出商女之歌,酒家多有歌,自然洒脱;由歌曲之靡靡,牵出&不知亡国恨&,抨击豪绅权贵沉溺于声色,含蓄深沉;由&亡国恨&推出&后庭花&的曲调,借陈后主之诗,鞭笞权贵的荒淫,深刻犀利。这两句表达了较为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而这正是衰败的晚唐现实生活中两个不同侧面的写照。&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玉树后庭花》据说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的乐曲,被后人称为&亡国之音&。&隔江&承上一句&亡国恨&故事而来,指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依然沉湎在歌声女色之中,终于被俘亡国。这两句诗从字面上看似乎是批评歌女,而实际上是诗人有感于晚唐国事衰微、世风颓靡的现状,批评那些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犹唱&二字意味深长,巧妙地将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联系起来,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这首诗写诗人所见所闻所感,语言清新自然,构思精巧缜密。全诗景、事、情、意融于一炉,景为情设,情随景至。借陈后主的荒亡国讽喻晚唐统治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对现实的深切忧思。感情深沉,意蕴深邃,被誉为唐人绝句中的精品。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晚唐统治者的辛辣讽刺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这样丰富的内涵、深刻的主题却容纳在短短的28个字之内,这其中的每一个字都凝练至及。诗歌的语言要求精练,只有精练才能含蓄,也只有含蓄才能见得精练。所以含蓄与精练互为表里,相得益彰。这首诗于情景交融的意境中,形象而典型地表现了晚唐的时代气氛,使人从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联想到江河日下的晚唐的命运,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对现实的深切忧思,内容深厚,感情深沉,意味无穷,引人深思。
  陈后主曾做一首《玉树后庭花》:丽宇芳林对高阁,新装艳质本倾城;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这首诗被认为是亡国之音、不祥之兆。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作者介绍】
杜牧(803一852),唐朝诗人,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中唐德宗(李适[kuo])时有名的宰相和史学家杜佑的孙子。文宗(李昂)太和H年(828)中进士曾多年在地方官署中当幕僚,后出任黄州、池州、睦州、湖州等地刺史,官至中书舍人。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他祖父留下的樊川别墅中,因号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生活在社会危机日益加深的晚唐时期,从青年起就关心国事,研究各种现实问题和历史经验,25岁那年写下有名的《阿房宫赋》。杜牧的文学创作,以诗歌最为突出;诗歌又以近体诗七言绝句特别受后人推崇。为了别于,人称&小杜&。他和同时代另一位杰出诗人齐名,人称&小李杜&。
【英汉对照】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A MOORING ON THE QIN HUAI RIVER
Mist veils the cold stream, and moonlight the sand,
As I moor in the shadow of a river-tavern,
Where girls, with no thought of a perished kingdom,
Gaily echo A Song of Courtyard Flowers.
------分隔线----------------------------
唐诗三百首相关文章
这首诗在山水景物的描写中,融入游子飘泊之感。由于心情孤寂,山水也不免染上一层凄凉...
《贼退示官吏?并序》是一首斥责统治者横征暴敛的诗。诗序交代了历史背景。全诗揭露了...
《宿王昌龄隐居》是一首写山水的隐逸诗。全诗善于在平易的写景中,蕴含深长的比兴寄喻...
 Copyright &
习古堂国学网() 版权所有泊秦淮杜牧赏析_百度知道
泊秦淮杜牧赏析
买笑逐欢,酒家林立。本诗情景交融,忧虑之情,“不知”抒发了诗人对“商女”的愤慨,引人深思,对现实的深切忧思,意味无穷,相得益彰、“月”,后两句对只知征歌征舞,只有精练才能含蓄,诗人深夜泊舟河畔。“犹唱”二字将历史,“烟”,不禁激起时代兴衰之感。诗歌的语言要求精练,伤时之痛,感情深沉,给以深深的谴责,纸醉金迷的达官贵人,也间接讽刺不以国事为重、现实巧妙地联为一体,而不以历景为鉴的统治者,融合成一幅朦胧冷清的水色夜景,使人从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联想到江河日下的晚唐的命运,委婉深沉,内容深厚,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形象而典型地表现了晚唐的时代气氛。次句点题,一个“犹”字透露出作者批判之意,朦胧的景色与诗人心中淡淡的哀愁非常和谐统一,并以“近酒家”的丰富内涵启动思古之幽情。所以含蓄与精练互为表里。后二句由一曲《后庭花》引发无限感慨,隔江传来商女《玉树后庭花》的歌声,秦淮一带在六朝时是著名的游乐场所,听着这亡国之音。这首诗于情景交融的意境中,也只有含蓄才能见得精练,也颇见工夫,即醉生梦死的统治者。秦淮河是六朝旧都金陵的歌舞繁华之地。清代评论家沈德潜推崇此诗为“绝唱”。管世铭甚至称其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首句写景,因此昔日那种歌舞游宴的无尽繁华实已包含在诗人此时的思绪之中、“沙”由两个“笼”字联系起来、“水”  泊秦淮赏析  这诗在语言运用方面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3条回答
当时穿过金陵的秦淮河两岸,但是国家行将衰亡的阴影已经进入诗人的心田秦淮,见朦胧月色,系陈后主之作。当年陈后主每日寻欢作东:
泊舟秦淮、笼罩着沙。商女:描摹烟月朦胧的画面,南朝亡国之君陈叔宝,在今东苏西南部,一片繁华景象:“此商女妆即扬州之歌女而在秦淮商人舟中者,如今歌女还在唱这支“亡国之音”。赏析。尽管此时距离朝灭亡还有几十年,于是诗人不胜感慨:即《玉树后庭花》,意谓烟和月笼罩着寒水,听靡靡之音,唱的是南朝陈后主的《玉树后庭花》,首句实为互文:隔江的歌女全然不关心即将衰亡的国家。”后庭花,酒楼妓馆林立,终于为隋朝所灭,为隋所灭。陈后主,由是诗人既吊古,点明夜泊的地点。一二句意谓:陈寅恪云:秦淮河,联想到晚唐统治者的纸醉金迷。三四句意谓;由南朝统治者的醉生梦死,又讽今。长江下游支流
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解题】这首诗选自《樊川文集》。秦淮指秦淮河,发源于江苏省溧水县东北,西流经南京市入长江。河道是秦时所开,凿钟山以疏淮水,故名秦淮。秦淮河流经南京一段,在六朝时期两岸酒家林立,至唐代繁华不减当年。《泊秦淮》写客中偶感,表现了作者对国事的隐忧。【注评】烟笼寒水月笼沙, 烟:指像烟一样的雾气。笼:笼罩。寒水:清冷的河水。月:月光。沙:沙滩。○月光之下,烟水迷漾,风景如画。夜泊秦淮近酒家。 夜泊:因天晚而抛锚停船。秦淮:秦淮河上。近:靠近,接近。酒家:酒店。 ○叙事,补足前句,说明景色为夜泊所见。引起下文,商女所唱,是近酒家所闻。 商女不知亡国恨,商女:指以歌唱为生的乐妓。不知:不能理解,不懂。亡国恨:国家灭亡的悔恨或遗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隔江:乐妓在酒店替人唱歌侑(yòu)酒,从船中听去,有一段距离,故云隔江。犹:副词,还。后庭花:《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南朝陈后主在金陵时,荒于声色,作《玉树后庭花》舞曲。一天到晚与狎客、妃嫔们饮酒作乐,不理政事,终于亡国。据记载,歌词中有“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之句,时人以为不祥。《旧唐书·音乐志一》:“前代兴亡,实由子乐。陈将亡也,为《玉树后庭花》,……行路闻之,莫不悲泣,所谓亡国之音也。” ○明说商女不知所唱为亡国之音,实际讽谕听歌之人,推而广之,慨叹当时风气。【译文】
烟霭笼罩着清冷江水,月光洒满滩头,
夜晚泊船在秦淮河畔,左近都是酒楼。
商女全然不懂国破家亡的深切痛苦,
隔着江水仍然能听到在唱后庭遗曲。【简析】秦淮河流经金陵一段,自六朝以来,一直是商旅集散之地,河两岸秦楼楚馆林立,至唐末杜牧的时代繁华不减当年。如果说金陵在六朝时期的兴衰史足以证明世事的反复无常,那么秦淮河的繁华不减,似乎又给人某种启示。《泊秦淮》要表达的便是作者途经此地所触发的意绪。诗的首句描绘了秦淮河的夜景:月光淡淡,烟水迷濛,风景如画。第二句叙事,补足前句,说明景色为夜泊所见。又引起下文,说明商女所唱,是因为“近酒家”才得以听到的。从时间和逻辑顺序看,应该是先泊于秦淮,然后才看到此处风景如画。作者在结构上来了个先写景,后叙事,这就收到了突出秦淮美景的效果。为什么要把一个歌舞烟花之地描绘成和平宁静的港湾呢?因为杜牧本是经邦济世之才,他承袭了祖父宰相杜佑的遗风,“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希冀在晚唐多事之秋作出自己的贡献。但他对政治、军事、财赋等方面的建议,未能引起统治者的重视,他的大半生仕途生涯是在幕府和州刺史任上度过,政治上的失意促成了他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寄情声色、颓废放浪的生活。于是秦淮河这一风流薮泽,在杜牧笔下就成了风高浪险的仕途中的一个避风港,一个可以暂时忘怀世情的逍遥乡。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作者对政治斗争的厌倦之情。诗的后半是听商女唱后庭遗曲所引发的感慨。乐妓在酒店替客人唱歌侑觞,所唱之歌恰是产生于金陵的《玉树后庭花》。这是耐人寻味的。陈后主苟且偷安,荒淫误国,《玉树后庭花》成了可耻结局的见证。诗人慨叹唐末的统治者对前朝荒政取亡的教训“哀之而不鉴之”,《玉树后庭花》传唱不衰就是明证。诗人的心也为“商女不知亡国恨”而震动:不知亡国恨反倒少一层痛苦,自己与商女相比,谁幸谁不幸真难定论。作者终于若有所悟:世事沧桑自有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个人能做的事实在太有限,大半生热衷政治的结果是“可怜无补费精神”。
秦淮,即秦淮河,发源于江苏溧水东北,横贯金陵(今江苏南京)入长江。六朝至唐代,金陵秦淮河一带一直是权贵富豪游宴取乐之地。这首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于六代兴亡之地的感叹中,寓含忧念现世之情怀。
这诗在语言运用方面,也颇见工夫。首句写景,“烟”、“水”、“月”、“沙”由两个“笼”字联系起来,融合成一幅朦胧冷清的水色夜景。次句点题,并以“近酒家”的丰富内涵启动思古之幽情,秦淮一带在六朝时是著名的游乐场所,酒家林立,因此昔日那种歌舞游宴的无尽繁华实已包含在诗人此时的思绪之中。后二句由一曲《后庭花》引发无限感慨,“不知”抒发了诗人对“商女”的愤慨,也间接讽刺不以国事为重,纸醉金迷的达官贵人,即醉生梦死的统治者。“犹唱”二字将历史、现实巧妙地联为一体,伤时之痛,委婉深沉。清代评论家沈德潜推崇此诗为“绝唱”,一个“犹”字透露出作者批判之意,忧虑之情。管世铭甚至称其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秦淮河是六朝旧都金陵的歌舞繁华之地,诗人深夜泊舟河畔,隔江传来商女《花》的歌声,听着这亡国之音,不禁激起时代兴衰之感,后两句对只知征歌征舞、买笑逐欢,而不以历景为鉴的统治者,给以深深的谴责。本诗情景交融,朦胧的景色与诗人心中淡淡的哀愁非常和谐统一。
这首诗是即景感怀的,金陵曾是六朝都城,繁华一时。目睹如今的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不免要重蹈六朝覆辙,无限感伤。首句写景,先竭力渲染水边夜色的清淡素雅;二句叙事,点明夜泊地点;三、四句感怀,由 “近酒家”引出商女之歌,酒家多有歌,自然洒脱;由歌曲之靡靡,牵出“不知亡国恨”,抨击豪绅权贵沉溺于声色,含蓄深沉;由“亡国恨”推出“后庭花”的曲调,借陈后主之尸,鞭笞权贵的荒淫,深刻犀利。这两句表达了较为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而这正是衰败的晚唐现实生活中两个不同侧面的写照。“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花》据说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的乐曲,被后人称为“亡国之音”。“隔江”承上一句“亡国恨”故事而来,指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依然沉湎在歌声女色之中,终于被俘亡国。这两句诗从字面上看似乎是批评歌女,而实际上是诗人有感于晚唐国事衰微、世风颓靡的现状,批评那些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犹唱”二字意味深长,巧妙地将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联系起来,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这首诗写诗人所见所闻所感,语言清新自然,构思精巧缜密。全诗景、事、情、意融于一炉,景为情设,情随景至。借陈后主的荒亡国讽喻晚唐统治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对现实的深切忧思。感情深沉,意蕴深邃,被誉为唐人绝句中的精品。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晚唐统治者的辛辣讽刺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这样丰富的内涵、深刻的主题却容纳在短短的28个字之内,这其中的每一个字都凝练至及。诗歌的语言要求精练,只有精练才能含蓄,也只有含蓄才能见得精练。所以含蓄与精练互为表里,相得益彰。这首诗于情景交融的意境中,形象而典型地表现了晚唐的时代气氛,使人从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联想到江河日下的晚唐的命运,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对现实的深切忧思,内容深厚,感情深沉,意味无穷,引人深思。 赞同6| 评论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泊秦淮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泊秦淮 赏析一字一词的解析 ,、、、你是从哪里知道的?_百度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泊秦淮 赏析一字一词的解析 ,、、、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一字一词的解析 ,、、、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编辑本段]诗词鉴赏这首诗是即景感怀的,金陵曾是六朝都城,繁华一时.目睹如今的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不免要重蹈六朝覆辙,无限感伤.首句写景,先竭力渲染水边夜色的清淡素雅;二句叙事,点明夜泊地点;三、四句感怀,由 “近酒家”引出商女之歌,酒家多有歌妓,自然洒脱;由歌曲之靡靡,牵出“不知亡国恨”,抨击豪绅权贵沉溺于声色,含蓄深沉;由“亡国恨”推出“后庭花”的曲调,借陈后主之尸,鞭笞权贵的荒淫,深刻犀利.这两句表达了较为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而这正是衰败的晚唐现实生活中两个不同侧面的写照.“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后庭花》据说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的乐曲,被后人称为“亡国之音”.“隔江”承上一句“亡国恨”故事而来,指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依然沉湎在歌声女色之中,终于被俘亡国.这两句诗从字面上看似乎是批评歌女,而实际上是诗人有感于晚唐国事衰微、世风颓靡的现状,批评那些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犹唱”二字意味深长,巧妙地将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联系起来,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这首诗写诗人所见所闻所感,语言清新自然,构思精巧缜密.全诗景、事、情、意融于一炉,景为情设,情随景至.借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讽喻晚唐统治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对现实的深切忧思.感情深沉,意蕴深邃,被誉为唐人绝句中的精品.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晚唐统治者的辛辣讽刺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这样丰富的内涵、深刻的主题却容纳在短短的28个字之内,这其中的每一个字都凝练至及.诗歌的语言要求精练,只有精练才能含蓄,也只有含蓄才能见得精练.所以含蓄与精练互为表里,相得益彰.这首诗于情景交融的意境中,形象而典型地表现了晚唐的时代气氛,使人从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联想到江河日下的晚唐的命运,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对现实的深切忧思,内容深厚,感情深沉,意味无穷,引人深思.历史背景商女,是侍候他人的歌女.她们唱什么是由听者的趣味而定,可见诗说“商女不知亡国恨”,乃是一种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据说是南朝荒淫误国的陈后主所制的乐曲,这靡靡之音,早已使陈朝寿终正寝了.可是,如今又有人在这衰世之年,不以国事为怀,反用这种亡国之音来寻欢作乐,这怎能不使诗人产生历史又将重演的隐忧呢!“隔江”二字,承上“亡国恨”故事而来,指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依然沉湎声色.“犹唱”二字,微妙而自然地把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串成一线,意味深长.“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于婉曲轻利的风调之中,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无限的感慨,堪称“绝唱”.这两句表达了较为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而这正是衰败的晚唐现实生活中两个不同侧面的写照.
烟的水汽笼罩在秦淮河上,月光映照着江边的沙岸。
宁静的夜里,船停在岸边,靠在船家。
歌女不知道亡国的遗恨,
在秦淮河对岸的酒店还唱着亡国的《玉树后庭花》。
这首诗是即景感怀的,金陵曾是六朝都城,繁华一时。目睹如今的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不免要重蹈六朝覆辙,无限感伤。首句写景,先竭力渲染水边...
作者:唐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②,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③。注释①.选自《樊川文集》。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现在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秦淮:即秦淮河,源出江苏溧水县东北,流经南京地区,入长江。相传为秦始皇南巡会稽时开凿的,用来疏通淮水,故称秦淮河。②.笼:笼罩。③.商女:一说商女...
《泊秦淮》〔作者〕杜牧〔诗体〕七言绝句〔诗〕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赏析〕1、秦淮:河名,源出江苏省溧水县,贯穿南京市。2、商女:卖唱的歌女。3、后庭花:歌曲名,南朝后主所作《玉树后庭花》,后人亡国之音。 秦淮河自古为金陵(今南京)胜地:...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泊秦淮翻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