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解释文言文解释的方法来解释《道德经》能理解么?(...

母之,诚彼母之非悦。是什么意思(用文言文的方法来解释)_百度知道
母之,诚彼母之非悦。是什么意思(用文言文的方法来解释)
厌汝者十者多有六。连在一起意思就是?
况乎余尚未失神,其冤枉也;之=的:&quot。
母之,为何趴在桌上睡觉的学生超过一半
讨厌你的学生十个里有六个;再送一段汝彼娘之大去老妪?
要是你真有能耐&诚彼娘之非悦!打瞌睡的又不只有我,今日之事则可恶也:你他妈的死老师
要不是我的分数掌握在你手里
今天念我上课打瞌睡 一定顶撞你不少於两三句
不爽;彼=他,诚彼娘之非悦 白话翻译;真他妈的不爽;娘=妈?
从这些睡觉的人数就知道了
之前的事我就不和你计较了,真是冤枉,定当顶不少於两三句,何也伏於案上之学子者多於半者,而令吾所气愤,汝良乎?
况且我还没有完全睡著;之=的,小憩者;非=不,
今日言吾之阖眼小憩。
汝有何能,何也点而言之,非止吾也;悦=爽,为何只念我一人;诚=真,
若非吾之留去操之在汝。
若真有能!&quot。
前事不咎;母=妈,你教的好吗,但就今天的事来说你真的很可恶
让我真的很生气!
妈的!&quot!
你有什麼才能?其数可见也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文言文的相关知识
其他3条回答
妈的,你妈的确实不爽。【你不是逼我说粗话吗?】
母之,母之,令吾之不悦。
“妈的,真他妈的不爽”不好意思!爆粗口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熊春锦自我修炼从道德经开始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熊春锦自我修炼从道德经开始
自​我​修​炼​从​道​德​经​开​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 科技探索
值班斑竹:
&&论坛声明:本帖由网友上传,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转帖请注明作者及出处。删帖申请,请邮件与我们联系(邮箱:xhwjbx@xinhua.org),中介或代理机构勿扰。
破译《道德经》
&于& 14:58 &发表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168606 个阅览者
此主题共分:
&于& 15:03 &发表
《道德经》不需要“破译”,需要的是读懂文言文和了解中国古代哲学!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168606 个阅览者
&于& 15:11 &发表
破译《道德经》,个人有几点基本的认识:
一、中国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
二、河图、洛书、《易经》、《道德经》、《黄帝内经》,一脉相承。
三、河图、洛书、《易经》、《道德经》、《黄帝内经》,说的都是大道。
四、形而上者谓之道,大道至简,百姓日用而不知。
五、只有用形而上学,才能破译《道德经》。
六、只有用河图、洛书、《易经》、《黄帝内经》,才能破译《道德经》。
七、不用形而上学,不可能破译《道德经》。
八、撇开河图、洛书、《易经》、《黄帝内经》,不可能破译《道德经》。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168606 个阅览者
&于& 16:13 &发表
破译《道德经》的目的和任务是:破译中国哲学,破译中国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为中国国学的复兴提供哲学支持,提供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支持。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168606 个阅览者
&于& 17:06 &发表
《道德经》是部什么著作?为什么需要“破译”?是与现在的文字字、词意不通?我看不是。
它与现在的科学思想相比较,显然是一门落伍的思考技术。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168606 个阅览者
&于& 17:22 &发表
《道德经》又不是天书,破译什么?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168606 个阅览者
&于& 17:25 &发表
:天马行空独往独来 于
17:22:39.0 发表 
发送短消息
《道德经》又不是天书,破译什么?
-------------------
这话经典,果然不是人间物.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168606 个阅览者
&于& 18:49 &发表
老子是一位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为什么要用形而上学去破译它?其认识论就是“玄而又玄”。用现代语言就是“黑乎乎的看不清楚”。用系统论的说法就是“黑箱”。其方法论就是“无为无不为”,前一个“无为”是“顺其自然”,后一个“无为”是“无作为”。用现代语言就是“顺从(遵从)自然(法则)没有办不到的事(即可不会无作为)”。
破译《道德经》!醉翁之意不在酒吧?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168606 个阅览者
&于& 20:03 &发表
中医的科学化与现代化需要中国哲学的支持
中国有没有哲学,中国有没有自己的哲学,这是一个长期以来为中国学者所忽视和倍感困惑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以后的几十年里,中国自己的哲学受到严重冲击。可是,有一个事实长期以来却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就是:中国哲学与中国医学之间唇齿相依的天然的源流关系。唇亡齿寒,中国哲学的命运与中国医学的命运息息相关。有相当多的中医人士对于中医长期以来的发展状况不满、消极、彷徨,有相当多的中医人士认为党和政府对中医重视和支持不够,我认为,这是不公正的。应该说,对于中医不如人意的发展状况,党和政府也很关心,也在不断地探索之中。经过长期的思考,总结历史的经验,我认为,中医不如人意的发展状况,不是由于党和政府对中医重视和支持不够,而是由于马克思主义长期以来在中国的哲学领域里的统治地位,由于中国自己的哲学在中国的哲学领域里长期不被重视的结果。须要明确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与中国自己的哲学是既有联系又完全不同的两种哲学。如果把中国医学比作一枝花,那么,中国自己的哲学就是中国医学这一枝花的赖以生长和不可没有的土壤、水分和空气。由于长期以来,我们在用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和运用中医,因此,党和政府虽然一直在尽力地重视和支持中医,但是中医的发展还是遇到了许多的难以克服的困难。中医的科学化与现代化需要中国哲学的支持,这个问题必须引起中医人士的深思,必须引起党和政府的注意。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168606 个阅览者
&于& 20:14 &发表
“中医的科学化与现代化需要中国哲学的支持”,这个“中国哲学”指的是“道学”,指的是“形而上学”。
我发起讨论“中医的阴阳五行是从哪里来的?”,其用意就在这个“中国哲学”,就在“道学”,就在“形而上学”。
哲学是世界观,是认识论,是方法论。“中国哲学”有自己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道学”有自己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形而上学”有自己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不同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道学”是不同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中国哲学”是不同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
可是我们只知道辩证法,不知道“形而上学”,不知道“道学”,不知道“中国哲学”了。
“阴阳五行”不是产生于辩证法,而是产生于“形而上学”,产生于“道学”,产生于“中国哲学”,可是我们不知道了。
我们用辩证法认识、学习、研究、运用产生于“形而上学”的“阴阳五行”、产生于“道学”的“阴阳五行”、产生于“中国哲学”的“阴阳五行”,不通,怎么也不通,我们茫然了,我们怀疑了,怀疑“阴阳五行”了。
我们要用辩证法创新“阴阳五行”了,可是我们的创新还是不通,还是怎么也不通,我们又茫然了,我们又怀疑了,又怀疑“阴阳五行”了。
《黄帝内经》中说:“在人为道,……道生智。”我们迷失“道”了,我们就迷失“智”了,我们就迷失“阴阳五行”了。
我们要正确地、准确地、有效地认识、学习、研究、运用产生于“形而上学”的“阴阳五行”、产生于“道学”的“阴阳五行”、产生于“中国哲学”的“阴阳五行”,就得用“形而上学”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就得用“道学”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就得用“中国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而不能用辩证法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
我说“中医的科学化与现代化需要中国哲学的支持”,就是这个意思。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168606 个阅览者
&于& 20:19 &发表
中医是玄学,还是科学
现在越来越感觉到,中医是玄学,还是科学,是中医科学化与中医现代化的过程中遇到的一个大问题。因为我注意到,中医科学化研究自始至终都存在着两种中医科学论:一种中医科学论是与中医玄学论并列的,认为中医既是科学,也是玄学;一种中医科学论是与中医玄学论对立的,认为中医是科学,不是玄学。如果这两种中医科学论不能澄清,必然是浑水一潭。
中医首先是玄学,其次才是科学。如果认为中医不是玄学,而只是科学,就会否定中医的根。试看有相当多的中医科学论者否定中医的道、否定中医的阴阳五行是多么地坚决而且不遗余力,就会明白其危害了。我认为,中医科学化之所以困难重重,之所以举步维艰,之所以进展缓慢,其主要的原因就在于这个把科学与玄学对立起来的中医科学论。
我认为,中医确实是玄学。同时我还认为,中医确实是科学。我们需要科学认识玄学,科学解释玄学,科学研究玄学,科学学习玄学,科学运用玄学。
我这么说,让人听起来就觉着玄;可是在我看来,一点儿也不玄。我们不仅需要玄学认识玄学,玄学解释玄学,玄学研究玄学,玄学学习玄学,玄学运用玄学,我们还需要科学认识玄学,科学解释玄学,科学研究玄学,科学学习玄学,科学运用玄学。这样的话,那么玄学也就不玄了,玄学也就科学了。
道理就是这么简单。道理虽然就是这么简单,但是我们要知道、见道、入道就有个世界观的问题、认识论的问题、方法论的问题了,而就是这个世界观的问题、认识论的问题、方法论的问题对于不了解玄学、不知道玄学的人来说,却是一点儿也不简单;不仅是不简单,简直就是玄之又玄,要想知道、见道、入道对于他们来说简直比登天还难。
《黄帝内经》中说:“道生智。”我的体会:确实如此。
玄学也是科学,是中国科学,是与西方科学或称现代科学并列的中国科学;同样的,中医也是医学,是中国医学,是与西方医学或称现代医学并列的中国医学。这就是我的研究结论。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168606 个阅览者
&于& 20:21 &发表
中国先民有世界观吗?
这是一个关乎中国古代有没有哲学的问题?这是一个关乎“阴阳五行”怎么产生、存在、运用、发展的问题。这是一个关乎能不能揭开“阴阳五行”的神秘面纱、怎么揭开“阴阳五行”的神秘面纱的问题。总而言之,这是中国哲学的根本问题,也是我们研究与推广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
事实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中国先民的世界观既不是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也不是唯心主义的世界观。怎么可以证明呢?能不能揭开“阴阳五行”的神秘面纱就可以证明。假如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能够揭开“阴阳五行”的神秘面纱,那么就证明了中国先民的世界观是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否则,就证明了中国先民的世界观不是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同样的道理,假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能够揭开“阴阳五行”的神秘面纱,那么就证明了中国先民的世界观是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否则,就证明了中国先民的世界观不是唯心主义的世界观。
或许有人会不以为然,或许有人会继续地证明下去,用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或者唯心主义的世界观继续地证明下去。
或许多数人会不以为然,或多数人会继续地证明下去,用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或者唯心主义的世界观继续地证明下去。
还有一些人,他们自创了据说是当今最为先进的世界观,比如说像物质、能量、信息的世界观,比如像无、有的世界观,比如像时间、空间的世界观,……等等等等。他们的这些世界观能够揭开“阴阳五行”的神秘面纱吗?他们的这些世界观是中国古人的世界观吗?我认为他们的这些世界观不能够揭开“阴阳五行”的神秘面纱,他们的这些世界观不是中国古人的世界观。但是要证明这一点的话,还需要时间,但愿不需要很长的时间。
真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难啊!
我认为,要揭开“阴阳五行”的神秘面纱,必须重视和加强对中国哲学的研究,这是我们揭开“阴阳五行”的神秘面纱的唯一出路。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168606 个阅览者
&于& 23:20 &发表
长期以来,中国哲学界将中国哲学认定为唯物主义哲学。
中国哲学果真是唯物主义哲学吗?
众所周知,中国哲学的核心概念是道、阴阳、五行。如果中国哲学是唯物主义哲学,那么,为什么不能够用唯物主义哲学破译道、阴阳、五行呢?
如果中国哲学不是唯物主义哲学,那么,中国哲学又是什么哲学呢?
难道说,中国哲学是唯心主义哲学吗?
由于对中医的研究的需要,由于要破译道、阴阳、五行的需要,我开始了对中国哲学的研究。
一个猛子进去,就很深。看看,不对。中国哲学既不是唯物主义哲学,也不是唯心主义哲学。
这个发现很重要。这个发现直接关系到能不能够破译道、阴阳、五行。
想一想破译道、阴阳、五行对于中医科学化,对于中西医结合和中医现代化的意义,这个发现的价值非同一般。
想一想破译道、阴阳、五行对于推广中国哲学、中国文化,对于揭开中国玄学的神秘面纱的意义,这个发现的价值非同一般。
不同的哲学就会有不同的世界观,就会有不同的认识论、方法论。
中国哲学究竟有什么既不同于唯物主义哲学,又不同于唯心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呢?为什么说中国哲学既不是唯物主义哲学,也不是唯心主义哲学呢?
关键的问题是,中国哲学究竟有什么既不同于唯物主义哲学,又不同于唯心主义哲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呢?
重重难关,一通百通,豁然开朗。
我一直坚信中医的根在中国,因为我坚信中国哲学在中国,道、阴阳、五行在中国。
现在我明白,中医的根确实在中国,中国哲学确实在中国,道、阴阳、五行确实在中国。
我想外国之所以没有把它挖走,可能是因为不懂;要是懂,可能早就挖走了。
我想中国之所以没有把它破译,可能是因为自弃;要是自珍,可能早就破译了。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168606 个阅览者
&于& 08:37 &发表
《道德经》不需要“破译”,需要的是读懂文言文和了解中国古代哲学!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168606 个阅览者
&于& 10:29 &发表
哈哈哈,很好。
提个建议啊:破译道德经,需要的是内视修炼,感悟。
道德经是用来优化人体信息 重整生命计算器程序 沟通宇宙的学问。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168606 个阅览者
&于& 16:19 &发表
我认为,所谓“内求认识方式”是个误导,那样是破译不了《道德经》的。从古至今我们不乏主张和实施“内求认识方式”的“高人”,他们破译《道德经》了吗?没有。相反,他们认为“道”不可道、可道就不是“道”,他们把《道德经》玄而又玄。《道德经》开篇就说“‘道’可道”,但是他们却说“道”不可道、可道就不是“道”。如果“道”不可道、可道就不是“道”,那么《道德经》怎么道的“道”、道的什么“道”呢?《道德经》本来不玄,但是主张和实施“内求认识方式”的“高人”们使得《道德经》不玄也玄、由不得它不玄了。《道德经》为什么玄而又玄,根本原因不在《道德经》,而在主张和实施“内求认识方式”的“高人”。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168606 个阅览者
&于& 16:25 &发表
《道德经·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道德经·第七十章》几乎就是白话:我的话很容易理解,很容易施行。但是天下竟没有谁能理解,没有谁能实行。言论有主旨,行事有根据。正由于人们不理解这个道理,因此才不理解我。能理解我的人很少,那么能取法于我的人就更难得了。因此有道的圣人总是穿着粗布衣服,怀里揣着美玉。
文中的“我”、“吾”等词,可谓之“道”的人格化。
老子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孔子说:“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两个人说的话如出一辙,为什么?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168606 个阅览者
&于& 16:32 &发表
为什么是破译《道德经》,而不是翻译《道德经》呢?为什么要破译《道德经》呢?原因是:
一、《道德经》的写作手法特殊,不同于《易经》,也不同于《黄帝内经》。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虽然《道德经》的语言几乎就如同白话,却同时给读者留下了意会即所谓见仁见智的无限空间。所以,凡是读过《道德经》的人都有一个自以为是的道、自以为是的德、自以为是的玄等等。而且,每一个读过《道德经》的人自以为是的道、自以为是的德、自以为是的玄等等,可能不同。但是,《道德经》的道、德、玄等等,概念只会有一个,也只可能有一个,怎么会有那么多,怎么可能有那么多呢?《道德经》的道、德、玄等等,究竟是什么意思,究竟指的是什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翻译是不行的,必须破译。
二、意会即所谓见仁见智的后果非常严重,以至于我们现在所谓的道、德、玄等等,已经不是《道德经》的道、德、玄等等,而且,我们现在所谓的道、德、玄等等,已经与《道德经》的道、德、玄等等,相去甚远。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要想知道《道德经》的道、德、玄等等,究竟是什么意思,究竟指的是什么,翻译是不行的,必须破译。
三、事实上,由于《道德经》的写作手法特殊,《道德经》没有给出道、德、玄等等一个准确的概念,而道、德、玄等等准确的概念对于准确理解《道德经》却又是必须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要想知道《道德经》的道、德、玄等等,究竟是什么意思,究竟指的是什么,翻译是不行的,必须破译。
四、由于《道德经》没有给出道、德、玄等等一个准确的概念,从这样的一个意义上说,《道德经》并不是一部完整的经典。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要想知道《道德经》的道、德、玄等等,究竟是什么意思,究竟指的是什么,翻译是不行的,必须破译。
以上为个人见解,仅供参考,欢迎批评指导。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168606 个阅览者
&于& 16:42 &发表
要多读一些老子之前的书。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168606 个阅览者
&于& 18:50 &发表
08:37:13.0 发表 
发送短消息
《道德经》不需要“破译”,需要的是读懂文言文和了解中国古代哲学!
---------------------------------------------------------------------
是班竹眼花,还是网页处理程序出问题了?
怎么"张冠李戴"哦!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168606 个阅览者
&于& 08:25 &发表
第2条回复:
参与讨论 推荐
作者:gl0101 于
15:11:16.0 发表
破译《道德经》,个人有几点基本的认识:
一、中国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
二、河图、洛书、《易经》、《道德经》、《黄帝内经》,一脉相承。
三、河图、洛书、《易经》、《道德经》、《黄帝内经》,说的都是大道。
如果我上面的观点是对的,那么,以下的观点就是错的:
一、道不可道。道不可道,其实是不知道,不知道还要说知道,所以也不愿意让人知道。道不可道,还有一层意思就是:道不可知。一个道不可道,一个道不可知,这个道不玄是不可能的。但是,《道德经》的道可道、可知,并非不可道、不可知。因此,不可道的道、不可知的道,统统不是《道德经》的道。
二、可道非道。可道非道,实际上是在否定《道德经》的道,肯定自己的道,而且还不愿意让人知道。可道非道,还有一层意思就是:非道即道。一个可道非道,一个非道即道,把人们引到了意会的歧途,这个道不玄也是不可能的。可道非道、非道即道的意会的道,统统不是《道德经》的道。
总之,道不可道、道不可知是错误的,可道非道、非道即道也是错误的;不可道的道、不可知的道不是《道德经》的道,非道的道、意会的道也不是《道德经》的道,神乎其神、玄而又玄的道更不是《道德经》的道。
以上为个人见解,仅供参考,欢迎批评指导。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168606 个阅览者
此主题共分:
(当前可输入字数:50)
&上传单张本地图片 许可格式:jpg, gif, png 许可大小:小于1024K
&&&&更多功能
通过论坛短消息
&&&&&&&&&&&《道德经》全文谁能教?
腾讯道学李大白
[导读]无论如何,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终究是被摆到了大人们的桌面上,起码,语文终于在这个时刻战胜了英语,结束了之前将民族性与开放性本末倒置的时代。文/李大白根据《法制晚报》记者3月30日的报道,由中国国学文化艺术中心整合编著的国内第一套高中传统文化通识教材预计于今年9月出版,共四册,高一学《论语》和《孟子》,高二学《大学·中庸》和《道德经》,而初中、小学乃至幼儿园的传统文化教材均已在此之前研发完成,统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道德经》(资料图 图源网络)通篇学习:《道德经》的“高规格”换句话说,古代士子们开蒙的“四书”又回到了高阶段的基础教育之中,与四书并驾齐驱的还有宋明以后一直被作为儒家补充的《道德经》。然而,从教材的编排方式来看,《道德经》似乎取得了比”四书“更加高规格的待遇:三册儒家经典均为按主题归类讲解,如《大学·中庸》一册,分为“慎独”“齐家”“格物致知”“中和”“为政”等章节,而《道德经》则为全本原文讲解。而正是由于这种编排方式的不同,使得所有媒体在权衡这个新闻的标题时,都不约而同地将关键词锁定为“《道德经》”和“通篇”,却忽略了四书也是全都要学的。这个消息足以让道学的拥趸们感到振奋,从语文课本的完全缺位,到全盘翻身成为必修经典,《道德经》已不用在最高领导人“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外交辞令和政府工作报告里“大道至简”的只言片语中寻找存在感,它即将真实地走入课堂,在这个国家下一代价值观的树立过程中发挥作用。然而,《道德经》的这种“高规格”也许从根本上来自于这部经典本身涵义的包容性与模糊性,正如开篇所说“道,可道;非,常道”,文本意义的深奥杳渺使得今人任何常规的分类都会令让它看上去支离破碎,不知所云。而这正是问题的关键所在。谁能“通篇”教《道德经》?如此复杂且陌生的文本,谁来将它“通篇”教授给孩子们?答案当然是高中语文老师,可是,老师们能达标吗?笔者是接近九零的八零后,中文系,同学毕业后基本都去当了各大高中的语文老师,虽然个人情况千差万别,但笔者的语文学习经历大致就是目前青年高中语文教师的普遍情况:小学的时候学了几首古诗。从初中开始,课本里出现了文言文,笔者清晰地记得,初一(下)的语文课本里,文言文在最后一个单元,开篇便是《论语》六则。高中课本里的文言文变长了,名篇很多,美文性质的如《兰亭集序》、《赤壁赋》,如《过秦论》、《六国论》、《伶官传序》等的论说文也占了很多篇幅,四书里《论语》 只选了最长的《侍坐》篇,《孟子》选了答梁惠王的片段,诸子里面选了荀子的《劝学篇》,道家的只有庄子《逍遥游》的一段。而老子和他的《道德经》,在十二年的语文课本里遁形了,大部分把语文只作为升学工具的孩子,对于《道德经》的印象,似乎只有“道可道非常道”这六个字。即便在本科、研究生的学习中,古代文学类学生的常规动作也只是背背文学史、或者根据自己导师的研究方向在《诗经》、《楚辞》或者杜甫苏轼和四大名著之中的某个文本上用力。《道德经》也许只是作为自选动作,在某个时刻不经意地翻上几页,而又因其深奥而随即放回了书架,毕竟,它不是文学。于是,我们在学科隶属上将《道德经》划在“中国哲学”一类,而哲学系毕业生们进入教学岗位的,大部分人的专业是“马克思理论与哲学”,看来通篇教授《道德经》的重任也不能放在政治老师肩上。解读《道德经》:哲学还是宗教?那么将语文老师们统统送回大学回炉,一起学一遍《道德经》罢!但这个培训的老师也不好找,是找大学研究道学的教授呢?还是找更加纯正并身体力行的道长们呢?学院派和实修派们,谁能解读出《道德经》真正的涵义?这又牵扯出了另外一个问题:我们应该从哲学层面还是从宗教层面上解读这部《道德经》呢?从哲学层面上来看,《道德经》是《老子》,老子是中国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家,他开创了中国哲学的辩证思维模式;而从宗教层面上来看,《道德经》是《道德真经》,老子是道教体系中至高无上的“三尊”之一——原始道德天尊。这个解读层面上的分歧造成了《道德经》与四书等儒家经典在接受层面上的根本不同,我们应该教给孩子们的是《老子》还是《道德真经》呢?当然,在无神论的意识形态前提下,我们自然要把老子当成一个哲学家,但两千年来道教已经给这部经典打上了根深蒂固的宗教印记,这个印记并不会随着个人认识的选择而失去影响。如何“融会贯通”地考传统文化?文本和师资的问题都还没解决,《道德经》却将以某种未知的形式,进入高考的范畴。正如课题组秘书长张健所说,高考改革的信号确实是指向国学,北京上海的高考改革方案中,英语降分,语文升分,而且明确指出就是将分数转移给所增加的“传统文化考试内容”部分,但如果“不应以文言文字词解释等传统形式进行考查”,而是以对文本的理解来考查的话,公正且具有标准化操作性的评分便将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若将意义解释权归宿到某一权威,《道德经》启发学生“融会贯通”的作用便无从谈起;但若放开来,老师们对《道德经》的理解千人千面,不同老师教授的学生对文本细处又有着千差万别的体认,自然没有一种解读能让人如《庄子·大宗师》里所说:“相视一笑,莫逆于心”的。那么能否在高考语文中出现一个新的形式——政论或申论形式的传统文化论述题?张健的想法是具有创见的,这确实是一个可资借鉴的提议,就像评作文一样,似乎既能保证评分的公正性,又能促进学生们用自己的思考将传统文化“融会贯通”,但这种科举考试式的经义策论,是否会形成当下时代的“八股文”?我们不得而知,起码,当时的儒学教材也有朱子定于一尊。义理阐发颇为清晰的儒学统一尚且有郁滞板结之病,更何况如蛟龙在渊般的道学呢?孩子们的课本永远牵动着大人们的心,每一次课改都面临着无数个可能问题的辩论与博弈。无论如何,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终究是被摆到了大人们的桌面上,起码,语文终于在这个时刻战胜了英语,结束了之前将民族性与开放性本末倒置的时代。(本文系腾讯道学独家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点击关注“腾讯道学”
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添加腾讯道学官方微信;
您也可以在微信上搜索“腾讯道学”,获取更多道学资讯。
[责任编辑:meganli]
Copyright & 1998 - 2015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文言文常用字解释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