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枝词二首 其一与九首对比

刘禹锡-杨柳枝词九首(其一) 的相关文章推荐_亲贝网
旗下网站:
& 刘禹锡-杨柳枝词九首(其一) 的相关文章推荐竹枝词二首其一翻译赏析_作者刘禹锡
<meta name="description" content="  《竹枝词其二》作者为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其古诗全文如下: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陌上动乡情。
  【鉴赏】
  《竹枝" />
竹枝词二首其一
  《竹枝词二首其一》作者为唐代文学家。其全文如下: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陌上动乡情。
  【鉴赏】
  《竹枝词九首》是吟咏风土人情的民歌体乐府诗,此诗为《竹枝词九首》中的第一首。 一二两句写山水雄阔隽秀之美。
  &白帝城头春草生&写高处。白帝城在濒临长江的白帝山上。时值春天,城头百草茂盛。一个&生&字写出百草依视线次第出现,又写出百草滋生之广。草因城脱俗,城缘草而含生机。&白盐山下蜀江清&写低处。蜀江即指白盐山脚下的一段长江:江水清澈倒映云天,又有耸入长空的白盐山作背景,山水互映,各尽其妙。 &南人上来歌一曲&写当地人以雄山碧水为背景放声高歌。本句虽未直接写歌的内容歌的悦耳,但因了一、二两句雄阔灵秀山水的烘托渲染,读者自然能体会出歌声的优美。 四句笔锋一转,写路上的异乡人受那歌声的感染,触发起思乡之情。此句当为全诗主旨所在。 全诗之妙,其一在动词传神,用白描手法勾勒出耐人品味的人物形象。
  第三句中,&上来&既可理解为&登到高处&亦可理解为&出来&,无论作何解读,歌声那情绪饱满、难以自禁的形象呼之欲出。而第四句中一个&动&字更是传神。&北人&即外乡人。春日雄奇秀丽美景,他无心欣赏,只顾匆匆赶路,忽然,当地人一曲高歌令其驻足而听,心为之怦然,神为之飞越。一个&动&字写出北人神情,又引起读者共鸣。 其二在一景两用,烘托渲染人物形象。山高草绿水澄明,春日美景烘托渲染当地人不吐不快的蓬勃之情,也烘托渲染异乡人心不在此的旁骛之意,一景两色一石二鸟。 其三在意味的绵长婉转和境界的高远。诗人第三句,由景及人,此一转;至第四句,以当地人的高歌反衬异乡人的乡情,此二转。同时,写乡情以大江大山和滋生无限的春草来烘托渲染,写出来的当然就不是儿女情长,小家碧玉,而是浩荡乡思,人所共识的那份故园情结了。
  本文列举了与竹枝词二首其一翻译赏析_作者刘禹锡较为相关的各类信息,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上一篇  下一篇→
竹枝词二首其一翻译赏析_作者刘禹锡
竹枝词二首其一&#40;doc&#41; 白居易忠州诗文与刘禹锡夔州诗文之比较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40;doc&#41; 白居易忠州诗文与刘禹锡夔州诗文之比较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竹枝词(其一)的译文_百度知道
竹枝词(其一)的译文
哥哥姐姐们帮帮忙啦!
提问者采纳
竹枝词二首(其一)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竹枝词是巴渝(今四川省东部重庆市一带)民歌中的一种。唱时,以笛、鼓伴奏,同时起舞。声调宛转动人。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依调填词,写了十来篇,这是其中一首摹拟民间情歌的作品。它写的是一位沉浸在初恋中的少女的心情。她爱着一个人,可还没有确实知道对方的态度,因此既抱有希望,又含有疑虑;既欢喜,又担忧。诗人用她自己的口吻,将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成功地与以表达。 第一句写景,是她眼前所见。江边杨柳,垂拂青条;江中流水,平如镜面。这是很美好的环境。第二句写她耳中所闻。在这样动人情思的环境中,她忽然听到了江边传来的歌声。那是多么熟悉的声音啊!一飘到耳里,就知道是谁唱的了。第三、四句接写她听到这熟悉的歌声之后的心理活动。姑娘虽然早在心里爱上了这个小伙子,但对方还没有什么表示哩。今天,他从江边走了过来,而且边走边唱,似乎是对自己多少有些意思。这,给了她很大的安慰和鼓舞,因此她就想到:这个人啊,倒是有点象黄梅时节晴雨不定的天气,说它是晴天吧,西边还下着雨,说它是雨天吧,东边又还出着太阳,可真有点捉摸不定了。这里晴雨的“晴”,是用来暗指感情的“情”,“道是无晴还有晴”,也就是“道是无情还有情”。通过这两句极其形象又极其朴素的诗,她的迷惘,她的眷恋,她的忐忑不安,她的希望和等待便都刻画出来了。 这种根据汉语语音的特点而形成的表现方式,是历代民间情歌中所习见的。它们是谐声的双关语,同时是基于活跃联想的生动比喻。它们往往取材于眼前习见的景物,明确地但又含蓄地表达了微妙的感情。如南朝的吴声歌曲中就有一些使用了这种谐声双关鸡揣惯废甙肚轨莎憨极语来表达恋情。如《子夜歌》云:“怜欢好情怀,移居作乡里。桐树生门前,出入见梧子。”(欢是当时女子对情人的爱称。梧子双关吾子,即我的人。)又:“我念欢的的,子行由豫情。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的的,明朗貌。由豫,迟疑貌。芙蓉也就是莲花。见莲,双关见怜。)《七日夜女歌》:“婉娈不终夕,一别周年期,桑蚕不作茧,昼夜长悬丝。”(因为会少离多,所以朝思暮想。悬丝是悬思的双关。) 这类用谐声双关语来表情达意的民间情歌,是源远流长的,自来为人民群众所喜爱。作家偶尔加以摹仿,便显得新颖可喜,引人注意。刘禹锡这首诗为广大读者所爱好,这也是原因之一。
其他类似问题
竹枝词的相关知识
其他9条回答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白帝城头,白盐山下,当地人来来往往,唱着当地的民歌,日子过得如鱼得水。可是诗人是北方人,还是被赶到这里来的,看着此景此情,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这是《竹枝词九首》的第七首。诗从瞿塘峡的艰险借景起兴,引出对世态人情的感慨。 瞿塘峡是长江三峡之一,两岸连山,水流急湍,形势最为险要,古有“瞿塘天下险”之称。峡中尤多礁石险滩,峡口有“滟滪堆”,就是一巨大石滩。“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就描绘出瞿塘峡的这种险阻形势。“嘈嘈”,流水下滩发出的嘈杂声。“十二滩”,并非确数,犹言险滩之多,其险绝情况也就可以想见了。 面临着惊涛拍岸、险阻重重的瞿塘峡,诗人不禁由江峡之险联想到当时的世态人情:“常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瞿塘峡之所以险,是因为水中有道道险滩,而人间世道“等闲平地”也会起波澜,岂不令人防不胜防?真是“人心”比瞿塘峡水还要凶险。这是诗人发自内心的感慨之言。刘禹锡参加永贞改革失败以后,屡受小人诬陷,权贵打击,两次被放逐,达二十三年之久。痛苦的遭遇,使他深感世路维艰,凶险异常,故有此愤世嫉俗之言。长恨,显示出长期埋在诗人心中的,对那些惯于兴风作浪、无事生非、陷害无辜的无耻之徒的无比忿恨。说瞿塘之险用“人言”提起,意为尽人皆知;叹人心之险则用“长恨”领出,主语是诗人自己,点出自己在现实的经历和体察中悟出的人情世态,并且明确表示了自己对它的态度。两句之间有转折,也有深入,以瞿塘喻人心之险,在人之言与我之恨之间过渡,命意精警,比喻巧妙,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从而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竹枝词是巴渝(今四川省东部重庆市一带)民歌中的一种。唱时,以笛、鼓伴奏,同时起舞。声调宛转动人。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依调填词,写了十来篇,这是其中一首摹拟民间情歌的作品。它写的是一位沉浸在初恋中的少女的心情。她爱着一个人,可还没有确实知道对方的态度,因此既抱有希望,又含有疑虑;既欢喜,又担忧。诗人用她自己的口吻,将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成功地与以表达。 第一句写景,是她眼前所见。江边杨柳,垂拂青条;江中流水,平如镜面。这是很美好的环境。第二句写她耳中所闻。在这样动人情思的环境中,她忽然听到了江边传来的歌声。那是多么熟悉的声音啊!一飘到耳里,就知道是谁唱的了。第三、四句接写她听到这熟悉的歌声之后的心理活动。姑娘虽然早在心里爱上了这个小伙子,但对方还没有什么表示哩。今天,他从江边走了过来,而且边走边唱,似乎是对自己多少有些意思。这,给了她很大的安慰和鼓舞,因此她就想到:这个人啊,倒是有点象黄梅时节晴雨不定的天气,说它是晴天吧,西边还下着雨,说它是雨天吧,东边又还出着太阳,可真有点捉摸不定了。这里晴雨的“晴”,是用来暗指感情的“情”,“道是无晴还有晴”,也就是“道是无情还有情”。通过这两句极其形象又极其朴素的诗,她的迷惘,她的眷恋,她的忐忑不安,她的希望和等待便都刻画出来了。 这种根据汉语语音的特点而形成的表现方式,是历代民间情歌中所习见的。它们是谐声的双关语,同时是基于活跃联想的生动比喻。它们往往取材于眼前习见的景物,明确地但又含蓄地表达了微妙的感情。如南朝的吴声歌曲中就有一些使用了这种谐声双关语来表达恋情。如《子夜歌》云:“怜欢好情怀,移居作乡里。桐树生门前,出入见梧子。”(欢是当时女子对情人的爱称。梧子双关吾子,即我的人。)又:“我念欢的的,子行由豫情。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的的,明朗貌。由豫,迟疑貌。芙蓉也就是莲花。见莲,双关见怜。)《七日夜女歌》:“婉娈不终夕,一别周年期,桑蚕不作茧,昼夜长悬丝。”(因为会少离多,所以朝思暮想。悬丝是悬思的双关。) 这类用谐声双关语来表情达意的民间情歌,是源远流长的,自来为人民群众所喜爱。作家偶尔加以摹仿,便显得新颖可喜,引人注意。刘禹锡这首诗为广大读者所爱好,这也是原因之一。
第十七集 一代诗豪
(刘禹锡)
比柳宗元大一岁的刘禹锡,虽然因为参加政治革新活动同样遭受打击,但心理承受能力却大的多。刘禹锡贬到朗州——今天湖南常德时,是三十四岁。正感到春风得意,一觉醒来却被赶出了朝廷,苦闷是可想而知的。但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干什么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词二首》)悲秋,从来就是诗人的职业病,他却偏要反其道而行之,认为天高气爽的秋天使人心胸开阔,更有诗意。同时,他的自我表现欲也比较强,爱显示自己。晚年与白居易登上一座高塔时,还得意洋洋地唱着:“步步相携不觉难,九层云外倚栏杆。忽然笑语半天上,无限游人举眼看。”(《同乐天登栖灵寺塔》)站在塔顶上大声说笑,他居然以此为乐。刘禹锡也研究哲学,也笃信禅宗,但效果与柳宗元不一样,在怎样用于立身处世这一点上,他得到了踏踏实实的好处,他能通过哲学的沉思,,把生活中的愁恨化解为一种具有历史深度的感悟。这样,他就能从有限的时空跳出来,在更高的层面上求得心理平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樽酒长精神。(《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在巴上楚水这样的凄凉地区被弃置二十三年,回来后成了出土文物一样的老古董,许多朋友都死了。但他却把悲痛凝聚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中。尽管把自己比作“沉舟”“病树”,内心悲苦,但他把这种悲苦摆到时光流逝的广阔背景上来观照,使悲苦化为透彻的哲理。
刘禹锡不仅心胸比较开阔,遇事能想得开,而且有一股不服气的倔劲儿。他被贬到湖南常德,待了十年。召回长安后,因到玄都观去赏桃花,又写了一首惹祸的诗:
紫陌红尘扶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这意思是说:如今满朝新贵,像盛开的桃花一样红火,都是我刘郎被赶出长安以后,爬上来的呢。因为这首诗,他又被贬到连州——今天广东西北部夔州和四川奉节,贬来贬去一贬又是十四年,等他五十七岁再回到长安时,玄都观里的桃花已荡然无存,只剩下一片乱草。这老先生不怕惹祸,又写了一首《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这等于说,满朝新贵,曾经像盛开的桃花一样鲜艳,如今又都默无声息了:可是我这个当年被赶走的刘郎,今天又回到这里。不仅如此,他还在小序中声言要“以俟后游”,就是说他以后还要来,看看这玄都观还会变成个什么样子。据记载,就因为他这种不怕惹事的倔劲儿,当时人认为他刻薄不厚道。在古代,只要是以皇帝的名义被惩处的,那就即便有冤情,也不敢怨天尤人。这就叫臣罪当诛,天王圣明,皇帝即便错了也不能算错,刘禹锡心里,确始终有一道拂拭不去的阴影。“二十余年作逐臣,归来还见曲江春。游人莫笑白头醉,老醉花间能几人!”(《店园花下酬乐天见赠》)他就这样始终不忘自己曾经是“逐臣”的身份,始终带几分桀骜不驯。“晓连星影出,晚带日光悬,本因遗采掇,翻自保天年”(《咏红柿子》)。连看见一个漏摘剩在树上的红柿子,他也会想到自己的被排挤。其实,做人说该有这么点倔劲儿,何必厚道得左脸挨了打再把右脸伸过去呢。
刘禹锡的诗经过反复锤炼,语言简练自然,意象鲜明,内涵深厚,乍看没有什么新颖之处,但特别以得起咀嚼,他的咏史诗,用经过精选的意象。用虚实相生的手法来抒发对历史沧桑变化的感叹,又深沉,又悲凉,历来为人所称道。像这道《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石头城,这座依山修建,以长江为天险的城池,地形险固,曾以是六朝时镇守南京的军事重镇。然而,陈朝灭亡以后石头城终于失去了它的重要意义,城垣逐渐颓败,变为一座空城。六代豪华全都消逝了,没留下一点痕迹,只有这四面的青山,长江的波浪和天边的明月,还在寂寞地守候着这座空城。今天,连空城也没有了,只剩下这片遗迹。然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依然醒目地刻在石头城的历史上。白居易曾经预言:后来的诗人凭吊南京,都无法避开作为一代诗豪的刘禹锡“潮打空城寂寞回”这句诗的挑战。果然,北宋著名词人周邦彦,写“金陵怀古”词有“怒潮寂寞打孤城”词句,元代颇有名气的诗人萨都刺写“金陵怀古”这首名词,也把“潮打空城寂寞回”的意象巧妙地组织在诗里:“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
这首诗也许更雅俗共赏。桥边的乌衣巷,野草野花映照着夕阳,燕子在普通百姓家里飞出飞近,这是人人都能看到的眼前实景,说不上有什么新奇的。但第三句诗突然一跌,运实入虚。睁开幻想的眼睛,看到了几百年前显赫一时的王谢两大家居住的高堂华屋。用这种繁华的幻影来衬托现实的荒凉,一下就使这种诗精神白倍。感叹王谢两大家族的烟消云散。其实也是提醒当时那些炙手可热的官僚不要得意忘形,历史无情,何必那么不可一世!是啊,当年疯狂地弹劾刘禹锡的那些官僚,都像枯叶一样凋落了,然而,“人间要好诗”,一千多年来刘禹锡的诗却永远滋润着后人的审美快感。
刘禹锡贬谪在四川奉节时,模仿当地民歌写的一些七绝,也是后代诗人极力倾倒的。像这组《竹枝词》: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男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白帝城头,白盐山下,当地人来来往往,唱着当地的民歌,日子过的如鱼得水。可是诗人是北方人,还是被赶到这里来的,看着此景此情,却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在重男轻女的小农社会里,就连婚姻嫁娶,女子也总会有一种不安全感。这首有浓厚民歌风味的诗,会使我们想起李白的《白头吟》来,其中四句说:“相如作赋得黄金,丈夫好新多异心,一朝将聘茂陵女,文君因增《白头吟》”。
最后再来读一首他流传最广的诗: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竹枝词》)
“东边日出”是“有晴”,“西边雨”是“无晴”。天晴的“晴”与多情的“情”正好同音,由于借用这种双关隐语,使这首诗显得特别有情致。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出处:中国教学资源网
该文章转自[中国语文教学资源网]:
正确答案:基本信息作品原文赏析作者简介编辑本段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竹枝词二首(其一)》   【创作年代】唐朝   【作者姓名】刘禹锡    【作品体裁】七言绝句   【作品题材】 咏物抒情   【作品出处】《全唐诗》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竹枝词二首(其一)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还有晴。编辑本段赏析  竹枝词是巴渝(今四川省东部重庆市一带)民歌中的一种。唱时,以笛、鼓伴奏,同时起舞。声调宛转动人。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依调填词,写了十来篇,这是其中一首摹拟民间情歌的作品。它写的是一位沉浸在初恋中的少女的心情。她爱着一个人,可还没有确实知道对方的态度,因此既抱有希望,又含有疑虑;既欢喜,又担忧。诗人用她自己的口吻,将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成功地与以表达。   第一句写景,是她眼前所见。江边杨柳,垂拂青条;江中流水,平如镜面。这是很美好的环境。第二句写她耳中所闻。在这样动人情思的环境中,她忽然听到了江边传来的歌声。那是多么熟悉的声音啊!一飘到耳里,就知道是谁唱的了。第三、四句接写她听到这熟悉的歌声之后的心理活动。姑娘虽然早在心里爱上了这个小伙子,但对方还没有什么表示哩。今天,他从江边走了过来,而且边走边唱,似乎是对自己多少有些意思。这,给了她很大的安慰和鼓舞,因此她就想到:这个人啊,倒是有点象黄梅时节晴雨不定的天气,说它是晴天吧,西边还下着雨,说它是雨天吧,东边又还出着太阳,可真有点捉摸不定了。这里晴雨的“晴”,是用来暗指感情的“情”,“道是无晴还有晴”,也就是“道是无情还有情”。通过这两句极其形象又极其朴素的诗,她的迷惘,她的眷恋,她的忐忑不安,她的希望和等待便都刻画出来了。   这种根据汉语语音的特点而形成的表现方式,是历代民间情歌中所习见的。它们是谐声的双关语,同时是基于活跃联想的生动比喻。它们往往取材于眼前习见的景物,明确地但又含蓄地表达了微妙的感情。如南朝的吴声歌曲中就有一些使用了这种谐声双关语来表达恋情。如《子夜歌》云:“怜欢好情怀,移居作乡里。桐树生门前,出入见梧子。”(欢是当时女子对情人的爱称。梧子双关吾子,即我的人。)又:“我念欢的的,子行由豫情。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的的,明朗貌。由豫,迟疑貌。芙蓉也就是莲花。见莲,双关见怜。)《七日夜女歌》:“婉娈不终夕,一别周年期,桑蚕不作茧,昼夜长悬丝。”(因为会少离多,所以朝思暮想。悬丝是悬思的双关。)   这类用谐声双关语来表情达意的民间情歌,是源远流长的,自来为人民群众所喜爱。作家偶尔加以摹仿,便显得新颖可喜,引人注意。刘禹锡这首诗为广大读者所爱好,这也是原因之一。[1]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竹枝词是巴渝(今四川省东部重庆市一带)民歌中的一种。唱时,以笛、鼓伴奏,同时起舞。声调宛转动人。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依调填词,写了十来篇,这是其中一首摹拟民间情歌的作品。它写的是一位沉浸在初恋中的少女的心情。她爱着一个人,可还没有确实知道对方的态度,因此既抱有希望,又含有疑虑;既欢喜,又担忧。诗人用她自己的口吻,将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成功地与以表达。 第一句写景,是她眼前所见。江边杨柳,垂拂青条;江中流水,平如镜面。这是很美好的环境。第二句写她耳中所闻。在这样动人情思的环境中,她忽然听到了江边传来的歌声。那是多么熟悉的声音啊!一飘到耳里,就知道是谁唱的了。第三、四句接写她听到这熟悉的歌声之后的心理活动。姑娘虽然早在心里爱上了这个小伙子,但对方还没有什么表示哩。今天,他从江边走了过来,而且边走边唱,似乎是对自己多少有些意思。这,给了她很大的安慰和鼓舞,因此她就想到:这个人啊,倒是有点象黄梅时节晴雨不定的天气,说它是晴天吧,西边还下着雨,说它是雨天吧,东边又还出着太阳,可真有点捉摸不定了。这里晴雨的“晴”,是用来暗指感情的“情”,“道是无晴还有晴”,也就是“道是无情还有情”。通过这两句极其形象又极其朴素的诗,她的迷惘,她的眷恋,她的忐忑不安,她的希望和等待便都刻画出来了。 这种根据汉语语音的特点而形成的表现方式,是历代民间情歌中所习见的。它们是谐声的双关语,同时是基于活跃联想的生动比喻。它们往往取材于眼前习见的景物,明确地但又含蓄地表达了微妙的感情。如南朝的吴声歌曲中就有一些使用了这种谐声双关语来表达恋情。如《子夜歌》云:“怜欢好情怀,移居作乡里。桐树生门前,出入见梧子。”(欢是当时女子对情人的爱称。梧子双关吾子,即我的人。)又:“我念欢的的,子行由豫情。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的的,明朗貌。由豫,迟疑貌。芙蓉也就是莲花。见莲,双关见怜。)《七日夜女歌》:“婉娈不终夕,一别周年期,桑蚕不作茧,昼夜长悬丝。”(因为会少离多,所以朝思暮想。悬丝是悬思的双关。) 这类用谐声双关语来表情达意的民间情歌,是源远流长的,自来为人民群众所喜爱。作家偶尔加以摹仿,便显得新颖可喜,引人注意。刘禹锡这首诗为广大读者所爱好,这也是原因之一。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刘禹锡和颜回一居陋室,已在陋巷,对比,他们的态度如何,体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品质
刘禹锡和颜回一居陋室,已在陋巷,对比,他们的态度如何,体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品质
刘禹锡和颜回一居陋室,已在陋巷,对比,他们的态度如何,体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品质?&
生平第一阶段,德宗贞元六年(790)以前。刘禹锡自幼好学,熟读儒家经典,浏览诸子百家。童年时代曾经到吴兴陪侍诗僧皎然、灵澈吟诗,得到他们的指点,并为权德舆所器重。他后来一直对江南保持着良好的印象,自称"江南客"。第二阶段,从贞元七年到顺宗永贞元年(805)。刘禹锡19岁左右游学长安。贞元九年与柳宗元同榜登进士第,接着又登宏词科。贞元十一年登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开始踏上仕途。他希望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入仕以前,自称"道未施于人,所蓄者志"(《献权舍人书》)。《华山歌》中"明志"说:"能令万国人,一见换神骨。高山固无限,如此方为岳。丈夫无特达,虽贵犹碌碌。"入仕以后,积极参加政治活动。贞元十六年入杜佑幕掌书记,参与讨伐徐州乱军。十八年调任渭南县主簿。次年任监察御史。贞元二十一年(当年八月改元永贞)一月,德宗死,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等人推行一系列改革弊政的措施。刘禹锡当时任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与王叔文、王□、柳宗元同为政治革新的核心人物,称为"二王刘柳"。革新只进行了半年,就遭到宦官、藩镇的强烈反对。顺宗被迫退位,宪宗即位。九月,革新失败,王叔文被赐死。刘禹锡初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同时贬为远州司马的共八人,史称"八司马"。第三阶段,从宪宗元和元年(806)至敬宗宝历二年(826)。八司马被贬后,宪宗曾下诏:"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旧唐书·宪宗纪》)从这时起,刘禹锡开始走上"穷愁著书"的道路。在贬所,他写了不少政治讽刺诗,大胆地揭露宦官与大官僚的丑行,以抒发胸中的愤懑。元和九年十二月,刘禹锡与柳宗元等人一起奉召回京。次年三月,刘禹锡写了《元和十一(一字衍)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得罪执政,被外放为连州刺史。后来又担任过夔州刺史、和州刺史。所到之处,访问疾苦,关心民瘼,写了不少诗篇。由于长期遭受斥逐,思想陷于苦闷,早在朗州时期就以佛教作为安慰。到连州后,与佛教徒往还密切,写了不少酬僧诗,宝历二年冬,从和州奉召回洛阳。二十二年的贬谪生涯至此结束。第四阶段,从文宗大和元年(827)至武宗会昌二年(842)病故于洛阳。大和元年,刘禹锡任东都尚书省主客郎中。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他一到长安,就写了《再游玄都观绝句》,表现了屡遭打击而始终不屈的意志。以后历官苏州、汝州、同州刺史。从开成元年(836)开始,改任太子宾客、秘书监分司东都的闲职。会昌元年(841),加检校礼部尚书衔。世称刘宾客、刘尚书。他在地方官任上颇著政绩,但总觉得自己的政治才能没有充分发挥,长抱"天与所长不使施"(《子刘子自传》)之恨。晚年寄希望于宰相裴度,想协助裴度刷新政治。但裴度在"牛李党争"中受到排挤,无所施为,也未能实现这一愿望。刘禹锡在黑暗现实下感到没有出路,便借老、庄旷达思想排遣苦闷,而内心不甘沉沦,写下“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酬乐天咏老见示》)一类诗句以自勉,所以明代胡震亨说他晚年“精华不衰”(《唐音癸签》)。临终前撰《子刘子自传》,为他早年参加的永贞革新辩护,为王叔文恢复名誉,表明他至死不渝的志节。诗歌创作刘禹锡生前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白居易则称他为“诗豪”,推崇备至。他的诗歌,传诵之作极多。明代杨慎说:“元和以后,诗人全集之可观者数家,当以刘禹锡为第一。其诗入选及人所脍炙,不下百首矣。”(《升庵外集》)胡应麟认为,刘禹锡、韩愈、柳宗元、白居易的诗歌各具风格,都是“大家材具”(《诗薮·外编》)。刘禹锡存诗约800余首,内容比较丰富。首先,他认真吸取民歌的营养,创作了一批反映下层社会民众生活和风土人情的好诗。他在贬谪朗州以后,发现“□谣俚音,可俪风什”(《上淮南李相公启》),于是注意向民歌学习。《竞渡曲》、《采菱行》之类已经带有民歌风味。后经长期探索,终于取得很大成就。《竹枝词》、《浪淘沙词》、《堤上行》、《踏歌词》等篇,有的描写群众劳动场面,有的表现劳动人民的爱情生活,有的展示江南水乡的人情风俗,题材十分广阔。风格上汲取了巴蜀民歌含思宛转、朴素优美的特色,比起一般文人创作来,另有一番清新自然、健康活泼的韵味,充满着生活情趣。其中如“杨柳青青江水平”(《竹枝词二首》之一)、“日照澄洲江雾开”(《浪淘沙词九首》之六),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余如《淮阴行》5首,也是写平凡生活,而显得“情调殊丽,语气尤稳切”(黄庭坚《豫章黄先生文集·题跋》)。其次,刘禹锡的诗歌继承了《诗经》的美刺传统,以鲜明的爱憎感情反映中唐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他的政治讽刺诗每每采用寓言托物的手法,抨击镇压永贞革新的权臣、宦官,把他们比作“利嘴迎人著不得”的蚊子(《聚蚊谣》),“瞥下云中争腐鼠”的飞鸢(《飞鸢操》),“笙簧百啭音韵多”的百舌鸟(《百舌吟》,形象逼真,从不同的角度揭露他们的丑恶嘴脸和害人本性。另一些讽刺诗讽刺对象不限于一小撮上层统治集团,而是涉及较为广泛的社会现象,如《昏镜词》讽刺当时贤愚颠倒的用人之道,《调瑟词》反对过重的剥削,《武夫词》对当时将帅骄宠武夫、姑息养□深致不满,《贾客词》揭露大商人勾结大官僚谋取暴利,加速农民的贫困,用意深刻,针对性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晚年所作,风格转趋含蓄,如《和仆射牛相公春日闲坐见怀》,讽刺牛僧孺而不露痕迹,王夫之评为“深于影刺”(《唐诗评选》)。宪宗时,由于裴度的积极主张和周密部署,朝廷对淮西、淄青用兵取得胜利,刘禹锡写《平蔡州》三首及《平济行》二首,热烈歌颂。再其次,刘禹锡所写的寄托身世和咏怀古迹的诗,也历来为人称道。他在逆境中不肯屈服,经常以诗歌激励自己。《学阮公体三首》、《萋兮吟》、《咏史二首》、《答杨八敬之绝句》等,都直抒胸臆,表现了守正不阿的品格和对权贵佞幸的愤慨。他对生活充满激情,无论是在凄清的秋天,还是在衰病的晚年,都写出了昂扬乐观的佳作,如《始闻秋风》中的“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至今仍能激励人心。他能够从自然界的生生不息中得到启发,开拓心胸,写出了诸如“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类富于哲理意味的警句。他坚持理想,写出了“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浪淘沙词》之八)一类豪言壮语。咏怀古迹的诗歌如《西塞山怀古》、《金陵怀古》、《金陵五题》、《蜀先主庙》、《观八阵图》等,都是传诵千古的名篇,不仅艺术技巧纯熟,思想内容也达到很高的水平。《金陵怀古》通过景物描写,显示了“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的道理。《乌衣巷》以冷隽的语言写晋代显赫一时的王、谢世族没落后的衰败景象,借古讽今,暗示时下的权贵不会有比王、谢更好的命运。这些诗都写得精警超迈,韵味深长。《西塞山怀古》一篇,当时誉为骊珠,白居易为之搁笔罢唱(《唐诗纪事》)。刘禹锡写的应酬诗较多。与白居易唱和的编为《刘白唱和集》,与令狐楚唱和的编为《彭阳唱和集》。另外,本集中还编有送僧诗一卷。这些作品,有不少是流连光景、谈玄论佛之作。刘禹锡十分注重诗歌艺术的创新。他的诗既不象韩愈那样奇崛,又不象白居易那样浅显,而具有取境优美、精练含蓄、韵律自然的特色。张为《诗人主客图》把刘禹锡列为“瑰奇美丽主”的上入室。他的诗歌取境优美,一是得力于瑰丽的藻思,如《浪淘沙词九首》造语流丽,形象鲜明。二是得力于比兴手法。如以“红雨”比落花(《百舌吟》),以“白银盘里一青螺”喻洞庭湖中的君山(《望洞庭》),以“水流无限月明多”暗示倾诉不尽的美好的爱情(《堤上行》),都新颖可喜,形象优美。刘禹锡诗中的兴句往往与比喻相结合,即景起兴,情景相生,既烘托气氛,又兼有比喻之意,造成绚丽多采的意境。这在民歌体的诗作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刘禹锡的诗歌不事铺叙而讲究精练,不主浅露而强调含蓄。他说的“片言可以明百意”、“境生于象外”(《董氏武陵集纪》),深刻地概括了诗歌精练含蓄的特性,道出了他自己的艺术好尚。酬答诗如《答杨八敬之绝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和牛相公雨后寓怀见示》、《与歌者米嘉荣》等,篇制短小,而含意丰富,或婉曲地写出难言之衷,或深沉地传达出互相关切的友情,或寄寓感慨,或微言托讽,都能得韵外之致。怀古诗如《君山怀古》、《荆州道怀古》、《经檀道济故垒》等,往往从眼前的景物出发,驰骋丰富的想象。在对历史现象作深刻艺术概括的基础上,对古今隐微相似的某一端加以点染,因此形象鲜明而又发人深思。写景诗如《八月十五日夜玩月》、《秋江晚泊》、《途中早发》、《九华山歌》等,多以情景交融见长,在深邃的意境中,包蕴着作者的主观意念和感受。刘禹锡诗的精练含蓄,为白居易所深赏。近人陈寅恪说,这是因为“乐天平日之所蕲求改进其作品而未能达到者,梦得则已臻其理想之境界也”(《元白诗笺证稿》附论)。刘禹锡不满于当时的某些乐府诗“不能足新词以度曲”(《董氏武陵集纪》)的倾向,而比较重视诗歌的音乐美。他努力掌握民歌曲调,学唱《竹枝词》,使“听者愁绝”(白居易《忆梦得》诗自注)。他的七言乐府小诗吸取了民歌曲调的优点,音调浏亮,节奏鲜明,“播在乐章”(《刘宾客文集》卷二七自注)。近人刘师培称之为“七言绝句之变调”(《论文杂记》),为绝句平添一格。他的律、绝、古诗,大都写得流畅自然,犹如孤桐朗玉,自有天律。即使像《平蔡州》一类古体,也具有民歌的音乐美。清翁方纲誉之为“以《竹枝》歌谣之调,而造老杜诗史之地位”(《石洲诗话》)。其他如六言诗《答乐天临都驿见赠》、《再赠乐天》,新体诗如《潇湘神》、《醉答乐天》、《叹水别白二十二》、《同留守王仆射各赋春中一物从一韵至七》等,句式、节奏、用韵都与律诗不同,逐渐向长短句演变。后两首是一、二、三、四、五、六、七言诗,显然受到李白三五七言诗的启发而又有所创新。这些句式长短不齐的新体诗,较之整齐划一的律诗更适合于配乐歌唱。刘禹锡另有《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两首,说明按照《忆江南》的曲调来填词。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依曲填词的最早记录。明代胡震亨说刘诗“语语可歌”(《唐音癸签》),基本上符合事实。刘禹锡诗歌的这些特点,与崇尚风骨、讲究音乐美的盛唐诗风比较接近。前人有从整体上指出这一点的,如宋代蔡□说:“刘梦得诗典则既高,滋味亦厚。”(《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引《西清诗话》)明代胡应麟说:“梦得骨力豪劲。”(《诗薮·内编》)明代周履靖则直说刘诗“祖风骚,宗盛唐”(《骚坛秘语》)。翁方纲是从七言绝句这一体上指出这一点的,他说:“中唐六七十年之间”,“堪与盛唐方驾者,独刘梦得、李君虞两家之七绝。”(《石洲诗话》)方东树则举出具体篇章,说刘禹锡《石头城》诗“亦堪接武”盛唐(《昭昧詹言》)。刘禹锡的诗歌在唐代流传极广。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京口(今江苏镇江)、襄阳、吴兴一带,民间传唱不绝(《旧唐书·刘禹锡传》、温庭筠《秘书刘尚书挽歌词》、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十三)。后世文人从不同的方面向刘禹锡学习而各有所得。他的《竹枝词》后世继作者颇多。苏轼也写过《竹枝词》,但他主要学习刘诗的讽刺艺术,因此他的诗“多怨刺”(《后山诗话》)。苏辙则喜欢刘禹锡诗的“用意深远,有曲折处”(《宋诗话辑佚·童蒙诗训》)。王安石“七律似梦得”(《昭昧詹言》),徐渭、袁宏道的七绝“无不以梦得为活谱”(《姜斋诗话》)。刘禹锡关于诗中用字须有来历的主张,后来为江西诗派所利用。黄庭坚、陈师道标榜脱胎换骨,往往把刘禹锡的名作佳句“点化”为己诗(《诗人玉屑》和任渊《山谷诗集注》、《后山诗注》等)。刘禹锡的一部分内容平常而技巧较高的酬答诗,也为江西诗派所取法。散文创作刘禹锡是唐代古文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他从事古文写作的时间比较早,贞元十年就鄙弃“沉溺于浮华”的骈体文,明确提出文章应该是“见志之具”(《献权舍人书》)。后又进一步指出,“文非空言”,“文之细大视道之行止”(《唐故相国李公集纪》),并强调“文章之用”(《唐故相国赠司空令狐公集纪》)。这些观点,与韩愈、柳宗元的古文理论是一致的。李翱曾说:“翱昔与韩吏部退之为文章盟主,同时伦辈,惟柳仪曹宗元、刘宾客梦得耳。”刘禹锡把这句话援引入自己文章,表明他同意这一观点。宋代谢采伯对刘禹锡在古文运动中的历史地位评价比较公允,说:“唐之文风,大振于贞元、元和之时。韩、柳倡其端,刘、白继其轨。”(《密斋笔记》)刘禹锡的文章以论说文成就为最大。一是专题性的论文,论述范围包括哲学、政治、医学、书法、书仪等方面。哲学论文如《天论》三篇,论述了天的物质性,指出天人“交相胜”、“还相用”的观点,并在当时的科学水平上分析了“天命论”产生的社会根源,在唯物主义思想发展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其他方面的论文如《答饶州元使君书》、《论书》、《答道州薛郎中论方书书》、《答道州薛郎中论书仪书》,都征引丰富,推理缜密,巧丽渊博,雄健晓畅。二是杂文。一般因事立题,有感而发,如《因论》七篇;也有的是“读书有所感,辄立评议”,如《华佗论》、《辩迹论》、《明贽论》等。这些作品,短小精悍,隐微深切。或借题发挥,针砭现实;或托古讽今,抨击弊政,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刘禹锡认为自己所长在“论”,韩愈所长在“笔”(《祭韩吏部文》),反映了他对自己的论文的重视。刘禹锡的散文,与他的诗歌一样,辞藻美丽,题旨隐微。柳宗元说他“文隽而膏,味无穷而炙愈出”(刘禹锡《犹子蔚适越戒》引),为深中肯綮的评价。本集和校勘版本刘禹锡在元和十三年曾自编其著述为“四十通”,又删取四分之一为“集略”。这是最早的刘禹锡集和选本,今都不传。元代方回说:“梦得诗句句精绝,其诗曾自删选。”(《瀛奎律髓》)或曾见到刘禹锡自定的选本。《新唐书·艺文志》载《刘禹锡集》40卷。宋初亡佚10卷。宋敏求搜集遗佚,辑为《外集》10卷,但仍有遗漏。现存刘禹锡集古本主要有三种:①清代避暑山庄旧藏宋绍兴八年(1138)董□刻本,题为《刘宾客文集》,属小字本,今有徐鸿宝影印本。又淳熙十三年(1186)陆游据董本重刻,称“浙本”。明清以来通行的刻本,基本上属于这个系统。②日本平安福井氏崇兰馆所藏宋刻本,题为《刘梦得文集》,属蜀大字本,今有董康影印本、商务印书馆缩印本。③北京图书馆所藏宋刻残本《刘梦得文集》一至四卷,建安坊刻本。明、清两代的毛晋、惠栋、何焯、冯浩、黄丕烈等人曾对刘禹锡集作过初步的校勘工作,但多数是抄本,流传不广。现通行刘禹锡集版本:《四部丛刊》本《刘梦得文集》,《四部备要》本《刘宾客文集》,《丛书集成》本《刘宾客文集》。此外,尚有校点本《刘禹锡集》。刘禹锡的生平事迹,见于新、旧《唐书》本传,唐韦绚编《刘宾客嘉话录》(一称《刘公嘉话录》),记录了刘禹锡晚年有关创作、学问等方面的谈话,颇具资料价值。今人卞孝萱著有《刘禹锡年谱》,对刘禹锡的生平和各种史料多有考订。回的“好学”是出了名的,仅《论语》中孔子的赞语就有好几条。他的“好学”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所学问题爱寻根究底,以穷其“目”;一是思悟阐发,强调学、思、精、博、通,活学活用,融会贯通,以求有所创新。比如颜回曾向孔子请教怎样才算做到了“仁”,孔子答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回对这样的回答显然感到有些不够解渴,于是追问:“请问其目?”在得到老师“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回答后,颜回很惬意地对老师说“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要把老师的教诲作为自己行动的准则。颜回的“问”涉及面很宽,《孔子家语》中有颜回问“成人之行”、问“君子”、问“小人”、问“朋友之际”等。尤其可贵的是,颜回对这些问题常常能有所发挥,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孔子称赞他说:“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孔子家语》还记有一段颜回与鲁哀公的对话,对话是从谈论当时最有名的驭马手东野毕的马开始的。颜回说,东野毕的马“必役”(即肯定会逃走),鲁定公则认为颜回对东野毕有偏见,后来听了掌管畜牧的官员的汇报,证实颜回的判断正确后,又与颜回进行了深入的交谈才明白其中的道理。颜回认为东野毕的驭马技能虽然比较高明,但他不能像造父那样“不穷其马力”,远未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颜回“讽谏”道:“帝舜巧于使民,造父巧于使马,舜不穷其民力,造父不穷其马力,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鸟穷则啄,兽穷则攫,人穷则诈,马穷则佚,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不管是驭马,还是使民,都要持之有方,否则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这段对话的具体时间无法确定,想来应是孔子任大司寇前后的事。其时颜回也只有二十五六岁。颜回对东野毕之马所做的若神契的预测令鲁定公钦佩不已,颜回借评价东野毕的御马的得失“讽谏”鲁定公,则又显其政事、言语方面的才能。而孔子却认为这才是真正的颜回,一个全面发展、而又能学以致用的出色学者。颜回聪敏过人,虚心好学,使他较早地体认到孔子学说的精深博大,他对孔子的尊敬已超出一般弟子的尊师之情。他以尊崇千古圣哲之情尊崇孔子,其亲若父与子。《论语·子罕》记载: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老师的道德品德学识,越抬头看,越觉得它高明;越用力钻研,越觉得它深奥。看着它似乎在前面,等我们向前面寻找时,它又忽然出现在后面。老师的道虽然这样高深和不易捉摸,可是老师善于有步骤地诱导我们,用各种文献知识来丰富我们,提高我们,又用一定的礼来约束我们,使我们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我已经用尽我的才力,似乎已能够独立工作。要想再向前迈一步,又不知怎样着手了。颜回曾感叹:“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子罕》)崇敬老师,是因为对老师人格学识的真正的理解,而不是盲目地吹捧,因而后人评价说:“颜渊独知孔子圣也。”(《论衡·讲瑞》)颜回既能深得老师思想学说的精髓,又具有超出其他弟子的胸怀,尤其是在身处穷途的情况下,他仍能给老师以精神上的理解,给老师以心灵上的安慰。在这一点上他要远远高于自己的师兄子路。孔子与众弟子在陈绝粮,很多人病了,不能走路,此时子路“有愠色”满脸恼怒,“君子亦有穷乎”的发问道出了心中的疑惑,像老师这样注重道德修养、心怀天下的人无论如何是不应该有这样的磨难和困窘的。莫非老天真的不长眼睛?子路不理解老师内心的苦楚,50来岁的人了,却一点儿也不知体谅老师的难处,率直倒是率直,老师却仍然无法开心释怀,要知道老师也不想做个空悬无用的“匏瓜”,但他的苦水能倾诉给谁呢?别看颜回比子路也小20多岁,但在善解人意这一点上要远远胜过子路。《史记·孔子世家》有一段同是记载孔子师徒被困陈蔡时的对话:孔子曰:“回,《诗》云:‘匪兑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当时为了坚定弟子们的信念,孔子把弟子们叫到身旁,对他们说:《诗》里说:“不是老虎,不是犀牛,徘徊在旷野,是何缘由?”我的主张不对吗?为什么受困在这里?颜回说:老师的主张是伟大的,别人不接受,那是他们的责任。如果我们的“道”没有修好,这是我们的耻辱;我们的“道”已经完善而不被采纳,那是各国掌权者的耻辱。正确的主张不被人家采纳,自己仍坚持下去,这才显出君子的修养。孔子听了颜回的议论,很是高兴,说:好样的,颜氏之子,如果将来你发了财,我愿替你当管家。怎么样,这个颜回简直就是老师的开心果儿。这开心当然不是穷开心,因为颜回真正理解了孔子的君子观,理解了孔子的自强不息精神的内核。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追求人生的几个境界,其中修身是最基本的开始。在孔子的三千弟子中,颜回、子路、子贡可以说是孔子三大高足。颜回在学问品德上最受孔子称许;子路在众弟子中最勇敢,有多次“护驾”救师之功;子贡则是在囊中充盈后才皈依的。孔子的伟大就在于,在距今两年五百多年的那个时代,他居然能充分认识到“人”字的丰富内核,尽管他没有提出诸如“人文关怀”“为了每一个学生”的时髦口号,但他却实实在在地实践着“人文关怀”的全部要旨。颜回从十几岁就跟随孔子,他的人生志向就是做一个像老师那样的学者进而成为“通人”,所以他孜孜以求之,俗世的名利、物质的诱惑于他如浮云,他的心理焦点除了学习还是学习,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耐得住寂寞”。而子路在“学”与“行”的关系上更看重后者,所以有时有轻视“学”的表现。孔子对二人的要求或曰期望就有明显的侧重:他希望颜回成为一个道德学问上的完人,而子路则成为治理国家的“具臣”。如果像今天的某些教师一样,来他个天地混沌一锅粥,后果可想而知。没有孔子,颜回可能不会有如此的成就,子路恐怕仍然是“卞之野人”,子贡仍有可能是一个只知“利害”的巨贾。人格的魅力,思想的熏陶,如坐春风的沐浴,孔门屋檐下成长着的是姿态各异的秀木嘉林。有弟子如斯,孔子应该颇感欣慰了吧。但红颜多薄命,英才常蹇蹇。刚刚四十出头的颜回却过早地和阎王爷握上了手。据《论语·先进》所载:“颜渊死,子哭之恸”,甚至捶胸顿足,连呼“天丧予!天丧予!”颜回的英年早逝对孔子的打击是巨大的。因为孔子是把颜回作为能继承自己思想衣钵、能使自己的学说发扬光大的学生。我曾无数次地在心里设问:如果天假以时间,颜回真的能够不负老师的期望,成为继老师之后的第二座高山么?尽管历史不能假设,尽管人都有可能有这样那样的改变,但我还是很快地就给出了答案:会的,一定会的!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我上面这些罗里啰嗦的文字所能得出的结论只能如是。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学习帮助领域专家
当前分类官方群专业解答学科习题,随时随地的答疑辅导}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竹枝词九首 其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