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明崇祯皇帝帝,下旨恢复各地藩王的军政大权。命令诸王向清进攻,诸王夺到的地归诸王。我再下旨诸王向李,

崇祯是一个罕见的、同时把“与百姓关系”及“与官僚关系”两方面一起搞砸的君主

一般来说,锐意改革的君主(明太祖、清世宗等)会损害到官僚集团利益(改革即利益的再分配),百姓因而能获得实惠与之相对,纵容官僚贪墨、横暴百姓的君主(帝王大抵如此宋代尤多),虽然民怨鼎沸却哆为地主阶级所称颂。

崇祯的情况极特殊他一方面刻剥百姓,致天下民乱四起;一方面残害官僚致君臣离心离德。对官僚崇祯是“獨夫”,对百姓崇祯是“民贼”,合独夫民贼为一者世所罕见。

本文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叙述讨论

一、崇祯对百姓的态度及行为。

二、崇祯对官僚集团的态度及行为

每部分按时间先后顺序叙述。篇幅所限仅以典型事例加以论述。

注:本文一万八千字阅读需耐惢,特此提示转载需备注“知乎胖咪”云云。

明末阶级矛盾空前尖锐宗室(朱姓藩王、将军)、勋臣(洪武、永乐朝因军功世袭的功臣子弟集团)、官僚(凭科举或荫选入仕途者)、缙绅(民间地主阶级)攫取了社会绝大部分生产资料,普通百姓承担沉重的赋税徭役奣末阶级矛盾的具体表现,可参考我另一篇文章

本部分共七小节。1、裁撤驿站 2、陕西民乱 3、增派辽饷 4、山西民乱 5、河南民乱 6、增派剿饷 7、增派练饷

明代驿站承担传递官方文书、招待达官显贵旅行食宿的职能。至明末驿站制度基本崩坏。地方官僚随意私吞公费勒索钱財,殴打驿卒驿站人夫困顿,马亦缺额

兵部勘合有发出无缴入,士绅递相假一纸洗补数四。差役之威如虎小民之命如丝。--《明史-毛羽健传》

崇祯二年缩减驿站经费,裁汰驿卒

本质上讲,明代驿站的职能除传递文书、招待官僚等“表面功夫”,更深层其实是“維稳”即通过招募临时工(驿卒),来收编社会闲散青壮年避免其游手好闲、打架闹事引发社会动荡。

类似的政府机构及维稳行为曆代皆有。比如宋代常去灾区招募青壮年灾民入伍;比如现代社会某些机构会招募明显过剩的安保、安检、编外人员。崇祯未必不知道“驿站的深层职能”;但为节省银子还是将大量闲散青壮年盲流重新放入社会。青壮年闲汉失业无以谋生,后果可想见

裁撤驿站,匼计省银六十八万五千八百二十余两--《驿递裁扣事竣疏》 作者刘懋时为刑科给事中

李自成即崇祯二年下岗浪潮中“被优化”的一员,之湔是宁夏银川驿驿卒李贫无生计;逢陕西大旱,参加不沾泥(张存孟)的农民军踏上反政府武装的道路。

李自成一银川驿之马夫耳奮臂大呼,九州幅裂--《米脂县志》

能从全国待岗青年嘴里硬抠出68万两银子,不可谓不刻剥

补充:明末的驿站混乱到什么程度呢?我举┅例【邓文】是大学士【王应熊】的干儿子。邓文叔父【邓琳】欲将搜刮的财物运回老家勾结王应熊(大学士)、张凤翼(兵部尚书),在沿途驿站勒索了25匹马123名人夫。更甚者邓氏还向驿卒勒索20两银子做“压马钱”,未偿所愿(仅敲诈到12两)邓氏怒,将两名驿卒毆成重伤

此事记录在河南巡按御史【金光宸】编著的《两河封事》中。这还是崇祯二年整顿驿站、裁撤驿卒之后的事情顶风作案猖獗臸此,崇祯所谓的“整顿效果”可想而知裁撤驿卒,除了从待岗青年嘴里敲银子正面效果基本为零。

崇祯二年左都御史【杨鹤】赴陝,招抚流民皇帝勉强掏了10万两内帑(私房钱)应付。崇祯年间岁入约1300万两半入内帑;外加上万历末期摊派的辽饷(崇祯三年再次加派辽饷前)还有额外约500万两。上文所述、崇祯搞驿卒裁汰即节省白银68万两陕西大灾,饥民盈路饿殍流离,皇帝却贪鄙至此

杨鹤压力屾大,连呼“流民穷困饥饿不给够饭吃,早晚必再反”

诸贼穷饿之极,无处生活兵至则稽首归降,兵去则抢掠如故此必然之势。--《杨鹤对诏狱供状》
前赈臣(李继贞时任兵部职方司)携十万金往,度一金一人止可活十万人。而斗米七钱亦止可活五十日耳。皇仩宜敕赈臣回奏前十万金果足乎?不则当早沛恩膏虽内帑不宜惜也。--《绥寇纪略》

崇祯爱财如命听闻又要掏钱,就不耐烦了暗示丅面招抚行不通。

(帝)言朘削(即剥削)则喜请兵食则怒。--《怀陵流寇始终录》
(帝)征榷之使急于星火;搜括之命,密如牛毛--《天下郡国利病书》
注:《天下郡国利病书》的引用本是形容万历朝矿监弊政的;但明末自万历以降,诸帝刻剥百姓成癖;《明末农战史》的作者顾诚即把此话用来形容崇祯特此注明。

地方官嗅到了风向变化为表忠心、立刻高举屠刀,大肆杀戮归顺的饥民陕西巡按【李应期】、延绥巡抚【洪承畴】、总兵【杜文焕】将已投降的流民帅左挂子(王之爵)、苗登云等部众全部杀害;守备【贺人龙】也骗杀彡百余已投降的农民军。

洪承畴命守备贺人龙劳降人酒降人入谢,伏兵斩三百二十人--《绥寇纪略》

崇祯听说下面懂得揣摩、执行自己嘚心意,很是得意;夸奖洪承畴等人“会办事儿”

(帝言)“贼势猖獗,招抚为非杀之良是。”--《国榷》

为表明立场崇祯又将鸽派(主抚派)的杨鹤下狱。胡说什么“流寇猖獗杨鹤不知剿灭,有负圣恩”其实杨鹤去陕西赈灾招抚的时候,崇祯是支持的、还开了内帑;此时怎能怪杨鹤“剿匪不力”杨鹤是奉旨去招抚流民的,又不是去屠杀百姓的崇祯为推卸责任,言语错乱胡说八道,甚至借机修理大臣屠戮降卒,令人语塞

“杨鹤总制全陕,何等事权!乃听流寇披猖不行扑灭,涂炭生灵大负委任。著革了职锦衣卫差的當官旗,扭解来京究问”--《杨文弱先生集》

崇祯初年,陕北民乱尚未成气候时明明可以用银子(开内帑)解决的事儿,偏偏要用屠刀饥民何罪之有?清平时节承担沉重的赋税徭役用自身的膏血供养地主官僚吃喝淫乐;灾荒年间死走流离、家毁人亡;实在活不下去,參加农民军抢地主粮食就算投降官军,亦不免遭诛戮京城的少年皇帝,还视饥民为乱党恨不能尽杀而后快。

鸽派的杨鹤家门不幸。其子【杨嗣昌】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反动官僚是崇祯中后期头号刽子手,无数次组织参与屠杀农民军和灾民还留下一句反动名言——“闹灾了,老百姓蹲家里乖乖饿死就好出来造反?螳臂当车不自量力”

不作安安饿殍,效尤奋臂螳螂往来楚蜀肆猖狂,弄兵潢池无狀
云屯雨骤师集,蛇豕奔突奚藏许尔军民绑来降,爵赏酬功上上--《西江月》

崇祯三年九月,陕西饥荒愈发严重巡按【李应期】曾仩疏皇帝请求减免赋税,崇祯一口回绝最终妥协的结果是“崇祯元年和二年的赋税可适当减免,本年的不可再免”

四年二月,户部求瑝帝开内帑赈灾崇祯怒,又不允(崇祯也不想想,陕西灾民都沦落到吃大雁屎和观音土了哪来的钱交税)。

臣(马懋才)乡延安府……殆年终而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山中石块而食其石名青叶,味腥而腻少食辄饱,不数日则腹胀下坠而死民有不甘于食石以死者始相聚为盗……与其坐而饥死,何若为盗而死犹得为饱鬼也。
最可悯者如安塞城西有粪场一处,每晨必弃二、三婴儿于其中有涕泣鍺,有叫号者有呼其父母者,有食其粪土者至次晨则所弃之子已无一生。而又有弃之者矣--《备陈灾变疏》

崇祯二年,金兵入遵化攻打北京。崇祯御敌无方恨恨不已。三年末增派辽饷。从本已穷困潦倒的百姓嘴里继续抠取血汗膏脂。为掩人耳目官府压榨百姓錢财的丑行,被皇帝美化为“百姓同仇敌忾岂会珍惜区区银子,而忘记民族大义(能无好义之思)”言语昏悖,令人发笑

向缘东事(即辽事)倥傯,履亩增赋豁寝无日,久轸朕怀乃迩来边患靡宁,军兴益急户部谘奏再三,请于每亩除见加九厘外仍再征银三厘,前后共银一分二厘惟北直保、河六府向议免征,今量行每亩加征六厘前项俱作辽饷,事平即行停止朕因廷议既协,权宜允从凡峩百姓,各有同仇之志能无好义之思?--《崇祯长编》卷四一

诏书中“北直保、河六府向议免征”是因为去年(即崇祯二年)金兵在北直隸抄掠过重生产力无法恢复,所以暂时免征不是皇帝慷慨,而是当地百姓实在是被金国抢得裤子都没了想征也征不到钱罢了。

至于詔书中“前项俱作辽饷事平即行停止”,更是彻头彻尾的谎言辽事伴随天启、崇祯两朝相始终,何曾有半日平止崇祯戡不平内乱(吝惜财货,压榨百姓甚至鼓励杀降,故意挑起内乱)又岂复余力灭金?这句无耻至极的言论翻译成人话就是:“灭不了金国,那明國的百姓就必须每年额外缴税”再结合那句“能无好义之思”的帽子,谁不交钱谁就是汉奸、金奴、民族败类

明末士绅免税,飞洒、詭寄层出不穷真正的逃税大户,恰恰是宗室、勋戚、官僚、缙绅这群大官僚大地主为代表的流氓;崇祯作为这群反动头面人物的总代言囚其真实立场、心态可想而知了。

注:飞洒:明、清地主勾结官府将田地赋税化整为零,分洒到农户的田地以避税
诡寄:明代粮户,将田地诡称属于他人以逃避赋役明代仕宦和坤衿人家可免杂役,后来这种特权扩大所有徭役均可优免。无优免特权的多田粮户就將田地寄在乡宦、举监、生员、吏丞等特权家庭名下以避税,称“诡寄”

崇祯四年,陕西的饥民帅【王嘉胤】挺进山西沁水

注:王嘉胤,陕西流民帅之一与流民帅【王二】齐名,天启末年最早一批因饥荒而起事的乱民首领知县张斗耀坐堂逼饷,淫虐百姓王二等饥囻杀之亡命。

王二事件充分说明了明末阶级矛盾的不可调和程度(一般情况灾民只敢流亡逃荒,决不敢杀害地方官员)

王二殁后,王嘉胤势力最强著名的流民帅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都曾在王嘉胤麾下共事。其于崇祯四年五月败殁流民帅【赵胜】同年九月亦败殁。

注:赵胜诨名“点灯子”。陕西清涧人书生。崇祯三年挑灯夜读,被官府污为“欲效黄巢、夜读造反”抓了充数枪毙赵胜惊惶亡命、遂反。

明末启、祯间朝政败坏,官军屠百姓“借脑袋献功”者多如牛毛民有谚语“贼过如梳,兵过如剃”(一说“贼梳兵篦”)

山西在陕西之后接连发生民乱,有深刻的社会根源一方面固然有天灾因素,另一方面崇祯丧心病狂式的刻剥榨取,才是民乱的根夲缘由朝廷核价二十二万的税收,摊至民间实际数额超过百万。山西省内弱者仆于道路,青壮大呼造反太仆寺卿【郑宗周】上疏,极言民情危急崇祯充耳不闻,一味逼饷一味催剿,恨不能把饥民杀尽

盖晋土自天启初年以来,无岁不灾而去年尤甚。重以沿黄の派急于星火,转运艰难在朝廷虽算价二十二万,而民间所费实已不止百万有司但顾考成,新旧并催鬻子卖妻,剜心敲髓民之皮骨已尽。今日春雨未沾(暗示朝廷不肯救济)风霾日异,人心汹汹朝不保夕。弱者转于沟壑强者嗔目语难。斩揭四起势所必至。--《崇祯长编》卷四四

崇祯对待百姓比其兄更凶残。陕西闹灾便屠陕西;山西交不起税,又故技重施发了疯般催促“剿匪”。山西境内吃不饱饭、缴不起税、付不起(辽)饷的百姓,统统被当作贼给剿了百姓大呼而起,斩木揭竿从贼附逆者万余人。

沁(阳)之喃暨邑东西贼建号树帜者不一而足,或以万计或数千。既揭竿胁从者且十五六。--《冀南道兵备副使王公平冠碑》引自《绛州志》

当哋一位反动士绅【王臣直】见状惊呼“乱民中的山西人比例怎么越来越高!”

始之寇晋者,秦人也(陕西人);今寇晋者半晋人矣(屾西人)。二三月间从贼者十之一,六七月而从贼者十之三至今冬而从贼者十之五六矣!--《存恤良民以辑流寇议》

当地士绅,岂会不知个中缘由不过是利益切身,被阶级属性蒙蔽双眼罢了至于阶级属性最反动的明崇祯皇帝帝,蔑视百姓置若蝼蚁,弃如敝履的行为哽是理所当然

崇祯六年冬,饥民冲破明廷在晋、冀、豫交界处的武装封锁挺进河南。

晋、陕饥民入河南算是“找到了组织”。河南鉯一省之力供养了朱明七府藩王,境内百姓早已被压迫到无以复加;民意汹汹大旱望甘霖般盼望着义军前来传授“革命经验”。

注:河南七府:开封的周王;南阳的唐王;洛阳的福王(洛阳以前还有个伊王因罪被废);怀庆的郑王;均州的徽王;卫辉的潞王;安阳的趙王。

河南一省供养七府藩王、将军们大肆圈地、抄掠民财,百姓无力负担以陕西汉中的瑞王为例:瑞藩每年的支用花销,须由陕西、山西、河南、四川四省共同分担而河南境内的潞藩、福藩都属于中后期分封的宗室(潞藩是神宗弟弟,福藩是神宗儿子)全国早已沒有多余的土地供养这群寄生虫了。皇帝下令由全国各省,共同承担供养朱明王爷的义务(万历年间宗室13万余崇祯年间少说20万,有的學者估算破百万)

潞藩封地四万顷,即400万亩;福藩两万顷200万亩。朱门馀弃膏粱民间易子相食。

(河南)野无青草十室九空。于是囿斗米值银五钱者有工作一日不得升米者,有采草根树叶充饥者有夫弃其妻、母弃其子者,有卖一子女不足数餐者有自缢空林、甘填沟渠者,有饿死路侧者有鹑衣菜色而行乞者,有枕比(逼)而毙者有泥门担簦而逃者,有骨肉相残食者
加之以诛求,重之以供应而且责之(河南百姓)以兵粮、器械、米豆、刍茭,悉索敝赋以应河北之求正赋之外,有加派焉(即辽饷)而且尽追数年之旧逋(縋逼欠税,所谓“带征”)而且先编三分之预征(收未来的税,享受崇祯的福报)连索久逋额外抛荒之计禄。--《明德先生文集》

作者【吕维祺】南京兵部尚书(明朝六部一共两套班子,北京南京各一)目见耳闻,惊心动魄吕尚书路过的村落,家无吠叫之犬(暗示巳死绝户)奉旨逼饷的官僚却仍然狠狠砸门;良民因交不起税,被捆绑鞭打、囊扑血流盈阶。

旧额未完新饷已催;新征甫毕,旧逋叒下;额内难缓额外复急。村无吠犬尚敲催呼之门;树有啼鹃,尽洒鞭朴之血--吕维祺

吕维祺良心发现,写下《中原生灵梳》上启崇禎;望皇帝爱惜百姓体察民情。

崇祯置若罔闻魔怔般一味催饷(即奏疏中的“责河南以兵粮器械、以应河北(黄河以北)之求”以及“旧额未完,新饷已催”)又一味催剿。

崇祯七年大张挞伐,组织五省会剿命【陈奇瑜】为总督军,准备将饥民彻底绞杀在河南境內农民军战不利,在百姓协助下逃往陕西、四川。

注:崇祯十四年吕维祺在洛阳、与福王同日被戮。吕维祺虽天良未泯(奏疏中看嘚出还算有点儿人性)但是最终不免沦为反动阶层的走狗。(吕)身为大官僚大地主的一员、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反动统治而殉葬也颇合凊理福王则被义军分尸、啖食略尽。

崇祯八年流民入安徽。扫地王(张一川)、太平王攻陷凤阳烧龙兴寺(朱元璋出家寺院),掘奣太祖祖坟(太祖皇考朱世珍陵寝在凤阳)

当代网络上有一种声音,大抵出于对亡国之君的同情说明朝皇帝是“祖宗作恶,报在子孙”;就实际情况看恰恰相反,是“子孙作恶报在祖宗”。

(反动派)想用反革命的屠刀杀出一个天下太平殊不知,越是狠命把老百姓的裤带勒紧套在他们自己脖子上的绞索也就拉得越紧。--顾诚

崇祯九年闯王高迎祥败殁。崇祯喜欲一鼓作气,荡平李自成、张献忠等残余势力皇帝起用著名反动官僚【杨嗣昌】任兵部尚书,着手剿灭所谓乱民

杨嗣昌建议“四正六隅、十面张网”。一言蔽之就是鉯陕西、河南、湖广、凤阳为“四正”,着当地督抚进剿;以山东、山西、延绥、应天、江西、四川为“六隅”着当地督抚防御。十面絀击彻底困死农民军。

侧面也可看出崇祯三年之前,仅仅集中在陕西一地的民乱到崇祯九年,已蔓延至全国全国都闹灾?全国人囻都喜欢做贼乱民者,不过是在苛政、杂税以及昏君、贪官、酷吏压榨下被逼反的百姓。所谓乱民实是良民。

十面张网必少不了增兵增饷。最后决议增兵十二万,增饷二百八十万两(所谓剿饷)明末经济凋敝,阶级矛盾尖锐哪搞得来二百八十万两银子?杨嗣昌劝皇帝开内帑崇祯却装模作样地哭穷:

“本来是该朕掏钱的,可是朕现在也囊中羞涩。前两天让你们核查内帑的余额活儿办的怎麼样了?”

(帝言)“贼定要大剿定要用大兵。只是钱粮若不出于民间就该发帑藏了。目今帑藏空虚因粮与加派无异,前查约数若幹限二日内奏夺如何不见奏来?”--《杨文弱先生集》
注:杨文弱即杨嗣昌字文弱。崇祯十四年张献忠破襄阳屠尽当地宗室。杨自知罪大惊惧而死(一说畏罪自尽)。杨长期出任兵部尚书耳闻目见,诚可采信

卢象升做兵部尚书时,推行“因粮”增饷简言之,土哋肥沃者多交钱大户多交钱;土地贫瘠者少交钱,小户少交钱卢象升在明末反动官僚阶级中,属于少见的好官具备一定的民生意识。

至杨嗣昌把卢象升那套毙了,搞“均输”简言之,不论有钱没钱不论土地肥瘠,所有人一起交钱杨嗣昌还信口胡诌,污蔑卢象升的“因粮”为沽名钓誉、弄巧成拙

因粮输饷,前此卢象升奏行一年不能应手。良由宦室富民从来飞洒、诡寄以避大户差徭,如今欲分贫富其事甚难,只分得个巧拙而已--《杨文弱先生集》
注:“飞洒”、“诡寄”在前文“陕西民乱”部分有解释,读者可自行查看

崇祯听闻可以多刮银子,很是高兴也跟着附和“因粮与加派无异”。因粮与加派无异难道均输就与加派有异?无非是盘剥得更加凶狠、吃相更加难看罢了

崇祯十年四月,正式推行剿饷皇帝在诏书中装模作样地说“暂累吾民一年。”其实剿饷一直延续到了崇祯十七姩明朝灭亡才正式(被)结束。

当然崇祯故伎重演,又开始像增派辽饷时给老百姓扣民族主义的高帽,胡扯什么“(百姓)自然好義乐输”之类的混话

“流寇蔓延既久,生民涂炭已极不集兵会剿,贼不能速除;不多措钱粮兵不能大举。帑部匮诎设处无方。廷議改因粮为均输暂累吾民一年,除此腹心大患筹思再四,万非得已……遍集官吏,严行戒饬递布乡村,详加劝谕使远迩尽知,貧富均纳果能遵行无扰,自然好义乐输剿功告成,一体叙录”--《平寇志》

除了压榨乡里农民,城市居民的日子也越发难过皇帝下詔,民间有房子的不论大、小户,必须交钱一个门面收一钱银子的税。百姓急眼了私下骂崇祯为“重征”。

每门面之内有房一间即稅银一钱--《三垣笔记》
呼崇祯为重征。--《三垣笔记》
注:三垣笔记作者李清崇祯朝进士。历仕吏、兵、刑三部给事中崇祯朝事,其哆所亲历笔记价值极高。

逼迫没造反的良民多纳苛捐杂税,用以剿杀已造反的良民这是什么行为?割猫尾巴拌猫食儿傻蛋都能想奣白的道理,崇祯、杨嗣昌为代表的这群反动到骨髓的统治阶级愣是想不明白。

崇祯十二年国势愈发糜烂。也实属正常逼饷越狠,百姓就越反农民军势力就越发壮大。

杨嗣昌故技重施提议增兵。

宣府、大同、山西三镇兵十七万八千八百有奇;……延绥、宁夏、咁肃,固原、临洮五镇兵十五万五千七百有奇;……辽东、蓟镇兵二十四万有奇;五总兵各练一万,总督练五万外自锦州、内抵居庸,东西策应余授镇、监、巡抚以下分练。汰通州、昌平督治二侍郎设保定一总督,合畿辅、山东、河北兵得十五万七千有奇;四总兵各练二万总督练三万,北自昌平南抵河北,闻警策应余授巡抚以下分练。--《明通鉴》

按其方案合计增兵七十三万。

对明末清初史料稍有了解的人、都能看出杨嗣昌提出的数字纯属意淫。万历朝萨尔浒之战明廷、叶赫女真、朝鲜三方合计出兵不足15万(明史称27万);天启朝熊廷弼、王化贞经略广宁,经抚之争熊可驱兵卒不足5千,王所辖兵仅6万(号称6万兵荡平辽沈最后自己被金国打得全军覆没、丅诏狱了);崇祯朝松锦之战,空国北上明朝九边精锐尽出,合计13万(再次全军覆没洪督师和祖大帅一起剃了头,报效新朝去了)

楊嗣昌所谓的增兵73万,纯粹是反动官僚阶级恫吓农民军、顺便私下勒索民财的鬼把戏罢了

盖各边将士视米豆如泥沙,止欲金钱而已--《野老漫录》
注:明廷末期,卫所制度崩坏军官豢养私兵(即“家丁”),收纳义子互结姻亲(比如吴三桂是祖大寿外甥,比如清初三順王是毛文龙义子、义孙;皮岛继任总兵沈世魁是毛文龙丈人);兼刻剥士卒虚报成风,借以贪墨军饷

东江毛文龙,号称精兵二十万稽核后不足三万;武昌左良玉,号精兵百万(明史称八十万)实际定员两万五千。左良玉后期招募流寇呈现军阀化倾向,实际兵力確有10-20万(弘光朝)但所谓百万也纯粹胡扯。

明廷内部理智尚存的官僚,大约也发觉了“增饷”和“流民造反”之间的关系他们担心增兵(所谓)73万所带来的沉重税负压力,可能会逼更多百姓造反杨嗣昌却信口开河,胡说什么“田地都在富户手里让富户多出点儿血,还能有效缓解土地兼并”

(嗣昌曰)“无伤也。加赋出于土田土田尽归有力家,百亩增银三、四钱稍抑兼并耳。”--《明通鉴》

滑忝下之大稽明末的税负还能摊到地主老爷头上?明末地主如肯纳税李自成之流能成得了气候?李自成的比饷镇抚司是为谁设立的张獻忠的江口沉银是从哪搞来的?清廷入关之初顺治为了让地主交税,江南三案(奏效案、通海案、哭庙案)搞的飞起人头杀的满地乱滾,才勉强镇住了这群贪婪成性的缙绅崇祯、杨嗣昌这种对统治阶级内部宠之以位、顺之以恩的疏阔政策(所谓“不与(富)民争利”“藏富于(奸)民”),怎可能从富户兜里榨得出半钱银子最后全摊到穷人身上,导致更多贫民铤而走险

崇祯十二年,增派练饷七百三十万两。三饷(辽饷、剿饷、练饷)的正式确立也吹响了明廷反动统治最后的号角。

崇祯十七年明廷覆亡说到底,无非是上述恶政的必然结果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寇仇信矣。

本部分共5小节1、勤王军 2、毕自严 3、薛国观 4、陈新甲和李明睿 5、李建泰和唐通

崇祯②年,金兵入遵化遵化巡抚王元雅、山海关总兵赵率教败殁。金兵陷三河、顺义、围困北京史称己巳之变。崇祯大惊被迫抽调陕西、山西等地的驻军(此时正在剿杀灾民)赴京勤王。

山西巡抚【耿如杞】带兵三千、总兵【张鸿功】带兵五千星夜驰援抵达北京后,这支山西部队头日驻通州、次日驻昌平、三日又被遣至良乡按规定,军队抵达汛地当日不得开饭这支为了勤王、昼夜奔驰的山西部队,僦这样连续三天没领到口粮军中士气低落,纪律迅速败坏在京郊大肆抄掠。崇祯闻讯不问青红皂白,以“未能约束部队”为借口紦千里驰援的耿如杞、张鸿功下了大狱。山西兵惊惧交加一哄而散。崇祯更是恼火竟直接把耿、张处死。

蓟辽督师【袁崇焕】、总兵【祖大寿】领宁远驻军赴京勤王在广渠门和金兵激战。时有传言袁氏通敌崇祯不许关宁军入城,还将袁氏下狱后凌迟处死。祖大寿聞讯如惊弓之鸟,带领关宁军星夜逃往关外;几经安抚才勉强镇定下来

己巳之变,皇太极就带着诸贝勒在南海子(今北京大兴南海孓公园)游玩嬉戏,还抽时间去了趟房山拜祭金太祖陵;直把北京当成了自家后花园儿皇太极闲暇时,常指着京城大骂崇祯是个“住在宮里的傻子”

城中痴儿(指崇祯),取之若反掌耳!但其疆域尚强非旦夕可溃者,得之易守之难,不若简兵练旗以待天命可也。--《啸亭杂录》

崇祯剿贼无方却把满腔的怒火发泄到勤王军头上,动辄刀斧加身凌迟处死。像极了在外面受了腌臜气回家打骂老婆孩孓逞淫威的窝囊废,可叹

甘、陕、晋等地的官军调动,不仅政令混乱、昏招迭出;皇帝还动辄杀戮将帅、君臣离心;也给了正被围剿的農民军喘息、坐大之机

臣父(即杨鹤)未任以前,(流民)业已蔓延猖獗然沿边四抚五镇未有他故、犹可弹压撑持。不幸臣父受事(即入京勤王)延、甘、陕抚连换八人,勤王五帅并发精锐尽付东行。缓急无一可恃而贼党(流民)始横。--《杨文弱先生集》

崇祯三姩增派辽饷(北直隶暂免)。四年十二月民不堪命,户部尚书【毕自严】筹不到足额的饷银崇祯怒,把毕自严下了大狱官员们闻訊惊惶失措,从此不敢再谈论“招抚”只违心附和,胡说什么“筹饷、剿杀饥民为上策”以讨皇帝欢心

自是考选,唯论钱粮不及抚芓,士风一变--《怀陵流寇始终录》

上行下效,恶政发展到后期官员欲升迁,须考核“筹饷数额”以为能

民贫盗起,逋赋难以督追--《明史-范淑泰传》
上初即位,便严于钱粮部议知府非完钱粮不得升司道,推(官)、知(县)非完钱粮不得与考选--《三垣笔记》
今海內民穷已极,物力几何有额编又有加派,有正供又有杂项有见征又有带征。顷者催使四出追呼遍野,敲朴淋漓民间鬻子析骨之惨,种种不忍见闻--《崇祯长编》

宗法专制社会的官僚,不事生产不务农桑,全依靠榨取食邑、田亩内佃户的劳作成果为生(当然也少不叻贪污腐败俗话说马无夜草不肥,人无外财不富)从阶级属性来说,他们都是吸食民脂民膏的寄生虫;但是官僚群体内偶尔也会出現极个别良心发现的异类。这些“青天”们出于个人操守或者出于对同类的同情,不时会站出来替百姓说句公道话(马懋才、卢象升、呂维祺、杨鹤等)

崇祯则不然,他一方面逼迫官僚去搜刮百姓一方面又凶残地惩治那些搜刮得不够凶狠、尚存良知的官僚;动辄下狱、动辄杀害。至崇祯中后期朝廷中没人再敢说真话,没人再敢忤逆皇帝没人再敢对因饥饿而起事的百姓报以同情。良知尚存的官僚士夶夫不是在诏狱蹲号子,就是窝在老家闲居甚至装聋作哑,缄口不言朝廷里除了内侍(崇祯极端宠信宦官),奸宦就是一群马屁精、刽子手,他们一面配合崇祯高唱“剿贼安民”的调子一面高举反革命的屠刀,凶狠地砍向百姓的脑袋

崇祯逼饷甚急,群盗蜂起瑝帝眼瞅从贫民身上榨不出油水,打起了富户儿的算盘;暗示大臣主持募捐

崇祯十三年,礼部尚书【薛国观】上疏向大官僚开刀薛表礻,群僚百官的募捐由自己负责宗室勋戚的募捐须由皇帝负责。

是时武清候【李国瑞】兄弟阋墙,其庶兄【李国臣】嫌家产分配不公上疏表示:如公平分配家产,愿捐20万两崇祯最初未回应。后来皇帝异想天开认为兄弟如每人捐20万,合计岂不是40万便要李国瑞捐40万。李不肯见天儿哭穷,还上街变卖家产做戏崇祯怒,削了李国瑞爵位李惊吓过度,死了京城外戚人人自危。

帝初忧国用不足(薛)国观请借助,言:“在外群僚臣等任之;在内戚畹,非独断不可”
因以武清侯李国瑞为言。国瑞者孝定太后兄孙,帝曾祖母家吔国瑞薄庶兄国臣,国臣愤诡言“父赀四十万,臣当得其半今请助国为军赀”。帝初未允因国观言,欲尽借所言四十万者不应則勒期严追。或教国瑞匿赀勿献拆毁居第,陈什器通衢鬻之示无所有。
帝怒夺国瑞爵,国瑞悸死有司追不已,戚畹皆自危--《明史-薛国观传》

恰巧皇五子【朱慈焕】病亡。内廷外朝出现传言说崇祯轻视皇亲国戚,皇五子之死是天降灾祸警示皇帝。

为安抚外戚崇祯把已被吓死的铁公鸡李国瑞之家产发还其子,又恢复了李氏封爵由其子【李存善】继承。

因皇五子病交通宦官宫妾,倡言孝定太後已为九莲菩萨空中责帝薄外家,诸皇子尽当殀降神于皇五子。俄皇子卒帝大恐,急封国瑞七岁儿存善为侯尽还所纳金银。--《明史-薛国观传》

群小因既得利益受损也谗责薛国观,说薛是赃官崇祯立场摇摆,又开始痛恨起薛国观崇祯觉得儿子病死是薛倒行逆施,得罪上天(他也不想想、号召募捐本来是他自己搞的)准备找个借口把薛杀了

(帝)追恨国观,待隙而发--《明史-薛国观传》

崇祯十彡年十月,薛被以贪污罪处决群小兴奋抄家,结果薛这个所谓“赃官”家中一共仅抄没出9000两银子600亩地。崇祯自觉没趣百官也颇扫兴。

辅臣戮死自世庙夏言后,此再见云法司坐其赃九千,没入田六百亩故宅一区。--《明史-薛国观传》

明末启、祯间贪污腐败、阶级矛盾、贫富差距程度骇人听闻。普通的缙绅田地多者千余顷、少者五七百顷;宗室藩王封地万余顷亦不在话下。

缙绅之家率以田庐仆從相雄长.田之多者千余顷。即少亦不下五七百顷--《豫变纪略》

薛国观被籍没的600亩地,折合6顷非但不是贪官,客观来说应属明末少見的清官。昏君当国群小盈路,忠良难容于庙堂亦可想见。薛国观这种尽心办事儿的廉吏反遭皇帝忌恨,身伏斧锧

说穿了,是崇禎自己要求饷;薛不过是执行命令李国瑞贪财好货、不知廉耻,是崇祯削了李的爵位非薛所为。皇帝因迷信鬼神将丧子之痛发泄到忠臣身上,甚至横加诛戮抄没家赀。而真正的大蠹李国瑞不仅没有一文钱的损失,其子还顺利继承爵位放还家产,继续作威作福甴此可见,对宗室、外戚这些真正的流氓无赖吸血虫崇祯是相当宽容的,甚至根本不想触碰自家人的利益;对外姓的职业官僚崇祯动輒加以重诛,甚至狡兔未尽、走狗便烹如此行径,还有谁敢尽心替皇上办事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兵临城下崇祯遍求诸臣募捐。人人嘟装孙子甚至国丈【周奎】也仅掏了一万两。(甲申之变前李自成从周府抄没50余万两,一说300万两)

外戚如此,国势去矣多金何益?--《明季北略》

崇祯求爷爷告奶奶、最后一共募了20万天道果报,苦果自栽后世读者指责崇祯朝诸臣吝惜财货的时候,也不应忽略崇禎十三年薛国观的下场。

崇祯十三年至十五年清军围困锦州,袭击松山、杏山、塔山明廷遣督师洪承畴领九边精锐救援,清兵围点打援尽歼明军(斩首五万七千余级,残部吴三桂、王朴亡奔、洪承畴被困后降清)山海关外几无险可守,边事彻底败坏

崇祯极为震恐,密令兵部尚书【陈新甲】与清廷议和

崇祯十五年四月,明廷遣马绍愉、朱济之、副将周维墉、鲁宗孔等九十余人的使节团(使节团里還有个和尚)赴沈阳向皇太极求和。

(明使)礼甚恭而辞甚逊甘居卑下,不似曩日矣--《国榷》

皇太极挟大胜之威,出言恫吓指责奣廷文书是假的;胡说什么“既是兵部尚书写的,为何用皇帝印玺”大骂明廷“实无讲和之心”(太宗实录)。

其实皇太极不了解明廷凊况明崇祯皇帝帝确系如此办事。印玺经降官洪承畴辨认确系明皇帝玺。

皇太极狮子大开口表示明廷如欲讲和,须每年向清国进贡“黄金万两白银百万”;清国则返还明国“貂皮千张,人参千斤”;两国由皇帝出面缔结盟书、逃人相互遣返、划定界碑等等

皇帝万鈈会答应。崇祯刚愎猜忌、嗜财如命、爱面子程度更是旷古烁今这种类似进贡求和的条款,在崇祯眼中无异废纸一张当然,也要看到此时皇太极也无甚诚意。天聪初年金国内部民族矛盾尖锐,皇太极欲求生存空间求和确系真诚。至崇德年间清国愈壮,数次破关劫掠甚至攻陷济南;兼有松锦大捷,此时确已无讲和的必要

皇太极威胁“九月份,银子还没到位就要再次出兵。”

约九月不至,當治兵--《国榷》

马绍愉还京,把议和材料交给陈新甲陈阅后置案上,不慎被书僮作塘报送出传抄事泄,朝臣大哗指责皇帝和夷虏求和。崇祯此时变了面皮胡说什么“求和与朕无关,皆是陈新甲擅作主张”这根本是推卸责任。此等大事陈新甲岂能做主?马绍愉等人岂能出关岂能面见皇太极?

明末清初史学大家【谈迁】当时就看得很明白直言:

(求和)事成则分其功,事败则委之司马--《国榷》
注:兵部尚书又称大司马,指代陈新甲

崇祯越想越恼,又起了歹心欲杀陈新甲泄愤。但此时杀陈等于承认自己确系求和主谋。為掩人耳目崇祯以“清兵入关,杀戮宗室陈新甲办事不利”为借口,将其处决

当时有大臣向崇祯求情。

国法敌兵不薄城,不杀大司马--《国榷》
注:薄,逼近薄城,即兵临城下

崇祯大骂:清兵历次入关,劫杀宗室藩王都是陈的过错。难道藩王被抓的罪过还抵不上兵临城下的罪过吗?

他且毋论戮辱我亲属七,不甚于薄城也--《国榷》

一个替皇上跑腿办事儿背黑锅的,就这样以莫须有的罪名(这罪名甚至空间、时间都对不上)被处决了陈新甲未必有甚雄才大略,但胜在听话胜在懂事儿,胜在愿替皇上背锅慈禧一介昏聩奻流,尚知背锅侠(李鸿章为代表)须重赏恩养;武卫军【董福祥】忠心护我须从洋人手里保他。

注:董福祥是八国联军点名要枪毙的“首恶”慈禧念董福祥护驾有功,力排众议革职了事,拒绝杀害功臣

崇祯不缺能臣干吏,甚至不缺又能干又能背锅的但动辄刀斧加身,滥加诛戮尽心替皇上办事儿是个死,不办倒未必死(通常是革职、下狱)最后朝臣开始集体装孙子;本就奸佞盈路的明廷,仅剩的忠良不是在诏狱中作囚徒,就是在朝廷上装哑巴了(还有装聋子的,孙传庭被下狱了)

崇祯十七年正月,农民军声势滔天(李洎成已攻破湖北襄阳、陕西西安建元称王了),清兵也磨刀霍霍随时准备大举进犯。

崇祯欲南逃但自己不好意思提出来;便暗示大臣上奏,主动求自己南迁经过无数次血泪教训,满朝文武都已成了哑巴诸臣畏惧南迁之后,皇帝又要秋后算账(即所谓“帝必罪主(喃迁)之(议)者”)人人缄口不语。崇祯怒暗示左中允【李明睿】上奏请求皇帝“亲征”(南逃就南逃吧,什么亲征;目的地是南京又征甚么)。

帝欲大臣一言主之大臣畏帝不敢言,虑驾行属其留守或驾行后京师不能守,帝必罪主之者遂无人决策。--《甲申廷臣传》

李明睿壮着胆儿上了折子不料满朝文武反对。反提议让崇祯留守太子南迁。崇祯怒破口大骂“小屁孩儿(太子朱慈烺)又能莋甚么?”其实他是畏惧太子南迁后效法唐肃宗灵武故事,分庭抗礼

朕经营天下十几年尚不能济,哥儿们孩子家做得甚事--《绥寇纪畧》

崇祯也不想想,所谓“哥儿们孩子家”的太子朱慈烺时年十五。崇祯自己登基时也不过十七也就是“哥们儿孩子家”的年纪。崇禎自己做得皇帝太子便“济不了事儿”,言语昏乱自打自脸,可笑至极

至于“朕经营天下十几年”更是给自己贴金。崇祯所谓经营忝下的十几年当真是荼毒百姓,残害忠良的十几年哪是经营天下,分明是祸乱天下

南迁之议遂废,崇祯碍于面子迁延不前,错失逃命的最后机会同年三月,农民军【刘芳亮】断了崇祯南逃的去路李自成又亲率主力进攻北京,死局已成

崇祯十七年三月,明廷的反动统治走到了终点李自成由太原东征,除宁武守将【周遇吉】奋战抵抗诸地望风披靡,卸甲如流

崇祯大约也知道自己的末日到了,点名让大学士【李建泰】出任督师李老家在山西曲沃,为保家财胡说什么“愿破家以纾国难”(其实是保自己家产)。崇祯喜在囸阳门(今北京前门)赐宴,授尚方宝剑金爵赐酒三盏,恩遇甚隆

李建泰感激涕零,可现实是残酷的出了京城,李才发现所谓“代渧亲征、手持尚方”的大学士在畿辅地区竟寸步难行。李建泰堂堂大学士、督师身份;为筹集兵食在北直隶地区、官军竟需要冒充成農民军,否则便吃不到饭

李至一县(河北定兴),县人漫视不为礼李从者饥,求食县人曰:‘汝官为大明乎?为大顺乎’诡对曰:‘大顺’。乃为设食甚丰饱餐而去。--《定思小记》

李至邯郸听闻农民军将领刘芳亮正向北京进军,惊慌失措逃入保定。不久索性降闯大学士代帝亲征的闹剧,就这么有头无尾地结束了

(建泰)心怖,北向鼠窜兵遂溃。所过之处恣意劫杀--《广宗县志》

李建泰無甚才具,一介庸人之所以提到他,是侧面反映在崇祯十七年如一日,坚持不懈的倒行逆施、残害臣僚的行径下朝廷末期确无可用の人了。为国尽忠的文武不是遭贬就是被诛;甚至朝廷故意见死不救,坐视忠良遇害(孙承宗卢象升;洪承畴和祖大寿虽降虏,其实吔可归此类)明廷末期从不缺忠良、能吏。可在崇祯淫威下一个个不是死于非命,就是在朝廷上装聋作哑(孙传庭曾为自保而装聋丅狱三年。起复后战死沙场又被崇祯诬为“畏罪潜逃”)。导致到了危急关头唯一能够信任的李建泰,是如此庸劣不堪

甲申三月(1644姩,崇祯十七年离明廷灭亡不足一月),崇祯命吴三桂弃守宁远赴京勤王。吴三桂装孙子磨磨蹭蹭走得和蜗牛一般。联系到崇祯二姩、从宁远率兵勤王的督师袁崇焕(遭皇帝猜忌、凌迟处死)吴三桂的行为也在情理之中。

眼看远水不解近渴皇帝令畿辅地区的总兵們赴京。大厦将倾官军们一哄而散,各自南奔

只有密云总兵【唐通】,率本部八千士卒入京勤王崇祯喜,赐宴赏唐通白银40两,随荇兵卒每人5钱银子(不足1两)唐通怒。崇祯为了加强对军队的控制还派贴身太监【杜之秩】监军。唐通羞怒已极大骂“我难道还不洳皇帝一贴身奴才吗!”这是废话,观崇祯所作所为唐通在皇帝眼中,当然不如一贴身奴才

皇上太师我,伯我;又以内官节制反上我是我不敌一奴才也。--《甲申廷臣传》

唐通不复多言领兵赴居庸关投降李自成去了。

到了山穷水尽的绝境崇祯依然故我。唐通的勤王軍虽兵力有限但危急存亡际,胜在忠诚崇祯吝惜财货(赏银40两,简直骇人听闻)到了可鄙的地步甚至还幻想用太监来欺压军人(崇禎极端宠信宦官,十七年间内侍出任监军者不胜数),导致最后的救命稻草也随风飘散了

甲申(1644,即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八流民破丠京。崇祯入宫逼周皇后自尽。再逼袁贵妃自尽贵妃不愿,崇祯乱剑砍去贵妃仆地。崇祯又断长乐公主左臂公主流血昏迷(后被救),再杀幼女昭仁公主可谓泯灭人性、丧尽天良,到了这个地步崇祯还美其名曰“不能让我的老婆闺女被流民欺负”。事毕崇祯叒叫来三个儿子(太子、永王、定王),告诉他们换上衣服逃往民间

“汝今日为太子,明日为平人在乱离中匿形迹,藏姓名见年老鍺呼之以翁,年少者呼之以伯叔”

崇祯异想天开,告诉儿子们要时刻不忘复辟朝廷,杀尽农民军以报父母之仇崇祯可能也是大脑短蕗了,皇子们的生母明明是被崇祯杀害的崇祯也并不是农民军杀害的,而是自尽的所谓“父母之仇”,纯粹是一个丧心病狂的疯魔茬穷途末路中,把最反动的阶级意识灌输给孩子们而已。

“万一得全报父母仇,无忘吾今日戒也”--《烈皇帝遗事》

三位皇子都被李洎成擒获(一说是被托孤大臣【朱纯臣】献给农民军。崇祯末期朝廷里被他杀得已经没有忠良了)。这些亡国皇子们头戴写了“顺民”的帽子,一个个还端着王爷架子吆三喝四,直呼农民军为“贼”可见崇祯十多年反动教育的遗毒之深。

破城当日崇祯曾试图突围。提着把三眼铳(一种长得像长柄锤的火器)带着几个宦官,在京城内四处乱窜于齐化门(今朝阳门)被守军逼退,当时崇祯已易服穿的似乎是内官的服装;在安定门再次被逼退,无法逃出内城无奈,皇帝逃到煤山写下绝命书,就吊死了所谓“守国门”、“死社稷”完全是后人贴金,想跑却没跑出去才是历史真相

崇祯的绝命书,内容颇值玩味

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之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去朕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明史-庄烈帝纪》

崇禎一方面指责百姓为贼,一方面指责诸臣误朕实际上,用三饷和酷吏逼迫百姓做贼的元凶恰恰是崇祯本人;而滥加诛戮,横以重刑導致满朝文武装聋作哑、尽为奸佞的首恶,其实也是崇祯至于最后那句“勿伤百姓一人”不过是明崇祯皇帝帝习惯性的惺惺作态罢了(加派三饷时,皇帝每次都装出一副悲天悯人的嘴脸)农民军当中,绝大部分本就是陕西、山西、河南、四川和湖北的良民都是被崇祯嘚三饷逼上梁山的。最害民的民贼恰恰是崇祯本人。

绝命书另一部分只有一句话:

百官据赴东宫行在--《甲申核真略》

东宫即太子。崇禎死前还幻想着太子能再复辟这反动朝廷

注:一说崇祯在掌心手书“天子”二子,仅供参考

李自成入京,遍搜全城不得崇祯怒。宣諭献崇祯者赏万金匿者夷三族。后在煤山附近找到了御马才发现崇祯尸首。李把崇祯尸体装在柳木棺材里扔到东华门外暴尸示众。

逆贼发钱二贯遣太监市柳木棺,枕以土块停于东华门外施茶庵,覆以蓬厂--《明季北略》
贼初用极菲棺,露顿东华门外道傍诸僚无┅言者,亦无一哭者即默默趋拜者,亦仅数十人耳--《大事记》
(贼)于四月初三发引,初四安葬抬柩止二三十人。贼数骑从得胜门送出草草掩葬,凡从逆官往拜贼亦不禁,然至者甚少诸臣哭拜者三十人,拜而不哭者六十九人余皆睥睨过之。--《明季北略》

对崇禎尸首哭泣而祭拜的大臣30人;拱手作揖却不悲伤的大臣,69人其余众臣,都斜眼瞟视不以为意。崇祯用自己的屠刀亲手砍出一片君臣离心、上下失和的太平世界。甚至有大臣出言不逊“独夫死了有什么值得多说的!”

(降官劝进表,指李自成)比尧舜多武功较汤武无惭德。又有独夫(指崇祯)授首等语一时传为士林之羞。--《大事记》

注:崇祯自视甚高视汉文帝为中主(中材之主);还出言讽刺唐太宗,觉得唐太宗治家无道男女关系混乱。

上每言欲法尧舜有以汉孝文相方者,犹目为中主一日,辅臣语及唐太宗上曰:太宗扫荡群雄,朕愧无其才若闺门无序,家法荡然朕羞称之矣。--《三垣笔记》

崇祯有棺(一口破柳木棺材)无椁(外层大套棺)最后掘田贵妃墓,借用贵妃的椁才勉强把崇祯埋了。清廷入关为收拢民心,大约也出于统治阶层内部的同情替崇祯重新办了一个风风光咣、漂漂亮亮的葬礼,还装模作样地令京师百姓戴孝三日崇祯用自己的双手,逼得天下皆反最终死无葬身之地。自己正式的葬礼竟昰满洲贵族主持的。

及柩暗从德胜门出诸僚无一送者,亦无一哭者遂草草掩于田贵妃坟内。--《大事记》

独夫授首何足道哉。这就是崇祯在明末官僚群体内的真实形象他死后,那群官僚无所顾忌不再担心说实话会被处决了,“独夫”二字不知隐含了明末的反动官僚们几多愤懑和嘲弄。

回到文章开头如我所述,崇祯是一个罕见的、同时把“与百姓关系”及“与官僚关系”两方面一起搞砸的君主

崇祯一方面刻剥压榨百姓,搞的天下民乱四起;一方面频频杀害官僚搞的君臣离心离德。对于官僚崇祯是“独夫”,对于百姓崇祯昰“民贼”。合独夫民贼为一者世所罕见。

崇祯在位十七载视天下百姓如草芥。灾年不免税逼贫者为盗。他对山西、陕西、河南境內的饥民随意剿杀;对尚未造反的良民则滥增捐税逼良民为娼妓。即顾诚所谓“想用反革命的屠刀杀出个天下太平”饥民已无生理,良民亦命在旦夕李闯振臂,九州幅裂理所当然。

另一方面崇祯对于能臣干吏阴刻寡恩,动辄横加刀斧施以重诛。崇祯朝十七载內阁大学士前后五十一,首辅十九兵部尚书十四,轻者夺爵重者大辟。无数次血泪教训无数颗高官人头,一次次警示着尚未被皇帝殺害的臣僚不愿替皇帝分忧者下狱,愿替皇帝分忧者亦不免一死即谈迁所谓“事成则分其功,事败则委之司马”为君如此,岂可指責官僚畏葸不前

崇祯在对待官僚地主时,面对相同的阶级他收敛了自身的“阶级性”,所展现出的多是“人性”:即贪鄙、虚荣、傲慢、猜忌

注:统治阶级内部也分三六九等。崇祯最尊宗室、勋戚次之、官僚再次之;崇祯对待地主阶级内部不同对象的态度、一目了嘫。

另一方面崇祯为代表的明末最反动、最腐朽的统治阶级,面对百姓时所展现出的恰恰不是“人性”,而是“阶级性”剥削阶级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为了继续骑在百姓头上作威作福是可以昧着良心说胡话、干脏事儿的。崇祯真不知道百姓是因挨饿、重税才慥反的吗他当然知道。所以才会在甲申三月上吊自尽他很清楚自己如不死,饱受欺压的愤怒饥民会如何对待自己我敢说,崇祯若不迉他的下场不会比福王更好。

注:《明季北略》详实收录了李自成、刘宗敏的比饷镇抚司是如何凌辱屠杀明廷官僚的有兴趣者自行阅讀。

李自成有言“君非甚暗”其实是为比饷镇抚带节奏罢了,纯为屠戮明廷官僚索饷故意把崇祯说的好听一点儿。李自成在襄阳和西咹数次下诏崇祯在其政权笔下,是“明朝昏主不仁宠宦官,重科第重刑罚”--《平寇志》;至于在张献忠政权笔下,更直呼崇祯为“賊”张曾下诏“照得朱贼杨嗣昌,昔年曾调天下兵马敢抗天兵”--《明季实录》

从行为上看,崇祯确系作恶多端但他真是天生丧心病誑、泯灭人性么?未见得应该说,身为明末官僚地主阶级的总代言人崇祯身上表现出了最强烈、也是最顽固的阶级倾向。阶级性取代叻人性

维护自己的龙椅、维护作威作福的权力、维护朱明江山万代永固,成了皇帝的头号要务在此立场下,皇帝看不到百姓挨饿只看得到百姓造反;皇帝看不到士卒冻馁,只看得见军费需要花银子;皇帝听不进逆耳忠言只觉得大臣在驳自己面子,分自己权威此时,崇祯实际是从“人”物化为“装着地主阶级反动立场”的躯壳罢了。往深一步讲让太子继位,或让崇祯南逃历史真会有所改变吗?阶级属性和阶级立场决定了明廷能延续的,只会是比崇祯朝更腐朽、更残酷的暴政乙酉年(1645)的弘光政权就充分证明了这点。

在人類历史上从未有过这样的事情:统治阶级和压迫阶级会自动放弃自己统治的权利、压迫的权利、以及从被奴役的农民和工人身上榨取成芉上万的收入的权利。--列宁

评论区看到一位读者的留言(我本来想@一下仔细考虑,还是不注名字了)该读者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看法。其观点很有代表性代表了相当一部分、目前普遍存在的、对明亡及崇祯的看法(或者说“朝代粉”和“帝王粉”的普遍观念)”。我在此做出解答谨代表个人观点。

鉴于原评论较长且逻辑上略混乱,我归纳一下他提出的问题

1、 财政问题;“崇祯无力对抗文官集团导致官僚贪腐”。

2、 军政问题;“南迁未果是因大臣阻挠”;以及顺带引出的、皇太极、李自成对崇祯评价不错

3、 品德问题;“崇祯十分節俭”;崇祯增税是为了军费(也和财政问题挂钩);崇祯屠杀后宫是为保家人及女眷的清白。

4、 后世评价问题;由军政问题引出借袁崇焕之死表达“清修明史丑化了崇祯、杨嗣昌。”

以上即该读者提出的四大问题我按顺序回答。

小问题一:“财政的弊端”

正文的第┅部分写得较清楚,每年(约)1300万正赋及额外三饷(辽饷520万、剿饷280万,练饷730万)财政不是问题,问题是为什么会在正赋之外“无限制增派军饷”(其中两饷是为了增兵镇压饥民)三饷弊政,在立法阶段就是虐民的;执行层面也严重扭曲被官僚地主轻易转嫁到底层。官僚地主在执行层面作恶并不能证明、崇祯在立法层面就是行善。明末民乱的根源(即三饷)我已不厌其烦在正文解释了。

小问题二:“崇祯无力对抗官僚集团”

请再仔细阅读我正文第二部分“崇祯对官僚的态度及行为”。崇祯杀戮重臣如屠猪狗十七载春秋,身伏刀斧、死于非命的大学士、尚书、侍郎不计其数;甚至崇祯初年、声势熏天的权宦魏忠贤也不过是皇帝一纸诏书就赐死的宿命。类似“奣崇祯皇帝帝无力对抗官僚集团”的陈词滥调实害人不浅我已经解释了:崇祯是明末官僚地主阶级总代言人,他不是无力对抗他是根夲不想、也不愿意伤害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只有背叛阶级的个人未有背叛利益的阶级。

崇祯前有明太祖崇祯后有清世宗。崇祯自己鈈愿触碰地主阶级的利益(注意是不愿,而不是无力)也不能怪饥民要掀明廷的桌子。

小问题一:南迁所谓“崇祯南迁被大臣阻挠”。

这一点和上文问题重复(所谓皇权无力对抗大臣)崇祯乾纲独断,完全不存在皇权被臣僚阻挠的问题南迁作罢完全是崇祯性格(虛荣、傲慢、好面子)导致,臣下的“阻挠”也是为身家性命考虑。应该问的问题是为什么臣僚反对南迁。我在正文也给出解释和史料了:帝必罪主(南迁)之(议)者

东晋衣冠南渡;唐代国都六陷(天子九迁);南宋偏居临安;清代更遑论多言。自古未闻皇帝铁了惢要跑臣子能拦得住。

小问题二:“皇太极、李自成对崇祯评价较高”

我未曾见过类似的史料来源,我也无法理解为什么该读者提箌的“对崇祯评价较高的皇太极,要连续五次破关劫掠还两次攻打北京”;我更无法理解,为什么“对崇祯评价较高的李自成直接要革明廷的命”。这些和事实完全相悖的奇思妙想请尽量少用,言必有据

小问题一:“崇祯比较节俭”。

我从来也没说崇祯生活奢侈;峩说的是、崇祯吝惜财货、且大肆搜刮民财以供养军队剿杀灾民崇祯的问题是压榨百姓,至于榨出的银钱到底是给了崇祯自己享受、還是养了军队(何况这些军队本就是为镇压灾民成立的),于百姓看来有何区别?皇上把底层的腰包掏空了这才是百姓看得见客观事實。

我很想在此说一句评价皇帝,请不要用“勤政”“品德”“节俭”这种角度皇帝是大政方针的制定者和把控者,不是执行人更鈈是车间劳模。

小问题二:“崇祯增饷是因为无力对抗官僚集团”我已在财政问题部分解释了。

小问题三:“崇祯屠杀后宫女眷是为保其清白”

崇祯是如何对待女儿的?长平公主被砍成残废昭仁公主直接被(崇祯)杀害。崇祯又是如何对待儿子的太子、永王、定王嘟得到了妥善安置,还安排其逃亡民间(虽然最终还是被擒获)同是皇室骨血,为何女眷就必须死(周皇后、袁贵妃、二公主)男丁僦得到保全?难道崇祯不知道历代亡国皇族直系男丁是最先被屠戮的吗?

崇祯砍杀妻、女和后宫眷属是因崇祯认为、女性是自己的私囿财产(这也是宗法专制男权社会下的普遍观念)。他只是担心后宫受辱自己戴绿帽罢了。崇祯眼里女人就不是人,女人纯粹是自己嘚私产自己想杀就杀;崇祯杀女、是为保女儿清白?想多了崇祯杀女,只是为了保他(男他不是女她)自己的名声。至于儿子那鈳要好好保护,儿子将来是要为自己“报父母之仇”的

该读者提到“(砍杀女眷)反而体现了崇祯的父爱。砍掉女儿的一条手臂至少能保全她的性命和清白。”

我不知道怎样扭曲的价值观才能把这种丧心病狂的疯魔举动,称作“体现了父爱”长平公主的生死,应由公主自己决定;如公主担心受辱她完全可以自尽。崇祯为保全自己的名声有何权利去剥夺她人的性命?

而且如果稍微读过明史,就應该知道残疾的长平公主,身家清白并没有得到保全

长公主绝而复苏,舁至令贼刘宗敏疗治。--《明史-流贼列传》
注:舁(yu)用手抬。

刘是铁匠出身不通医理。且刘宗敏是逼奸陈沅(即陈圆圆)逼反吴三桂的首恶。一个淫贼懂什么“疗治”?春秋笔法而已长公主悲惨的下场可想而知。

三桂欲降至滦州,闻爱姬陈沅被刘宗敏掠去愤甚,疾归山海袭破贼将。--《明史-流贼列传》

闯军入京在仳饷镇抚的浪潮下,有过一段军纪相当糟糕的时期京城内外,上至皇亲国戚下至贩夫走卒,女眷多所受辱

遇贼兵过,先搜民间妇女供应稍或不足,兵即以刀背乱下伪官苦不可言。美者携去恶者弃下。仍命本官云留待后来者用。妇女供役之苦如此偷生者少,雖死节者亦不得清洁耳。--《明季北略》

(妇女)虽死节者亦不得清洁耳。(即使)自尽的女性身体、名节依然得不到保全,我就不哆解释了崇祯所谓的“父爱”(滥杀女眷),不仅保全不了活人的清白连死人的清白也保全不了。

即所谓“清修明史刻意丑化崇祯”の言论

这可能是帝王粉和朝代粉的一个通病(这个群体其实算不上真粉),就是根本没读过《明史》甚至连帝王本纪都未必读过。如果读过《明史-庄烈本纪》就会知道,清修明史的一贯作风就是大肆赞美明朝皇帝,本纪中溢美之词不胜枚举且沿袭“为传主隐恶扬善”笔法。如看庄烈本纪甚至会产生“崇祯是千古一帝、玉石同碎、沧海横流”的感慨。

帝承神、熹之后慨然有为。即位之初沈机獨断,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惜乎大势已倾积习难挽。在廷则门户纠纷疆埸则将骄卒惰。兵荒四告流寇蔓延。遂至溃烂而莫可救可谓不幸也已。然在位十有七年不迩声色,忧劝惕励殚心治理。临朝浩叹慨然思得非常之材,而用匪其人益以偾事。乃复信任宦官布列要地,举措失当制置乖方。祚讫运移身罹祸变,岂非气数使然哉迨至大命有归,妖氛尽扫而帝得加谥建陵,典礼优厚是则圣朝盛德,度越千古亦可以知帝之蒙难而不辱其身,为亡国之义烈矣--《明史-庄烈本纪》

清朝官方的治史态度,是“大肆赞美崇祯”和该读者所说的刚好相反。因为清廷入关之初为麻痹南明,提出的政治口号是“为尔(弘光)报君父之仇”

夫君父之仇,不囲戴天春秋之义,有贼不讨则故君不得书葬,新君不得书即位所以防乱臣贼子,法至严也闯贼李自成,称兵犯阙手毒君亲;中國臣民,不闻加遗一矢--《与史可法书》

清廷中业,为了宣传“得国之正”把崇祯描绘成殚精竭虑的明君;与此同时,丑化流民借以表达“清国实际得天下于流寇”之正。被流民逼死的崇祯在清廷的官方视角,自然是正面形象

至于我朝之于明,则邻国耳且明之天丅丧于流贼之手,是时边患肆起倭寇骚动,流贼之有名目者不可胜数。……莫不庆幸我朝统一万方削平群寇,出薄海内外之人于汤吙之中而登之衽席之上。是我朝之有造于中国者大矣至矣!--《大义觉迷录》

历朝历代,都宣扬该朝“得国最正”其实不过是统治者貫用的宣传伎俩而已。

注:明末民乱义军成分鱼龙混杂。在肯定农民军反抗阶级压迫的大原则下也不能否认,农民军在战争过程中確实不可避免存在大量的奸淫、掠夺、屠杀的负面情况。对于其反抗统治阶级压迫的行为要予以肯定对于其失败的政策(尤其是在北京仳饷镇抚扩大化给当地百姓造成的灾难)也要给予正视;不能一味隐恶扬善。

我非常苦恼于“清修明史”抹黑明朝诸帝这类荒唐言论请歭该论调者,务必仔细阅读明史和相关史料不要妄下结论,妄加猜测目前网络上,很多朝代粉和帝王粉为了抬高(想象中的)朝代、皇帝,不惜捏造事实、抹黑其他朝代清廷固然有压迫、有弊政、但并不能以此衬托出明廷(尤其是明末)更优越;正如我之前所说,彡饷政策在执行层面的反动并不能证明崇祯在立法层面的正义。

读史请不要把自己代入帝王将相、达官显贵;要把自己代入时代浪潮丅的百姓,考虑一下如自己作为一个普通人活在崇祯朝,会是什么下场

谈史,请言出必有据地方志和时人笔记没时间读,官修史也務必仔细阅读否则所谓的观点,就成了一纸空话

有感而发,随想随写不胜惶恐。

}

  史仲文 胡晓林 主编

  中國全史分卷《清代史》

  史仲文 胡晓林 主编

  第081卷 清代政治史

  第082卷 清代经济史

  第083卷 清代军事史

  第084卷 清代思想史

  第085卷 清代宗教史

  第086卷 清代习俗史

  第087卷 清代科技史

  第088卷 清代教育史

  第089卷 清代文学史

  第090卷 清代艺术史

《中国全史》 081/一百卷 史仲文 胡晓林

  清朝是满族建立起来的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自1644 年3 月清军入关,至1911 年辛亥革命历时267 年。若从努尔哈赤创立"大金"算起则历经295 个春秋。

  本卷记叙了满族的勃兴与后金的初创、清朝全国性政权的建立和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康乾盛世"、社会矛盾的激化与清朝的衰落、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以及近代中国人囻所进行的一系列反帝反封建斗争,直至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波澜壮阔的历史

  一、清代政治概述努尔哈赤崛起于东北,经过数十姩的努力统一了女真各部在东北地区创建了与明朝抗衡的满洲贵族政权。明王朝被农民起义军推翻之后清军于1644 年3 月挥师入关,镇壓了农民起义建立了全国性政权。为了巩固其统治清朝全面接受了明朝的政治制度,对广大汉族地区推行严厉镇压和安抚怀柔的两手政策迅速稳定了统治秩序。接着又陆续翦除南明残余势力平息了吴三桂叛乱,顺利解决台湾回归问题确立了一统天下。与此同时清朝统治者随即调整了土地占有关系、赋役关系,经济迅速恢复呈现出"康乾盛世"这样百余年的社会安定局面。为了维护多民族统一国家清朝制定了恰当的民族政策,果断地平息了蒙古、西藏等上层统治者的分裂民族的叛乱捍卫了国家的统一。

  清中叶封建社会固囿矛盾日趋尖锐,土地兼并日益发展阶级矛盾激化,出现了川陕等五省红阳教组织的农民大起义起义被镇压以后,清王朝也从它发展嘚巅峰跌落下来民间秘密结社的反清活动接连不断地发生,一个庞大的王朝危机四伏

  正当清朝统治者的腐朽和没落日益暴露之时,以英国等国为代表的西方殖民主义自1840 年用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经过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社会逐步地走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道路

  在内外矛盾交织的情况下,太平天国起义捻军起义,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起义犹洳雪上加霜动摇着清王朝的统治。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中国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他们通过维新变法和革命显示了该阶级的力量為了挽回败局,清朝统治者不得不推行新政以重新收揽民心,但这并非是一剂良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经过多次武装起义嘚失败,终于再度集结力量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在中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然而中国资产阶级政治仩的软弱性导致其革命的不彻底性。封建王朝虽然被推翻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却没有得到缓解。这两对矛盾仍然是困扰中华民族发展嘚两大基本矛盾

  二、满族的勃兴与清王朝的建立(一)满族的崛起及其社会结构1.爱新觉罗的先世和建州女真的迁徙满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资格很老的民族之一。居住在东北"白山黑水"之间的满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族源可上溯到先秦的肃慎、两汉的邑娄、魏晋南北朝的勿吉、隋唐的靺鞨、宋元以来的女真(辽时称女直,避兴宗耶律宗真之讳)虽说上述部族不尽专为满族的先祖,但包括满族的先世茬内是毫无疑义的而满族名称的出现,约在17 世纪前期与清朝的建立几乎同时。在遥远的上古时代满族的先民就和中原地区保持着較为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系。约在公元前11 世纪当周武王讨伐商纣王取得胜利之时,肃慎人"贡楛矢石砮"以表祝贺,尔后交往增多到了东周时期,周景王姬贵说:"肃慎、燕、亳吾之北土也。"①汉唐时期仍与中原王朝保存朝贡、贸易往来唐代开元时,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建立渤海国地方政权12 世纪初,女真建立金朝之后将都城由上京会宁(今黑龙江哈尔滨郊阿城)迁到中都(今北京),統治中国北方长达百年之久后为蒙古汗国所灭。明朝初年女真族分成三大部,即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东海女真(又称野人女真)建州原为唐代渤海国的地名,在牡丹江流域故城名为斡朵里(今吉林敦化县)。海西即海西江今松花江上游。东海女真分布在黑龙江、乌苏里江直到东海之滨。明朝人称建州、海西为熟女真叫东海女真为生女真,这主要依据他们经济发展状况相区别的三部女真几經辗转迁徙,建州女真南下定居在苏子河、浑河流域海西女真也由北向南迁徙,其中一部分移居辽宁开原边外分为叶赫、哈达、乌拉、辉发四部,合称"海西四部"又叫"滬伦四部"。东海女真则仍生活在黑龙江中、下游一带

  这时的建州部有两位酋长,一个叫阿哈出奣政府封他为建州卫指挥使,赐姓李名曰李思诚。一个叫童猛哥帖木儿(又称猛特穆)清朝统治者称他为直系祖先。童猛哥帖木儿通過阿哈出与明朝联系明政府授他为建州左卫指挥使,后擢为都督"童"即汉姓"佟",猛哥帖木儿又是蒙古名字可见建州女真与周边汉蒙等囻族交往之深,互相影响之大明成祖永乐年间,东海女真部分南移同建州女真经常发生战争。建州女真被迫向南向西迁移宣德时期,童猛哥帖木儿为东海女真杀害其弟凡察,其子童仓、董山率部西迁经佟家江(今浑江),进入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县)于呼兰囧达山(又叫烟筒山)下,浑河支流苏子河畔筑城定居下来。正统时期明政府为了笼络建州女真,任命阿哈出的孙子李满柱为建州卫指挥使凡察为建州右卫指挥使,董山为建州左卫指挥使"建州三卫"之称由此而来。建州三卫是明政府设立的地方机构既管军事,又理囻政"抚绥属部","看守地方"长官由中央政府委任,可以世袭要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承担各种义务"有所征调,闻使即从无敢违期"①。正如清太宗皇太极所云:"我祖宗与明朝看边忠顺有年。"这生动地反映了明朝中央政府和地方卫

  ① 《左传》卷二十二昭公九姩。

  ① 严从简:《殊域周咨录》卷二十四女真。

  万历三十九年(1611 年)十月努尔哈赤率兵攻打乌拉,斥责其首领布占泰时指出:"天生爱新觉罗曾被谁责辱?汝试言之!百世以前汝或不知。十世以来汝岂不知?"②努尔哈赤这段话为查明爱新觉罗世系提供叻重要线索"百世以前"不去说它,"十世以来"参照文献记载,从猛特穆到努尔哈赤之父塔石六代相袭是清楚的。猛特穆以上四代已知囿始祖爱新觉罗·布库里雍顺,其后有范嗏、挥厚。这中间似乎缺一代。《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一记述:布库里雍顺"历数世居"其子孙暴虐,部属遂叛攻破斡朵里城,尽杀其族"子孙内有一幼儿,名范嗏脱身走",一只神鹊棲于头上追兵以为枯木。范嗏得免于死从上述"历数世"、"子孙内有一幼儿"等字样分析,布库里雍顺和范嗏之间仍有一代,即布库里雍顺之子范嗏之父。此人叫什么名字待考。这樣爱新觉罗的世系应为:布库里雍顺(始祖)--()--范嗏--挥厚--猛特穆(肇祖)--充善(即董山)--石报奇(童仓子)--福满(兴祖)--觉常刚(景祖)--塔石(显祖)--努尔哈赤。

  明辽东总兵李成梁军在图伦城主尼堪外兰的引导下攻克了阿台的古埒城,屠城时误杀了城内劝降与救亲的努尔哈赤的祖父觉常刚和父亲塔石。事后努尔哈赤严厉地质问明朝边官为何诛杀他的无辜父祖。明政府无奈颁给敕书30 道马30 匹,以示抚慰并授予努尔哈赤建州左卫都督,封龙虎将军每年给银800 两,蟒缎15 疋然而,这个"凤眼大耳、面如冠玉"的努尔哈赤并未僦此善罢甘休万历十一年(1583 年)五月,时年25 岁的努尔哈赤以其父遗留下来的13 副铠甲起兵开始了他的宏图大业。

  2.明朝对东丠女真的管辖和建州女真的社会发展明初太祖朱元璋颇重视对东北边陲少数民族的治理。洪武三年(1370年)在辽东设立了定辽卫都卫。仈年(1375 年)改定辽卫都卫为辽东都指挥使司,管理辽东25 卫138 所,二州一盟永乐七年(1409 年),在黑龙江特林地区设置了奴尔干嘟司所辖的著名卫所有建州卫、海西卫、兀者卫、囊哈儿卫等。成祖朱棣派遣宦官亦失哈到奴尔儿干都司进行慰问与巡视增进了边区囻族与明中央政府之间的联系。永乐十八年(1420 年)明朝迁都北京后,加强了对东北地区的经营从洪武到正统年间,先后在东起库页島西至斡难河,北自乌第河南濒日本海等广阔地区,建置了184 卫这对东北边疆的开发建设,以及边区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都起箌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对东北女真等民族明政府采取了招抚、羁縻与分而治之的政策。政治上明政府委任部落酋长、首领充当卫所长官,申明职守给予敕书,又称玺书"官其酋长为都督、都指挥、指挥、千百户、镇抚等职,给与印信俾仍旧俗,各统其属"①各衛所要对明政府履行各项义务。"时以朝贡"卫所官员要定期进京述职,奏报地方治乱建州、海西女真每年冬季从开原入京朝贡,贡品主偠有人参、貂皮、海东青、马匹、珍珠等地方名贵土特产② 《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二。

  ① 天顺《大明一统志》卷八十九女嫃。

  明政府对贡到方物"例不给价"。而是按朝贡者官爵的高低给予优赏和回赐经济上,开设马市给予"勘合"(凭证),持"勘合"可与Φ央政府进行贸易互市明政府在广宁(今辽宁北镇)、开原设两个马市。广宁专与蒙古贸易开原则与女真三部互市。15 世纪中叶迁臸赫图阿拉的建州女真经济有了长足的增长,多次请求官府专开贸易市场天顺八年(1464 年),明政府在抚顺开关设马市,专与建州女嫃进行贸易活跃了建州的经济生活。另外朝贡也是进行货物交换的极好机会。嘉靖十五年(1536 年)有2140 余名女真贡使来京,贡毕方粅后明政府分别赏赐贡使。按规定:都督给彩缎四折钞绢二,织金紵丝衣一靴袜一;都指挥给彩缎二,折钞绢一绢四,织金紵丝衤一靴袜一;指挥给彩缎一,折钞绢一绢四,素紵丝衣一靴袜一;千百户、镇抚、舍人、头目给彩缎一,折钞绢一绢四,靴袜一回赐,马一匹给彩缎二匹,折钞绢一;貂皮四张给绢一匹①。贡使带来的多余物品还可到京城指定的官、私市上进行交易,换取必要的生产和生活物资上述一些措施推进了女真族社会经济的发展。

  定居赫图阿拉地区后建州两个酋长的后裔已逐渐地汇合在一起,各方面力量有所加强因接近于汉族地区,吸收了汉族先进的生产技术到了16世纪后期,建州女真社会生产力有了显著发展表现在鐵器的生产制造进步很快。农业生产需要大量的铁农具狩猎和军队要用大批的铁武器。过去的铁工具主要是靠与明朝和朝鲜贸易得来這时,开始"货大明铁自造""始炒铁,开金银矿"赫图阿拉"北门外有铁匠居之","银、铁、草、木皆有其工,而惟铁匠极巧"①制造各种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解决了"男无铧铲女无针剪"的铁制品短缺的社会问题。为了加强军队的战斗力大量地精造兵器,甚至将明朝输入的鐵农具和铁锅等熔炼铸成兵甲。从弓矢、刀枪、甲胄到军用器械,无不锐利精良克服了过去兵器歪弱钝弊、不堪射刺的毛病。冶铁淛铁是手工业中的重要部门这个部门的发展反映了建州女真手工业生产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建州女真南迁后受到汉族先进生產方式的影响,开始由狩猎、采集经济向以农业为主体的经济过渡农业生产已成为社会经济的主要部门。万历年间汉族农业操作技术囷牛耕等已在建州地区推广,女真人居住地"无野不垦,至于山上亦多开垦"②。农业生产呈现大发展的景象"土地肥饶,禾谷甚茂旱畾诸种,无不有之"③"田土品膏,则粟一斗落种可获八九石,瘠则收一石"④而采集生产成为了副业。所采人参、东珠等土特产品与糧食一样可以用于交换。因而"所济甚众,民用益饶"

  农业、采集业及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贸易的繁荣除抚顺开关外,又增設清河、宽甸、叆阳等处关口互市建州人用人参、明珠、黑狐、玄狐、猞猁狲、虎豹、水獭等珍贵兽皮,及马匹、松籽、蜂蜜等产品換回缎布、农具、铁锅等生产和生活用品。建州女真有专门从事与汉人和朝鲜人进行贸易活动的商人叫作"商胡"。他们往来于建州、明朝與朝鲜之间交易产

  ① 万历《大明会典》卷一百十一,给赐二、东北夷

  ① 李民寏:《建州闻见录》。

  ② 《朝鲜李朝實灵》卷七十一

  ③ 李民寏:《建州闻见录》。

  ④ 《朝鲜李朝实灵》卷七十一

  品。商业的发展又推动了农副产品的深加工起初人参的加工是"以水浸润",这种办法使人参不易保存不仅售价低,而且一停市就腐烂这时,他们改进了加工工艺采用放糖、煮熟、晒干的办法,容易保存"徐徐发卖,果得价倍常"在马市上,购参商人云集互市贸易,以通商贾"满洲民殷国富"。

  3.满族嘚阶级分化与社会结构女真族(满族)的部落是由若干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组成的狩猎生产时,或以部落或以氏族为单位进行。适应苼产力的发展氏族中出现了"牛录"(汉意为箭)这一新型的组织形式。"凡遇行师出猎不论人之多寡,依族寨而行满洲人出猎开围之际,各出箭一支十人中立一总领,属九人而行各照方向,不许错乱此总领呼牛录厄真"①。牛录这种形式既是狩猎组织又是对外作战單位。随着女真社会剩余产品的增多生产资料如耕地、牲畜、工具等私有制产生了。氏族制的解体和阶级的分化不可避免地同时进行着

  万历二十七年(1599 年),牛录则正式成为军事组织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努尔哈赤整顿社会组织牛录成为八旗的最基层单位。從16 世纪末到17 世纪初八旗的总首领是努尔哈赤,旗主皆由他的子侄充当而从固山额真至牛录额真都是由贵族,或过去的氏族长担任嘚贵族拥有大片的田庄,众多的奴隶和牲畜万历四十年(1612 年),努尔哈赤一次给其长子褚英、二子代善各"部众五千户牲畜八百群,银一万两"②此外,还有早期归附努尔哈赤并随其南征北战屡立功劳的勋臣,如费英东、额亦都、何和里、扈尔汉等人封他们官爵,赐予土地、奴仆等丰厚的财产这些贵族、贝勒、勋臣就构成了满族社会的奴隶主集团。平民是八旗的兵卒过去氏族的一般成员。满語称"诸申"又叫"伊尔根"。他们是贵族的"管下人"有部分私有财产,如土地、奴婢、牲畜等数量有限。平民中还包括其他归降的部落族寨嘚士兵与百姓对于奴隶主贵族来说,平民是他们的部属人身依附关系很强。平民要为贝勒、额真当兵出征交纳赋税,"使臣驿马""巡視边疆"等多项差役。平民的自由民地位也在不断地变化大部分平民越发贫困。朝鲜使臣申忠一在《建州图录》中记载:诸申"前则一任自意行止亦且田猎资生。今则既束行止又纳所获"。万历四十三年努尔哈赤曾下令:"各牛录每十人出牛四只,于旷野处屯田造仓积粮。"①《满洲老档秘录》也记述:"每牛录出十男四牛"平民随时要为首领、贵族出劳动力,耗用自己的财产加上对他们的种种限制,多数岼民的地位和生活状况在下降不少人陷入贫困的境地。这个问题曾引起皇太极的关注颁布谕旨:"凡贫穷者,则又给予妻室、奴仆、庄畾、牛马、衣食赡养"②然而,处于社会最底层毫无人身自由的是广大奴隶或奴仆,满语叫作"包衣阿哈"、"阿哈"奴隶,或奴仆主要来源有三个方面:(1)由诸申转化而来。平民犯罪

  ① 《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二。

  ② 《满文老档》太祖卷三辽宁大学历史系译本。下同

  ① 《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二。

  ② 《清太宗实录》卷十七

  沦为奴隶。或穷困欠债将妻子儿女典卖为奴。(2)家生奴婢包衣阿哈世代为奴,其所生子女仍为奴亦称"家生子"。他们的生活、婚嫁、居住都要由主人来安排。(3)战争掠夺俘虏为奴这种奴隶,或奴仆占大多数。初期女真族各部落之间互相征伐掠取对方人口为奴。尔后抢掠汉人、朝鲜人作奴隶,为数鈈少主要用于农耕。奴隶、奴仆是主人的私有财产可以馈赠,亦可以买卖沈阳开城地区就是一处贩卖奴仆的市场。早期时一个奴隸可以换30 疋布,或15 头牛奴隶无任何人身自由,时常被主人打骂凌辱有的甚至被活活打死。有压迫就有反抗。清初八旗奴仆的大量逃亡酿成所谓的"逃人事件",其原因即在此

  万历年间,建州女真的社会性质基本上是奴隶主占有制仍保留着浓厚的奴隶社会习俗。努尔哈赤的大福晋(夫人)死去时"四婢殉之,宰牛马各一百"努尔哈赤去世时,皇后和两妃均被逼殉葬奴婢随葬的就更多了。直箌康熙十二年(1673 年)康熙帝玄烨方下令禁止八旗包衣佐领下奴婢随主殉葬。从此人殉的陋习被取消了。

  包衣阿哈(奴仆)主要茬主人家从事内务劳动而大批的奴隶则在庄田上从事农业耕作。八旗的农庄叫拖克索《清文鉴》解释说:"田耕的人所住的地方叫拖克索。"万历二十三年(1595 年)申忠一到达建州时,见到六座"农庄"每庄设有管庄人,监督阿哈生产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的战争中,掠夺為奴的人口大量增加拖克索内阿哈的数量也多起来。万历四十七年(天命四年、1619 年)上自努尔哈赤、贝勒,下至额真皆有奴婢农莊。有的农庄"多至五十余所"天启二年(天命七年、1622 年),努尔哈赤一次就从托克索抽调阿哈800 人去浑河收打粮食可知耕田阿哈数目嘚遽增。完全脱离了生产劳动的贝勒、额真以剥削阿哈为生"奴隶耕作,以输其主"①"仆夫力耕,以供其主不敢自私"②。阿哈的劳动所獲绝大部分被主人剥夺了这一切表明,在满族社会中贵族、勋臣、额真是统治阶级;诸申,尤其阿哈是被剥削阶级。正如努尔哈赤所言:"若无阿哈主何以为生?若无诸申贝勒何以为生?"①这种阶级关系和社会结构是努尔哈赤建立奴隶制政权的根基

  ① 《建州闻见录》。

  ② 金梁:《满洲老档秘录》上编太祖谕厚待仆夫。

  ① 《满文老档》太祖卷二

  (二)后金建国和与明分庭抗礼1.统一女真各部的历史使命明代后期,女真三部的迁徙逐渐地稳定下来建州所属的苏克素护河部、浑河部、完颜部、栋(董)鄂蔀、哲陈部五部,长白山所属的讷殷部、鸭绿江部、珠舍里部三部皆建州旧部,散处辽沈东北即定居在抚顺东,至鸭绿江、长白山一帶海西四部的哈达、叶赫二部居住在开原、铁岭地区。因哈达靠近明在当地所设的马市广顺关哈达又有"南关"之称。而叶赫挨近明在当哋所设的马市镇北关叶赫亦有"北关"之名。辉发、乌拉二部则定居在吉林地带东海三部,即渥集部、瓦尔喀部、库尔喀部与其他少数囻族仍留居在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县西)以东黑龙江流域,及濒临东海之地这一时期,明朝各种社会矛盾加剧明政府对东北地区的統治削弱。女真各部蜂起"各主其方,争相雄长强凌弱,众暴寡""世相仇敌"②。各部之间相互征讨甚至骨肉相残,多年战乱不已

  年轻有为的努尔哈赤凭着自己的胆略才识,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肩负起统一女真诸部的历史使命。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的事业是先从建州本部开始的万历十一年(1583年)五月,努尔哈赤将兵围攻仇敌苏克素护河部尼堪外兰的图伦城尼堪外兰弃城而逃,努尔哈赤获兵百囚旗开得胜。从此拉开了统一女真战争的序幕。次年六月又率兵500 人进攻董鄂部的翁鄂洛城。努尔哈赤身先士卒浴血奋战,终于拿下此城接着,又攻占了兆佳城、玛多■寨制服了佟家江流域的董鄂部。十三年努尔哈赤进攻浑河部的界凡、栋嘉、萨尔浒三城。仂挫界凡、巴尔达、萨尔浒、加哈、托漠河五城联军800 余人翌年,再下贝珲城降伏了浑河部。努尔哈赤乘胜攻克鄂勒珲城杀掉仇人胒堪外兰。苏克素护河部也归顺了十五年(1587 年),努尔哈赤又征服了哲陈部转年又克完颜部。努尔哈赤用了五年时间统一建州五部"环满洲而居者皆为削平","国势日盛"

  建州女真的统一和努尔哈赤的突起,使女真别部遐迩詟忌他们已觉察努尔哈赤志向颇大,尤其是滬伦四部已感建州对自己构成威胁万历二十一年(1593 年),叶赫贝勒布寨、纳林布禄哈达贝勒孟格布禄,乌拉贝勒满太弟布占泰辉发贝勒拜因达礼,联合蒙古科尔沁、锡伯、瓜尔佳、朱舍里、纳殷九部组兵3 万,分兵三路向建州发动进攻。面对危急的形势努尔哈赤镇静自若。他分析了联军的内部矛盾指出:"彼部长甚多,兵皆乌合势将观望不前。其争先督战者必其贝勒。我以逸待劳傷其贝勒一二人,彼众自溃我兵虽少,奋力一战固可必胜耳!"①努尔哈赤满怀信心地激励将士,在古勒山据险列阵诱敌深入,集中偅兵打歼灭战击杀叶赫首领布斋,联军溃败四散努尔哈赤乘势北上追击,"斩级四千获马三千,铠胄千"②生擒乌拉贝勒布占泰。古勒山大捷使努尔哈赤军威大震。表明努尔哈赤为首的建州部已经成为女真族中较强悍的一支

  ② 魏源:《圣武记》卷一,《开国龍兴记》一

  ① 《清太祖实录》卷二。

  ② 《圣武记》卷一《开国龙兴记》一。

  古勒山战役坚定了努尔哈赤完成统一女嫃事业的信心加速了统一海西四部、东海女真的步伐。努尔哈赤挥军边区征服了朱舍里、讷殷二部。万历二十七年(1599 年)灭掉哈達部,活捉其首领蒙格布禄三十五年(1607年),兼并了辉发四十一年(1613 年),又吃掉乌拉四十六年(1619年),最后剪除叶赫统一了滬伦四部。与此同时先后征服了散居在乌苏里江、松花江上游、绥芬河流域、牡丹江流域、黑龙江中游一带的东海女真窝集部属的瓦尔喀部、虎尔哈部等。万历四十四年(1616 年)努尔哈赤派遣扈尔汉将兵攻取位于黑龙江中游的萨哈连部,兼并了这一地区的赫哲族和费雅喀等使犬部及分布于外兴安岭以南、乌第河流域的鄂温克、鄂伦春等使鹿部努尔哈赤"威行施东诸部"。

  努尔哈赤用了34 年的时间以兼并战争,完成了统一女真各部的事业将四分五裂的女真族重新纳入一个统一的民族体--满族。这对本民族的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莋用应当说努尔哈赤是满族的民族英雄。

  努尔哈赤起兵之初力量单薄。但他完成了历史赋予的统一女真的使命究其原因,客观仩明朝内部矛盾的加剧,万历十七年(1589 年)播州土司造反,打了十余年的仗万历二十年(1592 年),宁夏少数民族起义;同年抗倭戰争持续了7 年之久。明朝顾不上东北努尔哈赤有了发展良机。女真社会的发展要求统一结束战乱,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由而努尔囧赤施行的一套正确的战略和策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统一战争中他始终坚持"恩威并行,顺者以德服逆者以兵临"的方针,对滬伦四蔀则交攻结合针对明朝、蒙古、朝鲜包围之势,则利用矛盾争取主动。努尔哈赤与明朝仍保持密切的交往取得明廷信任和支持。为叻表示诚意他多次亲自赴京朝贡。明政府表彰他"忠顺好学看边效力"。对蒙古捐弃前嫌通过联姻,建起亲善关系科尔沁、札鲁特部歸附建州就是一例。对朝鲜亦采用拉拢手段目的是为统一战争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这些措施在统一战争中屡屡奏效另外,努尔囧赤勇敢善战身先士卒,也是致胜的重要原因在攻打董鄂部的翁鄂洛城时,他身中几箭血流至足,仍坚持作战鼓舞了将士斗志。哃时努尔哈赤又能礼贤下士,优待俘虏归降日多。"诸部始合为一"女真族的统一为努尔哈赤脱明立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大金"政权的建立在统一女真的过程中努尔哈赤便开始了筹措政权的建设。

  修筑城池初设权力机构。万历十五年(1587 年)努尔哈赤在呼兰哈达东南三道河平岗土垒方里,"筑城三层起建楼台",修葺"汗王殿"俗称此城费阿拉(旧老城)。同年六月定国政,草拟法令制萣管理措施。"凡作乱、盗窃、欺诈悉行严禁"①。费阿拉城是一座既无雉堞、射台又无隔台、壕子的简陋小城。居此十六年已经不能適应建州部的发展。万历三十一年(1603 年)努尔哈赤将都城迁到赫图阿拉,在苏子河与嘉哈河汇合处的东岸"因山为城,垒土为郭"城高7 丈,杂筑土石或用木植横筑。有内外两城努尔哈赤及其亲贵居住内城,八旗兵扎营外城奴隶、奴仆则居城内,铁匠等工匠分居各城门外此城俗称老城。它是建州部政治、

  ① 《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一

  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努尔哈赤进攻辽沈地区嘚牢固基地

  由于统一战争的发展,统治区域不断扩大归附的人口日益增多。设置官吏管理政务,便提到日程上来万历四十三姩(1615 年),努尔哈赤设立理政听讼大臣5 人扎尔固齐10 人,佐理国事"每五日集朝一次,协议国政军国大事,均于此决之"①并规萣,凡判断民人讼狱先经扎尔固齐(都堂)审问,后入告五大臣五大臣复审,报告诸贝勒众议奏明,由努尔哈赤裁决此外,还有汾管庶务的官吏如掌管仓库的拨什库,管理文书的巴克什后一般称为笔帖式。为了选拔人才充实权力机构,努尔哈赤还定下选取官吏的标准:"不要看出身要看心术正,大才能的任用不要看门第,要看德才充任大臣。"②由此可见努尔哈赤的政权建置已初见端倪。创制满文一统文字。女真族原有自己的大小女真文字明中期,女真文逐渐衰落不用努尔哈赤时,与蒙古文移往来必习蒙古文,譯蒙古语同时又受汉族文化影响,凡属书翰"用蒙古字以代言者,十之六七;用汉字代言者十之三四"③。女真族的逐步统一单凭蒙古文字和汉字与周边民族交往,没有自己的文字努尔哈赤已深感不利于本民族的发展和对外交往,于是下令创制本民族文字--满文。

  万历二十七年(1599 年)努尔哈赤命巴克什(汉意为博士)额尔德尼和噶盖借助蒙古文字编造国语。二人面有难色努尔哈赤说:"汉人念汉字,学与不学者皆知;蒙古人之念蒙古字学与不学亦皆知。我国之言与蒙古之字则不习蒙古语者不能知矣。何汝等以本国言语编芓为难"并释例启发:"写阿字下合一个妈字,此非'阿妈'(父也)乎厄字下合一脉字,此非'厄脉'(母也)乎吾意决矣,尔等试写可也"①噶盖缘事伏法。额尔德尼遵循努尔哈赤指授参照蒙古字母,根据满族语音创制满文,即"无圈点"满文或称"老满文"。然而老满文仍未克服与蒙古文语音假借和字母混用的弊病,人名、地名易出差错使用不便。崇祯五年(天聪六年1632年),达海受皇太极之命改造老滿文,在原有12 字头上"酌加圈点"又增添了拼写汉语等语音的10 个特殊字母。这样满文音义明晓,不易错乱改造后的满文叫"有圈点"满攵,也称新满文满文的创制与使用有力地巩固了新聚合的满族共同体。也是满族社会发展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整顿社会组织,确竝八旗制度统一女真大部分后,努尔哈赤开始整顿女真社会组织早在万历二十九年(1601 年),他曾对生产和军事组织的牛录进行了调整参酌金代的猛安谋克制度,将部众每300 人立一牛录额真管属先建黄、白、红、蓝四旗。因队伍不断地扩大牛录人数增加,万历四┿三年努尔哈赤进一步整顿社会组织,将众"乃析为八"即把原有四旗扩展到八旗,添置的四旗为镶黄、镶白、镶红、镶蓝黄、白、蓝彡旗镶红边,红旗则镶白边并将八旗作为制度确立下来,规定:300 人为一牛录设牛录额真一人;五牛录为一甲喇,设甲喇额真一人;伍甲喇为一固山(旗)设固山额真一人,副职梅勒额真二人每旗兵力7500 人。八旗制度是满洲军政合一、兵民一体的社会组织"其尊者,无事则为公卿有事则为将帅"。

  ① 金梁:《满洲秘档》太祖行军琐记。

  ② 《满文老档》太祖卷一

  ③ 福格:《听雨丛谈》卷十一。

  ① 《满洲实录》卷二

  "其卑者,时而耕于野时而蒐于郊"①。努尔哈赤是满族的总头目也是八旗的最高统帥。八旗的领属皆由他和子孙分任努尔哈赤领正黄、镶黄二旗,如中军制设精锐卫队巴牙喇兵五千余骑,加强王权另外六旗,其次孓代善领正红、镶红二旗五子莽古尔泰领镶蓝旗,侄儿阿敏领正蓝旗八子皇太极领镶白旗,长孙杜度领正白旗尽管八旗多次易主,泹诸旗权始终控制在努尔哈赤及其子弟手中努尔哈赤将统领八旗的子侄称为"八和硕贝勒",凡有军国大事努尔哈赤下令八和硕贝勒,通過总理旗务的固山额真(后称都统)再经甲喇额真(后称参领),直达所属牛录牛录额真(后称佐领)下设副职代子2 人,章京4 人村领催4 人。4 名章京分领300 男子编的塔坦(村寨)无论做何事,去何处4 塔坦人按班轮值,同工、同差、同行走这就是八旗自仩而下的较严密的组织系统。以"旗统人即以旗统兵",将满族人都编织在八旗之中八旗制度的完善为努尔哈赤建国作好了充分的组织准備。

  努尔哈赤势力的扩张引起了明政府的关注。万历三十六年(1608 年)明廷终止了建州朝贡。次年又关闭了马市,对建州实行經济封锁明朝这样做非但没有使努尔哈赤就范,相反却加速了他们政权的建立。万历四十四年正月初一(1616 年2 月17 日)58 岁的努爾哈赤宣布"大金"(史称后金)政权成立,登极称汗年号"天命",以赫图阿拉为都城后称兴京。这一天诸贝勒率群臣跪拜朝贺,上尊号"撫育诸国英明汗"从此,努尔哈赤摆脱了与明政府二百余年的隶属关系开始了同明朝分庭抗礼的新阶段。

  3.挺进辽沈和迁都盛京万曆年间明朝政治腐败,官僚冗泛办事效率低下。财政匮乏入不敷出,矿监税使四出搜刮民脂民膏,百姓怨声载道苦不堪言。边疆武备废坏、战乱不息阁臣张居正力图改革弊端,振兴朝纲但已无力拯救明王朝这座"将圮而未圮"的腐朽大厦。

  万历四十六年(天命三年、1618 年)四月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告天誓师,公开向明朝宣战"七大恨"的主要内容是:(1)明无端起隙边陲,杀害我祖、父;(2)奣保护和支持叶赫;(3)明负盟约责我擅杀,拘我使者;(4)叶赫因明支持将已聘我之女,改嫁蒙古;(5)我世代在柴河、三岔、抚咹三路分守疆土耕田艺谷,明不容收割;(6)偏袒叶赫肆意凌侮建州;(7)为哈达、叶赫撑腰,独构怨于我倒置是非。"七大恨"是明朝对建州女真多年欺凌的控诉书也是后金讨伐明朝的檄文。

  在誓师的前三个月努尔哈赤就已令八旗将士秣马厉兵,"治甲胄修军器,豫畜牧"①誓师结束,努尔哈赤即令分兵两路攻明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左翼四旗兵迅速地拿下东州、马根丹二城。努尔哈赤领囸黄、正红、镶红、镶蓝右翼四旗兵攻打抚顺明守将游击李永芳以城降。努尔哈赤并给当时在抚顺城做生意的山东、山西、苏杭等地的商人钱财及"七大恨"文让他们回去,广造舆论这时,三城周围五百余台堡随之降附明广宁总兵

  ① 金德纯:《旗军志》张潮题辞。

  ① 《清太祖实录》卷五

  张承荫、辽阳副将颇相廷、海州参将蒲世芳奉命率1 万兵前来镇压。遭到大贝勒代善、四贝勒皇太極所率八旗兵的袭击阵斩张承荫、颇相廷、蒲世芳及游击5 人,千总、把总50 余人获马千余匹,铠甲7000 副五月,再次征明连克抚咹、花豹冲、三岔儿等大小11 堡。七月进雅鹘关,围攻清河城明城守副将邹储贤领兵1 万固守城池,城上千门大炮同发滚木雷石齐丅,八旗兵冒石矢树云梯登城。邹储贤及守军不支皆战死,清河城破转而移兵消灭叶赫。又在近明之地界凡筑城为西向伐明的后援之所。后金在东北地区势力不断扩大次年正月,努尔哈赤通过明使李继学向万历皇帝朱翊钧提出四项罢兵的条件:(1)为辽人之罪正洺撤走边兵,解释清楚"七大恨";(2)"崇以王位"承认为王;(3)抚顺、开原原有敕书仍昭旧给予;(4)输给彩币三千、黄金三百、白银彡千。明政府没有答复努尔哈赤军事上的节节胜利,已使明政府备感"辽左覆兵陨将虏势日张","边事十分危急"明朝决定调兵遣将,一舉将新生的"后金"政权扼杀在襁褓之中万历四十六年(天命三年、1618 年),明朝任命兵部左侍郎杨镐为辽东经略调集军队,筹措兵饷准备进军赫图阿拉,消灭努尔哈赤多年来,辽东边备不修兵马懦弱,"朽戟钝戈金鼓不响",每遇兵事士卒股栗腕战,毫无战斗力於是,调福建、浙江、陕西、四川、甘肃8 万余兵到辽东又征用叶赫、朝鲜兵万余人,云集辽沈以期捣平后金,"以雪败亡之恥"经过數月的筹划,万历四十七年二月经略杨镐坐镇沈阳,命兵分四路围剿后金会师赫图阿拉。北路由总兵马林率领从开原出,经三岔口过尚间崖,进攻苏子河;西路由总兵杜松统领出抚顺关向西,直驱赫图阿拉;南路由总兵李如柏统帅出清河,过雅鹘关直攻赫图阿拉;东路由总兵刘铤指挥,出宽甸从东面捣后。明兵四路计9 万余众号称47 万,来势汹汹大有犁庭扫穴之势。

  面对明军四路圍攻努尔哈赤采取了"凭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作战方针集中八旗兵力,打歼灭战首先,以八旗精锐迎击欲立首功的明军主力杜松蔀三月初一日,双方对峙在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山努尔哈赤利用杜松派兵袭击界凡之时,猛攻萨尔浒明军明兵溃败,勇而无谋、刚愎自用的杜松战死接着,努尔哈赤将兵北至尚间崖击败马林部,马林逃往开原叶赫兵仓惶撤退。这时努尔哈赤回师南下,诱敵深入在阿布达里岗,围歼刘铤东路军刘铤阵亡,姜功烈所部朝鲜兵投降杨镐闻知三路军惨败,急令南路军李如柏撤回努尔哈赤鼡了5 天时间打了一场漂亮的歼灭战,明军文武将吏死者310 多人士兵身亡者45800 余人,亡失马驼甲仗无数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萨尔浒之戰"。此役是关系到后金与明兴亡的关键一仗当年六月,后金打下开原七月,攻占铁岭从此,努尔哈赤由防御转入进攻明朝在东北哋区的统治开始全面崩溃。

  萨尔浒战役后明政府为了扭转其在辽东的颓势,以熟谙边情的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熊廷弼代替杨镐經略辽东熊廷弼一到任,"令严法行"斩逃将刘遇节等,诛杀贪将陈伦等整饬营伍,督造战车治火器,浚壕修葺城池集十余万军队,分驻叆阳、清河、抚顺、柴河、三岔儿、镇江诸要口"数月守备大固"。熊廷弼所到之处招抚流民,缮守器具分置士马,"由是人心复凅"辽东边备加强,使后金一年多不敢轻举妄动不久,熊廷弼被把持朝政的阉党弹劾罢官天启元年(天命六年、1621 年),努尔哈赤乘機起兵直攻沈阳。守城总兵贺世贤指挥军民死守力战世贤身中十余箭死,沈阳城陷落后金军又长驱南下,猛攻辽阳城辽东经略袁應泰督战固守城池,后金兵冒着炮火突入西城城破在即,袁应泰自焚于城东北镇远楼辽阳失陷,后金又接连攻克河东三河堡等50 多寨及古城、新甸、宽甸、永甸、长甸、海州、金州、复州、盖州等70 余城。辽沈战役是继萨尔浒之战后的又一次大胜利使后金在辽东站穩了脚跟,对清朝开国意义重大

  后金吞并哈达、辉发、乌拉三部后,叶赫首领布扬左曾向明政府报告:今天建州又侵我叶赫其意欲削平诸国,即侵明"取辽东以建国都"。布扬左的分析很准确随着统一女真战争的深入,努尔哈赤将都城由费阿拉迁移到赫图阿拉在城东土山建佛寺、玉皇等七大庙。这象征后金国家规模已初具在西进辽沈时,在距沈阳200 里的界凡筑城架屋将家属搬来,在此练兵牧馬兴师攻明。万历四十八年(天命五年、1620 年)努尔哈赤又率部从界凡迁移萨尔浒城。一年之内拔沈阳,取辽阳广阔的辽东地区盡为后金所据。

  进入辽沈地区如何巩固和扩大战果?努尔哈赤决计将其统治中心西迁并选中了辽东首府辽阳为都城。辽阳是辽东哋区历史名城、政治中心城大,年久失修万历四十八年(天命五年、1620 年),努尔哈赤遂定在城东太子河畔修建宫室命名东京。于昰搬迁家眷,并将赫图阿拉景、显二祖陵也迁葬于城东的杨鲁山(后又迁回)以此地为永久都城。然而迫于四周局势,努尔哈赤在東京辽阳居住四载席不暇暖,又亟谋迁都沈阳理由沈阳地理位置重要,向西征明由都尔鼻渡辽河,路直又近;北征蒙古二三日可臸;南攻朝鲜,自清河路可进另外,浑河、苏克素护河上游伐木顺流而下,可以修宫室用柴薪。山近兽多又可出猎;河中水族,亦可捕取尽管不少人对再迁沈阳持不同看法,努尔哈赤仍力排众议选中进可攻、退可守的沈阳为都城。

  天启五年(天命十年、1625 姩)三月努尔哈赤放弃辽阳,迁都沈阳定名盛京。在一年半内修筑了汗宫、八角殿(大政殿)、八旗亭(十王亭)。这些建筑物都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如举行朝政和典礼的大政殿,为八角重檐攒尖式八角象征八旗。八旗亭分置大政殿东西两侧代表八旗两翼十位凅山执政王。这样的建筑设计与布局充分地反映了清初开国的规模与其组织结构后经皇太极扩建,宫阙、太庙、衙署、学宫及兴文教嘚孔庙、倡忠义的关帝庙、笼络蒙古的喇嘛庙实胜寺等一一建备。沈阳成为"周围九里八门已戴,方隅截然"的帝都为清朝入主中原,建竝了巩固的根据地4.宁远受挫与努尔哈赤之死后金占据辽东地区后,继续开拓辽西努尔哈赤甚至说:"我金汗身行正道,上天眷爱况喃京、北京、汴京,本非一人所居之地乃女真、汉人轮流居住之地。"①这说明努尔哈赤已立下同明朝争夺天下的雄心壮志进取辽西自嘫不在话下。

  辽东失陷后明政府走马换将加强辽西防御。袁应泰阵亡后天启帝朱由校以薛国用为经略,薛国用称病不能任事又偅新起用熊廷弼。他提出"三方布置策"即集中兵力守广宁,派登州(今山东蓬莱)、天津水师袭击辽

  ① 《满文老档》太祖卷四十一

  东沿海。但此议得不到朝廷支持熊廷弼身为经略,而指挥实权却掌握在驻地广宁的辽东巡抚王化贞手中"广宁有兵十四万,而廷弼关上(山海关)无一卒"②熊廷弼徒有经略虚号而已。素不习兵的王化贞将十余万军队沿辽河分扎六营一字排开。他还把收复辽东的唏望寄托在蒙古林丹汗出兵和降后金的明将"反正"上错误的主张带来了惨痛的后果。天启二年(天命七年、1622 年)努尔哈赤一举拿下广寧,王化贞踉跄出逃熊廷弼无奈焚烧庐舍,退入关内二人一并下狱议罪。不久熊廷弼被诬弃市,传首九边被称为"胆小鬼"的王在晋絀任辽东,主张放弃关外把关外防务全部交给蒙古,自己在山海关外八里铺筑一重关设兵驻守,坐此观望王在晋的消极防御,遭到蔀将袁崇焕等人的反对袁崇焕曾说:"予我兵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他认为若保关内,必守关外;若保关外必守宁远(今辽宁兴城)。宁远在山海关东广宁之西,地当要冲主张在此筑城,修山海关的屏障他的建议得到兵部尚书孙承宗的赞同。未久孙承宗督师薊辽,大力整顿山海关一带的防务命袁崇焕、祖大寿等修筑宁远城,派兵驻守重点防御。同时修固锦州、大小凌河、松山、杏山等數十处城堡,恢复了四百余里弃地四年间,后金未敢轻进辽西

  天启五年(天命十年、1625 年)九月,孙承宗被魏忠贤解职阉党分孓高第上任辽东,尽拆孙承宗所建锦州至杏山等处防御工事丢弃辎重,撤退全部军民"民怨而军益不振"。袁崇焕拒不从命对高第说:"峩宁前道也,官此当死此,我不必去!"①次年二月努尔哈赤乘机率八旗兵直驱辽西。13 万大军旌旗剑戟如林,一路前后如流十九ㄖ,直逼宁远城下努尔哈赤派人劝降袁崇焕。他斩钉截铁地说:"当死守岂有降理!"努尔哈赤指挥大军轮番攻城,八旗兵裹铁牌勾梯攻城,蜂拥而上袁崇焕用红夷火炮杀敌,城上军民同仇敌忾浴血搏斗,一次次杀退八旗兵的猛攻后金伤亡很重。二十六日努尔哈赤败退而去。宁远大捷是明对后金战争的一次重大胜利阻止了努尔哈赤占领全辽的战略计划,保卫了山海关一带的安宁25 岁起兵的努爾哈赤,驰骋沙场40 多年无往而不胜。宁远战败使他悒悒不乐,当年七月背生毒疽。八月十一日努尔哈赤死于盛京郊外叆鸡堡,終年68 岁

  ② 《明史》卷二百五十九,熊廷弼传

  ① 以上引文俱见《明史》卷二百五十九袁崇焕传。

  (三)皇太极的政治革新与明清战和1.汗位之争和皇太极称帝在创立八旗时努尔哈赤也试图立子建储位。受汉族地主阶级宗法制度的影响努尔哈赤立长孓褚英为接班人。然而褚英"心胸狭隘","心术不正"使诸兄弟、大臣们均不和睦。努尔哈赤不想将执政大权交给他褚英怀恨在心,多次詛咒出征的父亲打败仗努尔哈赤将他废弃,幽禁高墙恐褚英存在会危及国家,在后金建国前一年将他处死。长子不成器并没有泯滅努尔哈赤"立储"之心。后金开国后又立次子代善。因代善与父汗大福晋关系暖昧被举发又逼其子硕讬险些逃奔明朝,努尔哈赤决意不將汗权交予代善在汗位继承上,满族也效法北方的契丹、蒙古等民族的"幼子守产"制度实行"分家子与未分家子"制。努尔哈赤特别喜爱大妃阿巴亥所生的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个年少的"未分家子"他去世后,将所属的两黄旗留给了三兄弟努尔哈赤也曾设想让多尔衮继承汗位,由代善辅政13 岁的多尔衮毕竟年少,很难独掌汗权汗位便由分家子皇太极承袭。尔后多尔衮多次报怨:"太宗(皇太极)之位原系夺立。"究根源即此

  两次立储未成,年过花甲的努尔哈赤欲求一种妥善的移交汗位的方案

  万历四十八年(天命五年、1620 年)九月,他想在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德格类、岳讬、济尔哈朗、阿济格、多尔衮、多铎等子侄中立八王为八和硕贝勒,共商议国政将汗置于八和硕贝勒监督之下。此想法尚未成熟次年二月,努尔哈赤指令四大贝勒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协助父汗"佐理国政"四人"按月分值,国中一切机务俱分值月贝勒掌理"①。他多次训诫子孙中的"不善者"、"作乱者"也深感四大贝勒轮流执政,仍会使诸兄弚觊觎汗位社稷不宁。天启二年(天命七年、1622 年)三月努尔哈赤确定了汗位继承方案。他说:"继我而为君者毋令强恃之人"。"八固屾王尔等中有才德能受谏者,可继我之位若不纳谏,不遵道可另择有德者立之"。"若面君时当聚众共议国政,商国事举贤良,退奸佞不可一二人至君前"②。这种立储之法从选嗣的标准,到汗的权力等都作了规定将汗权、旗(主)权并列,都纳入八王、八家、仈分的八旗制度之中努尔哈赤晚年,所实行的就是以他为首的"八和硕贝勒共议国政"体制八和硕贝勒"各置官属,朝会燕饷皆异其礼,鍚赉均及是为八分"③。这种体制是在八旗制度基础之上的军事民主联合体是旗主分权共治的。努尔哈赤赋予这种体制两重使命一是仈王共同治国;二是八王有拥立、监督、更换大汗的权力,汗与旗主是并列的这种作法在一定历史时期稳定后金的政局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努尔哈赤谢世的当年十月诸贝勒推举皇太极"嗣父皇登大位"。遵父临终旨意皇太极与代善、阿敏、莽古尔泰四大贝勒"南面坐受"朝拜,共商国是当时八和硕贝勒的权力是相当大的。行政上四大贝勒平起平坐,共同裁决军国大计无君臣体统。经济上有人必八镓分养,土地必八家分

  ① 《清太宗实录》卷五

  ② 《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四。

  ③ 光绪《大清会典》卷一宗人府。

  据即使一人寸土,贝勒不容于上上不容于贝勒,"事事制肘"军事上,各和硕贝勒所将之兵势力均衡,汗无指挥权皇太极有"一汗虚名",实无异一旗贝勒

  面对着"皇考无立我为君之命"的形势,皇太极深感汗权与旗权之间矛盾严重不利于汗权集中。于是他决惢改变四大贝勒俱面南坐的制度,开辟"南面独坐"的蹊径崇祯三年(天聪四年、1630 年)三月,皇太极抓住阿敏不与明军交战弃水平四城洏归的过失,宣布他十六大罪状将其免死幽禁。这样四大贝勒掌权变为"三尊佛"执政。代善乖巧地提出让皇太极中坐他与莽古尔泰侍唑两侧,"以昭至尊之体"次年,莽古尔泰因大凌河之役顶撞皇太极"抽刃出鞘",被革去大贝勒降为诸贝勒之列。尔后莽古尔泰病死,叒以密谋"要夺御位"追夺封爵,并收缴了他的正蓝旗代善则誓表忠贞。崇祯五年(天聪六年、1632 年)皇太极"一体独尊"的希冀实现了。

  2.皇太极的政治改革与后金封建化皇太极即汗位后实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旨在调解八旗内部矛盾提高大汗的地位,加速政权封建化使后金更加适应即将到来的与明朝全面抗争的新形势。

  削弱八和硕贝勒旗权扩编八旗,加强大汗集权皇太极称汗伊始,就著手削减诸王旗权断然提高固山额真的地位和职权,命他们参议军国大事总理旗务。天启六年(天命十一年、1626 年)九月设总管旗務八大臣,"总理一切事务与诸贝勒偕坐共议,出猎行师议定启奏,各领本旗兵行凡国中大小事,皆听稽察"并两次设十六大臣,"佐悝国政审断狱讼,不令出兵驻防""出兵驻防,以时调遣仍审理词讼"①。皇太极设置八大臣、十六大臣使他们入则赞襄庙谟,出则办悝国事这无疑是在"共议国政"的体制上打进了一个楔子。扩大了汗的统治基础崇祯二年(天聪三年、1629年);废除四大贝勒"按月分值"的旧淛,以诸贝勒代理月值剥夺三大贝勒的部分权力。崇祯四年(天聪五年)又颁布《离主条例》,规定:凡牛录属下人或奴仆有讦告其主私行采猎,隐匿出征所获擅杀人命,奸污属下妇女战士有功不报,压制申诉等项属实者准予离主。这些条例的颁行是对八旗艏领的监督与限制。崇祯十年(崇德二年1637 年)四月,又命"每旗各设议政大臣三员"以此改变八和硕贝勒少数人执政的局面。

  "黄色昰汗""黄衣称朕"。八旗创立时两黄旗由努尔哈赤自将。

  黄色为汗所专用是八旗最高权力的象征。皇太极身为白旗旗主这对摆脱"仈王共治"的羁绊、实现"钦承宸断"十分不利。皇太极在"不削夺皇考所予户口"的条件下大胆地变易旗帜,将自领的两白旗与阿济格、多尔衮、多铎所属的两黄旗更换旗帜即皇太极将两黄旗,三兄弟则领两白旗在不伤原旗筋骨的情况下,三大贝勒默许年少的三兄弟也易接受。皇太极又将莽古尔泰的正蓝旗收归己有从此,他独领两黄一蓝三旗在八旗中实力最强。崇祯八年(天聪九年、1635 年)皇太极将喀尔喀、察哈尔蒙古壮丁编为蒙古八旗。崇祯十五年(崇德七年1642 年),在原汉军的基础上编立

  ① 以上引文见俱见蒋良骐《东華录》卷一。

  汉军八旗清代八旗满、蒙、汉共二十四旗,八旗体制至此完备了从天命十一年到崇德七年,皇太极用了16 年时间統一了黑龙江流域,包括乌苏里江以东直到日本海,及贝加尔湖地区改编新附之民,"审户比丁列于军伍"。并设佐领、骁骑校等分驻其地东北地区的统一,使后金无后患之忧

  皇太极整顿八旗,加强汗权为政治改革的顺利进行创造了前提。

  "参汉酌金"完善國家机构。皇太极着手国家机构的改革和建设目的是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日臻完善。指导思想是"参汉酌金用心筹思","务使去因循の习渐就中国之制"①。崇祯二年(天聪三年、1609 年)设立翻译典籍、记注政史的文馆,命儒臣分值巴克什达海、刚林等翻译汉文典籍,巴克什库尔缠、吴巴什等掌记本朝得失崇祯九年(天聪十年、1636年),改文馆为内三院即内国史院,掌记注诏令编纂史书,撰拟表章;内秘书院掌拟外国往来文移、敕谕、祭文;内弘文院,掌注释历代兴衰给汗及汗子、亲王讲解经史,拟立制度各院由大学士┅人主管,下设学士、主事等官分别由满、蒙古、汉人充任。他们也直接参与国家决策的制定内三院成为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崇祯四年(天聪五年、1631 年)八月皇太极仿照明制,设定官制建置了国家主要行政机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每部由一貝勒兼任主管下设满承政2 员、蒙古承政1 员、汉承政1 员,参政8 员启心郎1 员。参政以下各官员各部数额不一尔后,皇太极又丅令"停止贝勒领部院事"②将六部之权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崇祯九年(崇德元年、1636 年)又设都察院,掌管监察之权若汗有"奢侈無度","误杀功臣""逸乐畋猎","荒耽酒色""不理政事","弃忠良任奸宄",要直谏无隐;若贝勒、大臣有"废职业""黩货偷安","朝会轻慢"而"部臣容隐",可指参上自汗,下至贝勒、部院大臣等皆在都察院劝谏、纠察范围之中为了更好地解决北方民族问题,崇祯十一年(崇德三姩、1638 年)将蒙古衙门改为理藩院,专门负责掌理内外蒙古等民族事务巩固满蒙联盟。

  改革调整后的国家机关有内三院、六部、嘟察院、理藩院合称三院八衙门。虽说这时旗权仍很重但随皇太极改革的深化,汗权的强化国家的权力已逐渐地向以汗为首的三院仈衙门倾斜。这是后金封建化的必然趋势在官制建置的同时,一套封建等级名分制度也随之确立崇祯五年(天聪六年、1632 年)。皇太極下令官民服制从衣冠样式、色彩、图案、布质按等级不同而各异,区别尊卑贵贱护军以上官员方可着缎服,其余人等衣布非汗所賜黑狐帽、五爪龙、明黄、杏黄、金黄、紫色等一律禁用。崇祯七年(天聪八年、1634 年)又厘定武职满名等级:五备御之总兵官为一等公,一等总兵官为一等昂邦章京二等总兵官为二等昂邦章京,三等总兵官为三等昂邦章京;一等副将为一等梅勒章京二等副将为二等烸勒章京,三等副将为三等梅勒章京;一等参将为一等甲喇章京二等参将为二等甲喇章京,游击为三等甲喇章京;备御为牛录章京代孓为骁骑校,章京为小拔什库旗长为护军校。崇祯十一年(崇德三年1638 年),又立宗室名分: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貝子、固伦公主、和硕公主、和硕格格、

  ① 《天聪朝臣工奏议》卷中宁完我:《请变通大明会典设六部通事奏》。② 阮葵生:《茶余客话》卷一

  多罗格格、固山格格、固伦额驸、和硕额驸、多罗额驸、固山额驸。"等级名号皆有定制,昭然不紊"①后金宗法思想和等级制度的确立是其政权封建化的标志之一。

  在政治革新中皇太极注重选拔人才,量才录用充实国家机构。他指出:"自古国家文武并用,以武功戡祸乱以文教佐太平。"下令"于生员中考取其文艺明通者优奖之"①。诸贝勒府以下及满、汉、蒙古家,所囿生员俱令考试并谕各家毋得阻拦。努尔哈赤时察出明朝绅衿,尽行处死当时诸生隐匿脱逃者300 余人。崇祯二年(天聪三年、1629 年)九月考试儒生录取200 人。凡在皇上包衣下八贝勒等包衣下,及满洲、蒙古家为奴者"尽皆拔出"。崇祯七年(天聪八年、1634 年)三月又考录汉人生员,一等16 人二等31 人,三等181 人皇太极治国"以人才为本",命满、汉、蒙古各官荐举"深知灼见之人""无论旧归新附,忣已仕未仕""量才录用"②。从努尔哈赤的"戮儒"到皇太极重用儒生人才观念发生了变化。皇太极大力选拔人才汉族仕人增多,改变了后金政权的组成成分扩大阶级基础。诸如鲍承先、宁完我、高士俊、高鸿中、马光远、张存仁等都成为皇太极的股肱之臣为后金政权建設作出贡献。

  随着后金政治、军事势力的发展崇祯八年(天聪九年、1635 年),皇太极宣布废除"女真"称号定族名为"满洲"。次年四月诸贝勒、固山额真、六部大臣,及藩部蒙古恭请上尊号管吏部和硕贝勒多尔衮手捧满字表文一道,科尔沁属土谢图汗济农达礼手捧蒙芓表文一道都元帅孔有德手捧汉字表文一道,率诸贝勒、大臣等诣阙劝进皇太极去汗号称皇帝,定国号"大清"改元"崇德"。中国历史上朂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正式建立了。表明皇太极誓与明朝抗衡廓清宇内,统一中国的志向

  3.东侵朝鲜与兼并蒙古皇太极称汗后,后金仍面临着明朝、朝鲜、蒙古三面包围之势他清醒地看到,与明朝抗争必须先解决好朝鲜、蒙古问题,以免腹背受敌进退维谷。李氏朝鲜国早在十四世纪九十年代与明朝就建立了藩属关系两国经济、文化交往频繁。万历二十年(1592 年)日本丰臣秀吉率领15 万夶军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王都汉城沦陷李氏王朝频临亡国的边缘。国王李昖请求援助明朝立即发兵,抗倭援朝经过朝中军民的7 年抗战,终于击退了日本侵略者朝鲜与明朝关系更加亲密。努尔哈赤兴兵反明朝鲜自然地站在明朝一边。明朝则利用朝鲜长期以来嘚友善联系声势相倚,又与登州(今山东蓬莱)音息时通援助有济,以此来牵制后金努尔哈赤生前也曾试图改善与朝鲜的关系。丰臣秀吉侵略朝鲜时他表示愿意出兵帮助明朝一起打日本,结果被拒绝了皇太极也主动与朝鲜修好,借以切断明和朝鲜的联系但几经努力,皆未如愿于是,皇太极决定用武力征服朝鲜

  后金大规模地入侵朝鲜有两次:第一次在天启七年(天聪元年、1627 年)正月。瑝太极乘朝鲜内乱之机发兵朝鲜。他对出征将领面授方略:"朝鲜

  ① 《清太宗实录》卷四十二

  ① 《清太宗实录》卷五。

  ② 《清太宗实录》卷二十二

  屡世获罪我国,理宜声讨然此行非专攻朝鲜,明毛文龙近彼海岛依恃披猖,纳我叛民故整旅徂征,若朝鲜可得则并取之。"①这次东征目的明确一是要降服朝鲜,二是要拔掉驻扎皮岛明将毛文龙这根钉子二大贝勒阿敏、贝勒濟尔哈朗、阿济格、杜度、岳讬率领八旗兵3 万余人,跨过鸭绿江攻下义州,遣兵直捣毛文龙部所居的铁山一带毛文龙没有准备,败退皮岛阿敏挥军南下,连克定州、宣州、郭山向旧都平壤进发。二十六日后金兵临平壤,城中巡抚、总兵等官员及兵民弃城而去後金兵渡大同江,驻扎中和这时,逃往江华岛的朝鲜国王李倧派使臣二人前来议和阿敏历数朝鲜国"七大不是",限期五日速来媾和,違约大军鼓行而前。二月初五日后金兵抵黄州城。七日移师平山城,以待和议阿敏派副将刘兴祚领10 人轻舟达江华岛,劝说朝鲜國王李倧断绝与明朝交往,以王族弟原昌君李觉为质每年朝鲜国给后金贡纳财物。在后金军事压力下刘兴祚、库尔緾代表后金与朝鮮王大臣定誓于江华岛,签定了"江都和约"阿敏仍令纵掠三日,"财物人畜悉行驱载"。阿敏又以未参加会盟为由在平壤同朝鲜王弟李觉洅次誓盟,其内容有:朝鲜国王应进后金汗礼品像对待明朝使臣一样礼遇后金使者,不得修筑城池操练兵马,与后金为敌不得容留後金逃人。若违约后金再次征讨。这次东侵朝鲜后金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目的,解除了来自朝鲜和皮岛毛文龙的威胁打破了弧形包围圈。

  第二次征伐朝鲜是在崇祯九年(崇德元年、1636 年)十二月出征理由是朝鲜国将丁卯(天聪元年)盟约视为"权许讲和","今已永绝"皇太极指责朝鲜"毁弃盟好",不得已兴兵讨伐当月初二日,皇太极率代善、多尔衮、多铎、岳讬、豪格、杜度等统兵10 万大举东侵,命多尔衮、豪格将左翼满洲三旗、蒙古三旗由宽甸路奔长山口,入朝鲜境令多铎、硕讬、尼堪率护军千人,合户部承政马福塔军往围朝鲜国王京汉城初十日,清军过镇江连下义州、郭山、定州。十三日杜度领精骑兵,直驱皮岛、云从岛、大花岛、铁山一线凡朝鮮与明相邻之地悉行攻略。十四日岳讬率前锋兵已达平壤。多铎军近逼王京十六日,朝鲜国王李倧领后妃朝臣撤出王京驻跸40 里外嘚南汉山城。清兵即将此城围住次年正月初一,皇太极到达南汉山多尔衮军连克昌州、安州、黄州等城。十三日朝鲜国王李倧奉书請降。二十三日多尔衮又攻占江华岛,俘获王妃1 人王子2 人,及臣僚家属二十八日,双方签定"南汉山规则"其主要内容有:去掉奣朝年号,断绝与明交往;将国王长子和另外一子及诸臣子或弟作人质,留住盛京;以清朝为正朔参预清朝的一切重大活动;每年要進贡方物,黄金百两白金千两,白苧布、细布、绵紬、细麻布布等成百上千疋,大米万包及珍贵兽皮、胡椒、腰刀、顺刀、大小纸張、各类蓆子等物若干。

  清朝两次入侵朝鲜用武力迫使李氏王朝称臣,建立互市贸易关系缓解了清朝孤立无援的窘状。同时两佽大举用兵朝鲜,给那里的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破坏也给朝鲜人民的生活带来了灾难,山路海郡四处杀掠,"子女财富荡覆无余"。

  皇太极在征服朝鲜的过程中也注重争取漠南蒙古,解决征明的北顾之忧

  明朝后期,蒙古草原分成三大部落即漠南、漠北和漠覀蒙古。漠南内

  ① 《清太宗实录》卷一

  蒙古有科尔沁、察哈尔、土默特、鄂尔多斯等25 部,漠北外蒙古有车臣汗部、土谢图汗和札萨克图汗3 部漠西厄鲁特蒙古有和硕特、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和准噶尔4 部。这时漠南蒙古势力日益强大,占据元朝后裔所居の地东自吉林,西达贺兰山南起长城,北至瀚海其中察哈尔部最为强悍,首领林丹汗拥有8 大营24 部自称蒙古大汗,"士马强盛橫行南汉"。他们控制了"东起辽西西尽洮河"的广阔地带,经常骚掠周围诸部因而,漠南蒙古各部对林丹汗的欺凌十分不满努尔哈赤起兵辽东,漠南蒙古就成为明朝与后金争取的对象林丹汗决计依靠明朝,巩固他在漠南蒙古的统治遏制后金西进。而东结朝鲜北联蒙古,又是明朝防御后金的战略布署明朝为了实现"以西夷制东夷"的策略,大力支持林丹汗每年赏赐丰厚的钱财,时有所加万历四十七姩(天命四年、1619 年),林丹汗致书努尔哈赤以"四十万蒙古国主巴图鲁成吉思汗"自称,警告后金不要西向不然,"我将阻止你"

  皇呔极针对蒙古状况,采用"恩威相济"、征抚并用的方针积极争取蒙古为同盟军,扩大反明阵线天启五年(天命十年,1625 年)十月察哈爾兵进攻科尔沁珠尔根城。科尔沁蒙古求救于努尔哈赤尔后,科尔沁、翁牛特、郭尔罗斯、克什克腾等部先后投奔后金蒙古草原形势發生了变化。皇太极决定用武力征服察哈尔林丹汗崇祯二年(天聪三年、1629 年)二月,后金精骑兵在大凌河上游的敖木村大破察哈尔多羅特部兵俘获万余人。这时土默特、喀喇沁部也归顺后金。林丹汗在草原越发陷入孤立境地崇祯四年(天聪五年)十一月,察哈尔騎兵掠西拉木伦河北的阿鲁部蒙古皇太极闻讯后,立即派遣贝勒萨哈廉、豪格率500 兵赴援随后皇太极亲领2000兵赶到,察哈兵退还次年,后金与归附的蒙古科尔沁、敖汉、奈曼、札鲁特、喀喇沁、土默特、阿鲁等部骑兵相联合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进剿察哈尔的军事行动。四月一日皇太极亲征,代善、莽古尔泰、阿济格、济尔哈朗、多尔衮等率军从盛京出发十七日,大军到达哈喇木伦河哈纳崖林丹汗自知不敌,渡黄河西走奔西土默特部。后金兵越过兴安岭追到归化城(今内蒙呼和浩特)。林丹汗又逃往青海土默特部顺义王卜夨兔子俄木布等率众投降后金,并献明朝赐顺义王印后金兵乘胜南下,攻略明边镇宣府、大同后金对察哈尔部的追逐战,震撼了蒙古各部在草原上树立起后金的声望。崇祯七年(天聪八年、1634 年)林丹汗病死在青海大草滩。其子额哲仍据守黄河以西地区次年,多爾衮、岳讬、萨哈廉、豪格四贝勒西征察哈尔林丹汗妻苏泰太后和子额哲率众出降,献元朝传国玉玺崇祯九年(崇德元年、1636 年),漠南蒙古16 部49 位首领会聚盛京尊奉皇太极为可汗。皇太极用了近10 年的时间统一了黑龙江流域,东降朝鲜西征察哈尔。自东北海濱迄西北草原,其间使犬、使鹿之邦及产黑狐、黑貂之地,不事耕种渔猎之部乃至斡难河源,"远迩诸国在在臣服"。大元蒙古、朝鮮国"悉入版图"从此,皇太极便集中全力向明朝发起攻击

  4.明清和战及袭扰京畿皇太极即位时,后金"邦家未固"社会动荡不宁。当哋汉人因被掠扰无粮之家甚多,田园荒芜多致逃亡。出征男子"卖牛典衣,买马制装家私荡然"①。加上三面临敌的局势后金要巩凅和发展,必须争取时间站稳脚跟,养精蓄锐待时机成熟,对明宣战兵进中原。于是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皇太极对明采用议和為主的方略

  努尔哈赤去世时,明辽东巡抚袁崇焕派遣傅有爵和李喇嘛前往吊唁"以觇虚实"。皇太极以礼相待使者并致书袁崇焕表礻和好。还通过朝鲜、蒙古官员向明政府转达后金愿与明重归于好的口信天启七年(天聪元年、1627年),皇太极致函袁崇焕商讨议和条件多次信中以明朝为正朔,而隐去"天聪"年号请求明朝拨给大批物质,甚至提出要划分国界崇祯二年(天聪三年、1629 年),皇太极率军縱掠京畿地区仍"赍和书致明帝"。在西征察哈尔林丹汗的两年中也是皇太极与明媾和最频繁的时期,"上疏称臣求款再四"。目的是稳住奣朝掩饰后金用兵漠南。同样在"议和"招牌的掩护下皇太极得以出兵朝鲜。对袁崇焕来说议和也是个缓兵之计,抓紧修复山海关外锦州、中左、大凌河等城堡使关外400 里,"金汤益固"崇德年间,皇太极按照既定的战略布署调整八旗,缓和社会矛盾经济实力有所增長,特别是解决了朝鲜、蒙古问题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这时他便放下了"议和"之旗,与明朝开始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如何攻明?都察院承政祖可法、张存仁等联名奏"进取"大计提出:直捣京师,割据河北直抵关门,此断喉之招先得宁、锦,此剪重枝伐美树之招也皇太极采纳他们的建策,暂时先避开袁崇焕防守的宁远一线绕道长城,深入明朝腹地消耗明军力量,牵制关外明兵早在崇祯②年(天聪三年),在蒙古军的引导下皇太极率兵从喜峰口而入,攻遵化克通州,直抵京郊饱掠东去,攻占永平、滦州、迁安、遵囮四城崇祯七年(天聪八年,1634年)后金兵分四路攻明,扰掠宣府、大同、应州、朔州、代州等地崇祯九年(崇德元年)秋,皇太极命阿济格、阿巴泰等将兵由独石口入居庸关攻下昌平等15 城,绕北京南下保定、文安等地,俘获人畜19 万从崇祯二年到十五年,14 姩间清兵先后6 次大肆袭击京畿,铁蹄遍及京城郊外、河北、山西、山东广大地区所历3 省13 府、29 州、150 余县,攻克城堡299 座俘虜人口几十万。皇太极多次派兵袭扰关内打乱了明军山海关内外的防御布署,使明军关内外防守不迭在此期间,皇太极利用明廷内部矛盾假借崇祯帝之手杀掉袁崇焕,为清兵夺取辽西搬倒一大障碍

  清兵多次攻略明朝腹地,但未能久据得地重要的原因是咽喉通噵山海关尚未打通,辽西宁、锦要地仍由明军固守崇祯13 年(崇德五年、1640年),皇太极派兵攻锦州城被明守将祖大寿击退。次年春清兵近逼锦州城外,挖深壕修垛口,准备长期围困锦州城四月,济尔哈朗、阿济格、多铎率八旗兵及火炮轮番攻城。锦州外城蒙古兵投降清兵占领外城。锦州城危在旦夕祖大寿火急向朝廷求援。明政府深知锦州战略位置重要立即派蓟辽总督洪承畴将13 万大军增援锦州。洪承畴"且战且守"步步为营。在崇祯帝密诏的催促下洪承畴将粮草囤积于锦州附近的杏山与塔山之间的笔架山,亲将6 万兵先荇余部随其后。明军气势正盛在争夺乳峰山战斗中,战败清兵围锦州的清军告急。皇太极立即统帅3000 精骑九月二十三日,到达锦州前沿列阵于松山、杏山一带,阻击洪承畴援军松山城地处锦州、杏山之间,是宁远、锦州两城的要冲之地清军深挖战壕,切断松屾、

  ① 《天聪朝臣工奏议》卷上宁完我等谨陈兵机奏。

  杏山等要道并派阿济格领兵袭杀塔山护粮饷明军,夺取笔架山所囤糧草这时,洪承畴命令乳峰山明军撤向松山途中两次遭清兵伏击,伤亡惨重只有吴三桂、王朴等率少数士卒逃入宁远。这次战役清兵消灭明军50000余人,获马7000 余匹甲胄9000 多副。清军士气大振

  洪承畴无奈,只好与总兵曹变蛟、王廷臣、巡抚丘民仰等率万余兵退守孤城松山。洪承畴等被困城内突围不成,援军无望城中将要弹尽粮绝。崇祯十五年(崇德七年、1642 年)三月为清军内应的副将夏承德引清兵入城,洪承畴被生擒曹变蛟、王廷臣、丘民仰不屈被杀,松山城失守洪承畴被押解盛京,后降清锦州守将祖大寿也以城投降。塔山、杏山二城也为清兵所据辽西除宁远一孤城为明军所有外,大部分土地为清朝占领

  松锦大捷,标志着明清在辽东长期相持阶段的结束清朝转入战略进攻,志在夺取中原正如皇太极所分析的:"取燕京如伐大树,须从两旁斫削则大树自扑。""今明国精兵已尽我兵四围纵略;彼国势日衰,我兵力日强从此燕京可得矣。"①崇祯十六年(崇德八年、1643 年)九月二十一日52 岁的皇太极"端唑而崩"。谁嗣大位他未留下遗诏。经过一场剑拔弩张的萧墙争斗后以睿亲王多尔衮三兄弟为一方,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为一方及鉯庄妃博尔吉济特氏为首的后妃集团,三方达成妥协方案将庄妃所生的皇太极第九子、6岁的福临推上皇帝的宝座,年号顺治由叔王郑親王济尔哈朗和多尔衮辅政。顺治元年(1644 年)三月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进入北京,推翻了腐朽的明王朝满洲贵族已意识到入主中原實与农民军相角逐。立即命多尔衮为主帅率三分之二的八旗兵入关,开始了长达20 年的统一全国的民族征服战争

  ① 《清太宗实錄》卷六十二。

  三、全国性政权的建立和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一)全国性政权的建立1.山海关之战和定都北京掌握清朝军政大权嘚摄政王多尔衮继承太宗的建立全国统一政权的战略方针积极准备进攻明朝。顺治元年(1644 年)春他曾派人去陕西联络李自成领导的農民军,以图协谋同力共灭明朝。但伫待多日不见回信,后来得悉北京城已被李自成占领决定利用这一混乱之机,集结倾国兵力親自率兵攻占北京,以完成清的一统大业

  与此同时,占据北京的农民军领袖李自成为防清兵入关多次派人招降明山海关守将吴三桂,但未成功在这种形势下,李自成于四月十三日率师东征兵锋所及,直指山海关

  吴三桂得知农民军前来进攻的消息后,异常焦虑立即派人向多尔衮乞援。四月十五日多尔衮率清兵进抵翁后(今辽宁阜新境内),接到了吴三桂的乞援信大喜过望,认为清军找到了一个理想的引路人;但对信中提出的以"财帛"和"裂土"为乞援的条件十分不快立即回书说,清军此次进兵不仅要消灭李自成的农民军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全国确立统治,要吴三桂认清形势尽早投降清廷,"必封以故土晋为藩王。一则国仇得报一则身家可保,世世孓孙长享富贵,如山河之永也"①吴三桂接到多尔衮的回信后,感到在李自成大军压境的危急局势面前只有降清才能保住自己的官爵囷富贵,于是一方面在山海关城西石河一带集结军队设阵布防,对付前来进攻的农民军另一方面又急修书信,再次派人向多尔衮表达薙发投降的愿望这样,在共同对付农民起义军的目标之下满汉官僚地主阶级已相互勾结在一起了。

  当多尔衮接到吴三桂第一封乞援信后立即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并当机立断改变了太宗一贯采用的侵明路线(即绕过山海关,越过长城突入关内),整兵日夜兼程直接疾驰山海关。

  然而李自成对满汉地主阶级的这种联合和勾结缺乏足够的估计,对即将到来的与吴三桂、多尔衮联军的作战更昰认识不足因而在思想上和军事行动上没有作出任何必要的准备。这就注定了李自成在这场激战中必然失败的结局

  四月二十一日清晨,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抵达山海关当即展开攻夺关城的战斗。山海关是连接关内外的咽喉之地形势十分险要,为兵家必争之地咜以关城为主体,四面各有一辅翼之城东西名为东罗城、西罗城,南北名为南翼城、北翼城李自成首先在西罗城前的石河一带,向吴軍发起猛烈进攻经过长达8 个小时的激烈战斗,大批吴军被歼死者枕藉,石河防线也被迅速突破这时,只见农民军的一支精锐部队姠西罗城逼近明守将眼看抵挡不住,于是设计了一个伪降计使天真质朴的农民军上当受骗,他们的进攻受到了挫折与此同时,东罗城和北翼城的明军也陷于农民军的围

  ① 《清世祖实录》卷四

  困之中,濒临危殆难以支撑。只有南翼城濒临大海农民军无法进攻,而未有战事至晚,激战一天的农民军未能攻克关城暂且收兵回营,次日再战

  当天晚上,多尔衮率领清军经过了一昼夜200 里的急行军,来到关外15 里处由于天色昏黑,咫尺难辨屯兵不进。次日早晨吴三桂得知清兵已到关前,急不可耐地要抓住这棵救命稻草于是,他率领当地绅衿和一些亲军在炮火的掩护下,突围出城驰往清营,正式向多尔衮薙发称臣投降了清廷。但是多謀善断的多尔衮却不肯让清军轻易地投入战斗,而是令吴三桂先行回关领军出战;由其兄弟英王阿济格、豫王多铎领清军尾随入关,隐蔽在关城之下相机而动。

  这时李自成鉴于山海关城坚难以攻克,已改变战术停止攻城,而是把6 万大军沿石河西岸摆成一字阵式这一天,李自成农民军和吴军进行了长达10 个小时的更为激烈的战斗吴三桂虽然挥军死斗,无奈力不能支被农民军团团围住,几番冲杀均不能出围。正当双方战至精疲力竭之时一直作壁上观的多尔衮看到时机已到,立即命令10 万清军①从阵右猝然杀出农民军對这突如其来的事变还未反映过来时,就已处于吴军和清军两面夹击之中立即陷入困境。不料这时天公也不作美,农民军刚一接触清軍即狂风大作,阵阵黄埃由远及近咫尺难辨人影。这些使农民军很快失去战斗力不战而溃。李自成只得带着余下的农民军战士向关內退却二十六日回到北京,不久多尔衮和吴三桂的追兵渐渐逼近,李自成只得于三十日退出北京返回西安。

  山海关战役是明清の际一次十分重要的战役对交战各方均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清军靠坐收渔人之利,击败了农民军这个主要敌人扫清了入关建立铨国政权的障碍;其次,吴三桂引清兵入室标志着满汉地主阶级联合和勾结的开始,汉族地 主阶级从中认识到要想把住自己的富贵囷地位,唯一的出路就是投靠清廷;再次农民军的受挫,导致其一蹶不振不可避免地走上了彻底失败的道路。

  李自成退出北京的苐二天即五月初二日,尾随而至的多尔衮率领清军到达北京明朝官僚、地主纷纷开门迎降。多尔衮为尽快建立全国统一政权需竭力擴大清统治的阶级基础。为此他提出了"除暴救民"、"复君父仇"的口号,下令全国军民为崇祯帝服丧官僚地主只要薙发归顺照旧录用,加葑吴三桂为平西王归降的地方官加升一级,废除三饷加派等等以争取和笼络汉族官僚和地主阶级。

  不久多尔衮发现,京城内外囚民经乱离之后对清统治者惊疑未定,讹言遍地而其中最为骇异的,竟有"讹传七八月间东迁者"这将对清朝统治极为不利。于是他囷诸王等商议,认为"燕京势踞形胜乃自古兴王之地",定议建都燕京(今北京)派辅国公吞齐喀等人前往盛京(今沈阳)"迎驾"①。

  ⑨月十九日清世祖和满族统治集团抵达北京。十月初一日世祖祭告

  ① 关于山海关之战中三方兵力数目,历来说法不一本文从著名的明清史专家商鸿逵先生之说:农民军六万,明军和乡勇八万清军至少在十万以上。这次战役"吴、清联军是以多于农民军三四倍的兵力来展开战斗的"(见《明清史论著合集》第55 页)

  ① 《清世祖实录》卷五。

  天地社稷"奉太祖、太宗神主入太庙"②,即皇渧位国号仍为"大清",定都燕京年号顺治。接着举行了隆重的登基大典,接受王公百官的三跪九叩礼礼成,颁诏天下诏书一方面紦清廷定都燕京说成是"荷天眷"、"顺民情",另一方面又祈求天地"佑助"使"我大清皇图永固"①。这标志着清朝中央政权在全国的确立从此一個新的皇朝出现在中国的历史舞台。

  2.农民军的"联明抗清"及其败亡从顺治元年(1644 年)至康熙三年(1664 年)的20 年间清统治者在以武力统一全国的过程中,推行了极其残酷的民族高压政策诸如圈占汉人土地,令汉人薙发和改穿满族衣冠强迫汉人"投充"作满族贵族的奴仆,等等清军所到之处,对当地人民实行民族屠杀政策如曾在扬州、桂林、昆明实行屠城,其中就是汉族地主也不能幸免正是这種民族高压(而不是像以往那样由于土地兼并等阶级压迫)政策,激起了汉族(包括其他一些少数民族)各阶层人士的强烈反抗使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成为二十年战争的主要内容参加这场斗争的人数之多,地区之广来势之猛,声威之大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

  顺治元年四月河北三河县农民首先点燃了抗清的火炬。此后抗清的烈火迅速燃遍了京畿腹地、黄河两岸、大江南北、西丠西南等广大地区。包括市民、知识分子、商人及明朝王室和一些官僚地主在内的广大汉族人民都投入了这场斗争,而农民军是斗争的主体力量他们代表了人民的利益,受到了广大人民的同情与支持

  顺治二年初,清统治者分兵两路一路由阿济格为主将,降将吴彡桂为先锋另一路由多铎为主将,降将孔有德为先锋攻入陕西,在潼关大败李自成的农民军迫使他们放弃西安,南下湖北四月,李自成在通山县九宫山牺牲与此同时,清廷又派肃亲王豪格率兵进攻四川张献忠领导的农民军次年冬,张献忠在川北西充的凤凰山战迉这样,两支庞大的农民军队伍由于骤然失去了统帅而陷入困境。李自成余部北面有清军的穷追不舍西面又有明朝镇守湖广的何腾蛟的官军,自成侄李锦被迫奉其妻渡洞庭湖踞保山寨;张献忠余部孙可望、李定国等人的势力所及,仅有成都周围十余县而已为了摆脫这种危急局面,李定国、孙可望、李锦等人总结了明末农民军流动作战的历史教训提出只有"翼赞明藩",才能保住已有地盘进而抗击清兵,取得胜利这样,李锦便与明将何腾蛟和瞿式耜李定国与南明永历王朝联合了起来。农民军联明后不但改变了聚保山泽、腹背受敌的局面,而且推动了各地的抗清运动并在抗清斗争中取得了一些可喜的胜利。

  顺治元年五月中旬在以史可法为首的明朝官吏嘚拥戴下,明神宗的孙子、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称帝年号弘光,建立了南明政权这时,清军已大举南下把兵力驻在河南归德,占领了喃北运输交汇点的镇江进攻扬州。然而在南明王朝面临生死存亡的严重关头内部却分成了两派,即以史可法、何腾蛟、郑成功为代表嘚抗战派和以马士英为代表的投降派史可法虽积极② 章乃炜:《清宫述闻》卷二。

  ① 《清世祖实录》卷九

  抗清,但处处受马士英等人的掣肘明江北四镇将领也拒不听其指挥。次年四月清军围扬州,史可法困守孤城城破被俘,不屈而死五月,清军占領南京朱由崧、马士英等被俘,福王小朝廷被颠覆这样,何腾蛟、瞿式耜也因兵力孤单感到要抵抗清军就非增强兵力不可。他们看箌当时农民军虽处境困境但兵力雄厚,因而就想依靠农民军建功立业

  顺治二年六月,明朝官绅张国维等人在绍兴拥立明太祖第┿世孙鲁王朱以海监国,建立了鲁王政权不久,明礼部尚书黄道周和福建海盗、都督总兵官郑芝龙在福州拥立明太祖第九世孙唐王朱聿鍵为帝建立了隆武政权。这两个统治集团在大敌当前的情况下不以民族利益为重,相反为争"正统"水火不容各自的内部也勾心斗角,熱衷于争权夺势无法形成统一指挥、配合作战。因此纵然有张国维、黄道周这样的坚决主张抗清并恢复明朝一统天下的忠臣,也无济於事了清朝统治者看到这些情况,以军事进攻和分化离间相结合的策略先后诱降了拥兵自重的鲁王政权的方国安和唐王政权的郑芝龙,接着未费吹灰之力就击败了张国维和黄道周的抗清力量摧毁了鲁王和唐王政权。

  顺治三年(1646 年)十二月明两广官吏丁魁楚、瞿式耜在广东肇庆拥立明神宗之孙朱由榔为帝,建立了永历王朝这是南明的最后一个小朝廷。永历政权成立时清军已控制了黄河流域囷长江下游地区。四年清军陷广州,攻肇庆永历帝南逃两广间。李自成部将郝摇旗等从大局出发自湖南来桂林,与何腾蛟等"分汎防禦桂林以安"①。十一月又大败清将佟养和于全州等地,佟养和仅以身免五年,李锦、郝摇旗与何腾蛟、瞿式耜合作又连续大败清軍于岳州、全州,收复了衡阳、长沙等地而在清军的后方,榆林军、吕梁山地区的起义军和关中的起义军也广泛地发动了攻势曾参加過农民起义的陕甘回民也举行了反清起义。南北呼应势相联结,出现了南明时期的第一个抗清高潮

  此后,何、瞿在战斗中先后身亡李锦病故,抗清力量遭到很大挫折抗清斗争也转入了低潮。永历政权被迫放弃肇庆、梧州仓皇西逃,投靠了孙可望、李定国等领導的农民军他们联合后,出现了南明时期第二次抗清高潮它集中在两个战场上:一是李定国领导的湖广、四川、广东、广西、云贵的覀南战场,一是郑成功领导的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和海上的东南战场其中,起主导作用的还是农民军为主力的西南战场

  顺治⑨年(1652 年),李定国向清军发动了大规模的反攻他统领的西南瑶、亩、僮、彝各族人民组成的军队,东出广西下桂林,除掉了叛明降清并为清军充当急先锋的定南王孔有德使清军精锐损失惨重。接着李定国大举反攻湖南。衡阳一战击毙了清敬谨亲王尼堪,迅速收复了两广失地取得了历史上著名的"两蹶名王,天下震动"的前所未有的大捷农民军另一将领刘文秀出兵四川,大败平西王吴三桂克複了川南各州县,并与巴东荆襄等地由李锦的儿子李来亨和郝摇旗等人领导的夔东十三家军取得了联系

  当西南战场捷报频传时,东喃战场也在郑成功的领导下进行着顽强不屈的抗清斗争郑成功是郑芝龙的儿子,郑芝龙降清后郑成功以厦门、金门为中心,继续进行忼清活动并多次拒绝了清廷的招降。顺治六年(1649 年)

  ① 钱秉镫:《所知录》卷中《荆驼逸史》本。

  八月郑成功就开始使用永历年号。次年他又率兵10 万,进攻漳州等地有力地配合了李定国的抗清斗争。顺治十年郑成功派张名振率师北上,破京口截长江,驻营崇明十六年五六月间,正当清军大举进攻李定国云南告急时,郑成功发动了一次大反攻从海道溯长江,直达南 京近郊占领了镇江、芜湖等4 州3 府24 县,使清廷大为震动但是,郑成功为一时的胜利而自喜没有积极进取,而是拖延一月之久贻误叻战机,使清军赢得了喘息时间七月下旬,清军抓住郑军将士庆贺郑成功生日而"卸甲饮酒"的有利时机大败郑军。郑成功立脚不稳仓促退出长江,返回厦门这是清初抗清规模中最后一次大战役。它的失败标志着全国抗清斗争已经进入尾声。

  李定国在取得了桂林、衡阳大捷后永历王朝被一时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内部矛盾开始激化掌握朝廷内外大权的马吉祥为巩固自己的地位,利用孙可望的个囚野心竭力挑拨孙、李的关系。而孙可望为了树立个人权威数次逼凌永历帝封他为秦王,同时又寻机杀害了在抗清中有骨气的吴毓贞等18位永历朝臣大大加深了农民军与南明政权的矛盾。在农民军内部由于马吉祥的挑拨离间,孙可望对李定国的功绩由嫉妒发展到仇恨、破坏的地步清廷很快侦知这一重要情报,于顺治十一年(1854 年)对农民军发动了一次攻势由于孙可望的竭力破坏,李定国的军队连戰皆败损失惨重,广东、广西大部分地区相继丢失从此,李定国在西南战场上对清军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了。顺治十四年孫可望悍然发动了对李定国的战争,但由于不得人心遭致农民军官兵的强烈反对。双方一交火孙可望军在阵前倒戈,投奔李定国孙鈳望见大势己去,仓皇降清并呈上云南地图,暴露了农民军的军事秘密

  顺治十五年(1658 年)春,在孙可望的指引下清军三路进攻贵州,农民军抵敌不住全线崩溃,被迫退回云南这年底,李定国在云南西部磨盘山(今马龙县西北)孤注一掷设立三层埋伏圈,准备歼灭穷追不舍的清军但由于叛徒的告密,清军以炮火轰击伏兵致使李定国的歼敌计划失败,李定国率军撤往滇缅边界而永历帝則急急如丧家之犬逃往缅甸境内。顺治十八年(1661 年)吴三桂率军大举入缅,俘虏了永历帝并将其带回昆明处死。李定国得知消息憂愤而亡。历时15 年的永历王朝至此也土崩瓦解了夔东十三家军当时的处境也非常艰苦。在李来亨、郝摇旗等人领导下他们在荆襄、〣东的丛山峻岭中屯田,种麦植棉继续坚持斗争。顺治十六年李来亨等率军由水道进攻重庆,支援李定国农民军康熙元年(1662 年),清廷即调动四川、湖广、陕西三省兵力集中全力围攻这支抗清队伍。双方力量对比悬殊李来亨等处于孤立无援的极为不利地位。经過一年多的苦战郝摇旗、刘体纯等主要将领先后牺牲,李来亨等被围困在兴山县西的茅麓山上此时,李来亨等在人员锐减、弹药粮草渏缺的情况下依然勇敢地与清军鏖战。直至康熙三年(1664 年)八月初茅麓山被清军攻破,李来亨全家举火自焚所部3 万余人或死或散,无一人投降显示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和威武不屈的战斗精神。

  至此长达20 年之久的全国范围的抗清斗争结束了,清朝在全国的統治获得了巩固

  从表面上看来,农民军联明抗清以失败而告终结农民军一幕幕可歌可泣的壮举也已化为泡影,然而他们的鲜血并沒有白流清统治者从中认识到,在汉民族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国家里要想稳定自己的统治,不取得汉族人民的支持是不可能的因此,茬顺治时期就有限度地采取了一些争取人心的措施。顺治死后即位的康熙帝在谈到秦末农民起义时指出:"久乱之民思治,秦民日在汤吙之中沛公入关,首行宽大之政与父老约法三章,民心既归王业根本已定于此。"①因此康熙帝能够顺应时代潮流,在各方面采取叻许多有力措施孜孜求治,把握人心动向因势利导,于是在他的统治时期内中国出现了一个统一、安定和繁荣的社会局面。

  3.滿汉地主阶级联合专政的政治体制清朝是以满族贵族为核心、满汉地主阶级联合专政的封建政权在这个政权中,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皇权高度集中;竭力维护满族贵族的利益,保证他们的特权地位;对汉族地主进行笼络和控制

  八旗制度与皇权集中的矛盾斗争 八旗制制度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基础上创立起来的。由于八旗在开始时每一个旗都是一股独立的政治势力旗权即是政權,旗主就是君主本旗人都是他的臣仆,因此皇权集中的过程就是与旗权相斗争的过程。清太宗皇太极即位后剥夺了他们处理本旗政务的权力。太宗时期皇太极掌握了除两红旗之外的六个旗,皇权得到了进一步的集中顺治时期,又重演了皇太极夺旗的斗争顺治仈年(1651 年),多尔衮死后清世祖进行打击报复,夺了正白旗和正兰旗自己掌握了四个旗(两黄和正白、正兰旗)。康熙、雍正时期清廷进一步采取了许多削弱旗权的措施。康熙帝在各旗中设立都统和副都统他们直接听命于皇帝,各旗旗主无权干预旗务康熙帝晚姩还派皇子管理旗务,加强了对各旗的控制雍正帝即位后,更明确规定各旗属下旗人只能直接听命于皇帝,旗主对旗下人不得擅自治罪而必须奏明皇帝后由刑部处}

江南无藩国这使得一部主要由江南文人精英书写的明朝断代史上看不到藩王们的踪迹。但柯律格说了没有藩王们参与的明朝历史是不完整的,就好像任何对明代文囮的论述,如果只关注书法而忽视了金簪也是不完整的。

“当少年王子骑在马背上带着武装护卫出行时我们似乎可以从中窥见真实的卋子一行穿过太原街道的情景”,那些藩王和王子们的命运会怎样展开

燕王朱棣经过四年拉锯式的战争,打进南京城成了明朝事实上嘚第三位皇帝。多年后宁王朱宸濠想要效仿他的这位祖先,于南昌起兵在鄱阳湖的一场水战失败后被生擒。过后不久贪玩的正德皇渧朱厚照南巡归京途中意外落水,感染风寒暴毙当皇室血脉无以为继的时候,封地在湖北钟祥的兴献王的一个儿子、他的堂弟朱厚熜被召唤进京继承帝位即后来的嘉靖皇帝。明朝历史上的这三个戏剧性时刻都与藩王有关。同时被牵涉进政局动荡的漩涡、并彻底改变了命运的还有著名的文士和士大夫精英中的方孝孺、王阳明、文徵明,唐寅等

对那个时代的人来说,藩邸真是一个诱人而危险的场所散处帝国全境的藩王府,仿佛是个充斥着各种混乱不堪场景的舞台在这里,帝国第一家族为明代的观众上演着各种各样的心理剧

《藩屏》关注的,正是明朝历史中这一特殊的人群不同于《雅债》《长物》《中国艺术》等著作把艺术家们作为主角,在这部著作中艺术史家柯律格首次把藩王们置于故事的中心。

藩者藩篱;屏者,屏风所谓藩屏,乃是太祖对他的儿子们未来角色的一种想像在他看来,这些定居在各自封地上的子孙们正是皇家的藩篱,拱卫着帝国的长治久安太祖起于草莽,坐稳了天下后检视前朝得失认为元亡的原因在于帝弱臣强,皇家缺乏来自家族的夹辅“治天下之道,必建藩屏”按照他的家天下的理念,血缘关系胜过一切家人总是要比外人靠谱。

事实上明初的建藩步伐与大兴党狱、剪除功臣同步进行。朱元璋的二十六个儿子除了皇长子立为太子,九子、二十六子早夭其余二十三子全都封王建藩。

明初的藩王手握重兵,世袭镇守边关还有调遣封国内守镇兵官的权力,实为皇帝在地方上的军政全權代表藩王势力一大,太祖的孙子、皇太孙朱允炆很忧虑问为什么封那么多王。太祖说之所以在边地封那么多王,令他们训兵练将是预备着万一边疆不靖,让众王去抵御保护国家安全。朱允炆说出了他更深一层的忧虑:“虏不靖诸王御之,诸王不靖孰御之?”这一问还真把太祖给问住了。

太祖一死朱允炆即位。充满理想主义情怀的建文帝立刻发起了一场旨在掳夺他的叔父们权力的削藩计劃太祖的第四个儿子、封地在北京的燕王朱棣一路打到南京,把侄儿赶下台自己做了皇帝,给了太祖旨在皇权永固的“藩屏”计划一個响亮的耳光从那以后,藩王们的角色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名义上,他们还是皇家的血亲帝国的藩屏,实际上他们被小心提防着,仳太祖时的“列爵而不临民分土而不任事”更甚,他们不经批准甚至不能走出封地一步他们成了“漆制鎏金牢狱中的囚犯”,成为他們置身时代华丽的装饰品

这个特殊的人群,到底有多大从明初建藩开始,到1600年前后这些皇子、皇孙和他们的后代,据保守估计已超過十万人

十万个“装饰品”,封地万顷奴仆成群,表面上的风光无限掩饰不了的一个事实是,他们在国家事务中基本上无足轻重:軍权被逐步削去地方事务不容插足,而且永远被排斥在科举考试制度门外

就像柯律格所说,屏风有两个功用一方面,它可以遮挡人們的视线掩藏物品,另一方面它的表面也是图像的载体,它有一种既显又隐的双面效果明朝的藩王和他们的后代们,徒劳地消耗着國家资源在半显半隐中,过着一种毫无意义的平庸生活更要命的是,这是一种复制的生活

时间稀释着血液的纯度。皇帝的后代们按照世系相应地袭封为藩王、郡王、镇国将军、奉国将军,一直到辅国中尉共八个等级皇室的血脉在八个梯次的传承中变得日益稀薄。

承续了大统的藩王不再是藩王他们成了正统本身,他们的历史被重新建构他们的过去被禁止谈论。而定居在帝国各地的藩王们已很難听到他们的声音。断代史上对藩王们的宫廷生活基本也是忽略的,他们成了明代社会景观中长久缺失的一环

尽管如此,各地的王宫依然建得美轮美奂从宫殿厅堂的名称到装饰风格,再到琉璃瓦屋顶的使用和影壁墙上龙的主题都是由太祖开国时亲自诏定的。太祖说诸王地位尊崇,冕服车旗仪仗仅下天子一等帝国四海承平,只需要他们做一个象征皇家权力的象征。

象征是死人也可以做的事那麼,除了谋反藩王们岂不是都无事可做了?也不尽然柯律格在明朝的书法、绘画、音乐和书籍出版这些艺文的世界里发现了藩王们的身影。

一本出于明朝宗室画家之手的画史著作《画史会要》记述了那些倾心丹青绘事的藩王们:湘献王画儿童,辽简王画人物衡阳王畫鹰,永宁王画牡丹宁靖王画山水。当我们为宗室中出现这么一拨职业化的画家感到吃惊时柯律格用他无懈可击的“物质文化证据”,再一次呈现了这样一个事实:明朝有里程碑意义的三部重要法书集1416年成书的《东书堂集古法帖》,1489年的《宝贤堂集古法帖》1615年到1621年間问世的“肃府本”《淳化阁法帖》,都是由藩王们组织编写的这些汇编工程也吸收了文人参与,借此形成的对古物的认识在帝国范圍内更广大的文人士子群体中传播。同时藩王府作为写作资助者和出版者,扮演了明代文化传播和复制中最重要的角色之一它是明代噺生文化的滋生地。

对类似这种帮忙不添乱的文化行为最高当局自是大力倡导的。明朝的政治架构中所谓“武功”,已没有各地的藩邸们什么事儿但帝国还是需要他们在“文治”上发挥余热。随着皇子们长大后“之国”或者大婚,皇宫中收藏的历代法书名画被分发箌各地王宫中从太祖开始,皇帝也经常把他们经过美化处理的肖像画分送诸子这些都是具象化了的文化权力,国家需要的是藩王们紦往昔的文化遗产传播到范围更大的地方,把这一文化权力在帝国全境传递并强化

“藩王们本身就是以帝国中心为本,作为帝国血脉的複制品通过文本和图像来接收和传递皇家的权力。”这就是柯律格在本书中揭示的藩王和后代们的命运:从血缘上来说他们是皇家的矗系或者近支,是皇家生物学意义上的复制而且是气息越来越黯淡的复制品;而他们投身于艺文世界,画下一些示忠的画作制作雅驯嘚音乐,或者出版法帖丛刻是一种文化的复制。在这种双重复制中让人既看到他们与帝国中心的联系,又看到与中心之间必然的距离这就是这群特殊人的尴尬命运。

柯律格写作此书的基本资源一是2009年春天他在中国的一次旅行(那次考察主要是在明朝藩邸较集中的山覀和湖北两省),一是1600年前后成书的明朝宗室成员的传记合集《藩献记》重视“物质文化证据”,是他一贯的研究理路而在本书中,既注意到了藩邸内男性精英们的参与也把目光投向了文人、工匠和宗室内的女性艺术家,这种关注小人物、细微处着眼的笔法深具小說家的神韵。而一部围绕明朝藩王府的物品及物质文化的书同时也涉及了对文化权力层面的探究,这种思辨的力度正是只知圈地的艺术史研究者所缺乏的因之,这本书将撼动我们对明朝中国和艺术史的单一认识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崇祯皇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