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孟拉小孟搏地区挨着中国那里

  一、多民族概况  缅甸有42个民族,人口较多的有缅、克伦、掸、钦、孟、若开、克钦、克耶等民族,另有巴当、勃奥、茵莱、土瓦、那加、傈僳、拉秀、沙隆等。  缅甸族是缅甸的主体民族,占全国总人口的65%,有2444万。缅甸族分布全国各地,而主要聚居在伊洛瓦底江中游及三角洲地区。缅族属蒙古人种,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语支,起源于中国西北地区,是羌族的一个支系。历史上缅族先民有过三次大的迁徒,于650年进入曼德勒南30公里的叫栖(皎克西)镇一带定居。  克伦族是缅甸的第二大民族,人口有300多万,主要分布于克伦邦和克耶邦。克伦族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克伦语支,与缅族同一族源,都是从中国的羌族分支出来的,向南迁入缅甸还早于缅族。  钦族有人口46万,大部分聚居在西部山地钦山山脉。钦族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钦语支,是随藏缅语族南迁,较早进入缅甸的民族之一。几经辗转流徒,钦族于14--15世纪进入西部山地,一部份迁到了印度阿萨姆地区。  克钦族是跨居缅、中、印三国,在中国叫景颇族,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景颇语支。景颇族发源于青藏高原东部,唐代的“裸形”、“寻传”部落即其先民,公元960年沿金沙江、怒江和恩梅开江南迁,到十七世纪逐渐定居在今缅甸北部和云南德宏地区。缅甸克钦族有45万人,分布在克钦邦。  若开族又称阿拉干族,聚居在西部若开沿海地区,人口190万,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属何种语支至今仍有争议。
克耶族有5万人,主要居在东南部的克耶邦,属于汉藏语系藏缅族克耶语支。  高族有6万人,分布在掸邦东部的景栋一带。高族在中国叫哈尼族,在老挝国丰沙里省叫卡戈族,有7万人;在泰国清莱、清迈府叫阿卡族,有3.5万人。高族属于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缅甸的掸族有250万人,分布较广,聚居掸邦境内的占62%。掸族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同中国古代的百越有着亲密的族属关系。早在公元前后缅甸就有掸族居住,至八世纪大体形成今日的分布状况。  孟族是缅甸的古老民族,属于蒙古人种,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孟语支,人口100万,主要聚居地为南部孟邦。  缅甸全国人口3760万,农村人口占80%。侨民比重不大,主要是印度人、巴基斯坦人、华人华侨。  1949年,缅甸的华人有50万。缅甸与东南亚其他地方的华人比较起来的话,人数很少。可能是因为缅甸都是山区,而且走海路的话要绕一个大圈,要从新加坡那边绕过去,所以中国沿海一带的华人就很少能到缅甸这个国家去。来自广东、福建一代的华人,主要居住在缅甸南部沿海地区。从云南过去的华人就多半住在缅甸的北部山区。  据史料记载,华人从云南一带很早就开始移居缅甸,这也是缅甸华人与其他东南亚国家区别最大的地方。早在汉朝、唐朝,华人就肩挑背扛土产品,到缅甸从事商业贸易。另外,缅北丰富的矿藏吸引了大批华工,在18世纪,每年平均有5万云南西部的人前往缅甸当矿工。  然而,在近几十年的国有化、排华事件发生之后,当今的缅甸华人已经是面目全非了。今天,缅甸华人人口占全国4000多万中的2.2%,有90万人(其中仰光的华人有30多万)。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他敢  
  科普  
  收回缅甸!!!  
  缅甸人口已经5000多万了
  它敢,我们就把云南瑞丽的缅甸人都灭了。
  你问问缅甸政府有这个能力吗,或者说政府的实际管辖范围。战斗力只有5的渣
  /article/.html
  你以为还是90年代呀
想排华就敢排的?而且还是和中国接壤的。。。  他敢排华 中国政府 就敢支持 禅帮和克钦邦独立  找一帮云南兵 广西兵
穿个缅甸衣服 端个枪就入缅了   缅甸政府军就是个渣。。。
  二、缅甸远古历史  5000年前,缅甸的依洛瓦底江边的村庄已有人类居住,曼德勒在文化和地理上将缅甸分成两部分:曼德勒以北为上缅甸、以南为下缅甸。但缅甸族(缅人)是不是缅甸的土著居民。  缅甸最初的土著是印度尼西亚的尼格黎多人(矮黑人)C或D。公元前4世纪,楚国人庄蹻入滇,扩地数千里,沟通了中缅之间的交往,举世闻名的“南方丝绸之路”开通。缅甸这时有了部落国家,即占族建立的大公国。占族是涵化矮黑人之后的南岛人的后裔。  公元前后,中国哀牢(濮、闽濮)人[南亚语系(澳斯特罗-亚细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分两支沿湄公河南下,一支占据了今柬埔寨和老挝,即今天的高棉人,另一支进入泰国和缅甸,在缅甸的即今天的孟人(the Mons)。进入缅甸的孟族居住在锡当河SittangRiver (发源于掸邦高原西南部,南流注入安达曼海莫塔马湾。流域在勃固山脉Pegu Yoma和掸邦高原之间)。  此后,青藏高原的藏缅人的一部分顺山势南迁缅甸。公元3世纪,缅甸族(Burmese)的一支骠族(the Pyus)南下到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建立骠国,以卑谬(仰光西北向铁路终点)为都城。802年,骠王派使臣来到唐朝京城长安,表演缅甸古乐和精彩的舞踏。832 年,骠国被同为藏缅系的南诏国灭亡,骠人四处逃散,逐渐与叫栖(曼德勒南30公里)一带的同族人缅族融合。  与骠国并立,孟族人(Mon)在毛淡棉西北60公里建立直通国(Thaton杜温那崩米国)。573年,直通国的两个王子Thamala、Wimala兴建庇固(勃固)城,之后发展成为孟族王朝的最重要的城市。骠国灭亡后,孟族王朝统治了整个下缅甸,直到十一世纪。
  三、缅甸古代历史  11世纪初,定居叫栖(曼德勒南30公里)一带的缅族,吸收了骠国、孟人、南诏、掸人的先进文化,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建立了蒲甘王国,定都蒲甘(Pagan)。1044年,蒲甘王朝国王阿奴律陀(Anurudha)统一缅甸全境,成为缅甸族历史上第一个统一政权,1058年始创缅文字母。  蒲甘王朝历代国王世系如下:阿奴律陀----修罗----江喜佗----阿隆悉都----那罗多----那罗帝因迦---那罗波帝悉都----醯路弥路----迦娑婆----乌婆那----那罗梯诃波帝----苴----邹聂----那罗梯诃波帝。1287年,蒙古在西双版纳设立了宣慰司,忽必烈的两个大臣由此南攻缅甸,灭了浦甘王朝。  于是,孟族在南部建立起勃固王朝,定都仰光东北80公里的勃固(bago);掸族在北部建立了阿瓦王朝,定都阿瓦ava(曼德勒西南15公里),形成南北对峙状态。1386年,两个王朝间爆发战争,史称四十年战争,国力因此消耗殆尽。1539年勃固王朝为东吁(东坞、东固、Toungoo)王朝所灭。1555年阿瓦王朝也为东吁王朝所灭。  15世纪末,原先逃到锡当河流域东吁(仰光-曼德勒之间)一带躲避战乱的缅族,大力发展农业,积蓄力量。东吁缅族首领明吉瑜宣布脱离阿瓦王朝,自立为王。1531年,明吉瑜之子达彬瑞蒂正式建立东吁王朝。在达彬瑞和继任的第二位国王莽应龙在位期间,东吁王朝历多次南攻北伐,终于实现了缅甸的第二次统一。1546年迁都勃固。  东吁王朝世系如下:明吉瑜---达彬瑞蒂---莽应龙---莽应里---良渊候---阿那毕隆---弥利提波---他隆---平达格力---白莽---那罗伐罗---弥丽 提----娑尼---达宁格内---摩诃陀摩耶娑底波帝。  东吁王朝因多次与实力强大的暹罗(泰族)的Ayutthaya(大城王朝)交战而耗尽了资源。16世纪末,暹罗联合反叛的孟人包围了勃固,东吁王朝联合阿拉干国(今缅甸若开地区和孟加拉国南部),才得以解围。  1599年勃固城于被阿卡族(又名哈尼族、高族,现主要分布在掸邦东部的景栋)占领,东吁王朝被迫迁都阿瓦Ava。  1752年阿瓦被孟族人攻占,东吁王朝灭亡。
  楼主脑残还是缅甸政府脑残?
  为神马东南亚有那么多的排华事件~  
  @当年_秦时明月
10:09:56  为神马东南亚有那么多的排华事件~  -----------------------------  中国本地人不也欺负外地人吗?全世界都这样  要是你家乡来了很多外国人,你早晚也会排他们
  为什么没有佤族的介绍,不是说佤邦是缅甸少数民族地区武力最强的吗?以前看的文章说佤邦管辖着60万的人口,有3万的现役军人。
  小c,你那个一半水一半面粉的脑子,千万不要动啊。
  @老坛牛肉
23:59:03  你以为还是90年代呀 想排华就敢排的?而且还是和中国接壤的。。。  他敢排华 中国政府 就敢支持 禅帮和克钦邦独立  找一帮云南兵 广西兵 穿个缅甸衣服 端个枪就入缅了  缅甸政府军就是个渣。。。  -----------------------------  这事咱在50-70年代就干过了。  kmt的残兵、文革下乡的知青都有参与。
  四、贡榜王朝  1752年南方的孟族军队攻占阿瓦(曼德勒西南15公里,统治缅甸三百年的东吁王朝灭亡。然而孟族在上缅甸的统治并不稳固,牟曹波(或译木梳浦,今伊洛瓦底江和其最大支流钦敦江之间瑞冒县境内)领主缅甸族人雍籍牙起兵反抗,1753年6月定都瑞冒(又名贡榜、瑞波),建立贡榜王朝(雍笈牙王朝)。巩固政权后开始派兵多次南下讨伐孟族人,于1754年攻占阿瓦,1755年2月攻克南方重镇大光,并将大光改名为仰光,1756年攻下勃固。至此除阿拉干和德林达依(又译“丹那沙林”,缅甸最南部的省,首府土瓦)外的缅甸基本统一。  贡榜王朝建立后,面临国内多股封建割据势力。首先是南方的孟人王国,其次是北方桂掸宫里雁势力和木掸九邦割据土司政权。贡榜王朝初期地域狭小,实力不强,王朝统治者经过衡量采取先南后北,分而治之的战略。在消灭了南方孟人割据王国后,王朝将目光投向北方,公元1760年雍籍牙死后,其继任者莽纪觉国王和孟驳国王先后派兵清剿边境,造成中缅边境的一度混乱。经过一系列战事桂掸宫里雁政权失败后向中缅边境溃逃。经过军事行动贡榜王朝其本恢复了东吁王朝时期木掸九邦土司们与缅甸朝廷间的相互秩序,依照传统,北方土司接受缅王朝册封,承担封建义务。在北方边境,贡榜朝廷也一度获得了木掸九邦中孟艮、木邦、孟养等大土司的支持。然而,木掸九邦有大小数十个土司,土司间相互争权夺利或者与中国清朝一侧土司之间互相仇杀往来,而宫里雁溃入清朝境内后不时在边境地区呼风唤雨,大事小事不断,北方态势错综复杂,加之封建政权之间傲慢自大,目空无人的时代局限性,而后终于引起了清缅战争。  贡榜王朝()建立之初,缅甸自东吁王朝末年南方孟人起义引发动乱直到贡榜王朝创立者雍籍牙(阿朗帕耶王)平定四方、统一全国以来经历了20年之久的战乱。遍及全国的内战严重破坏了作为缅甸农业生产支柱的中部灌溉业以及南方沿海对外贸易。王朝成立初年,面临的是民生凋敝、大量劳动力稀缺、国库极度空虚的急迫现状。为了解决经济社会危机,王朝制定了通过战争手段迅速掠夺劳动力和金银财富的对外扩张政策。  1758年,贡榜王朝统一之初,雍籍牙国王即率兵亲征缅甸西北邻国曼尼普尔。此战,曼尼普尔王国兵败称臣、献公主,并约定战时供骑兵1000,弓5000。雍籍牙国王返回缅甸时带回了大量手工艺人、俘虏。  1759年,雍籍牙首先南向攻下了当时暹罗控制下的毛淡棉、土瓦和德林达依。1760年,雍籍牙国王以泰国掠夺缅甸船只,并暹罗佛教不兴盛帮助弘扬佛教大业为由入侵暹罗。久无战事,国防松弛的暹罗在缅军的进攻下一触即溃。很快,缅军兵临暹罗首都阿瑜陀耶城。围城数月,泰军坚守城内不出。期间,由于雍籍牙在视察军营时火炮意外爆炸而受重伤,于是缅甸撤兵。日雍籍牙国王在返回缅甸途中死去,26岁的长子莽纪觉(囊道基)即位。  莽纪觉国王即位后忙于应付国内叛乱和稳固政权,即位之初便果断镇压了驻泰缅军某部将领企图复辟东吁王朝的叛乱,其在位年间贡榜王朝对缅甸的统治稳固了下来。但莽纪觉国王自幼体弱多病,在位仅三年于1763年29岁时去世。依照父亲兄终第及的遗嘱,其第雍籍牙王次子27岁的孟驳即位。  1764年孟驳再征叛乱的曼尼普尔,曼尼普尔纳入缅甸版图。同年派兵东征清迈和澜沧王国,两国臣服。1765年再次用兵暹罗,此次出兵吸取了雍籍牙王久攻不克的教训,分南北两路出击。北路由梯诃波底为主帅,自清迈南下进兵;南路由名将摩诃那罗多为主帅自土瓦-德林达依一线进攻。  缅甸南北两路征泰大军于1766年2月在阿瑜陀耶外围会师,缅军采取恩威并施,优待降将,瓦解暹罗抵抗后勤线,扩展占领区就地征兵种粮的策略,逐步地孤立了阿瑜陀耶城。双方多次交战,暹罗方面始终无法瓦解缅甸的包围。1767年1月,泰国国王伊迦德遣使至缅甸大营求和,表示愿意承认缅甸对泰国拥有主权。缅军主帅梯诃波底认为此时暹罗投降已经失去意义拒绝了暹罗的投降。日,在经过长达一年又两个月的围城后缅军攻占阿瑜陀耶城。  城破后缅军在阿瑜陀耶进行了大规模的搜捕抢掠,泰王伊迦德躲避缅军追捕数日,疲惫饥饿难耐为缅军所执,后病死于三菩提树。缅军在阿瑜陀耶的暴行对暹罗(泰国)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据载“缅军破城后,将大城(阿瑜陀耶)内暹罗王室2000余人及包括手工业艺人,舞蹈家,音乐家,剧作家,美术家,医生,学者,诗人,金银铁工匠,织工等在内平民3万余人(一说平民9万余人)掳回缅甸。间接促进了此后数十年缅甸文学艺术及工艺及兴盛。而大量金银财物,包扩上百门大炮、近万只步枪、5万余发炮弹在内大批武器弹药被缅军夺去。”由于缅军的破坏,暹罗首都阿瑜陀耶变成一片废墟,造成泰国的历史文化出现了严重的断层,古代的建筑艺术、历史文献被付之一炬导致当代重编泰国历史“挂一漏万,错谬百出”。  其后,由于缅甸北方中缅边境上清军扩大了对缅战争规模及缅军归乡心切,缅军任命了暹罗的傀儡政府并派兵三千驻扎,很快的撤回了缅甸。  缅甸入侵过后的暹罗出现了群雄割据的局面,暹罗抵抗派将领披耶达信(达信王,又名郑信,是华裔)组织义军收复河山,在征讨了一些割据投降派势力后,1767年11月,趁缅甸在暹罗的留守力量薄弱,达信收复了阿瑜陀耶,同年12月建立了吞武里王朝。到1770年,达信王基本将缅军击退统一了暹罗。1775年,挥军北上收复了缅甸占领200年的清迈,由此摆脱了战略上暹罗被动挨打的不利局面。  贡榜王朝与清朝的战争是十八世纪中叶两国围绕边界地区的领土和资源控制权而发生的战争。  这场战争起源于双方对边界模糊的认识。在历史上,16世纪缅甸东吁王朝前期,尤其是号称 “王中之王、白象之主”的莽应龙(勃应囊)王在位时缅甸东吁王朝国势鼎盛。不断向四周扩张,在他向掸邦北方的扩张过程中,今云南西南地区(特别是西双版纳、孟连等地)傣族地方领主纷纷称臣纳贡,缴税收,服兵役。而车里土司刀应勐(十二版纳之主)更是迎娶了莽应龙王之金莲公主,迎佛经、行缅法。其后二百年间,中缅边界一直存在模糊不清的状态,可以说哪边的国势强盛了边界线就有利于哪边儿。而到了贡榜王朝,这种模糊的认识和东吁王朝遥远的北方边界更是存在于贡榜王朝统治者的印象中,于是向中缅边界中方一侧征收赋税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而对于大清王朝来说这显然是不可接受的,且不说正处于乾隆盛世的光环中正是显示实力的绝佳时机,单就大清朝的地大物博而言在大清朝廷上下的印象里缅甸好像也就是西南小小的化外部落而已,准葛尔部、回疆都平定了,何况小小的缅甸?  乾隆要求必须征服缅甸,不许轻易允降。他提出了五项明确的具休要求。其一,必将缅甸全部征服,打下首都阿瓦,“犁其巢穴”。其二,必“戮其逆酋”,将缅王孟驳擒获献俘斩杀。其三,必“剿其凶党”,“尽歼丑类”,将缅甸军政要员全部斩尽杀绝。其四,消灭缅甸,兼并入清,使统一的缅甸从此消失,“分置土司”将其分割成若干小部,择立顺从于清之头人充当土司,为清臣仆,“定则纳赋”,缅地纳入大清国版图,缅人皆为清帝之“赤子”。其五,决不接受缅王投降,“不可仅以受降蒇事”,否则,“不足以申国威而彰天讨”。  乾隆帝的这些要求是十分错误的,因而也给清军的进攻,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中缅之间的冲突,起因并不复杂,不过是双方土司之间争斗,即乾隆帝所说之“蛮触”,当时清无灭缅之心,缅亦未存攻清之意。而乾隆皇帝的这道谕旨表明战争的性质从双方边界冲突转变为清朝对缅甸的侵略战争。  1765年——1770年,清军四易主帅,四攻缅甸,四位主帅皆死于缅事,兵员伤亡数万,耗银1100万两;四次对缅甸的进攻均遭到了失败。
  五、近现代缅甸  1、殖民时代  年缅甸因其多次企图入侵泰国的野心,使得当时占有印度的英国不免忧心缅甸可能造成的威胁。  1824年,英国发动了第一次侵缅战争。英军从印度由陆路向缅甸西北部进攻,被缅军统帅班都拉重创于吉大港附近的班瓦河地区,迫使英军全线溃退。1826年,英军走海路从仰光登陆,一路攻城夺池,最后攻占缅京阿瓦附近的杨达波村。缅王被迫议和,放弃对阿萨姆、克车和曼尼普尔的宗主权,将若开(阿拉干)及附近岛屿划归英国管辖。  1852年,英军第二次侵缅,占领缅甸南部沿海,将勃生、勃固、若开、德林达依合并为缅甸省,归属印度联合省管辖。  1885年英军第三次侵缅战争,轻取京都曼德勒,生俘锡袍王。英军继续北进,随即占领了整个上缅甸。英国将缅甸划为英属印度的一个省,从此整个缅甸沦为大英帝国的海外殖民地。1897年,英国将缅甸升格为“自治省”由英驻印度副总督兼任省督。  在英国的殖民统治时期,大量的印度移民涌入缅甸导致劳工廉价,造成地方经济受到威胁。因此缅人开始产生对印度人的仇视,以致在1930年爆发反印度人的暴动。 1936年,在英国统治下的唯一一次选举中,巴穆(Ba Maw)当选为首相。1937年,英国创建一套独特的缅甸宪法,同意缅人可以控制国内政治。  日本在1942年占领缅甸。当日本战事逐渐失利时曾同意让缅甸独立,但事实上却仍旧在背后操控新成立的傀儡政府。缅甸国父翁山/昂山(Aung San)于是在此时组织“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以对抗日军。二战后的缅甸仍受英国控制,翁山/昂山则在公元1947年7月遇刺身亡。在翁山/昂山的继承人大钦努(Thakin Nu)的领导下,英国议会终于在公元日正式承认独立的缅甸联邦共和国。  2、独立后的缅甸  由于“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在民族解放运动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因此独立后成为执掌政权的政治力量,这一状况一直延续到1962年。自由同盟政府宣布缅甸共产党为非法组织,从此缅甸共产党被迫转入农村开展斗争。这时,自由同盟内部发生分歧,主张同缅共和谈的一派在遭到镇压后,加入了反政府的武装行列。此外,由于缅甸特殊的民族问题,一些主要的少数民族也都建立起反政府武装,一时间反政府浪潮几乎遍及全国。  执政的自由同盟内部斗争日趋尖锐,终于分裂为以吴努和德钦丁为首的“努丁派”,和以吴巴瑞与吴觉迎为首的“瑞迎派”。在1958年6月召开的人民议会上,努丁派以微弱优势取得了暂时胜利。事隔三个月,吴努迫于内外压力,不得不宣布将政权移交给以奈温为首的军人看守政府。1960年4月,吴努再次当选为总理,然而在贯彻其施政纲领时,处处遇到困难和阻力,人民生活不见好转,社会混乱加剧。  1962年,奈温趁吴努政府处于危机四伏的境地,宣布成立革命委员会接管政府。继后,组建了“缅甸社会主义纲领党”,宣布了《企业国有化法令》,制定了新的土地政策。然而,在奈温执政的二十多里,缅甸经济并没有多少起色,反而出现不少新的困难和问题。  1988年,奈温在各方压力之下辞职,以苏貌为首的军政府成立了”国家法律秩序恢复委员会”,接管了联邦政府。缅甸的官方名称由Union of Burma改为Union of Myanmar。  苏貌许诺举行多党民主大选,于是160多个政党取得了合法地位,其中以昂山素季(缅甸国父昂山之女)领导的“全国民主联盟”影响最大。1990年,军政府许诺的全国民主大选如期举行,纲领党改名后的“民主团结党”获票极少,而“全国民主联盟”则以压倒多数取胜。但是军政府至今还没有交出政权。  军政府于1997年11月改组,成立“全国和平暨发展委员会”,继续执掌政权。军政府于1999年7月再度重新改组,目前军政府的重要领导人物是谭水(Than Shwe)、貌艾(Maung Aye)、钦牛(Khin Nyunt)、温明(Win Myint)等。  缅甸语(缅甸文转写:mran-ma ca,仰光话:sa11)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支。缅甸语是缅甸联邦的官方语言。在缅甸有2500万使用者。在孟加拉、马来西亚、泰国、美国 也有少量分布。缅语是一种拼音语言,共有33个辅音字母,与元音拼合后组成音节。缅语有四个声调,分别是高平、高降、低平和短促调。缅语以仰光音为标准音。缅甸文属于婆罗米系的文字,其书写特征是呈圆形。
  四、贡榜王朝  1752年南方的孟族军队攻占阿瓦(曼德勒西南15公里,统治缅甸三百年的东吁王朝灭亡。然而孟族在上缅甸的统治并不稳固,牟曹波(或译木梳浦,今伊洛瓦底江和其最大支流钦敦江之间瑞冒县境内)领主缅甸族人雍籍牙起兵反抗,1753年6月定都瑞冒(又名贡榜、瑞波),建立贡榜王朝(雍笈牙王朝)。巩固政权后开始派兵多次南下讨伐孟族人,于1754年攻占阿瓦,1755年2月攻克南方重镇大光,并将大光改名为仰光,1756年攻下勃固。至此除阿拉干和德林达依(又译“丹那沙林”,缅甸最南部的省,首府土瓦)外的缅甸基本统一。  贡榜王朝建立后,面临国内多股封建割据势力。首先是南方的孟人王国,其次是北方桂掸宫里雁势力和木掸九邦割据土司政权。贡榜王朝初期地域狭小,实力不强,王朝统治者经过衡量采取先南后北,分而治之的战略。在消灭了南方孟人割据王国后,王朝将目光投向北方,公元1760年雍籍牙死后,其继任者莽纪觉国王和孟驳国王先后派兵清剿边境,造成中缅边境的一度混乱。经过一系列战事桂掸宫里雁政权失败后向中缅边境溃逃。经过军事行动贡榜王朝其本恢复了东吁王朝时期木掸九邦土司们与缅甸朝廷间的相互秩序,依照传统,北方土司接受缅王朝册封,承担封建义务。在北方边境,贡榜朝廷也一度获得了木掸九邦中孟艮、木邦、孟养等大土司的支持。然而,木掸九邦有大小数十个土司,土司间相互争权夺利或者与中国清朝一侧土司之间互相仇杀往来,而宫里雁溃入清朝境内后不时在边境地区呼风唤雨,大事小事不断,北方态势错综复杂,加之封建政权之间傲慢自大,目空无人的时代局限性,而后终于引起了清缅战争。  贡榜王朝()建立之初,缅甸自东吁王朝末年南方孟人起义引发动乱直到贡榜王朝创立者雍籍牙(阿朗帕耶王)平定四方、统一全国以来经历了20年之久的战乱。遍及全国的内战严重破坏了作为缅甸农业生产支柱的中部灌溉业以及南方沿海对外贸易。王朝成立初年,面临的是民生凋敝、大量劳动力稀缺、国库极度空虚的急迫现状。为了解决经济社会危机,王朝制定了通过战争手段迅速掠夺劳动力和金银财富的对外扩张政策。  1758年,贡榜王朝统一之初,雍籍牙国王即率兵亲征缅甸西北邻国曼尼普尔。此战,曼尼普尔王国兵败称臣、献公主,并约定战时供骑兵1000,弓5000。雍籍牙国王返回缅甸时带回了大量手工艺人、俘虏。  1759年,雍籍牙首先南向攻下了当时暹罗控制下的毛淡棉、土瓦和德林达依。1760年,雍籍牙国王以泰国掠夺缅甸船只,并暹罗佛教不兴盛帮助弘扬佛教大业为由入侵暹罗。久无战事,国防松弛的暹罗在缅军的进攻下一触即溃。很快,缅军兵临暹罗首都阿瑜陀耶城。围城数月,泰军坚守城内不出。期间,由于雍籍牙在视察军营时火炮意外爆炸而受重伤,于是缅甸撤兵。日雍籍牙国王在返回缅甸途中死去,26岁的长子莽纪觉(囊道基)即位。  莽纪觉国王即位后忙于应付国内叛乱和稳固政权,即位之初便果断镇压了驻泰缅军某部将领企图复辟东吁王朝的叛乱,其在位年间贡榜王朝对缅甸的统治稳固了下来。但莽纪觉国王自幼体弱多病,在位仅三年于1763年29岁时去世。依照父亲兄终第及的遗嘱,其第雍籍牙王次子27岁的孟驳即位。  1764年孟驳再征叛乱的曼尼普尔,曼尼普尔纳入缅甸版图。同年派兵东征清迈和澜沧王国,两国臣服。1765年再次用兵暹罗,此次出兵吸取了雍籍牙王久攻不克的教训,分南北两路出击。北路由梯诃波底为主帅,自清迈南下进兵;南路由名将摩诃那罗多为主帅自土瓦-德林达依一线进攻。  缅甸南北两路征泰大军于1766年2月在阿瑜陀耶外围会师,缅军采取恩威并施,优待降将,瓦解暹罗抵抗后勤线,扩展占领区就地征兵种粮的策略,逐步地孤立了阿瑜陀耶城。双方多次交战,暹罗方面始终无法瓦解缅甸的包围。1767年1月,泰国国王伊迦德遣使至缅甸大营求和,表示愿意承认缅甸对泰国拥有主权。缅军主帅梯诃波底认为此时暹罗投降已经失去意义拒绝了暹罗的投降。日,在经过长达一年又两个月的围城后缅军攻占阿瑜陀耶城。  城破后缅军在阿瑜陀耶进行了大规模的搜捕抢掠,泰王伊迦德躲避缅军追捕数日,疲惫饥饿难耐为缅军所执,后病死于三菩提树。缅军在阿瑜陀耶的暴行对暹罗(泰国)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据载“缅军破城后,将大城(阿瑜陀耶)内暹罗王室2000余人及包括手工业艺人,舞蹈家,音乐家,剧作家,美术家,医生,学者,诗人,金银铁工匠,织工等在内平民3万余人(一说平民9万余人)掳回缅甸。间接促进了此后数十年缅甸文学艺术及工艺及兴盛。而大量金银财物,包扩上百门大炮、近万只步枪、5万余发炮弹在内大批武器弹药被缅军夺去。”由于缅军的破坏,暹罗首都阿瑜陀耶变成一片废墟,造成泰国的历史文化出现了严重的断层,古代的建筑艺术、历史文献被付之一炬导致当代重编泰国历史“挂一漏万,错谬百出”。  其后,由于缅甸北方中缅边境上清军扩大了对缅战争规模及缅军归乡心切,缅军任命了暹罗的傀儡政府并派兵三千驻扎,很快的撤回了缅甸。  缅甸入侵过后的暹罗出现了群雄割据的局面,暹罗抵抗派将领披耶达信(达信王,又名郑信,是华裔)组织义军收复河山,在征讨了一些割据投降派势力后,1767年11月,趁缅甸在暹罗的留守力量薄弱,达信收复了阿瑜陀耶,同年12月建立了吞武里王朝。到1770年,达信王基本将缅军击退统一了暹罗。1775年,挥军北上收复了缅甸占领200年的清迈,由此摆脱了战略上暹罗被动挨打的不利局面。
  贡榜王朝与清朝的战争是十八世纪中叶两国围绕边界地区的领土和资源控制权而发生的战争。  这场战争起源于双方对边界模糊的认识。在历史上,16世纪缅甸东吁王朝前期,尤其是号称 “王中之王、白象之主”的莽应龙(勃应囊)王在位时缅甸东吁王朝国势鼎盛。不断向四周扩张,在他向掸邦北方的扩张过程中,今云南西南地区(特别是西双版纳、孟连等地)傣族地方领主纷纷称臣纳贡,缴税收,服兵役。而车里土司刀应勐(十二版纳之主)更是迎娶了莽应龙王之金莲公主,迎佛经、行缅法。其后二百年间,中缅边界一直存在模糊不清的状态,可以说哪边的国势强盛了边界线就有利于哪边儿。而到了贡榜王朝,这种模糊的认识和东吁王朝遥远的北方边界更是存在于贡榜王朝统治者的印象中,于是向中缅边界中方一侧征收赋税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而对于大清王朝来说这显然是不可接受的,且不说正处于乾隆盛世的光环中正是显示实力的绝佳时机,单就大清朝的地大物博而言在大清朝廷上下的印象里缅甸好像也就是西南小小的化外部落而已,准葛尔部、回疆都平定了,何况小小的缅甸?  乾隆要求必须征服缅甸,不许轻易允降。他提出了五项明确的具休要求。其一,必将缅甸全部征服,打下首都阿瓦,“犁其巢穴”。其二,必“戮其逆酋”,将缅王孟驳擒获献俘斩杀。其三,必“剿其凶党”,“尽歼丑类”,将缅甸军政要员全部斩尽杀绝。其四,消灭缅甸,兼并入清,使统一的缅甸从此消失,“分置土司”将其分割成若干小部,择立顺从于清之头人充当土司,为清臣仆,“定则纳赋”,缅地纳入大清国版图,缅人皆为清帝之“赤子”。其五,决不接受缅王投降,“不可仅以受降蒇事”,否则,“不足以申国威而彰天讨”。  乾隆帝的这些要求是十分错误的,因而也给清军的进攻,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中缅之间的冲突,起因并不复杂,不过是双方土司之间争斗,即乾隆帝所说之“蛮触”,当时清无灭缅之心,缅亦未存攻清之意。而乾隆皇帝的这道谕旨表明战争的性质从双方边界冲突转变为清朝对缅甸的侵略战争。  1765年——1770年,清军四易主帅,四攻缅甸,四位主帅皆死于缅事,兵员伤亡数万,耗银1100万两;四次对缅甸的进攻均遭到了失败。
  六、缅北少数民族  1、缅甸第二特区-----佤邦  缅甸第二特区(佤邦)北区,东北面与中国云南省临沧和思茅地区接壤,北面与缅甸第一特区(果敢)相连,南面与缅甸掸邦第四特区相邻,西面至缅甸第二条大江—萨尔温江(怒江)与滚弄、当阳等城镇隔江相望。面积约1.7万公里2,人口40万。 缅甸第二特区(佤邦)南区,南面与泰国接壤,面积约 1.3万公里2,人口约20万。  佤邦的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67年以前的几千年,是原始社会末期,封建社会初期的变革阶段。鬼神支配着人们的思想,世袭的山官、头人统治整个社会,其表现形式是部落制度。整个佤邦分为大大小小几十个部落,未有统一的政权出现。汉代称"濮人",唐代称"濮人"、"望人"。"濮人"是对居住在这儿的讲佤崩语(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的各族先民的总称,"望人"主要是佤族先民。历史文献中"望蛮"、"望苴子"、"外喻"等名称,与现在佤族的自称"佤"基本相同。明代分属孟定府、孟琏司、孟艮府土司疆域。清中期,佤邦部分地区脱离原傣族土司控制,较知名者有葫芦、莽冷。1950年代后,由于外来武装势力的干预,佤邦境内出现了布来吴、岩帅、永和、岩小石、扎跌等部落武装组织(称自卫队)。这些武装组织和部落之间互相残杀械斗,战乱不断,民不聊生。  第二阶段是年,在部落混战、各族群众处于暗无天日的危难时刻,佤邦许多有识志士勇敢地站出出来,组织革命的武装力量,以实现佤邦的统一和和解。1966年6月,以鲍有祥、鲍三板为首的领导人组织了昆马游击队;1967年5月,岩肯、岩克龙为首的领导人,组织了岩城游击队;1968年,以鲁兴国为首的领导人,组织了户双游击队;1969年2月以赵尼来为首的领导人组织了绍帕游击队。但这些游击队组织都是自发的、分散的。为了统一组织、统一领导、统一指挥,赵尼来、鲍有祥、鲁兴国、岩肯等领导人加强了联络,经过很多曲折,找到了缅甸共产党。以诚恳的态度请缅甸共产党来领导游击队闹革命。1969年缅共代表与游击队领导经反复协商,对各游击队进行了整编。以户双游击队为基础,成立了缅甸人民军东北军区4048营,以绍帕游击队为基础,成立了4049营,以昆马游击队的基础,成立了502营,以岩诚游击队为基础,成立了501营。  1972年3月,缅共东北军区总部迁到勐冒,进驻佤邦的部队有、、炮营等。本年底,佤邦境内大都获解放,北佤南佤实现了统一。1973年解放了勐波地区,孟延地区的大部分及勐宁等地区。1973年4月,东北军区总部迁到邦康,1978年7月中央总部也迁到邦桑,直到日。  日,缅共召开了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赵尼来、鲍有祥、李自如被选为中央候补委员。缅共三大之后,内部发生了许多问题:根据地越来越小,阶级斗争越搞越激烈,中央主要领导年龄老化,思想僵化,教条主义十分顽固。大民族主义、宗派主义日趋明显,干部中培置亲信,拉帮结伙。……对此形势,当时许多中下层干部提了许多改进意见,但缅共主要领导听不进,还加上“反党”帽子。在这种情况下,日,原缅共东北军区副司令员彭家声在果敢宣布脱离缅共领导,成立了果敢民族民主同盟军。  在对待和处理果敢问题上,缅共内部有两种主张:一是和平解决,二是军事镇压。主张军事镇压的占了上风。他们组织了指挥部,命令当时任北佤县县长、12旅旅长的赵尼来和当时任中部军区副司令员的鲍有祥,率部队前往镇压。他们俩人都是主张和平解决的干部。在这即将发生兄弟互相残杀的危急时刻,赵尼来、鲍有祥左右为难,一边是上级领导,不执行军令不行;一边是20多年同一战壕的战友,不忍心互相残杀。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他们最后决定:脱离缅共领导。这就是震惊内外的4.17事件。  第三阶段是和平建设时期(1989—?)。日,佤邦举义旗,脱离了缅其错误领导,组建了佤邦联合党、佤邦联合军。5月18日和政府对话,达成停战协议,从此佤邦进入了和平建设的新时期。佤邦联合军总司令为鲍有祥,副总司令李自如、波来康,总参谋长李自如,副总参谋长:李祖烈、赵文新、赵国安。佤邦联合军总部设于邦康市。
  2、缅甸第一特区----果敢  该地曾为哀牢百濮的地域,后哀牢内附东汉,该地属于东汉永昌郡西南边陲。三国时代蜀汉诸葛亮在平南时在诸葛炮楼山留下了遗迹。在白族大理国时期,划属永昌府孟缠甸范围。元代,分属云南省镇康路、孟定路孟缠甸的一部分。在云南与现今属缅北克钦邦、掸邦接壤的地方,明王朝设立了6个宣抚司、宣慰司,在宣慰司的设置下,又设有部落土司,果敢土司只是木邦宣慰司下辖33个土司之一。  17世纪南明政权向西南方败退,大规模的汉人随着桂王永历明军迁徙云南,再迁缅甸。南明的残兵数千人选到了一个叫麻栗坝的地方,即今缅甸果敢县(整个果敢多为高山丘陵区,主要是由三个大坝子组成,其中最著名的是以出产大烟而闻名的麻栗坝),隐姓埋名深居下来。南明残兵中,有一武术高手杨献才,其曾祖先是沐英将军长驱入滇时的帐前骁将,此后历代镇守滇西南,对西南的民情地理了若指掌。杨氏成为果敢土司,统领起各部南明遗民,逃避清兵的追杀,与当地土著白刀子进红刀子出地打冤家,憨厚的土著人斗不过这群来势汹汹的“客籍”,渐渐退入野人山深处,一个汉族社团崛起于缅北高原。  1942年日本侵占缅甸,果敢土司王杨文炳,在危难之际坚拒日寇诱惑,毅然在果敢竖起抗日大旗,并在1942年3月赴重庆拜晤当时领导中国抗日的领袖蒋介石,宣称三百年前(明朝)同出一宗,绝不当出卖汉民族的败类,后被授予果敢地区抗日自卫队少将司令一职。   中国远征军迸入缅北及果敢后,将其改编为第20集团军果敢自卫队,并配发枪支弹药,自卫队因此发展到1000余人,在与远征军配合作战中,先后与日军直接对抗上百次,牺牲了150余人。最辉煌的一次是在大水塘地区与中国远征军联合对日作战,打死了日军一个联队1000余人,果敢自卫队因此留下了抗日的良好口碑。  杨文炳的女儿、杨振材的妹妹杨金秀有传奇式的经历,生就一副倔荤性格,自幼习文练武,成年后走马贩运烟土(杨金秀终生未嫁,现居缅甸仰光)。杨金秀拥有约200人的武装马帮,而这支武装的队长罗星汉,是南明永历皇帝宠将。罗星汉借助杨金秀的名声和自身的才干,个人势力得以迅速成长。  1959年,缅甸吴努政权废除果敢末代土司杨振材(杨文炳的儿子)的地位,将权力交由“果敢地区议会”,杨氏被吸收入缅甸中央政府做官;1962年,奈温发动军事政变上台,撕毁协议,逮捕杨氏成员,试图彻底同化果敢,杨氏子弟杨振声潜回掸邦,组织“果敢革命军”反抗,缅甸政府采用“以果制果”手段,扶植果敢人罗星汉组织自卫队。1965年罗星汉打败杨振声,成为果敢县长,当年,缅甸政府将汉族改称果敢族,在果敢强迫推行缅甸语教育。  彭家声,祖籍中国四川,1933年生于果敢红星区头河村,1946年进入果敢官立小学读书,这所学校系军民合一,教官为黄埔军校毕业生,彭48年毕业后成为自卫队军官,他的同学罗星汉、坤沙日后一个成为他的死敌,一个成为他的挚友兼世界著名“毒王”,三人被合称为“缅北三杰”。 坤沙出生的菜莫山,就在果敢南部,它虽然在地理上属于当阳,但与麻栗坝却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历史上,莱莫土司、果敢(滚弄)土司均承袭了明清的祖制,所不同的是,莱莫山由于是缅甸掸人的聚居区,汉掸文化交融在一起,而果敢至今仍保存着较完整的汉族传统。大毒枭坤沙祖上第八代,是从中国云南到莱莫山的汉人,其父娶了当地掸族(中国称傣族、泰国称泰族)女人为妻,生下了混有汉掸血统的坤沙。  1962年,彭家声追随杨振声起兵,1965年被缅军收编,但随即因不满种族歧视而再度起兵(称“第二次起义”),被罗星汉击败,退入中国,后加入缅共,任东北军区司令。1968年,彭家声率东北军区反攻果敢,逐走罗星汉,成为“果敢王”。罗星汉不敌,焚毁果敢新街,劫持大批果敢居民逃亡掸邦腊戎,果敢成为缅共根据地,为缅甸人民军东北军区一部。  日,彭家声发动“3.11起义”,脱离缅共,成立缅甸民族民主同盟党和缅甸民族民主同盟军,自任果敢临时军政委员会主席、同盟军总司令,同年5月,亲赴仰光与缅甸政府和谈,成立缅甸掸邦第一特区政府,彭任主席。该特区虽名义上属掸邦,实际上直接和缅甸联邦政府发生关系,缅甸中央在当地派驻少量行政、教育人员,但基本上仍由果敢人自治。  1992年11月,因推行禁毒,彭家声与掌握兵权、大肆贩毒的副司令杨茂良(云南临沧外逃知青)发生内讧,双方兵戎相见。杨转而向强邻佤邦求助。因果敢历来与南部莱莫山的历史渊源,彭家声与坤沙的关系较为密切,而缅政府军那时正联合佤邦军和坤沙交战,佤邦于是“助杨倒彭”,派出1500人的佤联军支援杨氏兄弟。  1993年5月,彭家声被迫退出了果敢地区。杨茂良开始主政果敢。由于杨氏任人唯亲,且系外来户,民心不附,加上大肆制毒贩毒,引起中国方面不满(四弟杨茂贤被中方在大扫毒中抓获枪毙)。  日,彭家声与其女婿“果敢东部同盟军”司令林明贤,联合缅政府军数营兵力,入驻果敢。杨氏兄弟被迫从此逃离果敢地区。“果敢王”彭家声重新控制了果敢,而缅政府军则趁机控制了老街至清水河42公里几乎所有的军事制高点(山上),彭家声的部队占据着关口和中缅边界,双方各自拥有一套行政管理系统。  日,缅甸政府军进攻彭家声,但北京宣布果敢问题属于缅甸内政,不予干涉,于是彭家声兵败逃亡。
  3、掸邦第四特区  从缅共“八-一五”军区演化而来,于日宣告脱离缅共领导,成立了“缅甸掸邦东部民族民主同盟军军政委员会”。该地区是一个极为袖珍的“割据之地”,不仅人口在几支地方民族武装中最少,地理面积也是相对最小。 至1996年底,“第四特区”控制区总面积为4952公里2, 有9个行政区,500个自然村,人口74022人。   “掸邦第四特区”林明贤部,与佤邦、果敢同盟军、克钦新民主军有一个最大的不同。林明贤部的绝大多数领导人是从中国出去的“知青”,这一点既不同于佤邦、克钦101部(他们主要是少数民族),也不同于果敢彭家声部(他们主要是旅缅果敢地区的华人组成)。总司令林明贤原是中国知青,生在海南,长在广州。最为精明的地方则是娶了“果敢王”彭家声的女儿为妻,曾为彭家声平定了杨茂良兄弟兵变。 “秘书长”蒋志明,原先是缅共东北军区的旅长、副参谋长,中国畹町人,曾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中服役,后出国参加缅共革命,在各种战斗中成长为一名缅共人民军的中级指挥员。由于蒋志明以“外交”见长,故被长期派驻仰光、腊戍等地,成为“八?一五”对外的联络官。 刚刚从“政法部长”位置上卸职下来,但仍担任着“掸邦东部同盟军”参谋长一职的罗长保,云南昆明人。在昆明初中毕业后“上山下乡”,与蒋志明几乎同时赴缅共参加革命。到1989年缅共瓦解时,罗长保已经是中央警卫旅的政委。  “第四特区”在数支割据武装中,地盘如弹丸。又处于“夹缝”之中。 其北部,是强大的佤联军的南部通道(必经“八?一五”部)的起点,林部属于“和平民主民族阵线”中的小兄弟,佤邦的行动,林部是不得不配合与支持的。 其南部,与原坤沙部很近,常常面临坤沙的压力。坤沙当时“北上计划”中的游击小分队,时常出现在林明贤部的“野人山”一带。 东面是中国云南的西双版纳州。 西面,以南垒河为界,只有从其总部勐拉至景栋距离的1/4;其余地区,为政府军控制。 因此,“第四特区”常常处于“两难”境地。  林部与南面坤沙的关系并不属于“敌对”关系,而是“睦邻”关系。 与北面佤邦的关系,是其重要的方面之一,由于佤联军缅北“霸主”地位确定之后,各家均是惧其三分,林部为生存,也是如此。  在与西边缅甸军政府的关系上,林部倒是处理的极为“巧妙”,深得政府“支持”。 缅政府实力人物钦纽将军,已经十几次进入“第四特区”考察、访问,维持着形式上的“友好”。林部多次婉拒政府派军警到其辖区共同管理的“好意”。
软纽对“第四特区”抱有较大的兴致,将林部作为其所谓的“民族和解政策”运用的典型。1996年6月,8个国家驻仰光使节应缅甸政府邀请参观林部。联合国禁毒机构也在缅政府官员的陪同下考察了林部。但林部对缅政府的“戒心”仍然十分严重,林明贤的私宅在离国境线不到数米的地方,万一发生什么“情况”,跨界就十分方便。对此,缅政府与林部双方,心中都是有数的。这种利用关系,预计仍将存在下去。  “掸邦第四特区”的最大特点,是其辖区内的地理区位优势较为明显。 中国孟海县的打洛口岸,是310国道的国内终点。同时,又是连通缅甸、泰国最近一条跨国公路的起点,与打洛紧紧相连的林部孟拉镇,至缅东的景栋仅86公里,景栋至泰国的口岸米赛,只有170公里。打洛——景栋(缅甸)——米赛(泰国)是中国西南地区从陆路上通向中南半岛最近的一个通道与出口,是一条极为重要的跨国战略公路。 同时,这里还是正在兴起的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次区域经济合作的重点地带,泰国学者提出的“五清二景”中“二景”—景洪(中国)、景栋(缅甸)就在这个圈内,跨国经济合作的前景是十分广阔的。 随着西双版纳机场被辟为国际机场,这就形成了陆、水、空的立体交通网络。 所以,其经济发展的速度,在原缅共的各支独立武装中是相对较快的一支。昔日不毛之地的小孟拉,今日已是大楼平地而起,各种基础设施正在建设,粮食自给有余,财政收入大增。   4、缅甸第三特区  缅甸克钦邦第三特区即原缅共101军区,是缅共中最晚组建的一个军区,成员基本上的克钦族。这个军区实际上只相当于一个旅级单位,下辖3个营和一个教导大队,有正规兵力600人,总部设在中国腾冲境外的板瓦。司令丁英与副司令泽龙,原来均是克钦独立军的连长。1969年先后率部投奔缅共。1989年,丁英看到缅共大势已去,宣布与缅共决裂,成立了“克钦新民主独立军”,任司令兼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泽龙副之。  克钦族亦称景颇族,克钦族教育之发达与它落后的经济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早年西方传教士来到克钦族山区,为他们创造了景颇文字,兴医院,办学校,建教堂,如今缅甸克钦族领袖中居然很多人都有着在欧美留学的经历。  克钦族的武装辖地,目前是原缅共四个特区中最为富裕的。缅甸这个贫穷国度最为珍贵的两项宝藏就是“玉石”和“柚木”,而这两项宝藏基本上全部集中在了景颇人武装的辖地。碧绿的翡翠宝玉和金红的百年柚木,自古以来在中国都属于珍贵之物,于是在对中国颇为友好的原缅共“克钦族”特区特首的鼓励和支持下,大批生性冒险敢作敢为的福建客商都蜂拥到了缅甸开矿和伐木。  日,当时,缅军中的一支以“早丹”等三兄弟为首的克钦族军人来到缅北克钦地区,宣布成立了“克钦独立军”(KIA),并且成立了独立的“克钦政府组织”(KIC)和“克钦政党”(KIO)。克钦独立军是缅甸国内老牌的反政府少数民族武装,当地人多称其为“山兵”,部队主要沿用英国军队的管理体制和教练方法。  1969年,克钦独立军的两个连长丁英、泽龙,1969年先后率部投奔缅共。1987年5月,缅甸国防军对其进行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围剿,由于时任“克钦主席”的早迈执行不抵抗政策,其“中央政府”被迫退到距云南省盈江县边缘数百米的“勒新”。后来由于夏季丛林暴雨突来,阻挡了国防军的继续进攻,克钦“中央政府”才得以保存。   1989年3月,丁英看到缅共大势已去,决定与缅共决裂,成立了“克钦新民主独立军”,任司令兼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泽龙副之。  克钦自卫军(KDA),前身是克钦独立军老四旅,兵力2000余人,总部在岗卡,司令木吐诺原是克钦独立军的旅长,   掸邦克钦专区的形成早于缅甸联邦的成立,其源于历史上克钦族帮助掸族抗击英国殖民者和日本侵略军,后由掸邦土司会议决定永久让克钦人居住并享有司法独立权。中缅油气管道将通过的掸邦克钦专区是战斗最激烈的地方之一。该地区存在着多支犬牙交错的武装力量,包括克钦独立军、克钦独立军老四旅、克钦独立军的盟军掸邦北部军和崩龙族(德昂族)解放军、表面上投靠政府的小规模地方民团。  现今,除南掸邦军、佤联军、果敢同盟军、克钦独立军、克钦自卫军外,其它都已被军政府兼并。
  @里斯商船大副
11:20:32  @老坛牛肉
23:59:03  你以为还是90年代呀 想排华就敢排的?而且还是和中国接壤的。。。  他敢排华 中国政府 就敢支持 禅帮和克钦邦独立  找一帮云南兵 广西兵 穿个缅甸衣服 端个枪就入缅了  缅甸政府军就是个渣。。。......  -----------------------------  除了这些下三滥的招数,你还能想出什么?
  @风度篇篇
20:05:04  @里斯商船大副
11:20:32  @老坛牛肉
23:59:03  你以为还是90年代呀 想排华就敢排的?而且还是和中国接壤的。。。  他敢排华 中国政府 就敢支持 禅帮和克钦邦独立  找一帮云南兵 广西兵 穿个缅甸衣服 端个枪就入缅了......  -----------------------------  这个不是下三滥的做法吧,可是世界主流,这些年美国用过多少次了。对缅甸这种国家最好派坦克部队去
  5、掸邦  掸(shàn)邦15.58万公里2,人口约八百多万人(2005年),是缅甸联邦里面积最大和人口最多的一个邦。主要居民掸族自称傣族、泰族,首府在东枝市。  掸邦在汉代出现于文献,称“乘象蛮”(版图至老挝北部、云南南部),国号越裳,归永昌郡管。唐宋时代梵语称为“妙香国”。元明清时掸邦与云南分家,但无边界,你来我往,还是亲如一家人。  1886年,英国占领缅甸本部(俗称下缅甸),1890年英国征服掸联邦,置众掸邦、北部克钦邦、西北部钦邦等众边区,为英帝国的保护边区。当时掸联邦仍然由掸邦各族土司王统治,而不隶属缅甸本部。南掸邦系孟艮、整欠、猛勇、整卖、景线、六本、景海、猛龙、补哈、猛撤诸地,北掸邦系木邦、大山、猛育诸地。  1922年时,掸联邦由33邦联合组成,分别为:21个掸邦(Shan)、7个德努邦(Danu)、2个巴欧邦(Pa-O)、1个布朗邦(Palaung)、1个巴东邦(Padaung)、1个果敢邦(Kokang)。掸联邦由英国保护时期(1890年-1948年),英国当局将佤邦(Wa State)划入掸联邦,共计34邦。  日,掸联邦、克钦邦、钦邦及缅甸本部于掸邦境内彬龙(Panglong)小镇上,签署《彬龙协议》,协议之目的为:联合掸联邦、缅甸本部、克钦邦、钦邦及英国统治下的各邦,联合向英国争取联合独立。1948年掸联邦、缅甸本部等从英国统治下获得联合独立,并组建缅甸联邦,缅甸联邦第一任联邦总统由掸联邦掸族土司王苏瑞泰(Sao Shwe Thaik)担任,任期1948年至1952年。  1952年,吴努为首之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成为缅甸联邦执政党。立刻以驱逐中国国民党残军为名入侵掸邦,因此,掸邦人民后来进行反对缅甸入侵的政治、武装斗争。   1958年,奈温将军强迫吴努让其成立“看守政府”。同年,《缅甸联邦宪法》赋予掸邦的去、留权力,被看守政府搁置,由掸邦人民组织而成之军队,与看守政府之国防军发生历史性之第一次交战。1948年《缅甸联邦宪法》明定宪法运作十年后,掸邦、克伦尼邦有权决定自己是否还愿意成为缅甸联邦一份子。   1962年,吴努的联邦党(由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廉洁派改名)竞选获胜而组织政府。3月2日,缅甸军事强人奈温将军政变夺权,同年,作废《联邦宪法》,成立革命委员会进行军人独裁统治。联邦宪法之作废等于宣告缅甸联邦解体,从此,各邦纷纷为原有之自主权而与缅甸本部交战,遍及缅甸全国之内战于焉展开,并一发不可收拾。  1964年,掸邦人民组织正式的掸邦军,正式为收复掸邦国土而努力。1968年,缅甸共产党进入掸邦东部,并于当地成立人民军,人民军主要由当地佤族组成。  日,彭家声的果敢部队于果敢县宣布脱离缅甸共产党,并建置缅甸民族民主同盟军,并与缅甸军政权逹成停战协议。4月,林明贤之815军区宣布脱离缅甸共产党,并另立门户组织掸邦东部同盟军,并与缅甸军政权逹成停战协议。4月17日,鲍有祥之佤部队于佤邦宣布脱离缅甸共产党,并成立佤邦联合党,武装部队命名为佤邦联军,并与缅甸军政权逹成停战协议。 1989年掸邦军分裂,北掸邦军与缅甸军政权达成停战协议,其余掸邦军继续为收复国土而努力。   1990年缅甸举行全国普选,昆吞屋(Khun Toon Oo)领导之掸邦众民族民主联盟(政党)在掸邦地区取得压倒性胜利。同时,昂山素姬女士领导的全国民主联盟在缅甸本部地区也取得压倒性胜利。遗憾的是,选举结果被缅甸军政权否定。  日,被外界称为毒品大王的掸邦军领导坤沙(Khun Sa),宣布掸邦脱离缅甸联邦独立建国。日,坤沙领导之掸邦军在佤军、缅军、泰国政府之压力下,正式向缅甸军政权无条件投降。  2003年掸邦军不愿投降之部队,于南掸邦老泰亮山正式建置南掸邦军,并为收复掸邦国土而努力。日,缅甸政府军与掸邦政府达成初步停火协议,双方已向部队发布停火命令。
  6、印度境内黄种人  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分为白语、喜马拉雅语群、萨尔语群(JingphoKonyakBodo语群)、克伦语支、库基-钦-那加语言、缅彝(倮倮-缅)语群、梅泰语、米基尔语、Mru、北阿萨姆语支(含达尼语支)、格曼语支(含Miju-Mishmi)、侬语支(含独龙语)、党项-羌语群、土家语、西吐蕃、Hruso、未分类的藏缅语族语言。  喜马拉雅语群包括大基兰特语支(Mahakiranti)、藏-金瑙尔语支(Tibeto-Kanauri)、白马语,藏-金瑙尔语支(Tibeto-Kanauri)包括雷布查语 (Lepcha)、藏语支(Tibetic)、Dzalakha、西喜马拉雅语支(含金瑙尔语组)。  缅彝(倮倮-缅)语群包括Pyu、缅语支(含阿昌语、若开语)、彝语支(含傈僳语、拉祜语、基诺语,哈尼语)、纳西语、Phukha。  印度东北黄种民族 语言分类 现人口(万) 备注  卡查里  Kachari Jingpho(景颇)KonyakBodo(博多)语群-BodoGaro语支- Bodo 语组 120 该地语言bodo-kachari和汉语特高度相似,是印度阿萨姆邦的官方语言之一  加罗Garo JingphoKonyakBodo语群-  BodoGaro语支-GaroMegam语组 20   卡尔比Karbi Mikir(米基尔)语 60 主要分布在印度阿萨姆邦和梅加拉亚邦。  那加Naga Kuki(库基)Chin(钦)Naga语群-那加语支 250   米佐Mizo KukiChinNaga语群- KukiChin语支- Central KukiChin语组 67 又名Lushei,分布于印度米佐邦  Singpho JingphoKonyakBodo语群-  JingphoLuish(卢伊)语支-Jingpho 1 即景颇族  阿迪Adi 北阿萨姆语支-达尼(Tani)语支
  Mishmi 北阿萨姆语支-Idu(义都)Digaro (达让)语支 2 主要分布在阿鲁纳恰尔邦东部,包括义都人、达让人和格曼人。中国统称达让人和格曼人为僜人,义都人被识别为珞巴族。但是格曼语支不属于北阿萨姆语支  达夫拉Dafla 北阿萨姆语支-达尼(Tani)语支- Galo(迦龙)Apatani(阿巴达尼) Nisi(尼西)Miri(米里) 12 亦称Bangni(邦尼)、Nissi、Nishang,中国称珞巴族崩尼部,分布于不丹东部及阿鲁纳恰尔邦  阿卡Akha 缅彝语群-Ngwi(彝语支)-南彝语组
哈尼族  Manipur 梅泰语
  Khamtis 壮傣O2O1 7 即傣族、泰族  Ahom
1226年成立,王室是傣族,居民是汉藏、南亚、傣族,成功抵抗莫卧尔侵略,后内乱,缅甸侵入  Jaintia 南亚O2
后被Ahom和Kachari控制  KHASI 南亚O2 135   印度东北部共7个邦,即阿萨姆(Assam)、那加兰(Nagaland)、曼尼普尔(Manipur)、特里普拉(Tripura)、米佐拉姆(Mizoram)、梅加拉亚(Meghalaya)、阿鲁纳恰尔(Arunachal)。整个东北地区的总面积达25.5088万公里2,占印度国土面积的近8%;人口为3800万,占印度总人口的3.7%;人口平均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23人。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印度东北部地区,共有分属于5个不同种族集团的160个表列部族及400多个部落和亚部落群。他们传统各异,语言不同,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差异很大。这些部落民族主要包括那加人(Naga)、米佐人(Mizo)、库基人(Kukis)、梅泰人(Meteis)、波多人(Bodo)等,语言属于藏缅语系,宗教信仰以基督教和泛灵论为主。  英殖民时期,印度东北部是最后被英东印度公司征服的地区。这里保留着完好的封建领土制度,即土邦。英国殖民政府通过与王公签订条约、协定,对他们实行间接统治,即土邦王公承认英王的最高统治权,并承担形式不一的义务,主要是提供一部分兵力和承担一些军费开支;英国政府则承诺王公帮助他们抵御外来侵略和镇压内部叛乱。值得注意的是,土邦王公的领地不是英国的领地,其居民也不是英国的臣民。  日,印度从英国的殖民统治下获得独立,并成立了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印度自治领政府接管了原英属印度政府的9个省(阿萨姆、比哈尔、孟买、中央省、马德拉斯、奥里萨、旁遮普、联合省和西孟加拉)和500多个土邦;日,印度宪法规定全印统一划分为29个邦,分为A、B、C、D四类。这样,在印度东北部就有阿萨姆邦(A类)、曼尼普尔邦和特里普拉邦(C类)三个邦。  在此后的岁月里,印度的行政区划又经历了几次重组,印度东北部的行政区划也发生了变动。日,那加兰中央管辖地区改建为那加兰邦;日,印度将非法占有的中国藏南地区改为阿鲁纳恰尔中央直辖区,而梅加拉亚被升格为梅加拉亚邦。与此同时,米佐山区从阿萨姆邦分离出来成为米佐中央管理地区;1986年,米佐从中央直辖区改为邦建制;日,阿鲁纳恰尔中央直辖区改建为邦。这样,印度东北部的7个邦最终形成。
  七、缅甸与中国的关系  历史上,曾臣服于中央的各个附属国里,再也找不到一个象缅甸这样的奇特国家,当年宗主国的大时代波动,总在缅甸狭小的疆域里激起阵阵涟漪。从明末的永历皇帝到国民党李弥部的"异域孤军",从文革时越界"革命大串连"的红卫兵再到缅东北金三角的华族大毒枭。 它是“中原文化”崩溃裂变后,在边陲异域的一种扭曲的延续。  1、缅京-永历帝-土司王朝  1659年,清兵的铁蹄如疾风一般叩响了明王朝的残山剩水,南明的末代皇帝永历帝在死忠的孤臣黔国公沐天波(开国元勋沐英的后代)及其部下的簇拥下,逃进了滇缅边境的野人山。缅王,忽闻中华上国的天子驾临,受宠若惊,即派仪仗队来接,旋踵便觉不妥,就“慰留”贵客于缅北山区。落草的凤凰不如鸡,这群中原皇孙与卿相不得不一夕数惊地潜伏于斯,幸有来自缅京的米粮接济,不至于采野薇而食。次年缅京老王驾崩,新王继位。他没那么糊涂,深知国邦里养着一群祸胎,早晚会殃及池鱼,便派精兵夜袭,一举将几十名遗臣乱刀砍死,永历帝被囚禁。果然,同年底平西王吴三桂的大军已饮马怒江。缅王即献出永历帝,后那位亡国之君在昆明五华山被吴三桂用弓弦勒死于缅桂树下,中国的又一轮朝代更迭就此正式打上了句号。  然而,在缅甸境内,事情并没有了结。当时,前后脚追随永历帝逃入缅甸的南明军民有万余之多。明灭后他们继续逃亡,藏匿于缅北的热带丛林之中,其中有一杨姓武术高手,其曾祖先是沐英将军长驱入滇时的帐前骁将,此后多少代镇守滇边,对西南的民情地理了若指掌。在缅北竣酷的环境中,杨氏终能统领起各部南明遗民,逃避清兵的追杀,与当地土著红刀子进白刀子出地“打冤家”,憨厚而失之蒙昧的土著人斗不过这群“客籍”,渐渐退入野人山深处,一个华人的社团从此崛起于缅北高原,住民繁衍至数十万之多。其后,缅甸王正式承认了杨家的实际地位,封为果敢(地名)土司王。自此,统治缅北一个多世纪的土司王朝,无论英国人、日本人都未能撼动其百年基业。直至1962年,杨家才与吴奈温将军达成协议,交出土司官袍和印玺,实行地方自治。这个华人社会才改用另一种形态继续生存下去。  这片故事纷繁的高原,确是历史上的一块“飞地”。英国殖民统治者从来未能将行政力探进过缅北,英王室对土司王朝的人事变动统统予以册封追认;日军攻陷仰光,击溃英、印、缅军,并将杜律明的中国远征军围困于野人山,第四代土司王在危难之际竣拒日寇的诱惑,毅然竖旗抗日,并赴重庆与蒋介石晤面,宣称三百年前(明朝)同出一宗,绝不当民族败类。缅北领地始终高悬着大不列颠米字旗和青天白日旗。及至1948年1月缅甸正式独立,杨家兄弟分别当选上议员、下议员兼地方长官,他们提出缅北华人应为缅甸国籍,议会通过。但在1950年颁发国民身分证时,几十万华族中仅有一万余人愿意领取。未几,又一股华人新血涌入,孤臣李弥(滇西腾冲县人氏)的将士及家眷作为另一代的亡国遗民,更强化了缅北特异的生态。  再往后,还会有更稀奇的的一波华人浪潮拍击这块林木萧森的高原。无论是哪一个年代的亡命天涯者,其实都是中国激荡历史的一个注脚。  2、国父-野人山-三十壮士  大国的政治长剧固然情节跌宕,小国的舞台也异常吊诡。一直为缅甸的独立自由而奋斗的昂山和志同道合的“三十壮士”,曾将缅甸的各族人民的出路寄托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昂山决定投奔中国革命的摇篮和灯塔----延安。  岂料昂山取道厦门登岸,才踏上中国的土地就被日本宪兵拘留,并交特高课审讯。原来,昂山的装束和气派酷似南洋富商,日本人怀疑他是前来给国共抗日分子捐款、送药品、弹药的联系人。很奇怪,昂山被扣在日本军部时,感受到的不是侵略者的强横,而是看到了亚洲人竟然能如此威风凛凛、扬眉吐气。他觉得,身属一个弱小民族,唯有靠这种进取精神,才能在英国殖民主义的魔掌下挺立起自己骄傲的身躯。他放弃了对延安的朝觐,向日方倾诉自己的抱负。听者大喜过望,即把昂山送到海南岛,与赶来会合的三十壮士一道进入日本军校受训。值得指出的是,“三十壮士”给缅甸的现代史贡献出众多的风云人物,除了缅甸人民景仰的“国父”昂山,还有后来统治该国时间最长的军事强人吴奈温,以及吴奈温的死对头缅共的领袖德钦丹东。如果算上几十年后向军政府宣战的昂山之女昂山素姬,这一组人物之间的恩怨情仇,便构成了贯穿大半个世纪的一条历史主线。  昂山率三十壮士学成归国,在热带丛林中秘密建立了“缅甸独立军”。此时,太平洋战争爆发,吉隆坡、雅加达、仰光相继沦陷。昂山的独立军配合铁流滚滚的日军,横扫缅甸国土上的7万多英国皇家军队,在昂山部下的精确向导之下,英军无处逃遁,一触即溃。继而,中国远征军兵败野人山,抗日名将戴安澜陨落于林莽深处,10万中国官兵在炮火、瘴疠、毒蛇、食人蚁的围困下魂断异邦。昂山和这一群以救国救民为已任的热血青年,已堕入了理想迷狂的歧路。缅甸人民和一衣带水的中国邻居,都不会“为贤者讳”,而略过了历史的这一断章。  幸而,他们还有机会去挣脱这个阴沉的梦魇。未几,昂山及其战友都意识到,拔掉了米字旗,在太阳旗之下的日子更不好过。他们在日军败象未显时就开始秘密倒戈,继而公开亮出抗日义旗。1945年,中国远征军的松山战役宣示了大和民族武士道神话的破灭,激战百余日,前线总指挥李弥杀上主峰督战,身负重伤,遂激励将士(第八军主要是云、贵籍官兵)一鼓荡平敌阵。日军自此颓势渐现。曼德勒战役的英雄孙立人将军,成了日寇在缅甸战区的终结者。昂山旗下的独立军,也是一支屡建奇功的偏师,在沙场上用鲜血洗涤了自身的屈辱。  抗战胜利,昂山从丛林里走出来,创建了公开合法的政党“自由联盟”。缅甸人民度尽劫厄,推举出自己的儿子----昂山,代表这个浴火重生的国家和民族,前往伦敦签署了《昂山----艾德礼协定》。这一历史文献奠定了缅甸从未有过的独立自由的地位,她终于从前后“蕃属”的中国、英国、日本的“宗主”羁留下解放出来了。昂山被缅甸人民尊为国父,当属实质名归。  然而,人们且莫忘记昂山及其战友们原初的政治理想,他们是一群左倾的赤色青年。昂山本人并未来得及施展自己的抱负,1947年7月,年仅32岁的国父昂山猝然遇刺身亡。但是,“三十壮士”的菁英中无论后来是敌是友,事实上都深受当初那个“红色信仰”的影响。  昂山去世的政治真空,由“资产阶级政党”的代表人物来填补,并担任了政府元首。这段历史的折冲,一直备受中共的批评。认为缅共(是昂山领导的庞大左翼联盟中的重要一员)作为最强大的武装力量,放下了武器,走“议会道路”,结局当然是大权旁落。  这个左翼阵线也因昂山这位精神领袖的猝逝而迅速瓦解。其中缅共也一分为二。曾在苏联留学并由“共产国际”培训的德钦梭拉出一杆人马,成立了“红旗派”,继续走“议会道路”。此君并非三十壮士中人,毫无知名度与传奇色彩,后来红旗派日渐淡出,几不复闻了。最值得一提的是三十壮士中有一位德钦丹东,缅共中追随他的党员似乎更多。德钦丹东从“资产阶级”上台的惨痛教训中选择了另一条道路,便成立了“白旗派”,奉暴力革命和军事斗争思想为不二法门,发动反政府的叛乱,退入勃固山脉实行暴力革命。坚信他们也会象前辈中共一样,用枪杆子打出一片红彤彤的江山。  中国日后的时代狂潮,居然和缅共的白旗战士们发生了颇深的纠葛。这是中国以及德钦丹东本人也始料不及的。
  3、奈温-格瓦拉-德钦丹东  缅甸,一个多民族的小国,其历史文化与中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该国经济命脉还主要掌握在侨居的华人富商手里。她强烈地感受到北边那尊巨人的压迫力,除了与强邻和睦相处,实在别无选择。所以,缅甸渴望与中国通好。  年代,缅甸对于中国突破当时以美国为首的“反华战略包围圈”,起到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正因为有东南亚地区缅甸、南亚次大陆的巴基斯坦的友好关系,美国当时“战略包围圈”的琏条扣,在这里脱节,事实上,美国因此而无法对华实施全面的“战略包围”与封锁。正是因为如此,中国也极为重视中缅的“胞波之情”,1960年,中国政府承认了英缅政府强迫清朝签定的不平等边界条约,为此,一大块中国土地,划入了缅甸的国土。  由于中缅通好,中共军队越界攻击国民党李弥的孤军,缅方给予积极协助。哪知悍将李弥如同一只“不死鸟”,野火春风,依然盘踞山中。为免致邻国军事行动的扩大,缅方重拾其先贤缅王的故智,非要将“永历帝”驱除才能保国泰民安,便向联合国投诉。终于在联合国的安排下,李弥第八军的余部于1954年、1961年分两批撤回了台湾。自然也留下了一些余孽,如随风飘逝的罂粟种籽,在“金三角”的山野中扎下根系,成了毒枭之巢。   1962年,军事强人吴奈温发动了政变,原执政者吴努仓皇出走中国,并成立流亡政府。中方却无意将这位“永历帝”驱出国境,倒视为上宾。这给此后的中缅关系投上了阴影。颇为讽刺的是,中共所不喜的奈温将军,其实是位社会主义者,上台后即着手推行“国有化”和净化西方的“精神污染”。他还放弃了吴努对“白旗缅共”的军事围剿,相信他自己和德钦丹东同为“三十壮士”老袍泽的铁杆情谊。几轮劝和谈判之后,白旗缅共终于瓦解,一批知识分子和菁英干部走出山区,投向和平。然而,德钦丹东却立心为自己的信仰效死,率领白旗战士进行中共式的“长征”,由缅甸的心腹地带勃固山根据地转移到东北部与中国接壤的高山丛林之中。白旗缅共从此有了依托,羽翼渐丰。  德钦丹东是一个孤愤的理想主义者。他出身于掸邦的缅族大贵族家庭,毕业于仰光师范,吃过牢饭,挨过酷刑,打过英国人,也打过日本人,缅甸独立后他拒绝出任政府高官,认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缅甸”,终于选择暴力,走向丛林。偏偏他当年的左翼战友吴奈温及其执政的“社会主义纲领党”推行的是另一种牌号的社会主义,“国有化”规划的首当其冲者正是富可敌国的华人社会。恰巧,中国开始了狂热的文革,正值1960年代全世界范围内的左翼运动高涨,缅甸高校的青年学生(华族居多)邯郸学步,效法红卫兵运动,大造其反。社会的动荡引致了缅族与华族的冲突、械斗和大规模的排华浪潮,华人奋起抗争。奈温对此实行铁腕镇压,断然将大批华人递解出境,经济“国有化”也就顺带解决了。不过,有一批华人青年及向往革命的缅甸大学生在事变之后投向了边区白旗缅共的怀抱。这时,奈温对德钦丹东已改抚为剿。北京政府对缅甸的“反华运动”提出严重抗议而未果,自然更放手支持毛派的游击战士,缅甸国防军已不可能将其剿灭。  1968年,中国文革狂潮正在巅峰。德钦丹东在营地的竹楼中被变节的贴身警卫暗杀。中共发唁电,《人民日报》发表文章高度评介毛派缅共的英勇事迹。与此同时,南美的传奇斗士格瓦拉的遗作《南美丛林日记》在中国出版。一股“英雄崇拜”热在神州慷慨激昂地弥漫开来了。于是,一队又一队来自天南地北的铁血红卫兵,翻过云南的野山,在界碑的中国一侧秘密集结,伺机越境,投奔革命。他们当中,有的是“老子英雄儿好汉”的老红卫兵,乃根正苗红的“正宗”造反小将;有的则是被革命所排斥的“黑五类”子女,要用青春和生命来证明自己忠于毛和他的主义。磅礴的激情使他们走到一起来了。其时,毛泽东风云际会,已晋身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新教宗,对“输出革命”正在兴头上。不过中共只侧重精神输出,毛的思想“放之四海而皆准”,那是最大的满足感;其次是物质的支援,朝鲜、北越不在话下,其他在野小党,只要宣称信奉毛主义,一概给予财物津贴。至于人员的输出,除了对北越的秘密发兵,一般都视为犯禁。周恩来就亲自处理过红卫兵偷渡国界“抗美援越”和参加缅共游击队的事件,被截留的革命小将不外是“教育释放”,然而中缅边境并不森严,堵不胜堵,格瓦拉传奇故事的亚洲版便鲜血淋漓地在掸邦高原上续写下去了。  4、鸦片-金三角-黑色梦魇  缅共武装斗争的盛衰律几乎与中国的文革同步。  德钦丹东的牺牲,对勃固山区的缅共组织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它直接导致了“白旗派”的终结。就在缅共南部武装气息奄奄之时,缅共北部武装人民军在在中国职业军人娴熟的指挥下,过关斩将,使缅军产生了极大的惊恐心理。  在果敢地区站稳后,缅共人民军迅速向萨尔温江西岸进发。1970年4月,人民军克北卡佤山的勐卯;1970年11月,攻占与云南省畹町一桥之隔的棒赛。同时,占瑞丽县对面的姐兰等地。在云南潞西县芒海境外的勐固,建立了根据地,1971年11月,进攻重镇滚弄。1972年,攻占南卡佤山,占邦桑、邦扬,邦桑成为缅共中央所在地,全部南北佤邦都落入缅共之手;1973年,人民军进入富庶的景栋地区,激战百余仗,控制了景栋大部……  至1975年,缅共已经控制了萨尔温江以东的大块土地,在萨尔温江以西,也建立了根据地。它的势力范围,北边是几乎所有的缅中边界地带,除了云南瑞丽对面的木姐县形式上还在政府军手中外,其它的国境线上,全是缅共人民军占据。往南走,它的势力范围已达缅老边境,在缅泰边境的莱朗等地,也有缅共的正规武装与游击队。其鼎盛时期,缅共控制了近1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150-200万人口,武装力量达到近3万人。  在缅共人民军的编制上,分别成立了4个军区,实际上,也就是今天缅北各支割据势力的雏形。 东北军区主要负责缅甸腊戌以北的“解放区”,司令员赵明,副司令员彭家声,参谋长余建,财政部长刘国玺,内务处长杨茂安,1旅长魏超仁,2旅长彭家富,副参谋长蒋志明。中部军区根据地在缅共中央所在地邦桑一带,管辖邦桑以南的区域,司令李自如,副司令是佤族头人的后裔鲍友祥,中部军区以佤族为主,能吃苦能作战。八一五军区,管辖沿湄公河(缅老边境)、景栋以北的广大地区,司令员林明贤。 101军区辖区在“史迪威公路”的北线靠近中国的一段,成员以克钦族为主,司令员丁英(克钦族)。另外在缅共中央所在地--邦桑,驻有中央警卫旅,旅政委是罗常保。  至文革结束,缅共也随之转入低潮,此时已有300多名中国红卫兵与知青在异域捐躯。尚存的“国际战士”,除了个别高军阶者,都相继挥别金戈铁马的丛林岁月,回归祖国了。  缅甸赤色根据地多为传统的鸦片种植区,缅共的菁英作为一群理想主义者,开始并无染指毒品生意。只是遵照毛思想“群众路线”的要旨,军民的鱼水关系必须顾及,缅共对烟农与毒贩都实行“无为而治”。1976年,文革收锣,中共也大幅减少了对缅共的施舍。至70年代末缅共的外援完全中止。德钦巴登顶从北京碰壁而回,遂下令各军区自寻财路。转眼间,大大小小的提炼工厂如雨后的毒菌,遍布各根据地。缅共及帐前将士,其红色理想已被黑色的梦魇所压倒。他们已沦为不折不扣的毒品军团,不足为训却堪以为患了。  再观吴奈温和他的“社会主义纲领党”,统治缅甸三十余年,厉行斯大林主义,弄得国家四壁萧然,民生凋敝。由于奈温的反西方立场,这个闭关自守的穷国形单影只。可笑的是,它的最大施主居然是中共。缅甸的地理人文环境,决定了它永无可能与强邻交恶。奈温坐稳龙椅后就迅速修补中缅关系,消除“排华事件”的震荡。他明知中共在扶植丛林中的缅共武装,却也委曲求全,佯作接受北京“国与国”和“党(中共)与党(缅共)”两种关系“分离”的荒诞说词,为的是领受邻国的经济援助。一个“大宗主”同时驾驭着别家反目阋墙的一对兄弟,这在国际游戏中倒也并不鲜见。及至后来,北京开始了务实的“新政时代”,共产主义的终极理想已弃之如敝屣。仰光也渐渐试行缅甸式的“开放改革”。然而,奈温的军政府形象不佳,西方财团为之却步。
  5、当今缅中关系  1980年代,邓小平实行改革开放,中国停止支援缅共。那时,苏联和东欧共产党集团也走向瓦解。缅共老领导们虽然还在高喊“人民战争”,但革命事业难以为继了。   1989年3月,果敢华人彭家声领导的一支缅共部队哗变。各根据地缅共武装随后纷纷取消共产党旗号。4月16日,一支兵变部队冲入缅共中央总部,捣毁马恩列像。缅共老领导仓皇逃入云南。原缅共军队迅速按民族分裂为不同的武装。缅甸共产党灰飞烟灭。  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失去了对新一代缅甸人的吸引力。此时,缅甸军人统治和中共一党制的合法性都面临着共同的挑战:青年学生和其他民众对西方式多党民主的追求。1988年,货币改革激发民怨的老将军奈温辞职,仰光及全缅各地爆发民主示威运动。继任的军人统治者残酷镇压了示威运动。而中国也在几乎同一时间发生了同样的悲剧。面对西方国家的谴责和制裁,中缅领导人惺惺相惜,结成盟友。  从1989年到1995年,中缅贸易翻了一番。自从1989年后,缅甸军队的绝大部分武器都由中国提供。 进入21世纪后,由于欧美因民主和人权问题维持着对缅甸军政府的经济制裁,中国成为缅甸的最大外资来源国和仅次于泰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有人形容中国是在“闷声发大财”。不过,中国不仅仅是在缅甸赚取经济利益,还积极谋求地缘战略利益。中国和缅甸军政府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是缅甸最大的武器供应国。  2007年,缅甸爆发大规模民主示威,军政府武力镇压,遭到国际社会普遍谴责。中国却表示不干涉缅甸内政,还否决了联合国安理会一项谴责缅甸军政府的决议。  2010年11月,缅甸在军政府操控下举行了选举。虽然国际社会质疑选举的合法性,但缅甸名义上有了文官政府。随后,当局释放了民运领袖昂山素季(AungSanSuuKyi)等政治犯,并宣布在2012年4月举行议会补选。昂山素季领导的全国民主联盟积极投入竞选。  昂山素姬,1945年出生于仰光。两岁时父亲昂山遇刺。1960年,母亲钦枝被吴努政府派往印度任驻印大使,昂山素姬也从仰光转入德里大学就读。年,她到英国牛津大学进修,1972年与英国学者结婚,生有两女。这期间,她曾在不丹王国、日本京都大学、印度西姆拉市工作和从事学术研究。1988年4月回国探视患病的母亲,未几即卷入全国风起云涌的民主运动。昂山素姬被幽囚后,1991年在禁闭中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在国内政治放松的同时,缅甸还开始改善和美国及其它西方国家的关系。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HillaryClinton)抵达缅甸,这是半个世纪来访缅的最高级美国官员。克林顿国务卿分别会晤了缅甸总统登盛(TheinSein)和民主派领袖昂山素季。  面对缅甸新的内政外交举措,中国做出务实的反应。中国外交部声称愿意看到缅甸同西方国家改善关系。长期力挺军人统治的中国政府还派使节和昂山素季见了面。  缅甸不愿意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过度依赖中国,迫切希望摆脱国际孤立局面。不过,靠近美国不等于远离中国,即使民主化的缅甸也不宜触怒北方巨邻。这是历史的经验。
  那是·自家兄弟。
  嘿嘿 看完这个觉得治国蛮难
  @风度篇篇 32楼   除了这些下三滥的招数,你还能想出什么?  -----------------------------  下三滥?  你好好看看冷战60年的历史去。
  楼主是小三生的,智力不全  
  大家可以谈谈中缅铁路、中国油气管道。
  撸主立场倒是蛮鲜明的  无论谁上台,TG的底线应该是:不能损害中国利益,不能是米帝代言人。
  凡是能给TG造成麻烦和不利的国家或个人,西方和米帝都会追捧,如三哥、菲佣、越猴及秃驴、热B丫?  昂山素鸡资历甚浅、面目可疑,纯粹是西方一手包装、捧红的新星,TG有理由怀疑和警愓
  亚洲应该由黄种人说了算  
  请大家探讨中缅油气管道和中缅铁路事宜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缅甸孟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