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走欠我钱的人的财物后再告诉你来告诉他他能构成盗窃吗?

推荐阅读:
  藏匿他人遗忘物品构成盗窃罪
  [案情]
  张甲承包某河段大堤工程,被告人孙乙有一台挖土机在该段作业,被害人张丙也有一台挖土机在该段作业。
  日下午2时许,孙乙找张甲准备结算工程款,到张甲租住的房子里午休(从现场勘验图反映:三间平房、院左侧有一简易棚,院子和院墙),约3时许,被害人张丙与张甲联系将其挖土机调走不再施工,并到张甲租住的房子里将其驾驶员住宿的被褥等用品搬走,当时孙乙睡在张丙驾驶员的床上,张丙便叫孙乙起来把床上的被子和席子拿走,孙乙继续在睡觉。
  张丙把东西搬上车后,张甲将其送走后到院子里的厕所解手。孙乙接着也就起床,发现床上有个包,见屋内没有人,院子里除了张甲在厕所里解手,没有其他人,就把包放进院内简易棚里一塑料袋里面,想等没有人的时候拿走。后与张甲一起准备到工地看看。两人步行五六分钟,张丙开车追回说包丢了,问二人是否看到,并说包内有1万多元钱。孙乙当时没打开包看里面有何东西害怕被诈说没看到,后张丙报警。
  派出所将孙乙等人叫到派出所讯问,张丙等人在张甲租住的房子里面继续寻找,到次日早上7时许在院子内的简易棚内的塑料袋内将包找到,包内财物没动。经派出所的工作人员现场清点,包内有现金13700元,还有银行卡、身份证等物。8时许,被告人孙乙承认包被他藏起来了。
  [分歧]
  案中被告人孙乙构成何罪,在审理过程中形成如下两种不同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被告人孙乙构成侵占罪,侵占罪与其他侵犯财产犯罪的一个关键区别在于侵占合法持有他人财物,将合法持有的他人遗忘物、遗失物非法据为己有属于侵占罪的一种典型类型,本案中孙乙起床后,发现床上有个包,这个包应属于遗忘物,因为物主一经回忆较容易找回或者能够知道失落的大致范围,财物一般尚未完全脱离物主的控制范围,是财物所有人非处于本意而丧失了对财物的控制。行为人对合法持有的他人财物非法据为己有、拒不返还的,使得行为的性质发生变化,由合法持有转化为非法占有。至于拒不返还行为的具体表现,可能是直接拒绝,也可能是通过隐瞒真相的欺诈方法达到拒不返还的效果。当被害人张丙问及包裹下落时,被告人张甲采取隐瞒事实真相,谎称自己并不知晓包裹下落,一达到非法侵吞该遗忘包裹的目的,完全符合侵占罪的构成要件,故对于被告人孙乙的行为,应认定为侵占罪。
  另一种意见则认为被告人孙乙构成盗窃罪。首先,张丙将包遗留在驾驶员居住而实际上是工地老板张甲租住的房间内,工地老板张甲租住是为了自己和驾驶员居住,因此其对该房子具有控制权,可以说此时,张甲对张丙的遗留物具有保管的义务,进而也有暂时的占有权,但是被告人孙乙未经财物的保管人张甲的同意,采取秘密的手段将该包拿走,使该财物脱离财物保管人的实际控制,在张甲回来询问时怕被讹诈而不敢承认,这并不能否认其当初隐藏包时的非法占有的目的,因此孙乙构成盗窃罪。 侵占的本质是由“合法持有”转为“非法占有”,被告人孙乙在他人租住房屋内“取得”财物,因为他不是该房屋的合法控制和管理者,所以他的这种行为就不是一种“合法持有”的行为,而是采取秘密窃取的手段,非法对财物进行占有,所以不能构成侵占,而应认定为盗窃。
  【评析】
  笔者同意第二种意见,认为被告人的行为构成盗窃罪,理由如下:
  盗窃罪原则上是以秘密窃取的方法,将他人公私财务转移到自己或者第三人的控制之下而非法占有。首先该秘密窃取行为是针对财物所有人、保管人、持有人而言的,盗窃罪的对象是他人占有的公私财物,对于自己占有的他人财物不可能成为盗窃罪。从侵占罪的行为结构“合法占有+非法侵吞”出发,可以看出二者区别的关键在于行为人持有或者说接触对象物之际是否属于合法占有的状态。如果回答是肯定,则可能是侵占的问题;如果回答是否定的,则可能是盗窃罪的问题。因为盗窃罪只能窃取他人占有的财物,而侵占罪只能是侵占自己事实上已经占有的他人财物。也就是说,区分盗窃罪与侵占罪的关键,在于判断作为犯罪对象的财物是否脱离财物权利人占有以及由谁占有。案件中,张丙遗忘的包裹是否属于被告人孙乙合法占有的财物,回答是否定的,因为被告人孙乙既非财物的所有人,也非财物的保管人、持有人,那么他就失去了对财物合法占有的前提条件了。
  当然从实质上看,他人占有的财物中的“占有”是指他人对财物事实上的支配,与非法占有目的中的占有有着很大的区别,不仅包括物理支配范围内的支配,而且还包括社会观念上可以推知财物的支配人的状态,例如,他人住宅内、车内的财物,即使他人完全忘记其存在,也属于他人占有的财物。当然,虽处于他人支配领域外,但存在可推知由他人事实上支配的状态时,也属他人占有的财物。例,他人门前停放的自行车,即使没有上锁,也应认定为他人占有。挂在他人门上、窗户上的任何财物,都有他人占有。再者即使原占有者丧失了占有,但当该财物转移为建筑物的管理者或第三者占有时,也应认定为他人占有的财物。例如,乘客遗忘在出租车内的财物,属于出租车司机的占有,虽然相对于乘客而言属于遗忘物,但对于出租车司机而言,则是其占有的财物。所以,第三者从出租车内取走该财物的行为,应认定为盗窃罪。案件中张丙的包裹即使为遗忘物,暂时丧失了占有,但是该包裹遗忘的地点也是张甲租住的房屋内,该房屋及其所属财产都应属于张甲的支配范围,被告人孙乙并没有占有和支配该包裹的权利基础。
  另外盗窃和侵占的一个区别就是犯意产生的时间是在持有财物前还是后。被告人孙乙取得皮包是“看到皮包——产生占有目的——取得皮包”这样一个过程,而不是“拾得皮包——产生占有目的”的过程,因此,其犯意产生的时间是在持有财物前,也符合盗窃罪的特征。
  此案中被告人犯罪行为已经构成既遂,理由如下:
  按照我国现在刑法理论上通行的观点,行为人是否已实际控制了财产,是划分盗窃罪既遂与未遂的标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失控说”,财物的所有人失去对财物的控制,盗窃人即使没有完全对财物进行控制也是盗窃既遂,在本案中,被害人张丙将皮包遗忘在房屋内后,房屋的租住者张甲即对该皮包有暂时的占有控制管理权,而张甲的控制范围是整个院落。被告人孙乙因为看到张甲在院内的厕所方便而不敢将皮包直接拿走,而是藏匿在院内另外一间棚子的塑料袋内,因此该皮包还暂时在房屋的租住者张甲的控制范围内,张甲并没有完全失去对皮包的控制。行为人将包藏在张甲租住的另一间屋内,虽然没有出其租住的院内,但是对于张甲来说,行为人的藏匿行为,已使其失去对该包的具体控制,相反,如果不是警察介入,行为人在以后的时间内是可以随时将该包拿走的,因此相对于张甲来说,行为人对该包可以说是一种实际的控制和支配。因此,笔者认为行为人是构成盗窃既遂。其实对于这种行为人并没有当时就拿走财物而是把财物放置在一个被害人对该场所有控制权的地方的案例是经常出现的,如,行为人为宾馆的服务员,在打扫客人房间时,乘客人不备,将其贵重戒指藏匿在卫生间马桶垫的夹层里,以备下回打扫时拿走,这对于房客来说财物仍然是在其住的房间里,但是其却失去了对贵重戒指的实际控制权,而对于服务员来说,虽然其没有真正的将戒指拿到手,但是戒指的藏匿已使其实际控制了,对于这种情况往往是按盗窃既遂来处理的。盗窃行为已经使被害人丧失了对财物的控制时,就是既遂。当然,在认定盗窃罪的既遂、未遂时,还要综合考虑财物的性质、形状、体积大小、被害人对财物的占有状态,行为人的窃取样态等进行判断。如在商店行窃,就体积很小的财物而言,行为人将该财务夹在腋下、放入口袋、藏入怀中时就是既遂。本案中,孙乙的藏匿包裹的行为,已经使得包裹完全脱离了它的所有人控制,其行为已经完全具备了刑法分则中关于盗窃罪所规定的全部构成要件,犯罪目的是否达到并不影响既遂的构成。(来源:中国法院网)
  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人院·许素芳 年冬阳
无须注册,快速提问,描述越详细、回答越准确。中顾法律网万名律师为您提供
免费法律咨询服务。如果您想尽快获得众多律师的帮助,请点击
上一篇文章:12-29
下一篇文章:12-29
热点文章推荐
刑事案例最新文章
我来说两句排行
如果您遇到方面的问题,可查找专业为您服务 或
免责声明:中顾法律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法律相关知识为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核实后会给予处理。
找咸宁市地区律师
找湖北省地区律师
按地区查找律师
欢迎交互友情链接(正开展分站合作),具体咨询QQ,或者进入
版权所有:济南中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国家信息产业部备案 鲁ICP备号 【济南市公安局网警支队备案:20】AD IN PAGE
&&&&[案情]   李某有一辆摩托车,其友王某提出借用,李某同意,王某借用数周未还。某晚,李某着急用车,便去王家索还,发现王家无人,便想将车先推回,明天再告知王某。次日,王某将丢车之事告诉李某,并提出用4000元予以赔偿。李某隐瞒了实情,称:“你要赔就赔吧。”王某于是给付李某车款4000元。  [分歧] &&&&对本案的定性,有两种不同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构成诈骗罪。第二种意见认为,构成盗窃罪。  [评析]   笔者同意第二种意见。  准确定性本案,应当解决三个问题:1、取回自己所有的财物能否构成盗窃罪?盗窃罪属于侵财型犯罪,财产犯的法益首先是财产所有权及其他本权,其次是需要通过法定程序恢复应有状态的占有。本权,包括合法占有财物的权利(他物权)以及债权。因此,当自己所有的财物由他人合法占有时,行为人以不法所有为目的,转移他人合法占有的该财物的,完全可能成立盗窃罪。  2、占有财物后才产生不法所有目的能否成立盗窃罪?盗窃行为通常是在转移财物之前或同时就产生不法所有的目的,但也不排除在财物转移占有以后才产生不法所有的目的的可能。从盗窃罪的构成要件来看,只要求具备不法所有的目的即可,事后产生不法所有的目的,同样可能构成盗窃罪。从司法实践来看,许多盗窃行为就是在转移财物占有后才产生不法所有目的的。例如,准备去借用某物,但物主不在,便想先拿去用,待归还时再讲明,但后来在使用过程中财物损坏,又不想赔偿,便隐瞒借用的事实。  3、本案被害人有无陷入错误认识?成立诈骗罪要求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之后处分财产。错误认识,是指被害人对于自己处分财产的原因事实发生认识偏差。本案中,李某虽然隐瞒了自己取车的事实,但被害人对于自己处分财产的原因(车丢失)并未发生错误认识,因为事实上车确实丢失了,只不过是被李某取走而已。因此,被害人王某并未陷入错误认识,李某则不能成立诈骗罪。  综上,虽然李某系摩托车的所有权人,但王某通过借用已经对摩托车具有合法的占有权,而李某在王某不知情的情况下去王家取车,虽然取车时并无不法所有的目的,但当王某告知其车丢时,李某并未如实陈述实情,并且接受了王某的赔车款,充分暴露其不法所有的目的。因此,李某的行为应构成盗窃罪。  作者单位:江苏省建湖县人民法院
中国法院网
责任编辑:
相 关 文 章
推荐给朋友: Email
中国法院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中国法院网”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法院网,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和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本网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中国法院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法院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需要同中国法院网联系的,请于文章发布后的30日内进行。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7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中国法院国际互联网站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ChinaCourt.org All
rights reserved.
Reproduction in whole or in part without
permission is prohibited宁波市人民检察院
-被人发现后公然取走其财物——是抢夺?抑或盗窃?
当前位置:--
被人发现后公然取走其财物——是抢夺?抑或盗窃?
信息来源:
&&&&&&&&&&&&&&&&&&&&&&&&&&&&&&&&&&&&&&&&&&&&&&&&&案情简介
&&& 日凌晨,被告人陈某、李某、黄某等人经事先商量来到某区某街道泥湾被害人毛某的小店行窃。踢门入店后,陈某等人找到一装钱的抽屉,醒来的毛某发现柜台前有人即大叫一声,陈某等人见状即将装钱的抽屉与罐子(共有现金4000元)抱走逃离小店。
&&& 对于上述被告人等在行窃过程中被人发现后,仍当面将数额较大的财物取走的行为,一种意见认为,被告人的行为符合盗窃罪的特征,构成盗窃罪。另一种意见认为,被告人陈某等人属于公然抢夺财物,故应以抢夺罪追究刑事责任。
&&& 当我们遇到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违背被害人的意志,公开取得他人较大数额的财物时,都不会因该行为“不典型”而得出无罪的结论,而会认为该行为确已构成犯罪。对于陈某等人行为的定性,也不外乎盗窃与抢夺的争议,因此有必要从两者的客观构成及特征入手予以甄别,以期消弭歧见。
&&& 一、如何把握“抢夺”
&&& 根据我国刑法第267条第1款的规定,抢夺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构成抢夺罪。对于抢夺,我国刑法理论及司法实务普遍认为是“乘人不备、公然夺取”。由此分析,抢夺罪客观方面的首要特征是公然(公开)性。公然是指不特定人或多数人直接得以共见共闻的状态,一是当面,二是当众。公然抢夺,财物的所有人或保管人在受到侵害时,客观上会立即意识到财物的损失,故以秘密方式取财的行为自然不是抢夺。但是,公然性只是抢夺构成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如果将抢夺行为界定为公然取走财物,则远没有对“抢夺”的含义进行规范意义上的解释。
&&& 我国刑法是成文法,它通过语词表达立法精神与目的,立法者在考虑法条用语、确定法条罪状的时候,首先尊重的应该是语言、文字本身通常的客观含义,否则极易损害国民的理性预期,并使刑法的规制机能丧失。按照字典上的明释,抢、夺的意思是强取、硬拿,而《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抢夺的解释是“用强力夺过他人物品,亦即抢夺是行使有形力而取得财物”,具有一定的野蛮属性。因此,暴力性是抢夺罪客观方面的另一重要特征。抢夺行为是直接夺取财物的行为,即直接对财物实施暴力而不直接对人的身体行使暴力,以使财物脱离被害人的控制。民国时期的最高法院(1930年)19上字533号判例称:“抢夺罪之性质,系乘人不备而掠取之,故须用不法之腕力,自财物所持人支配范围内,移转于自己之所持,方与该项罪质相符”。学说上对此基本不持疑义,而且我国台湾地区的刑法理论通说也认为,抢夺系指乘被害人不备,出其不意,遽然使用不法腕力,使其不及抗拒而强加夺取。行为人强行夺取之时,当然不免施用强暴手段。循此意见,“不法腕力”是抢夺的成立要件之一,故而抢夺罪在性质上属于暴力型财产犯罪,抢夺之成立也必升高被害人的生命身体危险,可能会同时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等其他犯罪。强调抢夺犯罪的暴力性,即可在实践中排除将以平和手段取财的行为入罪抢夺的可能。
&&& 第三,抢夺行为具有突然性。台湾地区的理论通说也主张抢夺的要素之一是乘人不备,但秘密窃取等行为也意味着乘人不备,故此处将“不备”解释为被害人对于何人、何时将施行抢夺来不及防备方为合理。惟其如此,行为人方能“毕其功于一役”,通过施行对物的“瞬间暴力”而实现对财物占有的转移,并在被害人猝不及防之下将抢夺行为施行完毕。显然,行为人实施抢夺以外的其他行为而被察觉或发现,但被害人因客观原因如势单力薄、心存忌惮等只能作出本能或象征性的反应乃至无法或不想因应时,如行为人熟视无睹,继续其先行为而占有财物,则该行为本身并不符合乘人不备、遽然使用暴力的要件,将此评价为抢夺存在严重障碍。
&&& 二、如何理解“盗窃”
&&& 我国刑法第264条规定,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多次盗窃的,构成盗窃罪。因此,盗窃罪的客观行为是盗窃他人占有的财物。何为盗窃?传统理论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条均将盗窃表述为“秘密窃取”。 可能是有意排除公开窃取,也许是基于一种自然的文义解释而认为盗窃必然秘密不为人知,所以采用这种突出强调的方式予以明确。然而,秘密只是窃取行为实施时的一种状态,将盗窃界定为秘密窃取在逻辑上并不严密,因为部分广泛认可的盗窃行为客观上并无秘密可言。例如行为人夜间入宅行窃,被害人卧床不敢声张,目视行为人得手离开;又如行为人明知有监控,仍在监视录影下行窃得手;再如行为人大摇大摆地开车进入工地,当众将建材装载而去等等。鉴此,不少刑法教科书又强调秘密的相对性,并提出行为人并不知晓其实际上已被财物所有人或保管人发现而取走财物,也是秘密窃取。意即所谓秘密不过是行为人主观上的自我认识。但是这种扩张解释是否恰当,值得探讨。首先,行为人行窃时主观上自认为其未被发现可以被评价为秘密窃取,那么对于行为人将“鼠窜猫跳”误认为是被害人已经发现的又将如何评价?难道仅因行为人自认为其已被发现的事实认定错误即否认其秘密性?如果不能,何以同样是行为人的“自认为”却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其次,如行为人到案后数次供称其认为已被发现,同时又数次供称其并未被发现,司法机关又当如何取舍、判断?再者,在被发现的情况下,被害人或噤若寒蝉或叫喊一声,按照秘密窃取的架构,前者属于盗窃,后者不是。行为人的同一行为,其性质认定竟取决于被害人的一声叫喊,是否合适?考虑到区分标准的客观性、稳定性问题,对于是公然还是秘密的评判,自不应以行为人个人的认知为凭。不然,主观主义的论调会混淆犯罪构成中主观要素与客观要素的区别。换言之,即使财产所有人或保管人目睹整个行窃过程,也不管被发现前行为人的行窃行为是否实施终了,被人发现的小偷依然是小偷,盗窃也依然是盗窃。当“皇帝着新装”高调亮相时,世人即便是懵懂小孩都不会去考察皇帝本人的心态,相反,都会直接而准确地作出皇帝公然裸行的判断。
&&& 其实,在我国刑法中对于盗窃的含义已经有所涉及。刑法第253条第2款即规定,邮政工作人员犯前款罪(私自开拆、隐匿、毁弃邮件、电报罪)而窃取财物的,以盗窃罪从重处罚。根据体系解释的原理以及法条文义的整体性、协调性来分析,“窃取”是现行刑法对于盗窃最明确、最权威的解释。由此,明确窃取的概念即十分重要。窃取,是指行为人使用非暴力胁迫手段,违反财产占有人的意志,将财物转移为自己或第三者占有。亦即,窃取的本质特征是违背他人意志并以平和手段排除他人占有(持有)而建立自己占有(持有),而并不强调行为的秘密性,即行为人客观上是否被发现或主观上已否认识到被发现。国外的刑法理论与审判实践对于“盗窃”均作如此解释,并且完全承认公开的盗窃,《晋书.刑法志》中也有“取非其物谓之盗”的界定,民国最高法院1933年上字1334号判例称“若乘人不备窃取他人所有物,并非出于公然夺取,自应构成盗窃罪”,而台湾学者林东茂更是语带嘲讽的指出“认为窃取就是秘密而取的说法,是法律门外汉的认知”。刑法上的占有,是指有支配意思的对于物的事实上的管领状态,它既包括松懈的占有,也包括紧密的占有。实践中的窃取,几乎都是针对松懈的占有,例如主人外出期间家中的财产、停放路边的摩托车等;但也可能针对紧密的占有,例如口袋中的钱包、脖子上的项链等。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于在被害人视野之内但有一定距离而无法及时予以救济的财物,亦系松懈的占有;针对紧密的占有,如果出于不及防备的暴力而予破坏,成立的应是抢夺罪。
&&& 从刑法解释学的角度研判,承认当前关于盗窃是秘密窃取这一解释的合理性,似乎也不能得出公然(公开)窃取即不属于我国刑法盗窃罪涵摄范围的结论。其一,即便是最为传统的犯罪,也有可能出现新的手段和方式,“法有尽而情无穷”,将法律规范的调整范围限定为立法者、解释者所知的有限事实,并不妥当。例如,美国宪法第2条第2款规定“总统为合众国陆、海军和奉调为合众国服现役的各州民兵的总司令”,由于当时无法预测的空军的出现,人们又将“陆海军”解释为武装力量并承认总统也是国家空军的统帅。又如,传统意义上的“卖淫”是指妇女为了报酬而不加选择地与人性交,但随着男性向女性以及同性之间提供有偿性服务等现象的出现,人们又突破主体的限制,将“卖淫”界定为金钱与性的交易活动。所以,对法律条文的解释应随着时代、外部世界以及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而作出适当的调整。盗窃的概念亦是如此。其二,法无明文规定并不等同于法无明确规定。法律的制定者是人不是神,法律不可能没有缺陷。发现法律的缺陷并不是什么成就,将有缺陷的法条解释得没有缺陷才是智慧。当刑法条文虽未明示某一事项,也允许依形式逻辑以及事物属性的当然道理,将该事项解释为在该规定的适用范围之内。与秘密窃取相比,公然窃取的危害性、可罚性显然更过。因循“举轻以明重”的原理及一般的正义理念,将公开窃取纳入“盗窃”的评价范畴无疑具有正当性。易言之,盗窃是秘密窃取,但又不仅仅是秘密窃取。
&&& 三、本文的态度
&&& 抢夺与盗窃均以非法手段破坏、移转物的占有,但在抢夺与盗窃中间的确存有一灰色的评价地带,此即抢夺是否可能破坏松懈的占有?我国目前的刑法理论,除历史传统的某些影响外,基本上属于外来,因此我们主张我国的刑法解释与域外的刑法解释理应形成相同的语境和话语平台。客观行为的秘密与否并不能准确地界定盗窃与抢夺。盗窃当然涵括公然的窃取,且其基本上破坏松懈的占有,即使对于紧密的占有,亦必出于平和无伤的手段;破坏松懈的占有不必使用暴力,更遑论会对被害人的人身造成伤害,故抢夺之成立必以紧密的占有为对象,此亦为暴力犯罪的应有之义。对如趁店家转身,取柜上手机、首饰夺门而出的行为,均为盗窃而非抢夺。否则,即不当扩张了抢夺犯罪的成立范围。
&& 本案中,被害人毛某对财物的控制仅为松懈的占有,被告人陈某等人在占有财物的过程中并未施行暴力,系公然取财而符合窃取的特征,应评价为盗窃罪。如罔顾法理将此认定为抢夺,在司法实务中也会面临困惑。依刑法第267条第2款的规定,携带凶器抢夺的,以抢劫罪定罪处罚。该条款是将原本不符合抢劫构成的行为也规定为按抢劫处理,故系法律拟制而非注意规定。囿于罪刑法定的要求,携带凶器行窃者仍应按盗窃处理。如拓展上述案情,行为人携凶器入宅盗窃,听主人一声叫喊仍将财物取走,依“抢夺说”,该行为构成入户抢劫并需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对此,不带偏见的正常人都会得出显失公平、不可思议的认识,由此也可见“抢夺说”的偏颇。
&&&&&&&&&&&&&&&&&&&&&&&&&&&&&&&&&&&&&&&&&&&&&&&&&&&&&&& (作者单位:北仑区人民检察院&&& 俞毅刚&& 李贞)
张明楷著:《刑法学(下)》,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769页。
参见《浅析袭胸案之刑法概念》(台湾,原文未署名),载高点法律网,http:// .tw/lawyer/practice/news/cm111.shtml,日访问。
林山田著:《刑法各罪论(上)》,作者发行1999年版,第327页;王振兴著:《刑法分则实用》,台湾三民书局1994年版,第443页。
张明楷著:《刑法学(下)》,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774页;周光权著:《刑法各论讲义》,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8页。
张明楷著:《刑法分则的解释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3页。
转引自林山田著:《刑法各罪论(上)》,作者发行1999年版,第278页。
林东茂著:《刑法综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92页。
张明楷著:《刑法的基本立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54页。
Copyright 2009 宁波市人民检察院 版权所有浙ICP备号
地址:宁波市环城西路北段286号
邮编:315010崔美虹律师
[河北-沧州]
[河南-驻马店]
柳春波律师
[辽宁-大连]
欠钱你可以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是民法调整的范围你去偷东西就是盗窃,是刑法调整的,也就是你有可能被判刑的
张华宝律师
[江西-南昌]
千万别这样做。
当然是犯罪
吉安推荐律师
吉安民商法 吉安离婚 吉安合同法
&2005- 法律快车触屏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要告诉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