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平镇上东国际村民委员会白水河村民小组,字富周刊

德宏团结报
您的位置:
风平镇全力打造民心工程
来自:德宏团结报
风平镇全力打造民心工程
&&& 本报讯& 风平镇自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以来,把先进性教育活动与全镇的发展规划、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紧密结合起来,围绕“粮食生产稳定,农业持续增效,农民不断增收,农村稳定和谐”的农村工作思路,全力打造民心工程。&&& 他们一是用新思路、新办法、新机制因地制宜谋划农业开发工作。目前,全镇累计争取财政农业综合开发资金328万元。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的总体水平进一步提高,建成了以遮晏、腊掌村农业综合开发为龙头的高标准建设项目。二是加大排涝治理力度,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多方面筹措资金,积极运用村民“一事一议”的政策,引导农民继续坚持大干农田水利建设。风平镇法帕取水坝、南干渠、芒里取水坝、拉晏自来水工程等11项农田灌溉和人畜饮水工程先后开工建设,共投入资金130多万元,劳力800多个。三是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民增收。整合资源优势,在法帕农产品营销协会的示范带动下,成立了农村种植业新技术推广专业协会。建立了拉老村200亩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拉牙村香料烟示范基地、华宝牛肉繁育饲养场等一批辐射、带动作用强,效益显著的产业,基本形成了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新格局,为农民增收注入了“催化剂”。四是把群众提出的解决交通问题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加强贫困乡村的公路建设,新修了上东村委会白水河、兴隆寨、烂坝场三个村民小组的公路17公里,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同时,上东至平河弹石公路路基、芒里至党良村柏油路基建设正在加紧施工。(唐恩帮)
依据标题依据内容
 <<< 本级分类列表:
 <<< 本级阅读排行:
??????????
Copyright & 2004
云南省德宏团结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地址:云南省潞西市团结大街97号&&&&&&&& &&&&&&
根据《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信贷政策》中申请生源地贷款的学生须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一)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二)诚实守信,遵纪守法;
(三)已被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批准设立、实施高等学历教育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高等专科学校正式录取,取得真实、合法、有效的录取通知书的新生或在读学生;
(四)学生本人入学前户籍、共同借款人户籍均在本县(区);
(五)学生当年没有获得其他助学贷款;
(六)符合以下特征之一,家庭经济困难,所能获得的收入不足以支付学生在校期间完成学业所需的基本费用:1.农村特困户和城镇低保户;2.孤儿及残疾人家庭;3.遭受天灾人祸,造成重大损失,无力负担学生费用;4.家庭成员患有重大疾病;5.家庭主要收入创造者因故丧失劳动能力;6.无稳定收入的单亲家庭;7.老、少、边、穷及偏远农村的家庭经济困难家庭;8.父母双方或一方失业的家庭;9.家庭年现金总收入低于8000元人民币;10.其他家庭经济困难家庭。
本着公开、公正、公平原则,现将2011年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正在受理第四批学生名单进行公示,公示期为七天(8月31日至9月6日),敬请社会各界进行监督,如发现不符合申请生源地贷款的学生条件或弄虚作假的,请于9月6日前至芒市教育局内审资助办公室联系,公示结束后无异议的学生才签定合同.
联系电话:2111552.
附:芒市2011年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第四批申请办理学生名单公示
芒市教育局
二0一一年八月三十一日
附:芒市2011年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第四批申请办理学生名单公示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镇河心厂村民委员会二村二社村民小组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风平镇遮晏村民委员会拉惹村民小组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镇下东村民委员会丙押田村民小组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江东乡花拉厂村民委员会花拉厂二村一社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遮放镇户拉村民委员会拉相村民小组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跃进巷14号附1号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风平镇法帕村民委员会户允村民小组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翠堤晓镇9栋3单元302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风情园二区96号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镇河心厂村民委员会三村村民小组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镇河心厂村民委员会三村村民小组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江东乡花拉厂村民委员会花拉厂二村一社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江东乡花拉厂村民委员会花拉厂二村一社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斑色路75号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勐嘎镇三角岩村民委员会户掌村民小组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镇回贤村民委员会回贤村民小组1队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江东乡芒龙村民委员会水岩村民小组三社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大水井村民委员会从干村民小组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风平镇法帕中法新村二组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遮放镇国营遮放农场弄西分厂一队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江东乡河头村民委员会河头村民小组四社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风平镇腊掌村民委员会等稿村民小组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中山乡小街供电所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五岔路乡五岔路村民委员会五岔路村民小组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五岔路乡芒蚌村民委员会核桃洼村民小组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风平镇上东村民委员会烂坝场村民小组上队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胶林社区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河东路45号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江东乡芒龙村民委员会温波小组二社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目瑙纵歌路8号附6号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风平镇那木水库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国营华侨农场一分场五队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风平镇平河村民委员会平河村小组八队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胞波路163号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风平镇平河村民委员会平河村小组2队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勐嘎镇勐戛村民委员会第三村民小组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华侨糖厂宿舍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镇城郊乡河心厂村民委员会白坟村民小组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镇遮晏村民委员会坝么村民小组2队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芒海镇赖南村民委员会翁陇小组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国营遮放农场嘎中分场一队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风平镇上东白水河村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江东乡李子坪村民委员会李子坪村民小组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银器路10-17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镇街坡村民委员会4队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勐嘎镇勐稳村大炉厂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勐嘎镇三角岩村民委员会八家寨村民小组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三台山乡出冬瓜村民委员会出东瓜村民小组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风平镇风平中学宿舍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五岔路乡五岔路村民委员会六仰二社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镇河心厂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芒海镇赖南村民委员会赖南一队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江东乡芒龙村民委员会水岩村民小组三社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德瑞花园1-1-402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国营遮放农场户拉分场四队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胜利路12号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三台山乡出冬瓜村民委员会早内村民小组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轩岗乡芹菜塘村民委员会水井村民小组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江东乡大水沟村民委员会山寨小组一社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风平镇风平村民委员会芒波村民小组1队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中山乡万马河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中东村民委员会油菜地新村村民小组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勐戛镇勐旺村民委员会上寨村民小组二组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风平镇开发小区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风平镇上东村烂坝场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五岔路乡弯丹村民委员会帕河村民小组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国营遮放农场户拉分场二队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镇松树寨村民委员会芒晃村民小组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勐嘎镇勐旺村民委员会街子村民小组一小组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勐嘎镇勐旺村民委员会上寨村民小组二小组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风平镇那目村5队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江东乡河头村六社
【】&&&&&【】
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易贤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和咨询回复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和咨询为准!
& (04月06日)
& (03月29日)
& (03月27日)
& (03月26日)
& (03月17日)
& (03月08日)
& (03月07日)
& (02月27日)
& (02月27日)
云南各地招聘
&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会员注册
本站不参与评论,(&&点此深度交流 )
自觉遵守:爱国、守法、自律、真实、文明的原则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国家宗教政策和社会稳定,含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您在本站发表的评论,本站有权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将该文分享到:风平镇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风平镇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风平镇位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市芒市坝东南部,全镇占地面积381平方公里,辖11个村委会,89个自然村,181个村民小组,11749户,总人口61125人,其中:农业人口57347人。全镇耕地面积98666亩,其中:水田73270亩,人均耕地面积1.72亩。(
)( )平均海拔863米,水资源丰富,芒市河和果郎河穿流过境,是芒究水库、芒别水库、那目水库的灌区,距市府芒市8公里,是一个以傣族聚居为主的山坝结合乡镇,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320国道,潞盈公路和风法公路贯穿全境,芒市飞机场设在辖区,沿320国道向西南80公里可到国门瑞丽市姐告并通往缅甸北方重镇木姐和南坎,沿潞盈公路向西180公里可到盈江县,便利的变通网络,为农、工、贸全面发展奠定了战略基础。1、1953年初组建风平区,1954年5月改名勐社区,1957年2月勐社区和允社区的各一部分合并成立芒市坝区,区址设在风平。1960年12月,中共芒市坝区委员会改为中共风平区委员会。 2、1967年3月,实行军事管制。1971年1月恢复,各公社成立了党的核心小组。1971年9月至12月,在成立党的核心小组的基础上,成立了各公社党委会。 3、日,成立东风人民公社; 4、日,改为风平公社革委会; 5、1984年3月,风平公社更名为风平区; 6、1987年12月,在撤区设乡体制改革中更名为风平乡; 7、日,撤乡设镇更名为风平镇; 8、2005年11月,撤并乡镇将法帕镇并入风平镇。 至此,风平镇共辖11个村委会,88个自然村,178个村民小组。(1)农村经济总收入16949万元。(2)农村经济净收入9373万元。(3)农民所得9718万元。(4)农民人均纯收入1695元。(5)粮食总产量4873.3万公斤,人均850公斤。(6)工业企业总收入2478万元。(7)镇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61.75万元。其中:国税50.75万元,地税211万元。合理调整“粮蔗”的生产面积,2005年全镇粮食播种面积133343亩,大春生产单产达516公斤,创历史新高,同时通过积极引进粮食加工企业,搞活粮食流通,提高粮食产品的附加值;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全镇新发展了9231亩甘蔗,现全镇甘蔗总面积达12223亩,单产达4.51吨,工业入榨达5.5万吨,“粮蔗”产业的协调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冬农”生产,提高科技含量,加快新项目的引进和开发,在巩固小麦等传统“冬农”产业的同时,积极引进新项目,精品瓜、甜脆玉米、冬早蔬菜、马铃薯等产业实施了订单生产, 2005年“冬农”全镇粮豆播种面积41015亩,总产12250吨;瓜果蔬菜14410亩 总产77748吨;“冬农”产业成了农民现金收入的重要产业。同时,在“冬农”生产中通过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冬农”生产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大力发展新型绿色产业,抓住国家实施“退耕还林”优惠政策,依托龙头企业走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茶叶、咖啡、柠檬、黄姜、竹子、柑橘、热带水果以及经济林木等新产业,截止2005年全镇已累计发展了4681亩茶叶、1841亩的咖啡,300亩的柠檬、868亩的柑桔、1614.7亩的西南桦等经济林木,并通过兴建茶叶、黄姜、竹笋,地板条等加工企业,促进项目的产业化发展。狠抓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把畜牧业作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来抓,鼓励农民从事黄牛、水牛的养殖和买卖,培育农村经纪人队伍。同时依托祥祥乳业有限责任公司和永虹奶牛厂,通过走公司+农户的产业化发展路子,带动全镇大牲畜养殖业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同时加强重大动物疫情防治工作,确保全镇畜牧业的健康发展。2005年全镇大牲畜存栏6433头,生猪存栏42333头,出栏31114头,肉、奶、总产量2742吨,全镇的畜牧水产养殖业得到了持续健康的发展。2008年风平镇按照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以交通枢纽建设为契机,以工业园区建设为抓手,坚持“现代农业富民、工业经济强镇、民族文化活镇、区位枢纽拓镇、教育科技兴镇”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抓住发展机遇,激发创造活力,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较快发展,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年末,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31434万元,农村经济净收入19570万元,农民所得1892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96元,同比增长16.2%。实施“小水电代燃料”和推广以“沼气”为主的农村能源建设,加快农村改水改厕配套建设,为实施“长链农业富民”战略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夯实基础,截止2005年全镇共建设了637口沼气池及配套户厕。那目村实施的“小水电代燃料”试点工程通过了省上的验收。切实抓好农田基本建设,兴修一批重点水利工程,建立高产稳产农田,提高农业综合效益,降低农业生产成本。2005年全镇累积上马大小工程320件,改善灌溉面积3.44万亩,完成群众投资 183万元;累计工程总投资496多万元,完成了芒别水库溢洪道、荒滇彩大坝修复、蜡掌村农业综合开发、遮宴农业综合开发,法帕中学、芒棒、拉赛、蚌相村的人畜饮水等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农田水利工程的配套和完善,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乡村道路建设,多方面筹集了665万元的资金,兴修了芒烘变压站路、那目至弄坎路改扩宽工程、上东白水河至烂坝场公路、芒里至党良公路、拉赛与烂坝寨公路等重点项目,优化了投资环境,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带动和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坚持“以地生财、以财建镇、以镇招商、以商带农”的城镇化发展思路,进一步加快和完善小城镇配套设施建设,切实做好招商引资工作,2005年全镇共有集体、私营、个体企业660户,从业人员3041人,营业收入9610万元,实缴税金219万元。一年来通过多方面努力,引进了芒市卓信硅业有限责任公司十万吨硅厂、石斛加工厂、生态茶园、勐巴娜西茶厂、风平万通茶厂、鸿宇红砖厂、腊掌页岩红砖厂、法帕筷子、凤翔废旧资源有限公司、芒市佳云塑料制品厂、芒市鸿山机电工程有限公司、风平应志粮食经营部等企业,全镇第二产业得到稳步的发展,多渠道的开拓了税源,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强了经济活力。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贯彻落实和国家财税体制的改革,农特税的取消,农业税和附加税的免征,受政策影响镇财政直接减收122.7万元。为适应新的财税体制变化,确保机构运行,镇政府通过引进项目,兴办企业,多方面、多渠道开拓税源;同时,加大税收征管力度,充分调动广大税收干部的积极性, 2005年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61.75万元。其中:国税50.75万元,地税211万元;地方财政支出572.35万元;财政支出始终坚持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财政支出原则,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本着“核定收入基数,超支自理、节余留用”的财政运行机制下,实行“以收定支,量入而出”的财政支出,确保了财政的收支平衡。教育事业关系到全镇实施“科教兴镇”战略,镇政府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按照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分类指导的原则,通过多渠道、多方面的筹集资金加大了教育基础设施的投入;建盖了30万元的风平中学实验大楼、12万元的大香树小学,改造了弄转、芒别、弄相等学校的教师宿舍,扩建并建盖了40万元帕底小学教学大楼;同时配备和完善各种教学设施,并对芒赛小学的扩建进行了规划,计划建盖124万元遮宴小学,进一步改善教育环境。 2005年全镇有各级各类学校39所,教职工627人,在校学生8497人,其中:幼儿园1所,两所中学、一所成技校,教育工作进一步巩固了“普九”成果。进一步加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工作,严格贯彻执行国家各种卫生法规,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工作方针,深入开展农村卫生改革,加强“艾滋病、非典、霍乱、结核、疟疾”等传染病的预防宣传和防治工作,提高群众的预防意识和防治知识。2005年全镇辖区内未发生甲类传染病例,无乙类传染病暴发,无孕产妇死亡,无危重病因得不到救护而死亡,无突发公共卫生、食品卫生事件。同时,全面推进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做好农民医疗保障工作,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抵御疾病风险,全镇参合率分别为原风平辖区85.2%,其中原法帕辖区参合率89.5%,确保了参保群众在生病时能享受到国家的报账补助,减轻了他们的就医负担;同时进一步对农村医疗点加大了建设和管理,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的问题,改善群众的就医环境和条件;加快农村改水改厕工作,有效和杜绝了传染病的发生;确保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工作方针,在狠抓经济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快了农村文化教育阵地建设,建盖了总投资12万元的平河村委会禁毒防艾文化室,投资15万元建盖了芒里村委会禁毒防艾文化室;以全民健身活动、“民族团结月”、泼水节、“三.八”妇女节等传统节日和民族节日为契机,组织干部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普及文化知识;加强“移风移俗”工作,倡导社会主义新农村新风气,同时通过中宣部、中央文明委、国家广电总局“电视进万家”活动,向群众赠送电视140台,推进了村村有电视工程的实施。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促进了“三个文明”的健康发展。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国家的基本国策,贯彻落实“奖优免补”政策。全面落实“三为主”,推进“三结合”,推进“两个转变,大力提倡优生优育,围绕与市政府签订的《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书》对全镇计划生育工作通过层层抓落实,有效控制超生抢生,2005年来全镇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17‰,计划生育率为97.19%;共办理了996对独生子女证,并及时兑现一次性“奖优免补”奖金和年满60周岁享受独生子女“补助金”,计划生育工作得到上级的肯定和表彰,为全镇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创造了良好的人口环境。切实做好社会救济和安居工程工作,2005年共发放慰问金0.89万元,发放救灾救济款12.4万元,解决“五保户”、特困户的基本生活困难;同时落实好“安居工程”,兑现了34.2万元共69户“安居工程”建房补助款,多方面筹集和发放了14450元助学金帮助困难优秀学生就学,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第一、加强“维稳”工作。稳定是改革与发展的前提,镇政府始终认真贯彻落实州、市关于创建“平安潞西”和“禁毒防艾”为主题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指示精神,坚持“打防并举、标本兼制”的方针,大力开展创建“平安风平”和“禁毒防艾”工作,坚持“因地制宜、利于管理、分类管理”的原则与全镇村委会、自然村、镇辖区单位签订《创安风平责任书》和《禁毒防艾责任书》等,通过制定考核办法,实施细则,明确职责,使全镇的综治工作、安全工作做到层层抓,层层落实;并通过深入村寨利用图片、宣传单和广播开展安全宣传和毒品、艾滋病的危害性等进行宣传,做到家喻户晓。加大对广大青少年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他们的法制意识。同时加强对“不安定”因素的排查,力求全方位、深层次地获取企业改制期间的热点问题和群体性上访等超前性、预警性的信息。对存在山林土地纠纷的村寨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调解了那目与弄坎、新老光与轩岗芒端村、老龙塘村与对门寨等村寨的山林土地纠纷;腊掌与芒留村土地纠纷、拉茂村土地纠纷;上景坎和下景坎的坟地纠纷,印金村民到华丰国际商城静坐事件等纠纷,消除了社会不安定因素。第二、加大对各种刑事案件和贩毒、吸毒者的打击力度,2005年共强收强戒吸毒人员193人,缴获各种毒品998克。严厉查处治安违法行为,共立行政(治安)案件210起,查处207起,查处率为98%。共立刑事案件30起,破获21起,破案率70%。有效地控制毒品在全镇的蔓延和各种刑事案件的发生。一是继续构建“打防控”一体化,强化治安管理,严厉查处治安违法行为,二是积极构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整体推进“七个一”工程,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全镇的治安状况一年比一年好,维护了全镇社会秩序的稳定,促进了各民族的团结,为全镇的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关分词:芒市电子政务门户网站
中共芒市委
芒市人大常委会
芒市人民政府
政协芒市委员会
芒市风平镇录入时间: 15:51:15&&&&作者:地理位置& 风平镇位于芒市坝东南部,平均海拔863米,水资源丰富,芒市河和果郎河穿流过境,是芒究水库、芒别水库、那目水库的灌区,距市府芒市8公里,是一个以傣族聚居为主的山坝结合乡镇,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320国道,潞盈公路和风法公路贯穿全境,芒市飞机场设在辖区,沿320国道向西南80公里可到国门瑞丽市姐告并通往缅甸北方重镇木姐和南坎,沿潞盈公路向西180公里可到盈江县,便利的变通网络,为农、工、贸全面发展奠定了战略基础。
行政区域情况
全镇占地面积381平方公里,辖11个村委会,89个自然村,181个村民小组,11749户,总人口61125人,其中:农业人口57347人。全镇耕地面积98666亩,其中:水田73270亩,人均耕地面积1.72亩。
(1)农村经济总收入16949万元。
(2)农村经济净收入9373万元。
(3)农民所得9718万元。
(4)农民人均纯收入1695元。
(5)粮食总产量4873.3万公斤,人均850公斤。
(6)工业企业总收入2478万元。
(7)镇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61.75万元。其中:国税50.75万元,地税211万元。
合理调整“粮蔗”的生产面积,2005年全镇粮食播种面积133343亩,大春生产单产达516公斤,创历史新高,同时通过积极引进粮食加工企业,搞活粮食流通,提高粮食产品的附加值;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全镇新发展了9231亩甘蔗,现全镇甘蔗总面积达12223亩,单产达4.51吨,工业入榨达5.5万吨,“粮蔗”产业的协调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冬农”生产,提高科技含量,加快新项目的引进和开发,在巩固小麦等传统“冬农”产业的同时,积极引进新项目,精品瓜、甜脆玉米、冬早蔬菜、马铃薯等产业实施了订单生产, 2005年“冬农”全镇粮豆播种面积41015亩,总产12250吨;瓜果蔬菜14410亩& 总产77748吨;“冬农”产业成了农民现金收入的重要产业。同时,在“冬农”生产中通过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冬农”生产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大力发展新型绿色产业,抓住国家实施“退耕还林”优惠政策,依托龙头企业走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茶叶、咖啡、柠檬、黄姜、竹子、柑橘、热带水果以及经济林木等新产业,截止2005年全镇已累计发展了4681亩茶叶、1841亩的咖啡,300亩的柠檬、868亩的柑桔、1614.7亩的西南桦等经济林木,并通过兴建茶叶、黄姜、竹笋,地板条等加工企业,促进项目的产业化发展。
狠抓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把畜牧业作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来抓,鼓励农民从事黄牛、水牛的养殖和买卖,培育农村经纪人队伍。同时依托祥祥乳业有限责任公司和永虹奶牛厂,通过走公司+农户的产业化发展路子,带动全镇大牲畜养殖业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同时加强重大动物疫情防治工作,确保全镇畜牧业的健康发展。2005年全镇大牲畜存栏6433头,生猪存栏42333头,出栏31114头,肉、奶、总产量2742吨,全镇的畜牧水产养殖业得到了持续健康的发展。
农村新能源建设
&实施“小水电代燃料”和推广以“沼气”为主的农村能源建设,加快农村改水改厕配套建设,为实施“长链农业富民”战略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夯实基础,截止2005年全镇共建设了637口沼气池及配套户厕。那目村实施的“小水电代燃料”试点工程通过了省上的验收。
农田水利建设
切实抓好农田基本建设,兴修一批重点水利工程,建立高产稳产农田,提高农业综合效益,降低农业生产成本。2005年全镇累积上马大小工程320件,改善灌溉面积3.44万亩,完成群众投资&& 183万元;累计工程总投资496多万元,完成了芒别水库溢洪道、荒滇彩大坝修复、蜡掌村农业综合开发、遮宴农业综合开发,法帕中学、芒棒、拉赛、蚌相村的人畜饮水等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农田水利工程的配套和完善,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道路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乡村道路建设,多方面筹集了665万元的资金,兴修了芒烘变压站路、那目至弄坎路改扩宽工程、上东白水河至烂坝场公路、芒里至党良公路、拉赛与烂坝寨公路等重点项目,优化了投资环境,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带动和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坚持“以地生财、以财建镇、以镇招商、以商带农”的城镇化发展思路,进一步加快和完善小城镇配套设施建设,切实做好招商引资工作,2005年全镇共有集体、私营、个体企业660户,从业人员3041人,营业收入9610万元,实缴税金219万元。一年来通过多方面努力,引进了芒市卓信硅业有限责任公司十万吨硅厂、石斛加工厂、生态茶园、勐巴娜西茶厂、风平万通茶厂、鸿宇红砖厂、腊掌页岩红砖厂、法帕筷子、凤翔废旧资源有限公司、潞西市佳云塑料制品厂、潞西市鸿山机电工程有限公司、风平应志粮食经营部等企业,全镇第二产业得到稳步的发展,多渠道的开拓了税源,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强了经济活力。
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贯彻落实和国家财税体制的改革,农特税的取消,农业税和附加税的免征,受政策影响镇财政直接减收122.7万元。为适应新的财税体制变化,确保机构运行,镇政府通过引进项目,兴办企业,多方面、多渠道开拓税源;同时,加大税收征管力度,充分调动广大税收干部的积极性, 2005年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61.75万元。其中:国税50.75万元,地税211万元;地方财政支出572.35万元;财政支出始终坚持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财政支出原则,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本着“核定收入基数,超支自理、节余留用”的财政运行机制下,实行“以收定支,量入而出”的财政支出,确保了财政的收支平衡。
教育事业关系到全镇实施“科教兴镇”战略,镇政府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按照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分类指导的原则,通过多渠道、多方面的筹集资金加大了教育基础设施的投入;建盖了30万元的风平中学实验大楼、12万元的大香树小学,改造了弄转、芒别、弄相等学校的教师宿舍,扩建并建盖了40万元帕底小学教学大楼;同时配备和完善各种教学设施,并对芒赛小学的扩建进行了规划,计划建盖124万元遮宴小学,进一步改善教育环境。 2005年全镇有各级各类学校39所,教职工627人,在校学生8497人,其中:幼儿园1所,两所中学、一所成技校,教育工作进一步巩固了“普九”成果。
进一步加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工作,严格贯彻执行国家各种卫生法规,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工作方针,深入开展农村卫生改革,加强“艾滋病、非典、霍乱、结核、疟疾”等传染病的预防宣传和防治工作,提高群众的预防意识和防治知识。2005年全镇辖区内未发生甲类传染病例,无乙类传染病暴发,无孕产妇死亡,无危重病因得不到救护而死亡,无突发公共卫生、食品卫生事件。同时,全面推进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做好农民医疗保障工作,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抵御疾病风险,全镇参合率分别为原风平辖区85.2%,其中原法帕辖区参合率89.5%,确保了参保群众在生病时能享受到国家的报账补助,减轻了他们的就医负担;同时进一步对农村医疗点加大了建设和管理,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的问题,改善群众的就医环境和条件;加快农村改水改厕工作,有效和杜绝了传染病的发生;确保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工作方针,在狠抓经济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快了农村文化教育阵地建设,建盖了总投资12万元的平河村委会禁毒防艾文化室,投资15万元建盖了芒里村委会禁毒防艾文化室;以全民健身活动、“民族团结月”、泼水节、“三.八”妇女节等传统节日和民族节日为契机,组织干部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普及文化知识;加强“移风移俗”工作,倡导社会主义新农村新风气,同时通过中宣部、中央文明委、国家广电总局“电视进万家”活动,向群众赠送电视140台,推进了村村有电视工程的实施。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促进了“三个文明”的健康发展。
计划生育方面
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国家的基本国策,贯彻落实“奖优免补”政策。全面落实“三为主”,推进“三结合”,推进“两个转变,大力提倡优生优育,围绕与市政府签订的《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书》对全镇计划生育工作通过层层抓落实,有效控制超生抢生,2005年来全镇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17‰,计划生育率为97.19%;共办理了996对独生子女证,并及时兑现一次性“奖优免补”奖金和年满60周岁享受独生子女“补助金”,计划生育工作得到上级的肯定和表彰,为全镇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创造了良好的人口环境。
切实做好社会救济和安居工程工作,2005年共发放慰问金0.89万元,发放救灾救济款12.4万元,解决“五保户”、特困户的基本生活困难;同时落实好“安居工程”,兑现了34.2万元共69户“安居工程”建房补助款,多方面筹集和发放了14450元助学金帮助困难优秀学生就学,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一、加强“维稳”工作。稳定是改革与发展的前提,镇政府始终认真贯彻落实州、市关于创建“平安潞西”和“禁毒防艾”为主题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指示精神,坚持“打防并举、标本兼制”的方针,大力开展创建“平安风平”和“禁毒防艾”工作,坚持“因地制宜、利于管理、分类管理”的原则与全镇村委会、自然村、镇辖区单位签订《创安风平责任书》和《禁毒防艾责任书》等,通过制定考核办法,实施细则,明确职责,使全镇的综治工作、安全工作做到层层抓,层层落实;并通过深入村寨利用图片、宣传单和广播开展安全宣传和毒品、艾滋病的危害性等进行宣传,做到家喻户晓。加大对广大青少年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他们的法制意识。同时加强对“不安定”因素的排查,力求全方位、深层次地获取企业改制期间的热点问题和群体性上访等超前性、预警性的信息。对存在山林土地纠纷的村寨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调解了那目与弄坎、新老光与轩岗芒端村、老龙塘村与对门寨等村寨的山林土地纠纷;腊掌与芒留村土地纠纷、拉茂村土地纠纷;上景坎和下景坎的坟地纠纷,印金村民到华丰国际商城静坐事件等纠纷,消除了社会不安定因素。
第二、加大对各种刑事案件和贩毒、吸毒者的打击力度,2005年共强收强戒吸毒人员193人,缴获各种毒品998克。严厉查处治安违法行为,共立行政(治安)案件210起,查处207起,查处率为98%。共立刑事案件30起,破获21起,破案率70%。有效地控制毒品在全镇的蔓延和各种刑事案件的发生。一是继续构建“打防控”一体化,强化治安管理,严厉查处治安违法行为,二是积极构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整体推进“七个一”工程,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全镇的治安状况一年比一年好,维护了全镇社会秩序的稳定,促进了各民族的团结,为全镇的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来源:
主办:芒市人民政府 技术支持及日常维护:芒市电子政务网络管理中心
地址:芒市镇斑色路16号 邮编:678400 电话: Emial:lxwgzx@}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东一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