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服曾国藩,石达开等的gl穿越文吧,男主角最后废皇帝,自己当总统

石达开和曾国藩书法欣赏
石达开书法
军事天才的书法竟然如此儒雅干枯结合很好、艺术表现力主动而强;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才三十三岁就死了。。。整个字灵动而活泼、
跌宕而斜中取正、笔断意连;书法味道十足;收放干净利落;笔有余味;是上乘之作;
洪秀全的书法老某深算的天王竟然也写的如此老辣之笔;
确有帝王谨慎严密之天王性格;力量很大有屋漏痕之美感;
刷曾国番书法象刷子耍出来清朝书生的书法基本都这样 接近美术字 利索有度如治军严
曾国番行书写地好
但是我不告诉你好那里?
曾国藩对交友之道颇有见地,他认为交友贵雅量,要“推诚守正,委曲含宏,而无私意猜疑之弊”。“凡事不可占人半点便宜。不可轻取人财”。要集思广议,兼听而不失聪。“观人之法,以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主”。处世方面,曾国藩认为,“处此乱世,愈穷愈好”。身居高官,“总以钱少产薄为妙”。“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德以满而损,福以骄而减矣”。为人须在一“淡”字上着意,“不特富贵功名及身家之顺逆,子姓之旺否悉由天定,即学问德行之成立与否,亦大半关乎天事,一概笑而忘之”。“功不必自己出,名不必自己成”,“功成身退,愈急愈好”。曾国藩写有格言十二首,基本上概括了他的处世交友之道。
石达开之死
古代英雄之死,没有一个像石达开那样惨烈,也没有一个像石达开那样窝囊,甚至没有一个像石达开那样众说纷纭,这真是奇中之奇了!
石达开于1857年从天京(今南京)出走,率部10万余众西征。石达开的出走,是由于太
平天国的内讧引起,但他对天朝的忠诚,却始终没有改变。他在给洪秀全的信中说:“臣虽西奔,仍为天朝戮力。苟得川、滇、黔、湘之间,扬天朝之旌,而宣太平之威德。”(太平
天国野史)他在《石达开出走告示》中说:“用是自奋励,出师再表真,力酬上帝徒,勉报
主恩仁。”(太平天国文书汇编)都表明他的西征是顾全大局、避免火并的忍让行为。他选择
四川作为根据地,一是仰慕蜀中富饶,二是川督庸懦,可乘其弊。但是他在进军过程中,形势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859年,石达开进攻湖南宝庆失利,只好折回广西。1860
年,清王朝任命曾国潘为两江总督,利用湘军、淮军对抗太平军。18,石达开休整
已毕,率主力10万入川(号称20万),这时四川总督已换为湘军干将骆秉章,形势对石达开不利。是年4月,石达开攻忠州、丰都、涪州(今涪陵)、巴县,均告失败,渡江未成。5至8月,在叙府(今宜宾)、合江、江津渡江又未成。1863年1月,石达开在叙府横江与
清军决战,遭遇到湘军悍将刘岳昭的顽强抵抗,加之石达开部下郭集益等4将降清,自焚双
龙镇营垒30余座,致使石达开死伤4万余众,元气大伤,只好退回云南。4月,石达开带领4万人终于从米浪坝(今巧家)过江,5月占领西昌,经冕宁北上,5月14日进入紫打地
(今石棉场),在此徘徊了3天,终于铸成大错,断送了西征军的性命。
这里第一个问题提出来了:石达开既已占领冕宁,为什么不走石棉—汉源—荥经—雅安这条
大路去进攻成都,反而要走安顺场—泸定这条小路?他究意想到哪里去?
要探讨石达开的心路历程,必须读《石达开自述》。石达开虽是太平天国的猛将,但过去都是协同作战,未曾经历孤军深入的危机。1859年进攻宝庆失利后,大军退回广西,军心
已经动摆,“各有思归之念,不能管束”,次年就有部分官兵回到天京,一部分竟至降清。
石达开自己也一度打算“隐居山林”,但因为清廷“到处悬赏严拿,无地藏身”,只得强打
精神重谋入川之策。在多次与路秉员的部队作战之后,石达开已意识到川军今非昔比。特别
是横江恶战,石达开损失4万余众,而且多是老干部、老部下;新充兵员,多为就食之饥民
,缺乏训练,没有什么战斗力。1863年5月尽管侥幸攻下西昌、冕宁,但实际上已成疲
惫之师,丧失了当初的锐气。这时近在咫尺的成都,在他看来都是非份之想。他之所以折入安顺场,很可能又重新萌发了“隐居山林”的念头。
石达开攻下冕宁后,就以重金送松林土司王应元、田坝土司岭承恩,请求让路,得到。
这一偶然或暂时的现象使疲惫的石达开多少获得一点慰藉。一个身经百战的良将在突然的慰
藉中极可能产生厌战情绪。石达开折入安顺场,就已经透露出他放弃进攻成都的打算。他大约正在选择退隐之地,这一犹豫,就使他陷入了灭顶之灾。
但是当地流传的说法却是,日石达开到达安顺场后,当天夜里翼王妃产
下一子,达开大喜,“是以传令犒赏,休养三天”。(许竟儒《擒石野史》)朱总司令在长征
中经过安顺场时,当地老百姓便给他讲了这个故事,并劝他尽快离开。朱德在回忆中说—— 
我问了这一带的群众,都说石达开入川是在这里消灭了的。因为生了,不能前进,大摆酒席,大吹大鼓,弄了好几天。结果后面追兵一来,“倮倮”又反对他,全部消灭
了。(文彬《从西昌坝子到安顺场》)
这个传说虽然充满了同情和惋惜,却是靠不住的。石达开长于韬略,深知战争机变。决不会
因为生了王子而贻误军机。试看后来在最后关头,石达开亲自挥其妻妾5人抱幼子2人沉河
,可知他不是一个儿女情长的人,更不会因为一个黄口小儿而断送太平军的。
另一种说法见于薛福成《书巨寇石达开就擒事》,书中说石达开到达安顺场当天,“使其下
造船筏速渡。渡者已万余人。会日暮,忽传令撤回南岸,谓其下曰:我平生行军谨慎,今师
渡未及半,倘官兵卒至,此危道也,不如俟明日毕渡。”
但这个说法遭到现代军事学家的驳斥,理由是1万人的先头部队不是个小数目,完全可以单
独与清军作战,为什么要撤回?既然有时间撤回1万人,为什么不用这段时间再渡1万人?再
说,当时石达开不可能一下子造出那么多船,只有几百人居住的安顺场也找不出1600个
船夫(这是渡过1万人的最低船夫数。请注意安顺场河面只容渔船可航)。
真实的情况是,5月14日夜大渡河突然涨水,由安顺场注入大渡河的松林河也涨了水,石
达开无法渡河。而且,此时的石达开,极有可能已放弃了进攻成都的计划,他希望等到松林
河水退之后,朝泸定一带前进,找一个可以立命的地方退隐(当然以聚啸山林为形式)。
谁知道就在石达开等待水退之时,川督骆秉章已收买了土司王应元和岭承恩,“赏以重金,
并许以官爵。”这时渡过松林河去寻退隐之地已成空想,为了突围,石达开才选择了强渡大 渡河的下策。
可是,素称锐不可当的石达开为什么会在大渡河全军覆没呢?这是第二个问题。
1988年,我到康定讲学,因为二郎山公路不通,只好由雅安折向南,翻过泥,由汉
源—石棉—沪定绕道到康定,有缘经过安顺场。根据我的观察,石达开的失利完全是由地形
决定的。安顺场在大渡河西(史书皆记作“南岸”,误。原来大渡河在石棉发生陡折,安顺
场一带大渡河已作南北流向,故安顺场在河西,而泥巴山在河东),系由松林河造成的冲积
扇,地势低平。河东为陡峭崖岸,高出大渡河20-30米。恰恰就在大渡河涨水之时,重
庆总镇唐友耕部已占据东岸,居高临下,枪炮齐发,实在无法逾越。安顺场本来就处于清军
射程之中,加之还要划船,还要爬岩,其劣势更加显著。军书所谓“死地”,大概就是指安 顺场这一类的地方罢。
当然,石达开在身处绝境时,仍然表现出“破釜沉舟”的英雄气概。5月17日,石达开选
出精锐千人,分驾船筏,抢渡大渡河。他勉励将士:“战必死,降亦必死,均一死也,不如
其战矣!”但在唐友耕枪炮攒射之下,这支敢死队全部阵亡。
5月21日,石达开又令500人再次强渡大渡河,“隔岸呼噪,声震山谷”,但被清军
击中船上火药,引起爆炸。“抢渡之贼,无一生还。”6月3日,达开尽斩17日渡河向导200余人祭旗,挥令渡河,“皆被官军隔岸轰击,毙贼无数,兼以水势湍急,登筏者悉皆
沉没。。”6月9日,石达开最后一次抢渡,除被洪水漂没5只船筏以外,其余“悉被击沉 ”。(见《骆秉章奏稿》)
在走投无路之时,石达开仍对土司报有一线希望。6月5日,石达开隔河射书给王应元,许 以良马两匹、千两为酬,请求让路,但这时王应元已为骆秉章收买,不许。6月9日,
石达开最后一次强渡大渡河失败,王应元乘势杀过松林河,加上另一支土司部队(岭承恩)从
马鞍山压下来,紫打地失守,石达开率残部奔至老鸦漩,这一支太平军西征军也就进入最后 时刻。
石达开初到紫打地约有4万余人,经过二十多天的苦战,死去1万多人,还剩1万多人。紫
打地又是不毛之地,“至是战守俱穷,进退失据,死亡枕藉。”(赖秉权《太平天国翼王石
达开紫打地蒙难纪实碑》)但石达开此时仍保留了一个革命英雄的本色,他对伤病难行的与
参军不久的弟兄“给资遣散”,让他们自谋生路(至今石棉、甘洛、越西等县还有太平军苗
裔数千人之多)。剩下的6千余人,下决心与石达开共生死。由于清军实行“坚壁清野”的
政策,石达开一直得不到任何补给,情况越来越严重,石达开只好命令妻妾抱子沉河,其他
伤病员也跟着纷纷投河而死,真是悲壮到万分……
石达开在此弹尽粮绝之时,已无计可施。这时,一个农民起义军领袖、一个传统的豪杰之士
,终于作出了一个从军事上政治上说是极为错误,从人性上说是极为光辉的决定。他写信给
川督骆秉章,要求杀己一人而保全三军,书信写得极为恳切——
……大丈夫生既不能开疆报国,奚爱一生?死若可以安境全军,何惜一死?阁下如能依书附奏
清主,宏施大度,胞与为怀,格外原情,宥我将士,赦免杀戮,则达愿一人而自刎,全三军 以投安……(《唐友耕年谱》附有此书)
但清军凶残,骗俘达开后,即押解到成都“凌迟处死”,达开残部6千余人,也被清军
在大树堡杀害(骆秉章奏折称其中4千人“给票遣散”,只杀了2千余人,恐不可信,因为至
今未闻“给票遣散”者的后裔何在)。这一个血的教训,值得后人永远深思。
“凌迟处死”俗称“千刀万剐”,是最残酷的刑法。6月25日就刑这一天,还有曾仕和等五人同死。曾仕和“文弱,不胜其楚,惨呼”,石达开制止他说:“何遂不能忍此须臾?”
石达开自己“自就绑至刑场,均神气,无一毫畏缩态,且系以凌迟极刑处死,至死亦均
默然无声,真奇男子也!”(周询《蜀海丛谈》)这需要何等坚强的毅力啊!连川督骆秉章也不
得不赞叹:“枭桀之气,见诸眉宇,绝非寻常贼目等伦!”(见《骆秉章奏稿》)
附:太平天国之魂——完美少年英雄翼王石达开被凌迟致死
太平天国运动中,最让人怀念的不是天王洪秀全,不是杨秀清,而是翼王石达开!&
  知道太平天国运动,而不知道石达开,就如同知道新四军,却不知道叶挺!
  太平天国中最完美的男人,非石达开莫属。他不仅是一位形象很阳光的大帅哥(时人曾赞其曰“龙凤之姿,天日之表”),颇富文韬武略,而且是当时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其短暂的人生(卒时年仅32岁)迸发出许多闪光点,照亮了太平天国本来乏善可陈的天空。
  石达开(1831年-1863年),小名亚达,绰号石敢当,广西贵县(今贵港)客家人,太平天国名将,近代中国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武学名家,初封“左军主将翼王”,天京事变曾封为“圣神电通军主将翼王”,军民尊为“义王”(本人谦辞不受)。石达开是太平天国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十六岁“被访出山”,十九岁统帅千军,二十岁封王,英勇就义时年仅三十二岁,有关他的民间传说遍布他生前转战过的大半个中国,表现出他当年深得各地民众爱戴。
  1831年,石达开出生于广西贵县(今贵港市)北山里那邦村一个小康之家[1],客家人,原籍广东和平县,母亲是壮族人,有两妹一姊,没有。石达开幼年丧父,八、九岁起独撑门户[2],务农经商之余,习武修文不辍,十三岁时处事已有成人风范,因侠义好施,常为人排难解纷,年未弱冠即被尊称为“石相公”。[3-4]
  石达开
  道光年间,官场腐败,民生困苦,石达开十六岁那年,正在广西以传播基督教为名筹备反清起义的洪秀全、冯云山慕名来访,邀其共图大计,石达开慨然允诺[1][5],三年后毁家纾难[6],率四千余人参加金田起义,被封为左军主将[7]。1851年12月,太平天国在永安建制,石达开晋封“翼王五千岁”,意为“羽翼***”。[8-9]从1851年1月到1853年3月,石达开随太平军转战数省,战功卓著,尤其是1852年西王萧朝贵在湖南长沙阵亡后,太平军在长沙城下陷入清军反包围,形势万分危急,石达开率部西渡湘江,开辟河西基地,缓解了太平军的缺粮之危,又多次击败进犯之敌,取得“水陆洲大捷”,重挫清军士气[10-12],其后,为全军先导,经河西安全撤军,跳出反包围圈,夺岳阳,占武汉,自武昌东下金陵,二十八天挺进一千八百里,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令清军闻风丧胆,号之曰“石敢当”。[13]1853年3月,太平天国定都金陵,改号天京,石达开留京辅佐东王杨秀清处理政务。定都之后,诸王享乐主义抬头,广选美女,为修王府而毁民宅,据国库财富为己有,唯石达开洁身自好,从不参与。[14-16]1853年秋,石达开奉命出镇安庆,节制西征,他打破太平天国以往重视攻占城池、轻视根据地建设的传统,采取稳扎稳打的策略,逐步扩大根据地范围,亲自指挥攻克清安徽临时省会庐州(今合肥),
  石达开全集
  迫使名将江忠源自尽。[17-18]过去,太平天国没有基层政府,地方行政一片空白,石达开到安徽后,组织各地人民登记户口,选举基层官吏[19-21],又开科举试,招揽人才[22-23],建立起省、郡、县三级地方行政体系[24],使太平天国真正具备了国家的规模;与此同时,整肃军纪,恢复治安,赈济贫困,慰问疾苦,使士农工商各安其业,并制定税法,征收税赋,为太平天国的政治、军事活动提供所需物资。[25-28]1854年初,石达开在安徽人民的赞颂声中离开安徽,回京述职[29],太平天国领导层对他的实践给予充分肯定[30],从此放弃了绝对平均主义的空想,全面推行符合实情的经济政策。[31]1854年夏秋,太平军在西征战场遭遇湘军的凶狠反扑,节节败退,失地千里。石达开看出两军最大差距在于水师,便命人仿照湘军的船式造舰,加紧操练水师。[32-34]在湘军兵锋直逼九江的危急时刻,石达开再度出任西征军主帅,亲赴前敌指挥,于1855年初在湖口、九江两次大败湘军,湘军水师溃不成军,统帅曾国藩投水自尽,被部下救起,西线军事步入全盛。[35-37]同年秋天,石达开又挥师江西,四个月连下七府四十七县,由于他军纪严明,施政务实,爱护百姓,求贤若渴,江西人民争相拥戴,许多原本对太平天国不友好的知识分子也转而支持太平军,队伍很快从一万多人扩充到十万余众,对手哀叹“民心全变,大势已去”。[38-41]1856年3月,石达开在江西樟树大败湘军,至此,湘军统帅曾国藩所在的南昌城已经陷入太平军的四面合围,对外联络全被切断,可惜石达开适于此时被调回天京参加解围战,虽然大破江南大营,解除了清军对天京三年的包围,却令曾国藩免遭灭顶之灾。
  同年9月,“天京事变”爆发,东王杨秀清被杀,上万东王部属惨遭株连,石达开在前线听到天京可能发生内讧的消息,急忙赶回阻止,但为时已晚。北王韦昌辉把石达开反对滥杀无辜的主张看成对东王的偏袒,意图予以加害,石达开逃出天京,京中家人与部属全部遇难。
  石达开在安徽举兵靖难,上书天王,请杀北王以平民愤,天王见全体军民都支持石达开,遂下诏诛韦。11月,石达开奉诏回京,被军民尊为“义王”,合朝同举“提理政务”[42]。他不计私怨,追击屠杀责任时只惩首恶,不咎部属,连北王亲族都得到保护和重用,人心迅速安定下来。在石达开的部署下,太平军稳守要隘,伺机反攻,陈玉成、李秀成、杨辅清、石镇吉等后起之秀开始走上一线,独当一面,内讧造成的被动局面逐渐得到扭转。但天王见石达开深得人心,心生疑忌,对石达开百般牵制,甚至意图加害[43-44]。为了避免再次爆发内讧,石达开不得已于1857年5月避祸离京,前往安庆。
  1857年9月,天王迫于形势的恶化遣使持“义王”金牌请石达开回京,石达开上奏天王,表示无意回京,但会调陈玉成、李秀成、韦俊等将领回援,并以“通军主将”身份继续为天国作战。[45-55]此后,石达开前往江西救援被困的临江、吉安,拥戴他的安徽太平军将领大都留守安徽。因没有水师,无法渡过赣江,救
  石达开雕像
  援行动失败,石达开又于次年进军浙江,并联合国宗杨辅清进军福建,欲开辟浙闽根据地,与天京根据地连成一体。
  浙江是江浙皖清军的主要饷源,为阻止石达开攻浙,清廷急调各路兵马增援,最终不得不命丁忧在籍的曾国藩重任湘军统帅,领兵入浙。太平军在浙江取得许多胜利,但江西建昌、抚州失守后,入浙部队失去了后方,协同作战的杨辅清又在被天王封为“木天义”后从福建撤军,为免四面受敌,石达开决定放弃攻浙,撤往福建,后又转战到江西。石达开建立浙闽根据地的努力虽因内外矛盾以失败告终,却牵制了大量清军,为太平军取得浦口大捷、二破江北大营、三河大捷等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
  是冬,石达开经与部将会商,决定进攻湖南,取上游之势,再下趋湖北,配合安徽太平军作战[56],并伺机分兵入川。1859年春,石达开自江西起兵入湘,发动
“宝庆会战”。彼时湘军正计划分兵三路进攻安庆,闻石达开长驱直入湖南腹地,军心全线动摇,只得将因势利导,全力援湘。面对湘军的重兵驰援,石达开孤军作战,未能攻克宝庆,被迫退入广西休整。
  1861年9月,石达开自桂南北上,于1862年初经湖北入川,自此,为北渡长江,夺取成都,建立四川根据地,石达开转战川黔滇三省,先后四进四川,终于1863年4月兵不血刃渡过金沙江,突破长江防线。5月,太平军到达大渡河,此时太平军尚有四万余人。对岸尚无清军,石达开下令多备船筏,次日渡河,但当晚天降大雨,河水暴涨,无法行船。三日后,清军始赶到布防,[57-58]太平军为大渡河百年不遇的提前涨水所阻,多次抢渡不成,粮草用尽,陷入绝境。为求建立“生擒石达开”的奇功,四川总督骆秉章遣使谈判,石达开决心舍命以全三军,[59-62]经双方谈判,由太平军自行遣散四千人,这些人大多得以逃生。剩余两千人保留武器[63],随石达开进入清营,石达开被押往成都后,清军背信弃义,两千将士全部战死。
  日,石达开在成都公堂受审,慷慨陈词,令主审官崇实理屈词穷,无言以对,而后从容就义,临刑之际,神色怡然,身受凌迟酷刑,至死默然无声,观者无不动容,叹为“奇男子”。[64-65]石达开受刑时,被割一百多刀,他从始至终默然无声。石达开的凛然正气和坚强意志使清军官兵感到震惊,四川布政使刘蓉敬佩的说他“枭桀坚强之气溢于颜面,而词句不卑不亢,不作摇尾乞怜语。临刑之际,神色怡然,是丑类之最悍者。”
  人物评价
  “稗史漫传曾羽化,千秋一例不平鸣”,翼王石达开是太平天囯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他十六岁便“被访出山”,十九岁统帅千军万马,二十岁封王,英勇就义时年仅三十二岁,他生前用兵神出鬼没,死后仍令敌人提心吊胆,甚至他身后数十年中都不断有人打着他的旗号从事反清活动和革命运动,辛亥革命党人曾通过诗歌,小说,绘画等各种媒介宣传他的事迹以“激励民气,号召志士,鼓吹革命”。有关他的民间传说更遍布他生前转战过的大半个中国,表现出他当年深得各地民众爱戴。[66]对手评价
  太平军的高级将领们对石达开的胆略十分推崇,如李秀成谈及各王优劣才能时“皆云中中,而独服石王,言其谋略甚深”,陈玉成认为太平军将领“皆非将才,独冯云山石达开差可耳”。而清朝方面,曾国藩说“查贼渠以石为最悍,其诳煽莠民,张大声势,亦以石为最谲”,左宗棠说他“狡悍著闻,素得群贼之心,其才智诸贼之上,而观其所为,颇以结人心,求人才为急,不甚附会邪教俚说,是贼之宗主而我之所畏忌也”,骆秉章说他“能以狡黠收拾人心,又能以凶威钤制其众”,是“首恶中最狡悍善战”。不只如此,他还赢得了众多与他敌对立场的人的敬重,如地主文人周洵在《蜀海丛谈》中称其为“奇男子”,清朝一位贡生在湘军军宴上公开说他有“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在大渡河畔与他为敌的许亮儒对他的英雄气概与仁义之风钦佩不已。直到他死去近40年后,由清朝地主文人所撰的著作《江表忠略》之中还有这样的记叙:“至今江淮间犹称……石达开威仪器量为不可及。”
  国外评价
  在有关石达开的各种评价中,最著名的当属美国传教士麦高文通讯中的一段话了:“这位青年领袖,作为目前太平军的中坚人物,各种报道都把他描述成为英雄侠义的----勇敢无畏,正直耿介,无可非议,可以说是太平军中的培雅得(法国著名将领和民族英雄)。他性情温厚,赢得万众的爱戴,即使那位颇不友好的[金陵庶谈]作者也承认这一点。该作者为了抵消上述赞扬造成的美好印象,故意贬低他的胆略。正如其他清朝官方人士以及向我们口述历险经过的外国水手声称的,翼王在太平军中的威望,驳斥了这种蓄意贬低的说法,不容置疑,他那意味深长的“
电师”的头衔,正表示他在军事上的雄才大略和他的性格。他是一个有教养的人,一个敢做敢为的人”。
  目击者记石达开之死
  《蜀海丛谈》
  就死之日,成都将军为崇实与骆文忠同坐督署大堂,司道以次合城文武咸在。石及两王跻堂,为设三拜垫于堂下。三人者皆跏趺坐垫上。其头巾及靴褂皆黄缎为之。惟石之头巾上,加绣五色花。两王则否。盖即章制之等威也。清制,将军位在总督之右,骆故让崇先问。崇语音低,不辩作何语。只见石昂头怒目视,崇顿气沮语塞。骆始言曰,石某今日就戮,为汝想,亦殊值得。计起事以来,蹂躏数省,我方封疆大吏,死汝手者三人。今以一死完结,抑何所恨。石笑曰,是俗所谓成则为王,败则为寇。今生你杀我,安知来世我不杀汝耶。遂就梆。石下阶,步略缓,两王仍左右侍立,且曰,“仍主帅先行。”石始放步先行。是时先太守甫戳取来川,充成都保甲总局提调,所目睹也。
  石之死处,在成都城内上莲花街督标箭道。三人自就绑至刑场,均神气湛然,无一毫畏缩态。且系以凌迟极刑处死,至死均默默无声,真奇男子也。
  《黄彭年致唐友耕函》
  此贼举止甚稳,语言气概,不亢不卑,寓坚强于和婉之中。方其就死,纳履从容,若是我大清忠臣如此死法,叙入史传,岂不炳耀千载?如此人不为朝臣用,反使为贼,谁之过欤?
  石达开不仅是太平天国第一流的大军事家与大政治家,而且一百多年来,一直以能诗闻名于世。名将与诗人集于一身,这在太平天国人物中间是仅有的一位。可惜这位真正能诗的英雄诗人死得太早,在十多年戎马倥偬的生活中,无暇吟诗作赋。所以没有较多的作品遗留下。后人伪造石达开诗文的现象的确比较突出。这种情况不仅在太平天国人物中是唯一的;有史以来历代千千万万的名人中,也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与石达开相比。
  石达开虽然能诗,但诗名如此之大,自有不少原因。在安庆易制与经略江西之后,他的政绩引起大家的注意。大家都认为他有才,如湖南人纷纷传说他是湖南拔贡,谣言甚至传进咸丰皇帝耳朵里,下旨令曾国藩查明。当时湖南人,特别是湖南读书人非常有优越感,不但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楷模自许,也大有天下英才尽在三湘的骄傲,所以湖南人一再误传翼王是湖南读书人,证明石达开在当时已经广有"才名",也就因为这样,后来梁启超伪造石达开遗诗,一时之间无人怀疑,而自梁启超之后,翼王的能诗之名也更为人知了。
  石达开诗名甚大的另一个原因,是辛亥革命前后许多革命志士把他选作古为今用的对象。为了激发民气,鼓吹革命,就托他的名写了许多伪诗,八方流传,到处宣扬。只是反清英雄而不能诗,伪诗伪文无法加到他的头上;只是诗人而不是反清英雄又起不到多大的宣传作用。只有石达开兼而有之,正是一个理想的对象。
  比较著名的石达开伪诗包括: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中收录“石达开遗诗”五首(一首尚有争议);南社诗人和革命党人高天梅为鼓吹民气、号召革命伪造的“石达开遗诗”二十首;《梵天庐丛录》所辑“入川题壁”一首(“大盗亦有道”);《太平天国全史》载“翼王在川遗诗”两首(“一掷孤筹计本非”“垂翅无依鸟倦飞”),其他已知的石达开伪诗还包括:李法章《太平天国志》伪托一首(“孤鼠纵横惯噬人”),《石达开诗钞》载《致湘乡石龙轩先生》四首;《壮族文学史》载“出六合”一首;新《筠连县志》载“翼王题诗”一首等。现存比较确定的石达开真诗仅以下三首
  1.广西白龙洞提壁诗
  太平天国庚申拾年,时于季春,予以政暇,偕诸大员巡视荒郊。山川竞秀,草木争妍,登兹古洞,诗列琳琅,韵著风雅。旋见粉墙刘青云句,寓意高超,出词英俊,颇有斥佛息邪之概,予甚嘉之,爰命将其诗句勘石。以为世迷仙佛者警。予与诸员亦就原韵立赋数章,俱刊诸石,以志游览云。
  挺身登峻岭 举目照遥空
  毁佛崇天帝 移民复古风
  临军称将勇 玩洞羡诗雄
  剑气冲星斗 文光射日虹。
  今广西白龙洞还留有石达开与部下十来位将领的唱和诗碑,是少见的反映太平天国文事活动的文物。
  诗词之中,以五言格律的平仄要求最严格,除了压韵的基本要求外,每句之中的平仄变换也有相当严格的限制。这首诗是即兴的作品,而且还是限韵,信笔挥毫间,却完全符合五言格律的平仄要求。五言格律只要求第二联和第三联对仗,但石达开这首诗在遵守五言格律的平仄规则的基础上,更做到了四联完全对仗,在形式上,这已经是一首上乘之作。民国《宜山县志》评价它“词气豪放,具有世界眼光,非寻常椎埋少年可”,罗尔纲先生认为“从风格上看,石达开此诗风格雄壮,我们之要读他这一句“挺身等峻岭,举目照遥空”的诗句,便会立刻使人联想起麦高文所说的“英雄侠义,勇敢无畏,正直耿介”的气概。这种风格与世传文士伪托的假诗风格是完全不同的。”
  2.驻军大定与苗胞欢聚即席赋诗
  千颗明珠一瓮收,君王到此也低头。
  五岳抱住擎天柱,吸尽黄河水倒流。
  这是1862年石达开大军经过贵州黔西,大定一带时,当地苗族百姓以欢迎“最尊贵的客人”的仪式欢迎石达开大军---将用黄豆,毛稗,高粱,小米,包谷和谷子酿贮,埋藏于地下多年的陈年美酒取出,盛在坛子里,放在花场正中央。用通心的吸管插入坛内。石达开和太平军将士,与苗民们一同,载歌载舞,披着月色,照着营火,手扶吸管,低头畅饮。席间,石达开即兴赋诗一首。首句“千颗明珠一瓮收”,是指美酒系以多种粮食酿成。次句“君王到此也低头”,是因为无论身份如果高贵之人,若不低头便无法将酒吸出。后两句则是说五根手指握住吸管,将酒一饮而尽。石达开这首诗,记的是与苗民欢庆之事,却也同时是在抒发自己的鸿鹘之志。
  3.五言告示
  为沥剖血诚,谆谕众军民:自恨无才智,天国愧荷恩。惟矢忠贞志,区区一片心,上可对皇天,下可质古人。去岁遭祸乱,狼狈赶回京,自谓此愚忠,定蒙圣君明。乃事有不然,诏旨降频仍,重重生疑忌,一笔难尽陈。用是自奋励,出师再表真,力酬上帝德,勉报主恩仁。精忠若金石,历久见真诚。惟期妖灭尽,予志复归林。为此行谆谕,遍告众军民:依然守本分,照旧建功名。或随本主将,亦足标元勋,一统太平日,各邀天恩荣。
  石达开剧照2(12张)如果诗人吟诗不限于律、绝,则石达开离京城出征时所公开贴出的《五言告示》,也可以说是一首好诗。这是石达开向天国军民说明自己被逼离京远征的原委的文告,如果石达开不是能文之士,这份告示自然由军中的老夫子代表;他既能诗能文,而这份告示却又用了很特殊的韵文形式,且能一韵到底,这就不同凡响,绝非一般只会写“等因奉此”的老夫子所能胜任。因此,很可能是出自石达开的亲笔。公文应该明白晓畅,本不应该使用字数受限制的韵文。为什么这篇告示要用韵文,而且要用句子很短的五言韵文?其原因不难推想而知。石达开既有无限愁思要向大家倾诉,但是又不能说得过于明显。这是为了顾全大局。如果把话说得太明显了,就会增长太平天国的内部矛盾,予敌人以可乘之机。他把“疑多将图害,百喙难分清”修改为“精忠若金石,历久见真诚”,就是为了把事情说得更加隐诲一点。既然希望说得隐诲,五言韵文正是最好的形式,可以言有尽而意无穷。全篇所言,都是发自肺腑的心声,充满了真实的感情。从形式上说,《五言告示》自然赶不上《白龙洞题壁诗》;但从真情的流露,“言为心声”,“诗言志”这一方面来说,《五言告示》正是感人至深的诗篇,应在《白龙洞题壁诗》之上。
  石达开虽然能文,但在离京之时,由于历经国难家难友被逼出走,自然心乱入麻。所以用语不够讲究,文义也不够含蓄。到达安徽之后,再来仔细斟酌,就觉得有修改之必要。《五言告示》前后出现字句略有出入的两个不同的抄件,原因在此。此处所录的是修改后的版本,石达开在大多数地区张贴的都是这个版本。
  另外,在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中收录的五首所谓“石达开遗诗”中,第一、二、四、五首是已可以确定伪作,但第三首的真实性还有争议,有一种说法认为梁启超于五首之中独推崇这一首(“前后四章,皆不免下里巴人之诮,独第三章,即以诗论,亦不愧作者之林”),是因为唯这一首是真作,作家鄂华曾撰文称在大渡河边找到过太平军留下的文稿,与世传版本略有出入,认为世传版本是清方将原稿中的篡改后流传民间的,该诗的正确版本是:
  扬鞭慷慨莅中原,不为雠仇不为恩。只觉苍天方愦愦,欲凭赤手拯元元。
  十年揽辔悲羸马,万众梯山似病猿。我志未酬人犹苦,东南到处有啼痕。
  对此,有学者认为“我志未酬人犹苦”的“犹”字是平声,不合律,从《白龙洞题壁》诗看石达开精熟诗律,不会有此错误,有学者认为太平天国禁止怨天,石达开不会写“只觉苍天方愦愦”,但也有人认为石达开远征军后期已放弃宗教迷信,怨天不足为奇,诗词写作讲究“不以词害意”,很多名家或名篇也有出律现象,仅一字出律并不足以证伪。虽然真实性成疑,但该诗精神与石达开的人格、思想高度吻合,故常被引用作对石达开的形容或概括。
  石达开不仅是太平天国一代名将,同时也是晚清中国的武学大家,在战场上,他是以冲锋陷阵、骁勇善战闻名的“悍将”,在武学修为方面,《北平国术馆讲义》更将他与许宣平、达摩祖师、宋太祖、岳武穆、张三丰、戚继光、甘凤池等人并论为中国上最杰出的拳术名家,只可惜由于他的身份敏感,清政府在太平天国败亡后大肆销毁各种对太平天国人物的正面记载,以致他作为武林高手在后世的名声远不能和以上诸人相比。
  据《清稗类钞》《太平天国野史》记载,石达开的拳术“高曰弓箭装,低曰悬狮装,九面应敌。每决斗,矗立敌前,骈五指,蔽其眼,即反跳百步外,俟敌踵至,疾转踢其腹脐下。如敌劲,则数转环踢之,敌随足飞起,跌出数丈外,甚至跌出数十丈外者,曰连环鸳鸯步”,民间认为这种武艺就是后来号称“北腿之杰”的“戳脚拳”,传说石达开还曾将这种武艺传授给选拔出来的士兵,用于作战,
  石达开不仅武功出众,而且内外兼修,他和陈邦森比武的故事已成为后世武林口耳相传的掌故。根据文字记载和口碑传说,两人相约各自击打对方三拳,受拳者不得还击,“邦森拳石,石腹软如绵,邦森拳如著碑,拳启而腹平。石还击邦森,邦森知不可敌,侧身避,碑裂为数段”。
  文艺作品
  石达开
  石达开剧照(9张)石达开既是著名的军事家,又是优秀的政治家,文韬武略都很出众,因此对其经历不够了解的人常误以为他曾经中过科举(连咸丰皇帝都曾误因为他是湖南贡生),并把他想象成和曾国藩年龄相仿,在太平天国时期已过不惑之龄,传统戏曲中,以老生来饰演石达开,央视电视剧《太平天国》中,也把石达开演成一个四五十岁的中年人,对观众造成了很大误导。实际上,石达开在被洪秀全“访请出山”时只有16岁,金田起义时19岁,在湖口、九江大捷中令曾国藩兵败投水时是23岁(时年曾国藩46岁)在成都英勇就义时年仅32岁,是不折不扣的少年英雄。
天国诸王后裔
  一 东王杨秀清&
  太平天国东王在浙有后裔&
    由于从清朝到民国的很长一段时期内,杨秀清被史家描绘成恶徒,杨家人一直不愿公开这段家史。最近,其后裔才打破禁忌,发起了“杨氏后代寻根”活动,把保持了1
0 0 多年的秘密家史公开出来。&
    据《杨氏后代寻根启事》和杨家后裔提供的家史资料,并经有关专家考证:在太平天国丙辰六年七月(1 8 5 6 年9
月)北王韦昌辉血洗东王府的“天京事变”中,杨秀清出生不久起名“丙照”的儿子,被人救出带到杭州,交由与太平天国有关系的杭州“评话社”主王春乔,后转托一对屠姓夫妇收养,并改名为“屠丙昭”。&
    1 8 6 4 年,太平天国失败时,屠丙昭年方8
岁。他的姑母杨水娇化名“俞氏”,找到王春乔,并成了王的继室夫人,后又将所生女儿许配给侄儿丙昭。由此传宗接代,现已延续到第6
代,健在于世的有5 0 余人。&
  丙昭于1 9 0 4 年去世,其岳母即姑母“俞氏”则于1 9 1 9
年去世,她曾把自己及侄儿丙昭的身世告诉了子孙。于是杨秀清的独孙屠孝根即在履历表格中注明“本姓杨”,1 9 2 9
年他还为自己的一个儿子复姓杨,5 0 年代又为一个女儿恢复了杨姓。&
  二 北王韦昌辉&
  韦昌辉有子韦承业,1856年天京事变中,韦昌辉因罪被诛。事变平息后,韦氏族人并未受到牵连。&
  1859年10月,他随韦昌辉族弟韦俊在安徽池州投降湘军,太平天国覆败后,以不见容于金田百姓而与韦俊等率族人终老芜湖。(太平天国失败后,韦俊曾想捐钱为家乡修建路桥,结果在当地百姓的强烈反对下作罢,金田百姓对首倡举义的韦昌辉还是很怀念,在当地为他修庙供奉,但却拒绝接受天国叛徒的恩惠。)&
  三 翼王石达开&
  寻访石达开后裔&
  据《中华姓氏书法大词典》记载,在四川涪陵有一个很奇怪的姓氏:“陈没”,这个姓氏就是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的后裔。&
  1863年6月,石达开所率领的太平军在大渡河畔陷入清军和奴隶土司武装的重围之中,在突围无望的情况下,石达开决定“舍命以全三军”,以自己走进清营为条件,要求清军赦免所部七千残众的性命。在石达开走进清营以前,他的几位“王娘”皆投河自尽。据文献记载和口碑传说,当时有位刘王娘提出欲效“庄姬复仇”之故事,并携翼王幼子石定基潜出重围。数月之后,刘王娘被俘,石定基则下落不明。涪陵的“陈没”一族是否系石定基一脉?由于《词典》作者本身是四川人,曾亲自到涪陵考查,此说不无可能。但“陈没”一姓与“石”姓并无直接关联,倒是与“长毛”谐音,而且除《词典》外,涪陵当地也并无关于石达开后裔的口碑,因此,更大的可能是,当地的“陈没”一族是石达开部众的后裔,他们为了躲避清军的追杀,又不愿子孙忘记自身的身份,因此使用与“长毛”音近的“陈没”作为身份标识。同样的情形在四川大凉山彝族聚居区也有,当地居住的“车莫”一姓,即为石达开部众的后裔。&
  虽然涪陵有石达开后裔的说法难以确证,但石达开在广西却留有后裔,并已延续六代。&
  金田起义后,留在石达开故乡贵县的他的原配携子改嫁。在这个孩子周岁的时候,石达开的一位姐姐趁夜将他偷了出来,并和丈夫一起将他抚养成人,对外谎称是石达开姐姐与其丈夫所生。石达开死后,他们为此子更名“永活”,暗意石达开永远活在人们心中。永活生两子,长子天浇,意为“天晓”,即“只有天晓得他是石达开的孙子”,三点水旁,则是英雄遗恨,苍天落泪之意。;次子天祥,意喻期望上天赐吉祥于石达开的子孙。&
  四 英王陈玉成&
  英王陈玉成遗孤之谜得出新解&
  陈玉成有子陈天宝曾被称为幼英王。与其母蒋氏天京陷落前在英王部属护送下辗转到湖南资兴,后陈天宝生陈慎初,并遵祖母命返回广西老家藤县定居。1974年,陈慎初将陈玉成随身携带的七星剑捐献给湖南省博物馆。该馆近代史部主任欧金林副研究员日前确认了这一事实。曾撰有《陈玉成籍贯考》的广西师大钟文典教授昨也对记者说:“我研究过有关陈玉成的四种族谱,在调查中得知当年曾有陈玉成孙媳回广西老家寻祖居。”钟教授说,钟陈两家在陈玉成太婆时代还是一家人,从福建迁徙去的,陈玉成也是客家人。&
  五 忠王李秀成&
  忠王李秀成苗裔考&
  关于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有苗裔留存的记载有数种,得到不止一种文字记载证实并可与口碑相印证的一种是忠王之子李其祥被俘后,以其尚幼,被曾国藩交幕僚道员陈宝箴收养。陈将其带回自己家乡湖南宁乡。后为其娶一妻,生子名国卿(又说国珍)。其祥早死,国卿后被陈宝箴托于其友廖笙阶,被委以大清矿物局司事之职,成家于水口山。&
  另外江苏沐阳有一位自称是忠王嫡子者,称南京城破时年方十一岁,并言忠王被捕后曾为曾国荃以针灸治病,曾国荃痊愈后便以相貌相似之人代刑。后忠王携子逃至沐阳以行医为生。不过此说太过离奇,虽然言者凿凿,仍令人难以置信。只好姑妄听之。&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bl穿越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