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什么叫货币化化意义?


  【热点背景】
  2016年10月1日人民币正式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成为继美元、欧元、日元和英镑之后的第五种入篮货币。人民币正式加入SDR后,SDR货币篮子权重构成变为美元权重41.73%,欧元30.93%,人民币10.92%,日元8.33%,英镑8.09%。
  在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2019伦敦年会上,该机构发布的名为《以伦敦视角洞察人民币》的“人民币追踪特刊”显示,从2017年7月2019年7月,全球使用人民币支付的金融机构数量增加11.31%,数量从1989家增长到2214家。
  其中,非洲和中东地区使用人民币支付的金融机构数量增幅最大,从2017年7月的143家增至2019年7月的173家,增幅高达20.98%。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8月,人民币在全球支付货币中的份额为2.22%。同时,伦敦在人民币离岸外汇交易中扮演领头羊角色。
  【专题解读】
  一、国际化货币及其职能
  货币国际化是指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的过程。一个国际化货币的世界货币职能,就是在国际市场中执行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在此基础上,一个国际化的货币具体的职能如下表:
  通过上表可知,一种国际化货币能为居民或非居民提供价值储藏、交易媒介和记账单位的功能。具体来讲,它可用于私人用途的货币替代、投资计价以及贸易和金融交易,同时也可用作官方储备、外汇干预的载体货币以及钉住汇率的锚货币。
  二、人民币国际化利弊分析
  1.人民币国际化的收益
  ①提高中国的世界经济地位,并提升中国金融业的竞争力
  人民币国际化将提高中国金融机构的融资效率,从而大大提高其国际竞争力,因为它们将更容易获取大量的人民币资产。竞争力的提高将进一步推动中国金融服务行业的扩张。虽然人民币国际化不是中国成为世界金融中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它将大大有助于金融中心的建设。
  ②获得国际铸币税收益
  获得国际铸币税收入是中国实现人民币国际化最直接的收益。所谓铸币税,就是货币发行人依靠其拥有的发行货币特权,从而获得纸币发行面额与纸币发行成本之间的差额。如果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则其他国家就必须接受中国的货币收支逆差,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用非常低的发行成本获得一定规模的资金,从而能够低成本地占有和使用别国的资源,就像是获得了一笔金额巨大的低息甚至是无息贷款,为我国提供一种新的国际资金来源渠道。
  ③有利于降低外汇储备规模
  巨额的外汇储备有利于稳定中国经济的发展,体现了我国的综合国力,但同时也增大了我们管理外汇储备的成本,影响了我国的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当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后,一部份的国际贸易将通过人民币来完成支付,这样就可减少我国在国际贸易中所需要的美元等其他国际储备货币的数量,从而有利于降低我国外汇储备的规模,并降低因汇率风险带来的外汇储备损失。
  ④降低汇率风险
  人民币国际化意味着更多的外贸和金融交易将由人民币计价和结算,因此,中国企业面对的汇率风险将降低;在计算国际清算银行资本充足率要求时,金融机构人民币资产权重的增加将降低风险。
  ⑤降低美元周期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历次美元加息周期,都会有国家遭殃。为应对金融危机美国进行了QE,美元贬值,导致中国外汇储备缩水,但我们无能为力。在美国进入加息周期时,全球资金会回流到美国,造成货币政策收紧,带来经济金融的不稳定性。要降低美元周期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只有一个办法,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2.人民币国际化负面影响
  第一,中国金融体系依然十分脆弱;中国金融机构缺乏竞争力,仍然需要一定程度的保护。资本账户开放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提,一旦资本账户完全放开,可能会导致我国金融体系受到严重冲击。
  第二,中国正经受过度货币化。中国M2占GDP的比率为180%,一旦货币国际化,需要取消资本管制,但是如果取消资本管制,资本外流的规模可能十分巨大。如果没有资本管制,外汇交易需求将十分巨大,而且成本十分昂贵;
  第三,中国资本市场规模仍然有限,跨境资本流动的任何重大变动都可能极易导致中国资产价格大幅波动;
  第四,中国经济结构仍然缺乏弹性,企业应对汇率和利率变化的调整十分缓慢,企业需要资本管制为其提供喘息空间;
  第五,人民币国际化以后,本国货币政策效果也会受到影响,当采取紧缩货币政策以抑制经济过热时,金融机构可以轻易的从国际市场获得人民币。货币政策效果不理想。同理,当采取扩张货币政策以刺激经济时,部分人民币会流出境外,货币政策效果也会被削弱。
  第六,如果一种货币完全国际化,则意味着投机者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可轻易获得这种货币,国际货币的发行国将非常容易遭受国际投机者的攻击。
  三、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和路径
  1.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
  ①金融自由化和国内金融市场发展
  目前,中国的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还不能与人民币国际化需求相匹配。更具体地说,由于货币市场存在缺陷,中国还不存在类似于美国联邦金率、英国官方贴现率和日本隔夜拆借率的基准利率,只放开了几个关键的并由市场决定的短期银行间利率。在人民币国际化之前,一个更加自由的利率形成机制应该首先到位。
  ②人民币离岸市场
  货币可兑换性和一种货币在国际定价、结算、购买和支付的使用的增加是离岸市场发展的先决条件。与此同时,离岸市场设立在货币发行国领土以外,不受货币发行国司法管辖,并且离岸市场是一种货币国际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没有发达的离岸市场,人民币不可能成为一种国际货币。
  ③人民币汇率弹性
  弹性汇率有助于远期市场上人民币的价格发现,有助于减少人民币汇率与均衡水平的偏离,减少货币价格的扭曲,特别是,人民币国际使用要求相应的资本项目自由化,那么在人民币完全可兑换同时,又能保持中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这时,弹性汇率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制度安排。
  2.目前中国采取的人民币国际化路径
  总体路线图:从结算货币、投资货币、最终到储备货币。
  (1)第一阶段,实现人民币的计价结算功能,进一步发展货币互换,扩大人民币在境外的持有,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建设、央行货币互换以及人民币计价的期货市场建设等等。
  (2)第二阶段,扩大境内外合格投资者的数量,全面推进国际货币的双向流动,使人民币成为全球重要的投资货币。投资货币涉及到的工作有:离岸人民币市场建设。包括人民币债券市场、存贷款市场、保险和以人民币计价的股票市场。资本账户开放,最终实现人民币的自由流动。包括“沪港通”、“深港通”、QFII、RQFII、QDII、QDII2、QFII2、QDLP及外债宏观审慎管理建设,逐步放开资本项目。
  (3)第三阶段,实现资本账户自由化、人民币的汇率、利率市场化,使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储备货币涉及到的工作主要是加入SDR,成为特别提款权的定值货币之一,这有利于外国央行将人民币纳入储备货币篮子,推动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
  人民币加入SDR的利益分析
  (1)以此为契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人民币加入SDR后,中国可以成为很多国际商品定价国,中国可以在国际资本市场以更低的成本借贷,人民币可以被更多的国家需求等等。
  (2)获得认可,提高人民币声望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迫切希望通过加入SDR提升自己在IMF和全球经济格局中的声望。人民币和中国经济实力获得认可,是一种政治上的诉求。配合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提升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和比重。
  (3)SDR的代表性将得到显著增强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在世界经济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人民币加入SDR篮子货币对建立新的更具有代表性的SDR货币篮子的作用明显。
  (4)有利于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自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主要国际货币无序变动,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性下降。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进入SDR篮子,有利于提升新兴市场国家在国际金融领域的话语权,也有助于SDR成为超主权储备货币,促进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朝着公平、公正、有序的方向发展。
  【点评和例题】
  人民币国际化是非常重要的考点,随着我国国力的上升,近年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一直是热点话题,而且人民币国际化还能够结合利率市场化,资本项目开放,汇率改革等话题一起考查,颇受出题老师青睐。
  例:什么是人民币国际化,为什么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谈谈你对人民币国际化的理解。
  思路分析:
  首先,要先点出货币国际化的定义,然后过渡到人民币国际化。
  其次,要着重分析人民币国际化的优点,也就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原因,同时也要捎带分析人民币国际化的成本进行对比。
  最后,谈自己对人民币国际化的理解,主要讲讲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或者其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冲击等等,还可以结合SDR的内容进行描述等等。
}
01 经济滞胀:美国很有经验经济滞胀可以解释为,经济发展停滞,但又伴随着通货膨胀。按照古典经济学理论,是不应该出现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同时存在的。古典经济学理论,推崇自由的市场经济,政府不干预经济,只提供基本的国防、维护公共秩序等服务。这种情况下,经济会出现繁荣,危机,萧条,复苏,再到繁荣循环交替。经济复苏时,资本家见有利可图,纷纷投资扩大生产规模。但因贫富分化越来越加剧,富人的购买力增加有限,穷人没有钱进行有效需求消费,因此,会导致供大于求现象越来越加剧,直到出现信心崩溃经济危机。经济危机中,自由市场政府不救助,一大批僵尸企业被消灭,因此导致很多低质量的供应被消灭,经济进入萧条阶段。随着供需逐渐平衡,这时经济开始慢慢复苏,资本家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投资扩张,开始了新一轮的周期循环。而凯恩斯主义的兴起,打破了古典经济学理论的上述经济循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与古典经济学理论最大的区别在于,凯恩斯主义提倡政府大力干预经济,并对国民提供各种福利,以提高总有效需求,减缓经济周期的波动。凯恩斯主义最典型的代表是上世纪初的美国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把美国从1929年世界性经济危机中解救了出来,后来,凯恩斯主义被世界各国普遍采用。按照凯恩斯主义的设想,政府干预经济是可以平滑经济波动的。但是有一个最大的问题,政府干预经济很容易,花钱就是,没钱大不了就发行国债借钱。政府既繁荣了经济,又给国民提供高福利,获得支持,何乐而不为呢?但是当经济恢复后,要想退出刺激政策就难了。因此导致各国国债规模越来越大。 也因为没有经济危机的充分打击,造成了越来越多的僵尸企业与不思进取的躺着吃高福利的底层民众不劳而获,造成了越来越多的资源浪费与低效率,也就造成了社会上钱很多,但是有效供给却不足的现象,也就是经济停滞现象。要想治理经济停滞现象,必须靠大力加息以及收紧货币供应,以及减少对国民的各种高福利,并且减少政府自身的各种支出,让那些先进生产力得到充分的资源供给。美国在1970年代也进入了经济滞胀阶段,美联储主席沃尔克大幅连续加息甚至到了年息20%以上才逐步消除了经济滞胀,让美国进入了新一轮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革命等先进生产力主导的经济高速发展阶段。美国最近的滞胀就发生在疫情期间,疫情期间供应链中断等原因导致生产停滞、商品不足,同时政府发放大量补贴刺激了需求。过多的货币追逐不足的商品导致严重通胀。通胀持续时间长,进而引发了工资推动的通胀(物价上涨迫使劳动者要求更高的工资,而工资上涨又导致生产成本变高推高物价,形成工资-物价螺旋)。企业因为成本高产抑制了生产,消费者因为物价高抑制了消费。滞胀就出现了。 02 中国有没通货膨胀?5月末,中国广义货币(M2)余额282.05万亿元,同比增长11.6%,增速比上月末低0.8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0.5个百分点。CPI、PPI 同比涨幅或降幅M2 一直在增加,只是表示货币扩张,但不见得会推高通胀。CPI 也不能表明通胀还是通缩,它只能表示我们生活成本的涨幅。通胀环境下,生产、消费、投资、都在扩张,经济步入正循环。在通胀周期,债务压力会随着时间推移,变得越来越小。当遇到“要不要提前还房贷?”这样的问题时,如果接下来持续通胀环境,就不用提前还;反之,越早还越好。因为通胀赚钱容易,通缩赚钱难。通缩周期就刚好相反。当你把钱还给银行时,你的负债消失了,银行那边对应的资产也就消失了,这称之为“资产负债表收缩”。通缩情况下,物价下跌。通缩的时候,市场需要流动性,需要大家去消费,去投资。但个体出于自私和理性,会选择苟住,既不消费也不投资。这个时候,个体理性和集体利益是相悖的,也就是囚徒困境。所以,指望市场的力量,是走不出通缩的。历史上美国20实际30年代的大萧条就是前车之鉴。大萧条之后,主张政府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就成了主流。通缩 = 总需求不足总需求 = 消费 + 投资 + 净出口 + 政府购买(GDP = C+ I + NX + G)老百姓不消费不投资,国外需求又走衰的情况下怎么办?必须增加政府购买(政府通过举债,扩大消费和投资),才能提振市场需求,注入流动性。这叫逆周期调节。所有的政府都喜欢通胀,不喜欢通缩,而且他们还有手段拉起通胀。日本在失去的三十年中,大家在资产泡沫高峰时期,背了很多债。泡沫破灭后,吓到了,纷纷选择节衣缩食,提前还贷,且不愿意再借钱。我们国家目前的状况和这个有点类似。但是你不能简单定论为中国当前是通胀还是通缩:有时候,资产通胀,消费通缩有时候,大宗商品和原材料涨价,带动消费通胀,但由于货币流动性收缩,导致资产通缩。美国目前就是这种情况:消费品涨价,房子却在降价有时候,上层通胀,底层通缩。比如豪宅价格一路走高、奢侈品商店前排长队,但刚需上车房卖不出去,路边小店生意惨淡,商铺倒闭。当打工人收入减少或者负债太高时(目前是后者),不足以消费掉生产出来的商品时,生产过剩,资本端开始裁员,打工者收入进一步减少,消费减少,形成恶性循环。那么国家该怎么做呢?那么,中国目前到底哪些是通胀,哪些是通缩呢?先看一个例子:假设你从银行借出100万。那这100万是你的负债;同时,这100万+利息在银行的账本上,被记录为资产;你再拿这100w去投资或消费,相当于市场多了100w的流动资金。在负债-资产-货币的金融循环中,财富分配的方式,就是使债务流向打工人,使货币流向资本家(或高官),金融资本再把货币沉淀为私有化的资产,这里的资产不仅仅是房子、股票、债券、信托啥的,还有公共服务(教育、医疗等等)。什么时候消费通胀?我国是生产大国,产能过剩。三年疫情消耗掉了底层积蓄,中层的购买力又被房贷锁死,顶层的消费不仅有限,而且大部分贡献给了国外,比如购买进口商品,海外教育、海外置业等等。所以,我国的消费能力是不足的,一旦国外需求下降,很容易就会消费通缩。什么时候资产通胀?只要居民信贷在扩张,就可以理解为资产通胀。居民债务不同于政府债务,前者必须要以可交易的资产为抵押物的,所以居民债务扩张,一定是和资产扩张同时发生的。所以,如果居民中长期贷款还能继续往上加,房价就还能涨。居民贷款的增加,一方面看居民的负债能力;二看居民的负债意愿,如果没有稳定收入或者收入增加幅度不及利息,居民不大愿意继续负债。财富分化有没进一步加剧?货币的扩张不见得会推高通胀,还取决于货币有没流通以及流通速度。费雪公式:MV = PTM 是货币量,V 是货币流动速度,P 是价格,T 是产量。在 PT 不变时,M 增加,意味着 V 在降低。货币流速才是经济繁荣的真正表征。03 中国的货币有没有超发?一想到过去十几年放假上涨,猪肉上找,资产价格泡沫。。。,大家都认为是“货币超发”或者是“打水漫灌”。衡量货币是否“超发”,最重要、或者说唯一重要的的指标就是通货膨胀率。过去10年,中国通货膨胀率常年徘徊在2-3%之间,尤其是最近3年,通货膨胀率已经持续在1%以下的极低水平。从这个意义上看,中国没有货币超发。虽然我国 M2 增速很快,甚至超过了 GDP 增速,但是 M2 只是衡量货币一个口径而已,与各国的金融结构密切相关,不能直接等价于宏观经济中的货币。M0就是居民和企业、政府机关、社会组织等各个单位手中的现金(刨除银行的库存现金)。M1就是M0再加上活期存款,这是能随时取现的钱。M2就是M1再加上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居民储蓄存款以及其他存款(流通中现金加上居民,企业,政府各个部门的各类存款)。我们也不能拿中国的 M2 和美国的 M2 对比,这两个国家的 M2 统计口径都有很大差别。过去中国的M2高增速,是中国经济货币化的结果,更是中国经济增长和居民财富增长的结果,而不是“货币超发”。04 中国接下来的经济前景没有中央政府财政帮助,标准的隐形的地方债,偿债压力就很难偿还利息。但是一旦债务累计和GDP增幅失衡,借新债还旧债的玩法就玩不转了呀。企业层面,生产出来的商品卖不出去只有降价打价格战,比如年初的汽车价格战,比如房企很想降价销售,但是当地政府不让降价,企业利润下降必然会降薪裁员,失业会显著增加,新招年轻员工会减少。从侧面可以看到问题严重,一是美团多个城市满额,二是滴滴多个城市出现满员预警,三是打螺丝工价在下调,四是头部房企在明显裁员,五是互联网大厂裁员,六是设计院裁员。这代表的是技术企业,低端制造企业都在裁员,失业人口涌向连美团,滴滴这样的工作都难找到了。这一回往年最大的不同是,经济没有了新的增长点,过去20年里,08,16年再难,互联网企业都是蓬勃发展的,今年互联网企业也已经到头。没有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只能搞存量博弈,也只能搞价格战,会非常残酷。个人层面,大量民众负债,居民债务杠杆太高,远超60%的警戒线。现在实体经济是过剩的,而不是不足的,是不缺资本,只缺消费的。你生产出来的东西销售不完,你还想着扩大生产继续生产?现在的问题是产能过剩,大量生产出来的房子,汽车,工业品卖不出去,而不是生产不出来。解决就业问题就只能依靠服务业。前两年,国家整顿教培行业,导致几百万人失业。现在的失业重灾区是房地产、部分 IT 和部分外贸企业。失业扩散是需要时间的,经济困难扩散也是需要时间的。绝大部分行业都有上下游和终端需求。如果终端需求受到削弱,那么上游企业早晚也会裁员破产,多米诺骨牌推倒需要时间。有人说房价跌回去不就行了?如果房价暴跌,成交会极度清零,从而导致钢材、建材、家具、家电、运输等全部大幅度断崖式下跌,那个时候绝大部分人都会失业了。有人说印票子行么?印钱得靠国家信用,如果货币滥发,会导致恶性通货膨胀。90年代俄罗斯解体后就出现了这种情况,全社会债务太高,那么初期就是用新债务去延缓这个局面,到了后期发行了天量的贷款货币,到最终俄罗斯外债全部违约,这没什么大不了,不过成了国际老赖嘛。但是内部用新卢布替代老卢布,换算币值是1:1万。当时俄罗斯经济混乱到,中国东北边境送点日用品,可以直接换来坦克甚至飞机的情况。经济上美元计价的俄罗斯GDP大幅度衰退,民众日子过的极其极难,大量男人酗酒不到40岁就死了,女人全世界当妓女。这就是当年俄罗斯债务爆炸后的惨像。货币政策完全失效。国民党金融券也是类似的情况。如果货币再多发一点,控制火候,也就是央行持续降息,市场资金是多了,但上一节说过了,钱流通不起来,还是不行。有人说棚改2.0行不行?这会导致房价立即朝上,但是治标不治本,只不过是对一个患癌症的人进一步化疗而已,只会稍稍延迟死亡来临的日子。有人说土地兼并行不行?放开土地买卖,让大资本进入农村土地形成大庄园格局。农民拿到土地后实行货币化安置,可以到城市买房,农村土地多,这招可以缓解10年以上甚至20年。但是,如果中国开放土地买卖,农民失去生产资料,大规模进入城市,必然要实行食物银行以及底层消费券,否则后果不堪设想(看看美国的街头流浪汉和贫民窟)。05 决策者接下来会如何应对?居民可以借钱买房、借钱买车,可以借新债还旧债;地方政府也可以这样做,甚至国家也能发信用债券。只要收入或者 GDP 产生的税收能还借款利息就可以了。但是,一旦国家收入还不了利息,那么问题可就大了。要么发展科技,提高 GDP,就可以增发贷款了;要么节衣缩食,降低居民消费,地方政府也一起过一段苦日子,用我们这一代人二十年的辛苦努力去消化债务,挺过衰退周期;要么中央政府继续发更多的债或者直接宣布外债违约;美国是靠第一种,日本和香港是靠第二种,俄罗斯和国民政府是靠第三种。我们会靠哪一种呢?本文参考了多位知乎大佬的观点,在此表示感谢!关注公号:那儿有一束光,留言加量化学习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叫货币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