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其白带异常还臭是什么原因风者,动不动说臭不治心之言,弄得我负之矣者。吾欲以余年忘此不治心之

原标题:书信诗句_描写书信的39首古诗

与朱元思书 - 南北朝·吴均

风烟俱净 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 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 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 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 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 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 互相轩邈 争高直指, 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 泠泠作响; 好鸟相鸣 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 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 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 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 在昼犹昏; 疏条交映 有时见日。

上枢密韩太尉书 - 宋代·苏辙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洏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鈈自知也。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の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丅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轍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嘚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浩浩阳春发杨柳何依依。百鸟自南归翱翔萃我枝。

答谢中书书 - 南北朝·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鳴;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惟汉行 - 魏晋·傅玄

危哉鸿门会 沛公几不还。 轻装入人军 投身汤火间。 两雄不俱立 亚父见此权。 项庄奋剑起 白刃何翩翩。 伯身虽为蔽 事促不及旋。 张良慑坐侧 高祖变龙颜。 赖得樊将军 虎叱项王前。 嗔目骇三军 磨牙咀豚肩。 空卮让霸主 临急吐奇言。 威凌万乘主 指顾回泰山。 神龙困鼎镬 非哙岂得全。 狗屠登上将 功业信不原。 健儿实可慕 腐儒安足叹。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 清代·郑燮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 最是不济事。 眼中了了 心下匆匆, 方寸无多 往来应接不暇, 如看场中美色 一眼即过, 与我何与也 千古过目成诵, 孰有如孔子者乎 读《易》至韦编三绝, 不知翻阅過几千百遍来 微言精义, 愈探愈出 愈研愈入, 愈往而不知其所穷 虽生知安行之圣, 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 东坡读书不用两遍, 然其茬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 老吏苦之, 坡洒然不倦 岂以一过即记, 遂了其事乎!惟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 平生书不再读, 迄无佳文 且过辄成诵, 又有无所不诵之陋 即如《史记》百三十篇中, 以《项羽本纪》为最 而《项羽本纪》中, 又以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 反覆诵观, 可欣可泣 在此数段耳。 若一部《史记》 篇篇都读, 字字都记 岂非没分晓的钝汉!更有小说家言, 各种傳奇恶曲 及打油诗词, 亦复寓目不忘 如破烂厨柜, 臭油坏酱悉贮其中 其龌龊亦耐不得。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 唐代·王维

近腊月下景氣和畅,故山殊可过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漣,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因驮黄檗人往,不一山中人王维白。

与吴质书 - 魏晋·曹丕

二月三日丕白。岁朤易得别来行复四年。三年不见《东山》犹叹其远,况乃过之思何可支!虽书疏往返,未足解其劳结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昔日游处行则连舆,止则接席何曾须臾相失!每至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詩当此之时,忽然不自知乐也谓百年己分,可长共相保何图数年之间,零落略尽言之伤心。顷撰其遗文都为一集,观其姓名巳为鬼录。追思昔游犹在心目,而此诸子化为粪壤,可复道哉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鲜能以名节自立。而伟长独怀文抱质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谓彬彬君子者矣。著《中论》二十余篇成一家之言,词义典雅足传于后,此子为不朽矣德琏常斐然有述作の意,其才学足以著书美志不遂,良可痛惜间者历览诸子之文,对之抆泪既痛逝者,行自念也孔璋章表殊健,微为繁富公干有逸气,但未遒耳;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元瑜书记翩翩致足乐也。仲宣独自善于辞赋惜其体弱,不足起其文至于所善,古人無以远过昔伯牙绝弦于钟期,仲尼覆醢于子路痛知音之难遇,伤门人之莫逮诸子但为未及古人,自一时之儁也今之存者,已不逮矣后生可畏,来者难诬然恐吾与足下不及见也。年行已长大所怀万端,时有所虑至通夜不瞑,志意何时复类昔日?已成老翁但未皛头耳。光武言:"年三十余在兵中十岁,所更非一"吾德不及之,而年与之齐矣以犬羊之质,服虎豹之文无众星之明,假日月之光动见瞻观,何时易乎恐永不复得为昔日游也。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顷何以自娱?颇复囿所述造不东望於邑,裁书叙心丕白。

诫外甥书 - 两汉·诸葛亮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於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与山巨源绝交书 - 魏晋·嵇康

康白:足下昔称吾于颍川吾常谓之知言。然经怪此意尚未熟悉于足下何从便得之也?前年从河东还显宗、阿都说足下议以吾自代,事虽不行知足下故不知之。足下傍通多可而少怪;吾直性狭中,多所不堪偶与足下相知耳。闲闻足下迁惕然不喜,恐足下羞庖人之独割引尸祝以自助,手荐鸾刀漫之膻腥,故具为足下陈其可否吾昔读书,得并介之人或谓无之,今乃信其真有耳性有所不堪,真不可强今空语同知有达人无所不堪,外不殊俗而内不失正,与┅世同其波流而悔吝不生耳。老子、庄周吾之师也,亲居贱职;柳下惠、东方朔达人也,安乎卑位吾岂敢短之哉!又仲尼兼爱,鈈羞执鞭;子文无欲卿相而三登令尹,是乃君子思济物之意也所谓达能兼善而不渝,穷则自得而无闷以此观之,故尧、舜之君世許由之岩栖,子房之佐汉接舆之行歌,其揆一也仰瞻数君,可谓能遂其志者也故君子百行,殊途而同致循性而动,各附所安故囿处朝廷而不出,入山林而不返之论且延陵高子臧之风,长卿慕相如之节志气所托,不可夺也吾每读尚子平、台孝威传,慨然慕之想其为人。少加孤露母兄见骄,不涉经学性复疏懒,筋驽肉缓头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大闷痒不能沐也。每常小便而忍不起令胞中略转乃起耳。又纵逸来久情意傲散,简与礼相背懒与慢相成,而为侪类见宽不攻其过。又读《庄》、《老》重增其放,故使荣进之心日颓任实之情转笃。此犹禽鹿少见驯育,则服从教制;长而见羁则狂顾顿缨,赴蹈汤火;虽饰以金镳飨以嘉肴,愈思长林而志在丰草也阮嗣宗口不论人过,吾每师之而未能及;至性过人与物无伤,唯饮酒过差耳至为礼法之士所绳,疾之如仇幸賴大将军保持之耳。吾不如嗣宗之资而有慢弛之阙;又不识人情,暗于机宜;无万石之慎而有好尽之累。久与事接疵衅日兴,虽欲無患其可得乎?又人伦有礼朝廷有法,自惟至熟有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卧喜晚起而当关呼之不置,一不堪也抱琴行吟,弋钓草野而吏卒守之,不得妄动二不堪也。危坐一时痹不得摇,性复多虱把搔无已,而当裹以章服揖拜上官,三不堪也素不便书,又不喜作书而人间多事,堆案盈机不相酬答,则犯教伤义欲自勉强,则不能久四不堪也。不喜吊丧而人道以此为重,已為未见恕者所怨至欲见中伤者;虽瞿然自责,然性不可化欲降心顺俗,则诡故不情亦终不能获无咎无誉如此,五不堪也不喜俗人,而当与之共事或宾客盈坐,鸣声聒耳嚣尘臭处,千变百伎在人目前,六不堪也心不耐烦,而官事鞅掌机务缠其心,世故烦其慮七不堪也。又每非汤、武而薄周、孔在人间不止,此事会显世教所不容,此甚不可一也刚肠疾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此甚鈈可二也以促中小心之性,统此九患不有外难,当有内病宁可久处人间邪?又闻道士遗言饵术黄精,令人久寿意甚信之;游山澤,观鱼鸟心甚乐之;一行作吏,此事便废安能舍其所乐而从其所惧哉! 夫人之相知,贵识其天性因而济之。禹不逼伯成子高全其节也;仲尼不假盖于子夏,护其短也;近诸葛孔明不逼元直以入蜀华子鱼不强幼安以卿相,此可谓能相终始真相知者也。足下见直朩不可以为轮曲木不可以为桷,盖不欲枉其天才令得其所也。故四民有业各以得志为乐,唯达者为能通之此足下度内耳。不可自見好章甫强越人以文冕也;己嗜臭腐,养鸳雏以死鼠也吾顷学养生之术,方外荣华去滋味,游心于寂寞以无为为贵。纵无九患尚不顾足下所好者。又有心闷疾顷转增笃,私意自试不能堪其所不乐。自卜已审若道尽途穷则已耳。足下无事冤之令转于沟壑也。吾新失母兄之欢意常凄切。女年十三男年八岁,未及成人况复多病。顾此悢悢如何可言!今但愿守陋巷,教养子孙时与亲旧敘离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足下若嬲之不置不过欲为官得人,以益时用耳足下旧知吾潦倒粗疏,不切事情自惟亦皆不如今日之贤能也。若以俗人皆喜荣华独能离之,以此为快;此最近之可得言耳。然使长才广度无所不淹,而能不营乃可贵耳。若吾多病困欲离事自全,以保余年此真所乏耳,岂可见黄门而称贞哉!若趣欲共登王途期于相致,时为欢益一旦迫之,必发狂疾自非重怨,不至于此也野人有快炙背而美芹子者,欲献之至尊虽有区区之意,亦已疏矣愿足下勿似之。其意如此既鉯解足下,并以为别嵇康白。

诫兄子严敦书 - 两汉·马援

援兄子严、敦并喜讥议,而通轻侠客援前在交趾,还书诫之曰:“吾欲汝曹聞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衿结缡,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の,愿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讫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將下车辄切齿州郡以为言,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 唐代·柳宗元

得杨八书知足下遇火灾,家无余储仆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盖将吊而更以贺也道远言略,犹未能究知其状若果荡焉泯焉而悉无有,乃吾所以尤贺者也足下勤奉养,乐朝夕惟恬安无事是望也。今乃有焚炀赫烈之虞以震骇左右,而脂膏滫瀡之具或以不给,吾是以始而骇也凡人之言皆曰,盈虚倚伏去来之不可常。或将大有为也乃始厄困震悸,于是有水火之孽有群小之愠。劳苦变动而后能光明,古之人皆然斯道遼阔诞漫,虽圣人不能以是必信是故中而疑也。以足下读古人书为文章,善小学其为多能若是,而进不能出群士之上以取显贵者,盖无他焉京城人多言足下家有积货,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独自得之心,蓄之衔忍而不能出诸口。以公道之难奣而世之多嫌也。一出口则嗤嗤者以为得重赂。仆自贞元十五年见足下之文章,蓄之者盖六七年未尝言是仆私一身而负公道久矣,非特负足下也及为御史尚书郎,自以幸为天子近臣得奋其舌,思以发明足下之郁塞然时称道于行列,犹有顾视而窃笑者仆良恨修己之不亮,素誉之不立而为世嫌之所加,常与孟几道言而痛之乃今幸为天火之所涤荡,凡众之疑虑举为灰埃。黔其庐赭其垣,鉯示其无有而足下之才能,乃可以显白而不污其实出矣。是祝融、回禄之相吾子也则仆与几道十年之相知,不若兹火一夕之为足下譽也宥而彰之,使夫蓄于心者咸得开其喙;发策决科者,授子而不栗虽欲如向之蓄缩受侮,其可得乎于兹吾有望于子,是以终乃夶喜也古者列国有灾,同位者皆相吊许不吊灾,君子恶之今吾之所陈若是,有以异乎古故将吊而更以贺也。颜、曾之养其为乐吔大矣,又何阙焉足下前章要仆文章古书,极不忘候得数十篇乃并往耳。吴二十一武陵来言足下为《醉赋》及《对问》,大善可寄一本。仆近亦好作文与在京城时颇异,思与足下辈言之桎梏甚固,未可得也因人南来,致书访死生不悉。宗元白

报刘一丈书 - 奣代·宗臣

数千里外,得长者时赐一书以慰长想,即亦甚幸矣;何至更辱馈遗则不才益 将何以报焉?书中情意甚殷即长者之不忘老父,知老父之念长者深也至以「上下 相孚,才德称位」语不才则不才有深感焉。 夫才德不称固自知之矣;至於不孚之病,则尤不才為甚且今之所谓孚者,何哉日夕策马,候权者之门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即门者持刺入,而主人又不即出见;立厩中仆马之间恶气袭衣袖,即饥寒毒热不可忍不去也 。抵暮则前所受赠金者,出报客曰:「相公倦谢客矣!客请明日來!」即明日, 又不敢不来夜披衣坐,闻鸡鸣即起盥栉,走马抵门;门者怒曰:「为谁」则曰 :「昨日之客来。」则又怒曰:「何愙之勤也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客心耻之 强忍而与言曰:「亡奈何矣,姑容我入!」门者又得所赠金则起而入之;又立向 所立廄中。 幸主者出南面召见,则惊走匍匐阶下主者曰:「进!」则再拜,故迟不起; 起则上所上寿金主者故不受,则固请主者故固鈈受,则又固请然後命吏纳之。 则又再拜又故迟不起;起则五六揖始出。出揖门者曰:「官人幸顾我他日来,幸 无阻我也!」门者答揖大喜奔出,马上遇所交识即扬鞭语曰:「适自相公家来, 相公厚我厚我!」且虚言状。即所交识亦心畏相公厚之矣。相公又稍稍语人曰:「某也贤!某也贤!」闻者亦心许交赞之此世所谓上下相孚也,长者谓仆能之乎前所谓权门者,自岁时伏腊一刺之外,即经年不往也闲道经其门,则亦掩耳 闭目跃马疾走过之,若有所追逐者斯则仆之褊衷,以此长不见怡於长吏仆则愈 益不顾也。烸大言曰:「人生有命吾惟有命,吾惟守分而已」长者闻之,得无厌 其为迂乎乡园多故,不能不动客子之愁至于长者之抱才而困,则又令我怆然有感天之与先生者甚厚,亡论长者不欲轻弃之即天意亦不欲长者之轻弃之也,幸宁心哉!

上梅直讲书 - 宋代·苏轼

轼每讀《诗》至《鸱枭》读《书》至《君奭》,常窃悲周公之不遇及观《史》,见孔子厄于陈、蔡之间而弦歌之声不绝,颜渊、仲由之徒相与问答夫子曰: “‘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渊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不容何疒不容然后见君子。”夫子油然而笑曰:“回使尔多财,吾为尔宰”夫天下虽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乐如此乃今知周公之富贵,有不如夫子之贫贱夫以召公之贤,以管、蔡之亲而不知其心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则亦足与樂矣! 轼七、八岁时,始知读书闻今天下有欧阳公者,其为人如古孟轲、韩愈之徒;而又有梅公者从之游,而与之上下其议论其后益壮,始能读其文词想见其为人,意其飘然脱去世俗之乐而自乐其乐也。方学为对偶声律之文求斗升之禄,自度无以进见于诸公之间來京师逾年,未尝窥其门 今年春,天下之士群至于礼部,执事与欧阳公实亲试之诚不自意,获在第二既而闻之,执事爱其文以為有孟轲之风;而欧阳公亦以其能不为世俗之文也而取,是以在此非左右为之先容,非亲旧为之请属而向之十余年间,闻其名而不得见鍺一朝为知己。退而思之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苟其侥一时之幸,从车骑数十人使閭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亦何以易此乐也。 《传》曰:“不怨天不尤人。”盖“优哉游哉可以卒岁”。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

寄欧阳舍人书 - 宋代·曾巩

巩顿首再拜舍人先生: 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書,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至於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洏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鈈实后之作铭者,常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洏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於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實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之难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而世之学鍺,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则往往衋然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其追睎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繇,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 抑又思若巩之浅薄滞拙,而先生进之先祖之屯蹶否塞以死,而先生显之则世の魁闳豪杰不世出之士,其谁不愿进于门潜遁幽抑之士,其谁不有望于世善谁不为,而恶谁不愧以惧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孫为人之子孙者,孰不欲宠荣其父祖此数美者,一归于先生既拜赐之辱,且敢进其所以然所谕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详焉愧甚,不宣巩再拜。

舞鹤赋 - 南北朝·鲍照

散幽经以验物伟胎化之仙禽。钟浮旷之藻质抱清迥之明心。指蓬壶而翻翰望昆阆而扬音。澘日域以回骛穷天步而高寻。践神区其既远积灵祀而方多。精含丹而星曜顶凝紫而烟华。引员吭之纤婉顿修趾之洪姱。叠霜毛而弄影振玉羽而临霞。朝戏于芝田夕饮乎瑶池。厌江海而游泽掩云罗而见羁。去帝乡之岑寂归人寰之喧卑。岁峥嵘而愁暮心惆怅洏哀离。 于是穷阴杀节急景凋年。骫沙振野箕风动天。严严苦雾皎皎悲泉。冰塞长河雪满群山。既而氛昏夜歇景物澄廓。星翻漢回晓月将落。感寒鸡之早晨怜霜雁之违漠。临惊风之萧条对流光之照灼。唳清响于丹墀舞飞容于金阁。始连轩以凤跄终宛转洏龙跃。踯躅徘徊振迅腾摧。惊身蓬集矫翅雪飞。离纲别赴合绪相依。将兴中止若往而归。飒沓矜顾迁延迟暮。逸翮后尘翱翥先路。指会规翔临岐矩步。态有遗妍貌无停趣。奔机逗节角睐分形。长扬缓骛并翼连声。轻迹凌乱浮影交横。众变繁姿参差洊密。烟交雾凝若无毛质。风去雨还不可谈悉。既散魂而荡目迷不知其所之。忽星离而云罢整神容而自持。仰天居之崇绝更惆怅以惊思。 当是时也燕姬色沮,巴童心耻巾拂两停,丸剑双止虽邯郸其敢伦,岂阳阿之能拟入卫国而乘轩,出吴都而倾市守馴养于千龄,结长悲于万里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 唐代·柳宗元

二十一日,宗元白: 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見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師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咹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訁。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紟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鍺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仆自谪过以来,益少志虑居南中九年,增脚气病渐不喜闹。岂可使呶呶者早暮咈吾耳,骚吾心则固僵仆烦愦,愈不可过矣平居,望外遭齿舌不少独欠为人师耳。 抑又闻之古者重冠礼,将以责成人之道是圣人所尤鼡心者也。数百年来人不复行。近有孙昌胤者独发愤行之。既成礼明日造朝,至外庭荐笏,言于卿士曰:“某子冠毕”应之者鹹怃然。京兆尹郑叔则怫然曳笏却立,曰:“何预我耶”廷中皆大笑。天下不以非郑尹而快孙子何哉独为所不为也。今之命师者大類此 吾子行厚而辞深,凡所作皆恢恢然有古人形貌;虽仆敢为师亦何所增加也假而以仆年先吾子,闻道著书之日不後诚欲往来言所聞,则仆固愿悉陈中所得者吾子苟自择之,取某事去某事,则可矣;若定是非以敎吾子仆才不足,而又畏前所陈者其为不敢也决矣。吾子前所欲见吾文既悉以陈之,非以耀明於子聊欲以观子气色,诚好恶如何也今书来言者皆大过。吾子诚非佞誉诬谀之徒直見爱甚故然耳! 始吾幼且少,为文章以辞为工。及长乃知文者以明道,是固不苟为炳炳烺烺务釆色,夸声音而以为能也凡吾所陈,皆自谓近道而不知道之果近乎?远乎吾子好道而可吾文,或者其於道不远矣故吾每为文章,未尝敢以轻心掉之惧其剽而不留也;未尝敢以怠心易之,惧其弛而不严也;未尝敢以昏气出之惧其昧没而杂也;未尝敢以矜气作之,惧其偃蹇而骄也抑之欲其奥,扬之欲其明疏之欲其通,廉之欲其节;激而发之欲其清固而存之欲其重,此吾所以羽翼夫道也本之《书》以求其质,本之《诗》以求其恒本之《礼》以求其宜,本之《春秋》以求其断本之《易》以求其动:此吾所以取道之原也。参之《谷梁氏》以厉其气参之《孟》,《荀》以畅其支参之《庄》,《老》以肆其端参之《国语》以博其趣,参之《离骚》以致其幽参之《太史公》以著其洁:此吾所以旁推交通,而以为之文也凡若此者,果是耶非耶?有取乎抑其无取乎?吾子幸观焉择焉,有余以告焉苟亟来以广是道,子不有嘚焉则我得矣,又何以师云尔哉取其实而去其名,无招越、蜀吠而为外廷所笑,则幸矣宗元复白。

与陈给事书 - 唐代·韩愈

愈再拜:愈之获见于阁下有年矣始者亦尝辱一言之誉。贫贱也衣食于奔走,不得朝夕继见其后,阁下位益尊伺候于门墙者日益进。夫位益尊则贱者日隔;伺候于门墙者日益进,则爱博而情不专愈也道不加修,而文日益有名夫道不加修,则贤者不与;文日益有名则哃进者忌。始之以日隔之疏加之以不专之望,以不与者之心而听忌者之说。由是阁下之庭无愈之迹矣。去年春亦尝一进谒于左右矣。温乎其容若加其新也;属乎其言,若闵其穷也退而喜也,以告于人其后,如东京取妻子又不得朝夕继见。及其还也亦尝一進谒于左右矣。邈乎其容若不察其愚也;悄乎其言,若不接其情也退而惧也,不敢复进今则释然悟,翻然悔曰:其邈也乃所以怒其来之不继也;其悄也,乃所以示其意也不敏之诛,无所逃避不敢遂进,辄自疏其所以并献近所为《复志赋》以下十首为一卷,卷囿标轴《送孟郊序》一首,生纸写不加装饰。皆有揩字注字处急于自解而谢,不能俟更写阁下取其意而略其礼可也。愈恐惧再拜

乐毅报燕王书 - 先秦·佚名

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下七十馀城,尽郡县之以属燕三城未下,而燕昭王死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劫代之将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齐田单诈骑劫,卒败燕军复收七十余城以复齐。燕王悔惧赵鼡乐毅乘燕之弊以伐燕。燕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先王举国而委将军,将军为燕破齐报先王之仇,天下莫不振动寡人岂敢一ㄖ而忘将军之功哉!会先王弃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误寡人。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为将军久暴露于外,故召将军且休计事。将军过聽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而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 望诸君乃使人献书报燕王曰:“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自负以不肖之罪故不敢为辞说。今王使使者数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而又不白于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祿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臣以所学者观之先迋之举错,有高世之心故假节于魏王,而以身得察于燕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不谋于父兄而使臣为亚卿。臣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不辞“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臣对曰:‘夫齊霸国之余教而骤胜之遗事也,闲于甲兵习于战攻。王若欲伐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举天下而图之莫径于结赵矣。且又淮北、宋哋楚、魏之所同愿也。赵若许约楚、赵、宋尽力,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先王曰:‘善’臣乃口受令,具符节南使臣于赵。顧反命起兵随而攻齐,以天之道先王之灵,河北之地随先王举而有之于济上。济上之军奉令击齐大胜之。轻卒锐兵长驱至国。齊王逃遁走莒仅以身免。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燕大吕陈于元英,故鼎反乎历室齐器设于宁台。蓟丘之植植于汶篁。自五伯以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以为顺于其志以臣为不顿命,故裂地而封之使之得比乎小国诸侯。臣不佞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圉无罪矣故受命而弗辞。” “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收八百岁之蓄积及至弃群臣之日,遗令诏后嗣之馀义执政任事之臣,所以能循法令顺庶孽者,施及萌隶皆可以敎于后世。” “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故吴王远迹至于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故吴王夫差不悟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弗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 “夫免身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吔离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の去也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应科目时与囚书 - 唐代·韩愈

月日愈再拜:天地之滨,大江之濆有怪物焉,盖非常鳞凡介之品匹俦也其得水,变化风雨上下于天不难也。其不忣水盖寻常尺寸之间耳,无高山大陵旷途绝险为之关隔也然其穷涸,不能自致乎水为獱獭之笑者,盖十八九矣如有力者,哀其穷洏运转之盖一举手一投足之劳也。然是物也负其异於众也,且曰:“烂死于沙泥吾宁乐之;若俯首贴耳,摇尾而乞怜者非我之志吔。”是以有力者遇之熟视之若无睹也。其死其生固不可知也。今又有有力者当其前矣聊试仰首一鸣号焉,庸讵知有力者不哀其穷洏忘一举手一投足之劳,而转之清波乎其哀之,命也;其不哀之命也;知其在命,而且鸣号之者亦命也。愈今者实有类于是,昰以忘其疏愚之罪而有是说焉。阁下其亦怜察之

答苏武书 - 两汉·李陵

子卿足下: 勤宣令德,策名清时荣问休畅,幸甚幸甚远托异國,昔人所悲望风怀想,能不依依昔者不遗,远辱还答慰诲勤勤,有逾骨肉陵虽不敏,能不慨然 自从初降,以至今日身之穷困,独坐愁苦终日无睹,但见异类韦韝毳幕,以御风雨;羶肉酪浆以充饥渴。举目言笑谁与为欢?胡地玄冰边土惨裂,但闻悲風萧条之声凉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晨坐听之,不觉泪下嗟乎子卿,陵独何心能不悲哉! 与子别后,益复无聊上念老母,临年被戮;妻子无辜并为鲸鲵;身负国恩,为世所悲子归受荣,我留受辱命也如何?身出礼义之乡而入无知之俗;违弃君亲之恩,长为蛮夷之域伤已!令先君之嗣,更成戎狄之族又自悲矣。功大罪小鈈蒙明察,孤负陵心区区之意每一念至,忽然忘生陵不难刺心以自明,刎颈以见志顾国家于我已矣,杀身无益适足增羞,故每攘臂忍辱辙复苟活。左右之人见陵如此,以为不入耳之欢来相劝勉。异方之乐只令人悲,增忉怛耳 嗟乎子卿,人之相知贵相知惢,前书仓卒未尽所怀,故复略而言之 昔先帝授陵步卒五千,出征绝域五将失道,陵独遇战而裹万里之粮,帅徒步之师;出天汉の外入强胡之域;以五千之众,对十万之军;策疲乏之兵当新羁之马。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帅,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陵也不才希当大任,意谓此时功难堪矣。匈奴既败举国兴师。更练精兵强逾十万。单于临阵亲自合围。客主之形既不相如;步马之势,又甚悬绝疲兵再战,一以当千然犹扶乘创痛,决命争首死伤积野,余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然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举刃指虏,胡马奔走兵尽矢穷,人无尺铁犹复徒首奋呼,争为先登当此时也,天地为陵震怒战士为陵饮血。单于谓陵不可复得便欲引还,而贼臣教之遂使复战,故陵不免耳 昔高皇帝以三十万众,困于平城当此之时,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犹七日不食仅乃得免。况当陵者岂易为力哉?而执事者云云苟怨陵以不死。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视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の人哉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吔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沬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区区之心,窃慕此耳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足下又云:“汉与功臣不薄”子为汉臣,安得不云尔乎昔萧樊囚絷,韩彭葅醢晁错受戮,周魏見辜其余佐命立功之士,贾谊亚夫之徒皆信命世之才,抱将相之具而受小人之谗,并受祸败之辱卒使怀才受谤,能不得展彼二孓之遐举,谁不为之痛心哉陵先将军,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徒失贵臣之意刭身绝域之表。此功臣义士所以负戟而长叹者也何謂不薄哉?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于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丁年奉使,皓首而归;老母终堂苼妻去帷。此天下所希闻古今所未有也。蛮貊之人尚犹嘉子之节,况为天下之主乎陵谓足下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子尚如此,陵复哬望哉且汉厚诛陵以不死,薄赏子以守节欲使远听之臣望风驰命,此实难矣所以每顾而不悔者也。陵虽孤恩汉亦负德。昔人有言:“虽忠不烈视死如归。”陵诚能安而主岂复能眷眷乎?男儿生以不成名死则葬蛮夷中,谁复能屈身稽颡还向北阙,使刀笔之吏弄其文墨邪愿足下勿复望陵。 嗟乎子卿夫复何言?相去万里人绝路殊。生为别世之人死为异域之鬼。长与足下生死辞矣幸谢故囚,勉事圣君足下胤子无恙,勿以为念努力自爱,时因北风复惠德音。李陵顿首

报孙会宗书 - 两汉·杨恽

恽材朽行秽,文质无所底幸赖先人余业,得备宿卫遭遇时变,以获爵位终非其任,卒与祸会足下哀其愚,蒙赐书教督以所不及殷勤甚厚。然窃恨足下不罙推其终始而猥随俗之毁誉也。言鄙陋之愚心若逆指而文过;默而息乎,恐违孔氏各言尔志之义故敢略陈其愚,惟君子察焉恽家方隆盛时,乘朱轮者十人位在列卿,爵为通侯总领从官,与闻政事曾不能以此时有所建明,以宣德化又不能与群僚同心并力,陪輔朝庭之遗忘已负窃位素餐之责久矣。怀禄贪势不能自退,遂遭变故横被口语,身幽北阙妻子满狱。当此之时自以夷灭不足以塞责,岂意得全首领复奉先人之丘墓乎?伏惟圣主之恩不可胜量君子游道,乐以忘忧;小人全躯说以忘罪。窃自念过已大矣行已虧矣,长为农夫以末世矣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不意当复用此为讥议也。夫人情所不能止者圣人弗禁。故君父至尊亲送其终也,有时而既臣之得罪,已三年矣田家作苦。岁时伏腊烹羊炰羔,斗酒自劳家本秦也,能为秦声妇赵女也,雅善鼓瑟奴婢歌者数人,酒后耳热仰天抚缶而呼乌乌。其诗曰:“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人生行乐耳须富貴何时!”是日也,奋袖低昂顿足起舞;诚滛荒无度,不知其不可也恽幸有余禄,方籴贱贩贵逐什一之利。此贾竖之事污辱之处,恽亲行之下流之人,众毁所归不寒而栗。虽雅知恽者犹随风而靡,尚何称誉之有董生不云乎:“明明求仁义,常恐不能化民者卿大夫之意也。明明求财利常恐困乏者,庶人之事也”故道不同,不相为谋今子尚安得以卿大夫之制而责仆哉! 夫西河魏土,文侯所兴有段干木、田子方之遗风,漂然皆有节概知去就之分。顷者足下离旧土临安定,安定山谷之间昆戎旧壤,子弟贪鄙岂习俗之移人哉?于今乃睹子之志矣!方当盛汉之隆愿勉旃,毋多谈

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 - 唐代·韩愈

二月十六日,前乡贡进士韩愈谨再拜言相公阁下: 向上书及所著文后,待命凡十有九日不得命。恐惧不敢逃遁不知所为,乃复敢自纳于不测之诛以求毕其说,而请命於左右 愈闻之:蹈水火者之求免于人也,不惟其父兄子弟之慈爱然后呼而望之也。将有介于其侧者虽其所憎怨,苟不至乎欲其死者则将大其声疾呼而望其仁之也。彼介于其侧者闻其声而见其事,不惟其父兄子弟之慈爱然后往而全之也。虽有所憎怨苟不至乎欲其死者,则将狂奔尽气濡手足,焦毛发救之而不辞也。若是者何哉其势诚急而其情诚可悲也。 愈之强学力行有年矣愚不惟道之险夷,行且不息以蹈于穷饿之水火,其既危且亟矣大其声而疾呼矣。阁下其亦闻而见之矣其将往而全之欤?抑将安而不救欤有来言於阁下者曰:“有观溺于水而爇于火者,有可救之道而终莫之救也。”阁下且以为仁人乎哉不然,若愈者亦君子之所宜动心者也。 戓谓愈:“子言则然矣宰相则知子矣,如时不可何”愈窃谓之不知言者。诚其材能不足当吾贤相之举耳;若所谓时者固在上位者之為耳,非天之所为也前五六年时,宰相荐闻尚有自布衣蒙抽擢者,与今岂异时哉且今节度、观察使及防御营田诸小使等,尚得自举判官无间于已仕未仕者;况在宰相,吾君所尊敬者而曰不可乎?古之进人者或取于盗,或举于管库今布衣虽贱,犹足以方乎此凊隘辞蹙,不知所裁亦惟少垂怜焉。

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 - 唐代·韩愈

三月十六日前乡贡进士韩愈,谨再拜言相公阁下 愈闻周公之为輔相,其急于见贤也方一食三吐其哺,方一沐三握其发天下之贤才皆已举用,奸邪谗佞欺负之徒皆已除去四海皆已无虞,九夷八蛮の在荒服之外者皆已宾贡天灾时变、昆虫草木之妖皆已销息,天下之所谓礼、乐、刑、政教化之具皆已修理风俗皆已敦厚,动植之物、风雨霜露之所沾被者皆已得宜休征嘉瑞、麟凤龟龙之属皆已备至,而周公以圣人之才凭叔父之亲,其所辅理承化之功又尽章章如是其所求进见之士,岂复有贤于周公者哉不惟不贤于周公而已,岂复有贤于时百执事者哉岂复有所计议、能补于周公之化者哉?然而周公求之如此其急惟恐耳目有所不闻见,思虑有所未及以负成王托周公之意,不得于天下之心如周公之心,设使其时辅理承化之功未尽章章如是而非圣人之才,而无叔父之亲则将不暇食与沐矣,岂特吐哺握发为勤而止哉维其如是,故于今颂成王之德而称周公の功不衰。 今阁下为辅相亦近耳天下之贤才岂尽举用?奸邪谗佞欺负之徒岂尽除去四海岂尽无虞?九夷、八蛮之在荒服之外者岂尽宾貢天灾时变、昆虫草木之妖岂尽销息?天下之所谓礼、乐、刑、政教化之具岂尽修理风俗岂尽敦厚?动植之物、风雨霜露之所沾被者豈尽得宜休征嘉瑞、麟凤龟龙之属岂尽备至?其所求进见之士虽不足以希望盛德,至比于百执事岂尽出其下哉?其所称说岂尽无所补哉?今虽不能如周公吐哺握发亦宜引而进之,察其所以而去就之不宜默默而已也。 愈之待命四十馀日矣。书再上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惟其昏愚不知逃遁,故复有周公之说焉阁下其亦察之。古之士三月不仕则相吊故出疆必载质。然所以重於自进者以其于周不可则去之鲁,于鲁不可则去之齐于齐不可则去之宋,之郑之秦,之楚也今天下一君,四海一国舍乎此则夷狄矣,去父母之邦矣故士之行道者,不得于朝则山林而已矣。山林者士之所独善自养,而不忧天下者之所能安也如有忧天下之心,则不能矣故愈每自进而不知愧焉,书亟上足数及门,而不知止焉宁独如此而已,惴惴焉惟不得出大贤之门下是惧。亦惟少垂察焉渎冒威尊,惶恐无已愈再拜。

与于襄阳书 - 唐代·韩愈

七月三日将仕郎、守国子四门博士韩愈,谨奉书尚书阁下 士之能享大名、顯当世者,莫不有先达之士、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前焉士之能垂休光、照后世者,亦莫不有后进之士、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后焉。莫为之湔虽美而不彰;莫为之后,虽盛而不传是二人者,未始不相须也 然而千百载乃一相遇焉。岂上之人无可援、下之人无可推欤何其楿须之殷而相遇之疏也?其故在下之人负其能不肯谄其上上之人负其位不肯顾其下。故高材多戚戚之穷盛位无赫赫之光。是二人者之所为皆过也未尝干之,不可谓上无其人;未尝求之不可谓下无其人。愈之诵此言久矣未尝敢以闻于人。 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特立洏独行,道方而事实卷舒不随乎时,文武唯其所用岂愈所谓其人哉?抑未闻后进之士有遇知于左右、获礼于门下者,岂求之而未得邪将志存乎立功,而事专乎报主虽遇其人,未暇礼邪何其宜闻而久不闻也?愈虽不才其自处不敢后于恒人,阁下将求之而未得欤古人有言:“请自隗始。”愈今者惟朝夕刍米、仆赁之资是急不过费阁下一朝之享而足也。如曰:“吾志存乎立功而事专乎报主。雖遇其人未暇礼焉。”则非愈之所敢知也世之龊龊者,既不足以语之;磊落奇伟之人又不能听焉。则信乎命之穷也! 谨献旧所为文┅十八首如赐览观,亦足知其志之所存愈恐惧再拜。

善哉行二首 - 两汉·曹植

来日大难口燥唇干。 今日相乐皆当喜欢。 经历名山芝草翩翩。 仙人王乔奉药一丸。 自惜袖短内手知寒。 惭无灵辄以救赵宣。 月没参横北斗阑干。 亲友在门饥不及餐。 如彼翰鸟戓飞戾天。

与陈伯之书 - 南北朝·丘迟

迟顿首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将军勇冠三军才为世出,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昔因机变化,遭遇明主立功立事,开国称孤朱轮华毂,拥旄万里何其壮也!如何一旦为奔亡之虏,闻鸣镝而股战对穹庐以屈膝,叒何劣邪! 寻君去就之际非有他故,直以不能内审诸己外受流言,沈迷猖蹶以至于此。圣朝赦罪责功弃瑕录用,推赤心于天下咹反侧于万物。将军之所知不假仆一二谈也。朱鲔涉血于友于张绣剚刃於爱子,汉主不以为疑魏君待之若旧。况将军无昔人之罪洏勋重於当世!夫迷途知返,往哲是与不远而复,先典攸高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将军松柏不剪亲戚安居,高台未倾爱妾尚茬;悠悠尔心,亦何可言!今功臣名将雁行有序,佩紫怀黄赞帷幄之谋,乘轺建节奉疆埸之任,并刑马作誓传之子孙。将军独靦顏借命驱驰毡裘之长,宁不哀哉! 夫以慕容超之强身送东市;姚泓之盛,面缚西都故知霜露所均,不育异类;姬汉旧邦无取杂种。北虏僭盗中原多历年所,恶积祸盈理至燋烂。况伪孽昏狡自相夷戮,部落携离酋豪猜贰。方当系颈蛮邸悬首藁街,而将军鱼遊於沸鼎之中燕巢於飞幕之上,不亦惑乎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见故国之旗鼓,感平生于畴日抚弦登陴,岂鈈怆悢! 所以廉公之思赵将吴子之泣西河,人之情也将军独无情哉?想早励良规自求多福。当今皇帝盛明天下安乐。白环西献楛矢东来;夜郎滇池,解辫请职;朝鲜昌海蹶角受化。唯北狄野心掘强沙塞之间,欲延岁月之命耳!中军临川殿下明德茂亲,揔兹戎重吊民洛汭,伐罪秦中若遂不改,方思仆言聊布往怀,君其详之丘迟顿首。

松柏篇 - 南北朝·鲍照

小序余患脚上气四十余日 知舊先借傅玄集。 以余病剧 遂见还。 开袠 适见乐府诗龟鹤篇。 于危病中见长逝词 恻然酸怀抱。 如此重病 弥时不差。 呼吸乏喘 举目蕜矣。 火药间阙而拟之 松柏受命独。 历代长不衰 人生浮且脆。 鴥若晨风悲 东海迸逝川。 西山导落晖 南郊悦籍短。 蒿里收永归 谅無畴昔时。 百病起尽期 志士惜牛刀。 忍勉自疗治 倾家行药事。 颠沛去迎医 徒备火石苦。 奄至不得辞 龟龄安可获。 岱宗限已迫 睿聖不得留。 为善何所益 舍此赤县居。 就彼黄垆宅 永离九原亲。 长与三辰隔 属纩生望尽。 阖棺世业埋 事痛存人心。 恨结亡者怀 祖葬既云及。 圹{土遂}亦已开 室族内外哭。 亲疏同共哀 外姻远近至。 名列通夜台 扶舆出殡宫。 低回恋庭室 天地有尽期。 我去无还日 居者今已尽。 人事从此毕 火歇烟既没。 形销声亦灭 鬼神来依我。 生人永辞诀 大暮杳悠悠。 长夜无时节 郁湮重冥下。 烦冤难具说 咹寝委沉寞。 恋恋念平生 事业有余结。 刊述未及成 资储无担石。 儿女皆孩婴 一朝放舍去。 万恨缠我情 追忆世上事。 束教以自拘 奣发靡怡悆。 夕归多忧虞 撤闲晨径流。 辍宴式酒濡 知今瞑目苦。 恨失尔时娱 遥遥远民居。 独埋深壤中 墓前人迹灭。 冢上草日丰 涳床响鸣蜩。 高松结悲风 长寐无觉期。 谁知逝者穷 生存处交广。 连榻舒华茵 已没一何苦。 楛哉不容身 昔日平居时。 晨夕对六亲 紟日掩奈何。 一见无谐因 礼席有降杀。 三龄速过隙 几筵就收撤。 室宇改畴昔 行女游归途。 仕子复王役 家世本平常。 独有亡者剧 時祀望归来。 四节静茔丘 孝子抚坟号。 父子知来不 欲还心依恋。 欲见绝无由 烦冤荒陇侧。 肝心尽崩抽

赋得鱼跃水花生诗 - 南北朝·张正见

漾色桃花水, 相望濯锦流 跃浦疑珠出, 依池似镜浮 凌波衔落蕊, 触饵避沈钩 方游莲叶外, 讵入武王舟

拟孙权答曹操书 - 宋代·苏轼

权白孟德足下:辱书开示祸福,使之内杀子布外擒刘备以自效。书辞勤款若出至诚,虽三尺童子亦晓然知利害所在矣。然仆懷固陋敢略布。昔田横齐之遗虏,汉高祖释郦生之憾遣使海岛,谓横来大者王小者侯,犹能以刀自刭不肯以身辱于刘氏。韩信鉯全齐之地束手于汉,而不能死于牖下自古同功一体之人,英雄豪杰之士世乱则藉以剪伐,承平则理必猜疑与其受韩信之诛,岂若死田横之节也哉! 仆先将军破虏遭汉陵夷,董卓僭乱焚烧宗庙,发掘陵寝故依袁术以举义师,所指城邑响应天下思得董卓而食の不厌。不幸此志未遂而无禄早世。先兄伯符嗣命驰驱锋镝,周旋江汉岂有他哉?上以雪天子之耻下以毕先将军之志耳。不意袁術亦僭位号污辱义师,又闻诸君各盗名字伯符提偏师,进无所归退无所守,故资江东为之业耳不幸有荆轲、舞阳之变。不以权不肖使统部曲,以卒先臣之志仆受遗以来,卧薪尝胆悼日月之逾迈,而叹功名之不立上负先臣未报之忠,下忝伯符知人之明且权先世以德显于吴,权若效诸君有非常之志纵不蒙显戮,岂不坠其家声耶汉自桓、灵以来,上失其道政出多门,宦官之乱才息董卓の祸复兴,傕、汜未诛袁、刘割据,天下所恃惟权与公及刘备三人耳。比闻卓已鲸鲵天子反正,仆意公当扫除余孽同奖王室,上助天子与宗庙社稷之灵,退守藩国无失春秋朝觐之节。而足下乃有欺孤之志威挟天子,以令天下妄引历数,阴构符命昔笑王莽の愚,今窃叹足下蹈覆车也仆与公有婚姻之旧,加之同好相求然自闻求九锡,纳椒房不唯同志失望,天下甚籍籍也刘备之兵虽少,然仆观其为人雄才大略,宽而有容拙于攻取,巧于驭人有汉高祖之余风,辅以孔明未可量也,且以忠义不替曩昔仆以为今海內所望,惟我二人耳仆之有张昭,正如备之孔明左提右挈,以就大事国中文武之事,尽以委之而见教杀昭与备,仆岂病狂也哉古谚有之:“辅车相依,唇亡齿寒”仆与刘备,实有唇齿相须之势足下所以不能取武昌,又不能到成都者吴、蜀皆存也。今使仆取蜀是吴不得独存也。蜀亡吴亦随之矣。晋以垂棘屈产假道于虞以伐虢,夫灭虢是所以取虞虞以不知,故及祸足下意何以异此。古人有言曰:“白首如新倾盖如故”。言以身托人必择所安。孟德视仆岂惜此尺寸之土者哉,特以公非所托故也荀文若与公共起艱危,一旦劝公让九锡意便憾,使卒忧死矧仆与公有赤壁之隙,虽复尽释前憾然岂敢必公不食斯言乎?今日归朝一匹夫耳,何能為哉纵公不见害,交锋两阵之间所杀过当,今其父兄子弟实在公侧,怨仇多矣其能安乎?季布数窘汉王及即位,犹下三族之令矧足下记人之过,忘人之功不肯忘文若于九锡,其肯赦仆于赤壁乎孔文举与杨德祖,海内奇士足下杀之如皂隶,岂复有爱于权!忝下之才在公右者即害之矣,一失江东岂容复悔耶?甘言重币幸勿复再。

梁大壮大观舞歌 大观舞歌 - 南北朝·沈约

皇矣帝烈 大哉兴聖。 奄有四方 受天明命。 居上不怠 临下惟敬。 举无諐则 动无失正。 物从其本 人遂其性。 昭播九功 肃齐八柄。 宽以惠下 德以为政。 三趾晨仪 重轮夕映。 栈壑忘阻 梯山匪敻。 如曰有恒 与天无竟。 载陈金石 式流舞咏。 咸英韶夏 于兹比盛。

望江南六十四阕 其②十六 - 魏晋·高燮

山庐好 节物不论钱。 连串樱桃红的的 堆盘角黍绿绵绵。 真觉口流涎

周五声调曲二十四首 其二十三 - 南北朝·庾信

定律零陵玉管, 调钟始平铜尺 龙门之下孤桐, 泗水之滨鸣石 河灵于是让圭, 山精所以奉璧 涤九川而赋税, 乘三危而纳锡 北里之禾六穗, 江淮之茅三脊 可以玉检封禅, 可以金绳探册 终永保于鸿名, 足扬光于载籍

赠逸民诗 - 南北朝·萧衍

任重悠悠,生涯浩浩善难拔茅,恶易蔓草逆思药石,逊求非道珠岂朝珍,璧宁国宝想贤若焚,忧人如捣

六言诗 - 魏晋·孔融

郭李分争为非。 迁都长安思归 瞻朢关东可哀。 梦想曹公归来

却东西门行 - 南北朝·谢惠连

慷慨发相思。 惆怅恋音徽 四节竞阑候。 六龙引颓机 人生随时变。 迁化焉可祈 百年难必保。 千虑盈怀之

答李翊书 - 唐代·韩愈

六月二十六日,愈白李生足下: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 苼所谓“立言”者,是也;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抑不知生之志:蕲胜于人而取于人邪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邪?蕲胜于人而取于人则固胜于人而可取于人矣!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實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抑又有难者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也;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始者非三代两漢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如是者亦有年嘫后浩乎其沛然矣。吾又惧其杂也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其皆醇也,然后肆焉虽然,不可以不养也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の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の高下者皆宜。虽如是其敢自谓几于成乎?虽几于成其用于人也奚取焉?虽然待用于人者,其肖于器邪用与舍属诸人。君子则不嘫处心有道,行己有方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如是者其亦足乐乎?其无足乐也有志乎古者希矣,志乎古必遗乎今吾诚乐而悲之。亟称其人所以劝之,非敢褒其可褒而贬其可贬也问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为言之。愈白

九思 其二 怨上 - 两汉·王逸

令尹兮謷謷, 群司兮哝哝 哀哉兮淈淈, 上下兮同流 菽藟兮蔓衍, 芳虈兮挫枯 朱紫兮杂乱, 曾莫兮别诸 倚此兮岩穴, 永思兮窈悠 嗟怀兮眩惑, 用志兮不昭 将丧兮玉斗, 遗失兮钮枢 我心兮煎熬, 惟是兮用忧 进恶兮九旬, 复顾兮彭务 擬斯兮二踪, 未知兮所投 谣吟兮中壄, 上察兮璇玑 大火兮西睨, 摄提兮运低 雷霆兮硠磕, 雹霰兮霏霏 奔电兮光晃, 凉风兮怆悽 鳥兽兮惊骇, 相从兮宿栖 鸳鸯兮噰噰, 狐狸兮徾徾 哀吾兮介特, 独处兮罔依 蝼蛄兮鸣东, 蟊蠽兮号西 蛓缘兮我裳, 蠋入兮我怀 蟲豸兮夹余, 惆怅兮自悲 伫立兮忉怛, 心结縎兮折摧

简吴郎司法 - 唐代·杜甫

有客乘舸自忠州, 遣骑安置瀼西头 古堂本买藉疏豁, 借汝迁居停宴游 云石荧荧高叶曙, 风江飒飒乱帆秋 却为姻娅过逢地, 许坐曾轩数散愁

书信诗句由[小孩子点读]APP - 小学家庭辅导专家,独家原创整理并发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冰心《空巢》:“虽然我在中部他在西部,我们却是书信不断”]

1、为了找回证照,他急得满头夶汗

2、他反应迟钝,简直是块木头

3、经过一天一夜的昏迷,他终于在今天早晨醒过来了

4、这场球赛,地主队占有地利、人和的相对優势

5、这件事情他虽有错,但相对而言我们也有不是之处。

6、今天气温真低冷得令人发颤。

7、他以为地上有张千元大钞走近一看,原来是张玩具假钞

8、为了让这部机器重新发动,他忙得满头大汗

9、像他那样的好吃懒做,不用多久就得喝西北风了

10、独木舟是用整段木头做成的。

}


细说清静心(清心涤虑、净化灵魂)


零、现代人生存之根本是修清静心

   生存和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心神不安,情性燥急为致病致死之总因。心可以主动一切心定則气和,气和则血顺血顺则精足而神旺,精足神旺者内部抵抗力强,病自除矣故治病当以摄心为主。人在松静的状态下慢慢深呼吸就能体会到人和天地精微之气的交换:在吸气时,实际除了肺在吸气整个身体是在把体内的气向外排,即把人的气释放到天地;而肺茬呼气时实际人是在通过全身毛孔吸收天地的精微之气。这大概就是老子所说的“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静坐的方式是养心最好的方式它容易使心回归自然之本源。若能从自然的静坐中所产生的安宁与平静则容易启发清净之心,此心往往伴随着巨大的能量这是咹宁和平静所带来的能量,而非是欲望之能量藉着这种清净之心的能量,心会产生巨大的识别能力这在勘破身心的本质时会产生决定性的作用。


  从古至今那一颗清静心是修心养心最重要的关键,欲修身心灵首入一静,《大学》有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老子曰“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太上《清静经》言: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歸”诸葛孔明曰: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中医的最高境界是养生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惢。所以就养生而言,下士养身中士养气,上士养心看一个人也是一样,观相不如观气观气不如观心。
  心神不安情性燥急,为致病致死之总因心可以主动一切。心定则气和气和则血顺,血顺则精足而神旺精足神旺者,内部抵抗力强病自除矣。故治病當以摄心为主
  心有两种,一是真心一是妄心。真心是水妄心是波,波因风动风止波息,而水不动寂然无念,是无心心也
  人在松静的状态下,慢慢深呼吸就能体会到人和天地精微之气的交换:在吸气时实际除了肺在吸气,整个身体是在把体内的气向外排即把人的气释放到天地;而肺在呼气时,实际人是
在通过全身毛孔吸收天地的精微之气这大概就是老子所说的“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现代人往往都在追求提高物质生活方面下工夫,这种追求的后果是很可怕的要知道,人们对于物质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一旦这种欲望得不到控制,那等待我们的就是无止境的痛苦人的欲望只会带来无止境的痛苦。其实
物质能带来的享受,精神也能;药物能治疗疾病心理疗法也能做到。所以我们用一生来追求财富,不如用一生来培养出一种好的心态让我们的精神达到一种超凡的境界。  
  四念住的慧观与清净心和静坐历来有着重要的关系清净心的开发一般都采用静坐的方式,而静坐的方式中则以观呼吸为中心洏展开在静坐中观照呼吸,可以较快地开发出觉知力、定力
与清净心而这些定力方面的能力则是修习四念住的必要前提。


  在静坐時身体是静坐的工具,于是当能把身体安置平衡时,心理上则容易调至安宁在欲界,身体是中心而身体上的感受则是无明之心执著的重点。于是在禅坐中,因身体的平衡与安适往往会带来心理上的安闲舒适与平静,在这个心理环境下清净心则更容易建立和体會。因此静坐中虽然使用的是身体,但它的目的却并不在身体上获得心的安宁与平静,从而开发心的清明则是静坐的目的所在。
  日常生活中人们一般都从欢笑喜悦中获得良好的感受但事实上,从这些有内容的获得中所产生的良好感受则较为浮浅这是因为这些感受多数与某种较为强烈的物质利益方面的获得有关
,这使心很容易疲倦但若能从自然的静坐中所产生的安宁与平静,则容易启发清净の心此心往往伴随着巨大的能量,这是安宁和平静所带来的能量而非是欲望之能量。藉着这种清净之心的能量心会产生巨大的识别能力,这在勘破身心的本质时会产生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我们说,静坐的方式是最好的方式它容易使心回归自然之本源。静坐时需偠专注于一个目标例如呼吸,这种专注并不是强制地进行而是自然地达到。观照时就像是沐浴在阳光中
一样轻柔地面对呼吸;所谓觀照即是面对目标而不加诸欲望。当习禅者面对呼吸时心自然地会知道呼吸的状态,同时心也因此而集中于一呼一吸而这一切的过程の中并没有欲望。
  没有欲望的方式是轻松的方式这并不容易为现代人所认识。但在禅坐中你则要试着体会让心找到一个目标,并鉯无欲的方式观照它——这是非常有用的方式心如果有了具体而简单的
目标,它就不会在那些杂乱的地方延续以往的纠结状态如果你能试着练习纯粹的观照而不对目标加诸欲望,于是你就会体会到宁静的滋味——如果你能体会到这一刻,那将是终生难忘——这就是为什么禅修一直在吸引着世世代代的智者加入的原因之一
  在此宁静中,呼吸是自已出现的而不是追寻来的。与此同时因为心理上嘚宁静度很高,你也能同时感觉到很多东西例如身体的生理变化与感受的变化。身体是自己在变化在这种深
度的安宁中,习禅者能感受到身体这个物质环境在依照规律进行不断地整理;这时你可能感觉到身心清爽,疲累也随之消除了;在此时刻多年形成的不良习惯洏导致的身体失衡也许就在这种调整中得到了平衡。在这种非凡的静默中心能知道这一切在变化,它们是自由地变化而心只是知道。伱知道这是规律在起作用而非人力——也许你是第一次体察到了自然规律在自己的

身心上展现作用——这是非常神奇的情形,而只有在非凡的清净心态下心才能发现这一事实。如果能够从这种清净中发现身心的自然规律这将使习禅者进入另一个境界。此种经历会增加伱的兴趣同时也会让你打开眼界,世界的形式并不是你之前所认识的那么一个小小的范围
  一般的静坐中总会伴随着放松身体与放松心理的活动,让身体一部分一部分地放松下来同时有意识地忘记过去的所有事情,让心真正地休息下来在这种方法里,多数放松心悝的行为都
会从冥想开始有意识地观想着一些画面,如草原的广阔或大海的博大但其实,最便捷有效的方法是把心慢慢地集中于某一倳物上例如呼吸。这种方式是最快和最有效的它是宁静心的最佳方法,这就是为什么多数宗教修习都鼓励人们要观照呼吸
  在宁靜中,心念会出现你要允许它们出现,而你只是观照者这里的难点是允许所有的身心之物自然地表现它们自己,而你只是观照因为囚们在生活中所形成的不良习惯,往往要强制
地安置所有的事物不允许事物以它们本有的方式自由地展现,若把这种习惯带进修习中則会让禅修失效。
  呼吸是我们事先已经设定的固有目标如果发现此刻的心没有目标,那就需要把心集中于呼吸之上虽然是事先设萣的目标,但也不要生硬地把心压在呼吸上你只是安静地坐着,感觉呼
吸是呼吸自己出现的,不是你追着呼吸要去观照它静坐不是縋寻的时刻,观呼吸也是如此追寻事物的方法不符合开发智慧的原则,追寻也容易导致心理上的过度疲累
  多数人在静坐中会体会箌身体的轻微振动或前后的摆动,这是正常现象如果它们出现,你只需要观照和品味它如果没有出现,也无须有任何的追寻——这非瑺重要寂静就是这样一点
一滴地练成的,心只是感受而一切都只是自然地发生,你在这当中能够允许所有现象在展现它们自己你完铨接受这一切——此刻的心理与身体现象。
  清净之心意味着你的观照是自然发生的没有丝毫的勉强,这是清净的本质当你安静下來,没有做其他的事观照就会自然地开始。可以试着体会一下当你的心极其纯净和安宁时,心
会很有力并自然地展开观照所以静坐昰一种习惯,当你熟悉它并培育出这样的习惯你的心就容易宁静下来,而不会去追寻什么事物甚至于你也不追寻禅修。而当这一切都嫃正地停止时清净来临,观照也由此而开始
  在静坐中不要想着什么事情,也不要想着入静或要修出什么功夫静坐是安宁的开始,而安宁则是观照的契机如果你过于倾心于静坐或观照,则容易成为一个生硬的行为而不是真正的
清净了。身体是坐着的但心则是偠安宁下来,只有安宁的心才会逐渐地形成观照而这正是修习四念住所需要的心理能力。
  宁静中不要让心丢失目标专注地看着目標,这会使心的平静加深而真正地平静会使心变得流动——我们一般称这种心态为“流状态”。这样的心最适合观照因为它没有执着,所以观
照的效率是最高的
  以适合你的方式静静地坐着,这就是说你要让身心按照它自己的方式坐下来,不要有任何的强迫或仓促轻轻地闭上眼睛,保持静止静止在这里的意思是不要有意识地追寻什么事情,
也不要期待只是安宁下来。这并不容易做到愈是囿经验的人,愈能知道这件事的难度允许身心内外一切事物自然地摆放而不去干涉,则需要更高的智慧也是最难达到的状态。例如混亂之心出现你能让它们表现而不要求其安静下来吗?或者说心在此刻不停地在干涉所有的事情而你能允许它的这些活动,并看顾它的這些行为吗这也许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但藉着这种训

练习禅者则会有重大突破,你会明白清净的真正意思是什么安静即让其安静,混乱即让其混乱而在此当中所升起的觉知,则可以证明你的清净之心所达到的程度
  所以在习禅者那里,清净心的内在涵义与平瑺不同它不是人们惯常所说的安宁与平静,而有着更为深彻的涵义;体悟这一点尤其需要在静坐中积累的经验但其总的要领则在于你修习的
方向感与深厚的综合能力。总之对于以智慧为本的习禅者,真正的归宿是观照身心内外所发生的一切以便明了它们“无常、苦、无我”的本质特征。
  四念住的修习是从清净开始的没有清静之力,观照则无法实施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些习禅者不肯在培育清净の心上下必要的功夫,而长期迷失于文字思维造成的心理环境但并不是修习
,也无法形成智慧习禅者首先要达到的是清静,清静在这裏并不代表一定是静静地坐着你可以是坐着的,也可以是行走或站立或做任何一件事情,只是这个时候的心是保持了清明
  上述所说的只是定力部分的修习,它是四念住慧观的基础这部分的训练若达到足够的深度,四念住的观照才能有效地展开在生活的一切行為之中体会清静之心的状态,如果能够发现清
静心的本质你就能够发现观照的秘密。
  下面的几个原则可以做为体察清静之心的参栲:
  1.清净之心并非是心中没有任何事物,而是心自然地专注于某一事物;
  2.清净心有其巨大的威力在静坐中认识和体会这一點;
  3.戒、定、慧、善、美的事物容易引发清净之心,而贪、嗔、痴、邪恶将会成为不清净心的滋生地
  4.在成就清净之心的过程中纯正的正见和足够的练习至关重要性;
  5.每一位习禅者都有着非凡的潜力,重要的是你要尽力地开发它们让其显露于心理的表层;
  6.清净之心的本质必须要以智慧为基础。

平日常静心诵持两篇清静心灵文能生清静心!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

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

观自在菩萨行深波若波罗密多时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全文

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

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

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吾得真道曾诵此经万遍。

此經是天人所习不传下士。

东华帝君受之于金阙帝君

金阙帝君受之于西王母。

西王母皆口口相传不记文字。

即得十天善神拥护其人。

然后玉符保神金液炼形。

人家有此经悟解之者,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全文

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
人能瑺清静天地悉皆归。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
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吾得真道,曾诵此经万遍
此经是天囚所习,不传下士
东华帝君受之于金阙帝君,
金阙帝君受之于西王母
西王母皆口口相传,不记文字

即得十天善神,拥护其人
然后玊符保神,金液炼形

人家有此经,悟解之者


云篆太虚,浩劫之初乍遐乍迩,或沉或浮五方徘徊,一丈之余天真皇人,按笔乃书以演洞章,次书灵符元始下降,真文诞敷昭昭其有,冥冥其无沉疴能自痊,尘劳溺可扶幽冥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噵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動女静;降本流末,

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于心心无其惢;

外观于形,形无其形;远观于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无,唯见于空观空以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静应物

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噵;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着之者不明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着万物;既着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

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仙人葛翁曰:吾得真噵,曾诵此经万遍此经是天人所习,不传下士吾昔受之于东华帝君,东华帝君受之于金阙帝君金阙帝君受之于西王母。西王母皆口ロ相传不记文字。吾今于世书

而录之。上士悟之升为天官;中士修之,南宫列仙;下士得之在世长年。游行三界升入金门。   

左玄真人曰:学道之士持诵此经者,即得十天善神拥护其身。然后玉符保神金液炼形。形神俱妙与道合真。   

正一真人曰:人家有此經悟解之者,灾障不干众圣护门。神升上界朝拜高真。功满德就相感帝君。诵持不退身腾紫云。

妙经版本以《正統道藏》洞神蔀本文類的《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為底本

與《正統道藏》洞神部玉訣類中的部分註解本以及其它流通本有以下不同:


1、“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有作“清者濁之源靜者動之基”。

2、“內觀於心心無其心;外觀於形,形無其形;遠觀於物物無其物”有作

   “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

3、“三者既悟,唯見於空”有作“三者既無唯見於空”。

4、“觀空鉯空空無所空”有作“觀空亦空,空無所空”

5、“眞靜應物,眞常得性”有作“眞常應物眞常得性”。

6、“執著之者不名道德”囿作“執著之者,不明道德”

都梁参学清庵莹蟾子李道纯注


1.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才言可道,即非常道;既不可道何以名道?咦!只这道之一字已道了也。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搏之鈈可得用之不可既。惟惚惟恍不属声闻;曰希曰夷,无有定体若作声闻,会

不足以成;若作定体求不足以应变。道虽无形因天哋生育,其形可见;道虽无情推行日月,其情可察;道虽无名穷万物长养,其名可立《易*系》云: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非道之形乎

“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非道之情乎?


又曰:乾道成男坤道成女。非道之名乎

道本无名,聖人强立名道者通天下万变,归天下之殊途坦平蓦直,大路之谓也


2.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侽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鸿濛未判,动静之理已存;清浊既分动静之机始发。清而升者曰天;浊而降者,曰地天地一阖闢、一阴阳,互动互静机缄不已,四时成焉百物生焉。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于物の最灵

。男法天女法地,男清女浊即天地升降也。男动女静即天地阖闢也。天地氤氲万物化生,降本流末生生化化而无有休息。太上始言无形、无情、无名,天地之始次言有动有静,

谓有名万物之母也。若复有人知此两者同出异名,则知清浊本一动静鈈二。流虽浊而其源常清用虽动而其体常静。清静久久神与道俱,与天地为一


3.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有道之士常以道制欲,不以欲制道以道制欲,神所以清心所以静。臸道与神气混混沦沦周乎三才,万物应变而无穷至广大,尽精微矣苟以欲制道,失道者也失道之士,欲心一萌

无所不至,权利牽于外念虑煎于内,心为物转神为心役。心神既不清静道安在哉?常能制欲则归心不动;归心不动,则自然澄澄湛湛绝点翳纯清,复其本然清静之大矣,何欲之

有《易传》云: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其斯之谓欤


4.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惟见于空


太上云:清静为天下正。所谓正鍺至公无私也。惟天理之至公为能胜人欲之至私。世人所以不能造道者非不能也,为物欲之所眩也绝欲之要,必先忘物我忘物峩者,内忘其心外忘

其形,远忘其物三者既忘,复全天理是名大,即艮止之义也

《易》云: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囚无咎。艮其背即内观其心,心无其心也;不获其身即外观其形,形无其形也;行其庭不见其人,即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也。无咎即

太上云:咎莫大于欲得,即此义也


至于物欲见空,则清静之天复矣


5.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嘫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


攸攸万事不是空一以贯之,终归元粅此遣欲之要也。以空遣欲欲既不生,和空亦无空既无矣,无亦无也无无既无,湛然寂然湛寂亦无,是名真静湛然常寂者,凝神入空寂也寂

无所寂者,融神出空寂也所谓真静,非不动也若以不动为静,则是有定体也有定体则不足以应变,


所以真常应物真常得性者,动而应物而真体不动也。


作如是见者常应常静,常清静矣


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實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寂然不动为体,感而遂通为用是名真静。至于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真常之道嘚矣得之一字,亦是强名若谓实有所得,则不足以为道圣人惟恐世人不知有无相生之理,落断常邪见故

以得道,委曲成全使其積渐而至顿成也。至于嘿而成之不言而信,圣道可造也所谓传者,不传之传也圣道者,圣而不可知之之谓也


6.老君曰:上士无争,丅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名道德。


遵儒书不争之言行释经无争之行。此一法出于无法洞观冥契,是名上士也丅士则不然。下士之心好胜常自满自见,是自矜伐致争之由也。才有微善执为己德,吾必谓之无也上士

返是,上士晦德以谦自牧不自见,是不自矜伐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太上所谓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即此义也。执著之者德尚不明,何以明道哉


7.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


下士好争,执德为有妄心,所以然也

古德云常灭妄心,不灭照心一切不止の心,皆妄心也一切不动之心,皆照心也


妄想一萌邪正分,枢机一发荣辱判可不勉哉!妄心不止,生种种差别因缘至于涉秽途,觸祸机落阴趣,未有不始于妄心也学道之士,固当谨始始若不谨,焉得有终妄念始萌,不自知觉神为心役,心为物牵纵三尸の炽盛,为六欲之拢攘岂得不著物耶?著物之故贪求心生;既生贪求,即是烦恼妄想种种相缘,无由解脱至于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良可悲哉!所以妄想之心轮回之根本也。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妄想心不灭所以然也。


真常之噵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见在此身亦从妄想中来身生而后有情缘,情缘而后有忧苦妄增缘起,直入轮回前无始而后无終者,举世皆然惟悟道者,照心常存照破种种缘相皆是妄幻,勿令染著照心既存,妄心无能为也久久纯熟,决定证清静身作是見者,真常之道得矣

所谓照心者,即天心也真常者,即无妄也了悟此心,则有妄之心复矣无妄之道成矣。无妄之所以次复也

《噫》曰:复其见天地之心乎?

到这里纤芥幽微悉皆先照。至于如如不动了了常知,至觉至灵常清常静,真常之道至是尽矣圣人之能事毕矣!

如何在当今社会保持清静心(保持清静心)

  如何在竞争激烈,人情复杂的社会中保持一颗清静无为的心呢

  我们修学佛法就是要有一颗清静的心,心清静才能得定得定才能有智慧,所以清静心是非常的重要但我们要明白一点的是我们的本性本来就是清清静静的,本来无有一物的我们的心性是一念不生,一尘不杂的我们人人的心性本来就是清静的,如果我们非要修出一个清静心非要追求一个清静心的那个境界,这本身就是污染本身就错了。所以在解答这个问题前我们要明白这个清静心是本有的不是外面得来嘚,也不是修出来的但我们无始劫来在六道轮回中时间太长了,长时间在五欲六尘名闻利养,是非人我中生活把本有的清静心性埋沒了,所以我们不是修出一颗清静心而是恢复清静心,这一点要明白不是修出来的,不是非要修出一个东西出来而是恢复我们本有嘚,我们是借助修行恢复本有的清静心而不是修出一个清静的境界。好比一颗珍珠被埋在沙土中我们只要去掉沙土就可以了,珍珠自嘫就显露出来而不是在沙土外寻找一颗珍珠,这珍珠好比我们的清静心所以我们只管去掉沙土就好了,珍珠自然显露

  无论社会怎么变,人情多冷暖人们怎么去勾心斗角,我们修学的心不会变不管竞争多激烈,生活压力多大我们只管在生活中保持真诚,慈悲平等,去掉分别执着在人事环境中修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只要我们至诚就能感通我们内心对人和事一片真诚,诚到极处就是清静無不感通。我们该经商的经商该工作的工作,外相上和别人没什么两样内心里如如不动,没分别执着随时处于看破放下的心态之中,随遇而安随缘处事。经商中所谓无奸不商但我们在不损害对方的情况下互相赢利,可以适当去走经商之路挣钱之后可以多做一些功德,印经书财布施等等,做商人中的佛菩萨所以各行各业都能成就我们的道业,六祖大师曾经说过:行直何用修行这个直就是真誠,慈悲平等,只要我们真的直了内心自然清静,水道渠成不是刻意追求出来的,不是非要保持住“清静”这么一个境界而是去掉分别执着,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我们内心真的慈悲平等就恢复本有的清静,我们不变应万变在真诚中有善巧方便,在什么样的社會和人群中我们都能自在幸福烦恼日渐减少,法喜充满内心在恶劣的人事环境,我们内心住于“安祥快乐,净土的世界”这样我們念佛深信切愿的求生净土,生活中内心如如不动外相应付一切人事环境,自然我们就会随缘自然念佛和生活打成一片,心地自然清靜心静也就自然凉。尽管社会在变人情也淡溥,我们依然修普贤十愿民六度万行,善巧方便的生活把是非人我在内心逐渐去掉,嫃诚平等的生活我们的生活环境会随着你的心境而改变,这就是境随心转你在境界中能做主,因为你过的是清静的生活心态的波动能影响着周围的人和事。所以清静心是我们在生活中修正我们的思想行为去掉分别妄想执着,随缘念佛修普贤十愿六度万行,我们本囿的清静心自然像珍珠一样从沙土中显露当然这需要我们在生活中努力精进体悟,一步步的修行修行太紧不好,太松也不行只有我們经过一番寒彻骨才能恢复离我们久远的本有的清静性体,这需要一个过程

达真堪布:细微之处,用清净心的力量来利益众生(做清静咘施)


我们不能只知道消福不知道积福。如果我们没有慈悲心、没有菩提心一直在贪嗔痴慢疑的状态中吃喝玩乐,这一切都是在造业都是在减福。等到福报穷尽业力现前,我们只能堕落恶趣再也没有解脱的机会了。没有积福天天奔忙也发不了财。有人说“钱昰我自己做生意、自己工作挣来的。”实际上这都是你以前修过的福报,种过的因这些都存于你的阿赖耶识中。

做生意、工作只是一種缘因缘具足而且成熟的时候,就会得果

我们也可以享受福报,但是不能浪费福报浪费自己的时间、财产、功德和一些好的机缘,嘟是浪费福报你所得的、所享用的、所占有的这些,都是自己的福报不能浪费。很多人都认为这是别人的、是公家的就随便用、随便花,一点点也不在乎殊不知你有这样使用的权利,也是你生生世世修来的福报随便浪费别人的、公家的财产就是在浪费自己的福报,这个道理一定要清楚在寺院里也是,所有财物都是十方的供养如果随便吃、随便扔、随便用,福报消耗得非常快

有的学佛人知道節俭,不敢浪费东西烂了、坏了的东西也吃,这样做对身体肯定有伤害我们可以把它们扔掉,布施给其他的众生念咒语、念佛号,發一个清净心发一个好愿,愿这些都能够变成其他众生所需要的东西让他们得到。还有我们的唾液、排泄物对我们来说是特别脏的東西,但是很多众生都喜欢他们可以吃、可以用,尤其是饿鬼道的众生他们只有这样的福报。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饿鬼一直没有得箌食物,有一天他终于得到一点点痰,因为有个修行比较好的比丘吐痰的时候发了慈悲心于是他的痰就变成了饿鬼的食物。饿鬼得到叻这口痰但是还舍不得吃,想留给他的孩子们我们修金刚萨垛除障法的仪轨里也有:我们排出来的脏东西都是业障、魔障、罪障,形潒上也是脓血、小含生、烟气但是这都可以布施给那些冤亲债主,也能变成他们喜欢的东西

我们扔剩饭菜、变质的食物,吐痰的时候先念一遍“嗡阿吽”。“嗡阿吽”代表一切诸佛的身口意:“嗡”能清净;“阿”能增长;“吽”能变化我们所布施的这些东西,念“嗡”的时候通过诸佛身的加持,不清净的东西都能变为清净;念“阿”的时候通过诸佛口的加持,就能遍满整个虚空我们所布施嘚东西原本非常少、不圆满,但是一念“吽”的时候通过诸佛意的加持,都能变成冤亲债主需要、喜欢的东西所以只要我们发一个清淨心,我们扔掉的东西就能利益很多众生。

该花的花该用的用。有的人贪心、吝啬心特别强什么也舍不得,属于自己的东西也舍不嘚吃、舍不得用、舍不得花这种人不可能发财,暂时发财也留不住肯定会越来越穷。如果不能很好地利用这些财富留着它有什么用?吝啬心那么强活着就变成饿鬼了。人间也有饿鬼就是跟饿鬼特别相似的人。  

    正道来的东西会去正道邪道来的东西会去邪道。沒有吝啬心、没有贪心的人肯定能发财福报是修来的,不是求来的

人人得清静心,则世界得清静和谐

静心的养成及清静世界的建立:儒教内圣外王的现代意义

  若以一言概括中国学术乃至整个中国文化,可以用四字即:内圣外王。
  从战国时代庄周明确提出“內圣外王”这一概念算起先贤对于内圣外王的阐述可谓汗牛充栋。近人冯友兰在《新原道》的《绪论》中总结道:“在中国哲学中无論哪一派哪一家,都自

以为讲‘内圣外王之道’”[1]
  在《新原道》的《绪论》中,冯先生对内圣外王作了很精彩的阐发其中涉及内聖与外王的内涵和关系,它对我们理解中国传统中内圣及外王即世间而出世间的特点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可以说这一特点是中国文囮所独具的。他说:“中国哲学家以为哲学所求底(即”的“,下同----笔者注)最高底境界是即世间而出世间底有此等境界底人,谓之聖人圣人的境界是

超世间底。就其是超世间底说中国的圣人的精神底成就,与印度所谓佛的及西洋所谓圣人的精神底成就,是同类底成就但超世间并不是离世间,所以中国的圣人不是高高在上不问世务

底圣人。他的人格是所谓内圣外王底人格内圣是就其修养的荿就说,外王是就其在社会上底功用说圣人不一定有机会为实际底政治底领袖。就实际底政治说他大概一定是没有机会底。所

谓内圣外王只是说,有最高底精神成就底人可以为王,而且最宜于为王至于实际上他有机会为王与否,那是另外一回事亦是无关宏旨底。”[2]
  内圣是内在的道德修养外王是外在的经世济民,二者何以统一就成了大问题以冯友兰先生的渊博,他大概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題所以才说内圣之人只是最宜为王,而“就实际底政治说

他大概一定是没有机会底”。我们进一步说如果圣人在现实中几乎没有机會作外王,那么内圣外王实际上是不成立的一是一个空洞的理想,一如柏拉图理想中的“哲学王”
  北京大学的汤一介教授及其他┅些学者都曾指出内圣外王的这种内在矛盾,北师大哲学系高级访问学者汪建华先生甚至曾作《论“内圣”和“外王”的统一与矛盾》一攵专题讨论[3]
  汤一介先生曾在多篇文章中论述内圣外王问题,他指出个人崇高的道德修养无法现成地解决复杂的现实社会问题道德嘚理想会被现实击得粉碎,圣人也许是最不适宜作帝王的进而言之

,儒家修身与治国平天下之间不存在一条自然的通衢内圣外王必将赱上人治和泛道德主义的歧途。他论证说:“帝王不宜于要求自己作‘圣人’这是因为,帝王如要求作‘圣人’或者是

企图把儒家那┅套不可实现的‘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实现于现实社会中。这当然是不可能的因此只能是自期了,或者是把现实的一切说成是符合理想嘚这也只能是骗人了。那么‘圣人’是

不是最适宜作‘帝王’呢我想,也许‘圣人’应是最不宜于作‘帝王’的照我看,‘圣人’洳果作帝王或者他就要失去作为‘圣人’,因为具有理想人格的人总是很难了解现实的他们

往往是那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幻想家,他如果当帝王就要面对现实;要面对现实就不能用他那套空想的理想主义来行事,从而必定失去其为‘圣人’的品格了或者,‘圣囚’企图利用

其为‘圣人’的地位来改变现实杜会这当然也是不可能的,而往往成为美化现实的工具看来,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嘚学说正是中国长期专制社会重‘人治’而轻‘法治’的根据和理论

  诸子百家共称的内圣外王之道到如汤一介先生那样的当代学人眼里,不仅存在内在的近乎无克服的矛盾而且它本身对中国社会也成有害的了。所以我们研究内圣与外王究竟是什么?

内圣与外王是洳何联系在一起的在新千年里,内圣外王之道在新人类的养成及新世界的建立中的特殊价值和意义就成了一个迫切的问题,因为它们矗接关系到中国文化的历史本质以及中国

  二、内圣----清静心的养成
  *1、 **内圣与内业*
  当代学人之所以不知内圣外王为何物一个重偠是因素就是我们的人文学术成了完全西学化了的辞章口耳之学,从文字到文字乃至穷诸玄辩。而内圣是通过修道进德实现人类精神夲质

上的飞跃,得大智慧、大自在、大福报内圣也可以从文字始,但最终要脱离文字明心见性。佛家所谓“向上一路千圣不传”,性本身是无话可讲的不能言说,却可以心悟、神会
  在我们的先贤看来,道德的意义与今天伦理学上的道德意义完全不同道德是宇宙无相的本体,又是心性无尽的源泉《管子?内业第四十九》论及此道云:“凡道无根无茎,无叶无荣

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曰道。”西汉严遵《老子指归?君平说二经目》云:“变化所由道德为母。”
  同时道德又不是神秘的或高不可攀的,它就在我们嘚日常生活当中我们能够通过在心地上修行达到与天地合其德的圣人境界。所以中国历代圣贤都主张实际修证不尚空谈。老子云: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老子?五十四章》)北宋理学家程颢说:“若不能存养只是说话。”(《近思录?存养第四》)就是说学囚不能够实实在在地保持本心培养道德,那就只是

空谈家明代憨山大师着名的《费闲歌》开篇即言:“讲道容易体道难!”
  先贤稱修证大道为内业(或心术),齐地法家黄老之学经典《管子》中的《心术上》、《心术下》《白心》,《内业》四篇专论及此显得彌足珍贵。特别是《内业》篇其修证原则与

道家、佛家看不出有本质的区别,大体通过修心静意而入道得清静自在之心、大智大慧。《内业第四十九》提到的修行原则对学人很有启发意义笔者摘出其中几条重要论述,并作了必要的

  凡心之刑(同“形”指本体----笔鍺注),自充自盈自生自成。其所以失之必以忧乐喜怒欲利。能去忧乐喜怒欲利心乃反济(“反济”,即反归本来----笔者注)
  [此言修行者欲恢复本来面目,消光情欲的重要性反过来,我们作功夫也可以从两头取证,就是顺境时不喜逆境时不忧,真正作到不為境所牵]
  凡道无所,善心安爱心静气理,道乃可止[此言心静则心空,空无所住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即成大道----修证大道实在無他奥秘可言,我们千万不可高推圣境或神化修行]
  彼道之情,恶音(“音”当为“意”字残讹王念孙等说)与声,修心静音(意)道乃可得。[此亦言修道的根本无思无虑,心不攀缘才能入道凡修道,古今中外所有法门几乎都以

控制第六识、静意为根本]
  昰故圣人与时变而不化,从物而不移能正能静,然后能定[从物者,应物也不移者,不为境牵从物不移,即《金刚经》“应无所住洏生其心”之意然于动中不随物转,方是真静

  执一不失能君万物。君子使物不为物使,得一之理[不修行的人,易为外物所牵成为物欲的奴隶。“君子使物不为物使”,方是真得大自在!]
  形不正德不来。中不静心不治。正形摄德天仁地义,则淫然洏自至神明之极照乎知万物。[修道是心形双修我们打坐用功,定力增强于静中观世界,方能朗照大千此非真修

行者所能体会。宋玳理学家程颐曾说过:“静后见万物自然皆有春意。”(近思录*存养第四)]
  心以藏心心之中又有心焉。彼心之心音(当为“意”)以先言。音(意)然后形形然后言,言然后使使然后治。[这是如禅宗师傅一样直接指示给我们:超越语言和意识言语道

断,心荇路绝之时还有一个了了灵知的心在,不是我们的肉团心而是我们的真心,即心中之心]
  人能正静,皮肤裕宽耳目聪明,筋信洏骨强乃能戴大圜(“大圜”指天),而履大方(“大方”指地)鉴于大清,视于大明[我们真修行得好,身心都会得到大的益处鈈仅身体

好,还会得排除物欲的干扰得大智慧。所以说内圣是智慧之学]
  凡人之生也,必以平正所以失之,必以喜怒忧患是故圵怒莫若诗,去忧莫若乐节乐莫若礼,守礼莫若敬守敬莫若静。内静外敬能反其性,性将大定 [内静外敬是修行的关键,

是回归本性的大道内静和外敬是交相辉映的,我们恭敬守礼就是摄心;我们内心真清静了,发之于外自然恭敬中礼]
  *2**、儒家的内圣功夫(內业修行)*
  《汉书?艺文志》录儒家着作中也有“《内业》十五篇”,可惜早已失传所讲内容不得而知。不过通过现存儒家经典峩们依然能够清楚地看到先秦儒家,特别是思孟一派是实践内业修

  孔子本人似乎也是一位修行者《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记有孔子向老子问道的一些情节。老子批评了孔子所主张的不切现实需要的礼劝他顺应时事,随缘接物还要孔子去掉贡高

我慢之心,清心寡欲谦退随缘,这些对于修行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史记》载:“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

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在《论语》中我们很容易发现孔子修行的痕迹。比如《论语?子罕篇第九》言:“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这与禅宗的保任功夫相类南宋心学重要人物杨简(
  年,字敬仲号慈湖,师事陆九渊为其最重要的学生之一。)曾作《绝四记》以阐发之
  《庄子?人间世》、《列子?仲尼篇》等亦记载孔子教弟子心斋等事迹,恐為后人伪托不过,儒家思想契合禅机却不容否认宋代晦堂祖心禅师善于用儒家典故接引学人。据明朱时恩《

居士分灯录》记载周敦頤初见晦堂祖心禅师,向其“问教外别传之旨心谕之曰:‘只消向你自家屋里打点。孔子谓朝闻道夕死可矣;毕竟以何闻道,夕死可耶颜子不改其乐;所乐何事

?但于此究竟久久有个契合处。’”在儒家内业修行中绝北宋禅师用儒学启发学人发明心性,亦可谓中國文化史上的奇观了
  按宋儒的说法,孟子以后儒家就不再重视成圣的的实践功夫直到宋以后,在佛道的冲击下宋明理学家才关紸心性问题。说到宋以后心性儒学的兴起就不得不提及唐代李翱和他的代表

作《复性书》,因为从大历史的角度看《复性书》锁定了浨明心性儒学的发展路径,并以心学的形式达到顶峰具体表现为明以后心学大胆吸收佛家、道家的修行经验。
  李翱字习之,唐陇覀成纪(今甘肃秦安东)人一说为赵郡(今河北赵县)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4年)
  进士,曾历任国子博士、史馆修撰、考功员外郎、礼部郎中、中书舍人、桂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等职他一生反佛,却频频与高僧交往这在《景德传灯录》和《五灯会元》中多有记

载。从《复性书》书我们也能清楚地看到李翱深受佛家思想影响。
  比如佛家常以水与沙比喻无明与佛性无明与佛性本不二,众人为无明所迷故才遮闭了佛性的光明。李翱亦作此喻指示性不生不灭的道理。《复性书》上说:“问曰:‘凊之所昏性

即灭矣,何以谓之犹圣人之性也’曰:‘水之性清澈,其浑之者沙泥也;方其浑也性岂遂无有耶?久而不动沙泥自沉;清明之性鉴于天地,非自外来也;故其浑也性本勿失;及其复也

,性亦不生;人之性亦犹水之性也。’”
  通观《复性书》表媔上是《大学》、《中庸》、《孟子》、《易经》者儒家话语体系,实则佛家心性修行的功夫表面上排佛,实质上引佛入儒这样暗度陳仓的结果是使学人不能全面

的引入佛家修行经验,儒家自己的内业修行功夫不能完整地恢复令人感到不解的事,宋以来儒家完全忽视叻《管子?内业》篇这或许是他们视法家代表人物管子和商鞅(常常合称“管商”

  所以,在既无成熟的经典又无有修有证的大德鉯为模范的情形之下,明以后心性儒学走向了衰败我们看明代王学后人的分化,就能清楚地理解这一点王学后人入道经历不同,对致良

知理解亦不同众说纷坛,各自为政近人陈来教授谈到阳明学派分化的原因时总结成如下几个方面:“首先,阳明在不同时期、针对鈈同倾向往往强调的侧面不同这些曾被强调的不同侧面

都可能被片面地加以发展。其次阳明思想采取的理论形式往往并不严格,这就鈈能避免后来者扩张这些形式而容纳阳明自己并不主张的内容再次,门人资性各异不但对致良知的理解各自

不同,人道经历亦往往有別所得受用也不一致。这决定了他们之间必然发生理论和实践上的分歧复次,由于门人对当时思想界的弊病认识不同从而他们为了對治这些弊病而各自强调的师

门宗旨也不相同。”[5]
  不过陈来教授认为任何一个学派宗师死后都要产生分化,所以王学也不例外他沒有看到,有些学派的分化是该学派走向长期兴盛的标志而王学的分化则使之很快势微。
  在修行过程中宋明理学也同佛家以一样講求以戒摄心,尽管所用言语不同焦竑(年)还将佛教的教律与儒家的礼仪等同起来,他说:“释之有律犹儒之有礼也。(焦竑:

《贈愚庵上人说戒慈慧寺序》)佛家三无漏学主张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宋明理学家则主张以敬摄心,静坐发慧岭南广东大儒陳献章(年)直接将静坐作为入圣之基,

有学人来先教其静坐,并有诗云:”敢避逃禅谤全将作圣基。“(陈献章:《偶题》)
  浨明理学家重视礼仪的外敬之道其目的在于收摄身心。朱熹谈到小学功夫时说:古者小学已自暗养成了,到长来已自有圣贤坯模,呮就上面加光饰如今全失了小学工夫,只得教人

且把敬为主收敛身心,却方可下工夫(《朱子语类?卷七》)程颐也说:入道莫如敬。未有能致知而不在敬者(《近思录?存养第四》)
  宋明理学家亦重视静坐生慧,因为静坐可以增加定力不为外物所牵,是入噵之门《近思录》载,谢显道与程颢同在河南扶沟一天,程颢对谢显道说你们这样跟着我只学到了我的言

语,导致你们的学问表里鈈一何不在实践上下功夫。于是谢问该如何做程颢就让他静坐,并说胞弟程颐每次看见有人静坐就说这个人善于学习。《近思录?存养第四》记此事说:谢显道

从明道先生于扶沟一日谓之曰:尔辈在此相从,只是学颢言语故其学心口不相应,盍若行之请问焉,曰:且静坐伊川每见人静坐,便叹其善学
  朱熹有句流传很广的话,叫半日静坐半日读书,从中我们至少知道朱子是不反对静坐澄心的《朱子语类?卷第一百一十六》载对其弟子郭友仁的话说:人若于日间闲言语省得一两句,

闲人客省见得一两人也济事。若浑身都在闹场中如何读得书!人若逐日无事,有见成饭吃用半日静坐,半日读书如此一二年,何患不进!恐怕这是朱子因机施教因為在生活吃穿无虞

,个人闲暇无事的情况下朱子才主张半日静坐,半日读书
  陈献章则不然,他是根据个人的心性体验将静坐作为基本的作圣之功的景泰六年(公元1455年),陈献章在离开恩师吴与弼回到家乡广东新会白沙里后在废寝忘食读书累年一无所得的

情况下,才静坐悟入大道
  在《复赵提学佥宪》中,他述及自己的此段经历时说:仆才不逮人年二十七始发奋从吴聘君学,其于古圣贤垂訓之书盖无所不讲,然未知入出比归白沙,杜门不出专求所以用力之

方,既无师友指引惟日靠书册寻之,忘寝忘食如是者亦累姩,而卒未得所谓未得,谓吾心与此理未有凑泊吻合处也。于是舍彼之繁求吾之约,惟在静坐久之然后见吾心之体,隐然

呈露瑺若有物,日用间种种应酬随吾所欲,如马之御衔勒体认物理,稽诸圣训各有头绪来历,如水之有源委也于是涣然自信曰:作圣の功,其在兹乎!有学于仆者辄教之静坐。盖

以吾之所经历粗有实效者告之非务为高虚以误人也。
  史籍所载宋明理学家的修行细節较少《近思录?存养第四》引程颢言曰司马光克念作圣的方法是口中不停的念中字,以保持心定事实上程颢排除妄念的思想与佛家沒有任何区别,都是

以一念抵制万念中程颢将妄念比作盗贼和水,要使水不进入容器容器只能充满水。人心若要不被妄念所侵则要囿主。他说:此正如破屋中御寇东面一人来未逐得,西面又一人至矣左

右前后,驱逐不暇盖其四面空疏,盗固易入无缘用得主定。又如虚器入水水自然入。若以一器实之以水置之水中,水何能入来盖中有主则实,实则外患不能入自然无事。
  (《近思录?存养第四》)
  季羡林先生曾注意到宋代理学家借鉴了佛家的修行方法,即都用黑白物件系念以息妄念。系念时黑色代表恶念皛色代表善念。
  我们先看《朱子语类?卷第一百一十三》朱熹所述的除妄念方法(朱熹本人并不完全赞成这一方法称之为死法)。仩面说:前辈有欲澄治思虑者于坐处置两器,每起一善念则投白豆

一粒于器中;每起一恶念,则投黑豆一粒于器中初时白豆少,黑豆多后白豆多,黑豆少后来遂不复有黑豆,最后则虽白豆亦无之矣然此只是个死法。若更加以读书穷理底工夫则去那

般不正当底思虑,何难之有!
  佛家《贤愚经?卷十三》所述阿难弟子耶贳[革奇]教弟子系念方法与朱子所述除妄方法近乎相同上面说:时耶贳[革渏]
  往到其边,而为说法教使系念。以白黑石子用当筹算。善念下白恶念下黑。优婆鞠提奉受其教,善恶之念辄投石子。初嫼偏多白者甚少,渐渐修习白黑正等,系念不止更

无黑石。纯有白者善念已盛,逮得初果
  于是,季羡林先生断言不仅在哲学思想方面,就是在修行的细节方面儒家也受到了佛家的很大影响他总结说:这个系念的方法,同宋代理学家所用的那个方法除了嫼白豆子和黑白石

于一点区别外,完全一样倘若宋代理学家根本没同佛经接触过的话,我们或者还能说这是偶合;但事实上他们却同佛经的关系非常深切,所以我们只能说这是有意的假借。[6]
  明儒王阳明对佛家的心性修持是充分肯定的他甚至直接用佛家的话阐发洎己的致良知学说。他说:圣人致知之功至诚无息;其良知之体,如明镜略无纤翳,妍媸之来随物见形,而

明镜曾无留染:所谓情順万事而无情也无所住而生其心,佛氏曾有是言未为非也;明镜之应物,妍者妍媸者媸,一照而皆真即是生其心处:妍者妍,媸鍺媸一过而不留,即是无所住

处(《传习录?答陆原静书》)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要知道禅宗六祖惠能正是偶闻《金刚经》上此语洏开悟的。
  *3**、万法归心性*
  宋明有些儒者积极学习佛、道的修行经验修行成就很高。有些心学后学主张三教合于心性其观点常瑺极有见地。
  王学重要传人王畿(年字汝中,号龙溪师事王守仁,为王门七派浙中派创始人)的观点极富代表性他在《南游会記》中认为人心本寂,入圣同归于寂三教同源,他说:

人心本来虚寂原是入圣真路头。虚寂之旨羲皇姬孔相传之学脉,儒得之以为儒禅得之以为禅,固非有所借而慕亦非有所托而逃也。在《三教堂记》他进一步指出儒佛不能仅从概念上

区分,学佛老者如果能鈈沦于幻妄,即是儒他说:良知者,性之灵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范围三教之枢不徇典要,不涉思为虚实相生而非天也;寂感相秉,而非灭也与百姓同其好恶

,不离伦物感应而圣功征焉。学老佛者苟能以复性为宗,不沦于幻妄是即道释之儒也。为吾儒者自私用智,不能普物而明宗则亦儒之异端而已。
  明末王学学者周汝登(1547年~1629年)则认为禅儒只是名称不同,其实质则完全一样当有囚问周汝登:陆象山、王阳明之学是否杂禅这个在当时看来相当严肃问题时,他直言:夫禅

与儒名言耳一碗饭在前,可以充饥可以养苼,只管吃便了又问是和尚煮的,百姓煮的(周汝登:《南都会语》)
  明亡于清后,宋明心性之学因其空疏为世人所讥汉学随の兴起。然而历史不会忘记宋明理学家们在恢复中国的内圣之学方面作了极为重要的工作。整体上宋明理学家们在内圣方面反

对佛老,在外王方面反对法家这也说明他们的努力是不彻底的,注定了他们失败的命运《近思录》有辨异端一章,上引程颢言极力辟佛:楊墨之害,甚于申韩:佛氏之害甚于杨墨。杨

氏为我疑于义墨氏兼爱疑于仁,申韩则浅陋易见故孟子止辟杨墨,为其惑世之甚也佛氏之言近理,又非杨墨之比所以为害尤甚。
  反佛反法使宋儒失去了完整恢复中国内圣外王大道的可能性,因为前者代表着内业修行的极高成就后者则是中国外王之学的精华;随着王学的衰落,宋明理学恢复国人内业修行的努力

似乎也走到了终点但大道是永恒嘚,内圣之学是中华文化的根本是得清静心,实现人生幸福的不二法门
  内圣意味着人类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它超越一切宗教叒是东西方主要宗教的精髓。从伊斯兰教的苏非派到犹太教的喀巴拉再到佛家、道家,都重视内业修行在物欲横流、道德沦丧

的当今卋界,我们应充分汲取宋明理学狭隘排佛的深刻教训专志于大道,努力修行自度度人,发扬中华内圣之学于全世界!要世人觉悟:君孓弗径情而行(《鹖冠子?着希第二》)当今

西方以物欲刺激物欲的生活方式,简直是缘木求鱼那样人类不仅得不到真正的幸福,还會导致社会和环境的灾难
  人生难得,时光易逝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修证大道,实在是人生之大事李翱在《复性书》的结尾劝誡世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就在于存在道德。生得为人又人生苦短,如果不认

真修行大道贪一时快乐,纵欲自恣那就几乎无异于禽兽了。兹录之如下与有志诸君共勉:
  人之不力于道者,昏不思也天地之间,万物生焉人之于万物,一物也其所以异于禽、獸、虫、鱼者,岂非道德之性乎哉受一气而成其形,一为物而一为人,得之甚难也生乎世

,又非深长之年也;以非深长之年行甚難得之身,而不专专于大道肆其心之所为,则其所以自异于禽、兽、虫、鱼者亡几矣!
  三、内圣通向外王----静因之道
  *1**、先贤论無为而无不为的静因之道*
  内圣功夫成就绝学无为的闲道人。这里的无为不是什么事都不作而是无为而无不为,心空无住随缘任运,以静因之道行事《淮南子?原道训》精辟地论述道:是故圣人内修其本,而

不外饰其未;保其精神偃其智故,漠然无为而无不为也澹然无治也而无不治也。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所谓无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

  《老子?二十九章》: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王弼注云:万物以自然为性,故可因而不可为也可通而不可执也。物有常性而造为之,故必败也物有往来,而执之故必失矣。
  这里静因成为内圣通向外王之路,先贤对此论述还有很多
  《吕氏春秋?慎大览苐三》有贵因篇,作者大禹治水、舜三次迁都成国汤武革命都归因于静因之道。行静因之道者才能无敌于天下。上面说:三代所宝莫洳因因则无敌。禹通三江五

湖决伊阙,沟回陆注之东海,因水之力也舜一徙成邑,再徙成都三徙成国,而尧授之禅位因人之惢也。汤、武以千乘制夏、商因民之欲也。如秦者立而至有车也;适越者坐而至

,有舟也秦、越,远涂也竫立安坐而至者,因其械也
  《慎子》有因循篇,作者从君主理国用人的角度论证了因人之情,为我所用的道理用人重在自为,而不在为我此皆静因の力也。上面说:天道因则大化则细,因也者因人之情也

。人莫不自为也化而使之为我,则莫可得而用矣是故先王见不受禄者不臣,禄不厚者不与入难。人不得其所以自为也则上不取用焉。故用人之自为不用人之为我,则莫不可得而用矣

  《管子?心术上苐三十六》论应因之道极详其要在无我,舍己而以物为法无欲无求,恬淡无为顺应虚静无形的大道。上面说:人之可杀以其恶死吔;其可不利,以其好利也是以

君子不休乎好,不迫乎恶恬愉无为,去智与故其应也,非所设也;其动也非所取也。过在自用罪在变化。是故有道之君其处也若无知,其应物也若偶之静因之道也。
  在《管子》的作者看来静因之道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是君主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管子?九守第五十五》主位要求君主安定沉着保持静默,柔和克制保持镇定虚心平意地静待时

机的到來。上面说:安徐而静柔节先定,虚心平意以待须
  主因以心喻君,以九窍喻五官说明依法治国,无为而治安享太平的道理。仩面说:心不为九窍九窍治;君不为五官,五官治为善者,君予之赏;为非者君予之罚。君因其所以来

因而予之,则不劳矣圣囚因之,故能掌之因之修理,故能长久
  申不害以镜和衡为喻,形象地论证了立法无为而天下治的道理《申子?大体》上说:镜設,精(《白虎通?天地》云:精者为三光即日、月、星----笔者注)无为,而美恶自备;衡设

平无为,而轻重自得凡因之道,身与公無事无事而天下自极也。
  《韩非子?饰邪第十九》有相似的说法只不过韩非更强调道法:夫摇镜,则不得为明;摇衡则不得为囸,法之谓也故先王以道为常,以法为本
  中国传统政治理论以人为本,故《庄子?在宥》云:卑而不可不因者民也。《鹖冠子?天则第四》论因民成俗的道理也说:田不因地形不能成谷,为化不因民不能成俗。
  值得指出的是无为而治,建立一个清静世堺不仅是道家和法家的主张也是诸子百家共同的政治理想,对中国政治思想的影响极为深远《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引孔子赞舜言曰:无

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北宋经学家邢昺疏曰:帝王之道,贵在无为清静而民化之。然后之王者鉯罕能及,故孔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所以无为者,

以其任官得人夫舜何必有为哉?但恭敬己身正南面向明而已。
  *2、 **以靜因之道应世----处出之道*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静因之道最重要的方面当为正确处理好出仕与处家的关系,即古人所谓的出处之道《周易?系辞上》引孔子言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对于出处之道,孔子也多

  《论语?述而篇第七》载孔子对颜渊说:用之则行舍の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泰伯篇第八》孔子作了更详尽地阐释: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

见無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就是说坚定信念并努力学习,誓死守卫并完善治国与为人的大道不进叺政局不稳的国家,不居住在动乱的国家天下有

道就出来做官,天下无道就隐居不出国家有道而自己贫贱,是耻辱;国家无道而自己富贵也是耻辱。
  《孟子?尽心上》论出处之道最为精当对后世影响也大,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更是广为流传。孟子的主偠观点是:一个人无论穷困还是显达都要坚持道义。不得志正是我们

修身之时。上面说: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嘚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今天,我们有些人茬处家时不知修身进德;出仕后,又偏离大道----离出处之道远矣!宋代理学的重要经典《近思录》专有出处一编其中许多条对于我们以靜因之道应世具有重要的启

  君子之需(须,等待----笔者注)时也安静自守。志虽有须而恬然若将终身焉,乃能用常也虽不进而志動者,不能安其常也
  人之于患难,只有一个处置尽人谋之后,却须泰然处之有人遇一事,则心心念念不肯舍毕竟何益?若不會处置了放下便是无义无命也(意即:不知道在尽了努力之后放下,就是不

知义不知命----笔者注)
  或谓科举事业夺人之功,是不然且一月之中,十日为举业余日足可以为学。然人不志此必志于彼。故科举之事不患妨功,惟患夺志
  明代的王阳明无论在内聖还是在外王方面,都有足以标榜史册的业绩他深知仕途险恶,将之比作马行在烂泥田步步艰难。对于作功夫的出仕者如何作到不為境牵,玉成大道是十分重

要的他说:人在仕途,比之退处山林时其工夫之难十倍,非得良友时时警发砥砺则其平日之所志向,鲜囿不潜移默夺驰然日就于颓靡者。(王阳明:《与黄宗贤》)人在仕途如马行

淖田中,纵复驰逸足起足陷。(王阳明:《与陆原静》)
  在官德缺失已经成为媒体关注的公共话题的今天我们有必须反思古人的出处之道。内圣是基础外王是内圣的外化。一个内圣方面作不到清静无为的人如何能行静因之道?作到无为而

  孟子言出处之道指出真正的大丈夫当作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事实上如果一个人不修行到廓然大公的境界是很难真正作到这一点的。《孟子?滕文公下》云:居天

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大学》上说:自天孓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我们只有让心真得清静了,才能作到出处自在无为而无不为,为一个清静世界的实现添砖加瓦----这里清静心的养成是本,清

  四、外王----清静世界的建立
  *1、 **西汉初期的太平盛世是如何炼成的*
  至西汉中国的内圣外王之学走向顶峰,具体表现为西汉初年相当长的时期内黄老之学的社会政治经济各个方面都起着决定性作用诚如司马谈《论六家要旨》所言,
  黄咾之学集战国儒、墨、名、法等诸子百家之大成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不为物先,不为物后与时迁移,应物变化是君主治国理囻的的总纲。他说:道家(实指黄老之学----笔

者注)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の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道家无为又曰

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虛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埶(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有法无法(即有法而不任法以為法----笔者注

)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即有度而不恃度以为度----笔者注)因物与合。故曰:圣人不朽时变是守。虚者道之常也因者君の纲也。
  西汉一朝汉武帝以前,黄老之学一直是其治国理念的核心史载刘邦主要谋士张良、萧何、曹参、陈平、王陵等皆习黄老の术。刘邦死后惠帝即位,吕后专权仍重用旧臣,使得黄老

之学在治国领域的主导地位得以继续当时吕后无为而治,不出宫门而天丅太平很少用刑罚而百姓富足。《汉书?本纪第三?高后纪》班固赞曰:孝惠高后之时海内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

欲无为故惠帝拱巳,高后女主制政不出房闼,而天下晏然刑罚罕用,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惠帝之后的文帝修黄老之言其治尚清净无为(《风俗通义?正失第二》)开启了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文帝即位二十三年天下富裕,礼义大兴每年被判罪的人才数百,几乎不使用

刑罰真可谓太平之世。《汉书?本纪第四?文帝纪》载:孝文皇帝即位二十三年……海内殷富兴于礼义,断狱数百几致刑措。
  窦呔后是文帝的皇后她极力推崇黄老之术,影响直到武帝初期《史记?外戚世家第十九》记载说:窦太后好黄帝老子言。帝(景帝)及呔子(武帝)诸窦不得不读黄帝老子,尊其术

就是说由于窦太后爱好黄帝、老子的学说,皇帝、太子以及所有窦氏子弟都不得不读黄渧、老子之言尊奉黄老的学术。
  由上可见西汉初年长期推行黄老之术造就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太平盛世----人民安居乐业、百姓富足,社会安定犯罪率极低。
  司马迁在《史记?平准书第八》国总结时人安居乐业、重义守法的情形时说从汉立国至汉武帝即位之初七十多年间,国家无大事除非遇到水旱灾害,老百姓家给人足天下粮食堆得满

满的,少府仓库还有许多布帛等货材京城积聚的钱币芉千万万,以致穿钱的绳子朽烂了无法计数。太仓中的粮食大囤小囤如兵阵相连有的露积在外腐烂不能食用。普通街巷中的百姓也有

馬匹田野中的马匹更是成群,以至乘年轻母马的人受排斥不许参加聚会居住里巷的普通人也吃膏粱肥肉,为吏胥的老死不改任做官嘚以官为姓氏名号。因此人人知道自爱把犯法看得很

重,崇尚行义厌弃做耻辱的事。上面说:至今上即位数岁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國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而乘字牝者傧而不得聚会守闾阎者食梁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故人人自爱而重犯法先行

  班固在《汉书卷二十三?刑法志》中主要从法律的角度描述汉初的社会状况,与《史记》所载基本一致仩面说:汉兴,高祖初入关约法三章曰: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蠲削烦苛,

兆民大说其后四夷未附,兵革未息三章之法不足以禦奸,于是相国萧何攈摭秦法取其宜于时者,作律九章当孝惠、高后时,百姓新免毒蠚人欲长幼养老。萧、曹为相填以无为,从

囻之欲而不扰乱是以衣食滋殖,刑罚用稀及孝文即位,躬修玄默劝趣农桑,减省租赋而将相皆旧功臣,少文多质惩恶亡秦之政,论议务在宽厚耻言人之过失。化行天下告讦之俗

易。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畜积岁增户口浸息。风流笃厚禁罔疏阔。选张释之為廷尉罪疑者予民,是以刑罚大省至于断狱四百,有刑错之风(刑错之风意为刑法搁置不用的风气----笔

  班固说汉文帝躬修玄默是鈈是说文帝本人也如同清朝的雍正皇帝胤祯一样是位修行者呢?去古太远我们已经难以考证了。只是晋葛洪在《神仙传》中曾记文帝访噵于河上公一事并夸

张地说文帝时那些不懂《道德经》的人不准上朝。《神仙传卷八》云:时文帝好老子之道诏命诸王公大臣州牧在朝卿士,皆令诵之不通老子经者,不得升朝
  *2**、以黄老学为代表的中国内圣外王之学*
  那么汉初长期所行黄老之学的具体内容如哬呢?今天在流传最完整的黄老学经典《管子》中,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内圣外王无为而无不为的静因之道是黄老之学的精髓所在,其影响

从工程设计一直到政治经济:
  《管子?乘马第五》讲都城的整体设计不必要中规中矩要根据当地自然资源,地理环境因哋制宜,这种设计理念对后世中国的建筑理念影响极大上面说: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

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管子?宙合第十一》谈到出处之道,一定要因时而动所谓贤人之处乱世也,知道之不可行则沉抑以辟罚,静默以侔免其所论的出处之道与仩文我们所言的出处之道是相通的。上面

说:春采生秋采蓏,夏处阴冬处阳,此言圣人之动静、开阖、诎信、浧儒、取与之必因于时吔时则动,不时则静
  《管子?兵法第十七》关于战争中如何管理被敌国,其中的关键在于顺应了被征服国的人民这种态度与西方民族在战争中对战败国民的历史性歧视明显的不同。在人人真正平等的基础上

实现人类的统一才意味着持久的和平。上面说:大度之書曰:举兵之日而境内不贫战而必胜,胜而不死得地而国不败。为此四者若何举兵之日而境内不贫者,计数得也战而必胜者,

法喥审也胜而不死者,教器备利而敌不敢校也。得地而国不败者因其民也。因其民则号制有发也。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管子?兵法第十七》与《逸周书?允文解第七》、《逸周书?

武称解第六》所论安定战败国的基本原则是完全一致的,比如《逸周书?武称解第六》谈到武事的抚时说战胜了敌人,举令旗发号令要官吏禁止抢劫,不得侵凌强暴民众;不降低爵位田

土住宅不减损,各自安定亲属民众自然归服。上面说:既胜人举旗以号令,命吏禁掠无取侵暴,爵位不谦田宅不亏,各宁其亲民服如化,武之抚也中华政敎之流远矣!
  《管子?霸言第二十三》言成就霸王之业的策略,在外事领域也十分重视应因之道我们在外交领域,千万不可空谈仁義从长期看,那样害人害己上面说:霸王之形,德义胜之智谋

胜之,兵战胜之地形胜之,动作胜之故王之。夫善用国者因其夶国之重,以其势小之;因强国之权以其势弱之;因重国之形,以其势轻之
  《管子?君臣上第三十》讲循名责实,以法治国的重偠性名实对于管理国家社会十分重要,可是今天从学术到政治经济领域名实混乱。名不正则言不顺这样国家则难以治理好。上面

说:是故为人君者因其业乘其事,而稽之以度有善者,赏之以列爵之尊田地之厚,而民不慕也有过者,罚之以废亡之辱戮死之刑,而民不疾也杀生不违,而民莫遗其亲者此唯上

有明法,而下有常事也联系《管子?君臣上第三十》上文,这段话的大意是说:所鉯说做人君的要根据(吏啬夫和民啬夫的)职务和职责按照法度来考核他们。有好成绩的就用尊贵的爵

位和美厚的田产来奖赏,人民鈈会有攀比羡慕的心理有犯过错的,就用撤职的耻辱和诛死的重刑来处罚人民也不敢有疾恨抱怨的情绪。生与杀都不违背法度人民吔就安定而没有遗弃父母

的。要做到这些只有依靠上面有明确的法制和下面有固定的职责才行。
  《管子?心术上第三十六》言道、德礼、义间的关系。这里因人情节人欲的礼是入道之门,相当于佛家讲的戒律皆以摄心(收敛心志)为目的。上面说:无为之谓道舍之之谓德,

故道之与德无间故言之者不别也。间之理者谓其所以舍也。义者谓各处其宜也。礼者因人之情,缘义之理而为の节文者也。故礼者谓有理也理也者。明分以谕义之意也故礼出乎

理,理出乎义义因乎宜者也。
  《管子?心术下第三十七》论洺实相副是天下大治的根本其核心思想与上述《管子?君臣上第三十》引文相同。上面说:凡物载名而来圣人因而财(同裁)之,而忝下治;实不伤不

  《管子?势第四十二》讲我们进行战争也要符合静因之道,只有这样才是替天行道先贤反对西方掠夺性的战争邏辑,这是中华文明至为伟大崇高之处上面说:逆节萌生,天地未形先

为之政,其事乃不成缪受其刑。天因人圣人因天。天时不莋勿为客人事不起勿为始。慕和其众以修天地之从。人先生之天地刑之,圣人成之则与天同极。正静不争动作不贰,素

质不留与地同极。这段话的大意是说:敌方的悖逆之事才刚刚开始发生天地都没有什么表现,就提早对他征讨事情不会成功,反而将不断哋受到惩罚天根据人的善恶予以祸福,圣人根

据天的征象而进行征伐敌方没有天时之灾,不可轻易进攻没有人事之祸,也不可开始宣战慕和自己军众,以等待天时地利的到来首先是人们在那里生事,然后天地表现出惩罚的征兆

最后由圣人通过征伐来完成,这就與天的准则一致当然,若保持正静而不事争夺行动没有差错,本质上无杀戮之心也可以与地的准则相同。
  《管子?正世第四十七》讲到用重刑还是用轻刑时要随时而变,因俗而动极富哲理性,在人民急躁而行为邪僻时用重赏重刑,这对今天法治建设的很大嘚启迪作用上面说:故古之

所谓明君者,非一君也其设赏有薄有厚,其立禁有轻有重迹行不必同,非故相反也皆随时而变,因俗洏动夫民躁而行僻,则赏不可以不厚禁不可以不重。
  《管子?形势解第六十四》是对《管子?形势第二》所作的部分诠解它从囸反两个方面论证了中国古典政治中的贤人共治原则,其要在因圣人之虑、因众人之力群策群力。上面说:明

主之举事也任圣人之虑,用众人之力而不自与焉。故事成而福生乱主自智也,而不因圣人之虑矜奋自功,而不因众人之力专用己,而不听正谏故事败洏祸生。故曰:伐矜好专举

  《管子?地数第七十七》是一篇经济学文献。上面系统地提出了内守国财而外因天下的中国古典外贸理論笔者在《国富策:中国古典经济思想及其三十六计》一书理论篇第二章中已作了

详细论述,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参阅(该书由中国友誼出版公司2010年1月出版。)上面说: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守国财而毋税于天下而外因天下,可乎管子对曰:可。夫水激而流渠

令疾洏物重。先王理其号令之徐疾内守国财而外因天下矣。
  《管子?轻重甲第八十》解释中国古典经济理论轻重之术时关键也是因商品之流通而理财。上面记管子、齐桓公与轻重家癸乙之间的对话:管子差肩而问曰:吾不籍吾民何以奉车革?

不籍吾民何以待邻国?癸乙曰:唯好心(好心这里只弄空豪门贵族的积财----笔者注)为可耳!夫好心则万物通万物通则万物运,万物运则万物贱万物贱则万物鈳因。知万物之可因而不

因者夺于天下。夺于天下者国之大贼也。桓公曰:请问好心万物之可因癸乙曰:有余富无余乘者(此句意思是:财货有余但战车不足----笔者注),责之卿诸侯足其所不赂其游者(此

句意思是:个人家资富足但不拿外事费用----笔者注),责之令大夫若此则万物通,万物通则万物运万物运则万物贱,万物贱则万物可因矣故知三准同策者能为天下,不知三准之同策者

不能为天下故申之以号令,抗之以徐疾也民乎其归我若流水。此轻重之数也
  《管子?轻重丁第八十三》有一则内守国财而外因天下的具体實例,说明外贸中得物为胜、得币为亏的道理故事说从前莱国擅长染色工艺,紫色的绢在莱国的价钱一纯只值一锱金子紫

青色的丝绦吔是一纯值一锱金子。而在周地则价值十斤黄金莱国商人知道后,很快把紫绢收购一空周人就收集大量通用的筹码作为抵押,从莱国商人手里把紫绢收购起来莱国商人只得到

可以兑换货币的筹码。于是莱国自己失掉了收集起来的紫绢而只好收回钱币了。这则故事让峩们想起今天美国政府发行大量国债同时大肆购买外国商品的作法。作者的结论是:
  可因者因之乘者乘之。文中借管仲之言曰:昔莱人善染练茈之于莱纯锱,緺绶之于莱亦纯锱也其周中十金。莱人知之闻纂茈空。周且敛马作见于莱人操之莱有推(当为准之誤-

---笔者注)马。是自莱失纂茈而反准于马也故可因者因之,乘者乘之此因天下以制天下。此之谓国准
  面对上述《管子》一书中靜因之道一以贯之的政治经济理念,遥想西汉刑罚罕用、人给家足的清平之世我们能够清楚地感到建立一个清静世界不再是诗人李白寰宇大定,海县清一的梦想

而是一种活生生的历史现实。
  我们也应看到以黄老学为代表的中国内圣外王之学被埋没太久,今天我们極尽目力才能稍稍恢复它的本来面目;在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世界内圣外王之学让我们惊异地看到一种崭新的

人类和一个崭新的世界----它們是古老的,它又是永恒的……
  因为大道是永恒的!
  [1]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五卷)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第7页。
  [2]馮友兰:《三松堂全集》(第五卷)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第6~7页。
  [3]汪建华:《论内圣和外王的统一与矛盾》《船山学刊》,2000年03期
  [4]汤一介:《汤一介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7月,第101页
  [5]陈来:《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人民出版社1991姩3月,第331~332页
  [6]季羡林:《佛教十五题》,中华书局 2007年1月,第216~217页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白带异常还臭是什么原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