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二对研究近代中国什么是绿色消费观观的变迁是否有历史价值

3年佛山市普通高中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一)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高三..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3年佛山市普通高中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一)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解析版】2014年全国名校历史试题重组测试系列09(通用版?第02期)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解析版】2014年全国名校历史试题重组测试系列09(通用版?第02期)
21年​全​国​名​校​历​史​试​题​重​组​测​试​系​列9​(​通​用​版​)​
​
​(​第2​期​)​(​解​析​版​)​
​
​一​、​选​择​题​(2​小​题​,​总​共8​分​)​。​
​
.​(​江​西​省​南​昌​市0​所​省​重​点​中​学​命​制03​届​高​三​第​二​次​模​拟​突​破​冲​刺​试​题​(​八​)​)​据​史​料​记​载​:​清​朝​初​年​使​用​的​《​名​宪​历​》​等​西​方​历​法​,​遭​到​杨​光​先​(​清​朝​官​吏​)​的​攻​击​。​ ​康​熙​帝​让​杨​光​先​与​南​怀​仁​(​西​方​传​教​士​)​当​众​测​试​天​象​,​南​怀​仁​准​确​无​误​,​杨​光​先​却​误​差​不​断​。​于​是​…​…​复​用​《​名​宪​历​》​,​杨​光​先​被​革​职​。​对​此​段​材​料​认​识​不​正​确​的​是​
​
​A​.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1)早期人文主义思想(2分) (2)变化:由非理性节俭转变为理性节俭(2分) 原因:经济上:资本主义处于上升时期,需要进行资本积累。 思想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在冲击禁欲主义的同时,宣传了理性主义思想。(4分)(3)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消费品日益丰富;第二次工业革命提高了劳动效率,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大众传媒进一步发展,影响了人们的消费观念;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影响;资产阶级统治在世界的确立,资产阶级追求自由、享受的思想对世界的影响等。(4 分,每点 2 分,答出 2 点即可,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4)有。(1分)开放后,洋货大量涌入,受西方消费观念影响,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民主政治的发展,(2分)上海商人们由俭转奢,(2分)是近代中国的缩影,有代表性。(1分)否。(1分)开放的上海,洋货大量涌入,受西方消费观念,电影报刊等大众传媒的影响、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民主政治的发展(2分),上海商人们由俭转奢,(2分)只是近代中国的一个特例,孤证不立。(1分)(5)20世纪20年代享乐消费成为美国30年代经济危机的原因之一;(1分)为摆脱危机困境,凯恩斯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积极消费;(2分)二战后,在凯恩斯主义影响下,福利国家出现。(2分)但是这种高福利、高消费又导致近期的欧债危机。(2分)试题分析:解题从把握时代阶段特征。(1)古典时期是公元前9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结合所学知识,这种提倡节制和等级消费、反对奢侈、重精神轻物质的 快乐幸福的理性节俭消费观,体现了早期人文主义思想;(2)从材料可知,中世纪是非理性节俭为主流,而现代前期是理性节俭为主流,由非理性转变为理 性,究其原因,16世纪至19世纪的西方,政治上是资本主义制度不断确立与发展,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整个资本主义处于上升发展阶段,而思想 上进行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三次思想解放。(3)现代时期是从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此阶段在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进 一步发展,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制度在全世界范围内确立。(4)材料二主要说的是近代人们的消费的情况,很明显对研究消费观念会有帮助。因为从这段材料可以看出上海开放通商口岸后,在外国的影响下和民族工业的发展等人们的消费观念开始由原来的节俭转变为奢侈享乐。(5)材料三实际上是层层相关的。因为美国29年前的过度消费,使得29年经济危机的爆发。这场危机证明了原来的自由放任的政策已经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国家干预思想出现。但是到了20世纪70年代,国家干预经济促进发展的手段失灵。
请选择年级高一高二高三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斯大林在谈到罗斯福新政时说:“美国人所追求的目的,是从经济紊乱、经济危机的基础上产生的。美国人希望不改变经济基础,而在私人资本主义活动的基础上摆脱危机。”以上材料说明新政:A.从根本上改变了美国经济B.大力发展私人垄断资本主义C.维护了资产阶级的利益D.目的是消灭经济危机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读下图。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美国年经济发展状况①胡佛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是导致1932年经济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 ②《社会保险法》的颁布是1933年美国经济回升的重要原因③1938年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是罗斯福政府实行财政紧缩政策④真正使美国彻底摆脱经济危机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日,罗斯福总统宣布发行以国家有价证券为担保的30亿美元纸币,并使美元贬值40.94%。导致20世纪30年代美元贬值的直接因素是(& )A.经济危机B.政府强制推行《工业复兴法》C.政治危机D.政府调整财政金融政策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1933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第一部《农业调整法》。该法授权农业部长,通过同生产者签订和对参与播种面积控制计划的农场主付以直接补贴的方法,使农场主自愿减少农产品的播种面积。该措施的直接影响是A.使农民的利益收到损害B.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C.美国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农产品的价格得到回升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道德经》讲:“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诚信”有利于人格的塑造,也是现代经济正常运行的主要保障。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中,具有诚信机制作用的是&&&&&&&A.调节工业生产,避免盲目竞争B.整顿银行,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C.兴办公共工程,扩大经济需求D.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防止农产品过剩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有人说,“罗斯福新政是以掩饰资产阶级本质的牧师面貌出现的”。下面直接说明这一特征的是A.调节工业生产B.整顿财政金融 C.规定工资工时D.实行美元贬值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不详
题型:综合题
(10 分)西方国家的现代社会福利制度经历了发展、困境和改革的变化过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男人的刮胡子刀片磨了再用;……孩子们捡汽水瓶到铺子里退钱,一个两分;上面 包店排队买隔宿的面包。&……(妇女们)把自己的衣服改一改给女儿穿。&……虽然纽约本 市已经有 100 万人失业了,仍有无数人从邻近各州到纽约来找工作。 ——(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 材料二&&&英国税收与福利对家庭收入的影响(1983 ~ 1984 年度)(单位:英镑) 月收入5080200儿童津贴13.013.013.0其他津贴50.130.10纳税0-7.9-43.8国民保险-4.5-7.2-18.0实际收入108.6108.0151.2(资料来源:李培锋《英国诊治“福利病冶 》) 请回答:(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福利措施及其主要背景;(5分)(2)据材料二,分析英国福利政策的积极作用。(5分)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突破这一思想藩篱的历史事件有(&&&)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②邓小平“南方谈话”&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④罗斯福新政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④湖南省衡阳八中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历史&&人教版
下载地址::
资料下载说明::
1、本网站完全免费,后即可以下载。每天登陆还送下载点数哦^_^
2、资料一般为压缩文件,请下载后解压使用。建议使用IE浏览器或者搜狗浏览器浏览本站,不建议使用傲游浏览器。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视频及打包资料为收费会员专用(20元包年),因网站大概需要6万/年维护费。
文件简介::
湖南省衡阳八中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历史一、选择题(本大题30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安徽太平)仙源东溪项氏族谱》祠规载:“家之有规,犹国之有典也。国有典,则赏罚以饬臣民;家有规,寓劝惩以训子弟。其事殊,其理一也。”上述祠规主要说明了A.该地祠堂文化盛行B.家规对宗族发展至关重要C.宗法制在当地影响深远D.家规与国典作用一致2.汉武帝时,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其“养士”的主要目的是A.教授诸子经典,以求“通经致用”B.培养政府官员,扩大统治基础C.统一思想,维护政治稳定D.明定规制,确立官学体系3.数学史专家钱宝琮()深入研究《九章算术》后,认为《九章算术》的编纂者对待数学的态度是:“掌握数学知识的人应该满足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数学的理论虽属可知,但很难全部搞清楚,学者应该有适可而止的态度。”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A.钱宝琮认为科研应该适可而止B.中国古代科学缺乏理论性深究C.《九章算术》的实用性相对有限D.数学知识很难适用于生活实践4.日裔美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在《政治秩序的起源》一书中指出:“从隋朝开国的581年到12世纪的宋朝晚期,中国最普遍的政治发展之一是家族政府的逆转,中央集权得以复原到前汉的经典官僚机构。”造成当时“家族政府的逆转”的主要原因是A.国家政治统一的实现B.三省六部制的实施C.官员选拔制度的变化D.豪门望族势力壮大5.自秦朝建立以来,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一直是古代政治体制演进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其实质是A.权力分配和权力结构调整B.不同集团和阶层的利益之争C.强化职能和提高行政效率D.稳定统治秩序巩固国家统一6.“溯自各国通商以来,进口洋货日增月盛,①出口土货年减一年,往往不能相敌。推原其故,②由于各国制造均用机器,较中国土货成于人工者省费倍Z,③售价既贵,行销愈广。自非逐渐设法仿造,不足以历其利权。④盖土货多销一分,即洋货省销一分,庶漏危可期渐塞。”史料鉴别是进行历史学习和研究的基本能力要求。上面这段史料中划线部分最为生疑的是A.①B.②C.③D.④7.近代中国某一事件被称作“以反满的汉民族主义为主要号召的”“传统民变的特殊标本,中西碰撞的旁生枝节”,该事件应该是A.太平天国运动B.洋务运动C.戊戌变法D.义和团运动8.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它所基于的基本设想是荒谬的。西方化不可能是一个不彻底的过程,要么完全照抄,要么全盘否定。工具方面的西方化必然导致思想和制度上的西方化。因此,西方的科学不可能用来维护儒家文明,相反,必将削弱这一文明。”这一思想是对哪一历史事件的反思A.鸦片战争B.洋务运动C.维新变法D.辛亥革命9.“以前是旧的破坏时期;现在是新的建设时期。以前,对于敌人,是拿出铁血的精神,同他们奋斗。现在,对于敌党,是拿出政治的见解,同他们奋斗”。对宋教仁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A.“旧的破坏”借指太平天国起义B.“新的建设”特指民族工业发展C.“铁血的精神”要求发动广大民众D.“政治的见解”意为宪政的理念10.孙中山晚年曾说:“欧洲当时是为个人争自由,到了今天……万不可再用到个人身上去,要用到国家身上去。个人不可太自由,国家要得到完全自由。……如果拿自由平等去提倡民气,便是离事实太远,和人民没有切肤之痛。他们便没有感觉;没有感觉,一定不来附和。”其目的是A.真正实现国共合作B.反对西方个人自由C.挽救国家民族救亡D.实现普遍平等民权11.五四运动被称为创造一种新的现代的文明以挽救中国。“新”的主要表现是A.知识分子发挥着移风易俗的重要作用B.激发人们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C.弘扬科学和民主成为五四的精神核心D.爱国主义与宣传马克思主义逐步结合12.下表是年中国GDP结构即部分经济部门占GDP的百分比(按照1933年价格计算)1890年1913年1933年种植业、渔业、林业68.567.064.0手工业7.77.77.4现代制造业0.10.62.5采矿业0.20.30.8电力0.00.00.5现代运输和商业5.14.64.0上表反映出当时中国:①自然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②现代产业有所发展③重工业整体发展缓慢④官僚资本始终控制着国家经济命脉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13.不同历史时期党员构成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不断发展。对下图“中国共产党党员构成”变化的原因理解准确的是A.国民大革命运动蓬勃展开B.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C.“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行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14.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1930年5月)刊载:“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行不通的。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这说明当时中共A.坚持以城市斗争为中心的革命道路B.走以农村为中心的革命道路失败了C.还没有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D.内部仍存在革命道路选择的分歧15.毛泽东在《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中指出:“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据此,人民解放军A.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山B.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进攻C.连续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D.横渡长江,向全国进军16.当时美国记者鲍大可评论道:“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这次会议是指A.雅尔塔会议B.日内瓦会议C.万隆会议D.第26届联大17.下图为新中国一段时期内对外经济援助的有关数据。造成60年代援外支出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中国是不结盟运动的发起者B.“文革”严重干扰了经济建设C.国民经济调整取得重大成果D.与美苏交恶需打开外交新空间18.帕维尔?布尔米斯特罗夫在所著的《欧亚巨人》中认为:“可以将上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看作是除当代世界秩序之外的另一种温和的选择,仍可以享受全球化带来的一切好处…….上合组织现有的和将来的成员都是这样来理解该组织的原则的。”材料中“另一种温和的选择”主要指A.团结协作、反殖反霸的精神B.结伴而不结盟的新型国家关系C.相互信任的军事同盟关系D.互利合作的经济合作关系19.“极端的自由导致极端的奴役”,这是柏拉图批判雅典民主制的核心理念。此语体现了柏拉图的政治观点是A.民主城邦里应一切自由B.人人享有直接参政权利C.直接民主存在体制危机D.人人有拒绝参政的自由20.从1545年到1800年,大约有60000吨白银流向了中国。也就是说,欧洲人平均每年从中国购买了价值大约226吨白银的货物,这是1500年前欧洲每年购买所有亚洲货物的20倍之多。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B.世界市场开始形成C.西欧自由资本主义发展D.中国闭关锁国政策松驰21.英国宗教改革家威克里夫(1320年―1384年)指出:“依《圣经》之言,英格兰王国是一个整体,而教士、贵族、公众都是它的成员”、“王朝隶属于上帝,非此不能有繁荣”。这主要可以反映出宗教改革运动A.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B.动摇了欧洲人对上帝的信仰C.推动了《圣经》在英国的传播D.使英国王权归属于教权之下22.中世纪以来世界金融中心的变迁经历了从以佛罗伦萨等独立城市为中心的“北意大利金融”,发展到以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荷兰金融”,最后到以伦敦为中心的“英国金融”和以纽约华尔街为中心的“美国金融”。这个变迁过程说明世界金融中心的形成A.发端于新航路开辟B.受世界贸易和生产力发展支配C.始终依靠殖民扩张D.呈现由多极化到单极化的趋势23.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充分体现了普鲁士容克阶级的政治统治优势,又在经济方面照顾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并使两个阶级互为支撑,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基础,最终促成了德意志工业化的迅速实现。上述材料表明A.专制制度与民主制度可以相互补充B.专制集权符合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C.容克阶级在政治上能够自我近代化D.1871年宪法基本符合当时德意志国情24.18世纪初一位荷兰医生写了一本《蜜蜂的预言》,叙述了一个蜂群的兴衰史。最初,蜜蜂们追求奢侈的生活,大肆挥霍浪费,这个蜂群兴旺发达。后来他们改变了原有的习惯,崇尚节俭,结果蜂群凋敝,终于被对手打败而逃散。后来学者根据这则寓言提出一个著名的理论。下列关于这一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A.主张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B.主张发挥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C.竭力鼓励出口,控制商品进口D.主张政府对经济实行保护主义25.下面是1820年至1870年国际贸易额及其增长速度的演变趋势示意图,这一演变趋势主要取决于A.工业文明进程的持续发展B.世界文明融合程度的加深C.世界经济体系化与制度化的推动D.全球普遍推行自由主义贸易政策26.在十月革命前两周,列宁指示布尔什维克控制的军队要给士兵放假,以便组织他们回乡进行“关于立宪会议的鼓动工作”,争取农民选票以便“在立宪会议中获得多数”。在十月革命的前夜,布尔什维克的机关报《工人之路》以通栏标题向人民发出号召:“把唯一彻底的和坚忍不拔的革命党DD布尔什维克选进立宪会议!”文中的“号召”A.主张立即发动武装起义B.体现了和平过渡的设想C.希望与临时政府分享权力D.实践《和平法令》的精神27.学者余伟民认为,苏联模式的政治结构开始从极端回到“正常”形态,苏联这一时期的改革……缓解了社会的紧张状态,但并未改变“经典体制”的基础。下列内容属于“这一时期的改革”的是A.大中小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B.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办厂C.将部分中央企业管理权下放D.着力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28.德国前总理科尔在1991年的演讲中指出,历史告诉我们“没有政治的联盟却要期望能长期维持经济与货币联盟是荒谬的”。这说明A.德国希望成为欧洲一体化的领导者B.欧盟的建立是经济联合的必然要求C.科尔不愿长期维持经济与货币联盟D.德国主张经济联合与政治联盟同步29.晁天义认为当今史学界研究历史关注“物品传播折射地域文化异同,河网分布影响经济景观,生态保护表象下隐藏皇权强化”。材料强调的是A.新见史料使历史“重写”B.新史观研究已取代传统史学C.跨学科研究催生新史学学科D.新视角为史学研究注入活力30.法国著名思想家埃德加?莫兰指出:“西方文明的福祉正好包藏了它的祸根,它的个人主义包含了自我中心的闭锁与孤独;它的盲目的经济发展给人类带来了道德和心理的迟钝……特别是城市的污染和科学的盲目,给人们带来了紧张与危害,将人们引向核灭亡与生态死亡。”符合这一时代特征的美术作品是ABCD二、材料解析题(第31题22分,32题18分,共40分)31.(20分)材料一西方消费文化观念的历史变迁――高海霞《西方消费文化观念变迁研究》材料二 (开埠通商后),近代上海的商人们讲求体面排场,追求奢侈豪华,为的是得到某种优胜者的快感,为的是向人们证实自己的社会价值。――朱时英《近代中国商业发展与消费习俗变迁》材料三 分期付款、抵押贷款、信用卡等消费方式引诱人们用手头还没有的钱买用不着的东西,……由新教伦理的节俭观让位于享乐消费观。――潘海林《20世纪20年代美国消费文化的崛起》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曾把那些上街购物的家庭妇女称作爱国者。――韩毅《美国30年代经济危机的历史反思》从长期来看,如果(二战后形成的)这种高福利带来的高消费制度不加以变革,……各类危机也将持续出现。――(2012年)周建民《欧债危机最新进展及未来走向》请回答:(1)指出“古典时期”西方消费观念的思想来源(2分)。简要分析从“中世纪”到“现代前期”,西方消费观念变化的原因。(4分)(2)简要分析“现代时期”西方消费文化观念形成的原因。(4分)(3)材料二对研究近代中国消费观的变迁是否有历史价值?为什么?(4分,不说明理由不给分。)(4)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所反映的不同时期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6分)32.(20分)阅读下列有关中日关系的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材料一:古代中日关系概况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东汉日本倭奴国王遣使来汉,光武帝赐赠“汉委奴国王”金印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往日本隋唐互遣使节、仿照唐制日本效仿中国隋唐的封建制度实行大化改新,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贸易往来频繁学习建筑教授儒学宋元忽必烈大军两次征日失败后,放弃征服计划,两国终无国家往来南宋和日本交往频繁元代海船直通日本明清明朝倭寇侵犯我国东南沿海,涌现抗倭英雄:戚继光、俞大猷清朝前期,闭关锁国,中日交往基本断绝中日贸易往来成为双方关系重要纽带――以上史料摘编自论文《中日两国古代关系的性质与特征》,2011年《史学月刊》(1)根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归纳古代中日关系的基本特征?(4分)分析出现以上特征的原因?(4分)材料二:近代中日关系概况清政府统治时期年,甲午中日战争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年,日俄战争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扶植地方军阀势力、大力对中国进行资本、商品输出、1915年,提出“二十一条”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1932年,建立伪满州国1935年,制造“华北事变”1937年,全面侵华----以上史料摘编自论文《中日两国古代关系的性质与特征》,2011年《史学月刊》(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你对历史上中日关系有何规律性认识(4分),并阐述你的理由(4分)。材料三:中日关系的现状呈现以下走势:首先,中日经贸关系发展较快。目前,中日两国互为主要贸易伙伴,2002年两国贸易额已超过1000亿美元。日本连续10年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日本还是仅次于美国的对华投资最多的国家。其二,政治上时常出现分歧甚至僵化。特别是在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日本修改教科书,钓鱼岛事件,日方在中国专属经济区打捞可疑船事件等,两国在政治方面摩擦纠纷不断。其三,安全合作领域上互相戒备,甚至对对方疑虑重重。“中国威胁论”在日本很有市场。在中国,随着日本向海外派兵和增加军事实力,担心日本军国主义复活者也不在少数。其四,国民感情上互不信任。近年来,“讨厌日本”的“中国人”和“讨厌中国”的日本人有很大增加。------选编自新浪网(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当今中日关系如何?(2分)谈谈你对处理中日关系有何看法和见解。(2分)衡阳市八中2015届高三第四次月考历史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30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题号12345678910答案BCBCACABDC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DACDACDBCB题号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ABDBABCBDD二、材料解析题(第3132题各20分,共40分)32.(1)早期人文主义思想。(2分)原因:经济上:资本主义处于上升时期,需扩大资本积累;思想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冲击禁欲主义同时,也宣传了理性主义思想。(4分)(2)变化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消费品日益丰富,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整,如垄断适应其发展、罗斯福新政调整等;凯恩斯主义的倡导消费和超前消费;大众传媒、消费手段方式的多元化等。(任答两点给4分,其它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3)有历史价值:开放后,洋货大量涌入,受西方消费观念影响,民族工商业和民主政治发展,上海商人由俭转奢,这是近代中国的缩影,有代表性。没有历史价值:尽管有以上现象,但只是近代中国的一个特例,孤证不立。(任选一观点认证即可,共4分)(4)内在联系:20世纪20年代享乐消费成为美国30年代经济危机的原因之一;为摆脱危机困境,凯恩斯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积极消费;二战后,在凯恩斯主义影响下,福利国家形成;但这种高福利、高消费又导致近期的欧债危机。(任答3点给6分)33.(1)特征:1,中日两国交往源远流长;2,和平友好往来是主流,也存在摩擦与冲突3,政府间的官方交往时断时续,民间交往(经贸、文化领域)为主渠道4,日本仰慕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对日本产生的影响远大于日本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任答2点得4分)原因:中国古代是东亚文明的中心,博大精深的文明吸引周边邻国多学习、效仿中国。古代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领邦,经贸往来上互通有无,符合两国人民利益。日本民族能够积极主动学习先进文明。(任答2点得4分)(2)答题要求:史论结合,言之有理认识:1,中国强盛时,日本人是中国人的“学生”;中国衰弱时,中国沦为日本人宰割的对象。2,日本侵略中国经历了同西方列强共同宰割中国到独霸中国的转变;经历了发动局部侵华战争到全面侵华战争的转变。(每一要点2分,共4分)理由:日本明治维新后逐渐走上了一条富强之路,“脱亚入欧”,侵略中国是日本既定国策。近代中国深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潭,政治腐败,国力衰弱给日本侵华以可乘之机。欧洲列强无暇东顾,日本与美国争夺激烈,逐渐形成独霸中国的局面。(每一要点2分,共4分)(3)当今中日关系:任答2点给2分政冷经热;和平友好始终会是双方关系的主流;两国和则两利,斗则两害看法和见解:任答2点给2分不断提高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与日本开展双边活动。要坚持通过对话,平等协商,妥善处理中日之间的分歧,积极探讨解决分歧的办法,避免中日友好大局受到新的干扰和冲击针对当代日本国内右翼势力的军国主义立场,我们必须对此应有足够的警惕
亲!请或新用户?
按教材找资料
版权声明:1、本站资料大部分为网络收集整理、购买、会员上传。如有侵权,请本着友好方式发邮件给我们,我们均无条件删除。无共享精神者,也请勿使用本站资料!2、部分资料为收费会员下载,目的促进资源共享,您可以通过提供原创或自编资料获取。如有任何因为资料搞事者或者勒索本站者,本站将坚决奉陪。
CopyRight&书利华教育网
------E-mail:(#改为@即可) QQ:
旺旺:lisi355}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学生消费观调查报告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