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慕军用手语语怎么比划

《盛晓玫》-《想起你》-手语视频 _好有爱网
《盛晓玫》-《想起你》-手语视频
相关评论:
急需要盛晓玫的所有的歌曲伴奏音乐。像是《幸福》 ——
伴奏已发送到你的邮箱 请及时查收 满意请采纳哦盛晓玫的《脚步》 歌词 ——
脚步 演唱:盛晓玫 词、曲:盛晓玫 祢的脚步带着我的脚步 一步一步都有祝福 每个脚步我要紧紧跟随 走...盛晓玫是一个信基督教的人么 ——
盛晓玫出身在台湾的一个六口之家,盛晓玫从小就表现出音乐天赋,5岁时参加正声广播公司英文歌唱比赛时,就...《不停赞美》 歌词 谁知道?盛晓玫唱的 。急 ——
Album (专辑): 信心 Song (歌曲): 不停赞美 (Endless Praise) 词曲...盛晓玫的《渴慕》 歌词 ——
渴慕 演唱:盛晓玫 词曲:盛晓玫 耶稣我渴慕你 渴慕我敬拜你 敬拜你使我灵苏醒 耶稣我渴慕你 渴慕来...急需要盛晓玫的歌曲:《幸福》 ——
歌曲已发送到你的邮箱 请及时查收 满意请采纳哦盛晓玫演唱的脚步的歌词是什么? ——
《脚步》 演唱:盛晓玫 词、曲:盛晓玫 专辑:脚步 祢的脚步 带着我的脚步 一步一步都有祝福 每个脚...《恩典够用》歌词 ——
歌手名:盛晓玫 歌曲名:恩典够用 专辑名:脚步 《恩典够用》 演唱:盛晓玫 词、曲:盛晓玫 停下来回...有一首歌叫《脚步》 ——
《脚步》 演唱:盛晓玫 词、曲:盛晓玫 专辑:脚步 祢的脚步带着我的脚步 一步一步都有祝福 每个脚步...盛晓玫的《脚步》吉他谱 ——
/jianpu/69702.html 你看看是这个吗,...热门排行榜
我灵单单渴慕祢赞美诗歌
一键收藏,永不丢失
【最新】我灵单单渴慕祢赞美诗歌完整版
> 我灵单单渴慕你简谱 > 求一首单单喜欢你何彩霞的藏头诗高手帮帮
如鹿渴慕溪水 歌词第一句是“如同鹿渴慕溪水”惟有祢是我心所爱 我渴慕来敬拜祢祢是我的力量盾牌我的灵单单降服与祢惟有
诗歌 如鹿渴慕溪水 国语完整版有吗? 1 更多相关问题&& 如鹿渴慕溪水 歌词第一句是“如同鹿渴慕溪水”惟有祢是我心所爱 我渴慕来敬拜祢祢是我的力量盾牌我的灵单单降服与祢惟有
诗歌 如鹿渴慕溪水 国语完整版有吗? 1 更多相关问题&& 有关写雨的名句或古诗词 最好是寄托对人物的感情的 单单写雨的特点也可以 急急急急急有关写雨的名句或古诗词 最好是寄托对人物的感情的 单单写雨的特点也可以我愿我的所有换今生的永恒,即使你已不在,孤单让我在缠绵细雨又一次想起了有关写雨的名句或古诗词 最好是寄托对人物的感情的 单单写雨的特点也可以 急急急急急有关写雨的名句或古诗词 最好是寄托对人物的感情的 单单写雨的特点也可以我愿我的所有换今生的永恒,即使你已不在,孤单让我在缠绵细雨又一次想起了有关古训的散文、文章、诗集什么的,只要不是单单一句古训,其他有关古训的都行!急需校庆文章:赞美学校的诗歌和散文,赞美老师的不要 507
老师,我想对你说 作文,可以是散文,也可以是诗歌 516
关于雨的有关古训的散文、文章、诗集什么的,只要不是单单一句古训,其他有关古训的都行!急需校庆文章:赞美学校的诗歌和散文,赞美老师的不要 507
老师,我想对你说 作文,可以是散文,也可以是诗歌 516
关于雨的杂诗这首诗中,&故乡事&有很多,为什么单单问起梅花?你认为此诗王维的故乡事三首,这是第二首。 我好像在哪本书上看过诗词鉴赏上说,其实诗人问的,不只是寒梅,更是他日夜思念的妻子。因为“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这“绮窗前”本就是情思无限的,何人在窗前,寂寞看梅开?杂诗这首诗中,&故乡事&有很多,为什么单单问起梅花?你认为此诗王维的故乡事三首,这是第二首。 我好像在哪本书上看过诗词鉴赏上说,其实诗人问的,不只是寒梅,更是他日夜思念的妻子。因为“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这“绮窗前”本就是情思无限的,何人在窗前,寂寞看梅开?求一首单单喜欢你何彩霞的藏头诗高手帮帮老兄们,看到后帮帮忙,在这给各位鞠躬了单车出柳烟, 单车欲问边。 喜气烟尘收, 欢戚不由天。 你若不嫌弃, 何年今夜意。 彩絮扑鞍来, 霞苞霓荷碧。求一首单单喜欢你何彩霞的藏头诗高手帮帮老兄们,看到后帮帮忙,在这给各位鞠躬了单车出柳烟, 单车欲问边。 喜气烟尘收, 欢戚不由天。 你若不嫌弃, 何年今夜意。 彩絮扑鞍来, 霞苞霓荷碧。▲前言
▲聋人文化的定义
▲聋人文化的大本营
▲聋人小区与聋人文化
▲失聪的社会观点
1.病理/障碍模式
2.语言/文化模式
▲聋人自我身份认同
(Deaf Identity)
▲聋人艺术、文学、体育、舞蹈
▲独特的生活方式
1.闪光门铃
2.震动闹钟
3.抽油烟机
4.聋人文字电话 (TTY)&
▲手语翻译中的聋文化因素
1.使用视觉语言 & 自然手语
2.掌握手语的语法
3.了解手语是空间形象的语言
4.透过心灵的传递 &感同身受的同理之爱
▲结语
每一种语言, 背后都有一套文化系统。 很多外国人学习中文, 语音掌握的很好, 但遇上一些历史典故,
似乎就会变得一窍不通。如果有一个中国人向一个美国人说:“夜市上卖的臭豆腐很好吃”,
除非对方实际到中国的夜市品尝过臭豆腐的味道,否则一个外国人怎能理解这一句话真正的涵义?中国人学英语, 又何尝不是如此?
关键在于文化。学习语言如果不学好文化,有时就像盲人摸象,始终无法掌握语言中的真意。
一位优秀的手语翻译员除了掌握好聋人的语言,也需要深入了解聋人的文化。本章除了探讨聋人文化的定义、聋人文化与聋人社区、聋人自我身份认同及其独特的生活方式;重点在于强调手语翻译中聋文化因素的重要性。
聋人文化的定义
Jary & Jary(1998)认为“文化”是人类创造和使用的象征, 文化也可以被认为是构成整个社会的生活方式,
包括行为举止、语言、礼仪、行为规范和信仰系统(引自林伶旭, 2004)。产生聋人文化的主要因素是因为聋人有他独特的语言系统 ----
手语。聋人因其独特的语言系统, 也就自然群聚形成一个群体,彼此分享经验、兴趣、生存的技巧,进而产生类似的行为模式及聋人文化
。所以“手语”就是聋人文化的核心。台湾聋人领袖赵玉平(1997)认为:“文化的产生,肇始于血统、语言和生活习惯,而以语言的影响力最为重大。不同的语言产生不同风格的文化,也深深决定了此种文化的内涵。聋人以手语为母语,加上听觉障碍,无法或难以接受声音讯息的刺激,在无声当中完全依赖视觉吸收资讯的情况下,发展出独具一格的特殊文化来”。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个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
(取自搜英语网站, 2007)。&
虽然中国聋人和健听人,都属于中华民族的一份子,他们有着共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然而由于聋人是听力失聪族群并有他独特的语言系统,其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与能听能说的健听人是有所不同的。综合以上所述,
笔者为聋人文化所下的定义就是 “聋人因其听觉的障碍及其独特的语言系统所产生之独具一格以视觉为导向的特有文化”
。因此聋人文化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不可否认的。
Andrews, Leigh 与
Weiner(2004)等,认为“很多不熟悉聋人文化的专业人士,通常对于聋人将聋人文化和听人文化区分开来的做法感到困惑。在比较美国主流文化与美国聋人文化时,美国的手语语言学研究之父
- 威廉 · 斯多基 (William
Stokoe)(1989)描述,要获得重要与偶发讯息时,聋人是使用视觉,而不是使用听觉。举例来说,聋人使用手语,听人使用口语。听人使用电话和闹钟,听障族群则使用文字电话、电子邮件以及闪灯或震动式闹钟等。这些都反映出不同的日常生活方式”。   台湾的一位听障学者林伶旭改写
Kathleen B. Schreiber的一首诗,很清楚地描述了聋人文化和听人文化的差异:
“你听到笑的声音, 我看到微笑的脸,  
你听到快速的脚步声,我看到律动的步姿。    
你听到警报器声响,我看到闪动的灯光,  
你听到轻快的音乐,我感受到重复的鼓击。    
你听到树叶沙沙作响,我看到摇曳的叶子,  
你听到人们的歌唱,我看到手语歌在舞动。    
你的世界是充满声音,而我的世界是一片哑然。”  (林伶旭, 2004)
听人的世界是吵杂的,聋人的世界却是宁静的。听人以耳朵聆听美妙的音乐,聋人却是用心去感受鼓击的震撼。除非学习手语,走进聋人的世界,否则一般健听人是很难理解聋人的世界和聋人的文化。提倡聋人文化不但能帮助健听人融入聋人群体,更是体现了促进社会和谐、关怀弱势群体的精神。对聋人而言,聋文化教学的目标在于使聋生接受其听力损失并认定自己的价值,进而体认聋人族群也能对国家对社会有所贡献。
二、聋人文化的大本营 & 聋人学校
大部分的聋人出生在听人家庭,而聋童正规的学习手语是从入学开始。Lane, Hoffmeister 与
Bahan在《进入聋人世界的旅程》(A Journey into the Deaf-World)一书中提及:“聋人的领土在哪里?
他们的网络首先是在聋人学校;那儿是美国以及其它国家聋人世界的基地。大部分聋人世界的成员从聋校里获得可以共享的语言及文化”(1996)。由于聋人文化的核心是手语,
教授手语并发展手语的聋人学校自然的成为聋人文化的大本营。
聋校是聋孩子们快乐的园地,聋孩子在听人世界及听人家庭成长的过程中,每一个幼小的心灵总是充满着无法沟通的痛苦。进到聋校,聋生开始学习手语;
与老师、同学舞动着双手,展开无障碍的交流。同时透过手语开始系统并有效地学习文化及科学知识。在聋校所展现的聋人文化有:(1)升旗典礼唱国歌时,
不是开口唱国歌, 全体学生以发自内心的手语来表达对祖国的崇敬(2)集会时以空中前后转动双手 & “舞掌” 来代替双手击掌的
“掌声”(3)以红灯来代替上课绿灯代替下课的钟声(4)当学生们打手势, 没专注老师讲课的内容时,
老师不是拍桌子高喊“同学们,请注意!”而是以脚用力跺地板,以使学生感受地板的震动;或以关灯、开灯的方式让同学注意前方。这些都是在普通学校所见不到之非常独特的学生管理模式。      由于并非每一个县市都有聋校,聋校通常会为远道的孩子安排宿舍,因此有些聋孩子从小就要远离父母开始住校的生活。
然而聋校的宿舍生活却孕育了丰富的聋人文化。住校的聋生在听学长或学姐讲述手语故事的过程中,自然提高其手语的能力。
晚上围在一起谈天说笑的情景,为每一位住校的聋生留下难以磨灭的甜美回忆。一般健听学生喜欢放假,不喜欢开学;然而聋生正好相反,他们喜欢开学,不喜欢放假。因为只有在聋人学校,他们能享受无障碍的交流。      从家长的角度来说,当一个家庭生下一个聋孩子,父母亲肯定是极其悲哀、绝望并难以接受。许多家长到处求医,甚至倾家荡产。当父母亲发现自己的孩子无法得到医治,也就只好接受事实,然而大部分的家长仍然会想尽办法教育自己的孩子学习说话。随着中国特殊教育的发展,聋儿学前教育、语言康复、随班就读等教育措施,确实为聋生语言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口语教育和手语教育应该是相辅相成,
不应该是相互排斥的。
如果为了聋生口语的发展禁止聋人打手语,不仅使聋人无法融入原有的聋人文化,聋人也只能成为听人文化的边缘人。      为了让聋人融入主流社会,
口语教育对聋生是绝对需要的,
然而毕竟只有少数的聋生在口语教育中获得成功。在学前教育及低年级教育的阶段,聋生通过听力和口语训练,拥有了一定口语的基础,但随着学生年级的提高,
知识量的扩充,以聋人易懂的自然手语来传递知识则是绝对需要的。以美国的加劳德特大学为例,
作为全世界唯一的聋人人文大学,在近一百五十年的历史中,培养出了数以万计的聋人人才;若没有健全的美国手语体系,听不清声音的聋人又如何以口语教育来接受博士班、硕士班等高深的学术教育?手语是聋人的语言,为了给聋人提供更好的教育,手语的研究及发展是不可或缺的。目前很多国家,由于聋教育走向了回归主流的趋势,而导致许多聋校萎缩甚至关闭
(注一);笔者认为聋教育的方向不应一味的走向回归主流,而应按照学生的个别差异,给予最合适的教育安置。聋校是聋人文化最宝贵的遗产,应该加以珍惜发展;一代又一代由聋校培养出来的聋人,
更是肩负着传承聋人文化的重要使命。   &注一:1)以台北启聪学校(台北聋校)为例,在1980年代学生人数高达600多人,&
自台湾聋教育走向回归主流, 今年(2008年)台北启聪学校学生人数缩减至269人 (台北启聪学校教务处提供资料) 。2)香港原有4
所聋校, 其中两所 (启声学校和明爱达言学校) 在 2006年、2007年已经陆续停办. 另外一所历史最悠久的真铎学校,
其聋生人数也有明显的下降(引自明报专讯)。3)美国在1950年,有85%
的聋生在聋校就读,在1988年在聋校就读的聋生人数下降至40%,到了2002年只有27%
的聋生选择了聋校,其余的聋生及重听的学生都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 (Padden & Humphries,
三、聋人社区(Deaf Community)与聋人文化
聋人文化在聋校酝酿后,保留并传承聋人文化的地方就是“聋人社区” 。Schein &
Stewart(1995)很清楚地描述“聋人社区并没有伴随邮政号码,它并没有地理的界限。是甚么因素组成这个社区呢?首先是其成员的共同兴趣;第二,聋人通过分享手语,表达他们的兴趣。进而言之,他们积极地寻求与其他聋人联系的手段,包括:聋人组织、聋人刊物和社会事件等。然而,
这些倾向并没有让他们挨家挨户移动;他们的住处间会有合理的距离,使聋朋友间能频繁又舒适地彼此问候。所以要回答“聋人社区在哪里?”
的问题,适当的答案是:“只要有聋人聚集的地方就是聋人社区”。
就像在世界每一个有中国人的角落自然会形成 “唐人街” (China Town);有聋人的地方也会自然的形成“聋人社区” 。
中国人到海外通常凝聚在一起并形成华人组织或华语学校;主要原因是为了保持中国的语言及传统文化。同样,聋人因其独特的语言及文化,也就很自然的形成“聋人社区”
。韩国江南大学李俊宇教授(2004)形容聋人社区是:(1)给聋人带来心理安定感的社区(2)广泛使用聋人手语,让聋人自如交流的社区(3)聋人持有主导权,并以聋人文化为中心的社区。   &
& 提到中国的聋人组织,
首要可以列举“中国聋人协会”。中国聋人协会是隶属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的专门协会,代表聋人的共同利益,反映聋人的特殊需求,维护聋人的合法权益,推进残疾人事业,为广大聋人服务。协会的宗旨是:弘扬人道主义,发展残疾人事业,保障聋人平等地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引自中残联网站,2008)。
“中国聋人协会”之外,代表性的聋人组织就是“中国聋人体育协会”。
中国聋人体育协会是为了促进中国残疾人体育运动的发展,经国务院批准,于1986年12月正式成立(引自法搜网站,
除了以上聋人民间组织之外,各个地区的聋人还会自发形成一些聋人交流聚点。比如北京北海公园的手语角,每周五的上午,会有一群聋人聚在一块儿谈天说笑;上海的鲁迅公园每周三上午也会有聋人固定聚集。聋人聚集在一起不必谈甚么人生哲理、国家大事,他们只要有机会和自己的聋朋友聊聊天、谈谈心,也就心满意足了。手语角的聚集是不分春、夏、秋
、冬。天气再冷,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场所,总是会有聋人聚在一块儿聊天。由于听觉及沟通的障碍,大部分的聋人在工作岗位上多多少少会被孤立。因此他们会珍惜任何一次聋人相聚的机会。每当聋人群体聚在一起,总是会有说不完的“手话”
;而在聚会结束的时候,他们总是会依依不舍的道别。      据Schein 与 Stewart(1995)
描述,有一位聋大学生,由于在听人学校接受教育,在成长的过程中,从来没有遇过聋人。他描述第一次遇到聋人群体的感受时说:“终于,我开始回家了。那是一个爱的经验,我不再觉得我好像是陌生土地上的陌生人;现在我觉得我更像是一个社会中的一份子”。许多在听人世界成长的聋人,第一次接触聋人群体时,都会有类似的感受。
聋人社区会让聋人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能自由自在以他们自己的语言交流,是发扬聋人文化的精髓所在;对聋人来说有其存在的重要价值。
四、失聪的社会观点
过去对失聪的社会观点只有病理/障碍的模式;认为听障者就是残疾人中的一个类别。然而自1960年代,威廉 · 斯多基 (William
Stokoe) 在他的一本专着《手语结构学》(Sign Language Structure)中,
从语言学的角度证明了“手语的确是一种语言,而不是将口头语言以手语呈现的译码系统” (Schein 与 Stewart,
1995)。20世纪60年代之后,陆续一些语言学家开展对美国手语的研究, 印证了美国手语是一个完整的语言。而自从“手语”
被认定是“一种语言”之后,
聋人文化开始相继在美国及其它国家崛起;随着聋人文化的兴起,因此也就产生了语言/文化模式的失聪观点。
1.病理/障碍模式(The Medical/Disability Model)
传统的思想中,将聋人列为残疾人是理所当然的。至今人们仍然以医学的角度来探讨致聋的的原因,
并希望借助助听器、听能训练或人工电子耳蜗(注二)来校正并恢复聋人的听力。Gonsoulin (2001)
提出“医师和听力师的重点在于将听力损失视为一种障碍,或需被检测、治疗或利用手术及扩音来复健的病理状态”。这种
“病理模式的聋”乃在于强调聋人的“听觉障碍”与“缺陷”。有些国家在用词上以“听障” (Hearing
Impairment)来代替“聋”(Deaf),并认为“听障”是更学术、更尊重聋人的一个用词。然而美国聋人却不喜欢使用“听障”这个用词,他们认为“聋”就是听不见,很清楚的表达了聋人就是听不到声音的群体;而“听障”
这个用词却是突显了聋人的“障碍” ,因此美国聋人不喜欢称自己为“听障”,反而认为 “聋人”是最适合表达聋人群体的用词
。在汉字中“聋”是在“龙”的下面有一个“耳”字,这个汉字的由来是因传说中龙的耳朵是听不见的(龙不是以听觉,而是以触觉来感应事物);因此总称听不见的人为“聋人”(木村
与 米内山, &2002)。由日本聋人木村与米内山所写的《聋人文化理解》一书中,
两位聋人作者在探讨日本自1970年代开始提出不要使用 “聋”这个词,最好以“听障”来代替“聋”,然而现在回过头来看的时候,木村 与
米内山却认为“聋”比“听障”更贴切的表达了聋人的真意(木村 与 米内山,
200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注二:
人工耳蜗是一种电子装置,能使重度及极重度耳聋患者获得或重新恢复听觉。它代替病变受损的听觉器官,把声音转换成编码的电信号传入内耳耳蜗,刺激分布在那里的听神经,再由大脑产生听觉。(引自科林听力保健网站,
在近几年来, 随着科技的发展, 助听器和电子耳蜗的发展非常快速。然而许多聋人将这样的现代科技视为聋人文化的危机。台湾的一位聋人作家 -
林旭(2005)在其著作《寂静之外》中发出了这样的心声:“当听人以‘慈善’和‘科技福音’为名,研发人工电子耳与助听器时,并没有考虑到这些科技产品植入或配戴在聋人身体的风险。听得到或听不到不是一个‘客观’的事实,因为植入电子耳之后是一连串的复健,要重新学习解读新声音的讯息,‘听得到’不代表‘能听得懂’。如果因为听人迷信高科技电子耳,强迫聋人放弃手语学习,用残存的听力学口语,学读唇语,回归‘主流’常道,不仅使聋人无法融入原有的聋文化,更只能是听文化的边缘人”。   也许的确有一些聋人因“人工电子耳蜗”而受益,然而如同林旭所说:“听得到”不代表“能听得懂”
;根据笔者的经验,即使电子耳蜗手术成功或借助听器加强听力及口语训练成功的聋孩子,要百分之百完全融入听人的世界,仍然存有一定的难度。“回归主流”教育体制下所培养的聋生往往会成为无法完全融入听人社会,也无法适应聋人社会之文化边缘人。笔者认为,在教育的立场,聋孩子的父母及老师应该教育聋生接纳自己的障碍,认定并了解自己的文化及语言,
进而发展其潜在才华与智慧。
2. 社会语言/文化模式(The Sociolinguistic/Cultural Model)
语言/文化模式的聋,并不强调聋人的听觉障碍与缺陷;其重点在强调聋人是与听人具有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之少数族群。这样的理论对聋人自我的肯定及聋人社区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曾经提及,手语就是聋人文化的核心,然而手语一度在聋教育的历史中是被压抑的。回顾两百多年聋教育的历史,究竟该采用手语还是口语来教授聋人的争辩从来没有休止过。
1880 年在米兰举行的“国际聋人教育会议”
中宣称:“口语构音对恢复聋哑者进入社会,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性,且给聋童在语言上更充实的知识” (Schein与 Stewart,
1995)。自米兰会议之后,教聋生说话便成为聋教育的教学目标。“口语教育”不但在美国和欧美各国纷纷抬头,这样的教育体制更是深远地影响了亚洲国家的聋教育。许多聋校甚至非常偏激的走向口语主义的教育路线,不但老师上课不打手语,甚至禁止聋生在学校使用手语(Schein
与 Stewart, 1995)。
对手语态度的改变始于1960年代。主要因为 1960
年威廉·斯多基完成其著作《手语结构学》并以语言学的角度证明了手语是一种完整的语言。另外在1964年时,斯多基和他的同事们又出版了《美国手语字典》(Dictionary
of American Sign Language)。这两本着作对聋人社区(Deaf
Community)的影响是深远的。如此美国手语地位的提升,有助于聋人社区的自我形象,并为手语语言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Schein与
2005)。手语的重新被认定,不但使手语在聋校中再度开始发展,许多学者也更积极的开始投入了手语方面的研究工作。Courtin
在他2000年的文献回顾中提出:很多研究显示,手语对于聋人的认知功能有积极正面的影响 (引自Andrews, Leigh 与
Weiner , 2004)。
手语语言学的专着和各种研究成果也成为“双语聋教育”(Bilingual Deaf Education)(注三)
发生发展的理论基石(沈玉林,
2005)。1980年代双语聋教育在北欧崛起之后,美国、加拿大、英国、和俄罗斯等国也开始重视并实施双语聋教育。我国双语聋教育的开始是在1996年,由南京的爱德基金会(Amity
Foundation)在南京开办全国第一个“聋儿双语双文化教育实验” 项目。 之后,2004年在挪威聋人福利基金会(Signo
Foundation)的支持下,爱德基金会和江苏省特殊教育专业委员会合作,开始中挪双语双文化聋教育实验项目,此实验项目已经推展至苏州、常州、镇江和扬州等四所特殊学校及西部两省(四川、贵州)四所聋校(贵阳、贵定、乐山、成都)(沈玉林,
吴安安, 2005)。
聋人手语是在聋人群体中自然产生的一种语言,它符合聋人运用视觉获取信息的特征,聋童只要与聋人交往就能自然获得手语,因而自然手语应是聋人的母语。聋童应尽早地掌握第一语言,以方便聋童的沟通与交往,提高聋童的认知水平,促进聋童情感、智力、行为、社会化的发展。主流社会的语言,在我国即汉语是聋童的第二语言。聋人要在主流社会中生活,因此学习掌握主流社会的语言尤其是书面语是非常必要的。聋教育目的之一是让学生熟练地掌握汉语书面语,并能运用汉语书面语或辅以口语进行学习和生活。(沈玉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注三:“双语聋教育”
就是以两种语言进行的聋教育:一种是聋人手语,一种是主流社会语言(主要是书面语)(沈玉林, 2004)。
3. 聋文化宣言
“聋人文化” 一词源自美国,而此概念自1980年开始在美国及欧洲兴起。 当这样的概念传到亚洲, 首先在日本一群主张
“聋人文化”的聋人聚集在一起并提出了“聋人文化宣言 &
即聋人是拥有自己语言之少数民族”。韩国聋教育家及手语研究专家金七官提到:“聋人文化宣言在聋人社区带来极大的回响,也就是不要以病理的角度去看待聋人为残疾人,而应当以拥有独立的语言及文化的角度来看待聋人”(木村
与 米内山, 2002)。
日本聋人社区领袖&木村和米内山(2002)在《聋人文化的理解》一书中提到:第十一届世界聋人大会在日本召开之后的第四年,1995
年日本才开始看到“聋人文化宣言”的曙光。韩国聋人社区领袖
&姜主海(2002)提及聋人文化的认知在日本的聋人社区开始扩散之后,聋人成功的实例开始在日本渐渐的增加。过去日本没有聋人博士,自推行聋人文化宣言之后,诞生了两位聋人律师及数位聋人博士,姜主海认为这样的现象,对日本的邻国
& 韩国而言,不能不感到惊讶和羡慕 (引自木村和米内山, 2002) 。
五、聋人自我身份认同(Deaf Identity)
泰勒(1994)认为“身份”就是“一个人对自己是谁?作为一个人自己有何基本特点的理解”(引自Ohna,
2005)。聋人的自我身份认同与其本身对失聪的观点有着很密切的关系。Glickman 与 Fischer
将“聋人的自我身份认同”分为以下四大类型:    1.听人中心身份认同(Hearing Identity)
“听人中心的身份认同” 倾向于认同听人文化;只喜欢和听人来往并不愿意认同聋人。
Glickman(1993)认为:当一个聋人以病理/残障角度看待自己的时候, 他会把自己看作是一个残疾人;而且和听人比较的时候,
聋人的智力与能力都不如健听人。若聋人持有听人中心的身份认同, 他会认为“聋人是不健康的”,
其社会生活比起健听人也是不够丰富甚至难以满足的。Fischer 表示:持有听人中心身份认同的聋人倾向于追随听人的生活方式(引自李俊宇,
2.边缘型身份认同(Marginal Identity)
“边缘型身份认同”
是指聋人认为自己不属于聋人世界,也不属于听人世界。Glickman(1993)主张:持有此类身份认同的聋人对自己是聋人的定位会产生混淆的现象。由于本身的手语和口语沟通能力不足,无法融入听人的社会,也不能适应聋人的群体。此类“文化边缘型的聋人”与听人和聋人都无法建立深入的人际关系。因此不论是在听人社会还是在聋人社会之中,他们都无法产生自我归属感(引自李俊宇,
2004)。     3. 沉浸型身份认同(Immersion Identity)
“沉浸型身份认同” 是指聋人将自己完全沉浸在聋文化里。Glickman (1993)
提出:持有此种身份认同的聋人,将聋人文化与听人文化分得很清楚;并在两种文化之间强调聋人文化的优越性。与“听人中心身份认同者”
正好相反,持有沉浸型身份认同的聋人不认为聋是种障碍;而将“聋”视为“只是与听人有语言/文化的差异”。此类的聋人认为听人对聋人是不公平的,并常常预备好要如何应对听人。他们持有与听人不同的价值观,认为手语是比有声语言更优越的语言。主张聋人要在聋校接受教育,并反对打手语时加上口语。他们对听人世界持有愤怒的态度,而这种愤怒必须达到双文化身份认同的阶段才会消减(引自李俊宇,
4. 双文化身份认同(Bicultural Identity)
前面提及双语聋教育是指以两种语言进行的聋教育:一种是聋人手语,一是主流社会语言(主要是书面语)。双文化在聋教育中是指聋人认同聋人文化同时接纳听人文化。Glickman
认为:持有双文化身份认同的聋人会尊重聋人文化,也会尊重听人文化,并能认清这两种文化都各有其强点和弱点。当认同聋/听两种文化并能掌握手语和主流社会的语言时,此类型的聋人无论和聋人或听人在一起都会觉得很自在。持有双文化身份认同的聋人对“聋”持有很均衡的观点(引自李俊宇,
表一 列出了Fischer 和 Glickman
所分析出的“聋人自我身份认同”的四种类型。并说明了聋人对失聪的观点决定其身份认同的类型,而其身份认同的定位又会影响其对聋人社区观点及情绪上的特征。
表一 聋人自我身份认同的类型
类型 身份认同 对失聪的观点 对聋人社区的观点 情绪上的特征听人中心身份认同 听人 病理/障碍模式
典型的观点 绝望/忧郁边缘型身份认同 转换身份(Switches)表示没有固定认同 会转换观点(Switches)
转好或转坏(有时正面,有时负面) 混乱/矛盾沉浸型身份认同 聋人 语言/文化模式 肯定的/非相互交换的
对听人的愤怒/对聋人的爱恋双文化身份认同 聋人 语言/文化模式 肯定/个人/统合 自我接纳/对聋人的自信
以教育的角度来分析聋人身份认同时,分别在口语教育和手语教育中成长的聋孩子在身份认同上有很明显的差异。一般来说口语教育背景的聋人会倾向“听人中心的身份认同”
或“边缘型身份认同”。 手语教育成长的聋生会倾向“沉浸型身份认同”或“双文化身份认同”。      综合以上的理论,
笔者对聋人的教育背景与其身份认同的倾向分析如下:      1. 口语教育与聋人身份认同
口语教育成长的聋人会倾向“听人中心的身份认同” 或
“边缘型身份认同”。特别是残余听力较多,听能和口语训练成功的聋孩子更是明显偏向“听人中心的身份认同”。这一类的聋生对失聪的观点是病理/障碍模式的观点。特别其家长的期望或学校的教育方针是要矫正聋孩子的听障缺陷,不准孩子打手语,借助听器及人工耳蜗手术改善孩子的听力并要求孩子以口语来和听人沟通。听人中心身份认同的聋生毕业后进入社会,当发现自己还是和健听人有所不同,在沟通上遇到障碍,无法完全融入听人世界时,其情绪上所显出的特征是忧郁与绝望。此时这一类的聋人会从“听人中心的身份认同”转变为“边缘型身份认同”。
感觉自己不属于聋人世界,也无法适应听人世界;便开始对自己的身份产生混乱和矛盾的情绪。      2.
手语教育与聋人身份认同
手语教育成长的聋孩子,以语言/文化的角度建立健康的自我形象,认同自己的语言和文化,共同的沟通方式会加强聋人群体的凝聚力与认同感。当聋人很明确地认同聋人文化及聋人的语言时,这一类的聋人是属于
Glickman 所提出的“沉浸型身份认同”
。然而当这一类的聋人过于强调聋人文化及手语的优越性,而排斥听人及口语的时候,他们在情绪上所显出的特征是对听人的愤怒及对聋人的爱恋。聋人之所以会产生对听人的愤怒,是因其在成长的过程中,多多少少会受到不平等的待遇或从听人世界而来的压抑,甚至是歧视。因此当聋人以其独特的沟通方式
手语,凝聚在一起的时候,他们自然会抵制或反抗听人来主导聋人教育或聋人社区。偏激的“沉浸型身份认同”会隔离聋人与听人世界,然而双语双文化的聋教育模式为聋人的身份认同找到一个很好的平衡点。
3. 双语双文化聋教育与聋人身份认同&
&&   双语双文化聋教育的理念乃是教育聋生在建立明确的“聋文化身份认同”,并在“聋文化身份认同”之下建立“双文化身份认同”。这种教育不但使聋生肯定自己的文化,同时要接纳听人文化,因为毕竟聋人和听人是生活在同一个天地里,需要彼此尊重、相互扶持。台南大学邢敏华教授于1995年4月在台北启聪学校讲授双语双文化时提及:
“听人要进入聋人文化,唯有尊重聋人,勤学手语,主动和他们相处,才能被接纳。
聋人要进入听人文化,唯有尊重听人,主动告知听人如何协助他们,才不会受伤。
聋小孩也有必要了解自己的文化,尊重自己的语言,有多方和聋成人沟通的机会,才不会日后成为边缘人”&
聋人建立明确的身份认同,目的在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进而肯定自己。而其更高的境界是发挥自己所长,进而贡献国家社会。
六 、聋人艺术、体育和舞蹈
一般而言, 谈到聋人文化,
多多少少会涉及到聋人的艺术、体育和舞蹈等。其实就艺术、体育和舞蹈本身来说,聋人所反映出的文化特质与听人并无太大差异。但因为聋人生理条件的特殊性,
使得他们在学习并创作他们的作品时, 往往能从另一个他们特有的角度创作出与众不同的内涵与深意,
并给观众带来极大的震撼.。
许多聋人的艺术天份非常突出;这是因为失去听觉的聋人自然用心以眼睛观察并体验一切的事物。对无法用言语表达的聋人来说,
绘画、雕刻和园艺等艺术作品是他们除了手语之外, 另一种空间形象的表达方式。每一件艺术作品都可以是人们在宁静中表达
“美”的一种方式;这正符合了聋人在安宁的世界里, 以他们的 “心灵”及 “眼和手”来表达出内心的丰富感情。
除了画画、雕刻和园艺之外,
聋人的艺术可以透过默剧、手语故事和课本剧等方式来展现。默剧,是不用对话或唱歌而只用动作和表情来表达剧情的戏剧形式。具有直观、生动、简洁的特点。是最易被聋人接受的艺术形式。它来源于生活,去伪存真,形象而生动地再现生活,深受聋人群体喜爱。近年来,聋人或模仿影视作品,或自编自导自演的代表作品有《吃鸡》、《喝面条》、《理发》、《诊所》、《市民》、《如此先生》、《马虎上学》等。课本剧,顾名思义,是以教科书内容为蓝本,加上表演者对生活的理解、体验儿童表演的戏剧形式。这也是聋人比较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引自江苏特殊教育网站,
聋人的体育活动除了促进聋人身心健康发展之外, 其宗旨在以体育活动增进国际间聋人的交流与合作, 相互学习、共同发展。国际聋人体委
(CISS)(注四) 是全球地位最高的聋人体育组织, 获得国际奥委会的认可 (赵玉平, 1997)
。每四年举行的聋人奥运会,于2005年1月份在澳大利亚墨尔本举行, 中国体育代表团一百人参加,
并且获得了优异的成绩。第二十一届聋人奥运会将于2009年9月在台北举行。台湾聋人领袖赵玉平 (2007) 陈述:
“我20年来的聋人社区服务生涯中,对于如下的信仰价值一直奉行不渝,包括坚持聋人主体性、强调聋人自治、主张手语沟通、高举聋人文化大旗、期待筹办的经验在聋人社群中代代相传,同时历行以
“体育”争取平权的最高指导原则”。& &
聋人奥运会不但促进聋人身心健康发展并增进了国际间聋人的的交流及合作,同时号召并呼吁全社会关心聋人并关注聋人体育事业。
注四: 国际聋人体委 (CISS) 于 2005年改名为 国际聋人运动总会 (ICSD)
中国最知名的聋人舞蹈家邰丽华曾经说: “舞蹈是我的另一种语言.”
而舞蹈,也使她品尝到无穷的欢乐。如今,邰丽华不仅担任了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演员队队长,出任了中国特殊艺术协会的副主席,同时她也是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形象大使”,先后在40多个国家巡回演出。在2005年中国的春节联欢晚会上,由她和其它20位聋人参演的节目——《千手观音》,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听不到音乐的声音,
却通过台下的手语指挥, 让舞蹈与音乐完美的结合, 聋人舞蹈以此展现了他们渴望通过肢体语言来表达自身对美的追求。
七 、独特的生活方式
聋人的听觉障碍,使其在生活上面对诸多的不便,然而聋人的智慧及科技的发展为他们解决了生活上的不便;聋人独特的生活方式展现了另外一层趣味重重的聋人文化。
门铃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然而不认识聋人文化的听人可能无法想象聋人家里的门铃是以视觉的方式呈现。当你访问聋朋友的家,大门上的门铃装置与一般的家庭没有两样;然而当你按门铃时,聋人家里的门铃不是铃声,而是以闪烁的灯光代替了“叮咚!叮咚!”的门响声。聋人家里的烟雾警铃也是以强光显示紧急状况。      2.代听犬      然而除非在每一个空间都安装闪光门铃,有时在厨房就看不到客厅的灯光闪亮;因此有些聋人喜欢养一只代听犬(hearing
dog):经过训练,某些狗种如同导盲犬协助盲人般,可以替聋人听声音,让听障者知道门铃响、婴儿哭以及警铃响等,以应对各样的情况。   闹钟
在科技发达之前,
聋人在生活中需要面对诸多的不便。我们可以想象,如果聋人必须早起赶火车或汽车的时候,他们应当如何应对?在美国,特别为聋人发明了震动闹钟;将此闹钟放在枕头底下,当时间到时,会以震动的方式让聋人惊醒。目前在中国,大部分的聋人是以手机的震动来当闹钟使用。   油烟机
炒菜过后关掉抽油烟机对听人来说是很自然的事;然而聋人却因听觉的障碍常常会忘记关掉抽油烟机。有些聋人会把一张纸贴在抽油烟机的抽风口,当打开抽油烟机时,纸张就随着气流的流向而摆动;关闭抽油烟机后,由于没有气流的运动,纸张也就随即停止摆动。聋人以此方法提醒自己要记得关闭抽油烟机。
聋人文字电话 (TTY)&
对聋人来说,过去在生活上最大的不便乃是通讯的问题。无法接听电话,使聋人在处理许多事务时,面对很大的障碍。聋人文字电话是过去北美的聋人习惯使用的沟通工具(相隔远距的聋人,以文字打字的方式相互沟通)。随着沟通科技的发达,电子邮件、无线呼叫器、视频的交流及手机短信发送等,都为聋人的生活带来方便与快捷。
八、手语翻译中的聋文化因素
& & 前面已经多次提及聋人文化的核心是手语,
由于手语是一种视觉性的语言, 因此手语翻译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手语翻译员要学会以形象的方式表达手语,
以使聋人容易理解。以下提出四点手语翻译中的聋文化因素,以供手语翻译员来作参考。
使用视觉语言 & 自然手语
大体上,手语可分为‘自然手语’和‘手势汉语’。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龚群虎教授在其《手语问题讲话》一文中提到“自然手语就是聋人在典型交际情况下习惯使用的手势视觉符号系统。手势汉语是对汉语的手势符号化,是将手语建立在汉语的基础上”(2005)。换句话说,若我们以汉语的语序来打手语,就是手势汉语;符和聋人视觉性的语序所打出的手势就是自然手语。在中国,许多的聋校课堂教学使用的手势汉语占有很大的比重,聋教育的部分经验表明手势汉语对聋生的读写能力的发展能起到一些正面的作用;然而学生在课外交流的时候,或毕业后的聋人聚集在一起的时后,聋人的手语会自然转变成以视觉系统为导向的自然手语。
在美国ASL(美国手语American Sign
Language)就是指聋人习惯使用的自然手语。ASL是和英语有区别的聋人视觉性语言,然而ASL在美国已经从语言学的角度被承认是一个独立并完整的语言(Schein
与 Stewart, 1995)。Emmorey
(2002)认为美国手语就像英语一样是可以从词、句子、语法的层次来做分析。如果对口语和手语的音韵系统来做比较;在口语中一个词的音韵系统可以分析为元音和子音;而一个手语的音韵系统可分析为手形(hand
shape)、动作(movement)、位置(location)、方向 (orientation)和非手势的信号(non-manual
signals)(注五)。 Schein 与
Stewart(1995)认为“努力希望学会流畅打出ASL的听人学生们,必须由英语中以听觉 & 顺序(auditory &
sequential)为主的口语想法中, 转为发展以视觉 & 空间(visual &
spatial)为主,以表达其思考的想法”。   注五:非手势的信号是指手势之外在手语中所强调的脸部表情及肢体动作。
当一位手语翻译员以汉语的语序,也就是手势汉语来为聋人群体翻译时,聋人所能理解的信息内容相当的低。因此一位优秀的手语翻译员,必须学会流利的打出以视觉为导向的聋人自然手语;才能将所要翻译的信息更清楚的传达给聋人群体。所以能使用聋人的自然手语来为聋人翻译就是手语翻译成功的关键所在。表二中的几个句子更具体的说明了手势汉语和自然手语的差异。
表二 手势汉语和自然手语的差异手势汉语 自然手语有一个男孩爬树, 从树上摔下来(图 一) 男孩 / 树 / 爬 / 摔下来(图
二)你的手语比他好(图 三 ) 你/ 手语/ 超越他(图 四)今早我看到一辆出租车和汽车相撞(图五) 今早 / 看 / 出租车和汽车
/ 撞(图六)
掌握手语的语法
因为手语是一种视觉性的语言,自然也就形成一套手语的语法,表二分析了汉语与自然手语的差异。下面我们要讨论的内容是:手语词汇的词序和汉语的词序的区别。比如说,
在教室里老师打 “抛球” 这个手势时,如果照字面先打“抛”再打“球”,学生会误以为球还是在老师的手上;聋人易懂的手语应该是先打
“球”,再打“抛”出去的这个动作,才清楚表达球已经抛出去了(请比较图七和图八)。“不用写”
的手势也是一样,如果照字面以汉语的语序来打的时候,先打“不用”,再打“写”,
因为老师后面的手势是写的动作,会误导学生以为要继续写。在自然手语中的一个潜在规则就是否定的词通常放在最后面。因此打“不用写”时,
最好先打“写”,再打“不”, 这样学生会很清楚的明白不用写了(请比较图九和图十)。
另外在生活用语上以 “九路公交车” 和 “交通阻塞” 为例 : 如果按照汉语的顺序来打的时候, “九”打 “数字的九”没有问题,
“路”打 “道路”的路时, 聋人会误以为那一条道路是九号道路。其实九路是指公交车的号码, 因此聋人自然手语的打法是左手握拳 &
代表一辆车, 右手打出九的数字放在车头上, 然后往前推,表示九路车在行驶 (请比较图十一和图十二)。 “交通阻塞”也是一样,
若照汉语的语序逐字的打 “交” “通” “阻” “塞”, 对使用视觉语言的聋人群体来说, 只是将几个手势强行的堆砌在一块儿,
并无法表达 “交通阻塞” 真正的涵义。聋人打 “交通阻塞” 的时候是先用左手比一个车的形状摆在前面, 然后用右手在左手
“车”的后面表达, 有许多的车排成一条长龙, 塞在路面上,如此很清楚的表达了交通阻塞 (请比较图十三与图十四)
&&   如果手语翻译员能先掌握好将每一个手语词汇以空间形象的方式来表达,
进而从词汇 & 句子 & 段落, 打出聋人习惯使用的自然手语, 所翻译的内容也就自然容易被聋人理解。
(2)表情与姿势
脸部的表情以及身体的姿态,可以说是自然手语中手势次序以外非常重要的文法要素。比如说,自然手语中要表达非常生气的时候,可以不必打出“非常”
的手势,只打“生气”,而“非常”的涵义可由脸部夸张的表情更清楚的传达给聋人(请参考图十五和十六)。美国手语已经有一套很明确的手语语法系统,在此语法系统中,当你陈述两个人在对话的情景时,身体的姿势必须向左、向右转动
- 以表明是两个人在对话。比如说,手语翻译中有一段要陈述妈妈和儿子(小明)的对话:妈妈对小明说:“吃饭前不可以吃糖!”小明反问妈妈:
“为甚么? ”妈妈说:“如果你吃糖,等一下吃饭就不香了”小明反抗妈妈:“不 !
我还是要现在吃糖”。翻译这一段对话时,不只你的身体要转动(向左时 & 代表妈妈对小明说话,向右时 & 代表小明向妈妈说话);
同时你的头也要向下,再向上移动(小明对妈妈说话时,他的头一定是往上看,因为妈妈比他高,妈妈对小明说话时则正好相反)。除了身体的转动,手语翻译员的表情及手语的强度能使翻译的内容更明确的传达给聋人群体。
(3)眼睛与眉毛
Stewart(1995)在其著作《动作中的语言》中提及:“在以手语沟通的时候,一定要有眼神的接触,这是聋人文化的一部分,并且在手语中,眼神的接触是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邢敏华译,
2005)。聋人的语言是视觉性的语言,因此以手语交流的时候必须注视着对方来打手语。当手语翻译员为一位聋人做翻译时必须注意这一点,站在台上为许多聋人翻译手语的时候,也需要注意台下聋人的表情及眼神,以追捕观众是否理解台上的翻译。在手语里,眉毛的抬起或下降也能传达一些的讯息。比如说:扬起眉毛可代表疑问或惊奇,当皱眉时,将眉毛下降,就代表反对或猜疑。   &
手语翻译员若能掌握好自然手语的打法,并注意以上所提的几点因素,必定能将所要翻译的信息更清楚的传达给聋人群体。
了解手语是空间形象的语言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著名心理生物学家也是 1981年诺贝尔生理学获奖者, 斯佩里博士的研究结果发现“
大脑两半球各自具有不同的信息加工功能。大脑的左半球可接收语言、文字和符号等方面的信息,并可对信息进行顺序的、逻辑的和分析的加工。大脑的右半球主要接收形状知觉和空间知觉方面的信息,并可对信息进行直观的、形象的、综合性的加工。进一步的研究还表明,左半球主要是逻辑思维,与语言、计算、逻辑推理有关;而右半球主要是形象思维、与空间知觉、想象和创造性相关”。(引自邢台论坛网站,
由以上的理论来推理的时候, 我们可以说聋人的手语是属于形象思维并与空间知觉相关的语言。因此很多人认为 “聋人的推论逻辑能力较弱,
相对的空间形象表达能较强”。Andrews, Leigh 与 Weiner ( 2004 )提出 : “过去认为,
因为美国手语的空间特质和语法,
手语的处理应该是在右半脑进行。然而在美国脑神经学家的实验研究发现聋人打手语者是用其左半脑来处理手语的语法。这些实验使用非语言和语言的测验来对失聪的失语患者施测,
结果显示虽然美国手语是依赖空间关系的语言, 手语主要是由左半脑来处理 (Hickok, Bellugi, 与 Klima, 2001;
Poizner, Klima, 与 Bellugi, 1987)。      总结以上的理论, 虽然手语是以空间形象来表达,
然而因为手语有它的语法, 是一个完整的语言, 因此由左半脑来处理手语也是理所当然的。
此理论也支持了手语是能够表达既抽象又逻辑的概念。如果手语无法表达抽象又逻辑的思维,
美国或其它特殊教育先进国家又怎能培养出打手语的聋人律师或教授。然而能达到如此的境界,
是因为美国手语已经被认定为是一种是一个语言。
另外能使聋生以手语表达抽象又逻辑的概念,
非常重要的一点乃是加强聋生的读写能力;如同对听人而言逻辑思考的能力也需要依靠大量的阅读。为加强聋生理解书面语的能力,
需要一套有系统的手语体系, 将聋生难以理解的书面语说明请楚之后,
藉阅读提升学生的手语及书面语之抽象逻辑思考的能力也就是双语聋教育的精髓所在。
在美国,多年的手语研究工作已经整理出一套有系统的美国手语体系。如果要达到以空间形象的手语来表达逻辑推理的理论,
我国需要对中国手语的语法有更深入的研究, 同时需要更加丰富手语的词汇量。更是需要全面推广双语双文化聋人教育。
透过心灵的传递 &感同身受的同理之爱
手语翻译和一般语言翻译的差异在于:
除了以思考、逻辑掌握手语的语序、语法之外;手语是需要用心灵来传达的一种语言。此理论虽然没有得到专家学者研究的印证,
却是由笔者亲身的经验及与聋朋友们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出 “手语不但是透过脑来思考后传达,
更是透过心灵来传达给对方”      Schein 与 Stewart (1995) 提出 : 影响一个人学习手语的能力,
第一是态度与动机, 第二是同理心 (Empathy) , 也就是你能去理解别人的感受。这就是为甚么在学习手语时.
聋人文化的研习是如此的重要 (邢敏华译, 2005)。如果手语翻译员学会手语翻译的技巧、表情丰富、姿态优美,
但却没有与聋朋友在生活及文化上的交流, 在翻译手语时, 也就无法达到与聋人群体心灵上的交会 。
聋人从小由于听力的障碍导致与健听人有沟通上的困难, 因此他们心中对爱的渴慕是更加深切的。如果一个手语翻译员,
不仅仅将手语翻译当作一种职业,进而更深入聋人的群体, 向聋人学习他们的语言和他们的文化, 当你学会 用 爱和聋人交流的时候,
你就是一位成功的手语翻译员。
在中国聋教育的历史刚刚渡过120周年之际, 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及特殊教育的发展,
聋人参与社会的机会越来越多;因此为聋人手语翻译的需求量也会越来越大。综合以上所述,
一个成功的手语翻译员除了需要掌握好聋人手语的语序、语法及手语翻译的技巧, 同时需要深入聋人群体, 学习聋人的自然手语和聋人文化,
并能用心灵和聋人相交。      期盼“聋人文化宣言”的曙光也能照耀中国两千多万的聋人同胞,
让我国的聋人不再以病理的角度来看待自己为残疾人, 认清自己是拥有独特语言及文化的族群。透过聋人文化的发扬, 祝愿中国的聋人,
不但能树立健康的自我形象, 进而发挥其潜在的才华与智慧, 成为国家和社会的贡献者。
致谢:(推至后记中)
首先谢谢中州大学张宁生教授给我机会一起参与这一本有意义的著作 。身为韩国华侨, 在韩国出生成长,
曾在台湾学习聋教育并从事启聪教育工作,
又到美国接受了聋教育硕士课程;但是由于笔者对国内聋教育及聋人文化知识的缺乏,成为撰写这一章节的一大遗憾 。在完成此章节之际,
我要特别感谢我的每一位聋学生及聋朋友们 —— 让我从他们身上学习聋人文化。也要谢谢烟台的聋朋友们及中州大学手语翻译专业05级学生 ——
原全同学, 在撰写这一章节时和我共同探讨其中的一些课题, 并给予我宝贵的意见。最后我要谢谢台湾台南大学特殊教育系教授 ——
邢敏华博士及香港工会联合会手语老师 & 谢慧璇, 在我写作的过程中提供我一些相关的资料
。本章节经由邢敏华博士以学者的立场;中州大学原全同学以读者的立场进行检阅, 以免笔者抱有太大的偏见,
在此仅以致谢。
1.何静贤,(1987年),《会“说话”的手》,截于:《手与聋》,广州市聋人学校编,广州:科学普及出版社广州分社
2.戴目、闻大敏 编着,(2003年),《百年沧桑话聋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3.沈玉林、吴安安、褚朝俞 主编,(2004年),《双语聋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华夏出版社
4.毛康庄 主编,(2007年),《白头着意栽桃李》,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5.赵玉平 主编,(1997年),《手语大师》,台北:现代经典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6.林伶旭,(2004 年), 《无声的吶喊-台湾聋人文化的形构与危机》, 世新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硕士论文
7.林旭, (2005年)《寂静之外》台北:左岸文化
8.木村, 米内山 与 市田 (2002 ),《聋人文化理解》(聋人社会情报院编 &
& & 译),首尔:聋人社会情报院
9.李俊宇 (2004),《聋人与手语》首尔:人间与福祉
10.Schein, J. D., & Stewart, D. A.,(2005),《动作中的手语——探究手语的本质》(邢敏华
译),台北:心理出版社
11.Andrews, J.F., Leigh, I.W., &
Weiner,M.T.(2003),《失聪者心理、教育及社会转变中的观点》(陈小娟、邢敏华译,2007),台北:心理出版社
12.Lane, H. L., Hoffmeister, R., & Bahan, B. (1996) . A Journey
into the Deaf—World. San Diego: DawnSignPress
13.Andrews, J.F., Leigh, I.W., & Weiner,M.T. (2003) . Deaf
People Evolving Perspectives from Psychology, Education, and
Sociology. NY: Allyn and Bacon
14.Padden,C.,& Humphries,T. (2005). Inside Deaf Culture London:
Harvard University
15.佚名,语言与文化的差异,
2007,搜英语网站.cn/lang/philology/_56005.html
16.佚名,听力损失补偿的方法—人工电子耳蜗,2002,科林听力保健网站.cn/Ques/Ques_HearingAid_12.html
17.大可,邢台论坛
大脑两半球功能与素质教育,转载:辽宁师范大学科研处,,/read.php?tid=7276
18.佚名,民政部、国家体委关于成立“中国聋人体育协会”的通知,2007,/html/text/chl/489/48976.html
19.佚名,专门协会,中国残疾人联合会,,HTTP://WWW./ZMXH/LONGREN/
20.佚名,中国残奥会、中国聋奥会、中国特奥会有了爱心大使,新浪体育网,2004,.cn/o//.shtml
21.佚名,第20届聋奥会中国代表团总结表彰大会在京举行,中国特殊教育网站,2005,http://www.spe-edu.net/Html/cjnews/4688.htm
22.Anonymous,“ About the Deaf
Culture”,2000,/deaf_culture.html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日常用手势语图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