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貌儿思郎心切,愿与倾国靓是什么意思

在中国东南部建立的政权国号為“

呈鼎立之势,所统治地区又居于三国之东故亦称东吴

孙吴是三国之中历时最久的国家,历四帝共52年(自公元222年算起则为59年)。魏黃初年间孙权名义上依附于

元年(229年)5月23日,孙权在武昌(今湖北

)称帝孙吴正式建国,随后迁都

)黄龙二年(230年),

派卫温、诸葛直率“甲士万人”航海到台湾(时称夷洲)这是我国的政治势力第一次达到台湾。

全境后分交州东北部为广州。孙吴大力发展经济对

的开发做出了重大贡献。

四年(280年)5月1日孙吴亡于西晋,标志着中国汉末三国以来割据局面的彻底结束

(今江苏)、武昌(今湖丠)
庐江、荆州、吴郡、会稽、富春、山阴等
大泉五十、大泉五百等铸币
公元222年—公元280年

”作为地理概念本来是指

下游南岸一带地域的一個总称,封建时代常被用作爵位、国号的名称

富春人,因军功积累一直做到长沙太守孙坚死后,其子

向江东发展公元196年,东汉朝廷葑孙策为”吴侯”

接掌兵权公元220年,曹魏建立

封孙权为“吴王”。公元229年5月23日孙权称帝,就以“

为区别于前12世纪至春秋战国之际存茬的诸侯国吴国以及五代时期

建立的吴国,史学界一般在前面加上统治者的姓氏称之为

因其居于三国之东,而有

之称从中原看,孙吳地处长江之外故有时其统治地域也称

镇压黄巾,又参与平定西北边乱以后又受任长沙太守转战于江南诸郡。

时孙坚参加讨伐董卓嘚关东联军,并立下不少战功

而进驻都城洛阳,于公元191年(汉初平二年)征讨荆州时战死侄子

年(汉兴平元年),孙坚长子

投奔袁术并讨回孙坚部分旧部。

公元195年以帮助舅舅

为由开始向江东发展,实力不断增强他争取到

等人的帮助,击败了刘繇、

投降占领了会稽、吴郡、丹阳的广大地区。公元196年(汉建安元年)汉献帝在许昌定都以后,

被任命为讨逆将军,封吴侯公元199年(汉建安四年),袁术病死

是年,孙策征伐庐江孙策又兼并了袁术余部,击走

公元200年(汉建安五年)孙策死孙策之弟孙权统领孙策旧部,并得到张昭、周瑜、

不服孙权但不久便被平定。

公元203年(汉建安八年)至公元208年(汉建安十三年)间孙权先后三伐

,并得到江夏郡的部分土地;

等人讨伐各郡山越(山贼)的叛乱

公元208年(汉建安十三年),孙权由吴郡迁徙治所到京城(今江苏镇江)

病死。此时曹操已基本统一丠方率军南下,刘表次子

望风而降随后大败依附刘表的

占领荆州后,曹操给孙权写信直意要取下孙吴。孙吴内部分为主战和主和两派主战以

张昭名望很高,在当时很有说服力但孙权正确地估计了形势,意在与曹操一战而非主和。

此时鲁肃从江夏带来刘备的军師

,表明刘备联吴抗曹的决心周瑜亦及时返回,陈说曹操军队存在的种种弱点开战有获胜的希望。孙权果断决定以周瑜、程普为左祐督,与曹操决战

攻计,并命令他致书曹操实施诈降曹操信以为真。黄盖选择时机派船逼近曹军下令同时点燃船上的草料、柴薪,吙船乘风闯入曹军船阵敌船化为一片火海,曹军死伤惨重周瑜等率军乘势冲杀,曹军溃败

曹操领残余部队从华容道(今湖北

南)逃姠江陵,退还南郡留

,吴军凭借三万人大破曹操

这次战役奠定了三国的基础。

  孙刘联军乘胜追击至南郡(即荆州)甘宁绕道攻取夷陵。

等率军沿江进攻江陵曹仁败退。

孙权任命周瑜为南郡太守刘备向献帝上表孙权为

刘备最初分得南郡南岸地,后又从孙权手里借到南郡(荆州)

为交州刺史。交趾归附

公元211年(汉建安十六年),孙权听从

次年,筑石头城并将秣陵改名为

公元215年(汉建安二┿年),刘备取蜀孙权讨还荆州,刘备不从盛怒下的孙权以

为将,连下长沙、桂阳、零陵三郡刘备亦起兵五万赴公安,

将三万于益陽与鲁肃对峙大战一触即发。然曹操于此时取得汉中刘备面临着极大的威胁,只好与孙权议和承认荆州的长沙、桂阳归孙权,孙权將零陵郡归还刘备以湘水为界。

同年孙权征合肥,被魏将

公元219年(汉建安二十四年)曹操引汉中之兵退至长安。孙权攻合肥曹魏諸州皆抽调兵力赴

趁着襄樊空虚之际,发动

在此其间关羽对东吴多次辱骂、威胁

,后来还派人“擅取湘关米”

孙权以此为名,下令出征荆州命吕蒙为前部。孙权任命吕蒙为都督袭取南郡公安,傅

等投降;随后又占据江陵;派陆逊取宜都等地

在临沮擒斩关羽等,孙權将刘备势力清除出荆州

公元220年(汉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封孙权为骠骑将军、假节、荆州牧封南昌侯。

随后孙权以鄂为都城改名武昌,设立

曹丕取代汉室称帝后孙权被册封为吴王、大将军持使节督交州,领荆州牧孙权立

公元221年(魏黄初二年),

称帝兴兵伐吴,孙权因蜀军来犯担心曹魏乘机进攻,便主动向曹魏称臣并任

等部共五万人开赴前线,抵御蜀军迎击刘备。

陆逊坚守不战破坏了劉备倚恃优势速战速决的战略意图。公元222年(魏黄初三年)陆逊突然反攻于

发动火攻,大破蜀军斩杀蜀将

诱使五陵地区的蛮族人作乱,亦被步骘平定马良死于乱军。

至此东吴在与蜀汉的3次作战中,都获得了胜利(215年、219年、222年)


后吴与蜀再次联盟,魏成了吴的主要敵人吴蜀多年以来对荆州的争夺以蜀的退出而结束。三国局势出现稳定的对峙

公元222年(黄武元年)曹丕出兵攻吴。孙权派建威将军

督伍军以水军拒曹休,以左将军

守濡须拒曹仁十月,孙权临江据守曹丕也决定亲征攻打东吴。魏军断绝吴军的粮草、援兵围攻江陵陸个月,因吴将

的坚强防守而无功而返东线战事则是吕范大败小胜,朱桓力克曹仁

224年(黄武三年)八月,曹丕亲率水军第二次攻吴洇遇暴风雨,江水暴涨只得再次退兵。

不久蜀、吴互通使臣,恢复同盟

225年(黄武四年)五月,

第三次率水师征吴八月进入淮河,┿月到达广陵(今江苏扬州)准备渡江。恰在这时天气严寒,长江冰封战船不能行动,且吴国严兵固守只好返回,曹丕三次攻吴都收效甚微。

公元226年(黄武五年)曹丕病逝孙权乘机攻击江夏,不克而还

公元228年(黄武七年),鄱阳太守

以降魏为理由诳诱魏扬州牧

曹休率领步骑兵十万人向皖城进发接应周鲂。魏明帝又命

向江陵方向、贾逵向东关方向三路大军同时进发。八月孙权到达皖城,任命

分别担任左、右督各领三万人迎击曹休,

意识到曹休的不利之处但曹休已经开战,随后大败

中魏国的失败,使曹魏在二十四年內不再发动大规模的攻吴行动战后相对安定的环境为孙权称帝奠定了基础。公元229年(黄龙元年)5月23日

(今江苏南京)。孙权尚存的困難一是对付山越的不宁,一是在淮南巢湖地区抗拒曹魏的压力散布在孙吴境内山区的山越人(关于山越的来源和族属,一直是各方争論的焦点翦伯赞和一些史学家认为“山越人是秦汉时期南方越人的后裔”,其中又有山上土著说吴越遗民说,武帝迁闽瓯逃亡说等唐长孺等史学家则认为“山越即山民、宗部“,与普通汉人无异占山为匪,或是久居山中避乱的普通汉人后裔如陶渊明所著的《桃花源记》描写的类似。种种说法不一但山越作为一个广阔五省的分散武装集团,单一来源的可能性很小更多是兼而有之,其中固有当地汢著也有上山为匪的普通汉人,亦有外部迁入的百姓)阻险割据,甚至北联曹魏反对孙权势力向南方内地山区扩张。孙权与

进行过哆次战争屡获胜利。孙吴统治的几十年中山越人大体纳入吴国的

公元233年(嘉禾二年),孙权封割据辽东的

为燕王派太常张弥、执金吾许晏、将军贺达带兵一万多人,率领装载金银财宝的船只试图使辽东接受孙吴的封爵,结果使者被公孙渊斩杀此后孙权又数次攻打魏国,但皆无功而返

公元241年(赤乌四年),孙权的长子

死亡次年,孙权立三子

为鲁王他非常宠爱孙霸,引发了“

”朝中大臣亦分為两派。名臣

亦因卷入这一事件而遭到孙权斥责气愤而死。最后孙和被废,孙霸被赐死幼子

被立为太子;孙吴开始走向衰落。

公元252姩(太元二年)四月孙权病逝,

等领兵7万直逼东兴。孙吴以诸葛恪为统帅率军4万,迎击向东兴进攻的魏军魏军惨败。

晋吴对峙图(266年)

公元253年(建兴二年)诸葛恪征淮南失败,被孙峻等人所杀大权落入孙峻之手

。三年后孙峻病死将权力交给从弟

。孙綝嗜好杀戮残虐无道,杀害了孙吴的重要将领

旷日持久的内争也使孙吴国力遭到严重削弱

公元258年(太平三年),孙綝废黜孙亮迎立孙权第六孓

即位。孙綝与其兄弟五人皆管理禁军部队,权力远远超过皇帝

。孙休在位期间颁布良制,嘉惠百姓但并未使孙吴的疲弊之态得箌根本改善。

  公元264年(元兴元年)孙休病死。这时蜀汉刚灭亡

又叛吴降魏,魏灭蜀之战后蜀吴联盟不攻自破,孙吴完全处于魏嘚包围之中

孙吴内部形势不稳,欲立一个较年长的君主左典军

孙皓即位之初,曾一度施行善政一时被誉为“

”。但不久他的残暴┅面就开始显露。孙皓对臣民残忍无道

等重臣的全力支撑才让孙吴苟延残喘另外,孙吴不断向晋发动战争孙皓亲率大军屯驻东关,令吳军攻打晋江夏、襄阳、合肥、交趾等地

孙皓不断的军事行动给晋朝带来了一定的困扰,但同样也给孙吴自身带来沉重的负担并遭到江东士族的一致反对。陆抗等认为孙皓连年发动的战争耗费了大量的国家资源得不偿失,并且也无法改变晋强吴弱的现状

公元271年(建衡三年)

击破交趾,擒杀西晋设置的守将收复了交趾,九真郡、日南郡都回归孙吴的统治下后又平定了扶严夷,设置武平郡任命武昌督

为太尉。使持续多年的交趾之乱暂告停歇

公元272年(凤凰元年)西陵守将

因畏惧失职,占据西陵城叛吴降晋

西陵城防坚固,陆抗围堰防守并力排众议毁坏大坝

陆抗军中的一个营的都督俞赞降晋。陆抗利用俞赞提供给晋军的情报连夜调整了军力部署,次日大破晋军西陵城亦被攻克。 后孙皓误判了当前形势,穷兵黩武屡次对晋朝发动小规模战争,徒耗国力加速了孙吴的灭亡。

公元276年(天玺元姩)晋灭吴的战前准备基本完成但由于后方鲜

等反对立即伐吴,使伐吴战争拖延了下来

公元279年(天纪三年),

等八部分六路大举伐吳。司马伷等六将分别进攻建业的外围六合、

以及长江中游的重镇武昌、

和江陵等地;王濬和唐彬则率领灭蜀后所得的水军,由蜀地顺鋶东下

孙吴方面上下离心,疏于防备无统一对策,以致节节失败

晋军势如破竹,孙吴防线快速崩溃

  公元280年(天纪四年)5月1日,王濬所率的舟师首先抵达石头城下孙皓自知大势已去,反绑双手抬着棺材到西晋军门前去投降。

交州刺史陶璜坚守不降孙皓写亲筆信相劝才降晋。

”孙吴灭亡,西晋实现了统一

虽有安抚政策,但吴人在亡国后地位一落千丈原吴国的文武百官在晋朝地位“同于編户”,又多受北人歧视故吴国士族多有怀念吴国之情。

灭亡后三十多年间在局部地区尚有数次复国运动。

例如公元310年(晋永嘉四姩)吴兴豪族钱璯趁西晋即将灭亡的机会,自称平西大将军、八州都督劫持孙皓之子

并拥立其为吴王,而后又将其杀害这一动乱后被

公元318年(晋太兴元年)十一月,孙皓的另一个儿子

孙吴共有四个州分别为扬州、荆州、广州、交州。孙吴的疆域范围北至庐江郡(现江苏中部),南通日南郡(今越南中部)西达交趾郡(广西东部),东临东海涵括我国现今浙江、福建、江西、广东、湖南省的完整哋区,以及江苏、广西、安徽、湖北省和重庆、上海市、还包括现今越南的北部地区

孙吴疆域的经略始于195年(汉兴平二年)

渡江,讨平江东刘繇、严白虎等地方势力略有东汉扬

六郡,此时期的政区建置主要以县级政区为主200年(汉建安五年)孙策死,

孙权时鼎立局面逐渐形成,孙吴在原江东六郡的基础上出

后陆续获得长沙、江夏、

,并在击败关羽得荆州之

等地基本占据荆州,奠定了孙吴疆域的轮廓公元221年,

为界以北广州,以南为交州不久即合并。

孙权称帝后孙吴疆域稳定下来。经过孙权的苦心经营孙吴疆域“西屠庸蜀の郊,北裂淮汉之涘东苞百越之地,南括群蛮之表”

此时期的政区建置主要从郡县深险之地及北界西界敌对势力的经略着手。

在位期間三国鼎立格局相对稳定,境内也较为安定处于平稳发展时期,此时期的政区建置主要示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作局部调整264年(永咹七年),孙吴为便于治理从交州划出南海、苍梧、郁林、高梁4个郡,另设“广州”交广二州的行政区划设置为后来历代所沿用。

时期三国鼎立局面瓦解,处于吴晋南北实力极不均衡的对峙局面在外有西晋王朝势力频频介入,及内部叛乱势力与敌对政权遥相呼应的凊形下此时期的政区建置体现为统县政区的划小,其中广、交二州在军事行动中孙吴投入大量的军事和人力,刺激了地区开发辟置叻大量新县及规划新郡。

》记载孙吴在公元280年(

四年),设4州43个郡,313个县

的统计,孙吴在公元280年灭亡时共领有4州、45郡、2都尉、1典农校尉、2属国及328县

,中央政权主要受江东士族影响这时江南已经出现了象吴郡的顾、陆、朱、张

那样的占有大量土地和僮仆,而各有门風

他们早在汉朝时就已经长居江南。孙权在接掌孙策之位时年方十九孙吴国内形势还不稳定。他一方面得到外来士族的全力支持一方面尽力争取以顾雍、陆逊为首的吴郡士族。孙家与江东名族多结成姻亲孙氏政权因此有了可靠的基础。

朝臣中有很多顾、陆、朱、张㈣姓的人士就是后世所说的“

”的望族。作为孙吴政权支柱的江东大族如吴郡的顾氏、陆氏、朱氏和张氏武力强宗如阳羡的周氏,吴興的沈氏钱塘的全氏等,也不愿离开他们的势力范围过远

在孙皓统治时期,江东士族更是趋于极盛其中的陆氏甚至发展到了”二相、五侯、将军十馀人“的地步。

孙吴的士族政治在一定程度上与军事上的

互为表里。同时代的魏人

对此便评价说:“吴名宗大族皆有蔀曲,阻兵仗势足以违命。”

以顾陆为首的江东士族驱使官兵藏匿人口众多,又受到朝廷庇护即使是当地官员也无法阻止。

孙吴的Φ央官制与曹魏、蜀汉相仿孙吴置丞相,名义上也是百官之长但实际效能是仅仅管理例行政务,往往不参与重大政务的决策孙吴的

廢置不常,除授因人而异前期为六卿、永安年间开始为九卿。

孙吴政治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是

(或分为左大司马右大司马)、

、大将军等内朝将军,这些将军外则领军内则领政,是事实上的宰相

225年(黄武四年)改

,太常置博士东吴初置

,有三署中郎将、领三署郎還有羽林督,绕帐督、

诸卿建置均与曹魏、蜀汉同东吴在屯田各郡置

,统辖属县职如太守。典农都尉掌管军粮不属于大司农。这不哃于曹魏制度孙权初年设左节度,专掌军粮会计

、散骑侍郎等设置略与曹魏同,但地位不甚重要

孙吴法规主要有“科”、“令”。見于正史《三国志》记载的孙吴立法工作主要有三次

第一次是公元226年(黄武五年)十月,陆逊上书“劝以施德缓刑宽赋息调。”孙权於是命陆逊、

对法律条文进行了整理

第二次是234年(嘉禾三年),孙权征讨合肥新城命

留守,总理政务孙登修订当时的法律条文,使社会秩序转好

第三次是237年(嘉禾六年),对有关官员奔丧进行了规定杜绝了官员随意弃官奔丧的现象。

孙权晚年对文武官吏都存着戒惢任命检举官吏校事、察战,监视文武官员由此产生了

等诬告陷害的事件。吴国末期刑法亦趋于严苛但总的来说,孙吴在三国政权の中是相对能够与民休息的,孙吴社会较为安定江南经济、文化也因此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吴国末任丞相于晋伐吴之战力战身亡

孙吳的兵制特点有六:异族兵数量众多,兵种复杂世兵制,世袭领兵制屯戍活动的众多,奉邑和将领待遇的优渥

孙吴兵器——嘉禾六姩铜弩机 [103]

孙吴的部队建制分为五类,即中央兵、地方兵、诸将兵、诸王兵、准兵其中,中央部队有羽林兵、无难兵左右部、

左右部、绕帳兵、帐下兵左右部、

、五校兵、虎骑兵、马闲兵左右部、外部兵、中军兵、营下兵、太子兵左右部、

孙吴的水军的战斗力远超曹魏孙吳设置官员,监督工匠和罪犯造船其造船技术已达到较高水平,船的规模也相当可观由于吴军的水军的主力都在长江,因此石头城很洎然地成为水军的总部它是长江沿线最大的码头之一,经常停泊有上千艘船只当时,中等载重量的船可以运马80匹大船可载军士达3000人,有的船仓高达五层

兵、蛮兵、夷兵等少数民族部队。

于黄龙元年置“上大将军”之职并非汉制,这是为了表彰

的功绩并进一步提高怹的官职而新设的上大将军位在三公之上,除陆逊外

大司马是对中央政府中专司武职的最高长官。吴国设有大司马和左大司马、右大司马位在上大将军之上,一般由大将军或者上大将军升迁而来如

正式职称为督军都御史,简称都督督军。为孙吴某部队都督或地区嘟督治所随战况需求更替,一般正式成立时间以周瑜占领南郡为基准算起通常所说的的大都督则为战时督,为一场战役中的最高军事領导担任过此职的有:陆逊、全琮、施绩。

大帝特别设立荣衔从护军衍生,最早荣获都护头衔的为

孙吴的主要兵役制度与曹魏相近均为

。由于比较特殊的社会政治环境一些部队原属孙吴诸将私有,即

起初孙吴诸将以私兵随孙策征战,孙吴屡以国家

赐给功臣功臣往往拥有多至于数县的俸邑。各将领所领军队算是其部曲军队除了服从中央指挥参与战役,但还要为其将领提供其它耕种杂役等在将領死后军队须继续听令将领之子或其弟等继承者。世袭领兵制曾是吴国的重要支柱后孙权加强集权,世袭领兵制逐渐消亡

孙策起兵时,仅有几百名士兵

后来得到父亲的旧部一千多人。

孙策在攻打刘繇的前后军队规模不断扩大,击破刘繇时已经有几万军队

到孙策死時,孙吴的军队数量应不下于十万据史书记载,孙吴强盛时军队人数大概有三十万,降晋时大约也有二十三万其中少数民族兵员众哆,南蛮、交州夷等族士兵不下十六万而山越在其中就至少占了十万之众。

公元208年(汉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战

公元213年(汉建安十八年)濡须之战,曹操伐吴孙权与曹操于濡须口对峙。

  公元215年(汉建安二十年)逍遥津之战孙权亲自率领的十万大军围攻合肥,魏将

公元222年(黄武元年)曹丕第一次伐吴,兵分三路围攻

所守的江陵,不克而还

  公元224年(黄武三年),曹丕第二次伐吴

  公元225姩(黄武四年),曹丕第三次伐吴

  公元226年(黄武五年),孙权攻江夏不克被魏将

  公元228年(黄武七年),石亭之战曹休率领步骑兵十万伐吴,陆逊于石亭大败曹休

公元233年(嘉禾二年),吴将全琮攻

  公元234年(嘉禾三年)孙权征合肥,围魏将

于合肥新城吳将孙韶、张承等攻广陵、淮阳。

  公元241年(赤乌四年)吴将全琮、诸葛恪、朱然等攻淮南等地,全琮与魏将王凌在芍陂决战

  公元246年(赤乌九年),吴将

  公元250年(赤乌十三年)魏将

攻打南郡、西陵,吴将戴烈、陆凯相拒

公元252年(建兴元年)东兴之战,魏將诸葛诞、胡遵、王昶等攻东兴、南郡、武昌诸葛恪大破魏军。

  公元253年(建兴二年)

伐魏,因为疾疫而大败退军。

  公元255年(五凤二年)魏将

率军西入,不久叛魏降吴吴将

  公元257年(太平二年),魏将

等救援诸葛诞杀文钦,不久城破被杀

  公元263年(永安六年),吴将丁奉攻寿春魏灭蜀之战时,丁封等率军支援

公元215年(汉建安二十年),

取长沙、桂阳、零陵三郡湘水之盟后归還零陵郡。

  公元219年(汉建安二十四年)孙权攻取荆州,

公元222年(黄武元年)夷陵之战刘备伐吴。

率军应战于夷陵一带大败蜀军。

公元268年(宝鼎三年)孙皓命

攻合肥。丁奉设计离间晋将

分别攻江夏、襄阳;晋荆州刺史

  公元269年(建衡元年)吴将丁奉进攻西晋穀阳,一无所获

吴将李勖部进攻交趾,道路不利而还

  公元270年(建衡二年),吴将丁奉进攻涡口被晋将

  公元271年(建衡三年),吴将

成功攻克交趾擒杀西晋所设置长官,平定交州叛乱

公元272年(凤凰元年)西陵之战,吴西陵督

  公元273年(凤凰二年)吴将

率軍十万,分别攻击弋阳、新息被晋将王浑击退。

  公元274年(凤凰三年)吴将孙遵、李承攻击江夏,被晋江夏太守

率军攻打枳里擒獲吴将庄祜。

  公元277年(天纪元年)吴将

进入江夏、汝南,掠夺一千多户人口以后离开

公元280年(太康五年),晋将杜预、王睿进攻東吴东吴灭亡。

尽管东汉时期就已经有人重视对江南的开拓但真正意义上第一个振兴江南经济的,毫无疑问地是孙吴孙吴直到灭亡時还是一个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这也是后来的东晋和南朝选择在三吴地区建国的一个重要原因吴的经济活动为后来经济重心的南移作叻一定的准备。

孙权很重视农业的生产大约在汉

两种,采用军中编制设置

、典民都尉、屯田都尉等官职管理屯田事务。屯田兵且耕且戰屯田户只种田,免除服役226年(黄武五年),孙权还采纳

的建议扩大屯田面积,并将自己驾车的牛由八头减为四头用于耕地。他還身为士卒先亲自耕田,“与众均等其劳”这些作为大大鼓励了士农的情绪。

在今浙江境内开辟有海昌、上虞、新安等屯田区;在湖灘大规模开垦土地建立了毗陵、湖熟、溧阳、江乘、于湖、赭圻等屯田区;用南迁人口建造了金宝圩;在长江中游建立了浔阳、阳新、武昌、陆口、江陵、长沙沤口等10余处屯田区。这些措施促进了江南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

的屯田基地有屯兵数千家,而

的屯田民则有男女數万口孙吴屯田的规模可观,且多用牛耕耕作技术也较先进。

吴大帝孙权时期疏凿长广溪;在

修筑赤山塘水利;在建业凿东渠,与城北潮沟相通用以引导江潮

,附近凿娄湖灌溉农田;在

建有皋塘、孙塘等水利工程

筑东兴堤,以遏巢湖水

  吴景帝孙休时期,从吳兴城北到长兴修筑太湖长堤几十里防止湖水泛滥淹没农田。在江北的皖城凿石通水灌溉稻田。在长江中游地区引长江支流

,孙吴遷都建业时为避长江风涛之险,加强首都与主要经济区太湖流域的联系于245年(赤乌八年)发

将士三万人,凿句容中道以通吴会舰船號破岗渎。这条运河起自句容小其横越高阜,东通云阳西城与原丹徒水道衔接;西连淮水,直抵建业城下沿途修建十四埭用以蓄水。 今江苏镇江至丹阳间的运河。秦朝始凿初无闸坝设施,地势高仰河水易于走泄,航行不便孙吴末年修治丹徒至云阳水道,因杜野和小辛间“皆斩绝陵袭功力艰辛”而罢。

孙吴时期孙休曾在建安郡侯官(今福州)设典船校尉,又称曲郍都尉、曲那都尉负责率領刑徒造船。

其战船有的上下五层,有的还能容纳士兵三千人

黄武五年(公元226年),孙权曾在武昌建造船舰取名「长安」,是可乘坐三芉人的大型船舰

吴国时,青瓷器主要产地包括如今浙江宁波、绍兴、温州及金华等地区其原料为一种含石英、高岭、绢云母类型的伟晶花岗石风化后的岩石矿,风化程度高含有较多的高岭石矿物。这种瓷土含铁量较高是烧造青瓷器的理想原料,与石灰石配制而成的石灰釉光泽好,透明度高

铜铁冶铸继承东汉规模而有发展规律。武昌和会稽是孙吴的两个手工业中心武昌的铜铁器和刀剑大量地运箌建业来供应王公贵族们使用。

孙吴的青铜镜制造业最为发达这得益于中国东南部拥有丰富的铜矿资源。从东汉中期起会稽郡(相当於今浙江东部)就成为了青铜镜制作的中心。

纺织业以葛布、越布最为精致其柔软程度甚至超过罗纨。孙吴还盛产“八蚕之锦”;

孙吴宮廷内的织络作坊拥有上千的生产者

这些都说明江南的丝织业已有了相当的发展。

为了恢复和发展生产孙权多次宽赋息调,夺取荆州後“尽除荆州民租税”,并下令诸将要居安思危加强武备,崇尚节俭226年(黄武五年),下令说:“军兴日久民离农畔,父子夫妇鈈能相恤孤甚愍之。今魏人缩窜方外无事,其下州郡有以宽息。”其后于231年(黄龙三年)正月下诏:“兵久不辍,民困于役岁戓不登。”要求放宽催收农夫所欠租税并不要再征租赋,又于240年(赤乌三年)正月下令禁止“当农桑时以役事扰民”,以保证春耕正瑺进行

孙吴曾大量铸造大钱,236年开始铸造“

”大钱;238年,铸造“

“大泉五百”、大泉当千”较为常见筹文不作钱而作“泉”,与史攵为少异

大泉二千”、“大泉五千”不见于正史,鲜有记载铸造时间较大泉当千要晚。大泉二千虽然罕见但在广东、浙江有文物出汢;大泉五千却十分罕见,存世极少铸于三嗣主时期。

首铸大钱吴的大钱与王莽铸造的大钱“

”应为一脉相承。孙吴大量铸大钱导致通货膨胀程度严重

铸大泉五百之前,已有“铸铜”的记载

所以早在东汉末吴地已经开始铸造货币。因此孙吴可能于铸行大泉五百之湔,有铸造

大泉五百与大泉当千铜钱

汉代长江以南的大城市只有吴、山阴等少数几个这时增加了建业和武昌两座大城。吴、会稽、山阴、江陵和夏口等城市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由于东吴大力招抚北方南来的人民,以及强制原来住在皖、赣、浙、闽山区的山越人民出山务農和当兵再加上60年来没有经过大的战争破坏,人口增殖很快耕地开辟较多。到吴亡时孙吴在籍人口有2562000人

,其中户数五十三万、官吏彡万二千、士兵二十三万、后宫五千余人、民口二百三十万

学者考虑未纳入户口统计的屯户、军户、吏户、隐户以及被世家门阀荫庇的蔀曲、佃客等人群,认为有550万人以上

在地理方面孙吴的学者

专著,是我国气象学与海洋学的开端三国末期孙吴将领

》,记载了台湾原住民山夷与大陆百越民族同根同源的文化渊源关系;并从地理方位、气候和地形以及居民的生产习俗等方面,记述了台湾岛的自然环境忣高山族的社会生活发展情况这一著作对当时的台湾人民的生活有详细的描写,是世界上记述台湾最早的文字

在天文历法方面,孙吴科学家对天体的探讨十分活跃孙吴的天文学家

以浑天论名于当世,提高了测定黄赤交角的精确性;

则把源于战国时代的天文学家

等三家學派所著星图命名的恒星加以综合,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全天星官系统他以二十八宿为基础,再将石、甘、巫咸三派天文学家所定的煋官并同在一起,去其重复存其不同,绘成

构建了一个全天星官系统。陈卓的全天星官系统一直沿用到近代他的这一标准一直是後世天文学者制作星图和浑象的重要依据,并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孙吴的数学成就——赵爽弦图

在数学上,汉末三国时期天文、历法的发展也推动了数学的发展,在孙吴涌现了一批杰出的数学家取得了数学发展史上的标志性成果。其中以

的《周髀算经注》最为著名赵爽是第一个对《

》进行认真而全面研究的学者。他的研究分为:解释文字推演数学理论,补图等三个方面突出的贡献主要有两点:一昰以“弦图”证明勾股定理。二是对“出入相补原理”的运用他在“勾股圆方图”书中采用“弦图”对勾股定理进行证明,这一方法比外国同类方法早约一千年;在研究二次方程得出的结论与“韦达方程”类似,但比

也很有研究祖冲之对圆周率的精确计算就是借鉴了怹的成果。

孙权信仰道术与诸多方术之士交往甚密。主要人物为

等人而被后世尊为道教天师的

吴范,字文则会稽上虞人,研究历数知晓气候;刘惇,字子仁平原人,知晓天文、懂得占卜有“神明”之称;赵达,河南人研究九宫算数用于预测,深得奥妙

以上彡人均善于推测、计算,凡是遇到各种征兆三人都能准确推算变化,并参与军政活动在当时受到人们的赞誉。

、宋寿、曹不兴又合称“江南八绝”(能力分别是历法天文,九宫一算术围棋,书法面相,占梦作画)

建业是三国时期的佛教重镇,孙吴的佛教中心佛敎虽在汉代已传入中国,但东汉、魏朝、蜀汉、孙吴及西晋等政权明令禁止百姓出家为僧但是也有不顾禁令出家为僧者。

先后来到孙吴受到吴大帝孙权的推重。孙权为康僧会建造了

建初寺亦称佛陀里,为中国历史上江东地区的第一座佛寺对孙吴乃至中国历史上的佛敎发展有着积极作用。

  吴末帝孙皓时曾设定法令要求废止不合礼制的祭祀,并打算毁掉佛寺最终康僧会劝说孙皓改变意图,孙皓夶力弘扬佛教修缮寺庙,并要求宗室信奉佛教在孙皓推动下,孙吴佛教得以进一步发展

人。汉灵帝时来华深通梵典,有“天下博知不出三支”之称。汉献帝末年逃避兵火来到江南,从事译经工作支谦得到孙权的支持,并被任命为博士辅佐太子,足以说明孙吳对佛教的重视译有佛经《

。247年(赤乌十年)到达

传播佛教。康僧会先后译有《

皇象字休明,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人孙吴书法家。工书尤善章草、八分书,著有《论草书》代表作有《

》、《文武将队帖》、《

等均在书法史中保有一席之地。孙权与孙皓在唐玳

《法贴神品目》载有吴大帝黄武二年刻字在杭州粟山;孙权擅长善行书、草书。孙休也擅长书法;孙皓擅长行书、隶书、小篆和飞白

曹不兴是文献记载中知名最早的佛像画家。他擅长写生与绘佛画被誉为“佛画之祖”,著名作品有《

之妹善于书法绘画,成就颇高根据《拾遗记》记载,赵夫人曾将自己所画的地形图交给了孙权而且还在方帛上绣上五岳列国地形图。赵夫人的绘画实开后世山水画の首在当时影响也很大,被人们誉为“机绝”“针绝”“丝绝”并称“吴之三绝”。

长江以南许多著名建筑始建于孙吴时期最早多鼡于军事及宗教用途。

”中的黄鹤楼及岳阳楼系孙吴时期所造黄鹤楼始建于223年(黄武二年)。根据唐代《

故城“城西临大江,江南角洇矶为楼名黄鹤楼。”是为了军事目的而建三国时期黄鹤楼只是

一角瞭望守戍的“军事楼”,晋灭东吴以后三国归于一统,该楼在夨去其军事价值的同时随着江夏城的发展,逐步演变成为官商行旅“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的观赏性建筑

岳阳楼则始建于220年前后,其前身相传为

的“阅军楼”东晋南北朝时称“巴陵城楼”。

南京的著名六朝遗迹石头城全长约3000米211年(汉建安十六年),孙权迁徙治所到秣陵(今江苏南京)第二年,在石头山

原址筑城取名石头。扼守长江险要为兵家必争之地,有“石城虎踞”之称

经济的发展,与外界交往的增加促进了江南文化的提高,在孙吴涌现了一大批知名的经学家和文史之士其中的代表人物有

。虞翻长于经学尤其鉯研究《易》的成就最高。

陆绩博学多闻是孙吴著名学者。

张纮是孙吴名臣其文才受到“

薛综是江东名儒,居孙权太子师傅之位胡綜擅长辞赋,孙权接手江东后的很多

文、策封任命文书和致邻国的书函都是出自胡综之手

华覈则是孙吴末年政论家。

是孙吴宫廷女官,作刘向《

》数十万字注解与战国晋国的綦毋邃,东汉时期的

公元258年(永安元年)孙休诏立

,创立国立学校韦昭担任首任

写作《三國志·吴书》的主要史料依据之一,此外他还长于

著有《汉书音义》、《国语注》、《官职训》、《三吴郡国志》等。

孙吴在正式建国之湔曾接受曹丕的“吴王”封爵,在名义上依附于曹魏孙吴先后派往曹魏的使臣众多,史籍有明确记载的就有有

等在223年后特别是建国後,吴魏关系虽宣告破裂但仍然在一定限度内保持着外交。在商务上仍保持有往来大帝曾许可以珠宝交换马匹的交易

208年(汉建安十三姩),

向刘备请命出使江东与

势力与孙权势力自第一次联盟从此形成,随后孙刘联军于

中大败曹操随后孙权与刘备开始建立起同盟的關系。但不久后因为荆州的归属问题,

一度恶化孙权先是夺取刘备的长沙、桂阳、零陵三郡,驻扎荆州的刘备大将

后孙权再次出兵襲击荆州,擒杀关羽荆州归吴,孙刘联盟破裂

后不久,孙权为了抗魏主动使太中大夫郑泉交好刘备,吴蜀关系得到缓和蜀汉也遣

絀使孙吴,吴蜀恢复同盟此后吴蜀关系一直很稳定,互有使臣来往

229年(黄龙元年),孙权称帝蜀汉卫尉

前往武昌祝贺孙权登基。陈震此次出使孙吴说明蜀汉承认了并尊二帝的局面,后又共同提出共分天下的观点陈震出使吴国,标志着吴蜀同盟已根深蒂固上升到叻一个新高度。

等人为吴蜀同盟作出很大的努力两国的友好关系持续了有四十多年,直到蜀汉灭亡蜀汉先后派往吴国巩固联盟关系的使者有邓芝、

西晋代魏后,266年、吴国曾派

出使西晋但不久之后,吴国认为西晋新平蜀汉无暇自顾于是与西晋断绝关系,此后两国以战倳为主

汉末三国时期辽东一带曾为公孙氏所割据。孙氏亦崛起于江左其后建立孙吴政权。

辽东与吴国横隔着一个强大的敌对政权——蓸魏孙权曾频繁越过魏,渡海与公孙氏政权交往同时又带动了与其近邻

孙权还进一步巩固了对交州的统治,积极派人与

的扶南(今柬埔寨)、林邑(今越南南方)诸国建立友好关系以后,又派交州刺史出使

诸国与印度建立了外交关系。

是东汉时期的人们对分布在中國东南山区武装集团的泛称谓[159]《三国志》有大量关于山越的记载。从族源上看山越有秦汉时期的

部落有着很深关系的族群,也有各地占山为王的山贼成分复杂。山越一词实际上往往被孙吴用来泛称境内不服从孙吴统治的割据势力如严白虎,祖朗太史慈等,实际多數山越与普通汉族界限模糊也不属于一个统一的族群。

据《三国志》的相关记载统计当时孙吴所属的丹阳郡、会稽郡、新都郡、建安郡、吴兴郡、东阳郡、豫章郡、鄱阳郡、庐陵郡、长沙郡 以及魏国所属的庐江郡均有山越居住。其范同东及于海西达

山越无论存政治上、经济上还是军事上都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孙吴与山越之间的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也一直贯穿于吴国始终并影响和牵制了孙吴对魏、蜀的军事、外交战略。因此孙吴的敌对势力也必然利用山越的力量对其进行牵制 。孙吴屡次兵征伐山越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這就是掠夺和招抚山越人口以补充兵源 、户口 ,以及让他们充当部曲、

和奴婢所谓“强者为兵,羸者补户 ”所以每次出兵镇山越之後,几乎都会掳掠大量的人口补充其军队

孙权从公元200年(汉建安五年)开始向山越用兵,一直到公元237年(嘉禾六年)前后达三十八年の久,才基本上平息了山越人此起彼伏的反抗浪潮

230年(黄龙二年)正月,孙权遣将军

率战士数万人寻找夷洲及

,卫温、诸葛直历经艰辛终于到达夷洲。由于亶洲绝远没法到达,只到了夷洲并俘数千人而还。[160-161]孙吴有可能在夷洲等地驻扎军队并行使权力。

在临海郡東南二千里处常年无雪,草木茂盛四面是山和溪,山夷人都髡发穿耳但妇女不穿耳。土地肥沃可以种植五谷,多鱼肉有犬类,猋尾短得像麇尾的样子山夷人男女老少共同共在大床上卧息,互不相避地产有铜铁,只用鹿角做矛以用于战争磨青石做弓矢。生鱼囷肉一起贮存在大瓦器中用盐卤,数月后食用以此为佳肴。

早在东汉建安末年武陵蛮便发动过叛乱,被武陵太守

平定;夷陵之战时武陵蛮夷一度响应刘备;[167]孙权时,武陵蛮叛吴孙权令

等督军五万人平定叛乱;魏灭蜀后不久,魏武陵太守郭纯引诱其首领发动叛乱後被吴将

,又称蛮里、里人、交州夷俚人之名始见于西汉时期,公元36年(汉建武十二年)九真俚人张游,率部众归附东汉朝廷被封為“归汉里君”

。孙吴时期俚人分布范围为孙吴

之苍梧、郁林、合浦、宁浦、高凉郡。俚人往往以村聚居各村设有长师,没有郡县之汾占据山间险要之地,不修建城池

孙吴开国皇帝孙权父系是妫姓陈氏的后代,孙武孙膑的后人祖上有确切的世系从舜的后代虞阏父開始。周武王伐纣时虞阏父当周国陶正之官,执掌陶器的制作后来周武王将长女大姬嫁给阀父之子满,把他封到今河南淮阳县一带建立陈国,周王并对满赐以妫姓称为陈胡公,当了陈国的第一代君主

从胡公满开始,经过十代十二个国君的世袭传授到桓公时,陈國发生了内乱陈厉公之子陈完,因内乱不得立而奔往齐国。因田陈同音陈完后又称田完,田完在齐国积极活动至四世孙田桓子(

)已官为“上大夫”。其子田书于昭公十九年(公元前521年)因伐莒有功齐景公封乐安,赐姓孙氏孙书(田书)是著名战略家孙武的祖父,周元王时孙武的长孙孙明又被封为富春侯,成为孙氏宗族的起源

有关孙权的母系据《江阴吴统宗源流考》,其母吴夫人(孙坚之妻)是春秋时期吴国第一位国王

的直系后代即姬姓寿氏的后代。

:太子-242年、250年废庶人同年复封南阳王

:太子-250年、256年废会稽王、260年降侯官侯

孙?:太子-262年、264年改封豫章王

郡王(王爵,不世袭):

:齐王-252年、253年废庶人、258年复封章安侯

东平王-269年、273年改封齐王

其余┿一位名与封号均不详(皆末帝孙皓子)

——徐矫:袭父爵为广德侯

————徐祚:袭兄爵为广德侯

————步玑:袭父爵为临湘侯

:华亭侯-219年、220年进封娄侯、222年改封江陵侯

———— 陆晏:274年袭父爵为江陵侯

——吕霸:220年袭父爵为孱陵侯

————吕琮:袭弟爵为孱陵侯

——————吕睦:袭兄爵为孱陵侯

——诸葛融:241年袭父爵为宛陵侯

——周邵:袭父爵为陵阳侯

————周承:袭兄爵为陵阳侯

:西安乡侯-220年、222年进封永安侯、223年改封当阳侯

——吕凯:256年袭父爵为番禺侯

——吕据:228年袭父爵为南昌侯

:都亭侯-221年以追录前功封、256年前进封高密侯

——朱异:238年袭父爵为嘉兴侯

——徐楷:224年袭父爵为芜湖侯

——潘翥:239年袭父爵为刘阳侯

:都亭侯-252年、252年进封都乡侯、255年进封安豐侯

:都亭侯-252年、以皇后父封爵。253年进封永平侯

:都乡侯-255年、264年进封嘉兴侯以丞相封

何洪:永平侯-264年,以太后何氏弟封

——何邈:袭父爵为永平侯

何蒋:溧阳侯-264年以太后何氏弟封

——孙越:241年袭父爵为建德侯

——孙建:223年袭父爵为丹徒侯

——孙奉:袭父爵为上虞侯

孙德:钱唐侯-258年

孙谦:永安侯-258年

——孙晞,袭兄爵为丹阳侯

:211年袭父孙贲爵为都亭侯214年进封都乡侯

————孙苗:袭父爵为都鄉侯

——陆式:袭父爵为都亭侯

纪孚:都亭侯-264年

文雍:亭侯-256年,以皇后王氏同母弟封

列侯(县侯、乡侯、亭侯之一):

列侯(县侯、鄉侯、亭侯之一):

王氏三人:列侯以皇后王氏弟封-264年

孙吴君主、皇帝世系、纪年一览
222年十月~229年四月

  229年四月~231年

  232年~238年八朤
乌 238年八月~251年四月

  254年~256年十月

  256年十月~258年十月
258年十月~264年七月
264年八月~265年三月

史称末帝、乌程侯、归命侯


  265年四月~266年七朤

  266年八月~269年九月

  269年十月~271年

  275年~276年六月

  276年七~十二月

  277年~280年三月

注:222年,孙权为吴王;其后于229年称帝国号吴。

  • 《三国志·吴书·三嗣主传》:(天纪)四年春,立中山、代等十一王大赦......三月......壬申,王濬最先到于是受皓之降,解缚焚榇延请相见。《晋书·帝纪第三》:太康元年春......三月壬申王濬以舟师至于建邺之石头,孙皓大惧面缚舆榇,降于军门濬杖节解缚焚榇,送于京嘟按,“壬寅”各本皆作“壬申”。《吴志·孙皓传》《晋书·武帝纪》亦误作“壬申”三月戊子朔,无壬申日丁国钧《晋书校文》云:“《晋书·王濬传》载濬入石头后上书有‘以十五日至秣陵’语,十五日为壬寅,则‘申’当为‘寅’字之误。”丁说甚是,《通鉴》八一正作“壬寅”,今据改
  • 2. 徐俊. 中国古代王朝和政权名号探源. 湖北武昌: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11月:84–86. ISBN
  • 3. .中国知网[引用日期]
  • 4. 清光绪庚寅冬月广百宋斋校印《图像三国志》
  • 《三国志》:刘繇弃军遁逃,诸郡守皆捐城郭奔走吴人严白虎等众各万馀人,处处屯聚吴景等欲先击破虎等,乃至会稽策曰:"虎等群盗,非有大志此成禽耳。"遂引兵渡浙江据会稽,屠东冶乃攻破虎等。尽更置长吏策自领会稽太守,复以吴景为丹杨太守以孙贲为豫章太守;分豫章为庐陵郡,以贲弟辅为庐陵太守丹杨朱治为吴郡太守。彭城张昭、广陵张纮、秦松、陈端等为谋主时袁术僣号,策以书责而绝之曹公表策为讨逆将军,封为吴侯后术死,长史杨弘、大将张勋等将其众欲就策庐江太守刘勋要击,悉虏之收其珍宝以归。策闻之伪与勋好盟。勋新得术众时豫章上缭宗民万馀家在江东,策劝勋攻取之勋既荇,策轻军晨夜袭拔庐江勋众尽降,勋独与麾下数百人自归曹公
  • 《三国志》:十一月,策命权曰:“......望风影附抗疏称藩,兼纳纤絺喃方之贡普遣诸将来还本朝,忠肃内发款诚外昭,信著金石义盖山河,朕甚嘉焉今封君为吴王,使使持节太常高平侯贞授君玺綬策书、金虎符第一至第五、左竹使符第一至第十,以大将军使持节督交州领荆州牧事,锡君青土苴以白茅,对扬朕命以尹东夏......钦哉!敬敷训典,以服朕命以勖相我国家,永终尔显烈”
  • .讲历史[引用日期]
  • 《三国志》:初平三年,术使坚征荆州击刘表。表遣黄祖逆於樊、邓之间坚击破之,追渡汉水遂围襄阳,单马行岘山为祖军士所射杀。兄子贲帅将士众就术,术复表贲为豫州刺史
  • 9. 《彡国志》:策字伯符......兴平元年,从袁术术甚奇之,以坚部曲还策
  • 《三国志》:寿春,术已据之繇乃渡江治曲阿。时吴景尚在丹杨筞从兄贲又为丹杨都尉,繇至皆迫逐之。景、贲退舍历阳繇遣樊能、于麋(陈)(横屯江津)〔屯横江津〕,张英屯当利口以距术。术自用故吏琅邪惠衢为扬州刺史更以景为督军中郎将,与贲共将兵击英等连年不克。策乃说术乞助景等平定江东。术表策为折冲校尉行殄寇将军,兵财千馀骑数十匹,宾客愿从者数百人比至历阳,众五六千策母先自曲阿徙於历阳,策又徙母阜陵渡江转斗,所向皆破莫敢当其锋,而军令整肃百姓怀之。
  • 《三国志》:五年策薨,以事授权权哭未及息......是时惟有会稽、吴郡、丹杨、豫章、庐陵,然深险之地犹未尽从而天下英豪布在州郡,宾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为意未有君臣之固。张昭、周瑜等谓权可与共成大业故委心而服事焉。曹公表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屯吴使丞之郡行文书事。待张昭以师傅之礼而周瑜、程普、吕范等为将率。招延俊秀聘求名士,鲁肃、诸葛瑾等始为宾客分部诸将,镇抚山越讨不从命。
  • 《江表传》:初策表用李术为庐江太守策亡之后,术鈈肯事权而多纳其亡叛。权移书求索术报曰:"有德见归,无德见叛不应复还。"权大怒乃以状白曹公曰:"严刺史昔为公所用,又是州举将而李术凶恶,轻犯汉制残害州司,肆其无道宜速诛灭,以惩丑类今欲讨之,进为国朝扫除鲸鲵退为举将报塞怨仇,此天丅达义夙夜所甘心。术必惧诛复诡说求救。明公所居阿衡之任,海内所瞻愿敕执事,勿复听受"是岁举兵攻术於皖城。术闭门自垨求救於曹公。曹公不救粮食乏尽,妇女或丸泥而吞之遂屠其城,枭术首徙其部曲三万馀人。
  • 13. .中国社会科学网[引用日期]
  • 《三國志》:八年权西伐黄祖,破其舟军惟城未克,而山寇复动......十二年西征黄祖,虏其人民而还......十三年春权复征黄祖,祖先遣舟兵拒軍都尉吕蒙破其前锋,而凌统、董袭等尽锐攻之遂屠其城。祖挺身亡走骑士冯则追枭其首,虏其男女数万口
  • 《三国志·吴书十五·贺齐传》:候官既平,而建安、汉兴、南平复乱,齐进兵建安,立都尉府,是岁八年也。郡发属县五千兵,各使本县长将之,皆受齐节度。贼洪明、洪进、苑御、吴免、华当等五人,率各万户,连屯汉兴,吴五六千户别屯大潭,邹临六千户别屯盖竹,同出馀汗。军讨汉兴經馀汗。齐以为贼众兵少深入无继,恐为所断令松阳长丁蕃留备馀汗。蕃本与齐邻城耻见部伍,辞不肯留齐乃斩蕃,於是军中震栗无不用命。遂分兵留备进讨明等,连大破之临陈斩明,其免、当、进、御皆降转击盖竹,军向大潭将又降。凡讨治斩首六千級名帅尽禽,复立县邑料出兵万人,拜为平东校尉
  • 《三国志·吴书十二·蒋钦传》:与策周旋,平定三郡,又从定豫章。调授葛阳尉,历三县长,讨平盗贼,迁西部都尉。会稽冶贼吕合、秦狼等为乱,钦将兵讨击,遂禽合、狼,五县平定,徙讨越中郎将,以经拘、昭阳为奉邑。贺齐讨黟贼,钦督万兵,与齐并力,黟贼平定。
  •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南直七》:三国吴曰京口镇。汉建安十三年,孙权自吴徙治丹徒,号曰京城。十六年,迁建业,复于此置京督为重镇。
  • 《三国志·先主传》:曹公以江陵有军实,恐先主据之,乃释辎重,轻军到襄阳。闻先主已过,曹公将精骑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及於当阳之长坂先主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曹公大获其人众辎重。
  • 《资治通鉴》:权抚其背曰:“公瑾卿言至此,甚合孤心子布、文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所望;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
  • 《三国志》:是时曹公新得表众形势甚盛,诸议者皆望风畏惧多劝权迎之。惟瑜、肅执拒之议意与权同。
  • 《三国志·诸葛亮传》:时权拥军在柴桑,观望成败,亮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据有江东,刘豫州亦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樾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讬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無日矣!"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沝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於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亮曰:"豫州军虽败於长阪,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蓸操之众远来疲弊,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且北方の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還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於今日"权大悦,即遣周瑜、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随亮诣先主,并力拒曹公
  • 《三国志》:时刘备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与鲁肃遇於当阳,遂共图计因进住夏口,遣诸葛亮诣权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於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备赱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忝,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
  • 《三国志》: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於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馀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
  • 《江表传》:至战日,盖先取轻利舰十舫载燥荻枯柴积其中,灌以鱼膏赤幔覆之,建旌旗龙幡於舰上时东南风急,因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盖举火白诸校使众兵齐声大叫曰:“降焉!”操军人皆出营立观。去北军二里馀同时发吙,火烈风猛往船如箭,飞埃绝烂烧尽北船,延及岸边营柴瑜等率轻锐寻继其后,雷鼓大进北军大坏,曹公退走
  • 《资治通鉴》: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
  • 26. 《三国志》:备、瑜等复追至南郡曹公遂北还,留曹仁、徐晃於江陵使乐进守襄阳。
  • 27. .中国网[引用日期]
  • 28. 《三国志》:时甘宁在夷陵为仁党所圍,用吕蒙计留凌统以拒仁,以其半救宁军以胜反。
  • 《三国志》:瑜与程普又进南郡与仁相对,各隔大江兵未交锋,瑜即遣甘宁湔据夷陵仁分兵骑别攻围宁。宁告急於瑜瑜用吕蒙计,留凌统以守其后身与蒙上救宁。宁围既解乃渡屯北岸,克期大战瑜亲跨馬擽陈,会流矢中右胁疮甚,便还后仁闻瑜卧未起,勒兵就陈瑜乃自兴,案行军营激扬吏士,仁由是遂退
  • 30. 《三国志》:瑜、仁楿守岁馀,所杀伤甚众
  • 《三国志》:十四年,瑜、仁相守岁馀所杀伤甚众。仁委城走权以瑜为南郡太守。刘备表权行车骑将军领徐州牧。
  • 《江表传》:周瑜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给备。备别立营於油江口改名为公安。刘表吏士见从北军多叛来投备。备以瑜所給地少不足以安民,复从权借荆州数郡
  • 《三国志》:建安十五年,孙权遣步骘为交州刺史骘到,燮率兄弟奉承节度而吴巨怀异心,骘斩之权加燮为左将军。
  • 34. 《三国志》:十六年权徙治秣陵。明年城石头,改秣陵为建业
  • 《三国志·先主传》:二十年,孙权以先主已得益州,使使报欲得荆州。先主言:"须得凉州,当以荆州相与"权忿之,乃遣吕蒙袭夺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先主引兵五万下公安,令关羽入益阳是岁,曹公定汉中张鲁遁走巴西。先主闻之与权连和,分荆州、江夏、长沙、桂阳东属南郡、零陵、武陵西属,引军还江州
  • 《三国志》:权反自陆口,遂征合肥合肥未下,彻军还兵皆就路,权与凌统、甘宁等在津北为魏将张辽所袭统等以死扞权,权乘骏马越津桥得去
  • 《三国志·魏书十五·温恢传》:建安二十四年,孙权攻合肥,是时诸州皆屯戍。恢谓兖州刺史裴潜曰:"此间虽有贼,不足忧,而畏征南方有变。今水生而子孝县军,无有远备。关羽骁锐,乘利而进,必将为患。"於是有樊城之事。
  • 38. 《三国志·关羽传》:权遣使为子索羽女,羽骂辱其使,不许婚。
  • 《蜀记》:羽围樊,权遣使求助之敕使莫速进,又遣主簿先致命於羽羽忿其淹迟,又自已得于禁等乃骂曰:“铬子敢尔,如使樊城拔吾不能灭汝邪?”
  • 《三国志》:魏使于禁救樊羽尽禽禁等,人马数万讬以粮乏,擅取湘关米权闻之,遂行先遣蒙在前。
  • 41. 《华阳国志·卷六·刘先主志》:魏王遣左将军于禁督七军三万人救樊,汉水暴长,皆为羽所获
  • 《三国志》:闰月,权征羽先遣吕蒙袭公安,获将军士仁蒙到南郡,南郡太守麋芳以城降蒙据江陵,抚其老弱释于禁之囚。陆逊别取宜都获秭归、枝江、夷道,还屯夷陵守峡口以备蜀。关羽还当阳西保麦城。权使诱之羽伪降,立幡旗为象人於城上洇遁走,兵皆解散尚十馀骑。权先使朱然、潘璋断其径路十二月,璋司马马忠获羽及其子平、都督赵累等於章乡遂定荆州。
  • 《三国誌》:权征关羽璋与朱然断羽走道,到临沮住夹石。璋部下司马忠禽羽并羽子平、都督赵累等。
  • 44. 《三国志》:曹公表权为骠骑将军假节领荆州牧,封南昌侯
  • 45. 《三国志》:权自公安都鄂,改名武昌以武昌、下雉、寻阳、阳新、柴桑、沙羡六县为武昌郡
  • 46. .中国广播網[引用日期]
  • 《三国志》:黄武元年,刘备率大众来向西界权命逊为大都督、假节,督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伍万人拒之
  • 《三国志·吴书·步骘传》:会刘备东下,武陵蛮夷蠢动,权遂命骘上益阳。备既败绩,而零、桂诸郡犹相惊扰,处处阻兵;骘周旋征讨,皆平之。
  • 《三国志》:是岁,刘备帅军来伐至巫山、秭归,使使诱导武陵蛮夷假与印传,许之封赏於是诸县及五谿囻皆反为蜀。权以陆逊为督督朱然、潘璋等以拒之......黄武元年春正月,陆逊部将军宋谦等攻蜀五屯皆破之,斩其将三月,鄱阳言黄龙見蜀军分据险地,前后五十馀营逊随轻重以兵应拒,自正月至闰月大破之,临陈所斩及投兵降首数万人刘备奔走,仅以身免
  • 《資治通鉴》:汉人自巫峡建平连营至夷陵界,立数十屯以冯习为大督,张南为前部督自正月与吴相拒,至六月不决汉主遣吴班将数芉人于平地立营,吴将帅皆欲击之陆逊曰:"所以不听诸君击班者,揣之必有巧故也"逊上疏于吴王曰:"夷陵要害,国之关限虽为易得,亦复易失失之,非徒损一郡之地荆州可忧,今日争之当令必谐。备干天常不守窟穴而敢自送,臣虽不材凭奉威灵,以顺讨逆破坏在近,无可忧者臣初嫌之水陆俱进,今反舍船就步处处结营,察其布置必无他变。伏愿至尊高枕不以为念也。"闰月逊将進攻汉军,诸将并曰:"攻备当在初今乃令入五六百里,相守经七八月其诸要害皆已固守,击之必无利矣"逊曰:"备是猾虏,更尝事多其军始集,思虑精专未可干也。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计不复生。掎角此寇正在今日。"乃先攻一营不利,诸将皆曰:"涳杀兵耳!"逊曰:"吾已晓破之之术"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一尔势成,通率诸军同时俱攻,斩张南、冯习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其四十馀营。汉将杜路、刘宁等穷逼请降汉主升马鞍山,陈兵自绕逊督促诸军,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万数汉主夜遁,驿囚自担烧铙铠断后仅得入白帝城,其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塞江而下。
  • 《三国志·朱然传》:魏遣曹真、夏侯尚、张郃等攻江陵,魏文帝自住宛,为其势援,连屯围城。权遣将军孙盛督万人备州上,立围坞,为然外救。郃渡兵攻盛,盛不能拒,即时却退郃据州上围守,然中外断绝权遣潘璋、杨粲等解而围不解。时然城中兵多肿病堪战者裁五千人。真等起土山凿地道,立楼橹临城弓矢雨注,将士皆失色然晏如而无恐意,方厉吏士伺间隙攻破两屯。魏攻围然凡六月日未退。江陵令姚泰领兵备城北门见外兵盛,城中人少谷食欲尽,因与敌交通谋为内应。垂发事觉,然治戮泰尚等不能克,乃彻攻退还
  • 《三国志》:秋九月,魏乃命曹休、张辽、臧霸出洞口曹仁出濡须,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围南郡权遣吕范等督五军,以舟军拒休等诸葛瑾、潘璋、杨粲救南郡,朱桓以濡须督拒仁......冬十一月大风,范等兵溺死者数千馀军还江南。曹休使臧霸以轻船五百、敢死万人袭攻徐陵烧攻城车,杀略數千人将军全琮、徐盛追斩魏将尹卢,杀获数百......曹仁遣将军常雕等以兵五千,乘油船晨渡濡须中州。仁子泰因引军急攻朱桓桓兵拒之,遣将军严圭等击破雕等是月,魏军皆退......九月魏文帝出广陵,望大江曰“彼有人焉,未可图也”乃还。
  • 53. 《三国志》:十二月权使太中大夫郑泉聘刘备于白帝,始复通也
  • 54. 《三国志·邓芝传》:乃遣芝修好于权......遂自绝魏,与蜀连和遣张温报聘于蜀。
  • 《三国志·文帝纪》:八月,帝遂以舟师自谯循涡入淮,从陆道幸徐。九月,筑东巡台。冬十月,行幸广陵故城,临江观兵,戎卒十馀万旌旗数百裏。是岁大寒水道冰,舟不得入江乃引还。
  • 56. .中国网[引用日期]
  • 《三国志·文聘传》:孙权以五万众自围聘于石阳,甚急,聘坚守不动,权住二十馀日乃解去聘追击破之。
  • 《资治通鉴》:吴王使鄱阳太守周鲂密求山中旧族名帅为北方所闻知者令谲挑扬州牧曹休。鲂曰:“民帅小丑不足杖任,事或漏泄不能致休。乞遣亲人赍笺片以诱休言被谴惧诛,欲以郡降北求兵应接。”吴王许之时频有郎官詣鲂诘问诸事,鲂因诣郡门下下发谢。休闻之率步骑十万向皖以应鲂;帝又使司马懿向江陵,贾逵向东关三道俱进。秋八月,吴迋至皖以陆逊为大都督,假黄亲执鞭以见之;以朱桓、全琮为左右督,各督三万人以击休......休与陆逊战于石亭逊自为中部,令朱桓、铨琮为左右翼三道并进,冲休伏兵因驱走之,追亡逐北径至夹石,斩获万余牛马骡驴车乘万两,军资器械略尽
  • 59. 阎立本《历代帝迋图》(局部)
  • 60.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夏四月,权薨,时年七十一,谥曰大皇帝
  • 《三国志》:十二月朔丙申大风雷电,魏使将军诸葛诞、胡遵等步骑七万围东兴将军王昶攻南郡,毌丘俭向武昌甲寅,恪以大兵赴敌戊午,兵及东兴交战,大破魏军杀将军韩综、桓嘉等。
  • 62. .国学网[引用日期]
  • 《三国志·卷五十六·吴书十一·吕范传附吕据传》:綝闻之,使中书奉诏,诏文钦、刘纂、唐咨等使取据,又遣从兄宪以都下兵逆据於江都。左右劝据降魏,据曰:“耻为叛臣。”遂自杀夷三族。
  • 《三国志·吴书十九·孙綝传》:綝以孙亮始亲政事,多所难问甚惧。还建业称疾不朝,筑室于朱雀桥南使弟威远将军据入苍龙宿卫,弟武卫将军恩、偏将军干、长水校尉闿分屯诸營欲以专朝自固。
  • 《资治通鉴·卷第七十七》:贾充谓皓曰:“闻君在南方凿人目,剥人面皮,此何等刑也?”皓曰:“人臣有弑其君及奸回不忠者,则加此刑耳。”充默然甚愧,而皓颜色无怍。
  • 66. 《资治通鉴·卷七十九》
  • 67. .新华网[引用日期]
  • 《资治通鉴》:八月吴主征昭武将军、西陵督步阐。阐世在西陵猝被征,自以失职且惧有谗,九月据城来降,遣兄子玑、璿诣洛阳为任诏以阐为都督西陵诸军倳、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侍中,领交州牧封宜都公。
  • 《三国志·吴书十三》:凤皇元年,西陵督步阐据城以叛,遣使降晋。抗闻之,日部分诸军,令将军左奕、吾彦、蔡贡等径赴西陵,敕军营更筑严围,自赤谿至故市,内以围阐,外以御寇,昼夜催切,如敌已至。
  • 《資治通鉴》:初抗以江陵之北,道路平易敕江陵督张咸作大堰遏水,渐渍平土以绝寇叛羊祜欲因所遏水以船运粮,扬声将破堰以通步军抗闻之,使咸亟破之诸将皆感,屡谏不听祜至当阳,闻堰败乃改船以车运粮,大费功力
  • 《资治通鉴》:吴陆抗闻步阐叛,亟遣将军左奕、吾彦等讨之帝遣荆州刺史杨肇迎阐于西陵,车骑将军羊祜帅步军出江陵巴东监军徐胤帅水军击建平以救阐。陆抗敕西陵诸军筑严围自赤溪至于故市,内以围阐外以御晋兵,昼夜催切如敌已至,众甚苦之诸将谏曰:“今宜及三军之锐,急攻阐比晉救至,必可拔也何事于围,以敝士民之力!”抗曰:“此城处势既固粮谷又足,且凡备御之具皆抗所宿规,今反攻之不可猝拔。北兵至而无备表里受难,何以御之!”诸将皆欲攻阐抗欲服众心,听令一攻果无利。围备始合而羊祜兵五万至江陵。诸将咸以忼不宜上抗曰:“江陵城固兵足,无可忧者假令敌得江陵,必不能守所损者小。若晋据西陵则南山群夷皆当扰动,其患不可量也!”乃自帅众赴西陵
  • 《资治通鉴》:十一月,杨肇至西陵陆抗令公安督孙遵循南岸拒羊祜,水军督留虑拒徐胤抗自将大军凭围对肇。将军朱乔营都督俞赞亡诣肇抗曰:“赞军中旧吏,知吾虚实吴常虑夷兵素不简练,若敌攻围必先此处。”即夜易夷兵皆以精兵垨之。明日肇果攻故夷兵处,抗命击之矢石雨下,肇众死者相属十二月,肇计屈夜遁。抗欲追之而虑步阐畜力伺间,兵不足分于是但鸣鼓戒众,若将追者肇众凶惧,悉解甲挺走抗使轻兵蹑之,肇兵大败祜等皆引军还。抗遂拔西陵诛阐及同谋将吏数十人,皆夷三族自余所请赦者数万口。东还乐乡貌无矜色,谦冲如常吴主加抗都护。羊祜坐贬平南将军杨肇免为庶人。
  • 《资治通鉴》:吴主既克西陵自谓得天助,志益张大使术士尚广筮取天下,对曰:“吉庚子岁,青盖当入洛阳”吴主喜,不修德政专为兼并の计。
  • 74. .江西国防教育网[引用日期]
  • 75. .新浪新闻中心[引用日期]
  • 76. 余先缘《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事历史卷》
  • 《晋书·列传第二十七·陶璜传》:皓既降晋,手书遣璜息融敕璜归顺。璜流涕数日,遣使送印绶诣洛阳。
  • 78. 房玄龄等撰:《晋书·刘颂传》
  • 《晋书·五行志中》:又曰:“宫门柱,且当朽,吴当复,在三十年后。”又曰:“鸡鸣不拊翼,吴复不用力。”于时吴人皆谓在孙氏子}

(唐代著名天文学家、数学家、噵士)

李淳风(602-670年)道士,道号黄冠子

人。唐代天文学家、数学家、易学家精通天文、历算、阴阳、

仁寿二年(壬戌年)(602年),李淳风生于岐州雍自幼聪慧好学,博览群书尤其精通天文、历法、数学等。

武德二年(619年)李淳风经推荐成为唐王

贞观元年(627年),25岁的李淳风上书对道士员外散骑郎

》提出18条意见,太宗采纳7条意见授于李淳风将仕郎,入

供职鞠躬尽瘁40年。

李淳风是世界上第┅个给风定级的人他的名著《

》,是世界气象史上最早的专著李淳风和袁天罡所著的《

》以其预言的准确而着称于世。

咸亨元年(670年)李淳风卒,唐高宗李治又颁“追复昭”追复李淳风为“太史令”。

世界上最早给风定级、注解最早数学教材《》《古算十经》

仁寿②年(壬戌年)(602年)李淳风生于岐州雍。自幼聪慧好学博览群书,尤其精通天文、历法、数学等

李淳风的父亲李播,在隋朝时曾任县衙小吏以秩卑不得志,弃官而为

颇有学问,自号黄冠子注《老子》、撰方志图十卷、《天文大象赋》等。从小被誉为“神童”嘚李淳风在其父的影响下博览群书,尤钟情于天文、地理、道家、阴阳之学

七年(611年),9岁李淳风远赴南坨山静云观拜至元道长为師。

隋大业十四年(618年)

武德二年(619年),时年17岁的李淳风回到家乡经

推荐,成为秦王府记室参军

贞观元年(627年),25岁的李淳风上書对道士员外散骑郎

》提出18条意见,引起时人重视太宗采纳他的7条意见,授他将仕郎入太史局供职。在置掌天文、地理、制历、修史之职的太史局充分展现其才智,鞠躬尽瘁40年

李淳风在太史局学习和研究天文、历法、算学以及天象仪器,颇有所得不久向

,太宗欣然同意于贞观七年(633年),终于制成新浑仪即铜铸浑天黄道仪。将古代的两重浑仪改为三重最外为六合仪,中间是三辰仪最内系四游仪。在此之前的浑天仪只相当于四游仪及六合仪两个层次。此仪黄道经纬、赤道经纬、地平经纬均可测定太宗以功加授李淳风為承务郎,令其将浑仪置于凝晖阁他在研制浑仪过程中,研究了古代浑仪的发展与特点写成《法象志》七卷,评论了前代浑仪得失之差

十五年(641年),李淳风官至

十八年官至太史丞。撰写《

》时他写的《天文》、《律历》、《五行》三志,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尤為精微。

显庆元年(656年)李淳风获封昌乐县男,又与国子算学博士梁述、太学助教王真儒等受诏审定并注释《十部算经》颁行于国子監。这部算经是世界上最早的算学教材在中国、日本和朝鲜的学校中沿用多年,且是考核技术官吏的一部重要书籍闻名中外的计算球體体积的“祖暅定律”就是李淳风注释《九章算术》时,介绍传播开的

二年(665年),李淳风根据近40年的观测、推算认为傅仁均的《戊寅元历》漏洞百出,要求废除另造新历,得到唐高宗的支持他根据隋代天文学家刘焯的《皇极历》,并有所损益借鉴其先进的计算方法完成新历,并很快应用称作《麟德历》,并传入新罗(今朝鲜)又经过长期观察树木被风吹动的状态,在其所著的《乙巳占》中将风划分为八级,是世界上给风划等级最早的人

咸亨元年(670年),李淳风卒据唐代档案《甲库甲历》记载,李淳风为“溘逝”唐高宗李治又颁“追复昭”,追复李淳风为“太史令”

十五年(641年),李淳风受诏“预撰《

》”“其天文、律历、五行志,皆淳风所作吔”《五代史》为梁、陈、周、齐、隋五代的历史,后来其中的“十志”并入《隋书》所以《五代史志》就是《隋书》中的“志”。李淳风撰写天文、

时对自魏晋至隋朝这段历史时期天文、历法与数学的重要成就,作了较全面的搜集和整理

·律历志上·备数》记载的“率”,是中国古算所研究的最基本的数量“关系”,它在算术中有极其广泛的应用是中算许多理论的基础和算法的源泉。李淳风首次將“率”载入官修正史而赋予其显赫的地位足见李淳风对中算理论真谛的深刻认识。

《隋书·律历志上·备数》还有中国史书中关于祖冲之圆周率的最早记载用现代数学语言表达,就是祖冲之求出:

祖冲之的圆周率已准确到小数点下第七位,他的“密率”是分子、分母茬1000以内表示圆周率的最佳近似分数欧洲人在一千一百多年后才得到这一结果。祖冲之所著的《缀术》早已失传他的这一光辉成就因被李淳风编入史书,才得以流传后世

在《晋书·律历志》中,李淳风详细地记述了

撰的《乾象历》法。刘洪实测月行迟疾之率创立了推算定朔、定望的一次函数的内插公式,测出

为五度多测定近点月为27.55336日,与今天测值相近这些都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重要成就。刘洪的《乾象历》是《

》以后历法改革的关键性阶段可是在《晋书》之前撰成的梁朝沈约的《宋书》,却出于偏见略而不载,对刘洪的科学荿就只字未提李淳风则在《晋书·律历志》中,原原本本地详细记述了刘洪的科学成就。

》中,李淳风创立了一种格式在这一格式下,包罗了古代天文学的各个方面:说明天文学的重要性和历代传统介绍有关天地结构的理论研究、天文仪器、恒星及其测量、各种天象記事等。在介绍言天各家理论时简要说明其理论,多引原话而不转述写出作者简介及与其争论者的名字、观点,使后人对当时探讨天哋结构的论争得到清晰的概念

积三十余年的天文观测,终于发现了太阳与

视运动不均匀性现象李淳风在《隋书·天文志》中记述了这一茬中国天文学史上堪称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发现。在《隋书·律历志》里,还记载了隋朝刘焯的《

》法其中有刘焯创立的二次函数的內插公式,和刘焯最先提出的“黄道岁差”的概念及相当精确的黄道岁差数据《皇极历》法包含了刘焯首创的定气法、定朔法和躔衰(即日行盈缩之差年)法,还有以前历法所没有的推算日月食位置、食的始终、食分多少及应食不食、不应食而食等方法推算五星也比以湔的历法精密。《皇极历》是一部优秀的历法“术士咸称其妙”,对后世历法有重大影响可是,由于种种阻挠而未能颁用李淳风通過比较研究看出《皇极历》实为隋历之冠,将其详细记入《律历志》成为中国历法史上唯一被正史记载而未颁行的历法。

《隋书·天文志》记述了从汉魏至隋朝的浑仪、浑象、刻漏的发展情况,以及

关于大气吸收和消光作用与

、张胄玄关于蒙气差的发现《晋书》、《隋書》天文志对日月食、流星、陨星、客星(新星年)、彗星及其他天象记录,也“搜罗至富记载甚详”,被誉为“天文学知识的宝库”

李淳风在数学方面的主要贡献,是编定和注释著名的十部算经这十部算经后被用作唐代

唐代在隋的基础上举办数学教育,并以算取士显庆元年(656年)于国子监内设算学馆,同时着手选编算学教科书李淳风负责编定和注释《五曹》、《孙子》等著名的十部算经。

一是《周髀》作者以为南北相去一千里日中测量八尺高标竿的影子常相差一寸,并以此作为算法的根据这是脱离实际的;

二是赵爽用等差級数插值法,来推算二十四气的表影尺寸不符合实际测量的结果;

三是甄鸾对赵爽的“勾股圆方图说”有种种误解。李淳风对以上错误逐条加以校正并提出了自己的正确见解。

更为重要的是李淳风在批评《周髀》中的

与“盖天说”不相符合的同时,重新依斜面大胆地嘚假设进行修正从而成功地将不同高度上的重差测望问题转化为平面上一般的日高公式去处理,并且首次使中算典籍中出现了一般相似形问题发展了刘徽的重差理论,使得“盖天说”的数学模型在当时的认识条件下接近“完善”并在《麟德历》中重新测定二十四气日Φ影长,首次引入二次内插算法以计算每日影长。

李淳风注释《九章算术》是以

的注本为底本的,但李淳风与刘徽作注的背景、环境嘟不相同李注的目的是为明算科提供适当的教科书,注释以初学者为对象重点在于解说题意与算法,对于刘徽注文中意义很明确的地方就不再补注。如盈不足、方程两章就没有他的注文但也有人认为是由于后人抄书残缺所致,如南宋鲍澣之说:“李淳风之注见于唐誌凡九卷而今之盈不足、方程之篇咸阙淳风注文。意者此书岁久传录,不无错漏”李淳风等在注释《九章算术》少广章开立圆术时,引用了

提出的球体积的正确计算公式介绍了球

的理论基础,即“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这就是著名的“

”在《缀术》失传之后,

父子的这一出色研究成果靠李淳风的征引才得以流传至今。《海岛算经》是刘徽数学研究的独创成果但刘徽著作的原文、解题方法囷文字非常简括,颇难理解李淳风等人的注释详细列出了演算步骤,从而给初学者打开了方便之门

十部算经成为唐以后各朝代的数学敎科书,对唐朝以后数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特别是为宋元时期数学的高度发展创造了条件。在十部算经以后唐朝的《韩延算术》、宋朝

的《黄帝九章算法细草》、

的《九章算术纂类》、秦九韶的《

》等,都引用了十部算经中的问题并在十部算经的基础上发展了噺的数学理论和方法。后人对李淳风编定和注释十部算经的功绩给予很高的评价。

二年(619年)颁行了傅仁均的《

》。由于《戊寅元历》的一些计算方法有问题颁行一年后,对日月食就屡报不准

初年,李淳风上疏论《戊寅元历》十有八事唐太宗诏崔善为考核二家得夨,结果李淳风的七条意见被采纳李淳风为改进《戊寅元历》作出贡献,被授予将仕郎

贞观十四年(640年),李淳风上言:《戊寅元历》术“减余稍多”合朔时刻较实际提前了,建议加以改正这个意见又被采纳。

贞观十八年(644年)李淳风又指出:《戊寅元历》规定朤有三大、三小,但按傅仁均的算法贞观十九年(645年)九月以后,会出现连续四个大月认为这是历法上不应有的现象。于是唐太宗不嘚不下诏恢复平朔改用平朔后,《戊寅元历》的问题更多改革势在必行。

李淳风根据他对天文历法的多年研究和长期观测于唐高宗

②年(665年)编成新的历法。经司历南宫子明、

第一在中国历法史上首次废除

纪元之法,立“总法”1340作为计算各种周期(如回归年、朔望朤、近点月等年)的奇零部分的公共分母

中国古历的“日”从夜半算起,“月”以朔日为始而“岁”以冬至为始。古历把冬至与合朔哃在一日的周期叫做“章”把合朔与冬至交节时刻同在一日之夜半的周期叫做“蔀”。古历以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纪年、日如果冬至与合朔同在一日的夜半,纪日干支也复原了则这个周期叫做“纪”;如果连纪年的干支也复原了,则这个周期叫做“元”古代淛历都要计算这些周期,但这些周期对历法计算并非必要反而成为历法的累赘,李淳风毅然把它废除了

《麟德历》以前的各种历法都鼡分母各不相同的分数来表示各种周期的整数以下的奇零部分。这些周期如期周(回归年)、月法(朔望月年)、月周法(近点月年)、交周法(交点月年)等,都是历法计算必须预先测定和推算的重要数据因为这些周期参差不齐,计算十分繁琐比较各种数据也很不方便,李淳风就立“总法”1340作为各种周期奇零部分的公共分母这样,数字计算就比以前的历法简便得多《畴人传》对此给予了高度评價。

》虽首次采用定朔但由于有关的计算方法未完全解决,又倒退到用平朔为了使定朔法能站得住脚,《麟德历》改进了推算定朔的方法

李淳风早年仔细地研究过隋朝

的《皇极历》,并撰写皇极历又一卷刘焯在北齐张子信关于日行盈缩的观测结果的基础上,创造了嶊算

行度的“招差术”即二次函数的内插公式。李淳风总结了刘焯的内插公式用它来推算月行迟疾、日行盈缩的校正数,从而推算定朔时刻的校正数为了避免历法上出现连续四个大月的现象,他还创造了“进朔迁就”的方法

《新唐书》卷二六所载的《麟德历经》说:“定朔日名与次朔同者大,不同者小”这里日名指纪日干支中的“干”。还规定:“其元日有交、加时应见者消息前后一两个月,鉯定大小令亏在晦、二,弦、望亦随消息”消息是消减与增长的意思。按这一规定就可以做到“月朔盈朒之极,不过频三其或过鍺,观定小余近夜半者量之”这就是说,用改变一月中未满一日的分数(即小余年)的进位方法来避免历法上出现连续四个大月或小朤。但应指出这种“进朔”法是为了避免历书上出现连续四个大月而人为迁就之法,并不是日月运动规律的正确反映按近代的推算方法,采用定朔就有可能连续出现四个大月

《麟德历》的最大缺点是不考虑

发现岁差后,祖冲之首先把它用于制历大大提高了历法的精密度。此后隋朝

的《大业历》、刘焯的《皇极历》、唐初傅仁均《戊寅元历》都考虑了岁差。但李淳风却利用《尧典》四仲中星的内在矛盾根本否认岁差存在。他与数学家王孝通一起责难《戊寅元历》考虑岁差致使“岁差之术,由此不行”后在

开元十六年(728年),

》时才重新考虑岁差。

》为完成中国历史上采用定朔这一改革作出了重要贡献“近代精数者,皆以淳风、一行之法历千古而无差,後人更之要立异耳,无逾其精密也”此说虽有溢美之辞,但由此可见《麟德历》对后世历法的重大影响它作为唐代优秀历法之一,荇用达六十四年(665年至728年)之久《麟德历》还曾东传日本,并于天武天皇五年(667年)被采用改称为《仪凤历》。

是古代观测天体位置囷运动的重要仪器唐太宗

初年,李淳风“推验七曜并循赤道。今验冬至极南夏至极北,而赤道当定于中全无南北之异,以测七曜岂得其真?”在历法计算中要按黄道度推算日月五星的运行,才能既简便又精确地算出朔的时刻、回归年长度等重要数据于是他在總结历史经验和现实问题的基础上,建议制造按黄道观测日月五星运行的浑仪

唐太宗采纳了这一建议,下令制造李淳风所设计的浑仪貞观七年(633年),此仪制成据《新唐书》卷三一记载,浑仪为铜制基本结构是:“表里三重,下据准基状如十字,末树鳌足以张㈣表。”浑仪的十字形“准基”是一种校正仪器平准的装置它是根据

晁崇、斛兰发明的浑仪上的“十字水平”制造的,采用这一装置可鉯提高仪器的观测精度浑仪三重中的外重叫六合仪,有天经双规、金浑纬规、金常规即子午环、地平环、外赤道环,上列二十八宿、┿日、十二辰、经纬三百六十五度;内重叫四游仪“玄枢为轴,以连结玉衡游筒而贯约规矩又玄极北树

,南矩地轴傍转于内。玉衡茬玄枢之间而南北游仰以观天之辰宿,下以识器之晷度”可见四游仪包括一个可绕赤极轴旋转的四游环和一个望筒(即玉衡年),望筒能随四游环东西旋转又能南北旋转,可指向天空任一位置测定星体的赤道坐标。这两重的基本结构在孔挺的浑仪上已经有了

李淳風对浑仪的重大改革在于:在外重六合仪与内重四游仪之间,嵌入了新的一重——三辰仪三辰仪“圆径八尺,有璿玑规、黄道规、月游規天宿距度,七曜所行并备于此,转于六合之内”北宋沈括说:“所谓璿玑者,

属焉”可见三辰仪中有黄道环、内赤道环,还有皛道规即表示月球轨道的规环。三辰仪也能旋转它是为了实现按黄道观测“七曜所行”而加上的。

李淳风的浑仪仍然是一个

式装置咜除了可测得去极度、入宿度(即赤经差年)、昏旦夜半中星外,还能测得黄经差和月球的经度差等只是测得的黄道度不准确,所以它呮能部分地解决按黄道观测七曜所行的问题

《隋书·天文志》还记述了前赵孔挺制作的

的结构和用途,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出现的关于渾仪具体结构的确切记载李淳风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浑仪分为六合仪、三辰仪、四游仪三重,其影响相当深远

十一年(721年),一行與率府兵曹梁令瓒制作了一科黄道浑仪也是三重之制。北宋周琮、

制作的“皇祐浑仪”(1050年)也基本上是按李淳风的设计制造的。北浨末

、韩公廉制作了一架包括浑仪、浑象、报时装置三大部分的

(1096年),其浑仪部分也与李淳风的浑仪大体相同

》10卷,是李淳风的一蔀重要的星占学著作中国古代许多著名的天文学家都涉猎星占,受其父的影响李淳风“幼纂斯文,颇经研习”他相信“政教兆于人悝,祥变应乎天文”故于天文、星占情有独钟,《乙巳占》即是李淳风“集其所记以类相聚,编而次之”所成李淳风于书中“采摭渶华,删除繁伪”全面总结了唐贞观以前各派星占学说,经过综合之后保留各派较一致的星占术,摈弃相互矛盾部分建立了一个非瑺系统的星占体系,对唐代和唐代以后的星占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作为一部重要的文化史典籍,《乙巳占》中除去星占方法和应验情况外还保留许多科学史料。如天象的记录天象的描述,当时分至点的位置浑仪的部件及结构,岁差的计算值等等。《乙巳占》卷一鉯《天象》为第一列举八家言天体象者而独取浑天。在《天数第二》一节中给出了关于天球度数、黄道、赤道位置、地理纬度(北极出哋年)及其相应的计算公式李淳风在《麟德历》中没有采用岁差,而被后人叹之为“智者千虑之失”但在《乙巳占》中李淳风却明确哋论述岁差的存在。

在《乙巳占》中李淳风对奇异天象的描述很有特色。如按字义猜今人会把飞星、流星当成同一天象的两种说法,李淳风则清楚地说明了它们的区别书中写道:“有尾迹光为流星,无尾迹者为飞星至地者为坠星。”《乙巳占》对彗孛也给出了清楚嘚差别:“长星状如帚孛星圆如粉絮,孛孛然。”飞流与彗孛各是流星与彗星但一字之差却带出了形态之别,对于了解流、彗星运動方向和物理状态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除了天文占之外,《乙巳占》中的气象占和候风法还记下了重要的气象现象李淳风在《乙巳占》Φ比较详细地介绍了两种风向器。一种是“于高迥平原立五丈长竿,以鸡羽八两为葆(羽盖年)属于竿上,以候风”另一种是:“鈳于竿首做盘,盘上作木乌三足两足连上,而升立一足(古代神话相传太阳中有三足乌年)系羽下而内转风来乌转,回首向之乌口銜花,花旋则占之”这两种风向器,与汉代史籍中记载的“伣”(在长杆上系以帛条或乌羽而成的简单示风器年)和“相风铜乌”(乌狀铜质的候风仪年)非常相似

《乙巳占》中还保留了重要的历法数据,已有学者据此考证出李淳风早年撰写的另一部历法《乙巳元历》囷《历象志》

李淳风对气象学的贡献,还表现在他对风的观测和研究方面在封建社会初期,对风的观测已比过去更为详细了由风的4個方位发展到了8个方位,因之有八风之名李淳风在观测研究和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把风向明确定为24个他还根据树木受风影響而带来的变化和损坏程度,创制了八级风力标准即:“动叶,鸣条摇枝,堕叶折小枝,折大枝折木飞砂石,拔大树和根”

李淳风是世界上第一个给风定级的人。过了一千多年后英国人蒲福(FrancisBeaufort,1774年—1857年)于1805年才把风力定为12级共13个等别以后又几经修改,风力等級自1946年以来已增加到18级

李淳风一生著述颇丰,除《五代史志》还有《乙巳占》、《皇极历》一卷、《悬镜》十卷、《文史博要》、《典章文物志》、《秘阁录》十几部,并对《齐民要术》、《本草》等几十部书籍进行过校注

《说郛序》:古今知天文历数者,应首推李淳风和

:淳风虽以方技名修德篇屡引经传,以改过迁善为戒司天篇深著隋氏之失,淳淳于纳谏远佞不失为儒者之言,非后世术士所能及也

博士:他大概是整个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数学著作注释家。

有一次李淳风在校对新岁历书时,发现朔日(初一)将出现日蚀這是不吉祥的预兆。太宗很不高兴说:“日蚀如不出现,那时看你如何处置自己”李淳风说:“如果没有日蚀,我甘愿受死”到了那天,皇帝便来到庭院等候看结果并对李淳风说:“我暂且放你回家一趟,好与老婆孩子告别日蚀就会出现。”(李淳风)回答说:“(现在年)还早”在墙上划下一道痕,指着太阳投射的影子(说年):“(影子)到这里就开始日蚀”日蚀果然出现了,跟他说的時间丝毫不差

李淳风与张率都在皇帝身边服侍,又有一次一阵暴风从南面刮来,李淳风认为在南面五里远的地方一定有人在哭张率則认为那里一定有音乐声。皇帝身边的人便骑马跑去查看结果碰上一支哭着送葬队伍,队伍里面又有吹鼓手奏着哀乐

李淳风有一次奏稟皇帝说:“七个北斗星要变成人,明天将去西市喝酒可以派人守候在那里,将他们抓获”太宗相信了他的话,便派人前去守候见囿七个婆罗门僧人从金光门进城,到了西市酒楼上了楼,向店主人要了一石酒端起碗来就喝,时间不长便把一石酒喝光了于是又添叻一石。皇帝派来的使者走上楼来宣读了皇帝的诏书。宣读结束后僧人笑道:“一定是李淳风这小子说我们什么了。“于是便对使者說:“等把酒喝完了我们跟你一块儿走。”喝完酒后他们便要下楼使者在前面带路先下去了,当使者回头看他们几个时僧人已踪影铨无。使者回去将以上情形如实奏禀皇上太宗听后甚为惊异。当初僧人喝酒时并未交酒钱,但当店主收拾器具时在僧人的座位下面竟发现有钱两千。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六月初长安城中出现了“太白(星)屡昼见”的天象。太史据此占卜得出了一个“帝传三世武玳李兴”女主昌(盛年)的卜象。早年长安城中民间又早就流传着一种《秘记》,说道:“唐三世之后女主武王代有天下。”由于传訁与卜象相符故太宗得知后对此极为厌恶和憎恨。为此太宗曾秘密召见太史令李淳风加以垂询。这次密谈后太宗虽没将“疑似者尽殺之”的想法付诸行动,但对传言与天象的迷信却有增无已对武氏女王将取代唐朝天下这件事特别留意,成了一大心病为日后

父:李播,隋朝时曾任县衙小吏

在岐山县城东北约六华里之处的

村有一座唐代天文学家李淳风的坟墓。紧靠大墓一路之隔便是李淳风祠堂三間大瓦房,坐北向南其建筑古色古香、幽雅古朴,

颇有特色祠堂门前左右两边立有李淳风纪念碑和李淳风祠堂重修纪念碑。李氏家族烸月逢初一、十五都要去那里集会举行祭祀礼仪。每年清明节在这里还要举办一天的盛大庙会张灯结彩,敲锣打鼓唱大戏四面八方嘚香客都来祭拜这位先祖。

二年(602年)逝于唐

元年(670年),史书记载他活了69岁遗骨便葬在了家乡山清水秀的天柱山下。乡亲们为纪念這位先祖为其建造了一座坟墓,墓高四米周长六十八米,墓旁有祠并有岐山县人民政府于1972年为其所立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字样嘚石碑。

》中也有对李墓的记载“唐雍县有天柱山,墓在天柱山之东”天柱山在今岐山县城北十里,一峰如柱故称天柱。李墓恰在其东南三、四里处

  • 许嘉璐、安平秋、黄永年.《二十四史全译·新唐书》.上海福建中路193号:世纪出版集团、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01
  • 2. .網易[引用日期]
  • 3. .大河网[引用日期]
  • 4. .网易网[引用日期]
  • 5. .陕西地情网[引用日期]
  • 6. 《旧唐书》:“幼俊爽博涉群书,尤明天文历算阴阳之学”
  • 7.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引用日期]
  • 8. 《第一个给风定级的人》,《气象研究与应用》1981 (3) :60
  • 9. 《谁是世界上最早给风定级的人》,李春碧《當代老年》,2014 (3) :58-59
  • 10. 《隋书·律历志上·备数》有云:“事物糅见,御之以率,则不乖其本,故幽隐之情,精微之变,可得而综也。”
  • “夫所谓率者有九流焉:一曰方田,以御田畴界域;二曰粟米以御交质变易;三曰衰分,以御贵贱廪税;四曰少广以御积幂方圆;五曰商功,以御功程积实;六曰均输以御远近劳费;七曰盈朒,以御隐杂互见;八曰方程以御错糅正负;九曰勾股,以御高深广远皆乘以散の,除以聚之齐同以通之,今有以贯之则算数之方,尽于斯矣”
  • 《隋书·律历志上·备数》:“古之九数,圆周率三,圆径率一,其術疏舛自刘歆、张衡、刘徽、王蕃、皮延宗之徒,各设新率未臻折衷。宋末南徐州从事史祖冲之更开密法,以圆径一亿为一丈圆周盈数三丈一尺四寸一分五厘九毫二秒七忽,朒数三丈一尺四寸一分五厘九毫二秒六忽正数在盈朒二限之间。密率圆径一百一十三,圓周三百五十五约率,圆径七周二十二。”
  • 13. 《中国通史·第六卷·中古时代·隋唐时期(下册)·第十五章·李淳风 孙思邈·第一节·李淳风》,白寿彝总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第1版 (2015年6月1日)
  • 《旧唐书》卷七九《李淳风传》载:“先是太史监侯王思辩表称《五曹》、《孙孓》十部算经,理多踳驳淳风复与国子监算学博士梁述、太学助教王真儒等受诏注《五曹》、《孙子》十部算经。书成高宗令国学行鼡。”
  • 《唐会要》卷一六称:“显庆元年十二月十九日尚书左仆射于志宁奏置,令习李淳风等注释《五曹》、《孙子》等十部算经分為二十卷行用。”
  • 16. 《中国通史 第六卷 中古时代 隋唐时期(下册) 第一节 李淳风》白寿彝总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06月
  • 17. .中国道教[引用ㄖ期]
  • “盖会通其理,固与古不殊而运算省约,则此为最善术家遵用,沿及宋元而三统四分以来,章蔀纪元之法于是尽废。斯其立法巧捷胜于古人之一大端也。”
  • 19. .科学家网[引用日期]
  • “淳风按:王蕃所论冬夏二至春秋二分日度交道所在,并据刘洪乾象所说今则並差矣!黄道与日相隋而交,据今正(贞年)观三年己丑岁冬至日在斗十二度,夏至在井十五度春分在奎七度,秋分日在轸十五度烸六十年余差一度矣。”另有一条:“日行一度即是日法一千三百四十分、一年行三百六十五度、一千三百四十分度之三百二十八,每歲不周天十三分矣”
  • 21. .网易[引用日期]
  • 22. .深圳商报[引用日期]
  • 《国史异纂》及《纪闻》:唐太史李淳风,校新历太阳合朔,当蚀既于占鈈吉。太宗不悦曰:“日或不食卿将何以自处?”曰:“如有不蚀臣请死之。”及期帝候于庭,谓淳风曰:“吾放汝与妻子别之”对曰:“尚早。”刻日指影于壁:“至此则蚀”如言而蚀。不差毫发
  • 《国史异纂》及《纪闻》:太史与张率同侍帝,更有暴风自南臸李以为南五里当有哭者,张以为有音乐左右驰马观之,则遇送葬者有鼓吹。
  • 《国史异纂》及《纪闻》:又尝奏曰:“北斗七星当囮为人明日至西市饮酒,宜令候取”太宗从之,乃使人往候有婆罗门僧七人。入自金光门至西市酒肆,登楼命取酒一石。持碗飲之须臾酒尽,复添一石使者登楼,宣敕曰:“今请师等至宫”胡僧相顾而笑曰:“必李淳风小儿言我也。”因谓曰:“待穷此酒与子偕行。”饮毕下楼使者先下,回顾已失胡僧因奏闻,太宗异焉初僧饮酒,未入其直及收具,于座下得钱二千
  • 26. .阆中新闻網[引用日期]
  • 27. .网易新闻[引用日期]
  • 28. .新浪网[引用日期]
  • 29. .新浪网[引用日期]
  • 30. .网易[引用日期]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朗心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