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ppt西厢记节选主题

《长亭送别》课件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
评价文档: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长亭送别》课件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大小:920.5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自主命题]
[统一命题]
&& 资讯内容
客服热线:010-57
传真:010-
商务合作:010-
Copyright© Phoenix E-Learning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备案号:
京ICP证080135号发布时间:
相关搜索:&&诗意语文阅读写作工作室
当前位置:&&
《长亭送别》内容解析
上传: 金晓芳 &&&&更新时间: 16:59:50
《长亭送别》内容解析
(选自语文《必修五》教学参考书第54&57页)
&&&&《西厢记》是元杂剧的压卷之作,是中国古典戏曲的典范作品。它的故事题材取材于公元9世纪唐人元稹的传奇《莺莺传》(亦名《会真记》),后来经过金代董解元的扩充、改编,写成《西厢记诸宫调》(后人习惯上称为《董西厢》),使故事有了全新的面貌,成为青年男女&自主婚姻&的赞歌。到了元代,王实甫又根据《董西厢》,把崔张的爱情故事改为杂剧,为《西厢记》这部古典喜剧的创作做了最后的定型,使之成为古典戏剧园地中的奇葩。
&&&&《长亭送别》选自原作的第四本第三折,是《西厢记》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段之一。
&&&&崔莺莺与张生挣脱封建礼教束缚,私下结为夫妻,使老夫人十分恼怒,拷问红娘严加追究,后来虽然不得不承认既成事实,但又以&俺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为由,强令张生&明朝便上朝取应去&,声称&得官呵,来见我;驳落呵,休来见我&,使崔张爱情面临新的威胁和波折。&长亭送别&这折戏,写莺莺、红娘、老夫人等到十里长亭为&上朝取应&的张生饯行,通过十九支由莺莺主唱的曲词,展现了一幅凄美动人的别离图,刻画了莺莺送别时的心绪,为莺莺形象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长亭送别》分三个层次:一、赶赴长亭;二、长亭饯别;三、长亭分别。
&&&&一、赶赴长亭(包括《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写的是赶赴长亭的路上的场景,集中表现莺莺为离别而愁苦的心绪。
&&&&崔莺莺是怀着无法排遣的离愁别恨,前往长亭为张生送别的。莺莺一上场唱的《端正好》,便抒发了她痛苦压抑的心情。这支曲子选择了蓝天的白云、满地的黄花、南飞的大雁、如丹的枫叶这四个富有特征的意象,与凄紧的西风融为一体,组成黯然销魂的凄美意境。&晓来谁染霜林醉&,这句设问中的&染&和&醉&,融入了离人的痛苦之情,使萧瑟的秋景更蒙上忧伤的色彩;&总是离人泪&,答句中&泪&字,让情景交融在一起,一片泪眼迷蒙。此曲短短25字,有画,有情,有哀伤的眼泪,成为&西厢组曲&中备受赞誉的千古佳句。
&&&&如果说《端正好》是一幅秋日送别图,那么《滚绣球》便是一曲送别咏叹调。此曲反反复复咏叹的是莺莺与张生分别时的百转愁肠。曲中许多表示依恋不舍的词语,如&迟&、&疾&、&系&、&挂&、&迍迍&、&快快&、&却告了&&又早&、&松了&、&减了&,每一句都在咏叹不忍分离的苦楚。其中有三个&恨&字:一恨刚摆脱相思苦,又要被迫分离;二恨柳丝难系,斜晖无情,只希望马儿慢走,车儿紧随,两人多呆一会儿;三恨长亭已近,分别在即,痛苦的心情有谁能知?越&恨&越深广,表现了离别时复杂的感情。
&&&&红娘一句&今日怎么不打扮&,又触动莺莺万千愁绪,《叨叨令》倾诉了她心中的悲苦:眼前的车马行色,让她无心打扮;今后孤单的生活,让她心痛欲碎;只是叮嘱张生&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这支曲子运用了排比句式。每一组中,前句用儿化词,后句用叠音词,具有浓郁的口语色彩,使剧中人物哽咽泣诉的口吻毕现,回环往复的旋律突出了依依难舍之情。
&&&&二、长亭饯别(《脱布衫》到《朝天子》后的一段宾白):写的是在长亭别宴上的场景,突出刻画了崔张二人分别时痛苦无奈的心情。
&&&&《脱布衫》也写了&西风&、&黄叶&、&寒烟&、&衰草&,好像与《端正好》重复,其实不同。《端正好》写莺莺来的路上所见所闻,而此曲抒发的是莺莺在别宴上的离愁别恨。夫人劝莺莺喝酒,可是她&甚么汤水咽得下!&&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泥滋味&(《快活三》),&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朝天子》)。&黄叶纷飞&、&衰草萋迷&中,她的整个心都萦牵着&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脱布衫》)即将远行的亲人:&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小梁州》),&意似痴,心如醉&,真是肝肠寸断!然而,当着长亭别宴主持者老夫人的面,他们不能互诉心曲,只能是&一个这壁,一个那壁,一递一声长吁气&(《朝天子》)。
&&&&这一层次&八曲四宾白&,集中而强烈地表现了莺莺饱受煎熬内心种种无告的痛苦。她时而泣诉,时而诅咒。她的情绪,她的思绪,在备受折磨之中恍惚着跳跃着。她只求与心上人厮守终生,并不在意世俗功名,&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怨愤地诅咒将他们拆散的功名,称之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三、长亭分别(《四边静》到《收尾》):这部分写的是莺莺对张生的嘱咐和分手后的场景。
&&&&这个层次人物的感情随剧情发展达到高潮。通过&八曲五宾白&,一方面,再次展现了莺莺痛不欲生的感情和对张生的叮咛体贴;另一方面,和盘托出自己的深深忧虑,袒露内心世界。他们赋诗明志,倾诉肺腑。然而,莺莺那首临别赠言的&口占&绝句,所表达的却并不是她的真实心愿:&弃掷今何在,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这是反语,是试探,也是&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二煞》)的痛苦心理的反映,而&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才是她的心声。
&&&&莺莺目送着张生渐行渐远的身影,愁绪万端。《-煞》《收尾》两支曲子,刻画了莺莺的心情。《一煞》选择&夕阳古道&的意象,并有两处幻觉描写(&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夕阳古道&萧瑟凄冷,不仅增添了苍凉的意味,更给人无穷联想,包含许多&潜台词&。怅然痴立,极目远送,产生幻觉。先是耳闻无声,寂静中竞忽有马嘶传来;后恍恍惚惚对自己的举动行止竞也无法理解。《收尾》中&车儿如何载得起&许多愁,构思十分精妙。离愁原是抽象的,这里借鉴了前人的用法,化虚为实,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情感,用夸张的手法实体化,表现了痛苦的深重。而&四围&两句,虽是淡淡景语,其实包含着无限情思,就像电影中的长镜头,具有无穷的韵味。
&&&&&长亭送别&对人物心灵世界的描写十分成功。作者将艺术触角伸展到处于&长亭送别&这一特定时空点上的人物心灵深处,多层次地展示了&此恨谁知&的复杂心理内涵。这其中有忧虑:荒村雨露,野店风霜,无人扶持,最难调护;还有埋怨:拆散鸳鸯,催逼上路,此情难诉,此恨谁知;更有不安:异乡花草,再行栖迟,停妻再娶,忘情负义。这些忧虑、埋怨、不安,都是与莺莺美好的爱情理想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她对张生的爱,是相互倾慕的产物,丝毫没有掺杂进世俗的考虑和利害的打算。这折戏中有多处表现了她珍视自由爱情、厌弃功名利禄的价值追求:&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希望张生&此一行得不得官,疾便归来&,担心张中举后&停妻再娶妻&。这痛苦旋律中闪烁着珍视爱情、厌弃功名利禄的反封建的思想光辉。
&&&&作者既善于化用前人名句,也擅长提炼生活中的白描俊语。曲词或者秀丽典雅,含蓄悠长;或者质朴自然,活泼爽利。既有诗词意趣,又不失元曲本色。例如,范仲淹《苏幕遮》词中&碧云天,黄叶地&是咏秋名句。王实甫易&叶&为&花&,移人《端正好》一曲,与飞雁、霜林一起,组合成一幅新的暮秋图,切合剧中的情景和离人的心绪。《收尾》&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句,是对李清照《武陵春》词&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意境的再创造,形象地传达出人物心灵所承受着的感情重压。《叨叨令》《快活三》两支曲子,出语当行,极富生活气息。两副笔墨交替并用,得心应手,炉火纯青。
《长亭送别》的艺术特色
(选自语文《必修五》教学参考书第82&83页)
&&&&《长亭送别》的整体是情景交融,但整体是由局部的具体情境组成。他精心、具体地描绘出属于局部的此时、此地之境,以及与此相应的此时此地之情,随着情节的进展,情随意迁,境因情异。他把莺莺的离愁别情放在四种不同的环境中作了境异情殊的描写。(1)莺莺乘车赴长亭,莺莺的离情就寄寓在途中景色之中,借途中三景,传心中离情。碧云、黄花、西风、归雁、车儿、马儿,凡途中景物,无一不是传情寄恨的标记。这是特定的途中之景与莺莺之情的合一。(2)长亭离筵环境不变,情随境转,杯盘酒菜,都供传情。作者用细腻的传神之笔,从莺莺的眼里写出张生的委曲难言之情。两人席间,偶然目光一碰,发觉张生暗暗流泪,又怕被人看出,赶快低下头,装着整衣的样子。这种细腻隐微的情绪,正是离筵特定之境与张生之情的合一。(3)曲终人散,境又一变,她可以向张生倾诉私情。&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说得多么一往情深,有此境方有此情。(4)张生远去,独留莺莺,人远山遥,含情凝望。&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她极目寻找张生远去的影像,偶见征马在残阳里闪现了一下,随即隐没在群山暮霭之中,留下的是一片阒寂。此又一境,又一情。景随人远,情随恨长,情景关合,丝丝人扣。
&&(祝肇年《情境交辉一读(西厢记&长亭送别)随感》,《陕西戏剧》1981年第7期)
《西厢记》的语言特色
(选自语文《必修五》教学参考书第83&84页)
&&&&作者不仅善于熔炼方言口语入曲,而且更善于熔炼古典诗词入曲,甚至把口语和古典诗词杂糅在一起而丝毫不显生硬牵强。俗语说&量体裁衣&,《西厢记》很多地方是&量体借衣&,借用前人的现成语句和意境而不显&借&的痕迹&&当我们读到&碧云天,黄花地&,&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等句时,也会很自然地想到范仲淹的名篇《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而&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用的是白居易&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典故。由于原材料都来自诗中的句篇、精华,于是据以熔炼而成的新产品当然是精品了。但是话说回来,好材料遇到拙劣的工匠,就不一定收到好的效果,这里便有所谓化工和画工、神似和形似的区别。一个好的词语,一种好的意境或一种好的表现方法,高明的巧匠可以从中得到启发、借鉴,按自己的需要加以创新。例如《西厢记》中《送别》-折有&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写离愁之重,小小车儿载不动。这个意思并不是王实甫创造的。董解元《西厢记诸官调》就有&驴鞭半袅,吟肩双耸,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驮也驮不动&。只因王实甫是写莺莺的离愁别恨,因此必须易马为车,不能照搬董解元的原话,但是写离愁之重却是一样的。董解元用马形容离愁,也不是董解元的创造,宋人石孝友《玉楼春》词已有&春愁离恨重于山,不信马儿驮得动&的比喻。李清照的《武陵春》则说:&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可见古诗词中载愁的工具多得很,骑马、乘车、坐船悉听尊便,但怎么说必须符合人物所处的现实环境,必须有助于人物刻画。能融会贯通臻于至境的是高手,否则照葫芦画瓢,生搬硬套,即或很像,也是别人的东西。
&&&&由于王实甫既能熟练地驾驭民间语言,又善于吸取古典诗词中的精华为己所用,两者奇妙的结合,便形成了既典雅又质朴,既有文采又不失本色的独特的艺术风格。而浓郁的诗情画意,弥漫在字里行间,这都是《西厢记》成为文采派代表作的主要标志。
(王万庄《王实甫及其(西厢记》》,时代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长亭送别》赏析
(选自语文《必修五》教学参考书第84&85页)
&&&&&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为本折戏定下了凄切悲慨的总基调。按时间顺序和人物活动情状,将本折戏铺排成各具特色的四个段落。
&&&&1.赴亭吟秋。【端正好】抓住&霜林醉&这一秋天清晨的特定景色,用&离人泪&作比,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淡淡的云彩,轻轻飘荡在蓝天,枯萎的菊花纷纷披谢于大地,耳畔西风阵阵凄紧,眼前北雁嘹唳南飞&&这些富有深秋季节特征的景物,集中地渲染出寥落萧瑟的悲秋气氛,生动地衬托出莺莺为&离人伤感&而产生的忧郁心情。这支曲子是戏曲中的一首&秋思之祖&。
&&&&铺设了含情之景后,又借景传情。悲慨地设问一句&晓来谁染霜林醉&?又深情地自答:&总是离人泪!&以&染&至&醉&,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传示出了莺莺内心曲折而深沉的悲愁之情。
&&&&【滚绣球】劈头一句:相见恨晚而相别怨疾,两相对照鲜明有力地表达了对心上人爱得深、恋得切的真挚感情。它是本曲身心憔悴的先声。作者又捕捉来了&柳丝&、&疏林&与&斜晖&,有意地将人物的主观之情有机地寄寓于这些别具特色的客观之物。迭经波折的相思才告结束,身不由己的离别又早开始!一听说心上人&去也&,莺莺就愁损了身体而&松了金钏&;远远地看到那即将分手的长亭,伤心得&减了玉肌&。极度的夸张,深沉凄切地表达了对拆散恩爱夫妻的崔母,以及崔母所代表的封建礼教的强烈控诉。
&&&&送别亲人,理当&打扮&,自然地引出了【叨叨令】的曲词。此曲以联珠对的高超技艺,巧用日常口语,将双音、叠词、排比、对称以及儿化音等多样形式熔于一炉,由眼前身边的具体事物,联想到日后内心的复杂情怀,形成了哽咽抽泣、回环往复的声态,凸现出女主人公无限悲楚的形象。
&&2.亭宴遣恨。从莺莺、张生与老夫人在长亭上相见起,戏剧进入了亭宴阶段。三把酒和三遣恨是这一阶段的主戏。夫人把酒时,莺莺公开流露出满怀的愁与恨。通过【脱布衫】至【幺篇】的三支曲词,形象地描绘了张生在宴席上身心不谐、精神不振的可怜情态,并由人及己,又推己及人地遣诉了夫妻双方&意似痴,心如醉&的愁怨之情。在莺莺自己把酒时,通过【上小楼】等曲词的演唱,大胆肯定了与张生私合幽欢的美好情致,表明自己深深体会到相思滋味的苦痛难堪,进而体会到这别离之愁比相思更苦十倍。针对崔母的逼试,莺莺唱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这种轻视功名、珍重爱情的明智言行,生动地昭示出莺莺性格的重大发展。在红娘把酒时,莺莺针锋相对地怨怼母亲在告别席上竞也不让恩爱夫妻举案齐眉。这场把酒遣恨的戏,形态多变而层次清晰;在叙事中抒情,在抒情中叙事,形成了如泣如诉,如怨如慕的动人场景。
&&&&3.长亭嘱咐。【四边静】唱出了别宴已散,分离时难分难舍,别后又将梦绕魂牵,纵有千种风情,终难开怀畅叙。深情的莺莺首先关切的是张生,惦念的是&知他今宵宿在那里?&从而将亭宴上的悲恨之情,有机地延伸到别后的幽远境界,并相应地生发出&有梦也难寻觅&的慨叹,勾连起&今夜个翠被生寒有梦知&的感怀。老夫人一走,她竞&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这正是她对张生深情挚爱的生动外现。这两句与后面的&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山峰华岳低&相映相衬,突出了莺莺对张生之情的热烈、持久和分离之苦的巨大、深沉。
&&&&感情如潮,心志仍十分专注,&未登程先问归期&&&鲜明的语言形象,透视出丰富的心灵意象。暂且忘记那人各千里的痛苦吧,将悲恨的心理转化为欢欣的举杯,可是&未饮心先醉&,虽然&心内成灰&,却又明智地对心上人倍加关切,一再叮嘱。
&&&&长亭嘱咐这场戏把莺莺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表现得鲜灵活现,达到了典型化的艺术高度。
&&&&4.夕照映愁。【一煞ⅱ二煞】两曲,透过人物的所见、所感、所言、所行,在观众面前展现出一幅苍茫而瑰丽的景象:青山起伏,疏林掩映,淡烟四起,暮霭沉沉,夕阳冉冉西下,古道寂寥荒凉,于禾黍离离、秋风习习中,凄切的马嘶声断续相闻&&一位俏丽的青春妇女,伫立亭边,正举首眺望,并深情地低吟,勾画出了一幅两情依依、两地相望的秋阳夕照图。
&&&&综观这折戏,主要以深挚的优美抒情来感人。善于勾勒富有情致的鲜明景色,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达到情景和谐、画面引人的卓越效果。同时,巧于提炼人物独具个性的道白和唱词,精于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深入细腻地刻画人物丰富复杂的心灵世界。
&&&&(《西厢记鉴赏词典&长亭》,中国妇女出版社1990年版。
&&&&作者:贺新辉)
元杂剧的体例
(选自语文《必修五》教学参考书第86&88页)
1.一本四折一楔子
&&&&元杂剧每一本戏大都由四折组成。折是表示剧本结构的段落,相当于现代话剧的一幕,一般以曲一套为一折。所谓折,有人认为原是演员所用记录曲词的&摺子&,又叫做&掌记&,是摺叠式的小本手摺,所以叫&摺&,简写成&折&。
&&&&元杂剧一般是由四折组成,但也有少数杂剧是由五折或者六折组成的。如纪君祥的《赵氏孤儿》-本五折,张时起的《秋千记》(已失传)一本六折。另外,王实甫的《西厢记》更为特别,可以说是元杂剧中的长篇巨制。《西厢记》分五本,每本四折一楔子,共二十折五楔子。
&&&&元杂剧在每本四折外,一般还加有&楔子&。木工在木器榫头接合处打人一块头尖底宽的小木片,使用具牢固,这块小木片称为&楔&。元杂剧借用这个名称到剧本里,可能是用来说明&楔子&在剧本中的作用&&用在最前面,作为剧情的开端;用在折与折之间,则是衔接剧情。元杂剧中多数杂剧有楔子,少数杂剧没有楔子。
&&&&曲,是曲子,它是元杂剧的主要构成部分。元杂剧的曲子,用的都是北曲。每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一套曲子,也就是说,每一折有一套套曲,四折就是四套套曲,五折就是五套套曲。每套套曲各用一个不同的宫调,各个宫调都有属于它的若干支曲牌,曲牌的联套方式有规定。元杂剧中每折的套曲由序曲、正曲、尾声三部分组成,也有只有正曲和尾声两部分的。套曲最短的只有三支曲子,即正曲二支,尾声一支,如由[正宫&端正好]、[滚绣球]、[收尾]三曲组成一套套曲;长一些的由十几支曲子组成;最长的由二十几支曲子组成。元杂剧中楔子里的曲子大都很短,一般只用一支曲子,也有用两支曲子的,个别用三支曲子。但即使是用三支曲子,不是套曲,只是支曲。元杂剧中每一套曲子的曲词只用一个韵脚.要一韵到底,不能换韵。
&&&&元杂剧中每一折的套曲,一般只用一个人主唱,就是说由一种脚色主唱。能够主唱的脚色,是正末或正旦。正末主唱的,叫做&末本&;正旦主唱的,叫做&旦本&。&&&白,是宾白,说白。早期的元杂剧以唱为主,说白是宾;&是辅助,所以称说白为宾白。后来一般不称宾白,通称说白,道白。
&&&&元杂剧的宾白,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大体说来,可以分为韵白和散白两大类。韵白是用诗、词韵语等做宾白;散白是用非韵语的散语,也就是元代的口语做宾白。
&&&&韵语宾白主要是在念上场诗和下场诗时使用。脚色出场,一般先念四句上场诗,下场时,有时也念四句下场诗。主唱的正末或正旦大都不念下场诗。另外,在全剧将要结束的时候一般在最后一折最末一支曲子之后,题目正名之前,由一个地位比较重要的人物出场,念一首诗或一首词,或七字句的韵语,概括剧中首要情节,并对剧中事件表明态度。
&&&&散语宾白有独白、对白、带白、插白、旁白、分白等样式。独白,是一人独自说白;对白,是二人或二人以上的对话;带白,是唱曲时偶尔插入的几句说白插白,是主唱脚色在唱曲时,另一脚色插入的几句说白;旁白,是剧中人物对话时,要表明自己的心事,而又不能让对方知道,就采用旁白这种方式,在元杂剧中写作&背云&;分白,是二人各自道白,而所说内容又是互有相关的。
&&&&科,是元杂剧中关于动作、表情、效果等的舞台指示。如&生拜辞夫人科&,就是生这个脚色做拜辞夫人的动作;&旦做悲科&,就是旦这个脚色做悲伤的表情;&内做风科&,就是里面做刮风的效果。元杂剧的科,是虚拟化和程式化的。所谓虚拟化,是说演员表演大都采用虚拟动作,如开门关门,都是通过虚拟的手势动作来表演;所谓程式化,是说演员表演大都按照一定的规格程式进行。
&&&&在元杂剧中,也有把&科&写作&介&的,其实科、介都是关于动作、表情、效果等的舞台指示。一般说来,北曲用科,南曲用介。
3.题目正名
&&&&元杂剧在剧本的末尾,用二句或者四句韵语,说明剧本的思想内容,作为全剧的收场语,这叫做&题目正名&。题目正名是在剧终时念出的,念的脚色可能是副末。元杂剧的剧名,就是从题目正名最后一句中摘取的,一般是摘取三个字或四个字。
&&&&元杂剧的题目正名的名称很多,排列格式也有几种。《元曲选》中的题目正名是这样写的:
题目&&秉鉴持衡廉访法
正名&&感天动地窦娥冤
(关汉卿《窦娥冤》)
题目&&安禄山反叛兵戈举
陈玄礼拆散鸾凤侣
正名&&杨贵妃晓日荔枝香
&&&&唐明皇秋夜梧桐雨
&&&&&&&&&&&&&&&&&&&&&&&&&&&&&&&&&&&(马致远《梧桐雨》)
&&脚色,也称角色,是戏曲中的人物类型,它是根据戏曲中的不同人物和表演上的不同需要划分的,如生、旦等。为什么叫&脚色&呢?所谓&脚色&,在宋代就是人的&履历&的意思。戏曲中借用&脚色&这个名称,作为戏曲人物分行的总称。
&&&&元杂剧的脚色,名目繁多,把《元曲选》等书中的脚色概括一下,大致有末、旦、外、净、丑、杂这六种类型,其中以正末、正旦为主。
&&&&末类:末是剧中男脚,有正末、副末、小末、大末、二末等。各种末类脚色都可以简称作&末&。正末是剧中男主脚,剧中同时有两个末,就用大末、二末加以区别,小末即小末尼。
&&&&旦类:旦是剧中女脚,有正旦、副旦、贴旦、小旦、老旦、花旦、色旦、搽旦、旦儿、大旦、小旦等。各种旦类脚色都可以简称作&旦&。正旦是剧中女主脚,剧中同时有两个旦,就用大旦、二旦加以区别。
&&&&外类:元杂剧中的外,可扮男脚,也可以扮女脚;可扮末类脚色,可扮旦类脚色,也可以扮净类脚色,大都是末、旦、净行当的次要脚色。
&&&&净类:净在剧中可扮男脚,也可扮女脚,有净、副净、中净。
&&&&丑类:宋元南戏中虽然已经有&丑&,但元杂剧中大概还没有&丑&这一脚色。因为现存的元杂剧惟一当代刊本《元刊杂剧三十种》中,没有&丑&,&丑&这一脚色只出现在明代刊刻的《元曲选》等元杂剧个别戏本中。看来元杂剧中本无&丑&,丑类脚色都由净扮。明人受了南戏的影响,在刊刻元杂剧剧本时增加了&丑&这一脚色。
&&&&杂类:大多是脚色不明的其他杂脚,如驾为帝王,孤为官吏,细酸为秀才或书生,禾为农人,卜儿为老年妇女或鸨儿,孛老为老汉,徕(l&i来)或徕儿为小孩,祗侯为仆人,邦老为盗贼凶徒,曳剌(l&腊)为兵勇等。杂类中的&驾&、&孤&、&细酸&等名目,大多是金元市语,并不是脚色名称。
(刘致中、侯镜昶《读曲常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评论:(未激活和未注册用户评论需审核后才能显示!如需回复,请留下联系方式!)
文明上网,理智发言
欢迎您光临本站,您是本站的第aixule 于12-10 12:56发表评论: 第1楼和好啊·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长亭送别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