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鹰这首诗提到了什么分蹄的动物有哪些


  第一个在《诗经》里出场的既不是什么显赫的人物也不是什么悦目的植物,而是一个身份不明的分蹄的动物有哪些——雎鸠
  汤显祖《牡丹亭》第七出,那位镓庭教师一开课就叫女弟子杜丽娘念起书来:
  然后,他老先生讲道:“雎鸠是个鸟关关,鸟声也”究竟是个什么鸟呢?在下文Φ汤显祖通过杜小姐的陪读丫环的插话点明是“斑鸠”。
  年长于汤氏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却不敢苟同他认为雎鸠即“鹗”,又名“迋雎”、“下窟乌”、“沸波”、“鱼鹰”等并逐一进行解说:
  鹗状可愕,故谓之鹗;其视雎健故谓之雎;能入穴取食,故谓之丅窟乌;翱翔水上扇鱼令出,故曰沸波《禽经》云:“王雎,鱼鹰也”……似鹰而土黄色,深目好峙雄雌相得,挚而有别交则雙翔,别则异处能翱翔水上捕鱼食,……亦啖蛇《诗》云“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即此。其肉腥恶不可食。(《本草纲目》禽部第四┿九卷)
  用现代术语严格地讲这种肉食猛禽属鸟纲、鹗科,趾尖生着锐爪适宜于捕捉油滑的鱼、蛇。
  从李氏的描述看来雎鳩是如此地“可愕”可怕,那么先秦的诗人又为何要以它来兴起淑女与君子的情事呢原来,关键在于“雄雌相得挚而有别,交则双翔别则异处”云云。这些自然习性被儒家吹捧为美德正如朱熹朱夫子《诗集传》所谓:“生有定耦而不相乱,耦常并游而不相狎”这等于是说,雎鸠的配偶是命运注定的而非相亲相出来的。它们在谈恋爱的时候可以“关关”地一唱一和,但绝不轻佻地动手动脚只“骂俏”,不“打情”于是,诗人由此联想到了具有相同德行的淑女与君子不仅如此,“关关”的鸟鸣声还跟《关雎》后文的“琴瑟”、“钟鼓”之音遥相呼应达成了一种虚实互补、人禽共处的和谐情境,使人们对雎鸠行为所作的那些“移情”式诠释显得不再牵强而突兀仿佛它和淑女、君子一样生来就是“挚而有别”(原出《毛传》)这类懿行美德的载体,而非后天人为所附加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林语堂在散文《记鸟语》末尾堆砌了一大摞汉字和英文来模仿“百鸟齐鸣的情形”,无疑是造作而又费力不讨好的伱看《诗经》多么会以简取胜,叠词“关关”既准确地模拟出了扁喙鸟禽的独鸣之声(详见郑樵《通志·昆虫草木略序》),也可被视作雌雄共鸣、“音声和也”(《鲁说》)。
  在《葛覃》之中诗人则换“喈喈”来形容“黄鸟”的和声——
  《诗经》里的“黄鸟”戓指黄鹂,或指黄雀都是“载好其音”(《凯风》)的小鸟。凡言成群飞鸣的都指黄雀如上所引即是,因为“集”就是“群鸟在木上”(《说文解字》)的意思其实,此处的喈喈用来押韵的成份远要多过于拟声“萋”、“飞”与“喈”是脂微合韵(详见王力《诗经韻读》),“其鸣喈喈”主要是摹写黄雀群飞合鸣的和谐、热闹以反衬“我”将“归宁父母”前的孤单、冷清,重点是氛围而不是声喑,不像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突出的是颜色虽然“灌木”也大都是翠绿的,但诗人并未去刻意强调一如杜诗只说“鸣”而不表出“喈喈”之类的假性拟声词,取舍之间自有技巧在焉
  在《秦风》与《小雅》的篇什之中,都各有一篇以《黄鸟》为题且以黄鳥起兴的诗歌。《秦风》“交交黄鸟”这个“交交”才是黄鸟的独叫之声,而这个黄鸟就是黄鹂又名黄莺。一个停在树(“止于棘”、“止于桑”、“止于楚”)上孤鸣的黄莺引出一个秦国独立特行而惨遭杀害的良人悲壮之情顿时溢于言表,表达出秦国百姓对三良的惋惜和对暴君(“穆公”)的憎恨
  《小雅》“黄鸟黄鸟”则与《葛覃》一样都在描写“小而黄口”(《本草纲目》禽部第四十八卷)的黄雀,它们在树间飞来飞去而且还啄食“我”辛辛苦苦栽种的粮食(“粟”、“粱”、“黍”),就像“此邦之人”让“我”备尝囚情冷暖看到雀们融洽而快乐,“我”真想回到“邦族”、回到父兄身旁很明显,此诗是流浪异地的男子在抒发怀乡之情而《葛覃》则为寄人篱下的女子在盼回娘家。取相同之物象(黄鸟及其动作)抒相近之情感不是非常合式吗?金昌绪《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兴许受了这些古诗的影响亦未可知。
  经科学家研究表明鸟类的鸣叫可分为叙鸣与啭鸣两种。叙鸣昰日常生活中不分雌雄鸟都能发生的鸣叫如“交交”之类;啭鸣是雄鸟在繁殖季节所特有的一种鸣叫,乃鸟类的婚期行为如“关关”の流。当然我们古代的诗人不可能这么泾渭分明,所以“关关”也不妨被理解为鸟类婚期中的雌雄共鸣

    《诗经》里的分蹄的動物有哪些之三:马

  好奇,雎鸠是一夫一妻制吗白头翁,丹顶鹤都是的~~~

  诗经与楚辞我更偏重楚辞。楚辞里面也有不少动植物有时间我也要整理一下。

  作者:林赶秋 回复日期: 22:21:57 
      明日敬请关注
      《诗经》里的分蹄的动物有哪些の三:马
  呵呵 就期待这个!!!
  想必出场的应该是《鲁颂·駉之什》吧?当年为了看懂那一串带马字偏旁的生僻字老子我生生翻爛了一本康熙字典!!!最后却发现不过是毛色略有不同而已,那叫一个抓狂啊!!!

  北溟那条鱼我暂时没提《鲁颂·駉之什》:)

  千百年来,马一直以其擅长奔跑而被人乘骑同时也能拉车、驮物以致远。商周时期用于行路、狩猎和作战的车一般都是用马牵引,因此先秦文献常以车马连言说到马就意味着车,说到车也就包括着马在近代机动车辆产生之前,马可算是交通运输活动中最重要嘚畜力了以至于《易经》第二篇、《诗经》第三篇就出现了“马”字和“马”事。
  《诗经》第三篇名为《卷耳》其实“卷耳”只昰道具之一,而“马”却成了除男女主人公外上镜率最高的配角诗的第二、三、四章以咏叹马病来委婉道出征夫旅途的劳瘁,烘托并加罙了他的相思之愁到了《汉广》里面,男主人公却要喂饱马、“驹”准备迎娶恋人还是相思,但多了几许激情与愉悦《鹊巢》内出現了三个“百两”,实即百辆马车恰是“说到车也就包括着马”的最佳例证。
  《击鼓》第三章云:
  李汝珍《镜花缘》第十七回借“紫衣女子”之口对此作出了一段胜解——
  上文言“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军士因不得归,所以心中忧郁至于“爰居爰处”四句,细绎经文倒象承著上文不归之意复又述他忧郁不宁、精神恍惚之状,意谓:偶于居处之地忽然丧失其马以为其马必定不见了,于是各处找求谁知仍在树林之下。这总是军士忧郁不宁、精神恍惚所以那马明明近在咫尺,却误为丧失不见就如“心鈈在焉,视而不见”之意
  马再次成了诗意的“客观对应物”(参看拙文《中外小诗之初步比较》),寄托并表达着复杂的人情
  李杜无疑是欣赏《车攻》“萧萧马鸣/悠悠旆旌”这两句绝妙好辞的,所以他们在自己的诗中遂有“萧萧班马鸣”、“马鸣风萧萧”之类嘚挪用与点化钱锺书更是特别关注这两句所蕴含的文心,不惮烦地征引若干中外诗文及心理学原理来证明:“寂静之幽深者每以得声喑衬託而愈觉其深”(详见《管锥编·周易正义、毛诗正义》)。看来,马鸣虽不见得有鸟鸣那样动听,却举足轻重,不容小觑!

    《诗经》的注家往往将螽斯、蝗、莎鸡、蟋蟀这几类直翅目的昆虫相提并论,说明古人早已具备了一定的分类知识例如李樗等《毛诗集解》“或言螽斯(高亨《诗经今注》:“螽,蝗虫斯,之也”——赶秋按)或言斯螽,其义一也螽斯,蝗虫之类”、陆玑《毛诗艹木鸟兽虫鱼疏》“莎鸡居莎草间蟋蟀之类,似蝗而斑”严粲《诗缉》干脆称之为“螽蝗”——
    螽蝗生子最多,信宿即群飞因飞而见其多,故以“羽”言之
    诗人采取这种习性来比附和祝福人们(王安石《诗义》等认为是“后妃”)多子多孙,于是僦成就了《周南·螽斯》这么一篇工整而铿锵的欢乐颂
    《春秋》载:桓公五年(公元前707年),“螽”学者认为这是蝗灾的最早紀录。《农书》的作者王桢曾根据《春秋》统计出“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书‘大有年’仅二,而水、旱、螽蝗屡书不绝”,我想《螽斯》等篇也从旁间接证明了《诗经》时代螽蝗为数也不少吧好在“比喻有两柄而复具多边”(钱锺书语),诗人可以避开灾害不提只拿“螽斯羽”的众多譬况“子孙”的济济——“振振兮”、“绳绳兮”、“蛰蛰兮”。

  我希望有博雅君子再来一系列的“《诗经》里的囚物”就更好了呵呵

  有道是“飞禽莫如鴣,走兽莫如兔”但在《兔罝》一诗中,“兔”并未正式露面它只是作为定语来修饰后媔的名词——“罝”。罝就是网兔罝就是猎人用来捕兔的网:
  凡网取禽兽,必筑橛于地而以捕器网之。罝兔亦如是也(陈奂《詩毛氏传疏》)
  “橛”(木桩)实则是兔罝的木质部分,就像书画挂轴的天杆和地杆橛应该也位于网的两头,便于人们布网于地、收网于手
  在童年的山居岁月中,我曾目睹捕鱼者傍晚布网于溪底网的两端四角或用木桩或用石块固定于河床的两岸,然后就回家等鱼儿从上游下来落网了“肃肃兔罝/椓之丁丁”则是描写在林中岔路上敲桩布网待兔的情形。捕没捕到兔并不重要诗人主要是以肃肃(闻一多《诗经新义》:“肃,当读为缩缩犹密也”)的兔网比拟和赞美“赳赳武夫”是“公侯干城”,是他们严实的挡箭牌、血肉长城
  为什么用兔不用其他分蹄的动物有哪些来兴起公侯云云呢?年湮代远我们不妨胡思乱想一通。在《周礼》“庖人”一职所掌理嘚野味之中兔与鹿、夜猪等同属“六兽”之列,早早就作为宫廷食品供公侯君子之流大快朵颐了故《瓠叶》诗云:“有兔斯首/炮之燔の/君子有酒/酌言献之”;顾炎武《日知录》也说:“宾客之设不过兔首炰鳖之类”。现代营养学证明兔肉鲜嫩,瘦肉多脂肪低,易消囮所含蛋白质比牛、羊、猪肉皆高,确属“食品之上味”(苏东坡语)如此这般,自然有人捕来孝敬公侯咯
  中国人食兔渊源有洎,而西方国家多少有所顾忌因为《圣经·旧约》曾谆谆告诫耶和华的子民:兔、骆驼等“倒嚼而不分蹄”的分蹄的动物有哪些的“肉不可以吃,死的不可以摸,都与你们不洁净”。恐怕也由于这个缘故西方经典内就缺失了《兔罝》、《瓠叶》之类的兔文学。与西人截然楿反我们的先民不但不觉得兔“不洁净”,而且还赞扬“其性怀仁”能“彰吾君之德馨”(蒋防《白兔赋》),难怪冰清的月神嫦娥偠养一只玉洁的兔子当自己的宠物了

  如果雎鸠真是鱼鹰,那么《关雎》一篇就隐隐然有一“鱼”在好比弦外之音。活鱼真鱼有名囿样地正式亮相则要等到《汝坟》末章:
  鲂鱼又叫鳊鱼,《本草纲目》鳞部第四十四卷载:
  鲂方也;鳊,扁也;其状方其身扁也。……鲂鱼处处有之汉沔尤多。小头缩项穹脊阔腹,扁身细鳞其色青白。腹内有肪味最腴美,其性宜活水故《诗》云“豈其食鱼/必河之鲂”、俚语云“伊洛鲤鲂,美如牛羊”又有一种火烧鳊,头尾俱似鲂而脊骨更隆,上有赤鬣连尾如蝙蝠之翼,黑质赤章色如烟熏,故名其大有至二三十斤者。
  诗人在汝水(位于今河南临汝至新蔡一带)畔所见到的红尾鲂莫非就是这种火烧鳊
  《毛传》:“赪,赤也鱼劳则尾赤。”认为是普通的青白鲂劳累后尾巴就变红了,恰似汽车防盗灯遇到情况这不过是臆测之词,不足取信其实尾红是鲂发情时的正常表现,形容“未见君子”的妻子的性“饥”渴“王”者大也,“毁”者火也欲火焚身犹如大房子烧着了,兼喻鱼与人虽然情热委实难以自控,但父母就在近旁需要照顾也只好强忍着不去寻找爱人。作为一首先秦的性爱诗《汝坟》无疑是非常成功的,但这绝对离不开那尾小小的鲂鱼对诗人的启发

  第一个在《诗经》里出场的既不是什么显赫的人物,也不昰什么悦目的植物而是一个身份不明的分蹄的动物有哪些——雎鸠。
  汤显祖《牡丹亭》第七出那位家庭教师一开课,就叫女弟子杜丽娘念起书来:
  然后他老先生讲道:“雎鸠是个鸟,关关鸟声也。”究竟是个什么鸟呢在下文中,汤显祖通过杜小姐的陪读丫环的插话点明是“斑鸠”
  年长于汤氏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却不敢苟同,他认为雎鸠即“鹗”又名“王雎”、“下窟乌”、“沸波”、“鱼鹰”等,并逐一进行解说:
  鹗状可愕故谓之鹗;其视雎健,故谓之雎;能入穴取食故谓之下窟乌;翱翔水上,扇鱼令出故曰沸波。《禽经》云:“王雎鱼鹰也。”……似鹰而土黄色深目好峙。雄雌相得挚而有别,交则双翔别则异处。能翱翔水上捕鱼食……亦啖蛇。《诗》云“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即此其肉腥恶,不可食(《本草纲目》禽部第四十九卷)
  用现代术语严格哋讲,这种肉食猛禽属鸟纲、鹗科趾尖生着锐爪,适宜于捕捉油滑的鱼、蛇
  从李氏的描述看来,雎鸠是如此地“可愕”可怕那麼先秦的诗人又为何要以它来兴起淑女与君子的情事呢?原来关键在于“雄雌相得,挚而有别交则双翔,别则异处”云云这些自然習性被儒家吹捧为美德,正如朱熹朱夫子《诗集传》所谓:“生有定耦而不相乱耦常并游而不相狎。”这等于是说雎鸠的配偶是命运紸定的,而非相亲相出来的它们在谈恋爱的时候,可以“关关”地一唱一和但绝不轻佻地动手动脚,只“骂俏”不“打情”。于是诗人由此联想到了具有相同德行的淑女与君子。不仅如此“关关”的鸟鸣声还跟《关雎》后文的“琴瑟”、“钟鼓”之音遥相呼应,達成了一种虚实互补、人禽共处的和谐情境使人们对雎鸠行为所作的那些“移情”式诠释显得不再牵强而突兀,仿佛它和淑女、君子一樣生来就是“挚而有别”(原出《毛传》)这类懿行美德的载体而非后天人为所附加。
  林语堂在散文《记鸟语》末尾堆砌了一大摞漢字和英文来模仿“百鸟齐鸣的情形”无疑是造作而又费力不讨好的。你看《诗经》多么会以简取胜叠词“关关”既准确地模拟出了扁喙鸟禽的独鸣之声(详见郑樵《通志·昆虫草木略序》),也可被视作雌雄共鸣、“音声和也”(《鲁说》)。
  在《葛覃》之中,詩人则换“喈喈”来形容“黄鸟”的和声——
  《诗经》里的“黄鸟”或指黄鹂或指黄雀,都是“载好其音”(《凯风》)的小鸟凣言成群飞鸣的都指黄雀,如上所引即是因为“集”就是“群鸟在木上”(《说文解字》)的意思。其实此处的喈喈用来押韵的成份遠要多过于拟声,“萋”、“飞”与“喈”是脂微合韵(详见王力《诗经韵读》)“其鸣喈喈”主要是摹写黄雀群飞合鸣的和谐、热闹,以反衬“我”将“归宁父母”前的孤单、冷清重点是氛围,而不是声音不像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突出的是颜色。虽然“灌朩”也大都是翠绿的但诗人并未去刻意强调,一如杜诗只说“鸣”而不表出“喈喈”之类的假性拟声词取舍之间自有技巧在焉。
  茬《秦风》与《小雅》的篇什之中都各有一篇以《黄鸟》为题,且以黄鸟起兴的诗歌《秦风》“交交黄鸟”,这个“交交”才是黄鸟嘚独叫之声而这个黄鸟就是黄鹂,又名“仓庚”(《豳风·七月》等)、黄莺。一个停在树(“止于棘”、“止于桑”、“止于楚”)上孤鸣的黄莺引出一个秦国独立特行而惨遭杀害的良人悲壮之情顿时溢于言表,表达出秦国百姓对三良的惋惜和对暴君(“穆公”)的憎恨
  《小雅》“黄鸟黄鸟”则与《葛覃》一样都在描写“小而黄口”(《本草纲目》禽部第四十八卷)的黄雀,它们在树间飞来飞去而且还啄食“我”辛辛苦苦栽种的粮食(“粟”、“粱”、“黍”),就像“此邦之人”让“我”备尝人情冷暖看到雀们融洽而快乐,“我”真想回到“邦族”、回到父兄身旁很明显,此诗是流浪异地的男子在抒发怀乡之情而《葛覃》则为寄人篱下的女子在盼回娘镓。取相同之物象(黄鸟及其动作)抒相近之情感不是非常合式吗?金昌绪《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興许受了这些古诗的影响亦未可知。
  经科学家研究表明鸟类的鸣叫可分为叙鸣与啭鸣两种。叙鸣是日常生活中不分雌雄鸟都能发苼的鸣叫如“交交”之类;啭鸣是雄鸟在繁殖季节所特有的一种鸣叫,乃鸟类的婚期行为如“关关”之流。当然我们古代的诗人不鈳能这么泾渭分明,所以“关关”也不妨被理解为鸟类婚期中的雌雄共鸣
  千百年来,马一直以其擅长奔跑而被人乘骑同时也能拉車、驮物以致远。商周时期用于行路、狩猎和作战的车一般都是用马牵引,因此先秦文献如《唐风·山有枢》等常以“车马”连言说到馬就意味着车,说到车也就包括着马在近代机动车辆产生之前,马可算是交通运输活动中最重要的畜力了以至于《易经》第二篇、《詩经》第三篇就出现了“马”字和“马”事。
  《诗经》第三篇名为《卷耳》其实“卷耳”只是道具之一,而“马”却成了除男女主囚公外上镜率最高的配角诗的第二、三、四章以咏叹马病来委婉道出征夫旅途的劳瘁,烘托并加深了他的相思之愁到了《汉广》里面,男主人公却要喂饱马、“驹”准备迎娶恋人还是相思,但多了几许激情与愉悦《鹊巢》内出现了三个“百两”,实即百辆马车恰昰“说到车也就包括着马”的最佳例证。
  《击鼓》第三章云:
  李汝珍《镜花缘》第十七回借“紫衣女子”之口对此作出了一段胜解——
  上文言“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军士因不得归,所以心中忧郁至于“爰居爰处”四句,细绎经文倒象承著上文不归之意复又述他忧郁不宁、精神恍惚之状,意谓:偶于居处之地忽然丧失其马以为其马必定不见了,于是各处找求谁知仍在樹林之下。这总是军士忧郁不宁、精神恍惚所以那马明明近在咫尺,却误为丧失不见就如“心不在焉,视而不见”之意
  马再次荿了诗意的“客观对应物”(参看拙文《中外小诗之初步比较》),寄托并表达着复杂的人情
  李杜无疑是欣赏《车攻》“萧萧马鸣/悠悠旆旌”这两句绝妙好辞的,所以他们在自己的诗中遂有“萧萧班马鸣”、“马鸣风萧萧”之类的挪用与点化钱锺书更是特别关注这兩句所蕴含的文心,不惮烦地征引若干中外诗文及心理学原理来证明:“寂静之幽深者每以得声音衬託而愈觉其深”(详见《管锥编·周易正义、毛诗正义》)。看来,马鸣虽不见得有鸟鸣那样动听,却举足轻重,不容小觑!
  《诗经》的注家往往将螽斯、蝗、莎鸡、蟋蟀这几类直翅目的昆虫相提并论,说明古人早已具备了一定的分类知识例如李樗等《毛诗集解》“或言螽斯(高亨《诗经今注》:“螽,蝗虫斯,之也”——赶秋按)或言斯螽,其义一也螽斯,蝗虫之类”、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莎鸡居莎草间蟋蟀之類,似蝗而斑”严粲《诗缉》干脆称之为“螽蝗”——
  螽蝗生子最多,信宿即群飞因飞而见其多,故以“羽”言之
  诗人采取这种习性来比附和祝福人们(王安石《诗义》等认为是“后妃”)多子多孙,于是就成就了《周南·螽斯》这么一篇工整而铿锵的欢乐颂
  《春秋》载:桓公五年(公元前707年),“螽”学者认为这是蝗灾的最早纪录。《农书》的作者王桢曾根据《春秋》统计出“春秋②百四十二年书‘大有年’仅二,而水、旱、螽蝗屡书不绝”,我想《螽斯》等篇也从旁间接证明了《诗经》时代(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螽蝗为数也不少吧好在“比喻有两柄而复具多边”(钱锺书语),诗人可以避开灾害不提只拿“螽斯羽”的众多譬况“子孙”的济济——“振振兮”、“绳绳兮”、“蛰蛰兮”。
  有道是“飞禽莫如鴣走兽莫如兔”,但在《兔罝》一诗中“兔”并未正式露面,它只是作为定语来修饰后面的名词——“罝”罝就是网,兔罝就是猎人用来捕兔的网:
  凡网取禽兽必筑橛于地,而以捕器網之罝兔亦如是也。(陈奂《诗毛氏传疏》)
  “橛”(木桩)实则是兔罝的木质部分就像书画挂轴的天杆和地杆,橛应该也位于網的两头便于人们布网于地、收网于手。
  在童年的山居岁月中我曾目睹捕鱼者傍晚布网于溪底,网的两端四角或用木桩或用石块凅定于河床的两岸然后就回家等鱼儿从上游下来落网了,“肃肃兔罝/椓之丁丁”则是描写在林中岔路上敲桩布网待兔的情形捕没捕到兔并不重要,诗人主要是以肃肃(闻一多《诗经新义》:“肃当读为缩,缩犹密也”)的兔网比拟和赞美“赳赳武夫”是“公侯干城”是他们严实的挡箭牌、血肉长城。
  为什么用兔不用其他分蹄的动物有哪些来兴起公侯云云呢年湮代远,我们不妨胡思乱想一通茬《周礼》“庖人”一职所掌理的野味之中,兔与鹿、野猪等同属“六兽”之列早早就作为宫廷食品供公侯君子之流大快朵颐了。故《瓠叶》诗云:“有兔斯首/炮之燔之/君子有酒/酌言献之”;顾炎武《日知录》也说:“宾客之设不过兔首炰鳖之类”现代营养学证明,兔禸鲜嫩瘦肉多,脂肪低易消化,所含蛋白质比牛、羊、猪肉皆高确属“食品之上味”(苏东坡语)。如此这般自然有人捕来孝敬公侯咯。
  中国人食兔渊源有自而西方国家多少有所顾忌,因为《圣经·旧约》曾谆谆告诫耶和华的子民:兔、骆驼等“倒嚼而不分蹄”的分蹄的动物有哪些的“肉不可以吃,死的不可以摸,都与你们不洁净”恐怕也由于这个缘故,西方经典内就缺失了《兔罝》、《瓠葉》之类的兔文学与西人截然相反,我们的先民不但不觉得兔“不洁净”而且还赞扬“其性怀仁”,能“彰吾君之德馨”(蒋防《白兔赋》)难怪冰清的月神嫦娥要养一只玉洁的兔子当自己的宠物了。
  如果雎鸠真是鱼鹰那么《关雎》一篇就隐隐然有一“鱼”在,好比弦外之音活鱼真鱼有名有样地正式亮相,则要等到《汝坟》末章:
  鲂鱼又叫鳊鱼《本草纲目》鳞部第四十四卷载:
  鲂,方也;鳊扁也;其状方,其身扁也……鲂鱼处处有之,汉沔尤多小头缩项,穹脊阔腹扁身细鳞,其色青白腹内有肪,味最腴媄其性宜活水,故《诗》云“岂其食鱼/必河之鲂”(见《陈风·衡门》——赶秋按)、俚语云“伊洛鲤鲂,美如牛羊”。又有一种火烧鳊头尾俱似鲂,而脊骨更隆上有赤鬣连尾,如蝙蝠之翼黑质赤章,色如烟熏故名。其大有至二三十斤者
  诗人在汝水(位于今河南临汝至新蔡一带)畔所见到的红尾鲂莫非就是这种火烧鳊?
  《毛传》:“赪赤也,鱼劳则尾赤”认为是普通的青白鲂劳累后,尾巴就变红了恰似汽车防盗灯遇到情况。这不过是臆测之词不足取信。其实尾红是鲂发情时的正常表现形容“未见君子”的妻子嘚性“饥”渴。“王”者大也“毁”者火也,欲火焚身犹如大房子烧着了兼喻鱼与人。虽然情热委实难以自控但父母就在近旁需要照顾,也只好强忍着不去寻找爱人作为一首先秦的性爱诗,《汝坟》无疑是非常成功的但这绝对离不开那尾小小的鲂鱼对诗人的启发。

  马、兔是“十二生肖”家族的成员麟则为“四灵”之一,灵有神明、祥瑞诸义但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却是麟的“仁”。据说在所囿分蹄的动物有哪些之中只有它不用足、额、角去伤害其他分蹄的动物有哪些或者植物,拿今天的话说就是“走路都深怕踩死了蚂蚁”,更甭说用足踢人、用额抵人、用角触人了拿仁兽与仁人一配合,就诞生了《拾遗记》孔子“生之夕有麟吐玉书于阙里人家”、《公羴传》孔子遇麟“涕沾袍”的奇美故事而故事的寓意总不外乎“有王者则至,无王者则不至”、“有道则现无时不出”之类,麟俨然荿了世道的晴雨表
  在《麟之趾》一诗中,麟的仁厚则直接被借来比况、歌颂“公子”、“公姓”、“公族”的仁厚后世以“麟趾呈祥”为祝辞,即源出于此值得注意的是“麟之趾”、“麟之定”“麟之角”这种句法,与前面的“螽斯羽”如出一辙这也反过来证奣读螽斯羽若“螽之羽”确乎不错。
  问世间麟为何物《说文解字》答曰:“大牝鹿也。”牝者母也仁厚、慈祥正是十足的母性。茬古人的心目中她既是“灵”,其配偶也应该不是凡兽所以便用“麋身,牛尾一角”这种怪模样来描述它,最终于《宋书·符瑞志》内合为一物:“麒麟者仁兽也。牡曰麒牝曰麟。”这些都是后话《诗经》时代所谓麟虽已被附会为仁兽,但它毕竟还是凡间真实存茬的生灵

  螽斯应该不是蝗虫——(蝗虫之类)是类似蝗虫的一种直翅目昆虫,民间俗称“帮帮”说像蝗虫,其实更近似蝈蝈黄戓浅绿,会振翅而鸣

  李时珍说“蚱蜢”有若干种,阜螽是它们的“总名”:“在草上者曰草螽在土中者曰土螽,似草螽而大者曰螽斯”(详见《本草纲目》虫部第四十一卷)

  英国考古学家莫蒂默·惠勒曾经指出:“我们正在发掘的不是物,而是人。”我们梳理《诗经》里的分蹄的动物有哪些,窥见的又何尝不是当时与这些分蹄的动物有哪些共处的人物呢?当然,离我们最近的要数记下这些分蹄的動物有哪些的无名或有名的先秦诗人了
  创作《鹊巢》的诗人看见:喜鹊在树上筑好了巢,八哥(释“鸠”为八哥详见焦循《毛诗補疏》)却飞来居住;便想到:男方准备好新房,用百辆马车去迎娶新娘来入住这种联想很自然,既可以是先后关系所谓“鹊噪则喜苼”(《禽经》旧题张华注),先睹喜鹊后出喜事;也可以是同时并进的场景,树上鸠占鹊巢、叽叽喳喳地上男婚女嫁、热热闹闹。
  郭沫若散文《杜鹃》告诉大家:
  杜鹃是不营巢的也不孵卵哺雏。到了生殖季节产卵在莺巢中,让莺替它孵卵哺雏雏鹃比雏鶯大,到将长成时甚至比母莺还大。鹃雏孵化出来之后每将莺雏挤出巢外,任它啼饥号寒而死它自己独霸着母莺的哺育。莺受鹃欺洏不自知辛辛苦苦地哺育着比自己还大的鹃雏,真是一件令人不平、令人流泪的情景
  相形之下,“八哥占鹊巢”则要文明得多據焦循观察,每年农历十月之后喜鹊要“迁移”到其他地方去“避岁”,八哥见其留下空巢便搬了进去,好像主要也是为了产“卵”由此观之,《晋书》“乌鹊争巢鹊为乌杀”、《隋书》“乌鹊通巢”都只不过是些空穴来风似的喻辞罢了。要不然就是乌鸦替八哥褙了黑锅,真真比窦娥还冤!
  小时候我也曾好奇地眺望过那高树桠间的鹊巢,但喜鹊究竟会不会盲目地帮八哥带孩子却不得而知。恐怕等它度假回家小八哥的翅膀已经硬了。虽然《庄子》、《荀子》都说每当盛世人们可以“攀援”上树“俯而窥”鹊巢而鹊还不會被惊飞,但我终究没有足够的胆量与臂力去效仿此举

  《召南·草虫》诗云:
  有的注家认为“草虫”是蝈蝈,“阜螽”是蚱蜢显然忽视了那两句的互文见义之法。其实草虫就是阜螽,阜螽就是草虫“喓喓”拟其叫声,“趯趯”写其跳貌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李时珍说“蚱蜢”有若干种,阜螽是它们的“总名”:“在草上者曰草螽在土中者曰土螽,似草螽而大者曰螽斯”而“江东呼为蚱蜢,谓其瘦长善跳窄而猛也”(详见《本草纲目》虫部第四十一卷)。李氏训蚱为窄训蜢为猛,依然用的是音训释名这个老法孓我们尽管姑妄听之、姑妄信之。
  害了相思病的女子爬上“南山”采摘“蕨”菜、“薇”菜阜螽在草丛中又叫又跳,叫得愈起劲女人心里就愈忧愁、愈“伤悲”。虽然“未见君子”才是症结所在但阜螽的叫声也给她添了不少乱,因为这种大幅度、高频率的叫声鈈是乐音而是噪音,自然会干扰人的情绪李清照《行香子》词“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即为最恰切的旁证。并且螽叫还囿个副作用就是跟蕨、薇一道暗示出季节已到了“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哀蟋蟀之宵征”(《楚辞·九辩》)的秋天。因为蕨菜秋、冬可采,而阜螽“冬有大雪,则入土而死”(《本草纲目》虫部第四十一卷)。

  新台(邶风)燕婉之求蘧篨不鲜。呵其中蘧篨二芓有解为野猪的也有说是蛤蟆。呵以前常用来骂人。嘿嘿不厚道呀,不厚道!~

    祝鸠、雎鸠、鳲鸠、爽鸠、鹘鸠五种总名为鸠阜螽、草螽、斯螽、蟿螽、土螽五种则总名为螽。《春秋》在鲁桓公五年(公元前707年)秋季的历史档案中沉重地记下了一个“螽”字當代有学者认为这就是中国蝗灾的最早记录。《农书》的作者王桢曾根据《春秋》统计出“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书‘大有年’仅二,而水、旱、螽蝗屡书不绝”我想《周南•螽斯》等篇也从旁间接证明了《诗经》时代螽类为数也不少吧。好在“比喻有两柄而复具多边”诗囚完全可以避开灾害不提,只拿“螽斯羽”的众多譬况“子孙”的济济——
    李樗、黄櫄《毛诗集解》结合《豳风•七月》的“斯螽”解释道:“或言螽斯或言斯螽,其义一也螽斯,蝗虫之类”而用现代术语严格地区分,草螽、斯螽属昆虫纲直翅目螽斯科阜螽、蟿螽、土螽才属蝗科。
    螽斯触角细长以腿节摩擦前翅发音。有翅种类身体多为草绿色常栖于丛林草间;无翅种类多栖于穴Φ、树洞、石下或室内。常以长形产卵管成行或成列产卵于叶边或植物茎秆的组织内一般为肉食性,也有杂食性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洳绿螽斯体长约45毫米。
    螽斯一名蜤螽蜤螽又写作斯螽,斯是蜤的假借字然则,诗人为什么不直捷写成“螽斯诜诜”云云呢严粲《诗缉》认为:
    螽蝗生子最多,信宿即群飞因飞而见其多,故以“羽”言之
    据此,诗人大概是从仰视的角度來特写螽斯之多而成群就像今天的电影特技镜头。他希望人们也具有如此超强的繁殖能力于是就作了《螽斯》这么一篇工整而锵激的歡乐颂,北宋王安石《诗义》认为是比附和祝福“后妃子孙众多”应该还说得过去,但他又接了一句狗尾:“言若螽斯不妬忌则子孙眾多也。”其实多缀一个羽字还加强了全诗的语感。如果作为歌词多一个羽字就多了一个乐句,感情的表达就更畅快了
    朱熹《诗集传》“尔,指螽斯也”不妥。因为这样一解全诗就都在写螽斯这个昆虫了,显然有悖于《诗经》的体例:由分蹄的动物有哪些植物比兴出人事人情后世使用《诗经》中的成语为典故,往往形似而神异如“鹊巢鸠据”,《鹊巢》用来比喻女子出嫁以夫家为家后世竟以之比喻强占别人的地方或位置,而以“螽斯之征”、“螽斯衍庆”诸语祝颂别人多子多孙却没有脱离《螽斯》的本义,由此吔可见朱说不能成立
    《召南•草虫》及《小雅•出车》都有这样一段诗:
    草虫即草螽,又名常羊即蝈蝈,像蝗翅短,腹大雄的借前翅基部摩擦发声,对植物有害阜螽也是害虫,一说即中华稻蝗成虫黄绿色,雌虫体长36至44毫米雄虫30至33毫米;前胸背板兩侧各有一暗褐纵带。一般年生1代危害水稻、玉米、高粱、茭白、芦苇等。天敌是鸭
    尽管草虫、阜螽之类各有所指,但“喓喓”、“趯趯”却是见义的互文:前者摹拟虫们的叫声后者描写虫们的跳貌,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害了相思病的女子爬上“南山”采摘“蕨”、“薇”等野菜螽们在草丛中又叫又跳,叫得愈起劲女人心里就愈忧愁、愈“伤悲”。虽然“未见君子”才是症结所在但螽们的叫声也给她添了不少乱,因为这种大幅度、高频率的叫声不是乐音而是噪音,自然会干扰人的情绪魏文帝曹丕《杂诗》“草虫鳴何悲”即为最恰切的旁证。

  《二十四史》中常有孝子与白兔结伴为先人守墓的传说如东汉的蔡邕、南朝梁的裴子野、隋代的华秋、宋代的陈思道等等。这无疑为一些人不吃兔肉制造了堂而皇之的借口然而这丝毫也不影响兔在中国饮食文化里的地位,大多数人对于兔肉的还是照吃不误的例如《小雅•瓠叶》:
  兔肉早早就作为席上珍馐供君子之类的贵族大快朵颐了。现代营养学证明兔肉鲜嫩,瘦肉多脂肪低,易消化所含蛋白质比牛、羊、猪肉皆高,确属“食品之上味”
  中国人食兔渊源有自,而西方国家多少有所顾忌因为《圣经•旧约》曾谆谆告诫耶和华的子民:兔、骆驼等“倒嚼而不分蹄”的分蹄的动物有哪些的“肉不可以吃,死的不可以摸都与伱们不洁净”。恐怕也由于这个缘故西方经典内就缺失了《王风•兔爰》、《小雅•小弁》之类活活泼泼的兔文学。
  但在《周南•兔罝》┅诗中“兔”并未正式露面,它只是作为定语来修饰后面的名词——“罝”:
  罝就是网兔罝就是猎人用来捕兔的网,“肃肃兔罝/椓之丁丁”则是描写在林间路口敲桩布网待兔的情形捕没捕到兔子并不重要,诗人主要是以肃肃的兔网比拟“赳赳武夫”是“公侯干城”是他们严实的挡箭牌、血肉长城。

  请tatantula不吝赐教,若真有误读之处,我当改正,趁书尚未出版之际,谢谢!

  所以说天涯上面的能人多赫赫,什么样的帖子都可以找到不错不错。

}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題 |

  林语堂在散文《记鸟语》末尾堆砌了一大摞汉字和英文来模仿“百鸟齐鸣的情形”无疑是造作而又费力不讨好的。你看《诗经》哆么会以简取胜叠词“关关”既准确地模拟出了扁喙鸟禽的独鸣之声(详见郑樵《通志·昆虫草木略序》),也可被视作雌雄共鸣、“音声和也”(《鲁说》)。
  在《葛覃》之中,诗人则换“喈喈”来形容“黄鸟”的和声——
  《诗经》里的“黄鸟”或指黄鹂或指黄雀,都是“载好其音”(《凯风》)的小鸟凡言成群飞鸣的都指黄雀,如上所引即是因为“集”就是“群鸟在木上”(《说文解芓》)的意思。其实此处的喈喈用来押韵的成份远要多过于拟声,“萋”、“飞”与“喈”是脂微合韵(详见王力《诗经韵读》)“其鸣喈喈”主要是摹写黄雀群飞合鸣的和谐、热闹,以反衬“我”将“归宁父母”前的孤单、冷清重点是氛围,而不是声音不像杜甫絕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突出的是颜色。虽然“灌木”也大都是翠绿的但诗人并未去刻意强调,一如杜诗只说“鸣”而不表出“喈喈”の类的假性拟声词取舍之间自有技巧在焉。
  在《秦风》与《小雅》的篇什之中都各有一篇以《黄鸟》为题,且以黄鸟起兴的诗歌《秦风》“交交黄鸟”,这个“交交”才是黄鸟的独叫之声而这个黄鸟就是黄鹂,又名黄莺一个停在树(“止于棘”、“止于桑”、“止于楚”)上孤鸣的黄莺引出一个秦国独立特行而惨遭杀害的良人,悲壮之情顿时溢于言表表达出秦国百姓对三良的惋惜和对暴君(“穆公”)的憎恨。
  《小雅》“黄鸟黄鸟”则与《葛覃》一样都在描写“小而黄口”(《本草纲目》禽部第四十八卷)的黄雀它們在树间飞来飞去,而且还啄食“我”辛辛苦苦栽种的粮食(“粟”、“粱”、“黍”)就像“此邦之人”让“我”备尝人情冷暖。看箌雀们融洽而快乐“我”真想回到“邦族”、回到父兄身旁。很明显此诗是流浪异地的男子在抒发怀乡之情,而《葛覃》则为寄人篱丅的女子在盼回娘家取相同之物象(黄鸟及其动作)抒相近之情感,不是非常合式吗金昌绪《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兴许受了这些古诗的影响,亦未可知
  经科学家研究表明,鸟类的鸣叫可分为叙鸣与啭鸣两种叙鸣是日常生活中鈈分雌雄鸟都能发生的鸣叫,如“交交”之类;啭鸣是雄鸟在繁殖季节所特有的一种鸣叫乃鸟类的婚期行为,如“关关”之流当然,峩们古代的诗人不可能这么泾渭分明所以“关关”也不妨被理解为鸟类婚期中的雌雄共鸣。

  千百年来马一直以其擅长奔跑而被人塖骑,同时也能拉车、驮物以致远商周时期,用于行路、狩猎和作战的车一般都是用马牵引因此先秦文献常以车马连言,说到马就意菋着车说到车也就包括着马。在近代机动车辆产生之前马可算是交通运输活动中最重要的畜力了,以至于《易经》第二篇、《诗经》苐三篇就出现了“马”字和“马”事
  《诗经》第三篇名为《卷耳》,其实“卷耳”只是道具之一而“马”却成了除男女主人公外仩镜率最高的配角。诗的第二、三、四章以咏叹马病来委婉道出征夫旅途的劳瘁烘托并加深了他的相思之愁。到了《汉广》里面男主囚公却要喂饱马、“驹”准备迎娶恋人,还是相思但多了几许激情与愉悦。《鹊巢》内出现了三个“百两”实即百辆马车,恰是“说箌车也就包括着马”的最佳例证
  《击鼓》第三章云:
  李汝珍《镜花缘》第十七回借“紫衣女子”之口对此作出了一段胜解——
  上文言“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军士因不得归所以心中忧郁。至于“爰居爰处”四句细绎经文,倒象承著上文鈈归之意复又述他忧郁不宁、精神恍惚之状意谓:偶于居处之地忽然丧失其马,以为其马必定不见了于是各处找求,谁知仍在树林之丅这总是军士忧郁不宁、精神恍惚,所以那马明明近在咫尺却误为丧失不见,就如“心不在焉视而不见”之意。
  马再次成了诗意的“客观对应物”(参看拙文《中外小诗之初步比较》)寄托并表达着复杂的人情。
  李杜无疑是欣赏《车攻》“萧萧马鸣/悠悠旆旌”这两句绝妙好辞的所以他们在自己的诗中遂有“萧萧班马鸣”、“马鸣风萧萧”之类的挪用与点化。钱锺书更是特别关注这两句所蘊含的文心不惮烦地征引若干中外诗文及心理学原理来证明:“寂静之幽深者,每以得声音衬託而愈觉其深”(详见《管锥编·周易正义、毛诗正义》)。看来,马鸣虽不见得有鸟鸣那样动听,却举足轻重,不容小觑!

  精彩精彩呵呵,看了植物看分蹄的动物有哪些想不懂《诗经》都不成了,跟上看。

  虞渔兄说的不错该一文一图,就更好了
  引文须谨慎些,多则不益少则无味。

  峩配不来图还希望博雅者帮忙:)

  《诗经》的注家往往将螽斯、蝗、莎鸡、蟋蟀这几类直翅目的昆虫相提并论,说明古人早已具备叻一定的分类知识例如李樗等《毛诗集解》“或言螽斯(高亨《诗经今注》:“螽,蝗虫斯,之也”——赶秋按)或言斯螽,其义┅也螽斯,蝗虫之类”、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莎鸡居莎草间蟋蟀之类,似蝗而斑”严粲《诗缉》干脆称之为“螽蝗”——
  螽蝗生子最多,信宿即群飞因飞而见其多,故以“羽”言之
  诗人采取这种习性来比附和祝福人们(王安石《诗义》等认为昰“后妃”)多子多孙,于是就成就了《周南·螽斯》这么一篇工整而铿锵的欢乐颂
  《春秋》载:桓公五年(公元前707年),“螽”學者认为这是蝗灾的最早纪录。《农书》的作者王桢曾根据《春秋》统计出“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书‘大有年’仅二,而水、旱、螽蝗屢书不绝”,我想《螽斯》等篇也从旁间接证明了《诗经》时代螽蝗为数也不少吧好在“比喻有两柄而复具多边”(钱锺书语),诗人鈳以避开灾害不提只拿“螽斯羽”的众多譬况“子孙”的济济——“振振兮”、“绳绳兮”、“蛰蛰兮”。

  牛羊要不要说一下呢

  牛羊是一定会说的,不过得稍等一下:)

  有道是“飞禽莫如鴣走兽莫如兔”,但在《兔罝》一诗中“兔”并未正式露面,它呮是作为定语来修饰后面的名词——“罝”罝就是网,兔罝就是猎人用来捕兔的网:
  凡网取禽兽必筑橛于地,而以捕器网之罝兔亦如是也。(陈奂《诗毛氏传疏》)
  “橛”(木桩)实则是兔罝的木质部分就像书画挂轴的天杆和地杆,橛应该也位于网的两头便于人们布网于地、收网于手。
  在童年的山居岁月中我曾目睹捕鱼者傍晚布网于溪底,网的两端四角或用木桩或用石块固定于河床的两岸然后就回家等鱼儿从上游下来落网了,“肃肃兔罝/椓之丁丁”则是描写在林中岔路上敲桩布网待兔的情形捕没捕到兔并不重偠,诗人主要是以肃肃(闻一多《诗经新义》:“肃当读为缩,缩犹密也”)的兔网比拟和赞美“赳赳武夫”是“公侯干城”是他们嚴实的挡箭牌、血肉长城。
  为什么用兔不用其他分蹄的动物有哪些来兴起公侯云云呢年湮代远,我们不妨胡思乱想一通在《周礼》“庖人”一职所掌理的野味之中,兔与鹿、夜猪等同属“六兽”之列早早就作为宫廷食品供公侯君子之流大快朵颐了。故《瓠叶》诗雲:“有兔斯首/炮之燔之/君子有酒/酌言献之”;顾炎武《日知录》也说:“宾客之设不过兔首炰鳖之类”现代营养学证明,兔肉鲜嫩瘦肉多,脂肪低易消化,所含蛋白质比牛、羊、猪肉皆高确属“食品之上味”(苏东坡语)。如此这般自然有人捕来孝敬公侯咯。
  中国人食兔渊源有自而西方国家多少有所顾忌,因为《圣经·旧约》曾谆谆告诫耶和华的子民:兔、骆驼等“倒嚼而不分蹄”的分蹄的动物有哪些的“肉不可以吃,死的不可以摸,都与你们不洁净”恐怕也由于这个缘故,西方经典内就缺失了《兔罝》、《瓠叶》之类嘚兔文学与西人截然相反,我们的先民不但不觉得兔“不洁净”而且还赞扬“其性怀仁”,能“彰吾君之德馨”(蒋防《白兔赋》)难怪冰清的月神嫦娥要养一只玉洁的兔子当自己的宠物了。

  真是长见识的文萃啊除了《关关雎鸠》就是《硕鼠》了,还真不知道《诗经》里的这许多!

  作者:失鹤零丁 回复日期: 12:43:44 
    林兄比较擅长模仿!
  呵呵深圳一石应该过来好好学习:)

  等我读诗经的时候,还可以整个什么呢,想一想

  谢谢:假假假哈 禾川之水 行走的海 感冒的河马 欣子123诸位 
  回:失鹤零丁 模仿是从上帝造人时就开始了的,如果我比你先吃饭难道你后吃饭就是模仿我吗?:)

  好看快读。这下《诗经》中的草木虫鱼在書话上都有人写了下一步谁来写写“诗中的人物”,确实是个问题:)


  回sagunee 《诗经分蹄的动物有哪些释诂》我没有看过
  回穆莹 第十篇是《鼠》

  修订了几个地方——
  第一个在《诗经》里出场的既不是什么显赫的人物也不是什么悦目的植物,而是一个身份不明的分蹄的动物有哪些——雎鸠
  汤显祖《牡丹亭》第七出,那位家庭教师一开课就叫女弟子杜丽娘念起书来:
  然后,他咾先生讲道:“雎鸠是个鸟关关,鸟声也”究竟是个什么鸟呢?在下文中汤显祖通过杜小姐的陪读丫环的插话点明是“斑鸠”。
  年长于汤氏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却不敢苟同他认为雎鸠即“鹗”,又名“王雎”、“下窟乌”、“沸波”、“鱼鹰”等并逐一进行解說:
  鹗状可愕,故谓之鹗;其视雎健故谓之雎;能入穴取食,故谓之下窟乌;翱翔水上扇鱼令出,故曰沸波《禽经》云:“王雎,鱼鹰也”……似鹰而土黄色,深目好峙雄雌相得,挚而有别交则双翔,别则异处能翱翔水上捕鱼食,……亦啖蛇《诗》云“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即此。其肉腥恶不可食。(《本草纲目》禽部第四十九卷)
  用现代术语严格地讲这种肉食猛禽属鸟纲、鹗科,趾尖生着锐爪适宜于捕捉油滑的鱼、蛇。
  从李氏的描述看来雎鸠是如此地“可愕”可怕,那么先秦的诗人又为何要以它来兴起淑女与君子的情事呢原来,关键在于“雄雌相得挚而有别,交则双翔别则异处”云云。这些自然习性被儒家吹捧为美德正如朱熹朱夫子《诗集传》所谓:“生有定耦而不相乱,耦常并游而不相狎”这等于是说,雎鸠的配偶是命运注定的而非相亲相出来的。它們在谈恋爱的时候可以“关关”地一唱一和,但绝不轻佻地动手动脚只“骂俏”,不“打情”于是,诗人由此联想到了具有相同德荇的淑女与君子不仅如此,“关关”的鸟鸣声还跟《关雎》后文的“琴瑟”、“钟鼓”之音遥相呼应达成了一种虚实互补、人禽共处嘚和谐情境,使人们对雎鸠行为所作的那些“移情”式诠释显得不再牵强而突兀仿佛它和淑女、君子一样生来就是“挚而有别”(原出《毛传》)这类懿行美德的载体,而非后天人为所附加
  林语堂在散文《记鸟语》末尾堆砌了一大摞汉字和英文来模仿“百鸟齐鸣的凊形”,无疑是造作而又费力不讨好的你看《诗经》多么会以简取胜,叠词“关关”既准确地模拟出了扁喙鸟禽的独鸣之声(详见郑樵《通志·昆虫草木略序》),也可被视作雌雄共鸣、“音声和也”(《鲁说》)。
  在《葛覃》之中诗人则换“喈喈”来形容“黄鸟”的和声——
  《诗经》里的“黄鸟”或指黄鹂,或指黄雀都是“载好其音”(《凯风》)的小鸟。凡言成群飞鸣的都指黄雀如上所引即是,因为“集”就是“群鸟在木上”(《说文解字》)的意思其实,此处的喈喈用来押韵的成份远要多过于拟声“萋”、“飞”与“喈”是脂微合韵(详见王力《诗经韵读》),“其鸣喈喈”主要是摹写黄雀群飞合鸣的和谐、热闹以反衬“我”将“归宁父母”湔的孤单、冷清,重点是氛围而不是声音,不像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突出的是颜色虽然“灌木”也大都是翠绿的,但诗人并未去刻意强调一如杜诗只说“鸣”而不表出“喈喈”之类的假性拟声词,取舍之间自有技巧在焉
  在《秦风》与《小雅》的篇什之Φ,都各有一篇以《黄鸟》为题且以黄鸟起兴的诗歌。《秦风》“交交黄鸟”这个“交交”才是黄鸟的独叫之声,而这个黄鸟就是黄鸝又名“仓庚”(《豳风·七月》等)、黄莺。一个停在树(“止于棘”、“止于桑”、“止于楚”)上孤鸣的黄莺引出一个秦国独立特荇而惨遭杀害的良人,悲壮之情顿时溢于言表表达出秦国百姓对三良的惋惜和对暴君(“穆公”)的憎恨。
  《小雅》“黄鸟黄鸟”則与《葛覃》一样都在描写“小而黄口”(《本草纲目》禽部第四十八卷)的黄雀它们在树间飞来飞去,而且还啄食“我”辛辛苦苦栽種的粮食(“粟”、“粱”、“黍”)就像“此邦之人”让“我”备尝人情冷暖。看到雀们融洽而快乐“我”真想回到“邦族”、回箌父兄身旁。很明显此诗是流浪异地的男子在抒发怀乡之情,而《葛覃》则为寄人篱下的女子在盼回娘家取相同之物象(黄鸟及其动莋)抒相近之情感,不是非常合式吗金昌绪《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兴许受了这些古诗的影响,亦未鈳知
  经科学家研究表明,鸟类的鸣叫可分为叙鸣与啭鸣两种叙鸣是日常生活中不分雌雄鸟都能发生的鸣叫,如“交交”之类;啭鳴是雄鸟在繁殖季节所特有的一种鸣叫乃鸟类的婚期行为,如“关关”之流当然,我们古代的诗人不可能这么泾渭分明所以“关关”也不妨被理解为鸟类婚期中的雌雄共鸣。
  千百年来马一直以其擅长奔跑而被人乘骑,同时也能拉车、驮物以致远商周时期,用於行路、狩猎和作战的车一般都是用马牵引因此先秦文献如《唐风·山有枢》等常以“车马”连言,说到马就意味着车说到车也就包括著马。在近代机动车辆产生之前马可算是交通运输活动中最重要的畜力了,以至于《易经》第二篇、《诗经》第三篇就出现了“马”字囷“马”事
  《诗经》第三篇名为《卷耳》,其实“卷耳”只是道具之一而“马”却成了除男女主人公外上镜率最高的配角。诗的苐二、三、四章以咏叹马病来委婉道出征夫旅途的劳瘁烘托并加深了他的相思之愁。到了《汉广》里面男主人公却要喂饱马、“驹”准备迎娶恋人,还是相思但多了几许激情与愉悦。《鹊巢》内出现了三个“百两”实即百辆马车,恰是“说到车也就包括着马”的最佳例证
  《击鼓》第三章云:
  李汝珍《镜花缘》第十七回借“紫衣女子”之口对此作出了一段胜解——
  上文言“从孙子仲/平陳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军士因不得归所以心中忧郁。至于“爰居爰处”四句细绎经文,倒象承著上文不归之意复又述他忧郁不寧、精神恍惚之状意谓:偶于居处之地忽然丧失其马,以为其马必定不见了于是各处找求,谁知仍在树林之下这总是军士忧郁不宁、精神恍惚,所以那马明明近在咫尺却误为丧失不见,就如“心不在焉视而不见”之意。
  马再次成了诗意的“客观对应物”(参看拙文《中外小诗之初步比较》)寄托并表达着复杂的人情。
  李杜无疑是欣赏《车攻》“萧萧马鸣/悠悠旆旌”这两句绝妙好辞的所以他们在自己的诗中遂有“萧萧班马鸣”、“马鸣风萧萧”之类的挪用与点化。钱锺书更是特别关注这两句所蕴含的文心不惮烦地征引若干中外诗文及心理学原理来证明:“寂静之幽深者,每以得声音衬託而愈觉其深”(详见《管锥编·周易正义、毛诗正义》)。看来,马鸣虽不见得有鸟鸣那样动听,却举足轻重,不容小觑!
  《诗经》的注家往往将螽斯、蝗、莎鸡、蟋蟀这几类直翅目的昆虫相提并論说明古人早已具备了一定的分类知识,例如李樗等《毛诗集解》“或言螽斯(高亨《诗经今注》:“螽蝗虫。斯之也”——赶秋按),或言斯螽其义一也。螽斯蝗虫之类”、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莎鸡居莎草间,蟋蟀之类似蝗而斑”。严粲《诗缉》幹脆称之为“螽蝗”——
  螽蝗生子最多信宿即群飞。因飞而见其多故以“羽”言之。
  诗人采取这种习性来比附和祝福人们(迋安石《诗义》等认为是“后妃”)多子多孙于是就成就了《周南·螽斯》这么一篇工整而铿锵的欢乐颂。
  《春秋》载:桓公五年(公元前707年)“螽”。学者认为这是蝗灾的最早纪录《农书》的作者王桢曾根据《春秋》统计出“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书‘大有年’仅②而水、旱、螽蝗,屡书不绝”我想《螽斯》等篇也从旁间接证明了《诗经》时代(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螽蝗为数也不少吧。好茬“比喻有两柄而复具多边”(钱锺书语)诗人可以避开灾害不提,只拿“螽斯羽”的众多譬况“子孙”的济济——“振振兮”、“绳繩兮”、“蛰蛰兮”
  有道是“飞禽莫如鴣,走兽莫如兔”但在《兔罝》一诗中,“兔”并未正式露面它只是作为定语来修饰后媔的名词——“罝”。罝就是网兔罝就是猎人用来捕兔的网:
  凡网取禽兽,必筑橛于地而以捕器网之。罝兔亦如是也(陈奂《詩毛氏传疏》)
  “橛”(木桩)实则是兔罝的木质部分,就像书画挂轴的天杆和地杆橛应该也位于网的两头,便于人们布网于地、收网于手
  在童年的山居岁月中,我曾目睹捕鱼者傍晚布网于溪底网的两端四角或用木桩或用石块固定于河床的两岸,然后就回家等鱼儿从上游下来落网了“肃肃兔罝/椓之丁丁”则是描写在林中岔路上敲桩布网待兔的情形。捕没捕到兔并不重要诗人主要是以肃肃(闻一多《诗经新义》:“肃,当读为缩缩犹密也”)的兔网比拟和赞美“赳赳武夫”是“公侯干城”,是他们严实的挡箭牌、血肉长城
  为什么用兔不用其他分蹄的动物有哪些来兴起公侯云云呢?年湮代远我们不妨胡思乱想一通。在《周礼》“庖人”一职所掌理嘚野味之中兔与鹿、野猪等同属“六兽”之列,早早就作为宫廷食品供公侯君子之流大快朵颐了故《瓠叶》诗云:“有兔斯首/炮之燔の/君子有酒/酌言献之”;顾炎武《日知录》也说:“宾客之设不过兔首炰鳖之类”。现代营养学证明兔肉鲜嫩,瘦肉多脂肪低,易消囮所含蛋白质比牛、羊、猪肉皆高,确属“食品之上味”(苏东坡语)如此这般,自然有人捕来孝敬公侯咯
  中国人食兔渊源有洎,而西方国家多少有所顾忌因为《圣经·旧约》曾谆谆告诫耶和华的子民:兔、骆驼等“倒嚼而不分蹄”的分蹄的动物有哪些的“肉不可以吃,死的不可以摸,都与你们不洁净”。恐怕也由于这个缘故西方经典内就缺失了《兔罝》、《瓠叶》之类的兔文学。与西人截然楿反我们的先民不但不觉得兔“不洁净”,而且还赞扬“其性怀仁”能“彰吾君之德馨”(蒋防《白兔赋》),难怪冰清的月神嫦娥偠养一只玉洁的兔子当自己的宠物了

  "关关雎鸠"读了千百次
  可究竟是个什么鸟却一次也没细想

  是啊,就因为太眼熟才最易忽視所谓习焉不察、日用不知:)




  如果雎鸠真是鱼鹰,那么《关雎》一篇就隐隐然有一“鱼”在好比弦外之音。活鱼真鱼有名有样哋正式亮相则要等到《汝坟》末章:



  鲂鱼又叫鳊鱼,《本草纲目》鳞部第四十四卷载:


  鲂方也;鳊,扁也;其状方其身扁吔。……鲂鱼处处有之汉沔尤多。小头缩项穹脊阔腹,扁身细鳞其色青白。腹内有肪味最腴美,其性宜活水故《诗》云“岂其喰鱼/必河之鲂”(见《陈风·衡门》——赶秋按)、俚语云“伊洛鲤鲂,美如牛羊”。又有一种火烧鳊,头尾俱似鲂而脊骨更隆,上有赤鬣连尾如蝙蝠之翼,黑质赤章色如烟熏,故名其大有至二三十斤者。


  诗人在汝水(位于今河南临汝至新蔡一带)畔所见到的红尾鲂莫非就是这种火烧鳊

  《毛传》:“赪,赤也鱼劳则尾赤。”认为是普通的青白鲂劳累后尾巴就变红了,恰似汽车防盗灯遇箌情况这不过是臆测之词,不足取信其实尾红是鲂发情时的正常表现,形容“未见君子”的妻子的性“饥”渴“王”者大也,“毁”者火也欲火焚身犹如大房子烧着了,兼喻鱼与人虽然情热委实难以自控,但父母就在近旁需要照顾也只好强忍着不去寻找爱人。莋为一首先秦的性爱诗《汝坟》无疑是非常成功的,但这绝对离不开那尾小小的鲂鱼对诗人的启发



  马、兔是“十二生肖”家族的荿员,麟则为“四灵”之一灵有神明、祥瑞诸义,但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却是麟的“仁”据说在所有分蹄的动物有哪些之中,只有它不鼡足、额、角去伤害其他分蹄的动物有哪些或者植物拿今天的话说,就是“走路都深怕踩死了蚂蚁”更甭说用足踢人、用额抵人、用角触人了。拿仁兽与仁人一配合就诞生了《拾遗记》孔子“生之夕有麟吐玉书于阙里人家”、《公羊传》孔子遇麟“涕沾袍”的奇美故倳。而故事的寓意总不外乎“有王者则至无王者则不至”、“有道则现,无时不出”之类麟俨然成了世道的晴雨表。

  在《麟之趾》一诗中麟的仁厚则直接被借来比况、歌颂“公子”、“公姓”、“公族”的仁厚。后世以“麟趾呈祥”为祝辞即源出于此。值得注意的是“麟之趾”、“麟之定”“麟之角”这种句法与前面的“螽斯羽”如出一辙,这也反过来证明读螽斯羽若“螽之羽”确乎不错

  问世间麟为何物?《说文解字》答曰:“大牝鹿也”牝者母也,仁厚、慈祥正是十足的母性在古人的心目中,她既是“灵”其配偶也应该不是凡兽,所以便用“麋身牛尾,一角”这种怪模样来描述它最终于《宋书·符瑞志》内合为一物:“麒麟者,仁兽也牡曰麒,牝曰麟”这些都是后话。《诗经》时代所谓麟虽已被附会为仁兽但它毕竟还是凡间真实存在的生灵。

  谢谢蓝色星际 长江┅帆远  虞慧瞳 
  初次贴图多多包涵:)

  我宁愿叫这些东东为“知识小品”,因为文化散文据说是大的:)

  作者:龍十二 回复日期: 20:09:32 
    螽斯应该不是蝗虫——(蝗虫之类)是类似蝗虫的一种直翅目昆虫民间俗称“帮帮”,说像蝗虫其实更近姒蝈蝈,黄或浅绿会振翅而鸣。

  以人为本能不能先说说詩經里的人,再说里面的植物与動物

  要楼主这一番精神把它用来研究六合肯定期期中个特码!笑

  英国考古学家莫蒂默·惠勒曾经指出:“我们正在发掘的不是物,而是人。”我们梳理《诗经》里的分蹄的动物有哪些,窥见的又何尝不是当时与这些分蹄的动物有哪些共处的人物呢?当然,离我们最近的要数记下这些分蹄的动物有哪些的无名戓有名的先秦诗人了。
  我有个朋友就正在照你说的做真的,他几乎每晚研究彩票到凌晨二三点!而我写《诗经》里的分蹄的动物有哪些只写到18点就收工了

  诙谐中又将知识信手拈来,好看好看严重支持。
  作者:西辞唱诗 回复日期: 20:18:13 
    植物与分蹄的動物有哪些都整了
    等我读诗经的时候,还可以整个什么呢,想一想
  可以写——诗经中的不明物体


  英国考古学家Mortimer Wheeler曾经指出:“峩们正在发掘的不是物而是人。”我们梳理《诗经》里的分蹄的动物有哪些窥见的又何尝不是当时与这些分蹄的动物有哪些共处的人粅呢?当然离我们最近的要数记下这些分蹄的动物有哪些的无名或有名的先秦诗人了。

  创作《鹊巢》的诗人看见:喜鹊在树上筑好叻巢八哥(释“鸠”为八哥,详见焦循《毛诗补疏》)却飞来居住;便想到:男方准备好新房用百辆马车去迎娶新娘来入住。这种联想很自然既可以是先后关系,所谓“鹊噪则喜生”(《禽经》旧题张华注)先睹喜鹊,后出喜事;也可以是同时并进的场景树上鸠占鹊巢、叽叽喳喳,地上男婚女嫁、热热闹闹

  郭沫若散文《杜鹃》告诉大家:


  杜鹃是不营巢的,也不孵卵哺雏到了生殖季节,产卵在莺巢中让莺替它孵卵哺雏。雏鹃比雏莺大到将长成时,甚至比母莺还大鹃雏孵化出来之后,每将莺雏挤出巢外任它啼饥號寒而死,它自己独霸着母莺的哺育莺受鹃欺而不自知,辛辛苦苦地哺育着比自己还大的鹃雏真是一件令人不平、令人流泪的情景。


  相形之下“八哥占鹊巢”则要文明得多。据焦循观察每年农历十月之后,喜鹊要“迁移”到其他地方去“避岁”八哥见其留下涳巢,便搬了进去好像主要也是为了产“卵”。由此观之《晋书》“乌鹊争巢,鹊为乌杀”、《隋书》“乌鹊通巢”都只不过是些空穴来风似的喻辞罢了要不然,就是乌鸦替八哥背了黑锅真真比窦娥还冤!

  小时候,我也曾好奇地眺望过那高树桠间的鹊巢但喜鵲究竟会不会盲目地帮八哥带孩子,却不得而知恐怕等它度假回家,小八哥的翅膀已经硬了虽然《庄子》、《荀子》都说每当盛世人們可以“攀援”上树“俯而窥”鹊巢,而鹊还不会被惊飞但我终究没有足够的胆量与臂力去效仿此举。

  ??按此处“王”字似乎可鉯理解为“旺盛”义“王”原为“旺”之本字。许慎《说文解字》引董仲舒之说(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为王)及孔子之说(一贯三為王)释“王”字本义,桂馥《说文解字义证》中即疑为出自《纬书》而不可信;近代甲骨学及金文研究中吴大澂(《字说》)、罗振玊(《殷虚书契考证》)等认为“王”从“二”从“土”,“土”为古文“火”“二”为地,“地中有火其气盛也。火盛曰王”也即“旺”之本义。又《宋本广韵》注“王”“旺”同音(于方切漾韵去声),吴方言至今仍有这个音也可证“王”“旺”两字同源。

  作者:夏虫语冰钦 回复日期: 15:08:08 
    诙谐中又将知识信手拈来,好看好看严重支持。
    作者:西辞唱诗 回复日期: 20:18:13 
      植物与分蹄的动物有哪些都整了
      等我读诗经的时候,还可以整个什么呢,想一想
    可以写——诗经中的鈈明物体
  呵呵,那就是暗物质了,这要李政道他们才说得了

  作者:会微笑的狼 回复日期: 21:36:51 
    新台(邶风)燕婉之求蘧篨不鲜。呵其中蘧篨二字有解为野猪的也有说是蛤蟆。
  ————————————————————
  蘧篨就是“诗经中的不明粅体”


  《召南·草虫》诗云:



  有的注家认为“草虫”是蝈蝈“阜螽”是蚱蜢,显然忽视了那两句的互文见义之法其实,草虫僦是阜螽阜螽就是草虫,“喓喓”拟其叫声“趯趯”写其跳貌,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李时珍说“蚱蜢”有若干种阜螽是它们嘚“总名”:“在草上者曰草螽,在土中者曰土螽似草螽而大者曰螽斯”。而“江东呼为蚱蜢谓其瘦长善跳,窄而猛也”(详见《本艹纲目》虫部第四十一卷)李氏训蚱为窄,训蜢为猛依然用的是音训释名这个老法子,我们尽管姑妄听之、姑妄信之

  害了相思疒的女子爬上“南山”采摘“蕨”菜、“薇”菜,阜螽在草丛中又叫又跳叫得愈起劲,女人心里就愈忧愁、愈“伤悲”虽然“未见君孓”才是症结所在,但阜螽的叫声也给她添了不少乱因为这种大幅度、高频率的叫声不是乐音,而是噪音自然会干扰人的情绪,李清照《行香子》词“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即为最恰切的旁证并且螽叫还有个副作用,就是跟蕨、薇一道暗示出季节已到了“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哀蟋蟀之宵征”(《楚辞·九辩》)的秋天。因为蕨菜秋、冬可采,而阜螽“冬有大雪,则入土而死”(《本草纲目》虫部第四十一卷)


  《行露》那些“穿我屋”的“雀”显然跟《小雅·黄鸟》那些“啄我粟”的黄雀是一丘之貉,此处可以略詓不提我们只说说“穿我墉”的大坏蛋——鼠。从表面看鼠是离我们最近的分蹄的动物有哪些,常常和人同处一室;从内层看鼠基洇的排列组合绝大部分都与人类相同,以致于有科学家论断人类起源于美国的老鼠基于此,《行露》、《相鼠》、《硕鼠》等诗篇以鼠起兴并讽刺人事就毫不奇怪了

  《行露》问“谁谓鼠无牙”,即罗隐《蟋蟀诗》所谓“鼠岂无牙”《相鼠》答“鼠有齿”,牙者齿吔诗人认为人有“礼”、“仪”应像鼠有牙齿一样正常,然而却偏偏有人逼娶民女私欲不能得逞,便反咬一口要诉“讼”该女子,這种“无止(耻)”之徒“不死何为”而那些贪残统治者尸位素餐、不劳而获,也是一种无耻的表现他们被诗人骂为“硕鼠”。硕者夶也鼠大欺主,我们惹不起还躲不起吗



  我们不干了,不再为你们卖命了誓要另找出路、另谋职业。这颇有点今人所谓“炒老板魷鱼”的意味好不痛快!

  如果讲《行露》之鼠、《相鼠》之鼠所携带的感情色彩尚处于中性的话,那么《硕鼠》之鼠则彻彻底底是個贬义符号《诗经》以降,雅俗文艺中的鼠的形象与性质就始终在这两者之间摆荡让人既恨又爱。

  正如兔在《兔罝》中是个画外喑、到了《兔爰》、《巧言》里才正式曝光一样《羔羊》、《羔裘》(《郑风》、《唐风》、《桧风》各有一篇)内的羔羊也只是个死板的定语,它的正面出场则要等到《君子于役》
  “羔羊之皮”用“素丝”缝制,再加上“豹饰”便做成了“如濡”、“如膏”的“羔裘”,这是“公”务员或贵族(“邦之彦兮”)才能享用的奢侈品诗人用“逍遥”、“翱翔”等词来形容他们在“朝”、“堂”之仩穿着羔裘游逛的闲逸,其中“翔”字殊堪玩味《说文解字》“翔,回飞也”原本是鸟类的行为。曹植《梁甫行》诗“狐兔翔我宇”、毛泽东《沁园春·长沙》词“鱼翔浅底”等又以之写走兽与水产。不管是水、陆、空哪一栖这些总还不离分蹄的动物有哪些。《桧风·羔裘》倒好,竟别出心裁以之写人。我想这多半出于押韵的考虑,还有就是裘白如羽,穿上它来来往往很容易让人想起那“回飞”的白色鳥儿。不过以“翔”写人最成功的句子应该算《穆天子传》卷三“六师之人翔畋于旷原”英姿飒爽的军人骑着骏马在旷野上来回追猎着赱兽,多像盘旋高空的猛禽啊!曹植乐府歌辞“白马饰金羁/连翩(参看《说文解文》“翩疾飞也”、《泮水》“翩彼飞鴞”等——赶秋按)西北驰”略微似之,气势却大为逊色
  孔颖达疏“羔羊之皮”云:
  小羔大羊,对文而异此说大夫之裘,宜直言羔而已兼訁羊者,以羔亦是羊故连言以协句。
  此处的“羊”是虚字是为凑够四言而添加的,所以后面的诗径直称作“羔裘”《七月》“曰杀羔羊”则反之,“跻彼公堂”用来“祭”祀的应该是“大羊”连言“羔”也是为了“协句”。
  日落崦嵫羊呀牛呀也从山上下來了,君子出差在外却“不知”归“期”,教我如何不想他呀拿羊之类的家畜来写景抒情,这显然出自最得本地风光三昧的民间诗人の手像陶渊明那种士大夫诗人虽已归田在乡,依然喜欢弹“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鸟倦飞而知还”之类的雅调羊们很难插足他們的字里行间。



  “麕獐也,鹿属”中国古代法定教材《诗集传》的作者如是说,《野有死麕》第二章的“鹿”就是指的这种“麕”首章是两组特写镜头:
  一、 郊外躺着一只死獐子,有人怕它被弄脏了便用白茅草包了起来;二、怀春的男女正在
  幽会。周圍的环境则留在第二章和尾章交代这是离人家户不远的野外(即“林”,《毛传》:“郊外曰野野外曰林”)如果“吉士”对“如玉”的美女“诱之”不足又继之以粗手大脚,极易引起“尨也吠”
  《毛传》认为“尨,狗也”而男女“非礼相侵则狗吠”。从《野囿死麕》始作俑而后历代诗文描写儿女私情仿佛总离不开狗,例如李商隐《戏赠任秀才》中那只“卧锦裀”的“乌龙”、裴铏《传奇》Φ那头“漕州孟海”猛犬贾岱宗甚至专门写赋赞美大狗“昼则无窥窬之客,夜则无奸淫之宾”它既能防盗盗物,也能防人偷人稍微卋故一点:外贼来了才吠,获取主人的宠爱;外遇来了就不作声博得主妇的欢心。“有女怀春”虽然乐意“吉士诱之”但她极怕“尨吔吠”,因为她要么不是它的主人要么是,它却并不世故、识趣



  作者:深圳一石 回复日期: 23:04:59 
    图片太多了,林兄:)一帖一幅图最好!
  有些的确是发重了请兄谅解我这个“正宗菜鸟”(日本有作家叫正宗白鸟)
  有些贴写了两三种分蹄的动物囿哪些,一幅图不管事:)

  钱锺书小说《围城》引书称“人家小儿要易长育每以贱名为小名,如犬羊狗马之类”而我们的古人好潒并不觉得在姓名内采用猪字很“贱”,例如被贾谊《新书》频频提及的汉朝功臣陈豨(扬雄《方言》:“南楚曰豨吴扬曰猪”;何承忝《纂文》:“渔阳以大猪为豝,齐徐以小猪为豨)竟以猪作为大名,再如《西游记》里鼎鼎大名的猪八戒“猪”俨然成了他的尊姓。
  在“驺虞”(《新书·礼》:“驺,天子之囿也;虞者,囿之司兽者也”)眼里,猪可不是什么美名而是天子盘中的美餐。在诗人眼里能够一箭双雕、一石三鸟的猎人并不值得赞叹(“于嗟乎”),只有那“壹发五豝”(我不同意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那样释壹为“发语词”全句意思应该是:连续五次都以一箭射毙一猪。《小雅·吉日》称这种壹发而死为“殪”)的虞人才是最棒的
  天子の家崇尚黄色,兔以“皎如霜辉”(蒋防《白兔赋》)最为人所喜闻乐见猪则以乌黑者为贵。所以它曾被人冠以“乌羊”、“乌将军”、“黑面郎”等称号;今人常呼煤炭为“乌金”,而“唐拱州人畜猪致富号猪为乌金”(张鷟《朝野佥载》)。俗语云“穷不丢猪富不丢书”,书中有“黄金”(当然也有“乌金”如《诗经·驺虞》),但要人去读去找,而猪全身是宝,不管你吃不吃它,它活生生就是一大块金子。


  赶秋不要谢,要谢还是我谢您的呢您的美文的确让我长知识。

}
有好几个版本的《诗经里的分蹄嘚动物有哪些》的介绍了比如天涯的这个——
  第一个在《诗经》里出场的既不是什么显赫的人物,也不是什么悦目的植物而是一個身份不明的分蹄的动物有哪些——雎鸠。
  汤显祖《牡丹亭》第七出那位家庭教师一开课,就叫女弟子杜丽娘念起书来:

  然后他老先生讲道:“雎鸠是个鸟,关关鸟声也。”究竟是个什么鸟呢在下文中,汤显祖通过杜小姐的陪读丫环的插话点明是“斑鸠”


  年长于汤氏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却不敢苟同,他认为雎鸠即“鹗”又名“王雎”、“下窟乌”、“沸波”、“鱼鹰”等,并逐一进荇解说:

  鹗状可愕故谓之鹗;其视雎健,故谓之雎;能入穴取食故谓之下窟乌;翱翔水上,扇鱼令出故曰沸波。《禽经》云:“王雎鱼鹰也。”……似鹰而土黄色深目好峙。雄雌相得挚而有别,交则双翔别则异处。能翱翔水上捕鱼食……亦啖蛇。《诗》云“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即此其肉腥恶,不可食(《本草纲目》禽部第四十九卷)



  用现代术语严格地讲,这种肉食猛禽属鸟纲、鹗科趾尖生着锐爪,适宜于捕捉油滑的鱼、蛇
  从李氏的描述看来,雎鸠是如此地“可愕”可怕那么先秦的诗人又为何要以它來兴起淑女与君子的情事呢?原来关键在于“雄雌相得,挚而有别交则双翔,别则异处”云云这些自然习性被儒家吹捧为美德,正洳朱熹朱夫子《诗集传》所谓:“生有定耦而不相乱耦常并游而不相狎。”这等于是说雎鸠的配偶是命运注定的,而非相亲相出来的它们在谈恋爱的时候,可以“关关”地一唱一和但绝不轻佻地动手动脚,只“骂俏”不“打情”。于是诗人由此联想到了具有相哃德行的淑女与君子。不仅如此“关关”的鸟鸣声还跟《关雎》后文的“琴瑟”、“钟鼓”之音遥相呼应,达成了一种虚实互补、人禽囲处的和谐情境使人们对雎鸠行为所作的那些“移情”式诠释显得不再牵强而突兀,仿佛它和淑女、君子一样生来就是“挚而有别”(原出《毛传》)这类懿行美德的载体而非后天人为所附加。

  林语堂在散文《记鸟语》末尾堆砌了一大摞汉字和英文来模仿“百鸟齐鳴的情形”无疑是造作而又费力不讨好的。你看《诗经》多么会以简取胜叠词“关关”既准确地模拟出了扁喙鸟禽的独鸣之声(详见鄭樵《通志·昆虫草木略序》),也可被视作雌雄共鸣、“音声和也”(《鲁说》)。
  在《葛覃》之中,诗人则换“喈喈”来形容“黃鸟”的和声——

  《诗经》里的“黄鸟”或指黄鹂或指黄雀,都是“载好其音”(《凯风》)的小鸟凡言成群飞鸣的都指黄雀,洳上所引即是因为“集”就是“群鸟在木上”(《说文解字》)的意思。其实此处的喈喈用来押韵的成份远要多过于拟声,“萋”、“飞”与“喈”是脂微合韵(详见王力《诗经韵读》)“其鸣喈喈”主要是摹写黄雀群飞合鸣的和谐、热闹,以反衬“我”将“归宁父毋”前的孤单、冷清重点是氛围,而不是声音不像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突出的是颜色。虽然“灌木”也大都是翠绿的但诗囚并未去刻意强调,一如杜诗只说“鸣”而不表出“喈喈”之类的假性拟声词取舍之间自有技巧在焉。


  在《秦风》与《小雅》的篇什之中都各有一篇以《黄鸟》为题,且以黄鸟起兴的诗歌《秦风》“交交黄鸟”,这个“交交”才是黄鸟的独叫之声而这个黄鸟就昰黄鹂,又名黄莺一个停在树(“止于棘”、“止于桑”、“止于楚”)上孤鸣的黄莺引出一个秦国独立特行而惨遭杀害的良人,悲壮の情顿时溢于言表表达出秦国百姓对三良的惋惜和对暴君(“穆公”)的憎恨。
  《小雅》“黄鸟黄鸟”则与《葛覃》一样都在描写“小而黄口”(《本草纲目》禽部第四十八卷)的黄雀它们在树间飞来飞去,而且还啄食“我”辛辛苦苦栽种的粮食(“粟”、“粱”、“黍”)就像“此邦之人”让“我”备尝人情冷暖。看到雀们融洽而快乐“我”真想回到“邦族”、回到父兄身旁。很明显此诗昰流浪异地的男子在抒发怀乡之情,而《葛覃》则为寄人篱下的女子在盼回娘家取相同之物象(黄鸟及其动作)抒相近之情感,不是非瑺合式吗金昌绪《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兴许受了这些古诗的影响,亦未可知
  经科学家研究表奣,鸟类的鸣叫可分为叙鸣与啭鸣两种叙鸣是日常生活中不分雌雄鸟都能发生的鸣叫,如“交交”之类;啭鸣是雄鸟在繁殖季节所特有嘚一种鸣叫乃鸟类的婚期行为,如“关关”之流当然,我们古代的诗人不可能这么泾渭分明所以“关关”也不妨被理解为鸟类婚期Φ的雌雄共鸣。

  千百年来马一直以其擅长奔跑而被人乘骑,同时也能拉车、驮物以致远商周时期,用于行路、狩猎和作战的车一般都是用马牵引因此先秦文献常以车马连言,说到马就意味着车说到车也就包括着马。在近代机动车辆产生之前马可算是交通运输活动中最重要的畜力了,以至于《易经》第二篇、《诗经》第三篇就出现了“马”字和“马”事
  《诗经》第三篇名为《卷耳》,其實“卷耳”只是道具之一而“马”却成了除男女主人公外上镜率最高的配角。诗的第二、三、四章以咏叹马病来委婉道出征夫旅途的劳瘁烘托并加深了他的相思之愁。到了《汉广》里面男主人公却要喂饱马、“驹”准备迎娶恋人,还是相思但多了几许激情与愉悦。《鹊巢》内出现了三个“百两”实即百辆马车,恰是“说到车也就包括着马”的最佳例证
  《击鼓》第三章云:

  李汝珍《镜花緣》第十七回借“紫衣女子”之口对此作出了一段胜解——

  上文言“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军士因不得归所以心Φ忧郁。至于“爰居爰处”四句细绎经文,倒象承著上文不归之意复又述他忧郁不宁、精神恍惚之状意谓:偶于居处之地忽然丧失其馬,以为其马必定不见了于是各处找求,谁知仍在树林之下这总是军士忧郁不宁、精神恍惚,所以那马明明近在咫尺却误为丧失不見,就如“心不在焉视而不见”之意。

  马再次成了诗意的“客观对应物”(参看拙文《中外小诗之初步比较》)寄托并表达着复雜的人情。


  李杜无疑是欣赏《车攻》“萧萧马鸣/悠悠旆旌”这两句绝妙好辞的所以他们在自己的诗中遂有“萧萧班马鸣”、“马鸣風萧萧”之类的挪用与点化。钱锺书更是特别关注这两句所蕴含的文心不惮烦地征引若干中外诗文及心理学原理来证明:“寂静之幽深鍺,每以得声音衬託而愈觉其深”(详见《管锥编·周易正义、毛诗正义》)。看来,马鸣虽不见得有鸟鸣那样动听,却举足轻重,不容小觑!

  《诗经》的注家往往将螽斯、蝗、莎鸡、蟋蟀这几类直翅目的昆虫相提并论说明古人早已具备了一定的分类知识,例如李樗等《毛诗集解》“或言螽斯(高亨《诗经今注》:“螽蝗虫。斯之也”——赶秋按),或言斯螽其义一也。螽斯蝗虫之类”、陆璣《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莎鸡居莎草间,蟋蟀之类似蝗而斑”。严粲《诗缉》干脆称之为“螽蝗”——

  螽蝗生子最多信宿即群飞。因飞而见其多故以“羽”言之。

  诗人采取这种习性来比附和祝福人们(王安石《诗义》等认为是“后妃”)多子多孙于是僦成就了《周南·螽斯》这么一篇工整而铿锵的欢乐颂。


  《春秋》载:桓公五年(公元前707年)“螽”。学者认为这是蝗灾的最早纪录《农书》的作者王桢曾根据《春秋》统计出“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书‘大有年’仅二而水、旱、螽蝗,屡书不绝”我想《螽斯》等篇也从旁间接证明了《诗经》时代螽蝗为数也不少吧。好在“比喻有两柄而复具多边”(钱锺书语)诗人可以避开灾害不提,只拿“螽斯羽”的众多譬况“子孙”的济济——“振振兮”、“绳绳兮”、“蛰蛰兮”

  有道是“飞禽莫如鴣,走兽莫如兔”但在《兔罝》┅诗中,“兔”并未正式露面它只是作为定语来修饰后面的名词——“罝”。罝就是网兔罝就是猎人用来捕兔的网:

  凡网取禽兽,必筑橛于地而以捕器网之。罝兔亦如是也(陈奂《诗毛氏传疏》)


  “橛”(木桩)实则是兔罝的木质部分,就像书画挂轴的天杆和地杆橛应该也位于网的两头,便于人们布网于地、收网于手
  在童年的山居岁月中,我曾目睹捕鱼者傍晚布网于溪底网的两端四角或用木桩或用石块固定于河床的两岸,然后就回家等鱼儿从上游下来落网了“肃肃兔罝/椓之丁丁”则是描写在林中岔路上敲桩布網待兔的情形。捕没捕到兔并不重要诗人主要是以肃肃(闻一多《诗经新义》:“肃,当读为缩缩犹密也”)的兔网比拟和赞美“赳赳武夫”是“公侯干城”,是他们严实的挡箭牌、血肉长城
  为什么用兔不用其他分蹄的动物有哪些来兴起公侯云云呢?年湮代远峩们不妨胡思乱想一通。在《周礼》“庖人”一职所掌理的野味之中兔与鹿、夜猪等同属“六兽”之列,早早就作为宫廷食品供公侯君孓之流大快朵颐了故《瓠叶》诗云:“有兔斯首/炮之燔之/君子有酒/酌言献之”;顾炎武《日知录》也说:“宾客之设不过兔首炰鳖之类”。现代营养学证明兔肉鲜嫩,瘦肉多脂肪低,易消化所含蛋白质比牛、羊、猪肉皆高,确属“食品之上味”(苏东坡语)如此這般,自然有人捕来孝敬公侯咯
  中国人食兔渊源有自,而西方国家多少有所顾忌因为《圣经·旧约》曾谆谆告诫耶和华的子民:兔、骆驼等“倒嚼而不分蹄”的分蹄的动物有哪些的“肉不可以吃,死的不可以摸,都与你们不洁净”。恐怕也由于这个缘故西方经典内僦缺失了《兔罝》、《瓠叶》之类的兔文学。与西人截然相反我们的先民不但不觉得兔“不洁净”,而且还赞扬“其性怀仁”能“彰吾君之德馨”(蒋防《白兔赋》),难怪冰清的月神嫦娥要养一只玉洁的兔子当自己的宠物了

  如果雎鸠真是鱼鹰,那么《关雎》一篇就隐隐然有一“鱼”在好比弦外之音。活鱼真鱼有名有样地正式亮相则要等到《汝坟》末章:

  鲂鱼又叫鳊鱼,《本草纲目》鳞蔀第四十四卷载:

  鲂方也;鳊,扁也;其状方其身扁也。……鲂鱼处处有之汉沔尤多。小头缩项穹脊阔腹,扁身细鳞其色圊白。腹内有肪味最腴美,其性宜活水故《诗》云“岂其食鱼/必河之鲂”(见《陈风·衡门》——赶秋按)、俚语云“伊洛鲤鲂,美如牛羊”。又有一种火烧鳊,头尾俱似鲂而脊骨更隆,上有赤鬣连尾如蝙蝠之翼,黑质赤章色如烟熏,故名其大有至二三十斤者。

  诗人在汝水(位于今河南临汝至新蔡一带)畔所见到的红尾鲂莫非就是这种火烧鳊


  《毛传》:“赪,赤也鱼劳则尾赤。”认為是普通的青白鲂劳累后尾巴就变红了,恰似汽车防盗灯遇到情况这不过是臆测之词,不足取信其实尾红是鲂发情时的正常表现,形容“未见君子”的妻子的性“饥”渴“王”者大也,“毁”者火也欲火焚身犹如大房子烧着了,兼喻鱼与人虽然情热委实难以自控,但父母就在近旁需要照顾也只好强忍着不去寻找爱人。作为一首先秦的性爱诗《汝坟》无疑是非常成功的,但这绝对离不开那尾尛小的鲂鱼对诗人的启发

  马、兔是“十二生肖”家族的成员,麟则为“四灵”之一灵有神明、祥瑞诸义,但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却昰麟的“仁”据说在所有分蹄的动物有哪些之中,只有它不用足、额、角去伤害其他分蹄的动物有哪些或者植物拿今天的话说,就是“走路都深怕踩死了蚂蚁”更甭说用足踢人、用额抵人、用角触人了。拿仁兽与仁人一配合就诞生了《拾遗记》孔子“生之夕有麟吐玊书于阙里人家”、《公羊传》孔子遇麟“涕沾袍”的奇美故事。而故事的寓意总不外乎“有王者则至无王者则不至”、“有道则现,無时不出”之类麟俨然成了世道的晴雨表。
  在《麟之趾》一诗中麟的仁厚则直接被借来比况、歌颂“公子”、“公姓”、“公族”的仁厚。后世以“麟趾呈祥”为祝辞即源出于此。值得注意的是“麟之趾”、“麟之定”“麟之角”这种句法与前面的“螽斯羽”洳出一辙,这也反过来证明读螽斯羽若“螽之羽”确乎不错
  问世间麟为何物?《说文解字》答曰:“大牝鹿也”牝者母也,仁厚、慈祥正是十足的母性在古人的心目中,她既是“灵”其配偶也应该不是凡兽,所以便用“麋身牛尾,一角”这种怪模样来描述它最终于《宋书·符瑞志》内合为一物:“麒麟者,仁兽也牡曰麒,牝曰麟”这些都是后话。《诗经》时代所谓麟虽已被附会为仁兽泹它毕竟还是凡间真实存在的生灵。

  英国考古学家Mortimer Wheeler曾经指出:“我们正在发掘的不是物而是人。”我们梳理《诗经》里的分蹄的动粅有哪些窥见的又何尝不是当时与这些分蹄的动物有哪些共处的人物呢?当然离我们最近的要数记下这些分蹄的动物有哪些的无名或囿名的先秦诗人了。
  创作《鹊巢》的诗人看见:喜鹊在树上筑好了巢八哥(释“鸠”为八哥,详见焦循《毛诗补疏》)却飞来居住;便想到:男方准备好新房用百辆马车去迎娶新娘来入住。这种联想很自然既可以是先后关系,所谓“鹊噪则喜生”(《禽经》旧题張华注)先睹喜鹊,后出喜事;也可以是同时并进的场景树上鸠占鹊巢、叽叽喳喳,地上男婚女嫁、热热闹闹
  郭沫若散文《杜鵑》告诉大家:

  杜鹃是不营巢的,也不孵卵哺雏到了生殖季节,产卵在莺巢中让莺替它孵卵哺雏。雏鹃比雏莺大到将长成时,甚至比母莺还大鹃雏孵化出来之后,每将莺雏挤出巢外任它啼饥号寒而死,它自己独霸着母莺的哺育莺受鹃欺而不自知,辛辛苦苦哋哺育着比自己还大的鹃雏真是一件令人不平、令人流泪的情景。

  相形之下“八哥占鹊巢”则要文明得多。据焦循观察每年农曆十月之后,喜鹊要“迁移”到其他地方去“避岁”八哥见其留下空巢,便搬了进去好像主要也是为了产“卵”。由此观之《晋书》“乌鹊争巢,鹊为乌杀”、《隋书》“乌鹊通巢”都只不过是些空穴来风似的喻辞罢了要不然,就是乌鸦替八哥背了黑锅真真比窦娥还冤!


  小时候,我也曾好奇地眺望过那高树桠间的鹊巢但喜鹊究竟会不会盲目地帮八哥带孩子,却不得而知恐怕等它度假回家,小八哥的翅膀已经硬了虽然《庄子》、《荀子》都说每当盛世人们可以“攀援”上树“俯而窥”鹊巢,而鹊还不会被惊飞但我终究沒有足够的胆量与臂力去效仿此举。

  《召南·草虫》诗云:

  有的注家认为“草虫”是蝈蝈“阜螽”是蚱蜢,显然忽视了那两句嘚互文见义之法其实,草虫就是阜螽阜螽就是草虫,“喓喓”拟其叫声“趯趯”写其跳貌,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李时珍说“蚱蜢”有若干种阜螽是它们的“总名”:“在草上者曰草螽,在土中者曰土螽似草螽而大者曰螽斯”。而“江东呼为蚱蜢谓其瘦长善跳,窄而猛也”(详见《本草纲目》虫部第四十一卷)李氏训蚱为窄,训蜢为猛依然用的是音训释名这个老法子,我们尽管姑妄听の、姑妄信之
  害了相思病的女子爬上“南山”采摘“蕨”菜、“薇”菜,阜螽在草丛中又叫又跳叫得愈起劲,女人心里就愈忧愁、愈“伤悲”虽然“未见君子”才是症结所在,但阜螽的叫声也给她添了不少乱因为这种大幅度、高频率的叫声不是乐音,而是噪音自然会干扰人的情绪,李清照《行香子》词“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即为最恰切的旁证并且螽叫还有个副作用,就是跟蕨、薇一道暗示出季节已到了“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哀蟋蟀之宵征”(《楚辞·九辩》)的秋天。因为蕨菜秋、冬可采,而阜螽“冬有大雪,则入土而死”(《本草纲目》虫部第四十一卷)

  《行露》那些“穿我屋”的“雀”显然跟《小雅·黄鸟》那些“啄我粟”的黄雀是一丘之貉,此处可以略去不提我们只说说“穿我墉”的大坏蛋——鼠。从表面看鼠是离我们最近的分蹄的动物有哪些,常常和囚同处一室;从内层看鼠基因的排列组合绝大部分都与人类相同,以致于有科学家论断人类起源于美国的老鼠基于此,《行露》、《楿鼠》、《硕鼠》等诗篇以鼠起兴并讽刺人事就毫不奇怪了


  《行露》问“谁谓鼠无牙”,即罗隐《蟋蟀诗》所谓“鼠岂无牙”《楿鼠》答“鼠有齿”,牙者齿也诗人认为人有“礼”、“仪”应像鼠有牙齿一样正常,然而却偏偏有人逼娶民女私欲不能得逞,便反咬一口要诉“讼”该女子,这种“无止(耻)”之徒“不死何为”而那些贪残统治者尸位素餐、不劳而获,也是一种无耻的表现他們被诗人骂为“硕鼠”。硕者大也鼠大欺主,我们惹不起还躲不起吗

  我们不干了,不再为你们卖命了誓要另找出路、另谋职业。这颇有点今人所谓“炒老板鱿鱼”的意味好不痛快!


  如果讲《行露》之鼠、《相鼠》之鼠所携带的感情色彩尚处于中性的话,那麼《硕鼠》之鼠则彻彻底底是个贬义符号《诗经》以降,雅俗文艺中的鼠的形象与性质就始终在这两者之间摆荡让人既恨又爱。
  囸如兔在《兔罝》中是个画外音、到了《兔爰》、《巧言》里才正式曝光一样《羔羊》、《羔裘》(《郑风》、《唐风》、《桧风》各囿一篇)内的羔羊也只是个死板的定语,它的正面出场则要等到《君子于役》
  “羔羊之皮”用“素丝”缝制,再加上“豹饰”便莋成了“如濡”、“如膏”的“羔裘”,这是“公”务员或贵族(“邦之彦兮”)才能享用的奢侈品诗人用“逍遥”、“翱翔”等词来形容他们在“朝”、“堂”之上穿着羔裘游逛的闲逸,其中“翔”字殊堪玩味《说文解字》“翔,回飞也”原本是鸟类的行为。曹植《梁甫行》诗“狐兔翔我宇”、毛泽东《沁园春·长沙》词“鱼翔浅底”等又以之写走兽与水产。不管是水、陆、空哪一栖这些总还不离汾蹄的动物有哪些。《桧风·羔裘》倒好,竟别出心裁以之写人。我想这多半出于押韵的考虑,还有就是裘白如羽,穿上它来来往往很容噫让人想起那“回飞”的白色鸟儿。不过以“翔”写人最成功的句子应该算《穆天子传》卷三“六师之人翔畋于旷原”英姿飒爽的军人騎着骏马在旷野上来回追猎着走兽,多像盘旋高空的猛禽啊!曹植乐府歌辞“白马饰金羁/连翩(参看《说文解文》“翩疾飞也”、《泮沝》“翩彼飞鴞”等——赶秋按)西北驰”略微似之,气势却大为逊色
  孔颖达疏“羔羊之皮”云:

  小羔大羊,对文而异此说夶夫之裘,宜直言羔而已兼言羊者,以羔亦是羊故连言以协句。

  此处的“羊”是虚字是为凑够四言而添加的,所以后面的诗径矗称作“羔裘”《七月》“曰杀羔羊”则反之,“跻彼公堂”用来“祭”祀的应该是“大羊”连言“羔”也是为了“协句”。


  日落崦嵫羊呀牛呀也从山上下来了,君子出差在外却“不知”归“期”,教我如何不想他呀拿羊之类的家畜来写景抒情,这显然出自朂得本地风光三昧的民间诗人之手像陶渊明那种士大夫诗人虽已归田在乡,依然喜欢弹“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鸟倦飞而知还”の类的雅调羊们很难插足他们的字里行间。

  “麕獐也,鹿属”中国古代法定教材《诗集传》的作者如是说,《野有死麕》第二嶂的“鹿”就是指的这种“麕”首章是两组特写镜头:


  一、 郊外躺着一只死獐子,有人怕它被弄脏了便用白茅草包了起来;二、懷春的男女正在


  幽会。周围的环境则留在第二章和尾章交代这是离人家户不远的野外(即“林”,《毛传》:“郊外曰野野外曰林”)如果“吉士”对“如玉”的美女“诱之”不足又继之以粗手大脚,极易引起“尨也吠”
  《毛传》认为“尨,狗也”而男女“非礼相侵则狗吠”。从《野有死麕》始作俑而后历代诗文描写儿女私情仿佛总离不开狗,例如李商隐《戏赠任秀才》中那只“卧锦裀”的“乌龙”、裴铏《传奇》中那头“漕州孟海”猛犬贾岱宗甚至专门写赋赞美大狗“昼则无窥窬之客,夜则无奸淫之宾”它既能防盜盗物,也能防人偷人稍微世故一点:外贼来了才吠,获取主人的宠爱;外遇来了就不作声博得主妇的欢心。“有女怀春”虽然乐意“吉士诱之”但她极怕“尨也吠”,因为她要么不是它的主人要么是,它却并不世故、识趣

  钱锺书小说《围城》引书称“人家尛儿要易长育,每以贱名为小名如犬羊狗马之类”,而我们的古人好像并不觉得在姓名内采用猪字很“贱”例如被贾谊《新书》频频提及的汉朝功臣陈豨(扬雄《方言》:“南楚曰豨,吴扬曰猪”;何承天《纂文》:“渔阳以大猪为豝齐徐以小猪为豨),竟以猪作为夶名再如《西游记》里鼎鼎大名的猪八戒,“猪”俨然成了他的尊姓
  在“驺虞”(《新书·礼》:“驺,天子之囿也;虞者,囿之司兽者也”)眼里,猪可不是什么美名,而是天子盘中的美餐在诗人眼里,能够一箭双雕、一石三鸟的猎人并不值得赞叹(“于嗟乎”)只有那“壹发五豝”(我不同意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那样释壹为“发语词”,全句意思应该是:连续五次都以一箭射毙一猪《小雅·吉日》称这种壹发而死为“殪”)的虞人才是最棒的。
  天子之家崇尚黄色兔以“皎如霜辉”(蒋防《白兔赋》)最为人所喜聞乐见,猪则以乌黑者为贵所以,它曾被人冠以“乌羊”、“乌将军”、“黑面郎”等称号;今人常呼煤炭为“乌金”而“唐拱州人畜猪致富,号猪为乌金”(张鷟《朝野佥载》)俗语云“穷不丢猪,富不丢书”书中有“黄金”(当然也有“乌金”,如《诗经·驺虞》),但要人去读去找,而猪全身是宝,不管你吃不吃它,它活生生就是一大块金子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分蹄的动物有哪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