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的爱情诗句跟时间有关7点8点

关于写梅的爱情诗要古代诗_百度知道
关于写梅的爱情诗要古代诗
一定要有古韵要写梅 喻人也可以
梅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足雪 ,为有暗香来。赠范晔 与薛肇明弈棋赌梅花诗输一首 王安石 华发寻春喜见梅, 一株临路雪倍堆。 凤城南陌他年忆, 香杳难随驿使来。。 陆凯 南朝 宋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江梅 唐·杜甫 梅蕊腊前破,梅花年后多。 绝知春意好,最奈客愁何? 雪树元同色,江风亦自波。 故园不可见,巫岫郁嵯峨。 早梅 唐·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映春台。 唐·王维 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 杂咏 唐·王维 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 心心视春草,畏向玉阶生。 忆梅 唐·李商隐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 江上梅 唐·王适 忽见寒梅树,花开汉水滨。 不知春色早,疑是弄珠人。 庭梅咏寄人 唐·刘禹锡 早花常犯寒,繁实常苦酸。 何事上春日,坐令芳意阑? 夭桃定相笑,游妓肯回看! 君问调金鼎,方知正味难。 梅花 唐·崔道融 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 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 横笛和愁听,斜技依病看。 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梅花 唐·庾信 当年腊月半,已觉梅花阑。 不信今春晚,俱来雪里看。 树动悬冰落,枝高出手寒。 早知觅不见,真悔著衣单。 雪里觅梅花 唐·萧纲 绝讶梅花晚,争来雪里窥。 下枝低可见,高处远难知。 俱羞惜腕露,相让道腰羸。 定须还剪采,学作两三技。 梅花 唐·蒋维翰 白玉堂前一树梅,今朝忽见数花开。 几家门户重重闭,春色如何入得来? 忆梅 李商隐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 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 李商隐 匝路亭亭艳,非时袅袅香。 素娥惟与月,青女不饶霜。 赠远虚盈手,伤离适断肠。 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 梅花绝句(之—) 陆游 闻道梅花圻晓风, 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 一树梅花一放翁。 梅花绝句(之二) 幽谷那堪更北枝, 年年自分着花迟。 高标逸韵君知否, 正是层冰积雪时。 梅花绝句(之三) 雪虐风号愈凛然, 花中气节最高坚。 过时自会飘零去, 耻向东君更乞怜。 山园小梅 林和靖 唐 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擅板共金樽早梅 南朝·谢燮 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 畏落众花后,无人别意看。 梅花 宋·陈亮 疏技横玉瘦,小萼点珠光。 一朵忽先发,百花皆后春。 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 玉笛休三弄,东君正主张。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爱情诗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话说绝句爱情诗
龙年吉祥,祝文化漫谈全体版主和文友新年快乐。
& & & &&&(21)
& & & & 相思而有梦,恋情深厚使之然。有梦而见之,尽管只是一种虚幻的欢乐,但还可以迟迟品味,说出“梦里寻君作样看”的痴情语来。有梦而无见,这相思之情便无所遣放,徒有空自悲叹了。清代岭南诗人黎简,有一首绝句便写了有梦无见的相思苦楚。这首《二月十三夜梦于邕江上》如此咏道:
& & & && && && && && && && &&&“ 一度花时两梦之,
& & & && && && && && && && && &&&一回无语一相思。
& & & && && && && && && && && &&&相思坟上种红豆,
& & & && && && && && && && && &&&豆熟打坟知不知?”
& & & & 黎简是清代乾嘉年间岭南著名诗人、书画家。他多才多艺,工诗善画,兼精书法,擅长篆刻,号称“四绝”。一生未出仕,靠卖画、卖文及教馆为生,生活比较清贫。他是广东顺德县人,特喜爱东樵(罗浮)、西樵二山之胜而自号“二樵”。又因性情耿介,不慕名利,世人目之为狂,遂自号“狂简”。据说当时名动天下的大诗人袁枚,慕其诗才到广州欲求一见,竟被黎简拒之门外,足见其狂。还传说翁方纲任广东学政时,未到广州上任,先梦见二樵,一时更被传为佳话,可见黎简在当时文化人心目中有一定的地位。这首诗作者有小序云:二月十三夜梦于邕州江上,因友人归舟作书,寄妇梁雪。百端集于笔下。才书‘家贫出门,使卿独居’八字,以风浪大作,触舟而醒。呜呼!梦而不见,不如其勿梦也。况予多病少眠,梦亦不易得耶!辄作诗纪之.......由此可知,这诗写的是他怀念已故妻子梁雪的悲哀心绪。
& & & & “一度花时两梦之”,是指梅花开的时节就有两次入梦的情景。但这二次梦境,“一回无语一相思”,都无法向自己的亡妻倾诉心中的思念之情。这二句平淡叙述,波浪不兴,是一种抒发激烈情感之前的铺垫。后二句便是凄凉语,痴情语,由王维的《相思》诗化入。红豆种到相思坟上,这是诗人奇特的想象。红豆结子,熟了就会掉落到坟头。于是,诗人便进一层合理地展开想象:豆子散落打在坟身上时,栖息在坟里的亡妻能感觉得到吗?这离奇的设问也是痴情语,唯其痴更见其悲哀之情。
& & & &&&红豆,用为相思的象征物,在中国几乎无人不晓。那原因,当与唐代王维的那首五绝《相思》诗有关:“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但王维这首诗本来不是咏唱男女之间的相思,因为诗是写给他的好友李龟年的。诗题原作《江上赠李龟年》,这题目后来被人改了以后,也就逐渐演变成爱情诗的名作了。
& & & &&&实际上,在早于王维诗作之前的时期,例如东汉,或者迟至南北朝,民间已流传着多种版本的、由红豆的自然特质生发出许多神奇的传说。因它质坚如钻,色艳如血,形似跳动的心脏,红而发亮,不蛀不腐,色泽晶莹而永不褪色,且其“心”字形外观及纹路,颇像大心套小心,心心相印,于是便传说是心有相思之苦的人,落泪树下,难以化解,最终凝结而成。 或说是古时有位男子出征,其妻朝夕倚于高山上的大树下祈望;因思念边塞的爱人,哭于树下。泪水流干后,流出来的是粒粒鲜红的血滴。血滴化为红豆,红豆生根发芽,长成大树,结满了一树红豆,人们称之为相思豆。红豆的这些民间传说,相信是掩没王维诗作本意而使之成为专唱爱情的因素之一。此后,诗人们爱用红豆来咏颂爱情。近代王国维写过《红豆词》四首,是历代红豆爱情诗中的佳作。其第三首这样咏道:
& & & && && && && && && && && &&&“别浦盈盈水又波,
& & & && && && && && && && && && & 凭栏渺渺思如何?
& & & && && && && && && && && && & 纵教踏破江南种,
& & & && && && && && && && && && & 只恐春来茁更多。”
& & & & 王国维这诗突破了咏红豆尽言其“最相思”之意蕴,从红豆耐得践踏推残、只要有适当时机就会茂盛生长的特性,歌颂爱情至死不渝的坚贞,可谓写出了新意境。
& & & &&&前些年,国内一家服装企业为了打响其“红豆”牌的名牌效应,策划了七夕红豆相思节并举办以《红豆相思》为主题的诗词大赛,一时间在国内外的华人中兴起一股创作红豆诗词的热潮。据称一共收到十万多篇诗词作品,其中就有一批写得相当有水准的佳作。比如东北诗人刘庆霖的《红豆吟》:
& & & && && && && && && && && & “相思红豆古今日,
& & & && && && && && && && && && &聊把一枚存梦中。
& & & && && && && && && && && && &我自有情如此物,
& & & && && && && && && && && && &寸心到死为君红。”
& & & &&&七夕是中国本土传统的情人节,红豆是王维《相思》一诗广泛流行后在国人中认定为爱情和相思的象征物。因此,刘庆霖的诗作便由旧节日的复兴和传统文化的翻新入手,首句描述的就是这一盛事的景况。这是由题目直接切入的写法。次句紧承首句阐明的话题,描述自己置身于此项盛事的具体作为。“聊”字下得很妙,读者尽可以自己的理解去作合适的解读。在笔者读来,这“聊”字既包含有姑且、随和之意义,也有仓促参与、不经意之间作出决定的味道。首二句一扬一抑,为后面高潮的突起铺好路径。后二句则抒发诗人自己的胸怀和感情,也借自己的真挚感情来赋予红豆的高尚品质和忠贞情操。结句的“为君红”唱出了本诗的最强音,有让人为之动容的感染力。这诗因为是应赛之作,所以“寸心到死为君红”的“君”,可以是具体的一个人,也可以是泛指的人、群体或一种理念。比如可以把此诗解为作者歌颂爱情之作,也可以看作作者表达对复兴传统文化的坚定不移的深厚感情。而后者所表达的情怀已超脱个人的卿卿我我,意境更为广大。
& & & &&&刘庆霖的诗作是七夕红豆相思节诗词大赛的获奖作品,写相思,咏爱情、亲情,立意清新,笔力雄劲,深婉多姿,诗味醇厚。同是获奖作品的山东诗人张明新一首七绝,则可谓当今咏红豆写相思的妙作。
& & & &&&天籁之作往往是情感骤然而至,诗思撞入胸怀,诗句不假思索而信手拈来,一经写出,竟无须雕琢,朴实自然,顿放光彩,这与有意写诗而苦吟再三、雕琢几回拿出来的“工艺品”便决然不同。张明新的这首《送别》便属于这种情形,其诗曰:
& & & && && && && && && && && && &“南国春风路几千,
& & & && && && && && && && && && &&&骊歌声里柳含烟。
& & & && && && && && && && && && &&&夕阳一点如红豆,
& & & && && && && && && && && && &&&已把相思写满天。”
& & & &&&此诗以《送别》为题,全诗以送别人的情感为脉络,以形象描写和神奇妙喻交相织造成篇,从而写出送别情人或亲人的特定情感。
& & & &&&此诗最精彩的是第三句。作者突发奇思妙想,把夕阳比喻为红豆,一者形似,二者色近,可以生发合理的联想。而正是这一神奇妙喻,使得以景结情的结句水到渠成,有顺手牵羊之妙。当代诗人、诗评家丁芒这样评论道:“第三、四句用超常的诗联想把凄然送别的迷茫情绪导向辽阔、浩茫的高迈境界。”更有评论家认为,以夕阳喻红豆,以满天晚霞喻满腹相思,比王维用“春色”、“红豆”喻相思,有过之而无不及,是古往今来咏红豆写相思的颠峰之作。(未完待续)
& && && && && && && && &
& & & &&&(22)
& & & & 再读王凤山的一首《红豆情思》,也有动人之处。作者同样运用形象思维的写作手法,有了具体形象的支撑,读起来,便让人觉得亲近一些,有趣一些,舒畅一些,似乎正轻轻地挠到人们的痒处,有一种痛快感觉:
& & & & & & & && && && && && && && &&&“少年心事久尘封,
& & & && && && && && && && && && &&&偶拾香囊一豆红。
& & & & & & & && && && && && && && && & 勾起闲愁谁会得,
& & & && && && && && && && && && &&&伊人不到梦魂中。”
& & & & 少年心事,大多是一种朦胧的追求。但不带功利,不计得失,纯然出自天性,只是觉得好玩,或者特别喜欢。这其中,最让人一辈子记得、说不清给自己留下的是快乐还是懊悔、总是一不小心就翻出来咀嚼的,便是那没有结果的初恋。因为不成熟,所以有一点香甜,但更多的是酸涩。尽管酸涩,但因为曾经投入激情,所以又喜欢回头去寻味。那结果,又会有一番闲愁,一番惋惜。这首《红豆情思》,写的便是这种情感。相信世上的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情感经历,所以读这首诗时很容易把自己也摆进去,这就容易理解,容易催生情感的共鸣。也许是旧日里珍藏的一粒红豆,也许是那一本书中还夹在书页里已褪尽旧日颜色的字条或树页,也许是一件送出去又退回来但自己又一直不肯把它消灭的小礼物,“勾起闲愁谁会得,伊人不到梦魂中”!淡淡的哀怨,袅袅的情思,真让人难以消受。
& & & &&&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人生有太多的事要做,但,爱,是永远也忘不了的。此诗妙在只描述一片情感,让无形的情感能具象地凸现在读者眼前,这比空发议论,比抽象说理,诗味更纯正一些。
& & & && &红豆与相思,就这么被诗人们捆绑在一起,成为爱情诗中一个传唱千年的曲调。这曲调,似乎还让人百听不厌。那原因,是因为有高明的诗人,不断往旧的曲调里注入时代的新气息。常唱常新,曲子自然还有生命力。而且,每一个人有各自不同的经历,有人会唱得悲怆流泪,有人会唱得轻松幽默,是以丰富多彩。
& & & && &通常,写恋人相思的诗,有痴情语可以把相思之情表达得深婉一些,尽管只是适合于一些特别的情景,比如梦境,或则醉酒之时。但有时诗人也可以依借眼前的景物,通过着意渲染周围场境或景象,并采用拟人或其他修辞手法,同样达到以痴情语表深婉情的艺术效果。
& & & & 如清代诗人厉鹗的一首《杨柳枝词》,借眼前的春柳写女子的相思,便是一例。其诗曰:
& & & && && && && && && && && &“玉女窗前日未曛,
& & & && && && && && && && && &&&笼烟带雨渐氤氲。
& & & && && && && && && && && &&&柔黄愿借为金缕,
& & & && && && && && && && && &&&绣出相思寄与君。”
& & & & 这诗是以代言诗的形式写的,前二句就是描述女主人公在窗前所看到的景象:日近黄昏但斜阳还没落尽,湖边的垂柳笼烟带雨,水气A漫,柳色迷离。于是,诗人便从夕阳斜照、柳丝飘逸的景象联想到女子的相思心绪。那笼烟带雨的柔美的柳丝,正是相思绵绵少女的绝妙写照。遂以柳喻人,说出“柔黄愿借为金缕,绣出相思寄与君”的痴情语,使女主人公的爱情理想和相思情怀显得十分美好和愉悦。
& & & &&&同是清代诗人的金和,也有一首代言的爱情诗,同样含有以柳喻人的手法,但说出的痴情语却有另一种感情色彩。这首七绝《春闺曲》这样咏道:
& & & && && &  & && && && && &&&“也卷重帘也倚阑,
& & & && && && && && && && && && & 暗缄柳絮寄人看。   
& & & && && && && && && && && && & 东风用尽开花力,
& & & && && && && && && && && && & 吹上侬衣只是寒。”
& &&&以闺情为题材的绝句诗,是唐代诗人写得最多的一类怨诗。大抵有唐一代,疆域广大,边塞绵长,劳兵戍卒,造成多少人家新婚夫妻远别,那种独守空闺“悔教夫婿觅封侯”、“忆着征夫泪数行”的怨恨与悲哀,是诗人笔下写得最多的世象。金和的这首《春闺曲》写一位少妇,春日倚栏,纵目远眺,当也是思念远别的夫君。至于这远行未归的心上人,是戍边的将士,还是做买卖的商贾,还是上京赴考的学子,便不得而知,但从倚栏女子“暗缄柳絮寄人看”的动机来推测,似乎有怪夫君薄幸变心之意味。因为这柳絮毕竟是飘荡不定之物。正因为这妇人似乎感觉到远行的夫君或许在外另有移情变心之事,思念之中不免心寒至极,所以才说出催开万花的东风吹到自己身上依然只觉得寒冷的话来。这等于说,东风催开万花的送暖功力在自己的身上却失去效用。这是夸张,也是痴情语,但敞露的是惆怅而悲哀的心绪。
& & & &&&这首七绝,首句的两个“也”字,勾勒出这独守空闺的女子惆怅而疏懒的情态。卷帘,只为放目远眺,倚栏,是期待的人没有到来而心有不甘还想会否有奇迹出现。尽管每日里都只是失望而归,但这女子依然在失望中继续这“也卷重帘也倚阑”的守候,惆怅无奈的心境昭然若揭。这种铺垫为后两句的警策预先营造了浓郁的气氛。
& & & &&&假如这“也卷重帘也倚阑”的痴情女子有朝一日终于盼来了自己的夫君,她会怎么样呢?喜出望外,欢乐至狂?唐代无名氏的一首《杂诗》就有趣地描写这一特定时刻思妇的异常举动,其诗曰:
& & & && && && && && && && && &&&“一去辽阳系梦魂,
& & & && && && && && && && && && & 忽传征骑到中门。
& & & && && && && && && && && && & 纱窗不肯施红粉,
& & & && && && && && && && && && & 徒遣箫郎问泪痕。”
& & & & 辽阳,在辽东半岛,唐时战事频繁发生的地方。夫君从军远行去了辽阳,令守候在家的妻子牵挂心肠,梦魂游走到边关。这一天,忽有丫鬟匆忙来报,说姑爷回来了,他骑着马已到了中门,很快就要进屋里来啦。这在“卷帘”、“倚阑”疏懒站立的少妇,闻言顿时喜出望外,忙回到梳妆台前,对着纱窗手忙脚乱地翻出脂粉,正想匀施到脸上,突然在菱花镜中看到自己脸上的两道泪痕,拿着扑粉的纤手也就僵停在半空。她不想破坏这相思苦楚的印迹,不想让红粉掩没了它们。留着它,好让刚回来的情郎问上一句“你怎么流泪啦”,多少个日日夜夜的思念苦楚,也就有得倾诉了。多么细密的女儿家心思情怀,多么真实生动的爱情生活细节,让人读着拍案叫绝。“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恐怕便是接下来上演的动人情景了。
& & & & 好诗就这么感人。唐代无名氏的另一首《杂诗》,似乎就是接着写这对久别团聚的夫妻在享受了短暂的相聚之后又依依惜别的场面,其诗曰:
& & & && && && && && && && && & “数日相随两不忘,
& & & && && && && && && && && && &郎心如妾妾如郎。
& & & && && && && && && && && && &出门便是东西路,
& & & && && && && && && && && && &把取红笺各断肠。”
& & & & 团聚的欢乐,也就是短短的那么几天,越是短暂,就越加珍惜每一刻欢聚的宝贵时间。但欢乐的时间过得最快,转瞬又要分手离别。一面是情意绵绵如胶似漆的缠绵,一面是痛断肝肠难以割舍的离别,残酷的这一时刻终于到来。或许是就要远行的丈夫知道妻子害怕自己一走会否变心,便在红笺上写下几句让妻子定心的誓言之类。不过,那毕竟是纸上的东西,海誓山盟虽好,又怎么能替代得真人耳鬓厮磨的温存?红笺上的笔迹未干,断肠人已不得不各奔东西,这便是催人泪下的场景。
& & & & 清代女诗人刘絮窗有一首《送别感赋》,写的也是恋人离别的情景,但诗意文雅而含蓄一些,其诗曰:
& & & && && && && && && && && &“理罢云鬟展转思,
& & & && && && && && && && && &&&池塘正值梦回时。
& & & && && && && && && && && &&&近来诗句如春柳,
& & & && && && && && && && && &&&只向东风赠别离。”
& & & & 首二句便说她送走了情郎之后,茫然若失,正在池塘边对着水中照影用手梳理一头乌发之时,想起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和淮南小山的“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诗句,不免又辗转生出伤离念别之思绪。梦回时,指谢灵运“池塘生春草”的诗句乃在梦中得之,与自己此时心境正相仿佛,是以取“正值”二字助“展转思”的特定情景。这么写,可以借谢公之典故来渲染自己对送别男子魂牵梦萦的思念之情,为后两句的抒发情感营造客观氛围。
& & & & 后二句是本诗的点睛之笔。拿春柳比诗句,想象十分奇特。柳丝在春风中迎风摆动,好比送别人之挥手作别。柳与“留”谐音,折柳便是作留、挽留。所以,古人尽以折柳表达送别依依不舍之心意。诗句与春柳的可比,是因为送别的诗句能表达摇曳跌宕之情思,恰似柔柳在风中飘舞披拂。自己写给情郎的赠别诗句,正如多情的春柳迎着东风舞出别离之柔姿,唱出惜别之情思。这种比喻,这番言语,未经人道过,是以显得新颖,有味,深具熟悉的“陌生化”效果。
& & & &&&上举唐代无名氏《杂诗》中也有一首写恋人离别的情景,但诗里的女主人公不但抒发分离的苦楚,更为情郎在天涯海角的漂泊奔波牵挂担心。其诗曰:
& & & && && && && && && && && & “花落长川草色青,
& & & && && && && && && && && && &暮山重叠两冥冥。
& & & && && && && && && && && && &逢春便觉飘蓬苦,
& & & && && && && && && && && && &今日分飞一涕零。”
& & & && &花开花落,草长莺飞,烟雨朦胧的春天,原本是情人踏青、恋人相聚的时节,偏偏在此时要与情郎分离作别,心中的感受岂一个愁字、苦字能说得。飘蓬,本意指风吹折蓬篙在空中飞旋不定,此处喻远走他乡的恋人到处漂泊的生活。正因为想到恋人在外面飘泊奔波的苦楚,分手时便忍不住的伤心落泪。这诗的可道之处,就在送别的女子不但为自己日后独守深闺的苦楚掉眼泪,也为出门谋生的男人飘泊无定的生活担心,这正是真爱、纯朴的爱。(未完待续)
& & & && && && && && && && && && && & (23)
& & 写闺房爱情,当然也不尽是离愁别怨之一类。偷情,幽会,纵欢,也多被诗人捕捉到自己的笔下。唐代的李商隐,善于写爱情诗。在他的那些爱情诗中,就有几首写幽会偷情的。据说李商隐写了近百首以爱情为题材的诗,但有趣的是,这些诗多以无题为题(或随意从诗的首句摘头二字作题,也是无题),显然有意隐藏事实与写作动机,让人读后一头雾水,难以猜透作者的原意,因此李商隐的诗比较晦涩。因为晦涩,又极朦胧,读者便可依据自己的经历去解读,一千个读者就解读出一千个李商隐,或许,这也正是李商隐的成功之处。试看这首《闺情》:
& & & && && && && && && && && & “红露花房白密啤,
& & & && && && && && && && && && &黄峰紫蝶两参差。
& & & && && && && && && && && && &春窗一觉风流梦,
& & & && && && && && && && && && &却是同袍不得知。”
& & & &&&诗题作“闺情”,似是讽仕女深闺情事,但言蜂蝶参差而至,则当又属歌妓或女道士之类。“春窗一觉风流梦”,该有多少美艳的传奇故事融入句中呵,可让人嗟叹的是,在一朵花上缠绵悱恻的黄蜂紫蝶“却是同袍不得知”!同袍者,军人之谓也。典出《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古人称衣中衬棉絮者为袍,贴身裹衣曰泽,军人着相同服装,是为“袍泽之谊”,故军人相称曰“同袍”。李商隐的诗好用典,形成自己独特的隐僻风格,此诗可见一斑。
& & & &&&李商隐所写情爱题材绝句,既有讥讽,也有同情,既言他人,也述自己,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辨也难,解也难。再看这首《无题》:
& & & && && && && && && && && &“待得郎来月已低,
& & & && && && && && && && && &&&寒喧不道醉如泥。
& & & && && && && && && && && &&&五更又欲向何处,
& & & && && && && && && && && &&&骑马出门乌夜啼。”
& & & &&&这首绝句写得浅白一些,女子与情郎私约幽会,左等右等一直到深夜才见人影,可进了门几句应答的话都没说完人已烂醉如泥。好容易挨到五更时分人醒了,谁知他一看怀表便急匆匆骑马又走了,此时天尚未明,夜鸟还在啼叫。这mm也够可怜,想偷情却未能成其好事,可谁叫她恋上一个酒鬼呢!
& & & &&&那么,这酒鬼为何一醒来又急忙溜之大吉呢?或许这人是官员,要上早朝;或许这人是有老婆的,必须在老婆起床之前溜回自已的书房;或许这人已厌倦约会女子,经不住纠缠却会演戏巧妙规避。但这人会不会是诗人自己呢?要不,他怎么知道这些细节?& && && && && && && && &&&
& & & & 偷情,婚外情,这些在古代还是少数风流才子方拥有的生活习尚,在科学技术飞快发展、经济生活迅速改变的今天,已逐渐成为一股汹涌的潮流。古老的和近现代的爱情观念都面临严峻的挑战,一夜情、试婚、同居、换偶、同性恋,或大行其道,或跃跃欲试,先前那种纯洁的神圣的爱情有被挤压、被轻视、被淡化的倾向。听一听当代的流行歌曲,你就知道这爱情到底被疯狂的人们挤到那一个角落里去。这种社会现象,时不时也被敏感的诗人捕捉到自己的诗作里。试读当代诗人马旭的二首《无题》绝句,便能窥见蛛丝马迹。
& & & &&&《无题》之一这样咏道:
& & & && && && && && && && && & “ 一怀软玉乱青丝,
& & & && && && && && && && && && & 雨后伊人归去迟。
& & & && && && && && && && && && & 昨夜余香犹在手,
& & & && && && && && && && && && & 曾经梦里盗红脂。”
& & & && &《无题》之二这样写道:
& & & && && && && && && && && &&&“梦醒已是奈何天,
& & & && && && && && && && && && & 云散巫山何处边。
& & & && && && && && && && && && & 空对残红啼旧恨,
& & & && && && && && && && && && & 美人一去事茫然。”
& & & &&&诗人写的都是梦境,但梦境也是现实的折射,现实为梦之源,梦为现实之复制。这些香艳的梦境,其实都是当今社会现实中婚外情、一夜情泛滥的写照。“昨夜余香犹在手”,今朝已成陌路人。“美人一去事茫然”,留下的只有那“一怀软玉乱青丝”的温馨记忆。实际上,当流行歌曲在唱着“不要在我寂寞的时候说爱我,除非你真的能给予我快乐”,唱着“我对爱情已死心,贪高兴狠心敷衍一下”,唱着“我不知道该用什么计较,去换每一个天黑的拥抱”等等赤裸裸直白歌词时,最前卫的诗人也已被时代甩得老远老远的了(当然那些用下半身写作的新诗诗人不在此论之列)。大凡喜欢和写作旧体诗词的诗人,骨子里浸泡的是传统意识。他们,都不是善于追赶时尚的弄潮儿。相对来说,都属于思想比较保守者。因此,当今我们在绝句中所读到的爱情诗,大体还是延续古代人的思想观念者居多。审美情趣,道德情操,生活情调,仍以传统为正宗。马旭的无题诗,依然是李商隐式的“犹抱琵琶半遮面”,不想在诗题中亮出爱情乃至婚外情的字眼。& & & & (未完待续)
& & & && && && && && && && && && &&&(24)
& & & & 据说女人偷情会做梦,男子偷情善写诗。男子给情人写诗,通常是一种感情的暗示,把自己的感情藏匿在诗句中传递过去,目的在于勾心。且看唐代长须人一首绝句《歌送张生妻》:
& & & && && && && && && && && &&&“花前始相见,
& & & && && && && && && && && && & 花下又相送。
& & & && && && && && && && && && & 何必言梦中,
& & & && && && && && && && && && & 人生尽如梦。”
& & & &&&以“人生尽如梦”强调花前月后近距离接触的惊喜和乐趣,明显带有调情性质。给一个有夫之妇写这种调情诗,用意不言自明。有人调情,自然就有人变节。真符女有绝句《妻答一首》便流露出对男人变节的忧虑:
& & & && && && && && && && && && &“琴瑟情虽重,
& & & && && && && && && && && && &&&山林志自深。
& & & && && && && && && && && && &&&常忧时节变,
& & & && && && && && && && && && &&&辜负百年心。”
& & & &&&既有“常忧时节变,辜负百年心”的忧虑,便说明那时的变节是常有之事。变节当然主要是发生在男人里头。男人天生有一种喜新厌旧的心态。有人说那是一种探险和征服欲,刺激与难度成正比。有人说那是遗传基因里残留的雄性动物本能,只要有适当的时机就会有顽强的表现。其实,这些只不过是男人变节的借口而已。
& & & & 在情人面前信誓旦旦的是男人,为功利为名誉而割舍自己情感的也是男人。男人的背负太多,本不该自作多情。正如童安格所唱的:“怕自己不能负担对的深情,所以不敢靠太近。”但现实中的男人,又有多少人会有这等自知之明呢?始乱之,终弃之。清末民初的旷世奇才、一代“情僧”苏曼殊,便是一个极端的典型。
& & & & 苏曼殊, 本名云瑛,13岁自投佛门,却因偷吃鸽肉犯杀生之戒被逐出山门。三年后因初恋情人投海殉情而香消玉殒,他万念俱灰,再度皈依佛门。但他尘缘难断,其后又几堕情网。这个“风月和尚”一生与情爱结下不解之缘,写下无数情诗和恋情小说,首开鸳鸯蝴蝶派之先河。
& & & && & 且看他的二首绝句,
& & & && & 其一:
& & & && && && && && && && && && &“好花零落雨绵绵,
& & & && && && && && && && && && &&&辜负韶光二月天。
& & & && && && && && && && && && &&&知否玉楼春梦醒,
& & & && && && && && && && && && &&&有人愁煞柳如烟。”
& & & && & 其二:
& & & && && && && && && && && && &“收将凤纸写相思,
& & & && && && && && && && && && &&&莫道人间总不如。
& & & && && && && && && && && && &&&尽日伤心人不见,
& & & && && && && && && && && && &&&莫愁还自有愁时。”
& & & &&&这二首绝句是题画诗。那是他在南京与名妓金凤相恋时,金凤给他一绢素帕求画,他画了《春光柳枝图》,题上这二首诗。春光柳枝,正是调情景致。第一首的“玉楼春梦醒”,写的主角是女子,当指送“素帕求画”的这位名妓。“柳如烟”出自郑板桥《念奴娇?金陵怀古――莫愁湖》:“鸳鸯二字,是红闺佳话,然乎否否?多少英雄儿女态,酿出祸胎冤薮。前殿金莲,后庭玉树,风雨催残骤。卢家何幸,一歌一曲长久! 即今湖柳如烟,湖云似梦,湖浪浓于酒。山下藤萝飘翠带,隔水残霞舞袖。桃叶身微,莫愁家小,翻借词人口。风流何罪?无荣无辱无咎。”诗人用“有人愁煞柳如烟”暗接郑板桥词意,正有“风流何罪?无荣无辱无咎”之挑逗用心。第二首转而直接写自己对金凤的相思愁怀,由“莫愁”导出“有愁”,巧妙扣住郑板桥词作而抒发炙热情感,借以打动这位美女。
& & & & 画是好画,诗是好诗,情是柔情,只是情不能专一,爱不能终始。他既恋上金凤,却仍然频繁出没于烟花柳巷,与无数青楼女子共度风情。他的“爱情空气观”似乎比柏拉图的精神恋爱理论还要彻底,他说“爱情者,灵魂之空气也。”既然爱情是灵魂的空气,那就无须肌肤的接触而尽情呼吸便是了。
& & & & 那他是怎么呼吸的呢?原来是用眼睛。他把女子招进屋里,在桌前对坐凝视,话也不说一句,就那么神经兮兮地用眼睛呼吸那“爱情的空气”,吸足之后就让她离开走人。
& & & & 但这种无聊把戏玩多了也会腻的。纯粹为了性便不是爱情,但没有性的爱情也不是真爱情。后来在他又与西班牙传教士庄湘的女儿雪鸿堕入情网后情欲便无可遏止了。可是当雪鸿想全身心交付给他时,他却以“佛命难违”拒绝了。那女子于是悲怆地喊叫道:“既然已决定终身事佛,为什么还要爱我?”苏曼殊没有回答,也无能回答。不过,他后来写下的绝句却凝聚着一腔愁绪:
& & & && && && && && && && && &“秋风海上已黄昏,
& & & && && && && && && && && &&&独向遗编吊拜伦。
& & & && && && && && && && && &&&词客飘蓬君与我,
& & & && && && && && && && && &&&可能异域为招魂?”
& & & & (未完待续)
& & & && && && && && && && && && && & (25)
& & & & 男人是受血气左右的动物。血气来时如铁似钢,血气消时是烂泥一摊。血气方刚时意气用事,过后平静下来又追悔莫及。唐人罗虬,善诗词,与罗隐、罗邺齐名,世称“三罗”。因累举不第,曾从~州李孝恭。李孝恭府中有歌妓杜红儿,与罗虬交往甚蜜。有一次,他请杜红儿唱“卡拉OK”。李孝恭唯恐坏了自己的名声,就向杜红儿交待几条纪律。纪律无非是几要几不要之类,总之红儿当晚的行止便让罗虬很没面子。罗虬恼羞成怒,便拔刀砍杀红儿。坐罪之后深感内疚,乃以忏悔、罪责的心态写下《比红儿诗》一百首。那时的人还不懂什么吉尼斯世界纪录,要不这倒是有资格申请。但有人细心地读完了这一百首绝句后说,这一百首只是一个味,读一首也就足够了。既然如此,我们就来读一首吧:
& & & && && && && && && && && &“薄罗轻剪越溪纹,
& & & && && && && && && && && &&&鸦翅低从两鬓分。
& & & && && && && && && && && &&&料得相如偷见面,
& & & && && && && && && && && &&&不应琴里挑文君。”
& & & &&&鸦翅是形容头发乌黑,越溪纹指衣服的名贵,越溪就是西施浣纱之溪。这首诗夸红儿的衣饰,夸红儿的发型,夸红儿的美貌,说假如被司马相如看见,决不会去挑卓文君。乡下人有一句讥讽这种心态的话:“死去的老婆贤慧漏网的鱼大!”罗虬正是这种人。一百首绝句尽夸红儿,要夸也要夸得恰当,否则便适得其反。像尾联这样的句子,至少也有三十首。如“神仙得似红儿貌, 应免刘郎忆世间”;“若教比并红儿貌,枉破当时国与家”;“更教乞与红儿貌,举国山河不值钱”;“得似红儿今日貌,肯教将去与夫差”;“汉皇若遇红儿貌,掌上无因着别人”;“诗人若有红儿貌,悔道当时月坠云”。
& & & & 够了,够了,再列举读者也看烦了。总之,这红儿是比西施、卓文君、赵飞燕、杨玉环更漂亮的美人,可诗人既然那么迷恋红儿的美色,又怎么一丢面子就砍杀自己的恋人呢!也许下面这首绝句倒是透露了一点天机:
& & & && && && && && && && && & “世事悠悠未足称,
& & & && && && && && && && && && &懒将闲事更争能。
& & & && && && && && && && && && &自从命向红儿断,
& & & && && && && && && && && && &不欲留心在裂缯。”
& & & & 裂缯,用的是妹喜的典故。据晋人皇甫谥《帝王世纪》载:“妹喜好闻裂缯之声而笑,桀为发缯裂之,以顺适其意。”红儿令罗虬六神无主,命都没了,那还有心思偷着乐。或许正是连闲事也争能不得,郁郁不得志而倾注浓情于红儿,而当红儿在众人注目的场合竟给他一个难堪时,便拿红儿发泄心中诸般愤恨了。其实,这便是“懒将闲事更争能”而走向反面极端。这也看得出,罗虬事后的比夸红儿,掩饰不了砍杀红儿那当儿骨子里压根儿没把红儿当正人看。
& & & & 其实,也怪不得罗虬。那时的文人,大W都把妓、妾、婢看成如同任人骑玩之马。无论是官妓还是家妓,都处于类似半奴隶的地位。官员或主人可以任意处置她们,可以卖,也可以当礼物赠人。因此,妓、妾如“笼鸟无常主”。白居易有一首绝句《移牡丹栽》说的就是妓、妾频繁换主的情形:
& & & && && && && && && && && & “金钱买得牡丹栽,
& & & && && && && && && && && && &何处辞从别主来。
& & & && && && && && && && && && &红芳堪惜还堪恨,
& & & && && && && && && && && && &百处移得百处开。”
& & & & 白居易对“百处移得百处开”的婢妾妓女又惜又恨,却丝毫不思量这令其“堪惜还堪恨”的境况究竟是谁造成的,难道“三年五岁间,已闻换一主”会是婢妾自己乐意所为吗?明知供人玩乐的妓妾无力掌控自己,白居易怎么又能恨她们不能专一终始呢?白居易这种不讲权利平等而只要女子从一而终的封建礼教观念曾经害死了一名女诗人关盼盼。
& & & & 关盼盼是徐州镇帅张值陌耍潘篮蠊嘏闻文罹砂患蓿谘嘧勇ザ谰邮嗄辏粲小堆嘧勇ァ肪淙祝指腥恕0拙右状诱帜涣耪胖偎厥掷锬玫焦嘏闻问鳎旌褪住U獗闶怯忻难嘧勇ナ隆9嘏闻蔚脑鞯谝皇仔炊朗乜章ハ嗨贾啵
& & & && && && && && && && && &&&“楼上残灯伴晓霜,
& & & && && && && && && && && && & 独眠人起合欢床。
& & & && && && && && && && && && & 相思一夜情多少,
& & & && && && && && && && && && & 地角天涯未是长。”
& & & &&&由“残灯伴晓霜”可知小女子彻夜未眠,而合欢床只有一人独眠,暗指夫君死后先前的恩爱生活已不再。物尤在而人已丧,那一份思念苦楚的确惨不堪言。这前两句已写出心上人不幸死去后自己独守空楼之凄凉苦楚。接着,便感叹这样的日子已延续多年(后一首更直接点明已十年),即便是天涯地角之长也未及自已相思的苦情长。诗写得朴实而委婉,感情真挚有如溪水缓缓流淌。白居易和诗便应之曰:
& & & && && && && && && && && &“满床明月满帘霜,
& & & && && && && && && && && &&&被冷灯残拂卧床。
& & & && && && && && && && && &&&燕子楼中霜月夜,
& & & && && && && && && && && &&&秋来只为一人长。”
& & & &&&明月本为清光,因有秋霜其光便也冰冷寒凉。而合欢床上的独眠更易感觉被冷灯残。这是白居易沿着关盼盼的思路进一步补充描述那凄凉景象。但白居易接着便发议论,说秋夜的霜冷凄凉,但为盼盼一人而特别地消逝得缓慢、使得煎熬的时间格外地漫长!这有表示同情之意味。俗话说“愁多觉夜长,欢乐嫌日短”。但凡因愁苦因悲伤因怀念因思恋而不能成眠者,便会有感觉夜里时间多么难熬的深刻感受。
& & & & “秋来只为一人长”,这是对盼盼的不幸给予深深的叹息和同情。但这种同情的表达并未明白说出,因而显得含蓄委婉。白居易这首和诗,既和得贴切(延续了残灯、秋霜、合欢床、独眠人的意象),又和得精巧(增添了“拂卧床”动作揭示其身份和生活现状),同时也充满了人性关怀,这与原唱既相衔接又不雷同,当是一首和诗佳作。
& & & && &关盼盼第二首则坦露自己忠于爱情,至死不渝:
& & & && && && && && && && && &&&“北邙松柏锁愁烟,
& & & && && && && && && && && && & 燕子楼中思悄然。
& & & && && && && && && && && && & 自埋剑履歌尘散,
& & & && && && && && && && && && & 红断香销已十年。”
& & & && &首句是盼盼想象中张帜沟鼐跋蟆1壁绞呛禾剖贝姆爻。吩卣帧肮樵岫濉保沟氐痹诒壁1壁砂囟[漫着惨雾愁烟,这景象在盼盼的头脑中挥之不去,于是,次句便言自己日夜在燕子楼中沉寂地经受着愁思的煎熬。第三句的“自埋剑履歌尘散”,是说张炙篮笏愀婢栉杌冻9攀被实畚硎径郧仔糯蟪嫉某璋匦硎艹枵呖梢耘褰4┞某实郏饨小敖B纳系睢薄!白月窠B摹北闶遣幌爰绦硎苷庵质艹璧奶厝ā!案璩旧蹦酥痢昂於舷阆咽辍保撬蹈璨怀⑽璨惶肟腔独殖∷垡延惺辍U夂罅骄浔砻魉哉炙篮螅悴辉俪鋈牖独殖∷韵允咀约憾园榈闹艺旰妥ㄒ弧0拙右椎牡诙缀褪廊豢圩」嘏闻蔚幕疤猓χ唬
& & & && && && && && && && && &“钿晕罗衫色似烟,
& & & && && && && && && && && &&&几回欲着即潸然。
& & & && && && && && && && && &&&自从不舞《霓裳曲》,
& & & && && && && && && && && &&&迭在空箱十一年。”
& & & &&&钿是古代一种镶嵌金花、宝石的珍贵首饰,钿晕是指金花已失去光彩。珍贵的首饰和飘亮的衣裳久置不用,颜色都已改变。谁不想穿戴得飘亮一点呢?每次想要穿戴时,都在暗自落泪中打消了念头:心上人不在了,穿戴给谁看呢!于是,又把飘亮的衣衫放回箱子里。自从远离欢乐场所,这些衣衫便在箱子里放了十一年。《霓裳曲》是唐玄宗时期著名的舞曲,曾被白居易誉为“善歌舞,雅多风态”。有“风袅牡丹花”之妙的关盼盼,每次献艺当然少不了《霓裳曲》。白居易在这里特地提起,既是赞誉,也是婉惜。有追思以前对盼盼舞技高超的赞誉,也由对盼盼从此告别欢乐场所的婉惜。这是由同情而生发出来的怜惜,但却有点怜艺过于怜人的味道。
& & & & 盼盼第三首原作写自已心死意冷,万念俱灰:
& & & && && && && && && && && & “适看鸿雁洛阳回,
& & & && && && && && && && && && &又睹玄禽逼社来。
& & & && && && && && && && && && &瑶瑟玉箫无意绪,
& & & && && && && && && && && && &任从蛛网任从灰。”
& & & & 鸿雁和玄禽(玄禽即燕子),都是气候变迁的候鸟。鸿雁每年秋天由北向南飞,燕子每年春天由南飞往北。“适看”与“又睹”,表明一年过了又一年。这是第一层意思。鸿雁又是传书的信使,燕子则雌雄成对,双宿双飞。逼社是说社日即古代祭祀土地神祈祷丰年的日子已在眼前。燕子结对飞来,社日将到,本该让鸿雁传信,可人已逝,意绪顿空,那还有什么心思瞎凑热闹。看看那墙上挂着的玉箫,书房摆放的瑶瑟,多么心爱的乐器,都结了蛛网,布满灰尘,本该侍弄一下,但生活情趣都没有了,那有心思去收拾,就让其腐烂好了。这是哀叹自己的青春已随爱情生活的消逝而消逝,心态比较悲观。白居易作为一个长者,一个贤人,本来应该在和诗中劝慰她,开导她,毕竟人生并非专为那个人活着。命运即使给你关上一层门,你也有权利再开一扇窗。快乐而顽强地活下去,人生还有未曾见过的好风景。但这个本来素有同情心的诗人,却反而在第三首和诗中却突然从同情怜惜的立场转向模棱两可的议论,和诗曰:
& & & && && && && && && && && & “今春有客洛阳回,
& & & && && && && && && && && && &曾到尚书墓上来。
& & & && && && && && && && && && &见说白杨堪作柱,
& & & && && && && && && && && && &争教红粉不成灰?”
& & & & 有客洛阳回,是指张仲素从洛阳回来与白居易相见一事。尚书墓就是张帜埂T缴惺槟股侠矗侵刚胖偎乩粗埃秸帜沟厝タ戳艘换亍K嫠甙拙右祝乇咧值陌籽钍鞫家丫さ糜指哂执郑勺髦恿恕0拙右拙荽吮阋愿刑尽罢毯旆鄄怀苫摇保湔孪砸狻N侍獗愠鲈谡饨峋渖稀;蛐戆拙右椎脑猓撬的骨暗陌籽钍鞫汲ご罂捎梦褐耍璋呐嗽趺窗镜米≌饴す录诺乃暝履兀康诠嘏闻味晾矗且馕侗愦蟛灰谎恕S绕涫前拙右缀褪字猓剐戳肆硪皇姿嬖洌涫唬
& & & && && && && && && && && & “黄金不惜买蛾眉,
& & & && && && && && && && && && &拣得如花四五枝,
& & & && && && && && && && && && &歌舞教成心力尽,
& & & && && && && && && && && && &一朝身去不相随。”
& & & &&&这明显是说,你是张只ㄖ亟鹇蚶吹模敖呔⌒牧Π涯愕鹘坛刹模裁凑炙懒四悴桓嫠ツ兀空饧蛑笔且皇妆泼≌钦馐霉嘏闻巫谷胪虬阃纯嗌钤ā5闭胖偎亟拙右椎娜缀褪罢馐自徊⒔桓嘏闻问保恕K耄约褐矣谇榘谘嘧勇ザ朗厥辏驯ナ芄录胖啵氩坏较蟀拙右渍庋泄厍忻裆部嗌拿嘶共荒芾斫馑诵闹叨僮桶拙右姿
& & & && && && && && && && && &&&“自守空楼敛恨眉,
& & & && && && && && && && && && & 形同春后牡丹枝。
& & & && && && && && && && && && & 舍人不会人深意,
& & & && && && && && && && && && & 讶道泉台不去随。”
& & & && &苦痛之中关盼盼绝食求死,旬日而终。不知此事是否可把白居易定为“以诗杀人”的一个案例,至少,是他的诗误导了盼盼轻生。(未完待续)
& & & &&&(26)
& & & && &也许,爱情的忠贞通常是必得死了方圆满的。譬如梁祝,假如做了夫妻,难免在生活中碰碰撞撞发生某些磨擦,又难免在情感中遭遇某些变化,到头来不一定便能恩爱相守,完美无瘕。倒是双双殉情,化蝶齐飞,乃给国人留下一个永不磨灭的爱情神话。由此说来,则似乎又是白居易成全了关盼盼,使关盼盼信守旧爱的真蹈星槎ㄐ陀谟篮愣玫绞廊说母杷獭9τ牍驼饷雌婷畹卦尤嘣谝豢椤5还茉趺囱拙右准岢执右欢盏姆饨窠坦勰睿迫搜城槎溃怯Ω迷獾角苍鸬摹
& & & && &在恋情的天平上,殉情而死者的份量总是要重一些。而为自己死去的情侣所写的悼亡诗,通常也很感人。
& & & && &唐人写悼念妻子诗最出名的是元稹。元稹的三首七言律诗《遗悲怀》是古今悼亡诗中的绝唱。“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这些都是世代被人传诵引用的名句。元稹的《六年春遣怀》八首绝句也是一组情真意切的悼亡诗,且读其二:
& & & && && && && && && && && & “检得旧书三四纸,
& & & && && && && && && && && && &高低阔狭粗成行。
& & & && && && && && && && && && &自言并食寻常事,
& & & && && && && && && && && && &惟念山深驿路长。”
& & & && &这诗写得朴质平易,通篇未见有直接抒写悼念情怀心绪的字眼。首两句述说翻检到亡妻生前写给自己的几页信纸,信上的字高高低低,参差不齐,行距欠均。尾两句则是信中内容,妻子说家中生活困难,两天只吃一天的食粮,也已习以为常,自己唯一挂念的倒是丈夫远行在外,少不了深山驿路奔波劳累,无人照顾,饮食无常。真档陌ǔ6颊饷雌铀囟匠!5鼗程逄奈虑槿戳魈视谧掷镄屑洹T∮谑形醋乓痪涓锌幕埃琳呷创诱馇骋灼降男鹗鲋懈惺艿剿欠蚋局湎噱σ凿ǖ墓厍泻褪硕酝銎弈侵植荒茏砸训纳钋椤T俣涟耸字澹
& & & && && && && && && && && &“伴客销愁长日饮,
& & & && && && && && && && && &&&偶然乘兴便醺醺。
& & & && && && && && && && && &&&怪来醒后旁人泣,
& & & && && && && && && && && &&&醉里时时错问君。”
& & & & 这首绝句被赖汉屏先生誉为“七绝”。“七绝”是说此诗具七层深曲之美:从旁人泣见出自己伤心,一曲;以醉里暂忘失妻之痛写出无以忘却的哀思,二曲;怀念亡妻的话拐以“错问”二字出之,三曲;醉里寻伊未免空虚索寞,四曲;乘兴倾杯却引人抽泣,五曲;以“时时错问君”再现往昔夫妻形影不离情景,六曲;醉后忘情而醒来惊愕,细节隐而情态现,七曲。此诗如此深曲而曲曲传情,的确写来沉痛感人。
& & & &&&比元稹稍后的诗人赵嘏有一首绝句《悼亡》也颇有特色:
& & & && && && && && && && && & “明月萧萧海上风,
& & & && && && && && && && && && &君归泉路我飘蓬。
& & & && && && && && && && && && &门前虽有如花貌,
& & & && && && && && && && && && &争奈如花心不同。”
& & & &&&诗人在夜晚海边思念亡妻,说爱妻逝后自己犹如随风飘散的野草。爱心已随爱人而去,虽然有花容月貌的女子来到门前,也心如止水,因为那美貌纵使相似可再也没有相同的一颗心。此诗语句也属平淡,但诗意幽静而深长,抒发对亡妻真档陌臀尴藁沉抵椋腿硕痢
& & & &&&宋代诗人也有几首悼亡诗值得一读。且看王十朋的一首《悼亡之三》:
& & & && && && && && && && && && & “偕老相期未及期,
& & & && && && && && && && && && && &回头人事已成非。
& & & && && && && && && && && && && &逢春尚拟风光转,
& & & && && && && && && && && && && &过眼忽惊花片飞。”
& & & &&&此诗先陈伤感哀情,再移情于景,以落花之景结哀恸之情,深婉感人。
& & & &&&明人王船山也有一首以景结情的《悼亡》诗:
& & & && && && && && && && && && & “十年前此晓霜天,
& & & && && && && && && && && && && &惊破晨钟梦亦仙。
& & & && && && && && && && && && && &一断藕丝无续处,
& & & && && && && && && && && && && &寒风落叶洒新阡。”
& & & &&&妻子逝世已十年,可恋情仍藕断丝连,但人死不能复生,藕丝再无可续。只见风吹过、黄叶飘飞洒落在墓道上,怎不令人心碎?也是凄婉之诗.
& & & &&&再看陆游《沈园》二首。陆游《沈园》诗被评为“古今断肠之作”。
& & & && && &&&其一:
& & & && && && && && && && && && & “城上斜阳画角哀,
& & & && && && && && && && && && && &沈园非复旧池台。
& & & && && && && && && && && && && &伤心桥下春波绿,
& & & && && && && && && && && && && &曾是惊鸿照影来。”
& & & && && &&&其二:
& & & && && && && && && && && && &&&“梦断香消四十年,
& & & && && && && && && && && && && & 沈园柳老不吹绵。
& & & && && && && && && && && && && & 此身行作稽山土,
& & & && && && && && && && && && && & 犹吊遗踪一泫然。”
& & & && &沈园是陆游与前妻唐婉分离后相遇之地,那首有名的《钗头凤》便是当时触动情感而题写于园壁间。原来,陆游初娶表妹唐婉,婚后感情深厚。争奈不得陆母欢心,逼其仳离。唐婉遂改嫁赵士程,陆游复娶王氏,但对唐婉旧情难断。《沈园》诗写于是次相遇后四十年,陆游其时已七十五岁,重游沈园,壁间题词犹在,而唐婉已亡故多年,一时百感交集,写下这两首绝句。正因此,陈衍《宋诗精华》方说:“无此绝等伤心之事,亦无此绝等伤心之诗。”
& & & &&&提倡“兴会神到”、追求“得意忘言”的明代“神韵”派诗人王阮亭曾为死去的妻子写下二十六首悼亡诗,呈现的是另一种风格,且读其一首。其四曰:
& & & && && && && && && && && & “小阁垂帘日扫除,
& & & && && && && && && && && && &垆熏茶具宛精庐。
& & & && && && && && && && && && &红囊拣得钗头茗,
& & & && && && && && && && && && &手沦清泉伴着书。”
& & & &&&全诗尽述先前与妻子朝夕相处的往事,说妻子每天都到书房料理闲杂事务,放窗帘、抹台凳、扫地板、摆放文房四宝、点燃茶炉,沏好一杯好茶置于书案旁,好让自己的夫君一边品着香茗,一边阅读写作……。
& & & &&&诗里无一思念、悲悼之词,却已将种种感伤之情怀追忆之苦楚蕴含其中,这便是“贵词简味长,不可明白说尽”的风格。(未完待续)
& & & && &(27)
& & & &&&通常所见悼亡诗,都是男子悼念妻子的,这里再介绍二首女子悼念丈夫的绝句。顺便说一下,有人引用《辞海》、《辞源》中对“悼亡”一词的解释条文,认定“悼亡”诗只能用于丈夫悼念妻子,而不能用于妻子悼念丈夫,那是拘泥于旧的观念。而《辞海》的条文不是绝对正确的,当撰写该条目的学者只是依据书本而又缺乏足够的查证时,便难免有习沿旧说的毛病。就“悼亡”一词来说,尽管因晋代潘岳的三首《悼亡》诗使得后人约定俗成地将“悼亡”专用于悼念妻子,但既然是约定俗成,而不是明文规定或法规约束,就不能阻止人们从词义上扩大其使用范围,否则语词就会僵死。实际上,民间在使用“悼亡”一词时谁也不会说,不是丈夫悼念妻子就不能用。明代女诗人薄少君这首悼念丈夫的绝句就是一例:
& & & && && && && && && && && &“水次鳞居接苇萧,
& & & && && && && && && && && &&&鱼喧米哄晚来朝。
& & & && && && && && && && && &&&河梁日暮行人少,
& & & && && && && && && && && &&&犹望君归过板桥。”
& & & &&&诗的首句充满凄凉气氛:水寒波冷,苇藁瑟瑟。次句突见热闹场面:原来,到了傍晚,随潮而来的鱼船和运粮船一齐云集河边,周围立即喧闹起来。第三句又有转折,河岸上行人渐渐稀疏,欢乐喧闹的人们都归家了。结句便把诗人的悲伤用“绝途犹望”的心态刻画出来:诗人明知丈夫已不在人世,却习以为常地犹自凝立伫望,盼丈夫突然踏上板桥归来。如此痴恋而深婉,写得十分感人。据载,薄少君的丈夫叫沈承,有文才而早卒,少君悲痛之际写了一百首诗悼念亡夫,由此可见其恋情深厚,此后竟于丈夫周年忌日,悲恸而绝。也是一个忠贞烈女。
& & & &&&再看近代女诗人戴兰英的《悼亡夫》:
& & & && && && && && && && && &&&“ 一曲离鸾唱夕晖,
& & & && && && && && && && && && &&&轻尘短梦万缘非。
& & & && && && && && && && && && &&&可怜痴子情痴甚,
& & & && && && && && && && && && &&&犹着q衣待父归。”
& & & &&&戴诗结句写法与上举薄诗相同,都是不可能有而犹存期待之心,从而显得更加悲伤。诗中有“犹着麻衣”语,知是丈夫死去不久,丧事尚未办净。此诗前两句已抒写内心的悲苦,三、四句再借稚子痴情加深悲痛之情,使全诗曲折有致,深沉哀婉,真蹈腥恕
& & & &&&唐人悼亡诗中,也有写悼亡爱妓的,官妓家妓都有。虽然官妓与家妓都是供男人玩乐的,但因为有些歌妓艺妓才艺双全,色貌俱佳,颇得一些文士宠爱,自然也会有个把萌发出真档陌槔吹摹0怂懒耍庑┪氖恳不岚颜档母星榍阕⒂诘客鍪小G铱瘩脊摹兜客黾硕罚
& & & && && && && && && && && &&&“芳菲美艳不禁风,
& & & && && && && && && && && && & 未到春残已坠红。
& & & && && && && && && && && && & 惟有侧轮车上铎,
& & & && && && && && && && && && & 耳边长似叫东东。”
& & & &&&这个叫东东的家妓美艳而薄命,正当青春妙龄就不幸去世了。诗人无法忘却对她的怀念,坐在马车上总觉得叮当响起的铃声似在叫着东东的名字。幻觉,梦境,常常是真情的溢露。深切的怀念,极其自然地表达了真档牧登椤T倏炊拍恋摹兜看刁锛恕罚
& & & && && && && && && && && & “玉箫声断没流年,
& & & && && && && && && && && && &满目春愁陇树烟。
& & & && && && && && && && && && &艳质已随云雨散,
& & & && && && && && && && && && &凤楼空锁月明天。”
& & & &&&杜牧在自嘲为“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的扬州幕僚生涯中结识不少歌妓,这“吹箫妓”不知是否其中一位?不幸,“吹箫妓”去为阎王献艺了,害得诗人眼里看到的尽是如烟愁雾。看着爱妓居住的楼台庭院洒满明媚的月光,而佳人已随云雨飘散而去得无影无踪,这心中可真不好受呀!“艳质、凤楼”二句顶上潘岳三首悼亡诗份量。是杜牧能煽情还是确有一段深恋,无从追究,但此诗确是感人。杜牧曾写过《赠别》二首绝句,也是爱情诗中的杰作。我们不妨也信手拈来一读。其一:
& & & && && && && && && && && &&&“娉娉袅袅十三余,
& & & && && && && && && && && && & 豆蔻梢头二月初。
& & & && && && && && && && && && & 春风十里扬州过,
& & & && && && && && && && && && & 卷上珠帘总不如。”
& & 娉娉袅袅,就是今人爱说的身材苗条,体态轻盈;豆蔻梢头,比喻美人如成穗豆蔻花在枝梢头含苞待放、迎风飘摇。一个如花似玉的“十三余”小歌妓在杜牧如花妙笔中呈现在读者眼前。形象已足以动人,诗人又再夸耀地说,走过十里扬州,从卷起的珠帘下所能见到的女子,没有一个比她更漂亮的。而诗人要离开扬州,与这位美貌的小歌妓离别便是“黯然销魂”之事。因而绝句其二便重在抒写诗人对妙龄歌妓留恋惜别之情:
& & & && && && && && && && && & “多情却似总无情,
& & & && && && && && && && && && &唯觉樽前笑不成。
& & & && && && && && && && && && &蜡烛有心还惜别,
& & & && && && && && && && && && &替人垂泪到天明。”
& & & & 多情想在离别中有所表现,例如挤出一丝笑容,可举樽在手面对离人却怎么也笑不出来,毕竟心中充满悲哀,因而总显得无情似的。前二句即把情人离别时最真切的感受写得深沉凄婉。后二句诗人兀的从深深的离愁别绪中跳将出来,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席上那一边燃烧一边滴泪的蜡烛,蜡烛都为他俩垂泪到天亮时份,这彻夜未眠的恋人不忍分离的情景便惨不忍睹了。诗的结尾用借物抒情笔法,让情人留恋惜别深情更加蕴藉含蓄,余韵不尽,而成为赠别诗中的经典。(未完待续)
& & & & (28)
& & & && && &&&爱情诗的写作,通常有三种动机,或者不如说,是在三种思想情境中创作的。一是为向异性示爱而写,表达自己对恋人的爱慕、追求、思恋、梦想、怀念及由此生发出来的喜乐忧愁苦恼惆怅等等热烈而殷切的情感;二是为记录自己的心迹而写,或为感受到爱而快乐,或为遭受爱的挫折而苦恼,或为爱所伤害而悲痛不堪,但这心绪又无人可诉、无人可解,只好将奔涌出来的情感浓缩到诗词里;三是为发表作品而写,也可能真有情感,也可能只是杜撰,或者临时拼装,目的只有一个,赢得读者、考官或评委的青睐、赞誉或评分、选票。
& & & && && &&&由此三种不同动机写出来的爱情诗,第二类最为真实而感人,通常读到的古今最感人的爱情诗作都是这一类,如陆游的《沈园》、元稹的《遣悲怀》、李商隐的《无题》等。第一类较为真挚但不一定全真,因为爱慕和追求必定有某些夸大或掩饰,但通常也较为感人,如司马相如的《琴歌》、白居易的《赠内》、杜牧的《赠别》、李商隐的《夜雨寄北》等。第三类不一定全是真实但却也可以感人,因为借助别人的情感或借助自己的经验,有人生共同的审美心理和大同小异的情感经历作为理解体会的基础,如《诗经.关雎》、《诗经.蒹葭》、南朝乐府的《子夜歌》、萧衍《东飞伯劳歌》、白居易的《长相思》、李商隐的《锦瑟》、元稹的《莺莺诗》及各个时代的闺怨诗、竹枝词中杨柳枝词中的爱情诗等。
& & & && && &&&这三类爱情诗,第三类作品数量最多,第二类次之,第一类最少,大抵因为带有隐私的性质,并非所有的诗人都愿意拿出来发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许多诗人写给自己女友的爱情诗作,纵使粗糙,纵使浅白,但敢将自己的隐私公开发表,当是应该称许、应当赞扬的,其真挚的情感和追求的足迹,也给古今的爱情诗史,增添一份艳丽的风采。
& & & && && &&&当代传统诗词著名学者熊东遨先生,与其夫人周燕婷女士这一对诗才相当、情浓意笃的夫妇写有不少爱情酬唱诗作,其公开发表的作品中就有欢情爱意或忧思愁绪的情意唱和,写得较多的是词作和律诗。我们这里仅就其绝句中的几首佳作,略作介绍。
& & & && && &&&先读一首《赋别》:
& & & && && && && && && && && &&&“莫将恩怨说相思,
& & & && && && && && && && && && & 锦瑟瑶琴聚有时。
& & & && && && && && && && && && & 篱菊也知人寂寞,
& & & && && && && && && && && && & 临风先发向南枝。”
& & & && && &&&借景寓情,形象生动。情感饱满,诗风流畅。妙喻涉趣,语浅意深。此诗颇得绝句“其来无端,其去无际”、“一意中圆净成章”的风调与情韵。赋别,古代人多写得凄凄戚戚的,却也难怪,那时人,一者交通不方便,几百里地就得跋涉好多天,倘遇刮风下雨,更是遥遥无期;二者通信颇艰难,一封书信,并非每个地方都能寄,得有人捎带才行,可知其不易;三者温饱成问题,饿死在家中和冻死在路上都是常有的事,能不让离家者牵愁挂虑?而如今,这一切都改变了。几个时辰就到天南地北,一个电话拉近了相隔两地的距离,手机,网络,让现代人告别了远行的恐惧。如果当今的人还把远别写得凄凄戚戚的,那不一定就是真情、说不定就是滑稽,毕竟不符合时代气息。但声音可听到,容颜可见到,就是耳鬓厮磨做不到,一段时日的无法相聚,依然是困扰两地恋人的难题。诗人此诗下笔就直奔这一难题,这也是由诗题切入的写法。前二句是劝慰语,有以开朗的心胸循情说理的味道。尽管也用了“锦瑟”、“瑶琴”二种乐器作喻,但如果一味说理,这诗也就近于嚼蜡了。只见此诗第三句轻轻一转,“篱菊”被诗人信手招来当差使,这诗立马情趣横生。连花草都那么善解人意,努力做出慰籍女主人的积极行动,你还能报怨什么呢?诗人的确有非凡的营造新奇意象的想象力。花草为争取阳光,本来就有朝南生长的趋势,可诗人却将自己的意愿赋予它们,使一种生存本能变成有意识的举动。“临风向南发新枝”,这一神笔画出来的景象,鲜活而极具申延性,寥寥七字,蕴含了千般情意万种话语,委实是匠心独运,偶得神奇。此外,诗中“锦瑟”暗用李商隐意象,而“瑶琴”则取白居易“瑶琴多远思,更为客中弹”之义,均使此诗内含极为丰富,大大扩充了一首绝句的容量。
& & & && && &&&再读一首回家之作。七绝《到家》这样吟道:
& & & && && && && && && && && & “ 千里车兼日夜程,
& & & && && && && && && && && && & 到家先吃闭门羹。
& & & && && && && && && && && && & 西湖此际知何处?
& & & && && && && && && && && && & 央遣黄鹂报一声。”
& & & && && &&&这诗更是以幽默的笔调写出,既洋溢着千里归家的喜悦之情,又充满了驱云赶月的豪爽气魄,活脱脱一个天真浪漫的老顽童形象。赋别扯上“篱菊”,到家放飞黄鹂,诗人自有腾挪自如的想象能力,一草一木,一鸟一虫,妙用便有奇趣。此诗的“闭门羹”是调侃语,“西湖”是戏谑语。“闭门羹”好解,“西湖”一般人难猜。西湖者,西子是也,美人是也。这么一解,读者似乎也就明白了:“西湖”指他老婆。但其实这“西湖”一词却有来历,隐藏着诗人夫妇之间的一段浪漫小插曲。
& & & && && &&&原来,有一回熊东遨应诗友之约共游于杭州孤山脚下西湖之滨,并现场斗法,分题吟诗。这等雅事正是熊才子的所长,于是乘着游兴吟出几首浪漫诗作,不想后来竟差点惹出事端。到底这几首诗作有多浪漫?且读其中的一首便知,《彩云轩品茗与诸子同看西湖各有戏作》之四如此咏道:
& & & && && && && && && && && &“别后常从梦里追,
& & & && && && && && && && && &&&岂知相见更难为。
& & & && && && && && && && && &&&眼前都是风流子,
& & & && && && && && && && && &&&一个西湖嫁给谁?”
& & & && && &&&这诗的多情,这诗的艳味,这诗的风骚,让少女害羞,让闺秀动心,让情女着迷,让妇人妒忌,让夫人猜疑。很快,妻子读到这情心荡漾的诗作,立即作出了反应,回赠二首七绝,其中一首这样吟道:
& & & && && && && && && && && & “抱憾西湖第几回?
& & & && && && && && && && && && &风流才俊莫心灰。
& & & & & & & && && && && && && && && &佳人千载犹思嫁,
& & & && && && && && && && && && &说与东君肯作媒。”(《读东遨西湖戏作赠》)
& & & && && &&&好胸襟,好肚量,好识见,一副温柔文雅体恤民怨乐于成人美事的盈盈笑脸,让熊大官人立时惊慌失措。却是为何?大凡这现代的风流才子,有贼心者多,有贼胆者少,有贼心兼有贼胆而敢下贼船者,少之又少。调笑嘴皮子硬,干事心尖儿软。按说,诗题明明写着是“与诸子同看西湖各有戏作”,怎么老婆却似乎当起真的来了?这老婆,要是板着脸,倒不怎么可怕,大抵女人都喜欢在男人面前拿架子。可要是黑脸变白脸、变笑脸,那可就得当心了。无论如何,释疑要紧。于是,熊东遨又赶紧写下二首绝句,光看诗题你就知道诗人陪着多少小心:《戏作寄燕婷后引起错会旋有“伊妹儿”来笑为答辩》。当真要“答辩”?非也。借题发挥耳。诗人当然知道夫人在和他演戏,既然如此,自己索性也玩个痛快得了。这二口子,够幽默,够风趣,够才情,够格调,难得。且看诗人如何“答辩”,其一曰:
& & & && && && && && && && && && &“自是诗家乱点题,
& & & && && && && && && && && && &&&不成真个娶湖妻?
& & & && && && && && && && && && &&&莫因嫁了林和靖,
& & & && && && && && && && && && && &便说梅花格调低。”
& & & && && &&&有趣。原来天底下的女人都需要安抚,先给个定心丸吃。顺便也刮一下脸蛋儿,爽。
& & & && && &&&其二曰:
& & & && && && && && && && && && &“何来闲趣学林逋?
& & & && && && && && && && && && &&&此地山孤梦也孤。
& & & && && && && && && && && && &&&共剪小梅窗下烛,
& & & && && && && && && && && && &&&心中另有一西湖。”
& & & && && &&&有味。周燕婷自号小梅窗,其诗词作品集便取名为《小梅窗吟稿》。读了这几首诗作之后,你自当明白,原来“西湖”是在这儿被诗人装进自己心底里去的。(未完待续)
& & & & (29)
& & & && && &&&实际上,爱情给予人们更多的是心的吸引、心的向往、心的依偎、心的慰藉、心的热望与满足,快乐多于痛苦,享受多于磨难,即使有痛苦,也是甜蜜的,即使是磨难,也是乐意的,但为什么我们在古今诗人的爱情诗中读到的,多是惆怅,多是悲伤,多是悔恨,多是哀怨的呢?
& & & && && &&&也许,人们过于自私,喜欢偷着乐。爱情的甜蜜,总是喜欢自个儿悄悄享受。而一旦受伤,便希望有人分淠谛牡耐纯啵谑潜慊崴咧识耍偃匠
& & & && && &&&也许,诗思喜好孤独。悲愤才有诗人。只有惆怅至极,只有悲伤至深,才能激发诗人的灵感。而当人们沉浸在爱情的欢乐里时,那还有时间那还有心机用于诗歌的写作。
& & & && && &&&但这似乎都不是合适的理由。
& & & && && &&&记得余光中说过,中国古典情诗欠缺空灵、清拔、玄想的成分,遂令人嫌其重浊,俗腻,过分拘泥现实。这话大体是对的,不过,也并非完全没有诉之非凡想象力的诗作,象元稹“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及李商隐“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之类的诗句,也称得上是空灵的,象秦观“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及朱叔真“但愿暂成人缱倦,不妨常任月朦胧”之类的意象,也称得上是清拔的,至于玄想,七夕鹊桥,梁祝化蝶,也并非没有,但依然是悲调的色彩浓郁一些。
& & & && && &&&诗歌应合为时而作。盛世无悲音。当然不能没有忧患的意识,不能没有鞭笞黑暗的锐气,不能没有呼唤公平与正义的喊叫,但对于当代的爱情诗来说,应当有更多吟唱美好的、吟唱欢乐的、吟唱幸福的作品。再沿袭古代文人代言式闺怨诗的路子,再捡拾前人一再用过的春蚕、蜡烛伤悲的意象,肯定写不出有时代新气息的好作品。
& & & && && &&&下面这几首新人之作,虽然还不能称为歌颂甜蜜爱情的最佳诗作,但却有一股清新的气息,没有迟滞、重浊、俗腻之感。
& & & && && &&&先看广西诗人韦秀孟(网名雪薇)的一首七绝《春遇》:
& & & && && && && && && && && & “柳絮牵衣草铺茵,
& & & && && && && && && && && && &与君相遇曲江滨。
& & & & & & & && && && && && && && && &岸边桃李虽浓艳,
& & & && && && && && && && && && &不及心头一段春。”
& & & && && &&&春遇,倘有一见锺情的情节,或许便是爱恋的序曲。古人也多有写过这种温馨浪漫时刻的诗作,《诗经-野有蔓草》由“邂逅相遇,适我愿兮”及“邂逅相遇,与子偕臧”唱出快乐美好的歌声,唐人崔国辅《采莲曲》用“相逢畏相失,并着木兰舟”写出一种相见恨晚舍不得离开的美好情怀,而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写一次艳遇则带有几分惆怅的色彩。韦秀孟的这首春遇,用笔的重点在于渲染一次偶然的相遇给自己留下的美好而温馨的记忆。首句先写美景。柳枝飘舞,绿草如茵,是一派春光明媚的景象。次句描述相遇。地点在曲江的岸边。后二句抒发情感。以色彩艳丽浓烈的桃花李花相比,刻画心中充满阳光雨露的温暖感觉。一首小诗,可以给诗人淋漓发挥的场地极其有限,但假如诗人能紧紧把握住一个着重点,让其他的笔墨只做适当的铺垫,就能给人以宽阔的想象空间,从而拓宽了一首诗的容量。由于有“柳絮牵衣”、绿草“铺茵”、“江滨”水色、“桃李”争艳等春天景象跳跃在人们的眼前,读者对“心头一段春”便容易进入想象的境地了。春色已入住心头,爱情或许便要开始萌芽,结果会怎么样呢?诗人只是点到为止,读者却想一究到底,这就是此诗意犹未尽的魅力。
& & & && && &&&再读梁国柱的一首《爱 情 果》:& && && && && && && && &&&
& & & && && && && && && && && & “哥举锄头妹举锹,
& & & && && && && && && && && && &隔河两岸各栽苗。& && && && && && && && && &
& & & && && && && && && && && && &果欲爬藤浮水过,
& & & && && && && && && && && && &缠成一座恋人桥。&
& & & && && &&&这首折腰体七绝带有浓郁的竹枝词味,作者也是广西人,他们管这种与广西民歌嫁接而成的诗作称为“歌体新诗”。其实,叫竹枝词也好,叫歌体新诗也好,叫旧体新诗也好,它就是融入民歌韵味的绝句。民歌,无论是那儿的民歌,数量最多成就最高的都是歌唱爱情的。因为民歌的起源就是男女求爱的对唱。这首《爱情果》借助“爬藤”浮水过河缠成“恋人桥”的景象寓情寄意,暗喻隔河栽苗的一对青年男女在劳动中互相爱慕而培育出甜蜜的爱情成果,造语平淡,意象清新,取喻独特,风趣撩人。
& & & && && &&&朱少文的七绝《相约莲塘》,同样善于吸收民歌的营养,用轻松幽默的笔触,画出一幅恋人约会情满莲塘彩图,全诗形象丰满、风调清拔:
& & & && && && && && && && && &&&“铃声一串约清风,
& & & && && && && && && && && && & 难掩娇羞两颊红。
& & & && && && && && && && && && & 舟上长篙轻一点,
& & & && && && && && && && && && & 春心荡入藕花中。”
& & & && && &&&民歌的长处在于妙喻与联想。上面爱情果用的是妙喻,这里春心荡漾用的是联想。长篙一点,轻舟前行,水波层层推进,荡入藕池中央。作者巧妙地联想到情哥情妹的“春心”,也会随着水波的荡开直入莲塘深处,情人幽会的甜蜜也就尽在不言之中。
& & & && && &&&与这首《相约莲塘》风格相似的还有周辉昌的这首七绝《赏花》:
& & & && && && && && && && && && &“哥爱桃红红似火,
& & & && && && && && && && && && &&&妹怜李白白如银。
& & & && && && && && && && && && && &春风作伴园中久,
& & & && && && && && && && && && && &只见花枝不见人。”
& & & && && &&&桃花红,李花白,但“桃红”也可以是情妹子的名字,“李白”也可以代指诗人情哥,这是双关的运用。结句颇妙,“只见花枝不见人”者,可尽由读者发挥各自的想象。高雅者,想象人体即花枝;风趣者,想象人体醉入树丛;搞笑者,想象人体匍匐在地耍什么把戏。好似一道数学题,可以有无数种解法。一首诗有这么广阔的想象空间,自当有相当的魅力。
& & & && && &&&普希金说“爱情是首和谐的歌,人生的诸般享乐,唯有爱情胜过音乐”。读上面这几首爱情诗,颇有一点“胜过音乐”的美感。但不足之处是,缺乏现代生活气息,因而意境较旧,还没有越过唐人《采莲曲》的藩篱。
& & & &&&(30)
& & & && && &&&爱情诗从咏自己还是写他人的角度来看,可区分为个人体爱情诗和公共体爱情诗。《诗经》和乐府中的爱情诗,汉唐以后的宫怨诗、闺怨诗及刘白改体后的竹枝词、杨柳枝词等,都属于公共体爱情诗。《诗经》中的《坑忻贰贰督秀帷返绕椿蛐硎歉枵咭鞒约焊鎏逍纳模挥辛粝氯吩涞淖髡呙郑荒苁游允S忻魅芳窃氐目梢匀啡习嫒ǖ淖钤绲母鋈颂灏槭撬韭硐嗳绲摹肚俑琛贰8鋈颂灏槭蛭惴⒌氖亲髡咦约旱那楦校ǔ1惚仁舜运说氖饕媸堤幸恍蛑子诟腥恕1暇勾运说那楦卸嗔艘徊悴虏猓湔媸敌员阋蛘劭哿恕
& & & && && &&&为什么中国古代的文人热衷于写代言式的爱情诗而较少写抒发自己真实情感的爱情诗?这主要与封建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的束缚及男尊女卑的社会状况下女性成为男性的附庸和玩偶有关。中国古代爱情诗的若干缺陷,都应该在这里找到答案。一是不敢写,一是不想写。于是,中国古代写爱情诗最出名的不是李白,不是元稹,不是李商隐,不是杜牧,不是苏轼,不是陆游,不是满腹诗才的风流文人,却是一位僧人,他叫仓央嘉措(六世达赖喇嘛)。这个二十三岁即死于青海的活佛,生前痴迷于把自己溶进那情天孽海,吟下200多首情诗。那部被译成20多国文字的藏文版《仓央嘉措情诗》,让他的六十几首情诗几乎传遍了全世界。这多少会让喜欢汉诗的诗人们和读者们都感到郁闷。幸好有现代的新诗为汉语爱情诗解围,舒婷的一首《致橡树》同样传遍了世界。
& & & && && &&&既然中国古代个人体的爱情诗数量不多的原因在于诗人们不敢写和不想写,那么,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已有重大改变的当代,这种状况改变了吗?可以说还没有(但新诗的表现要比旧体诗词好一些)。什么原因呢?思想问题。这一点,似乎有大声呼唤一下的必要。别总是以为写爱国题材的写民生题材的就比写爱情诗高尚一些,别总是以为咏唱悲愤的咏唱激昂的就比咏唱缠绵的阳光一些,都是人的情感,真伪问题远比这种分类更重要。只要写出真感情,诗无国界,就象贝多芬的交响乐一样。
& & & && && &&&颇让人略感欣慰的是,在风起云涌的网络传统诗词写作大潮中,逐渐可读到一些优秀的个人体爱情诗作。前面已陆续作过一些介绍,这里,再选读几首有真情实感的作品。
& & & && && &&&先看何海荣(网名凤岭神童,孤棹摇风)的一首七绝《夜书》:
& & & && && && && && && && && &“ 红笺半湿竟无词,
& & & && && && && && && && && && &一点幽怀苦自知。
& & & && && && && && && && && && &幸得多情帘外雨,
& & & && && && && && && && && && &阶前为我写相思。
& & & && && &&&这首诗作描述诗人思念心上人,正打算写一封问候近况的书信,信还没写,窗外却淅淅沥沥地下起雨来,相思的心绪有如雨丝,一时越发不可收拾。此诗语言朴实,词浅意深,几耐寻味。明明是一夜之雨,搅得相思无处停歇,却出以乐语写之,言“幸得”,言“为我”,然则“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王船山语),是所以不言哀愁而有哀愁自现且越发强烈的效果。这种反衬手法只须简短的一二句即可奏效,胜于千言万语,所以常在绝句中运用。
& & & && && & 《夜书》所写的情景恐怕不止何海荣一人经历过,但只有他把这一特定场景中的情感巧妙地用一首小诗的形式摹写下来。因为作者深谙绝句“取径贵深曲”之奥秘,“正面不写,写反面,本面不写,写对面、旁面”(刘熙载语),用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于是把无形的情感表现得活灵活现,有如“睹影见竿”,心知其妙,如果用一般的语言文字来描述,便没有这种语简意长、韵味幽远的阅读快感了。
& & & && && &&&晏如也(笔名mar)有一首五绝《妻》同样发自真情实感,但写得风趣幽默:& && && && && && &
& & & && && && && && && && && && & “今q人三十,
& & & && && && && && && && && && && &年前得抱骸
& & & & & & & && && && && && && && && && &所成惟一事,
& & & && && && && && && && && && && &是t妻。”
& & & && && &&&从诗题来看,这是诗人写给妻子的一首小诗。诗文浅白如平常话语,但意趣幽玄,妙在文字之外。孔夫子说,男儿“三十而立”,诗人深感自己已届“而立”之年,但事业家业均未有能让自己满意的起点,心里不免郁闷一番。唯一能让自己一露笑脸的是,年前妻子产下一个宝贝儿子。这可是令诗人欣喜若狂之事,也算是对自己三十初度的一份赠礼吧。可一想到这事主要还是妻子的功劳,又高兴不起来了。这诗也有点乐景写悲的味道,但诗人显然没有太多的悲意,而只是以豁达的心态调侃自己而已。因了这调侃的幽默笔调,足以令读者读后会心一笑,这诗便有味了。三四句寄托深而措词巧,一个“赖”字下得最妙,正是诗人调笑之语。但诗人话里有话,难道他只是在说“抱骸闭庖皇旅矗
& & & && && &&&据说晏如也学诗极肯下功夫,尝言“宁可千年不得道,弗修一日野狐禅”,读此诗信其所言不虚。盖诗风平淡,柴米油盐,信手拈来便成佳构,看似简单其实最难,决非一朝半夕便可运用自如的。
& & & && && &&&婚姻,有人说它是爱情的坟墓,是爱情的终结。但那只是就糊涂的婚姻、包办的婚姻、缺发感情基础和相互了解的婚姻而言。对一些人而言,婚姻可能是爱情的枷锁,但对大多数的人而言,婚姻应当是爱情的加油站。还有的人,会把它当成人生的开始。但不管怎么说,想把婚姻排斥于爱情之外的想法是不合理的,因此,爱情诗自然也包括婚姻生活的内容。晏如也的《赠妻》归属于爱情诗作的范围,应该不会有太多的问题。唐代风流才子元稹有很多绯闻,比如说与崔莺莺的恋情,与一代名妓薛涛的恋情,但元稹在其妻子韦氏病亡后写下的几首悼亡诗,依然被公认为古代最有名的爱情诗。正所以,“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及“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的诗句,一直便为人们所传诵,誉为咏唱爱情的佳句。
& & & && && &&&诚然,婚姻生活,离不开柴米油盐,离不开房子孩子,离不开收入付出,离不开婆媳难处,离不开吵架摔瓶子瞪眼珠,真真与甜蜜温馨的爱情,一个上天,一个落地,正有天地之别。不过,爱情,不单只是当它在天上比翼双飞的时候才叫爱情,而是当它在地下爬也互相搀扶着的时候、甚至当它在地z里煎熬也互相拥抱着的时候才叫爱情。而且,记得三毛这样说过:“爱情,如果不落实到穿衣、吃饭、数钱、睡觉这些实实在在的生活里去,是不容易天长地久的。”这么说来,我们的爱情诗,能把吃饭穿衣的琐碎内容写进去的,还是少之又少。写了犹能读出情趣来的,就更少了。
& & & && && &&&福建诗人王恒鼎有一首七绝《吾妻》,是一首贴近婚姻生活而又有浪漫气息的佳作。其诗曰:
& & & && && && && && && && && &“嫁个郎君爱写诗,
& & & && && && && && && && && &&&家贫百事自撑持。
& & & && && && && && && && && &&&忙中哪得临妆镜?
& & & && && && && && && && && &&&瘦到梅花总不知。”
& & & && && && &大凡诗人都是书呆子傻子疯子的混合物,不善交际,不懂钻营,耻于求人,耻于谋利,少不得分钱物时常被财神爷遗忘,遂乃一辈子与贫困为邻,也是世俗中多见之一景。幸而老天爷慈悲,总会给诗人赏赐一个贤惠有能耐的女人作妻子。王恒鼎这首诗,便是为感激妻子而写的。诗写得朴实,真挚,饶有风趣。“自撑持”的“自”字下得无赖,既体现妻子的能干与会吃苦,又略带有一份因自己的疏懒和无能累及妻子的内疚。结句“瘦到梅花总不知”由晚清才女林佩环的“修到人间才子妇,不辞清瘦似梅花”化出,寓意极深。林佩环是著名诗人张问陶的妻子,“修到”二句是她用以表达自己乐意与清贫的丈夫同甘共苦之豁达心胸的。王恒鼎化用林佩环之诗意,用得颇为巧妙。一方面,因为妻子忙得连看镜子修妆打扮的工夫都没有,当然便不知道自己“瘦”成什么样,这是“总不知”较浅一层之含义。又一方面,“瘦到梅花”是一种品德高尚的境界,可妻子没有林佩环那样的才识(这当是诗人的谦虚),只知道忙忙碌碌操持家务,竟不知道自己已经进入那一境界,这是“总不知”较深一层之含义。可见结句有蕴含,借意寓情,颇多赞誉之趣。
& & & && && &&&最后再读一首赵辉(网名野鹤、予观之、寒江雪)的七绝《戏妻为我打毛衣》:&&
& & & && && && && && && && && &&&“巧织回文细入毫,
& & & && && && && && && && && && & 疏针密线绕千遭。&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任凭窗外多佳景,
& & & && && && && && && && && && & 不信春心拴不牢。”
& & & && && &&&这诗拾取妻子为诗人打毛衣的一个生活细节,同样用幽默的笔调写出了朴实的爱情生活的温馨。前二句描述妻子打毛衣的精细用心和灵巧手艺,后二句补述妻子如此专心的用意,刻画的是妻子对当今时俗婚外情大行其道的忧虑和防范用心。诗作的立意精巧,寓有寄托之深意,让读者于有限的方寸中感受到更多的微茫之意。令人唏嘘不已的是,春心是拴牢了,但诗人却被肝病夺去了中年之宝贵生命过早离开人世,可惜啊,天妒英才,奈何如此。
& & & && && &&&爱情诗,咏唱的是人类最美好的心声,抒发的是饮食男女最浪漫的情怀。“含情欲说独无处,传于琵琶心自知”。但愿天底下的有情人,能在品尝爱情的各种滋味之后,咏唱出更多的爱情诗佳作来。(全文刊完,敬谢赏读)
填写显示名:
4到16个字符:中文,英文小写字母,数字或下划线
电话:010-  欢迎批评指正
Copyright &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爱情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