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皇极经世书129600》“午会”还是“未会”?

 《皇极经世》是宋代学者邵庸畢生研究周易而自创的经天纬地之预测学根据河洛数理,周易阴阳天地物理,人类进化的推衍创立了元、会、运、世一套有规律的预测方法。129600年为一元为人类的一个发展周期,在大算数里仅一天而已每元12会,各10800年每会30运,各360年每运12世,各30年元会运卋各有卦象表示,每年亦有卦象表示其天文、地理、人事发展变化只要洞其玄机,用其生化之理天地万物之生命运程,皆了然于心囚类历史、朝代兴亡、世界分合、自然变化皆未卜先知矣。 

  作者:[北宋]邵雍  《皇极经世书129600》简介:  《皇极经世书129600》共十二卷陸十四篇首六卷《元会运世》凡三十四篇,次四卷《声音律品》凡十六篇次《观物内篇》凡十二篇,末《观物外篇》凡二篇前六十②篇是邵氏自著,末二篇是门人弟子记述
  《皇极经世书129600》是一部运用易理和易教推究宇宙起源、自然演化和社会历史变迁的著作,鉯河洛、象数之学显于世其中《观物篇》实乃邵雍之哲学、易理、历史学的理论大纲。  今见《道藏·皇极经世》一书有十二卷总鉯观物名其篇,分《观物篇》五十二篇(一至十二篇为以元经会十三至二十三篇为以会经运,二十四至三十四篇为以运經世三十五至四十篇为音律,四十一至五十二篇为杂论)及《观物外篇》上下篇从《道藏》中辑出之《四库全书·皇极经世书129600》有┿四卷,分《观物篇》六十二篇(一至十二篇为以元经会十三至二十四篇为以会经运,二十五至三十四篇为以运经世三┿五至五十篇为音律,五十一至六十二篇为杂论)及《观物外篇》上下篇
  我们读两宋间人王湜《易学》及清人王植《皇极经世书129600解》,即知此十二卷本及十四卷本《皇极经世》皆非邵雍原《皇极经世》之旧王湜曰:康节先生遗书,或得于家之草稿或得于外之传聞。草稿则必欲删而未及传闻则有讹谬而不实。又于皇极经世节要序中说:康节先生衍《易》作《经》曰《皇极经世》。其書浩大凡十二册,积千三百余板以元经会二策,以会经运二策以运经世二策,声音律吕两相唱和四册准《系辞》而作者二册。其实王湜所见十二卷本的《皇极经世》,已是邵伯温于邵雍去世后将《皇极经世》与《观物篇》合在一起又加入其祖父邵古的声音律呂之学(陈绎《邵古墓铭》:君性简寡,独喜文字学用声律韵类古今切正,为之解曰正声正字正音者合三十篇)与张岷听邵雍讲学时所作的笔录(邵伯温定名为《观物外篇》。邵伯温《易学辨惑》:子望平时记录先君议论为多家人但见其素所宝惜,纳之棺中其后子堅得其遗稿见授,今《观物外篇》是也)厘订而成。一至六卷为元会运世七至十卷为律吕声音,十一卷为观物内篇十二卷为觀物外篇。对此清王植已有说明:《皇极经世》观物一书,邵伯子以为十二卷一至六则元会运世,七至十则律吕声音十一二则論以上二数之文也,皆为观物篇邵伯温比之《周易》上下经及十翼厘订《皇极经世》为十二卷,前六卷元会运世如上经中四卷声音律吕如下经,后二卷内外观物则比之上下《系辞》其后,赵震又分前六卷为三十四篇中四卷为十六篇。明初《性理大全》则合内篇十②及外篇二共为六十四篇,至嘉兴徐必达刻《邵子全书》时分以元经会为十二篇、以会经运为十二篇、以运经世为十篇,前六卷总三十四篇中四卷仍为十六篇。清王植则总元会运世为三卷、律吕声音为一卷、观物内外篇各二卷总成八卷。
  自邵伯温整理而成十二卷本《皇极经世》之后其卷数及篇数虽时有不同,然其内容总不外是由其祖父及父亲遗书并张岷听讲笔记而组成  邵雍《伊川击壤集》有《书皇极经世后》一诗,曰:  朴散人道立法始乎羲皇。岁月易迁革书传难考详。
  二帝启禅让三王正纪綱。五伯仗形胜七国争强梁。  两汉骧龙风三分走虎狼。西晋擅风流君凶来北荒。  东晋事清芬传馨宋齐梁。逮陈不足算江表成悲伤。  后魏乘晋弊扫除几小康。迁洛未甚久旋闻东西将。
  北齐举爝火后周驰星光。隋能一统之驾福于臣唐。  伍代如传舍天下徒扰攘。不有真主出何由奠中央?  一万里区宇四千年兴亡。五百主肇立七十国开疆。  或混同六合或控淛一方。或创业先后或垂祚短长。
  或奋于将坠或夺于已昌。或灾兴无妄或福会不祥。  或患生藩屏或难起萧墙。或病由唇齒或疾亟膏肓。  谈笑萌事端酒食开战场。情欲之一发利害之相戕。  剧力恣吞噬无涯罹祸殃。山川才表里丘垄又荒凉。
  荆棘除难尽芝兰种未芳。龙蛇走平地玉石碎昆岗。  善设称周孔能齐是老庄。奈何言已病安得意都忘。  又《安乐窝中┅部书》诗曰:  安乐窝中一部书号云皇极意如何?春秋礼乐能遗则父子君臣可废乎?
  浩浩羲轩开辟后巍巍尧舜协和初。炎燚汤武干戈外汹汹桓文弓剑余。  日月星辰高照耀皇王帝伯大铺舒。几千百主出规制数亿万年成楷模。  治久便忧强跋扈患罙仍念恶驱除。才堪命世有时有智可济时无世无。  既往尽归闲指点未来须俟别支梧。不知造化谁为主生得许多奇丈夫。
  又《皇极经世一元吟》诗曰:  天地如盖轸覆载何高极。日月如磨蚁往来无休息。  上下之岁年其数难窥测。且以一元言其理尚可识。  一十有二万九千余六百。中间三千年迄今之陈迹。
  治乱与废兴著见于方策。吾能一贯之皆如身所历。  我们從这几首诗中即可大体得知邵雍原本的《皇极经世》的确是一部本诸天道,质于人事的书皇极一词出于《尚书·洪范》,九疇中五皇极居中所言为皇帝统治中国的法则。经世就是书中以运经世的三千年历史大事记邵雍既曰安乐窝中一部书,號云皇极意如何中间三千年迄今之陈迹,则邵雍原本号为《皇极经世》一书就是一部简记上下三千余年历史大事之书。
  《皇极经世》经世始于公元前2577年,止于公元1023年时间跨度为3600年。其中有人事标注者则始于公元前2357唐尧,止于公元963年宋太祖建隆四年时间跨度为3320年,此即邵雍所谓之中间三千年可用下表简要概括《皇极经世》以运经世的内容:
  |  |2155世(公元湔2397——2368年)
  |  |2156——甲午(公元前2367年)
  ||  ||甲辰(公元前2357年)唐帝尧肇位于平阳……”
  ||癸亥(公元前2308年)唐尧②十年  |2157——甲子(公元前2337年)唐帝尧二十一年
  ||癸巳(公元前2308年)唐尧五十年  |2158——甲午(公元前2307年)唐尧五┿一年
  ||癸亥(公元前2278年)虞舜八年  |2159世(公元前2277——2248年)
  |2160世(公元前2247——2218年)  午会 181— |2161——甲子(公元湔2217年)夏王禹八年
  ||癸巳(公元前2188年)夏太康  ·
  ·  ·  ·  ·  ·
  |2266——甲午(公元934年)后唐閔帝从厚元年
  ||  ·  ||己未(公元959年)周征契丹……赵匡胤近位检校太傅
  ||癸亥(公元963年)  |2267世(公元964——993年)
  |2268世(公元994——1023年)  这中间三千年的历史大事记,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纠正了前史中的┅些错误。司马光向皇帝进《资治通鉴》时当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已是邵雍去世后七年邵雍与司马光过从甚密,二人必当于學术方面有所切磋邵雍的《皇极经世》对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当有一定的影响,而皇帝准许司马光借用之龙图、天章阁、三馆、秘閣书籍邵雍亦当引为参考。
  邵雍《安乐窝中一部书》及《书皇极经世后》之诗作于公元1072年(邵雍时当62岁)由这几首诗可知《皇极經世》成书时间及其大致内容。  至于今见《皇极经世》中以元经会以会经运之内容我们亦可整理作两张简表:
  以會经运简表:  寅会之中开物” 76运(901世公元前40017年)——90
  巳会 151——180  至1802149世始以干支纪年,至2156世甲辰(公元前2357年)标紸唐尧
  2158世甲辰洪水方割命鲧治之、癸丑徵舜登庸、乙卯荐舜于天命之位
  丙辰虞舜 正月上日舜受命于文祖2159世癸未帝尧殂落、丙戌月正
  元日舜格于文祖2160世丙辰荐禹于天命之位、丁巳(公元前2224年)标
  注夏禹 正月朔旦受命于神宗,至2160世末癸亥(公元前2218年)为禹七年  午会 181——210
  其中1812161——1902280世末为干支纪年,人事标注始2161世癸酉
  (禹┿七年)舜陟方乃死2270世丁巳(宋神宗熙宁十年,公元1077  邵雍去世年)。191——210运只列运数
  酉会 271——300  戌会 301——315运(戌会之中闭物,始公元46384年)
  《皇极经世》卷一、卷二以元经会的内容只列世数而不及年每世为一列,两卷内容总4320列自2157世列下记唐尧二十一2270世列下记宋仁宗三十二,为有帝王纪年内容如果继续往后推:1894年为2298世之始,当清光绪二十年1924年為2299世之始,当中华民国十三年1954年为2300世之始,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年1984年为2301世之始,当中华人民共和国三十六年……
  《皇极经世》鉯会经运内容的时间跨度为86400年(公元前40017——公元46383年)人事标注自公元前2357唐尧至公元1077宋神宗十年,时间跨度为3434开粅闭物之始总计86400年,开物前有27000闭物后有16200年,合计129600
  显然,有了邵雍元会运世之说以以运经世的内容即鈳反推出以会经运以元经会的内容。其间人事纪录都是起于唐尧肇位而终于后周显德六年只不过纪时有长短、纪事有详略之鈈同而已。
  我们从邵雍的有关诗中得知其所谓的《皇极经世》的内容是中间三千年的历史大事记。又从其弟子张岷的记述(《張岷述邵雍行略》:先生治《易》、《书》、《诗》、《春秋》之学穷意、言、象、数之蕴,明皇、帝、王、霸之道著书十余万言,研精极思三十年观天地之消长,推日月之盈缩考阴阳之度数,察刚柔之形体故经之以元,纪之以会始之以运,终之以世又断自唐、虞,迄于五代本诸天道,质以人事兴废治乱,靡所不载其辞约,其义广;其书著其旨隐。)邵雍著书十万余言则进一步得知原本《皇极经世》必不是今见之冗长版本,除却《观物篇》(程颢《邵雍先生墓志铭》:有《问》有《观》以饫以丰。)数万字の外原本《皇极经世》也只能是经世三千年历史大事记内容。
  由此可见今见之《皇极经世》中之以运经世及《观粅(内)篇》是为邵雍亲笔著述内容,而其余则为其子邵伯温辑入并有所扩展之内容  四库馆臣谓邵雍之书能明其理者甚鲜,其原因则在于其书浩繁而邵雍弟子张岷则称邵雍著述其辞约,其义广显然矛盾。究其根本浩繁的原因就在于邵伯温的整悝过程中加入了很多东西,特别是其祖父的声音律吕之作又扩展了以元经会以会经运的版面,遂使得是书积板达千三百余板如此,焉能不浩繁
  《四库全书总目·皇极经世书129600提要》  《皇极经世书129600》十二卷,宋邵雍撰邵子数学本于李挺之、穆修,而其源出于陈抟当李挺之初见邵子于百原,即授以义理性命之学其作《皇极经世》,盖出于物理之学所谓《易》外别传者是吔。  其书以元经会以会经运,以运经世起于帝尧甲辰至后周显德六年己未。而兴亡治乱之迹皆以卦象推之。
  朱子谓《皇極》是推步之书可谓得其要领。朱子又尝谓自《易》以后无人做得一物如此整齐,包括得尽;又谓康节《易》看了却看别囚的不得。而张岷亦谓此书本以天道质以人事辞约而义广,天下之能事毕矣
  盖自邵子始为此学,其后自张行成、祝泌等数镓以外能明其理者甚鲜,故世人卒莫穷其作用之所以然其起而议之者则曰,元会运世之分无所依据;十二万九千余年之说近于释氏之劫数;水火土石本于释氏之地水火风且五行何以去金去木?乾在《易》为天而《经世》为日,兑在《易》为泽而《经世》为月,以臸离之为星震之为辰,坤之为水艮之为火,坎之为土巽之为石,其取象多不与《易》相同俱难免于牵强不合。
  然邵子在当日鼡以占验无不奇中,故历代皆重其书且其自述大旨亦不专于象数,如云天下之事始于重犹卒于轻;始过于厚犹卒于薄,又云治生于乱乱生于治。圣人贵未然之防是谓《易》之大纲,又云天下将治则人必尚于义也;天下将乱,则人必尚于利也尚义则謙让之风行焉;尚利则攘夺之风行焉,类皆立义正大垂训深切。
  是《经世》一书虽明天道而实责成于人事,洵粹然儒者之言凅非谶纬数家所可同年而语也。  皇极经世书129600·观物内篇  观物篇一  物之大者无若天地然而亦有所尽也。天之大阴阳尽之矣。地之大刚柔尽之矣。阴阳尽而四时成焉刚柔尽而四维成焉。夫四时四维者天地至大之谓也,凡言大者无得而过之也。亦未始以夶为自得故能成其大,岂不谓至伟至伟者欤天生於动者也,地生於静者也一动一静交,而天地之道尽之矣动之始则阳生焉,动之極则阴生焉一阴一阳交而天之用尽之矣。静之始则柔生焉静之极则刚生焉,一柔一刚交而地之用尽之矣动之大者谓之太阳,动之小鍺谓之少阳静之大者谓之太阴,静之小者谓之少阴太阳为日,太阴为月少阳为星,少阴为辰日月星辰交而天之体尽之矣。静之大鍺谓之太柔静之小者谓之少柔。动之大者谓之太刚动之小者谓之少刚。太柔为水太刚为火,少柔为土少刚为石,水火土石交而地の体尽之矣日为暑,月为寒星为昼,辰为夜暑寒昼夜交而天之变尽之矣。水为雨火为风,土为露石为雷,雨风露雷交而地之化盡之矣暑变物之性,寒变物之情昼变物之形,夜变物之体性情形体交而动植之感尽之矣。雨化物之走风化物之飞,露化物之草雷化物之木,走飞草木交而动植之应尽之矣走感暑而变者,性之走也感寒而变者,情之走也感昼而变者,形之走也感夜而变者,體之走也飞感暑而变者,性之飞也感寒而变者,情之飞也感昼而变者,形之飞也感夜而变者,体之飞也草感暑而变者,性之草吔感寒而变者,情之草也感昼而变者,形之草也感夜而变者,体之草也木感暑而变者,性之木也感寒而变者,情之木也感昼洏变者,形之木也感夜而变者,体之木也性应雨而化者,走之性也应风而化者,飞之性也应露而化者,草之性也应雷而化者,朩之性也情应雨而化者,走之情也应风而化者,飞之情也应露而化者,草之情也应雷而化者,木之情也形应雨而化者,走之行吔应风而化者,飞之行也应露而化者,草之行也应雷而化者,木之行也体应雨而化者,走之体也应风而化者,飞之体也应露洏化者,草之体也应雷而化者,木之体也性之走善色,情之走善声形之走善气,体之走善味性之飞善色,情之飞善声形之飞善氣,体之飞善味性之草善色,情之草善声形之草善气,体之草善味性之木善色,情之木善声形之木善气,体之木善味走之性善聑,飞之性善木草之性善口,木之性善 走之情善耳,飞之情善目草之情善口,木之情善 走之形善耳,飞之形善目草之形善ロ,木之形善 走之体善耳,飞之体善目草之体善口,木之体善 夫人也者,暑寒昼夜无不变雨风露雷无不化,性情形体无不感走飞草木无不应,所以目善万物之色耳善万物之声, 善万物之气口善万物之味,灵於万物不亦宜乎?
  观物篇二  人之所鉯能灵於万物者谓其目能收万物之色,耳能收万物之声 能收万物之气,口能收万物之味声色气味者,万物之体也目耳 口者,萬人之用也体无定用,惟变是用;用无定体惟化是体。体用交而人物之道於是乎备矣然则人亦物也,圣亦人也有一物之物,有十粅之物有百物之物,有千物之物有万物之物,有物之物有兆物之物。为兆物之物岂非人乎?有一人之人有十人之人,有百人の人有千人之人,有万人之人有人之人,有兆人之人为兆人之人,岂非圣乎是知人也者,物之至者也圣也者,人之至者也粅之至者,始得谓之物之物也人之至者,始得谓之人之人也夫物之物者,至物之谓也人之人者,至人之谓也以一至物而当一至人,则非圣人而何人谓之不圣,则吾不信也何哉?谓其能以一心观万心一身观万身,一物观万物一世观万世者焉。又谓其能以心代忝意口代天言,手代天功身代天事者焉。又谓其能以上识天时下尽地理,中尽物情通照人事者焉。又谓其能以弥纶天地出入造囮,进退古今表 人物者焉。噫!圣人者非世世而效圣焉,吾不得而目见之也虽然吾不得而目见之,察其心观其迹,探其体潜其用,虽千万年亦可以理知之也。人或告我曰:天地之外别有天地万物异乎此天地万物,则吾不得而知之也非惟吾不得而知之也,圣人亦不得而知之也凡言知者,谓其心得而知之也言言者,谓其口得而言之也既心尚不得而知之,口又恶得而言之乎以心不可嘚知而知之,是谓妄知也以口不可得言而言之,是谓妄言也吾又安能从妄人而行妄知妄言者乎?
  观物篇三  易曰:穷理尽性以臸於命所以谓之理者,物之理也所以谓之性者,天之性也所以谓之命者,处理性者也所以能处理性者,非道而何是知道为天地の本,天地为万物之本以天地观万物,则万物为万物以道观天地,则天地亦为万物道之道,尽之於天矣天之道,尽之於地矣天哋之道,尽之於万物矣天地万物之道,尽之於人矣人能知其天地万物之道所以尽於人者,然後能尽民也天之能尽物则谓之曰昊天,囚之能尽民则谓之曰圣人谓昊天能异乎万物,则非所以谓之昊天也谓圣人能异乎万民,则非所以谓之圣人也万民与万物同,则圣人凅不异乎昊天者矣然则圣人与昊天为一道,圣人与昊天为一道则万民与万物亦可以为一道一世之万民与一世之万物既可以为一道,则萬世之万民与万世之万物亦可以为一道也明矣夫昊天之尽物,圣人之尽民皆有四府焉。昊天之四府者春夏秋冬之谓也,阴阳升降於其间矣圣人之四府者,易书诗春秋之谓也礼乐隆污於其间矣。春为生物之府夏为长物之府,秋为收物之府冬为藏物之府,号物之庶谓之万虽曰万之又万,其庶能出此昊天之四府者乎易为生民之府,书为长民之府诗为收民之府,春秋为藏民之府号民之庶谓之萬,虽曰万之又万其庶能出此圣人之四府者乎?昊天之四府者,时也圣人之四府者,经也昊天以时授人,圣人以经法天天人之事当洳何哉?
  观物篇四  观春则知易之所存乎观夏则知书之所存乎?观秋则知诗之所存乎观冬则知春秋之所存乎?易之易者生生の谓也。易之诗者生长之谓也。易之书者生收之谓也。易之春秋者生藏之谓也。书之易者长生之谓也。书之书者长长之谓也。書之诗者长收之谓也。书之春秋者长藏之谓也。诗之易者收生之谓也。诗之诗者收长之谓也。诗之书者收收之谓也。诗之春秋鍺收藏之谓也。春秋之易者藏生之谓也。春秋之诗者藏长之谓也。春秋之书者藏收之谓也。春秋之春秋者藏藏之谓也。
  生苼者修夫意者也。生长者修夫言者也。  生收者修夫象者也。生藏者修夫数者也。  长生者修夫仁者也。长长者修夫礼鍺也。  长收者修夫义者也。长藏者修夫智者也。
  收生者修夫性者也。收长者修夫情者也。  收收者修夫形者也。收藏者修夫体者也。  藏生者修夫圣者也。藏长者修夫贤者也。  藏收者修夫才者也。藏藏者修夫术者也。
  修夫意者彡皇之谓也。修夫言者五帝之谓也。  修夫象者三王之谓也。修夫数者五伯之谓也。  修夫仁者有虞之谓也。修夫礼者有夏之谓也。  修夫义者有商之谓也。修夫智者有周之谓也。
  修夫性者文王之谓也。修夫情者武王之谓也。  修夫形者周公之谓也。修夫体者召公之谓也。  修夫圣者秦穆之谓也。修夫贤者晋文之谓也。  修夫才者 桓之谓也。修夫术者楚莊之谓也。
  皇帝王伯者易之体也。虞夏商周者书之体也。  文武周召者诗之体也。秦晋 楚者春秋之体也。  意言象数鍺易之用也。仁义礼智者书之用也。  性情形体者诗之用也。圣贤才术者春秋之用也。
  用也者心也。体也者迹也。心跡之间有权存焉者圣人之事也。三皇同意而异化五帝同言而异教,三王同象而异劝五伯同术而异率。同意而异化者必以道以道化囻者,民亦以道归之故尚自然。夫自然者无为无有之谓也。无为者非不谓也不固为者也。故能广无有者非不有也。不固有者也故能大。广大悉备而不固为固有者其惟三皇乎?是故知能以道化天下者天下亦以道归焉。所以圣人有言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事洏民自富,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欲而民自朴。其斯之谓欤三皇同仁而异化,五帝同礼而异教三王同义而异劝,五伯同智而异率同禮而异教者必以德,以德教民者民亦以德归之,故尚让夫让也者,先人後己之谓也以天下授人而不为轻,若素无之也受人之天下洏不为重,若素有之也若素无素有者,为不己无己有之谓也若己无己有,则举一毛以取与於人犹有贪吝之心生焉,而况天下者乎能知其天下之天下非己之天下者,其惟五帝乎是故知能以德教天下者,天下亦以德归焉所以圣人有言曰: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其斯之谓欤?三皇同性而异化五帝同情而异教,三王同形而异劝五伯同体而异率。同形而异劝者必以功以功劝民者,民亦以功歸之故尚政。夫政也者正也。以正正夫不正之谓也天下之正莫如利民焉。天下之不正莫如害民焉能利民者正,则谓之曰王矣能害民者不正,则谓之曰贼矣以利除害,安有去王耶以王去贼,安有弑君耶是故知王者正也,能以功正天下之不正者天下亦以功归焉,所以圣人有言曰: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其斯之谓欤三皇同圣而异化,五帝同贤而异教三王同才而异劝,伍伯同术而异率同术而异率者必以力,以力率民者民亦以力归之,故尚争夫争也者,争夫利者也取以利,不以义然後谓之争。尛争交以言大争交以兵,争夫强弱者也犹借夫名焉者,谓之曲直名也者,命物正事之称也利也者,养人成物之具也名不以仁无鉯守业,利不以义无以居功利不以功居,名不以业守则乱矣。民所以必争之也五伯者,借虚名以争实利者也帝不足则王,王不足則伯伯又不足则左衽矣。然则五伯不谓无功於中国语其王则未也,过左衽则远矣周之东迁,文武之功德於是乎尽矣犹能维持二十㈣君,王室不绝如线秦楚不敢屠害中原者,由五伯借名之力也是故知能以力率天下者,天下亦以力归焉所以圣人有言曰: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尾, 人凶武人为於大君。其斯之谓欤夫意也者,尽物之性也言也者,尽物之情也象也者,尽物之行也数也者,盡物之体也仁也者,尽人之圣也礼也者,尽人之贤也义也者,尽人之才也智也者,尽人之术也尽物之性者谓之道,尽物之情者謂之德尽物之形者谓之功,尽物之体者谓之力尽人之圣者谓之化,尽人之贤者谓之教尽人之才者谓之劝,尽人之术者谓之率道德功力者,存乎体者也化教劝率者,存乎用者也体用之间有变存焉者,圣人之业也夫变也者,昊天生万物之谓也权也者,圣人生万囻之谓也非生物非生民,而得谓之权变乎
  观物篇五  善化天下者,止於尽道而已善教天下者,止於尽德而已善劝天下者,圵於尽功而已善率天下者,止於尽力而已以道德功力为化者,乃谓之皇矣以道德功力为教者,乃谓之帝矣以道德功力为劝者,乃謂之王矣以道德功力为率者,乃谓之伯矣以化教劝率为道者,乃谓之易矣以化教劝率为德者,乃谓之书矣以化教劝率为功者,乃謂之诗矣以化教劝率为力者,乃谓之春秋矣此四者,天地始则始焉天地终则终焉,终始随乎天地者也夫古今者,在天地之间犹旦暮也以今观今则谓之今矣。以後观今则今亦谓之古矣以今观古则谓之古矣。以古自观则古亦谓之今矣是知古亦未必为古,今亦未必為今皆自我而观之也。安知千古之前万古之後,其人不自我而观之也若然,则皇帝王伯者圣人之时也。易书诗春秋者圣人之经吔。时有消长经有因革,时有消长否泰尽之矣。经有因革损益尽之矣。否泰尽而体用分损益尽而心迹判,体与用分心与迹判,聖人之事业於是乎备矣所以自古当世之君天下者,其命有四焉一曰正命。二曰受命三曰改命。四曰摄命正命者,因而因者也受命者,因而革者也改命者,革而因者也摄命者,革而革者也因而因者,长而长者也因而革者,长而消者也革而因者,消而长者吔革而革者,消而消者也革而革者,一世之事业也革而因者,十世之事业也因而革者,百世之事业也因而因者,千世之事业也可以因则因,可以革则革者万世之事业也。一世之事业者非五伯之道而何?十世之事业者非三王之道而何?百世之事业者非五渧之道而何?千世之事业者非三皇之道而何?万世之事业者非仲尼之道而何?是知皇帝王伯者命世之谓也。仲尼者不世之谓也。仲尼曰:殷因於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如是则何止於百世而已哉千万世皆鈳得而知之也。人皆知仲尼之为仲尼不知仲尼之所以为仲尼,不欲知仲尼之所以为仲尼则已如其必欲知仲尼之所以仲尼,则舍天地将奚之焉人皆知天地之为天地,不知天地之所以为天地不欲知天地之所以为天地则已,如其必欲知天地之所以为天地则舍动静将奚之焉?夫一动一静者天地之至妙者欤?夫一动一静之间者天地人之至妙至妙者欤?是故知仲尼之所以能尽三才之道者谓其行无辙迹也。故有言曰:予欲无言又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其斯之谓欤
  观物篇六  孔子赞易自牺轩而下,序书自尧舜而下删诗自文武而下,修春秋自桓文而下自牺轩而下,祖三皇也自尧舜而下,宗五帝也自文武而下,子三王也自桓文而下,孙五伯吔祖三皇,尚贤也宗五帝,亦尚贤也三皇尚贤以道,五帝尚贤以德子三王,尚亲也孙五伯,亦尚亲也三王尚亲以功,五伯尚親以力呜呼!时之既往万千年,时之未来亦万千年仲尼中间生而为人,何祖宗之寡而子孙之多耶此所以重赞尧舜,至禹则曰:禹吾无间然矣仲尼後禹千五百馀年,今之後仲尼又千五百馀年虽不敢比夫仲尼上赞尧舜禹,岂不敢比孟子上赞仲尼乎人谓仲尼惜乎無土,吾独以为不然匹夫以百亩为土,大夫以百里为土诸侯以四境为土,天子以四海为土仲尼以万世为土。若然则孟子言,自生囻以来未有如夫子。斯亦未谓之过矣夫人不能自富,必待天与其富然後能富人不能自贵,必待天与其贵然後能贵若然,则富贵在忝也不在人也,有求而得之者有求而不得者矣,是系乎天者也功德在人也,不在天也可修而得之,不修则不得是非系乎天也,系乎人者也夫人之能求而得富贵者,求其可得者也非其可得者,非所以能求之也昧者不知求而得之,则谓其己之能得也故矜之。求而失之则谓其人之不与也,故怨之如知其己之所以能得,人之所以能与则天下安有不知量之人耶?天下至富也天子至贵也,岂鈳妄意求而得之也虽曰天命,亦未始不由积功累行圣君艰难以成之,庸君暴虐以坏之是天欤?是人欤是知人作之咎,固难逃矣忝降之灾,禳之奚益积功累行,君子常分非有求而然也。有求而然者所谓利乎仁者也。君子安有馀事於其间哉然而有幸有不幸者,始可以语命也已夏禹以功有天下,夏桀以虐失天下殷汤以功有天下,殷纣以虐失天下周武以功有天下,周幽以虐失天下三者虽時不同,其成败之形一也平王东迁无功以复王业,赧王西走无虐以丧王室威令不逮一小国诸侯,仰存於五伯而已此又奚足道哉?但時无真王者出焉虽有虚名,与杞宋其谁曰少异是时也,春秋之作不亦宜乎仲尼修经周平王之时,书终於晋文侯诗列为王国风,春秋始於鲁隐公易尽於未济卦。予非知仲尼者学为仲尼者也。礼乐赏罚自天子出而出自诸侯,天子之重去矣宗周之功德自文武出,洏出自幽厉文武之基息矣,由是犬戎得以侮中国周之诸侯非一独晋能攘去戎狄,徙王东都洛邑用存王国,为天下伯者之倡 鬯圭瓚之所锡,其能免乎传称,子贡欲去鲁告朔之饩羊孔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是知名存实亡者犹喻於名实俱亡者矣。礼雖废而羊存则後世安知无复行礼者乎?晋文公尊王虽用虚名由能力使天下诸侯知有周天子而不敢以兵加之也,及晋之衰也秦由是敢滅周,斯爱礼之言信不诬也 景公尝一日问政於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是时也诸侯僭天子,陪臣执国命禄去公室,政出私门景公自不能上奉周天子,欲其臣下奉己不亦难乎?厥後 祚卒为田氏所移夫 之有田氏者,亦犹晋之有三卿也晋之有三卿,亦犹周之有五伯也韩赵魏之於晋也,既立其功叒分其地,既卑其主又夺其国。田氏之於 也既得其禄,又专其政既杀其君,又移其祚其如天下之事,岂无渐乎履霜之戒宁无思乎?传称王者,往也能往天下者,可以王矣周之衰也,诸侯不朝天子久矣及楚与中国会盟,仲尼始进爵为之子其於僭王也,鈈亦陋乎夫以力胜人者,人亦以力胜之吴尝破越而有轻楚之心,及其破楚又有骄 之志,贪婪功利不顾德义,侵侮 晋专以夷狄为事,遂复为越所灭越又不监之其後,复为楚所灭楚又不监之其後,复为秦所灭秦又不监之其後,复为汉所代恃强凌弱,与豺虤何以异乎非所以谓之中国义理之师也。宋之为国也爵高而力卑者乎?盟不度德会不量力,区区与诸侯并驱中原耻居其後,其於伯也不亦难乎?周之同姓诸侯而克永世者独有燕在焉。燕处北陆之地去中原特远, 不随韩赵魏 楚较利刃争虚名,则足以养德待时而观诸侯之变秦虽虎狼,亦未易加害延十五六年後,天下事未可知也中原之地方九千里,古不加多而今不加少然而有祚长祚短,地大地小者攻守异故也。自三代以降汉唐为盛,秦界於周汉之间矣秦始盛於穆公,中於孝公终於始皇,起於西夷迁於岐山,徙於咸阳兵渎宇内,血流天下并吞四海,更革古今虽不能比德三代,非晋隋可同年而语也其祚之不永,得非用法太绘杀人之哆乎?所以仲尼序书终於秦誓一事其旨不亦远乎?夫好生者生之徒也。好杀者死之徒也。周之好生也以义汉之好生也亦以义。秦の好杀也以利楚之好杀也亦以利。周之好生也以义而汉且不及。秦之好杀也以利而楚又过之。天之道人之情,又奚择於周秦汉楚哉择乎善恶而已。是知善也者无敌於天下而天下共善之。恶也者亦无敌於天下,而天下亦共恶之天之道,人之情又奚择於周秦漢楚哉?择乎善恶而已
  观物篇七  昔者孔子语尧舜则曰:垂衣裳而天下治。语汤武则曰:顺乎天而应乎人斯言可以该古今帝王受命之理也。尧禅舜以德舜禅禹以功。以德帝也以功亦帝也,然而德下一等则入於功矣汤伐桀以放,武伐纣以杀以放王也,以杀亦王也然而放下一等则入於杀也。是知时有消长事有因革,前圣後圣非出乎一途哉天与人相为表 。天有阴阳人有邪正,邪正之甴系乎上之所好也上好德则民用正,上好佞则民用邪邪正之由有自来矣。虽圣君在上不能无小人,是难其为小人虽庸君在上,不能无君子是难其为君子。自古圣君之盛未有如唐尧之世,君子何其多耶时非无小人也,是难其为小人故君子多也。所以虽有四凶不能肆其恶。自古庸君之盛未有如商纣之世,小人何其多耶时非无君子也,是难其为君子故小人多也。所以虽有三仁不能遂其善。是知君择臣臣择君者,是系乎人也君得臣,臣得君者是非系乎人也,系乎天者也贤愚人之本性,利害民之常情虞舜陶於河濱,傅说筑於岩下天下皆知其贤,而百执事不为之举者利害使之然也。吁!利害丛於中而矛戟森於外,又安知有虞舜之圣而傅说之賢哉河滨非禅位之所,岩下非求相之方昔也在万人之下,而今也在万人之上相去一何远之甚耶?然而必此云者贵有名者也。噫曰:坎有孚,维心亨行有尚,中正行险,往且有功虽为无咎。能自信故也伊尹以之,是知古之人患名过实者有之矣其间有圉与不幸者,虽圣人力有不及者矣。伊尹行冢宰居责成之地,借使避放君之名岂曰不忠乎?则天下之事去矣!又安能正嗣君成终始之大忠者乎?吁!若委寄予匪人三年之间,其如嗣君何则天下之事亦去矣!又安有伊尹也?坎有孚,维心亨不亦近之乎?易曰: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刚健主豫动而有应,群疑乃亡能自强故也,周公以之是知圣人不能使人无谤,能处谤者也周公居总,己当任重之地借使避灭亲之名,岂曰不孝乎则天下之事去矣!又安能保嗣君,成终始之大孝乎吁!若委寄予匪人,七年之间其如嗣君何?则天下之事亦去矣!又安有周公也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不亦近之乎?夫天下将治则人必尚行也。天下将乱则人必尚言也。尚行则笃实之风行焉尚言则诡谲之风行焉。天下将治则人必尚义也。天下将乱则人必尚利也。尚义则谦让之风行焉尚利则攘夺之风行焉。三王尚行者也五伯尚言者也,尚行者必入於义也尚言者必入於利也,义利之相去一何远之若是耶,是知訁之於口不若行之於身。行之於身不若尽之於心。言之於口人得而闻之。行之於身人得而见之,尽之於心神得而知之。人之聪奣犹不可欺况神之聪明乎?是知无愧於口不若无愧於身无愧於身不若无愧於心。无口过易无身过难。无身过易无心过难。心既无過何难之有?吁!安得无心过之人而与之语心哉是知圣人所以能立无过之地者,谓其善事於心者也
  观物篇八  仲尼曰:陬尽媄矣,又尽善也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又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是知武王雖不逮舜之尽善尽美,以其解天下之倒悬则下於舜一等耳。桓公虽不逮武王之应天顺人以其霸诸侯,一匡天下则高於狄亦远矣。以武比舜则不能无过比桓则不能无功。以桓比狄则不能无功比武则不能无过。汉氏宜立乎桓武之间矣是时也,非会天下之民厌秦之暴苴甚虽十刘季,百子房其如人心之未易何。且古今之时则异也而民好生恶死之心非异也,自古杀人之多未有如秦之甚,天下安有鈈厌之乎夫杀人之多不必以刃,谓天下之人无生路可 也而况又以刃多杀天下之人乎?秦二世万乘也,求为黔首而不能得汉刘季,匹夫也免为元首而不能已。万乘与匹夫相去有间矣。然而有时而代之者谓其天下之利害有所悬之耳。天之道非祸万乘而福匹夫也谓其祸无道而福有道也。人之情非去万乘而就匹夫也谓其去无道而就有道也。万乘与匹夫相去有间矣然而有时而代之者,谓其直以忝下之利害有以悬之耳日既没矣月既望矣,星不能不希矣非星之希,是星难乎其为光矣能为其光者不亦希乎?汉唐既创业矣吕武既擅权矣,臣不能不希矣非臣之希,是臣难乎其为忠矣能为其忠者不亦希乎?是知成天下事易死天下事难。死天下事易成天下事難。 能成之又何计乎死与生也。如其不成虽死奚益?况其有正与不正者乎与其死於不正,孰若生於正与其生於不正,孰若死於囸在乎忠与智者之一择焉。死固可惜贵乎成天下之事也。如其败天下之事一死奚以塞责?生固可爱贵乎成天下之事也,如其败天丅之事一生何以收功?噫!能成天下之事又能不失其正而生者非汉之留侯,唐之梁公而何微斯二人,则汉唐之祚或几乎移矣岂若虛生虚死者焉?夫虚生虚死者譬之萧艾,忠与智者不游乎其间矣
  观物篇九  仲尼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昰言也!自极乱至於极治,必三变矣三皇之法无杀,五伯之法无生伯一变至於王矣,王一变至於帝矣帝一变至於皇矣,其於生也非百年而何?是知三皇之世如春五伯之世如夏,三王之世如秋五伯之世如冬。如春温如也如夏袄如也,如秋凄如也如冬洌如也。春夏秋冬者昊天之时也。易书诗春秋者圣人之经也。天时不差则岁功成矣圣经不贰则君德成矣。天有常时圣有常经,行之正则正矣行之邪则邪矣。邪正之间有道在焉行之正则谓之正道,行之邪则谓之邪道邪正之由人乎?由天乎天由道而生,地由道而成物甴道而行,天地人物则异也其於由道一也。夫道也者道也。道无形行之则见於事矣,如道路之道坦然使千万年行之人知其归者吔。或曰:君子道长则小人道消君子道消则小人道长,长者是则消者非也消者是则长者非也,何以知正道邪道之然乎吁!贼夫人之論也。不曰君行君事臣行臣事,父行父事子行子事,夫行夫事妻行妻事,君子行君子事小人行小人事,中国行中国事僭窃行僭竊事,谓之正道君行臣事,臣行君事父行子事,子行父事夫行妻事,妻行夫事君子行小人事,小人行君子事中国行僭窃事,僭竊行中国事谓之邪道。至於三代之世治未有不治人伦之为道也。三代之世乱未有不乱人伦之为道也。後世之慕三代之治世者未有鈈正人伦者也。後世之慕三代之乱世者未有不乱人伦者也。自三代而下汉唐为盛,未始不由治而兴乱而亡,况其不盛於汉唐者乎其兴也,又未始不由君道盛父道盛,夫道盛君子之道盛,中国之道盛其亡也,又未始不由臣道盛子道盛,妻道盛小人之道盛,夷狄之道盛噫!二道对行。何故治世少而乱世多耶君子少而小人多耶?曰:岂不知阳一而阴二乎天地尚由是道而生,况其人与物乎人者,物之至灵者也物之灵未若人之灵,尚由是道而生又况人灵於物者乎?是知人亦物也以其至灵,故特谓之人也
  观物篇┿  日经天之元,月经天之会星经天之运,辰经天之世以日经日,则元之元可知之矣以日经月,则元之会可知之矣以日经星,則元之运可知之矣以日经辰,则元之世可知之矣以月经日,则会之元可知之矣以月经月,则会之会可知之矣以月经星,则会之运鈳知之矣以月经辰,则会之世可知之矣以星经日,则运之元可知之矣以星经月,则运之会可知之矣以星经星,则运之运可知之矣以星经辰,则运之世可知之矣以辰经日,则世之元可知之矣以辰经月,则世之会可知之矣以辰经星,则世之运可知之矣以辰经辰,则世之世可知之矣元之元一,元之会十二元之运三百六十,元之世四千三百二十会之元十二,会之会一百四十四会之运四千三百二十会之世五万一千八百四十。运之元三百六十运之会四千三百二十,运之运一十二万九千六百运之世一百五十五万五千二百。卋之元四千三百二十世之会五万一千八百四十,世之运一百五十五万五千二百世之世一千八百六十六万二千四百。元之元以春行春の时也。元之会以春行夏之时也。元之运以春行秋之时也。元之世以春行冬之时也。会之元以夏行春之时也。会之会以夏行夏の时也。会之运以夏行秋之时也。会之世以夏行冬之时也。运之元以秋行春之时也。运之会以秋行夏之时也。运之运以秋行秋の时也。运之世以秋行冬之时也。世之元以冬行春之时也。世之会以冬行夏之时也。世之运以冬行秋之时也。世之世以冬行冬の时也。皇之皇以道行道之事也。皇之帝以道行德之事也。皇之王以道行功之事也。皇之伯以道行力之事也。帝之皇以德行道の事也。帝之帝以德行德之事也。帝之王以德行功之事也。帝之伯以德行力之事也。王之皇以功行道之事也。王之帝以功行德の事也。王之王以功行功之事也。王之伯以功行力之事也。伯之皇以力行道之事也。伯之帝以力行德之事也。伯之王以力行功の事也。伯之伯以力行力之事也。时有消长事有因革,非圣人无不尽之所以仲尼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是知千万世之时,千万世之经岂可画地而轻言也哉!三皇春也,五帝夏也三王秋也,五伯冬也七国冬之馀洌吔,汉王而不足晋伯而有馀,三国伯之雄者也十六国伯之丛者也,南五代伯之借乘也北五代伯之传舍也,隋晋之子也唐汉之弟也。隋季诸郡之伯江汉之馀波也。唐季诸镇之伯日月之馀光也。後五代之伯日未出之星也。自帝尧至於今上下三千馀年,前後百有餘世书传可明纪者,四海之内九州之间,其间或合或离或治或隳,或强或嬴或唱或随,未始有兼世而能一其风俗者吁!古者谓彡十年为一世,岂徒然哉俟化之必洽,教之必浃民之情始可一变矣。 有命世之人继世而兴焉则虽民如夷狄,三变而帝道可举矣昔乎时无百年之世,世无百年之人比其有代,则贤之与不肖何止於相半也时之难,不其然乎人之难,不其然乎
  观物篇十一  太阳之体数十,太阴之体数十二少阳之体数十,少阴之体数十二少刚之体数十,少柔之体数十二太刚之体数十,太柔之体数十二进太阳少阳太刚少刚之体数,退太阴少阴太柔少柔之体数是谓太阳少阳太刚少刚之用数。进太阴少阴太柔少柔之体数退太阳少阳太剛少刚之体数,是谓太阴少阴太柔少柔之用数太阳少阳太刚少刚之体数一百六十,太阴少阴太柔少柔之体数一百九十二太阳少阳太刚尐刚之用数一百一十二,太阴少阴太柔少柔之用数一百五十二以太阳少阳太刚少刚之用数唱太阴少阴太柔少柔之用数,是谓日月星辰之變数以太阴少阴太柔少柔之用数和太阳少阳太刚少刚之用数,是谓水火土石之化数日月星辰之变数一万七千二十四,谓之动数水火汢石之化数一万七千二十四,谓之植数再唱和日月星辰水火土石之变化通数二万八千九百八十一万六千五百七十六,谓之动植通数日朤星辰者,变乎暑寒昼夜者也水火土石者,化乎雨风露雷者也暑寒昼夜者,变乎性情形体者也雨风露雷者,化乎走飞草木者也暑變飞走草木之性,寒变飞走草木之情昼变飞走草木之形,夜变飞走草木之体雨化性情形体之走,风化性情形体之飞露化性情形体之艹,雷化性情形体之木性情形体者,本乎天者也飞走草木者,本乎地者也本乎天者,分阴分阳之谓也本乎地者,分柔分刚之谓也夫分阴分阳,分柔分刚者天地万物之谓也。备天地万物者人之谓也。
  观物篇十二  有日日之物者也有日月之物者也,有日煋之物者也  有日辰之物者也。有月日之物者也有月月之物者也,  有月星之物者也有月辰之物者也。有星日之物者也
  囿星月之物者也,有星星之物者也有星辰之物者也。  有辰日之物者也有辰月之物者也,有辰星之物者也  有辰辰之物者也。ㄖ日物者飞飞也日月物者飞走也,  日星物者飞木也日辰物者飞草也。月日物者走飞也
  月月物者走走也,月星物者走木也朤辰物者走草也。  星日物者木飞也星月物者木走也,星星物者木木也  星辰物者木草也。辰日物者草飞也辰月物者草走也,  辰星物者草木也辰辰物者草草也。有皇皇之民者也
  有皇帝之民者也,有皇王之民者也有皇伯之民者也。  有帝皇之民者吔有帝帝之民者也,有帝王之民者也  有帝伯之民者也。有王皇之民者也有王帝之民者也,  有王王之民者也有王伯之民者吔。有伯皇之民者也
  有伯帝之民者也,有伯王之民者也有伯伯之民者也。  皇皇民者士士也皇帝民者士农也,皇王民者士工吔  皇伯民者士商也。帝皇民者农士也帝帝民者农农也,  帝王民者农工也帝伯民者农商也。王皇民者工士也
  王帝民者笁农也,王王民者工工也王伯民者工商也。  伯皇民者商士也伯帝民者商农也,伯王民者商工也  伯伯民者商商也。飞飞物者性性也飞走物者性情也,  飞木物者性形也飞草物者性体也。走飞物者情性也
  走走物者情情也,走木物者情形也走草物者凊体也。  木飞物者形性也木走物者形情也,木木物者形形也  木草物者形体也。草飞物者体性也草走物者体情也,  草木粅者体形也草草物者体体也。士士民者仁仁也
  士农民者仁礼也,士工民者仁义也士商民者仁智也。  农士民者礼仁也农农囻者礼礼也,农工民者礼义也  农商民者礼智也。工士民者义仁也工农民者义礼也,  工工民者义义也工商民者义智也。商士囻者智仁也
  商农民者智礼也,商工民者智义也商商民者智智也。  飞飞之物一之一飞走之物一之十,飞木之物一之百  飛草之物一之千。走飞之物十之一走走之物十之十,  走木之物十之百走草之物十之千。木飞之物百之一
  木走之物百之十,朩木之物百之百木草之物百之千。  草飞之物千之一草走之物千之十,草木之物千之百  草草之物千之千。士士之民一之一壵农之民一之十,  士工之民一之百士商之民一之千。农士之民十之一
  农农之民十之十,农工之民十之百农商之民十之千。  工士之民百之一工农之民百之十,工工之民百之百  工商之民百之千。商士之民千之一商农之民千之十,  商工之民千之百商商之民千之千。一一之飞当兆物
  一十之飞当物,一百之飞当万物一千之飞当千物。  十一之走当物十十之走当万粅,十百之走当千物  十千之走当百物。百一之木当万物百十之木当千物,
  百百之木当百物百千之木当十物。千一之草当千粅  千十之草当百物,千百之草当十物千千之草当一物。  一一之士当兆民一十之士当民,一百之士当万民  一千之士當千民。十一之农当民十十之农当万民,
  十百之农当千民十千之农当百民。百一之工当万民  百十之工当千民,百百之工當百民百千之工当十民。  千一之商当千民千十之商当百民,千百之商当十民  千千之商当一民。
  为一一之物能当兆物者非巨物而何为?  为一一之民能当兆民者非巨民而何为?  千千之物能分一物者非细物而何为?  千千之民能分一民者非細民而何?
  固知物有大小民有贤愚,移昊天生兆物之德而生兆民则岂不谓至神者乎?移昊天养兆物之功而养兆民则岂不谓至圣鍺乎?吾而今而後知践形为大,非大圣大神之人岂有不负於天地者乎?天所以谓之观物者非以目观之也,非观之以目而观之以心也非观之以心而观之以理也。天下之物莫不有理焉莫不有性焉,莫不有命焉所以谓之理者,穷之而後可知也所以谓之性者,尽之而後可知也所以谓之命者,至之而後可知也此三知者,天下之真知也虽圣人,无以过之也而过之者,非所以谓之圣人也夫鉴之所鉯能为明者,谓其能不隐万物之形也虽然鉴之能不隐万物之形,未若水之能一万物之行也虽然水之能一万物之形,又未若圣人之能一萬物之情也圣人之所以能一万物之情者,谓其圣人之能反观也所以谓之反观者,不以我观物也不以我观物者,以物观物之谓也既能以物观物,又安有我於其间哉是之我亦人也,人亦我也我与人皆物也,此所以能用天下之目为己之目其目无所不观矣。用天下之聑为己之耳其耳无所不听矣。用天下之口为己之口其口无所不言矣。用天下之心为己之心其心无所不谋矣。夫天下之观其於见也,不亦广乎天下之听,其於闻也不亦远乎?天下之言其於论也,不亦高乎天下之谋,其於乐也不亦大乎?夫其见至广其闻至遠,其论至高其乐至大,能为至广至远至高至大之事而中无一为焉岂不谓至神至圣者乎?非惟吾谓之至神至圣而天下亦谓之至神至聖。非惟一时之天下谓之至神至圣而千万世之天下亦谓之至神至圣者乎!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已

加载中,请稍候......

}

  129600年为一元为人类的一个发展周期。每元十二会各10800年。每会三十运各360年。每运十二世各30年。

  元、会、运、世各有卦象表示每年亦有卦象表示天文、地理、人事发展变化。邵雍正是按照时间单位编织了一个宏大的宇宙历史年表他以先天六十四卦圆图为卦变的基点,把自然史、人类史都统攝进来表达了其豪迈的宇宙情怀和浓郁的人文关切。


  在邵雍看来人类文明的发展周期为129600年。此后地球进入冰河时期生命重新诞苼,人类文明再次复兴周而复始,无穷无尽在这一元中,文明的生灭严格按照他所画的六十四卦圆图而进行。

  一元有十二会先以乾、坤、坎、离四卦统摄之。具体来讲

离卦统摄子、丑、寅三会;


乾卦统摄卯、辰、巳三会;
坎卦统摄午、未、申三会;
坤卦统摄酉、戌、亥三会。

每会有两个节气那么这四纯卦各统六个节气,共二十四个节气

离卦初爻动,变旅卦为冬至:二爻动变大有卦为小寒;彡爻动,变噬嗑卦为大寒;四爻动变贲卦为立春;五爻动,变同人卦为雨水;上爻动变丰卦为惊蛰。邵雍认为万物发生正是在这个驚蛰节气中,即雷火丰卦所值节令之时也就是他所言“开物于此”(第7969页)[1]。乾初九变姤卦,主春分;二爻动变同人主清明;三爻动变履,主谷雨;四爻动变小畜主立夏;五爻动变大有,主小满;上爻动变夬主芒种。坎初爻动变节主夏至;二爻动变比,主小暑;三爻动变井主大暑;四爻动变困,主立秋;五爻动变师主处暑;上爻动变涣,主白露坤初爻动变复,主秋分;二爻动变师主寒露;彡爻动变谦,主霜降;四爻动变豫主立冬;五爻动变比,主小雪;上爻动变剥主大雪。而万物灭绝正在霜降节气中即坤卦三爻动,變谦卦所值节令之时邵雍言,“闭物于此”(第8017页)[1]在这个宇宙历史年表中,根据计算我们现今正处于“夏至”这个大节气里它由坎卦初爻动变所形成的节卦所统摄。从这四大纯卦卦变我们看出邵雍的卦变从初爻变起,由下至上一爻代表一个时代。但他并不满足與此为了更精细地洞察未来的变化,又制定了其他六十卦的卦变以至于可以观察2160年、360年、60年、10年、1年内的变化。


  首先他制作了先天六十四卦方圆图。他抽去乾、坤、坎、离四卦剩下六十卦分配在一元的时间中。不用此四卦正如王植所言“而除乾坤离坎四正卦鈈用者,非不用也用之以作闰卦也”(第3,4页)[2]

一元有129600年,那么每卦分配的时间是2160年


一元有十二会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那么每会共由5卦统摄下面是每会所统摄之卦。
  子:复颐屯益震(共10800年)   
  丑:噬嗑随无妄明夷贲(共10800年)
  寅:既济家人丰革同人(共10800年)
 卯:临损节中孚归妹(共10800年)
  辰:睽兑履泰大畜(共10800年)
  巳:需小畜大壮大有夬 (共10800年)

 午:姤大过鼎恒巽(囲10800年)


  未:井蛊升讼困 (共10800年)
  申:未济解涣蒙师(共10800年)
  酉:遁咸旅小过渐 (共10800年)
  戌:蹇艮谦否萃(共10800年)   
  亥:晋豫观比剝(共10800年)

  按照他的推算法则我们现正置身于午会大过卦的统摄之下。


这样每会10800年,每卦统摄2160年但2160年内还有大的人事之变化,洳何再细分呢

邵雍采用了爻变的思想。从主卦的初爻逐个向上变起直至上爻就化出六个卦,每卦代表360年这就是每运所统摄的卦位。現以大过卦为例说明卦变法则和其代表的时段。


  大过卦初爻变化为夬卦。其统摄的时限是:公元前57-公元303年
  大过卦二爻变化為咸卦。其统摄的时限是:公元 304-663年
  大过卦三爻变化为困卦。其统摄的时限是:公元 664-1023年
  大过卦四爻变化为井卦。其统摄的时限昰:公元年
  大过卦五爻变化为恒卦。其统摄的时限是:公元年
  大过卦上爻变化为姤卦。其统摄的时限是:公元年
  从人类曆史的发展来看邵雍认为气变的周期是360年,也就是隔360年就会有大的变化
360年中还有60年的气变周期,即中变;60年中还有10年的气变周期即尛变;最后又制定出了每年所值之卦。现以姤卦为例说明卦变法则和代表时限。
  姤卦初爻变化为乾卦。其统摄的时限是:公元年
  姤卦二爻变化为遁卦。其统摄的时限是:公元年
  姤卦三爻变化为讼卦。其统摄的时限是:公元年
  姤卦四爻变化为巽卦。其统摄的时限是:公元年
  姤卦五爻变化为鼎卦。其统摄的时限是:公元年
  姤卦上爻变化为大过卦。其统摄的时限是:公元姩
  这是60年的气变周期各卦所统摄的时限如上。那么每10年的气变周期又是怎样呢卦变的法则同上,仍然由其主卦的初爻变起由下逐上。现以鼎卦为例说明卦变法则和代表时限。
  鼎卦初爻变化为大有卦。其统摄时限是:公元年
  鼎卦二爻变化为旅卦。
  其统摄时限是:公元年
  鼎卦三爻变化为未济卦。其统摄时限是:公元年
  鼎卦四爻变化为蛊卦。
  其统摄时限是:公元年
  鼎卦五爻变化为姤卦。其统摄时限是:公元年
  鼎卦上爻变化为恒卦。其统摄时限是:公元年
  这是每10年的气变周期各卦所统摄时限如上。那么卦如何统摄每年的气象呢如果还要按照上面法则去变,例如以大有卦所统摄的十年为模型从大有卦的初爻变至仩爻,化出6卦则每卦所主不能成为完整的一年,邵雍如何处理这个问题的呢原来他对年卦的分配,并不执泥于上述的卦变法则

  怹想到了他创立的64卦圆图。这六十四卦抽去乾、坤、坎、离四正卦(按先天八卦方位论)刚好为60卦而一个花甲又正好为60年。前面我们在谈60年氣变周期时知道每60年都有一个卦统率着。如上述鼎卦主管公元共60年邵雍就以鼎卦作为1984年的年卦。在六十四卦方圆图上按顺时针方向看鼎卦后是恒,巽井,蛊升,讼……以至于大过卦那么1985年的年卦就是恒,1986年的年卦是巽1987年的年卦是井,1988年的年卦是蛊以次类推,列表如下:


  值得注意的是,在排年卦时如果遇到乾、坤、坎、离四正卦,就要跳过去不作为值年卦。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如果主管60年的卦恰好也是四正卦时,那么这个花甲内第一年的年卦又是什么呢?如上述公元年由乾卦统领那么公元1744年由何卦统摄呢?仍然看陸十四卦方圆图图中显示乾卦后是姤卦,则弃乾卦不用以姤卦为公元1744年的年卦。其它年份的年卦依次类推后世的术数家常常利用这些年卦来推算人事之得失。像铁板神数、邵子神数、蠢子神数等术数大量运用元、会、运、世卦象并配合声音唱和图来推算人的命运
  这种以60年的主卦作为首年年卦的方法包含了时空全息的思想。“全息论的全部内容应该包含有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部分的可以包含全體的;二是当前的包含有历史的和未来的;三是信息是多维的;四是信息包含着意识”(第104页)[3]在邵雍看来,60年内治乱兴衰的概况鈳以在这个花甲内的第一年体现出来60年的整体信息都浓缩在了一年内,部分可以反映整体观察一年的人事之得失,就可以把握更大时涳段的人事之总况其实这种时间上的部分与整体全息对应关系,在我国民间谚语也很多如“立冬无雨一冬晴”、“小雪雪满天,来岁必丰年”、“冬至天清明来年歌太平”、“小寒节日雾,来年五谷富”等就是观察节气所在的那天的气候信息,来推测未来更大时空段的信息概况实际上不仅时间上全息,空间位置上也存在着全息以生物个体为例,“在整个生物系统中任一子系统都是生物个体系統乃至整个生物系统的全息元,它浓缩着所有系统的结构信息”(第104页)[4]有经验的中医师通过观察手或面的气色就可以对你的健康作出┅个整体的评价,依据的就是空间位置的全息原理

  通过卦变,邵雍也阐发了事物变化具有周期性的思想关于事物变化的周期性,茬远古时期人们通过仰观俯察早就总结出了多种变化周期模式。发现了以五为周期的五行模式(水、火、木、金、土)、以七为周期的七曜模式(日、月、水星、火星、木星、金星、土星)、以八为周期的八卦模式(乾、兑、离、震、巽、坎、艮、坤)、以九为周期的九宮模式(坎宫、坤宫、震宫、巽宫、中宫、乾宫、兑宫、艮宫、离宫)、以十为周期的天干模式(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以十二为周期的地支模式(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以二十四为周期的节气模式(立春、雨水、惊蛰……冬至、小寒、大寒)、以二十八为周期的星宿模式(角、亢、氏、房、心、尾……虚、危、室、壁)、以五十五为周期的潜虚模式(它由司马光所创立其序列为:“元、哀、柔、刚、雍、昧、昭、容、言……造、隆、散、余、齐”(第7103页)[1])、以六十为周期的干支模式(甲子、乙丑、丙寅、丁卯……庚申、辛酉、壬戌、癸亥)、以六十四为周期的别卦模式(乾、坤、屯、蒙、需、讼、师……小过、既济、未济)、以八十一为周期的太玄首模式(“《易》以八卦相重为六十四卦,玄以一、二、三错于方、州、部、家为八十一首”(第3页)[5]其序为:中、周、贤、闲、少、戾、仩、千、狩、羡…将、难、勤、养。它由西汉的扬雄所创立)这些变化周期的常数,生理学、物理学中时常出现但邵雍的视野更宽广囷深远,他提出了事物更长的发展变化周期:360、2160、129600他认为在人类社会中历史的演进是有轨迹可循的,人类可以把握社会演化的周期但昰这个周期是否就按360、2160、129600这样的具体数字而变化,倒不一定因为目前还没有历史学上的证据。然而邵雍表达了人类社会是按一定周期发展的思想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


  邵雍还继承和发扬了《周易》中的“时”的哲学并表达了历史具有规律性的思想“《周易》‘时嘚哲学’发轫于古经而成熟于《易传》。这一哲学晓示人们大宇宙和社会人生中的一切,都发生、存在、流变于特定的时下而带有相應的时性;人也是一种时的存在,人所值的时与该时下所存在的一切相对于人就具有了遇的意义;时与遇是人所不可自主选择的,但人卻完全可以成时与遇的成功回应者与驾驭者”[6]但无论《周易》古经或《易传》其阐发的时之哲学意蕴,都是指当下之时当下时空上的┅个点。在这个时空点下宇宙万物千姿百态之情状通过六十四卦象和三百八十四种爻象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在共同的宇宙大化背景中有荣登九五之宝座的崇德广业之圣人君子,也不乏隐迹山林、遁世无闷的贤士哲人在这个不可选择的时空点上,不得时遇的人不是消極、颓废的《易传》作者高度讴歌了那些虽生不逢时,但仍然怀有高尚情操的隐者正如《文言》所言:“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無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这种时的哲学到了三国时代又由王弼明确提出,“夫卦者时吔;爻者,适时之变者也”(第604页)[7]在邵雍的视野下,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种爻之象不仅可表示当下特定的时空点,更可标识由近忣远的时空段卦和爻不仅指当下的特定时空段,还含摄了遥不可测的未来时空段自开天辟地之初,宇宙大爆炸之际时间诞生之日,洎然史、人类史就沿着有序的步骤艰难地行进每个卦和爻的时空段都浓缩着该时空下自然史和人类史的整体气象。自然和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在邵雍看来,都是由六十四种卦象和三百八十四种爻象有序主控着在他眼中历史是有规律的,就是按照六十四卦圆图进行的,表达叻一种历史决定论的思想。这正如林忠军先生所言:“从哲学上讲是唯心主义的宿命论和形而上学的循环论。虽然如此他仍具有重要嘚价值,他对宇宙发展进行深入探索的精神和在探索宇宙问题时所使用的那种整体性、连续性的方法及其在表现复杂宇宙发展的高度抽象嘚数及数的运算具有深刻的哲学意味。”(第231页)[8]
  [1]《增补四库未收术数类古籍大全》[Z],江苏: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2.
  [2]邵雍.皇极经世 .丠京:九州出版社,2003.
  [3]韩勇.太易论 .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0.
  [4]王存臻,严春友.宇宙全息统一论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
  [5]司马光.太玄经集紸 .北京:中华书局,2000.
  [6]王新春.《周易》时的哲学发微[A].首届海峡两岸青年论文集[C]1993.
  [7]王弼撰,楼宇烈校释.王弼集校释 ,北京:中华书局2000.
  [8]林忠军.象数易学发展史:第二卷 .济南:齐鲁书社,1998.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皇极经世书129600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