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阳岗上当大王,唯独怕那武二郎神

我当道士那些年承一和如雪结婚了吗-55BBS 我爱购物网
&&我当道士那些年承一和如雪结婚了吗
我当道士那些年承一和如雪结婚了吗
这书已经出印刷版了。。能买到实体书。。想看最后结局。。去买下看。。但是估计不能成。。就算能成估计也是没啥好结果。。先不说承一童子命。。他想跟如雪一起就得放弃老李家师门一脉。。感觉不太可能
9条其他回答
情节描述得不是太清楚,怎么找哦。但是红袖添香小说网的小说倒是不错。希望你喜欢……《天玄城主》文
ei6666又是梨花飘零的季节,辽阔无垠的梨园中,花飞如雨,香浴似海。刹那间,已是满地铺白。天玄城是没有四季之分的,因而长年梨花漫天飞舞。她是一座隐匿于凡尘背后的雅致古城。她是神秘的,藏匿了千百年的历史和野心。她又是绝美的,有着让人不可抗拒的致命又或。她像是沉睡千年的狮子,还没来得及采取任何大行动之前,就被外界视为不可不防的祸患和灾难。多年来,天玄城作为恐怖和隐患的标志,在每一个江湖人心里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当殷红的血和如雪的花瓣交织在一起时,是一幕惊心动魄的乱。随之而来的是混杂无序的呐喊,从四面八方蜂拥上前,兵刃即接,一片喧哗。每年,甚至于每天的梨花开得都非常饱满。红和白的鲜明对比令人眩目。每当血和尸骨堆砌成山的时候,如水清纯的白色花瓣在瞬间变成了嗜血的妖姬,贪婪地允吸着每一滴猩红的,尚存温热的血。今年的梨花开得比往年任何时候都旺盛,如鬼魅般疯长,满野怒放,仿佛没有什么力量可以阻止。空旷、冷寂的大殿里,身披火红风衣的中年男子半倚在寒玉座上,假寐。他双目微闭,龙眉紧锁,全身上下处于一种绷紧的状态。他的身躯很魁梧强壮,浑身散发着摄人心魂的威严。《器道之魂》文
殇言莨语享誉天下的大剑豪饶恕为抗击魑魅军而英勇阵亡,临终前预言在未来的十五年里世界最强之鬼将会从数千年的封印里被释放出来,并断言只有“强大的器”和“强大的器者”方能与之抗衡。这个预言被称为鬼器预言。从此唯器时代到来。被母亲禁止习剑但却热爱刀剑的凄苦在遇到鬼一般的男人秋景之后,开始接触剑道,并和秋景结伴冒险,一路遭遇各种奇事和艰险,结识了更多的同伴,不断成长,不断攻关,终于数人组成器道团“雨衣旅团”,进行了不可思议的正义斗争。传闻“五帝之气”可以解除最强之鬼的封印,为了阻止最强之鬼被释放,凄苦等人介入了抢夺“五帝之气”的激斗中……本书以漫画和小说结合的文字风格诠释热血与信念,在虚构中暗讽,于行文间隐喻。原本此书书名为《器魂》,由于此名已被注册,只能易名为《器道之魂》。《龙域》作者:众生 豪门翘楚,天润富泽,紫虚真龙,其域之主;可惜福祸相依,造成十年白痴,却也得悟禅佛道境,修至大成;本愿做芸芸众生,可惜事与愿违,家族生意、商海筹谋;异术超能、权贵阀门;黑暗势力、世家侠隐,无不一一粉墨登场,更有指腹为婚,天才老婆 ... 《仙境之彩遥仙境》
冰梦魂欺彩遥派的师祖失踪以后,重大的责任便落到了其徒弟彩圣大师的身上,而彩圣的徒弟们在下山以后竟然遇到了重重的险阻,身世、爱情和亲情在一场阴谋中究竟会有怎样的变化呢?
唐代 【赠道者(一作赠送)】武元衡 麻衣如雪一枝梅,笑掩微妆入梦来。 若到越溪逢越女,红莲池里白莲开。如果需要的话是注释注释: 此诗的题目一作《赠送》。如果是后一个题目,那么,他写赠的对象就不一定是个女道士。但无论用哪一个题目,都不难看出,诗人所要着意描绘的是一个漂亮的白衣女子,并且对她的美色是颇为倾倒的。 首句中的“麻衣如雪”,出于《诗经?曹风?蜉蝣》,这里借用来描画女子所穿的一身雪白的衣裳。在形容了女子的衣着以后,诗人又以高雅素洁的白梅来比拟女子的体态、风韵。次句中的“微妆”,是“凝妆”、“浓妆”的反义词,与常用的“素妆”、“淡妆”意义相近。“笑掩”写女子那带有羞涩的微笑。这女子是如此动人,她曳着雪白的衣裙,含情脉脉地微笑着,正姗姗来到诗人的梦境。 从甜蜜的梦境中醒来,诗人不禁浮想联翩,以致在他眼前呈现出了一个富有诗意的美丽境界:他仿佛看到这一女子来到越国的一条溪水边,走进一群穿着红色衣裳的浣纱女子中间;那风姿,那神韵,是这般炫人眼目,就象是开放在一片红色荷花中的一朵亭亭玉立的白莲。这两句,以“若”字领起,说明这是诗人的假想之词。首两句说的是女子的神,此两句则是说女子的形,然而在写法上却不似前两句作直接的描绘,而以烘托之法让人去想象和思索。“越溪”是春秋末年越国美女西施浣纱的地方。当女子置身于漂亮的越女中间时,她便象是红莲池中开放的一朵玉洁冰清的白莲;她的婀娜娇美,自然不言而喻了。 表现上,此诗主要采用了拟物的手法。一处用“一枝梅”,一处用“白莲”,后者尤其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当然,以莲花比美人,并不是武元衡的独创。稍晚于武元衡的白居易也曾以莲花比女子,如“姑山半峰看,瑶水一枝莲(《玉真张观主下小女冠阿容》)。但比较地说,白居易只是运用了拟物一种手法,以形象显出单纯的美;武元衡在拟物时,兼用了烘托的手法,让诗中女子在一群越女的映衬下亮相,然后再过渡到莲花的比拟上,更有一种优美的意境和特殊的艺术效果。不过,全诗的情调只是在吐露对白衣少女美貌的神往之情,诗旨便不可取了
男:  风神秀异,甚为仪表堂堂。  面如冠玉,真个仪表堂堂。  玉面朱唇,说不出的俊面如冠玉。  剑眉星目,真乃俊逸绝尘。  目似朗星,说不出的俊秀儒雅。  眉清目秀,气宇不凡。  女:  一头如云的黑发随风飘拂,弯月般的柳眉,一双星眸细长明媚,娇俏的琼鼻,桃腮微微泛红,娇艳欲滴的唇,完美无瑕的脸颊甚是美艳,晶莹剔透胜雪般的雪肌如酥似雪,身材轻盈,千娇百媚。  一绺波浪般的黑发挽成云髻,新月般美丽的秀眉,一双明眸如星辰如明月,娇巧的瑶鼻,桃腮微红,滴水樱桃般的樱唇,如雪的娇靥红晕片片,嫩滑的雪肌如冰似雪,身姿优美,妩媚含情,宜喜宜嗔。  一绺如云的长发如银河落九天般倾泻下来,如月的柳眉,一双美眸勾魂慑魄,秀挺的瑶鼻,香腮微晕,滴水樱桃般的两瓣樱唇,如雪的脸颊甚是美艳,吹弹可破的肌肤嫩泽如柔蜜,身材修长,美得不食人间烟火。  一绺波浪般的长发迎风飞舞,新月般美丽的峨眉,一双眼睛如星辰如明月,玲珑的琼鼻,香腮微晕,滴水樱桃般的两瓣樱唇,白皙如凝脂的娇靥晶莹如玉,晶莹剔透胜雪般的肌肤如冰似雪,身姿玲珑,宛如踏波而来的仙子。  一头如云的黑发随风飘拂,弯月般的柳眉,一双杏眼勾魂慑魄,秀挺的琼鼻,桃腮微微泛红,娇艳欲滴的唇,鹅蛋脸颊甚是美艳,晶莹剔透胜雪般的雪肌如酥似雪,身材美妙,高贵典雅。  一头如丝缎般的长发微微飞舞,细长的峨眉,一双秋水般明眸顾盼生辉,秀挺的琼鼻,玉腮微微泛红,点绛般的两瓣樱唇,洁白如雪的脸晶莹如玉,娇嫩的肌肤嫩泽如柔蜜,身形绰约,清丽无邪。  等等。。。  还有一些诗词,看着用吧。注释翻译都给你。  纳兰容若《画堂春?一生一代一双人》  作者简介  纳兰容若:也称纳兰性德(),为武英殿大学士明珠长子,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族,满洲正黄旗,清代最著名的词人之一。纳兰容若为武英殿大学士纳兰明珠长子,一生淡泊名利、善骑射、好读书、擅长于词。其词作哀感顽艳,有南唐后主遗风,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清词三大家”,王国维评论其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著有《侧帽集》、《饮水词》、《渌水亭杂识》等。  作品原文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     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     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  作品鉴赏  明明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人,偏要分离两处,各自消魂伤神、相思相望。他们在常人的一日里度过百年,他们在常人的十分钟里年华老去。纵使翼北莺飞、江南草长、蓬山陆沉、瀚海扬波,都只是平白变故着的世界,而不是真实发生过的人生。万千锦绣,无非身外物外,关乎万千世人,唯独非关你我。     词的上阙实为化用骆宾王《代女道士王灵飞赠道士李荣》诗中成句“相恋相念倍相亲,一生一代一双人”。诗词的化用,并非是从自若容始的。诗词史上,大有名句原版默默无闻,而一经他人化用,反而成为世人千古传颂的佳话。而眼前这首《画堂春》,骆宾王的原句不知能有几人记得,可若容的词句却遍传于有井水之处。     下阙转折,接连用词。小令一般以频繁用典为大忌,而容若的这首《画堂春》用典也很讲究、完美。连续用典而不显生涩,丝毫没有堆砌的感觉。意思截然相反的两个典故,用在一起不冲突,还有互相推动的感觉,丰富了词义,这是非常难得的。  作品背景  此诗实为纳兰为初恋情人写的词,具体是谁不得而知,但应该是纳兰容若笔下常见的“谢娘”。一般认为,是纳兰的表妹,后来入宫,纳兰一生为其郁郁寡欢。  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译文】     轻云做出各种巧妙花样,流星传递着牛女的愁恨。     纵然那迢迢银河宽又阔,鹊桥上牛郎织女喜相逢。     团圆在金风习习霜降日,胜过了人间多少凡俗情。     莫说这含情脉脉似流水,莫遗憾美好时光恍如梦。     莫感慨牛郎织女七夕会,莫悲伤人生长恨水长东。     只要是真情久长心相印,又何必朝夕相聚度此生。     【译文2】     秋云多变,流星传恨,牛郎织女在七夕渡天河相会。     秋风白露在秋天相遇,胜过了人间无数的儿女情长。     温柔情感如水,美好时光如梦,不忍回顾各回鹊桥两头的路。     如果双方的感情是坚贞不渝的,又何必执著于朝夕相守。  《春日》  一夕轻雷落万思,  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  无力蔷薇卧晓枝。  一夜的轻雷伴随着细雨绵绵,第二天雨过天晴。在阳光照耀下,经过雨水的洗涤,房屋脊上的瓦错落参差,更显得澄明碧色。花园春浓,芍药花上雨珠 未干,好象有情的少女含着青春的泪珠。蔷薇娇嫩花瓣,爱恋地伏在枝头上。诗句描写春天雨后初晴的景色,阳光明媚。芍药花瓣水珠晶莹,蔷薇含羞雨湿而伏。洋 洋神态,春意十足,纤弱甜蜜,艳冶绚丽。  《长恨歌》(选)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在天上我们但愿永做比翼鸟,在地上我们但愿永做连理枝条。    天长地久也有一天会终结,这种遗憾啊,长久不断,永不会有消除的那一朝。  《长恨歌》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浓的叙事诗,但在最后的抒情中尽显“长恨”主题。仙景中再现了杨氏 “带雨梨花”的姿容,并以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表示愿作“比翼鸟”、“连理枝”,进一步渲染了“长恨”的主题。结局又以“天和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深化了主题,加重了“长恨”的分量。最后的浪漫主义的笔,给了我一点点慰藉,也让我在时间的端口,始终相信真正爱情的美丽
你说的这个 有这个意思 上穷碧落下黄泉
不离不弃 上到天宫 下到黄泉 都找遍了 这是杨贵妃死后,唐明皇苦苦思念,派道士方士上天入地地苦苦寻觅贵妃,渺渺茫茫,结果两处都没找到。忽然听说海上有座仙山,杨贵妃就在那里。 至于不离不弃的其他古诗我感觉最经典的是这个吧离思五首――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蝶恋花――柳永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句是经典的痴情之作)青玉案?元夕――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句也是经典之作)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渔父――李煜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卜算子――李之仪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诗经?郑风――子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共患艰难,坐拥黄昏。纳兰性德的――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虽然我也很喜欢《钗头凤》和《江城子》但是,钗头凤是陆游和唐婉离别,各自结婚以后又遇到时候所作,说的主要是离别后的遗憾和悔恨,不像是不离不弃。至于江城子,则是苏轼在他的夫人逝去经年以后,所作的怀念之作,感觉也不像不离不弃
兑顾肌贰 ∽髡撸豪畎住 〈睬懊髟鹿猓墒堑厣纤! 【偻吠髟拢屯匪脊氏纭!  咀⒔狻浚骸 
1.公归上前勉书策,先取关中次河北。--《送范舍人还朝》宋. 陆游2.洛阳女儿面似花,河南大尹头如雪。--《劝我酒》唐. 白居易3.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兵车行》唐. 杜甫4.山西豪杰归囊牍,渭北风光入酒杯。--《送赵学士陕西提刑》宋. 王安石5.关下险固凭三辅,陇右勾连接四川。--《漫兴》元. 王冕6.湖南送君去,湖北送君归。--《湖南曲》唐. 崔国辅7.很傍索传马,偬动出安徽。--《咏傅岩监祠》唐. 梁载言8.君在浙江东,荣驾方伯舆。--《和除夜作》唐. 白居易9.结根在贵州,蠲疾传古方。--《唐开州文编远寄新赋》唐. 权德舆10.自言家住云南北,知是遗尘几世孙?--《送紫霄女道士四明谢君》宋. 陆游
诗仙是李白
酒仙是提起“酒仙”,有的文化知识和饮酒常识的人都会想到那个醉卧在晋代竹林里的刘伶。
刘伶饮酒的传说大概应首推“杜康造酒醉刘伶”,杜康是酒的创始人,是酒圣,而刘伶专喝他的酒,必是酒仙无疑。可是,杜康即是少康,少康则是传说中夏国的国王,而刘伶却生活在西晋的沛国,这“杜康造酒醉刘伶”便有点“关公战秦琼”的味道。其实这也不难解释,既可以理解为杜康造的酒保存到晋代,也可以理解为酒最初是由杜康造的,我们还可以想象,在仙界那个灵魂的自由王国里,刘伶慕名寻到造酒者杜康,杜康则让他的琼液将刘伶醉到了三年。这三年也是凡界的说法,在仙界只不过是三天罢了。
我国从古至今没有一部专写饮酒者的史书,而且历代以来,人们对饮酒总是褒贬不一,很少有为饮酒者立传的,因此,现在想要查找一下刘伶每日里饮酒的次数和每次的量数,实在是困难之至。
不过,有一点到可以稍加证实,即是刘伶在青少年时代是不太饮酒的,否则,他就当不上建安参军。可是他这个参军不是当腻了,便是有点看不出火候,竟对朝廷发出了策问。大嚷大叫要推行老庄思想,推行“无为而治”的观点,其结果是不但没有能够使皇帝老子“无为”,倒是自己被一“无能”之名而罢免。
刘伶的酒缘应该是在他被罢免之后才结的。 他的骨子里已浸透了“无为”的思想,现在又真的无处可为,便开始放荡竹林,饮酒做诗,自傲清高,留下了千古的酒名。
刘伶对于“酒坛”的一大贡献当推他作过《酒德颂》,极力宣传他的老庄思想和纵酒放荡生活,无奈是文中对礼法的藐视太过了头,以致今天要寻到此文已经是一件不大不小的困难。
刘伶的一则饮酒的故事和庄周先生的人生观到也极为相似,据说刘伶出游在外的时候,曾让仆人扛把镢头随在其后,并叮嘱道:“我在什么地方醉死了,就地把我埋了。”表现出一种极度的超脱。
可是,刘伶的酒真的喝过了头,不但使他失去了政治上的地位,也使他空挂了“竹林七贤”之名,没有留下一篇让后人叫绝的佳作,只留下一个流传千古的酒名,或褒或贬,评说不一。
被封为诗圣的李白也属于酒仙之列,因为在某种意义上说,没有酒,便没有辉煌了中国文学史的诗圣李太白,“李白斗酒诗百篇”便是佐证。
李白在哪里,李白在丛山峻岭之间。那位头带峨冠,腰佩长剑的游侠就是李白。李白不同于其他游侠道士的地方,是他的腰间没有那只酒葫芦。他是富家子弟,有很多金银供他花销,走到哪里,就喝到哪里,用那只酒葫芦干嘛?李白在青年时代是不太喜欢独饮的,每到一处,他都散金结友,饮酒做诗,喝了无数美酒,写下了无数优美壮丽的诗篇。
李白确实是有才气的,就在游山玩水间,就在饮酒做诗时,大名已经传到了京都,使得皇帝老子也感到他是天下奇才,下了三道诏书,征他入京。
这位诗人虽然向来傲视权贵,但他也是人,也想有一展自己才华的机会,还是高高兴兴地走向了京都。临行前,仍不忘置一席酒,以示庆贺,并且高吟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长歌而去。一种苦尽甜来,一展鹏程的心态溢于言表。
可是李白想错了。皇帝老子并没有给他什么实权,只不过是让他在歌舞厅中填几首如“云想衣裳花想容”的歌词来以供消遣。虽然只是一种消遣的艺术,但也表现出李白超众的才华,常常带醉上殿,一诗惊倒四座,连贵妃也不得不侧目相看。
皇帝是不能终日消遣的,这便给李白留下了饮酒交友、举杯吟诗的机会。这个狂傲的才子经常出现在长安街头,出现在文人墨客的酒桌旁,与“四明狂客”贺知章等人结成了“酒中八仙”,得意的生活令他自己也常常回忆:“昔日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同杯酒。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便是当时的写照。
其实,这不过是一种表面现象罢了。正在走下坡路的唐朝统治和宫廷中尔虞我诈、腐朽荒淫的生活,使这位伟大的诗人实在难以忍受,终于在一次酒后做出了让皇帝无法容忍的事情。他虽然把脚伸出去,让那位权宦高力士脱下了靴子,侮辱了那位不可一世的人物。但高力士也不是吃醋的,那朝靴自从高力士的手中脱下来,也就很难再穿上去了。没有办法,李白还是很有自知之明的,向皇帝打了辞职报告,离京而去。
李白喜诗、喜酒、爱月,一组《月下独酌》,道出了人生的另一种意境。
谁是相知相爱的亲人,唯有举杯邀月,醉卧花间。政治上的抱负终成泡影,日过中天,谁也无可奈何。
如果说《月下独酌》还带有表层次无聊醉酒的意味的话,那么,《将进酒》则表现内心的一种与世沧茫同愁苦的巨大悲哀,一句“与尔同消万古愁”,已经不仅仅是悲叹人生的“奔流到海不复回”和“朝如青丝暮如雪”了。
即使是在“万古愁”难消的时候,诗人也仍然表现出宏大的气势,同时蕴涵着一种极为矛盾、复杂的心理,一面是“我辈岂是蓬蒿人”一样壮志的“天生我才必有用”,另一方面又是“但愿长醉不愿醒”,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又表现出对功名富贵的极度蔑视。
李白的故事应该有一个浪漫的结尾:一叶小舟飘荡在采石江中,一代诗圣且歌且饮,傲笑天下,终于,那个最辉煌的时刻到来了,诗圣投入到了江中,向那深藏在江中的明月游去,渐渐地同明月溶为一体,在灵魂的天国里,他终于得到了他歌咏了一生的明月,成为千古绝唱。
喝出来的英雄武松
第三位的酒仙是谁?他在哪里?中国历史上的酒仙浩如烟海,任何一位酒坛上的人物都可以马上说出几位来,我也不过是很随意地把这位酒仙推到了第三位的位置上。
这位酒仙还躺在景阳岗前的大青石上,鼾声如雷,那意思,是要把大青石睡得风化了之后,再醒来赶路。
各位大概知道了,我要说的这位,就是《水浒传》中的武二郎。我之所以说他是《水浒传》中的武二郎而不说他是北宋末年的武松,是因为武松的名气是通过施耐庵才得以流传百世的。
这武松本来是清河县小有名气的人物,可他却非常贪恋杯中之物,每每喝醉之后,便要与人打官司。这次,他摊上了一桩大官司,把人给打死了,无可奈何之际,只得远去他乡。
没想到竟在半路上遇到了这个“三碗不过岗”的酒店,年轻气盛、酒量如海的武二郎只把那招牌看成是狡猾的酒家做的一条吓人的广告,根本没放在心上,一口气喝了十五碗。这酒本是叫“出门倒”的,可武松喝了十五碗出门之后竟没有倒下,却回过头来嘲笑酒家:“却不说三碗不过岗!”然后大步向前走去。
如果没有这十五碗酒,武松能否打死那只吊睛白额大虎,可就不好说了。那只大虎出现的时候,武松的酒虽然吓醒了一半,但那剩下的一半正好是酒的威力所在,结果是三拳两脚,就把那大虫给打死了。那些被害已久的阳谷县民众好不高兴,把绸缎和鲜花都披挂在武松的身上。
武松因打虎而扬名于世,而打虎的力量又恰恰是那十五碗老酒的威力。这样,武松的英名和武松的酒名便如日月一样,同贯长虹。
没有酒,武松是不可能成为英雄的,武松自己也说:“我却是没酒没本事,带一分酒,便有一分本事;五分酒,五分本事。这力气不知从何而来。若不是酒醉后了胆大,景阳岗上如何打得了这只大虫?”
正如俗话所说:“酒壮英雄胆”,为此,武松在施恩要教训将门神时,才提出了“三碗不过望”的要求。望便是酒幌,一路之上,凡遇酒店,必喝三碗,否则便不能前行,十四五里路,十二三个酒家,武松竟喝了三十五六碗,本事也不知道增到多少分了,那小小的将门神,只不过是他掌中的一只臭虫。
话又说回来,酒壮英雄胆,提前得是英雄。假如你根本就没有什么本事,却硬充好汉,拿酒来灌,想借此扬名,到后来只能成为滩到在地上的一堆乱泥,成为狗熊。
刘伶喝酒而有酒名,李白喝酒而有诗名,武松喝酒而增英名,同是饮酒,各有千秋
祭父文(1)父亲大人之殡榻前曰:呜呼!哀哉。我爹爹恩大如天,痛在我父亲德重如山。教训媳和女行孝为先,痛爱媳与女珍宝一般。为女训金玉之言,为媳教家事,操碎心肝。为女活人,常挂心间。追想生前大恩德,媳女来报一半点。今日捧茶敬饭到堂前,不见父面,不闻父言,家中万事谁招管,早也熬煎晚也颇烦。堂中抛下我母亲,行也凄惨,坐也孤单,或饮或食心不宽,眉也不展泪也不干,一家大小心痛咽。痛也枉然,哭也枉然,父今一疾化成仙。媳女奠若跪灵前,灵魂洋洋,如在其上,来格歆歆祈来餐。――罗耀彩周年祭父文(2)亡父大人之墓前曰:呜呼!儿想在世之日,治家勤俭,待人温良。教儿等事业,有义有方,爱孙等年幼,无怠无荒。抚子弄孙,勤劳难忘。一世正直无邪,终生勤劳有为,高风传乡里,亮节昭后人。想亡父之创作,儿传述有常。头戴麻冠身素裳。日复一日,天道循环,时序惨伤。雨洒天流泪,风号地哭声。而今儿心有不忍,邀请道士,讽诵灵章,清酒一盏祭奠一场,三瓣茗香,焚他此方,跪拜坟前敬备酒浆,音幽不见,哭断肝肠,来格来享。――李启录祭父文(3)严父大人之灵位前曰:呜呼!念起我父,德泽无边,教儿怜女,费尽心血,披心戴月,只为吃穿,今忽染疾,梦赴黄泉,想起我父,心似油煎,今日设潮,祭跪灵前,父若有知,来格来餐,呜呼哀哉,伏维尚飨。――李启录父百岁祭文(4)人间甲子。天上神仙。海筹益算。常有同然。惟我先考。享厥天年。既登耆文。旋谢麈缘。音容如昨。岁序频迁。仰承燕翼。佘庆绵延。以似以绩。莸庇安全。兹逢诞降。百岁开筵。谨陈酒醴。佐以豆薯。孙曾林立。歌舞翩跹。大小稽首。秦格无言。神其频降。锡蕃骈。――刘有汉7、祭母文(1)母亲大人之殡塌前曰:呜呼儿母亲,哀子痛泪淋,儿母在萱阁,八旬有一春,精神尚健康,抚孙又弄曾。想母在世,恩比天地。为儿为女,未享一日之安宁。备历艰难,倍偿万般之辛苦。祭天各一方,未报够劳恩。人居两地,有愧孝于毕生。儿今孤哀,惨目伤心。麻衣如雪,血泪成水。严父早逝恩未报,慈母别世恨终天。尊行三献礼,哀跪十卷经。恸声灵前跪,悠悠献庶吕,焚化货十张,薄尊酒三樽。慈母如有知,鉴儿苦悲切。伏维尚飨。――陈邦生祭母文(2)母亲大人之灵位前曰:呜呼痛哉,我母亲真贤慧,罔报难酬慈母德。身以芳兰从此逝,心如皓月儿时归。养儿育女实可怜,萱花凋谢恨终年。怀胎十月整,母亲多艰难。萱母抱儿睡,母睡湿来卧干。终夜哭泣母未眼,千方百计使儿欢。长大送学堂,耕读把家传。男婚女嫁时,昼夜操烂心。梓里称母仪,闺中称模范。游子身上衣。娘的手中线。寸心言不尽,无心报椿萱。苍天太可恨,大地太绝情。西竺莲翻云影淡,慈母别世恨终天。恩似海深悔未报,泪如泉涌苦难言。终天唯有思亲泪,寸草痛无益母灵。而今父亲谁侍奉,今后弟妹谁照管。家事谁料理,宾客谁照应。伤心难禁千行泪,哀痛不觉九回肠。敬备不腆仪,哭奠母灵前。慈母若有灵,驾鹤喜来餐。伏维尚飨!――张明星祭母文(3)母亲大人之灵枢前曰:呜呼我母亲,早年有仙登,乳追悼伤心。弃三子别夫君,神魂杳杳三十春,慈君临侯。长子方十龄,次子延八岁,三子六岁正,零丁正孤苦,未报够劳恩,今日儿父谢世,聊表哀子衷情,经坛代母超度,慈君次子XXX早谢红麈 ,奉神代荐,魄降而魂升,灵前空追祭,香酒共庶品,哀告儿的母,团圆我父亲,相逢黄泉路,同乐紧府宫,保艾尔后丁,衍财福宏。故母有灵,以鉴我哀忱、哀哉
扫描下载客户端《二十四孝》:孝道启蒙还是愚人谎言?|二十四孝图|孝道_凤凰文化
《二十四孝》:孝道启蒙还是愚人谎言?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古代的传统孝道,诚然可以作为一种道德资源,但却不能不分良莠、照单全收。现在有些个学者高谈儒家的“价值理性”,“孝”无疑是一种道德价值。
古代的传统孝道,诚然可以作为一种道德资源,但却不能不分良莠、照单全收。现在有些个学者高谈儒家的&价值理性&,&孝&无疑是一种道德价值,然而,当&孝&表现或者被编派成《二十四孝》那样无理性的乖张极端、荒诞怪异,试问,那还能说是&价值理性&吗? 一 在中国古代的&劝孝&读本中,就流布之广、影响之大而言,想必是非《二十四孝》莫属。鲁迅曾回忆说,他幼年时的保姆阿长,虽然不识字,但只要看到《二十四孝图》里的哪幅图画,她便能够滔滔不绝地讲出那一段的事迹来。相比之下,《孝经》虽是一本正&经&,其阅读群和知晓度就远没有那么大。这是因为《孝经》专述&孝&的义理、规训,而《二十四孝》则是讲&孝&的通俗故事,后来又配上了图画,所以在民国之前的五六百年里,即便是贩夫走卒、野甿村姑,也大都是耳熟能详。 《二十四孝》据说是元代郭居敬所编(另一说为元代的郭守正),它辑录古代所传二十四个孝子(内有二例是孝妇)的故事,题诗赞之,&以训童蒙&。可见《二十四孝》最初主要是以儿童为对象的&劝孝&范本。在这范本里,有些孝行故事,还差强人意,说得过去,比如子路&负米奉亲&,说的是子路家境贫寒,全家常以野菜为食,子路不忍心于父母食不果腹,出远门凭卖苦力打工挣得粟米(这点是笔者的逻辑推理,试想,若非打工,米从何来?),然后背米赶回百里之外的家中,让双亲吃上久盼的米饭。子路被称为&孝子&,确是当之无愧,我们知道,孔子就曾称赞他的这位大弟子:&由也事亲,可谓生事尽力,死事尽思者也。&又如汉文帝刘恒,在他的母亲薄太后生病期间,常陪侍在身边,而且先要亲口尝一下汤药,然后再端给母亲服用,这样的孝行虽然并不太难,可作为九五之尊、日理万机的皇帝,如此&亲尝汤药&的孝行,亦足以感召天下芸芸众生了。 但有的孝行故事,乍看似乎不错,可稍一细想,便觉得可疑。如称黄庭坚以贵显之身,&奉母尽诚,每夕亲自为洗涤溺器,未曾有一刻不供人子之职&。当了官还亲自为老母亲刷洗便桶,这种孝行确是异乎寻常,偶尔为之或有可能,但说黄每晚&涤亲溺器&,至少就有夸大之嫌;而且也不能说让家人或仆佣洗刷溺器,就是丧失了&人子之职&。事实上,在《宋史》里面,对黄庭坚的孝行有记载:&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寝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黄庭坚在老母病重期间,白天夜里频频察看她的面色,睡觉时也不解衣带(好随时起身服侍老母);其母病亡后,在墓旁守丧的黄庭坚,由于哀伤以至于几度病危。这让人觉得真实而感人。苏轼当时就称道黄庭坚:&孝友之行,追配古人&。而所谓&涤亲溺器&,很可能是好事之徒的虚夸之说,甚至是编造出来的。又如&闻雷泣墓&一则,说王裒因其母惧怕雷鸣,所以在母亡之后便将她葬在山林深处,每逢雨雷交加,就奔至山林墓地,跪在墓前泣告:&裒在此,母勿惧!&倘若确曾有这回事,王裒的泣墓之举,显见有一种表演的性质。真实的哀思在于内心,而不是形于外的矫情。还有&老莱娱亲&,七十岁的老莱子,经常穿五彩斑斓的衣裳,在父母前装着婴儿的样子,&诈跌仆地,作婴儿啼,以娱亲意&。编派出如此装佯矫情的&孝行&故事,正如鲁迅所言:是&将&肉麻当有趣&一般,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二 在《二十四孝》中,还有不少更甚于矫情作态的荒诞离奇&& &啮指痛心&:说曾参到山里砍柴,家里忽然来了客人,曾母不知所措,便用牙齿咬手指,山那边的曾参立即就有心痛的感觉,于是急忙赶回家中,跪问母亲有何急事,其母告以家有来客,因此咬手指以召唤。这个故事所述的,显然不是&孝行&,而是&心灵感应&。我们知道,魔术师傅腾龙与他的徒弟合演过&心灵感应&,但那只是魔术而已。而这个故事却说得煞有其事,甚至至今犹有崇信者,称&曾子是著名的孝子,因此对母亲传出的资讯有着很强的感知力&云云。两千多年前,孟子曾经称道&事亲若曾子者可也&,但我们在《孟子》一书中,看到所述的曾参孝行事迹都很实在,没有邪乎的说词。 &卖身葬父&:是说东汉的董永,由于贫寒而无力埋葬亡父,便向财主卖身借贷,归葬了亡父之后,在去财主家当佣工偿债的途中,没想到遇到一个女子,女子竟主动委身做他的妻子,后来按财主的要求,女子织了三百匹绢偿债,董永方得赎了自由身,然后与女子双双而归。&&董永&艳遇&的女子,据传不是凡俗之人,如曹植一首咏董永的诗里写道:&天灵感至德,神女为秉机。&说董永的孝德感动了上天,派遣神女为他秉机织绢还债。人们熟知的戏曲《天仙配》,就是据这神话传说改编,只是主题改了,不是孝行,而是爱情,且不是上天派仙女助董永,是七仙女私自下凡,她与凡人董永的爱情违背、冒犯了天帝的意志。如此改编显然有一种&颠覆&的意味。 &刻木事亲&:汉代的丁兰自幼父母双亡,因思念之甚,刻了父母的木像,而且朝夕恭敬服事。丁兰之妻有一次在木像手指上,用针刺着玩儿,那手指竟流出血来;丁兰回到家,木像又对着他流泪。丁兰知道情况之后,就把妻子逐出了家门。这丁孝子刻的木像,居然比庙宇里神像还要&神&。 &哭竹生笋&:东吴的孟宗少时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吴母病重事想吃笋羹,而此时正是严冬,无笋可觅,孟宗于是跑到竹林中,抱住竹子哭泣,奇迹倏然出现:&须臾地裂,出笋数茎&,孟宗遂取笋回家煮羹,老母吃了笋羹,病就好了。 &卧冰求鲤&:晋代的王祥自幼丧母,继母朱氏很刻薄,屡屡在王父面前说王祥的坏话,以至于王父对儿子日益冷淡。正值寒冬腊月,继母忽然想要吃鱼,王祥就马上出门,来到结冰的河中央,脱掉衣服卧在冰上求鱼,又是奇迹骤现:&冰忽自解,双鲤跃出&!王祥于是拿着这两条自投怀抱的鱼,匆匆回家去孝敬继母。 &涌泉跃鲤&:汉代的姜诗是个孝子,他的妻子庞氏服事婆婆也极恭谨,老太太爱吃鱼片,媳妇常给她做,老太太爱喝江水,媳妇到几里地外的江边去挑。有一天,庞氏出门挑水遇到大风,回来晚了点,姜诗指责妻子故意怠慢,使老母亲渴得无水喝,便不容分辩地将她赶出了家门(奇怪,他一个大男人大孝子,自己为什么不去挑水给老娘喝?)。邻里有老妪同情庞氏,让她寄居在自己家里。庞氏靠纺线所得的钱,买来美味的食物,多次托邻妪去送给婆婆。过了好长一段日子,婆婆终于发话让她回去。就在她重回夫家的那天,后屋一侧忽然涌出味如江水的清泉,而且随着清泉跃起两条鲤鱼,而且此后天天皆是如此。又是两条鲤鱼,奇迹就像变戏法,说来就来。 &乳姑不怠&:唐代崔山南的曾祖母年岁已高,嘴里牙齿都掉光了,每天早上梳洗之后,媳妇唐夫人(即崔山南的祖母)就到堂上喂奶给她喝,就这样,老太太数年粒米不沾,光靠喝媳妇的奶活得很健康。终于有一天,老太太卧病不起,她把全家长幼召集到身边,对他们说:&我没什么可以报答媳妇的恩情,只愿子孙众媳都像她一样孝敬,我就心满意足了。&这个故事看似没有前述的神迹,其实也是有的。试想,这位媳妇每天给婆婆哺乳(是否同时还要给她自己的幼儿哺乳且不论),在数年间乳汁都源源不断,且须有充分的营养,她岂不是要有奶牛一般的特异功能? && 我们知道,&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在谈到&孝&时也是这样,《论语》中就没有一处把&孝&跟怪异荒诞的东西扯在一起。像上述离奇怪诞的东西,若放到《搜神记》一类志怪书中,没有什么不可以,因为人们不会把那里面的故事当真。而作为&劝孝&的范本,那就应该是真人真事,来不得虚妄无稽的东西。离奇怪异的故事,搁在志怪书中,那可能是引人入胜的奇趣,而编入&劝孝&的范本中,则是愚弄人的谎言。 三 尤其令人难以容忍的,是宣扬那种以幼者、弱者作为牺牲的逆天而行的&孝&。按说,&孝&与&慈&相依而存,两者皆不可偏废,因此自古就有&父(母)慈子孝&、&舐犊情深&之类的说法。然而,在&二十四孝&中,我们看不到&慈&的一面,更不用说&舐犊&之情了。且看几则关涉幼者的孝行故事&& &扼虎救父&:晋代十四岁的杨香,某日随父到田间刈(割)稻,忽然有只老虎咬住她的父亲,&香手无寸铁,惟知有父不知有身&,踊跃向前,扼住老虎脖颈,老虎受惊吓,松口放了杨父,仓皇而逃。这小杨香似乎比景阳岗打虎的武松还厉害,武二郎手里还有根棍子呢。不过,前面既已交代父女俩割稻,那总得有镰刀之类器具,怎么会是&手无寸铁&?如此简单的故事都没编好,留下了破绽,有点遗憾。 &扇枕温衾&:汉代黄香自幼丧母,九岁时就懂得为父行孝,盛夏为其父枕席扇凉,寒冬以身体预热其父被褥。这个故事也上了《三字经》。平心而论,这个孝行故事还不算过分,想要学也不太难。不过,黄香之父享受如此&孝&的服务,若只是心安理得,对儿子一点不知顾惜,那么,这个老爹实在也不怎么样。 &恣蚊饱血&:晋代八岁的吴猛,其&孝&的行状更超过黄香,由于家境贫寒,买不起蚊帐,每到夏夜,群蚊营营而至,吴猛有意引蚊上身,听任它们叮咬吸血,不敢挥手驱赶蚊子,转而去噬叮父亲。《二十四孝图》中的这一幅,画面是:一侧父亲在榻上安然酣睡,另一侧小吴猛赤裸身体,任凭群蚊吮血大餐。这样的故事和图画,古来的道德君子赞叹之声不绝,然而笔者却不禁心生疑问:幼儿遍身被蚊虫噬血,那个当爹的怎么还睡得着?凡有正常爱怜之心的父母,谁能忍心让这样的事情发生?拿这样的孝行故事&以训童蒙&,若真有孩子照此效仿,那岂不是对幼者的摧残? &埋儿奉母&:汉代(实为晋代)郭巨家境贫寒,有个三岁的儿子,郭母有时把自己吃的东西分点给孙儿。郭巨见此情状,对妻子说:&家里穷不能好好供养母亲,儿子还要分吃母亲的食物,何不把这小子埋了?儿子还可以再有,母亲只有一个呵。&妻子不敢违抗。于是,郭巨挖了三尺深的坑,正要把儿子埋进去,却发现坑下有一釜黄金,釜上有铁券曰:&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这个故事荒诞且更残忍。为&孝&而活埋一个无辜的幼儿,这样的&孝子&实在是太无人性。令人可疑的是:郭某要孝养母亲,难道自己不能想法子多谋生计,而非要儿子的小命不可?为&奉母&之故而埋儿,这岂不是&陷母于不义&?郭母分食与孙,可见其对孙儿的怜爱,郭某难道没想到老母一旦失去孙儿,内心会伤痛不已?&&&天赐&黄金,似乎解决了一切问题&&不仅使谋杀(埋儿)未遂,而且成为&孝感上天&的范例。然而,说上天因郭某&孝行&而感动并予以恩赐,这是对上天的大诬蔑。事实上,所谓&天赐&黄金,也是个骗人的大谎言。后世有儒者感觉到&埋儿&不妥,便改称幼儿先&溺毙&,然后郭某将他埋了。这诚然是好意,却不合&埋儿奉母&始作者的意图,在始作者看来,惟活埋幼儿方能显出&天赐孝子&的神奇效果,若是溺毙而埋掉,那就不足以&孝感上天&了。在《二十四孝》中,这个故事最使人毛骨悚然,令人发指。早在清代,就有崇孝之士指出:郭巨埋儿&忍心害理&,&揆之天理人情,殊不可以训&。然而,时至今日,有些地方有些人竟然还把&忍心害理&的东西当作所谓&精华&,或编书或刻碑,宣之为&孝&的样板楷模。拍摄过儿童教育纪录片《小人国》的张同道教授尖锐地指出:是把孩子当作人,还是当作父母的附属物,&就像&二十四孝&中的郭巨埋儿,山东弄了个中华民族精神园,把&二十四孝图&刻成碑。我说那里面有个杀人犯,你们知道吗?& 作家王小波在《知识分子的不幸》一文中,说到一个真实的不幸故事:&我有位世伯&文革&前是工读学校的校长,总拿二十四孝为教本,教学生说,百善孝为先,从老莱娱亲、郭巨埋儿,一路讲到卧冰求鱼。学生听得毛骨悚然,他还自以为得计。忽一日,来了&文化革命&,学生把他驱到冰上,说道:我们打听清楚了,你爸今儿病了,要吃鱼&&脱了衣服,趴下罢,给我们表演一下卧冰求鱼&&我世伯就此落下病根,健康全毁了。当然,学生都是混蛋,但我世伯也懊悔当初讲得太肉麻。&&时至今日,一听到二十四孝,他就浑身起鸡皮疙瘩。& 在中国古代,在淳朴的民间,真实、合情、感人、放射出人性光辉的的孝行故事,应该是有不少的吧,而《二十四孝》编者所搜罗的大多&孝行&范例,或是&以不情为伦纪&,或是乖张极端,或是荒诞无稽,这些低劣的范例诳骗愚弄世人,而且也将&孝道&扭曲得益加古怪、畸形甚至狰狞。鲁迅曾透辟地指出:&中国的社会,虽说&道德好&,实际却太缺乏相爱相助的心思。便是&孝&&烈&这类道德,也都是旁人不负责,一味收拾幼者弱者的方法。& 四 然而,时不时总有些人搬出《二十四孝图》,当作祖传宝贝来招摇惑众。曾有个在荧屏讲坛上&讲经&的所谓教授,对鲁迅颇有微词,说鲁迅猛烈抨击宣传孝道的《二十四孝图》,与&五四&以后的非孝思想有关,而当时那种非孝的态度,放到今天是可以商榷的云云。 鲁迅确曾写过一篇《二十四孝图》的文章,但还谈不上所谓&猛烈抨击&。鲁迅只是用一种幽默、讽刺的笔调,谈他儿时接触《二十四孝图》的真实感受。他说刚得到这本有图画的书时高兴极了,可接下来就是扫兴,&因为我请人讲完了二十四个故事之后,才知道&孝&有如此之难,对于先前痴心妄想,想做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在文章中鲁迅仅就两则故事表达了反感,一是&老莱娱亲&,一是&郭巨埋儿&,在儿时的鲁迅看来,前者是装佯作态,而后者则使他害怕&&&家景正在坏下去,常听到父母愁柴米,祖母又老了,倘使我的父亲竟学了郭巨,那么,该埋的不正是我么?&&&鲁迅在这里用的是&四两拨千斤&的笔法,藉诙谐而并不&猛烈&的忆述文字,将《二十四孝图》中的虚伪、怪异和残忍揭示了出来。 &五四&时期,中国的知识界确实曾出现一种&非孝&的思想,有篇引起轩然大波的文章题目就是《非孝》,此文作者施存统(即著名作曲家施光南的父亲)当时是浙江省立第一师范的学生,他在文章中鲜明提出:要打倒不合理的孝和行不通的孝,但并不意味着对孝的全面否定。几乎与此同时,鲁迅发表了《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此文当然要比施的《非孝》深刻得多。鲁迅不仅鞭辟入里地批判了旧孝道,而且更指明了&改革家庭&的宗旨:觉醒的人们须一面清结旧账,一面开辟新路,解放子女,&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而鲁迅写《二十四孝图》一文时,&五四&运动已过去七个年头了。 那么,某教授所谓&五四&时那种&非孝&的态度,&放到今天是可以商榷的&,是什么意思呢?那是不是说,鲁迅等&五四&文化先驱者&非孝&&&准确地说是批判不平等、不合理甚至非人性的旧孝道&&在当时是为了&提倡反封建&的需要,而今天已经没有那样的需要,倒是需要把旧孝道重新通盘拿出来发扬光大?或者,鲁迅当时非议《二十四孝图》虽然过分,尚情有可原,而在二十一世纪的今日,对当年的非议就得&商榷&一番了? &商榷&当然是可以的。问题是:鲁迅等&五四&文化先驱者当年&非孝&是否必要且正当?众所周知,&五四&先驱者并不全然否定&孝&,鲁迅、胡适、傅斯年等人本身就以孝行闻世;他们矛头所指的旧孝道,并非如某教授笼统所说的&孝道本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事实上,传统孝道中并不全都是优秀的美德,其中有不平等的、不合理的、蔑视天性真情的乃至非人性的东西;更何况行于古时的&孝道&,亦未必都能行于今世。清代一位&劝孝&人士尚且明白:&古之孝者非在今所宜,今之孝者难泥古之事&。而现在有些人还不如二百多年前的古人明晓事理。&五四&先驱者当时之所以抨击、批判旧孝道,可以用鲁迅创作《狂人日记》的旨要概之:&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是为了&救救孩子&,解放子女,由改革家庭,进而改良社会。这对于当时在沉闷压抑中渐有觉醒的中国,难道不是势所必然、理所应当的吗? 那么,是不是因为如今人心不古,&孝道&缺失,因此就得把《二十四孝》之类都搬出来,以其作为范本,不仅用来&以训童蒙&,更凭此对大众进行普及&孝道&的教育?倘是如此,倒是大可商榷了。古代的传统孝道,诚然可以作为一种道德资源,但却不能不分良莠、照单全收,而须有所批判、有所扬弃、有所选择。现在有些个学者高谈儒家的&价值理性&,&孝&无疑是一种道德价值,然而,当&孝&表现或者被编派成《二十四孝》那样无理性的乖张极端、荒诞怪异,试问,那还能说是&价值理性&吗?或又以为,《二十四孝》中每个范例,都是中心为&孝&,若把目光专注于这一点上,则对种种孝行事迹便可理解以至感动了。这是什么?这就是那种&意图伦理&&&在&孝&的意图下,什么乖张的行为,什么极端的事情,乃至戕害幼者弱者的恶行,都是可纵容可鼓励可彰扬,甚至可颂为&孝感天地&的了。 现如今有些人搬弄《二十四孝》,或是出于无知、盲信,而有些所谓的教授当然不会是无知。他们以趋时附势登坛作态之能,凭天花乱坠云山雾罩如簧之舌,就能拿《二十四孝》之类&忽悠&尽天下人么?不能的。只须把《二十四孝》原本拿出来,让人们用自己的眼光审视,用自己的头脑辨析,不用说80后、90后的年轻人,就是年岁已长的为人父母者,凡有常识思维、有正常人性、有点理性判断力的,想必都能毫不困难地看清《二十四孝》究竟是什么货色。于是,人们就会恍然而悟:那些个以&忽悠&为能事的所谓教授、学者实在是欺人太甚!
[责任编辑:杨海亮]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03/24 08:21
03/24 08:22
03/24 08:24
03/24 08:25
03/24 08:21
03/24 09:05
03/24 09:06
03/24 09:05
03/24 09:05
03/24 09:05
12/03 09:23
12/03 09:07
12/03 08:12
12/03 08:12
12/03 09:26
03/24 08:44
03/24 08:44
03/24 08:44
03/24 08:44
03/24 08:44
03/24 08:54
03/24 08:54
03/24 08:54
03/24 08:54
03/24 08:54
凤凰文化官方微信
播放数:5808920
播放数:444200
播放数:226934
播放数:185020
48小时点击排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景阳岗酒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