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家庭农场补贴贴什么时候到位

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青岛68人当上农场主 大的家庭农场年赚200万元
13:21:03  来源:大众网    []
  青岛&种&出68个农场主
  工商注册有了新身份,银行贷款市场开拓有优势
  &有了这个执照,咱们的身份就不一样了,客户过来谈合作更有信心。&3月12日,作为胶州规模最大的农场主,拥有5000多亩地的青岛鸿飞大沽河农场的负责人王兴迁高兴地说,注册成为家庭农场对于农场规模扩大、品牌运作、银行贷款、拓展市场等都有好处。
  注册成为家庭农场主,王兴迁算是拓荒人之一,而当&资本下乡&、&家庭农场&的概念首次出现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时,&王兴迁&们一下多了起来。目前仅胶州就已经有32个家庭农场主,全市家庭农场的注册数量每天都在增长中。记者从各区市了解到,全市已经至少&涌&出68个家庭农场主。
  站在自己的农场规划图前,王兴迁挥手向四周招呼了一圈,他笑说,这四周能看到的土地都是他的。形成这样的规模不容易,今年48岁的王兴迁说,种粮户从骑摩托到开轿车下地的变化刺激了他,他放弃自己做了多年的建筑行业,从2007年开始用了6年的时间做成了现在5000多亩的农场规模。日,胶州国泰农场成为全市第一个注册农场。日,王兴迁正式注册成为胶州家庭农场主。&单纯的经营模式上看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有了这个身份以后在谈客户的时候,农场就可以打造自己的品牌,可以拓展更高层次的市场。&王兴迁说,成为市场主体以后,银行贷款、市场开拓等方面都会有优势,今年自己就成功从银行贷出200多万。
  时间回到一年前,家庭农场在全市绝对算个新鲜事物,像王兴迁这样虽然注册只有一年的时间,但绝对算是老人。全市真正大量涌现是在中央&一号文件&出台前后,敏锐&嗅&到农业产业化商机的人们争先到工商部门注册成为家庭农场主,数量增长之快甚至连青岛市农委都掌握不了最新的数据。3月12日,记者分别咨询了胶州、黄岛、即墨、莱西、平度五个区市,仅这五个区市完成注册的家庭农场就已经有68个。
  多数家庭农场主都是由原先的种粮大户或合作社负责人发展而来的,他们有的规模已达到几千亩,有的只有上百亩。虽然相信前景发展美好,注册也免费,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或多或少都遇到了发展&瓶颈&,土地租期难保障、农村基础设有待改善、缺少资金、人才等都是问题。对此,胶州市经管站站长刘丕舜也承认,单单靠工商注册就跟其他市场主体竞争是不现实的,家庭农场亟需税收、信贷、用地、用电等方面的政策优惠。&未来家庭农场要发展好,不仅需要落实政策上的优惠,还需要法律上的保护,两手都要抓。&刘站长说,应该尽快给予家庭农场应有的法律地位,明确权责,这样他们才能放心大胆地去经营。(记者尚青龙李伟伟)
  说到家庭农场,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是国外的景象:在一片空旷的田野上,坐落着一个小院,农场主摆弄着自己的小型飞机,准备为农作物喷洒农药&&然而,在如今的青岛农村里,这样的景象正日益增多。随着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提出&家庭农场&概念,家庭农场主们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几百亩甚至上千亩的沃野里,有的种着土豆,有的种着玉米,还有的种植玫瑰,农场主们按照自己的设想,打造一个个&农业王国&。这些农场主究竟是怎样炼成的呢?近日,记者走访了岛城郊区的4个乡镇,探访那里的家庭农场。
   68个家庭农场主大多曾是种粮大户
  全市至少已有68个家庭农场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因为一个概念的提出,让人们的目光再次聚焦农村&家庭农场&,一个在众人印象中盛行于国外的农业模式,首次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中。&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成了未来现代化农业发展的一个方向。而青岛早在文件出台之前,已有多个&家庭农场&出现在农村。
  据记者的多方调查数据,仅胶州、黄岛、即墨、莱西、平度五个区市,便已经注册了68个家庭农场。其中数量最多的当属胶州市,早在2010年3月份,便诞生了全市首个家庭农场,在短短3年时间里,就涌现出了32个,成为全青岛市探索家庭农场最为成功的地方。
  作为一个新鲜事物,家庭农场在青岛市的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对于部分区市而言,探索、尝试仍是当下的特点。&虽然已经注册了19家家庭农场,但是规模还不大,多数只有百十亩地。&莱西市经管站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农村土地流转方式日益多样化的今天,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涉足家庭农场,而成熟的运营确实需要时日。
  在黄岛区,目前还没有家庭农场完成注册,但观望成了不少潜在农场主的特写。据该区有关部门统计,仅规模过百亩的种粮大户,目前就有25家,而他们很可能成为尝鲜家庭农场的首批黄岛人。
  农场主大都曾是种粮大户
  在多日的调查过程中,记者采访了岛城郊区市的农业部门,据工作人员的说法,如今已经完成注册的家庭农场,其原来的背景颇为相似,绝大多数农场主,曾是当地赫赫有名的种粮大户。
  &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相比于早已兴起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的出现有着特殊的背景。&胶州市经管站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说,目前该市有32个家庭农场,农场主多数是种粮大户和以前农业合作社的负责人,曾经承包的土地规模都比较大。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大规模种粮和农业合作社的经历,让这些人对现代化农业有着更为清晰的认识,特别是在和传统农业对比的过程中,他们敢于尝试新型的农业发展之路。&相比一家几亩地的传统农业,种粮大户都转变了以往的观念,无论种植模式、农产品销售,都是崭新的思路。而农民合作社,更是需要敏锐的市场嗅觉,长时间的摸爬滚打,让这些人看到了新型农业的好处。因此,在收益面前,他们敢于尝鲜。&
  资本,是开办家庭农场的基础
  在接触了几个家庭农场后,记者有了一个直观的感受,那就是农场主不是谁想当就能当,这背后离不开资金做后盾。&我转包了360亩地,算上承包费、修水渠、硬化路面等基础设施,仅先期投入的资金就达到了110万元,具体何时能收回这些成本,我现在还真说不上来。&2011年,胶州市九龙镇农民孙志刚注册了一个甘薯农场,他转包的那片土地,是种上粮食亩产收入不到1000元的贫瘠地,他之所以敢对这片地下赌注,离不开他的另一个身份:房地产商。孙志刚说,他多年以来都在房地产领域打拼,也积累了一定的资本,能把资金投向家庭农场,他说没有几十万是不可能的任务。
  而像孙志刚这样的农场主并不在少数,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些农场主们有的曾干过房地产,有的开过塑料厂。那些种粮大户或农民合作社领头人,多年来也都有了一定的闲置资金。而不论转包土地、改善农田水利设施,这些都离不开钱做基础。正是基于资本做后盾,他们才有能力去转包别人的土地,从而在家庭农场的路上踏步前进。
  不种粮食种玫瑰
  人物:郭嘉良土地280亩
  今年42岁的郭嘉良,是胶州胶北街道办事处店子村的一位村民,2010年之前,他是村里蜜桃种植合作社的领头人。在农民合作社里干了多年,渐渐让他对规模化农业产生了兴趣。&村里有不少人因为外出打工,土地转包了出去,其中不少是包给了合作社。成了规模的土地,让合作社更加壮大。我就寻思着,如果一个农户家也能有这么多土地,那岂不是一个自己说了算的农场吗?&郭嘉良有了这想法后,2010年末便着手转包别人的土地。到了2011年,他手底下已经有280亩的规模。
  &在正式注册为家庭农场后,我给自己的农场定了位,即不能单纯种传统的农作物,一定要向高附加值的产品要收益。&郭嘉良通过在青岛的朋友推荐,瞄准了玫瑰花市场。&种植玫瑰花,不仅可以单纯出售花朵,也可以做深加工,比如提炼细胞液,做成精油;花蕊可以进行烘干,制成茶叶。&有了农场的发展思路,2012年郭嘉良便试种了20亩玫瑰,其余土地种植小麦或玉米。
  &去年亩产是400多斤,按每斤花朵12块钱算,一亩地的收入接近5000元。而种植粮食的话,远远低于这个数字。&有了第一年的尝试,更坚定了郭嘉良走高端农业种植的思路。2013年,他花30万元定制了一套设备,用于玫瑰花提炼、烘干,制作精油和茶叶。&今年5月10日就是玫瑰的盛花期了,估计5月1日前设备就能到位。而今年的亩产量能达到800~1000斤,经过深加工后,亩产收入肯定要翻倍。&郭嘉良说,除了要上设备,他还准备对土壤进行改良,从而种植出高品质的玫瑰花。&已经让青岛农业大学的教授采集了土样,他们将帮助我改良土壤。&
  郭嘉良说,从以前在农业合作社,到如今自己成了农场主,他说自己也在改变,而变化最大的当属自己对农业的认识,以及敢于尝试的勇气和信心。&国家对农业越来越重视,而且鼓励支持走新型的路子,这虽然是挑战,但更是机遇。既然国家倡导发展家庭农场,我就敢于&吃螃蟹&。&郭嘉良满怀信心地说,他今年会重点改良土壤,而在不久的将来,他希望玫瑰园成为旅游景点,打造成一个观光园,同时向游客们销售精油、玫瑰茶叶,这是一条一举多得的发展道路。
  我理想的状态就是把农场打造成一个自己循环的系统,下一步将规模进一步扩大,发展更多的业态。&&冷学家
  B&袖珍&农场年赚20万
  人物:冷学家土地140亩
  30多亩土豆、60多亩小麦、40亩杨树&&对于只有100多亩地的胶州市家美农场来说,在家庭农场当中,也算是一个袖珍型的。不过,别看人家规模不大,利润却不小,农场主冷学家笑着说,一年算下来收入20万元应该是有的。
  在泛黄的土地上,刚刚种上的土豆地上只能看到一排排塑料薄膜,而小麦也只有一点点高,所以冷学家的农场看起来并没有多美。不过会计出身善于精打细算的冷学家却把自己的农场充分利用起来。
  今年50岁的冷学家是胶西杜村社区土生土长的人,虽然出生农村却不光种地,早在年轻的时候,就开始做会计,现在仍担任会计工作,每天还跟上班族一样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这么一个&上班人&怎么会到村里租地当农场主呢?冷学家笑着说,他看重的是这里面的机遇。&本来我也是农村人,妻子也一直在家种地。现在的年轻人上学的上学、打工的打工,很少有回村里种地的啦,将来这种情况会更严重,大量的土地闲置下来。&当会计的账本就要算明白,冷学家说,现在种一亩小麦,地钱320元,农药、种子等费用400元,成本就要700多元。而一亩小麦收成九百多斤,一块多一斤再加上国家一年有101元的种粮补贴,一亩地也就能赚三四百块钱。
  &如果种个十亩八亩的地,一年几千块钱,确实不如出去打工干两个月的,但是如果面积大了,就有账算了。&冷学家说,当时社区里正好也有这么一片百十亩的地,2010年4月份他就正式租地成立了家庭农场,自己、妻子、父母共同经营。
  起初最开始是种小麦玉米,不过利润很低,从去年开始试种了30亩土豆,收益不错,今年又种上了。而为了充分利用每年产出的玉米秸秆等,冷学家又在家办起了生猪养殖,现在每年也能出栏300口左右的肥猪。再加上冷学家以前承包的40亩杨树,冷学家的农场里现在已经有生猪养殖、蔬菜种植、粮食、经济林等多种生产方式。
  &我理想的状态就是把农场打造成一个自己循环的系统,下一步将规模进一步扩大,发展更多的业态。&冷学家说,别看农场袖珍但一年下来算算家里的收入已经有20万元左右,不过他的要求远不止此,单纯养殖、种植的产值还是低,现在中央&一号文件&鼓励家庭农场发展,他还想着向&更广、更深&发展。
   5000亩地要买飞机喷药
  人物:王兴迁土地5030亩
  种粮大户王兴迁最近一下成了名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家庭农场,作为这个领域的拓荒人,和现在规模最大的家庭农场主,坐拥5000多亩地的他一下子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这一切他本人都有些始料未及。
  王兴迁今年48岁,人很随和,说起话来带着农民特有的朴实。带着记者参观自己都望不到头的巨型农场、还有自己的机器库里动辄四五十万元的几十台大型农业机械,他语气中很有成就感却没有傲气,&周边12个村庄的土地现在都已经承包过来了,不过这个规模还要扩大,而现在还没到谈成功的时候,一切才开始起步,还需要进一步规划。&王兴迁有着自己的深谋远虑。
  说起王兴迁以前从事的行业,跟农业一点边都沾不上。他笑着说,自己以前就是一个建筑工,跟着在工地干活,后来慢慢地成了包工头,领着二三十个人包工程干活,再后来规模慢慢地一步步扩大,工程量也在增加,赶上了楼市黄金期,他攒下了人生的第一桶金。触动王兴迁从建筑行业转向农业的原因是自己一次不经意的发现。他说,看以前一个种粮户都是骑着摩托车下地,但是没过多久开上轿车了。农民开得起轿车,这证明这里面肯定是有&钱&途的。就这样他开始琢磨着包地当家庭农场主。
  因为最初的资金也不是特别多,再加上对这个领域不是特别了解,他也是一步步积累。2007年开始,从最初的几十亩到上百亩,再到六七百亩上千亩,最后慢慢地形成了现在5000多亩的规模。能形成现在这么大的规模得益于当地的第二三产业发达。&李哥庄镇是全国出名的制帽之乡,我们戴的帽子很多产自这里,这里的农民大都在制帽厂或者制帽机器厂、维修厂上班,大量的土地流转出来。&王兴迁说。
  一个人种了周边12个村庄约2000个家庭的土地,规模化种植再加上他投入200多万元购置的农业机器降低了成本,别人种地不赚钱,他却有不少赚头,现在一年已经有200万元左右的收益。下一步除了扩大规模,他还要花近百万元购买给作物喷洒农药的飞机。&农机局的领导已经来考察了,应该差不多能给补贴三四十万元,购买应该机会很大。&
  王兴迁的家庭农场现在已经成了全市的典型,连农业部的领导都曾带队下来参观过,但是他心里还有担心,&我最担心的就是土地租期没有保证,虽然签了协议,但是就怕赚钱了以后,会有人眼红不按协议租地,那自己前期1000多万元的投入就算白搭了。&
  贫瘠地大胆投了100多万
  人物:孙志刚土地360亩
  西凤凰岭,胶州市九龙镇西宋家莹村的一个山岭,有着一片贫瘠、没人想种的土地。亩产收入不到1000块钱,种上小麦、玉米忙活一年,还挣不出辛苦钱,成了当地村民的最真实印象。然而,2011年,村民孙志刚却看中了这片地,一口气转包下了周边的360亩土地,注册了青岛九龙七彩甘薯农场,在当地成为特大新闻。
  孙志刚,40岁的他正值不惑之年,戴着眼镜看上去有点文艺范儿。很多人没想到,这样一个远近闻名的大老板,会摇身一变成为一片贫瘠土地的农场主。在过去多年时间里,孙志刚一直从事房地产开发,但他对农村种地问题始终很关注。&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人,我深知土地的重要性,但现在村里种地的鲜见年轻人。二三十岁的出去打工,剩下五六十岁的老人在耕种,将来谁种地是个很严峻的问题。&同时作为村支部书记的孙志刚对农村发展有着自己的认识。
  &我之所以选择注册家庭农场,是想把这儿作为一个试点,尝试这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如果运作得好,既充分利用了这些土地,还可能带动村经济的发展。&孙志刚说,他有一定的资金基础,可以去尝试。而选择种地瓜,主要是为了不让村里的一个好甘薯品种消亡。&我们这里有个地瓜品种,大家俗称其&696&号,因为种地的人在变少,这个地瓜品种也面临消亡的境地。我选择种地瓜,一大原因是为保护它,在此基础上再引进外地品种,从而打造成一个七彩甘薯农场。&
  &我转包了360亩地,算上承包费、修水渠、硬化路面等基础设施,仅先期投入的资金就达到了110万元,具体何时能收回这些成本,我现在还真说不上来。&2012年,孙志刚种植的七彩甘薯收获了第一茬,亩产从2500斤~6000斤不等,算了算毛收入,能有20万元就很不错了。&一下转包这么多土地,各项开支都很大,农场的发展肯定会经历一个艰难阶段,需要不断摸索和尝试,但我会坚持走下去。&
  孙志刚说,他的农场现在是以种甘薯为主,而且选择品质好的进行出口。&去年便有不少甘薯出口到了国外,用于提炼色素用,这与传统的种植模式相比,肯定是一个质的提升。&但今年已经开始尝试种植板栗。&农场未来的发展方向,不能仅以种植为主,我设想着和旅游结合在一起,比如搞一个甘薯采摘节。通过旅游业盘活农场,走出一条不同的农业路。&虽然眼下处于高投入、低回报的阶段,但孙志刚一直没忘记设想农场的未来。(记者李伟伟 尚青龙)
责任编辑:郭丽娟
& &| &&&&| &&&&| &&&&| &&
Copyright@ JiaoD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关于适度发展家庭农场的调查与思考
浏览器不支持嵌入式框架,或被配置为不显示嵌入式框架。
关于适度发展家庭农场的调查与思考
  政策法规  加入时间:  点击:196
近年来,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土地流转逐步加速,家庭农场不断涌现。为深入了解家庭农场现状,破解发展难题,助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我们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利用两个月左右时间,采取听取介绍、问卷调查、座谈交流、实地走访等形式,跑田头、访农场、听民意,对泰州市发展家庭农场的实践进行调研分析,就适度发展家庭农场、助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作了一些探索思考。
一、家庭农场的基本现状
泰州市位于江苏省中部,长江下游北岸,是长三角地区中心城市之一,也是粮食主产区。全市总面积864万亩,耕地面积436万亩,区域内地势平坦,水网纵横,交通便利,适宜规模经营。近年来,泰州市把培育家庭农场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开展专业大户认定管理和家庭农场注册登记工作意见》,推动农村土地加速流转,使家庭农场数量日益增多、规模日益增加、覆盖面日益扩大,成为改变传统生产方式、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
1、农场规模。截止2013年底,全市发展家庭农场5354个,经营面积168.98万亩,其中,100亩以下2738个、100-500亩2160个、500-个、1000亩以上108个,最大的家庭农场流转土地2600亩,平均经营面积315.6亩。在全部家庭农场中,种植粮食的农场3089个,占农场总数的57.9%,;流转土地73.5万亩,占经营面积的43.5%;种粮面积70.2万亩,占流转土地面积的93%。
2、主要特征。5354个农场主中,男性占95%、女性占5%;年龄在40岁以下的占4.4%、40—60岁的占84.4%、60岁以上的占11.2%;由现任村组干部领办的155人、占2.9%,由农机农技人员兴办的230人、占4.3%,由种粮大户创办的4216人、占78.8%,其他身份的753人、占14.1%。具有小学、初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分别占13.3%、75.6%、11.1%;从业年限普遍在5年以上,绝大多数农场主不同程度地接受过农业技术培训。
3、从业动因。一种是源于“有政府的政策扶持”,占31.3%。像靖江市生祠镇“大进”农场主田宇靖说,注册了家庭农场,不仅可以刻公章、开账户,还可以在贷款、签合同、商标注册等方面享受许多便利。另一种是认为规模经营生产成本低、叠加效益好,占28.8%。高港区胡庄镇“江之源”家庭农场,采取稻、蟹共作模式,生产出的有机稻米每公斤20多元,加上养蟹收人,效益远高于常规水稻种植。还有一种是认为自己具有相关技术,占22.2%。姜堰区沈高镇农场主黄长宝,长期从事农机作业,2008年购置各类农机40台套,流转土地600多亩,从事粮食种植,亩纯收人高出其他农户300多元。另外,约有18%的农场主觉得从事规模经营是一条赚钱门路。
4、经营方式。从农场类型看,泰州市的家庭农场以种养业为主,在全部家庭农场中,从事粮食作物的2377个,占44.4%;从事养殖业的2142个,占40%;种养兼营的712个,占13.3%;其他行业123个,占2.3%。从生产管理看,粮食农场在耕、种、收等主要环节基本依靠农业机械,其中近60%的农场需租用部分农机耕作,季节性雇工场均3.2人。从销售方式看,89%的农场主选择了直接出售,只有11%左右的是订单销售。
5、生产收益。通过对农场与散户、大型粮食农场与小型粮食农场进行效益对比分析,在土地向家庭农场流转整理后,由于注入科技元素,实行规模化经营、机械化作业,粮食农场亩均纯收益2500元以上,是一家一户种粮的3倍。调查显示,规模在100-500亩之间的生产成本逐渐减少,规模在500亩以上亩均投入不减反增,100亩以下、800亩以上规模的效益比相对较低,300-500亩规模的效益比最好。从对粮食农场与种植经济类作物及特种水产养殖类农场分别进行效益比照的情况看,种粮收益与种植经济作物和养殖业相比,单纯从事粮食生产,土地产出率低、种田成本高、担负风险大,付出的艰辛与收益不成正比,因而一些家庭农场主想通过兼营经济作物、水产养殖或利用自有作业机械提供服务来增加收益。由此可见,经济效益是影响和决定家庭农场种植意向的主要推手。
二、制约家庭农场发展的突出问题
目前,泰州市家庭农场初具规模,推动了区域粮食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繁荣,但同时也有一些矛盾和困难,制约着家庭农场的持续发展。
一是劳动力结构性短缺。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村青壮年弃农从工,越来越多的新生代农民与农村、农业渐行渐远,留守乡间的老人、妇女成了农村种地的主力军,农业劳动力断层、短缺问题严重,粮食生产经营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不少农场主反映,农业技术方面的人才非常欠缺,没有高待遇吸引不来,年轻人宁愿出去打工,也不愿务农,大学生更不想在农村工作。
二是金融信贷难保发展所需。据了解,农村金融机构在办理贷款时存在手续繁琐、门槛高、期限短、额度小等问题,虽然多数农场主经济实力相对较强,但由于经营农场既要投入大量的农资,还要及时支付土地流转费和雇工费等,资金短缺成了发展难题。93%的家庭农场因规模经营效益好,愿继续扩大生产规模,但由于生产资金紧缺、贷款困难,愿望常常难以实现。
三是土地流转不够规范。目前,各地虽然都制定了土地流转程序,统一了流转合同文本,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着不规范、稳定性差的问题,通常是承租户与农户按约定价格将土地在一定时期内流转,每亩土地流转费视经营类型在850-1500元不等。调查发现,现在有不少农民都不愿签订长期租赁合同,基本上是一年一签,长的也就三五年,短期行为多。有农场主反映,在实施土地流转时,只要有个别农户不愿流转土地,地块就不能集中连片,不仅增加种植和管理难度,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农业机械的应用和功能的发挥。
四是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薄弱。近年来,通过大抓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但仍有部分流转田块水利条件差,排灌水渠、电力设施建设等相对滞后,如遇大旱大涝之年,减产减收难以避免。有些村庄路、桥不配套,不利于运输和机械作业。还有不少田块由于过度使用化肥农药,有机肥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土地板结、有机质含量降低。部分农场主对自费改良农田水利、培肥地力等事关长期发展的项目积极性不高,致使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局面进一步加剧,影响了土地的产出率和粮食的可持续发展。
五是社会化服务相对滞后。调查感到,现阶段针对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尚不完善,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也没根本改变,现行的服务方式主要还是沿用“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行政指令机制,与家庭农场的实际需求不能有效对接,服务跟不上、不到位的现象普遍存在。比如,在粮食收获季节,粮食收割期短,遇到连续阴雨,多数农场由于缺少晾晒场地、缺少烘干设备,无法进行有效整晒、降水去杂,只能在田间地头现割现售,以低价直接卖给粮食经纪人或粮食加工企业。这种“不晒粮、交潮粮”问题的出现,直接导致粮农无法享受国家最低收购价政策,对粮食仓储管理和科学保粮带来了挑战,给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也提出了一个现实而紧迫的课题。
三、农场主的期盼
一盼得到政府资金扶持。农场主普遍反映,经营农场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缺资金。流转土地、雇佣人工需要资金,购买种子、农药、化肥等需要资金,购置农业机械、维护水利设施、扩大生产规模等也都需要资金,解决融资难问题是他们最强烈的期盼。被调查者均热切盼望国家能出台针对家庭农场的扶持政策,帮助他们降低成本、增加收益。
二盼稳定土地流转期。由于附着在土地承包权上的政策性收益不断增加,阻碍土地流转的副作用日益凸显,有些农户不按合同履约,承包期未满就要求收回土地、增加租金,由此造成不少“政策性土地流转纠纷”,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规模经营的发展。多数农场主希望政府在现有土地承包政策不变的情况下,尽快出台促进农村土地规范有序流转的具体政策,积极引导农户依法、自愿、有偿、合理地进行土地流转,以确保土地集中连片和承包期限稳定,解除后顾之忧。
三盼惠农政策落地。国家、省、市对粮食安全高度重视,出台众多惠农政策,鼓励农民多种粮,增加种粮收入。但现行的农补政策,是采取普惠制办法直接补贴承包的土地,而不补贴流转的土地,既没有与种粮农户挂钩,也没有与商品粮数量挂钩,只要有承包土地,种与不种都能享受粮食直补。有的耕地已改变用途甚至撂荒,但承包者仍在享受补贴,结果没种地的人得了补贴,而真正种粮的家庭农场却得不到实惠,这与国家鼓励农民多种粮食的初衷相背离,一定程度上减弱和消解了惠农政策的实施效果。受调查的农场主都期待政府能根据家庭农场的发展趋势,及早调整惠农政策,及早把家庭农场纳入政策扶持范围,使每个家庭农场都能按注册登记的耕地面积享受各项农业补贴,以促进规模种植和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四盼服务指导到位。家庭农场的规模虽然比分散农户大,但面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仍然显得过于弱小。许多农场主表示,自己缺专业人员、缺信息渠道、缺对国内外市场的专业研判等,难以掌握和有效利用市场信息,主要还是凭经验、靠对市场的主观判断来从事生产经营,往往产销不对路。因此,他们既希望在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上得到及时有力的指导和帮助,更希望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和农业合作组织树立为农服务、为民解忧的理念,加快烘干设施建设使用,及时准确提供市场信息,实实在在地助农减损增收。
四、对策和建议
泰州市的实践表明,发展家庭农场,有利于集约土地资源,有利于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有利于加速城乡统筹进程。推动家庭农场可持续发展,需要创新思路、创新举措。
一是控制农场规模。从农民转移速度看,虽然打工经济让农民收入增加了,但大多数农民仍需要耕种土地,土地收入仍然是农村家庭总体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他们的基本生存保障。从城镇化进程看,现阶段的基础设施也难以承载大规模转移人口,人多地少的矛盾将长期存在,如果强势推行大规模农场经营,转移出来的农户不能获得稳定的工作,生活就难有保障,容易人为造成新的城市贫民群。从农场经营情况看,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组织化程度低,服务体系不健全,难以快速应对市场风险与自然灾害,况且大规模土地经营效益也不一定比适度规模的精耕细作高。鉴于此,推动家庭农场规模经营,需要综合考虑农业生产力水平、劳动力转移分工、城镇化发展速度、农户多层次耕种需求以及投入产出效益比等因素,理性控制家庭农场规模,这样才能更加合理有效地配置各种资源,才能更好地发挥适度规模经营的优势。
二是激活农村资本。农场缺资金与农村缺资本一样,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村大量的资金、资源和资产闲置,未能完全用于发展农业。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发展的难题,一个着力点在于激活农村自有资本。事实上,在农村地区,仅农户储蓄就有很多,但没有合适的渠道服务于家庭农场。当务之急是要建立和完善农村合作金融体系,让农村自有资金发挥应有效能;要简化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贷款流程,适当延长贷款期限,增加贷款额度,降低贷款利率,尝试实行低息、无息及贴息贷款政策;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切实维护种粮农民利益。
三是盘活土地资源。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户分离的农户家庭越来越多,农村土地承包权主体与经营权主体发生分离的情况日趋普遍,与时俱进地创新农村土地制度势在必行。要把农村土地产权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先行试点、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向面上推广。要积极探索农村土地资源资本化、市场化路径,试验总结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成功经验,把农村固定不动的土地变为可以流通的资本,彻底改变农民资产长期低效运行的状况,破解长期以来困扰家庭农场抵押担保不足、难以贷款的难题。要推动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交易平台,及时提供信息支持、法律咨询、地价评估等服务,积极协助双方规范合同,帮助调处仲裁相关矛盾。
四是整合惠农政策。党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深受亿万人民欢迎。为全面覆盖、更好惠及蓬勃发展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必要对各项涉农政策、补贴和项目进行整合改造。建议政府财政根据土地流转后承包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实际,逐步减少或不再增加附着在土地承包经营权上的政策优惠,新增补贴重点向家庭农场、种粮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做到规模经营推进到哪里,基础设施就配套到哪里,扶持政策就落实到哪里,充分发挥政策资源的正向拉动作用,避免出现政策逆向调节。特别是要改进粮食直补方式,可以考虑两种办法:一个是改“补”为“奖”,主要在农田水利、秸杆还田、机械直播、高产创建和烘干设施配套等方面给予奖励,发挥奖补的杠杆作用;另一个是变“田补”为“粮补”,将粮食直补与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和交售商品粮数量挂钩,让粮食生产经营有效益,让粮食农场有奔头,让种粮农民成为体面职业,以此保护粮农积极性,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
五是创新经营模式。中央反复强调,要以创新体制机制为主线,着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壮大粮食家庭农场,需要创新发展粮食生产经营模式,通过优先扶持农业龙头企业,鼓励家庭农场与龙头企业合纵联横,加强产、加、销等环节的有效衔接,拉伸产业链条,形成良性循环,推动紧密型利益共同体的建立。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和“订单粮食”,构建“合作社+农场+订单”、“公司+农场+订单”等经营模式,引导支持家庭农场走出“单打独斗”的困境,通过组织化、合作化的形式对接政府和市场,化解市场波动给家庭农场带来的风险与压力。
六是完善社会服务。农业社会化服务是粮农所盼、发展所需、大势所趋。要把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作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服务基层、服务民生的实际举措,作为全面深化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工作作风的重要抓手,设身处地、真心实意地回应农民群众的诉求和期盼。要按照灌排设施配套、农田平整肥沃、田间道路通畅的标准,进一步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力度,着力改善制约粮食发展的基本生产条件;加快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及时提供农资、信息、气象和粮食烘干等服务;扶持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充分发挥农村土地、资金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集聚效应;围绕农资统供、技术指导、产品销售、品牌营销、农业保险等,加快农业社会化市场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行合作式、订单式、托管式服务模式,为家庭农场专心经营、做大规模创造条件,努力实现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构建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目标。
七是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家庭农场,最终还是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当前要把培育造就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发展家庭农场的关键之举,建立起常规教育、集中培训、综合服务“三位一体”的培育机制,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从种到收、从生产决策到产品营销的全程培训,全面提高技术水平、市场意识和管理能力。要扶持培植一批具有一定经济基础、经营理念和创业能力的示范性家庭农场,充分发挥典型引领带动作用。进一步加强宣传引导,调动和激发年轻一代从事农业生产的热情,积极鼓励大专院校毕业生和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创业就业,稳定和壮大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为家庭农场的永续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泰州市粮食局 戴道友)
&来源:泰州市粮食局办公室
信息来源:江苏粮网  
信息作者:admin  
责任编辑:
  声明:本网站刊载内容以信息传递为宗旨。所有注明"信息来源:现代面粉工业"的所有信息,版权均属现代面粉工业所有,其他媒体转载务必注明"信息来源:现代面粉工业"。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信息未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和科学性,也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如另外媒体再转载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读者如对刊载信息有异议,请在信息发布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与责任编辑联系。特此声明。
浏览器不支持嵌入式框架,或被配置为不显示嵌入式框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河北家庭农场补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