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反倾销的这种声明不得向海关申请放弃的货物认吗,有没有遇到过的?

世界贸易组织是目前当代的国际经济组织之一,目前有164个成员国,中国于2001年加入WTO,到目前为止已经是15年了,加入WTO有助于国家间的贸易经济交流,更大程度上方便了贸易进出口等,不过WTO有一个所谓的保护期,而我过加入WTO保护期到今年年底即将结束,这对我国会有什么影响吗?

wto保护期是什么意思?

中国加入WTO之后,并不存在一个笼统的适用所有义务承诺的过渡期概念或者时点。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15年已经过去,有分析认为,中国WTO保护期即将于年底结束,中国即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变局,甚至称中国经济会城门洞开,遭遇巨大挑战。事实上,这种说法有无根据?

央视新闻客户端近日发表文章《如何看中国入世15年的变化》。文章称,中国加入WTO之后,并不存在一个笼统的适用所有义务承诺的过渡期概念或者时点。实际情况是依据各产业、各商品或服务部门在谈判后确定的具体承诺来确定过渡期安排。

财经专栏作家叶檀则表示,WTO保护期结束对中国并没有大碍。世界上没有一夜之间就全盘改变的事,WTO保护期结束对中国没有大碍,重要的是主动变革,以新的改革开放作为中国经济火箭继续上行的动力。

中国15年保护期的说法不准确

据央视网文章分析,中国2001年起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15年的保护期到2015年就到期了、根据我国的承诺,2015年后进口汽车、摩托车是零关税等诸如此类的说法都是不存在或不准确的。我国加入WTO之后,并不存在一个笼统的适用所有义务承诺的 过渡期 概念或者时点。实际情况是依据各产业、各商品或服务部门在谈判后确定的具体承诺来确定过渡期安排。

当时,中国在2001年入世谈判时,其中一条谈判原则是坚持以发展中成员方身份加入,而正是这一原则,使得中国争取到了一些优惠待遇,包括普惠制安排、允许发展中成员方为国际收支平衡、不成熟产业保护等目的而暂时偏离世贸组织多边纪律、某种特定义务的免除、更长的过渡期安排等。

于是,中国部分行业享受到了一定的过渡期安排,并且大部分行业和领域的过渡期已经结束。比如在开放外贸经营权方面,外贸经营权由审批制过渡到登记制的期限是入世后3年;关税总体水平由入世前的14%降到10%,最长实施期到2008年;非关税措施,逐步取消400多项WTO成员方不再保留的非关税措施,在入世后1-3年内完成。在服务贸易领域,我国承诺允许外国律师事务所在华设立代表处,并在入世1年后取消对驻华代表处的地域和数量限制;银行商业存在方面,入世后5年允许外资银行向中国企业和个人提供人民币业务等等,基本上都已经履行完承诺。

2010年,中国加入WTO的所有承诺履行完毕

事实上,根据2011年12月7日国务院新闻办发布的《中国的对外贸易》白皮书,截至2010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所有承诺全部履行完毕。

据央视新闻客户端文章分析,首先,作为焦点的汽车关税也已基本完成承诺。根据承诺,从2006年7月1日起,中国已将小轿车、越野车、小客车整车的进口税率由28%降至25%,车身、底盘、中低排量汽油发动机等汽车零部件的进口税率由13.8%~16.4%降至10%。至此,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承诺的汽车及其零部件降税承诺已经履行完毕。

其次,根据协定书,中国自加入WTO当天起,就必须开始履行进口商品降低关税的义务,并在2004年前基本履行完毕,极少数商品可以宽限至2010年。例如,属于农产品-其他鲜果类的草莓,加入之日约束税率(bound rate at date of accession)为27.1%,最终约束税率(final bound rate)为14%,在2010年前实施;而护肤品加入之日约束税率为28.7%,2008年实施的最终约束税率为6.5%。

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关税的天花板,即平均最终约束税率为10.0%,而该年向绝大多数WTO成员国实际征收的的平均最惠国适用关税(The average applied MFN tariff)为9.9%,中国已将大多数进口商品的关税征收控制到规定的关税天花板以下。2015年,中国所制定的平均最惠国适用关税为9.8%。

15年保护期的真正含义:中国能否在2016年自动成为市场经济国家

央视新闻客户端文章称,如果说真有一个15年保护期的概念,那就是中国会否在2016年自动成为市场经济国家。

《中国入世议定书》中关于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问题的表述是这样的,即关于确定补贴和倾销时的价格可比性问题。如果是市场经济国家,那么基准价格由商品在出口国国内市场的价格决定;若是非市场经济国家,则使用替代国价格方法(也称第三国价格方法)。这种替代国价格往往导致受到反倾销指控的企业不能获得公平待遇。

如果2016年中国顺利获得市场经济地位,中国企业外贸出口再也不需要寻找替代国进口价格应对反倾销、反补贴指控。但是,目前欧盟、美国等成员并不愿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

不过,对于中国外贸而言,商品贸易因为外需疲软和劳动力成本上升,已经不具备明显的价格优势,因此使用第三国价格方式应对反倾销已经意义不大,中国的外贸自身也在转型升级,未来更多的将是服务贸易和投资贸易。

因此,如果中国能在保护期结束后顺利获得市场经济地位,那么外贸出口企业再也不需要寻找替代国进口价格来应对反倾销和反补贴指控。

专家:WTO保护期结束对中国没有大碍

事实上,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受到很多发达国家的普惠制保护。数据印证了中国的受惠程度:入世十周年时,中国从入世之初的世界第九大经济体快速成长为第二大经济体。据海关统计,加入世贸组织最初十年间,我国进出口总值由2001年的5096.51亿美元增长至2010年的2.97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海关税收由2001年的2492.3亿元增至2010年的12518.3亿元,是入世之初的5倍。

因此,财经专栏作家叶檀发表评论文章表示,世界上没有一夜之间就全盘改变的事,WTO保护期结束对中国没有大碍,重要的是主动变革,以新的改革开放作为中国经济火箭继续上行的动力。

那么,中国将如何应对国际贸易体系的重塑和变化?央视新闻客户端文章中提出了4个要点:一是,中国已经是首屈一指的世界经贸大国。多边贸易谈判艰难、美欧贸易战略调整和转向以及由此引发的国际经贸规则重构,使国际环境更趋复杂。

二是,着眼于经济利益遍布全球的现实,中国要坚持多边与区域并重。WTO虽然在贸易关税等谈判功能上弱化,但其仍是全球贸易规则制定与争端解决的重要平台。

三是,中国在应对世界经济和贸易急剧变化的时候,需要清晰把握自身的节奏。比如四个自贸区的建立等,中国在很多领域的开放度已经远远超过当时加入WTO时的承诺。

四是,人民币国际化也是参与全球贸易规则制定话语权的重要方式。

加入wto后对中国贸易的影响

入世十年来,中国获得了更加广阔的对外贸易成长空间,走出了一条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发展的道路,完成了从世贸组织的新成员、参与者到推动者的角色转变,站在新高度的中国以自己的努力重塑了世界的关系。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不仅为中国对外开放和持续高速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同时也为各国投资者提供了广阔而稳定的市场,为世界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注入了活力。可以预见,一个更加开放的中国将对未来全球经济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一、入世十年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成就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十年来,积极顺应全球产业分工不断深化的大趋势,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并积极促进双向投资,开放型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1。全球货物贸易大国的兴起

入世十年是中国货物贸易迅猛发展的黄金时期。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际,中国贸易额约为5100亿美元,占世界总贸易额的4.4%,是世界上第六大出口国。在此后的十年间,中国出口和进口分别以年均18.3%和17.6%的速度增长,远高于同期世界8.9%和9.0%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也远远快于中国GDP的增长速度。

十年来中国货物出口额比入世之初增长了4.9倍,货物进口额增长了4.7倍,如今中国已经跃居成为全球GDP第二大国,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十年间货物贸易进出口规模从2001年的5098亿美元增至2010年的近3万亿美元,增长4.8倍,在全球进出口贸易中的份额上升了约5.5个百分点。中国作为一个全球货物贸易大国兴起于世界舞台,在为全球消费者提供物美价廉商品的同时,自身经济实力也与日俱增。

入世十年来,中国的商品贸易结构得到了优化。从出口商品看,2001年工业制成品在总货物出口的比重为90.1%,2007年达到约94.8%,并在最近四年维持了这一高水平,相应地,初级品在货物出口中的比重则在年间从10%下降至5.2%。在近年中国政府推动的结构转型和外贸增长方式转变中,高能耗、高物耗,两高产品的出口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产品成为新的增长主体。值得关注的是,入世十年来高技术产品出口呈现出较快势头,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的进口增长和大宗资源产品进口规模不断扩大。

从货物贸易方式看,入世十年来,中国一般贸易进出口额平均增速达到23.3%,大幅超过了加工贸易19.3%的平均增速。2010年中国一般贸易进出口比2001年增长5.6倍,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01年的44.2%提高到50.1%。加工贸易的出口比2001年增长3.9倍,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01年的47.4%下降到39.7%。

虽然我国近年来一般贸易出口增长快于加工贸易,但目前加工贸易出口规模仍然大于一般贸易出口。在加工贸易中,外资企业占据主导地位,从2001年开始,外资企业在中国出口及进口中所占比重超过内资企业。年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占全国的平均比重为81.57%。2010年,中国外商投资企业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出口9709亿美元,占同期全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的84%,占全国货物进出口总量的1/3。从出口看,2001年以来外资企业出口额始终占据我国总出口规模的50%以上,2006年曾接近60%。

加入WTO以来,我国服务贸易规模迅速扩大。2001至2010年,中国服务贸易总额从719亿美元增加到3624亿美元。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及进口在世界的排位,从2001年的第十二位及第九位,快速提升至2010年的第四位和第三位。

新兴服务贸易部门出口增速加快,服务贸易结构实现优化,服务贸易竞争力逐步提高。我国传统服务贸易额比重下降,通讯、保险、金融、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广告等服务进出口迅速发展,虽然商业存在形式的服务贸易仍为我国服务贸易的主要内容,但2009年我国金融服务及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进出口额占比已提高到42%。

主要服务贸易伙伴相对集中。截止到2010年,我国前五大服务贸易伙伴依次为香港地区、美国、欧盟、日本和东盟,与该五大伙伴之间的服务贸易额占服务贸易总额的68%。香港及美国分别为我国运输第一及第二大出口市场;旅游出口市场集中于香港地区、中国台湾、韩国、日本等亚洲国家和地区;美国为我国计算机和信息服务最大的出口市场,其次是东盟;香港地区是我国咨询第一大出口市场,其次是欧盟和美国。

服务外包成为新增长点。近5年来,随着服务外包成为全球经济的新增长点和新引擎,我国的服务外包也在世界经济的版图中逐渐崛起,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5%,截至2010年底,全国服务外包企业超过1万家,国际外包合同执行额403.3亿美元,离岸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金额156.8亿美元,经认定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近800家,服务外包从业人员达到232.8万人,已涌现出一批营业额超亿美元、人数超万人的服务外包领军企业。

3。贸易顺差从激增转向回落和平稳

在对外贸易迅速发展的同时,贸易顺差也出现了从扩大到逐步平衡的发展过程。2004年外贸顺差出现激增,并带来了外汇储备及货币供应量的被动增长,在2007年前后达到顺差的历史高位。为此,中国主动积极地推进贸易平衡战略,在全球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承担了向全球输出总需求的重要角色。2010年贸易顺差1831.0亿美元,比2009年下降6.4%,比2008年下降38.6%。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世界总需求下降了0.6%,而中国实现内需增长13%,为全球经济增长贡献了1.6个百分点,中国靠自身结构的转变正成为推动全球再平衡的重要力量。值得关注的是,近三年来服务贸易逆差明显减少,国际竞争力逐步增强。

4。吸收外资:稳居发展中国家首位

入世以来,中国在利用外资规模和质量上得到了全面提升。2001年至2010年,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从468亿美元增加到1057亿美元,十年间外商直接投资累计达到6531.4亿美元,连续19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即使在世界金融危机冲击最为严重的2009年,外商投资仍然超过900亿美元。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将中国作为其全球投资战略的重要区域,来华投资的全球500强企业超过480家。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承接离岸服务外包市场,外资在促进国内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明显增强。

5. 走出去迈出新步伐

在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取得重要成果的同时,中国企业走出去迈出了新的步伐。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向跨国并购、境外上市等多种方式扩展,投资领域不断拓宽、合作水平不断提升,对外投资国别现在已经覆盖了17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1年至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非金融类直接投资流量)连续九年保持增长势头,年均增速达到50%左右,从不足10亿美元增加到590亿美元,十年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超过3000亿美元。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2011年世界投资报告,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占全球当年流量的5.2%,居全球第五,首次超过日本、英国的传统对外投资大国。中国对外投资正在为许多国家的经济复苏和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二、入世十年来中国对外贸易领域的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

十年来,中国在清理法律法规、市场准入、保护知识产权等方面信守入世承诺,逐步扩大了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市场准入,开放外贸经营权、降低关税并取消非关税限制。通过入世,中国不仅建立起符合WTO规则的涉外经贸体制,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国内经济体制的改革,并逐步发展成为制定国际游戏规则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1.WTO框架下外经贸等体制的进一步改革

透明度与政策的可预见性要求成员国的贸易政策是透明的,而且要求经贸政策符合国际规范。中国成为世贸组织的一员,意味着中国要信守一系列重要承诺,公开其经济体制,改革其经济体制。十年来与中国外贸相关的法规和体制调整主要包括:(1)在非歧视原则、自由贸易原则和公平竞争原则下调整和修改不符合WTO规定的政策法规,从中央级的法律到30个政府部门的3000多个法规规章、19万个地方的规章制度得到了清理和调整。(2)转变外贸主管部门职能,从以行政领导为主转变为以服务为主,逐步公开国际贸易和国家投资体制。(3)加快外贸主体多元化步伐,允许私营外贸企业迅速发展。2004年7月1日国家实行《对外贸易法》允许居民个人及企业经备案登记后可自由开展对外贸易。(4)由地域的全方位开放走向产业的全方位开放。对一般具备竞争性的行业实行全面的开放,允许外国商品和资本在一定的条件下进入,开放了100多个服务的部门。(5)减少各类出口补贴,降低进口税率,消除非关税壁垒。

2。各类外经贸政策的调整

十年来,中国较大幅度地按WTO规则对相关补贴进行了调整,总体趋向是降低出口生产者补贴。

(1)出口退税政策。入世之初,中国延续了1998年来的提高出口退税率政策,累积了中央财政的较大负担,2002年底形成了财政对出口企业2477亿元的欠税。2004年1月1日实行新出口退税政策,依照新账不欠,老账要还;完善机制,共同负担;推动改革,促进发展的原则,改革出口退税机制。同时为平衡贸易顺差,抑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其后又进一步下调或取消部分产品出口退税。2008年下半年以来随着美国次贷危机升级为国际金融危机,我国从2008年8月至2009年7月,我国连续7次大规模上调纺织服装、机电、钢材、化工等产品的出口退税率。随着出口恢复增长、经济复苏,从2010年7月15日起,取消部分钢材、有色金属加工材、农药、医药、化工产品、塑料及制品、橡胶及制品、玻璃及制品的出口退税,共涉及商品品种406个,共六大类商品。无论从出口恢复,还是从税率及减轻财政压力的角度看,未来下调出口退税率都有较大空间。

(2)出口信贷补贴。我国出口贴息主要体现在出口信贷上,这项业务主要由进出口银行作为官方出口信贷机构来承担,以接受国家财政的利差补贴为主要特征,较商业贷款有较大的利率优惠,因此其补贴特征比较显性化。入世后,我国承诺遵守WTO规则,并在有关的文件上对政策性银行(包括进出口银行)的信贷业务做了相应的说明,即政策性银行贷款不接受国家的财政补贴,贷款基本上按商业贷款利率。2007年5月8日,我国宣布取消由中国银行实施的出口贷款补贴。

(3)人民币汇率升值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1994年,中国实行人民币汇率改革,实现了人民币汇率的单轨运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成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目标。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宣布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当天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由8.2765上调至8.1100,上调2.1%,从此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逐渐形成更富弹性的汇率机制。2010年6月19日,中国重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2011年9月21日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冲破6.7关口,自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名义汇率已累计升值近20%。

(4)外资税收等优惠政策的调整。为了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熏我国给予了外资企业众多的税收优惠,一些地方政府从扶持本地企业和吸引外资的角度出发,也出台了不少税费减免政策,为外商投资创造优惠条件。在WTO框架下,为推进内外资的统一国民待遇,2008年内外资的所得税实现了两税合一,税率调整为25%。

3。市场准入、进口关税及相关政策调整

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全面履行加入世贸组织承诺,逐步扩大农业、制造业、服务业市场准入,放开外贸经营权,并且进一步简化进口管理,进一步完善进口促进体系,大幅降低关税,关税总水平由2001年的15.3%降至2010年的9.6%,农产品平均税率由18.8%调整至目前的15.6%,工业品平均税率由14.7%调整至目前的8.7%。2010年降低鲜草莓等6个税目商品进口关税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承诺的关税减让义务全部履行完毕。十年间,中国还不断削减非关税措施,取消了424个税号产品的进口配额、进口许可证和特定招标,分批取消了800多个税务商品的管理。

2005年以来,中国服务贸易领域的开放进一步加快,对一些敏感行业,包括商业、通讯、建筑、分销、教育、环境、金融、旅游和运输等9个领域,约90多个分部门作出了开放承诺。过渡期结束后,中国全部的市场准入承诺的平均数为57.4%,平均比例为38%;在国民待遇方面的承诺的平均数和平均比例分别为57.4%和45%,皆高于其他国家。

为了使中国的服务贸易融入世界服务贸易之中,也为了使中国的服务贸易得到更好的发展。中国政府在关于服务贸易的12大领域中,先后颁布实施了一些政策法规,开放服务贸易市场。截止到2010年,在按WTO规则分类的160多个服务贸易部门中,中国已经开放了100个,并承诺将进一步开放11个分部门,涉及银行、保险、电信、分销、会计、教育等重要服务部门,远高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

4。不断深化多双边和区域经贸合作

十年来,中国不断拓展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经贸关系,经贸合作日益成为双边关系中最具活力的部分,累计建立了163个双边经贸合作机制,签订129个双边投资协定。截至2010年底,中国正在商建的自贸区共14个,涉及31个国家和地区,双边贸易额达到5213亿美元,占外贸总额的1/4。目前中国已成为日本、澳大利亚、巴西、南非的第一大出口市场,欧盟的第二大出口市场,美国的第三大出口市场。先后与东盟、巴基斯坦、智利、新西兰、新加坡、秘鲁、哥斯达黎加等国家或地区签署了自由贸易协议,与香港、澳门签署了《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两岸签署了《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促进了区域经济融合和经贸合作深入发展。

5。参与世贸谈判、政策审议与争端协调

入世伊始,中国就积极参加世贸组织举行的各种推动谈判的会议,提出议案。如2003年9月的坎昆贸易部长会议,2004年7月的日内瓦小型部长会议,2008年7月日内瓦世贸小型部长会议,2009年11月世贸组织第七届贸易部长会议。此外,中国主办了世贸大连小型部长会议,2005年12月香港承办第六届世贸组织部长会议。中国以积极务实的态度参与多哈回合谈判,在农业、非农和服务贸易市场准入等谈判中,为推动谈判早日取得进展作出了建设性贡献。

十年来,中国坚持履行规则与享有权利相结合,维护和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如积极参加对华贸易政策审议活动,认真回答和澄清了成员提出的3500多个问题。中国参与WTO争端解决机制经历了三个阶段:规则学习?穴2001年底入世至2006年3月?雪,规则参与?穴2006年3月~2008年9月?雪第二阶段则是尽量利用现有规则服务于自己的利益;规则建议?穴2008年9月至今?雪,开始对规则提出自己的解释。

三、中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的挑战及未来发展展望

地区差距扩大、污染严重、贸易磨擦加剧、国际收支顺差过大、人民币升值、货币供应量被动增长、投机性资本涌动及与之相关的国内资产价格及国际能源价格大幅波动等重大外部冲击,都在不断挑战中国长期以来以招商引资、加工出口导向为主要特征的开放型发展方式。从外部环境来看,伴随发达经济体缓慢复苏和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发展,贸易和投资或将在2015年前后进入新一轮繁荣,中国亟需谋变应对各种挑战。

1。促进进口贸易更快增长,是未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政策目标

目前,中国的进口结构基本上还是生产型的,消费品在进口中的比重一直不高,表现为为生产服务的进口商品比重始终占压倒地位。资源性产品、中间产品和资本品这三大类商品一直是中国进口商品的主要品种,但是其内部结构变化趋势是,中国的生产型进口结构正在经历着从制成品为主向资源品和制成品并重的方向转变。随着中国工业经济的发展,中国的进口结构中,资源品和机器设备将始终成为重要的进口品种。未来十年,中国的消费品进口仍然将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即便其比重仍然只能达到10%左右,但其绝对值规模也将达到两千亿美元以上。

2。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的努力方向将从贸易转向资本领域

近年来,由于中国外贸顺差不断扩大,外汇储备不断累积,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不断加大。未来十年,中国在货物贸易领域仍将保持顺差状态,但顺差的规模不可能再有大幅度上升的趋势,特别是从2010年以来,中国国际收支的顺差已经预示从贸易型向资本型转变。这说明,未来中国的国际收支平衡,包括经常项目的收支平衡,已经很大程度上不取决于货物贸易的收支平衡,而取决于资本项目和非货物贸易的收支平衡。这预示着未来中国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的努力方向将从贸易领域转向资本领域,即一方面要通过政策扶持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措施继续推动企业走出去;另一方面要通过资本项目管理的改革,在继续推动资本项目开放的同时防范国际资本违规流入。

3。通过产业技术升级,提升国际分工地位以提高贸易收益

产品大进大出、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主要特点就是从国际上获取我国紧缺的资源,利用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加工形成产品后再出口到国外。这种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国廉价资源和廉价劳动力。

我国经济、贸易发展的诸多不平衡问题归根结底是因为制造能力与创造、服务能力的不平衡。在国际贸易领域?熏我国服务贸易相对于货物贸易仍较落后,进出口额仅为货物贸易的13%?熏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穴29% ?雪。在制造业与货物贸易已为服务经济发展奠定一定基础的情况下,延伸产业链条,加快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是中国提升产品和贸易的附加值、在全球产业链上占据有利位置的必然途径。在国内服务业发展仍较缓慢的情况下,通过财税等政策的结构性倾斜,通过优先培育服务贸易的出口国际竞争力,同时兼顾进口以促进国内经济转型升级,或许可以取得以服务贸易开放促进服务业发展,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效果。

4。应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宜通过对WTO规则的合理运用和市场转移来消减不利影响

世贸组织的数据显示,中国已连续15年成为遭受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最多的世贸组织成员国,全球约35%的反倾销、71%的反补贴涉及中国。因此,中国从政府到企业,都应当加快学习和熟悉国际游戏规则,学会合理运用国际规则保护自己权益;同时要加强质量管理,强化环保意识和知识产权保护。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同时,大力开拓新兴市场,以及开辟国内市场,逐步摆脱劳动密集型产品对发达国家市场的严重依赖。通过转移生产、或和国外企业进行合作的方式,改变原产地、绕开配额限制来参与国际竞争。

}

今天给各位分享对外贸易新政策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对外贸易政策是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对外贸易政策有自由与保护之分,纵观各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历史,基本上都经历了由保护到自由再到保护的过程。中国外贸政策的发展演变过程也始自保护贸易政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存在不同的特点,理论依据也在不断地更新,具体的贸易措施在不断改进和完善,对外贸易的国别和区域政策开始逐渐得到重视。

根据经济发展阶段以及面临的国内外形势的不同,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划分为四个阶段:(1)年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统制型的封闭式保护贸易政策;(2)年改革开放后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下的国家统制型的开放式保护贸易政策;(3)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入世前具有贸易自由化倾向的保护贸易政策;(4)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后的逐渐与wto规则相适应的规范的公平与保护并存的贸易政策。

一、建国后改革开放之前的国家统制型的封闭式保护贸易政策(年)

1949年9月通过的政协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国对外贸易政策是“实行对外贸易的管制,并采用保护贸易政策”,明确指出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保护倾向。同时,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经济封锁和禁运政策,使得自力更生和自给自足成为中国发展经济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选择了在资金短缺的经济中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使对外贸易成为调剂余缺的手段,对外贸易政策的目标就是换取进口必要机器设备所必须的外汇,基本上忽略了对外贸易的效率原则。

在这个阶段,中国执行的是国家统制型的封闭式保护贸易政策。具体而言,在对外贸易体制上建立了传统的“高度集中、独家经营、政企合一”的形式,完全由政府来取代市场进行资源配置;在政府的对外贸易管理手段上,基本以行政计划为主,主要靠计划和数量限制来直接干预进出口,不参与世界性的贸易组织,很少进行双边经济贸易合作(除了早期与苏东国家之间的经济来往);同时对外贸易的目的主要是创汇,为满足必须的进口对外汇的需求,而采取人民币币值高估以及外汇管制的汇率政策(从中国对外贸易的数据来分析,人民币币值高估实际上鼓励了进口,抑制了出口,导致建国后20年中出现进口赢利,出口亏损的局面)。

在对外贸易战略方面,中国此时基本上采取的是“进口替代”战略。在1960年之前选择的进口替代行业基本上是重工业,这与中国当时的工业化战略是相辅相成的,随后才开始有计划地引进部分基础工业。但是,与拉美国家的经历相同,完全的进口替代政策也导致国际收支状况日益恶化,外汇收不抵支;引进的技术和设备消化吸收不良;企业缺乏发展的动力,即使是先进技术设备的引进,一段时间后,又成为落后。

在此阶段,政府也采取进行进出口管制、征收关税、海关监管和商品检验等具体的贸易措施。制订关税政策的目的是“保护国家生产”和增加财政收入,保护国家生产就是用较高的关税税率加重进口商品的成本,以保护中国已有一定基础的手工业和轻工业产品以及其它新兴工业产品的正常生产和发展,不致遭受外来商品的竞争。

二、改革开放后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下的国家统制型的开放式保护贸易政策(年)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对外贸易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指导思想。由于经济体制从严格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商品经济体制,使得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开始变化。这一阶段对外贸易政策的主要标志有两个,一是1982年1月党中央书记处会议,它为对外经济工作确定了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二是1986年“七五”计划的公开发表,为对外贸易战略设计了明确的蓝图。此外,中国在1986年7月正式向关贸总协定(gatt)递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制度备忘录》,提请恢复中国在gatt的创始缔约国地位。

根据外贸体制改革的力度,可以把这一阶段区分为年、年两个时期。前一时期是改革初期,对外贸易体制改革主要体现在下放对外贸易经营权,开始工贸结合的试点,简化对外贸易计划的内容,并实行出口承包经营责任制度。后一时期的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重点则体现在外汇管制制度的放宽、出口退税政策的实行、进出口协调服务机制的建立、开始鼓励发展加工贸易。

对外贸易政策着重体现在奖出限入的政策上:(1)采取出口导向战略,鼓励和扶持出口型的产业,并进口相应的技术设备,实施物资分配、税收和利率等优惠,组建出口生产体系;实行外汇留成和复汇率制度;限制外资企业商品的内销;开始实行出口退税制度;建立进出口协调服务机制等一系列措施。(2)实施较严格的传统进口限制措施,通过关税、进口许可证、外汇管制、进口商品分类经营管理、国营贸易等措施实施进口限制。(3)鼓励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政策,鼓励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和引进先进技术。

比较优势理论逐渐成为中国开展对外贸易的理论基础。中国对外贸易国别结构和进出口的商品结构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点。中国出口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的主要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产品。与改革开放前相比,这一阶段的对外贸易政策更注重奖出与限入的结合,实行的是有条件的、动态的贸易保护手段,因此称此阶段的对外贸易政策为国家统制下的开放型保护贸易政策。

三、入世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有贸易自由化倾向的保护贸易政策(年)

1992年10月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对外贸易政策开始进行广泛的改革。

中国在进口限制方面的改革包括:(1)对关税政策进行调整,1992年1月1日采用了按照《国际商品名称和编码协调制度》调整的关税税则,并降低了225个税目的进口税率。其后进行多次的关税下调,到1996年中国的关税总水平已经下降到23%。(2)减少、规范非关税措施,包括进口外汇体制的改革,实行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大量取消配额许可证和进口控制措施,配额的分配也转向公开招标和规范化分配制度。(3)依据gatt/wto的规则对中国的涉外法律体系进行完善,其中包括建立了大量的技术法规、反倾销条例等。

在出口促进方面的改革包括:(1)继续执行出口退税政策;(2)成立中国进出口银行,扶持企业的对外出口;(3)采取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4)成立各类商会和协会,并积极组织和参与国际性贸易博览会和展览会等;(5)大力发展出口援助等。

在这个阶段,中国政府干预对外贸易的目的尽管与改革开放前不同,但是依然受到古典重商主义观念的影响,奉行“顺差就是成绩,顺差就是目的”的“顺差至上”的重商主义思想,不遗余力地从事赔本出口创汇。这种观点应该说没有脱离中国的传统经济思想——“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等保守的观念。但是,长期的越来越大的贸易顺差虽然给中国带来了某种程度的“放心”,也为中国“创造”了越来越多的贸易摩擦。

这10年中,中国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基本指导理论实际上就是比较优势理论,而且从静态比较优势理论开始向动态比较优势理论转移。根据静态比较优势理论,或者说是外生比较优势,中国是劳动力丰裕的国家,有数字表明,中国劳动力的年均工资大约为1371美元,是美国劳动力年均工资的2.2%。所以中国大力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并鼓励出口劳动力密集型产品。自1996年开始中国的机电产品出口取代了传统的纺织品成为最主要的出口产品,表面上看中国已经走出了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出口这个圈子。但是,因为90年代全球经济增长,以及经济全球化和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链的转移,使得中国成为全球生产中的一环,跨国公司进入中国主要进行的资源配置就是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这里所说的廉价劳动力不等同于简单劳动力,它包括跨国公司廉价地在中国雇佣高级技术人员和知识人员。这一点表现在两点上:一是中国的出口贸易方式主要是以加工贸易、代工贸易为主,二是三资企业出口比重逐年在上升。

四、入世后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走向(2001年以后)

2001年12月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为履行入世的承诺,以及适应新的国际经济环境,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出现了大幅度的调整。对外贸易政策目标已经成为:促进对外贸易发展,构造有利于经济均衡发展的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的持续升级,推动中国经济在适度内外均衡基础之上高速发展。由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国别结构以及所处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关系,决定着对外贸易政策的取向。

自1996年开始,机电产品的出口就已经占据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第一位,但主要的出口方式是加工贸易或代工贸易,而且三资企业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在逐年上升,再加上出口产品的附加值仍然不高,所以对外贸易政策的选择应倾向于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或者中国国内产业结构优化。

中国主要的贸易对象是美国、日本、欧盟、东盟和韩国,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也主要来自这些国家或地区,因此,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必须根据这些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情势的变动而有所变动。例如,在美国、日本以及欧盟对中国的汇率制度提出质疑和责难之时,为了保持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可能从其他的对外贸易措施上进行协调。

另外,针对国际社会中区域集团化的倾向,中国在近年也开始逐渐通过双边和多边磋商参与到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之中,为中国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发展创造良好的周边环境和国家环境。例如中国与东盟国家签订自由贸易区意向协定,积极开展湄公河流域经济合作等等。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固然能够给中国经济发展和中国企业的成长带来相当大的好处,但是获得好处的同时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也就是中国对世界贸易组织及其成员的承诺。从现有的资料和两年的发展来看,中国议定书中有三方面的内容将对中国产生相当大的影响:第一是特别产品保障措施条款,印度和美国已经对中国使用过此条款;第二,在进行反倾销调查等程序时,在中国入世15年内wto成员依然可以将中国等同于非市场经济国家看待;第三,入世后8年内每年对中国的贸易政策进行审议。

这些都意味着中国对外贸易政策会出现大幅度调整。例如农产品贸易方面的政策,中国入世议定书中规定“中国应该执行中国货物减让和承诺表的规定,以及本‘议定书’中具体谈到的农产品的那些规定。在这方面,中国不得保持或采取对农产品的任何出口补贴。中国应按‘过渡期内审议机制’规定将农业部门的国有企业(不论是国家级还是地方级)与农业部门用作经办国家垄断贸易的其他企业之间,或者上述各企业相互之间的财务或其他转移,做出通知。”从这些条款可以看出,中国农产品的出口补贴政策已经无法使用,根据wto农业协定,中国对农业的扶持政策只能从国内支持上出发,或者说只能采取“绿箱措施”和“黄箱措施”。对于农产品的进口,中国已经约定关税税率和关税配额,但是,根据wto的若干例外条款——如国家安全例外、环境例外和国际收支例外等,可以采取一些临时性的限制措施,但前提是符合wto的例外规定。

各国制定对外贸易政策时主要考虑国内的政治经济状况,国际经济环境以及各主要贸易对象国的政治经济状况,和本国参加的国际或区域性经济组织的要求。对于中国来说,国家安全、可持续发展应该是考虑对外贸易政策的重要因素。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纳入了全球生产链、资本链、产品链的环节,中国依靠传统的劳动力比较优势已经不能维持长久的优势,因为劳动力比较优势极容易为它国取代,或被机器节约。从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的经验出发,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指导理论应该从传统的外生比较优势理论转移到内生比较优势,从静态比较优势转移到动态比较优势。

简而言之就是:首先,认识到比较优势不是天生的,而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形成的,所以政府可以采取各种措施来扶持比较优势产业的形成;其次,比较优势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发生变化的,在整个的生命周期中,产品和技术会从知识密集型转移到资本密集型再到劳动力密集型,所以一国在某种产品和技术的生产上是不可能永远具备比较优势的。这就意味着,每个国家都必须在产品和技术的创新与模仿上做文章,而且根据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可以知道,要素越是高级、专业,其带来的竞争优势或比较优势就越持久,企业自身管理和竞争情况也可以带来强大的竞争优势。因此,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的选择就应该围绕培养更持久的竞争优势或比较优势,换句话说,就是斟酌采取某些战略性贸易政策。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开始从自由贸易或贸易自由化倾向逐渐转向“公平贸易”政策的实行。所谓“公平贸易”主要是指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必要时采取反倾销、反补贴或保障措施等一系列的贸易救济措施以恢复市场的可竞争性。wto的规则在很大程度上是依照了美日欧的这些做法,因此,中国在入世之后的对外贸易政策必须加强这方面政策措施的改进与完善,防止本国产业和企业或产品在遭受类似的损害之时无法可依,在遭遇贸易对象国的指责时无以回应,当然首要的还是《反垄断法》出台。

综合来说,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趋向应该是依据wto的基本原则以及例外条款,以国内经济发展要求为基础,在兼顾区域经济发展的利益上进行完善,倾向于采取开放型的公平与保护并存的贸易政策。

对外贸易政策主要包括哪几个部分

对外贸易政策是对各国在一定时期对进出口贸易进行管理的原则、方针和措施手段的总称。一项完整的贸易政策应包括:政策主体、政策客体、政策目标、政策内容和政策手段。

对外贸易政策是一国政府在其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总目标下,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对对外贸易活动进行的有组织的管理和调节的行为。它是一国对外经济和政治关系政策和措施的总体, 它为发展经济服务,并随着国内外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应答时间:,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论述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及其改革

对外贸易政策有自由与保护之分,纵观各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历史,基本上都经历了由保护到自由再到保护的过程。中国外贸政策的发展演变过程也始自保护贸易政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存在不同的特点,理论依据也在不断地更新,具体的贸易措施在不断改进和完善,对外贸易的国别和区域政策开始逐渐得到重视。

一、建国后改革开放之前的国家统制型的封闭式保护贸易政策(年)

1949年9月通过的政协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国对外贸易政策是“实行对外贸易的管制,并采用保护贸易政策”,明确指出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保护倾向。同时,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经济封锁和禁运政策,使得自力更生和自给自足成为中国发展经济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选择了在资金短缺的经济中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使对外贸易成为调剂余缺的手段,对外贸易政策的目标就是换取进口必要机器设备所必须的外汇,基本上忽略了对外贸易的效率原则。

在这个阶段,中国执行的是国家统制型的封闭式保护贸易政策。具体而言,在对外贸易体制上建立了传统的“高度集中、独家经营、政企合一”的形式,完全由政府来取代市场进行资源配置;在政府的对外贸易管理手段上,基本以行政计划为主,主要靠计划和数量限制来直接干预进出口,不参与世界性的贸易组织,很少进行双边经济贸易合作(除了早期与苏东国家之间的经济来往);同时对外贸易的目的主要是创汇,为满足必须的进口对外汇的需求,而采取人民币币值高估以及外汇管制的汇率政策(从中国对外贸易的数据来分析,人民币币值高估实际上鼓励了进口,抑制了出口,导致建国后20年中出现进口赢利,出口亏损的局面)。

在对外贸易战略方面,中国此时基本上采取的是“进口替代”战略。在1960年之前选择的进口替代行业基本上是重工业,这与中国当时的工业化战略是相辅相成的,随后才开始有计划地引进部分基础工业。但是,与拉美国家的经历相同,完全的进口替代政策也导致国际收支状况日益恶化,外汇收不抵支;引进的技术和设备消化吸收不良;企业缺乏发展的动力,即使是先进技术设备的引进,一段时间后,又成为落后。

在此阶段,政府也采取进行进出口管制、征收关税、海关监管和商品检验等具体的贸易措施。制订关税政策的目的是“保护国家生产”和增加财政收入,保护国家生产就是用较高的关税税率加重进口商品的成本,以保护中国已有一定基础的手工业和轻工业产品以及其它新兴工业产品的正常生产和发展,不致遭受外来商品的竞争。

二、改革开放后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下的国家统制型的开放式保护贸易政策(年)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对外贸易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指导思想。由于经济体制从严格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商品经济体制,使得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开始变化。这一阶段对外贸易政策的主要标志有两个,一是1982年1月党中央书记处会议,它为对外经济工作确定了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二是1986年“七五”计划的公开发表,为对外贸易战略设计了明确的蓝图。此外,中国在1986年7月正式向关贸总协定(GATT)递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制度备忘录》,提请恢复中国在GATT的创始缔约国地位。

根据外贸体制改革的力度,可以把这一阶段区分为年、年两个时期。前一时期是改革初期,对外贸易体制改革主要体现在下放对外贸易经营权,开始工贸结合的试点,简化对外贸易计划的内容,并实行出口承包经营责任制度。后一时期的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重点则体现在外汇管制制度的放宽、出口退税政策的实行、进出口协调服务机制的建立、开始鼓励发展加工贸易。

对外贸易政策着重体现在奖出限入的政策上:(1)采取出口导向战略,鼓励和扶持出口型的产业,并进口相应的技术设备,实施物资分配、税收和利率等优惠,组建出口生产体系;实行外汇留成和复汇率制度;限制外资企业商品的内销;开始实行出口退税制度;建立进出口协调服务机制等一系列措施。(2)实施较严格的传统进口限制措施,通过关税、进口许可证、外汇管制、进口商品分类经营管理、国营贸易等措施实施进口限制。(3)鼓励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政策,鼓励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和引进先进技术。

比较优势理论逐渐成为中国开展对外贸易的理论基础。中国对外贸易国别结构和进出口的商品结构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点。中国出口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的主要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产品。与改革开放前相比,这一阶段的对外贸易政策更注重奖出与限入的结合,实行的是有条件的、动态的贸易保护手段,因此称此阶段的对外贸易政策为国家统制下的开放型保护贸易政策。

三、入世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有贸易自由化倾向的保护贸易政策(年)

1992年10月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对外贸易政策开始进行广泛的改革。

中国在进口限制方面的改革包括:(1)对关税政策进行调整,1992年1月1日采用了按照《国际商品名称和编码协调制度》调整的关税税则,并降低了225个税目的进口税率。其后进行多次的关税下调,到1996年中国的关税总水平已经下降到23%。(2)减少、规范非关税措施,包括进口外汇体制的改革,实行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大量取消配额许可证和进口控制措施,配额的分配也转向公开招标和规范化分配制度。(3)依据GATT/WTO的规则对中国的涉外法律体系进行完善,其中包括建立了大量的技术法规、反倾销条例等。

在出口促进方面的改革包括:(1)继续执行出口退税政策;(2)成立中国进出口银行,扶持企业的对外出口;(3)采取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4)成立各类商会和协会,并积极组织和参与国际性贸易博览会和展览会等;(5)大力发展出口援助等。

在这个阶段,中国政府干预对外贸易的目的尽管与改革开放前不同,但是依然受到古典重商主义观念的影响,奉行“顺差就是成绩,顺差就是目的”的“顺差至上”的重商主义思想,不遗余力地从事赔本出口创汇。这种观点应该说没有脱离中国的传统经济思想——“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等保守的观念。但是,长期的越来越大的贸易顺差虽然给中国带来了某种程度的“放心”,也为中国“创造”了越来越多的贸易摩擦。

这10年中,中国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基本指导理论实际上就是比较优势理论,而且从静态比较优势理论开始向动态比较优势理论转移。根据静态比较优势理论,或者说是外生比较优势,中国是劳动力丰裕的国家,有数字表明,中国劳动力的年均工资大约为1371美元,是美国劳动力年均工资的2.2%。所以中国大力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并鼓励出口劳动力密集型产品。自1996年开始中国的机电产品出口取代了传统的纺织品成为最主要的出口产品,表面上看中国已经走出了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出口这个圈子。但是,因为90年代全球经济增长,以及经济全球化和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链的转移,使得中国成为全球生产中的一环,跨国公司进入中国主要进行的资源配置就是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这里所说的廉价劳动力不等同于简单劳动力,它包括跨国公司廉价地在中国雇佣高级技术人员和知识人员。这一点表现在两点上:一是中国的出口贸易方式主要是以加工贸易、代工贸易为主,二是三资企业出口比重逐年在上升。

四、入世后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走向(2001年以后)

2001年12月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为履行入世的承诺,以及适应新的国际经济环境,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出现了大幅度的调整。对外贸易政策目标已经成为:促进对外贸易发展,构造有利于经济均衡发展的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的持续升级,推动中国经济在适度内外均衡基础之上高速发展。由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国别结构以及所处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关系,决定着对外贸易政策的取向。

自1996年开始,机电产品的出口就已经占据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第一位,但主要的出口方式是加工贸易或代工贸易,而且三资企业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在逐年上升,再加上出口产品的附加值仍然不高,所以对外贸易政策的选择应倾向于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或者中国国内产业结构优化。

中国主要的贸易对象是美国、日本、欧盟、东盟和韩国,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也主要来自这些国家或地区,因此,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必须根据这些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情势的变动而有所变动。例如,在美国、日本以及欧盟对中国的汇率制度提出质疑和责难之时,为了保持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可能从其他的对外贸易措施上进行协调。

另外,针对国际社会中区域集团化的倾向,中国在近年也开始逐渐通过双边和多边磋商参与到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之中,为中国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发展创造良好的周边环境和国家环境。例如中国与东盟国家签订自由贸易区意向协定,积极开展湄公河流域经济合作等等。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固然能够给中国经济发展和中国企业的成长带来相当大的好处,但是获得好处的同时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也就是中国对世界贸易组织及其成员的承诺。从现有的资料和两年的发展来看,中国议定书中有三方面的内容将对中国产生相当大的影响:第一是特别产品保障措施条款,印度和美国已经对中国使用过此条款;第二,在进行反倾销调查等程序时,在中国入世15年内WTO成员依然可以将中国等同于非市场经济国家看待;第三,入世后8年内每年对中国的贸易政策进行审议。

这些都意味着中国对外贸易政策会出现大幅度调整。例如农产品贸易方面的政策,中国入世议定书中规定“中国应该执行中国货物减让和承诺表的规定,以及本‘议定书’中具体谈到的农产品的那些规定。在这方面,中国不得保持或采取对农产品的任何出口补贴。中国应按‘过渡期内审议机制’规定将农业部门的国有企业(不论是国家级还是地方级)与农业部门用作经办国家垄断贸易的其他企业之间,或者上述各企业相互之间的财务或其他转移,做出通知。”从这些条款可以看出,中国农产品的出口补贴政策已经无法使用,根据WTO农业协定,中国对农业的扶持政策只能从国内支持上出发,或者说只能采取“绿箱措施”和“黄箱措施”。对于农产品的进口,中国已经约定关税税率和关税配额,但是,根据WTO的若干例外条款——如国家安全例外、环境例外和国际收支例外等,可以采取一些临时性的限制措施,但前提是符合WTO的例外规定。

各国制定对外贸易政策时主要考虑国内的政治经济状况,国际经济环境以及各主要贸易对象国的政治经济状况,和本国参加的国际或区域性经济组织的要求。对于中国来说,国家安全、可持续发展应该是考虑对外贸易政策的重要因素。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纳入了全球生产链、资本链、产品链的环节,中国依靠传统的劳动力比较优势已经不能维持长久的优势,因为劳动力比较优势极容易为它国取代,或被机器节约。从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的经验出发,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指导理论应该从传统的外生比较优势理论转移到内生比较优势,从静态比较优势转移到动态比较优势。

简而言之就是:首先,认识到比较优势不是天生的,而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形成的,所以政府可以采取各种措施来扶持比较优势产业的形成;其次,比较优势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发生变化的,在整个的生命周期中,产品和技术会从知识密集型转移到资本密集型再到劳动力密集型,所以一国在某种产品和技术的生产上是不可能永远具备比较优势的。这就意味着,每个国家都必须在产品和技术的创新与模仿上做文章,而且根据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可以知道,要素越是高级、专业,其带来的竞争优势或比较优势就越持久,企业自身管理和竞争情况也可以带来强大的竞争优势。因此,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的选择就应该围绕培养更持久的竞争优势或比较优势,换句话说,就是斟酌采取某些战略性贸易政策。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开始从自由贸易或贸易自由化倾向逐渐转向“公平贸易”政策的实行。所谓“公平贸易”主要是指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必要时采取反倾销、反补贴或保障措施等一系列的贸易救济措施以恢复市场的可竞争性。WTO的规则在很大程度上是依照了美日欧的这些做法,因此,中国在入世之后的对外贸易政策必须加强这方面政策措施的改进与完善,防止本国产业和企业或产品在遭受类似的损害之时无法可依,在遭遇贸易对象国的指责时无以回应,当然首要的还是《反垄断法》出台。

综合来说,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趋向应该是依据WTO的基本原则以及例外条款,以国内经济发展要求为基础,在兼顾区域经济发展的利益上进行完善,倾向于采取开放型的公平与保护并存的贸易政策。

加入WTO后我国对外贸易新政策是什么

(一)扩大内需,缓解出口企业困难,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

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提高部分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机电产品出口退税率,适当扩大中央外贸发展基金规模;稳步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调整加工贸易禁止类和限制类目录,将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又不属于高耗能、高污染的产品及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产品从禁止类目录中剔除,将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含量较高、环保节能的产品从限制类目录中剔除;鼓励加工贸易向中西部转移,在部分重点承接地增加保税物流功能;完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功能,引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生产型服务业入区发展;改善进出口金融服务,适当扩大政策性银行出口买方信贷,鼓励商业银行开展出口退税账户托管贷款业务,扩大保单融资规模,缓解中小外贸企业融资困难;对广东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地区、广西和云南与东盟的货物贸易进行人民币结算试点;扩大国内有需求的产品进口,重点增加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及元器件和重要能源原材料等产品进口;促进投资和贸易互动,鼓励外资投向高新技术、节能环保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国际服务外包,将苏州工业园区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有关税收试点政策扩大到国家认定的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和示范园区;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海关和出入境检验检疫实行24小时预约通关,继续减免出口农产品的出入境检验检疫费,降低出口纺织、服装产品检验费用;加强和改善多双边经贸关系,积极化解国际贸易摩擦,妥善处理出口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支持企业开拓新兴市场。

(二)稳定外需,促进外贸发展

扩大内需是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而稳定外需对增加就业、促进企业发展、进而拉动国内消费具有重要作用,也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造有利条件。因此,国务院提出: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转变外贸发展方式,调整出口结构,重点促进优势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努力保持中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份额。并确定了进一步稳定外需的六项政策措施,包括:完善出口信用保险政策,2009年安排短期出口信用保险承保规模840亿美元;完善出口税收政策,继续支持优势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高科技产品出口;大力解决外贸企业融资难问题,安排资金支持担保机构扩大中小企业贸易融资担保;进一步减轻外贸企业负担;完善加工贸易政策,便利产品内销;支持各类所有制企业“走出去”,2009年安排优惠出口买方信贷规模100亿美元。

(三)采取积极措施,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扩大对外开放

首先,坚定不移的推进改革开放。加入WTO后,我国市场更加开放,贸易自由度大幅上升。目前,我国关税总水平只有9.8%,工业品平均关税只有8.9%,在发展中国家中最低,进口农产品关税只有15.2%,这不仅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也远低于许多发达国家。我国已开放106个服务贸易部门,开放度达到62%,接近发达国家平均水平,采取措施稳步改进市场经济体系和法律体系,特别是在知识产权保护、产品质量与食品安全、环境保护与劳动保障等方面已取得显著进步。

其次,实施积极的“走出去”战略。应全面调整对外投资政策体系,加强政策的协调性,增强政策灵活性,提高政策竞争性,简化前置性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间,让企业自主决策、自担风险,促进其在全球经济衰退中抓住机遇、扩大对外投资合作,为企业走出去搭建政策上的“绿色通道”。

再次,加强出口退税工作。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的严重冲击,我国出台了包括上调出口退税率在内的一揽子宏观经济政策。自去年8月1日首次上调出口退税率到今年6月1日,已六次上调出口退税率,主要涉及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调整的切入点是进一步支持中国企业的结构调整,进一步增加国内就业,进一步发挥比较优势。这些政策措施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一些出口退税率上调幅度较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其出口明显回升。

最后,应组织赴外采购团。鉴于各国经济下滑、失业增加、需求减少,各国纷纷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外贸形势,我国确定了扩大内需、稳定外需的政策方向,采取积极的进口政策,以实际行动带头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先后派出了赴美采购团、赴欧采购团、赴法采购团等到境外进行大单采购,采购金额达数百亿美元,受到主要贸易伙伴的热烈欢迎,我国已成为以实际行动带头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重要国家。

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是什么

中国现行贸易政策从中国外贸政策的历史发展过程可看出,它属于选择型贸易政策.或者说是一种不断发展变化的贸易政策。当然,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贸易政策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是随着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的变化、本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变化,以及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的变化等不断调整的。此处所谓的选择型贸易政策是相对于稳定而完善的成熟型贸易政策而言。中国对外贸易政策与成熟型贸易政策相比较,选择型贸易政策一般都具有如下特点:

(1)动态性。即贸易政策处于不断调整之中,而且有时这种调整是根本性的调整,从而形成不同经济发展阶段贸易政策差别很大的情况。

(2)不确定性。贸易政策受内外因素的影响很大,中国对外贸易政策而且这种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经济体制变革等本质性因素。

(3)不规范性。贸易政策主要是依据本国的情况而制定的,明显带有本国的特色。与国际规范相差较大。

(4)不完善性。即在贸易政策体系、调节一L具、调节方式与手段的构建、相互配合与效率等方面尚存在很多不足,中国对外贸易政策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完善。

(5)目标明确。从30多年的改革开放进程,特别是后10年的发展来看,我冈的外贸政策紧密地配合改革开放的步伐.政策制定与调整的依据就是更好地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向国际规范靠拢,与国际经济接轨。

对外贸易政策是指一国政府根据本国的政治经济利益和发展目标而制定的在一定时期内的进出口贸易活动的准则。它集中体现为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对进出口贸易所实行的法律、规章、条例及措施等。它既是一国总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一国对外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外贸易政策是对各国在一定时期对进出口贸易进行管理的原则,方针和措施手段的总称.对外贸易政策是一国政府在其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总目标下,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对对外贸易活动进行的有组织的管理和调节的行为。它是一国对外经济和政治关系政策和措施的总体, 它为发展经济服务,并随着国内外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在对外贸易政策的执行和贯彻方面,国家一般设立一系列专门机构,按照对外贸易政策的规定对进出口商品进行管理。如在政府中设立外贸部或商业部作为对外贸易的行政管理机构;在对外开放的口岸地点设立海关作为进出口商品的通道,对商品进行监督查验、征收关税、查禁走私;设立进出口银行,从金融上支持商品的进出口,发放出口信贷、办理国际支付结算;设立商品检验局和卫生检疫机构,从进出口商品的质量、卫生和技术标准等方面进行把关。 目前正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而外部环境日趋复杂严峻,贸易摩擦更加频繁,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需要经济政治等各个层面全面推进。经济领域改革中,对外贸易政策的适时调整、完善,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升级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中国未来十年将要实施什么样的贸易政策

政策有自由与保护之分,纵观各国

政策的历史,基本上都经历了由保护到自由再到保护的过程。中国外贸政策的发展演变过程也始自保护贸易政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中国

政策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存在不同的特点,理论依据也在不断地更新,具体的贸易措施在不断改进和完善,对外贸易的国别和区域政策开始逐渐得到重视。

根据经济发展阶段以及面临的国内外形势的不同,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划分为四个阶段:(1)年计划

下的国家统制型的封闭式保护贸易政策;(2)年改革开放后有计划

体制下的国家统制型的开放式保护贸易政策;(3)年

下,入世前具有贸易自由化倾向的保护贸易政策;(4)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后的逐渐与wto规则相适应的规范的公平与保护并存的贸易政策。

一、建国后改革开放之前的国家统制型的封闭式保护贸易政策(年)

1949年9月通过的政协会议

规定,中国对外贸易政策是“实行对外贸易的管制,并采用保护贸易政策”,明确指出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保护倾向。同时,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经济封锁和禁运政策,使得自力更生和自给自足成为中国发展经济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主义计划

下,中国选择了在资金短缺的经济中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使对外贸易成为调剂余缺的手段,对外贸易政策的目标就是换取进口必要机器设备所必须的外汇,基本上忽略了对外贸易的效率原则。

在这个阶段,中国执行的是国家统制型的封闭式保护贸易政策。具体而言,在对外贸易体制上建立了传统的“高度集中、独家经营、政企合一”的形式,完全由政府来取代市场进行

;在政府的对外贸易管理手段上,基本以行政计划为主,主要靠计划和数量限制来直接干预进出口,不参与世界性的贸易组织,很少进行双边经济贸易合作(除了早期与苏东国家之间的经济来往);同时对外贸易的目的主要是创汇,为满足必须的进口对外汇的需求,而采取人民币币值高估以及

的汇率政策(从中国对外贸易的数据来分析,人民币币值高估实际上鼓励了进口,抑制了出口,导致建国后20年中出现进口赢利,出口亏损的局面)。

在对外贸易战略方面,中国此时基本上采取的是“进口替代”战略。在1960年之前选择的进口替代行业基本上是重工业,这与中国当时的工业化战略是相辅相成的,随后才开始有计划地引进部分基础工业。但是,与拉美国家的经历相同,完全的进口替代政策也导致

状况日益恶化,外汇收不抵支;引进的技术和设备消化吸收不良;企业缺乏发展的动力,即使是先进技术设备的引进,一段时间后,又成为落后。

在此阶段,政府也采取进行进出口管制、征收关税、海关监管和商品检验等具体的贸易措施。制订关税政策的目的是“保护国家生产”和增加

,保护国家生产就是用较高的关税税率加重进口商品的成本,以保护中国已有一定基础的手工业和轻工业产品以及其它新兴工业产品的正常生产和发展,不致遭受外来商品的竞争。

体制下的国家统制型的开放式保护贸易政策(年)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对外贸易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指导思想。由于

体制,使得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开始变化。这一阶段对外贸易政策的主要标志有两个,一是1982年1月党中央书记处会议,它为对外经济工作确定了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二是1986年“七五”计划的公开发表,为对外贸易战略设计了明确的蓝图。此外,中国在1986年7月正式向关贸总协定(gatt)递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制度备忘录》,提请恢复中国在gatt的创始缔约国地位。

的力度,可以把这一阶段区分为年、年两个时期。前一时期是改革初期,对外贸易

主要体现在下放对外贸易经营权,开始工贸结合的试点,简化对外贸易计划的内容,并实行出口

责任制度。后一时期的对外贸易

制度的放宽、出口退税政策的实行、进出口协调服务机制的建立、开始鼓励发展加工贸易。

对外贸易政策着重体现在奖出限入的政策上:(1)采取出口导向战略,鼓励和扶持出口型的产业,并进口相应的技术设备,实施物资分配、税收和利率等优惠,组建出口生产体系;实行外汇留成和复汇率制度;限制

商品的内销;开始实行出口退税制度;建立进出口协调服务机制等一系列措施。(2)实施较严格的传统进口限制措施,通过关税、进口许可证、

、进口商品分类经营管理、国营贸易等措施实施进口限制。(3)鼓励吸收外国

的政策,鼓励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和引进先进技术。

比较优势理论逐渐成为中国开展对外贸易的理论基础。中国对外贸易国别结构和进出口的商品结构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点。中国出口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的主要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产品。与改革开放前相比,这一阶段的对外贸易政策更注重奖出与限入的结合,实行的是有条件的、动态的贸易保护手段,因此称此阶段的对外贸易政策为国家统制下的开放型保护贸易政策。

下的有贸易自由化倾向的保护贸易政策(年)

1992年10月后中国进入

阶段,对外贸易政策开始进行广泛的改革。

中国在进口限制方面的改革包括:(1)对关税政策进行调整,1992年1月1日采用了按照《国际商品名称和编码协调制度》调整的关税税则,并降低了225个税目的

率。其后进行多次的关税下调,到1996年中国的关税总水平已经下降到23%。(2)减少、规范非关税措施,包括进口外汇体制的改革,实行单一的有管理的

许可证和进口控制措施,

的分配也转向公开招标和规范化分配制度。(3)依据gatt/wto的规则对中国的涉外

进行完善,其中包括建立了大量的技术法规、

在出口促进方面的改革包括:(1)继续执行出口退税政策;(2)成立

,扶持企业的对外出口;(3)采取有管理的

;(4)成立各类商会和协会,并积极组织和参与国际性贸易博览会和展览会等;(5)大力发展出口援助等。

在这个阶段,中国政府干预对外贸易的目的尽管与改革开放前不同,但是依然受到古典重商主义观念的影响,奉行“

至上”的重商主义思想,不遗余力地从事赔本出口创汇。这种观点应该说没有脱离中国的传统经济思想——“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等保守的观念。但是,长期的越来越大的

虽然给中国带来了某种程度的“放心”,也为中国“创造”了越来越多的贸易摩擦。

这10年中,中国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基本指导理论实际上就是比较优势理论,而且从静态比较优势理论开始向动态比较优势理论转移。根据静态比较优势理论,或者说是外生比较优势,中国是劳动力丰裕的国家,有数字表明,中国劳动力的年均工资大约为1371美元,是美国劳动力年均工资的2.2%。所以中国大力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并鼓励出口劳动力密集型产品。自1996年开始中国的机电产品出口取代了传统的纺织品成为最主要的出口产品,表面上看中国已经走出了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出口这个圈子。但是,因为90年代全球经济增长,以及经济全球化和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链的转移,使得中国成为全球生产中的一环,跨国公司进入中国主要进行的

就是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这里所说的廉价劳动力不等同于简单劳动力,它包括跨国公司廉价地在中国雇佣高级技术人员和知识人员。这一点表现在两点上:一是中国的出口贸易方式主要是以加工贸易、代工贸易为主,二是

四、入世后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走向(2001年以后)

2001年12月中国正式成为

成员,为履行入世的承诺,以及适应新的国际经济环境,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出现了大幅度的调整。对外贸易政策目标已经成为:促进对外贸易发展,构造有利于经济均衡发展的

,实现产业的持续升级,推动中国经济在适度内外均衡基础之上高速发展。由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国别结构以及所处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关系,决定着对外贸易政策的取向。

自1996年开始,机电产品的出口就已经占据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第一位,但主要的出口方式是加工贸易或代工贸易,而且

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在逐年上升,再加上出口产品的附加值仍然不高,所以对外贸易政策的选择应倾向于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或者中国国内

中国主要的贸易对象是美国、日本、欧盟、东盟和韩国,吸引的外商

也主要来自这些国家或地区,因此,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必须根据这些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情势的变动而有所变动。例如,在美国、日本以及欧盟对中国的汇率制度提出质疑和责难之时,为了保持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可能从其他的对外贸易措施上进行协调。

另外,针对国际社会中区域集团化的倾向,中国在近年也开始逐渐通过双边和多边磋商参与到

组织之中,为中国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发展创造良好的周边环境和国家环境。例如中国与东盟国家签订自由贸易区意向协定,积极开展湄公河流域经济合作等等。

,固然能够给中国经济发展和中国企业的成长带来相当大的好处,但是获得好处的同时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也就是中国对

及其成员的承诺。从现有的资料和两年的发展来看,中国议定书中有三方面的内容将对中国产生相当大的影响:第一是特别产品

条款,印度和美国已经对中国使用过此条款;第二,在进行

调查等程序时,在中国入世15年内wto成员依然可以将中国等同于非市场经济国家看待;第三,入世后8年内每年对中国的贸易政策进行审议。

这些都意味着中国对外贸易政策会出现大幅度调整。例如农产品贸易方面的政策,中国入世议定书中规定“中国应该执行中国货物减让和承诺表的规定,以及本‘议定书’中具体谈到的农产品的那些规定。在这方面,中国不得保持或采取对农产品的任何出口补贴。中国应按‘过渡期内审议机制’规定将农业部门的国有企业(不论是国家级还是地方级)与农业部门用作经办国家垄断贸易的其他企业之间,或者上述各企业相互之间的财务或其他转移,做出通知。”从这些条款可以看出,中国农产品的出口补贴政策已经无法使用,根据wto农业协定,中国对农业的扶持政策只能从国内支持上出发,或者说只能采取“绿箱措施”和“黄箱措施”。对于农产品的进口,中国已经约定关税税率和关税

,但是,根据wto的若干例外条款——如国家安全例外、环境例外和

例外等,可以采取一些临时性的限制措施,但前提是符合wto的例外规定。

各国制定对外贸易政策时主要考虑国内的政治经济状况,国际经济环境以及各主要贸易对象国的政治经济状况,和本国参加的国际或区域性经济组织的要求。对于中国来说,国家安全、可持续发展应该是考虑对外贸易政策的重要因素。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纳入了全球生产链、资本链、产品链的环节,中国依靠传统的劳动力比较优势已经不能维持长久的优势,因为劳动力比较优势极容易为它国取代,或被机器节约。从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的经验出发,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指导理论应该从传统的外生比较优势理论转移到内生比较优势,从静态比较优势转移到动态比较优势。

简而言之就是:首先,认识到比较优势不是天生的,而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形成的,所以政府可以采取各种措施来扶持比较优势产业的形成;其次,比较优势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发生变化的,在整个的生命周期中,产品和技术会从知识密集型转移到资本密集型再到劳动力密集型,所以一国在某种产品和技术的生产上是不可能永远具备比较优势的。这就意味着,每个国家都必须

和技术的创新与模仿上做文章,而且根据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可以知道,要素越是高级、专业,其带来的竞争优势或比较优势就越持久,企业自身管理和竞争情况也可以带来强大的竞争优势。因此,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的选择就应该围绕培养更持久的竞争优势或比较优势,换句话说,就是斟酌采取某些战略性贸易政策。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开始从自由贸易或贸易自由化倾向逐渐转向“公平贸易”政策的实行。所谓“公平贸易”主要是指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必要时采取

等一系列的贸易救济措施以恢复市场的可竞争性。wto的规则在很大程度上是依照了美日欧的这些做法,因此,中国在入世之后的对外贸易政策必须加强这方面政策措施的改进与完善,防止本国产业和企业或产品在遭受类似的损害之时无法可依,在遭遇贸易对象国的指责时无以回应,当然首要的还是《

综合来说,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趋向应该是依据wto的基本原则以及例外条款,以国内经济发展要求为基础,在兼顾

的利益上进行完善,倾向于采取开放型的公平与保护并存的贸易政策。

对外贸易新政策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对外贸易政策是、对外贸易新政策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

1、今年上半年银行结售汇顺差852亿美元

7月22日上午10时,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春英介绍2022年上半年外汇收支数据情况。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银行结售汇顺差852亿美元,银行代客涉外收付款顺差834亿美元。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春英表示,上半年我国外汇市场韧性增强,人民币汇率表现相对稳健,跨境资金流动总体稳定。

2、欧元区7月制造业PMI创25个月新低

欧元区7月综合PMI初值了录得49.4,创17个月新低;欧元区7月服务业PMI初值录得50.6,创15个月新低。

3、美国7月制造业PMI初值录得52.3

美国7月制造业PMI初值录得52.3,创2020年7月以来新低;服务业PMI初值录得47,创2020年5月以来新低;综合PMI初值录得47.5,创26个月新低,表明经济显著收缩并暗示技术性衰退迫在眉睫。尽管供应限制仍然存在问题,限制了经济活动,但疲软的需求环境有助于缓解通胀压力。

4、欧洲央行行长承诺将不遗余力让通胀回到2%的目标水平

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表示,为了让通胀回到2%,利率需要提多高就会提多高。“我们正在向企业、员工和投资者发出一个明确的信息:通胀在中期内将回到我们2%的目标值,迄今为止采取的措施已经对整个欧元区的利率产生了影响。”此前一天,欧洲央行超预期幅度加息,结束了持续8年的负利率局面,以抗击通货膨胀。根据市场押注,投资者预计欧洲央行年底前还将加息约113个基点。拉加德补充说。管理委员会将“根据新的数据决定下一步行动的适当步伐。”

5、德国央行行长支持升息50基点

欧洲央行管理委员会成员,德国央行行长Joachim Nagel表示,他对央行周四加息50个基点的决定感到满意,因为此举最大化降低了日后采取更激进行动的风险。“我认为一开始就大幅度加息效果会比较好,负利率时代已经结束。”

6、日本投资者连续8周减持海外债券

在全球通胀加速以及美联储加息的影响下,日本投资者对海外债券的需求降低,当前已连续第八周减持海外债券。对美国通胀持续恶化以及美债价格的进一步下跌的担忧,抑制了他们购买海外债券的兴趣,也有的人是为了减少损失而采取举措。

7、澳大利亚国民银行:澳洲联储年底前或将加息至2.85%

澳大利亚国民银行表示,澳大利亚最近失业率降至3.5%,这个表现不容忽视,特别是考虑到下周第二季度CPI数据预计显示通胀进一步上升。预计澳洲联储将在年底前将利率上调至2.85%,如果没有轻微限制,这将是中性左右的水平,之后会暂停。预计接下来两次会议都将加息50个基点,然后在10月和11月加息幅度放缓至25个基点。

8、印度央行行长:央行的目标将继续确保印度经济软着陆

印度央行行长Das表示,印度经济看起来比较积极,总体需求有所改善。央行的目标将继续确保印度经济软着陆。任何时候通胀目标都很重要,设定通胀目标并尽力实现将确保维持金融稳定。流动性一直在下滑,但仍高于新冠疫情前。央行有信心使通胀达到4%的水平,同时限制经济增长的损失。

9、经济学家预测美联储下周加息75基点

接受调查的经济学家称,美联储主席鲍威尔下周连续第二次加息75个基点之后,可能放慢加息步伐。他们预计,接下来美联储将在9月加息50基点,然后在剩余两次会议上均加息25个基点。这将使利率上限到2022年底升至3.5%,为2008年初以来的最高水平。美联储将在23年初再加息25个基点,使利率达到3.75%的峰值,然后将停止加息并在年底前开始降息。此外,预计美联储最终将加快缩减资产负债表,最终达到每年1.1万亿美元。到年底,资产负债表规模将降至8.4万亿美元,到24年12月将降至6.5万亿美元。

10、英国企业称7月份经济增长缓慢

一项受到密切关注的调查显示,英国7月份一项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放缓至近乎停滞的水平,这表明英国经济还将面临更黑暗的日子。标普全球市场情报首席商业经济学家Chris Williamson指出,英国央行加息以控制物价,其紧缩政策使经济扩张面临风险。人们担心的是,利率的上升将导致需求增长在未来几个月进一步减弱。

11、欧洲准备在3个月内从美国海湾接收大部分柴油

欧洲7月份从美国海湾进口的柴油将攀升至3个月来的最高水平,8月份的订单维持强劲。本月将有约30.4万吨柴油从美国海湾运抵欧洲,为4月份以来的最高水平。此外,从巴西运来的汽油也达到3.8万吨。8月份的燃料进口可能会持续增长,目前已有三艘装载量达13.6万吨的油轮正在运往欧洲。此外,20艘油轮已被临时预订,将在未来几天装载76万吨燃料出发,下个月运输量预计会更多。

12、美国财政部下周将在欧洲联络盟国为俄罗斯石油设定价格上限

美国财政部二把手下周将在欧洲接力游说,拉拢更多盟国支持对俄罗斯石油设定价格上限,以这种新方法限制俄罗斯的石油收入。财政部周五公告称,副财长Wally Adeyemo将于7月24日至25日访问巴黎,7月26日至27日前往布鲁塞尔参加欧盟委员会的会议。公告称,他将讨论现有的制裁、对乌克兰的援助以及“俄罗斯石油价格上限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13、德总理公布对德国最大天然气进口商援助方案

当地时间22日,德国总理朔尔茨宣布,联邦政府已与德国最大的天然气进口商Uniper能源集团就援助方案达成一致。联邦政府将持有该集团30%的股份,同时将该集团的贷款额度由20亿欧元提高至90亿欧元。

投资者继续评估密集出炉的企业财报。社交媒体Snap公布财报后股价重挫,令社交媒体板块与整个科技股承压,拖累纳指走低。7月综合PMI指数表明美国经济显著收缩,并暗示技术性衰退迫在眉睫。道指跌137.61点,跌幅为0.43%,报31899.29点;纳指跌225.50点,跌幅为1.87%,报11834.11点;标普500指数跌37.32点,跌幅为0.93%,报3961.63点。

15、原油期货周五收低

其中美国WTI原油期货收在每桶100美元以下,但近月合约本周仍录得较小涨幅。纽约商品交易所9月交割的西德克萨斯中质原油(WTI)期货价格下跌1.65美元,跌幅为1.7%,收于每桶94.70美元。按照最活跃合约计算,9月WTI原油期货价格比上周五的8月WTI期货价格下跌了2.9%。9月WTI期货在本周三成为最新近月合约。本周该期货价格上涨了0.1%。

16、黄金期货周五收高0.8%

纽约黄金期货周五上涨并创7月13日以来的最高收盘价。受美元走低推动,本周黄金期货价格累计上涨1.4%,结束了此前连续5周下跌的行情。纽约商品交易所8月交割的黄金期货价格收涨14美元,涨幅为0.82%,报收于每盎司1727.40美元。黄金期货本周累涨1.4%,结束五周连跌。

17、股市及外汇行情一览表

1、国常会:部署持续扩大有效需求的政策举措

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持续扩大有效需求的政策举措,增强经济恢复发展拉动力。会议指出,我国经济正处于企稳回升关键窗口,三季度至关重要。要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部署,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稳经济一揽子政策进一步生效,下大力气巩固经济恢复基础,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优先保障稳就业稳物价目标实现。

2、国常会: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指出,消费与民生息息相关,仍应成为经济主拉动力。要支持金融机构对受疫情影响的个人消费贷款采取更灵活安排。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保障住房刚性需求,合理支持改善性需求。出台支持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的具体措施,发挥好平台经济创造就业、促进消费作用。加大金融对进出口支持。

3、工信部召开中小企业发展形势及政策建议专家座谈会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徐晓兰带队赴中国人民大学召开中小企业发展形势及政策建议专家座谈会。会议强调,做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要加强问题导向,及时掌握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挖掘问题产生的根源,提出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政策建议;要推动链式协同,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要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不断完善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提升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

4、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十四五”实施方案》

近期,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十四五”实施方案》,到2025年,关中平原城市群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显著提升,一体化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5%。空间格局持续优化,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发挥,西安都市圈同城化发展取得明显进展。综合立体交通运输网更加完善,基本建成“米”字型高铁网,基本实现地级城市高铁全覆盖,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000公里。

5、国家税务总局: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3万亿元

国家税务总局数据显示,截至7月20日,合计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3万亿元,有效发挥了助企纾困、稳住宏观经济大盘的作用。据介绍,今年以来已有20005亿元增值税留抵退税款退到纳税人账户,超过去年全年退税规模的3倍。另外,上半年全国新增减税降费5074亿元。今年以来累计办理缓税缓费5533亿元。

6、国家开发银行上半年1815亿元贷款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国家开发银行周五表示,上半年发放1,815亿元贷款支持产城融合、城乡融合等重点领域发展,加大对地下综合管廊、城市燃气等管道老化更新改造等基础设施中长期信贷支持,积极服务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下一步,开发银行将继续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扎实做好“十四五”时期支持城市基础设施领域建设等各项工作。

7、工信部:2021年中国家电行业营收超万亿

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国家是一个家电的生产、消费和出口的大国,下一步国家将多举措挖掘消费热点,增强供给对需求的适配性。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的家用电器行业实现营业收入1.74万亿元,出口突破了1000亿美元,中国的家电产品畅销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世界有20多亿家庭在使用中国的产品。

8、乘联会:7月狭义乘用车零售预计177.0万辆

据乘联会,7月狭义乘用车零售销量预计177.0万辆,同比增长17.8%。新能源零售销量预计45.0万辆,同比增长102.5%。

9、中电联:预计下半年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7.0%左右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的《2022年上半年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报告》显示,上半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4.10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9%。第一、第二季度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分别增长5.0%、0.8%。展望下半年,《报告》预计下半年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7.0%左右,增速比上半年明显回升。预计2022年全年的全社会用电量增速处于年初预测的5%-6%预测区间的下部。

10、7月挖掘机国内销量9200台左右

经草根调查和市场研究,CME预估2022年6月挖掘机(含出口)销量18700台左右,同比增速8%左右,高基数边际效应改善,销量增速大概率在7月转正。分市场来看:国内市场预估销量9200台,增速-25%左右,降幅环比上月有所收窄,但仍处于下降周期;出口市场预估销量9500台,增速89%左右,增幅环比上月有所降低。

11、江苏出台政策多举措提升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竞争力

江苏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提升全省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竞争力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到2025年,培育1家豪华邮轮制造企业、1家大型LNG运输船制造企业和1家新型油气装备制造企业,打造一批主流船型名牌产品、单项冠军企业和一批船舶海工装备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率先建成世界级船舶海工先进制造业集群。

12、66个重大项目集中签约落户重庆

第四届中国西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22日举行重大项目集中签约,66个重大项目签约落户重庆,正式合同投资额达2228.5亿元。签约项目平均投资额34亿元,其中100亿元级项目9个、50亿元级项目6个、30亿元级项目7个。签约项目涉及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消费品、现代金融等产业领域。

13、上海第二批次集中供地共32幅涉宅地块

上海市土地交易市场7月22日公布今年上海第二批次集中供地现场交易活动安排。32幅涉宅地块中,有9幅地块获一名竞价人报名,涉及浦东新区(1幅)、静安区(1幅)、杨浦区(2幅)、松江区(1幅)、青浦区(1幅)、奉贤区(3幅)。其余23幅获多名竞买人报名的地块将于7月25日至7月28日举行现场交易会。

14、重庆、福州等49城买房首付最低两成

贝壳研究院市场分析师刘丽杰称,执行首套商贷最低20%的首付的中大城市就有24个,包括重庆、武汉、石家庄、乌鲁木齐、长春、银川、南昌、南宁、哈尔滨、贵阳、福州、包头、株洲、珠海、中山、烟台、唐山、芜湖、温州、泉州、绵阳、临沂、廊坊、赣州。据贝壳研究院数据显示,截至目前,监测的103个重点城市中,包括武汉、南昌、长春、哈尔滨等省会城市在内的49个城市执行首套商贷最低20%的首付。

15、长沙住房公积金贷款提取新政

长沙市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今日发布《关于优化住房公积金业务政策和流程的通知》。《通知》明确,将长沙市住房公积金贷款最高贷款额度从60万元提高至70万元,生育三孩的家庭住房公积金贷款最高贷款额度提高至80万元。降低二套房首付比例。为支持职工改善居住环境,职工家庭购买二套房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的,最低首付款比例由60%调整至40%。

16、广东韶关:使用住房公积金贷款购买住房最低首付款比例20%

7月22日,广东省韶关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消息,对于符合住房公积金贷款条件的,购买首套房或第二套改善型住房,购房人公积金缴存地和所购房产面积均不设限制,最低首付比例均为20%。按照要求,贷款对象为连续正常足额缴存住房公积金满6个月的住房公积金缴存人,并在韶关市行政区域内购买住房。

17、多家房企密集披露融资计划

5家房企集中披露了最新的融资计划。其中,万科宣布完成发行30亿绿色中票利率3%,建发完成配售3000万股,另外新城控股61.72亿元公司债获证监会批复同意发行,金茂投资和金科分别拟发行20亿和10亿中票。

1、两市高开低走创指跌超0.5%

7月22日,两市高开低走,临近午盘指数集体翻绿,尾盘指数略有回暖跌幅收窄,北向资金转为流入。截至收盘,沪指微跌0.06%报3269.97点,深成指跌0.49%报12394.02点,创业板指跌0.51%报2737.31点,上证50指数涨0.42%;两市合计成交9414亿元。北向资金本周累计成交4725.96亿元,成交净卖出37.36亿元。其中,沪股通合计净卖出2.78亿元,深股通合计净卖出34.58亿元。从单日看,北向资金22日成交额为937.79亿元,成交净买入16.45亿元。

2、两市融资余额减少4.81亿元

截至7月21日,上交所融资余额报8201.2亿元,较前一交易日增加8.29亿元;深交所融资余额报7104.93亿元,较前一交易日减少13.1亿元;两市合计15306.13亿元,较前一交易日减少4.81亿元。

3、易会满:完善试点注册制安排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易会满出席科创板企业座谈会并讲话。易会满指出,下一步,证监会将坚守科创板定位,不断深化改革创新,着力提升科创板科技引领力和国际竞争力。一是完善支持“硬科技”制度安排,加快做市商制度落地,丰富科创板指数及产品体系,引入更多中长期资金,推动科创板做优做强。二是完善试点注册制安排,加快监管转型,扎实做好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的各项准备。三是持续加强科创板监管,压实发行人、中介机构责任,依法严惩欺诈发行、财务造假等违法违规行为。

4、三部门:依法严肃查处欺诈发行、虚假信息披露、恶意“逃废债”等违法违规行为

中国证监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全国工商联发布通知推动债券市场更好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通知提到,开展联合奖惩工作。依法严肃查处欺诈发行、虚假信息披露、恶意“逃废债”等违法违规行为,对蓄意损害投资者利益且情节严重、造成重大损失的发行人,依法依规限制其债券融资;支持奖励守信企业,各级工商联加强对守信典型的宣传引导,在相关推荐工作中优先重点推介。

5、科创高装指数和科创材料指数将发布

上海证券交易所和中证指数有限公司今日宣布了上证科创板高端装备制造指数和上证科创板新材料指数的发布安排,两条科创板主题指数将于8月15日正式发布。至此,包括科创信息、科创生物、科创芯片在内的反映科创板特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题指数体系即将完成基本覆盖。

6、中期协:2022年6月期货公司总体净利润环比增加47.94%

截至2022年6月末,全国共有150家期货公司,分布在31个辖区。2022年6月交易额47.83万亿元,交易量5.71亿手,营业收入44.30亿元,净利润15.92亿元,净利润环比增加47.94%,同比增加16.64%。

1、2022年7月22日西本钢材价格指数走势预警

摘要:经过前期大幅杀跌之后,市场恐慌情绪得到释放,在期螺止跌反弹的带动下,本周国内建筑钢价格低位回升——行情走势与我们上周预判的“创下新低,跌势见缓”基本相符。受不确定因素扰动,市场对下周行情缺少一致的预期,主要体现在:在宏观面,虽然国内经济呈现企稳回升态势,但回升的基础并不牢固,导致市场情绪偏向谨慎;在需求端,虽然基建和水利投资稳步发力,但房地产行业疲态尚未扭转,导致淡季需求特征依然明显。在行业面,因亏损加剧,钢厂减产、停产范围进一步扩大,建筑钢产量更是持续下降;随着供给端的收缩,钢厂库存和社会库存双双回落,厂家挺价现象明显增多。综合来看,目前国内钢市供需矛盾有所缓解,在信心恢复的前提下,钢价有低位回升的动力,但消化压力需要时间和契机。因此,我们对下周市场行情持中性评价——蓝色预警:情绪修复,区间震荡。

2、国家能源局召开持续推进煤炭增产保供视频会议

7月22日,国家能源局召开持续推进煤炭增产保供视频会议,总结上半年煤炭增产保供情况,分析研判当前煤炭供需形势,研究部署进一步做好煤炭增产保供工作。会议指出,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煤炭产量21.94亿吨,同比增长11%,连续5个月保持两位数快速增长,推动电厂、港口存煤水平大幅提升,煤炭增产保供取得显著成效。当前,稳经济措施带动煤炭消费持续增长,国际煤炭进口压力仍然存在,煤炭增产保供不能松懈。会议要求,全力保障煤炭安全稳定供应,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要加强煤炭产量调度,协调解决增产保供难题,不折不扣完成增产保供任务。要强化电煤中长期合同签约履约监管,确保量价执行到位。要做好进口煤资源对接、合同签订等工作,努力保持煤炭进口格局。

3、国资委:截至7月12日中央企业累计产煤5.7亿吨

国务院国资委秘书长、新闻发言人彭华岗22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央煤炭企业全力增产增供增效,带头执行电煤中长期合同。截止到7月12日,中央企业累计产煤5.7亿吨,同比增产8.1%。电煤的中长期合同履约率超过了96%,向下游企业让利超过600亿元。

4、中平原城市加大钢铁、焦化、铸造等重点行业提升改造力度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十四五”实施方案》的通知,涉及钢铁行业内容如下:推进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落地,建立健全跟踪评估和动态调整工作机制。强化汾渭平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加强重污染天气应急联动,位于国家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的城市完成国家下达的煤炭消费总量控制任务。加大钢铁、焦化、铸造等重点行业提升改造力度,加快淘汰落后煤电机组,实现重点区域的平原地区散煤基本清零。实施秸秆焚烧管控,进一步加大细颗粒物和臭氧污染防治力度,深入推进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

5、预告: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第六届会员大会第四次会议7月29日召开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第六届会员大会第四次会议2022年7月29日召开,深入分析今年以来国际国内形势对我国钢铁行业的影响,总结上半年行业和协会工作,认真研判下半年行业面临的形势并提出行业重点工作任务。

6、韶钢:过好“紧日子” 坚决打赢新一轮生存保卫战

一是认清形势的严峻性,做好长期过“紧日子”的准备;二是工作方法要有效,以有力措施从危机中突围;三是态度要坚决,执行要有力‘

7、普阳钢铁、潞宝联合体收购山西晋柳能源

7月20日,山西晋柳能源有限公司与山西潞宝集团、河北普阳钢铁有限公司两家战略投资者正式签订股权转让协议,标志着晋柳能源公司引入战投迈出了实质性步伐。据悉,正式签约后,山西普阳潞宝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将受让山西晋柳能源将近70%的股权,受让方将以100多亿的现金进行收购。

8、安永:中国钢铁行业未来有望继续推进兼并重组

7月22日,安永发布的《中国上市钢铁公司2021年回顾及未来展望》显示,去年上市钢铁公司实现净利润合计1192.12亿元,同比增长79.33%,净利润增速较2020年上升77.89个百分点。行业内不同类型的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增幅出现分化,整体呈现“板强长弱”和“特强普弱”的特点。此外,中国钢铁行业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会继续推进企业兼并重组以打造若干世界一流超大型的钢铁企业集团。

9、宝钢股份胡宏:7月、8月将是经营最困难的2个月

7月20日,宝钢股份党委常委、副总经理胡宏表示,就下半年市场走势来看,三季度尤其是7月、8月两个月,钢铁行业生产经营会更加困难,可能是今年最为艰难的时期。后续市场行情会有所反弹,但钢材价格和市场需求很难再回到年初的高点。为此,我们对面临的形势要有深刻的认知,要做好过紧日子的准备,宝钢股份也将快速行动,在本次冲击面前坚决跑赢大盘,体现行业领先企业的实力。

10、中国铁合金工业协会锰系专业委员会最新倡议书

7月22日,中国铁合金工业协会锰系专业委员会发布倡议,铁合金工业协会锰系专业委员会召集全国40余家锰系会员单位7月22日上午紧急召开了视频会议,会议达成如下决议:1、从即日起,严格限、减产60%以上;2、最大程度地减少外矿采购,避免高矿价带来的风险;3、全行业做好3年过苦日子、难日子的准备,苦练内功,降低成本。

11、太钢极薄规格高牌号无取向硅钢退火线建成

近日,太钢冷轧硅钢厂CA1机组热负荷过钢,标志着太钢极薄规格高牌号无取向硅钢退火线建成。该厂在CA4机组极薄规格高牌号无取向硅钢项目73天改造成功的基础上,赓续“极致效率”,持续发力,新建CA1机组极薄规格高牌号无取向硅钢项目历时8个半月,最终取得了一次性通过气密性检测、一次性烘炉、一次性穿带、一次性高速运行不跑偏、一次性热负荷过钢的良好效果。

12、上半年本钢集团实现经营利润17.02亿元

上半年,本钢集团主要产品产量创历史最好水平,实现经营利润17.02亿元、净利润13.12亿元,实现奋斗目标,销售利润率跑赢行业;资产负债率、经济增加值完成阶段性目标,企业生产经营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13、玉钢公司成功轧制Q355B带钢新产品

为进一步提高带钢市场占有率,拓展带钢产品结构,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玉钢公司主动作为,拓宽产销研渠道,针对客户需求,成功试轧了Q355B厚2.75mm系列带钢新产品。Q355B是一种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可代替Q345B,综合力学性能、低温性能、冷冲压性能、焊接和可切割性能好。

14、河钢邯钢公司首批锌铝镁产品成功下线

7月17日20时,河钢邯钢公司第一卷锌铝镁产品在冷轧厂冷镀锌线成功下线。本次试制锌铝镁产品共计2000吨,产品性能、板形及表面质量均达到一级标准,为公司高端产品创效再添新亮点。

15、上半年山西4户省属煤炭企业煤炭产量达3.7亿余吨

据统计,上半年山西4户省属煤炭企业煤炭产量达37188.7万吨,同比增长9.68%,完成全年产量任务的50.96%。

16、商务部:对日韩和欧盟进口取向电工钢继续征收反倾销税

7月23日,商务部发布2016年第33号公告,决定自2016年7月23日起对原产于日本、韩国和欧盟的进口取向电工钢征收反倾销税,实施期限为五年。各公司税率为:日本公司39.0%-45.7%;韩国公司37.3%,欧盟公司46.3%。2018年6月5日,商务部发布年度第11号公告,决定接受株式会社POSCO的价格承诺申请,并于2018年6月9日起执行该价格承诺。

17、墨西哥对华六边形电镀钢丝网进行第四次反倾销日落复审调查

7月20日,墨西哥经济部在官方公报发布公告,对原产于或进口自中国的六边形电镀钢丝网进行第四次反倾销日落复审调查。案件调查期间,现行反倾销税持续有效。本案倾销调查期为2021年4月1日~2022年3月31日,损害调查期为2017年4月1日~2022年3月31日。涉案产品的墨西哥海关编码为、、、和。

18、青山集团非洲开建钢厂

7月15日上午8:18分,在津巴布韦Chivhu鼎森钢铁有限公司建设工地,机修车间钢构框架吊装工程正式开始。鼎森钢铁副总经理董士虎带领各项目部员工以及监理单位、外协单位领导和一同出席了开工仪式。

19、欧洲短期内将增加300万吨长材轧制产能

几家欧洲钢铁制造商宣布了扩大长材轧制产能的计划,其中一些公司即将完成新轧制设施的建设。新型可持续性设备将为市场提供优质产品,满足建筑和汽车行业用户日益严格的要求。

20、5月份加拿大铁精粉产量环比增长14.5%

根据加拿大统计局数据,加拿大5月份铁精矿产量为604万吨,环比增长14.5%,同比增长59.1%。加拿大5月铁精粉发运278.1万吨,环比减少19.3%,同比增长1.9%。加拿大5月末铁精粉库存为848万吨,环比增长22.7%,同比增长68.2%。

GWR集团已将其在西澳大利亚州的C4铁矿采矿权以及与JWD铁矿项目有关的剩余权利转让给Gold Vally,总价值为3000万美元,外加矿区使用费用。此外,Gold Vally正在以500万美元收购采矿设备、仓库和C4矿石库存。

22、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上涨

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周五上涨,因各船型运价均增加。波罗的海整体干散货运价指数涨28点,或1.3%,至2146点,本周微跌0.2%。海岬型船运价指数涨43点,或1.6%,至2696点,结束了连续三天的跌势,本周下跌7.6%,为6月底以来跌幅最大的一周。海岬型船日均获利增加363美元,至22362美元。巴拿马型船运价指数涨42点或2.1%,至2093点,创10日以来新高位,本周上涨11%,为四个月以来最高单周涨幅。巴拿马型船日均获利增加383美元,至18838美元。超灵便型散货船运价指数涨7点,至2080点,单周涨超2%,为5月20日以来首次。

LME期铜收涨130美元,报7452美元/吨。LME期铝收涨55美元,报2476美元/吨。LME期锌收涨56美元,报2992美元/吨。LME期铅收涨6美元,报2018美元/吨。LME期镍收涨644美元,报22122美元/吨。LME期锡收涨106美元,报24947美元/吨。

24、国内期货主力合约几乎全线上涨

铁矿涨超8%,焦煤、PTA、橡胶涨超4%,焦炭、棉花、燃油、聚氯乙烯(PVC)、短纤、甲醇、沥青涨超3%,纯碱、塑料、菜油、菜粕、豆二、聚丙烯(PP)、棉纱涨超2%;跌幅方面,白糖跌超2%。国际铜夜盘收涨1.78%,沪铜收涨1.70%,沪铝收涨1.31%,沪锌收涨1.57%,沪铅收涨0.66%,沪镍收涨3.82%,沪锡收涨2.70%。不锈钢夜盘收涨0.97%。沪金主力合约收涨0.44%,报376元/克,沪银主力合约收跌0.98%,报4133元/千克,SC原油主力合约收涨0.23%,报653元/桶。

25、全球商品价格走势一览表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得向海关申请放弃的货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