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仑苏牛奶为什么不打清清真标志?

原文标题:一口国产好奶为什么这么难

文章来源:《明河双周》245期

前一段时间,王小七的《深扒蒙牛伊利6大罪状,媒体不敢说,那就我来说》这篇文章突然火了。三聚氰胺事件已经过去了10多年,但是一有人跳出来抨击蒙牛伊利,大家就又开始深深忧虑起国产乳制品的食品安全问题。围绕着乳制品食品安全的舆论战争似乎就没有停止过。不得不说三聚氰胺事件的打击过于沉重,让大家一直担心后怕,网络上又掀起了关于国产奶能不能喝的争论。

就算是行业内的人,也很难做出结论,毕竟当年三鹿的员工都给自己的宝宝喂三鹿奶粉,不是一个内行人就很难一窥究竟。但是我还是想通过在网络上发现的一些细节以及一些行业常识,来推测一下关于国产乳制品质量问题。

牛奶国标 - 乳品安全国家标准

王小七抨击的第一件事情,就是2010年制定生牛乳的国标时,调低了标准的问题。蛋白质含量由2.95g/100g调低至2.8g/100g,菌落从50万大幅提升到200万。高蛋白质含量需要良种奶牛和优质饲料。牛奶本身就算是舶来品,育种是个缓慢的过程,到今天良种奶牛依然有很大缺口;至于优质饲料中需要的苜蓿成本要高出很多,国内供应不足很大一部分依赖进口。至于菌落数,巴氏奶的工艺不能杀灭全部细菌,太高会出质量问题,国内主要是常温奶,制作时彻底灭菌,放宽一点标准食品安全依然会有保证。十年前国内的牛奶生产现实是70-90%的生牛乳不能达标,在制定标准时,考虑了食品安全又兼顾眼下事实,不得不放低了标准。

今天蒙牛伊利的牛奶低质量的蛋白质含量为3.2g/100g,高质量为3.6g/100g。并且奶牛的规模化养殖程度已经大大提高,对奶牛的健康和挤奶时的清洁管控更加严格,菌落数的全国平均数为29.5万,远低于标准上限。从企业和官方披露的信息来看,安全性没什么问题,牛奶抽检的合格率在99.9%。要喝高质量牛奶,国内也有供应但是价格比较高,常见一点的常温奶如特仑苏和金典,以及最近在推广的蛋白质含量3.8g/100g甚至更高的娟姗牛奶等。

企业和官方的信息有时候并不可信,不然也不会有当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发生。我们更担心的问题是万一牛奶掺假了怎么办。

2008年之前,是牛奶掺假最猖狂的时候。牛奶掺假往往发生在奶农和奶站,而不发生在加工企业。加工企业收奶都会进行测试,质量低的牛奶价格低,甚至拒收。但是检测的手段并不能保证没有掺假。譬如检测蛋白质含量就是用牛奶中的含氮量推测蛋白质含量,而三聚氰胺含有大量的氮元素并且成本低,奶站就会在牛奶中掺水再掺三聚氰胺蒙混过关。当年形成了一条完备的灰色产业链,奶农都有检测设备,一边掺假一边调参数来应付乳企的各种化验指标。

现在牛奶还会掺假嘛?确实有可能。但也没有那时候那么猖狂。

2014年光明乳业的一个奶站被曝光向奶农收奶100公斤,却转手向光明供奶400公斤,光明却检测不出任何问题。在之前还有另一则新闻,可能数字上夸张了点,但也从侧面反应出当时存在的问题。

国产纯牛奶被曝60%威勾兑 多数消费者不知情

所谓的勾兑,是指用进口的奶粉再冲成牛奶当市面上的纯牛奶售卖。这种牛奶是不允许被称为纯牛奶的,原料也不能写生鲜乳,而是要特殊标注上复原乳,原料中写上所用的奶粉。国外牛奶价格要低的多,所以进口奶粉再加水做的牛奶价格也就比生鲜乳更低,有了一定的利润空间。对此国家也做了补救,2016年就出台了政策并检验掺奶粉的情况。

添加复原乳却不标注 新希望等6家企业被点名

但根据统计数据,如果讲进口的奶粉还原成生鲜乳,约1/3的牛奶是进口的,并且比例还在扩大当中,近几年国内生鲜乳产量一直持平,进口奶制品却不断攀升,并且2016年之后鲜有针对此的相关新闻,是否下定了决心整治复原乳问题还要打一个问号。目前市面上的乳制品中,乳饮料、部分酸奶和奶粉类产品常用进口的奶粉作为原料,这样看,声称原料是生鲜乳的很多纯牛奶产品就有点可疑。

好在只是奶粉替代生鲜乳,这样起码安全隐患大大减小,只是营养价值可能低了一些。考虑到国情,还是在接受的范围以内。

巴氏奶和进口奶的几个误区

网上宣传巴氏奶,进口奶好的文章也是漫天飞。

  1. 要建立的最简单的认知就是,进口奶一定不是巴氏奶。因为巴氏奶保质期只有7天,从生产到上架要2两天多,卖不掉最后两天还要打折,货架期可能只有3天,运输半径很小,在中国出个省都难,不可能进口。
  2. 小品牌的巴氏奶安全隐患其实很高。因为巴氏奶不完全杀菌,很容易菌落超标,广东地方知名乳企晨光就多次被曝光此问题。
  3. 14天保质期的巴氏奶多为ESL技术杀菌,会120℃加热2-3s,延长了货架期,但很难说还算不算巴氏奶。在日本所谓的巴氏奶一般都是这种技术处理,在营养价值方面尚有争议。追求营养7天保质期的更靠谱。

第四是进口牛奶未必好,不要依据软文推荐购买。如果想要喝多花点时间调查一下企业背景。

买国产牛奶还是进口奶源

上面聊了太多负面消息,其实也不用对乳制品如此悲观。在三聚氰胺事件的剧痛之下,乳制品的安全已经有了很大的保障。国内乳企要面对频繁抽检,风险已经大大降低。乳企对上游的把控也是日益严格,现在测量蛋白质含量,也不是简单的测量氮含量,还会专门测试非蛋白质含氮量,不用过于担心。起码安全是基本保障了,营养上暂时还不确定。

选购国内牛奶,原则上选择大厂商不选择小厂商,越大概率上来说越安全。一般来说小厂商的质量问题和大厂商比,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能够越做越大的企业,在食品安全上往往下的功夫更多一些。虽然蒙牛过去十年也不间断的曝光出食品安全问题,毕竟树大招风,小企业的问题曝光不会引起大家的关注,所以我们知道的也就更少。就连光明都爆出过过期奶回炉的问题。对巴氏奶的选购要格外谨慎一些,尽量买刚上架的产品。

如果要选购国外牛奶,也只能喝常温奶。先不要被低价所迷惑,一定先调查好企业背景,很多小品牌牛奶质量并不高。一般来说澳洲新西兰的牛奶质量更好,蛋白质含量更高一点,大约在3.8g/100g或者4.0g/100g。欧美地区的进口牛奶品质参差不齐,还是要注意分辨,有的蛋白质含量都不高于3.0g/100g,价格低也是理所应当。

此外,不管是毒奶粉还是检测出安全问题的牛奶等,都是价格较低的产品。不管国产还是进口,不去贪便宜买低价产品,都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价格高都是要有点底气的。

今天如此招黑的伊利蒙牛,只是我们社会食品安全的一个缩影。要让14亿中国人都喝上一口牛奶,已经绝非易事,保证是牛奶,营养说的过去,安全没有问题,就很不错了。毕竟有现实的国情,人多地少,奶牛养殖落后且育种困难,人均GDP还有巨大差距。这不是一个企业的恶,是一个国家在一个时代的无可奈何,现在很难用国外乳业的标准来要求他们。

但愿今后,中国的乳业能少花点钱打广告,认认真真去养好奶牛。奶多了,很多悲剧就自然消失了。


本公众号中提及标的、案例为讨论需要,不构成投资建议,本公司保留最终解释权。本微信公众号所刊文章不应被视为购买或销售任何金融产品的某种要约,亦非对任何交易的正式确认。本文所载信息和资料的来源皆被本公司认为可靠,但本公司对其准确性、足够性、完整性及其使用的适当性等不作任何担保。若涉及版权问题,请通过微信后台与我们取得联系

上海明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官方微信

我就是学畜牧的,我旗帜鲜明的建议大家喝澳洲奶粉,对,就是奶粉!蓝胖纸,A2这些成人奶粉都可以,省心,不用和它们斗智斗勇!虽然现在没有从事这行,但是了解的比一般消费者多的多,国家标准就这样了,也不想细说了。展开来说兰州布病那事要是挖下去瓜是又多又大,会让你们失去生活信心的那种。

}
  • 陈帅是单位人事处的处长,这天,他拿了张填好的《学...

  • 郑新在外地读大学,是美术学院的学生。那天,他接到父亲的电话,让...

  • 此哥们儿十分坚强,被女孩子甩了45次,还活着。以下是他的性格特点: ...

  • 才华就是把与别人相同的聪明用在与众不同的地方。 有一对夫妇,丈夫...

  • 美国老公:一夜未眠。第二天一大早给自己的律师打电话,详谈了三小时,...

  • 清晨,好美女士送走了上班的先生,收拾完房间,开始化妆准备去附近的超...

}

  明明保质期是8个月,可是刚过4个月,饮料就出现了胀袋现象。这款名为“特伦经典”的饮料,外包装与特仑苏牛奶很像,而且包装上,还印着“MILK”和“来自特仑苏公司”的字样,但实际上这只是配料简单的饮料。

包装上印着“MILK”的特伦经典饮料,却在保质期内胀袋。

  饮料还没到期就胀袋 

  “明明是9月份才出保质期,现在才5月份,怎么饮料包装就胀袋了呢?”17日下午,市民张女士拨打半岛热线反映了此事。据张女士介绍,今年1月份的时候,有亲戚到其家中探望,并带来了这箱饮料。当时查看发现,这款饮料的保质期是8个月,家中只有两位老人,一时间喝不完,于是将这箱饮料放到了北侧背阴的阳台内。

  5月16日,张女士在收拾阳台时,想起了这箱饮料,于是拿了出来想喝,但是打开箱子后发现,里面的饮料竟然有的胀袋了。记者从包装袋上看到,其生产日期是2016年1月23日,而且在常温条件下,就能保存8个月。

  外包装神似“特仑苏” 

  17日下午,记者来到张女士家,见到了她所说的饮料。从外包装样式和色彩上看,该饮料与特仑苏牛奶很像,而且其包装袋上印着“特伦经典”和“MILK”的字样,更具迷惑性的是,其饮料箱上写着“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天然牧场”,包在饮料箱外的纸袋上,印着“来自一特仑苏公司”“金牌牛奶”等字样。然而,根据包装上的配料表显示,该饮料的成分只有水,白砂糖和食品添加剂,是一款“风味饮料”。

  据饮料外包装显示,该饮料的生产商是“均洋乳业有限公司”,由“烟台特伦食品有限公司”监制。17日下午,记者根据包装外箱上的座机号,联系到了“均洋乳业有限公司”。据工作人员介绍,这款商品是风味饮料,并不是牛奶饮料,与特仑苏牛奶也没有任何关系,对于外包装上误导性信息,他并未作出明确回复。对于饮料胀袋一事,该工作人员表示,需要张女士联系当时的销售商处理,生产商无法直接帮着更换。

  “牛奶值不了几个钱,我也不是为了退货或要赔偿,只是觉得现在的山寨包装太多,误导消费者不说,产品质量也让人担心。”张女士表示,希望其他市民在购物时,能够擦亮眼睛。

  对此,记者咨询了相关部门工作人员。据介绍,遇到这种情况,市民可向工商部门提供商家的详细地址和名称,工作人员将前去落实,产品是否有“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或者使用与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称、包装、装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购买者误认为是该知名商品”的行为。对于产品胀袋,包装宣传与产品不一致等问题,市民可以拨打12331向食药监部门举报投诉。 (半岛记者 王洪智)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特仑苏低脂牛奶真假辨别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