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向“经济运营者”授权?责任义务如何划分?

随着网络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已成为各国的重要战略资源。近年来,全球多地网络安全事件频发,特别是2021年美国最大的燃油管道运营商、全球最大的肉类加工企业均因黑客攻击而停摆,对全球经济运行产生重大影响,也引发全球关于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的思考。

为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美国、欧盟等积极制定出台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美国早在2001年就颁布《关键基础设施保护法》,之后相继出台《改进关键基础设施网络安全行政令》《增强联邦政府网络与关键基础设施网络安全行政令》等相关法令。随着网络安全形势日益严峻,美国积极调整保护策略,于2021年发布《关于改善国家网络安全的行政令》等相关政策。欧盟针对关键基础设施出台了《欧盟关键基础设施认定和安全评估指令》《网络与信息安全指令》等多部法律法规。此外,英国、德国、日本等国也出台了关键基础设施保护的相关立法和政策。
2017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开始施行,其中第三十一条规定:“国家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在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的基础上实行重点保护,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具体范围和安全保护办法由国务院制定。”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2021年4月27日经国务院第133次常务会议通过,自2021年9月1日起施行。《条例》旨在细化《网络安全法》的有关要求,将实践证明成熟有效的做法上升为法律制度,为我国深入开展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工作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一、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认定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认定方式与保护范围一直是行业的关注焦点。《网络安全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国家对公共通信和信息服务、能源、交通、水利、金融、公共服务、电子政务等重要行业和领域,以及其他一旦遭到破坏、丧失功能或者数据泄露,可能严重危害国家安全、国计民生、公共利益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在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的基础上,实行重点保护。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具体范围和安全保护办法由国务院制定。”
根据《网络安全法》这一条款的规定,国家网信办在2017年制定了《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征求意见稿)》,第十八条规定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保护范围,包括:
1)政府机关和能源、金融、交通、水利、卫生医疗、教育、社保、环境保护、公用事业等行业领域的单位;
2)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以及提供云计算、大数据和其他大型公共信息网络服务的单位;
3)国防科工、大型装备、化工、食品药品等行业领域科研生产单位;
4)广播电台、电视台、通讯社等新闻单位;
征求意见稿以非穷尽列举的方式给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保护范围,但这种方式存在列举不全的明显不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极可能出现新型涉及国计民生的信息基础设施,但因为立法的滞后性,这类新型设施将不能作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予以保护。另外,征求意见稿完全以行业划定保护范围则过于宽泛,比如在互联网信息网络领域,新成立的小型互联网企业的设备未必属于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保护范围。
本次正式出台的《条例》在总则部分明确了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定义。《条例》第二条规定:“本条例所称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是指公共通信和信息服务、能源、交通、水利、金融、公共服务、电子政务、国防科技工业等重要行业和领域的,以及其他一旦遭到破坏、丧失功能或者数据泄露,可能严重危害国家安全、国计民生、公共利益的重要网络设施、信息系统等。”
可以看出,《条例》在认定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时主要考虑以下因素:
1)该网络设施、信息系统等对于公共通信和信息服务、能源、交通、水利、金融、公共服务、电子政务、国防科技工业等重要行业和领域的重要程度;
2)该网络设施、信息系统等一旦遭到破坏、丧失功能或者数据泄露,可能带来的危害程度。
这一方式从总体上确定了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范围,具体认定规则由重要行业和领域的主管部门、监管部门结合各自行业及部门的实际情况划定,这样在面对各类安全风险态势时更具有可行性。
根据《条例》的规定,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包括公共通信和信息服务等重要行业和领域的网络设施、信息系统,而美团、滴滴等大型互联网平台的用户规模普遍在亿级以上。这些互联网平台掌握着海量数据,一旦遭到破坏、丧失功能或者数据泄露,给国民经济带来的危害程度可能是灾难性的。
从这一点来分析,大型互联网平台会被纳入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保护范围,这也是近期国家网信部门对滴滴等公司进行网络安全审查的原因之一。
二、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保护
《网络安全法》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防护提出专门要求。《网络安全法》第五条规定:“国家采取措施,监测、防御、处置来源于境内外的网络安全风险和威胁,保护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免受攻击、侵入、干扰和破坏,依法惩治网络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网络空间安全和秩序。”第三十一条规定:“国家对……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在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的基础上,实行重点保护。”
此后,多个部门出台文件,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保护进行细致规定。2020年4月,国家网信办、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12部门联合出台《网络安全审查办法》,以确保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供应链安全,并于2021年7月公开征求对《网络安全审查办法(修订草案)》的意见,将数据处理者开展的数据处理行为纳入网络安全审查的对象。
2020年7月,公安部发布《贯彻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和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制度的指导意见》;8月,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布《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边界确定方法》和《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防护能力评价方法》两个标准的征求意见稿,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边界确定和安全防护能力评价提出规范要求。
此次国务院发布的《条例》属于行政法规,其效力仅次于《网络安全法》,远高于部门规章及国家标准。作为《网络安全法》的配套规则,《条例》在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之外,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综合协调,明确保护工作部门对本行业、本领域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保护责任。其第四条规定:“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坚持综合协调、分工负责、依法保护,强化和落实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主体责任,充分发挥政府及社会各方面的作用,共同保护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
1. 明确监管职责分工
为了保障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工作顺利进行,《条例》对监管职责进行明确分工。《条例》第三条规定:“在国家网信部门统筹协调下,国务院公安部门负责指导监督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工作。国务院电信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依照本条例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省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依据各自职责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实施安全保护和监督管理。”这样的分工安排,既保障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保护工作协同推进,又能充分发挥具体行业部门的专业优势,提升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保护力度。
2. 强化安全主体责任
《条例》强调运营者在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保护工作中承担主体责任,并对运营者自身的安全管理机制提出严格要求。
一是强调“一把手负责制”,明确运营者的主要负责人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保护负总责,其职责在于领导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和重大网络安全事件处置工作,组织研究解决重大网络安全问题。二是要求运营者设立专门机构,具体负责本单位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保护工作;并对专门机构的负责人和关键岗位人员进行安全背景审查。审查时,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应予以协助。三是要求运营者为上述专门机构配备经费和人员,切实保障其工作运行。
3. 细化安全保护要求
《条例》强化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保护,在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之外对运营者提出了更高的保护要求。
一是要求运营者落实“三同步”,即安全保护措施应当与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使用;二是要求运营者开展网络安全检测和风险评估,这项工作运营者应当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可以自行进行,或委托网络安全服务机构进行;三是运营者应履行安全事件或安全威胁报告义务,在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发生重大网络安全事件或发现重大网络安全威胁时,应当及时向保护工作部门、公安机关报告;四是落实安全审查要求,即运营者应当优先采购安全可信的网络产品和服务,并明确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的安全保密义务与责任;采购的网络产品和服务可能影响国家安全的,应当通过安全审查。
1)确保安全保护措施覆盖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全生命周期,保证安全保护措施与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使用;
2)对安全保护工作设置专门机构,对专门机构的负责人和关键岗位人员进行安全背景审查,配备专门资金保障专门机构的运行;
3)至少每年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进行一次安全检查评估;
4)优先采购安全可信的网络产品和服务,对可能影响国家安全的网络产品和服务应当通过网络安全审查。
三、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中的数据保护
《数据安全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国家建立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制度,根据数据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程度,以及一旦遭到篡改、破坏、泄露或者非法获取、非法利用,对国家安全、公共利益或者个人、组织合法权益造成的危害程度,对数据实行分类分级保护。国家数据安全工作协调机制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制定重要数据目录,加强对重要数据的保护。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重要民生、重大公共利益等数据属于国家核心数据,实行更加严格的管理制度。各地区、各部门应当按照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制度,确定本地区、本部门以及相关行业、领域的重要数据具体目录,对列入目录的数据进行重点保护。”对照《条例》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定义,可以认定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中的数据均为重要数据,甚至属于国家核心数据,运营者对其需要重点保护。
《网络安全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运营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运营中收集和产生的个人信息和重要数据应当在境内存储。因业务需要,确需向境外提供的,应当按照国家网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的办法进行安全评估;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结合国家网信部门对滴滴等企业的网络安全审查,以及国家近期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可以认定国家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数据出境会实施严格监管。
1)在境内运营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时收集和处理的数据应满足本地化存储的规定,运营者的服务器应架设于境内。
2)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收集和处理的数据确需出境时,应通过国家的网络安全审查。
新世纪以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推动全球经济飞速发展,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保护已经成为各国推进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运营者应当对照《条例》,认真履行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保护义务,建立健全保护制度,为网络强国保驾护航。

(本文作者:盈科王俊林、石陇辉律师 来源:微信公众号 盈科知产与竞争法资讯)

}

随着当代科技的不断发展,网络互联网技术的飞跃,网络在我国的覆盖面也是逐年加大,使用网络的人也越来越多,在享受着网络带给我们好处的同时,,个人信息被盗的事件屡屡发生,为了加强对网络的监督管理,我国立法机构通过了并实施了一系列的网络安全法则。接下来就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有关网络安全法中网络运营者要遵守哪些法则的相关内容。

网络安全法中网络运营者要遵守哪些法则?

一、网络运营者开展经营和服务活动必须接受社会监督

【法律规定】网络安全法第九条规定,网络运营者开展经营和服务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尊重社会公德,遵守商业道德,诚实信用,履行网络安全保护义务,接受政府和社会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

【专家解读】网络时代,社会治理模式正在从单纯的政府监管向更加注重社会协同治理转变;网络生态安全的复杂性也决定了做好网络安全工作不是某个机构、某个部门的事,而需要自上而下、全民参与。网络安全法明确了网络运营者应接受政府和社会的监督,将政府部门的监管执法、网络运营者的责任与社会公众的监督治理有效对接。

二、发现个人信息被冒用有权要求网络运营者删除

【法律规定】网络安全法第四十三条规定,个人发现网络运营者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或者双方的约定收集、使用其个人信息的,有权要求网络运营者删除其个人信息;发现网络运营者收集、存储的其个人信息有错误的,有权要求网络运营者予以更正。网络运营者应当采取措施予以删除或者更正。

【专家解读】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显示,自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因诈骗信息、个人信息泄露等遭受的经济损失高达915亿元。各类网络诈骗,尤其是精准诈骗,源头都是个人信息泄露。

为保障网络信息依法有序自由流动,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防止公民个人信息被窃取、泄露和非法使用,网络安全法特别规定了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基本法律制度。通过举报要求网络运营者及时删除被冒用的个人信息,是公民加强个人信息保护的有力武器。

三、网络运营者应当建立举报制度、公布举报方式、及时受理举报

【法律规定】网络安全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网络运营者应当建立网络信息安全投诉、举报制度,公布投诉、举报方式等信息,及时受理并处理有关网络信息安全的投诉和举报。

【专家解读】举报是公众参与网络空间治理最直接、最便捷的重要途径。建立畅通、有效的举报渠道,有利于提高网民参与网络治理的积极性。同时,广大网民的举报充分反映了互联网安全领域的突出问题,也为政府部门行政执法提供了科学依据。

四、网络运营商的一般规定

第二十一条国家实行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网络运营者应当按照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的要求,履行下列安全保护义务,保障网络免受干扰、破坏或者未经授权的访问,防止网络数据泄露或者被窃取、篡改:

(一)制定内部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确定网络安全负责人,落实网络安全保护责任;

(二)采取防范计算机病毒和网络攻击、网络侵入等危害网络安全行为的技术措施;

(三)采取监测、记录网络运行状态、网络安全事件的技术措施,并按照规定留存相关的网络日志不少于六个月;

(四)采取数据分类、重要数据备份和加密等措施;

(五)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第二十四条网络运营者为用户办理网络接入、域名注册服务,办理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等入网手续,或者为用户提供信息发布、即时通讯等服务,在与用户签订协议或者确认提供服务时,应当要求用户提供真实身份信息。用户不提供真实身份信息的,网络运营者不得为其提供相关服务。

第二十五条网络运营者应当制定网络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及时处置系统漏洞、计算机病毒、网络攻击、网络侵入等安全风险;在发生危害网络安全的事件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并按照规定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

第二十八条 网络运营者应当为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依法维护国家安全和侦查犯罪的活动提供技术支持和协助。

第二十九条 国家支持网络运营者之间在网络安全信息收集、分析、通报和应急处置等方面进行合作,提高网络运营者的安全保障能力。

第三十四条 除本法第二十一条的规定外,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运营者还应当履行下列安全保护义务:

(一)设置专门安全管理机构和安全管理负责人,并对该负责人和关键岗位的人员进行安全背景审查;

(二)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网络安全教育、技术培训和技能考核;

(三)对重要系统和数据库进行容灾备份;

(四)制定网络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并定期进行演练;

(五)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第三十四条 除本法第二十一条的规定外,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运营者还应当履行下列安全保护义务:

(一)设置专门安全管理机构和安全管理负责人,并对该负责人和关键岗位的人员进行安全背景审查;

(二)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网络安全教育、技术培训和技能考核;

(三)对重要系统和数据库进行容灾备份;

(四)制定网络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并定期进行演练;

(五)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第四十七条 网络运营者应当加强对其用户发布的信息的管理,发现法律、行政法规禁止发布或者传输的信息的,应当立即停止传输该信息,采取消除等处置措施,防止信息扩散,保存有关记录,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

第四十九条网络运营者应当建立网络信息安全投诉、举报制度,公布投诉、举报方式等信息,及时受理并处理有关网络信息安全的投诉和举报。

网络运营者对网信部门和有关部门依法实施的监督检查,应当予以配合。

从上文我们可以了解到《网络安全法》对网络运营商进行了相关规定,网络提供商不仅提供网络基础设施,还要协助上级监管部门对网络的安全进行管理,维护网络秩序,给广大网民营造健康舒适的网络环境。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授权后责任怎么处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