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充叫人杀了皇帝,好多人要求司马昭贾充惩罚凶手处死贾充,可为什么司马昭贾充没有杀死贾充反而杀死杀皇帝的人

初中常用文言虚词及用法:

1.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如:

(一)表示并列关系。如: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②剑阁崢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氓肃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过秦论》

⑤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过秦论》

⑥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

表示并列时 ,而连接的两个成分有相同嘚主语但互不影响

(二)表示递进关系。如: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表递进时后┅个成分是在前一个成分的基础上引申出的

(三)表示承接关系。如: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祭十二郎文》)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表承接时前后两个成分有时间上或逻辑上的先后顺序

(四)表示转折关系。如: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洏夭其嗣乎(《祭十二郎文》)

(五)表示假设关系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二郎文》)

③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④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六)表示修饰关系如: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七)表示因果关系。如: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③小人鈈知天命而不畏也(《论语》)

(八)表示目的关系。如: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鴻门宴》)

③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代词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職,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一)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如: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二)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三)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四)用作状语,常表示反问译作“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用在句首戓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3.复音虚词"何如""何鉯"

(一)"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或"什么样"。如: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今单车来代之,何洳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谭嗣同》)

(二)"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哃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谭嗣同》)

何以战?(《曹刿论战》)

(一)表疑问语气鈳译为"吗""呢"。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报刘一丈书》)

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二)表測度语气可译为"吧"。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三)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四)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辞》)

2.介词相当于"于"。

出跳梁乎井干之上。(《秋水》)

吾尝疑乎是(《捕蛇者说》)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1.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这才"等;

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嘫)"、"反而"、"才"等;

还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进行翻译例如: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项王乃复引兵而乐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2.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例如: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3.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為"是""就是"等。例如: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赢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1.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如: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頗蔺相如列传》)

(二)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如:

秦王恐其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璧"作宾语)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其闻道"作主语)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鞭蕖》"其可目"作宾语)

(三)活用为第┅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的"如: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四)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

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

於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2.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要"等或省去。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示反诘)。

汝其勿蕜!(《与妻书》表婉商)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

3.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表選择,可译为"还是"例如: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这专耳岂他人之过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

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表选择)

(一)表示递进关系,并列关系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

苴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河水清且涟猗(《伐檀》)

(二)有时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

臣死苴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

不出火且尽。(《遊褒禅山记》)

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黔之驴》)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1.连词。主要表示转折可译为"可是""但是"。例如:

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然"囿时和"而"连用"然"代指上文所说情况,"而"表示转折等于说"如此(这样),可是……"例如: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是者矣,然而不胜者昰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然"还常和"则"结合,"然"是承接上文事实,"则"是由此进行阐述或论断,可译为"既然如此,那么(那就)",也可单译为"那么"例如: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2.代词相当于口语中"这样""如此。"例如:

輮使之然也(《劝学》)

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3.助词,又分两种情况

(一)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相当于口语的"……地"。例洳: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捕蛇者说》)

大石……森然欲搏人……(《石钟山记》)

(二)用在名词或名词短语之后,前面有"若""洳""犹"等词与之照应的可译为"的样子""一般""那样"。例如: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而半山居雾若带然(《登泰山记》)

"然"还常作应对之辞,同口语中"是的""对的"相似或者表示赞成、同意,即"认为是""认为对"的意思例如:

袁曰:然,固有所闻(《谭嗣同》)

}

贾充是魏国名臣贾逵的儿子贾逵在贾充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他在为父亲守孝期间以孝顺而闻名后来继承了父亲的员位,拜官尚书郎此后传奉司马氏多年司马师死後,充担任了司马的长史可马附刚执掌大权,担心地方上的将领对他不服于是派充去诸葛诞那里商议讨化国的事,实际上是想监视诸葛诞贤充和诸葛诞聊了会关于时事的话

然后突然问道:“天下人都希望班上神让您怎么看?”诸葛诞严历地说:“你道不是资造的儿子吗伱们家世代享受魏国的恩典,怎么能打算把社稷送给别人呢?如果洛阳那边有事的话我一定会以死报国!”充不说话了回去后他对司马唱說:“诸葛诞在扬州很有成名。人们都乐意为他拼命我看他的样子是青定要造反的了。

如果现在把他召回来那么他很快就会造反,但影响很小如果不召他回来的话,他造反会推迟但是影响会很大的千是司马唱将诞任命为司空,召他回朝诸葛诞果然起兵反抗司马昭賈充,充献计打败了诸葛诞后来贾充升任廷尉他精通法律,有能平反冤就的名声可马基位的心思很明贾充作为司马最信任的人,一直為他出谋划策魏帝曹起兵的时候

充使成济杀死了群,成济被杀灭口他自己却因为这个功劳面节节高升。为司马昭贾充独掌朝政推波助瀾司马命令贾充制定法律,刚开始定下5种封员时贾充就被封为侯爵贾充有刀笔之才,能够观察出主子的真实想法当初,司马昭贾充洇为哥哥司马师开辟了级业所以思把王位传给司马师的子司马贾充知道这不是司马昭贾充的真实意图,所以就称赞司马之子司马炎的贤能

后来司马据病重,马炎问后事司马就说:“了解你的人是置充。”也因此司马炎继位后对贾充非常好,称帝后封贾充为鲁都公其母柳氏为鲁国太夫人贾充主持政务后,根重视农业财政上也很节约,并裁减了一些官职晋武帝更加欣赏他了羊祛等人在边境成守的時候,他要求到前线去立功但图武帝没有批准,贾充很喜欢推人才他每举荐一个人

必然都会自始至终地照顾他所以当时的土人多数都歸心于他。等到贾充的女儿嫁给了齐王后大家都担心贾充的势力太大了,后来氏差反版晋武语很心任就建议让贾充去镇守关中,皇帝哃意了当时的人都庆幸贾充离开朝廷,看望能从此更新资充被调走后很银任恺,但也没有办法

他在临行时让别人推荐自己的女儿当太孓妃之前羊枯曾密奏留下贾充,吾武帝把这事告诉了他贾充感谢羊括道:“我到现在才知道您是个厚军的地在将军的前面,置充坚决讓不久化被升为同空中,高书令制后来吴国将军孙青投降被否封为腰骑大将军,晋武帝因为贾充是旧臣所以把他的车骑转

地位却更高充的大女儿贾南风长得又丑又国,但充为了附武帝不用卑手段,将了白太子司马表贾南风后来成了锅乱否朝的示∥各武帝生了重病,人们都认为司马应该继位河南对资充说:“司马都是您的女婿,亲疏关系是一样的所以立君应该立资能的,”

贾充没有回答否武渧病好后说了这件事,根不高兴于是夺取了贾充的兵权,但没有降低他的官位和待遇贯冲的妻子非常嫉妒当初贾充的儿子才3岁,奶妈菢着他玩贾充过来爱抚儿子。子见后就说贾充和奶妈有私情气得把奶妈打死了

小孩子也因为思念奶妈而病死了。后来又生了个儿子叒是被新奶妈抱着,贾充再次爱抚小孩的时候被妻子看见倒霉的奶妈又被杀掉了,样的小孩也死了,于是贾充就没有了后嗣充本来有個前要因为岳父犯法被杀,他前要被流放了贾充就姿了现在这个族妒的妻子晋武帝登基后,前妻因为大故而回来晋式帝特别下令贾充置左、右夫人

贾充的母亲柳氏也令儿子把前妻迎回来。后妻大愁写了贾充一领,贾充只好上书说自己不敢承受两个夫人的盛机没有迎囙前妻当时的人很同情他的前要,就安排她住在别的地方让她和贾允暗自来往岸然的贾充认为自已身为幸相,应该成为道德典范于昰坚决不和前妻往来有一次,后要想去看看前要贾充说:“她很有才,你最好不要去“

后来后妻的女成太子妃后,她觉得自己身份不哃了于是大部大摆地去看前委。一进门刚看到人她的腿就软不由日主地向前妻下拜,从此充每次出门后妻都会派人去找他,是个很囿义气的老太太但她不知道就是责充哦使成济杀害曹髦的直认为成济不忠,经常他周图的人听到后无不感到好笑。她说:“我让你把婦接回来你都不肯,我哪儿还能有别的事啊!”

一句话都不多说就死了是个明的人他的大儿表是武帝为了这件事一直很不开不知道是否该把皇位传给他在一次,武一下表看他是不是真的得无可教召集起来写了个题在信封里送给太子看,要他同太子请别人子府,结个槍手引用了很多战签得非常完身边的小太张却看出了他设太子不爱习的天下人都知道,这签上引用了那么多典故皇上一定会不是写的麼

就会对太子更加失望我看还是直技点好太子她很高兴,对张范说就我吧到时装一华新,张直有小能写了一份比较的看子了一看到答後,几子学差点但理还是的心高由此打滑了对太子的质为选的时装来虑家的女儿但他的后却听人要冲家的女儿

管武帝说“卫家的女几有5個可以整的地方,而贾家女儿有5个不能要的地卫家的后代柱往比较贤惠而且能多生儿子,长得漂亮皮肤白智,但皇后坚决站在贾家一邊一些大臣也称家女儿铁塞,于是就定下了和置家的亲事开始的时候本来想贾家的小女儿置午,但贾午比式儿贾南风贾南风喜欢小┅岁,才12岁

而日个子太矮穿不上礼服,于是就改了置南风非常残他的充华夫人赵架说:“置妃还小,再说妒忌是女人常有的毛病长夶点就望陛下谅解,“西武帝想起贾充的功劳也就算了。太子继位为晋惠帝后立贾南风为后,贾南风没有生儿子灾情上报到朝延

晋惠帝问大臣:“人怎么会饿死呢?”大臣解释道:“因为没有粮食吃啊。”晋惠帝呆头呆脑地说:“没有粮食吃那他们为什么不吃肉呢?”夶臣们被他弄得哭笑不得页南风越晋惠帝糊涂,小吏说:“那天我在路上碰到个老妇她说家里人得病。走了十几里路经过了六七道门檻打开竹箱后,她说是天上于是用香水给我洗漫请我吃很丰盛的食物,再穿上华美的衣服然后把我领进去。

在里面有个妇女大概三┿五六岁个子矮小,皮肤很黑眉毛后面有疤痕,我被她留了几个晚上和她一起睡觉吃饭。出来的时候她送了我这些东西”审问他的囚知道那妇女就是贾南风,只有这个小走因为南风舍不得杀他才保住了一条命贾南风一直生不出儿子,冒充是自己的儿子

贾南风策划廢除太子,把自己的假儿子立为太子贾南风的母亲对太子很好,经需劝贾南风对太子好一点午定下阴谋害太子。很快就废了太子人們都为此不平赵王司马伦和孙秀等人见大对资南风不病,就谋划废贸后计划泄露出去置南风知道后很害怕,干把太子毒死以绝后息,趙听到这个消息后赶紧带兵人宫通南风自杀,然后把责家人全部处死了

接下来的故事且听小编下回分解细说欢迎大家留言讨论哦!

}

(一)司马昭贾充两难的抉择

西晉一统三国后不久便发生了一个不亚于终结三国的事件,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白痴皇帝司马衷当上了帝王。对此事件的发生至今还讓人既愤怒又疑惑。司马炎生了20多个儿子为啥就偏偏选定白痴儿子继承皇位?

凡事讲究追根溯源还是先看看司马炎是如何当上帝王的,也许能有助于了解真相其实司马炎并非是司马昭贾充最满意的接班人,因为司马昭贾充最看好的是司马攸

司马攸,字桃符由于司馬师没有儿子,所以被司马昭贾充过继给了司马师在司马师死后,司马昭贾充独揽大权对司马攸是喜爱非常。据《晋书》载每次司馬昭贾充看到司马攸,便会摸着自己的床叫:“此桃符座也几为太子者数矣。”

可想而知这对司马炎来说,是何等压力那么为何司馬昭贾充最终还是选择了司马炎呢?只因司马炎得到了当时司马昭贾充身边一彪重臣的支持,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势力集团比如:何曾、贾充、裴秀、羊琇等人。其中尤其是羊琇史载:琇密为武帝画策,甚有匡救

这句可谓是狐狸尾巴,原来司马炎能得到这些重臣的支歭是因为羊琇是司马炎争夺太子位的高参!面对这种情况,司马昭贾充只得舍司马攸选定了司马炎。在司马炎登基后为了吸取了曹丕时期,压制宗族导致最终养肥了司马家的教训,便大封宗族兄弟——其中司马攸被封为齐王,并“(司马)攸总统军事抚宁内外,莫不景附焉”

这便是晋朝的最初情况,可以明显看出司马攸虽未能当上皇帝,却握有重兵“总统军事”许多人都依附于司马攸。這实则是跟司马炎形成了晋朝的“双核心模式”

(二)司马昭贾充最错误的决定,没杀掉贾充

司马炎奠定的这种晋朝格局完全是迫不嘚已,因为晋朝“得国不正”尤其是司马昭贾充时期,杀皇帝曹髦这事影响极其恶劣和深远。司马炎把兵权交给司马攸无非是为了保住晋朝天下,同时司马炎也开始为挽回晋国的名誉对那些有历史污点,却又为司马家族窃国出过大力的人进行摘除,首当其冲的便昰贾充!

当年皇帝曹髦不甘心当傀儡,带领宿卫和皇宫内的侍从公开“起兵”,要杀司马昭贾充时便是贾充诱导成济杀掉的曹髦。那时便有许多大臣强烈要求司马昭贾充杀掉贾充

司马昭贾充非但没同意,反而保住了贾充如今司马炎当了皇帝,贾充也拥立有功可洳何用贾充?显然成了问题重用?必会被天下人戳脊梁背好说不好听。司马炎正发愁间河西鲜卑族作乱,司马炎立刻乐了点名贾充挂帅出征去平叛。哪料这下惹了大事了!

因为司马炎能挤掉司马攸是靠贾充等一批重臣帮忙,如今司马炎要摘除贾充自然引起了其怹重臣的警觉,莫非这是要卸磨杀驴贾充更是在四处奔走,进行联合

很快当年拥立司马炎的那些势力,再一次“团结”起来为保住賈充而跟司马炎进行斗争——竟要求司马炎的儿子司马衷,娶贾充的女儿:贾南风!即进行利益捆绑。

司马炎面对这种局面可谓是糟惢透了。随后有人放出风来想重扶司马攸再挤掉司马炎,来当这个皇上!这可谓是让司马炎恐惧的事他设计的“晋国双核心”,是以峩司马炎为老大司马攸为辅助,力保司马家的天下不落入旁人之手。如今自己却要当不成老大了这岂能接受?

(三)埋下八王之乱嘚祸根

如今司马炎想收拾司马攸只能是逼着司马攸,和贾充等这些重臣迅速靠拢行不通了。且司马攸的态度也是反对摘除贾充,因為贾充的大女儿正是司马攸的老婆——这份乱!

司马炎无奈之下妥协了,答应跟贾充联姻贾充挂帅出征这事也不了了之,贾南风也由此嫁给了司马炎的白痴儿子司马衷。那么司马炎看出儿子司马衷智商堪忧不足担当大任了吗?当然看出来了但再想换人,却换不得叻

因为横着儿媳贾南风,司马炎看着都“害怕”贾充虽死了,贾南风可是当年那些重臣们联手推入皇宫的,如今又是太子妃司马燚也只能徒之奈何。

哪怕贾南风“手杀数人或以戟掷孕妾,子随刃堕地”即,贾南风无故杀人不算凡有人怀了司马衷的孩子,便残忍的进行“手术”司马炎虽一时大怒,想废贾南风但有人一提醒:老大,难道你忘了当年想摘除贾充所发生的事啦?司马炎立刻就縮回去了

司马炎死后,西晋很快爆发了八王之乱并最终导致五胡乱华,究其原因正是白痴皇帝司马衷和皇后贾南风两人“珠联璧合”的作用。

所以说当年司马昭贾充最错误的决定便是,没有杀掉贾充从而埋下了日后八王之乱的祸根。因为若杀了贾充那么后来司馬衷上台的几率会非常小,贾南风也不会成为皇后可惜历史没有假设.......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司马昭贾充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