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为什么叫雉奴和称心什么关系

& 第五章夺嫡05
[武则天]女皇之路 第五章夺嫡05
&&&&在“称心事件”发生之前,李二陛下与太子殿下之间的关系绝对称得上是“父慈子孝”——没办法,坏人都让朝臣们去做了。&&&&多年万分宠(溺)爱他的亲爹,忽然有一天翻脸了!&&&&这个打击不亚于晴天霹雳。&&&&李承乾完全反应不过来,也接受不了。&&&&毕竟当了那么多年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太子,脾气大点也正常,跟亲爹闹起别扭来更不含糊。“称心事件”之后,李承乾同学就跟亲爹赌气,连续几个月称病躲在东宫,不肯上朝,也不肯进宫。&&&&李世民急得要命,担心儿子的身体,可又拉不下面子去东宫(再去刺激儿子?),只能天天在甘露殿磨地砖。&&&&作为心疼父亲的儿子和女儿,李治和李明达主动请缨去东宫探望大哥,为父分忧。&&&&再进东宫时,承乾已经可以下榻走动了,脸色还是十分苍白,颇有些弱不胜衣的样子。&&&&太子妃苏氏此刻正端着一碗汤药,求太子殿下喝。&&&&承乾一脸不耐烦:“不喝了,你下去吧。”&&&&苏氏看起来颇有些怕他,也不敢多话,端着药碗,向李治兄妹行了一礼,匆匆退到后殿去了。&&&&李治和李明达向嫂子回了礼,回头问他们家大哥的好。&&&&室内的光线有些昏暗,承乾坐在胡榻上,脸上阴影斑驳,看不清神色。&&&&“多谢你们来看我。”承乾语气淡淡的,让人听不出情绪。&&&&说罢,让宫人们取了两个牛皮墩子来让李治兄妹俩坐,吴诩依然侍立在侧。&&&&“阿兄,您还是保重身子为要,阿爹这几日总念着你……”李治有些艰难地劝说着。&&&&“教坊里有得是好孩子,阿兄若是喜欢,不妨让他们再寻个好的送上来,何必为这跟阿爹置气……”有李明达这个小萝莉在,李治的劝慰也只能含含糊糊的。&&&&他是真不明白他家大哥到底是入了什么魔障,为了一个小小乐工竟然伤心成这样。他已经听说了一些不好的传闻,说是他家太子大哥不仅在宫中建冢安葬了那个乐工,还赠官树碑,立了那乐工的偶像,令宫人朝暮奠祭。&&&&吴诩在旁细看承乾,当李治提到李世民和称心的时候,她发现青年的眼中竟然出现了类似迷茫以及悲怆的情绪……&&&&如果是吴家大姐看到了,一定会高呼:这就是真爱啊~~~~~~~~~~~~&&&&而吴诩只能说:这是个杯具,大杯具啊!&&&&因为她听到的八卦比李治的更劲爆,说是东宫自“称心事件”之后,太子殿下又添了几样爱好:偷盗民间牛羊煮食、模仿突厥人习俗假死发丧、让属下演习打仗致伤、扬言要杀光进谏者……&&&&看来都是真的!&&&&可怜的承乾同学已经在心理扭曲到变*态的道路上一路狂奔一去不复返了!&&&&后来如果不造反,大概只有发疯一条路。&&&&偏还有人不断地来刺激他。&&&&李治兄妹在东宫坐着还不到一刻钟,就听人来禀告,张玄素又进谏来了。&&&&吴诩闻言,脸都抽了。&&&&尼玛,现在连李二陛下都要好声好气哄着他儿子,你个糟老头子还敢来喷人?!&&&&果然,太子殿下一听到张玄素的名字,脸上就勃然变色。&&&&“孤不见他,叫他滚!”&&&&侍从们慌忙退出去。&&&&承乾犹不解恨,拎起手边的香炉就掼在地上。&&&&“老匹夫,孤早晚杀了你!#¥%&*……”&&&&李治兄妹被吓了一大跳,忙站了起来。&&&&李明达到底年纪小些,见大哥神情狰狞可怖,吓得回身抱住吴诩:“阿武……”&&&&吴诩心疼地捂着李明达的耳朵,隔绝承乾同学接下来的可能出现的咆哮声。&&&&那些血腥暴力少儿不宜的东西,可千万不能让小萝莉听了去!&&&&吴诩看了李治一眼,见李治的脸色也白得难看,忙向他使了个眼神,让他带妹子赶紧撤。&&&&“阿兄,我跟兕子也该回……”李治话还没说完,忽听他哥“咕咚”一声栽倒在地,晕过去了。&&&&“太子!”&&&&“太子……”&&&&侍立的宫人们吓得魂飞魄散,立刻一拥而上,手忙脚乱地扶的扶,叫的叫,乱成一团。&&&&这下可走不了。&&&&吴诩揉着太阳穴,头疼死了。&&&&“还不快请太子妃出来……”主持大局啊!&&&&众人闻言还是兀自乱跑。&&&&吴诩猛然明白了一件事。&&&&我勒个去!&&&&这太子妃在东宫根本没地位啊,看来就算是叫来了也节制不了诸人。&&&&吴诩实在看不下去了,只得硬着头皮出来指挥一回,指着几个宫人内侍吼道:“你,立刻派人请太医……”&&&&“你,立刻打发人去宫里禀报圣人一声!”&&&&……&&&&三下两下就把东宫各人都安排了差事。&&&&众人被她的吼声给震懵了,面面相觑。&&&&吴诩这才请示李治:“晋王看看,这样处置可合适?”&&&&“啊?”李治也懵了,听到吴诩的问话,才回过神来:“才人处置得很好,尔等还不照办!”&&&&众人忙照着吴诩的话分头办事去了,其中有机灵的还请示她:“太医须臾就到了,才人与贵主儿是不是先到偏殿歇息一下?”&&&&吴诩一想也答应了,待会儿这殿中必定人来人往,李治是男孩儿倒不要紧,李明达是个未婚小萝莉,她自己又是宫嫔,都不好抛头露面的。去偏殿回避一下也好,等下太子妃来了才是正主,她已经越俎代庖了一回,可不能再插手东宫的事了。&&&&“也罢,你们归置一间空屋子出来……”吴诩拉着李明达,见小萝莉的脸色还是不太好看,心里也有些着急。&&&&宫人们忙应了,很快就把丽正殿的西偏殿收拾出来,请两人过去。&&&&吴诩见众人已经各司其职,守着太子的守太子,招待李治的招待李治,一应人等都井然有序就嘱咐灵儿:“你拿着牌子跟着回宫,让他们预备着九郎和十九娘的车辇……”不准备好,就该留在东宫过夜了。&&&&又对李治道:“九郎,这里就拜托你了。”&&&&李明达也跟着道:“九哥,你可要好好照看大哥……”&&&&李治只能眼巴巴看着两人弃他而去,他是男孩,殿中他亲大哥还昏迷不醒呢,他不能离开。&&&&作者有话要说:悲催的太子哥哥……&&&&李小九一如既往地打酱油中……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直辖市福建广东河南四川浙江
李世民太子李承乾和孪童称心的同性恋关系是真的吗?李承乾个人资料介绍
李世民太子李承乾和孪童称心的同性恋关系是真的吗?李承乾个人资料介绍。初看李承乾的事迹时,记得我当时的想法是“不可理解”,弄不懂这样一个先天后天条件都近乎十全十美的男孩子,有什么理由能让他堕落变质?
李承乾和孪童称心的同性恋关系初看李承乾的事迹时,记得我当时的想法是“不可理解”,弄不懂这样一个先天后天条件都近乎十全十美的男孩子,有什么理由能让他堕落变质?
看古今中外历史上失德败事、死于非命的皇太子们,究其根源,大概有以下几种:
一,政权的问题,代表:那些乱世短命王朝的继承人;
二,父母的问题,生母不是父亲正妻、父母感情不好,代表:李治李显他们立的庶子;
三,朝中大臣的问题,权臣当道又一心跟太子做对,代表:刘彻那倒霉的戾太子刘据;
四,自己身边近臣的问题,不断挑唆教坏了太子,代表:俄彼得大帝的长子;
五,本身的问题,比如智商太低、或者有才却不用于“正道”,政治才能差,代表:康熙废太子胤礽;
六,不是国军无能,是共军太狡猾——对手太强大的问题,代表自然是悲情的李建成哥哥……
以这六项来审视李承乾,似乎,一项都不符合。
他生在蒸蒸日上国运雄强的唐初治世,他的父亲是正直刚强的明君,母亲是明理温婉的贤后,父母感情自始至终牢固稳定,他自己是名份上无可争议的“嫡长子”,从小就被重点培养。当时朝中也是绝对的正臣当道,没有哪位大臣出来跟他做对。父母派到他身边的臣子也都清正忠直,勇于进谏。他的近身侍从中当然有唯唯诺诺的小人,但也没见有谁“主动教他学坏”,大不了都是随波逐流听之任之罢了,顶多是宇文士及那一类的,要到赵高的级别还差得远。至于李承乾的政治才能,那是连势利眼的史官们都不得不承认“裁决庶政,有大体”的——李渊死后李世民为父守孝,在近三个月的时间里,他只处理最要紧的政务,其余全都交给李承乾,而李承乾在这一时期的表现羸得了朝廷上下生前身后的一致称赞,那年他十八岁。
&&&&&&2&&&&&&&&&&&&病榻前的偷情:武则天是怎样搭上李治的(1)
&&&&武则天是怎样创造机会呢?她施展手段,把自己的命运和当时的皇帝李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个事情并非起源于感业寺,早在武则天进入感业寺的前几年,她已经开始逐步实施这一计划了。《唐会要》记载说:“时,上在东宫,因入侍,悦之。”这是讲武则天和唐高宗二人初步建立关系的一段经典史料。“上在东宫”,表明是在李治当太子时期,“因入侍”,是说侍奉病中的唐太宗。有了这段史料,我们就能够把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建立感情联系的时间段给确定下来。因为唐太宗是贞观二十年得病,贞观二十三年去世,所以太子李治伺候唐太宗于病榻前,确定一定以及肯定是在这三年之间。“悦”是喜欢,但是放在男女之情上,就不是一般的喜欢,而是爱慕了。也就是说,在唐太宗的病榻之前,太子李治不可救药地爱上武则天了。这个事情大家可能不太理解,李治和武则天是庶子与庶母的关系,也就是,儿子和父亲的妾之间的关系。儿子爱上庶母是乱伦啊。一旦被发觉,就是十恶不赦了。另外,李治比武则天小了整整四岁,他怎么会冒天下之大不韪,爱上比自己大四岁的庶母呢?&&&&&&&&要解答这个问题,还得先分析一下李治的性格。李治是何许人?他是唐太宗的第九个儿子。从长孙皇后的角度来讲,他是嫡出的第三子。按照常理,当太子无论如何也轮不到他。贞观元年,唐太宗刚刚当上皇帝的时候,嫡长子李承乾就已经被立为太子了。李承乾小的时候聪明伶俐,但是长大之后就不学好了,骑马、喝酒、打猎、玩娈童,真是“五毒俱全”的问题少年。并且,他还因为打猎把腿给摔折了,成了残疾人。这还不算什么。要命的是,他还有点心理问题,喜欢当突厥人。他没事就把头发披散开来,像突厥人那样梳成满头的小辫子。更加不可思议的是,他最喜欢学突厥首领死的样子。经常把自己装扮成突厥首领,假装突然倒地而亡,身边的人都装成突厥百姓,骑马围着他转,边转边哭,同时还要割耳嫠面,就是用刀子划耳朵、划脸,让血泪合流,表现自己的无比伤心。大家正在表演这悲痛万分的场面时,李承乾会死而复生,一跃而起,哈哈大笑,说,等我有了天下,我就带着几万兵跑到兰州去,在那儿,我就把头发解开,然后委身于突厥的首领阿史那思摩,在他手下当个小官,那简直就是天底下最快活的事儿了。这叫什么话啊?这是大唐太子该说的话吗?这样的人以后怎么当皇帝啊?这是人格分裂。所以,太宗渐渐地不喜欢他了。&&&&&&&&根据继承的原则,嫡长子不行,就该轮到嫡次子了。长孙皇后生的第二个儿子,也是唐太宗所有儿子排行中的老四,是魏王李泰。李泰生得仪表堂堂,而且喜欢读书,当年他老爸李世民不是搞了个秦府十八学士吗?他亦步亦趋,也网罗了一些文学之士来替他编书,编了一本《括地志》。这本书可是与众不同,怎么个与众不同?它和言情小说有什么区别呢?《括地志》是讲山川地貌的一本书,和政治、军事、经济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都密切关联,所以这书意义不同寻常。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魏王李泰眼界不凡,称得上是那种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人,挺适合当皇帝的。唐太宗越看越喜欢,觉得这儿子像我,于是对他的态度越来越好,甚至超过了太子。&&&&&&&&我们也知道,唐太宗当皇帝当得不光彩,他是通过玄武门之变杀死了自己的亲兄弟,逼父皇退位才当上皇帝的。这给他的儿子们树立了一个很不好的榜样,让儿子们觉得皇位是可以靠争取得来的,谁有本事,谁争得过,谁就是皇帝。李泰看到父亲喜欢自己超过太子,就开始拉帮结派,简而言之,开始搞小团体。另外一方面,李承乾觉得自己失爱于父皇,弟弟李泰又野心勃勃,也害怕自己变成第二个李建成。他勾结了一些文臣武将甚至还有亡命之徒,想要提前夺权。这个阴谋在贞观十七年因为一个别的案子被牵连出来了。唐太宗知道后异常愤怒,他想,我是通过造反起的家,我儿子再造我的反,那还了得?他决定亲自提审李承乾,问一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干。面对父皇的盘问,李承乾回答说:“儿臣已经贵为太子,还有什么好奢求的呢?如果不是四弟李泰苦苦相逼,我怎么会走到这步田地呢?父皇如果废了我,让李泰当太子,那我可真是落入他的算计之中了。”唐太宗听了这番痛彻肺腑的表白,也开始自我反省,觉得自己如果废掉李承乾,改立李泰,就等于再开一个恶例,让儿子们彼此竞争皇位,长此下去,以后宫廷里可就血腥不断了。为了保持稳定,太宗痛下决心,把李承乾和李泰双双废黜。这样,按照继承顺序就轮到嫡三子,也就是老九晋王李治做太子。于是,天上掉馅饼,一下子就砸中了这个十六岁少年的脑袋,他当时都被砸懵了,从来就没想过啊。&&&&&&&&少年李治被立为太子了,他到底是否符合当太子乃至以后当皇帝的要求呢?让我们来分析一下他的性格特征吧。李治的性格可以归纳为五点特征:&&&&
isBig5 = window.location.href.indexOf('big5') != -1;
if (isBig5)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
版权所有 中华网当前位置:&>&资讯&>&
历史上真实的李承乾是怎么死的谋反了吗?李承乾是同性恋吗和称心是什么关系?
来源:齐鲁在线综合
导读:历史上真实的李承乾是怎么死的谋反了吗?李承乾是同性恋吗和称心是什么关系?李承乾(619年D645年1月5日),字高明,唐太宗李世民长子,母长孙皇后。[1]唐太宗即位,立为太子,时年八岁,聪明可爱。但是年长后,...
历史上真实的李承乾是怎么死的谋反了吗?李承乾是同性恋吗和称心是什么关系?
李承乾(619年D645年1月5日),字高明,唐太宗李世民长子,母长孙皇后。[1]
唐太宗即位,立为太子,时年八岁,聪明可爱。但是年长后,由于有腿疾,稍微不良于行,对父亲阳奉阴违、对师长劝勉不耐,甚至曾派遣杀手刺杀自己的老师。同母弟弟李泰素有夺长之念,兄弟交恶。后因唐太宗处死太子的宠童称心,父子关系也陷入僵化。
贞观十六年(642年),太子被控武力叛变,意图谋杀亲父唐太宗。贞观十七年(643年)正月,太宗还表态太子虽有足疾,并不影响走路,何况太子有子,依照礼法,即使李承乾先死,也应该立李承乾的儿子李象。后来齐王李v谋反牵扯出李承乾和汉王李元昌等人的谋反案,四月六日,李承乾皇储之位被废。在唐太宗保全下,他本人被判充军到黔州,参与政变的赵节、杜荷、侯君集皆处死。贞观十九年(645年)郁郁而终(墓志为贞观十七年十月一日(643年11月17日薨),唐太宗为此罢朝,葬以国公礼。[
人物生平编辑
公元619年(武德二年),秦王妃长孙氏为李世民诞下了嫡长子。根据史书的记载,因为这位皇子生于太极宫承乾殿,故以此殿为名,取名李承乾,字高明。有人认为&承乾&二字虽为宫室之名,然而用作人名时却有着无比深意,承乾,承继皇业,总领乾坤之意。是以&承乾&一名当为唐高祖李渊为这个皇孙亲赐。[1]
公元620年(武德三年),(尚在襁褓中的)李承乾被封为恒山王。[3]
公元622年(武德五年),李世民将妻子长孙氏的侄子、长孙炽之孙长孙家庆任命为李承乾的侍读。[4-5]&&
公元624年(武德七年),李承乾徙封中山王。[6] 而李世民平定王世充后,将陆德明与孔颖达这两位儒学大师双双任命为秦王府十八学士,令他们教导李承乾儒学经典,[7-9]&&& 所以李世民即位后,在册封太子的诏书中称承乾&早闻睿哲,幼观《诗》《礼》&,并非夸夸其辞。[10] 同年,李世民又将长孙家庆的胞弟长孙祥任命为李承乾中山王府的功曹。[11]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李世民即位,是为太宗皇帝,十月癸亥,年仅8岁的李承乾被册立为太子。[12] 史书记载承乾&性聪敏&,&特敏惠&,&丰姿峻嶷、仁孝纯深&,太宗非常喜欢他,而李承乾作为大唐的皇太子,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
万众瞩目的生活也就此开始了。[13] [10]
公元629年(贞观三年),太子太师李纲因为脚疾只能乘着轿子进宫,于是李承乾亲自将自己的老师引上殿并恭恭敬敬地行礼,又向其虚心请教,态度极为礼敬。[14] 李纲病逝后,承乾又亲自为老师立碑。[15]
公元630年(贞观四年)五月,唐太宗下诏令承乾&宜令听讼&,还说&自今以后,诉人惟尚书省有不伏者,於东宫上启,令承乾断决。&虽然只是&听讼&,不过可见唐太宗已经在有意识地锻炼承乾身为储君的政治能力了,而这时候的李承乾不过12岁。[16] 同年,尚书右仆射杜如晦病重,唐太宗令承乾亲自前去慰问。[17]
公元631年(贞观五年),李承乾原本定于二月行冠礼,不过唐太宗为了不夺农时,将冠礼改在了十月。[18] 同年,李承乾生病,而从来不信佛也不信道的唐太宗却请了道士秦英来为儿子祈福;等承乾病愈后,唐太宗又召度三千人出家,并特地修建了西华观和普光寺。[19-21]&&& 还将狱中的囚犯减免了罪行,以此为儿子祈福。[22]
公元632年(贞观六年),唐太宗驾幸岐州,李承乾身为太子留京监国,八月李承乾来朝,唐太宗高兴之余大宴东宫官属,又赐帛各有差。[23]
公元633年(贞观七年),李承乾再次生病,唐太宗下旨请天竺高僧波颇为儿子祈福。承乾病愈后,太宗大喜之下赐了绫帛等六十段与及时服十具给波颇。[24] 同时也因为承乾多病,唐太宗为了不让他太辛苦,特别准许他不用多读书,只要和孔颖达评说古事即可。不过李承乾并没有借机放纵自己,反而更加展示出了经国安邦的卓越才能,有一次唐太宗让他试着写一写治国的策略,结果他很快便写满了三页纸,内容很有价值,唐太宗看了后非常得意地向侍臣们炫耀说:&先论刑狱为重,深得经邦之要也。&[25]
不过唐太宗也担心承乾&生长深宫,百姓艰难,都不闻见&,于是对太子左庶子于志宁、杜正伦等人说:&你们辅导太子,平常应该为他讲述百姓生活在民间的种种艰苦。&&每当看到他有做得不对的地方,应该勇敢直谏,使他能有所获益。[26] 而李承乾亦十分好学,不仅令孔颖达撰《孝经章句》,[27] 还让颜师古注班固《汉书》解释详明,完稿后又郑重上表,唐太宗对此大加赞赏,将之珍藏进皇家的图书馆秘阁内,并赏赐颜师古古物二百段、良马一匹。[28]
李承乾影视形象[29]
公元634年(贞观八年)二月乙巳,太子李承乾加元服,唐太宗因此大赦死罪以下,赐五品以上子为父后者爵一级,天下大T三日,又大宴群臣,赐帛各有差。[30] 三月,唐太宗驾幸九成宫,九月丁丑,李承乾来朝。 [31] 同年,李承乾召诸硕德集弘文馆讲义,又念及&皇帝为寡人造寺,广召名德&一事,特意请了普光寺高僧释道岳前来,甚为礼遇。[32]
公元635年(贞观九年)正月甲申,李承乾娶秘书丞苏长女苏氏为太子妃,唐太宗为此大宴群臣,赐帛各有差。[33] 五月庚子,唐高祖李渊病逝,居丧期间,唐太宗下诏令太子监国权知军国大事,而李承乾&颇识大体&&颇能听断&,干得相当出色。六月己丑,朝臣恳请太宗上朝听政,唐太宗应允,不过&细务仍委太子&,之后唐太宗每每外出巡幸时,都是由太子留京监国。[34]
公元636年(贞观十年),长孙皇后渐渐病重,承乾忧心之下便请求大赦囚徒并度人入道,以期冀蒙福佑,却被长孙皇后断然拒绝。承乾于是不敢将请求大赦一事上奏,只告诉了自己的太子詹事房玄龄,朝臣闻之纷纷恳请大赦。虽然长孙皇后最终还是拒绝了大赦一事。[35] 但唐太宗却另辟蹊径,下令重修了三百九十多座废弃寺庙以此为爱妻祈福。[36] 然而如此感人肺腑的夫妻之情、母子之情,却终究还是没能从死神手中夺回皇后的生命。六月己卯,长孙皇后崩于立政殿,享年三十六岁。[37]
公元637年(贞观十一年)四月,李承乾于延兴寺造一切经。[38]
公元638年(贞观十二年)三月丙子,李承乾的嫡长子李象出生,因为皇孙诞育之喜,唐太宗诏令天下见禁囚徒都降罪一等,内外官职事五品以上子为父後者,各加勋官一转,[39] 天下大T五日,又大宴五品以上于东宫。[40]
同年,李承乾集诸官臣及三教学士于弘文殿,进行了一次极为成功的佛道儒三教学术交流,不仅太子本人&怡然大笑&,与会诸人也是&合坐欢跃&。[41]
公元639年(贞观十三年),唐太宗下诏令东宫置崇文馆。崇文馆,为贞观年间唐太宗专为太子李承乾所设置的学馆。崇文馆中的学士掌东宫经籍图书,以教授诸生,但凡课试举送,皆入弘文馆。[42]
不过这时候的李承乾随着年岁既增再加上患了足疾,开始叛逆起来。于是唐太宗&搜访贤德,以辅储宫&,先后挑选了十余位老臣、名臣出任东宫辅臣,如于志宁、李百药、杜正伦、孔颖达、张玄素、房玄龄、魏征等,又令刘洎、岑文本与马周递日往东宫,与太子承乾谈论。然而这些谏臣们却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这样的教育方式是否适合李承乾,一味的进谏是否能够将承乾已经出现偏差的行为纠正过来?因为通观于志宁、孔颖达、张玄素等人的劝谏就能发现共同点&&这三人几乎是比着上疏,而且措辞是一个比一个凶狠,言语一句比一句锋利,最后却根本得不到期望中的效果。
公元640年(贞观十四年),李承乾不过盖个房子,于志宁便上疏批评他过于奢华;[43] 李承乾和宦官玩乐,于志宁又上疏批评他,甚至将他比作秦二世。[44] 相比之下孔颖达更是激烈,他只要觉得李承乾一有不对的地方就立马犯颜直谏,太子的乳母遂安夫人曾劝说过孔颖达,认为太子年龄既长,不宜总是当着面痛加批评指责,而孔颖达却表示我这样做&死无所恨&,结果是&谏诤逾切,承乾不能纳&。[45] 至于张玄素,那更是无时无刻不谏,言语之急切恨不得李承乾立刻听他的,至于结果如何更是可想而知了。
李承乾宠幸一名&美姿容,善歌舞&的太常乐人,并称他为称心。唐太宗闻之大怒,将称心杀死。李承乾非常伤心,在宫中为自己死去的男宠立室,让宫人日夜祭奠。李承乾在宫中为称心树冢立碑,并赠予官职,并经常为称心而哭泣流泪。自此,李承乾与父皇之间的隔阂更深了。[46]
公元641年(贞观十五年),李承乾私引突厥群竖入宫,再次惹来于志宁的上书。[47] 虽然李承乾因为害怕父亲知晓而只敢偷偷地暗着来,然而世上并没有不透风的墙,自己的儿子究竟在做些什么,唐太宗心里自然一清二楚。于是唐太宗下令让李百药等人侍讲于弘教殿,并嘱咐杜正伦要时时规劝太子注意言行。结果杜正伦在几次规劝无效后,便把太宗的话告诉了承乾,承乾一怒之下抗表闻奏,唐太宗对此十分不满,质问杜正伦&何故漏泄我语?&于是将杜正伦贬为谷州刺史,又左授交州都督,后来又因承乾谋逆一事,将之流放O州。[48]
同年十二月,唐太宗驾幸洛阳,李承乾监国,尚书右仆射高士廉摄太子少师。[49] 庚子,唐太宗又命三品以上的嫡子皆出仕东宫。[50]
公元642年(贞观十六年)二月,由魏王李泰主编的《括地志》完稿,唐太宗非常高兴,如获至宝,不仅将这部著作收藏进
李承乾影视形象
了皇家的藏书阁中,还接二连三地大肆赏赐李泰&&先是赐&物万段&,紧接着又每月赏赐大量的财物,数量之多甚至超过了太子的规格,[51] 于是唐太宗干脆下诏取消了太子出用库物的限制。[52] 李承乾上表推辞,唐太宗答道:&汝家之冢嫡,国之储两,故有斯命,以彰有殊。&&勉思守道,无烦致谢。&[53]
九月丁巳,唐太宗任命魏征为太子太师。[54] 而此时的李承乾对宫中的一名太常乐人大加宠幸,唐太宗知道后自然将之收杀,结果承乾悲痛之下一连几个月称病不上朝,甚至对屡屡劝谏他的张玄素等人意欲痛下杀手。[55] 然而就算是承乾胡闹成了这样,唐太宗也不曾动过废太子的念头,甚至煞费苦心地将魏征任命为太子太师。此举的目的就是意在告诉众人,他是绝不会废掉承乾这个太子。[54]
公元643年(贞观十七年),魏征病重,唐太宗亲自带着太子与衡山公主(永徽三年改封新城公主)到魏征的府邸探望。[56] 三月,左屯卫中郎将李安俨上表称:&皇太子及诸王,陛下处置,未为得所。太子国之本也,伏愿深思远虑,以安天下之情。&唐太宗则答道:我知道爱卿你的意思,我的儿子虽患脚疾,可依然是嫡长子,我怎能舍弃嫡子而立庶子呢?[57]
通观历史上那些走上谋反之路并失败的皇子,下场往往只有身首异处这一种结局。但是轮到李承乾时,唐太宗却沉默了。
唐太宗并无易储的想法,然而李承乾却因为忌惮同样深得父亲宠爱且怀有谋嫡之心的胞弟李泰,在试图暗杀失败后,遂与汉王李元昌、城阳公主的驸马都尉杜荷、侯君集等人勾结,打算先下手为强起兵逼宫,结果事情败露。唐太宗心痛无奈之下,只得将其幽禁别室,又命司徒长孙无忌、司空房玄龄、特进萧r、兵部尚书李蕖⒋罄砬渌锓ぁ⒅惺槭汤舍谋尽⒂反蠓蚵碇堋②梢榇蠓蝰宜炝嫉炔西吨陆悦餮椤[58]
承乾的所作所为固然让他感到失望,为了将爱子栽培成为合格的储君,自己付出了多少的心血与精力!然而责之切的背面也是爱之深,李承乾逼宫谋反固然大错特错,但唐太宗终究还是爱着这个儿子,实在忍不下心来杀了他,可是自己又不能公然带头违反法律规定,这该如何是好呢?最后唐太宗将这个棘手的问题拿到了朝上,扔给了诸位大臣&&你们说说,该怎么处置承乾?结果没有一个大臣敢回答。
因为关于皇子谋反一事该如何处理根本就无需商讨,按律当诛。最后还是通事舍人来济站了出来,说:&陛下上不失作慈父,下得尽天年,即为善矣。&于是唐太宗下令,将李承乾废为庶人,流放黔州,总算是保住了爱子的一条性命。[59] 而来济也因为此事得到唐太宗的看重,官职不断得到升迁,不久就考功员外郎,次年便升迁中书舍人,与令狐德钡热斯餐础督椤贰[60]
尔后在重新立储之际,唐太宗深知&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于是果断立了年幼却性格温和的李治为太子,目的就要能够同时保住承乾、李泰、李治这三个心爱的儿子。[61] [62]
同年四月庚辰,李元昌赐令自尽,杜荷、侯君集等人尽皆伏诛,[63] 惟独主犯李承乾只被废为庶人。唐太宗在《废皇太子承乾为庶人诏》中感慨道:&况乎冢嗣,宁不锺心!&然而承乾这个曾经被寄予了深切厚望的儿子,终究还是叫他失望了。庚寅,唐太宗亲谒太庙,以谢承乾之过。九月癸未,承乾徙居黔州。[64]
公元644年(贞观十八年)十二月辛丑,李承乾卒于黔州,唐太宗为之废朝,并葬之以国公礼。[65]
2人物评价编辑
纵观李承乾之一生,可以看到唐太宗虽然作为大唐帝国高高在上的天子天可汗,但是在面对自己最心爱的儿子时,却只如同天底下千千万万个最普通的父亲一般,细心栽培耐心教导,特别是自己的这个爱子将要继承自己的帝业,唐太宗更是花费了大量的心血与精力。
承乾不足6岁时,唐太宗便让赫赫有名的儒学大家陆德明教导他;承乾12岁时,唐太宗便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其处理政务的能力;在承乾年岁渐长不循法度后,唐太宗煞费苦心地想要将他引回正道,甚至一听说有人猜测承乾的储位不稳,立马将魏征任命为太子太师以绝众望;哪怕后来承乾犯下了谋逆这等滔天大罪,唐太宗失望之余仍要绞尽脑汁保住他的性命,甚至在改立太子时满心都在为自己的这三个爱子做打算。[62] [61]
失去了太子之位的承乾没过多久便郁郁而终。而唐太宗对这个自己曾经寄予厚望的爱子的离世究竟有多悲痛,今天的我们已经很难知晓了,但是据说就在承乾去世后的这一年,唐太宗写下了一首《秋日即目》:
爽气浮丹阙,秋光澹紫宫。
衣碎荷疏影,花明菊点丛。
袍轻低草露,盖侧舞松风。
散岫飘云叶,迷路飞烟鸿。
砌冷兰凋佩,闺寒树陨桐。
别鹤栖琴里,离猿啼峡中。
落野飞星箭,弦虚半月弓。
芳菲夕雾起,暮色满房栊。
无论是惟见秋菊点缀花丛的寂寞冷清,还是别鹤、离猿这些意象所象征的哀愁,无不在暗示着唐太宗对已离开人世的爱子的深深思念。只是承乾已逝,曾经备受万众瞩目的大唐太子再也不会回来了。
公元739年(开元二十七年),李承乾的嫡孙李适之出仕唐玄宗,李适之因为祖父谋反被废,父亲李象又遭武后所黜,葬礼有阙,于是上疏请求归葬昭陵之阙内。唐玄宗于是下诏追赠李承乾为恒山王、荆州大都督,谥曰愍,陪葬昭陵;又一并追赠了李适之之父李象为越州都督、郇国公,伯父李厥及亡兄李n等人也&并有褒赠&,&褒册典物,j照都邑,行道为咨叹&。[66]
事隔数十年,李承乾终于重新回到了父母的身边,长眠于昭陵,自此永远陪伴在父母亲身侧,再不分离[2]
3轶事典故编辑
《西安通览》
相传唐贞观年间,射得一鹿,治愈太子之病,筑庙祀神鹿,该地被命名为神鹿坊,故以此遗址命名为神鹿立交。
戏子&的由来
在过去,唱戏的被称为戏子。为啥木匠.铁匠、瓦匠等都称为&匠&,而唱戏的也是艺人就叫&戏子&呢?这里有个来历。[67]
相传,唐太宗李世民坐天下时,太子降生后整天&哇哇&乱哭,怎么哄也不行。皇宫内外,上至皇后娘娘千岁,下到宫娥侍女太监,都为这事犯愁,皇帝更是不安。怎么办呢?李世民琢磨了好几天,终于想了个办法。他说:&把宫中会吹打的人叫来,让他们给孩子吹打一阵子,也许会哄住太子。&可他又担心那么多的人进宫把孩子惊吓到。如何是好呢?几位娘娘和皇后见万岁为此坐卧不安,左右为难,就主动承担起这吹吹打打的差事来,光几位娘娘吹打人手不够,又叫了几个太监来帮忙。[67]
这一招儿还真灵验,小太子听到吹打的音乐声马上不哭了。李世民看后大悦,每次下朝都和娘娘们一起吹打弹唱哄逗太子。可这样吹打时间长了也不行,皇上还要朝会众臣,商议国家大事,娘娘们整天折腾也累的受不了。李世民就传旨,把宫中的歌伎乐师集中起来,成立了一个吹打弹唱班子,专门戏逗太子。所以后来人们称唱戏的人为&戏子&。[67]
太子长大后,常听这样吹打觉得太单调,就让朝中能诗善写的人把前朝的人物和故事编写成唱词,又找了些能舞善唱的人来演唱。演唱时还要换上前朝人所穿的服装。后来,这戏子传到了民问,人们觉得有趣,又逐渐增添了些角色,就在逢年过节或庆典时演唱起来。这就是后来的戏班子。[67]
4家庭成员编辑
祖父:唐高祖李渊
祖母:太穆皇后
外祖父:唐齐献公长孙晟,隋右骁卫将军[68]
外祖母:高氏,北齐清河王高岳之孙女,高劢之女,申国文献公高士廉之妹。[68]
父亲:唐太宗李世民
母亲:长孙皇后[68]
舅舅:长孙无忌[69]
妻子:太子妃苏氏(苏长女)[70]
濮恭王李泰[71-72]&&
唐高宗李治[73]
长乐公主李丽质,嫁长孙无忌之子长孙冲。[74]
城阳公主,[75] 初嫁杜如晦之子杜荷,后改嫁薛[76]
晋阳公主李明达。[77]
新城公主,嫁长孙诠。[78]
李象,苏氏所出,怀州别驾、赠使持节都督越州诸军事、越州刺史、郇国公[79]
李厥,鄂州别驾,赠使持节青州诸军事、青州刺史。妻琅琊王氏王x梵[79]
李n,李象儿子,将军、赠使持节怀州诸军事、怀州刺史[79]
李静,李象之子,别驾、赠使持节齐州诸军事、齐州刺史[79]
李适之,名昌,字适之,后以字行,李象之子,妻子许氏[80]
李昶,李厥之子,中郎将、赠左千牛将军[79]
李旭,李厥之子[79]
李雪,李适之儿子,朝议大夫、太常承,终巴陵郡别驾[8
更多关于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治为什么叫雉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