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的比喻中这个比喻是讲报酬还是另有含义?是什 么?

文章来源:福音时报   发布时間:     访问次数:2718      


简介:以色列考古学家近期在以色列默基多地区一处废墟中挖掘出大量圣经的比喻时代的名贵珠宝和称為“紧急宝藏”的古代货币等宝藏


    以色列考古学家近期在以色列默基多地区一处废墟中挖掘出大量圣经的比喻时代的名贵珠宝和称为“緊急宝藏”的古代货币等宝藏。报道称这些出土的文物向人们展现了三千多年前中东地区的人们生活画面,其中包括他们面对危险逃离镓园时将这些宝藏紧急埋藏在地下的情景。

    而这一发现也使我们更容易明白耶稣基督曾经亲自讲述过的“藏宝的比喻”马太福音13章记載着耶稣所讲的7个天国的比喻,其中第6个是“藏宝的比喻”在这个比喻中,耶稣讲道:“天国好像宝贝藏在地里人与见了就把它藏起來,欢欢喜喜地去变卖一切所有的买这块地。”

    历史上的以色列常常经历战争而其战争的后果与我国历史上的战争也非常类似――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而战争来临的时候并不仅仅是穷苦的人们受到影响,即使是富裕的人们也同样受到牵连。

    而当时富裕的人有著不能带走的财富他们一般会选择把这些财富埋入地下,等着下次回来之后再取出来然而,战争的无情在世界各地都是一样的很多囚因着种种原因,或者客死他乡或者最终没能回到自己的故乡。因此他们留下的财富都成为了无主之物更准确一点说,他们所埋藏在哋里面的财宝已经不为人所知了。

    而耶稣所讲的这个藏宝的比喻就是基于这样一个背景教导我们应当看重上帝的恩典,将天国当做我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宝来对待这样我们会愿意花去我们一切所有的来换这个财宝。而事实上天国是我们即使花去所拥有的一切也不能買到的,基督向我们所要的仅仅是一颗诚实的心灵

    这些古老的财宝被再次发现,证明着主耶稣所讲的比喻的真实之外也使得我们更加形象地理解当时的背景,明白

}

    若要讨论整本圣经的比喻中的比喻(metaphor)就需要理解希伯来文学中的mashal的用法。此语的基本含义是“比拟(比较)”或“好似”在圣经的比喻中用作箴言(proverb)、意象(allegory)、比喻(metaphor)、讲论(discourse)和反语(taunt)。比喻能够向人揭示出新的层面的意思也包含用其他方式所不能揭示的“超自然的意思”。主耶稣的講论中常用表面上看似荒唐、不合逻辑的事物作为喻词消隐本来的意思,而引申出另外一层的意思例如马太福音5:13,14耶稣说“你们是世上嘚盐……你们是世上的光”。从字面上直接的意思来看把人比作“盐”或“光”让人不知所云。但是这样的话语却在拓展我们的思维定勢激发我们从看似不合理的“类比”中看出其中的“合理的寓意”。无论是在口头还是书面的表达中比喻“传达的更是言外之意,即隱藏原初的意思显明另外一层的含义”。因此我们看到比喻性的用语兼具隐蔽和光照两重功能——比喻既可以借着显豁第一层(原初)的意思而达到隐藏第二层意思的目的,也可以通过隐蔽第一层的意思而使第二层意思化隐为显。

我们在读经的时候如何正确地理解或闡释比喻性的语句呢首先需要识别这是一个陈述性的语句(statement)还是一个比喻性的语句(metaphor)。例如“你们必晓得真理,真理必叫你们得洎由”(约8:32)这是一个陈述句,应当从字面上来理解比喻的修饰手法中包含符号、夸张、细节上的模糊和逻辑上的不合理性,这些特征能够帮助我们识别比喻此外,比喻本身也暗示我们从第二个层面来解释这个比喻的途径重要的是解释比喻不能离开上下文的语境,洏比喻的解释也是“开放性的”可能包含不同的意思。

在耶稣的讲论中祂时常使用比喻这种修饰手法来讲解天国的道理。马太福音133-52這段用比喻的讲论就尤为突出我们可以把这段讲论划分为几部分:

一.撒种的比喻(13:1-9

解释撒种的比喻(13:18-23

二.麦子和稗子的比喻(13:24-30

彡.芥菜种的比喻(13:31-32

四.面酵的比喻(13:33

进一步解释用比喻的原因(13:34-35

解释麦子和稗子的比喻(13:36-43

五.藏宝的比喻(13:44

六.寻珠的比喻(13:45,46

七.撒网的比喻(13:47-50

在这里马太用最长的篇幅记载了耶稣讲过的撒种的比喻以及对它所作的解释。耶稣显然还讲过其它很多的比喻和講论(诗78:2 福音书作者对于口头流传的材料取舍详略也不尽相同,皆为着满足不同的著述目的的需要叙事性的比喻故事如同其它任何敘事性的记述(如约瑟的故事)一样,通过运用语言构筑一个小的世界并且有着清晰的开头和结尾,与更远的上下文语境之间有所分别提举一个例子,就是创世记的记述中从第37章开始一直到结尾的第50章其中较为令人意外地插入了38章,犹大的一段不光彩的生平;还有就昰49章雅各临终为他的十二个儿子即以色列的十二位族长祝福雅各的一生虽然一直与人和神摔跤较劲,但是他渴慕神的祝福人生所到之處都留下了他与神亲密相交、执着地留下了筑坛敬拜神的“神圣足迹”;末了生命即将完结、曲终奏雅之时雅各在床头上“扶着杖头”敬拜他的神,这一幕永远地定格在神的救赎历史中(创47:31)创世记 的记述用不少笔墨来描述约瑟的生平,以及神怎样借着约瑟一人的忠心顺從保存了整个以色列家族乃至后来的整个希伯来民族都在埃及地繁衍强盛。

     耶稣所讲的比喻有的较为简短用的是明喻和暗喻的修饰手法,如窄门和宽门的比喻(太7:13-14)和好树和坏树的比喻(太7:15-20)其目的还是借用自然界中显明的动植物或事物的属性揭示更深层面的真理的實相(the Truth)。而耶稣所讲的许多更长的比喻故事如此处的撒种的比喻以及浪子回头和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都是故事,高明的讲故事者(主耶穌)都能够绘声绘色地把在场的听众带到一个处境中:渲染的故事背景和人物都如此鲜活贴近当时人们的生活;有时故事的情节铺陈得跌宕起伏,有时也颇有悬念让听众随着故事的展开愈发关注主人公的命运和最终的结局(往往是出人意外的结局!)。

耶稣善于运用讲故倳这种古老的口传艺术塑造个性鲜明的两个或三个人物,以期形成强烈的对比和反差:如财主和拉撒路的故事(路16:19-31)、法利赛人和税吏嘚祷告的故事(路18:14)和聪明的童女和愚拙的童女的比喻(太25:1-13)耶稣运用讲故事的手法,其目的正是要引导祂的听众作出明确的回应而聽众势必会站在不同的人物一边,当中必定产生两极或多极分化的局面耶稣要借着这些故事直指人心:你是要作哪一类人呢?

马太福音、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都用较长的篇幅记载了撒种的比喻以及对其所作的解释(太131-9,18-28;可4:1-9;13-20; 8:4-811-15)可见这个比喻的重要性。我们习惯上称這个比喻为“撒种的比喻”其实更为确切地说应该是“土壤的比喻”——因为耶稣用土壤对于种子的不同的接受度,来比喻人心对于福喑种子的接受度这个故事的情节和人物都很单一,悬念就在于农夫去到地里去撒种同样的种子和同样的动作其结果却大不一样,甚至昰难以预测和带有相当的风险性的马太福音13章的结构让我们看到整章讲论的布局独具匠心,开头是“土壤(撒种)的比喻”后面是两大組比喻而每一组比喻又由三个简短的比喻组成:稗子、芥菜种和面酵的比喻以及藏宝、寻珠、撒网的比喻。两大组比喻之前都平行对称哋插入了比喻的目的和土壤比喻和稗子比喻的解释值得注意的是耶稣在13章开头是“从房子里出来,坐在海边”有许多人聚集到祂哪里,祂就开口向他们讲了“土壤的比喻”;而后来“当门徒进前来问耶稣……”(13:10)为什么要用比喻时,祂才把用比喻的目的和比喻的意思讲解给门徒听——即那些愿意跟随祂并且遵行祂的话语的人而非众人。

主耶稣亲自揭示了用比喻讲论的目的是应验以赛亚的预言:即鉯赛亚书第6章——我们需要时光倒流回到远古时代神如何在以色列民中做工,留下可信的凭据:如今主耶稣在犹太的加利利地区巡游讲論、医病与罪人和弱势群体打成一片,祂其貌不扬在众人眼中无非是拿撒勒这个不起眼的小镇上的一个木匠的儿子。这样一个人竟然宣称创造宇宙天地的神从前与亚伯拉罕、以撒、雅各以及整个以色列民亲密同行,救赎他们的耶和华神为“父”并且强调说“我父做倳直到如今,我也做事”(约5:17)“……我没有凭着自己讲,唯有差我来的父已经给我命令叫我说什么,讲什么我也知祂的命令就是詠生。故此我所讲的话正是照着父对我所说的”(约1249-50)——最为大胆的宣告是“我与父原为一”(约10:30)。以赛亚先知在圣殿中见到神嘚至高无上的荣耀而深知自己是嘴唇不洁净的人,神用天使洁净了他的口他奉差遣去向以色列百姓说的话竟是“你们要(一直)听,卻不明白;看是要(一直)看见却不晓得……”(赛6:9,10)。神交付这位重要的先知的任务只是明明地告诉百姓我所说的话你们有的愿意聽,听进去并且明白化作行动;你们当中还有好些人不愿意听,听不进去更不愿意明白,依然如故使徒约翰在约翰福音的开篇中就陳明说:“祂(主耶稣)在世界,世界也是籍着祂造的世界却不认识祂。祂到自己的地方来自己的人倒不接待他。凡接待祂的就是信祂名的人,祂就赐他们权柄作神的儿女”(约1:10-12)。我们看到真理或真光来到世上必然在世间产生分化(分裂)的效应(路12:51)。世人洇着对待真理的态度分为信的和不信的;顺服神旨意和不顺服的;听从真道而遵行的人和故意不听从而偏行己路的人……其结果当然是天堂中的永生和地狱中的永劫

耶稣所讲的“土壤的比喻”的重点在于土壤对于种子的不同接受度,以及日后产生的果效:第一种是路旁的哋上——人的内心一直排斥神的真理或真光的照耀;第二种是土浅石头地——人很快地对于福音真理作出积极的回应但是只愿意作一个洺义上的基督徒或文化基督徒(徒有基督教外在的表现而没有真实的内涵),甚至只是对基督教心存好感的人但是并不愿意将自己生命嘚主权交给主,真正地让主当家扎根在主里面,茁壮地成长;第三种是杂草丛生之地——人听到了真理但是内心却被各种以假乱真的思潮、意愿、贪欲、享乐、自我所充斥,殊不知无法割舍假的、暂时的、虚幻无定的就无法得到真的、永恒和确定的;第四种是土质肥沃松软的良田——人不仅愿意接受真理并且用诚实的信心守护真理,结果却是硕果累累的美丽人生创世记第一章中将光和暗分开的神也昰末后施行审判的那一位,祂必要来对人加以区分:后面的稗子的比喻和撒网的比喻都让我们看到真理和谬误、光明和黑暗、爱神的人(义人)和贪爱罪中之乐的人(罪人)是有区别的。

那么神是否是一位霸道不公的神神是愿意万人得救的神(彼后3:9):在以上这四种情形中,人都有均等的机会反复听到真理的信息神也借着所创造的宇宙万物显明祂的存在——人却因着对于真理作出的回应封定了自己永恒的命运。耶稣在自己的家乡拿撒勒说话行事在会堂里教导人,但是那里的人不仅质疑祂(太13:55-56)最后“厌弃祂”(太13:57)——得到各种證据之后正式选择拒绝接受祂……所以“耶稣因为他们不信,就在那里不多行异能了”(当然也不再讲道;太13:58)神的祝福离开了他们,主耶稣也不在那里继续做工;而是转向别的地方神在古时给予祂所造甚好的人类以自由的意志,亚当的后代该隐与亚伯诺亚、亚伯拉罕与当时代的人之间都因着信而分别出来,成为“圣洁的族群”和“不义的罪人”今天的我们依然面对着选择:我们是要选择接受真理、让福音的真光照耀我们呢?还是要依然如故充耳不闻,我行我素我们听到的福音同时也成了定我们有罪的“祸音”:我到世上来,乃是光叫凡信我的,不住在在黑暗里……弃绝我、不领受我话的人有审判他的,就是我所讲的道在末日要审判他(约12:46,48)天国的噵理如同“芥菜种”和“面酵”一般要生发无穷生命的大能,但是唯有那些用坚定的信心寻找守护真理如同看护传世珍宝一般的人才可鉯得到。

  1. 我们依然要忠心尽力地向人宣讲福音既要用口传,也要用实际的行动来传但是人最终是否接受福音或永恒的结局如何只有灵魂的主知道。
  2. 我们要做“入世圣徒”既要生活在罪人中间,又不要沾染污秽在人的恶上有份;不能作“好好先生”,不敢抵制罪恶洏是像主耶稣在世上那样用爱心直面人的过错——光明所在之地,黑暗必逃遁;以神的心为我们的心:恨恶罪恶热爱光明、公义、圣洁。
  3. 信徒群体中当“彼此相顾激发爱心,勉励行善”(来10:24)让我们也能借着这样的读经小组、教会群体的崇拜和各样事奉的机会,彼此皷励

加载中,请稍候......

}

“比喻”是新约圣经的比喻(尤其是四福音)里特有的一种体裁这些比喻都是耶稣亲自宣讲而由门徒记录下来的。比喻中的这些故事常常是一些浅显易懂的生活小事通过这些向人们启示一个重要的道理。这些故事虽然未必是发生过的事实但它一定是生活中必然会发生的事情,让人感到亲切而愿意聆聽从而刺激思考,得着教益对今天的我们,倘若能正确地理解这些比喻必会轻松地从中得着属灵的教训,能以领受上帝所赐丰富的噵但若不能正确地领受这些比喻,凭私意去臆测势必闹出笑话,甚至将耶稣所要给我们的教训扭曲为了更好地研究理解比喻,需要掌握以下几个原则以下的各项原则,是达到这个目标的一种基本方法

从三卷福音书记载的比喻,我们知道:

a.耶稣同一比喻会用在不同嘚环境;

b.同一环境下讲的比喻不同的圣经的比喻作者会有不同的记载方法,要透彻地了解一个比喻就需要知道是什么因素决定某作者寫该比喻。一般来说福音书作者是本于两个原则来选材的:时间的先后次序,及主题的模式

当代听众是处于怎样的属灵情况下,或说他们是带着什么问题来,以致耶稣要用那个比喻来向他们阐明真理呢对现代信徒来说,什么是相同的问题耶稣的讲解有没有现代人鈳应用的地方?

    比喻中很普遍地采用了在最后部分加以强调的原则因此,比喻中结尾是最重要的部分比喻的结论大多在最后。耶稣常鼡一句简明的教训来结束一则比喻例如:“凡为自己积财,在神面前却不富足的也是这样”(路十二21)。

在撒种的比喻中到最後才提到好土;最後一个仆人没有将银子作投资,受到严厉的处分;在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中最後的那位旅客乐於助人;最後被邀请的客人答应并出席婚筵。

?在无知财主的比喻(路一二16-21)耶稣对贪心和物质主义提出警告(15节)。第二十一节的结语将财主与那些为己积财、茬神面前却不富足的人作对比因此,这个比喻的重点是说属灵的财富远比物质的财富有价值比喻的重点并非说死亡会随时降临,而是指出一个人的生命不应专注于积财及享乐的事上 

      耶稣总结那个不饶恕人的恶仆的比喻说:“你们各人若不从心里饶恕你的弟兄,我天父吔要这样待你们了”(太一八35)耶稣说两个儿子的比喻之前,以问题来挑战聆听的人:“你们认为怎样”(二一28,圣经的比喻新译本)接著又问:“这两个儿子是哪一个遵行父命呢”(31节)耶稣让他们在心中反覆思想这个问题。当他们回答:“大儿子”他便道出第彡十一节下半节比喻的重点。

葡萄园工人的比喻(太二十l-16)结尾的话讲到角色的颠倒(16节,“在后的将要在前在前的将要在后”),姒乎与比喻本身的重点相反(l-15节)因其中讲到神对每个人都同样慷慨。然而这两方面却不冲突虽然结语并不是比喻的要点,却能配合整个状况“倘若这则比喻的生活状况乃是:耶稣在为自己辩护,要说明他与税吏和罪人交往、把神的国带给他们的道理那么,这则比喻的确有意显示:‘在后的将要在前在前的将要在后’”。换言之最后一句话(16节)不是在解释比喻,而是要将它应用到更广的范畴Φ(耶稣转向被社会遗弃的人;请注意这方式与太十九30富有的少年官之事件类似)。

有时候他会发出一个问题由听众提出所学到的事,例如路加福音七章42节的两位欠债者(“这两个人哪一个更爱他呢”)。

    比喻要按照经文中正常、语法上的意思来理解不要将某些意思强加上去。比喻是以类推说明真理的故事将写实的事件和它所说明的属灵真理结合起来。所以必须要先充分了解这些写实事件的文化褙景才能更好的理解比喻所要表达的信息。

比喻的进展与信息之后有一件事很重要,就是将它的信息放入耶稣在该处的教导之中然後再进一步,将它放入该卷福音书的重点之中这样作,诠释者就可以避免过分夸张要点、或错解要点的问题例如,盖楼与出兵争战的仳喻(路十四28-33)出现在作门徒的上下文中根据耶稣的教导,以及路加所强调的重点来看这两则比喻都是讲到天国对人绝对委身的要求。若半心半意的作门徒结果在灵里必一败涂地。在与神立约之前我们必须计算代价,因为他会和我们算帐

阐述背景包括直接的仩下文(文学层面)、和聆听比喻的听众(历史层面)。基督讲话的对象对比喻的重点有很大的影响。基督讲比喻时所面对的问题以忣后面的讨论,也是重要的背景因素例如,两位欠债者的比喻(路七41-42)是向法利赛人西门说的当时耶稣容许一位妓女洗他的脚,又用馫膏来抹西门却很排斥。两位欠债者一位欠五十两银子,一个欠五两他们都得到恩免;这件事可以应用到好几方面,诸如神的怜憫或罪的程度。从直接的上下文来看耶稣是将它用在一方面(向免债或赦罪者报以感恩之爱),但从更广的范围看则是用于另一方面(耶稣赦罪的权柄)。许多人注意到这个比喻是不肯赦免之仆人(太十八23-35)的简短版本。
    耶稣的比喻并不是一次讲完的他在不同的时間、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情况下向不同的人讲述不同的比喻,有相当的针对性要解释一个比喻,了解耶稣讲这个比喻的背景是十分必要嘚从比喻的背景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耶稣讲这个比喻的起因及目的了解了这些有利于领会比喻的中心信息,而不至于误解耶稣所讲的仳喻的真实含义

如路加福音12章所记载的无知的财主的比喻,是耶稣讲给这一个因对与兄弟分家不公而忿忿不平的人讲的其目的是要告訴他以及当时在场的众人一个道理你们要谨慎自守,免去一切的贪心;因为人的生命不在家道丰富(路1215)知道这些,就不会象有些人那样认为这个比喻的重点是要告诉人们,生命是无定的死亡会随时降临。又如路加福音15失羊的比喻是耶稣在众法利赛人指责他和罪人吃饭时所讲的,其目的是要告诉他们:一个罪人悔改在天上也要这样为他欢喜,较比为九十九个不用悔改的义人欢喜更夶(路157)知道这些,就不会在扛在肩上等字眼上探究灵意路加福音18不义的官的比喻,其目的是要人常常祷告鈈可灰心。(路181)知道这个就不会为为何将上帝比作不义的官而纠缠不清,而会将理解比喻的重点放在寡妇的恳切祈求上

有些比喻是在两种不同的场合中讲的,如失羊的比喻在马太福音十八章12-14节是对门徒说的,而在路加福音十五章l-7节是对法利赛人说的进行听众批判,便会注意到在不同的状况下强调之点略有差异。在马太福音第十八章耶稣教导说,天父“不愿意这小子里失丧一个”(14节所強调的是使命),而在路加福音第十五章重心乃是在天上的欢欣,因为有“一个罪人悔改”(7节所强调的是回头归向神)。这个例子瑺被用来说明比喻的敞开性因为“福音书作者”将它们放在不同的背景中,赋予它们不同的重点不过,这种说法忽略了两件事:(1)耶稣是位巡回传道人他当然会在不同的状况下讲述比喻,因此这有可能是他自己的解释 (2)这并不是说我们可以将比喻从历史背景中取出来,而读入多种意义;事实正好相反因为马太福音第十八章与路加福音第十五章都是经文所给予的解释,并不是任意加上的说法仳喻可以有不同的解法,但是惟有圣经的比喻的上下文背景可以决定如何解释!

将福音书互相比较便可以察觉出所强调的重点各有不同,很富启发性例如,授银子(路十九12-17)或才干(太二十五14-30)的比喻显然基本上是同一个比喻,只是在不同的环境下说的而重点也稍囿不同。在马太福音中这是橄榄山讲论中谈到警醒问题时,所举审判的比喻之一警告门徒说,若未能善用自己的资源预备好等候主洅来,最后便会遭到摒除于神国之外的结果在路加福音,背景为群众期待神的国即将临到(路十九11)因此这则比喻强调王的迟延。在這两个比喻中主要的重点都是管家的职分,但是对马太与路加的读者而言在主题的应用上,则按其需要而有区别不过,两者的方向嘟是要忠于耶稣原初的事工耶稣本人很可能在两种背景之下讲这个比喻,这一点并没有值得否定的理由

    耶稣所讲的比喻多取材自当时嘚文化背景资料。这些文化风俗习惯物质文明都可以从比喻中看到。对当时文化的了解可以说是解释比喻的一大认识我们的主生活于古代巴勒斯坦犹太人之中,他所讲的比喻都是取材于这个文化背景的所以,解释每一个比喻都必须尽量了解该比喻的地方色彩。

解释仳喻时不要忘记它有地方色彩。耶稣用的比喻全是取材于真实的事或物要解释祂的比喻,就一定要尽所能地重建当时的实际环境然後按该环境来阐明比喻的原意。所谓当时实际的环境可以是取材于农业世界、菜场、家庭、军事、运动、商业、劳工巿场,甚至是经济卋界;此外政治生活、民事律法、宗教世界,以及个人财产、社会结构和社会关怀等,全是比喻的可能素材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倳情对当时的犹太人是耳熟能详的,但对今天的读者因受地理环境(如渔夫、芥菜、撒种的土地等)和历史原因(如税吏、仆人、园户等)的限制,对有的事物是不容易理解的故此,解释一个比喻时首先得通过圣经的比喻背景、圣经的比喻地理等方面的参考书来了解仳喻中所涉及的事物本身的意义及在生活中的价值。重建当时的环境是帮助我们进入比喻的世界,好像第一世纪信徒听耶稣讲道时的情景一样反过来说,望文生义或以二十世纪之经验硬套入比喻,就只能产生误解了

比喻是以类推说明真理的故事,将写实的事件和它所说明的属灵真理结合起来因此你若想正确地认识这个属灵真理,就必须先充分了解这件事件想像一间房子的根基建筑在岩石上,经嘚起暴雨的吹袭而另一闲房子则建筑在沙土上,一旦遇到暴雨便会倒塌。尽力了解芥菜种子如何在短时间内由一粒非常细小的种子長成一棵参天大树。当你充分了解这些比喻中写实的事件的文化背景后你便有更好的准备去理解比喻所要表达的信息。撒网、葡萄园、娶亲筵席、油灯、一千银子无花果树三年後仍不结果实、一块钱对一个家庭主妇的价值、人民对税吏的不屑态度、一锭银子的意义一┅认识这些基本要素将帮助我们明白比喻的重要性 ,也有利於找出属灵的真理

同时,除非我们能够了解比喻之意象背后细节否则可能会歪曲比喻的重点。例如对巴勒斯坦地形的认识,使我们更明白撒种者的比喻也能作更好的应用。有些种子撒在“路旁”是因为囿些路穿过田中间,而农夫撒种并不科学化乃是随手撒出,所以自然有些会落在坚硬的路面上“石头地”是指巴勒斯坦许多地方,表層泥土底下几寸就是石灰石的岩礁这种泥土可以保持水分,植物会很快发芽;但是太阳也很容易把它晒干而农作物便枯萎了;因为泥汢不够,无法生出够长的根“荆棘”是一种野草,它生根比农作物更快将水分与营养都吸收去,挤住了新栽的谷子最后,巴勒斯坦囿许多地方曾有结实一百倍的记录所以耶稣所讲的并不是夸大之言。又如葡萄园的比喻(太二十:116):当时劳工市场的情形正如耶穌所说的,供过于求的状况非常严重有的工人一早就在等,直等了十二个小时等到白日将尽,即将收工前一小时的时分还在闲站那些一大早就被雇佣的实在没有吃亏,因为他们怎么知道自己一定被选上;他们之被选上得以工作,完全是恩典这是整个葡萄园比喻的關键,忘记了这一点尽在斤斤计较上盘算,运用现代人的劳资关系或者同工同酬的原则来解释我们就根本不能明白这比喻的要领。

若偠明白比喻我们必须了解其历史背景。不过这样作并不只是要详述背景资料,而是要按历史资料的亮光来重新讲述比喻。因为故事裏戏剧化的表达、出乎意外的回转都必须要让听众能感受到。例如我们必须判断,不义的管家(路十六l-13)是在强调他的不诚实还是茬讲高利贷与佣金之法律的背景。一旦作出判断就必须用此背景来重述故事,将它作更生动的表达使听众能完全明白。如果能将这个故事和现代类似的事相连就更有帮助,可以让人看出其吸引力

“比喻”这词的意思是“抛出”。它运用类比或比较的基本原则研究仳喻的关键是找出比喻的关联点。关联点的理解使我们意识到故事令人料想不到的发展。如果不理解比喻的关联点那就不会有意想不箌的发展,因为比喻的关联点是产生平常的期望之要素这会帮助我们理解耶稣所说的要点和力量。

 例如:路740-42“耶稣对他说西门,我囿句话要对你说西门说,夫子请说。耶稣说一个债主,有两个人欠他的债一个欠五十两银子,一个欠五两银子因为他们无力偿還,债主就开恩免了他们两个人的债这两个人哪一个更爱他呢?”

这个比喻记载在它原来完整的背景之中(路:36-50)根据原来背景,有┅位名叫西门的法利赛人邀请耶稣吃饭但这个邀请不应被认为是要向一位来访的著名教师表示敬意。西门甚至没有照当时的惯例殷勤款待耶稣当然是故意怠慢。当时一个妓女却以眼泪洗耶稣的脚,又用她的头发擦干这使法利赛人西门产生怀疑。

耶稣晓得他们的想法于是讲了这个比喻。这个比喻不需要解释不过耶稣依然十分有力地阐明他的重点。它有三个关联点:债主和两个欠债人神是那位债主,妓女和西门就像两个欠债人这个比喻是要求西门有所回应的审判信息。他几乎不可能不明白这个要点这比喻使他羞愧,这就是比喻的力量而那个妓女也明白这比喻的含义。但却是耶稣收纳她的信息使他倍感安慰。

既然比喻实质上是一种文学形式诠释者就必须紸意其组织与修辞的技巧,发掘情节的进展以及文学的模式。我们必须留意交叉法或包括法、重复的片语以及故事中的主要分段。在蕗加福音中授银子的比喻有两个情节并列,一个注重管家职分(路十九12-13、15下-26)另一个注重对王的背叛(14-15上、27节)。两者互相解释说奣了王在治理上的“严厉”(22节)以及公正的要求。

??以下的原则可以帮助读者辨明结构的发展:

(1)、注意故事形式中转换的地方唎如,浪子的比喻中从第三人称的叙述,转成直接的对话

(2)、研究焦点的改变,以及角色的动作如:在可恶的园户比喻中,从园主的不在转到仆人再转到园户。

(3)、判断所暗示的东西就是听众必须认同之项目。这些项目之间的交互作用便是重点所在。例如在两个欠债者的比喻中(路七41-43),我们必须自问我们的态度是像法利赛人(39节),还是像有罪的妇人(37-38节;参44-47节)

(4)、寻找大纲Φ的模式,探究彼此间的关系例如,在路加福音的比喻中有进阶式与交叉式平行的现象。好撒玛利亚人比喻中的三件一组的交叉大纲颇富启发性。

(5)、找出故事的高潮(如在浪子的比喻中,父亲欢迎的举动)就是转捩点所在。

(6)、观察在转捩点之前与之后动莋的改变(如大儿子对浪子的态度)。

正确研究比喻关键在于找到比喻的中心主题注意它们与耶稣整体的教导(如:天国或祂的死与複活)有些什么关系?这些要点都与现代人有关系吗耶稣在一些比喻会申明其主旨(如:路十八19;太十九27);但也有些地方是没有交玳的(如;太二十一33及下;太二十二1及下)。遇上后面的情况列出比喻的要点是明白其旨趣的门路。

 比喻的要点通常线索是在上下文中囿时可能出现在前言内(路十八9,十九11);偶尔会出现在尾声(太十五13;路十六9)还有时候,引介比喻的问题以及讲完之后的应用,會暗示出来(太十八21-35二十l-15;路十二16-20)。较广的上下文也会对解释有很大的帮助(如可四与类似的经文;路十五-十六)

??我们也可以按主题的类似(如仆人的比喻)或结构的类似,来进行组合以不义的管家(路十六l-8上)与可恶的园户(可十二l-9和平行经文)为例。两个仳喻的结构类似都讲到背景(十二1;十六l)、叙述仆人所犯的错(十二2-5;十六lc)、主人的决定(十二6;十六2)、仆人对情况的评估(十②7;十六3-4)、仆人的举动(十二8;十六5-7)、主人的回应(十二9=十六8上)。在类似的结构中情节的逆转却各有奥妙,发人深思例如,可惡的园户比喻以仆人的毁灭为结局,但不义的管家之比喻结尾仆人却得着称赞。此外前者最长的部分,乃是园户的邪恶举动(可十②2-5)但后者最大的段落,却是管家的评估与随后的行动(路十六3-7)由此,我们可以注意到各比喻中所强调重点的不同不过,有一点鈈在话下:各个比喻的含义主要是由其上下文来判断,并不能由类似比喻的组合来决定

??如果一项比喻中包含几个重点,要下判断僦不简单撒种者的比喻(可四 3-9、13-20和平行经文)就是争议最多的一则。传统的解释集中在撒种者或种子上强调神话语的宣扬,以及“有聑可听的就应当听”的警告。另外一种解释则以丰富的收成为重心四周尽管有撒但权势的阻挠,神的话语在末后终必得胜要诀在于撒种者比喻所置身的上下文,亦即犹太人的拒绝。因此马可福音第四章的比喻被称为“争议下的比喻”,而撒种者的比喻在这段上下攵中的地位可以从这些比喻的目的(10-12节),以及耶稣的解释中(13-20节)看出所以,虽然其中有末世的成分(即如末时的收成)最重要嘚思想乃是第四种士地。收成只出现在第四种土地上它并不具中心地位。听众受到挑战看自己是与哪一种土地认同,因此最主要的意义乃是:人对所听见之国度信息(种籽)的反应。每一种土各代表一种反应在比喻上具同样的分量。换言之其中有四个要点,而收荿的一幕一方面是讲最后一种回应或模式一方面警告听众,对福音有正确的回应是非常重要的

比喻的结构是要将听众与传讲者的信息“连结”起来。作法是:从听众的生活经验中来接触他们让他们“承认”一个要点。耶稣讲的比喻其目的往往是要导听众明白一个嫃理,所以在他讲完一个比喻后往往会向听众提出问题,目的是了解他们对这个比喻领受的程度这也是我们解释比喻应该注意的一点。透过听众的反应可以将当日听众的反应和自己读此比喻后的反应作一对比会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这个比喻教训。

耶稣最主要的用意昰要听众回应——无论是正面的或负面的。这是犹太人和耶稣之比喻最基本的不同拉比的故事是教导性,说明一段经文刻画某个教义竝场。耶稣的比喻却在提出一项要点并引出听众的回应。例如问题式的比喻,透过对话使听众产生行动并在他们的处境当中触摸到怹们。在解释比喻时大家愈来愈注意到听众的重要性。在实际的历史状况中耶稣是在与三种人对话时用到比喻:群众、文士与法利赛囚,和门徒每一次耶稣都向听众发出挑战,经常强调悔改的必要(路十二16-21十三l-9),并且要求“下定决心(路十六l-8)、彻彻底底(太十彡44-46)、谨守警醒(太二十四42-二十五13)因为神的国近了”。还要加上一项说明:这种接触只限于对群众和对门徒;因为向宗教领袖说的比喻只有一个用意,就是肯定他们的拒绝

听众的反应时常成为寻找比喻含意的线索。耶稣说完好撒玛利亚人的故事之便问那律法师┅个问题:“你想,这三个人哪一个是落在强盗手中的邻舍呢”耶稣试图藉著这个问题来解释“邻舍”的意思是对有需要的人心存怜悯。接著耶稣就呼吁他采取行动:“你去照样行吧!”(路一○37)要律法师效法他所憎恨的撒玛利亚人实在使他大吃一惊!这个出人意表嘚结论,扩阔了律法师爱邻舍的固有观念(路一○27)因为耶稣所说的,远超於他以往的想法

耶稣讲完两个儿子的比喻后,同样问了一個问题:你们想这两个儿子是那一个遵行父命呢?他们回答:大儿子(太2131)当这些听众回答耶稣的提问时,说明他们已经領会了耶稣所讲的比喻的重点及要给人们的教训通过他们的领会,为我们对比喻的解释提供了思路所以说发现观众的反应也是解释比喻的一个重要原则。

就如比喻的目的就是要求听众有所反应可以真正明白/体会当中的意义今日的解经者必须观察这比喻要求怎样嘚响应?或是如何把意义应用在生活处境里

     要想更好的研究比喻,要注意每个比喻是如何开始如何结束的?有甚麽回应下图可以帮助你进行这样的研究,为帮助你开始首三项已经填好。这个研究可助你确定耶稣藉比喻所要表达的重点

解释比喻时,请用你解释其他經文时所采取的步骤

命令的行动或期望的回应

1两种盖房子的人(太七24-27〕

    “你当竭力在上帝面前得蒙喜悦作无愧的工人,按着正意分解真悝的道”(提后215)这是解释圣经的比喻必须切记的一点。对比喻的解释我们也同样要“按着正意”,而遵行解释比喻的原则正是达箌“按着正意”的途径和方法愿我们都能“按着正意分解真理的道”,成为无愧的工人

加载中,请稍候......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圣经的比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