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我的祖国诗歌张发彦写成一首诗

“文革”的第二逆流——论互联网不良与非法文言
共 1059 浏览 0 回帖&&
发帖: 1 篇
在线时长: 3 小时
“文革”的第二逆流——论互联网不良与非法文言
转载自:CCTV中学生频道官方网站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电脑逐渐普及,国人的言论表达渠道愈加广泛。人们在享受信息科技进步带来的便捷的同时,网络平台也常被心恶的人所利用,掀起了一轮文革式的“口水浪潮”。这些“浪潮”,在尚不健全的法律之下,肆意逆流。有受到“冲击”的人想竭力制止这滔滔“猛兽”,守在法律最前沿的卫士为了“节省成本”而“视若无睹”,甚至不惜滥用职权,还受害人以“脏水”。那些站在一旁的路人,像猫像狗,好似没有任何思想,匆匆而过,没有过问的关心,也没有细心的帮助。
“文革”的“口水浪潮”
“文革”源于20世纪60~70年代,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场由国家领导人毛泽东错误判断所出现的国民大灾难——它牵累的不仅有政治领域的混乱,还有经济的艰难和人民生活的痛苦。在那个时候,不论个人清白与否,要是被“文革小组”或“红卫兵”看不顺眼,或被人盯上,那便会被人栽赃造谣,从而在肉体和精神上蒙受不白之冤。
反观当下盛行的“网络谣言”现象,我们不得不自省我们天生就如此爱造谣吗?我们不得不扪心自问“造谣”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答案显而易见,我们不可能生而恶俗、造谣带给我们的是无尽的灾难。而这一切,都极似“文革”现象——一群人昧着自己的良心,带着自己的无知,堂而皇之地在公开的网络场合下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地对攻击目标进行恶意造谣诽谤,对“讨厌者”(造谣者从不会想到自己的“讨厌”情绪是否合乎道德的约束,是否符合“法律”的规范。)进行接二连三地“环环相扣”的人身攻击。正是如此浅显的答案,在生活环境养成人们“不去思考”的惰性之下就看似深不可测。
“文革”的第二逆流之案例
何谓“‘文革’的第二逆流”?顾名思义,其为极像“文革”的且在文革之后兴起的具有严重影响的对国人的精神、生活造成品质降低的现象。就在两“高院”发出解释“网络造谣是否合法性”之前,江西就发生了一场原因不大而影响深远的“文革”逆流。
2010年12月,一位名叫“张玉学”的大专生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向李卫华(化名,下文出现该名均为化名)“投稿”。李卫华一方面为了弄清楚事情的原委,另一方面想结识这位所谓“文学爱好者”,便电联他。在他的要求下,李卫华找到他当时就读的学校的领导出面,商量“合作办校刊”的事情。当他们双方在李卫华(化名)学校的老师安排下,见到面就侃侃而谈。当张玉学提到他是中国青少年作家记者协会陕西分会的副主席,还将该协会神吹多么权威,并提议由李卫华建立江西分会。李卫华就半信半疑地答应了。之后,李卫华按张玉学给他的中国青少年作家记者协会外联部的俞正平联系电话(当时,李卫华也小心谨慎,通过网络百度了该协会,进入其网站查阅到该联系电话完全一致)打了过去,俞正平在电话中说要建立分会,担任办公室主任必须交纳“2000元的职务费”、担任理事是“4000元”,担任副主席是“5000元”,担任主席是自负全部分会的筹建费用,并要与地方政府部门有人脉关系。李卫华就开始怀疑这个组织的合法性,为了求证,他先后联系了江西省作家协会、北京市作家协会、国家民政部,而江西省作家协会拒绝支持该协会,并提醒他可能是非法的民间组织——原因是现在民间组织鱼龙混杂,基本上都处于非法状态。而北京市作家协会的回答是刘恒不代表北京市作家协会,他也没有参与过该民间组织的活动和担任任何职务,国家民政部则是经过查档后明确回答该协会未在国家民政部备案登记。而根据民政部网站发布的相关法律,要成立一家全国性的民间组织必须经由国家民政部登记,并有主管单位,才能成立,且以“全国”、“中国”、“中华”等冠名的民间组织的审核要求极其严格,这也是出于便于管理民间组织,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而制定的法律法规。依此,李卫华基本可以断定该协会为“非法民间组织”,加之他多次找民政部验证,民政部也以电子书面的形式回复称属于非法民间组织,可联系执法大队举报。那时,李卫华想既然他们骗了那么多人,还敛了那么多财,便动了恻隐之心,在一语文网博客上发表了记录过他查证该组织情况的日记,还提醒大家小心上当。可是,没过几天,李卫华接到张玉学的电话,张玉学在电话里声称要让我在文坛上立不了足。过了半年,李卫华看到一位原中国青少年作家记者协会副主席刘德馨的揭露该组织的文章,才知道他们举办活动,一次性能骗取参赛者上万元,就加了张玉学的QQ以求证。没想到,张玉学一上线就在QQ上威胁李卫华说要他不准在南昌露面,不然就杀了他。李卫华便焦虑不安,在博客里发了对张玉学恐吓的严正声明。之后,李卫华转回上饶读高中却遭到同学的排斥。直至今年,全国90后作家交流会(原称“中国90后作家联谊会”)领导李开浓和不明身份人发来的恐吓邮件里道出只有李卫华的同学才知道且会造谣的事情,并说出李卫华的老师也说过“李卫华是垃圾”等人身攻击的言论。李卫华很气愤,连他身边的人都不善待我,还对他的正直进行多番污蔑、诽谤,对他的人格进行诋毁、辱骂。从2010年下半年至今,网名为“封尘”和“水小争”的新浪博客上,其二位博主发表了几篇对李卫华、对国家领导人的诽谤、诋毁、污蔑和辱骂。其中“封尘”新浪博客的微博还认证了他是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作者,可见文学才子并非“思想圣人”。李卫华向新浪网申请了三次删除博文的信息,可他们的造谣言论越被删,就越要发,其内容一次比一次恶毒。
在今年春节假期前几个星期,李卫华打电话又查证了上述民间组织的注册情况,结果依然是未在民政部注册,也没在国务院注册。根据《取缔非法民间组织暂行办法》,对跨省的非法民间组织由国务院取缔。可是,民政部的工作人员在电话中以“申请取缔时间过长”为由,要他联系北京市社会团体管理办举报。北京市社会团体管理办受理李卫华的举报后,也留了李卫华的手机号,却杳无音讯。李卫华担心在过节期间,上述组织网站会突然关闭,就没有充足证据举报和取缔他们,就向中国青年报、南方日报、深圳特区报、新京报、今视网等多家媒体电话爆料。可是,这些媒体一直也没有回复。李卫华只能在中青在线、凤凰网、环球网的论坛和自己的新浪博客、QQ空间等通过网络途径将部分证据截屏,将自己的质疑写成文字发布上去。之后,李卫华收到上百封的谩骂和恐吓邮件。而《新课程报?语文导刊》的尹利华编辑就凭着李卫华向他发了几句牢骚而自认为李卫华是因被他枪毙了稿子借机报复他们报社,在华哥的新浪博客里发表了纯个人看法的《&子系中山狼,未得志便猖狂&》一文,其中还有不实的内容和恶意对李卫华的札记部分内容“断章取义”,刻意将完整的一句话只截取半句话,甚至只有一个字,对李卫华进行侮辱、诋毁、谩骂,对李卫华的精神受到严重打击,也对李卫华的人际关系中造成了不良影响。李卫华随即在其博客里发表了对该文的正解。鲁迅文学院图书馆馆长“井瑞”、著名儿童文学家张怀存和上述民间组织成员等人浏览了李卫华的证据博文,原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新媒体中心副主任、人民网理论频道主编陈叶军主动将李卫华揭露上述民间组织的微博消息转载关注。就是有这些人的出现,才给邪恶的“谣言”戴上了无形的枷锁。然而,在日下午至2013年&2月&14日夜间六时四十七分,李卫华连续收到恐吓邮件,且于201年2月13日下午报警。接警员竟将立案责任推给辖区派出所,辖区派出所又以“涉及网络”为由推给网监大队,网监大队则以“只负责协同办案”为由推给派出所。
李卫华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为了尽早从这“谣言”的阴影中走出来,毅然选择参选人大代表。因为在他当时的状态,只有参选人大代表,才能对“打击谣言”起一定作用。在预备参选人大代表的过程中,他也无意中悟出了“不能为一己之利而参选人大代表”——人大代表是代表人民参政议政,是维护所代表的人民群体的代表,便逐渐释然这“谣言”带给他的烦恼和危害。
随后,他就通过法律援助等维权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当他接到信州区公安局的回访电话时,当他听到电话的那边传来“我们出于没有经费而不能接办你的案子”时,他懵了——一个公安部门的经费会不足?难道纳税人的税费都“打水漂”了?像这样基层执法部门为了“压缩成本”而对“非物质侵犯”的案件不是置之不理就是推三阻四。由此可见,要制止“网络谣言”的关键,不是立法,而是执法,而立法也只是制止“网络谣言”的基础。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李卫华又在学校被“信州区教育局信访室主任”召见,该主任要求老师带他到一个单独的空调房间谈。李卫华在班主任的带领下,来到办公室并见到主任。而主任不是找他了解调查他向中央第八巡视组反应的“被老师校长限制网络文明言论”的事情,而是把调查结果摆在他的面前,劝说他签字——在此之前,教育局信访室主任就在投诉举报人李卫华不知情的情况下找被举报人了解情况,这未免有失公允。举报人既然敢举报,就说明举报人有充分的证据,而教育局信访室主任非但没有找举报人李卫华了解情况和搜集证据,而是以“错误结论”来终结这场“被限制网络文明言论”事件。
这环环相扣的“网络谣言”,其背后有没有不为人知的秘密?或许这是一场出于学生们的“思想”所牵扯的“文革”网络口水战;或许这是一场缺乏沟通的“误会”;或许这是一场无休止的“人性善恶”的大拷问……
“文革”逆流的反思
面对“网络谣言”,造谣者以恶小为之的心态随意对他人进行曲解、人身攻击和造谣,甚至煽动身边的亲朋好友加以传谣,是不合法也最不可取的“恶”的体现;受害者看到“谣言”后的维权碰壁和无奈的焦灼,无不体现出中国“法制社会”的不健全,无不体现国民素质整体还没提高。
我们是“人”,人与人之间应该和睦相处。要和睦相处必有一个不可逾越的前提,那便是“守法”和遵循“道德”。当一个人出于无知或好玩而随意散步“谣言”时,另一个人肯定会受到无情的伤害。而当这个造谣者不知哪天被其他人造谣,就沦为那“另一个人”,那越辩越“被奚落和攻击”的“被迫害者”。
有很多人将“谣言”曲解为“有事实可推测的不准确性的言论”,却不知正解“谣言”为“没有相应事实基础、却被捏造出来并通过一定手段推动传播的言论”,&甚至有人会说“造谣者为尚未成年或刚成年但属学生的不算违法”。李卫华的案例是他先后被人出于报复、好玩的心态进行造谣,并通过网络手段传播。当他在被人造谣时间里,只要一搜他的名字,几乎所有的网络平台上都有对他的谣言和人身攻击的言论,甚至被不计其数的网民传播。这些不良的网络言论对他的学习、生活都造成了严重影响,竟不被人所“理解”,还多被“曲解”。
综而观之,我们国家要想引导国民正视“网络谣言”,要想规范“网络言论”,要想让文明遍地开花,唯一的办法就是要大力加强执法队伍的执法观念,降低个人享乐主义和官僚主义的作风,并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积极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罗文辉,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编外成员、江西省杂文学会会员,新浪网签约作家、新浪微博社区委员会委员。)
boboHtml = '';
html += boboH
NTES(".bobo-list").attr("innerHTML", function() {
return this.innerHTML +
}, "utf-8");
下次自动登录
每30秒自动保存一次内容
中东味十足
24小时热帖榜
下次自动登录2013十大网络出炉新成语--《中华魂》2014年02期
2013十大网络出炉新成语
【摘要】:正长发及腰【语源】简化自"待我长发及腰",出自一对情侣的两张照片,一张是中学时期。另一张是穿学士服的毕业照,女孩从短发到长发,两人的爱情一直继续。有网友配诗日:"你陪我从齐肩短发到腰际长发,那么我陪你从纯真青涩到沉稳笃定。"并作评论:"待我长发及腰,少年你娶我可好?"据网友考证,"待我长发及腰,少年你娶我可好"的出处为小说《十里红妆女儿梦》。【例证】诗词本来讲的是缠绵的爱情,网友们发出造句征集令后,句式也变得戏谑和调侃。如"待我长发及腰,秋风为你上膘"、"待我长
【关键词】:
【分类号】:D669【正文快照】:
长发及腰 【语源】简化自“待我长发及腰”,出自一对情侣的两张照片,一张是中学时期=另一张是穿学士服的毕业照,女孩从短发到长发,两人的爱情一直继续。有网友配诗曰:“你陪我从齐肩短发到腰际长发,那么我陪你从纯真青涩到沉稳笃定。”并作评论:“待我长发及腰,少年你娶我可好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J];中华魂;2014年02期
;[J];赤子(下旬);2014年06期
曾飚;;[J];中关村;2003年04期
明媚;[J];健康之路;2005年05期
;[J];政府法制;2011年09期
王海;;[J];中华儿女;2012年12期
子良;腾讯微博;;[J];体育健康知识画刊;2013年07期
孔威棣;;[J];中国边防警察;2012年07期
邵建;;[J];视野;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任悦 郑东红;[N];中国审计报;2004年
崔新艳;[N];政府采购信息报;2006年
黄达琨;[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阿文;[N];今日信息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八师石河子市党的群众路线 教育实践活动学习资料之一经典军垦故事——“十个一”的故事
更改文字大小:
在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之后,八师石河子市为提高学习效果,弘扬兵团精神,师市党委书记、八师政委徐志新同志根据自己多年收集的资料,在众多的军垦经典故事中,整理出珍贵的军垦“十个一”的故事,用来作为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教材。日上午,徐志新同志率领师市四大班子以及副师级以上干部和其他相关人员,来到军垦博物馆,以“忠诚于党、热爱人民、献身兵团”为主题,亲自讲述了这十个生动感人的故事,作为教育实践活动的第一堂党课。
“十个一”的故事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的生动诠释,是广大干部党员对照兵团精神找差距的具体标准,对目前开展好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八师石河子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现将“十个一”的故事编印成册,以供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学习参考。
【军垦经典故事】
1、一群老兵的故事
这群老兵是原二军五师15团的进疆老兵,他的前身是三五九旅七一九团。
1949年11月底,和田发生反革命暴乱,需要解放军紧急去平叛。于是,驻守在阿克苏的五师15团就承担了这个光荣任务。那里到和田的路有两条,一条是公路,是大路也是土路,但走起来很遥远,恐怕需要1个月时间;第二条路是小路,要穿越中国第一大沙漠,十分危险。为了早日完成任务,15团的指挥员果断地选择了横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他们历时18个昼夜,行军790多公里,及时进驻和田,平息了暴乱。
进驻和田之后这些老兵就地转业,建立起十四师47团,从此他们就像一棵棵胡杨一样,把根深深扎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边缘挺立守望,驻守边疆。几十年过去了,他们大部分已经去世,将自己的尸骨也撒在这片荒漠,把子孙后代也留在了这里,目前健在的人已经不多。
建国50周年前夕,兵团领导去看望他们,问他们有啥愿望。这些老兵有的说没坐过火车,有的说没到过乌鲁木齐,还有的说离开王震将军几十年了想见见王震将军。
其中有一个老年痴呆的老军垦,在大家交流的时候他不说一句话,也没有任何表情,当问到当年这些战士的部队番号和名字时候,他马上站起敬礼,准确地报出二军五师15团。这个军礼让兵团领导热泪盈眶,因为这个老兵已经把这个番号、这份忠诚融进了血液里,刻在了骨骼中。
后来,兵团领导把这些老兵带到乌鲁木齐,安排在最好的宾馆。晚上这些老兵看着雪白平整的床单,竟然舍不得在床上睡觉,不认识翻盖的冲水马桶,一拧就来的淋浴喷头不知道怎么用,他们衣服也没脱就在地毯上躺了一夜。第二天服务员进房间打扫卫生,看到没一点褶皱的床铺和躺在地毯上睡觉的老兵们,一下子泪流满面,感动得说不出话来。
第二天,他们到达了八师石河子市。面对广场上矗立的王震将军雕像,没有任何人组织,没有任何人命令,步履蹒跚的老军人自动列队,颤抖着双手向将军行了庄严的军礼,喊出他们驻守和田完成任务发自肺腑的声音:“报告司令员,我们是原五师15团的战士,你交给我们的任务已经完成!”
“老兵精神”永存!
2、一份党费证的故事
日,90岁的陶峙岳正式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风雨人生,沧海桑田。90岁的陶峙岳作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年龄最长的新党员,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他的党费证现已被兵团博物馆珍藏。
在新疆解放不久,鉴于陈云、毛泽民、陈潭秋、邓发、林基路等同志曾先后在新疆培养了一批共产主义者,根据毛主席指示,新疆分局决定分期分批把他们吸收到党内来。包尔汉、赛福鼎等干部就是这时入党而又参加新疆党组织的领导机构的。
此时,二十二兵团刚刚成立,担任司令员的陶峙岳,积极投入到改造部队的运动之中。一天,王震找到陶峙岳,和他谈到入党的事。
“陶司令员,你早该加入到中国共产党的行列了。”王震单刀直入地说。
“我与共产党人一起共事感到很踏实,很放心,能学到许多我以前所不能学到的东西。对于加入中国共产党也非常向往,只是不敢冒昧启齿。”陶峙岳回答道。
“但是,”陶峙岳态度很坚决地说:“我虽然不敢轻易启齿要求加入共产党,但跟着共产党走的决心是坚定不移的。人以国士待我,我当以国士报之;共产党对我如此之信任,我岂能有负所望。”
1949年,陶峙岳参加了全国第一次政治协商会议。回来后,他对王震说:“看到主席台上的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任弼时等党的领袖,我实在太高兴了。我把他们的讲话一字一句地记下来了,决心认真传达执行。”
1952年8月,王震和陶峙岳共赴石河子进行勘察。在途中,王震又向陶峙岳问道:“陶司令,你对共产党有些什么看法?有些什么要求?愿意不愿意入党?”陶峙岳回答道:“是所愿也,不敢请也。”从石河子回来之后,陶峙岳想了很多,决定抽空向王震同志作一次思想汇报。
几天后,王震来找陶峙岳谈把石河子建成新兴城市的想法时,陶峙岳向他袒露了自己对入党问题的心迹和思想转变过程:“我出生在湖南宁乡的一个封建地主家庭,从小受的封建教育很正统,加上家庭的熏陶,使我养成了一种非常守旧规矩的性格。孔夫子说过,‘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我长期以此为训,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洁身自爱、不结党营私的正直的人。后来,涉足社会,受到革命思潮的影响,并由于工作的需要,先后加入了同盟会和国民党,但党务活动我仍不去参加。
“加入到国民党之初,我对共产党的性质毫无认识,后来,蒋介石叛变革命,我作为一名职业军人,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参加了军阀混战,有一段时期甚至成为反共反人民的工具。然而,我对共产党在感情上并无成见,所以,长期内战,使我深感彷徨和痛苦。抗日战争爆发后,我长期在胡宗南篱下,亲眼看到胡拥兵数十万,名为担任河防,实则阴谋反共。对此破坏抗日统一战线的行为,我深感悲愤。当我以军队代表身份参加重庆召开的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时,目睹国民党要员们在大会中争权夺利,使我对国民党完全丧失了信心,对国家的前途也深感忧虑和失望。抗战胜利后,张治中将军出主西北军政,他力主和平解决新疆问题,也力求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和平。对于他的远见卓识,我深表敬佩。”
陶峙岳继续说:“我两度到新疆任职,是受张治中将军爱国情操的影响。新疆和平解放之前,我与赵锡光将军相约,尽力保境安民,等待解放军接管以后,我们就解甲归田,这种洁身而退的思想,说明我对中国共产党是没有认识的。
“我对中国共产党产生良好的印象,是从与共产党人共事时开始的。首先,是在酒泉见到你和彭德怀副总司令。……在北京,见到毛泽东主席,毛主席平易近人,说话推心置腹,不仅关心我的工作,而且极其关心我的思想改造。使我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跟着共产党干是一条光明的路,也是我唯一正确的选择……”
1965年夏季的一天,陶峙岳写了入党申请,郑重地交给了新任兵团政治委员张仲瀚。张仲瀚接到陶峙岳的入党申请后,他反复地阅读思考,嘴里不停地念叨着:这是陶将军长期努力和不断改造之后,对自己思想行为的评价。张仲瀚立即向兵团党委作了汇报,党委意见十分统一,决定报告给党中央,让陶峙岳早一天了却心愿。
然而,事与愿违。不久,“文化大革命”开始了。陶峙岳的入党申请自然被搁置下来。直至1970年,已逾八旬的陶峙岳仍未得到公正的待遇。目睹着工厂停工,土地荒废,生产倒退,陶峙岳忧心如焚。可是自己年事已高,再不能像十几年前那样跑北疆奔南疆,便毅然辞去了新疆军区副司令员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司令员的职务,回长沙养老了。
1982年5月,陶峙岳再次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几个月后,党中央批准他为正式党员。陶峙岳从第一次写申请到正式入党共用了17年时间。
90岁的新党员陶峙岳,在入党申请书上,第一句话这样写道:“我觉得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对崇高理想的追求和有益于人类社会事业的实践。”
2012年7月,河南电视台的名牌栏目《华豫之门》走进新疆,在众多的宝贝和文物里,陶峙岳的党费证显得格外光彩夺目,国内多家艺术品经营机构首席顾问黄鼎激动地说:“对这份党费证我不能估价,也不敢估价,但我送它8个字:无尚珍品、绝无仅有!”
3、一盒药的故事
肖绍武同志是一位普通的炊事员,退休后住在石河子,他曾在二十二兵团司令部当过警卫员,认识张仲瀚政委。1978年,60多岁的肖绍武心脏病十分严重,情况危急,万般无奈之下,他贸然向张仲瀚政委写信求助。
当时,遭受林彪“四人帮”监禁8年之久的张仲瀚刚获得自由,身体十分虚弱,正在北京301医院治病。张仲瀚政委接到信后立刻给肖绍武寄了一大盒治疗心脏病的药并回信安慰。
这封信就是日张仲瀚写给肖绍武的回信,信全文如下:
“肖绍武同志,接来电知你心脏病重甚以为念,望安心静养,千万不要急躁,不要忧虑,不要用力转动……(药品共5种26小盒)病能治好,要有信心。给你寄的药最好注意保存,寄去买药的发票可以向公家报销,所有报销的药费不要寄给我,留给你零用,如还需要什么药,请发电报或写信来,我将尽力采买寄去。
“我病仍重,住在医院里不能动,但最后可以恢复,勿念。
“感谢你为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朱总司令、董副主席、贺龙元帅、陈毅元帅来疆时所进行的精心劳动!祝你早日康复。”
写这封信时,张仲瀚政委患有严重心脏病,自己的生命也危在旦夕,两年后他因心肌梗死,在医院与世长辞。
这封信中殷切关怀的话语,我们不仅感受到了老一辈革命家面对疾病的非凡的勇气,更重要的是他对一位普普通通的下属真心关怀和无私资助。体现出革命军队官兵一致,官爱兵、兵爱官,官兵真挚的感情。这和国民党军队里当官的作威作福、欺压士兵、喝兵血的恶习有天壤之别。革命队伍靠什么打胜仗?那就是干群一心。干群之间、同志之间、官兵之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才能团结一致、亲如一家,才能战胜任何敌人和困难。
4、一壶水的故事
1949年9月底,新疆和平解放后,解放军为了保卫胜利果实和人民群众的财产,对残存在新疆境内的土匪进行了大规模围剿。起初,由于我军不熟悉地形,也付出了较大的代价。原十六师副师长罗少伟就牺牲在剿匪战斗中,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牺牲的一位最高级别的将领。但后来解放军依靠当地的人民群众,很快取得了一次次胜利。绝大部分匪徒不是被消灭,就是投降。但一小撮不甘心失败的反动分子密谋从阿尔金山的青海方向外窜,企图逃避打击。我部某团奉命追击这股土匪,绝不允许他们外逃。
日上午,全团官兵每人肩负步枪或机枪,再加上弹药、铁锹和背包,负重数十斤,高唱着战歌从铁干里克出发,向沙漠开进。由于任务急、时间紧,官兵们每天都是一路小跑着前进,不走100多公里不能宿营。部队行军走到第7天的时候,缺水已经很严重。队伍中没有了前几天行军时的歌声、笑声和欢呼声,一些战士嘴干得裂开了许多小口子,稍一用力就血流满嘴。大家连这点血也要用舌头舔回去,咽下去润润嗓子。
在沙漠里最缺的不是粮食而是水,水是最宝贵的东西,水在那时候比什么都值钱,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沙漠里所有的战士渴的嘴唇全裂了,流血了。加之沙漠白天温度极高,晚上很凉,温差特别大。这时候战士的战斗力大大减弱。因为太渴了,饭也难以下咽。
这时候,团长刘克明拿出了自己的那壶水。这些天,他和他的警卫员一直都在喝一壶水,现在还剩下一壶水了,那怎么办呢?刘团长决定选上一个连的战士,先行到达阿尔金山,后面的战士再随继跟上。他把先锋连召集起来进行了战前动员,并拿出自己的一壶水,请大家传着喝,一个喝上一口,润润嗓子。
大家想象,像当时渴的那种程度,一个战士咕咚咕咚就能把一壶水喝干也不会解渴,但是这一壶水传到第一个战士手里喝了一下,第一个战士又传到第二个、第三个……这个连有100多个战士,最后传到连长手里面,连长一看,那壶水根本就没有动,还是满满的。
然后团长命令再次传,又传了一遍还是那壶水,这个世界上还有没有如此坚强的战士?有没有如此伟大的精神?
此时,连长站起来了,“报告刘团长,我们没有水,流尽最后一滴血也会走到目的地,请你把这壶宝贵的水留下来吧!”
刘团长是位老红军,身经百战,枪林弹雨都没有流过一滴眼泪,但面对这壶水他却热泪盈眶。多可爱的战士啊,他们总是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把天大的困难留给自己!
我们可爱的战士,可敬的战士,确实是钢铁意志打造出来的部队。我们有这种精神就可以打败任何强敌,可以战胜任何困难!
5、一只碗的故事
21团最早是老部队,当年开荒造田,早起晚归,非常的辛苦,有一个新战士吃不了那个苦,他说:“我是来当兵的,不是来受苦的,在我的印象中当兵很威风,可谁知跑到兵团来当兵,天天干这么累的活。说实话我在老家都没有干这么累的活,受这么大的罪,我不安心。”他想开小差,想回家去。
他的思想被一个叫李发彦的排长知道了,李排长就给他做思想工作,然后这个战士说:“你给我做思想工作也没用,我在老家可以吃饱饭,到兵团来当兵饭都吃不饱,干活还那么累,我图个啥,我要回老家。”
排长为了教育他,一方面做思想工作,另一方面知道这个新战士饭量大,当时每天中午饭要送到地里吃,排长就把他的饭倒到这个小战士的碗里说:“你来吃。”小战士说:“我把你的饭吃了,你吃啥?”排长说:“哎呀,我是排长,我还有。”然后排长就拿了个碗在旁边吃,那个战士看了他确实有饭吃,他就吃了。此后第二天排长又把饭倒过来,小战士说:“你还有饭么?”排长说:“有,有,有。”第三天是这样,第四天、第五天……还是这样。
这个战士想:“不对呀,每天带的饭都是定量的。”这个战士就产生了怀疑。他看到排长在旁边一棵树下端了个碗吃的很香,就悄悄的从树后面迂回过去,头伸过去一看,新战士哭了,排长碗里哪有饭,碗里面盛了一碗凉水,他假装在吃饭!
这个战士深深地感动了,哭着说:“排长,你放心,我再也不开小差了,我绝对扎根边疆,我绝对不当逃兵,以后你的饭你自己吃吧。排长啊,我对不起你。”
很多内地人听到这个故事后,都含着热泪说,“兵团精神太感人了,兵团精神太伟大了。”“用兵团精神武装的兵团人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
或许有人要问,这些人究竟图了个啥,他们当时就是有一个崇高的信念,献身边疆,保卫边疆,屯垦戍边,无私奉献。刚才讲到的李发彦排长,积劳成疾,没几年就去世了,一辈子都没过上一天好日子。但是他为了兵团事业,甘于奉献,关爱同志胜过爱自己!他的精神永存,灵魂永存!他给我们兵团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就是我们无数个兵团人生动的、感人的事迹的一个缩影。
6、一双眼的故事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二军、六军在王震将军的带领下,和平解放了新疆。按理这支部队可以回去了,但王震将军说,这支部队应该留在新疆搞建设。为什么,因为新疆这个地方革命基础比较薄弱,这个地方没有一支部队是不行的。最后,这支部队遵照毛主席的命令,在1954年就地转业,成立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从那时起就开始开荒造田。为了不和老百姓争水、争地,兵团都是去最艰苦、最边远的地方开荒造田。当时开荒造田的主要目的就是养活部队,部队不能让人民来供养,粮食多了还要给老百姓。
“一双眼”的故事就发生在兵团成立初期的那一年。兵团成立之初十分艰苦,大家缺衣少吃,工作的条件也十分恶劣,一天到晚劳动强度十分大。平均每天开荒都在12个小时以上,但是吃的都是白菜、萝卜、咸菜,后来连这些蔬菜也断了,就只能吃咸菜,咸菜断了以后就吃馍馍沾盐水。吃了几个月之后,这些开荒造田的战士们因极度缺乏营养,好多都得了夜盲症。
得了夜盲症后晚上回来看不见路,为什么晚上才回来呢?因为当时军垦战士早上早早的起床干活,晚上很晚才能回来。紧张的时候一天三顿饭全都在地里面吃,为了节约时间,吃完以后接着干,一直干到天黑。
战士得了夜盲症后,看不见,回不了家,晚上到处找人都找不到,这个团的领导就以班为单位召开会议解决夜盲症回不来的问题。
那时一个地窝子里住了一个班,开会时提到,我们一个班必须要保住一双眼睛,把我们班里所有的菜给一个人吃,让这一双眼睛不得夜盲症,晚上回来的时候领着我们,手牵手一块回来。
班里通过了这个决议,那么保住谁的眼睛呢?谁又能荣幸得到保住这双眼睛的机会呢?按照常理,人人都会抢着说自己,但是他们却刚好相反,人人都互相推脱,都说我不行我不行,他好他好,保他的。
班长一看解决不了,就说:“这样吧,谁岁数小就保住谁的眼睛,现在开始报岁数。”可是一些战士明明25岁,他却报30岁,明明30岁他却报35岁。兵团的无私奉献精神在这里大放光芒,照亮了漆黑的夜空。
班长没办法就从团部拿上花名册,点到了一个最小的,就给他传达命令:“从今天开始这些菜我们都不吃了,只给你吃。”
作家蒋巍2012年来到兵团,当他听到这个故事后,当时就热泪盈眶,哽咽地说:“伟大的战士、伟大的精神、伟大的兵团!”他写了一篇2万多字的报告文学,刊登在5月28日的《人民日报》上,文章的开篇就选用了这个故事。
7、一件军衣的故事
20年前军垦博物馆文物征集人员走进了八师122团一位普通的军垦战士王德明老人的家中,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大家心情沉重,泪眼模糊。在老人家杂物棚子里,架子上整整齐齐堆放着一摞摞旧衣服,有大衣、有衬衣、有手套、有袜子,甚至短裤。虽然这些衣服布满了大大小小、花花绿绿、材质不一的补丁,但仍然依稀分辨出它们最初是一件件军装啊!
大家可能会有疑问,当时部队是供给制,军装全是配发的,怎么会穿得这么破旧呢?
解放初期,为了发展生产,保障供应,开展对奸商的经济斗争,于日,成立了新疆军区生产合作社,主要任务是开办工厂。这个合作社当时没有任何资金,全靠指战员自力更生、白手起家去创办。王震司令员指示,军区直属部队每人每天节约口粮250克(为供给标准的26%),菜金9分6厘(为供给标准的60%),节约津贴费50%。军服的双层衣领改为单层,四个口袋减为两个,这件军衣就是单层衣领,只有两个口袋。一年节省一顶军帽,两套单衣节省一套,每月3元津贴费拿出2元,平均每人每年节约91.2元奉献给国家。
就这样,铢积寸累,聚沙成塔,军垦战士把节约的大笔军费投入军人合作社,作为工业建设的投资。八一钢铁厂、七一棉纺织厂、乌拉泊水电站、六道湾煤矿等自治区最早的工业企业,都是这样建立起来的,没有向国家要过一分钱。军垦人的奉献,终结了新疆没有现代化工业的历史。
王德明老人一辈子没舍得将这些破旧的衣物扔掉,这是他对一个峥嵘岁月的纪念。他把一件军大衣捐献给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上面缝满了各种颜色的补丁296块!旁边这件军衣补丁也多达146块!不知老人穿了多少年,浸了多少汗,流过多少血,片片补丁都述说着军垦人辉煌的故事,述说着军垦人不求索取、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一片片补丁就是一枚枚军功章!
8、一首诗的故事
在1957年反右运动中,中国诗坛泰斗艾青被错划成右派。当时任农垦部部长的王震将军出面保护艾青,先是安排艾青去北大荒完达山农场。那里的生活条件差,王震担心他的健康,便决定让艾青来条件相对较好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艾青和夫人高瑛来到兵团。时任兵团副政委的张仲瀚遵照指示,热情欢迎和接待了艾青夫妇,并在生活上做了妥善安排。1960年夏天,王震部长来新疆视察,让艾青陪同下农场、走工厂,尤其是到了石河子,艾青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片土地。根据艾青的要求,王震将军特地找到当时八师政委鱼正东,直接把艾青安置在了石河子,住在八师大院里,生活上享受师级待遇,主要还是体验生活,搞文学创作。
艾青在石河子一住就是16年。在此期间,他完成了《从南泥湾到莫索湾》、《年轻的城》、《烧荒》、《垦荒者之歌》、《帐篷》等20多首诗作,以及长篇报告文学《沙漠在退却》,以后结集成《绿洲笔记》出版。
艾青一生写过许多首城市题材的诗歌,比如描写外国的《巴黎》、《马赛》、《维也纳》,中国的《张家口》、《上海》等,但《年轻的城》这首诗是写给我们绿洲新城石河子的。比较而言,这首诗更显得清新优美,自然明快。热情歌颂了建设之初的石河子“令人一见倾心”的美,那种田园城市的美丽风光,那种军垦人积极创造新生活的青春燃烧般的激情;他还赞颂了军垦人用自己的血汗努力创造胜似“瀚海蜃楼、蓬莱仙境”的美好家园。
《年轻的城》片段:我到过许多地方,数这个城市最年轻。它是这样漂亮,令人一见倾心;不是瀚海蜃楼,不是蓬莱仙境。它的一草一木,都由血汗凝成!……
今天我们重温这首诗,那就是我们要通过跨越式的大发展,通过实现我们宏伟的建设蓝图,把大诗人艾青如此赞美歌颂过的石河子建设得更美好。
艾青对石河子精神文化领域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他那些伟大现实主义的诗篇,直接鼓舞和激励了我们石河子一代又一代文艺工作者,创造了许多值得骄傲的文艺辉煌,石河子曾一度被誉为“诗城”。
艾青的这首诗,激励我们后人要不断地确立新目标,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奋斗,把石河子建成绿色石城、文化石城、开放石城、活力石城,在伟大的中国梦中实现我们的梦想。
9、一面旗的故事
“我家住在路尽头,界碑就在房后头;界河边上种庄稼,国境线旁牧羊牛。”185团,这个中哈边境的一线团场,和兵团其他一线团场一样,团部在边防驻军的前面,连队在边防哨所的前面,条田路在巡逻线的前面,职工就在国界铁丝网边种地放牧。眼睛山在阿黑吐拜克边防站前面几公里,这里是一连的驻地。一连紧挨着界河,对面就是哈萨克斯坦边境小镇阿列克谢耶夫卡,所以被称为西北第一连。
升国旗唱国歌,对每个中国人而言并不陌生,但大多是在正式场合集体进行。然而却有这样一个庄稼人,15年如一日,每天日出而作时,在庄稼地头举行升国旗仪式。这个人就是沈桂寿,一个载入185团团志的名字。
沈桂寿1964年从江苏支边来到185团,论工作,也就是一名普通的农工。但他耕种的土地就在中苏边境的铁丝网边,每天老沈在地里耕作,抬眼就可看见哈方小镇,可以看见对方哨兵的了望塔。
1979年春天的一天,和往常一样,老沈刚下到地里,就远远看见对方的士兵在郑重其事地升国旗,看上去格外神气。老沈环顾身后四周,除了茂密的庄稼外什么都没有。生性好强的老沈这天心里闷闷不乐:“为什么我不能也升国旗呢?”
第二天,沈桂寿步行一整天,来到35公里之外的185团团部。他要买一面国旗,和国境线那边的士兵一样,每天举行升旗仪式。然而,让老沈失望的是,他跑遍了团部附近所有的商店也没有买到。
这没有难倒老沈。回家后,老沈索性找出家中的红布,和老伴一起连夜缝制了一面国旗。然后又花了整整一天的时间,在庄稼地边用石头垒起一个台基,竖上了桦木旗杆。
又一次太阳升起的时候,国境线那边士兵升旗时,这面略显简陋的国旗同时在老沈的庄稼地旁冉冉升起。我们可以想见,当时,在异国军人的高倍望远镜中,一定可以看见老沈那双粗糙的大手,拉着五星红旗的尼龙绳——如果这双手属于他们的国民,他们也必定会自豪不已。
15年之后,老沈要退休回老家去了,但仍念念不忘升旗。他嘱咐接替自己工作的年轻人:照顾好庄稼,每天一定要升国旗,要让外国人知道,这是中国的领土。
如今,升国旗已成为一连和全团各单位的必修功课。每天清晨,一连和全团职工都会聚集在标准的旗杆下迎着冉冉上升的朝阳升起五星红旗。
10、一座水坝的故事
抗洪筑堤,在内地是保卫人民生命财产的工程,在兵团边境团场却是捍卫国家领土的战斗。在阿尔泰山西南角的十师185团,有一条叫“阿拉克别克”的小河,哈萨克语的意思是“少女的耳环”。历史上边界尚未划定时,中苏一直以这条自然河为分界线。1988年春天,这条小河突发百年不遇洪水,洪流冲垮了中方一侧的龙口,向地势低洼的185团境内奔涌而来,形成了一条新河道,把好几个连队圈成了孤岛。如果滔滔洪水不能重回界河故道,就意味着这几个连队所在的55.5平方公里国土将自然并入苏联境内。
在大量房屋被冲垮的危难时刻,185团战士想的不是自身和财产的安危,而是我们的国土一寸也不能丢失!全团上千人奋不顾身扑上去,大量农用车开进河中,百多名男女青年跳入洪水,只有一个念头——拦水筑坝!他们用胸膛阻拦汹涌的洪水,用生命捍卫神圣的国土!这次堵坝,共牺牲3名军垦战士。5月8日,防洪大坝胜利合龙,阿拉克别克河乖乖地回到了故道。
为绝后患,185团在龙口设立了一个民兵哨所——一间土屋,把“军垦二代”马军武夫妇派到那儿负责巡边和看守水坝分水闸。那里气候严寒又是著名的蚊区,冬天白毛大雪能盖住房门;入夏铺天盖地的蚊虫叮死过树上的乌鸦,咬死过马军武家养的狗。但夫妻俩在水坝一守就是24年,一直陪伴那幢孤零零的土屋守在界河边、哨所旁,守着那清苦孤寂的岁月。穿烂了50多套军便服,磨破了100多双鞋。在马军武夫妇的心中,守卫疆土就是最大的责任,他们每天必须做的,是升国旗、搞巡逻。
2010年、2011年,马军武分别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
咱们军垦战士就是永不换岗的边防哨兵,永不移动的生命界碑!很多人不止一遍地说:兵团人是共和国最伟大的公民!
手机天山网 iPhone客户端
手机天山网 Android客户端
天山网官方微信(微信扫描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爱你的藏头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