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像曹操、董卓、袁绍这样的权臣的自我养成如何防止被政敌暗杀?

  关注煮酒十余年了,之前用不同网名发过不同的文章,可惜没有一个长篇,这次构思许久,决定发一个长篇,就从权臣开始吧!  权臣天下——操纵皇帝的人  作者:司马城主  前言:被解除武装的皇帝  自从秦始皇帝建立中央(皇帝)集权制度以来,一家一姓的皇朝并没有传之千世万世,甚至二世而亡的比比皆是,由于这套制度的核心是必须具有强大镇压能力的皇帝,政权本质上就是镇压之权,压得住就稳定,压不住就崩溃,所以强有力的、成熟的、兼具虎与狐特性的皇帝是这一制度的坚强保障。  但是血统继承制与皇位终身制是皇帝制度天然的两大缺陷,  血统继承制不能保证永远出现年富力强的皇帝  皇位终身制也不能保证永远出现年富力强的皇帝  血统继承制容易使皇帝弱小  皇位终身制容易使皇帝老迈  这样或小或老的皇帝都容易使政权变得脆弱。  皇权的本源是将帅权  开国皇帝大都是将帅出身  一位元帅说过:把一个国家的军队抓住了,也就把一个国家抓住了。  周亚夫曾命令道: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司马穰苴说:将在军,君令有所不受。  将帅权具有对君权的抗衡能力甚至取而代之的能力。  将帅就是军中的“皇帝”。  所以当皇帝稍稍弱势一点便有将帅(权臣)走上前  皇帝的玉玺就变成了橡皮图章  皇帝本人就变成了提线木偶  这也是血统继承制无解的难题,皇室出身的皇帝缺乏军政素质的锻炼,大多都是天子不知兵,天子不将将,没有能力掌握军队和统帅军队。  于是,在乱世中  形形色色的权臣们便开始了渐进式的向皇位迈进的步伐,权力,只有最高权力,才是他们追求的真正目标。  皇帝如果不努力,会被下边的人搞掉  皇帝如果努力,也会被下边的人搞掉,而且可能越努力,被搞掉的越快  这时,皇帝真的是坐在活火山口上  被解除了武装的皇帝就如同被拔去了爪牙后关在笼子里的的幼狮,除了昏睡以外,再无作为。  著名的傀儡皇帝溥仪在东京审判时谈到日本人对自己的控制时愤愤的说道:“自由对我来说,不过是一场猴戏而已。”  (待续)  博客.cn/u/
楼主发言:58次 发图:
  《权臣天下——操纵皇帝的人》计划分三部分  第一部
曹操卷  第二部
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卷  第三部
高欢,宇文泰卷
  明天连载继续
  期待。
  晚上将会连载
  第一章:青年酷吏  当曹操登上政治舞台之时,正是大汉朝风雨飘摇之际,作为官场新人,曹操并没有夹着尾巴做人,一旦掌握了一点实权,便使出霹雳手段,露出政治强人的本色,尽管他的后台很硬,背景很厚,但并不是所有的高干子弟都能有这样的魄力。  小个子青年曹操是个典型的酷吏形象,任洛阳北部尉,造五色大棒,棒杀宦官蹇硕违法的叔父,满朝震惊。任济南相,禁祀肃奸,一郡皆怖,要不是后来历史产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曹操很有希望入选酷吏列传。  曹操不仅具有政治操作能力,而且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积累了最初的军事经验,这些都为以后抓军权、抓政权奠定了基础。  大规模的黄巾起义被初步镇压后,或许是感受到了某种不安,汉皇帝刘宏于西园设八校尉,开始着手建立自己的近卫军,这八校尉是  上军校尉---蹇硕  中军校尉---袁绍  下军校尉---鲍鸿  典军校尉---曹操  助军左校尉--赵融  助军右校尉--冯芳  左校尉----夏牟  右校尉----淳于琼  其中蹇硕是皇帝最宠信的宦官,“硕壮健,有武略”,在宦官里属于难得的军事人才,由他来担任八校尉的首领,体现了皇帝任人唯亲的本色。
  曹操  
  蹇硕的好运没有维持多久,皇帝刘宏很快驾崩,蹇硕立即被下狱治死,这是他与何皇后的哥哥、大将军何进权力斗争的结果,深层次原因则是宦官集团与大将军(外戚)集团不可调和的矛盾  说起东汉朝的宦官,那是相当有权势的一个集团,他们有时作为皇帝的工具铲除掉皇帝的政敌,有时候又把皇帝作为工具铲除掉自己的政敌,在何进之前,宦官集团已经与不同的外戚集团斗争了上百年,每次都以外戚的灭亡而告结束。  第一次是宦官集团同外戚窦宪(大将军)的斗争,宦官胜。  第二次是宦官集团同外戚邓骘(大将军)的斗争,宦官胜。  第三次是宦官集团同外戚阎显(车骑将军)的斗争,宦官胜。  第四次是宦官集团同外戚梁冀(大将军)的斗争,宦官胜。  第五次是宦官集团同外戚窦武(大将军)的斗争,宦官胜。  可见,宦官和外戚的斗争几乎成了一种政治传统,只要新的外戚开始执政,必与宦官发生冲突(背后常常有皇帝的影子),而宦官往往能够借助最高统治者皇帝的力量最终灭掉外戚集团,这次刘宏的驾崩,给了何进一次机会,用闪电般的手段把执掌近卫军权的蹇硕搞死了。  第一回合何进取得了暂时的胜利  但是事情还没有完  年幼的新皇帝刘辩即位后,母亲何皇后为太后,何进成为录尚书事,正式当上了大汉朝的执政官,开始谋画一个更大的计划,决定把纠缠了东汉政权百年的宦官问题彻底解决,那位西园八校尉之一的中军校尉袁绍此时成了积极分子,忙前忙后的给何进出主意。  袁绍,字本初,汝南人,系出身名门,从他的高祖父袁安起,四世之中有五人官拜三公。亲生父亲袁逢,官拜司空,叔父袁隗,官拜司徒。袁氏家族在政坛上有着巨大的势力和影响力。  我们比较一下他和曹操,曹操的父亲担任过司隶校尉,大司农,太尉(三公之一),可谓一世三公(而且太尉官职还是买来的)。袁绍是四世三公的家庭,背景上比曹操优越得多,人也长得有派头,一副标准的高干子弟形象。
  自顶一下呵呵
  袁绍给何进出的主意是:现在京城的武装力量都在我们手里,这是天赐的良机,把这伙宦官连窝端了,永绝后患。  何进统合了反宦官的基本力量,信心满满,入宫请示太后,要把宦官全部罢黜,打发回家,别再干预朝政了。  太后是个优柔寡断的人,不置可否,宦官头子张让等贿赂太后的母亲和何进的弟弟何苗,也产生了阻碍作用,何进本人也不能违背太后的意志,事情久拖不决。  袁绍又建议引入外部力量,利用各地方的实力派,带兵入京城,威慑一下太后,袁绍这个主意虽然馊了点,但何进对这个主意很感冒,利用“空降部队”来压太后,不错的办法,从此何进就在这条引进外援的道路上坚持到底了。任谁来反对也不变决心。  张让等人不甘坐以待毙,趁何进入宫之时斩杀了何进,这下如同捅了马蜂窝一样,酿成了一起大乱。  何进部下的少壮军官们急了眼,虎贲中郎将袁术和吴匡等人带兵进攻宫门,宦官们劫持了皇帝和陈留王刘协跑出宫外,袁绍带兵诛杀宦官,不分长幼皆杀之,直杀了两千余人,有些没有胡须的人也被当做宦官乱杀了。张让等人最终跳河而死。  这场屠杀宦官的事件终于将东汉朝的宦官问题解决了,可惜代价太大了,外戚、大将军何进被杀,外戚、车骑将军何苗在何进部下的内讧中被杀,更不妙的是,引来了一个魔鬼似的野心家。
  袁绍  
  第二章:董乱  皇帝刘辩和陈留王刘协在这次动乱中幸免于难,两兄弟在一些官员护送下往皇宫返回时,一支精锐的武装部队匆匆赶来,一个肥胖的领军将军首当其冲,迎住皇帝,他就是并州牧董卓  董卓,字仲颖,陇西人,出身大西北的他经过长年征战的历练养成了勇猛且狡猾的特性,这次受何进的征召,本来是要进京消灭宦官集团,没想到事变提前发生,他望见宫中的火光,知道事情起了变故,挥师急进,正好撞上了皇帝,便当仁不让的护送皇帝回宫。  董卓来得正是时候,朝廷中两大势力外戚和宦官集团现在全都完蛋了,  董卓成了京城的主宰者,不过董卓此时只有三千人马,自己觉得底气不足,于是他的狡猾一面显露出来,他夜里偷偷把部队拉出城区住在郊外,白天再大张旗鼓的把这支队伍拉回京城,不明就里的人一看他的部队源源不断的来到,心里都害怕起来。  董卓随后兼并了何进和何苗的部队,一时势力大振,袁绍本来是种桃人,现在董卓成了摘桃人,袁绍心理憋着一肚子的气。外戚和宦官集团火并之后,本来袁绍或者说袁氏家族应该是最大的得利者,由袁氏家族来执政顺理成章,结果半路杀出来个恶狼般的董卓,把袁氏家族给镇住了。董卓的手下是训练有素,久经战阵,如狼似虎的边防军,袁氏家族掌握的那点近卫军已经不能和董卓相抗衡,只好先忍气吞声的观察事态的发展。  董卓的下一个目标是执金吾(京城卫戍司令)丁原,丁原原来是并州刺史,手下也有一支边防军,战斗力颇强,董卓想兼并丁原,来硬的恐怕啃不动这块骨头,经过搜索,董卓找到了一个人,丁原部下的少壮军官吕布,经过秘密交易,吕布发动政变,“斩首”了丁原,至此,董卓完成了部队整合,信心随着实力膨胀,开始酝酿起一个更大的阳谋了。
  董卓  
  此时有一双黑色的眼睛,也在默默的观察这一切,那就是曹操,曹操最初并不赞成何进引入外力解决宦官,甚至并不希望彻底解决宦官集团,他认为,宦官自古就有,惩处弄权的首恶分子就能解决问题,只需要动用狱吏就行了。曹操的想法其实是过于天真了,那些执政的大将军们都斗不过宦官,一狱吏又能如何。  这其中还有一个隐情,也是曹操割不断的一段出身历史,因为曹操的“爷爷”曹腾也是一个宦官头。曹腾,沛国谯人(今安徽省西北部),曾任中常侍,大长秋,在宫中供职三十多年,历侍了四个皇帝,树大根深,收养了侄子曹嵩当儿子,曹嵩后来在官场上发展得很成功,得益于这位养父的栽培,曹操棒杀了蹇硕的叔叔,震慑权贵,却没人敢公开报复他,也有他“爷爷”的威望在其中起作用。  董卓此时正在谋划一件大事:废立皇帝。通过与皇帝的交往,他非常不喜欢刘辩,却对陈留王刘协情有独钟,更重要的是,他要立威,只有废立皇帝成功,才能大树特树自己的崇高威望,永久的控制住洛阳,控制住整个国家,建立起以董卓为核心的天下秩序。  董卓首先找到了朝廷的最大的实力派袁氏家族来商量皇帝的废立,借口皇帝刘辩的才能不如刘协,要废掉刘辩,袁绍再也忍不下去了,董卓的所作所为已经触碰了袁绍的底线,他彻底爆发了,长时间积累的怒火此刻熊熊烧起,心里想:你董卓算什么东西,一个野蛮的外来户,有什么资格,胆敢废立皇帝,况且皇帝并没有什么过错。他立即把董卓顶了回去,袁绍说了三点意见:  一.汉家江山,历史悠久,兆民拥戴。  二.皇帝没有过错。  三.废嫡立庶,众大臣不会同意。(刘辩是皇后所生嫡子,刘协是庶子)  董卓暴跳如雷,按剑威胁道:“小子,你看我的刀不锋利吗?”
  吕布  
  袁绍的勇气也冒出来了,他勃然大怒,抽出佩刀说:“天下健者难道只有董公吗?”一时间仿佛空气凝固了。董卓被袁绍的勇气震慑住了,还从来没有人敢这样对他说话,趁着董卓发愣的功夫,袁绍充满戒备的走出去,再也没有回头,直接逃出京城,往冀州而去,袁氏家族的骨干分子就这样被董卓逼走了。董卓忌惮袁氏家族的势力,不敢加害袁绍,眼睁睁的看着他离去。袁绍是勇敢的,在强权面前不低头,袁绍又是聪明的,知道对抗强权的下场,于是走为上计。  另一位反对废立的官员卢植也逃跑了。  此刻,皇帝的命运不是由自己决定的,已经完全掌握在西北军阀董卓的手里。  董卓终于得逞,他废皇帝为弘农王,立陈留王为帝,百官再也没有敢公开反对的意见。  这时,又有人跑了  曹操跑了,逃回故乡  袁术(袁绍的弟弟)跑了,逃往南阳  他们都采取了不合作的态度,这些逃跑者日后团结了起来,将给董卓以沉重的打击。  董卓废立皇帝,实际是一昏招,把朝廷中有点志气的人都得罪了。  不过此时的董卓志得意满,自封太尉,郿侯。不久又自封相国,继而杀害了废帝刘辩。董卓看上去已经如日中天。  可是,在帝国的东方,一场大规模武装行动正在酝酿中。
  广告好多
  天下又开始乱了,帝国的根基又开始松动,战争魔鬼再次降临,这一次不再是农民起义,而是军阀对军阀的的剿杀  袁绍凭借家族的势力获得东郡太守的职务  曹操在家乡筹集了一笔“基金”,拉起一支五千人的队伍  袁术据有南阳郡  这些跑路者现在纷纷拿起了武器,回过头来开始反击。  在他们周围聚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地方实权派官员  河内太守王匡、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怞、兖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东郡太守桥瑁、济北相鲍信、长沙太守孙坚。  联军盟主袁绍吹起集结号,大军云集东方,准备与董卓决一胜负。  潘多拉魔匣已经打开。  道不同互相为仇,董卓这个掌握着最高权杖(皇帝)的权臣,已经号令不了诸侯。  董卓是一个久经战阵的老狐狸,他感受到了这股敌人气势非比寻常  看出讨董联军已经呈合围洛阳的态势,洛阳是四战之地,无险可守,他决定,向西迁都长安,以山河之险阻挡住联军,  决心已下,他杀掉几个不同意迁都的重臣,因为他知道自己不得人心,这些官员巴不得联军早日打进洛阳,驱赶走自己。  董卓的军队驱赶数百万人民迁徙到长安,焚烧洛阳周围二百里的建筑,制造了一片鸡犬不复遗的大萧条。军阀之间的战争灾难最终还是由平民来承担。  联军方面,也没有轻举妄动,他们晓得董卓的部队战斗力彪悍,互相观望,不敢争先,曹操以为机会到了,主动引本部兵马向西攻击,进至荥阳,遇到董卓的部将徐荣,曹操大败,自己中箭,所乘马受伤,幸亏从弟曹洪把马让与曹操,才脱离险境。  曹操的冒进,勇气虽然可嘉,但是低估了董卓军的战斗力。导致自己的“本钱”几乎输光。  落魄的曹操回到联军驻地酸枣,见联军诸位领导置酒高会,不思进取,  便出主意,使联军兵分两路,以钳型攻势向西进攻,无奈人微言轻,没有人听他的建议。
  顶!!!楼主写得好!
  感谢楼上顶贴支持
  @司马城主 25楼
20:31  感谢楼上顶贴支持  ------------------------------  楼主阿!抽多点时间写吧!看到过瘾了,居然没有了!
  呵呵!以后多写点
  改个错:袁绍凭借家族的势力获得渤海郡太守的职务,不是东郡太守。
  联军领导们现在要议论一件大事,拥立新皇帝,  这意味着袁绍等人开始启动顶层设计,新皇帝的人选是具有皇室血统的幽州牧刘虞,刘虞是一位成熟的地方大员,在帝国北部很有威信和号召力。对于皇帝刘协,袁绍的心态是矛盾的,现在刘协掌控在董卓的手里,承认刘协,就等于同时承认了董卓的合法性,这使反董派们处于尴尬的境地,不承认刘协的血统,另立新的皇帝,就摆脱了这种尴尬,另立中央,袁绍等人可以在新的中央政府里占据很高的位置,不过一旦新皇帝即位,出现一国两帝,大一统的中央集权体制就会崩塌, 汉朝就会公开分裂。  袁术的私心很重,他不愿意立一个年长的皇帝,那样不容易控制。  袁绍不听,派人与刘虞谈判,刘虞坚决不干这个皇帝,宁可逃奔匈奴也不干,袁绍只好放弃。  这时战事出现了可喜的进展,长沙太守孙坚一马当先,击败了董卓和吕布,进入京都洛阳,董卓退守长安。  关东联军也无力继续西进,纷纷散去。  这场中央权臣与地方实力派的对殴暂时落下帷幕。  关东地区从此不受中央管辖,陷入“丛林社会”,以强并弱,以大兼小,恍然又回到了战国时代,  袁绍以反董联军盟主的资历,采取威逼的方法,从冀州牧韩馥手里取得了冀州。  曹操占领了东郡。  天下不复为汉朝皇帝所有。
  长安,董卓的统治中心  在这里,董卓巩固了自己的权力基础  董卓封弟弟董旻为左将军,侄子董璜为中军校尉,掌握枪杆子  他大力提拔自己的宗族势力,连自己侍妾怀抱中的小孩子都封侯,  又筑城堡于郿,高厚皆七丈,里面储备三十年的粮食,以作为退身之所。  董卓现在连用车和衣服都拟似天子,已达人臣之极  照这样的趋势再发展下去,董卓很快就要改朝换代。  忠于汉朝的高官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们绝不愿意延续了四百年的大汉江山灭亡在这个残忍好杀的魔王手里,他们开始谋划如何除掉董卓,以司徒王允为首的官僚集团认为应该除掉董卓,必须除掉董卓,除掉董卓利益极大,不除掉董卓危害极大。那么采取什么方式呢?  王允曾经的闲棋冷子派上了用场,原来王允早就结交了董卓的侍从武官,号称飞将的吕布,吕布自斩杀丁原后深得董卓的器重,两人誓为父子,董卓经常用吕布当随身警卫,吕布也相当自负,岂料董卓的脾气暴躁,得罪了吕布,而且当董家宗族遍布朝野,连董卓的幼子都封侯时,吕布却没有得到封侯的待遇,心里愤愤不平,看来什么誓为父子,姓董和不姓董就是不一样,吕布与王允达成了一笔交易,由吕布除掉董卓。   吕布与王允到底达成了什么样的交易,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推理一下,其实不外乎高官厚禄,可以肯定的是,比董卓给予吕布的要多得多。  就这样,堡垒即将从内部崩塌了。
  时机到了,恰逢皇帝有病初愈,大会群臣,董卓终于出来了,沿街布满了他的武士警卫,王允等人看中这个机会,伪造了一份杀董卓的皇帝诏书给吕布,吕布命令自己的亲信李肃等十余人伪装成卫士,守在北掖门口,准备行动,董卓的乘车进入北掖门时,李肃突然用长戟刺向董卓,不料董卓的内衣是甲衣,刺不进去,只被刺伤了臂膀,为了躲避刺杀,他滚下了车,大喊:“吕布何在”,吕布说道:“有诏讨贼臣”,董卓这下全明白了,翻脸痛骂吕布,吕布一边持矛刺董卓,一边招呼手下的人斩杀董卓,一代枭猛的权臣就这样死于自己人的手下。  一次漂亮的刺杀行动就此结束。随后,董卓部下发生了内讧,董旻和董璜等人也都被杀死。  董卓之死和丁原之死都由吕布亲自操刀完成,可见吕布此人并不是一个甘于人下的角色,他有着更远大的理想,事成之后,王允为录尚书事,吕布为奋威将军,封温侯,两人一文一武,共同把持了朝政,分享了最高权力。  下面就涉及到如何处置董卓所属的凉州军团的问题,这是一股强大的残余势力,王允和吕布发生了分歧,吕布主张全部消灭这些人,王允坚决不认同吕布的意见,一时僵持不下。  谁料叛乱开始了,董卓的部将李傕等人在讨虏校尉贾诩的策动下集合部队,向东进攻长安,为董卓报仇,长安城内吕布的叟兵造反,迎接  李傕部队入城,吕布不敌,带领数百骑逃出长安,长安又沦陷在凉州军团的手里,王允被杀,李傕,郭汜,樊稠这些凉州军团的首领控制了皇帝,把握了朝政。
  是该总结一下董卓了,董卓由于时机赶的巧,由地方军阀摇身一变为中央权臣,填补了两大集团斗争后的政治真空,历史上有这种机会的人并不多,但正是这位脑满肠肥的权臣开启了乱世的“核按钮”,董卓的残暴与独裁惹恼了中央和地方上一大批有实权的官员,尤其是袁氏家族的势力,袁氏家族是铁杆的“拥嫡派”,董卓镇压了袁氏家族  ,废除并杀死了嫡系皇帝,与袁氏家族结下不共戴天之仇,导致关东地方官员组织起来对抗董卓,实际上是不承认新立皇帝刘协的合法性,整个中央失去了权威,“天下无主”的时代又降临了。  地方州郡的首长私相兼并,私相授受,不理中央的号令,兵强马壮者称雄称霸,俨然一个个独立王国,随之而来的大混乱,大混战,彻底破坏了大汉帝国的根基,造成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  董卓迁都长安后,仍然有着相当的优势,他本可以雄踞西方,坐山观虎斗,等待关东群雄互相恶斗,消弱实力后再图进取,或者固守关中半壁江山,不失为明智之举,但是由于自己的脾气暴躁,被身边最亲信的侍卫官吕布所杀,这是谁也预料不到的事情。关东群枭集合十余万大军没有致董卓于死地,吕布等十余人就结果了董卓的性命。只能说董卓天命该诛。  大汉帝国就像一具备被掏空了内脏的木乃伊,幼弱的皇帝今天被这个军阀绑架,明天被那个军阀拘留,天威扫地,这一切都是董卓鲁莽行为带来的后遗症。  董卓死后,帝国西部也开始混乱起来,凉州军团的首领们互相残杀,使本来稍微平静的关中地区也陷入了黑暗时代。
  第三章:逃亡  董卓死后,凉州军团后继有人,在中央朝廷形成了李傕、郭汜、樊稠、张济组成的新一代领导班子,继续操纵皇帝。  在东部,群龙无首的乱局下,曹操的军事实力有了较大的发展,他借着镇压青州黄巾的机会取得了兖州地盘。董卓既死,关东地区的最大敌人消失了,曹操听从毛玠“宜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建议,开始试探着与长安朝廷发生联系。  黄河以北,袁绍与公孙瓒正在争夺霸权,打得如火如荼。  吕布逃出长安后,几经辗转,投奔了袁绍,吕布与袁绍开始联合作战,吕布是一个出色的骑兵司令官,他的骑兵部队冲锋陷阵,大破黑山起义军张燕所部,每当看到这段史书时,我便想起了前苏联骑兵英雄布琼尼的形象,包括电影《第一骑兵军》,以及反映前苏联骑兵的歌曲《草原啊!草原》。我仿佛亲临了现场,观看到了吕布骑着赤兔马,手举长矛,指挥发起一波又一波骑兵冲锋的壮阔景象。  由于吕布的能力特别突出,手下将士又多横暴,袁绍担心无法驾驭这支骁勇的部队,常常感到忧虑,吕布识破了袁绍的心思,引兵而去,两人从此分道扬镳。  吕布作为一个生力军又开始在黄河以南施展手脚,与曹操一争高下,  很快,吕布就占据了兖州绝大部分的地区,把曹操逼得差点无家可归,  吕布作为一个搅局者,把关东这片混水搅得更乱了。  一个小人物刘备也开始崛起,他从徐州牧陶谦手里接管了徐州,成长为一代军阀。  长安朝廷中,凉州军团首领之间的合作局面没有维持多久,就发生了火并,樊稠被李傕所杀,李傕又与郭汜交恶,各自领兵互相攻打,他们像一群饿狼一样,乱咬乱掐,还嫌不够过瘾,把目光都盯住了皇帝这个猎物,李傕抢先入宫把皇帝劫到营中,郭汜晚了一步,不甘心,便把十余个朝廷重臣扣押起来。一人劫天子,一人质公卿,闹得一塌糊涂。
  李傕和郭汜土匪打架般的折腾让皇帝很无奈,真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无论大臣们如何调停也不管用,两拨人谁也不服谁,非要打个你死我活,像李傕和郭汜这种马匪出身的人根本就不懂得如何治理国家,只懂得抢夺战利品,他们比董卓的素质还要差。  另一位军头张济还算识大体,出来调停两人的矛盾,准备把皇帝迁移到自己控制的地盘弘农去,就在皇帝起驾向东进发时,更多的凉州军阀加入进来,像拔河一般互相争抢皇帝,最终将军杨奉和董承抢到了皇帝,击败了李傕等人,继续护卫皇帝东归,一路上追兵四起,到处抢掠,皇帝和大臣们吃尽了苦头,狼狈至极,关中地区也被糟蹋得荒芜不堪,人相食,最后无复人迹。  在河北方面,袁绍的谋士沮授为袁绍出谋划策,迎皇帝于自己的统治中心邺城,可以达到挟天子而令诸侯的效果。另一派人郭图、淳于琼等不这么认为,他们觉得皇帝已经失去了权威,失去了利用价值,现在天下谁的实力强谁就可以称王称霸,如果迎奉皇帝,反而碍手碍脚,不能自由发挥。沮授反驳了这种意见,他仍然坚决主张奉迎皇帝,他认为:  1. 迎接皇帝,占领了道义的至高点  2. 迎接皇帝,时机上恰到好处  3. 若不早下决心,皇帝必然被别人抢先接走。  应该说,这两派的争议各有各的道理,一方面认为实力比皇帝更重要,另一方面认为实力+皇帝才重要。  最后,袁绍裁决,不迎皇帝,原因恐怕是他从内心并不认可这个庶出的皇帝,何况这个皇帝又是死对头董卓所立,而且因为这位皇帝,发生了一场战争,自己的家族也遭到了灭顶之灾。这些刻骨铭心的记忆不能不使袁绍犹豫起来。
  现在谈一谈皇帝刘协的地位问题,刘协是被权臣董卓强行推上政治舞台的,因为自己的庶子身份不如刘辩的嫡子身份更受拥护,而且即位方式也不具有普遍的合法性(刘辩是顺继承,刘协是逆继承),在一些官员眼中,刘协不过是董卓手中的玩物,所以,从对董卓的反感蔓延到对刘协的不信任,不尊重。因此许多地方官员才在帝国东方“造反”,目无天子。董卓死后,刘协实际上是被董卓的部将“绑架”了,但这时,关东军阀对皇帝的态度有了微妙的变化,因为董卓死了,关东军阀的主要对手消失了,前皇帝刘辩已死,刘协血统的分量渐渐有所恢复,不少人开始把目光盯在皇帝身上,纷纷打着利用皇帝这块金字招牌的主意,在众多的竞争者中,“尊皇讨逆”很有可能会成为巨大的宣传优势和心理优势,袁绍和曹操的智囊团都注意到了这一点,而那位袁术先生,自诩为血统高贵,认为汉室气数已尽,自己正在做着开国皇帝梦,可惜没人理他。  从刘协本身角度讲,他更像一个“名誉皇帝”,他在地方上根本没有自己的人事资源(因为年龄太小),在中央朝廷中忠于自己的大臣一次一次被凉州军阀所杀戮,越来越少,本来宦官势力是皇权的一根支柱,也是一根鞭子,但是也早被清除干净了。皇帝此时就像一个手无寸铁的人,面对豺狼虎豹毫无办法。尺箠当猛虎,愤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所以,刘协的悲剧是注定了的,  注定了是要走向黑暗的。  皇帝刘协的作用到底有多大?没有人能够量化,取决于操纵他的人实力有多大,不过,在竞争者众的环境中,这样一个象征着四百年大汉余威的皇帝显得越来越引人注目。
  洛阳到了,皇帝经历了千辛万苦的东归逃亡,现在终于可以大声说:洛阳,我回来了。尽管洛阳已成一片废墟,但毕竟是自己的故乡,在这座残破的城市里,皇帝的心情稍稍稳定下来,跟随而来的百官都住在残垣断壁中,由于缺粮,多数下级官员或饥饿而死,或被军阀的士兵杀死。皇帝本人也过着清贫而窘迫的生活。  此时的曹操在许得到了情报,皇帝已经回到了洛阳,经过一番讨论,曹操果断地派从弟曹洪带兵西迎天子,一场军阀间争夺皇帝的战事又掀起了,曹操军队一到洛阳,立即驱赶了凉州军阀杨奉等人,将皇帝迁都到自己的地盘许,独霸了皇帝。皇帝封曹操为大将军、武平侯。  至此,曹操完成了挟天子的计划,由一个地方军阀窜升为中央政府首脑,尽管这个中央的权威还很有限,但毕竟手里有了一张王牌。  袁绍听说这个消息,又气又后悔,想把皇帝迁移到离自己比较近的鄄城,控制在自己手里,曹操这个人精当然拒绝。面对袁绍的种种不服,曹操为了暂时拉拢住袁绍,把大将军的职位让了出来,自为车骑将军,还封袁绍为邺侯。袁绍的谋士田丰建议把皇帝从许都抢过来,袁绍不从。  袁曹都在暗暗较劲,两人是幼时的朋友,讨董时的盟友,现在又是竞争对手,袁绍实力超过曹操,曹操的奸诈超过袁绍,袁绍在大河以北发展,曹操在大河以南发展,两人此时像两条平行线,各自在自己的轨道上狂奔,还未有所交集。  皇帝终于安定下来,不再为吃喝发愁,不再过颠沛流离的生活,他应该对现状感到满意,不过,他的权力欲望永远被封闭住了吗?
  第四章:乱战  袁绍接受了大将军的职位,意味着他已经默认了皇帝和曹操这个中央政府的存在,表面上他是新政府里最重要的大臣,虚荣心的满足使他丧失了警惕,曹操的得逞也不绝是万事大吉了,还有许多棘手而危险的工作等待着他。最急迫的问题是粮食问题,政府需要粮食,军队更需要粮食,可是战争把土地上的人口都驱赶走了,大量荒芜的土地无人生产,就连军阀也没有余粮,到处都是人相食的惨状,曹操任命两位官员负责主抓屯田生产事宜,招募那些流亡的人民到许都来种田,并在统治区域内设置田官,效仿中央的做法,没过多久,情况大有改观,仓库里都堆满了粮食,为以后的战争胜利奠定下了坚实的基础。  现在,曹操的最大敌人还是吕布,吕布这只来自北方的狼让曹操非常头痛,袁术,吕布,刘备混战一团,为了增加自己的力量,曹操与刘备结成联盟,共同对付吕布, 终于将吕布合围在下邳(今徐州地区),吕布突围不成,手下将领侯成、宋宪、魏续投降了曹操,吕布已无力量抵抗,只好投降,曹操惜才,知道吕布的骑兵部队厉害,犹豫着收用吕布,刘备则指出吕布背叛并谋杀自己的上级丁原和董卓,留着是个祸害,曹操这才下决心处决了吕布。  骁勇善战、集“飞将”与神箭手于一身的优秀的骑兵司令官就这样消亡了。纵观吕布的一生,如果不以成败而论,是英雄的一生,他从草原来到中原,两次“下克上”,指挥着风一样的骑兵部队纵横驰骋于群雄之间,也曾威风八面,令对手心惊胆寒,但是勇而无谋,缺乏政治头脑,最终成为大动乱时代的牺牲品,不能不使人扼腕叹息。
  那位日夜做着皇帝梦的袁术先生真的称帝了,不能说袁术没有头脑,他看到了汉室的天下本质上已经是一具木乃伊,而天下血统高贵者且具有实力人物的只有他和袁绍,袁绍又是庶出,自己是嫡出,比袁绍更有资格继承袁氏家族的光荣,可是他忘记了一点,那些已经军阀化的官员连天子都不认了,谁心里没有取汉家而代之的意图?怎么可能去认他这个皇帝,称帝不过是万里长征走过的第一步,如果袁术真的有能力统一全国,收拾残局,历史会承认他这个皇帝,如果他不能够武力统一,即使他的血统再高贵,也没有人买他的帐,毕竟政治秩序是由拳头最硬者说了算,显然,袁术不是那个拳头最硬的人,他的那位兄长袁绍目前才是拳头最硬的人,与曹操所控制的汉朝皇帝来比,袁术的影响力实在有限。  袁术称帝后过着更为奢华的生活,这使他的物质资源渐渐干枯,坐吃山空,统治区内更是人相食,政治上已无立足之地,部下或叛或散,离他而去。袁术的皇帝梦破灭了,他想到自己还有传国玉玺,想到自己的兄长袁绍实力最强,于是便想投奔河北,将帝号让与袁绍,自己也能有容身之地,其实,即使他到了袁绍处,两兄弟最终也会火并,一山不容二虎,何况他们彼此的旧有矛盾已经很深。  袁术的北上计划是,从徐州的下邳进入袁绍的地盘,不料被曹操探知,曹操派刘备截住袁术,袁术不得过,无奈何又回到寿春,最后兵尽粮绝,愤闷不已,呕血而死。  袁术敢于称帝,说明他是有着政治抱负的,但是他不像曹操那样重视农业的建设,导致后勤系统崩溃,无法立足,不得不说是一大教训。
  袁术  
  楼主阿!赶紧更新吧!
  河北的兼并战争也在继续,著名的骑兵指挥官公孙瓒控制着幽州,他为了自保,修筑了千余座高楼,内中积谷三百万斛,准备守此静观天下之变。建安四年,袁绍下定了最后的决心,要拔除掉公孙瓒这个眼中钉,他带领大军将公孙瓒的楼群团团围住,他的部队挖掘地道,穿到高楼下,以火烧之,外围的高楼相继倾倒,袁军一步一步的向公孙瓒居住的中央楼盘前进,最终攻到了公孙瓒居住的楼下,公孙瓒苦心经营的整个高楼防线完全崩塌,公孙瓒绝望了,他疯狂的杀了自己的姐妹妻子,然后引火自焚,一代英勇的白马将军就此灭亡。  袁绍取得了彻底的胜利,在消灭了多年的老对手后,他已经拥有了冀州、青州、幽州、并州共四州的广大土地和人民,雄居天下军阀之首,袁绍信心膨胀了起来,他想起了汉光武帝刘秀,也是占据河北后统一天下的,此时此刻,他真正感觉自己到了强则无与比大,德则无与比高的境界,袁绍内心中慢慢燃起了做皇帝的火苗。袁绍是有理由也有资本骄傲的,他的称帝条件比袁术优越得多,成熟得多,他此时称帝也是完全可以立得住的,如果不是后来过早的死去,他是最有可能自立一国的。  他试探性的、迂回的考察了一下属下对自己称帝的态度,结果令他失望,属下仍然都心向汉室,他泄气了,看来自己的声望还是不如皇帝,他暂时放下了称帝的意图,重新打起皇帝的主意,他的属下对曹操挟天子以令的行为感到气愤,认为天子应该由实力最强的己方控制才合情合理,他打心眼里看不起曹操,现在曹操利用皇帝的声望来限制自己,这种状况再也不能发展下去了,他必须进攻许都,在那里,有他垂涎已久的猎物。
  @古鉴今 46楼
20:44:54  楼主阿!赶紧更新吧!  -----------------------------  尽量加快进度,呵呵!
  @傻B王老五 48楼
20:54:15  写写红朝,太祖弄人一世,却替权奸背了黑锅!  -----------------------------  红朝的事,只可意会,不可言说。
  许都,曹操与保皇党人发生了第一次冲突,皇亲、车骑将军董承与宗室刘备、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将军王子服秘密结成小团体,准备诛杀曹操,据说这个小团体有皇帝的衣带密诏,这说明渐渐长大的皇帝刘协已经不甘心自己的傀儡地位,开始暗暗利用反曹的力量,准备像除掉董卓一样除掉曹操,只是这个团体的力量相比于曹操过于薄弱,暂时隐忍不发,其中刘备是曹操最看中的人物,也被看做是潜在的竞争对手,刘备心里很明白曹操对自己的戒心,所以,当曹操派遣刘备截击袁术时,刘备如鸟出牢笼,飞出去再也没有回来,他击杀了徐州刺史车胄,重新控制了老地盘徐州,摆脱了曹操的控制,又一次自己的独立创业历程。由此可见,刘备也是只甘心做一把手、不甘心做人下人的英雄。  留在许都的董承策划的政变没有来得及实施,就被曹操破获,毫无悬念,董承等人被诛杀,曹操开始重新估量这位皇帝的能量,是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皇帝体内的权力欲望也在觉醒,必然要找回自己的力量和利益,这次双方的初次较量以皇帝的失败而告终,曹操没有追究皇帝的责任,他还是需要皇帝继续扮演他希望的角色,在天下群雄还没有被自己消灭之前,这个傀儡还得继续发挥作用。  对于刘备,曹操也没有放过,他亲自带兵出征,大败刘备,擒刘备的妻子和大将关羽。不得已刘备投奔了袁绍,袁绍父子也很重视刘备,但刘备心里并不是滋味,刚摆脱曹操的控制,做主的日子没过多久,又来到袁绍的麾下,继续“客人”的生涯,使这位身上流着皇室血液的军阀郁郁寡欢,他在等待机会,等待下一次独立的机会。
  刘备  
  在帝国南方的长江流域,由东到西,分别散布着孙策(占据江东六郡)、刘表(占据荆州)、刘焉刘璋父子(占据益州)诸军阀  孙策,字伯符,是当年讨董先锋孙坚的长子,原本隶属于袁术部下,年轻有为,后来脱离袁术独自向江南发展势力,陆续吃掉盘踞在此的大小军阀,逐渐拥有了会稽郡、丹阳郡、豫章郡、庐陵郡、吴郡、庐江郡六郡之地。曹操见孙策势力做大,感到暂时难与其争锋,为了避免自己南北两线作战,便采取拉拢的做法,以皇帝的名义封孙策为讨逆将军、吴侯,正式承认了孙策的合法势力。  刘表,字景升,汉室宗亲,原为近卫军军官,汉灵帝刘宏死后,出为荆州刺史,刘表身材高大,相貌甚伟,用现在的话说,是典型的“高富帅”,刘表的突出才能表现在他能够坚决保卫住自己的地盘,善于防守,袁术和孙坚都垂涎荆州这块宝地,袁术使孙坚攻打刘表,孙坚本是一名有着丰富一线战斗经验的将军,连董卓都退让他三分,结果他不但没有取胜,自己也中箭而死。刘表从此与孙策的江东帮结下世仇。但是江东帮始终没有从刘表处占到大的便宜。  刘焉,字君郎,汉室宗亲,是一位老资格的政治家,早在汉灵帝时期,他就是益州牧,刘焉的政治手腕非常老辣,镇压了当地的起义军和土豪,收编流民组成精锐的东州兵,绝对控制了益州,随后又参与了中央内部的争权夺利,结果两个儿子在内争中死亡,刘焉痛不欲生,悲愤而死。他的另一个儿子刘璋继承他的事业,但是刘璋性格软弱,割据汉中的军阀张鲁不服刘璋,两人时常发生战争,但是谁也消灭不了谁。  曹操对这些在南方崛起的势力鞭长莫及,只能采取怀柔政策,他目前的心腹大患还是在北方那个“庞然大物”。
  第五章袁氏的灭亡  袁绍现在已经是天下第一军阀了,为了将各个州完全的、牢固的控制在自己的手中,他以长子袁谭主政青州,以次子袁熙主政幽州,以外甥高干主政并州,自己坐镇冀州为小中央,形成了内外相维、血亲相护的局面,在战争时代可以发挥团结凝聚作用,这种类似于分封诸侯的办法使袁氏家族更加兴旺起来,总统数十万大军,参谋精干,武将精良,一时天下无匹。  对于消灭最近的敌人曹操,袁绍的参谋团队产生了两派意见:  一派意见是,缓攻许都,占领边角,不断袭扰,以时间换空间,积小胜为大胜。三年可坐见成功。  另一派意见是,我们的军事实力足可以压倒性的优势解决曹操,时不我待,宜速攻。  两派产生了激烈的争论,缓攻与速攻,这是一个不小的问题,双方都有自己的合乎现实的道理,袁绍经过反复权衡最终采纳了速攻派的意见,简精卒十万,由将军颜良、文丑率领,向南攻击。  山动了!  震雷始于曜电,出师先乎威声。袁绍先发表了一篇气势夺人的讨曹檄文,历数曹操的种种罪责:  一.把曹操比喻成赵高、吕禄、吕产等一群弄权弄国的奸臣,把自己比喻成周勃、刘章等铲除权奸,拨乱反正的英雄。  二.揭露曹操的宦官之后的出身,贬低他的父祖,进行人身攻击。  三.贬低曹操的资历,表明曹操当初不过是自己手下,由自己一手提携起来,且屡次伸手救助,自己有大恩于曹操。  四.历数曹操残害忠良的种种暴行。  五.披露曹操派七百近卫军软禁皇帝的事实。  六.炫耀自己的强大武力。  七.号召天下联合起来,共同推翻曹操。  这篇檄文处处切中曹操的要害,如同一颗重磅炸弹,使曹操及其集团惊惧不已。
  曹操看到这篇檄文后一定会感到脸上火辣辣的疼痛,袁绍这一“巴掌”打得太狠了。我们从檄文中发现,许都的宫殿就是监狱,皇帝已经完全沦为曹操的“囚徒”,彻底失去了人身自由,曹操派七百精兵负责看管“囚徒”,由此曹操蜕变成第二个董卓,成为人人可讨之的千古逆贼。这使袁绍起兵有了正义性。  但现实就是这么残酷,皇权丧失了自己的基本力量,面对权臣的跋扈无可作为,只好在虎狼丛中暂且栖身,保住性命是首要的任务,而军阀们把皇帝看成猎物,纷纷想夺之占为己有,不论哪个军阀把皇帝抢到手,都会效法董卓和曹操,皇帝的命运其实早就不可改变了。  刘协的心中一定是痛苦的,在经历了董卓、李傕、郭汜给自己造成颠沛流离生涯后,他是多么希望有一个稳定的、和平的生活环境,以恢复皇帝的权威,恢复大汉的荣光,为祖宗争气,为百姓争利,翦除权臣和军阀,重立天下秩序。他其实是一个相当聪明且敏感的人,而且在渐渐成熟,可是那位当初为他提供庇护所的曹操只给了他和平和稳定,而夺走了他的希望,曹操更希望他成为一个“植物人”,而不希望他变得有思想,有理想。思想和理想是一股潜在的反抗力量,曹操不能允许这种反抗发生。  曹操打着皇帝的旗号反对敌对军阀,同时也反对皇帝本身。当皇帝的年龄越来越大,他对皇帝的猜忌也越来越严重,对皇帝的态度也越来越不敬,这种臣为上,君为下的体制,给皇帝和权臣都带来一种扭曲的关系,双方心照不宣地在等待一种结果,何时能够结束这种颠倒的、不正常的君臣关系。
  袁绍大将颜良进攻白马,曹操率军迎敌,派张辽、关羽为前锋,关羽于万军之中刺杀颜良,一战成名,随后,曹操又率领骑兵与袁绍的骑兵进行交锋,斩袁绍的大将文丑,袁绍军经此两败,气势受挫,袁绍手下参谋沮授认识到己方的部队不如曹操的部队骁勇,建议袁绍利用兵多粮多的优势,采取持久战的方针,造成长期相持的局面,拖死曹操,袁绍急于消灭曹操,没有采纳其意见,继续发动攻击,曹操渐渐不支,欲退还许都,经过谋士荀彧的劝导,遂咬牙坚持。  就在曹操的粮食只能再支撑一个月时,袁绍部下许攸投降了曹操,这一意外的收获给曹操带来了惊喜,许攸把袁绍军中的内情透露给曹操,  指使曹操偷袭袁绍在故市、乌巢的后勤基地,曹操立刻集结了五千精兵,打着袁军的旗帜,趁夜色偷偷混入袁绍地盘,到达目的地后放火烧粮,经过激战,大败袁军,烧尽粮食,袁绍手下名将张郃、高览因内部纷争而投降曹操,袁军人心大崩溃,袁绍和长子袁谭带部分骑兵逃回河北,曹操坑杀了袁绍的降兵七万余人。  袁绍元气大伤,老巢冀州大部背叛自己,投降曹操,虽然袁绍很快稳住阵脚,镇压了反叛者。但是这次战败的打击对袁绍是致命的,多年来所积累的优势军力一去不复还了,他不能接受这个现实,尤其不能接受败给曹操的现实,他在檄文中把曹操贬低成卑劣的人物,现在自己却败得这么惨,怎能不令人生气,他病倒了,再也没有起来,建安七年,袁绍忧郁而死。  袁绍之死是一件大事,曾经位列群雄之首的地位,曾经远近归心的威望,曾经称王称帝的野心,都化做一场梦而去。  但是事情还没有完,袁绍死后,他的接班人问题浮出水面。到底谁能继承他余下的基业呢?
  冀、幽、青、并四州还在袁氏家族手里,若袁绍在,卷土重来未可知,袁绍不在,其接班人如果也是一个英雄人物,仍然大有可为,可是袁绍一死,其长子袁谭和幼子袁尚发生继承纠纷,袁尚是个美男子,袁绍生前就非常宠爱他,几乎要立他为接班人,没来的及就死去了,袁绍手下的参谋团分裂为两派,一派以辛评、郭图为首拥护袁谭,一派以审配、逢纪为首拥护袁尚,两派势力明争暗斗,由于袁尚就在统治中心邺城,所以首先被拥立为继承人,袁谭出镇在外,等赶回来已经晚了,袁谭见木已成舟,便自号车骑将军,独立于袁尚之外,不服从其指挥,袁氏家族由于内斗而失去了统治核心,袁谭和袁尚这对兄弟互相在观察对方的下一步举动,心里暗藏戒备。  曹操密切的注视着河北方面事态的发展,他认为时机到了,便渡何攻打袁谭,袁谭向袁尚求救,两兄弟因为外敌的入侵暂时团结起来,袁尚亲自带兵援助袁谭,但是不敌曹操,被打得一路逃回邺城固守,曹操攻打邺城不下,撤军南归。曹操的战略目标没有达到,是因为袁氏兄弟团结起来一致对外,袁氏的残余实力集合起来仍然足以防守,当曹操撤军之后,两兄弟的矛盾开始爆发了。  通过与袁氏兄弟的交手,曹操领悟到击败袁氏可以,但是完全吞并袁氏不可能轻易实现,这将是一场持久战争,既然北攻不能成功,他又把主意打到了荆州刘表的身上,刘表的战斗力较弱,消灭他比消灭袁氏要容易得多,因此曹操的战略方向发生了转移,他决定先征刘表,再图河北,就在曹操统帅大军南征的路上,传来了袁氏兄弟反目的消息,原来两兄弟在外患刚解除后就开始了火并,袁谭战败,眼看就要被袁尚消灭,不得已向曹操求救。
  袁谭的求救改变了历史走向,曹操和参谋们经过反复权衡比较,认为刘表只会防守,不足为虑,放在以后再收拾他,决定趁此机会,先灭袁氏。刘表由于自身利益关系曾经试图调节袁氏兄弟的矛盾,倡议大家团结起来,共同一致的先消灭曹操,然后再解决内部问题,袁氏兄弟不听。同室操戈,不但分散消弱了整个袁氏集团的力量,而且给了外来者以可乘之机,但袁氏兄弟的冲突本质上是不可调和的,这是由人性决定的,国无二主,天无二日,任何一个统治者也不会容忍身边有一个相同力量的人存在,即使血亲也不例外,可惜袁绍英雄一世,在接班人问题上犯下了犹豫不决的大错。这也是无法避免的失误。  曹操决定先救援袁谭,打击袁尚,袁尚听说曹操来了,急忙退保邺城,  曹操知道邺城难攻,便回师南返,第二年,袁尚再次出动,攻击袁谭,曹操趁机渡河直接进攻袁尚的大本营邺城,这一次,曹操下了决心要拿下邺城,他指挥部队大挖堑壕,把邺城团团困住,然后引漳水灌入城中,城中百姓遭了殃,饿死过半。袁尚将兵回救邺城,结果在邺城郊区被曹操几乎全歼,袁尚逃奔中山,放弃了邺城,邺城中守军知道援兵被歼灭,士气大落,城中有人开门投降曹操,曹操终于占领了河北最关键的城池。至此,第一阶段的战事已告结束,曹操来到袁绍的墓前,感概颇多,对于这位老朋友、老上级、老对手,曹操有着复杂的感情,他想到少年时与袁绍一起游侠,想到青年时与袁绍一起讨董,想到中年后与袁绍对峙战场,反目成仇,如今袁绍先于自己而亡,一切一切的恩怨情仇都随风而去,不禁悲从中来,痛哭流涕。昨日种种,譬如昨日死。曹操还会与袁绍的儿子们继续战斗下去,他要的整个河北,整个天下。
  曹操占领了袁氏的统治中心邺城,袁氏兄弟仍然不曾悔悟,袁谭,这位引狼入室的人,又开始攻打逃亡在中山的弟弟袁尚,欲置之死地而后快,袁尚的势力已经穷尽,不得已去投奔在幽州的二哥袁熙,袁谭自以为羽翼丰满,便和曹操翻脸,曹操早就防着这一手,腾出手来收拾袁谭,凭借曹家军彪悍的战斗力迅速将袁谭所部打垮,建安十年,袁谭被曹操部所杀,曹操的胜利震动了幽州,幽州的将领们不再听袁氏的指挥,起来造反,袁熙和袁尚逃亡到辽西的乌桓部落藏身,曹操顺势北上占领幽州,接下来是解决并州的高干,建安十一年,曹操平定并州,高干被杀。紧接着,曹操穷寇必追,建安十二年,北上辽东征讨乌桓和袁熙,袁尚的残余势力,经过艰苦卓绝的远征,彻底消灭了袁熙和袁尚。袁绍生前苦心经营的家国大业被曹操以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瓦解了,袁氏的灭亡,亡在失去了统一的领袖,只有袁绍能够将河北诸州团结起来,一致对外,其他人都缺乏资历和威望,关键时刻谁也不服谁,丧失了权威的集团表面上再强大,骨子里也是一盘散沙,凝聚不起来,所以,领袖就是领袖,没有了他还真就玩不转。由此不禁想起了大导演黑泽明的电影《影武者》,当领袖一旦死去,带来的内部混乱是多么的可怕,而继承者的幼稚和无能又是导致家族灭亡的主要原因,放在袁氏父子身上同样如此,那就是老子英雄儿混蛋。  曹操的势力空前膨胀起来,现在坐到了天下第一军阀的位置上,他仿效袁绍,将霸府建在邺城,做为自己新的统治中心,他紧握河北,遥控河南,俯视天下,占据了地缘战略的至高点。从此,曹操的北部再也没有强大的势力压迫他了,他舒服地坐在邺城,观察着南方的事态发展。
  圣诞快乐!明天继续发。
  第六章:霸府  曹氏集团兼并重组了袁氏集团,行情连续凶猛涨停,令天下侧目,军阀混战的格局为之大变 ,天下一统的曙光初步显现,曹操现有冀、幽、青、并、兖、豫七州在手,“肥”得厉害,形成一极独大的局面,从曹操最初拉起一支曹家子弟兵,到此时已经整整奋斗了二十年,经过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拼杀,终于奠定了无可动摇的“北方之王”的地位。  今日之曹操,已不是昨日之阿瞒。  不知是哪位高参出的主意,底定北方之后的曹操做了一件改变制度的大事件——废除三公,恢复西汉初年的丞相职位。建立霸府体制,集权于自己,大举扩张在中央的权力,曾经制约他的最大武装力量消失了,他现在可以放心大胆的做汉朝的“狄克推多”。  帝国分为两个中心,许都是名义上的首都,是皇帝驻地,是假中心,邺城是霸府所在地,是真中心,这种双城模式给了曹操更大的自主权和回旋余地,曹操可以远距离的操纵皇帝,又免去了经常朝见皇帝的心理尴尬,因为,他从内心里并不是为汉朝恢复国家秩序,他是在为自己和自己的家族打天下。  现在,从野战军到近卫军,从中央机关到地方州郡,布满了曹操的亲信,对袁氏集团作战的胜利提高了曹操的威望,胜利者是不受谴责的,那些曾经暗暗与袁绍联络的人见大势已定,也安心辅佐曹操。  胜利是最好的招聘广告,曹操已经拥有了华丽的参谋团队和将军团队,  北方的知识分子纷纷聚集到曹操的阵营里,人力资源变得更加充足,他可以从容的从中培养出一批自己的铁杆支持者  一个有着鹰似目光的青年人在这个时期也走进了曹操的霸府,任丞相文学掾,他就是三十岁的司马懿,丞相主薄司马朗的二弟。
  第六章:霸府  曹氏集团兼并重组了袁氏集团,行情连续凶猛涨停,令天下侧目,军阀混战的格局为之大变 ,天下一统的曙光初步显现,曹操现有冀、幽、青、并、兖、豫七州在手,“肥”得厉害,形成一极独大的局面,从曹操最初拉起一支曹家子弟兵,到此时已经整整奋斗了二十年,经过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拼杀,终于奠定了无可动摇的“北方之王”的地位。  今日之曹操,已不是昨日之阿瞒。  不知是哪位高参出的主意,底定北方之后的曹操做了一件改变制度的大事件——废除三公,恢复西汉初年的丞相职位。建立霸府体制,集权于自己,大举扩张在中央的权力,曾经制约他的最大武装力量消失了,他现在可以放心大胆的做汉朝的“狄克推多”。  帝国分为两个中心,许都是名义上的首都,是皇帝驻地,是假中心,邺城是霸府所在地,是真中心,这种双城模式给了曹操更大的自主权和回旋余地,曹操可以远距离的操纵皇帝,又免去了经常朝见皇帝的心理尴尬,因为,他从内心里并不是为汉朝恢复国家秩序,他是在为自己和自己的家族打天下。  现在,从野战军到近卫军,从中央机关到地方州郡,布满了曹操的亲信,对袁氏集团作战的胜利提高了曹操的威望,胜利者是不受谴责的,那些曾经暗暗与袁绍联络的人见大势已定,也安心辅佐曹操。  胜利是最好的招聘广告,曹操已经拥有了华丽的参谋团队和将军团队,  北方的知识分子纷纷聚集到曹操的阵营里,人力资源变得更加充足,他可以从容的从中培养出一批自己的铁杆支持者  一个有着鹰似目光的青年人在这个时期也走进了曹操的霸府,任丞相文学掾,他就是三十岁的司马懿,丞相主薄司马朗的二弟。
  皇帝眼睁睁的看着曹操扩权造势,暗暗吃惊,却也无可奈何。控制国家的是曹家军而不是刘家军。诸葛亮在兵书《将苑》中写到:“为将者,必有腹心、耳目、爪牙。无腹心者,如人夜行,无所措手足;无耳目者,如冥然而居,不知运动;无爪牙者,如饥人食毒物,无不死矣。故善将者,必有博闻多智者为腹心,沉审谨密者为耳目,勇悍善敌者为爪牙。”  说白了,皇帝也一样,必须有自己的腹心、耳目、爪牙。必须有自己的法、术、势,这些刘协一概没有,现在都在曹操掌握中,曹操已是无冕之皇。  有句话讲的好:兵权所在,则随以兴,兵权所去,则随以亡。  西方著名的政治学家马基亚维利认为:“君主除了战争、军事制度和训练之外,不应该有其他的目标、其他的思想,也不应该把其他事情作为自己的专业,因为这是进行统帅的人应有的唯一的专业。亡国的头一个原因就是忽视这种专业,而使你赢得一个国家的原因,就是因为你精通这门专业。因为不整军经武,就使得人们蔑视你,这是君主必须提防的奇耻大辱之一。”   马基亚维利还说道:“武装起来的人同没有武装起来的人是无法比较的。指望一个已经武装起来的人心甘情愿服从那个没有武装起来的人,或者没有武装的人厕身于已经武装起来的臣仆之中能够安安稳稳,这是不符合情理的。”  被解除了武装的皇帝遭到了武装起来的曹操及曹操集团中某些将领的蔑视,就是源于此番道理。  按道理说,皇帝应该是国家的最高统帅,军队应该姓刘而不姓曹,  但是皇帝没有亲手建立忠于自己的军队,没有亲自指挥消灭过一个军阀,皇帝虽然聪明,但却终身失去了机会。  曹操对皇帝实行了“法西斯”专政,把皇帝拘禁在许都这个“古拉格群岛”上,随着曹操把权力攥着越来越紧,皇帝身上的“枷锁”也越来越严,稍有挣扎的苗头,便接受残酷无情的打击,皇帝实质上已经是失去了政治生命的“活死人”。   皇帝真正成为“木偶”了,如果不能理解一个木偶皇帝的处境及其心境,请翻阅一位皇帝的自传《我的前半生》,就全明白了。架空皇帝,掏空皇权,将皇帝应有的权力巧妙的转移到自己身上,使皇帝徒有虚名,使自己富有实权,这就是曹操正在做的事情。政治核心只能有一个人,曹操是光芒四射的“太阳”,皇帝是阴郁清冷的“月亮”,“月亮”必须按照既定轨道围绕“太阳”运转。酷吏出身的曹操,向来对政治对手毫不留情,对皇帝也不例外。早已是成年人的刘协清楚的意识到,最大的军阀袁氏灭亡后,皇帝的利用价值也在渐渐下降,自己的人身安全能不能保证都是一个问题,他整日生活在恐惧和痛苦之中,一个聪明的、睿智的,表面上拥有整个帝国的君主不能行使自己应有的权力,不能剪除威胁自己的权臣,这种无法为外人道的苦楚只能默默忍受,是要权,还是要命,这是一个问题。  皇帝是一面旗帜,旗帜就是形象,旗帜就是力量,旗帜就是广告,掌旗手曹操拥有对旗帜的处置权,皇帝这面旗帜暂时还不能倒,还能给他带来不少好处和好运。
  枪杆子和智囊团,干“革命”就靠这两拨人。  曹操的命根子——军队,是他最为重视的力量,对于军队将领的任用,曹操是煞费苦心的,以曹仁、曹洪、曹纯、夏侯惇、夏侯渊为首领的强大宗族势力,是最核心的小圈子,这些人是穿“黄马褂”的,全部掌握军事大权,是起家的老部队、老骨干,在关键时刻起到压住阵脚的作用,这些人是他的子弟兵,背叛他的可能性极小。另外,通过收编收降其他军阀的将领,培养了一批忠于自己的、骁勇善战的异性将领,如张辽、张郃、徐晃、臧霸、于禁、许褚等,这些人的战斗力非比寻常,是打天下的好工具,曹操在军队用人制度上采取亲贤并用的政策,是有着深远考虑的,宗族将领对于异姓将领是一种震慑,异性将领对于宗族将领是一种制约,互相平衡,保证曹氏政权永久安全的统治下去。  曹操的智囊团里很少有自己的宗族势力,可能是曹操的宗族里面缺乏参谋人才,参谋需要很高的文化素养,曹操只能靠大量吸收外来人才的方式才能满足需求。荀彧(颖川)、荀攸(颖川)、董昭、贾诩、刘晔、袁涣等人组成了曹家军的军队大脑。颍川郡和后来的浙江绍兴一样,是专门出参谋人才的地方,戏志才、郭嘉也是颖川谋士的杰出的代表,可惜早亡。   东汉以儒教立国,儒教的核心思想就是忠君,官员们从小到大都是接受儒家思想教育的,从心底里对皇帝含有敬畏和爱戴之心。  孔融这个知名的铁杆保皇派,孔子的二十世孙,是维护汉室的股肱大臣,最初孔融对曹操的印象很好,以为其“忧国无私”,后来,曹操的种种表现让孔融越来越不是滋味,曹操的二儿子曹丕强占袁绍二儿子袁熙的媳妇,孔融看不惯,很是讽刺了一番。  孔融和他的祖先孔子一样,看见僭越的行为就来气,刘表在荆州祭祀天地,俨然把自己当成天子,孔融对这种僭越的行为是可忍,孰不可忍,可见孔融对于权臣超越皇权的憎恶态度,孔融没有武力,但是他有思想和宣传能力,会影响其他有武力的人与曹操对着干。  曹操的心里是不安的,他知道为了防止自己成为董卓的下场,儒家思想是最大的障碍,想逐步改朝换代,就一定要打压儒家思想、忠君思想,孔融是儒家势力的总代表,是皇权主义的卫道士,是权臣的眼中沙。  曹操感觉到,一个幽灵,保皇主义的幽灵,还在人们心中游荡,为了对这个幽灵进行围剿,曹操干净利落的杀掉了孔融。孔融之死,是保皇主义者的一次重大挫折,从此,再没有如此重量级的士人阻碍曹操的步伐。  马克思在其著作《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写到“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魇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  一个四百年的历史传统仅凭惯性也足以碾碎企图改变它方向的人,采取缓慢的、渐进的、怀柔的政策是明智之举,曹操采取的是间接路线战略,没有直接推翻皇帝,而是从侧翼包抄,将拥护皇帝的人一一剔除,将忠君思想慢慢融化。  时间是曹操的朋友,他在等待新一代的年轻人成长起来。
  诸葛亮也可是其中的一个!
  @昨风00晨风 64楼
22:00:03  诸葛亮也可是其中的一个!  -----------------------------  诸葛亮确实是一个权臣,但是他没有将最高权力传给他的儿子,也没有限制皇帝的人身自由,比曹操来说温柔得多。其实他是完全有能力这样做的,包括改朝换代。
  明天元旦,继续更新,祝大家马年成功。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同时转发到微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权臣 沙漠 小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