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国家层面的城市小学生荣誉称号有哪些 求分类详细解答

请选择年级高一高二高三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高中政治
来源:同步题
题型:材料分析题
2009年年底,国家标准管理委员会颁布了《电动摩托车和电动轻便摩托车通用技术条件》等4项国家标准。按照新标准规定,2010年起,重40公斤以上、时速20公里以上的两轮车称为轻便电动摩托车或电动摩托车,将划入机动车管理范畴。这意味着以后不少电动自行车只要想上路就得先考驾照,上机动车牌照,走机动车道。一时间,这个“质变”成为市民关注、热议的公共话题。某校高二同学围绕“电动车与我们的生活”开展了研究性学习活动。请你身临其境参与探究:某小组的同学通过公安交警部门获得了下列材料:电动车闯红灯、在机动车道行驶、随意横穿马路、逆向行驶、违法带人是最为常见的违法行为,电动车肇事数量已占市区交通事故数量的三成以上。在交通事故死伤人员中,电动车交通事故死亡率仅次于摩托车。如果你是交通警察,请从《政治生活》角度对这些电动车驾驶员进行劝解。请写出劝解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高中政治
来源:同步题
题型:材料分析题
日,中共文明办、国家旅游局组织中国精神文明网、中国旅游网等各大网站参与开展文明旅游“百万游客网上签名”活动,增强公众遵守《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公约》的自觉参与意识。“营造文明、和谐的旅游环境,不仅关系到每位游客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利益。”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高中政治
来源:同步题
题型:材料分析题
网络是言论传播的一种新方式。在我国,公民的网上言论如果不违反《宪法》、《刑法》、《民法通则》等法律、法规,则任何机关、个人、团体、党派均无权干涉。当然,网民也不能为了宣泄自己的情绪而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和国家利益。结合材料,从政治生活角度谈谈你对公民在网上发表言论这种行为的认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高中政治
来源:吉林省月考题
题型:单选题
我国宪法第5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权利”。宪法的这一规定主要说明
[&&&& ]①公民的个人利益应该和国家利益相结合& ②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③民主和专政是辩证统一的&&&&&&&&&&&&& ④公民权利和义务相一致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科目:高中政治
来源:河北省期中题
题型:单选题
微博(MicroBlog)是一个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其140字的语录限定具有书写快、传播广、即时参与和交流等特点,给人们带来一种全新的生活体验。有人认为:在微博上,用户想发表什么观点是自己的自由,博客完全属于自己的地盘,拥有管理权,任何人都不可以干涉。这一观点&
[&&&& ]A.认为在网上发表日记侵犯个人的隐私权 B.肯定了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C.否认了国家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D.否认了在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
科目:高中政治
来源:吉林省月考题
题型:单选题
《中国青年报》报道,因为要求查阅土地登记资料被拒,宁波律师袁裕来向国务院寄去一份建议书,建议国务院对《土地登记资料公开查询办法》进行审查。运用相关知识回答1--2题: 1.公民就某方面的问题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
[&&&& ]①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具体体现&& ②显示了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不断进步&& ③表明提出建议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管理国家事务的基础&& ④说明国家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公民通过建议书反映自己对国家管理的要求,同时,提出建议也是人民尽管理国家的责任。这说明
[&&&& ]A.公民应履行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 B.公民应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C.公民必须在社会主义法制的轨道上行使权力 D.在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
科目:高中政治
来源:同步题
题型:单选题
2010年6月,《浙江省信息化促进条例(草案)》中有关立法禁止人肉搜索的规定引起了广泛争议,有专家指出:“总的说来,针对人肉搜索的态度已经基本达成共识:不要禁止,但要规范。”这一共识体现了
[&&&& ]A、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一致的原则B、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C、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D、监督权是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
科目:高中政治
来源:0119
题型:单选题
微博类似与博客与论坛的综合,用不超过140个文字在网络上发布信息、即时互动。微博在汇聚民众智慧的同时,也可能成为谣言散布的途径。公民在微博上
[&&&& ]A、可以直接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B、可以扩大生活中的政治权利与义务C、有发布自己掌握的一切信息的自由D、有表达的自由也需承担表达的责任2014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专题分类汇编:实用类文本阅读(含详细解答)
文字介绍,需要完整内容请下载!
2014年普通高等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
实用类文本阅读题汇编
(新课标卷Ⅰ)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1927年,第五届索尔维物理会议在布鲁塞尔召开,激烈的辩论很快就变成了一场爱
因斯坦与玻尔之间的“决斗”。这场辩论在三年后的第六届索尔维会议上战火再续,玻尔
获得胜利,他所代表的哥本哈根派因此获得了大多数物理家的认同,他们对量子力
的解释也被奉为正统解释。这次辩论就是著名的“爱因斯坦--
玻尔论战”,有人称之为物理史上的“巅峰对决”。
爱因斯坦和玻尔这两位巨人的背后,是现代物理的两大基础理论——相对论和量
自子力。他们的争论旷日持久,几乎所有理论物理家都被吸引并参与进来,乐此不
疲。尽管两人的理论和思想观点始终没能调和,但他们却结下了长达数十年的友谊
。玻尔高度评价他与爱因斯坦的术之争,认为它是自己“许多新思想产生的源泉”。爱
因斯坦也称赞说:“很少有谁像玻尔那样,对隐秘的事物具有如此敏锐的直觉,同时又兼
有如此强有力的批判能力。他是我们时代领域伟大的发现者之一。”
与爱因斯坦更个性化的独自研究不同,玻尔周围聚集着许多杰出的理论物理家。他
不但有革新的勇气,更是一位伟大的伯乐。他为量子物理培养和组织了一支创新发展
的队伍,人们称之为“哥本哈根派”。后来的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玻恩、海森伯、泡
利以及狄拉克等都曾是其主要成员。
哥本哈根派活动的大本营就是哥本哈根理论物理研究所。该所是玻尔在1917年申请
,并于l921年正式成立的。他以著名家的身份为研究所作担保,筹集了大量资金。
在任所长的40年间,他以特有的人格魅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青年才俊,使研究所成为
当时全世界最重要、最活跃的量子力研究中心。这里先后培养了600多名物理家。玻
尔使这个家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力量发挥到极致,形成了以集体讨论和自由探索为
特征的研究风格。他还经常在此举办非公开的小型年会,邀请各国著名的物理家出席
,相互习,启发交流。这里没有论资排辈,只有挑战与争鸣,形成了富有激情和活力
、不断进取的术精神,人们誉之为“哥本哈根精神”,这种精神至今仍在研究领域
受到推崇。量子力每前进一步,或多或少都与这个派家的合作研究有关。可以
说,玻尔领导的哥本哈根派具备了一个派应有的秀特质。
希特勒上台后,玻尔以访问德国为名,暗地调查德国家的安全情况,然后设法把
可能受到迫害的犹太家转移到安全地方。他还积极创立和参加丹麦救援组织,尽力
帮助逃到哥本哈根的家与其他难民。
德国纳粹控制丹麦后,玻尔起初留在国内,与抗敌组织保持密切联系。他一贯的不合
作态度,令纳粹非常恼火。1943年玻尔受到纳粹分子的威胁,他冒险出逃,历尽艰险,
辗转到达美国。在美期间,为抗击法西斯,他曾参加原子弹的研制工作。在研制过程中
,他就考虑到这一研究成果对未来世界的影响,并曾多次接触英美首脑,建议他们及早
与苏联达成控制原子武器的协议,但没有成功。
二战后,玻尔积极倡导和实施国际间的合作。l957年,美国福特基金会将第一届
“原子为了和平”奖授予玻尔,以表彰他“在全世界迫切需要的原则上,以友好的精神进行
探索,在和平利用原子能以满足人类需要方面作出了榜样”。(摘编自邹丽焱《玻尔
①玻尔(),丹麦物理家。在普朗克量子假说和卢瑟福原子行星模型的基
础上,于l913年提出氢原子结构和氢光谱的初步理论。稍后,又提出‘‘对应原理”。对量
子论和量子力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l927年又提出互补原理。在原子核反应理论、解
释重核裂变现象等方面,也有重要贡献。获1922年诺贝尔物理奖。
(摘自《辞海》第六版)
②1918年,玻尔的老师卢瑟福邀请他赴英国工作,他在回信中说:“虽然哥本哈根大
在财力、人员、能力和实验室管理上,都达不到英国的水平,但我立志尽力帮助丹麦发
展自己的物理研究工作……我的职责是在这里尽我的全部力量。”
(摘自戈革《玻尔集》)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爱因斯坦与玻尔在争鸣中惺惺相惜,爱因斯坦高度评价玻尔的贡献,玻尔也感念
爱因斯坦的支持,他们之间建立了长久的友谊。
B.玻尔以自己创办的研究所为平台,通过邀请各国家前来交流习,使团队的
成员能有机会博采众长,不断发展量子力理论。
C.玻尔敏锐察觉到纳粹将要对犹太人实施迫害,及时转移了大批犹太家,后来
还亲自参加了丹麦的抗敌组织,反对纳粹暴行。
D.玻尔不但有家的直觉,也不乏政治家的远见。他预感到核武器的危害,试图
尽力说服各大国首脑达成禁止使用核武器的协议。
E.玻尔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为技术的国际间合作及和平利用原子能作出了卓
越贡献,并获得了“原子为了和平”奖。
【试题答案】答B给3分,答E给2分,答A给1分;答C、D不给分。
【试题考点】对文本内容的分析概括
【试题解析】A项“玻尔也感念爱因斯坦的支持”不恰当,文中说“玻尔高度评价他与爱
因斯坦的术之争,认为它是自己‘许多新思想产生的源泉’”。C项“后来还亲自参加了丹
麦的抗敌组织,反对纳粹暴行”错误,文中说“他还积极创立和参加丹麦救援组织,尽力
帮助逃到哥本哈根的家与其他难民”。D项“试图尽力说服各大国首脑达成禁止使用核
武器的协议”错误,文中说“建议他们及早与苏联达成控制原子武器的协议”。
(2)为什么爱因斯坦和玻尔的论战被称为物理史上的“巅峰对决”?请结合材料简述原
因。(6分)
【试题答案】①从成员上看,论战双方都是当时物理界的代表人物;②从内容上看,
辩论涉及现代物理两大基础理论——相对论和量子力;③从影响上看,辩论带动了整个
理论物理界的术争鸣。(每答出一点给2分)
【试题考点】分析筛选文章信息
【试题解析】“巅峰对决”是指最高级别之间的较量,这主要从对决双方的身份地位、
争论内容以及影响力等角度分析。辩论的爱因斯坦和玻尔都是当时堪称物理界的巨人
;他们的辩论是现代物理的两大基础理论——相对论也和量子力之间的较量;他们的
辩论几乎把所有理论物理家都吸引并参与进来。
(3)文中说:“玻尔领导的哥本哈根派具备了一个派应有的秀特质。”请结合
材料,具体分析哥本哈根派有哪些“秀特质”。(6分)
【试题答案】①拥有站在术前沿的核心领导人物;②有堪称骨干的家集体;③创
造了独特的术精神。(每答出一点给2分)
【试题考点】筛选文章信息
【试题解析】玻尔领导的哥本哈根派的“秀特质”主要体现在:团队的领导、骨干
成员和团队精神。哥本哈根派有着独特人格魅力引领术导向的领导,有异常活跃成
就卓著的家团队,并且有富有激情与活力、不断进取的术精神。
(4)玻尔“特有的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试题答案】①追求真理,在术之争中胸怀坦荡,不掺杂个人恩怨;②以赤子之心帮
助祖国发展物理研究;③慧眼识才,吸引了大批青年家,并为他们提供发展平台;
④有人道主义关怀,积极营救受纳粹迫害的家。(每答出一点给2分)
【试题考点】探究传主人格魅力
【试题解析】玻尔特有的人格魅力表现在:一是在和爱因斯坦的辩论中,积极追求真
理,并给予术之争高度评价,可看出他坦荡的胸怀;二是积极为祖国丹麦工作,积极
发展祖国的事业,注释②更能说明这一点;三是有革新的勇气,更是一位伟大的伯乐
,吸引大批青年才俊,培养了大批家;四是积极想方设法营救受纳粹迫害的家
,充满了人道主义关怀。
(新课标卷II)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25分)
爱国家邓叔群
经过清华堂八年苦读,邓叔群于1923年经考试公费留美国.两时去的同大多
选择习外交、银行、军事、法律等专业,只有他不听别人劝告,为了解救贫困的中国
农民,一心入读康奈尔大的农林专业。留期间,目睹同胞受到种族歧视,这激发了
他为国争光的民族自尊心,决心在最短的时间内到最精湛的知识。他不仅主成
绩都是A,而且荣获了全美最高荣誉会颁发的两枚金钥趣证幸。正当他博士论文接
近完成时,国内岭南大急需一位植物病理教授,导师惠凑推荐了他,但建议他完成
论文后再回去。邓叔群却认为,到先进知识报效祖国,正是自己求的真正目的,于
是当即回国。
在回国后的十年中,为搜集我国第一手真菌资料,他手提竹篮,攀山入林,一样一样
地采集,逐一鉴定,定名分类。他先后研究鉴定的真菌种类达一两千种,分隶于数个属
,其中首次发现的新属5个,新种121个,为世界真菌资源宝增添了新标本,在世界真
菌史上为我国的真菌谱写了重要的第一章,向世界宣告了中国有自己的真菌
。在世界著名真菌分类家考尔夫教授总结的康奈尔大120年来作出突出贡献的41位真
菌家中,他是唯一的东方人。
抗战开始不久,为了使自己的研究与国计民生关系更为直接,邓叔群转向了林业研究
。他带领助手深入云南、西康、四川一带,勘察森林资源状况。他们冒风雨,顶烈日日
,忍饥寒,摸清了该地区森林资源的组成、分布、蓄积量及病虫害等情况,给制了中国
的早期林型图,并提出了合理经营、开发和管理原始森林的研究报告,为大后方建设提
供了必要的参考。其中森林的材积估算、轮伐期、更新方法、造林方针等,至今仍有参
后来,邓叔群拒绝就任农林部副部长,而在甘肃省建设厅厅长张心一的支持下,举家
奔赴甘肃,开始黄河上游水土保持的研究。经过几年艰苦奋斗,成功创办洮河林场及三
个分场,建立了一整套保证森林更新、营造量大于采伐量的制度,创建了以的方法
经营和管理森林的新模式。邓叔群认为,水利和林、牧之间具有密切关系,要根治黄河
水患,就必须三者并重。为保持黄河上游水土、减轻下游灾害:他提出了森林生态平衡
1948年,邓叔群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随后,中央研究院要求全体高级研究人员迁
往台湾或去美国。他不仅自己明确表示决不离开,还动员其他同宁共同抵制。他对家人
说:“别忘了自己是中国人,要为民族富强而奋斗终生,我决不跟腐败的国民党去台湾,
也不去美国。”其实在他内心深处,对共产党抱有希望和向往,愿与民族同甘苦,共命运
。后来,他早年的生沈其益受东北解放区领导委托,特地到上海邀请他去东北筹办农
院,他欣然接受邀请,并在半年的时间内,带病编写出一整套农林大的教材钢要。
作为沈阳农院创建总指挥,他辛勤工作,调度有方,快速、高效地完成了建设设务。
邓叔群生活俭朴,不图物质享受,新中国成立后,他把抗日战争前在南京购建的花园
洋房捐献给国家,还三次主动提出减薪,抗美援期时,他将自己的积蓄捐作军用。1960
年,他受林业部委托,举办森林病理培训班,为各省培训出教十名专轰技术骨干。培
训结束后,他谢绝巨额酬金,只留一张结业合影作纪念。邓叔群一生的选择,都从人民
和祖国的需要出发,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报国的埋想。
(摘编自《中03真菌先驱——邓叔群院士》
①邓叔群(1902-
1970),中国真菌家.福建福州人。曾任岭南大、金酸大、中央大等校教授,中
央研究院研究员。新中国成立后,任沈阳农院和和东北农院院长、中院微生物研
究所副所长。中院部委员(院士
)。主要著作有)-2-
1-cnjy-com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因为种族歧视使邓叔群深受伤害,激发了他的民族自荨心,他决心用最短的时间
到最精湛的知识,为国争光。
B考虑到岭南大开在即,急需一位植物病理教授,邓叔群听从导师的建议当即
回国,全然不顾自己即将得到的博士位。
C邓叔群采集、鉴定的中国真菌标本,填补了世界真菌研究领域的空白。他本人也因
为在真菌领域的卓越贡献而得到世界同行认可。
D抗战时期,邓叔群与助手开展森林勘察,其研究成果不仅支持了当时的大后方建设
,其中不少内容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E邓叔群基于水利和林、牧并重的思想而提出的森林生态平衡理论,使得黄河上游的
水土得以保持,并减轻了下游的水患灾害。
【答案】A、D【解析】B项错误在于,不是“建议”他“当即回国”。C项错误在于不是如该
项所说“填补了世界真菌研究领域的空白”。E项错误在于还没如该项所说的成为现实
考点定位:此题考点为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
(2)邓叔群不愿意去台湾,也不去美国,而欣然接受邀请去东北筹建农院。他这样做
,既有现实因素,又有思想基础。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6分〉
【答案】现实因素:他早年的生沈其益受东北解放区领导委托,特地到上海邀请他。
思想基础:他心中有要为民族富强而奋斗终生的志愿;他从小受到母亲关于爱国和做
人的教育;他内心深处,对共产党抱有希望和向往,愿与民族同甘苦,共命运。
【解析】解答此题,要抓住题干中“现实原因”和“思想基础”二词,然后分别作答。
考点定位:此题考点为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
(3)在国家需要时,邓叔群是如何主动牺牲个人利益、为国分忧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
析。(6分)
【答案】①当他得知国内岭南大急需一位植物病理教授时,他为了报效祖国,放弃即
将得到博士位,当即回国。②他带领研究小组顶烈日、冒风雨勘察森林资源情况。
③拒绝就任农林部副部长,举家迁往甘肃,进行黄河上游水土保持的研究。④新中国成
立后,他把抗日战争前在南京购建的花园洋房捐献给国家,还三次主动提出减薪,抗
美援期时,他将自己的积蓄捐作军用。此外,他还谢绝了巨额酬金。
【解析】解答此题,要紧扣题干中“如何主动牺牲个人利益、为国分忧”一语,在文本和
“相关链接”中筛选有关信息,然后分条作答。
考点定位:此题考点为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
力层级为探究F。
(4)作为一位爱国家,邓叔群有哪些突出表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8分〉
【答案】①为了报效祖国,在祖国需要自己的时候牺牲个人利益果断回国。②为了搜集第
一手资料进行研究,他不惧艰险,深入实地考察,辛勤工作。③为国家付出自己
的一切:捐献家产和巨额酬金,主动提出减薪等。④不为官位和金钱所诱。
【解析】回答此题,要抓住题目“作为一位爱国家”的限制,在文本和“相关链接”中
认真筛选相关信息,然后分条作答。
考点定位:此题考点为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
力层级为探究F。
(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 题。
从起初遥远的一点,到依稀模糊的轮廓,再到清晰可见的机身,减速、放下起落架、稳
稳在某军用机场降落。“奖状”飞机又一次执行特殊任务凯旋了。-2-1-cnjy-com
走近它,“小”是给人最直观的印象。机身长、宽不过数米,差不多一人多高。而让人很
难想到的是,眼前这小小的“个头”,竟能在13000
米的高空飞行,最大巡航速度0.72马赫,可连续飞行6个小时。一进入机舱,才发现这小
小的“身板”还着实能“装货”:在直径不足1.5米、高只有1.45米的狭窄机舱内,就装有3
个固定座椅,两个座椅在驾驶舱,1个长椅在后舱,各型电子设备占据了舱内大半个空间
。而这也给驾驶“奖状”飞机的机组成员带来了麻烦,狭小的舱内空间,使得除两名驾驶
员外,机组其他人员只能挤坐在一尺见方的小长椅上,蜷缩着直不起腰、伸不开腿,时
间一长,腰酸背疼不说,想方便也找不着地方。但就是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他们每次
执行任务都要连续飞行四五个小时。
谈及飞行经历,机长张凯如数家珍,“自1986
年配备‘奖状’号,我们中队已先后7次入藏,20余次进疆,飞行面积超过250万平方公里
,协助完成10余项重大研攻关,完成抢险救灾任务160余架次。”
多年的飞行,让“奖状”中队满载殊荣,也使他们不少人患上了“职业病”。副教导员孙文
奎说,“每晚7点半要准时守在电视机前看天气预报,不管有没有任务,早晨起来第一件
事就是看天。”“一有灾情,无论天气如何,我们都会自发处于待命状态。在那种情况下
,灾情就是命令,我们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一次,张凯机组飞往重灾区北川遥感航拍,电瓶温度指示灯突然报警,温度直线上升。
如果处理不好,就有可能造成空中断电的危险。千钧一发之时,机长张凯脑海中掠过了
一个个特情处置预案,一个个处置口令也脱口而出:
“下降高度!”
“跳开 号保险丝!”
终于,飞机从7000 余米下降到6000 米,故障被机组成员镇服。
让机组成员终身难忘的是2011年7月的西藏航拍任务。当时,西藏正值雨季,动辄狂风骤
雨,天气变化无常,气象条件非常恶劣;每个成员都出现了较强的高原反应,为了保证
有足够的体力飞行,大家只好边吸氧、边打点滴、边研究飞行计划,最后圆满完成了既
飞险区、闯禁空、测山河、赴震区……一次次的枕戈待旦,一次次的受命飞行,这支“奖状
”中队屡建奇功,满载殊勋。在这光环的背后,蕴含着的是一份大爱。
除日常的训练外,“奖状”飞行团队每年有半年以上的时间在外执行飞行任务,陪同家人
的时间自然也就少了许多,有时接到紧急任务,还会和事先安排好的“家事”“撞车”。2·
1·c·n·j·y
或许在有些人的眼里,他们不是合格的父亲、丈夫和儿子,但在家人的心目中,却有着
不同的答案。
一位飞行员家属说道:“选择了飞行员,就是选择了寂寞,为了‘大家’,一点牺牲不算啥
。”一个轻松的回答,一个灿烂的微笑,折射出的是一份包容与关爱。
“总觉得平时亏欠他们的太多,在家的时候就多给老婆孩子弥补一点。”一机组成员轻描
淡写的一句话,道出了这位飞行30多年、6000余小时飞行员的氤氲柔情。
(摘编自苏银成等《探空测地的“九天神眼”》)
13.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奖状”飞机虽“小”,但“装货”能力不小;它的本领也不小,飞行高度高,航速不低,
续航能力强。
B.“奖状”飞机舱内空间逼仄狭窄,机组成员的活动空间不到机舱的一半,这给机组成员
带来了诸多不便。
C.“奖状”号机组1986
年成立以来,飞行架次多,作业面积广;多次参与导航工作,为社会做出了贡献。
D.文章写2011 年7
月西藏航拍一事,突出了“奖状”号机组不怕苦不怕累、勇于克服困难的良作风。
E.这篇通讯点面结合、以小见大,主要通过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来表现中国当代
军人的阳刚之美。
14.文中写北川航拍时排除险情一事,突出了机组群像的什么特征?请简要说明。(4分
15.请根据文本,探析“蕴含着的是一份大爱”这句话的含意。(6分)
15【答案】①机组成员高度的使命感,对国家对人民高度的责任感②家属对机组成员的理
解,对国家事业的支持③机组成员及其家属为“大家”而牺牲“小家”“小爱”的奉献精神(意
思对即可。)
(广东卷)(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小题。
罗哲文(1924-
2012),中国古建筑家。下面是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在罗哲文先生生前对他的访谈
主持人:在您选择职业的年代,建筑可算是一种不入流的行当,您为什么选择了
罗哲文:从我当年进入营造社习建筑到现在,按一般老百姓的话,可以说我和建
筑有缘分,或者说这是一个从偶然到必然的过程。说偶然,是因为抗战时期,营造
社迁到了我的老家四川宜宾,要是迁到别的地方去了,我这辈子可能就不会做这个工作
了。说必然,是因为我从小就喜欢做手工,我还是很喜欢工艺、画画什么的。
主持人:著名建筑家梁思成先生是您的老师,您现在所从事的古建筑保护研究,有
哪些观念是梁先生带给您的?
罗哲文:他有一个观点,中国的新建筑要“中而新”,就是说既要中国式又要有新创造
。他这个观点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所以我现在也在宣传,新建筑一定要中国式,要体
现中国古建筑的秀传统,同时也一定要创新。梁思成先生临终前嘱托我“文物保护的事
情,你一定要做好”,这个重托我一直记在心里,永远也不敢忘掉。
主持人:2013年,您在80岁高龄的时候穿越了罗布泊。很多人都说,您是穿越罗布泊
年龄最大的人。您为什么要在这样的高龄做这样的事?
罗哲文:我们的主要目的是去考察和寻访汉长城。几十年前,我刚接触到长城的时候
,看到一些关于长城的书,其中一本写了从玉门关到尔勒的这段长城,并说这段长城
跟玉门关以东的长城不一样。从那时候起我就想亲自来看一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主持人:考察这段长城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
罗哲文:这段长城对研究整个长城来说太重要了,绝对不能缺了这一块儿。过去曾经
有个错误的说法,认为长城是防御扰掠的,目的在于封闭,但我认为长城是中国最早的
对外开放的见证。汉武帝的时候,打通了丝绸之路,那时的长城就是为了保护丝绸之路
的畅通,所以到了新疆尔勒以西,城墙就没有了,修建了一个一个的烽火台。当时丝
绸之路上荒无人烟,来往的商旅不可能带够整个行程的粮食。此外还有马匹的问题,到
了烽火台,商旅可以补充粮食,更换交通工具。
主持人:到目前为止,您跟长城打交道有多少年了?一共去过长城多少次?
罗哲文:我跟长城打交道快60年了。像八达岭、山海关,去的次数都记不清了,可能
有一百次以上。
主持人:实地考察中,您有没有遇到过危险?
罗哲文:遇到的太多了。差不多十多年前我去考察长城,那儿有个地方非常危险很难
爬上去,我上去的时候还背着相机,结果脚下一滑,差点摔下去没命了。
主持人:现在很多人都称您是中国古建筑方面的一代大师了。
罗哲文:这个我不敢当,不能说是古建筑大师,我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我觉得自己就
是沧海一粟,是大海里面的一滴水。
主持人:对于年轻一代从事古建筑保护的人,您觉得他们最需要习的是什么?
罗哲文:我觉得基本技术一定要到。搞建筑首先你要画出图来,所以画图功夫一定
得有,写文章介绍建筑的结构,你得有基本勘察文献的能力。当时我们做研究,从哪一
本书上可以引用下来的资料,都必须要查原书,不能不经考证就用。像这种基本功年轻
人要,不能偷巧。必须认真,首先要把基本技能、基本理论好。
主持人:在古建筑保护中,您最担心、最忧虑的事情是什么?
罗哲文:最担心的就是技术的传承,特别是工艺的传承。我认为工匠特别重要,没有
工匠不行。另外就是材料,可是现在很多人忽略了这一块儿,很多工艺失传了。
主持人:您搞了一辈子古建筑研究,在您看来,建筑是什么?
罗哲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外国人叫它石头的史书,我说是木石的史书。中国建筑
跟外国的还不一样,外国的建筑主要是石头,我们中国主要是木建的,所以是木石的史
书,是一个综合的艺术,是历史的见证。历史有两个历史,一个是文字的历史,还有一
个是实物的历史。缺少了实物,就没有东西验证文字的历史了。所以文物的价值就在于
它是历史的见证。
(选自《大家》,商务印书馆,2005年,有删改)
19.概述罗哲文先生研究汉长城的过程和结论。(4分)
①过程:从书本研究到实地考察、寻访,纠正错误说法,得出自己的结论。罗哲文先
生在几十年前读了关于汉长城的书籍,80岁高龄时穿越罗布泊,近60年里上百次到八达
岭、山海关实在考察和寻访汉长城,通过画图记录、文字介绍、勘察文献等多种研究方
式,纠正错误认识,得出结论。
②结论:汉长城是为了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而修建的,长城是中国最早的对外开放的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
解答时应先找出罗哲文先生研究汉长城的过程和结论的语句,根据主持人与他的对话
中的提示性词语加以概括即可。
20.在古建筑保护上,罗哲文先生持哪些看法?(5分)
①新建筑一定要中国式,要体现中国古建筑的秀传统,同时也一定要创新。
②年轻一代必须认真好画图及勘察文献等基本技术、基本理论。
③要重视技术的传承,特别是工艺的传承,要培养工匠。
④要重视材料的问题。
⑤古建筑的价值在于它是历史的见证。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
解答时可从主持人和罗哲文的对话中,找出与“古建筑保护”相关的语句,直接提取或
概括即可。
21.访谈呈现了一代大师罗哲文先生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全文逐层分析。(6分)
①责任心强,勇于担当。不忘梁思成先生临终前的嘱托,毕生从事古建筑的研究与保
②信念坚定,身体力行。在80岁高龄时穿越了罗布泊去实在考察与寻访汉长城。
③执着追求,坚持不懈。研究长城近60年,上百次到八达岭、山海关等地方。
④献身,不畏艰辛。在实地考察中,多次遇到危险,甚至差点丢了命。
⑤为人谦虚,淡于名利。“不能说是古建筑大师,我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⑥严谨治,关爱后辈。对年轻一代从事古建筑保护的人的关爱与教育。
⑦谈吐不凡,见解独到。中国建筑是木石的史书,是历史的见证。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及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
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能力层级分别为C和F。
考生解答时应着眼于全文,从罗哲文先生所做的事及相关的态度与看法中,分析归纳
出人物的形象与性格,按题干要求逐层加以分析即可。
(湖南卷)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6分)
一次,妈妈忽见杨必一脸狼狈相,鼻子上抹着一道黑,问她怎么了,她装作若无其事
的。只说:“我囫囵着跌下来的。”
“囫囵着跌下来”,用语是幼稚的创造,思想却很明显,就是整个人从楼上滚下来了。问
她跌下多远,滚下多少级楼梯,她也说不清。她那时才两岁多,还不大会说,也许当时
惊魂未定,自己也不知道滚了多远。
她是个乖孩子,只两件事不乖:一是不肯洗脸,二是不肯睡觉。
每当佣人端上热腾腾的洗脸水,她便觉不妙,先还慢悠悠地轻声说:“逃——逃——逃——
”等妈妈拧了一把热毛巾,她两脚急促地逃跑,一迭连声喊:“逃逃逃逃逃!”总被妈妈一
把捉住,她哭着洗了脸。
(节选自杨绛《记杨必》)
请为上文续写一段杨必“不肯睡觉”的文字。
【答案】我在家时专管阿必睡午觉。她表示要好,尽力做乖孩子。她乖乖地躺在摇篮
里,乖乖地闭上眼,一动都不动,让我唱着催眠歌谣她睡。我把校里的催眠歌都唱
遍了,以为她已入睡,停止了摇和唱。她睁开眼,笑嘻嘻地“点戏”说:“再唱《喜旦娄》(
low,丁尼生诗中流行的《摇篮曲》)。”原来她一直在品评,选中了她最喜爱的歌。我火
了,沉下脸说:“快点困!”(无锡话:“快睡!”)阿必觉得我太凶了,乖乖地又闭上了
眼。我只好耐心再唱。她往往假装睡着,过好一会儿才睁眼。
【解析】答题要求:可以通过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形象,类似于北京卷的
微写作。所写文字必须紧扣阿必“不肯睡觉”,能体现人物天真、可爱等特点,并符合生
试题分析:本题考《文章写作与修改》,注意题干中的“续写”二字,与人物的个性和作
者行文的风格保持一致。
考点:①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②能写文类文章。能力层
级为表达运用 E。
(湖南卷)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6分)
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礼记·曲礼上》)
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谏若不入,起①敬起孝,说则复谏。(《礼记·内则
[注]①起:更加。
简述以上两则材料内容的联系,并就其中一则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
【答案】两则材料的内容都是子女侍奉父母的行为规范,都体现了古代的伦理道德及
其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第一则材料告诉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子女应该把对父母的尊重落实于外出道别、
回家告知等细节之中,努力使父母宽怀、愉悦。在当代社会,做子女的应该更多关注、
理解、尊重父母包括精神情感在内的多方面需求,并以不断完善自我来宽慰父母。
或:第二则材料告诉人们,面对父母的过失,子女不应阿顺曲从,而应该和颜悦色地
坚持规劝,帮助父母改正。当今社会,人们很有必要从古人的行为规范中汲取智慧,努
力构建既明是非、讲原则,又知礼节、重亲情的和谐亲子关系。
【解析】以上两则材料都是讲如何传承传统礼仪文明中“孝文化”:第一则材料是说,
做子女的外出,一定要把自己的去向告诉父母;办完事回到家,也必须面告父母,让他
们知道自己已经回来,以免父母牵挂。出游一定要有个常去的地方,习也要有个固定
的方向。不让父母担心。
第二则材料是说,做子女的,对待父母的过错,既要和颜悦色地诚恳指出,又考虑到
考虑到他们的心情,选择适当的时机,等到父母心情愉快时再进谏。这样既不违背孝道
,又能改善状况。
试题分析:本题考《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至迟在3
前的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孝”字,“孝文化”和“家文化”综合进入高考试题还是第一次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
(湖南卷)2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6分)
人的天性中不是生香卉,便是长野草。所以要适时地给前者浇水,将后者铲除。
(弗兰西斯·培根《谈人的天性》)
你说:“不值得作什么努力:无论你怎么努力,都无法达到完善。”但是要知道,你的
使命不在于达到完善,而只在于越来越近地走向完善。
(列夫·托尔斯泰《生活之路》)
两则材料都谈了个人修身实践,请比较分析它们侧重点的不同,并就其中一则谈谈你
【答案】答案要点提示:前者谈的是人的天性中不是产生好的东西,便是滋生坏的东
西,对其中好的要培养,坏的要铲除;通过设喻,侧重修身实践方法的揭示。后者谈的
看待个人的修身过程,只要不懈努力,必将趋于完善;通过批驳,侧重修身实践应具的
态度。第一则材料启示人们,应常怀惕厉之心,反躬自省辨善别恶,进而付诸行动,去
恶扬善,提升自我。或:第一则材料启示人们,应树立正确人生目标,防止消极怠惰、
自暴自弃,只要积极行动,并持之以恒,就可不断接近理想目标。
【解析】两则材料都谈了个人修身实践,前一则材料侧重于修身的标准与方法,需
要对纷繁复杂的人的天性进行取舍,去芜存菁,是对人的天性好坏的设喻。后一则材料
侧重于修身的目的和要求,需要看到自身努力的作用与价值,只要努力,就会让自己越
来越接近完善,是对“努力无用论”的一种反驳,。
试题分析:本题考的是文化经典研读。这些外国经典名言对我们做人做事都很有启
发,考生联系现实稍做迁移发挥即可。提醒我们要向社会主流价值观和人生观靠拢。
考点: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题。
明代王世贞家有弇山园,园中有一小亭,小亭坐落在丛树之中,四面花草扑地,绿荫
参差,匾额上书“乾坤一草亭”。八大山人也曾画有《乾坤一草亭图》。一个小草亭,为何
扯上广袤无垠、神秘无比的乾坤?又如元代画家吴镇,喜欢独泛小舟于湖中,自称是“浩
荡乾坤一浮鸥。”一只小鸟,为什么说是浩荡乾坤中的一只小鸟?而唐代船子和尚诗云:
“世知我懒一何嗔,宇宙船中不管身。”小舟居然也成了宇宙中的一只船。
宇宙、乾坤,说其大;小亭、小舟,言其小。在小亭中有囊括乾坤的期望,在小舟中
有包裹江海的运思。小,是外在的物;大,是内在的心。从物上言之,何人不小!
但从心上言之,心可超越,可飞腾,可在小亭而妙观天下,可泛小舟而浮沉乾坤。王维
不是有“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诗句吗?
水虽穷,路虽尽,但云起了,风来了,我是一片云,我是一缕风,在这样的心灵中,哪
里还会有穷尽时!
乾坤中的一草亭,江海中的一浮鸥,宇宙中的一只船,反映出人的生命困境以及从此
困境中突围的可能路径。这是一种深层的生命自信。我们每个人都是渺渺宇宙的一个点
,八大山人也有此认知,他早年号雪个、个山,自称“个山人”,这个“个”就是乾坤中之
一“个”,一点。个,也可解释为竹,雪个,即皑皑白雪中的一枝竹,白色天地中的一点
青绿。在《个山小像》中,八大山人录其友人赞语:“个,个,无多,独大,美事抛,名理
唾……大莫载兮小莫破。”八大山人想要告诉人们的是:我山人是天地之中的一个点,虽然
只是一点,当我抛弃欲望的追求,唾弃名理的缠绕,获得自身的独立的时候,我就可以
齐同世界,拥有世界,我就是大全。八大山人笔下的一朵小花,一枝菡萏,一羽孤鸟,
都是一“个”,一点,一个充满圆足的生命。八大的自尊缘此而出。
清初诗人张潮将人的境界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牖中窥月,这是一般的境界,
没有改变山里人只知道山里事的看世界的方式;第二个层次是庭中望月,看到的世界不
再是洞中之天,而是较为广阔的天地;第三个层次是台上玩月,则有“君问穷通理,渔歌
入浦深”的悠然,有包裹八极、囊括乾坤的境界,它站在世界的高台之上。这不是自高自
大,而是心灵的悠游回环。||中国画中通透的小亭,八面无一物的小亭,就是这样的心
灵高台,无边的世界就在高台玩月的灵境中荡漾。那小舟也是如此,它在小河中荡漾,
在开阔的湖面荡漾,在茫茫的大海中荡漾,在无形的宇宙中荡漾,说它是“宇宙船”又有
何不可?中国画家不是看一只鸟就画这只鸟、有一朵花就画这朵花的人,中国画的主流
不是将画作为写实的工具,而是当作表达内在生命体验的工具。画的是这个亭子,但所
要表达的生命体验却不在这亭子中,所谓不离亭子,不在亭子。||高明的画家其实都想
到那高台上去玩月。
16.请简要说明第三段中“个”的含义。(6分)
【答案】“个”从具体物象到抽象观念,形成了三个层面:竹,点,圆满具足的生命。
【解析】按照第三段论述脉络,先从对“个”的解释起——“个,也可解释为竹……”先释为
“竹”;再到“我山人是天地之中的一个点”,释为“点”;最后到“充满圆足的生命”,释为
“圆足的生命”,是为从具体到抽象。其实从该段的最后两句话“八大山人笔下的一朵小花
,一枝菡萏,一羽孤鸟,都是一‘个’,一点,一个充满圆足的生命。八大的自尊缘此而
出”亦可得到答案。
【评点】此题比较容易,但是此题亦有想不到的地方,即是“从具体物象到抽象观念
”,再说,这也不是“个”的含义呀,如果这句话设分的话,考生就吃亏不小了。另外,把
“竹”换成“花”、“菡萏”、“孤鸟”有什么不可呢?
17.请简要分析文章第四段的论述层次。(6分)
【答案】首先,提出人的境界分三个层次;其次,阐述了中国画中的小亭或小舟所体
现的“台上玩月”这一境界的心灵特点;最后,指出中国画家都想达到“高台玩月”的境界
【解析】此段的思路很是清晰,先通过清人张潮提出人的三个层次的境界,引出最高
境界“台上玩月”,而后再从“画小亭和小舟”来论述这个“台上玩月”的最高境界,最后得
出高明的画家都想达到“高台玩月”的境界。(详见文中“||”)
【评点】论述思路题,相对于2012年,(2013年未出)今年是最好的题了。大家都读
得懂,不存在阅读障碍;层次分明,不存在理不清的问题。此题是好题。
18.请结合对文末“不离亭子,不在亭子”的理解,阐释“乾坤草亭”的内涵。(6分)
【答案】“不离亭子”,表达了一个小“点”的生命自信;“不在亭子”,表现了生命在无
限宇宙中的悠游。草亭与乾坤的关系,写出了“小”的个体面对无限“大”的宇宙可采取的
态度,反映了生命困境以及从此困境突围的可能路径。
【解析】句子的内涵,文中定有其踪影。“不离亭子”的踪影在第二段中是“外在的物
”,在第三段中是“个”是“点”;“不在亭子”的踪影在第二段中是“内在的心”,在第三段中
是“圆足的生命”,是“反映出人的生命困境以及从此困境中突围的可能路径”。把这些答
上去,应该不错吧!
【评点】此题所选择的点非常地好,考查考生对文中句子的理解,这样的题,非沉心
分析不可,只要你答得有道理,合乎规范,得分应该不低。
【总评】自2011年以来所选择的论述类文本阅读,此文应位居上乘,因为它很适合中
生的口味,能考出水平,见出能力,起到很好地检选人才的功能。
(辽宁卷)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侯仁之:城市的知音
①1932年,“一·二八凇沪抗战”以失败告终,20岁的侯仁之在苦闷中彷徨。弟弟侯硕之
的一句话,让他下定决心放弃曾想从事的医,投考历史专业。弟弟的那句话是:“医
,只能给个人看病。历史,可给社会治病!”这一年,侯仁之考取燕京大历史专业。
②1937年抗战爆发后北平沦陷,燕京大成为沟通沦陷区、解放区和大后方的秘密通
道。当时正在读研完生的侯仁之承担了将爱国生送往解放区或大后方的工作。抗战胜
利一年后,侯仁之前往英国利物浦大求。2·1·c·n·j·y
③在英国期间,侯仁之进渐接受了历史地理的理念。他意识到,沿革地理存在明显
的局限性。1949年,侯仁之成归国,并将历史地理引入中国。从此,一个新的、
的历史地理逐步建立起来,侯仁之成为公认的“中国历史地理第一人”。
④要搞好历史地理的研究,大量的实地调查必不可少。在张家口考察期间,侯仁之
发现一段长城与众不同。深感疑惑的侯仁之回来后立即查资料,最终确认这是明后期沿
着长城开设的“马市”。如今这种贸易已消失在历史中,但却由遗留的建筑记录下来。从
此,他的研究兴趣由“历史”转向“地理”,而野外考察和考古研究,也成为贯穿他术生
涯的重要内容。
⑤1958年,侯仁之开始了沙漠研究。当时有人认为,沙漠地区不仅文献资料少,而且
调查访问都很困难,难以开展历史地理研究。侯仁之反驳道:“必须勇敢打破旧传统,坚
决走出小书房,跳出旧书堆。”此后数年,侯仁之连续奔赴西北沙瀵进行考察。
⑥1964年夏天,侯仁之在陕北榆林附近的沙漠考察统万城。统万城是5世纪一个少数民
族小王朝的都城,已在沙漠中沉寂了千年。经过细致的调查研究,侯仁之得出结论,统
万城的沙化,是人类不合理活动的结果。那时,人们普遍认为西北沙漠中很多古城被废
弃是“大漠流沙”造成的。而侯仁之却证明,这是“肤浅的广为流传的错误观点”,人类活
动才是造成沙化的主要原因。这直接为后来人们治理沙漠打下了认识基础,侯仁之也因
此成为“沙漠历史地理研究的先驱”。
⑦在这次考察中,
侯仁之还纠正了一个普遍的说法:榆林三迁,即榆林因流沙侵袭而被迫三次南迁。侯仁
之证实,榆林不仅没有三迁,反而在原址五次扩展。古城榆林终于明晰了自己的“身世”
。【21·世纪·教育·】
⑧在术生涯中,侯仁之梳理过脉络的城市有很多。承德、临淄、邯郸、芜湖、敦煌
……在侯仁之的慧眼下,一个个城市的前世今生或者得以浮现,或者更加丰满。他对许多
城市做了深入的研究,充满着热爱。对他而言,北京有着更重要的意义。侯仁之曾说:
“我对北京,是知之愈深,爱之弥坚。”21·世纪*教育
⑨侯仁之在北京定居60年,为北京倾注了大量心血。比如有800多年历史的卢沟桥在2
0世纪80年代还是进京要道。卡车、拖拉机往来穿梭,卢沟桥受损严重。侯仁之对此心急
如焚。他写了《保护卢沟桥刻不容缓》一文,发表在《北京日报》上。6天后,北京市政府决
定,卢沟桥禁止机动车与兽力车通行。如今,经过多次整修的卢沟桥已经得到妥善保护
。侯仁之最为人所知的壮举是保护莲花池。正是因为他的积极奔走,原本要建在莲花池
上的北京西客站主楼东移了100米。“先有莲花池,后有北京城”,北京城的血脉得以保留
⑩当然,与他的研究相比,这些事还只能算作“信手为之”。在几十年的术生涯里,
他以历史地理的眼光,
解决了北京城市起源、城址转移、城市发展的特点及其客观规律等关键性问题。可以毫
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侯仁之,人们可能无法充分解读北京的厚重和韵味。
(摘编自高毅哲《侯仁之:城市的知音》)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文记述了侯仁之的求经历、研历程、丰富的术成果和深远的社会影响,
展现了一位著名的历史地理家的爱国情怀和者本色。21教育
B.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抗战期间,侯仁之身处沦陷区,利用燕京大生的身份
,将爱国生输送到解放区或大后方,为抗战做出了巨大贡献。
C.在对张家口长城的考察研究中,侯仁之切实认识到野外考察在历史地理中的重
要价值。这次考察使他的研究兴趣由“历史”转向了“地理”。
D.侯仁之主张沙漠研究要走出小书房,走进现场,不要依靠旧书堆中的文献资料。
他在陕北榆林附近沙漠的考察研究纠正了人们的错误认识。
E.侯仁之发现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卢沟桥受损严重,便强烈呼吁保护卢沟桥,禁止机
动车和兽力车通行,最终使卢沟桥得到了妥善保护。
(2)侯仁之被称为“城市的知音”,这在文中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
析。(6分)
(3)本文第一自然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4)请结合全文分析侯仁之取得成就的自身因素主要有哪些,并就其中—个方面联
系现实谈谈对你的启示。(8分)
准确审题 深刻立意
——联袂出击,稳抓平均分
[第一讲 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
专题十五 作文       
      ——发掘最大的增分空间
准确审题 深刻立意
20133年高考2年模拟1年原创精品系列
专题18阅读理解——人物故事、人物传记类
【考点定位】201
201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最新专题训练:成语(熟语)3(精析版)
1.(2013届重庆一中高三下第三
实词辨析主要是同义词、近义词的辨析。要求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利用近义词之间
的细微差别来认
实词辨析主要是同义词、近义词的辨析。要求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利用近义词之间
的细微差别来认
2014年高考三轮冲刺必备之核心考点总动员
【高考真题再现】
一、(2013o四川卷)阅读下面的
2014年高考三轮冲刺必备之核心考点总动员
【高考真题再现】
一、(2013o四川卷)阅读下面的
2014年高考三轮冲刺必备之核心考点总动员
【高考真题再现】
1.(2013o新课标Ⅰ卷)阅读下1
2014年高考三轮冲刺必备之核心考点总动员
【高考真题再现】
1.(2013o新课标Ⅰ卷)阅读下1
2014名校第一次模拟金卷语文试题分项汇编之
一、(14届江苏苏州市高三一模)阅读下面的文章,
2014名校第一次模拟金卷语文试题分项汇编之
一、(14届江苏苏州市高三一模)阅读下面的文章,
[]16.2013·辽宁卷概括下面语段的主要信息,不超过50个字(含标点符号)。(5分)
近日,一些5
一、(2013安徽,4—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9分)
陆贾从高祖定天下,
一、(2013安徽,11—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4分)
1.(2013安徽,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富阳二中2014年第二期高一年级适应性考
语文试题卷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1
富阳二中2014年第二高二年级诊断性考试
语文试题卷
时间:100分钟分值:100分
一、基础知识及
吕梁院附中年第二期高二第一次月考试题
(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吕梁院附中高二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3
吕梁院附中高二下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论述类文本阅
2015届山东省临沂市平邑一中高三第二次阶段考试
考生注意: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
2015届山东省济宁市鱼台县第一中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注意事项: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学术荣誉称号有哪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