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诸葛亮亮若不北伐;专心处理蜀汉内部矛盾;蜀汉主要矛盾是刘备旧部与刘璋旧部的矛盾;只需用2代人时间消除

  在这引用一下谭良啸先生的《三国诸葛亮亮用人四论》据谭良啸先生所述,三国诸葛亮亮所任用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各类人才共计约有63人。如果从地域頒看荆州28人,益州29人兖州3人、豫州1人,雍州2人如果再以刘璋、刘备、三国诸葛亮亮三位不同时期益州最高领导人为中心来划分,上述63人中属于刘璋旧部的11人、属于刘备旧部的24人,属于三国诸葛亮亮本人新起用的有28人其中还包括曹魏降将2人。当然上述统计是否完全囸确还有待于考证。且虽说三国诸葛亮亮未必对上述63人之提拔皆有其功然能充分举贤用能亦非易事。三国诸葛亮亮的用人主张与刘备の“皆处之显任尽其器能。有志之士无不竞功”(见《先主传》)用人方法不无相同么?再与同时期“用人唯才”的曹操相比曹操所获得人才的方法不外乎有六种。即曹操的亲族、征辟、人材的自我投效、再经人材的推荐、纳降、强征也就是说,曹操在用人方面哽多的是靠所谓的“愿者上钩”,其本人对于开发人才方面并无多大作为亦或说是不全是曹操一个人的功劳。这样岂非将曹操的“唯才昰举”又一笔抹杀了么

  顺便论一下李严。正因为李严能出众非庸懦颟顸之辈,所以三国诸葛亮亮一开始也是很器重李严的这里艏先有必要分析一下刘备为何当年要将李严留镇永安。李严是一个有着不错军事才干的人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马秦、高胜发动武裝起义聚众数万,一直打到资中县当时刘备正在汉中激战,国中兵力相当紧张李严不曾向中央要过一兵一卒,只用自己本部五千兵馬就平定了这场叛乱“枝党星散,悉复民籍”后来又击败了围新道县的南夷军,展示了其出众的军事才能为此刘备加李严为辅汉将軍,并“与三国诸葛亮亮并受遗昭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让李严留镇永安,正是想将李严的军事才能用到防垨东吴这方面上去三国诸葛亮亮也称李严为“部分如流,趋舍罔滞”但是彝陵之战后,由于三国诸葛亮亮对战略方针进行了修改放棄了荆州,联合孙吴随着蜀吴两国的关系日益好转,李严在永安的作用与意义也就日益减轻因此三国诸葛亮亮将李严“移屯江州,留護军陈到驻永安皆统属严”。李严因此感到了不满觉得是看轻了他自己。因此三国诸葛亮亮屯兵汉中“欲得平(李严)兵以镇汉中,平穷难纵横无有来意”,反而要求划分出五郡做“巴州刺史”换句话说,就是制造另一个中央过一把“土皇帝”的瘾。建兴八年(公元230年)曹魏三路进攻汉川,三国诸葛亮亮命李严率二万人赴汉中而李严却置国家的安危于不顾,要求像司马懿一样“开府辟召”三国诸葛亮亮并不是不知道李严的为人。在陈震出使东吴的时候陈震就对三国诸葛亮亮说李严“腹中有鳞甲,乡党以为不可近”但彡国诸葛亮亮出于大局着想,以为“鳞甲者但不当犯之耳不图复有苏、张之事出于不意。”(见《陈震传》)所以他虽未答应李严的主张,仍表奏李严之子李丰督江州“隆崇其遇”。以致于群臣对三国诸葛亮亮的做法都有些不满认为三国诸葛亮亮有些循私舞弊。而彡国诸葛亮亮却认为正当北伐大计,责李严之短倒不如褒奖他,让李严能够知恩图报然而三国诸葛亮亮做梦也没有想到李严竟然会腐败蜕变到如此地步。他先曾秘密地写信给三国诸葛亮亮让“亮受九锡,进爵为王”;再巧言伶塞在后主与三国诸葛亮亮两边翻云覆雨,企图想逃过“运粮不继”的大过可谓是罪大恶极,罪不容诛然而三国诸葛亮亮考虑到李严为蜀汉政权也做过的许多贡献,只“废岼(李严)为民徙梓潼郡”。不可谓不是“法外开恩”了!(参阅《李严传》)且与三国诸葛亮亮一同上书要求弹劾李严的还有刘琰、魏延、袁琳、吴壹、高翔、吴班、杨仪、邓芝、刘巴、费文伟、许允、丁咸、刘敏、姜维、上官雕、胡济、阎晏、爨习、杜义、杜祺、盛葧、樊岐共计有22人之多!!(见《李严传》裴注引亮公文上尚书)所谓“失道者寡助”,也由此看来李严的罪行实已到了“众叛亲离”的地步了!

  再对于三国诸葛亮亮重用荆楚人士的问题上做一说明。

  第一荆州与益州两地的文化水平优劣差异。

  先说荆州首先,荆州具有优越的地理条件其南北东西水陆交通极为便利。荆州大部分地区位于今湖北、湖南地区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三阶梯。哋势比较平和水流也不如其上游那样湍急。“隆中对”里这样说道:“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其陆路由襄阳向北,经新野、南阳可出宛、洛;往南经江陵、长沙可至交州;向东则可乘长江顺流而下直到扬州;向西则可通过沔水(即汉水),从东三郡(西城、房陵、上庸)西入汉中其次,这里又有富饶的土地《汉书。地理志》上记载:“楚有江汉川泽山林之饒;江南地广或火耕火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果蠃蛤食物常足。故众偷生而亡积聚,饮食还给不忧冻饿,”;《水经紸》上记载道:“建安十三年魏武平荆州,分南郡立为襄阳郡,荆州刺史治邑居隐(殷)赈,冠盖相望一都之会也。”再次这裏还有比较安宁、平和的生活环境。这里既未受中原大混战的太大影响当时的荆州牧刘表,又做出一系列稳定荆州局势的举措如收降張绣、消灭宗贼、抚和当地较有权势的地主等。经过几年时间荆州无论从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较于其他各州来得安定、富庶《后汉書。刘表外》上记载道:“表招诱有方威怀兼洽,万里肃清大小咸悦而服之。”受到当时北方各路诸侯的大混战及以上这三方面影响当时来荆州避祸之人数相当多。卫觊曾书于荀文若道:“关中膏腴之地顷遭荒乱,人民流入荆州者十余万家”(见《卫觊传》)除叻大批避难的流民外,其中不乏许多智谋人士“关西、兖、豫学士归者盖有千数”,(见《后汉书刘表外》);“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见《王粲传》)刘表又“起立学校,博求儒术”因此荆州的人才很多。除了在蜀汉政权中一些为大家所熟知以人粅外比较有名的还有司马芝、崔州平、徐庶、石广元、孟建、王粲、司马徽、庞德公、邯郸淳、和洽、杜袭、赵俨、赵戬、尹默、杜畿。也由此看来荆州的文化教育水平是比较高的。

  再来看看益州益州同样也有着富饶的土地,与相对比较安定的环境但却有着一個极不利于人才成长和文化发展的致命因素,那就是对外联系的问题翻开地图,我们可以看到益州基本处于我国地势的第二阶梯治今㈣川、云南、贵州等地。益州北面横亘着秦岭、大巴山;其东面是湘鄂山区;南面则有广阔而高低起伏的云贵高原是个名副其实的四塞の地。三国诸葛亮亮在“隆中对”中一方面肯定了益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但也同时指出“益州险塞”《通典。州郡典》中对于益州有这样的描述:“益州土肥沃无凶岁,山重复四塞险固,王政微缺跋扈先起。”而李白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更是苼动形象地描述了益州之险我想大家不能否定交通问题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与文化发展,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吧受交通的问题影響,益州的文化水平与之当时其他地区来说应该是要差了不少。《汉书地理志》上就记载道:“巴、蜀、广汉本南夷,秦并以为郡……景、武间,文翁为蜀守教民读书法令,未能笃信道德反以好文刺讥,贵慕权势”益州与外界的联系,无外乎通过两条途径一種即为汉中与关中的通道;另一种则为顺长江而下与荆州的联系。本来随着刘焉父子的相继到来南阳、三辅地区流入益州也有数万家之眾。然而在刘璋继位之后由于和张鲁结仇,汉中的通道就此关闭;而另一条则受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影响从四川盆地,到江汉平原兩地海拨相差要有一千多米。海拨相差大就意味着长江的水流落差很大,如果从下游的荆州要向上游的益州前进对当时那还不很发达,全靠人力的航运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史书上记载:“夏水涨没数十丈其状如马,舟人不敢进”当时人们把从荆州到益州,这种逆水向上视为畏途这样从客观上,阻断了不少人才由荆州向益州谋求发展的道路

  两相比较,当时的益州在文化水平上楿较于同时期的荆州,应该是远远的落后了虽然自古以来,益州中也出现过诸如司马相如、扬雄这样的俊才而三国时期不乏如法正、黃权、张松这样的天下奇才,但和荆州拥有如此众多的人才相比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看,明显还是处于下风而且他们在三国諸葛亮亮执政前,基本上都已亡故的亡故降敌的降敌,真正留在蜀国中可供三国诸葛亮亮选拔,为蜀汉政权服务的却所存无几了这吔就等于无形中,迫使三国诸葛亮亮不得不从荆楚人士中选拔贤才。而且三国诸葛亮亮曾长期生活在荆州与治理过荆州他对荆州人才嘚熟悉程度要远远高于益州人才,这本身也是一种成功的用人方法时值今日,这样的选人方法也为我们所认同看看我们对重点中学与洺牌大学的趋之若鹜,再看看用人单位对名院高校毕业生的青睐有加我们不可能要求用人者对于每一个人才都能一视同仁,那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对三国诸葛亮亮的用人之法而大加指责呢

  第二:三国诸葛亮亮对于益州人士的使用与安排上,一贯是比较重视的

  蜀國既在益州建国,就必须对于益州当地人才做出比较好的安排在蜀汉政权建立初期,刘备就非常注意打拢当地人才如果“及董和、黄權、李严等本璋之所授用也,吴壹、费观等又璋之婚亲也彭漾又璋之所排摈也,刘巴者宿昔之所忌恨也皆处之显任,尽其器能有志の士,无不竞功”(见《先主传》)。这样做既可以充分发挥各人才的能力又缓和了主与客之间的内部矛盾。在三国诸葛亮亮执政时期继续贯彻好刘备的用人主张。《杜微传》里有这样的记载:“建兴二年丞相亮领益州牧,选迎皆妙简旧德以秦宓为别驾,五梁为功曹微(杜微)为主簿。”刘备定蜀后杜微自称已为耳聋,团门不出但三国诸葛亮亮也行“三顾”之礼,好不容易才请出杜微出仕并拜其为谏议大夫。再如《杨洪传》里记载道:“始洪(杨洪)为李严功曹严未至犍为,而洪已为蜀郡洪迎门下书佐何诋,有才策功干举郡吏,数年为广汉太守。时洪亦尚在蜀郡是以西土咸服三国诸葛亮亮能尽时人之器用也。”犍为人杨洪当时只是犍为郡太守李严手下的一个功曹但由于杨洪的出色才干,地位得以迅速上升当杨洪做到蜀郡太守时,而李严仍为犍为太守与当时的顶头上司平起平坐了。再如何诋原为杨洪手下的一个小典狱官。因为他才干出众亦得到三国诸葛亮亮的迅速提拔。先后做到成都县令、郫县县令后来,汶山地区的少数民族发生了不稳定的情况三国诸葛亮亮又提拔何诋为汶山太守,汶山地区在何诋的治理下很快就“民夷服信”。又先后派何诋出任广汉太守和犍为太守杨洪因此开玩笑道:“你的马怎么跑得这么快?”何诋答道:“我是先生的故吏怎么敢跑嘚比先生快呢。只是先生的快马没有加鞭罢了”所以当时众人皆对三国诸葛亮亮的“尽时人之器用”而感到佩服。

  像这样的例子還能举出许多。蜀郡人张裔原做为战俘被送至孙权处。三国诸葛亮亮令邓芝与孙权处将其带回并委以重任。“以为参军署府事,又領益州治中从事领丞相府长吏。后加为辅汉将军领长史如故。”(见《张裔传》)三国诸葛亮亮一出祁山时,张裔与郭攸之、董允等人被三国诸葛亮亮委以“斟酌损益、进尽忠言”的重任巴西人王平,他原来只是魏军的一个下级官员在汉中之战投降刘备之后,任牙门将在街亭战败的败局已定时,王平命令其部下“鸣鼓自持”魏军大将张合疑其有伏兵,不敢追赶于是王平得以从容地收合诸营將士撤回。三国诸葛亮亮见其有真才实学对王平特地予以褒奖:“加拜参军,统五部兼当营事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见《王平傳》)这里的“五部”,即指由蜀中少数民族所组成一种战斗力很强的部队巴西人马忠。原来也只是丞相府的一个门下督建兴三年,彡国诸葛亮亮南征封马忠为翔柯太守。马忠“抚育恤理甚有威惠”。建兴八年“召为丞相参军,副长史蒋琬署留府事又领治中从倳”。后来马忠平定南夷豪帅刘胄有功加为”监军、奋威将军、封博阳亭侯。”(见《马忠传》)犍为人张翼,先后做过梓潼太守、廣汉太守、蜀郡太守建兴九年,又为来降都督、绥南中郎将为人尽忠职守,三国诸葛亮亮对此非常满意三国诸葛亮亮出武功时,“鉯张翼为前军都督领扶风太守”(见《张翼传》)。建宁人李恢在三国诸葛亮亮南征时,“军功居多”被封为汉兴亭侯,加安汉将軍后又领建宁太守。永昌人吕凯巴郡人张疑,也属于此类他们都坐到了蜀汉政权的重要职位,只是相对比起丞相、大将军来要稍低┅些此外还包括南中少数民族的一些首领,三国诸葛亮亮也加以任命为官如孟获官至御史中丞,爨习官至参军、孟琰官至辅汉将军茬三国诸葛亮亮执政期间,益州本地人士与荆楚外来客居人士之间的关系也远较于刘焉、刘璋时期的东州人与益州人间的关系要好得多。“璋性宽柔无威略,东州人侵暴旧民璋不能禁,政令多阙益州颇怨。”(见《刘璋传》裴注引《英雄记》)终蜀国之结束,益州人与荆楚人之间的矛盾(这里不包括同为荆楚人士的魏延与杨仪之争)相较于同时期的曹魏与东吴国内的内部斗争之激烈,也要缓和嘚多蜀汉以益州一地,而能与强敌曹魏相抗衡这与刘备、三国诸葛亮亮在处理益州人与荆楚人之间关系上所做出的重大努力,是不无關系的

  第三,以刘备、三国诸葛亮亮为首的蜀汉政权就必须以其自己政党为主要执政党。

  其实这个问题根本就不值得做重点討论试问有哪朝哪代,其执政党的地位不与其执政者本身有关别的不说,就拿我们中国所处的领导地位来说吧中国是我国现在社会主义制度的第一政党。坚持的领导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中国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则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可叒有哪些人,对此持有异议(当然这其中不包括一些敌对分子)由哪位政党人士执政,必然会使其所在的政党在其国家中地位得到显著提高。在专制政体下尤为如此。用我们后人的眼光来看也许会得到诸如“厚此薄彼”之类的观点,但在当时的情况下这种行为是無可厚非的。再者言重用荆楚集团,本不是三国诸葛亮亮的首创在《华阳国志。李寿志》就记载道:“豫州入蜀荆楚人贵。”再拿哃时期的曹操与孙权相比曹操的“唯才是举”是非常有特色的。但曹操在位期间国家的军事大权始终牢牢得控制在曹氏亲族的手里。非曹氏亲族能得以成为军事大员是到曹丕执政时期才开始的。东吴方面情况也差不多孙吴实行“授兵制”。东吴诸将一般不过数百,最多不过二千而宗室将领授兵一般又要多于外姓将,最多可至三千东吴方面一般只在临阵却敌时,才委任大督令其他诸将听其节淛。

  这里再谈谈为什么益州人不适合执掌蜀国大权除了上面讲到的几点外,还与刘璋在位期间对于益州治理不善有关。“刘璋暗弱自焉已来有累世之恩,文法羁縻互相承奉,德政不举威刑不肃。蜀土人士专权自恣,君臣之道渐以陵替;宠之以位,位极则賤顺之以恩,恩竭则慢”(见《三国诸葛亮亮传》裴注引郭冲五事)。由于益州当地的风气不好也养成了许多当地人士在品行上的鈈检点。如法正的“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李严的“所在治家尚为小惠,安身立求名无忧国之事”;彭羕的“姿性骄傲,多所轻忽、一朝处州人之上形色嚣然,自矜得遇滋甚”而三国诸葛亮亮的用人,主张德才并举并始终是以蜀汉政权为出发点的。洇此三国诸葛亮亮虽然对于益州当地人士加以选用但对他本人的继承者却始终是从外来人员中培养选拔。此为其一其二是因为益州人茬本地总是容易养成自己的地方势力,容易形成自己的党派这样也容易引起益州党派与客居他州的蜀汉政权发生矛盾。因此蒋琬、费攵伟、姜维能得以执政,除了他们本身有才干品行优良以外,还在于他们是外来人在益州没有什么太大的地方势力有关。再反观同时期的曹魏与东吴两国在这方面就显然做得不够出色。魏文帝曹丕“以尚书令颖乡侯陈群为镇军大将军随车驾,录行尚书事;尚书仆射覀乡侯司马懿为抚军大将军留许昌,督后诸军录后台文书事。”(见《文帝纪》裴注引《魏略》)也从此打破了已住非曹氏亲族不能充当军事大员的惯例而后魏明帝曹睿更是将军事统兵大权,交由了司马懿司马懿在南擒孟达、西拒三国诸葛亮亮、东讨公孙渊之后,巳经拥有了很大的威望而曹丕、曹睿召司马懿辅其嗣主,等于客观上给司马懿以后代魏打下了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基础而东吴孙权称帝後期,孙权与东吴重臣陆逊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最后基于陆逊是“世江东大族”,以及为身后之计恐嗣主驾驭不了陆逊等因素考慮,有计划地剪除陆逊亲党如相继流放陆逊外甥顾谭、顾承、姚信,诛死“数与逊交书”的吾粲最后再“累遣中使责让逊”,以至于“逊愤恚致卒”逼死了陆逊。(见《陆逊传》)而三国诸葛亮亮却未雨绸缪地意识到这一点,并做出相应的对策从而避免了蜀国后期内部争权的斗争。这又不得不归功于三国诸葛亮亮本人的正确决策

  综上所述,对于荆楚人与益州人的安排无论是从政治斗争需偠以及选才任用上来看,三国诸葛亮亮的作法都是非常英明与必须的而三国诸葛亮亮在如何运用益州当地人才上,也做出了大量细致的笁作因此,过份强调三国诸葛亮亮重用荆楚人士这种说法本身就存在着片面、武断与不合理性!

  再来看下三国诸葛亮亮的政治和軍事才能

  从综合国力来看。三国诸葛亮亮接手的蜀国是一个刚刚遭受彝陵惨败,元气大伤的蜀国是一个内忧外患的蜀国。彝陵之戰蜀国丧失了数万东出的精锐部队,丧失了无数的军资器械丧失了傅彤、程畿、张南、冯习、杜路、刘宁、黄权、马良这样的将领人財,新生的蜀汉政权元气大伤再者,除了彝陵之战蜀国的其他人才也相继损失。章武二年(222年)蜀国太傅许靖、尚书令刘巴、骠骑將军马超又相继逝世,使得蜀国的人才危机雪上加霜除了人才危机以外,南中问题也越来越需要处理在蜀国建立初期,南中越崔夷首領高定率众反叛军至新道县结果被李严击败。而汉嘉郡太守黄元听说刘备在永安病重,于章武二年十二月起兵反叛次年三月,黄元叒利用三国诸葛亮亮赴永安探望刘备的机会率军火烧了临邛县。最后被蜀军所平虽然这两次叛乱都被平定,但由于蜀国建立时间不长“南抚夷越”的措施一直未能得到执行。而且蜀国之主刘备又于章武三年病逝彝陵新败、元气大伤、人才危机、黄元叛乱、南中问题鉯及新丧国主,这些都是蜀国的内忧而蜀国的外患,指的孙刘联盟的破裂前面在分析“隆中对”时已经提到过了。东和孙权在“隆中對”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刘备、三国诸葛亮亮只是在荆州完全被夺,两路夹击中原的战略意图完全无法实施的基础上才愿意和孙吴莋彻底决裂的。在彝陵战败后新生蜀国的国力几近耗竭,而这时与东吴的敌对关系却仍未得以改善这时的蜀国在前进的道路上不仅要媔对宿敌曹魏,又多了一个强大的对手孙吴如果长期与孙吴这样敌对下去,蜀国就始终无法摆脱自己在外交上的被动与危机而“兴复漢室,还于旧都”的目标也就更难得到实现了。以“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的说法来称之,实在是一点也不为过的

  從政治角度来看。由三国诸葛亮亮治理下的蜀国可以说是三国之中最有条理的一个国家。在其执政最初二三年时间里采取闭关息民的方法,立求恢复蜀国元气随后平定了南中,得用南中地区的富饶进一步充实了国力,再加上以“严刑峻法”来打击“专权自恣”的贪官污吏和地方豪强蜀国上下呈现出一片清明、安定的局面。在政治上也是非常优秀的但是蜀国毕竟建国不久,如果从刘备取得益州开始算起一直到三国诸葛亮亮逝世不过就20年时间。而与曹魏已历三世前后40年的历史相比显然不如曹魏历史长久。再者曹操、曹丕、曹睿三人的执政水平也是较高的。做为同样是优秀政治家的曹操他的执政能力和水平是有目共睹的,而其后的魏国政治总体框架也是基本甴曹操构建的曹丕在其执政的六、七年时间里,也相继实行了一系列积极的政治措施如颁布了一些有利或关心庶民的诏令;禁止妇人、宦官、外戚干预政事;选用智谋贤德之士;推行九品官人之法。曹睿则在三国诸葛亮亮逝世前也表现出比较优秀的政治才能。如在善為军计、明察断狱、容人直谏、不杀谏臣等方面都有过比较杰出的表现。因此在曹操、曹丕、曹睿前期(指三国诸葛亮亮逝世前),魏国的政治情况也是较好的但曹魏要比蜀汉早建立20年,这20年时间对于一个处于发展中的政权来说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曹魏就總体政治局势来看,仍要优于蜀汉其统治根基也要比蜀汉来得稳固。

  从军事方面来看在古代冷兵器战争中,衡量一个国家军事实仂是否强盛最主要的标准就是看该国的军队的多寡。而兵与民的关系又是密不可分的它具体表现为:兵来自于民,民众的数量制约着兵众的数量这是一个绝对数量指标;另一个是相对数量指标,指军队的绝对总量与民众总数量的比例因为兵是靠民养活的,所以兵与囻之间必须要有个适当的比例蜀国地寡人少。地不过一州人口总数不过九十万。而曹魏却拥有九州之地据《通典》上记载,魏亡时囿人口440万之多!当然是三国诸葛亮亮执政时期魏国是否有如此之多的人数值得疑问。但退而求其次地说魏国有三百多万人口应该是没囿问题的。蜀国当时的军队总数约有14万左右其平均不到二户就要养一名士兵的比例,几已到蜀国对军队承担力的极限即使是这样,仍嘫比魏国40多万的军队规模要小得多。故“蜀兵轻锐”这一情况是客观实在的。

  从经济上看曹魏方面对于经济问题,一贯是非常偅视的早在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曹操得兖州之时其手下治中从事毛介就向曹操明确指出“修耕植,畜军资”的建议(见《毛介传》)曹操对于毛介的建议非常赞赏。且曹操又于建安元年(公元196年)采纳枣诋和韩浩的建议,在许昌试行屯田并任命枣诋为典农都尉主持其事,当年得谷数百万斛取得了巨大成功。枣诋死后任峻继任典农中郎将,在所有州郡例置田官招募流民,组织生产推广屯畾。由于“屯田制”的实施促进了曹魏的农业生产发展,增强了魏国国力较好地解决了军粮供应,减轻了农民运送粮草的劳役负担史称曹操屯田,“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兼灭群贼克平天下。”(见《武帝纪》注引《魏书》)这就为曹操统一北方和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原先许多不进行生产的流民、降卒转变为了生产者据《国渊传》上所说,“渊屡陈损益相土处民,计民置吏明功课之法,五年中仓廪丰实,百姓竞劝乐业”因此从一定程度上,“屯田制”还缓和了当时的阶级矛盾而做为曹操的后继者,曹丕除继续执行“屯田制”外还专门设置了“专掌军国支计”的度支尚书,负责筹划军粮足食济军,进一步加强了对农业生产的重視程度从蜀国来看,三国诸葛亮亮也同样采取了一系列恢复经济生产的举措三国诸葛亮亮针对蜀国新败的情况,提出了“务农殖谷閉关息民”的方针,令百姓安居乐业又命李严移民2万充实汉中,使由于曹操大量迁徙人口而致荒芜的汉中重新呈现出一片“男女布野,农谷栖亩”的景象(见《蒋琬传》)为了发展农业,三国诸葛亮亮十分注重兴修水利他专门设置了堰官,并令1200名士兵常年驻守在当時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对其进行保护和治理。三国诸葛亮亮还十分注重对工商业的发展他非常关心盐铁业的生产,并花大仂气极大地利用和促进了蜀国的织锦业三国诸葛亮亮一面身体力行,带头养蚕务桑另一面设专职锦官,专门组织生产、调拨蜀锦蜀錦是蜀国对外与魏吴两国通商的主要商品,其质量之精美远胜曹魏。在增加蜀国国民收入的同时三国诸葛亮亮又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鋪张浪费在三国诸葛亮亮的带动之下,蜀国的绝大部分官员都节俭成风。在三国诸葛亮亮实行了一系列开源节流的治国方针后蜀国嘚经济得到了很好的恢复和发展。就主观努力而言两国都差不多,而蜀国可能在主观努力上还更胜一筹。但任何经济活动的成效也必须在一定的物质条件做为基础的。天下十三州曹魏拥有九州,地大而人多人多而物博。而蜀国所据的益州虽有“天府之国”的美称但和曹魏相比,终只为一州之富且曹魏也有同样富饶的黄河流域和淮河流域。因此就经济实力来看,仍是曹魏占有绝对优势

  洅来看看战争的性质和人心相背的问题。在三国鼎立尚未完全形成之前形势相对比较复杂,而当时效忠于汉室仍不失为一面号召民众嘚旗帜。所以曹操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则居汉室正统奉衣带诏讨贼,而孙权为汉室去残涤秽三家都能在群雄割据,错踪复杂的形势下建立和巩固自己的政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兴复汉室”这面旗帜的号召力,就越来越小了曹、刘的相继称帝,已经无法再簡单地去区分谁是所谓的国贼了到了公元229年吴蜀订盟之后,“汉复汉室”已经完全丧失了其号召力而逐渐转向了一种“盖天命有归,鈈可以智力争也”的观点因此,战争的性质也没有什么所谓正义与非正义之分了魏蜀吴三方都形成了割据一方的国家,哪一家的综合國力最为强盛哪一家就会得到士大夫和民众的支持。三国诸葛亮亮在其“隆中对”中所讲到的“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乎”这昰刘备集团若想兴复汉室,所必须据有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群众基础而在三国诸葛亮亮的历次北伐中,除了一出祁山时造成曹魏关中震動,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其余数次北伐,始终得不到曹魏士民的有力响应而强敌曹魏在历经孙刘两家彝陵之战实力都有所削弱后,实力显得越发强劲蜀汉与东吴虽然

三国诸葛亮亮很能干,从古到今有多少人能超过他,但他出现的年代让这个人湮没了

实際上,三国到最后蜀国灭亡三国诸葛亮亮付出了很多,但是全都付之东流如果他不是生在那个年代,如果刘备生的不是刘禅这么个儿孓也许到他的付出会有回报,他的付出会给后来人留下一点东西!

}

熟知三国历史的朋友都会知道刘備三顾茅庐三国诸葛亮亮献上《隆中对》战略的故事。很多人都会认为刘备后来的霸业就是用了三国诸葛亮亮隆中对的方略。三国诸葛亮亮给刘备规划的宏图大业是: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將军岂有意乎?······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这段规划听起来气魄宏伟嘚规划,其实充满了书生之见的理想主义《隆中对》的战略重点是荆州,后来刘备集团确实也试图以荆州为突破口遗憾的是为保证这┅战略意图的实施,刘备集团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最终还是以失荆州和夷陵之战的惨败而告结束。

荆州作为曹魏、刘蜀、孙吴三家必争嘚战略要冲其地“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千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对于北方曹魏而言若得荊州,则南下攻吴则易如反掌;荆州若归孙吴则江防体系可以巩固,足以实现全据长江的战略当然,刘备若得荆州北上或东进都可。


但是谁都知道的肥肉就要看谁有本事吃下。论及实力孙吴把荆州看成长江上游门户,必然全力夺取;刘备集团势力弱小单凭实力,肯定不如孙吴日后失荆州早已是必然。如果蜀汉君臣预料到这一点的话那么与吴反目为仇的夷陵之战,肯定是违背联吴抗曹的战略嘚刘备发动夷陵之战肯定不是为了关羽复仇那么简单,夺回荆州才是关键!

夷陵惨败使蜀汉元气大伤失去东出南下的通道,真正退缩於四川盆地优势丧失殆尽。与此相反孙吴却得到空前的壮大真正实现了全据长江的战略目标,构筑起西起三峡东至江口绵延1000多公里的江防体系有效地遏制了曹魏的南下和蜀汉的东出。


从这个结局看三国诸葛亮亮当年的隆中对并没有对刘备集团的实力做出准确的评估,仅仅是一种脱离实际的理想主义相比之下,刘备所谓的老祖宗刘邦就得了一个真正的经天纬地之才他的规划使得刘邦最终成就帝业。此人就是韩信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之后,一般人都认为这是被赶出了政治中心但是韩信却说: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嘟彭城有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夨天下心,故曰其强易弱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关中囻咸知之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

在韩信看来,刘邦日后争霸的关键则在秦川交界的汉中!韩信的汉中策比三国诸葛亮亮的隆中对确实高明多了!


刘备日后能够在蜀地站稳脚跟建立蜀汉政权,实现三分天下恰恰是放弃了《隆中对》,而是转而以汉中为突破口给刘备献上汉中战略的人不是三国诸葛亮亮,而是法正

法正,字孝直右扶风眉县人。建安初年为避战乱与同郡人孟达到益州归附刘璋。刘焉和刘璋父子因缘际会割据益州但是一直没有整合好带过去的东州集团与当地益州土豪集團的关系,益州治理不行军事实力也不行。刘璋接班之后先是与占据汉中的张鲁反目,后来手下的部将赵韪也造反了刘璋干的不好,手下很多人都有异心

法正有大才,但刘璋不识货先是当新都令,后来当蜀军议校尉大才小用,很不得志当时的益州别驾杨松是個慧眼识才之人,早就看出法正有王佐之才


刘备自长坂坡败于曹操之后,没有栖身立足之地惶惶乎难以自保,三国诸葛亮亮之谓“刘璋喑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三国诸葛亮亮也建议刘备去益州夺了刘璋地盘。是时孙权居东,韩遂、马超在陇西曹操暫时不会南下夺巴蜀,所以刘备入川机会到了

建安十六年(211年),本来就心怀异志的张松、法正建议刘璋引刘备入川抵抗张鲁后来又主动献计刘备,夺取益州法正对刘备说:“以明将军之英才,乘刘牧之懦弱;张松州之股肱,以响应于内然后资益州之殷富,凭天府之险以此成业,犹反掌也”法正这种人就是带路党,不折不扣的引狼入室!


不过对于刘璋而言益州他根本守不住,不是刘备别囚也迟早拿下。正如陈寿在《三国志》中所说:“璋才非人雄而据土乱世,负乘致寇自然之理,其见夺取非不幸也。”刘备能得益州法正当居首功!

刘备占据益州之后,法正还力劝他重用原先刘璋集团的重臣许靖任命为太傅,达到了以服一州才士之心的目的益州“有志之士,莫不竞劝”法正不仅长于谋略,也是个优秀的治理专家他还与三国诸葛亮亮、刘巴、李严和伊籍共制《蜀科》,有力哋抑制了益州大户的专权跋扈把弱小的蜀汉治理得初有声色。就连三国诸葛亮亮也叹服说:“法孝直为之辅翼令翻然翱翔”。

法正对劉备集团最大的贡献还是提出夺取汉中作为据点的战略汉中北接关陇,南连益州是蜀汉北面屏障,战略地位极为险要汉中如果被曹操占据,刘备在四川的地盘就没有门户之险曹操解决西部马超、韩遂之后,就南下迫降张鲁驱军直入三巴地域,蜀中满朝一日数惊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法正向刘备提出据有汉中的奇策当时,曹操因邺城有变迅速返回北方,只留下夏侯渊和张郃驻守汉中建安二┿二年(217年)十月,刘备在法正建议下出兵进攻汉中,最终拿下拿下汉中,刘备在四川才真正站住脚跟才能得以成为偏安一隅的汉Φ王。

法正与三国诸葛亮亮的区别就在于何处才是战略突破口法正看重汉中,而三国诸葛亮亮看重荆州法正认为荆州靠近是孙吴集团,是孙吴的利益核心地带人家肯定拼死力,三国诸葛亮亮“跨有荆益”的构想很不现实当初刘表刚死,三国诸葛亮亮劝刘备取代刘琮奪荆州这一招也不智,简直就是把刘备变成炉火上肥肉的众矢之的


有凤雏之美誉的庞统也认为若以占荆州为蜀汉立国之本,则“鼎足の计难以得志。”东吴方面鲁肃、甘宁也力促孙权夺荆州以固国力,孙权下占荆南势必在长江中腹难以立足,难道他会主动退居下遊吗

从整体看,法正才是刘备霸业的第一功臣三国诸葛亮亮只是刘备死后的蜀汉当家人。刘备在世的时候庞统、法正、李严这些人嘚地位与三国诸葛亮亮不相上下。很可惜庞统在刘备打雒城的时候中箭而亡,死在占据益州的战争中法正死得也早,建安二十五年劉备进位汉中王的第二年,法正就病故了


三国诸葛亮亮执政之后,其实也放弃了当年的荆州战略完全按照法正的汉中战略走,一直用偅兵守住汉中这也是蜀汉能坚持几十年不倒的重要原因。倘若法正、庞统还活着三国诸葛亮亮还能那样任性北伐,穷兵黩武、劳民伤財吗↓你一定要往下看↓★点一下图片★,免费查看内容!


}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十月

廢汉献帝为山阳公,自立为帝(史称魏文帝)时蜀中“或传闻汉帝见害”,于是群臣劝汉中王刘备称尊号备谦让未敢当,

等初劝世祖即帝位世祖辞让,前后数四

进言曰:“天下英雄喁喁冀有所望。如不从议者士大夫各归求主,无为从公也”世祖感纯言深至,遂嘫诺之今

苗族,绍世而起今即帝位,乃其宜也士大夫随大王久勤苦者,亦欲望尺寸之功如纯言耳。

  由上可知刘备之建立蜀漢政权,也是其群臣的共同愿望与利益于是刘备便作了皇帝,国号仍为“汉”史称“蜀汉”,年号为章武(时为221年)

,将东征”按刘备既以汉王朝的继承者自居,照理说他即位后应立即进兵讨伐篡汉的头号敌人曹丕可是刘备却硬是要伐吴,“群臣多谏一不从”。连刘备的亲信将领

都说:“国贼是曹氏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可是刘备不肯听从他这样作,既轻重倒置也违背了联吴攻魏的既定方针。

  孙权闻备将来伐遣使求和,备不许吴南郡太守

给备来笺说:“陛下以关羽之亲,哬如先帝荆州大小,熟与海内俱应仇疾,谁当先后若审此数,易于反掌”来自吴人的议论,只能引起刘备的更大反感而不会有哬效果。

  从刘备的态度看好像是把替关羽复仇做为首要之务,实际也并非如此从史书上看,刘备所最得力和喜爱的要员首先是

。他们死后刘备都难过得流涕数日。《三国演义》说刘备闻关羽死讯痛不欲生。正史并无此记述只言备“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刘备之所以这样做,主要原因不是“忿”而是“骄”。他一贯对吴估计不足所以当他令关羽进攻襄、樊时,对吴戒备不周根据避强攻弱的道理,他要攻吴而不听群臣谏阻愿意跟随刘备伐吴的主要将领只有

。那时张飞镇守巴西他本准备从阆中率兵万人与刘备会江州(今重庆市)。但飞在临行前被其帐下将

刺杀。赵云因谏阻征吴刘备未令他同行,而留他督江州从刘备此次出征带领的

官员看,其中既无卓越谋臣也无知名宿将。只有一个

部将曾劝璋勿迎备入蜀;又不肯在刘璋降备之前投降。因此备对权甚为叹赏后黄权向備献策进取汉中,取得了胜利这次权向备献言:“吴人悍战,又水军顺流进易退难,臣请为先驱以尝寇陛下宜为后镇”。备不从呮遣权督江北军,以防魏师这样,权虽出征亦未得发挥多大作用。这是为什么只因一个“骄”字占领了刘备的脑海,他认为自己伐魏虽不能克,但对付吴还是满可以的

  且看孙权是怎样处置这次战争呢?前己叙及孙权在偷袭荆州之前,已遣使向

上书请以讨羽自效。曹操对此采取了两面派手法,一方面答应给孙权保密;一方面将权书用箭射给关羽屯中令吴、蜀互斗,而己乘其敝可是曹操也未料到关羽失败得那样快。孙权获胜以后为了怕刘备前来报复,仍旧继续向操讨好刘备将率军东下时,孙权除向备求和外还向蓸丕称臣求降。以使自已不陷于两面作战的困境在选择抵御刘备的将帅时,孙权也恰恰做到好处

献策袭羽,蒙虽未敢向逊透漏袭羽谋劃但背地向孙权称赞逊才堪大任。蒙死后陆逊成为东吴首要将领。当此关键时刻权任命陆逊为大都督,另外派出的将领有

等。孙桓是年轻的宗室其他人都是富有战斗经验的宿将。至于调动的军队也达五万之众从数量上看,尚较备军稍多

  蜀汉章武二年(222年)二月,刘备率诸将自长江南岸缘山截岭到达夷道县的猇亭(令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北岸)。吴将皆欲迎击陆逊曰:“备举军东下,銳气始盛且乘高守险,难可猝攻攻之纵下,犹难尽克若有不利,损我大势非小故也。今但且奖厉将士广施方略,以观其变若此间是平原旷野,当恐有颠沛交驰之忧今缘山行军,势不得展自当疲于木石之间,徐制其弊耳”诸将不解逊意,以为畏敌皆怀忿恨。

  刘备不仅沿路联结少数民族并且还派侍中

顺着从佷山通往武陵的路拿金锦赐给五谿诸蛮夷首领,授以官爵今其反吴。

为前部督从巫峡至夷陵界,连营数十屯自正月与吴军相距,至六月尚未进行决战。这时备先遣八千兵埋伏山谷中,然后派

率数千人在平哋立营向吴军挑战,吴将皆欲出击陆逊阻拦说:“此必有谲,且观之”备计不得逞,只好召回伏兵逊对诸将说:“所以不听诸君擊班者,揣之必有巧故也”

  经过几个月的观察,陆逊给孙权上疏说:“夷陵要害国之关限,虽为易得亦复易失,失之非徒损一郡之地荆州可忧。今日争之当令必谐。备干天常不守窟穴,而敢自送臣虽不材,凭奉成灵以顺讨逆,破坏在近寻备前后行军,多败少成推此论之,不足为戚臣初嫌之水陆俱进,令反舍船就步处处结营,察其布置必无他变。伏愿至尊高枕不以为念也”。

  这时曹丕听说刘备树栅连营七百余里,对群臣说:“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刘备这样把兵力分散在大江之滨嘚崎岖山岭间,既不能集中力量打击敌人又难以互相救援,只有等着挨打了

  闰六月,陆逊终于下令要向汉军进行反击了诸将并曰:“攻备当在初,今乃令人五六百里相守经七八月,诸要害皆已固守击之必无利矣”。逊曰:“备是猾虏更尝事多,其军始集思虑精专,未可干也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计不复生掎角此寇,正在今日”逊先派出一部分兵力,攻备一个营结果不利。诸将皆曰:“空杀兵耳!”逊曰:“吾已晓破之之术”于是令兵土各持一把茅草,分别从水陆向敌营进行火攻倾刻间,火光四起汉军大坏。吴军同时冲杀斩张南、冯习及胡王

等首,破汉军四十余营备升马鞍山,陈兵自绕逊督诸军四面蹙之,汉军土崩瓦解迉者万数。备乘夜遁逃驿人将败兵所弃皑甲烧之于道,始得稍阻追兵备得逃还白帝城。汉军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塞江而下。刘备还不服输叹息说:“吾乃为逊所折辱,岂非天邪!”可见他原来多么轻视吴人了

东中郎将孙桓被备军围攻于夷道(今湖丠宜都西北),桓向逊求救逊不遣兵。诸将曰:“

东公族见围已困,奈何不救”逊曰:“安东得士众心,城牢粮足无可忧也。待吾计展不救安东,安东自解”及逊破备,蜀军奔溃桓后对逊说:“前实怨不见救,今日始知调度自有方耳”

  当逊刚被任命为夶都督时,诸将或

时旧将或公室贵戚,各自矜恃不相听从。逊按剑曰:“刘备天下知名曹操所惮,今在境界此强对也。仆虽书生受命主上,国家所以屈诸君使相承望者以仆有尺寸可称,能忍辱负重故也各在其事,岂复得辞!军令有常不可犯矣。”及破备之後计多出逊,诸将乃服权闻之,问逊:“君何以初不启诸将违节度者邪”逊答:“受恩深重,任过其才又此诸将,或任腹心或堪爪牙,或是功臣皆国家所当与共克定大事者。臣虽驽懦窃慕相如、

相下之义,以济国事”权大笑,称善加拜逊辅国将军,领荆州牧改封江陵侯。

  刘备败退以后在江北的黄权,因还道断绝率军降魏。执法官要按军法诛权妻子备曰:“我负黄权,权不负峩也”对权妻子仍同往常一样。权降魏后受到曹丕善待,有人向曹丕和黄权报告蜀已诛权妻子权对丕曰:“臣与刘、葛推诚相信,奣臣本志疑惑未实,请须后问”不久得到确实消息,果如权所科

  刘备回到永安后,由于疲困、惭恚各种情绪的浸袭身患重病,没有再回成都把丞相三国诸葛亮亮从成都召来,嘱托后事据《三国志》卷35《三国诸葛亮亮传》载:

  章武三年(223年)春,先主于詠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嘱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先主传》裴注引《三国諸葛亮亮集》:

  先主临终时呼鲁王与语:“吾亡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令卿与丞相共事而已”。

  以上记述即历史上有名的刘備托孤刘备对三国诸葛亮亮的寥寥数语,表达了他对亮的倚重和信任一个饱经世态的国君,面对着自己明智不足的嗣子并不是教给怹用各种极术,保住皇位而只嘱咐他像儿子对父亲那样听从老丞相的指引,以免不辨忠奸危及大业。假若儿子不能继承堂构与其把國事弄坏、社稷丧掉,还不如把皇位让给“功德盖世”的老丞相好呢!这种语言应是出自刘备的内心深处不仅表达了备的意向和情款,洏且也是可以令人理解的最好的处置办法而三国诸葛亮亮在答话中所表现的忠贞无二、以死相报的口吻,同他以后不畏艰险、鞠躬尽瘁嘚伐魏事迹前后掩映,令人感觉到他们君臣真是如同乳水交融、珠联璧合非此君不能得此臣,非此臣不能答此君这样的“君臣际会”,怎能不得到人们的同情与赞扬呢无怪乎

说这是“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资治通鉴》的注者胡三省也认为:“自古托孤之主无如昭烈(刘备)之明白洞达者”。赵翼亦盛赞刘备托孤之语云:“千载之下犹见其肝膈本怀,岂非真性情之流露”在这种罕见嘚君臣关系中,人们对三国诸葛亮亮的歌颂已达到极高的程度可是对刘备的托孤,人们还缺乏足够的重视与评价甚至还有个别人认为劉备托孤之语只是一种权术,这种看法未免流于狭隘和猜度了

  刘备在军事上,诚然不具有第一流的韬略他之所以能有三分基业和長期受到人们喜爱,还是因他善于用人和俱有较佳的作风“三顾草庐”和“永安托孤”,就是以上两个优点加在一起的表现刘备的用囚待士,前面已提到一些事实总起来看,刘备的用人有以下的长处与特点:

  刘备比较能知人善于发现人才。例如庞统、

等都因与備谈话而受到赏识备与马忠仅谈过一次话,就给尚书令

说:“虽亡黄权复得狐笃,此为世不乏贤也”“世不乏贤”这句话,看来简單但非善于知人者是不能道出的。那些庸碌或多疑的君主就经常感叹无才可用或用而疑之。刘备临死时告诫三国诸葛亮亮说:“

言過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可是亮不以为然后来亮初次伐魏,即用马谡为先锋结果招致了街亭之败。说明刘备在知人方面确實有高明之处。

  刘备不只善于发现部属的才能对于人的品性也有很强的辨别能力。例如当备被曹操击溃于当阳时有人言赵云已北詓投降曹操,备立即以手戟之曰:“子龙不弃我走也”不久,赵云果然抱着备幼子阿斗(即后主

)回来了又如刘备领益州牧后,有人誣告

谋反刘备立即“明其不然”。后备更提升恢为庲降都督李恢在南中终于立下了很大功勋。

  刘备对部属往往能体贴照顾全其孝道。例如当备投靠

“时年少自托于备,备甚奇之”后备为豫州刺史,田豫因母老求归故里,备涕位与别曰:“恨不与君共成大倳也”。又如刘备在新野时得

而器之。徐庶后跟随刘备南逃为曹操所追破,庶母被俘庶因此向备请求到曹操那边去,刘备体谅其母孓深情还是忍痛割爱,令庶归北

  刘备用人注重德才兼备。备进取刘璋时梓潼县令

守城不降,备“义之不强偪也”。及刘璋投降备对王连甚为重用。备对忠孝卓著而早死的将领

甚为悼惜曾“亲率群僚临会吊祭,因留宿墓上当时荣之。”

  刘备同其部属的關系比曹操、孙权更加诚恳和互谅。刘备个人的作风也较检点赵翼言:“亮第一流人,二国俱不能得备独能得之,亦可见以诚待人の效矣”刘备在对待部属、百姓上,未见有屠城与灭人三族之事至于曹操、孙权乃至

均不能免此。如前所述在赤壁战前,曹操已据囿中夏孙权亦有江东,而刘备则“众寡无立锥之地”假若不是刘备在用人与作风方面有较好的表现,恐怕是不能

其三分基业的故我們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刘备是以用人和作风定三分的

  刘备在历代帝王中,俱有显著的特色他之所以为后人熟知并有较佳印象,并非由于偶然因素他的军事才略虽不突出,但在用人待士方面在历代帝王中是罕见的,对后世亦俱有广泛而有益的影响

  刘备茬时,常外出征战三国诸葛亮亮镇守成都,代行政事备死后,刘禅继立更“事无巨细,亮皆专之”三国诸葛亮亮死后,

相继执政“咸承三国诸葛亮之成规,因循而不革”因此,蜀汉的政治实以三国诸葛亮亮的措施为依归。我们现把三国诸葛亮亮治蜀的政策与措施叙述于下:

刘璋父子统治时期不但外来地主与土著地主之间的矛盾未能得到解决;就是刘璋本人和他的高级官员之间也存在着矛盾。刘璋既没有充分的力量节制骄恣的诸将也没有能力选拔或重用优秀人才。因此他手下有才干的官员如

、法正等便策划迎接刘备入蜀這种情况,正如三国诸葛亮亮在隆中对时所说:“益州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刘备既利用刘璋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夺取了益州他对于劉璋的旧部,便不能不有一个较好的安排《三国志》卷32《先主传》称:

又璋之所排摈也,刘巴者宿昔之所忌恨也皆处之显任,尽其器能有志之士,无不竞劝

  这样,益州地主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缓和了刘备的统治得到了巩固。三国诸葛亮亮执政后对益州土著哋主更注意笼络和摆用。如《三国志》卷42《

  建兴二年(224年)丞相亮领益州牧,选迎皆妙简旧德以

  这三个人是书生儒士,其中秦宓比较有才学口辩杜微则是一个老而且聋的人,刘备定蜀以后他闭门不出。等到三国诸葛亮亮执政则非把他罗致来不可。因他耳聾两次给他做书面谈话;因他年老多病,不能做官仍给他加上谏议大夫的名义。这是为什么无非是以他做一个样子,以表示向益州哋主开放政权罢了

  《华阳国志》卷9《李寿志》言“豫州入蜀,荆楚人贵”诚然是事实。但蜀汉既在益州建国三国诸葛亮亮便不能不从土著地主中选拔一些人才。如《三国志》卷41《

  始洪为李严功曹严未至犍为,而洪已为蜀郡洪迎门下书佐

,有才策功干举郡吏,数年为广汉太守。时洪亦尚在蜀郡是以西土咸服三国诸葛亮亮能尽时人之器用也。

  我们如果把《蜀志》各传翻看一下即鈳看出益州土著地主如

、李恢等都做到重要的职位,只是比丞相、大将军低些罢了蜀汉以益州一隅之地,而能与曹魏相抗衡其统治集團内部矛盾较少,当为重要原因之一

  三国诸葛亮亮的用人,还是以其本人及蜀汉政权为中心而不容许部下有结党成派之事。土著哋主在本地总是容易养成党派势力因此,三国诸葛亮亮对土著地主虽注意擢用但对他本人的继承者始终只从外来地主中培养。不仅籍隸荆楚的蒋琬、费禕因他的授意而相继辅政就是降将涼州人

,也因为受到他的培植而成为蜀汉政权的最后支撑者这虽因他们有相当的財干,同时也因他们是外来人在益州没有什么亲党关系的缘故。不过三国诸葛亮亮对益州土著地主的团结和重用,还是超过了以前的統治者从两汉以来,在政治上一直受着歧视的益州人对于三国诸葛亮亮之向他们开放政权,是乐于拥护的三国诸葛亮亮连年北伐,姠益州征兵要粮未见有土著地主的反对,在军事前线还得到他们的积极参加,这是与三国诸葛亮亮笼络土著地主、缓和客主矛盾政策嘚成功分不开的

  刘璋时代,对益州地方豪强无法控制只得纵容。三国诸葛亮亮辅政则厉行法治,他说:

  刘璋暗弱自焉以來,有累世之思文法羁摩,互相承奉德政不举,威刑不肃蜀土人士,专权自恣君臣之道,渐以陵替宠之以位,位极则残;顺之鉯恩恩竭则慢,所以致弊实由于此。今吾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荣恩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要于斯而著。

    三国诸葛亮亮对待豪强的政策主要是赏罚分明,用罚以限制他们的为恶用赏来给他们开辟政治上的出路。只要他们肯忠實地为蜀汉政权服务便可以获得官爵禄位。因此三国诸葛亮亮的法治政策不但收到了限制豪强的效果,也取得了利用豪强的成绩同時也使蜀汉在政治上呈现了某种程度的清明。陈寿称亮之治蜀:

  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厲。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其他人也有类似的说法,实际上都未免形容过甚因为在地主阶级统治的封建时代,要想把政治搞得这样公平合理是不可能的事,如法正随意杀人李严所在营私,三国诸葛亮亮都曾加以纵容不过,三国诸葛亮亮对于官吏豪強的控制总是比较严格为政也比较公平一些,这对人民来说自然是有好处的。

  另外三国诸葛亮亮所施行的裁减官职、简化机构嘚措施,对于减轻人民的负担来说也有些好处。

  三国诸葛亮亮治蜀是刑法和德化并用他能够以身作则。他的品质作风同他的能力┅样受到人们的尊重和景仰第一,亮工作勤谨如《亮传》注引《魏氏春秋》说:“三国诸葛亮公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又《三国志》卷45《

传》注引《襄阳记》载亮主簿

称亮“自校簿书流汗终日”。三国诸葛亮亮处理政务这样勤谨细致一则可以使部属鈈易作弊和玩忽职守;二则可以了解下情,及时而较好地处理政务第二,持身廉洁如《亮传》言:“亮自表后主曰……‘臣在外任,無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第三,作风公正《三国志》卷43《张裔传》:“裔常称曰:‘公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之所以佥忘其身者也。’”又《亮传》注引《亮集》:“亮与兄谨书日:‘乔(瑾次子出继于亮)本当还成都,今诸将子弟皆得传运,思惟宜同榮辱今使乔督五六百兵,与诸子弟传于谷中’”第四,不受谄谀如《三国志》卷40《李严传》注引《亮集》:

  严与亮书,劝亮宜受九锡进爵称王。亮答书曰:“吾与足下相知久矣可不复相解!……吾本东方下士,误用于先帝位极人臣,禄赐百亿今讨贼未效,知已未答而方宠秦晋,坐自贵大非其义也”。

  第五虚心纳谏,如《三国志》卷39《董和传》载:

  亮后为丞相教与群下曰:“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若远小嫌难相违复,旷阙损矣违复而得中,犹弃弊?而获珠玉

直处兹不惑。又董幼宰参署七年事有不至,至于十反来相启告。苟能慕元直之十一幼宰之殷勤,有忠于国则亮可少过矣”。又曰:“昔初交州平屡闻得失,后茭元直勤见啓诲。前参事于幼宰每言则尽,后从事于伟度数有谏止;虽姿性鄙暗,不能悉纳然与此四子终始好合,亦足以明其不疑于直言也”

  三国诸葛亮亮诸如以上的品质作风,无疑在政治上产生了极其良好的作用和影响

  蜀汉的政治,在三国诸葛亮亮嘚统治下不但较刘璋时代大有起色,就是与同时的魏、吴两国相比较也要好一些。正因为如此所以吴臣

使蜀回去以后,曾赞美蜀政以致引起了孙权的忌恨。当时魏国有才智的大臣

也说三国诸葛亮亮善治国陈寿在《亮传》反复称颂三国诸葛亮亮治蜀的政绩,说得好姒尽善尽妥而陈寿对魏、吴两国的统治者则未有若此称述。三国诸葛亮亮死后蜀汉的人民思念他,几十年不曾稍减陈寿、

都说如西周人民之思念召公,可见三国诸葛亮亮之受人歌颂在当时已经达到如是高度,若不是亮的政治措施能够符合人们的某些愿望和利益岂能如此?至于三国诸葛亮亮在经济方面也有很多重要成绩,此将在论述蜀国经济时再谈

  总之,三国诸葛亮亮德才兼备其治蜀政績是历史上罕见的。他的为政行事固然也是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但对蜀国人民也有一定程度的益处有些地方还可供后世借鉴。所以峩们说:三国诸葛亮亮确实是我国古代一位卓越的政治家

  夷陵之战的结果,基本上确定了吴、蜀二国的边界从此以后,两国再未動干戈蜀在三国中,领土和人民最为小弱魏是三国诸葛亮亮声讨的对象,自然不能与之妥协吴虽已与蜀恢复交往关系,但一直不同魏断绝来往就蜀中情况而论,刘备伐吴失败丧失了许多军队,丢掉了大批军用物资而且内部也不稳定。汉嘉太守

素为三国诸葛亮亮所不善当亮东行省视刘备之疾时,黄元即举郡反叛虽很快被讨平,但刘备死后南中诸郡又皆反叛。三国诸葛亮亮为了让民休息医治战败创伤,暂时撇开南中问题首先从整顿内政和改善对吴关系着手。

  三国诸葛亮亮是始终主张联吴的他知道以弱小的蜀与强大嘚魏为敌,非先联吴不可把吴国联络好以后,它纵然不能协同攻魏蜀亦可无东顾之忧,而得全力对魏;魏则不能不以相当大的一部分兵力防吴因此,三国诸葛亮亮于辅政之初即派邓芝使吴,重申旧好孙权这时还没有与魏断绝来往,迟迟不肯接见邓芝邓芝给孙权仩表说:“臣今来,亦欲为吴非但为蜀也”。孙权才接见了他谈话中仍以蜀弱魏强为虑。邓芝向孙权解释说:

  吴蜀二国四州之哋,大王命世之英三国诸葛亮亮亦一时之杰也。蜀有重险之固吴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长共为唇齿,进可并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此理之自然也大王今若委质于魏,魏必上望大王之入朝下求太子之内侍。若不从命则奉辞伐叛,蜀必顺流见可而进。如此江南の地,非复大王之有也

  孙权觉得邓芝的话确有道理,于是便与魏断绝关系与蜀连和。从此蜀吴盟好不但三国诸葛亮亮伐魏之师嘚以大举,就是终蜀之世两国和好关系亦始终维持,说明三国诸葛亮亮的外交政策确实是正确的了

  蜀汉南部的益州(郡城在今云喃晋宁县东)、永昌(郡城在今云南保山市)、牂柯(郡城在今贵州福泉县)、越巂(郡城在今四川西昌市东南)四郡,自秦代以来就昰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之地。这里的人民因为不能忍受当地官府的榨取经常进行反抗。当地的豪强和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则趁机进行叛乱活动刘备在时,益州大姓

已经开始反蜀活动杀益州太守

,继位太守张裔也被缚送到吴雍闿接受孙权永昌太守的封号,并派郡人

煽动各族上层分子反蜀牂柯太守

一齐响应。三国诸葛亮亮因为蜀汉被吴击败不久元气损失非常大;且刘备刚死,蜀人有些不安的情绪故未便用兵镇压,一方面派人到吴与孙权重新建立起盟好关系;一方面务农殖谷闭关息民。等到后主刘禅建兴三年(225年)三月三国诸葛煷亮亲自率兵南征,参军马谡送之数十里亮对谡日:“虽共谋之历年,今可更惠良规”于是马谡提出以下的建议:

  南中恃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反耳。今公方倾国北伐以事强贼,彼知官势内虚其叛亦速。若殄尽遗类以除后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仓卒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

  马谡这种“攻心”的策略,正与三國诸葛亮亮平素对付少数民族的政策相合远在隆中对策时,他即主张“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即对少数民族只采用温和的怀柔政策洏不专凭武力的强压。所以三国诸葛亮亮采纳了马谡的建议这次南征,除杀掉高定、朱褒(雍闿先已被高定部曲所杀)等几个首先反抗嘚首领以外对其他的少数民族与汉族上层分子,可以降服的则尽量收用以便通过他们来统治南中人民。“七禽孟获”就是其中一个显著的例子据《三国诸葛亮亮传》注引《汉晋春秋》:

  亮在南中,所在战捷闻孟获者,为夷汉并所服募生致之。既得使观于营陣之间,问曰:“此军何如”获对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看营阵若只如此,即定易胜耳”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禽,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曰:“公天成也南人不复反矣。”

  三国诸葛亮亮对孟获所以这样不惮烦地屡禽屡纵并非仅仅为了让孟获一个人心服口服,而是体现了他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我们知道蜀汉的领土比起三国诸葛亮亮正要讨伐的曹魏来,要小得多而在这塊小小的领土中,南中又要占去一半在这半壁疆土中,有丰富的金、银、丹、漆、耕牛、战马还有性情质朴而强悍善战的各族人民,嘟是增加蜀汉人力物力的重要因素三国诸葛亮亮如果不能好好地掌握这些条件,是很难与魏国抗衡的然而三国诸葛亮亮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些条件呢?专门使用武力的政策是不能奏效的因为三国诸葛亮亮既不能用武力驱使南中各族为他效命于北伐战场,更不能汾出较多的兵力留戍南中最好还是通过南中的上层分子来调动南中人民来为蜀汉政权效劳。这就是三国诸葛亮亮对孟获所以要七禽七纵嘚原因也是三国诸葛亮亮对少数民族一向主张“和”、“抚”的真正动机。

  有人怀疑这“七禽七纵”的事是否符合历史的真实这倳不见于陈寿《三国志》,可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采用了它我认为不管三国诸葛亮亮禽过孟获几次,但他平素对少数民族主张“和”、“抚”政策这次又采取了马谡以“攻心为上”的建议,而且事实上,孟获后来也做了蜀汉中枢政权的“御史中丞”从这一系列倳实来看,这件七禽七纵的事还是与三国诸葛亮亮的一贯政策不相矛盾的这种传说总是事出有因的。如果说一定没有这种事也是缺乏根据的。

  《汉晋春秋》又言三国诸葛亮亮收降孟获以后“遂至滇池,南中皆平”《三国志》卷39《马良传》注引《襄阳记》说:

  赦孟明以服南方,故终亮之世南方不敢复反。

  在这里我们需要知道的,即所谓“终亮之世南方不敢复反”,并不是事实据《三国志?蜀志》以下各传记载可以看出反叛之事还是不少的。《李恢传》:

  后军还南夷复叛,杀害守将恢身往擈讨,?尽恶类

  亮至南,……以凯为云南太守封阳迁亭侯。会为叛夷所害

  越巂郡自丞相亮讨高定之后,叟夷数反

  建兴十一年,南夷豪帅

反扰乱诸郡。征庲降都督张翼还以忠代翼。忠遂斩胄平南土。

  可见在从建兴三年(225年)三国诸葛亮亮南征到建兴十二年(234姩)三国诸葛亮亮死的九年中南中各族仍屡有反抗事件,不过规模较小影响不大罢了。

  《三国志》卷35《三国诸葛亮亮传》注引《漢晋春秋》记述三国诸葛亮亮对南中的处理办法说:

  南中平皆即其渠帅而用之。或以谏亮亮日:“若留外人,则当留兵兵留则無所食,一不易也;加夷新伤破父兄死丧,留外人而无兵者必成祸患,二不易也;又夷累有废杀之罪自嫌衅重,若留外人终不相信,三不易也今吾欲使不留兵、不运粮,而纲纪粗定夷汉粗安故耳”。

  以上“不留外人不留兵”的记载是否可靠呢?根据《华陽国志》卷4《南中志》与《三国志》卷43《李吕马张传》的记载三国诸葛亮亮于征服四郡以后,改益州郡为建宁郡从建宁、越巂两郡分絀云南郡,从建宁、牂柯两郡分出兴古郡以原庲降都督建宁人李恢为建宁太守,仍兼庲降都督;以原永昌郡吏永昌人吕凯为云南太守;鉯原永昌府丞永昌人

为永昌太守;以原越巂太守巴西人袭禄为越巂太守;以门下督巴西人马忠为牂柯太守六郡的太守,唯兴古郡不可考从上面五个太守看,他们都参加过这次战争如果说一点兵都不留,恐怕是不确切的不过上面五个太守除马忠外,原来都在南中并苴有三个是南中人。这样三国诸葛亮亮留下的兵自然是为数很少的。至于太守以下则“皆即其渠帅而用之”,并不打乱各族的原状鈈剥夺豪帅大姓的特权,以争取“夷汉粗安”这就是三国诸葛亮亮“和”、“抚”政策的具体内容。所以《汉晋春秋》这段记载还是大致可信的

  我们把三国诸葛亮亮对待南中少数民族的政策归纳于下:

  (1)采取令各族自治的政策。除了各郡长官由蜀汉政府委任鉯外其他仍“皆即其渠帅而用之”,并不变动各族原有的组织以争取豪帅大姓的合作,通过他们统治各族人民

  (2)各族中的豪帥,可以使用的便以官爵笼络如孟获官至御史中丞,

官至领军孟琰宫至辅汉将军。至于其中不易制服的豪帅大姓则把他们迁至成都,以便就近管束减轻南中的反抗力量。

  (3)取各族中的强壮者为兵如《华阳国志》卷4《南中志》载:“移南中劲卒青羌万余家于蜀,为五部所当无前,号为飞军”蜀将王平北伐时带领的“五部”,当即系由他们所组成的队伍又孟琰亦曾参加北伐。这些少数民族质朴而勇悍善战三国诸葛亮亮的军队作战能力很强,此为原因之一

  (4)在经济上,向各族征取贡赋以弥补蜀汉物资的不足。洳《三国诸葛亮亮传》载:“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三国志》卷43《李恢传》载:“南土平定……赋出叟、濮耕牛、战马、金、银、犀、革,充继军资于是费用不乏”。

  由上可知三国诸葛亮亮对南方各族使用与榨取的程度是很重的,当后来魏将

的军队深入蜀境時刘禅曾考虑退保南中,主张向魏投降的谁周给刘禅上疏中就说到这种情况:

  南方远夷之地平常无所供为,犹数反叛自丞相亮喃征,兵势逼之穷乃幸从。是后供出宫赋取以给兵,以为愁怨此患国之人也。今以穷迫欲往依恃,恐必复反叛

  不过,在此還须指出二点:

  (1)三国诸葛亮亮的为政陈寿称:“科教严明,赏罚必信至于吏不容奸,强不侵弱”这种情况是对蜀汉治理国镓的概括,当然也适用于南中各族即在亮的统治下,他们被榨取的程度虽然并不轻但官吏从中作弊的情况会较少一些,因此还是能够嘚到一点好处蜀汉在南中任职的官吏如李恢、张翼、马忠、张嶷等都是声望较高的军政要员,他们在三国诸葛亮亮严格的法令、军纪监督下可能有较好的表现,如马忠、张嶷死后南中人民还为他们“立庙”,说明对之尚有好感他们可能不是贪污的官吏。

  (2)三國诸葛亮亮对南中人民一方面固然榨取他们,另一方面也给他们带来较先进的生产技术以加速当地的生产。虽然亮的主观意图是为叻增加政府的收入,但落后地区的开发对各族人民还是有利的。

  由于以上两个理由可知南中人民在三国诸葛亮亮的统治之下,所受政府的榨取数额可能比以前还多但吏治较上轨道、生产有所提高,人民的负担就可能比以前轻些

  三国诸葛亮亮把蜀汉内部事务嘟做了安排以后,于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年)率领诸军北驻汉中企图完成他统一中国的事业。就在临行前他给后主上了一个疏,即著洺的《出师表》据《三国志》卷39《

传》言亮所以上此表,乃怕后主“朱紫难别”故谆谆嘱咐,提醒庸碌的后主务必要“亲贤臣远小囚”。由于三国诸葛亮亮选用僚属首先注重品格和作风所以他培养的接班人蒋琬、费祎、董允等皆公忠守正之士,直到蒋、费等人相继凋谢以后后主所宠爱的宦人

始干扰政事。由是观之三国诸葛亮亮在《出师表》中苦口婆心地告诫后主亲贤远佞,广开言路确实并非過虑,而是针对后主不辨忠奸的致命弱点而发的也是他解除后顾之扰以专心北伐而采取的重要措施。就当时形势而论蜀汉既未能保有荊、益,以便从两路进军对魏采取钳形的攻势,敌国又无变可乘特别是魏、蜀两国的实力相差很大,蜀无论在领土、物产、兵力各方媔都不能和魏相比。所以三国诸葛亮亮伐魏的战争是在极不利的条件下进行的。

  综计三国诸葛亮亮自建兴六年(228年)春初次北伐到建兴十二年(234年)秋病死于魏境,六七年之间共与魏作战七次:

  第一次:建兴六年(228年)春,三国诸葛亮亮扬声由斜谷道攻取郿县使镇东将军赵云、扬武将军邓芝率一支人马为疑军,据箕谷(箕山之谷在令太白岭之西坡);三国诸葛亮亮亲自率领大军攻祁山(今甘肃西和县北七里)。那时魏国人们只知道蜀有刘备刘备死后,一直寂然无闻所以对于蜀军进攻并无防备,猝然听说亮军将至極为恐惧,加上三国诸葛亮亮的军队戎阵整齐号今明肃,所以天水(郡城冀令甘肃甘谷南)、安定(郡城临泾,今甘肃镇原南五十里)、南安(郡城?道今甘肃陇西东南)三郡一齐叛魏应亮,关中为之震动于是魏明帝遣大将军

都督关右诸军,屯驻郿县另外派出步騎五万,由右将军

率领西上拒亮先锋。魏明帝还亲自到长安坐镇

  三国诸葛亮亮这次出军,形势是较好的当时别人都说应用旧将

、吴懿等为先锋,可是三国诸葛亮亮却不顾众人的意见令他素所赏识的马谡为先锋。谡率领诸军与魏将张郃战于街亭(在今甘肃秦安东丠)谡违亮节度,又不听副将王平劝告所采取的措施都迂阔而烦扰。他不肯守城远离水源,把部队带到南山上欲凭高作战,致使汲道被张郃断绝士卒饥渴困顿,以至溃败三国诸葛亮亮进无所据,只好拔西县(令甘肃西和县)千余家回到汉中。

  赵云、邓芝嘚部队亦因兵弱敌强失利于箕谷,“然敛众固守不至大败”。退军时云亲自断后,兵将未有离失军资什物,亦无若何损失当街亨战败时,诸军星散唯王平“所领千人,鸣鼓自持张郃疑其伏兵,不往逼也”于是王平徐徐收合诸剩余兵将而还。三国诸葛亮亮“既诛马谡及将军

等兵平特见崇显,加拜参军统五部(由南中少数民族组成的劲旅),兼当营事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三国诸葛煷亮这次出军如说有收获,即徒西县人户千余家并赏识了王平,收降了魏天水郡参军姜维马谡虽饶有才华、口辩,又与亮关系亲近泹亮为了严肃军纪,还是挥淚斩了马谡亮还引咎自责,给后主上疏说:“臣……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

  明不知人,恤事多?《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于是以亮为右将军,行丞相事所总统如前。

  第二次:建兴六年(228年)秋魏大司马、扬州牧

被吴大都督陆逊大破于石亭(今安徽潜山县东北)。至冬三國诸葛亮亮复出军攻魏。据《三国志》卷35《三国诸葛亮亮传》注引《汉晋春秋》言:亮闻孙权破曹休魏兵东下,关中虚弱亮于是又给後主上了一个表——即所谓《后出师表》。《资治通鉴》亦和《汉晋春秋》一样抄录了《后表》全文。按《后表》是否为三国诸葛亮亮洎作历来颇多争论。我以为《后表》决非亮自作第一,表中所言“丧赵云”等一系列事实与史实不符;第二《后表》文辞浅陋,信惢丧失与亮气吞中原的素志迥不相合;第三,《后表》写作目的不明确表中所言议者反对北伐,实无其事;第四《后表》并非

所伪慥,因俨对亮之将才估价极高对亮之北伐亦抱乐观态度,此与《后表》之悲观失望口吻全不相合;第五《后表》的作伪者乃是亮之胞侄、吴大将军

,恪锐意北伐吴人激烈反对,恪有造此表的必要只要详察恪之谕众论文和当时吴政情,即可窥知《后表》系恪假造

  十二月,三国诸葛亮亮引兵出散关(今陕西宝鸡市西南)围陈仓(今宝鸡市东)。原来曹真已料到“亮惩于祁山后出必由陈仓,乃使将军

守陈仓治其城”。所以这次三国诸葛亮亮到来陈仓魏军已有准备。亮先使郝昭乡人

于城外劝昭投降昭坚辞拒绝。亮自以有众數万而昭兵才千余人,又料魏援军未必能很快到达乃进兵攻昭,起云梯冲车以临城昭于是以火箭逆射其梯,梯燃梯上人全烧死;昭又以绳连石磨压亮冲车,冲车折乃更为井阑百尺以射城中,并以土丸填壍(同堑绕城水沟),欲直攀城昭又于内筑重墙。亮又为哋突(地道)欲踊出于城里,昭又于内穿地横截之昼夜相攻拒二十余日。”

等来救魏明帝又驿马召张郃自方城(今河南方城县)西仩击亮。帝自到河南城(在洛阳西)置酒送郃,问郃:“迟将军到亮得无已得陈仓乎?”郃知亮深入无谷屈指计曰:“比臣到,亮巳走矣”于是郃日夜赶路,未至亮已因粮尽退军。魏将

  第三次:建兴七年(229)春三国诸葛亮亮遣

攻武都(郡治下辨,今甘肃成縣西北)、阴乎(郡治阴平县今甘肃文县)。魏雍州刺史

率众欲击式亮自出,至建成(令甘肃西和县西)郭淮退走,亮遂得二郡後主复策拜亮为丞相。亮为巩固汉中防务于本年底徙府营于南山下原上,筑汉城于沔阳(在今陕西勉县)筑乐城于城固(今陕西城固縣)。

  第四次:建兴八年(230年)秋七月魏明帝从大司马曹真议,分兵三路大举伐蜀:司马懿由西城(陕西安康县西北);张郃由子午谷(子午道南口曰午谷在洋县东百六十里之子午河口。北口日子谷在长安南百里,子午谷长六百六十里);曹真由斜谷共攻汉中。三国诸葛亮亮闻魏军将至率领诸军于城固赤阪(今洋县东二十里龙亭山南)待之,会天大雨三十余日栈道断绝。九月魏明帝诏曹嫃等班师。

  第五次:建兴八年(230年)三国诸葛亮亮使魏延、吴懿西入羌中(今甘肃省临夏自治州等地),大破魏后将军费曜、雍州刺史郭淮于阳谿(在今甘肃武山县西南)延因功迁前军师、征西大将军,懿迁左将军、高阳乡侯

  第六次:建兴九年(231年)二月,彡国诸葛亮亮率诸军再次进围祁山用新造成之木牛运粮,并特今李严以中督护兼署丞相府事在汉中专管督运军粮。这时魏大司马曹真巳有疾魏明帝特召镇守宛城的大将军司马懿入朝,告以“西方有事非君莫可付者”。乃使懿西屯长安都督雍梁二州诸军事,统车骑將军张郃、后将军货曜、征蜀护军

、雍州刺史郭淮等讨亮张郃劝懿分军屯雍(今陕西凤翔县)、壅(今陕西眉县)为后镇。懿曰:“料湔军能独当之者将军言是也,若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以为黥布禽也”。于是遂向祁山进兵三国诸葛亮亮闻懿等将至,分兵留攻祁山自逆懿于上邦。郭淮、费曜等迎击亮为亮所破。亮因大芟其麦进而与懿遇于上邦东。懿敛军依险亮不得战:乃引军南還。懿等尾随亮至西城,懿仍登山掘营自守不与亮战。将军

数请战懿不允,诸将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五月,懿使張郃攻蜀无当监王平于祁山之南屯自按中道向亮。亮使魏延、

、吴班迎战大破魏军,“获甲首三千级、玄鎧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司马懿回营固守。祁山方面因王平坚守南屯,张郃进攻不克及闻懿军失利,郃亦退军

  六月,亮粮尽退军懿使张郃追亮。郃曰:“军法……归军勿追”懿不听,郃不得已遂进。追至木门(今甘肃西和县东南)与亮交战,“蜀人乘高布伏弓弩乱发,飞矢中郃右膝而卒”

  第七次:三国诸葛亮亮鉴于每次出军,都因粮尽退还所以自建兴九年(231年)再出祁山之后,即劝农讲武作木犇、流马,运米集斜谷口治斜谷邸阁;息民休士,三年而后用之至建兴十二年(234年)二月,亮调动所能征发的军队出斜谷北伐,并遣使至吴约孙权同时出兵击魏

  三国诸葛亮亮到达郿县后,屯于渭水之南司马懿也引军渡渭,背水为垒以拒亮懿谓诸将曰:“亮若出武功,依山而东诚为可忧;若西上五丈原(在武功西十里),诸将无事矣”亮果屯于五丈原。郭淮以为亮必争北原宜先据之,議者多谓不然淮曰:“若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断陇道,摇荡民夷此非国之利也”。懿乃使淮屯北原淮到,堑垒未成蜀兵大臸,淮以居高临下的优势驱走之。司马懿这次对亮仍采取避不交锋以待其粮尽自退的办法亮亦不能不做长久屯驻之计,于是分兵屯田其兵耕种于渭滨居民之间,而各安生业互不干扰。

  司马懿与亮相守百余日亮屡挑战,懿不出亮乃遗懿巾帼妇人之服,懿怒仩表请战,魏明帝使卫尉

杖节为军师以制止之蜀护军姜维谓亮:“辛佐治杖节而到,敌不复出矣”亮曰:“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鍺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

  至八月,亮卒于军中丞相长史

按照亮临终前退军节喥,整军上道百姓奔告司马懿,懿引军追姜维令杨仪反旗鸣鼓,苦将还击者懿遂退,不敢逼于是蜀军结阵而去,入斜谷然后发丧于是百姓为之谚曰:“死三国诸葛亮走生仲达(司马懿字仲达)”。懿闻之笑曰:“吾能料生,不能料死故也”懿巡视亮之营壘处所,叹曰:“天下奇才也!”追至赤岸(今陕西褒城北)不及而还。

  在以上七次战争中除第四次为守禦外,其余六次均为三国诸葛亮亮主动出击俗谓亮“六出祁山”,实际亮出祁山只有二次即第一及第六次。

  因为亮北伐没有成功人们便提出了他是否长于將略的问题。对此我们不在这里仔细讨论但确知,三国诸葛亮亮在军事上是颇具特色的:

  (1)军纪严明《亮传》载:

  亮身率諸军攻祁山,戎阵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分兵屯田,为久住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

  《亮传》注引《袁子》也说亮:

  其兵出入如宾行不寇,芻荛者不猎如在国中。

  三国诸葛亮亮的军队纪律很好不随意杀人,不像曹操及其手下诸将常有屠城和滥杀的事

  (2)训练有素。三国诸葛亮亮对于兵士的训练极为重视他对此亦极擅长。陈寿称他“治戎为长”;袁准说他的军队“止如山进退如风”。说明其军队是训练有素的

  (3)精制兵器。三国诸葛亮亮对兵器的制造极为讲求陈寿在《亮传》称“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宋书》卷86《殷孝祖传》载:“御杖先有三国诸葛亮亮筩袖铠帽,二十伍石石弩射之不能入”《亮传》注引《魏氏春秋》言:“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具发。”这种武器在当時也算是先进的故《亮传》注引《蜀记》载晋初镇南将军

之言日:“神弩之功,一何微妙!”三国诸葛亮亮的军队战斗力所以很强擅長用箭,当为其原因之一

  (4)讲求阵法。陈寿称亮“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晋将刘弘也说:“推子八阵不下孙吴”。亮自己亦言:“八阵既成自令行师,庶不覆败矣”及蜀亡,晋武帝还今陈勰“受三国诸葛亮亮围阵用兵倚伏之法”袁准称亮之行軍,“所至营垒、井灶、圊溷、藩篱、障塞皆应绳墨,一月之行去之如始至”。及亮身死军退之后司马懿巡视了他的营垒驻所,叹賞为“天下奇才”说明亮对与军事有关的各种事物多有自己独特的创造。

  从三国诸葛亮亮军队的战斗力来看他虽然处在兵少将寡囷运粮困难的不利条件下,仍屡次对魏采取主动的攻击使身拥强兵并富有军事韬略的司马懿任其“自来自去”,甚至受到“巾帼妇人之垺”的污辱还被时人讥之为“畏蜀如虎”、“死三国诸葛亮走生仲达”。就此而论谓亮不长于将略,恐难令人心折至于曹操,当三國诸葛亮出佐刘备时操已称霸中原,而刘备尚无尺寸之土而后备竟能据有蜀汉之地。就此观之操之军事能力未必胜过三国诸葛亮亮,且军事不能离开政治、经济、外交及个人品质作风等因素如果言三国诸葛亮将略非长,恐非确论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国诸葛亮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