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的隋唐文化一ppt的诗歌成就有哪些

教育部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国家教育资源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成果展示网站
您所在的位置: >
> 安徽 | 按主题
安徽省蚌埠市行知实验学校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7课 辉煌的隋唐文化(一)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上传时间:
版本版别: |
类别主题: |
年级科目: |
所属地区:
E&&&&&&&币:0
大&&&&&&小:12.4KB
    第7课 辉煌的隋唐文化(一)  一、课前导学  【学习目标】  1.掌握隋唐时期在科技和文学方面的主要成就,包括赵州桥、唐都长安城、雕版印刷术、唐朝著名诗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  2.通过学习,认识唐文化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高峰,以此激发自身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认识李白 杜甫白居易的诗歌艺术特色,才华过人,热爱祖国,关心民情,具有高尚的情操和爱国情感,以此学会做人应德才兼备。  【学习重点】李春和赵州桥;“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光耀千古的诗坛”。  【学习难点】认识赵州桥 ;从历史的角度去理解、欣赏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的诗作。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我的课堂,我的舞台)  通读 教材,标划知识点,并解决以下问题:  1.隋朝李春设计主持建造的
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欧洲
年后才建有类似的桥。  2.赵州 桥 设计科学的表现是什么?  3.唐朝的
是建筑艺术的代表。气势宏伟,富丽堂皇。  4.唐朝印制的《
》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
印刷品。  诗人
称谓 生活的时代
作品主要特点    诗仙 盛唐
《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吏”“三别”等   白居易
  5.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唐诗内容丰富,风 格多样,才华横溢的诗人层出不穷。今天,我们依然能读到唐朝
多位诗人的近
万首诗歌。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诗人,有
。  6.完成下列表格内容必修作业 >人教版课标初中历史七年级中国历史下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7课 辉煌的隋唐文化(一)
第7课 辉煌的隋唐文化(一)
(&甘肃义教学科专家网络研修三班 )
评论数/浏览数:
发表日期:
人教版课标初中历史七年级中国历史下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7课 辉煌的隋唐文化(一)
必修作业模版内容1.教学设计学科名称2.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3.教学内容分析4.教学目标5.教学难点分析6.教学课时7.教学过程8.课堂练习9.作业安排10. 附录(教学资料及资源)11. 自我问答
辉煌的隋唐文化(一)
教学设计学科名称
初中历史七年级
所在班级情况,
本班学生基础较好,具备一定的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而且这个班还成立了文科学习小组,这为本课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学生特点分析
初中学生大都在十二三岁左右,他们的求知欲强,形象思维比较发达,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对具体、形象的或与他们生活环境比较接近的内容感兴趣,而对理论性、概念性较强的内容不易接受。针对学生这些年龄和思维上的特征,需要用多种手段来激发其兴趣,保持其注意力。
教学目标:
1、知识要点:赵州桥、唐都长安、雕版印刷术、李白、杜甫、白居易
2、技能训练: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从史学的角度感知唐代的文学艺术成就,从而提高学生对唐诗、散文、书法、雕塑等方面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隋唐文化中每一项科技成果无一不是经过发明者无数次试验,钻研、认真学习前人成果取得的,我们要学习他们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
教学重点:赵州桥、雕版印刷术、唐诗
教学难点:
1、李白、杜甫、白居易、诗歌特色。
2、赵州桥在世界桥梁史上的地位及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课:
&“李白斗酒诗白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白称臣是酒中仙”。
教师提问:这首诗是谁的作品?与这位诗人同时代的还有哪几位?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指出,李白生性浪漫,不习惯宫延生活,更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他浪迹江湖,留下了大量的诗篇,李白的诗有何特色?人们为何称他为“诗仙”呢?以此导入新课。
二、读一读,看一看,议一议。
(一)赵州桥
1、学生思考:赵州桥是谁主持修建的?是何时修建的?
2、赵州桥的建筑有怎样的特点?
3、赵州桥在世界桥梁史上有什么地位?
教师引导:赵州桥至今已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这座具有高度科学水平和艺术水准的工程技术,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骄傲。
情景感应:
“架石飞梁尽一虹,苍龙惊蛰背磨空(宋·一诗人)
百尺高虹横水面,一弯新月出云雾(明·祝万祉)
(二)唐都长安:唐都长安平面图及大明宫含元殿复原图。
教师设问:唐都长安建筑布局及特色是什么?
学生根据课本内容回答,教师作简要说明。
(三)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教师引导:印刷术发明以前,人们用手抄书,这既费时耗力,又易出错,到隋唐时人们发明了雕版印刷术,什么是雕版印刷术呢?(布置学生看书,然后回答)
教师在学习回答基础上强调:
1、雕版印刷术来源于生活的体验,离不开人们的观察,探索及创新。
2、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金刚经》但在近代被外国殖民者掠走。
(四)光耀千古的诗坛
情景体验:(人物像)李白、杜甫、白居易
在学生看书基础上教师启发提问:古语:“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凑”这一谚语本身说明了什么?(唐诗歌繁荣)
学生讨论:李白、杜甫、白居易三个伟大诗人有哪些传世各作?各有什么特色?
(唐代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比较表)
归纳总结:李白:《朝发白帝域》、《蜀道难》。特色:豪迈奔放、清新飘逸、号诗仙。
杜甫:“三吏”“三别”。 特色:沉郁悲抱,精炼凝重,号诗圣
白居易:《秦中呤》、《新乐府》。特色:直如白话,通俗易懂。
辉煌的隋唐文化(一)
(一)&& 高超的建筑水平:A、赵州桥& (石拱桥) &&&& B、唐都长安
(二)雕版印刷术:A、发明过程&&&&&&&&&&&&&&&&& &&&&&&&&&&B、主要作品
(三)光耀千古的诗坛:&& A、李白& (作品及特色)
&&&&& &B、杜甫& (作品及特色) &&&&&&&& C、白居易(作品及特色)
  李春,隋朝建筑工匠,赵州桥的设计者。赵州桥的建筑,结构科学,坚固耐用,防洪省料,造型美观,在中国甚至世界桥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它的设计者却并没有受到重视,直到赵州桥建成一百多年后,唐朝开元十三年(725年),中书令张嘉贞在《安济桥铭》中,才简略地提到:“赵州河石桥,隋匠李春之迹也。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这样才使人们得以知道安济桥是普通工匠李春设计建造的。除此之外,历史上没有留下任何有关李春的记载,无法查考其生平。李春对我国桥梁工程的巨大贡献将永载祖国史册。  
  大明宫含元殿
  大明宫建于唐贞观八年(634年),位置在长安宫城东北龙首原上,名永安宫。次年改名大明宫。自高宗起大明宫成为唐朝主要宫廷,除玄宗外,唐代皇帝都在这里居住听政。
  大明宫周围7.6公里,面积大约3.2平方公里。大明宫正殿为含元殿,是举行重大庆典和朝会的地方。殿基高出平地十多米,由此可以俯视长安城。殿前向南伸出3条平行的阶道,长78米,称为“龙尾道”。殿北为宣政殿和紫宸殿,分别为常朝之处和内朝正殿。三殿在同一中轴线上。宫西部的麟德殿是举行宴会和接见外国使节的地方,宫的北部中央,龙首原北坡有著名的太液池。环池有游廊400间,从池北至玄武门,有多处殿堂楼阁,是宫内园林风景区。  
  隋唐时期雕版印刷佛经、诗集等
  明胡应麟的《少室山房笔丛》中说:“隋文帝开皇十三年(594年)十二月八日,敕废像遗经,悉令雕版。”他认为这就是印刷书籍的开始。但不少人反对此说,学术界一般认为雕版印刷术发明的年代还不能确知。我们认为应当是在隋唐时期。
  玄奘也曾大量印制菩萨像。唐冯贽所写《云仙散录》引《僧园逸录》说:“玄奘以回锋纸印普贤像,施于四方,每岁五驮无余。”按玄奘于贞观三年(629年)西游天竺,十九年(645年)归国,所以刻印佛像当在645年以后。但有人认为《云仙散录》是宋代人王的伪作。
  白居易的诗也被人雕印卖于市场上。唐穆宗长庆四年(825年)十二月十日诗人元稹为白居易《长庆集》作序说:当时扬州和越州一带,处处有人将白居易和他自己的诗“缮写模勒”,在街上售卖,或用以交换茶酒。“模勒”两字是刊刻之意。  
  隋唐时期雕印日历
  太和九年(835年)十二月,东川节度使冯宿奏请唐文宗下令禁止民间私印日历。他说:“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历日鬻于市。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有乖敬授之道。”在官历尚未发下之前,私历已满天下,并且岁岁如此。因此唐文宗于当年十二月丁丑(12月29日)敕诸道府不得私置历日版。  
  孙思邈
  孙思邈(581—682),享年101岁,是隋唐之际著名医学家。他刻苦好学,一生不慕名利。二十多岁在医学上便负盛名。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先后请他做官,都推辞不受,坚持行医,为民治病。他有高尚的医德,主张行医不应有贪求财物的私念,对患者要有同情爱护之心,不论贵贱、亲疏要一视同仁。七十多岁时写成杰出的医学著作《备急千金要方》。后来感到《千金要方》不够完善,又在百岁高龄的时候,完成了《千金翼方》一书。书成第二年,便离开了人世。他的医学著作所以要以“千金”命名,是因为他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由于他在中医中药方面的重大贡献,后世尊之为“药王”。  
  唐朝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现在收集在《全唐诗》一书中的有两千三百多位诗人的四万八千九百余首诗歌。诗歌在唐代成为一种最普遍的文学形式,从帝王、贵族、官僚、文人到和尚、道士、尼姑和歌妓,都有作品。唐诗的内容极其丰富,大地、山河、战场、边塞、农村、城市,以及阶级的对立、政治的风云、历史的题材和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妇女的遭遇等等,无不加以描写,反映了唐代历史发展的面貌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是唐以前的诗歌所没有的。唐朝的诗人发展了诗歌的各种体裁和形式,流派众多,风格各异,呈现出万花吐艳的景象。著名诗人不断涌现,初唐有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等,盛唐除李白、杜甫外,还有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等,中唐有白居易、元稹、刘禹锡、柳宗元、李贺等,晚唐有杜牧、李商隐等。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少年时期生活在蜀中,家境富裕,轻财好施,喜好文学,熟读百家书籍。又关心国事,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二十多岁时出蜀东游,十年之内,顺着长江南浮洞庭,北游襄汉,东上庐山,直下金陵、扬州,远到东海边,后来又到黄河流域许多地方。四十多岁时,经推荐,被唐玄宗召到长安,作为文学侍从,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李白很兴奋,以为可以辅弼君主,实现他的政治抱负,“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生活在草野间的人)”?但是,此时的玄宗沉湎于歌舞酒色,政治黑暗腐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在长安不满两年,便愤然离去,继续漫游各地,“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李白的诗歌创作于是趋于成熟,名篇叠出。天宝三年(744年),他在洛阳和杜甫相遇,结成好友。两人在河南山东一带,携手探胜,把酒论文,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佳话。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在永王(玄宗第十六子)幕府工作。后来,唐肃宗借口永王谋反,杀了永王,李白受牵连,被判处流放。中途遇赦。宝应元年(762年),62岁的李白,在穷困和飘泊中病死于安徽当涂。
  李白存诗九百多首。他热爱祖国山河,自称“一生好入名山游”,写下了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其中,《早发白帝城》《蜀道难》《望庐山瀑布》等都是无与伦比的绝唱。  
  《早发白帝城》
  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蜀道难》
  “噫吁,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恋。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huī),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见李白《赠裴十四》:“朝见裴叔则,朗如行玉山。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身骑白鼋不敢度,金高南山买君顾。徘徊六合无相知,飘若浮云且西去。”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洛州巩县(今河南巩义)。7岁开始学诗,15岁时的诗文就引起洛阳名士们的重视。20岁以后,先后到江南一带、山东、河北一带长期漫游。十多年间,扩大了眼界,丰富了见闻。天宝三年(744年)和李白相遇,结下深厚友谊。第二年两人分手,彼此都写下了不少怀念的感人诗篇。30岁以后,杜甫来到长安,旅居10年,本想凭自己的学问为朝廷所用,实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但是考试不第,朝政黑暗,他找不到出路,困居长安,“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在失意和贫困中,杜甫看到了朝政的黑暗,体会到了人民生活的痛苦。这个时期,他写了不少深刻反映社会矛盾的诗歌,包括“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深刻反映贫富对立而流传千古的名句。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带着全家走在难民的行列里,饱尝了战乱的苦楚。他被叛军抓到长安,长安经过一场浩劫,到处呈现国破家亡的惨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集中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之情。安史之乱期间,杜甫写出了许多不朽诗篇如《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组诗六首(后人简称为“三吏”“三别”)。宝应二年(763年),安史之乱结束,唐军收复河南河北,他欣喜若狂,脱口唱出《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七律。这恐怕是杜甫生平最快乐的一首高歌。但是,快乐只是昙花一现,藩镇之间连绵不断的战争逼得他仍旧到处飘泊。大历五年(770年)冬,贫病交加的杜甫在湘水上的一条小船里,永远停止了歌唱,终年59岁。
  杜甫一生写下几千首诗,存诗一千四百多首,他的诗歌记载了社会的万象,人民的生活,艰难的旅程,反映出了唐朝从强盛走向衰落的一个复杂、动荡的历史时代,被人们称为“诗史”,并称杜甫为“诗圣”。后世的人对他和李白的诗评价很高,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白居易说:“吟咏流千古,声名动四夷。”  
  “三吏”“三别”
  “三吏”“三别”是历来对杜甫组诗《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的简称。这六首诗是杜甫于乾元二年(759年)三月,有计划、有安排写成的作品。当年三月,唐朝六十万大军败于邺城,国家局势十分危急。为了迅速补充兵力,统治者实行了无限制、无章法、惨无人道的拉夫政策。杜甫亲眼目睹了这些现象,怀着矛盾、痛苦的心情,写成这六首诗作。这次战争,与天宝年间的穷兵黩武有所不同,它是一种救亡图存的努力。所以,杜甫一面深刻揭露兵役的黑暗,大骂“天地终无情”,一面又不得不拥护这种兵役;他既同情人民的痛苦,又不得不含泪安慰、劝勉那些未成丁的“中男”走上前线。百姓在难以忍受的残酷压迫下,妻劝夫,母送子,先后走上战场,有的老妪甚至献出了生命。杜甫在揭露统治阶级凶残苛暴的同时,以无限同情和感激的心情,用唯妙唯肖的笔触,歌颂了广大的人民。“三吏”与“三别”,表现手法不尽相同,所谓“三吏夹带问答叙事,三别纯托送者行者之间”。在“三吏”中,因为夹带问答,所以杜甫本人出场;在“三别”中,因为通篇都是人物的独白,所以杜甫没有露面。从文学源流上看,“三吏”“三别”上承《诗经》、汉乐府风格,下启白居易诸人新乐府,是杜甫现实主义创造的一个顶点。以下是“三吏”“三别”组诗的具体内容。
  《新安吏》: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潼关吏》: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新婚别》: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结发为妻子,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垂老别》: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人生有离合,岂择盛衰端?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无家别》: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鼙。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见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剑外忽传收蓟北……”
  见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剑外,指剑门关以南的蜀地;蓟北,指河北北部,安禄山的老巢。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下人,晚年寓居洛阳的香山,自号香山居士。他生活在安史乱后唐朝走向衰落的时代,11岁时为躲避藩镇战乱,同百姓一起逃难,五六年的颠沛流离生活使他了解到民间疾苦。
  白居易从小聪慧。五六岁时学作诗,9岁时熟悉声韵。他刻苦读书,以致口舌生疮,手肘成胝。十五六岁时写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受到当时有名诗人顾况的赏识。在京师任翰林学士、左拾遗时,他上书论事不怕得罪权贵,甚至当面指摘皇帝过失。他又以诗歌作为“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工具,写了大量讽喻诗。但是由于朝政日趋腐败,他的奏状和诗歌反而招来当权者的忌恨和打击。他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以后又担任过许多地方的官吏。他做过一些好事,如任杭州刺史期间,主持兴修西湖湖堤,灌溉田地一千多顷。68岁那年得病卧床不起,仍不停吟咏,75岁病逝。
  白居易倡导一整套进步的诗歌理论。他主张:“文章合(理应)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意思是文学必须反映现实,要达到教育的目的。他把诗歌比作果树,提出了“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感情是根,语言是苗叶,声韵是花,意义是果实)的著名论点。认为没有感情的诗,就像无根的果树,无法成活;没有意义的诗,就像果树不结果,毫无价值。白居易的进步文学理论,对我国文学的健康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白居易创作很多,存诗近三千首。白居易的诗,内容深刻而风格平易,在社会上流传极广。上自王公大人,下至牛童马夫,无论道观佛寺,无论妇女儿童,都能琅琅上口。街头坊间,有人刻印出售。白居易的名声远播国外,曾有朝鲜商人来索要白的诗,带回去卖给宰相,一篇值百金。日本僧人惠萼,曾在苏州南禅寺抄得一部白集,携带回国。后来又有人陆续抄回,至今日本保存有相当于宋、元时的三种抄本各一卷,视为国宝。  
  《秦中吟》和《新乐府》
  最能体现白居易文学理论的是他写的讽喻诗,以《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为代表。这两组诗歌,有的揭露了统治者的横征暴敛,重税压榨。如《杜陵叟》一诗,写一个老农遭到灾荒,颗粒无收,而地方官仍然催逼租税,老农只得“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他控诉:“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有的诗反映了官吏的贪横强暴,如《卖炭翁》描写一个卖炭老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结果一车千余斤的炭,竟被宦官用“半匹红纱一丈绫”强买了去。又如《红线毯》一诗,痛斥了宣州太守为了赢得皇帝的宠信,年年强迫人民用大量蚕丝织造地毯献给皇帝,而贫苦的百姓却没有衣裳穿。有的诗揭露了统治阶级豪华奢侈的生活,并同劳动人民饥寒交迫的处境作鲜明对比。如《轻肥》一诗描写达官贵人酒足饭饱:“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而民间正是“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 学术动态
  雕版印刷始于何时
  雕版印刷究竟始于何时?中外学者对此存在不同的看法。其中,有不少观点后来已被推翻,近年来主要有三种看法,一种认为始于唐初的贞观年间,一种认为印刷术发明于隋朝的证据较为可靠,还有一种认为,雕版印刷应始于唐玄宗时期。
&&& 图画说明
  赵州桥上的雕刻
  这是1952年从赵州桥下河床淤泥中出土的桥面石栏结构的栏板上的浮雕。栏板长228厘米,高86.5厘米,为石灰石质。上面的雕刻以龙为主题,有游龙、对称双龙、蛟龙穿岩等。这些龙有的缠绕回盘,有的蹲坐伸爪,有的张目怒视,个个活灵活现,若飞若动。栏板上的龙体修长,顶生独角,长吻尖喙,四肢矫健,足生三爪,全身披麟,呈游走状。雕刻者采用了浮雕手法,刻得轮廓分明,刀法纯熟清新,将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龙雕刻得栩栩如生,很有动感。插图上的两条龙四爪相交,怒目回首,似在争斗,是隋代石雕艺术中的精品,显示了我国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  
  唐大明宫含元殿复原图
  大明宫是李世民为他父亲李渊消暑修的一座宫殿,含元殿是大明宫的正殿。殿基高出地面13米,基台为黄土夯筑。殿基东西长759米,南北宽42.3米,殿面阔11间,进深4间,间宽5.3米,墙壁厚1.3米。据记载,含元殿的柱子、门窗、木栏杆均为红色,黑瓦顶,绿琉璃瓦屋脊。含元殿左右侧各有一向外延伸的廊道,含元殿前筑有70多米长的龙尾道,它由三条相互平行的斜坡台阶道构成。中间一条宽22.5米,为御道,两侧各宽4.5米,为官员行走。在含元殿的东南有翔鸾阁,西南有栖凤阁,各有廊道与含元殿相连。含元殿前还有一宽615米、长750米的大广场,南面正对大明宫的正门叫丹凤门。总之,它布局协调,雄伟壮观,利用高低地形布局的特点,表现了封建鼎盛时期的建筑风格。本图是根据考古发掘和史书记载作成的复原图。  
  《金刚经》部分
  这是1900年甘肃敦煌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年、月、日记载的雕版印刷品。右图为卷首,印有佛教故事图,是释迦牟尼坐在莲花座上给须菩提长老说法的情景。左图为卷尾,画面上最后一行是“咸通九年(即868年)四月十五日王为二亲敬造普施”字样。可知王出资雕印刻经的目的是为父母祈福消灾。《金刚经》全称叫《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全经用7张纸粘成一卷,全长16尺,高1尺。它图案清晰,墨色均匀,线条流畅,表现了很成熟的印刷技术。此经原藏敦煌第17窟藏经洞中,1907年被斯坦因盗骗,现藏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  
  李白画像
  李白画像选自《晚笑堂画传》。  
  杜甫画像
  此系现代中国画家蒋兆和所画。  
  白居易画像
  白居易的画像选自明代《绍兴郡斋圣贤图石刻》,他头上戴的叫“巾”,相当于宋代的“东坡巾”。外穿大袖宽身直领的袍服。这是当时文人、诗人、山野之人所穿的服式,这种袍服也叫“披”,内穿交领宽袖衫。  
  江苏苏州宝带桥
  宝带桥又叫小长桥,在江苏苏州市东南,始建于816~819年。最初建造是为漕运的纤夫挽船拉纤用的。宝带桥全长317米,有53个桥孔,桥面宽4.1米,桥端宽6.1米,用坚硬素雅的金山石筑成。桥两端各有一对石狮,北端有石塔和碑亭。宝带桥设计精巧,结构奇特,由53孔的落墩连孔桥形成。桥从13孔开始逐渐隆起,到15孔为最高点,到17孔又恢复原高度。这种处理使桥形富于变化,既减轻了桥的自重,又增大泄水面积,从而减少洪水对桥身的冲击。桥的拱石不用灰浆砌合,而是用带有榫头、卯眼的石块拼接。桥体宏伟壮丽,像一条宝带,古人称赞它“长虹卧波,鳌背连云”。  
  北京颐和园玉带桥
  玉带桥在颐和园昆明湖的西部。这个地方是乾隆年间仿杭州西湖的“苏堤”修筑的,因为它在东堤的西边,所以称为“西堤”。西堤上建有六座桥,自北向东南数有界湖桥、豳风桥、玉带桥、镜桥、练桥、柳桥。其中玉带桥是西堤六桥中唯一拱券结构的石桥,是当时乾隆从昆明湖乘船到玉泉山的通道。桥拱高而薄,用汉白玉石和青石砌成,洁白的桥栏望柱上,雕有各式向云中飞翔的仙鹤。桥身轮廓具有流畅挺拔的曲线,形若玉带,洁白如玉,故称玉带桥。半圆的桥洞与水中的倒影,构成一轮透明的圆月,所以它也是六桥中最美的桥。  
  云南丽江黑龙潭桥
  黑龙潭地处丽江县城的象山脚下。潭面宽阔,碧水澄澈。清朝乾隆二年,云南纳西族人民在此建玉泉龙王庙。潭中建得月楼。楼前有郭沫若书题楹联:“龙潭倒映十三峰,潜龙在天,飞龙在地;玉水纵横半里许,墨玉为体,苍玉为神。”得月楼南有一座五孔汉白玉石的黑龙潭桥,桥身设计简洁古朴,中间有一大拱,两边有独立小拱,与得月楼对映成趣。
评判留言&&
本文章还没有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辉煌的隋唐文化二ppt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