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法哪一年颁布的新政什么时候实施?

  近日,广东省教育厅等13部门联合出台了《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的实施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实施办法》),明确规定校园欺凌的分类、预防、治理等问题。《实施办法》还将“起侮辱性绰号”纳入校园欺凌的范畴,一向受到忽视的语言欺凌终于被摆上台面。此举被舆论评价是积极、进步的作为,并建议全国推广。  不少网友追问,绰号的“侮辱性”怎么定义?绰号是老师起的怎么办?对起“侮辱性绰号”者的惩戒是否会“失之于宽”?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了各领域专业人士,解答网民关注。  相关资料显示,包括“起侮辱性绰号”在内的语言欺凌,在校园欺凌现象中占比不容忽视。2017年5月,由南京大学社会风险与危机管理研究中心和中南大学社会风险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中国校园欺凌调查报告》显示,语言欺凌行为发生率明显高于人际关系、身体以及网络欺凌行为,占23.3%。  身体肥胖被叫“小胖墩”、戴眼镜的被喊作“四眼仔”、姓朱被叫作“猪”,是对他们“幼小心灵的至深伤害”“抹不去的童年阴影”。“当语言欺凌发生时,一个群体,多次、长期的对一个人进行攻击,证明这个受害者的同伴交往是不健康的。而一个孩子的成长,恰恰需要从健全的同伴交往中获取能量,通过这种能量,将自己嵌入到集体和社会中。这是语言欺凌对青少年最严重的危害。”贵州师范大学心理学副教授黄亚夫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时指出。  什么样的绰号算得上“侮辱性绰号”?这是网友最关注的问题。《实施办法》中虽然明确定义了中小学欺凌,是指“发生在校园内外、学生之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并表示“给他人起侮辱性绰号”属于情节轻微的一般欺凌事件。但网民对“侮辱性绰号”量化标准仍存在争议。  一些网民表示,只要绰号使当事人感受到侮辱、引起了心理的不快,就属于“侮辱性绰号”。而另一些网友则担心,如果对“侮辱性”没有一个客观的程度定义,那么,对这一霸凌行为的惩治将会变成一纸空文。  黄亚夫认为,“侮辱性”是一个形容内心感受的词汇,定义一个行为是否具有“侮辱性”,不同人会根据自己的社会认知与成长经验给出不同的判定。虽然概念无法量化、进行科学的判断,但还是应当尊重当事人自己的判断,受害者认为某一绰号具有“侮辱性”,让自己感到难受、痛苦,那就可以判定它是“侮辱性绰号”。  北京京安律师事务所杨德伟律师表示,网民关注的“侮辱性绰号如何定义”,要综合考虑到绰号产生的场景,是当事人互相开玩笑,还是当事人的关系比较复杂,这是决定绰号性质的因素。  一些网友还分享了被教师起绰号的经历,指出很多校园暴力跟老师的态度分不开。“为什么不欺负别人就欺负你?”一些教师甚至还会认为校园欺凌的出现是被欺凌者的错。教师对“起绰号”行为的纵容,也加剧了“语言欺凌”的危害。  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徐昕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时表示,“起侮辱性绰号”在法律上属侮辱行为,为法律所禁止。若欺凌者为老师,轻则可依《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2条罚款拘留,重则可依《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46条构成侮辱罪。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37条规定,教师侮辱学生的,可予以行政处分或者解聘。徐昕还认为广东出台的这一方案有利于遏制校园内欺凌行为,对保护弱势未成年人有积极意义,应予以肯定。对于教师给学生“起侮辱性绰号”的惩治,关键在于《教师法》的相关规定能否得到有效的落实。  在杨德伟律师看来,目前我国对具备民事、刑事责任能力年龄的规定各不相同,8岁并不是一个“硬指标”。他表示,惩治校园欺凌,并不单只是一个惩处警示的行为,更是一个教育挽救的举措。相信在未来的执法过程中,有关方面会不断完善责任年龄的规定。  “童言无忌,给同学起绰号这种行为很难杜绝”,黄亚夫指出,对待包括起“侮辱性称号”在内的语言欺凌,预防更重要。“一旦大家的负面情绪指向于某一个个体,其他人就会跟风从众,对当事人造成更大的伤害。这在社会心理学中被称作‘破窗效应’。所以,早发现、早补救,可能是最好的方法。”  黄亚夫还提到,《实施办法》出台,一方面说明社会有关部门更加重视校园“语言欺凌”的问题,而另外一个方面也暴露出,当下青少年的心理承受能力、抗打击能力、自我疗伤的能力正在逐渐减弱。因此最好的预防,就是让青少年的内心变得强大。}
篇一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9小题,每小题2分,共58分)1.王老师经常让同学们相互批改作文,大家都非常认真,不仅找出作文中的错别字,而且从语言表达,结构思想主题等方面进行评价,王老师及时给予点评王老师的做法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在( )A.发挥了学生的调控性B.券重了学生的选择性C.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性D.关注了学生的差异性2、如果将下图比喻为某教师的教育行为。该教师的做法( )A.不怡当,忽视了学生均衡发展的要求。B.不恰当,违背了学生发展的要求C.怡当,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劳D.恰当,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3.彤彤性格内向,基本不跟其他同学交往,课间常一个人在座位上看书。罗老师对她说:“你看同学们玩得多开心啊,你应该参加一些课外活动,多跟大家一起玩.下列说法中不恰当的是 ( )A.罗老师注重学生个性发展B.罗老师注重学生主动发展C.罗老师注重学生发展D.罗老师注重学生均衡发展4.董老师,上完公开课后自己看课堂书,课堂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原因,改进教学,嗯,体现了教师专业发展途径的是( )A.互助B.教学观摩C.进修培训D.教学反思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的是,A.劳动权,B.休息权,C.罢工权,D.受教育权6.某机关违反国家规定向学校收取费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由教由政府责令该机关退还所收费用并对直接负责人和直接负责人员()A.依法给予验B.依法给与诉讼C.依法给予处分D.依法提出复议7.教师魏某工作消极.多次矿工,多次旷工给学校教学工作造成损失,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学校可以采取措施的是( )。A.給魏某予以解聘,B.给予魏某行政处罚C.对魏某予以罚款,D.要求魏某悔过8. 小学生梁某欺凌同学,抗乱现草纪律,学校经过研气决定将其开除。该校做法( )。A.不合法,学校只能劝退学生B.不合法,学校不得开除学生C.合法,学校有教育学生的权利D.合法,学校有处分学生的权利9.小学生孙某经常违反班规,班主任向他收取“违纪金,并予以公布,该班主任的做法()。A.不合法,侵犯了学生的荣誉权B.不合法,侵犯了学生的财产权C.合法,教师有想戒学生的权利D.合法,教师有管理学生的权利10.梁某在小学周边开了一家网吧,并对前来.上网的小学生打折优惠,梁某的做法( )。A.合法,梁某享有自主经营的权利B.合法,利于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C.不合法,应依法给予梁某行政处分D.不合法,应依法给予梁某行政处罚11、11岁的陈某参加了当地的一一个团伙,学校发现有违法行为,依据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来成年人犯罪法,学校应当及时报告的部门是( )。A.教育行政部门B.人民法院C.当地人民政府D.公安机关12.小学生罗某在学校组织的体育活动中受伤,学校和学生家长书面请求教育主管部进行调解。根据(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该主管部门]完成调解的时间应为( )。A.受理中请之日起60日内B.受理申请之日起45日内C.受理申请之日起30日内D.受理申请之日起15日内13.班主任李老师在利用现代通讯方式联系家长的同时,坚持定期家访,研究学生个性特点,制定班级管理规则。对李老师的做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管理班级实现了优化高效B.,注重教师专业能力提升C.教育学生做到了因材施教D.注重家校沟通的多元化14.学校安排王老师外出培训学习,他说:“我都五十多了, 教学也完全没问题,还参加什么培训?把机会给年轻人吧."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不需要参加培训B.作为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C.培训年轻教师可发挥培训资源最大效用D.培训任务过多加重了王老师的工作负担15.研究生毕业后,丁老师坚持阅读专业书籍,同事问她:“你的业务水平已经很高了,还看那么多书干嘛?”她回答说:“我喜欢, 这能让我保持教学活力。”这表明丁老师注重的职业幸福是( )。A.理性幸福B.感性幸福C.给予性幸福D.索取性幸福16.孙老师常在表扬或批评学生时说:“你做得不错!要是像x同学一样,可就惨啦!”“千万不要像x同学一样!”“你就不能像xx同学一样表现好点吗?”……孙老师的做法( )。A.正确,能够培养学生谦逊品质B.正确,能够促进学生认识自己C.不正确,会伤害被比较的学生D.不正确,应只与优秀学生比较17联合国安全理事会是联合国的六大主要机构之一,安理会负有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责任,是唯一有权采取强制行动的联合国机构,安理会包括常任理事国和非常任理事国,常任理事国的数量是( )。A.4个B.5个C.6个D.7个18.在甲固历史上,仿照《周礼》的制度推行新政,以“王田制”为名恢复“并田制”,将 盐、铁、酒、铸钱收归亩府专营,多次改变币制的改革运动是( )。A邹忌变法B. 王莽改制C. 庆历新政D. 戊戌变法19.暂无20.地球被一层很厚的大气包围着,空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減小,大气层通常可以分为对流层、平流层、电离层和散逸层等。下列选项中,能够反射电磁短波,实现电磁波远距离通讯的是( )。A对流层B平流层C. 电离层D. 散逸层21.初伏曰在夏至第三庚,意思是三伏中入伏第一天是在夏至后的第三天的第三个庚曰,据 此判断,下列选项中,距离初伏最近的是( )。A. 大暑B. 立秋C.处暑D.秋分22.林语堂在描述中国古代一位著名作家时说:“他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他所描述的作家是()A.李太白B.王摩诘C.故山谷D.苏东坡23.叙事长诗《唐璜》将早在欧洲流行的传说加以改造,把主人公从一个纨绔子弟变成善良的热血青年,通过其奇特、复杂的经历,描述了当时欧洲的社会生活。这部作品代表了 19 世纪英国诗歌的最高成敦,该诗作者是( )。A. 弥尔顿B. 丁尼生C.拜伦D.雪莱24.中国古典园林達筑鼉興特色的達筑样式主要有亭、台、轩、榭。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的是( )。25.众数是一组统计数据中的代表性数值,体现了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并且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一次考试后,甲组视为同学的成绩分别为69、73、79、85、70、82、73、 83、75,这组分数的众数是()A. 72B. 73C. 74D. 7526.在Windows系统中,菜单显示为灰色,关于这些菜单项的表述,正确的是( )A.该菜单项当前不可选用B.该菜单项当前正在被使用C.该菜单项当前已从注册表中删掉D.选项缺失27.Excel中,可用做单元格日期类型年月日之间的间间隔符是( )A.“/ ”B.“丨”C.“\”D.“、”28.下列选项中,与“恒星--流星”的逻辑关系相同的是( )A.音乐--古典音乐B.帽子--手套C.中文书--词典D.球鞋--运动鞋29.找规律,下列数列 2、3、8、26、( )、54、62 空缺的数字是( )A.70B.120C.160D.210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4分,共42分)30.材料我刚接任三(2)班班主任老师,全校闻名的“小魔王”—阳阳成为了我的学生,开学没几天,阳阳的问题便接踵而来,上课不专心听讲,不按时完成作业, 单腿盘坐在座位上,书包随意扔在地上,和同学闹矛盾后就动手打人……如何改变他的这些毛病呢?我利用两周的时间认真观察阳阳,发现他有许多的毛病,但也有不少优点,比如酷爱阅读,数学成绩好……于是,我请他在全班全班交流读书心得,阳阳非常高兴的接受了任务。他利用课余时间认真查阅资料确定内容,反复练习讲解,阳阳在班上的读书交流获得成功。此外,我还和数学老师商量,让阳阳担任数学课代表,同时担任半组数学作业的改错任务,阳阳非常认真负责,经常利用课余时间给同学纠错讲题。渐渐的阳阳改变了以前的毛病,还积极参加学校的兴趣小组,各方面都有明显的颈部,和以前相比判若两人。请结合材料,从学生观的角度,评价“我”的教育行为。31.材料这学期,我接任四(2)班班主任,我发现和女生相比,办理不少男生自我约束能力较弱,遇事容易冲动,学习也比较粗心,对此我采取了以下措施:第一,建立双班委,让有才能的男生脱颖而出,过去班干部绝大部分是女生,在改选时,我设立了男女男女两套班委,让有经验的女生指导男生干部工作,也让男生为女生干部提建议。第二,设立“真汉榜”,让有潜力的男生树立信心,每周在行为规范,学习习惯等方面进行比赛,积分居前或达到一定分数的男生可以荣登此榜,连续四次上榜,可获得一份阳光喜报。第三,开展活动,让好动的男生挥洒激情,为了调动每一个男生的积极性,我经常开展一些男生擅长的活动,发挥他们的特长。第四,发挑战书,激发男生的上进心,在取得全班同学同意后,我让每个学生挑选一个想要挑战的同学,挑战内容包括口才,写字,守纪等,这一招果真管用,不管是挑战的 还是被挑战的学生,都取得了进步。第五,干体力活,培养男生的责任感,在班上,我让男生负责体力活,对于那些粗心大意的男生,我就适时提醒。请结合材料,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评析材料中“我”的教育教育行为。32.材料将垃圾以最恰当的方式清除出城市,是城市的一个长久梦想。城市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同垃圾作斗争的历史。为此,城市的建造和空间部署,逐渐将垃圾的清除作为一个重要目标。垃圾的隐秘清除和运输不仅决定了城市的纵深方向,它的配置规律也恰好说明了城市的结构。大体上,人们可以根据垃圾的在场,确定城市的中心和边缘。我们可以说,在城市的中心地带,垃圾最少;反过来,在城市的边缘地带,垃圾最多。如果我们认为地面上的垃圾主要是商品消耗后的剩余物,那么,还可以说——这一点有些吊诡——商品的饱满地带,垃圾最少;商品的匮乏地带,垃圾最多。尽管商品是垃圾的前史,在空间上,商品和垃圾相互排斥,水火不容。城市总是要将商品往它的中心处聚集,而要把垃圾向它的边缘处驱赶。就此,人们可以根据城市中的垃圾配置,来确定城市空间的等级和价格,甚至可以确定城市的界线。一个城市的延伸在什么地方终止?如果说,以前有一个高墙或者一个护城河将城市包围起来,现在,则是一个隐隐约约的垃圾带将城市包围起来。垃圾在城内和城外之间拉起了一条分割线;在垃圾的一侧,是城市;在垃圾的另外一侧,是乡村。垃圾在改变城市的结构。为什么将垃圾不断地往城市的边缘地带驱赶?事实上,直到19世纪,垃圾总是在城市的中心聚集:越是人口密集的地带,垃圾越是兴旺。如今,人们为什么要清除垃圾?是因为人们发现了垃圾的致命威胁。垃圾不仅让人们不快,最重要的是,它是疾病的催化剂。这就是人们根据垃圾来安排城市结构的原因,“各个居民区及其湿度和方位的安排,作为一个整体的城市及其污水和下水系统的疏通,屠宰场和墓地位置的确定,人口的密度——所有这些都是居民死亡率和发病率的关键性因素”。这样,城市除了设置一套整体的清除垃圾的机制之外,它还要提高人们的卫生意识,让人们自觉和主动地清除垃圾。人们应该获得一种有关卫生和垃圾的知识:垃圾之所以要清除,是因为它对健康和身体产生危害。垃圾是细菌和病毒的藏身之所。清除和拒绝垃圾,是现代医学的一个律令,同时也是文明和教养的象征。对垃圾的排斥和拒绝,既是纪律的结果,也是教化的结果。人们已经发现,卫生是现代性的一个核心要素。卫生的程度,是衡量现代性的程度。就此,也可以说,城市的现代进程,就是一个观念上和实践中双重地清除垃圾的进程。现代,意味着垃圾将一扫而空。尽管我们看到城市越来越卫生了,越来越现代了,不过,令人绝望的是,垃圾是一个无法完全消除的东西,它就像是城市最密切然而又是最讨厌的伴侣。抑或城市身体上的一个无法治愈的伤口。不仅如此,垃圾会越来越多,现代社会正一方面不断提高商品转化为垃圾的速度和频率;另一方面,围绕着商品而组织了一个永不落幕的竞赛:商品层出不穷,更新换代,日新月异。商品的盛大堆积使得现代都市中的商场越来肿胀;与此遥相呼应的,是城外的垃圾场会堆得越来越高,越来越触目惊心。(摘编自汪民安《论垃圾》)问题1:城市居民的垃圾经验与城市的现代化程度有什么关系?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4分)问题2:文章认为现代城市与垃圾之间存在着怎么样的关系?请简要分析。(10分)三、作文题(本大题共1小题,50分)33.近期一项网站调查显示,有七成网民不知道自己姓氏的由来,有八成网民家庭起名不再按照辈分,有九成网民家庭改用家训,还有一部分网民不知道自己的祖籍和家族历史,很少跟家族其他成员交往与交流。有人认为,家庭观念的淡薄反映了延续几千年的家族文化正在消失。也有人认为,家族观念是农耕文化的产物,其日益淡薄折射出了社会的进步,还有人认为,家族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上述材料所引发的思考和感悟,写一篇论说问。要求:用规范的现代汉语,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不少于600字。篇二1.1教育观第一章 职业理念第一节 教育观一、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布,在指导思想中有这样的表述:“把以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纲要》把国家教育的战略主题确定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人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2.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3.坚持全面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加强体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余活动时间,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使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和发展,最终主要落实到学科课堂教学之中。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学科课堂教学,应该努力从多方面人手,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从目前学科教学的实际来看,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操作。(一)把教学目的的实现,落实到每一堂课,乃至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把教学目的的实现落实到每一堂课,乃至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这是素质教育对课堂教学的最基本要求。现行的课堂教学,不能说没有目的要求,也不能说背离了目标,但在目的要求的先进性、全面性、系统性、科学性等方面,在目标的实现策略和具体操作等方面,与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现行的课堂教学,对知识教学、思维开发、能力培养也有比较明确而又全面的目标体系,但重在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重在对思维品质的培养。重在对一般的学习能力和特殊的学习能力的培养,而对科学的历史与发展、科学与真善美、科学与社会、科学与生活、科学与个人等科学观的教育,科学与政治、科学与经济、科技兴国等科学意识教育,追求科学、尊重科学、实事求是、正确对待名利、善于与人合作、有高度责任心等科学态度教育,客观精神、实证精神等科学精神教育,谦虚谨慎、严谨求实、吃苦耐劳、不断进取、求异创新的科学作风教育,也要有具体的要求;教学中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动机的培养。学习需要的满足,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态度的端正,也要渗透到教学的目标要求中,要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每一堂课,乃至每一个环节,这不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对教育发展的要求。(二)构建紧密与生活、生产实际和社会发展相联系的学科内容体系素质教育要通过学科教育来实现,首要取决于教学内容。构建紧密与生活、生产实际和社会发展相联系的学科内容体系是最为迫切、最为关键的一件大事。以往的教材、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过多地考虑了学科内容的完整性和全面性,过分地追求学科体系的系统性和严谨性,而忽视了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忽视了科学与人、科学与社会、科学与生活广泛而又紧密的联系。针对以往教材内容的缺陷,新的国家课程改革意见就明确指出,2000-2010年,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以邓小平教育理论特别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论述为指导方针,全面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新课程内容体系着力强调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良好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和文明卫生的习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根据基础教育的任务、教育基本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考虑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所需的基本素质,结合各门类课程特点,渗透对学生思想品德、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方面的要求。例如,面对时代的发展及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目前中小学数学教育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数学教学内容相对陈旧、落后;学生数学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缺乏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等学习方式的熏陶,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书本知识和运算、推理技能的关注较多,而对学生的态度、情感关注较少。因此,建立旨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数学课程内容体系,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新的国家数学课程改革意见中就明确指出,数学教育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提供给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问。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充分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同时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诸如储蓄、债券、保险、股票、住房、旅游,乃至家庭开支等,数学在这些方面的应用必将成为公民的基本素质。再有,自然科学学科与能源和交通、环境和保护、人口与优生优育、营养和健康、资源和生态平衡等诸多方面也都有着直接的关系,都是极其丰富的面向社会和生活的教学内容。(三)全方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促进学生学习的良性循环全方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促进学生学习的良性循环,这是人类进入21世纪后的新世纪教育对课堂教学提出的首要任务和核心课题。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力,没有从根本上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积极,,不能真正让所有学生参与教学,不教学生如何学习,这是影响教学质量较深层次问题的有力揭示。但时至今日,一些学校和教师依然囿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束缚,嘴上喊着教育改革,加强素质教育,但在实际操作中。却仍然不能抛开以往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一味地以知识教育灌输学,给学生加负,加压,加班,加点,学生的书包沉重,心理负担和压力更沉重。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常常有些孩子行为逆反、心理压抑,其结果导致教者失望、学者沮丧;也有一些孩子上进心很强,学习非常用功,整天“拳不离手,曲不离口”,除了书本还是书本,即使假日,也是闭门苦读,学得很辛苦,可是其成绩却总是一般,有的甚至被同学嘲笑为“书呆子”,久而久之,变得沉默寡言,离群索居。成了真的“书呆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究其原因,是因为没有科学地理解和掌握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也就无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在脑疲劳状态下,大脑血管收缩,血液黏稠不畅。供氧不足,脑细胞活力下降。人会感到头昏脑胀,记忆力下降,注意力分散,反应迟钝,思维等心智活动难以正常发挥,严重影响到智力潜能的开发。这样的情况下迫使学生学习,只能事倍功半。又谈何良性循环。更为严重的是,脑疲劳会诱发多种心理疾病,尤其是青少年,长期脑疲劳,导致失去自信,情绪低落,精神忧郁等心智障碍,严重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导致学生行为怪异、荒诞,甚至出现严重后果。这方面的事例早已屡见不鲜。国内外的许多研究都赞成,几乎所有的教学都没有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虽然我国的教学内容相对来说。偏深偏难偏多,但我国的教改实验和教学实践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我国的学生不仅能够达到中小学课程的基本要求,而且还会学得很好,有些内容还可提前学,提前教。而目前在我国仍存在一定数量的所谓“差生困难生”,并不在于他们没有这种潜能,而是由多种因素所造成的,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参与教学的机会少,不能“平等地”像其他学生一样同教师交往。据问卷调查发现,教师在课堂提问、答复、要求和评价这四种交往行为中,选择交往对象时,均在成绩的好坏、地位的高低、角色的不同等方面存在显着差异。教师比较愿意与学生中的干部、地位高者、优等生交往。这种实际情况,只会使“差生”越来越差,造成恶性循环。另外,虽然“差生”在记忆、注意、问题解决、知识背景、认知能力等方面与中等生、优等生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只要得到教师的有意关注和科学的教育。这种差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消除。此外,学生的学习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是情感过程、意志过程,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必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那就是端正学习态度。形成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能力。(四)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作用素质教育的成败,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当前,我国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距甚远。教师素质低下,对教育教学所造成的消极影响十分突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充分挖掘教师的潜力,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作用,仍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首先要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观念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产生一种强大的内驱力,激励每一位教师以全身心的投入去实现自己的教学追求。新的教育观念应该包括素质教育的整体观和整体改革的方法观。整体观即正确的人生观、正确的质量观,它是一个整体的概念,指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而非单一的某一种素质教育;方法观即方法论,整体改革方法观就是要求教师要以正确的整体思维观与正确的整体行为观,处理改革的“一与多”的关系、局部与局部的关系、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从教育教学的整体出发,认真研究教育课题本体结构在全部教育结构中的结构地位及其结构功能作用,对教育课题进行设计与整体实施,实现最后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推动全面素质教育的实现。其次,要提高教师师德素养。师德与观念同样具有对教师教育行为导向的机制作用。正是这一点,决定着师德对实施整体改革、实施对全体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关键性作用。因此,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要有高度的事业心与责任感,有开拓意识和创造精神等优良品质。教师的工作态度与能力是决定教育工作成与败的关键因素。教师的一举一动不仅影响着教师自己的工作效果,而且直接影响着学生行为与品格。教师要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崇高的精神境界,要有高度的敬业、爱岗精神,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要用自身良好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质、言行举止去影响学生,做学生的楷模。另外,还要强化教师在职进修制度,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待遇,优化学校管理,以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作用。(五)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在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和教师能动性的基础上,以实现教与学的统一,还在于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体系。教学目标的层次性,教学内容的多元性,教学对象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学模式必须多样化。微观层次上,可以有知识掌握与传授模式,技能形成与训练模式,能力获得与培养模式,行为规范的认同与示范模式,态度改变与教化模式等等;从内容来考虑,可以有概念教学模式。例题教学模式,思想方法教学模式等等。宏观层次上,比如说可以有:学习——教授模式,发现——指导模式,问题——解决模式等等。对这些教学模式的理解,不能仅仅认为它是教师的操作步骤,只含有教师行为,而应该这样来认识它:既包括学生的行为,又包括教师的行为;既体现学的规律,又要体现教的规律:更重要的是体现教与学的对立统一规律,充分反映教依赖于学、学受制于教的学与教的有机统一。另外,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认识教学模式,对实施素质教育来说,有其特殊意义。其一,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促使学生个体社会化,使学生的思想跟上社会前进的步伐,使学生的能力适应社会的发展,使学生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其二,课堂教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它组成一个特殊的社会系统,有其社会学层面,可作社会学分析;其三,教师和学生都是社会成员,虽然进入课堂之后,其角色要发生变化,但作为社会系统的课堂,教师和学生仍将要保持许多原有社会角色特性。所以课堂教学要实现学生个体社会化,就要从社会学层面来看待教学,提倡、重视并建立教学的社会学模式。第二节 学生观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马克思在《资本论》等着作中阐述了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这一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一)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二)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内容1.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人的发展从根本上说,决定于其所处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获得的发展机会也不相同。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社会发展史的考察指出,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城市和农村的分离。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旧的社会生产分工和不合理的生产关系是人的片面发展的原因。人的片面发展的基本特征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和对立。人的片面发展在资本主义手工工场中发展到了极端的地步。3.机器大工业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出现与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开辟了道路。首先,机器大工业生产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需要。其次,机器大工业生产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和条件。因为机器大工业生产创造了极高的劳动生产率和社会财富,缩短了劳动时间,使工人有物质条件、时间、精力去从事学习,发展自己。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制度条件机器大工业生产所提供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可能性,在资本主义社会并不能充分地实现。只有消灭剥削,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全体劳动者提供物质的和精神的条件,才能使他们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5.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建立在人的劳动活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人的活动特别是人的劳动活动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指出: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的类特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性活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人类在劳动中产生,人类因劳动的异化而异化,因劳动的解放而解放,因劳动的发展而发展。因此,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建立在人的劳动活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马克思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7.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素质和个性的全面发展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主要指人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以及各种素质之间的均衡协调发展。个性即人的品质和风格,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体质能力、精神状态、心理倾向及行为特征的总和,它反映的是人的不断发展的特殊性和差异性。二、“以人为本"的涵义所谓以人为本,其基本含义简要地说就是: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他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他是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历史的尺度,也要坚持人的尺度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我们需要围绕这种基本含义,进一步从哲学上深入挖掘以人为本的具体内涵。以人为本是一个关系概念。人主要处在四层基本关系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组织的关系。我们可以从这四个层面的关系中具体解读以人为本的完整内涵。第一,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以人为本就是不断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即保持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具有良性的循环能力。第二,在人和社会的关系上。以人为本就是既使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又积极为劳动者提供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第三,在人和人的关系上,就是强调公正,不断实现人们之间的和谐发展,既要尊重贫困群体的基本需求、合法权益和独立人格,也要尊重精英群体的能力和贡献,为他们进一步创业提供良好的人际环境。第四,在人和组织的关系上,就是各级组织既要注重解放人和开发人,为人的发展提供平等的机会与舞台、政策与规则、管理与服务,又要努力做到使人们各得其所。三、“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在中小学学校的教育过程中,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任何教育改革、教学理论的创新与教学观念的改革,首先是教师观、学生观和师生关系的更新。怎样看待每个学生,教师角色如何扮演,以及怎样处理师生间的人际关系,是实施素质教育应该考虑的实际问题。作为教师,应该摈弃落后的学生观,树立全新的学生观,用新的学生观来指导自己的教育工作,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那么,教师应树立什么样的学生观呢?(一)学生是完整的个体在长期的学校教育工作中,有些老师重智育轻德育,重做事轻做人,重理论轻实践。在这些教师头脑中,学生并非独立的个体,而只是片面的学习机器。以这种观念和方式培养出来的人无疑会有很大的缺陷。“马加爵”式的人是教育的悲剧,我们不允许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因此,教师必须意识到学生是独立的完整个体,这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正确出发点。而学生的素质包含思想道德素质、社会文化素质和生理心理素质。缺一不可。我们应该对学生毫不犹豫地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认识的主体、时间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教师只要树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学生观,就会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就会从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会有主动探索精神,眼界开阔、思维活跃,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开拓进取。有所贡献。(三)学生需要尊重传统的学生观认为学生年龄小,不成熟,需要教师严格管教。有的教师总是采取居高临下的态度,要求学生服从自己;有的老师动辄训斥学生、挖苦学生、惩罚学生;有的老师采取高压政策,认为这样可以管住学生。这样的师生观只有使师生关系不融洽、有隔阂、师生关系趋于紧张。在专制型教师的教育下,学生的独立人格、进取意识、探索精神以及好奇心和创造力都难得到健康发展。教育过程是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情感沟通、人格互动的过程,因而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思想、感情和个性。如果学生的认识不足,要悉心引导;如果学生的看法有道理,要尊重支持。这样的教师才会受到学生的真心爱戴,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师生之间才能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只有在这种新型师生关系下,学生才会身心愉快地参加到学习活动中,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和探索。(四)学生都有潜力传统的观念认为听话、成绩好的学生才是好学生。有的老师深受影响,以是否听话和成绩好坏来评判学生。这样的观念限制了具有独立思考、具有创造潜力的学生的发展。素质教育要求树立所有学生都值得培养的观念,相信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天赋,都有内在的潜力,都有向上、向善的内在要求,关键在于按照他们在早期表现出的天赋选择适于其发挥才能、天赋的职业。教师不应对学生抱有先入为主的成见,从而把学生定性化,要正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克服按统一标准和尺度去衡量学生,追求完全趋同,整齐划一的弊病,根据学生各方面情况进行因材施教。这就要求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成为不同领域内有所专长、有所成就的人。如果我们的教师树立了所有学生都值得培养的意识。那他们对教育好每一个学生都会有热情和信心,就会想方设法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而教师的热情和努力就会变成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培养大批创造型人才、增强民族创新精神和能力的目标就完全有可能实现。第三节 教师观一、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一)树立正确的专业意识专业发展意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专业发展意识意味着人不仅能把握自己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而且具有把自身的发展当做自己认识的对象和自觉实践的对象,并能构建自己的内部世界。只有达到这一水平,人才在完全意义上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体。也就是说,教师首先要意识到对学生学业评价不只是关乎学生的发展,也关乎着自己的发展,关乎着自己的职业幸福感等。新课程下的学生学业评价需要教师有更强的专业意识,要不断地把自己当前的教学与过去相比较,并从中找到存在的不足和取得的进步:与其他教师相比较找出存在的差距,以便更好地规划自己未来几年专业发展的方向:要总结过去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成就,对于自己当前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也要能够做出客观和理性的分析,在规划将来的发展时要着重于对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前沿的问题有一个较为准确的把握(二)拓展专业知识专业知识是一个合格教师的必备条件,它关系到学生能够从教师那里学到什么以及如何学的问题。教师一般都负担某一学科或某一专业知识领域的教学工作。掌握这一学科或专业领域较全面和坚实的知识,是对一个教师的基本要求。但是由于时代的飞速发展,教师的“一碗水”、“一桶水”水平显然不能胜任今天的工作。如英语教师首先必须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具备当代科学与人文的基本知识,拓展自己的知识基础,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同时也帮助保持教学的时代性,为评价学生提供更为广泛的视界。其次,教师在教育理论方面丰富自己的知识素养,掌握学生及其具备的知识,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知晓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规律,能诊断学生英语学习困难和特殊学习的需要。这些知识的储备,有利于教师正确、有效地对学生的学业进行评价。再次。教师还具有与教师的职业生活相关的课程、教材与教学设计等方面的知识。它直接可以运用于课堂生活,为具体的教育情景提供有效的策略指导。(三)提高专业能力教师的专业能力指教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课堂教学与反思的能力,包括教学能力和教学反思能力。提高专业能力应做到:第一,提高教学能力;第二,提高教学研究能力。第二章 教育法律法规第—节 教育法律法规汇编及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节选)(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1995年3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45号公布,自1995年9月1日起施行)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节选)(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自1994年1月1日起施行, 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修订)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节选)(1993年1O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1993年10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15号公布,自1994年1月1日起施行)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节选)(1991年9月4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2006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修订(2007年6月1日起施行)五、《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1999年6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六、《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2002年6月25日教育部令第12号发布,自2002年9月1日起施行)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一2020年)》节选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为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制定本《教育规划纲要》。第二节 教师权利和义务一、教师权利的内涵(一)教师权利的涵义权利是法律规定的作为或不作为的自由。它是一种法定的行为方式,主要目的在于协调权利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对于教师而言,教师权利也称教师的法律权利,是指教师依法享有的某种权能和利益,表现为教师作为权利享有者能够做出或不做出一定的行为,或要求他人作出一定行为的资格。也就是说,教师享有法律规范所设定并保护的选择自由和合法权益,这些权利要以相应义务人的义务为保障。总体来讲,教师的权利包括:要求他人遵守教师法等法律或履行法律义务的请求权;按照自己的自由意志做出教师法等法律所赋予的积极行为权;当相应义务人违背法律义务、侵犯教师权利时,教师可向国家机关申请强制执行权。(二)确立教师权利的法律依据1.关于教师权利的国际规定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议并通过了《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书》,该书是国际上首次探讨教师地位及权利的文件。本文件在梳理各国教师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阐述了教师应有的工作条件、待遇等权利问题,并根据当代教师社会地位的一般情况,提出了解决各种问题的建议性措施。虽然《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书》并不是国际法律性文件,但它是众多专家对各国教师现实情况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后形成的,因此具有重大价值,对各国政府研究和确立教师权利具有指导意义。2.关于教师权利的宪法规定宪法是一个国家确立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项基本制度和公民基本权利的根本大法,国家和地方的任何法律、法规都不得与宪法相抵触。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在政治上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经济上享有财产权;文化上享有文化教育权等包含公民生产、生活、保障各个方面的权利。为了保障宪法确立的公民各项权利的实现,国家根据宪法又制定和颁布实施了民法、行政法、经济法、教育法、婚姻法、劳动法、军事法等基本法律和不同层次的法规。因此,宪法是教育部门法律、法规制定的基础,也是教师权利确定的法律依据。3.关于教师权利的教育法律、法规1993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教师法》,它以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保障教师待遇为宗旨,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并提出了教师享有的各项基本权利。新《义务教育法》,也将尊重教师作为相应的法律原则,写进了法律条款(第二十八条)。二、教师的基本权利教师的基本权利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教师作为公民所享有的各种权利,可称之为教师的公民权利;二是身为教师所享有的权利,可称之为教师的职业权利,这两部分权利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此外,工作于不同阶段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师,其享有的权利在某种程度上有所区别。也就是说,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不同于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他们享有的权利具有任职阶段的特点。(一)教师的公民权利教师的公民权利是指教师作为公民依法享有相关法律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依照我国《宪法》的规定,教师的基本公民权利主要包括:政治权利、宗教信仰权、平等权,人身权、文化教育权、经济权以 及监督权等。在这些基本权利中,人身权利和人格权利是教师一般公民权利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人身权利和人格权利是公民基本权利的两个重要方面,也是教师基本公民权利的主要表现。对于教师来讲,这两项权利又具有特定的内涵。所谓教师的人身权利是指包括教师的生命权、健康权和人身自由权在内的一项重要权利。首先,宪法保证教师的生命安全,任何非法行为不得侵犯教师的生命安全。其次,教师的身体健康权保障教师身体机能和外部器官的完整性不得受非法剥夺。再次,教师的人身权,保证教师身体不受非法限制以及安宁居住不受他人侵扰。所谓教师的人格权利主要是指教师的人格尊严不受侵害,它包括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肖像权和姓名权等一系列与人格尊严有关的权利。名誉权是以因名誉所受利益为内容的权利。荣誉权是名誉权的一种,指通过一定方式获得特殊身份的权利。通常多以获得荣誉称号的方式实现。隐私权,又称个人生活秘密权,是指公民不愿公开的关于个人生活事实不被公开的权利。在日常生活中,教师的人身权利和人格权利受到侵犯的情况时有发生,如教师遭受来自家长、学生的殴打,遭受到侮辱和性骚扰,等等。依据主体的不同,侵犯教师人身权的案件大体分为四类:①学生对教师人身权的侵犯;②家长对教师人身权的侵犯;③学校领导或同事对教师人身权的侵犯;④社会人员对教师人身权的侵犯。教师人格权利受到侵犯的状况对于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十分不利。保障教师享有人格权利和人身权利,既是对教师的尊重,更是对教师的保护。这不仅有利于教师的人格尊严的维护和身体健康的安全,同时,也有利于防止危害教师权利的不法行为的发生。(二)教师的职业权利职业权利是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依据教育法规享有的教育权利及与职业相关的其他权利。按照我国《教师法》的规定,我国教师享有教育教学权、学术研究权、管理学生权、报酬待遇权、参与管理权、进修培训权等六项权利。1.教育教学权教育教学权是教师为履行教育教学职责而必须具备的基本权利。《教师法》第七条第一款规定,教师有“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的权利,任何个人或部门都无权干涉。教师的教育教学权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权利;二是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的权利。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是教师职业权利的核心,也就是说,教师作为组织教育活动的主体,可以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针对教育的实际和学生的基本状况,自主地安排教育教学活动,创新教育教学的形式和方法。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是教师主动性发挥的基础,也是教育实践有效进行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师只有拥有了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的权利,才能够更好地组织教育教学活动,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由于教师工作是需要创新的工作,因此教育法规赋予了教师相当大的自由裁量权。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行使权利的时候没有限制,教育教学权的行使同样也必须在合法的框架内进行,既不能损害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也不能有碍学生个体的发展和个人利益的获得。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行使此项权利要限定在国家、社会、学校、学生与家长之间相互利益关系允许的范围内,不得违背法律、法规和教育的基本规律。反之,学校和其他教育组织也不能随意侵犯教师的教育教学权。第三节 学生权利和保护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日益成为学校工作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都对学生的各项权利做出了明确规定。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在教育教学中,有意或无意侵害学生合法权利的现象还时常发生,使学生的身心受到损害。一、学生的权利学生的权利是法定的,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指国家宪法和法律授予所有公民的权利。如《宪法》第四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公民的受教育权利受法律保护。我国公民的受教育权一律平等,不受种族、性别、社会地位、出身等方面的限制。二是指教育法律、法规授予尚处于学生阶段的公民的权利。根据《教育法》规定,学生享有以下五项权利,分别简称为:参加教育教学权、获得经济资助权、获得学业证书权、申诉起诉权和法定其他权。(一)参加教育教学权学生享有“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的权利,简称“参加教育教学权”。这是学生的基本权利。这项权利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1.参加教育教学活动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有权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课堂教学、讲座、课堂讨论、观摩、实验、见习、实习、测验和考试等活动。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以任何借口非法剥夺学生参加教育教学活动的权利。这体现了教学民主精神,是广大学生接受教育和获取知识的保障。2.使用教育教学设施权学生有平等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和图书资料的权利。为保障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依法按规定提供符合卫生安全标准的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及其他教育教学用品。二、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学生权利保护(一)教师要保护学生的人身安全从法律上看,教师并不是学生的法定监护人,而学生家长是学生的法定监护人。但学生在校期间,家长不能对学生进行监护,实际上等于把部分监护责任委托给学校,学校又将这一责任大部分委托给赣师,所以教师在事实上应参照家长的部分监护责任确定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保护的权利和义务。《教师法》第二章第八条中规定,教师有“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的权利。1.面临危险时,教师应敢于挺身而出学校是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场所,为保证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就必须保证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必须维护学生的人身安全。当前一些不法分子对学校进行流氓滋扰,使广大师生的身心受到严重伤害,破坏了学校的正常秩序,影响了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面对犯罪分子在学校里行凶的行为,学校教师应采取什么样的态度,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多数教师能够挺身而出,与犯罪分子进行坚决斗争,这种态度是正确的。然而,我们也很遗憾地看到,有的教师在正义与邪恶的斗争中,贪生怕死,置之不理,在客观上助长了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使学生蒙受了更惨重的损失,在广大教师和广大群众中造成了极坏影响。对这样的教师我们应当给予谴责,其他学校、教师应引以为戒,减少这类事情的发生。}
2019年中国的国际国内环境发生深刻、广泛变化,引发经济和社会多重因素变化并对教育发生影响。《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发布实施,《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设定了各项目标进程。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的要求,教育发展取得一些成绩。受宏观社会变化影响民众对教育改进完善的期待走低,各种各样的教育改进阻力加剧。教育管理权力趋向集中,一刀切的风气抬头,对基层教育多样性发展的实际考虑不足,未能有效回应和解决民众对教育多样性、可选择性、均衡程度、公平与实惠、课业负担过重等问题的关切。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做微调后推进,教师负担过重问题受到关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仍很突出。随着自媒体的发展,公众对教育发声越来越多,越来越强,几乎任何一件有违常理的教育事件出现都会引发围观,有直击心扉的真言,也间杂非理性声音或事实不够完整真实的表述。受多重因素影响,教育发展呈现出波动与应对状态。一、2019年中国教育改进状况2019年教育改进的主要方面有:(一)人工智能发力推动教育改进顺应世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趋势,2019年2月22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2019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的通知,要求深入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印发加强“三个课堂”应用的指导意见,编制《中国智能教育发展方案》,2019年5月中国举办了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推动数字资源服务普及,建设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资源库,拓展网络学习应用空间。AI教育逐渐成为教育企业的投入重点,自2018年以来教育信息化领域的投融明显增多,投资额度呈现增长,但相关技术应用还不深入。人工智能正在向用户提供其独特的教育内容、工具以及相关服务,通过接受用户数据,进行分析和反馈,应用于学习过程中的“教、学、评、测、练”五大环节,提供适合学习者的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和有效反馈意见,重塑了学习体验,重构教育行业生态,逐步推动中国教育走向智能时代。(二)教师负担重受到关注,待遇有所提高由于体制机制原因,教师的非教育教学负担不断增加,贬低了教育工作的专业性,近年来教师负担日益加重,教师的休息权、教学自主权得不到有效保障,直接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2019年这一问题的严重性获得政府高层的认识,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是《教师法》等相关政策法规确立的底线标准,但在不少地方未能得到落实,在政府发放公务员年终绩效津贴时将教师排除在外。2019年,各省市依据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的精神,相继对教师的工资进行调整,上调了教龄津贴、班主任津贴等各项补助。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再次强调要依法保障教师权益和待遇,提出“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为了让教师更加“受尊重、受关注”,教师工资待遇保障制度得到进一步落实,各级财政调整优化结构,教育投入更多向教师倾斜,教师工资福利支出占财政性教育经费比例确保超过50%;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向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倾斜,实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中央财政对实施义务教育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的地方给予奖补,2013-2019年累计安排奖补资金198.2亿元,实现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全覆盖,每年惠及约127万乡村教师。中央财政对特岗教师给予工资性补助。从2018年7月1日起特岗教师工资性补助标准提高至西部地区年人均3.82万元,中部地区年人均3.52万元。2019年,特岗计划招聘规模已扩大到10万人。2013-2019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相关资金430亿元。(三)在经济下行重压下各级政府力保教育经费2019年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大,经济增速放缓,教育经费总体上保障到位。年初中央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惠民生,明确“财力虽然很紧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继续保持在4%以上,中央财政教育支出安排超过1万亿元”,各级地方政府也尽力加大教育财政投入力度。2019年公布的2018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显示:2018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46143.00亿元,比上年的42562.01亿元增长8.41%。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主要包括一般公共预算安排的教育经费,政府性基金预算安排的教育经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办学中的企业拨款,校办产业和社会服务收入用于教育的经费等)为36995.77亿元,比上年的34207.75亿元增长8.15%,占GDP比例为4.11%。保持住了自2012年以来连续7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在4%以上(四)家庭教育主体责任得以明确由于中国行政管理实行分层分部门管理的方式,家庭教育究竟由那个部门负责,谁是家庭教育主体一直未能明确。习近平总书记做出“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等系列重要指示后,妇联、教育等部门都涉足家庭教育,全国教育大会对家庭教育予以更高关注,但各部门间的责任与权力边界,以及政府与家庭的责任与权力边界未能明确划分,实践中出现学校教育绑架家庭教育的现象。2019年5月全国妇联、教育部等九部门发布《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 (修订)》,明确了家庭教育的“家长主体”原则,强调发挥立德树人功能。2019年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和中国教育学会启动《家庭教育指导手册》编制工作。教育部与全国妇联在进一步密切合作推进“家校共育”,进一步明确了家长主体责任,推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效衔接,为促进广大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提供了重要保障。山西、江西等省人大审议通过了《家庭教育促进条例》,明确父母不能与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时也应当履行监护人的义务。(五)政府承担了更多学前教育责任政府对3-6岁儿童教育承担的责任长期不足导致这一段教育问题频出。2018年11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每年培养20万幼儿教师,到2020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5%,公办与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0%。为落实《意见》实现普惠园达80%的目标,2019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工作的通知》,规定“小区配套幼儿园应当由教育行政部门办成公办园或者委托办成普惠性民办园,不得办成营利性幼儿园”。2019年各级政府建立治理工作小组,加大治理整改工作力度,教育部等7部门制定印发了《关于做好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整改工作的实施意见》。截至11月,全国共摸排城镇居住小区4.21万个,其中存在规划、建设、移交或普惠不到位等方面问题的有1.84万所幼儿园,已完成整改任务的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有1.14万所,占应治理总数的57%。该《意见》对于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占财政教育经费比例这一关键数据未提出要求,中央政府点了菜,一些地方政府不愿或不能买单,使得落实遇到一些障碍。(六)公众坚持通过自媒体对教育发声教育事关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公众坚忍不拔地通过自媒体关注教育并不断发声。2019年10月11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女教师李某田在网上发表题为《一群正被毁掉的乡村孩子》的微信文章,引起众多网友关注。李某田反应的要点是基层学校接收上级部门发文多,形式主义严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工作。2019年自媒体关注的教育问题的点多面广,主要有:学生负担、教师负担、教师权利、高校章程修改、留学生管理、学生举报教师、体罚、惩戒权、校园暴力与欺凌、学术不端、技术滥用等,几乎任何一件有违常理的教育事件出现都会引发围观、议论,网友言论有直击心扉的真言,也间杂非理性声音或事实不够完整真实的意见表述。自媒体发声发挥了重要的舆论监督作用,总体上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实施有效的教育改进。二、2019年中国教育改进不足之处2019年中国教育改进取向出现不同意见,管控力度增强,基层教育改进活力减弱,专业意见发表与发挥受限。民办教育新政策引发民办学校发展波动;增加普惠园受到财政资金掣肘发生强制普惠现象,《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落实机制未能有效夯实。(一)教育改进取向出现不同意见2019年,受中美关系及贸易摩擦影响,中国教育又一次面临是继续深化并扩大开放还是走向封闭保守的选择。美国国际教育协会发布的2019年度《开放门户报告》(Opendoors)显示,2018到2019年度,中国继续成为美国最大的留学生来源国的同时,受签证等因素影响,中国赴美留学人数的增长率创下十年新低。在中美相互定位发生变化之际,双方都有极端的人喊出科技、教育“脱钩”的口号;也有人进行维护相互开放的努力。2019年,一些学校对涉外图书、涉外课程、课堂教学、涉外阅读材料都提出了一些新要求,采取了一些措施,少数学校甚至发动学生“抵制过洋节”,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深刻认知和系统分析的情况下推行“国学教育”。这些都引发社会各界对中国教育走向开放、现代化还是封闭、回归传统的猜想。开放则兴盛,封闭则落后。中国历史上周期性的封闭与开放的冲突显示,开放常常是自救,能释放巨大力量,保有开放竞争秩序是社会兴盛之源。《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开创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的战略要求,显示从出国留学、来华留学、中外合作办学、境外办学、中外人文交流、双边与多边国际交流与合作、“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宏观管理等方面中国教育将继续实行对外开放政策。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精神,就必须针对当下的实际,与经济领域“稳开放”相协调,加强并推进中国教育开放,提高开放的质量和水平,推动开放有效服务中国教育改进与发展,提升中国高校国际化水平和中小学的国际参与度,促进大学“双一流”建设和中小学内涵发展,提质增效,明确办学导向,依法办学,保障学生和家长权益,提高人民对教育的满意度。(二)教育管理“一刀切”风气抬头教育是有数千年积淀的专业工作,遵从专业性才能提高品质和质量,行政控制力快速扩大而又未受到法治约束使得教育管理一刀切的风气抬头,这是近年引发教育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2019年行政部门发文多、要求统一的现象比较广泛地影响到教育发展,客观上使一线教育工作者难以实事求是,教育的专业性边缘化,学校和教师教学自主权受到削弱,作为教育重心的基层教育活力受到束缚。2019年3月中办印发通知将2019年作为“基层减负年”,31个省区市先后制定具体措施推进落实,包括精简文件、压缩会议数量时长、规范考核调研等,努力为基层减负。由于公立学校在中国是行政部门的下属基层机构,政府发文到学校几乎没有任何限制。一些部门也制定了内部发文编号控制的制度,但发文总量依然过多,口号多,落实少的现象依然存在。一些地方要求教师外出参加教研活动必须经县级教育局长批准,于是教育局长办公室前排起长队;其中一些地区开启网上审批,依然是让大量教师长时间处在听侯指令和等待审批的状态。一些地方规定非教育行政部门举办的教研活动不批准参加,而教育行政部门举办的活动专业含量不足,参与者的满意度不高影响参与的积极性,严重压缩了教师专业提升的空间。行政部门的单一性与学生成长发展的多样性需求以及学校情况的多样性之间的矛盾凸显,影响了教师主动了解学情,实施因材施教。(三)民办教育新政策引发民办学校发展波动2019年教育部发布《民办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2019年工作要点 》,明确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依法支持民办教育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教育强国建设。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迟迟未能修订颁布,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印发本省区《实施意见》中关于现有民办学校(2016年11月7日前设立的民办学校)转设政策缺失和粗疏,以及国家关于民办教育政策方向的重大调整,导致地方推进民办教育新政进退失据,尤其在营利性民办学校新设和转设方面近乎停滞。2018年以来政府对学前教育阶段和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学校制定的限制发展政策已经严重破坏了这两个阶段民办教育的发展预期,并对其他领域的民办教育发展产生了普遍的负面影响,悲观情绪正在蔓延。该法实行涉及到民办学校办学主体利益的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分类管理,由于产权明定和清产核资难以落实出现操作性难题,成为影响民办学校发展的一只未落地的“靴子”,使民办学校处于发展前景不甚明了,未来期望不稳定的焦虑状态,一部分民办学校主办方对未来期望值下降,选择撤资退出。2019年一些地方的民办教育新政策由于综合性、全面性与可行性方面考虑不够周全,已经引发当地民办教育发展秩序混乱。一是不少地方出现申办民办幼儿园被拒批、缓批的现象,或当地政府从提高普惠园比例出发不批申办营利性幼儿园,或在民办转为公办过程中未按相关法律、协议履行程序;二是各地在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招生中实行“公民同招”“属地招生”“超额摇号”政策引起合法性争议,并在民办学校办学自主权、学生权利保障、公办学校施教区调整等方面产生一系列的复杂影响,群众信访不断;三是地方民办中小学收费要审核,划定学费最高限,对民办学校收费价格审批的目的是控制CPI指数不让涨,却与《民办教育促进法》相违,是行政不作为、乱作为。2018年以来民办教育领域一系列政策调整已经使民办教育面临不断积聚的政策风险,一些地方的民办学校退出和波动已经使当地教育资源出现短缺或教育品质下降。(四)教育评价破“五唯”仗未彻底打赢教育评价长期存在“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简称“五唯”)的“五唯”问题,教育2018年底就印发《关于开展清理“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的通知》,将破“五唯”作为2019年“最硬的一仗”,开展了相关的专题研究,采取了一些措施,从各种迹象看这一仗并未彻底打赢:一是中小学生以提高分数上更好大学为目标的负担过重问题依然存在,20余省市印发的《中小学生减负工作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在社会上引发争议,采取的中小学生减负举措未得到家长普遍认可,“减负=制造学渣”之类的论点引发不少家长的热议,中小学生减负存在“执行规定简单化、对督查工作落实不到位、忽视多元教育需求”等问题。二是与“五唯”相关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2019年在部分省做过微调后推进依然不顺利,2019年多数自主招生学校出现预选学生总数低于自主招生人数的现象,实际录取的人数更少,原计划2018年和2019年加入新高考改革的多省区均尚未公布是否加入本轮高考改革,与新高考相关的教育评价改革进展缓慢。三是只强调破,未能解决立什么,怎么立的问题。“五唯”本身只是评价不科学的表象,根子在于行政权力僭越了专业评价权力,使得专业评价权力难以相对独立行使,只得以相对客观的“五唯”作为中介。(五)基层学校出现经费到位困难直接影响农村义务教育质量2019年,在一些地方基层学校出现教育财政经费到位困难现象。实行义务教育免费以后,学校人财物等管理权高度集中在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和人社部门,基层学校自主筹资和激励措施几乎全无,学校办学活力下降。实地调查显示,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中央和省级转移支付的教育专项支出进入县级财政专户后被县里统筹使用,未全额用于教育,一些地方为了防止日后检查还要求学校签虚假的收款单,造成教育经费占GDP比例的数据失真,当地教育实际使用经费低于统计数。农村学校公用经费持续增加,但拨付延迟,不少地方乡村学校经费使用需要教师垫付,月收入几千元的教师却出现垫付几万元的现象;变通使用公用经费支付校聘人员工资;因故挤占公用经费等问题在农村学校普遍存在,难到位、难使用,好政策难以发挥应有效应。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经费不到位使得大量农村教育资源供给与当地居民教育需求不匹配,他们对教育质量的追求难以通过办好家门口的学校满足,使得优秀生源、优秀教师、优秀校长等都向城镇集中,稍有办法的家长都会选择让孩子去镇里、县里或外地读书,农村学校不断滑向低效、低质。调查显示,部分县小学毕业生语文、数学达标卷及格率不到50%,部分乡镇甚至不到40%。小升初考试取消后,没有建立相应更有效配套的教育质量测评制度,将“减负”片面理解为缩短在校时间、降低课程难度、减少考试测验,以至于常规教学质量测评都取消。提高质量重中之重的农村义务教育质量难以提高,农村小学教育质量面临最大挑战,已成为推进教育现代化最重要、最迫切、最关键的政策着力点。(六)强制普惠在一些地方引发幼儿园总供给减少和短缺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到2020年“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80%,”“逐步提高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到2020年全国原则上达到50%”。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18年,全国共有公办园(含企事业单位办园、军队办园、街道办园和村集体办园)10万所,占37.8%,公办园在园幼儿2016.6万人,占43.3%;2018年公立幼儿园在园儿童占比较2017年44.1%下降0.8个百分点。需要在2018年基数上将18.35万所民办园中的15万所转为普惠园才能实现这一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面临最为关键的是财政性幼儿教育经费投入不足问题。2018年全国学前教育财政经费增长接近9%的情况下,投入总平均值仍仅占占财政性教育经费的4%多一点,由于北京上海都高于9%,全国大部分地区都低于4%,一些地区仅有2%。在经费总量远远不足的情况下,各地为了提高公办、普惠幼儿园的比例,实现分别达到50%和80%的目标,出现了强制民办幼儿园转为公办园或普惠园的做法。受此影响,一些民办园不得不降低收费,导致经费入不敷出,终至难以维持基本的运营而停办;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由于收费降低导致活动项目减少,难以满足小区居民原有的幼儿教育需求;一些地方为了提高公办普惠比例停止民办幼儿园的申办,上述三种情况导致不少地方幼儿教育资源在数量上减少,质量上降低,内容和办园方式单一,出现幼儿园总供给减少和短缺,再现幼儿园50余人以上的大班额现象,“入园难入园贵”矛盾非但未得到解决,反而以新的形态表现出来。(七)教育现代化实施机制未能有效夯实教育现代化是中国教育已经经历了一个半世纪并仍在进行的过程,2019年2月,《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发布,同时配发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这些文本整体偏向宏观抽象,对其中的关键概念“教育强国”“学习大国”未给出操作定义,对实施操作未提出明确可检验性的要求,文本内容原则多,方法少,对实施路径也使用“总体规划、细化目标、精准施策、改革先行”之类的抽象表述,实施主体及其权责未明确界定,在落实机制上主要强调“协同”,未能有效夯实。三、2020年中国教育改进期望2020年,教育改进亟需依据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共建共治共享”理念改善教育治理,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大幅减少行政部门的各类发文指令、检查、评估、评价,为学校潜心、自主办学创造良好环境,解放教师,解放学生,解放社会各办学主体,尊重教师和学生的教学与学习自主权,尊重学校和各类办学主体的办学自主权与选择权,充分发挥学校办学主体作用,充分释放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尊重教育规律,培养身心健全的人。(一)以教育现代化为价值取向形成更广泛的共识教育现代化依然是中国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也明确了这个方向。现代化就要求进一步开放而不是封闭或孤芳自赏;进一步走向未来而不是回归保守与传统;进一步包容而非闭锁或不加分析的排拒;要从整个世界和人类发展的历史校准教育现代化的方向,而不能以中国过去的历史作为标准确定未来教育阈限;要培养有文化传承的现代人,而不是培养只知道传统的古代人。以教育现代化为价值取向,消弭近些年在不同人群中出现的教育取向上的分岐是教育改进的关键起点。教育当事人要通过历史比较、分析、信息素养提升等多种方式,在自我探索过程中逐渐接近共识,认识到师生都需要沿着人类文明前进方向前行,才有可能将中国社会带进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二)平衡办学体制以确保较高品质的教育供给公办与民办协同发展、适度竞争是40余年开放与改革的教育成果,也是保持教育内部活力、提高教育效率的动力源泉。受经济领域“国进民退”潮流涌动波及,教育领域有人产生对民办学校的质疑与挤压,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中的一些人主张提高公办校(园)比例,在社会上,一些人鼓噪民办教育“退场论”“限制论”,并有一定市场,从而引发教育的波动导致教育供给总量减少、品质下降,受到伤害的还是有教育需求的民众,迟滞了教育强国目标的实现。2020年需要明确消除对民办学校的歧视与偏见,依法保障民办学校办学主体利益和权力,不再推行成为争议的焦点和不稳定源头的分类管理,创造条件在法治理念基础上立《私立学校法》。从长远看,提高政府承担学前教育责任是大势所趋,但政府承担更多责任的方式绝不仅限于一味提高公办园的比例,而需要落实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精神:“多渠道扩大学前教育供给,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幼儿园,只要符合安全标准、收费合理、家长放心,政府都要支持。”维持已有多种办园格局下真金白银增加政府用于幼儿教育的财政投入来降低家长的过重负担,而不是强制普惠让民办幼儿园主办方去承受难以承受的重担,在已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基础上做加法。(三)充分认识教育经费保障风险并采取更有力措施经历过2019年的经济下行,又遇上2020年新型肺炎,各地财政经费增长乏力,2020年教育经费保障的压力和风险增大。2020年对教育影响面广的大概率事件是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乏力,社会教育经费投入受相关政策限制也出现下降,一些地方可能会出现较为严重的教育经费短缺,伴随经费短缺可能次生教师欠薪等类事件,以及与教育经费相关联的偶发事件。2019年在一些地方出现的基层学校经费保障不到位的问题将会在更大范围出现。事实上,受经济状况影响,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乏力的现象2015年后即开始出现,2015-2018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分别为4.24、4.22、4.14、4.02,照这个趋势外推,2019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极有可能跌破4%,2020年确保4%的难度更大。为此,一要采取比以前更强有力的措施确保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增长;二要进一步放开社会资本投入教育的管控,通过社会教育经费增长弥补财政性教育经费不足造成的供给短缺:三要大力压缩教育行政运行经费,增加直接用于基层学校的经费,减少基建投资比例,保障不出现教师欠薪。(四)建设现代评价体系化解学生负担等诸多难题新高考难以推进的根本原因在于2014年发布的《实施意见》未能完整实现《规划纲要》和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表述:“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依然以行政管理框架考虑问题,未能立足于建设现代评价体系。需要从改变政府包揽、计划招生、总分录取、单一评价标准等关键方面入手深化改革,兑现招考分离。2020年需要对此做系统分析思考,没有教育评价制度现代化,教育治理能力和体系就没有现代化,就不会有中国教育现代化。从现代化视角看,教育评价权力过度集中、评价标准过于单一是最为突出的问题,解决方式是开展分权评价与分级评价:首先要使评价权力相对独立运行,划定行政权力与教育评价权力的明确边界;其次要进一步为第三方教育评价发展创造条件,积极培育多元评价主体,增强教育评价的专业性、独立性和权威性,使第一方、第二方、第三方评价各自发挥各自独特的作用,形成良性教育评价生态;第三理顺政府、学校、考试机构、评价机构等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责权关系,各自有权选择运用先进的教育评价理论与技术开展评价实践,确定招生标准、录取方式、评价内容。改变以升学率评价学校办学、以考分排名评老师的导向,建立开放性、灵活性、及时反馈,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服务与评价,才能淘汰简单以考试成绩评学生,忽视学生好奇心、激情、冒险、自信、同理心、独特性、创新性、个性化差异、智力多样性的旧的评价。(五)完善AI应用于教育的规范随着人工智能(简称AI)的发展和成熟,教育行业也开启了人工智能时代。各方面对人工智能的应用抱有很高的期望,商业机构看中它所带来的巨大商机,一些企业瞄准学校、家长和学生的应试教育需求,迎合地方政府追求政绩的功利行为,利用家长的焦虑短视的弱点,单纯追求市场份额与资本回报,开发的产品质量低劣,理念与教育价值相违,挑战教育伦理,给师生和家长增加负担、带来困扰、效果不良。2019年就发生人脸识别、教师监控、注意力监控风波。在AI教育产品的市场竞争中劣品淘汰良品,理论基础尚不成熟、缺少严格验证、过度商业包装粗制滥造的产品充斥市场,对产品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安全性缺乏严格把关。一些企业突破科技伦理底线,违法收集学生信息,限制学生个人自由,给学生戴上电子镣铐,侵犯使用者个人隐私,拿学生做免费或付费试验品,违背教育规律和科技向善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工智能的应用是一把双刃剑。上述方面都亟需规范和引导。由于伦理层面、法律层面、教育规律层面的相关问题未能引起重视,也未能充分探明和有效解决,AI应用于教育可能引发诸多风险。为此,必须看到它在伦理层面可能对个人尊严、自主性、平等性等方面产生难以预料的影响;在法律层面涉及个人隐私、肖像、信息安全等方面的侵权;在教育规律方面涉及师生权力与权利保障、信息解读准确性、控制与自主等问题。坚守以人为本、教育本位的定位,将AI定位为教育的工具,面对其衍生出的复杂的安全、隐私等问题,教育部门需要进一步规范,提前布局,谨慎应对。以教育的目的使用AI而不让教育为AI所役使;根据对人的成长发展有利还是有害的标准判断、选择是否使用AI的某一功能于教育,并明确使用条件;经过充分、严格的实验验证后才广泛使用,避免黑科技流行,及时建立完备的规则,推进教育信息法治化进程,才能将风险降到可控的范围。(六)以《规划纲要》检视教育发展2020年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实施的收官之年,以它检视当下教育发展是政府忠实履责的体现。稍做对照不难看出,《规划纲要》中确定的各项数量发展目标均已提前实现;《规划纲要》中确立的体制改革目标多数未能实现。在《规划纲要》的第三部分“体制改革”中,分别从人才培养体制、考试招生制度、现代学校制度、办学体制、管理体制以及教育对外开放等六个章节进行了论述。《规划纲要》公布后教育部及各地政府在一些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做出了努力,也取得一定成效,但在管办评分离、以高考综合改革为核心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等多项体制改革上仍未达到设定的目标。《规划纲要》确定的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形成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格局的办学体制方面,受到民办学校分类管理等因素的影响,民办学校发展遭遇重重阻力,已经引发了来自公众舆论的关注。近些年的行政部门由于权力不受约束,发文过多,组织的检查和评比过多,教师负担过重,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规划纲要》所确立的基本原则、改革措施未能以一贯之落实的结果。鉴往知来,中国教育改进急需进行的突破依然在于改善教育管理体制和评价体制,在于推进整个社会法治进程中实现依法治教,将依法治教与遵从教育规律办教育作为教育健全发展的双轨,建立可持续的良性教育生态。依法约束行政权力尽可能少地违反教育规律是当下的难题,关键在于防止行政部门对学校过多过滥的指令和驱使,决策必须有专业依据,实现从个体教学、学校管理到教育政策、教育制度、教育评价对因材施教规律的系统遵守。必须有效保障师生的教学与学习自主权,真正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让当事人有当事权,减轻师生过重负担,让教育公平从抽象理念逐渐转为关注个体间、群体间细微的需求差异,才能实现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目标。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给人民更多的选择机会与权力,让人民更多参与教育决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教师法哪一年颁布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