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习习的意思出自全诗意思表现和现在这5个词来写

读虞世南的《蝉》,完成问题。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1)这是一首咏物诗,从______、_______、声音等三个方面写出了蝉的特点。(2)这首诗表面上是写-语文试题及答案
繁体字网旗下考试题库之栏目欢迎您!
1、试题题目:读虞世南的《蝉》,完成问题。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
发布人:繁体字网() 发布时间: 09:00:00
读虞世南的《蝉》,完成问题。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1)这是一首咏物诗,从______、_______、声音等三个方面写出了蝉的特点。(2)这首诗表面上是写蝉,其实是用了________的写法,表达含蓄,寓意深刻。(3)这首诗给我们以什么启示?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来源:江苏期中题
&&试题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试题难度:中档
&&适用学段:初中
&&考察重点:古诗词鉴赏
2、试题答案:该试题的参考答案和解析内容如下:
(1)形状、习性(2)托物言志(3)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那些外在的凭籍,像地位、权势、吹捧等,他本身自然会有很强的昭示力,能够声名远扬。
3、扩展分析:该试题重点查考的考点详细输入如下:
&&&&经过对同学们试题原文答题和答案批改分析后,可以看出该题目“读虞世南的《蝉》,完成问题。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的主要目的是检查您对于考点“初中古诗词鉴赏”相关知识的理解。有关该知识点的概要说明可查看:“初中古诗词鉴赏”。
4、其他试题:看看身边同学们查询过的语文试题: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现在这句诗用在哪里?_百度知道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现在这句诗用在哪里?
自身品德的高尚或是拥有的成就,---这是我的理解,不是依靠如秋风的吹送而远播,同样名望和德行那是自身的一种体现。你实际拥有自能名扬应该是用在励志上面
其他类似问题
居高声自远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已有天涯账号?
这里是所提的问题,您需要登录才能参与回答。
"天涯问答"是天涯社区旗下的问题分享平台。在这里您可以提问,回答感兴趣的问题,分享知识和经历,无论您在何时何地上线都可以访问,此平台完全免费,而且注册非常简单。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选自哪里?全诗大意是什么?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选自哪里?全诗大意是什么?
09-02-15 & 发布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虞世南是陈隋重臣,入唐以后深受唐太宗称赏和器重,仕途比较平坦,因而他诗中悲凉的调子较少。此时的“蝉”是得志人的象征。《蝉》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一联中,“垂緌”、“流响”既指蝉的生性高洁,又暗喻自己生性耿直、孤傲狷介的性格特征。此外,“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两句展示了一个清狂自负、踌躇满志的士大夫形象。虞诗热情歌赞了蝉的清高与脱俗。你看,蝉“高据树梢,餐风饮露,不食人间烟火”(简媜《夏之绝句》)。它既没有音乐家的孤傲,也没有演奏者的兴奋,更没有乞讨者的谄媚,有的只是对生命本身的执着。诗中诗人便借蝉的这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同时也表达出对自己内在人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回答
•回答
•回答
•回答
•回答
猜你感兴趣
Copyright &
.&&闽ICP备号&&&
Powered by南城实小和美教育发展工作室
当前位置:&&&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上传: 付红根 &&&&更新时间: 17:50:50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首届全国和美教育论坛学习与体会暨实小教师德育培训材料
和美教育工作室&
这几天学习对于我来说,是一段意义非凡的日子。受《人民教育》杂志社和成都高新区社会事业局的邀请,我怀揣着对和美教育这个现代教育哲学文化欲的期盼,与付红根校长参加了首届全国和美教育论坛。会上名师云集,为我们展现了一堂又一堂精彩纷呈的讲座、展示与点评,让我徜徉在和美的海洋中。&
到达的当天晚上(会前一天)召开了首届全国和美教育联盟筹备会。&
这几天主办方与承办方安排活动的非常紧凑,我们几乎是从早上8:30开始到晚上7点结束,内容丰富。本次活动在国家督学成尚荣教授的专题讲座拉开了序幕,也正是他的讲座,让我深感此行意义非凡,也让我记忆犹新。我今天就以成教授这场专题讲座与大家一同分享我的所学与感悟。&
年逾花甲的成教授精神矍铄,一张口就是一篇无需修改的文章,句句耐人寻味;他谦逊博学、语态沉稳、睿智风趣,让每一位参会的人员真切地感受到了大师的风范。两个多小时的讲座,这位自信且有深度的老人中间没有一丝休息,让大家看到了他做人的坚持。正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成教授分别从和美教育的启示、和美教育的文化特征和和美教育的深化建议三个方面展开论坛讲座。
首先,成教授旁征博引,引经据典地阐述学校文化建设。谈到和美教育,他说,任何新的事物,都是从已知走向未知,许多未知需要研究,研究需要一种态度、研究的品质和能力水平;每个学校要有自己文化的主张,这也是教育的主张,这就是学校的魂。和美的关键是:以和为贵,以真为美;要形成体系,也就是文化符号的体系,这包括学校风范(校风、教风、学风和领导作风)和制度,制度要表现为成人之美。&
接着,他重点谈了第二方面:文化特征。作为学校,文化要有追求与愿景。①文化的实质是什么?他说,文化的实质应该是&人化&。讨论文化的问题,讨论学校文化建设问题,你不能不谈&人&。文化建设没有人,文化免谈。没有人就没有文化,不讨论人,去讨论文化,这有什么价值?还有什么意义呢?所以文化是&人化&,第一个给我们重大的启发就是讨论文化,需要讨论人的价值,将人的发展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生命化教育恰恰是在人的生命上进行了深度研究。第二,文化是&人化&,说的是要用&文&来&化&人。文化是可以影响人的,文化是可以改变人的,也是可以塑造人的。所以我们下一步要讨论学校文化的回归与再出发,要研究我们的文化如何在影响人。我们拿什么样的文化来影响我们实小,影响我们在座的各位,也影响我自己。故要&文化化人&。人不仅是文化的享受者,不仅是文化的体验者,更为重要的是人是文化的创造者。学校文化应是校长、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的。第三,就是要让学校成为我们的精神家园,成为我们学校老师和同学们一块文化的憩息地。这块文化的憩息地它安全吗?这块文化的憩息地它营养丰富吗?学校的这块文化的憩息地它有根有源吗?那它的根须究竟伸向哪里?我们现在学校文化的憩息地应该是如荷尔德林所写的:&让人诗意地憩居在大地上&。不要追求那些华丽,所谓的五彩斑斓。
学校文化要经历回归与再出发的过程,其最后的目的就是要使我们的学校成为诗意栖居的大地,成为精神家园,成为一块文化的憩息地。这是一个最基本的规律性。如果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我们一起来审视一下我们学校,我认为我们学校它已经基本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主张&,正在不断积蓄学校的&文化能量&。一个学校有没有&文化主张&,一个班级有没有&文化特色&,在&文化主张&、&文化特色&的引领下能不能够不断地去锻造,不断地去积蓄文化的能量,对我们学校它是至关重要的。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学校初步构建了&和美教育哲学&的学校的&文化体系&。我把它作为我们学校的文化主张,其实它的文化主张还有另外一种表述,就是&和美共进,励行启智&的核心思想。第二,我们近年来对学校的文化进行了梳理,进行了甄别,既有传承,又有发展。也找到了符合学校的校训&&&厚德 优学 励志 强身&,把校训作为实小的魂,也正表达了我们实小人的一种文化的最终的追求和境界。
②文化的核心问题。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价值观问题。但是,什么叫价值?对价值是各有各的看法,各有各的解读的,如果从文化中的另一个层面来解读价值,那么,我们可以把价值和意义联系在一起,我们也可以把价值和创造联系在一起。歌德讲得非常好:你拥有价值吗?如果你要拥有价值,那么你就去创造吧。因此,价值来自于创造。这个解释是非常有道理的。南京师范大学的著名教授鲁洁老师,她用最简洁的话解释了价值:&价值就是理想中的事实。&鲁老师这个解释给我很大的启发,给我一个巨大的想象的空间。我觉得价值它不是虚无缥缈的。鲁老师是在告诉我们,价值就存活于事实之中,就在我们现实当中,就在我们行动当中,就在我们的教育行为、管理行为当中。
&&&&事实,是价值的一种具体的体现。但是,价值并不等同于是事实,它超越了事实。它要去追求理想,要从事实出发,从事实当中,来发现我们的理想,去追求我们的理想。所以我就想起了一个人的话,就是左宗棠先生所说的&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人总是要想着向高的地方站立,你站得高,才看得远。但是,你又不能虚空,你要想着一块平地,就平地而坐,你才是踏实的。而就平地坐,你不能画地为牢,要向宽处行走。
&&&&价值观在对学生教育当中,如何有一个价值的取向?这个价值取向,早有人提出:&学生要散养,不能够圈养&。&不要打着喂着吃,不要抱着喂着吃,不要急于去催肥,要在学生的生命的陪伴下,把学生真正当作一个生命来对待,要回归生命,回归教育的本质&。有这样一位老师,她写了一篇文章,在这篇文章的最后一段,我看得特别感动。她说:&在寒假后,有一个学生,在非常个性化的签名中,写下了这么一句话,一句什么话呢?&&90后不是坏,只是堕落。&这位老师她是怎么解释,她是怎么看待90后的呢?这有一个价值判断问题。她说:&90后是善良的,只是,习惯享受;他们也想好好学习,只是,恒心不够。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我们更多的要做一个引路人。&最后老师说:&寒假结束了,明天就要开学了,我又要见到我的孩子们了,一个月不见,会变成什么样子呢?我在期待中&&&这位老师对学生的一种爱呀,一种期待呀,对90后学生的一种认识啊,这种价值判断,你说她是不是学校文化?
③文化是一种行为体系。要做到魂和体的一体化。我们要把这魂和体寓于课堂之中、教师行为之中和学校管理之中。在此,我们必须关注一个重要的阵地,那就是大家所知道的课程和课堂。学校的生命化建设和文化意象,如果不建立在课程上,如果不在课堂教学改革的基础上,我看,它是触发不了的,它是走不远的。课程、课堂,它是离不开文化的。 &因此,教育原则是通过现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导向人的灵魂觉醒之本源和根基,而不是导向由原初派生出来的东西和平庸的认识。&课程它应该是一种文化,课程、课堂教学,它的原则就是用文化的力量,把我们导向人的灵魂,找到人的发展的根本,找到人的发展的一种根据。这个根据和本源绝不是平庸的知识。
&&&&文化为知识的学习提供了底蕴,是学生记知识,理解和运用知识的支持系统,可以说,文化是学习知识的动力。&文化渗透到各种知识中,塑造各种知识,有时也管理各种知识&。所以,我们把课程、课堂教学,应该是当成一个文化对待,也不能忘掉文化。但是在什么条件下,课程才是一种文化?在什么条件下,课程、课堂教学才应该是一种文化?我这个话的意思很明显:课程、课堂应该是文化。但是,在某种情况下,比如说在应式教育之下,我们课程、课堂,它已经不是文化了,它已经异化了。要使我们的课程、课堂成为一种文化,非常重要的其中有一条,那就是课程展开的方式。对于课程展开的方式,爱德华&霍讲得非常好,他说:&文化像一座监狱,除了你一个人知道有一把钥匙可以打开它&。文化是一座监狱,很神秘,你不能了解它,但如果这时候,我们手上有一把钥匙,就能打开这个&监狱&。因此,你就发现了文化,你就了解了文化。接着,他又说:&的确,文化以很多不为人知的方式把人们连结在一起&。文化是有方式的,但是文化这种方式常常是不为人知的。我们并不知道这个方式,其实这种方式应该是约瑟夫&奈所讲的&软实力&(接下来我会讲到),他认为文化是一种软实力,这种方式是谦卑的方式,它不是强制的,它是吸引人的方式。所以课堂教学,要使课堂,要使教学,要使课程要变成文化,教师必须谦卑,教师在课堂上用的方式,应该是吸引人的方式。这个时候,你的教学才可能成为一个文化的过程,这种吸引人的方式,往往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究的,体验的,对话的一种方式。他举了一个&1+7&的数学算式教学例子,一种方式是告诉学生:&1+7=8,大家记住了吗?&&记住了!&&8可以分成1和7,大家都懂了吗?&&懂了!&然后老师告诉学生,去多念几遍!第二种方式是:&1+7等于多少?&&1+7=8&。&嗯,呱呱叫!&第三种方式是:&1+7等于多少?&&老师,等于8&。&等于8?不对!1+7=7&!大家想想看,课堂上会怎么?鸦雀无声?面面相觑?交头接耳,可以想像得到,即使是坐在最后一排平时所谓的不听话的孩子也会傻眼吧?这第三种就是一种吸引人,培养学生探究的有效的教学方式,然后师生一起再探究、纠正。
教师的专业是一个教师的立命之本,作为一名教师应立足于课堂,一定要有自己的命脉,才可以支撑着教学生命,预示着教学走向。一个教师的专业水平,不一定是它本身,它还需要丰富的文化底蕴。我们一定要坚持自己的专业追求,努力成就自我,并且要拓展视野,才能对自己的专业有一个更完整的理解,更准确的把握。业精于勤,行于思。教师应勤于积累,反复实践,不断反思,提高自身修养,要以渊博的知识,饱满的热情,使教学活动充满活力,焕发勃勃生机,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他说:&人的素质不同,人的发展也是不同的;机会敲你门是因为你有准备;教师不要等着被打造,要努力自我超越。&的确,我们的教师大都能立足于自己的课堂,可我们缺少的是方法,是具体的手段和技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说出许多的理念,可是我们的理念都没有真正的落实呢?就像天上的云彩是绚丽的,可是没有落地,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理念没有落地,就不会生根,不会发芽,更谈不上枝繁叶茂。所以我们要把理念和行为融合在一起,要把魂和体一体化。
④文化是多样的。文化是我们的,不是我的。文化要有民族文化与地域文化的多样性,是要具有本土特点的,具有学校特点的才是适合的。北方有北方的文化特点、高原有高原的文化特点,我们南方当然也有我们南方的特点,我们不要立足南方,满目满口都是青藏高原。只有适合的,我认为才是最好的。我们进行学校文化和班级文化的建设,就是要为学校、为班集体寻找到最适合的文化。英国哲学家奥菲讲得非常好:&当鞋子和脚合脚的时候,就把脚忘掉了&。这就是说,这种教育,这种文化是最自然的,是最贴近学生的,它没有教育的痕迹,它不是刻意的。它是一个非常真实的、自然的,是阳光雨露下的一种渗透行为。同时,中国的古训又说,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谁知道?只有脚最知道。实验小学创造的这个文化好不好,要由实小人自己说,由实小的老师、实小的学生自己去体验,去判断,这种文化是不是最好的文化。文化就是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作为学校文化还要儿童化,教师要经常用儿童的眼光看世界。&
⑤文化是一种互诉。通俗点说,就是挂在教室内外墙壁上的字画。学校要形成一种教育理念,这个教育理念就是&教育是一种提醒&。这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生命的由衷内在的规律,存有一种生命的密码,隐藏着生命的无限的巨大可能。但是这种可能性的开发,潜能的开发,不是靠训练得到的,而是一种通过&提醒&的一种暗示,一种建议,一种熏陶。
⑥文化是一种软实力。和美的方式是文化的方式。文化的软实力就是文化的影响力,文化的方式是道德的方式,道德的方式是人与人的方式。文化是一个故事。一个故事的命名其实就是一种文化。和美教育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一个会创造故事的人,一个有故事的人。这使我想起了看到过的一则北大的季羡林先生风景,我姑且用&风景&一词,因为这确实就是风景。季羡林先生是我们所敬仰的一位大师。在北大的校园里,年轻的学子们,年轻的教师们,骑着自行车在北大校园里行走,而且要把自行车的铃声&铛铛铛&地按响,骑得飞快,好不潇洒。大概这就是校园的青春文化,是北大的青春文化。但是,他们只要看到前面有一位老人在走着&&这位老人看上去好像是季羡林&&这时候,所有骑自行车的人,似乎都接到一道无声命令,跳下自行车,推着自行车向前走。前面走的果真就是季羡林。这时候季羡林回过身来,看到后面排着长长的自行车队。这就是季羡林!这就是北大教师和学生们对季先生的一种尊敬!一种崇拜!一种道德的方式,一种人与人的方式。为什么?因为他有道德文章。前些年,季先生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之一。颁奖现场,他没有到,但是当时的颁奖词是这样写的:季先生心有良知哺育,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宠辱不惊,贫贱不移,他的学问著称了大地美丽的风景,他把自己的文化留给了东方,他把自己的心汇入了传统。这个颁奖词高度赞扬了季羡林,&心有良知&是社会的良知、社会责任感。他的文章好,他的道德更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厚德&,也就是让我们知道实小的一个个人、一个个教师和学生都要有最好的道德追求。那文化是什么?依此所说,我们可以理解为:文化就是北京的故宫、青藏的雪山、牛津大学的康桥,从康桥上走过的徐志摩,北大的季羡林风景,南城秀丽的麻姑,实验小学的和美教育,敖稚恣同学挂在楼道里的那幅指纹印画&&
&&& ⑦文化要有一个抓手:行为文化。和美文化要进入自觉状态:知道文化的来龙去脉、文化的地位和价值、文化责任的担当和未来发展的趋势。我们必须关注学生文化,必须关注学校文化。我们的重点、突破点在哪里?就在于要进行&行为文化&要建设,因为文化有很多最初的意义,比如说:文化来自于敬畏,敬畏天下的神,于是就产生了文化;文化还会来自于农作、农耕。文化最初意义之一就是我们对土地的开垦,在土地里播种、施肥、除草,然后我们收获农作物,这些过程是农业生产的过程、劳动过程,但是,这也是一个文化的过程,所以,文化从一开始就和劳动联系在一起,和生活在一起,和人们的行为紧紧的联系在一起。为此,我们当下首先要关注如何把&行为文化&的实质放在改变学生的生活方式和改变学生的生活状态上,&行为文化&不是为了行为而行为,它是指向人的生活状态的。同时,我们也要关注学生们的生活世界,实际上现在的学生生活在三个世界当中,他们既生活在现实的世界当中,也生活在理想世界中,还生活在一个虚拟的世界当中。在这个虚拟的世界当中,我们到底应该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在三个世界的错位和碰撞当中,学生的行为究竟发展了什么?这是需要我们去关注和了解的;第三,我们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现在学生的学习是一种怎样的生活状态?他们既是非常忙碌的,但是,他们学习生活又是非常单一的。讲到童年生活的多元,我问问大家,在座的是不是大多对以前小学、中学阶段的学习生活保留着那么一份美好的回忆?可现在孩子的童年学习生活的单一,不由令我担心他们今后对本应天真、烂漫的童年记忆是不是有我们深刻?我们对学生行为的文化建设要传递一个道德理念,那就是悬挂在我们学校走廊上方的&温良恭谦让,仁义礼智信&;要认清: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亲贤人,远小人。我们还要对学生文化的实践提出这样既基本又严格的要求:&学生要像个学生样子&,要让这个&学生样&成为他们生命的一个部分。
随后,成教授对和美教育的深化提了几点建议,因时间关系,我就简要说说。他说,在和美教育的深化过程中,第一,我们要把握和美教育的宗旨,要定位在人,定位在学生的发展上。第二,认识和美教育的价值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成已和成物。&成己成物&出自《中庸》,是儒家倡导的最高道德境界,他们常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就是&成己成物&理论的体现。第三,处理好师生关系:要明白教师是谁?学生是谁?教师的第一专业就是儿童研究;学生是一个自由者,是一个人。第四,和美教育在和美课堂中,要进行经验交流。恰是:和美和美,和和美美,&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最后,成教授声情并茂地朗诵了一首邵燕祥的诗《放风筝的孩子,哪儿去了?》:放风筝的孩子,哪儿去了?放风筝的孩子,也就是堆雪人的孩子,粘知了的孩子,捉萤火虫儿的孩子。难道你们也像萤火虫儿一样让人捉去了吗?难道你们像知了让人使计粘去了吗?难道你们像雪人无声无息地消灭了?或者竟是像风筝挂在电线上被风撕碎跌落到天边地角化作尘泥?如此童趣的诗歌在当时听起来是那么的感慨万千!说不上震撼,却深有感触,听完后,&哪儿去了?&这句话时常萦绕在脑际,我也不禁想问:&孩子到底到哪儿去了?哎,可怜的孩子,是谁剥夺了你们天真的童年?&&
聆听成尚荣教授的讲座,心灵实受洗涤,让我深深地记住了八个字:道德、博学、专业、文学。虽然这次讲座是有痕的,收获的却是无痕的教育。&
当天讲座后,来自全国各地13所正在进行和美教育探索与实践的学校进行了学校展示和经验交流。国家督学、《人民教育》杂志社总编傅国亮和专家杨东、周林教授分别作了精彩的点评。第二天,我们到论坛分会场&&四川成都中和小学参观、交流。随后,全国和美教育论坛主任傅国亮进行了专题讲座,他围绕中国教育政策的重点、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的路径和什么是教育?什么是教学?什么是教研?什么是大教育观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论述,句句珠肌,尤其是他结合学校教育与国家教育政策的落实,叫人省思。在论坛闭幕前,傅国亮主任为全国38个和美教育论坛发起单位进行了授牌仪式并合影留念。
我认为:一个学校只有教师有了自觉、向上且自知的价值观,运用自己的智慧,修炼自己的人格魅力,去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才算是真正的上路吧!即使有时我们超前、落后,但至少是一条正确的路,一条自己的路,就此迈步从头越!
评论:(未激活和未注册用户评论需审核后才能显示!如需回复,请留下联系方式!)
文明上网,理智发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秋风瑟瑟的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