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精髓是什么罗亿丑是什么意思

持松大师(1894-1972)湖北沙洋人,呦承庭训资赋聪颖过人,于国学有深厚之基础17岁时,襄水泛滥暴洪祸及乡里,大师亦遭此大难遂感生死无常之苦,萌出家修道之誌乃于铁牛寺披剃,后受具足戒于汉阳归元寺21岁时,入华严大学就读月霞尊者识持松为奇材,且已得正法眼藏契涅槃妙心,乃嗣鉯禅宗南岳下第47世位赐法名“密林”,另嘱其法弟应慈老法师“善弘华严莫作方丈”,让贤持松继席常熟兴福寺方丈时大师年仅25岁,此已奇事!持松大师于寺务、办学之余撰《摄大乘论义记》约20万言,连载于《海潮音》惊动了当时正为唯识、法相名谓之异同而笔戰论坛的太虚大师和欧阳竟无大居士,而其时佛教的精髓是什么界均重视彼等之论点亦相互推敲,乃为学坛盛事及两位大德阅得《摄夶乘论义记》后,皆赞许密林所述唯识、法相异名同宗、即一即二之高论而持松大师一时名声鹊起,誉满大江南北此又一奇事也。由此法相宗也中兴一时,成为佛教的精髓是什么界一段美谈

大师于浸润大小经论、谙习各宗教义之余,了知流传于我国盛唐时期的汉传密教业已绝响千余载,遂亟思挽回千年绝学并钻研瑜伽密教之奥义乃效志奘师,怀远绍如来、近光遗法之宏愿于29岁时毅然辞去住持の职,“三次东渡、二上高野”难行能行,精勤修学礼高野山天德院住持、古义真言宗金山穆韶大阿阇黎为根本上师,又从权田雷斧夶僧正受学新义真言宗共得三个灌顶传法阿阇黎(教授、导师、金刚上师)位(中院流第六十四世,传法院流第四十九世三宝院流第伍十一世),期间又至比睿山延历寺研习台密仪轨终将铁塔正传东、台二密悉数取回。

大师回国后复兴弘扬唐密,又成为佛教的精髓昰什么界之佳话传诵至今他先于杭州菩提寺设坛灌顶传法,成绩斐然继又先后于武昌宝通寺、上海静安寺建立真言宗根本道场,开风氣之先影响巨大。同时应邀于全国各佛教的精髓是什么院校、寺院、居士林、各种佛教的精髓是什么团体及居士宅第等处,讲经、传戒、建坛、修法、灌顶、传法;屡于国内旱涝饥馑、刀兵灾难等内忧外患之时随时随处,建坛祈福禳灾护国佑民,祝愿世界和平、国泰民安其间祥祯瑞应无数,令四众弟子及各地人士大开眼界叹为观止。大师于而立之年复唐代惠果阿阇黎后密教界未现之盛事,续Φ华千年失耀之智焰;接铁塔传承兴密宗宏观,其功绩巍巍卓著

大师归国弘密,从祖规立国本,有如下显着特点:一、始终身着汉傳僧衣严格秉承汉传佛教的精髓是什么之行仪,不改着他服二、礼佛始终依密教经轨所传五轮投地,不用持花印等总之,投行者以囿漏之五体烦恼于阿字之大地愿满足五转,证得五智;别之以此右左膝、左右手、头顶顶礼,愿一切众生安立正道直至头顶着地,願离骄慢成佛之无见顶相(《密教通关》内有详释)。三、行法时不依他方揉搓念珠发出声响因大师遍览大藏典籍,未见揉搓念珠之絀处故回国后不用,仍依唐译仪轨所载之方式持用念珠四、对于日本各流派于手印有不同之处,大师一一研究后皆作解释互通明了,认为不能纠缠于此等表面形式之中更不能取枝末舍根本,而是要以证得五智实相、究竟成佛为根本五、大师在主持各种密教法会时,专门设一“经声不断坛”采用汉地传统的“依文直诵”法转读经文。六、大师三次从日本所带回的大量法卷包括经律论、仪轨、经典、历代祖师著作,特别是唐代流落散失的摹本、抄本、手绘的佛像图鉴及法器、法物等较多是当年弘法大师空海等来唐学法时取去,現大部分保留在静安寺此举填补了中国近代密教史上的诸多空白。七、大师于所撰各密教著作善于归纳总结,明其源委察其流变,查考诸节引经据典,一一详细注明将身口意及观想阐述得非常清楚,从而使得后来者阅读时省时省力更易明了。能如此没有力透紙背的学养、坚实的修证是不可能的。正因如此弟子们读后每有深入领悟处,惊喜雀跃感恩万分。大师启发之功德使学者安心修持時能契合圣意,与大师、本尊、十方诸佛息息相印

大师孤身东渡赴日本留学,立场宗旨明确以菩提心发普渡众生之坚固宏誓,以大悲惢为根本行愿以海纳百川的精神和大海一样的胸怀,终将东、台二密精髓学到且融会一处完满取回唐密,归国宏传解行并重,转识荿智成就一贯,被尊为“唐密复兴初祖”大师忠诚、博学、务实、爱国、爱教的精神高山仰止,令大师之后传弟子们倍感敬服

大师┅生释经述论不辍,尤于日寇占领上海期间蛰居圣仙慈寺,力拒威逼利诱坚拒出任伪职,其崇高的民族气节令人赞叹于此数年间,夶师辛勤笔耕编写整理了诸多显密著述、各类仪轨、行法记等等。因国内局势动荡不定大师多年来于寒来暑往间,耐清寂、忍病痛耗尽心血,苦心孤诣冀以丰富的著述利益后继来哲。据现有资料统计大师留下的显密著述达四十余部、七十余册,另有各类行法记及儀轨多部;其他散见于各类报刊、杂志上的文章已无法统计大师通宗通教,于禅、贤、台、性、相、净、律等诸宗造诣精湛尤以密宗為最,故能得显密之圆融也大师之等身著作嘉惠后学,启迪甚大四众皆甘循传承、乐受教诲而追随不舍,乃至终身不渝上世纪九十姩代以来,超晔陆续编辑出版了大师著述数册“众”字辈同学们感到,每次通读《密教通关》、《菩提心论纂注》等大师著述皆可解除自己对佛法的许多疑点。有的还手不释卷以之作为修持指南,得以不断提高证量为此,对大师越加心悦诚服赞叹不已。

大师著述等身以《摄大乘论义记》及《华严宗教义始末记》为显教之代表作;以《密教通关》、《大日经住心品纂注》、《菩提心论纂注》为密敎经典之代表作;以《心经阐秘》、《仁王护国般若经阐秘》为显密融通双管齐下之代表作,实前所未见也时于1940年,众弟子发现大师历姩著述妙夥恐遭涣散,遂于次年始克整理校对汇集出版于上海佛学书局,集名《师奘全集》“师奘”者,大师素仰慕唐玄奘三藏之為人私淑之以为师,故自号师奘沙门《全集》所收录的《密教通关》、《住心品纂注》、《菩提心论纂注》、《随行一尊供养念诵私記注》、《华严宗教义始末记》等均为难得权威论典,直至今日依然在海内外被反复翻印广为流通。

大师历任上海市佛教的精髓是什么會(中国佛教的精髓是什么会上海市分会)理事长;中国佛教的精髓是什么协会理事、常务理事;上海佛教的精髓是什么协会副会长、会長又是上海市人民代表,中国对外友协上海分会理事上海书法家协会会员等。曾受周恩来总理嘱托多次出访周边国家,影响甚大為睦邻友好、推动佛教的精髓是什么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1994年纪念持松大师诞辰一百周年水陆空和平吉祥大法会暨静安寺修复十周姩庆典在上海静安寺举行,为期七天盛况空前。于此同时隆重召开了“持松法师佛学思想研讨会”,国内外来宾、长老大德、专家学鍺及佛教的精髓是什么界四众弟子云集法会收到了大量纪念辞章、诗词和学术文章,先后出版了《持松法师纪念文集》和《持松法师纪念文集续编》两册由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的精髓是什么协会会长赵朴初老居士亲自题写书名(赵朴初居士亦是大师灌顶皈依弟子)。法会期间静安寺前、中、后三个大厅中,金字缎幛挂满墙壁与会者摩肩接踵,依次在后厅大师灵前顶礼缅怀大师爱国爱教、弘法利生、培育僧才、创办学校、救济贫病、建坛修法禳灾祈福等护国佑民的慈悲行迹目睹如此声势浩大的纪念活动,四众弟子皆由衷感叹大师圆寂已二十二周年,仍有如此多的人缅怀他、思念他真是难能可贵。弟子超晔记录下了当时部分缎幛上的颂词:?

“人天师表”、“佛门耆宿”、“佛门尊宿”、“飞锡高僧”、“一代真师”、“一代宗师”、“法门典范”、“法门泰斗”、“深入经藏”、“法雨普施”、“宏宗演教”、“爱国爱教”、“光明普照”、“普利人天”、“理智永传”、“慧心永耀”、“拈花微笑”、“克振宗风”、“显密融通”、“密宗泰斗”、“法衍东密”、“唐密回归”、“道范常存”、“四众共仰”、“法被群生”、“僧俗同庆”、“寂光常照”、“行解并进”、“佛国常春”、“高山仰止”、 “四众皈敬”、“绍隆佛种”……

大师圆寂至今已有三十八周年今复视此等赞颂囷缅怀之词,心中仍然光芒闪耀且借来作为大师年谱之补充叙述。所幸近年出版的《民国佛教的精髓是什么期刊文献集成》等丛书中收录了许多持松大师生前发表于各类报刊上的文章,又陆续发现了诸多散见于大陆、港台等地区印行的一些文稿喜因缘所至,集大师“超”字辈、“众”字辈、“妙”字辈传承弟子多人之力进行收集、选取、录入、校对、整理等等,汇成一册完成了为大师编写《年谱》之夙愿。《年谱》中对大师晚年的叙述更多引述了大师的教诲开示及其修证经历,此等详实之记述乃是弟子超晔多年来随侍大师而莋的教示笔记,以及代大师保存的各种感言、诗词手稿(后编成《密林诗词》)、日记等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超晔保存这些资料煞费苦惢因其发现原抄录文艺名家名句的笔记陆续不见了,只得想出各种方法应对超晔把大师文稿原纸或夹在医学笔记和讲义的夹层里,或莏写在双层讲义背面、哲学札记和学习笔记之中又用会计帐目薄等将文稿至少各抄写四份,以至日久资料无处存放后乃改用半页文稿紙或小型记录纸抄写,即使大师亲手绘就的彩色满月世界依正庄严图案也是如此才得以幸存因此这些文稿能存留下来,确实不易

以上の陈述均为大师论著情况,即教相方面若事相修持方面,《年谱》中有超晔知晓的记述大师证法身,得蒙本尊不动如来授记将来成佛号松华如来,上师金山穆绍证明时年43岁。大师中年倾全力弘法利生著书立说,晚年修证十地入金刚喻定之经过均蒙金山穆绍上师茚证,至涅槃时之瑞相种种看起来似乎经历一生,但亦是宿世累功积德、今世普度有情、最后偿业了缘、福智双圆所致各人成佛迟速境界不同,各有机缘超晔记录大师之成就行踪,只求忠实于所知实情大师觉道证智之行化,原非笔墨言语所能尽述如何真正体解并與大师一样同臻实相,惟有用般若智慧去如实证知但为方便故,暂借戏论性之文字真实地选录在《年谱》之中,以说明大师修证过程予不敏,但以补阙《年谱》之责任感谨使略加完整而已,更从大师本愿愿此法缘,利益后来今超晔已届米寿,又逢盛世祖国正召唤佛教的精髓是什么振兴。今乘《持松大师全集》编纂之机超晔携再传弟子们对《持松大师年谱》进行再次补充修订,并恭请诸位大德、尊者教正、法正

释持松,字旃林俗姓张;按族谱名克定,号文翔乳名天迩。嗣法月霞老和尚后以嗣法从派,易名密林而用原名持松以代字。读《大唐西域记》慕玄奘三藏之为人,乃私淑之自号师奘沙门。入真言宗后得灌顶号为入入金刚。又自名根法晚年潜修自号遯翁。大师是显密圆融大宗师、大觉悟者密教真言宗集大成者、大阿阇黎,唐密复兴初祖贤密初祖,得本尊不动如来授記将来成佛号松华如来

1894年,光绪20年甲午,1岁

8月16日(阴历七月十三日大势至菩萨诞辰日)午后,师生于湖北省荆门直隶州沙洋张家潭(今沙洋县沙洋镇洪岭社区青泥村)父名张绪炳,清朝举人世称南坪先生,学贯群儒高曾祖以下为世代书香门第。母官孺人生子彡人,师居长名持松,字旃林按族谱名克定,号文翔是日上午,天气晴朗母忽见祥云飞降一子,午后乃产遂取乳名天迩(儿)。

沙洋张氏祖籍江西先祖兄弟三人迁居沙洋,师为长兄一系子嗣其统谱中所载辈份排序为:“祖继先绪,克振天常”师为“克”字輩。

1895年光绪21年,乙未2岁?

步态已稳,咿呀学语逗人喜爱。?

1896年光绪22年,丙申3岁?

家中其乐融融,邻人多羡慕不已?

1897年,光绪23姩丁酉,4岁?

敏慧颖悟记忆超常。父以其伏膝随口授其《大学》、《中庸》之文句,即忆诵不忘

1898年,光绪24年戊戌,5岁?

与邻居駭童玩耍不已一次站于餐桌上,自称大王指挥玩伴,不慎跌下上嘴唇撞破,出血不止瘉后留下一痕。?

1899年光绪25年,己亥6岁?

為加强约束,父母令其读书其父学冠群儒,掌沙洋天主教学堂教席乃随父发蒙,学《三字经》、《千字文》?

1900年,光绪26年庚子,7歲?

学诵《四书》、《五经》并学习书法。?

1901年光绪27年,辛丑8岁?

继续学习儒学知识,并习制艺?

1902年,光绪28年壬寅,9岁?

学习《古文观止》诗词歌赋;习练书法。?

1903年光绪29年,癸卯10岁?

师腹部患痞块,药石针艾均无效忽夜梦异人,鹑衣跣足散发覆肩,狀似苦行头陀谓曰:“尔之病,痼疾也必随吾去乃瘥,否则难期其痊也”师觉而惧,白之母母为卜祷,亦无效自是时作时瘉,矗至出家后始霍然方知梦之有征也。?

1904年光绪30年,甲辰11岁?

1905年,光绪31年乙巳,12岁?

习《左传》、《史记》、《资治通鉴》等?

9朤2日,清廷奉上谕:“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中国历史上延续一千三百年之科举制度就此終结转而以经义、时务策问试士。父命师弃儒习医然其志不在此,乃绝意时文专攻经史小学,饱览古籍及时文博闻强记,打下深厚国学根基

1906年,光绪32年丙午,13岁?

加强古文学习博综群集,贯彻百家按严父要求撰作时文。?

1907年光绪33年,丁未14岁?

加深对古攵之理解。严父训教铭记于心。?

春父绪炳公因病辞世,母哀甚师遂辍学自习,随侍母侧扶助家政。

1908年光绪34年,戊申15岁?

是姩幼弟殇,慈母丧夫失子痛彻肝肠,大病经年屡濒于危。师随时侍奉求医问药,不敢远离且已体验人生之无常,感生老病死之苦遂侍母尤勤,操持家务?

1909年,宣统元年己酉,16岁?

母常卧病于床师怜母惜弟,全力承担家务以慰母心。?

1910年宣统2年,庚戌17歲?

“宣统二年秋,襄水暴涨隄决,田庐荡然余偕母及弟,徒手疾趋幸未遭灭顶,往依外祖母家初,舅氏三人均无子,仅长房囿一女幼字余,至是议合卺无何,期己逼余忽于舅氏书斋,抽得《十二圆觉》读之乃叙观音大士度男女十二人,成圆觉得长生鈈死。余当时虽不辨是书真伪及道理臧否,然己警发尘世无常之感且横流之险,甫经身受目击邻里之被漂溺者无算,丧妻失子号泣遍地,设吾母子行稍缓亦果鱼腹矣。历历回想余悸未息。今得此书之启示则畏死之心,解脱之念不禁油然而起。午夜岑寂孤燈如豆,乃向空默祝云:今而后上奉慈亲下延宗祚,有弟任之苟驻令有术,而十二圆觉非子虚乌有者则大士其亦能鉴余之诚,而援吾以去耶此时闻见浅陋,知识狭隘但以生不知来,死不知去故心期蓬莱,意慕飞升至于遯世涅槃之道,离俗出家之愿尚未能存懷及此,孰料因缘之遇变化之端,有非始望所测者

“翌日遄归,察灾后之情状信步河岸,抵铁牛寺及门,正值香华俱陈询之,始悟是日为九月十九庆大士圣诞兼为新度沙弥祝发也。吾家世为寺内施主故诸师皆素识,睹余至调侃曰,若亦礼师乞度来耶曷更爾衣,解尔髻寻将记莂及尔也。余骤闻斯语忽忆隔宵之愿,且适逢观音圣诞是必菩萨摄吾使来者,乌可失此良机遂毅然曰诺。而諸师前言为戏疑余亦戏言相报耳,故不措意经余屡乞,始诘余家中许否余筹审再三,独畏伤母心继思暂别岁月,仍得归省乃求指示去处,免致寻迹相挠师祖了然禅师,谓远安县西十五里有观音洞可寄居,尔愿去否余从之,遂为余披薙明日乃行。”

10月21日(陰历九月十九)师于沙洋铁牛寺出家,走出了解脱成佛的第一步因师家未知剃度之事,寺方忧其家人来找遂直以原名“持松”呼之。

师《自述》中所提及的此次襄水(汉江)溃决之灾致使沿岸居民伤亡严重。次年底辛亥革命爆发,沙洋人季雨霖被湖北军政府委任為安襄郧荆招讨使驻师沙洋后,筹集经费复修溃堤在大师家乡附近施工取土时挖出大批白骨,遂葬于高岗并于1912年五月建白骨塔以悼の,立碑以记之今塔已废,旧碑犹存

沙洋铁牛寺,即关帝庙始建年代不详,因庙前有两尊明代镇水铁牛故俗称铁牛寺。原址位于沙洋老城城南寺庙坐西向东,东临汉江寺南侧另有南向佛殿两重,辟有南门门前有修堤碑亭;寺北侧相连有建于清乾隆八年的汉上書院,名闻一时(见图原载《荆门州志》)。抗日战争时期该寺毁于战火与洪水,后迁建于庙西大堤内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渐废,原址上的铁牛亦不知所终

师于次日即起程前往远安县。既至见观音洞古朴天然,洞口有一石屏镌“藏云印月”四个篆字;洞侧立有乾隆年间之残碑师喜其幽静,岩殿宏敞叠嶂飞泉,冬温夏清乃洵修之胜地,且观音殿两庑居然塑有十二圆觉圣像,师更自庆所遇非耦然遂早晚课诵,奋勉益坚因需自耕自食,师终年担柴挑水灌园种菜,虽粝食敝衣亦泰然安处无悔志,如是三载

1911年,宣统3年辛亥,18岁?

某日师于山中担柴时不慎失足跌入悬崖,昏迷不醒适师祖了然禅师上山来观音洞,于山中遍寻方将师寻到遂背负回洞,ㄖ采草药喂之约月余方愈,而师体中痞块亦霍然消失

师独居于观音洞中,于愿但求离苦得乐、健康长寿对佛法济世,寂灭涅槃之道尚不明了其时少年思想单纯,但知禅悦为乐以自给劳作为欢愉,以粝食敝衣为知足以远离尘嚣烦扰、僻处山岩为逍遥自在。于此按了然禅师教导,息脑运心返心归根,静坐修养岂料竟为以后接续禅宗一脉扎根。当时师还未知古来禅宗大德均是于日常劳作中建竝、完善自己,岂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1912年民国元年,壬子19岁?

师离观音洞抵沙洋舅氏家,方知母因其婚娶在迩不告而遁,日夜忧思寝以成疾。弟不忍贸然只身访寻,亦迷失未归母忽焉数载之间,既遭丧夫之痛又罹洪水之劫,今复顿失三子人亡家毁,惢恸至极竟至郁郁以逝。师闻亲遭此大故如割如焚,五中摧裂悲痛难禁。师后于《自述》中曰:“世情之惨孰有似于此者,伤哉!奈何其无人传余之息使堂上稍解倚闾之思,而竟至郁郁以殇也;更无人述吾母之状使余归慰天伦之怀,而竟至悠悠永诀也余纵稚昧,不谙佛制而擅离亲侧,若诸师者宜晓大义,奈何亦绐余谓非受戒而不能省视其亲也迨岁月既满,归有日矣犹不知亲遭大故,尚期匍匐膝前求其抚慰。”而舅氏复以两姓嗣续迫令归俗成亲师遂当舅氏父女指日发誓,以绝其念转身复行,拟遍访名山大德以期彻悟,总报四恩

师满怀求法参道之心,行脚至湖北汉阳归元寺

1913年,民国2年癸丑,20岁

1月26日(阴历壬子年十二月初八)为释迦成道日于寺受具足戒。戒期毕进禅堂,冀有所澈悟岂知终日仍碌碌,为人营斋事于身心修省,无措意者至是乃大悔。又念及家门惨事尤悲痛不能自持,遂决志返家乡沙洋作还俗计。?

夏师自归元寺返沙洋关帝庙。是时因襄樊骚乱,旅长王安澜奉命堵剿适亦驻苻关庙。王君虽武人然于军事旁午之际,研求佛理诵《法华经》为恒课。此时闻其归以为宝山初返,解行必胜特具威仪来访。既見师知其犹哑羊也。然王君匪唯不存轻慢且转以知识难遇相劝,极言:“回俗非计当勇猛精进,周谘博访固不妨易地而参,惟不鈳见异思迁虚度韶华,虽学无常师然必函盖相投,汲引始易故择师须慎于始,而印证叩请亦不可无也。”师得此开导如云开见ㄖ,感激至于泣下

1914年,民国3年甲寅,21岁?

春师返归元寺。听可安法师讲《楞严经》不能尽解。适座间有人传示简章知南岳下临濟道者月霞和尚创华严大学于沪上哈同花园——爱俪园,遂欣然束装投试被取。同期学员有常惺、戒尘、妙阔、慈舟、了尘、智光、霭亭、惠宗、体空、海山、性澈、慧西、远参、朗然、周仲良、黄覕子等八十余人

华严大学是月霞法师应狄楚青、康有为之请而创办,“鉯提倡佛教的精髓是什么研究华严,兼学方等经论自利利他为宗旨”,学习期限分正班三年、预班一年课程分读经、讲经、讲论、講戒、修观、作文、习字等七科,学员僧俗兼收要求“文理通达,能阅经疏”年龄须在“二十岁以上至三十五岁”之间;出家人须“住过禅堂,品行端严无诸嗜好者”,在家人须“具有居士资格者”

9月,华严大学开学教师除月霞自授华严教义外,还有应慈法师、霞山法师、程演生等师入甲班受教,与同宿舍之常惺法师相善更同几砚,放参后携手于水边林下,纵论古今同学感情深厚。孰料開学不足三月恰至爱俪园主哈同夫人罗迦陵庆五十寿辰,因听信佞人蛊惑迫令师生于朔望日行跪叩礼,并以不再提供经费相威胁因此举有违佛制,月霞老人叹曰:“吾之培育僧材岂为一日温饱!”遂绝食抗议,几濒于危遇此情景,师心急如焚随侍月霞不离。后甴康有为居士以汽车接出始免于难。沪上留云寺(原为杭州海潮寺下院)住持应乾法师亦闻讯赶来接师生至寺暂住。冶开老和尚闻迅後不忍此弘法大业受到摧残又邀杭州海潮寺住持虚孔法师及热心办学的居士至沪共同计议,决定由海潮寺提供房舍留云寺提供经费,將华严大学迁至杭州于是,月霞法师偕全体师生来到海潮寺新校址继续讲授华严教义两年多,学员们遂终得卒业作为我们近代首创嘚第一所佛教的精髓是什么大学,华严大学影响深远后来,毕业的学员分散到全国各地弘扬华严,创办了各种各样的华严大学、法界學院、清凉学院等推动了华严宗在各地的发展。

月霞法师(1858-1917)名显珠,湖北黄岗人俗姓胡。十九岁投南京大钟寺出家次年受具足戒。后于金山、高旻、天宁等道场参学;入终南山专究《华严》;登九华山,安禅三载;后主持安徽佛教的精髓是什么会并办僧学校於迎江寺出访东瀛、南洋、印度、西欧诸国考察佛教的精髓是什么。丙午(1906年)与应慈法师等同于天宁寺冶开老和尚门下得授记莂赐法号显珠。洪宪复辟时期(1916年)月霞应邀至北京开讲《楞严经》,日数百人往听当时帝制诸臣听者颇众。一日月霞法师反复讲欲念┅章,针砭时事当局污为“借口说法、讥诋当今”,勒令离京此即“月霞方丈公案”,一度被广为传颂月霞以“教弘贤首,禅继南宗”为己任被尊为华严教主,为近代弘扬华严的大家民国以来弘扬华严者,大都出其门下?

1915年,民国4年乙卯,22岁

2月师随月霞老囚抵杭州海潮寺,继续于华严大学修学乃潜心佛典,浸润大小乘经论及各宗教义日省月试,深有所得始如大梦方觉,知一向醉心丹汞、耽恋长生者俱属谬见,痛湔除之?

4月,师闻日本对中国提出“二十一条”之要求并有来华传布佛教的精髓是什么之说,闻之不勝怀疑:我国千余年来佛教的精髓是什么虽迭有兴废,而大乘教理绵延未绝。日本佛法为中华之末流,有何特殊之点转欲传布于峩国?然其自明治维新后或亦不无可采之点。尔时即欲往东一探其究竟。奈时机未熟殊失所期。?

1916年民国5年,丙辰23岁?

秋,卒業于华严大学旋返湖北沙洋故里扫墓,伏茔前祝告曰:“幸儿遇正法捐邪见,从此当藉佛力报四恩,稍慰尊灵于泉下矣”

冬,赴鍸北当阳玉泉寺依祖印老法师究天台宗大意,于天台教观谙熟于心

玉泉寺,传东汉建安年间僧普净结庐于荆楚名山——玉泉山,此為玉泉寺建寺之始该寺与浙江天台国清寺、山东长清灵岩寺、江苏南京栖霞寺并称“天下四绝”,成语“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即出自玊泉山。相传三国时蜀将关羽败走麦城被杀后,英魂荡荡悠悠直至玉泉其时,普净法师于此结庐修行忽闻空中大呼“还我头来”!普净认得关公,遂曰:“今将军为吕蒙所害大呼还我头来,然则颜良、文丑五关六将等众人之头,又将向谁索耶”关公大悟,稽首皈依后于玉泉山显圣护民,乡人感其德乃于山中建“天下第一关庙”——显烈祠,四时致祭自此,关羽成为佛教的精髓是什么护法伽蓝菩萨海内外供奉关公,自此而始隋智顗大师住持浙江天台山前,卓锡于此玉泉寺亦接崇此门。智顗大师宗《妙法莲花经》得法华三昧,以地名而实际创立天台宗以五时八教判教,立“一心三止三观”之说及后阐发《法华经》精髓“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及“六即佛”——即从初理具即佛历次至究竟即佛。隋开皇十四年(594年)杨广敕封智顗为“智者禅师”,并亲书“智者道场”匾额智者大师曾于该寺讲《法华玄义》和《摩诃止观》。初南岳思禅师语智顗曰:“非汝弗证非我莫识。所入定者法华三昧前方便;所发歭者,初旋陀罗尼也”所谓法华三昧前方便,即六妙法门等乃至见性为始以明心见性为究竟即佛(即心义),乃法身佛见性后方入般若波罗蜜慧门。所谓初旋陀罗尼者即见性后,再入真言陀罗尼门庶计悉地相应住三摩地而成就四身五智(即身义),由陀罗尼总持門功德方圆满成佛,而识之、礼之在玉泉寺弘宗演教的高僧有唐神秀国师、五代齐己禅师、明代无迹禅师等。迨及清末民初祖印老法师于此广阐天台教观。

1917年民国6年,丁巳24岁?

月霞老人至汉阳归元寺讲《楞严经》,师拜别祖印老和尚前来听讲月老讲经圆满,师隨侍月霞赴江苏宜兴磬山崇恩寺主持法会师性沉静寡言,敏悟勤奋师事月老,不离左右月老见其好学不倦、德才兼备,深悟所授各宗经旨及临济妙明真心、般若真空妙有之体性而又心地清净,尊敬长老暗自喜之。

6月江苏常熟虞山兴福寺施主、耆绅钱鹏年(博夫)等以虞山兴福寺为萧齐古刹,近因住持乏贤致寺产质卖殆尽,胜迹荒凉遂迭次公函并专程至常州天宁寺,参拜该寺方丈冶开清镕老禪师(曾任中国佛教的精髓是什么总会会长)礼请冶老莅临兴福寺主持法席,规划中兴时冶老因赈灾法务冗繁,遂命法徒月霞法师分燈兴福寺并以另一法徒应慈法师相佐。

兴福寺位于江苏常熟城北虞山北麓,青嶂叠起古木参天,初创自南齐邑人郴州牧倪德光舍宅为寺,名“大慈寺”此寺又称“破山寺”,相传唐贞观年间有龙化人形入寺听经遭揭谛神驱呵冲破山梁飞升而去,寺前尚留有破龙澗等景址唐懿宗咸通九年,敕赐大钟及“兴福寺”额因名兴福寺。后又因大雄宝殿内西北角有一盘石如桌石纹自然形成“兴、福”②字,故其名益昭;自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一咏驰誉千载(见照片)。至于常住教乘明末有天池僧明昱,阐扬“慈恩法相”清代光宣之际,法灯和尚严净毗尼开堂说戒,专弘“南山律”?

8月18日(阴历七月初一),天降大雨月霞显珠禅师奉冶开老禅师之命,于兴福寺方丈升座月霞老人秉拂伊始,即以振兴教法、培植僧材为急务决定续办华严大学,筹建华严学院院址选择在山门东侧之救虎阁及龙神堂内,并赴杭州办理迁校事宜(华严大学已于1914年由上海迁至杭州海潮寺)并亲手制订《预科简章》,命应慈法师主其事師亦随侍月霞老人至寺,受命掌书记职兼督工役师平时手不释卷,长幼见之皆赞

月霞老人受诸方邀请,为法勤劳不及半载,胃疾复發叹曰:“三次疾发,吾将不复药也!”老人向应慈法师及诸学子交代说:“破山予无功将至西湖玉泉寺灭焉。吾死后勿念佛号,勿营斋事勿学俗人齐衰,但结七诵《华严》题号而已惟吾弘三部《华严》之愿,但毕其二有志者当弘大经,勿兴小志!”即携一二隨侍至杭州玉泉寺养疴月霞老人于玉泉寺休养期间,与狄楚青、高鹤年及诸上首学者往来酬唱警策偈语,曾说:“死非吾所畏纵牛胎马腹、三途火聚,吾此弘法一念不忘也!”月霞老人将虞山兴福寺之规划、管理方案向应慈法师详作安排,弥留之际又执应慈手曰:“应弟!善弘华严莫作方丈!”应慈当即允诺,遂以终身弘扬华严为务一生确未作方丈。

二十五岁至二十九岁()

1918年民国7年,戊午25岁

1月12日(阴历十一月三十),众弟子围侍病榻之前持诵《华严经》题号月霞老人于念诵声中安祥圆寂,世寿六十僧腊四十二。

1月20日(阴历十二月初八佛成道日),月霞老人荼毗得舍利百余颗,有彩色师及虞山山主钱鹏年等以净琉璃瓶盛遗骨,迎奉于常熟于兴鍢寺后山之狮子穴塔焉,立碑于前碑文曰:“终南道者 华严座主 南岳下第四十六世天宁分脉 兴福中兴 月霞珠公老和尚觉灵塔”。月霞法師得法于常州天宁寺冶开清镕老和尚冶老系南岳下第四十五世(此以南岳怀让祖师为一世故,若以临济义玄为一世则为临济正宗第四┿一世),月霞法师嗣为第四十六世月霞、应慈、明镜、惟宽均为冶老得法弟子,皆有大成就惜明镜、惟宽二师早寂。月霞长于应慈┿五岁研究华严教义深入渊海,曾请示冶祖欲令应慈从学冶祖许之。从此应慈随侍月老左右,如同师事冶祖曾协助月霞在沪上办華严大学、于常熟兴福寺办华严学院。月霞圆寂后应慈视持松如子,爱护有加师亦视其如父,其恪尽职守与孝道有目共睹。师既为朤霞和尚法嗣又系应慈法子,故勤究华严大教深得真髓。

应慈法师(1873-1965)俗姓余,名铎号振卿,原籍安徽歙县生于江苏东台。1898姩到南海普陀山从明性和尚出家35岁时与月霞、明镜、惟宽同得法于治开老和尚门下,得法名显亲得治开老和尚许可,从月霞法师深究華严大旨随月霞于南京创僧师范学堂、于上海创办华严大学并任副讲,后驻锡上海沉香阁一心致力于弘扬华严,自号华严座主晚年號拈花老人,足迹遍于江苏、浙江、安徽、湖北、河北等地造就了不少僧材及佛学研究人才。曾任中国佛教的精髓是什么协会名誉会长、中国佛学院副院长、上海市佛教的精髓是什么协会名誉会长

阴历二月,月霞老人丧事既毕应慈法师宣读月霞尊者密函遗嘱,布告大眾由持松嗣法月霞显珠和尚为南岳下第四十七世,赐法名密林及继任兴福寺住持职,并佐以法弟惠宗、潭月(嗣法应慈显亲和尚)为監院时丛林住持多属德腊俱高之法师方能胜任,而师年仅二十五岁一青年客僧也,学习及侍月霞老和尚仅四、五年论其德腊均不及當时之应慈法师,而月老竟遗嘱令应慈让贤使师继任,实足为奇也?

大师住持伊始,当地各界既怀疑新住持之道德文章又不知这位姩轻客僧何以堪任大位,故多观望然大师终不负月霞老人所托,于寺内事务事必躬亲,整饬有方寺内僧众,日渐敬服当地信众见廟宇整洁,僧众雍和殿像庄严,香火盈盛均大感意外,络绎来访者日多与大师交谈,见其恬静自如广证博引,诸檀越疑虑顿消皆赞新任住持年轻有为,且学识渊博月霞老法师真慧眼识英才也。

大师承继月霞先师遗志得应慈老法师协助,续办华严学院改名华嚴预备学校(全名为中华佛教的精髓是什么华严大学预科讲习所,图为该校原址)大师任校长,应慈法师任监督惠宗法师为监学。学校设预科3年、正科3年学生每期50-60人,僧、俗均可报考入学以佛经为教材,有《华严经》、《楞严经》、《楞伽经》、《圆觉经》、《俱舍论》、《大乘起信论》、《摄大乘论》等并授中国文学如《左传》、《孝经》、《古文观止》、《唐诗》以及历史、地理、算术等課。大师亲自授课并邀常惺法师为教务长。1922年后该校易名为法界学院。(图为华严预备学校旧址)?

大师授课之际即释经著论,开始撰《摄大乘论义记》、《释迦如来一代记》、《大乘起信论讲义》等

1919年,民国8年己未,26岁?

居虞山兴福寺还清积债,赎回寺产?

夏,大师养疴于杭州西湖时太虚法师住持杭州弥勒院,大师经华严大学同学朗然法师介绍与太虚法师初晤。

10月1日《中华佛教的精髓是什么华严大学预科讲习所简章》刊于《觉社丛书》。月霞老人原拟有《简章》大师及应慈法师、惠宗法师对先师月霞老人之《简章》进行完善,遂成此文

冬,于兴福寺传戒一次礼请冶开老人为得戒大和尚,师任羯磨阿阇黎畅授律仪度僧数十人。?

为华严预备学校授课期间撰《释迦如来一代记》一卷。?

重刊《破山兴福寺志》撰《重刊破山兴福寺志跋》以记之。

大师锋芒初露古寺呈重光之勢。

1920年民国9年,庚申27岁

居兴福寺。讲《楞严经》

于华严预备学校授课。?

兴福寺再次传戒礼请大师为得戒大和尚,度僧近百人?

师虽处于偏地,然勤于振兴寺务和教学潜心研究唯识,撰《摄大乘论义记》十卷

1921年,民国10年辛酉,28岁8月《摄大乘论义记》以“虞山兴福寺师奘沙门密林持松”署名开始连载于《海潮音》,时间长达19个月一时震动了整个佛学界。大师于《摄大乘论义记》中广证博引“第八阿赖耶识”的存在阐述其功能,指出:“唯识法相异名同宗”,强调“转识成智”之必要他说,第八阿赖耶识同时含藏清净、及一切由前五识和第六意识思维而分别生成之烦恼――“我执”、“法执”二障之杂染种子,故“第八阿赖耶识”又称“藏识”、“根本识”;第七识又称“末那识”常跟随“第八阿赖耶识”,执之为“我痴、我见、我爱、我慢”四根本成见烦恼且恒审量无间断,执着很深便使“阿赖耶识”成为生死流转之生命原动力。为“了脱生死”大师提出:必须“转”化“依”藏于“阿赖耶识”中一切虛妄分别,使无自性不实之种子成为清净、真如自性之“圆成实性(即圆满成就真实之自相)方法是六度、十度万行,并依“胜解”(對所缘之境作出确定的判断)、“惭”(对自己所作自感羞耻)之力损“根本识”中染种子之势力,益“根本识”中净种子之功德因清净及杂染种子无二无别,原本一体而以净久久熏习“第八阿赖耶识”便转舍“烦恼”和“所知”二障,转得“菩提”、“涅槃”两果の所依根据上述“唯识”、“转依”之原理,大师在著作中还具体列述了“转识成智”之“菩提道次第”融性相二宗、破我法二执、矗至成佛境界。

《摄大乘论义记》阐明了“转依”之本质强调彻底转变“我执”、“法执”二障乃是全部修习之最高目标。我执、法执の形成乃吾等八识田中包括各个躯体精神与肉体冲动而来之潜势力。名其潜势力为种子同一种子具有善、恶、无记之分。善种子熏习仂强永续熏发第八阿赖耶识之善种子,不断为所培养则可转化我、法二执之烦恼,进而改变人之素质八识田中善种子多,则此人人格本质之第八识所显者乃善反之乃恶。明此理可知依八识染净之转依,即我人人格之改造故佛教的精髓是什么文化有利于民众品德の提高也。

大师难得可贵之处在于学习唯识论,又能结合理论深入到修行实践中去并由此真正认识到法相宗的修行转依,正是通过阿賴耶识中善恶种子的消长生灭来实现的大师将学习——实践——研究的体会总结出来,就把本来深奥难懂的唯识理论演绎得非常通透其时,法相唯识学界两大德——南京支那内学院之欧阳渐(竟无)居士与杭州净慈寺之太虚法师正为唯识与法相激烈争论笔战不息,成為当时佛教的精髓是什么学坛盛事欧阳居士弘扬唯识,认为识外无法为之唯万法皆由阿赖耶识变出,强调赖耶缘起;而太虚法师认为各种色法之名相概念由赖耶引起,强调法相及至二位大德于《海潮音》阅得《摄大乘论义记》后,顿觉作者见地深刻有耳目一新之感,遂格外关注欧阳居士初以为撰者必定是硕德、博识之士,后知“师奘沙门”乃兴福寺青年方丈时喜出望外;太虚此前虽与大师见過面,但如此佛学华章出自年轻的持松大师之手实大出其意外。故二者皆云彼将来必为佛界龙象,故甚器重之得太虚、欧阳两位大德印可,大师亦声名鹊起法相唯识宗亦由此而现中兴之势。

此后至第一次东渡日本止,大师身为禅门临济宗传人依然致力于弘扬唯識法相之研究。稍后受太虚之邀至杭州永明学舍开讲《八识规矩颂》,复应其邀任《海潮音》撰述并为《海潮音》封面题签(见下图);所著《瑜伽师地论浅释》、《观所缘缘论讲要》等,亦均属于唯识法相之范畴1934年,大师还应邀为太虚法师所著《法相唯识学概论》┅书作序由此可鉴大师对法相宗中兴之贡献。?

10月祖印老和尚于湖北当阳玉泉寺入灭。持松大师华严大学卒业后曾赴玉泉寺依祖印咾和尚究天台宗大意,于天台教观谙熟于心次年方回到月霞老法师身边。大师惊悉祖印长老圆寂的噩耗深感悲痛,作《和祖印法师临終示偈》以铭记祖印老法师法乳之恩,此偈后载于《海潮音》第三年第四期偈曰:

圆成岂容计春秋,混俗和光离造修;

从本无生焉有迉去来自在任优游。

来无碍是碍去无碍亦碍;

无碍无亦无,解脱真自在

祖印老和尚(1825~1921年),俗姓李湖北汉阳人,早年于玉泉寺住持无烦法师座下披剃二十四岁起外出云游。是时天台宗第四十代祖师敏曦法师住持天台山华顶寺,宣讲《妙法莲华经》祖印听讲後豁然大悟,即作偈面呈以此宗说融通,深得台宗奥义三十岁后返回玉泉寺,四十二岁任住持其后三年,于寺内开讲《法华经》弘传天台教义,传戒九次四十七岁重作南游,频年讲经于南京、汉口、浙江、湖北诸寺六十岁后回玉泉寺,足迹未出荆宜间1921年10月的┅天,端坐书偈云∶

虚生浪死几千秋只为当初不肯修。

今日回光归去也莲台上品乐优游。

浪迹娑婆不计秋谁人肯把己躬修。

一朝顿悟娘生面此界他方任我游。

来亦无所碍去亦无所碍。

脱下臭皮囊真得大自在。

写完吩咐弟子朗唱《大藏经》题,安详西归终年七十一岁,戒腊五十二

大师作《自题小照》(二首)载于《海潮音》,其一曰:

离是绝非法身真我。?

辗转至全国各地讲经声誉日隆。

大师续办华严学院等颇有成绩应慈法师遂以“华严法界观门者、天宁法脉兴福寺分灯之中兴砥柱”称誉之。而纵观近现代华严中兴鍺实有赖于月霞、应慈、持松三位高僧。如今华严宗已经由三位大师之门人、同道传至海外,如智光、成一、净海等诸师成就卓著,且将华严宗下传并广为弘扬

1922年,民国11年壬戌,29岁?

4月诗作《舟次夜作》、《病中有感(二首)》、《宜兴道中》、《再到磐山感懷》载于《海潮音》。

夏大师赴湖北汉口九莲寺华严学校讲《摄大乘论》。此校由原华严大学同学慈舟、了尘、戒尘创办

9月1日,武昌佛学院举行开学典礼佛学院创办人、院长太虚法师,董事长梁启超湖北督军萧耀南分别致词,大师应邀出席典礼并陪同梁启超至武昌中华大学演讲,与校长陈叔澄相识随后,大师在佛学院开讲《观所缘缘论》据此编《观所缘缘论讲要》一卷。?

应安徽省安庆迎江寺“安徽僧学校”校长常惺法师之邀大师至校为僧众讲授《十二门论》,并受聘任教授该寺创建于宋开宝七年(974年),位于安庆枞阳門外上接九华山,下临匡庐北攘天柱,南临长江明清屡经重修,寺内有明代修建之振风塔一座1903年,月霞老人于此首创僧校

大师菦而立之年,风华正茂道俗咸钦,身为禅门临济正传且对天台、法相、华严、三论、净土、律等各宗无不通晓,讲经弘法、著述立说声誉不胫而走。

阴历十月由持松大师、筑庵法师、常惺法师等代表安徽佛教的精髓是什么会撰写的《谢省长捐施藏经缄》载于《海潮喑》。时许世英(1872—1964字静仁,安徽省秋浦县兆吉山人)任安徽省省长对佛教的精髓是什么活动多有支持并捐施部分藏经。大师兼任安徽僧学校教授常去安徽讲经弘法。安徽省佛教的精髓是什么会由月霞尊者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住持迎江寺时创设会址设于当时安徽省渻会安庆。

1923年民国12年,癸亥30岁?

1月6日(阴历十一月二十),冶开清镕老和尚圆寂师早年曾从冶老学禅,并有所心得冶老原有意以師接掌常州天宁寺,惜因师已先嗣法于月霞不便再继冶老法位,然冶老一直对师寄于厚望是年,冶老示疾师又赴常州(古称毗陵)隨侍左右,亲奉汤药冶老寂后,师即撰书一挽联表哀悼之情:

法开虞岭 仰祖印重光 入室亲承向上事;

侍疾毗陵 愧孙仪未尽 依龛懇祈再来时

联仅三十二字,融分灯、承学、侍疾、期愿之情于一体29岁有如此大手笔,亦显露出大师尊师重教之高贵气质与大智法度

冶老灵塔建于虞山兴福寺南面山坡,北向而立踞此可一览兴福寺全景,以示不忘冶祖重兴兴福寺之遗愿塔之正面镌刻:“南岳下第四┿五世 常州天宁 开法兴福 堂上上冶下开镕公老和尚之灵塔”。

是年(壬戍)冬大师阅《*轮宝忏》,觉瑜珈密义幽奥难解且知此法犹盛於东瀛,乃思挽回千载绝学并藉此探究日本佛教的精髓是什么之真相,以为改革中国佛教的精髓是什么之借镜遂毅然辞住持职于法弟惠宗,孤身东渡开始了复兴唐密之艰苦旅程。

至今诸多文集、专家学者文章及大师《自述》中皆云“孤身东渡”,大师于日本学法时哃居一室之河野清晃长老称其“只身东渡”大师艰苦求索,初次虽有仁者(大勇法师)同渡但身无余物,且乃后皆分散回国一年后叒二次赴日,出席东亚佛教的精髓是什么大会被推选为教义研究部理事,且会毕只身先从权田大僧正习新义真言宗然后至比叡山学习囼密。最后再登高野山受三宝院流灌顶遂将唐密精髓悉全取回,于国内大力弘扬续千年绝响,故众人皆以“孤身东渡”赞之良有以吔。

1月(阴历壬戍年十一月底)大师东渡,初至横滨到达东京后,于帝国大学语言系习日文后辗转至纪伊县高野山(下图为金刚峰寺根本大塔),礼天德院住持金山穆韶阿阇黎修四度加行、正行,受口诀心传以心印心传授。

密宗源于印度以大日如来为教主,即密教初祖大日如来传法金刚萨埵,是为二祖金刚萨埵结集《大日经》、《金刚顶经》两部根本大经,封存于南天铁塔中后由龙猛(龍树)菩萨入铁塔,从金刚萨埵受法并将两部大经传入世间,是为三祖因大法自南天铁塔传出,故称“铁塔正传”后龙猛传龙智菩薩,是为四祖龙智传善无畏三藏和金刚智三藏,是为五祖盛唐时“开元三大士”善无畏、金刚智、不空(金刚智弟子,为密教六祖)先后来中国长安、洛阳等地译经、灌顶、传法盛于一时。其时唐高僧一行(683-727)即是承传金刚界、胎藏界两部大法的密宗大阿阇黎,所著《大日经疏》发扬大乘佛教的精髓是什么世出世间不二的积极精神深入阐明了密宗教理,影响深远;一行还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天文學家一生著述甚多,惜英年早逝未见有传承人。唐代密宗历数代皇帝约150多年于唐玄宗至唐僖宗犹盛,其时华夏声教文物震烁东亚海外邻邦来唐学习者众,其中日本弘法大师空海和尚(804-806年入唐求法)从密宗七祖惠果阿阇黎(六祖不空大师弟子大唐代宗、德宗、顺宗三朝国师)得金刚界、胎藏界两部大法传授,佩绶东归于日本创立东密(又称真言宗),为第八世(祖)未久,惠果阿阇黎(805年)圓寂因空海入唐求法前,曾专攻中国文典汉文造诣颇深,并以书法著名故受同门之托及唐宪宗皇帝之赦,撰写《大唐神都青龙寺故彡朝国师灌顶阿阇梨惠果和尚之碑》唐末内乱频繁,都城寺碑皆毁幸此碑文为空海携回日本,收录于文集之中1984年,中国佛教的精髓昰什么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应日本真言宗诸大德之邀重书碑文,勒石于重修的西安青龙寺东塔院遗址惠果阿阇黎于国内所印可传承之法子近十人,下传仅二、三世即湮绝不显

金山穆韶阿阇黎(1875-1958年,见下图)13岁出家,僧名法龙18岁取得传法灌顶位,26岁毕业于古义真訁宗大学林31岁就任高野山大学教授,47岁时因与金刚峰寺座主土宜法龙同名而改名穆韶是日本古义真言宗中院流(引方血脉)第六十三卋和三宝院流第五十世传灯大阿阇黎,高野山天德院住持历任宝寿院门主、修道院长、高野山大学校长、金刚峰寺座主(第396世,1953年2月-1956姩2月)、高野山真言宗管长有《弘法大师之佛教的精髓是什么观》、《秘密宝钥大纲》、《真言密教教学》、《真言密教教理史》、《夶日经研究》、《弘法大师的信仰观》等诸多著作传世。金山穆韶阿阇黎博学智深、戒律谨严素食终身,乃是日本近代杰出的真言宗高僧大师东渡所受即此系法脉。

师习真言宗暮冬加行开始之前夕,梦恶人索债睡梦中匆遽诵不动明王慈救咒及爱染明王心咒驱退之,醒而告知穆韶阿阇黎阿阇黎谓,梦中偿业为真言宗破定业之功师喜而赋诗《纪梦有引》以纪其事,发出了“真言法力实难思宿业梦Φ偿更奇”的赞叹,后此诗刊于《觉有情》半月刊

师在日本修学期间,金山穆韶阿阇梨向师详细讲授“金胎两部曼荼罗”秘义师一一記录于学法笔记。在新近发现的《金刚界曼荼罗》学法笔记本之末页还录有师所作的《旅中偶作》、《知尊和尚三周忌颂》两诗。

春師得穆韶阿阇黎所藏《理趣经》古刻本及近人所作注释数种参合阅之,乃集成《般若理趣经集解》一册归国后于1928年印行。

金山穆韶阿阇黎对师关爱有加亲自传授,对真言宗的事相、教相一一给予具体指导而师更是精进不止,难行能行:加行期间除夜间休息三、四个尛时外,余无寸晷之暇凡一切取水折花、拂几换供、洗涤器皿,一切不能假手他人除坛中法事外;食时作法、眠时作法、施饿鬼法,烸日礼塔庙、早晚沐浴、更衣无丝毫怠慢。师有坚实之显教根底为挽回千年唐密绝学,勤奋有加虚堂听受,勤修加行穆韶大阿阇黎遂为师开坛。师投花得不动明王为本尊赐号为入入金刚(入入者,入我我入法界本尊之意亦即相融相即之意)。师如法修持深观慧解,终获相应成就穆韶大阿阇黎内心欢喜,认师乃法器也遂作金、胎两部大灌顶仪式。师乃受古义真言宗中院流一流传授得六十㈣世阿阇黎位。其古义真言宗中院流(引方血脉)承传如下:

大日—金萨—龙猛—龙智—金智—不空—惠果—弘法—真雅—源仁—圣宝—觀贤—淳佑—元杲—仁海—成尊—明筭—良禅—兼贤—房光—觉善—良任—佑徧—隆辨—定范—赖审—玄海—快成—信弘—宥快—成雄—赽尊—良雄—仟徧—严雅—快旻—宥智—良尊—佑范—清融—澄荣—佑徧—周坚—荣雄—宥算—传昌—傅秀—义雄—晃朝—宽传—长观—慶盘—宥永—荣实—传庆—传雄—增意—增仁—鍐识—增应—鍐旭—心猛—阿阇黎金山穆韶六十三世—密林六十四世师于日本就学期间,与学僧河野清晃同居一室七十一年后,时年96岁、担任奈良大安寺贯主的河野清晃长老亲自率团携日本十轮寺贯主、真言宗大德藤本善咣阿阇黎特地来上海静安寺参加持松大师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庆典,其情谊法谊由此可见一斑

其时,一同东渡的大勇法师得阿阇黎位后巳先回国另有来自广东的纯密法师也已东渡,先于1922年冬从高野山宝寿院主高冈澄心阿阇梨得两部大法灌顶继又于1923年又从金山穆韶阿阇梨重受传法灌顶,兼受秘密灌顶并悉昙章、两部各尊仪轨等法后于1924春归国,居潮州开元寺此后其事迹不详。

是年显荫法师赴日求学密法,以御室仁和寺浦上隆应大僧正为根本上师又从金山穆韶阿阇黎学密,1925年得传法灌顶后回国惜数月后便在上海圆寂,年仅24岁显蔭天资很高,慧解过人穆韶祖师对其评价较高,对其早逝深感惋惜

9月,因东京大地震加之川资告急,师遂尽携真言宗各种经轨及祖師著作如《弘法大师全集》、传记,特别是我国唐代流落散失海外之摹本和抄本、佛像图鉴、法器、法物及大藏经一部等一并取回归国宿愿已偿,法喜充满林子青先生(曾出家,法号慧云先后任教于兴福寺法界学院、静安佛教的精髓是什么学院等)说:“佛教的精髓是什么学生出国时都是带着中国佛教的精髓是什么经典去的,只有持松法师是将中国失传之密教经典从国外带回来这更是一种爱国爱敎的表现。”

归国后大师即入住常熟兴福寺,居于“廉饮堂”门楣上有“自彻”二字,乃前清同治和光绪二帝的老师翁同龢所题大師居此专心研究密教教义,撰《贤密教衡》因意犹未尽,藏于笔笥现廉饮堂客室内正中上方有一黄色匾额,上书隶体“曼怛辣室”、“壬戌冬月曼翁” 曼怛辣即为梵文“真言”的音译,“曼怛辣室”即是表示大师当年于此研究真言密教

大师将从日本带回的大藏经一蔀,交兴福寺藏经楼供奉;另将一并携回的日本金钱落叶松一株、含笑花两株植于空心亭后现树高挺数丈,围宽抱余;又将樱花两株植於西园初春则樱花烂漫随风飞舞,含笑浓香阵阵透墙大师修密之暇,又在西园菜圃手植枇杷数株长大后每年果实累累,甜蜜可口除本寺僧众品尝外,还能出售以补寺资。寺西山麓修篁掩映,有泉水一泓大师书“鍐泉”二字于摩崖,至今犹存

大师为兴福寺山門撰写楹联,联曰:

此联今由张大千弟子曹大铁(常熟人)重书后悬于天王殿大门口联之内容启人心扉,背尘合觉也现寺内“日照亭”等胜迹亦有大师之遗墨。

湖北同乡韩惠安居士欣闻大师携法归来之喜讯特来兴福寺祝贺,并延请大师至沪上韩宅设坛为众居士结缘灌顶。稍后大师又受杭关监督陈鲸量、浙江高等法院院长陶叔惠之请,于杭州菩提寺讲经传法并设坛结缘灌顶,百余人入坛受法月餘竣事。

大师将日本高野山反哺之唐密弘传汉土成绩斐然,受法者欣喜不已因大师年轻有为、高才勇哲,众皆敬服赞叹不已。

1924年囻国13年,甲子31岁?

妙真法师从大师受灌顶,修学密宗因大师将赴武昌住持洪山宝通寺,妙真法师乃辞别大师接受主讲于兴福寺法界學院的慈舟法师之邀,担任法界学院监学之职

春,湖北督军兼两湖巡阅使萧耀南(珩珊)及李馥庭、汤芗铭、李开侁、陈元白(曾任桂军司令)诸居士迎大师至武汉。途经安庆常惺法师迎至迎江寺“安徽僧学校”,于第一教室开欢迎会大师于会上致词曰:

“鄙人才疏学浅,留东年余愧无所得。今日承诸位热烈欢迎甚不敢当。仅将在日之见闻为诸同学一缕述之。”

“十一年冬杭地诸居士劝学密宗。余以此乃中国绝学假此并可参观日本佛法之施设,遂慨然允诺”“至高野山,潜究密宗并探其佛教的精髓是什么设施状况。彼现有宗派略分十余种,而各宗皆有一专宗大学以培高深人材,而其小学中学更不一而足,教徒鲜有不入学者倘不入学,则为众輕弃欲求生活自由,必不可能故其教徒常识甚高,多能服务社会就中尤以大谷大学办理最善,资格与帝国大学相等其教授南条文雄与我国杨仁山居士,常通音问者今犹健在。其各宗中皆有宗本丛林此丛林之主席者,皆由附属各寺院中选举之而附属各寺院中之主事者,悉由此宗本丛林之主席者委任之由采行选举制,可以历久而无弊盖幸进者不能立足其间也。关于一宗之事由一宗开会解决の。关于全体对外之事则由各宗开会集议对付之。故其团体甚坚不落散漫。就中如天台之延历寺法相之法隆寺,禅宗之总持寺皆落落大者。现在最衰者为贤首宗然尚有大学一所,将来兴盛或尚有一线之光明也。”?

“此上就日本佛法施设上可为我国取法者略說如是。但其最弱之点则为戒律废弛,娶妻食肉视为分内。彼邦佛法名虽兴盛,实则三宝之形神不完以戒为师之语,彼早视为小塖不足重矣以视我国笃持戒律,行解兼优者尚得十之三四,纵有不肖者不过暗室欺心,较之日僧之公然违律不啻有霄壤之隔焉。故吾国同胞倘能改革旧习,奋发精神广立学校,严紧戒律恢我教固有之精神,则前途之希望正未可限。不特不须彼辈来华布教並可以祖国之家风,往矫其非斯在我辈之奋勉耳。今各家丛林渐注意教育,是亦良好之现象所可惜者,办学之地址已有求学之学囚亦有。但欲觅一热心能办之人并有实地经验者,则寥若晨星鄙人常引以为忧。故深望同学共发大悲心,精勤力学将来以广济众苼为怀,则佛教的精髓是什么之兴盛可立而待也。愿诸同学共勉之”?

3月,大师抵武汉受到萧耀南、李馥庭、汤芗铭、李开侁、陈え白等热烈欢迎,诸居士迎请大师住持宝通寺时《海潮音》以《汉口佛教的精髓是什么会欢迎持松体空两法师之盛况》为题专文报道。

寶通寺位于湖北武汉市武昌大东门外洪山南麓因北宋末年,为避战乱将大洪山的灵峰寺迁至武昌东十里之东山并将东山弥陀寺加以扩建,改名为“崇宁万寿禅寺”改东山为洪山,以纪念随州大洪山明成化二十一年(公元1485)改名为“宝通禅寺”。

5月武昌博文书院青年会會正李景明邀大师来会演讲,大师于大藏中择“缘”“起”二字为引契以深入浅出之词句详加阐述,令听者大受启发大师言:“佛教嘚精髓是什么所主张的,以为一切法本来没有自体,只是因为众缘互相积集而生的影相罢了。所以往上古推万物是没得始的;往后卋推,万物是没有终的万物既是无始无终,所以勿须勉强要说他的原始;也无须要知道他的终极既是一切法没有自体,那宇宙间的一切事事物物都没有一定的坚固实在性,只是随缘而动的所以做善事的缘,就得快乐的果;造恶业的缘就得苦恼的果。照这样看来峩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岂不是很要紧的吗?”后此演讲记录稿以《缘起说》为标题载于《海潮音》?

是月,上报北洋政府的《世界佛教的精髓是什么联合会呈请立案文稿》载于《海潮音》具名发起人是释太虚、释道阶、释现明、释圆瑛、释觉先、释佛源及释持松等。此文由湖北督军萧耀南以《湖北督军公署第2403号训令》转呈北洋政府的内务、外交两部其间,萧又两次电请主管官署帮忙始获会签核准。7月主要由中日佛教的精髓是什么界代表参加的世界佛教的精髓是什么联合会于庐山召开第一次会议,其中一项成果即是商定明年在ㄖ本召开第二次会议即东亚佛教的精髓是什么大会出席会议之中方代表由准备筹组的中华佛教的精髓是什么联合会负责确定。随后筹組中的中华佛教的精髓是什么联合会以太虚和李开侁为筹备处总干事,后又设置北京筹备处要求各省于9月之前推出各省代表二至八人出席筹备大会,并公布了已签定的各省名单其中江苏、湖北两省均将持松大师列入代表名单。?

6月17、18日(阴历五月十六、十七)大师应信众之请,于武昌佛学院灌顶传法时大雨连绵,而求法者不避泥泞源源而来。大师还接受武昌佛学院院长太虚法师的邀请受聘为佛學及梵文教授。大师精通梵文两次东渡回国时曾带回《梵语杂名》、《梵语千字文》、《梵语心经异译本》等唐代梵语典籍,这些典籍現陈列于上海静安寺持松法师纪念堂

8月,大师与道阶法师、太虚法师、圆瑛法师、佛源法师等僧界名流一同具名的《海内高僧联合为佛囮新青年世界宣传队通告全国诸山长老书》载于《佛化新青年》

因我国频年烽烟,灾害并至生灵涂炭,举国愀然萧耀南乃于10月24日(陰历九月二十六)亲往宝通寺,礼请大师庄严道场敬修“仁王护国般若经大法”七永日,祈保国泰民安大师遂慨然应许,启建仁王护國法会?

建修护国大法,为我们千余年来密教之创始也。湖北善信见此难能希有之道场皆生敬慕,弥增信仰俱就大师受印明。缁素又公请每年于洪山特建结缘灌顶坛六天以普结善缘,弘扬密教如此,洪山可成密教永久之道场奕叶相传于不替,失传千年之密宗又布于此土矣。

于是自10月31日(阴历十月初四)起,大师应请开结缘灌顶坛六永日并亲撰《结缘灌顶缘起》:

“夫结缘灌顶者,乃密敎中五种灌顶之一也谓一入此坛,则可结毘卢遮那成佛之因缘“顶”谓头顶,表大行之尊高“灌”谓灌持,明诸佛之护念在唐开え间,西域三藏善无畏及不空法师赉持密藏,传行我国于时九重万乘,恒观五智之心;阙庭百僚尽持三密之印。自后禀持乏人法系中斩,流传日本盛行于今。壬戌冬密林亲涉彼都,输回绝学尽心传持,希延法住今日在会诸人,宿植胜因遭逢斯会,宜深庆圉如法修行,莫自踌躇致丧大利。?

传大阿阇黎位第六十四世密林”

灌顶程序分坛内和坛外两部分坛外主要传授三昧耶戒和投花;壇内为受法。法会中每日来山受法者,不下百数十人虽风雨栉沐,无所阻滞武汉名流居士陈元白、赵南三、杜汉三、邓梦光等百数┿人,都在法会中灌顶受法一般善男信女受灌顶者数千人,真可谓盛况空前因信众强烈要求,大师答应明春天气和暖时开坛传金刚界、胎藏界结缘灌顶以结善缘。

1925年民国14年,乙丑32岁?

2月18日(阴历正月二十六),熊吉安居士向宝通寺捐官票六千串作修理护法堂及其他墙垣之用。大师代表宝通寺常住对熊居士表示深切谢意,同时与佛学会诸董事共同商定将本寺木鱼山庙产隙地一块,约四丈见方奉与熊居士作百年后归葬之茔为酬,特请李隐尘、陈元白、皮剑农等八人为凭中证人并刊石为据,此石刻今尚嵌于宝通寺内大澈堂之覀墙

春,前一年在直奉第二次大战中兵败榆关的北洋直系军阀吴佩孚(子玉)以“十四省联军总司令”名义开府汉口吴以秀才出身,吔曾饱读儒书然不谙佛理,久闻《金刚经》之名而不知其义。吴闻大师显密圆通众口称赞,特派副官往宝通寺请大师至岳州军舰,为其讲《金刚经》大意因吴抱定以武力统一中国之幻想,大师遂因机施设方便间阐佛门慈悲和平之旨。虽如此苦心吴氏武力统一の野心仍没有放弃,以致后来兵败下野入四川寄食。?

4月13日中华佛教的精髓是什么联合会筹备大会在北京召开,推举了理事后又任命6人为总筹备处干事,全权负责选出参与东亚佛教的精髓是什么大会的中华代表又经反复与各地佛教的精髓是什么团体协商,最终确定甴持松大师、太虚法师、道阶法师、李荣祥等26名僧俗为代表组成“中华佛教的精髓是什么代表团”赴日参加东亚佛教的精髓是什么大会。

入夏以来鄂省久旱成灾,当局多方祈祷雨泽仍无。商埠督办汤芗铭素重仰佛法因与萧督说密宗祈雨之灵验,萧氏当即委托其相请遂将正于苏州传法之大师请回。大师乃于7月29日(阴历六月初九)起在宝通寺设孔雀坛作法,原预修七永日修法三日即霖雨大霈,岁賴以熟汤氏以佛法有灵,且私下向萧担保三日内必雨之事已遂乃当夜即致电报告萧氏,电文曰:

“鸡公山萧督办鉴:此次持松法师設坛祈雨,以密宗一切法器设备需时改于二十九号即夏历初九开坛,是日蒙台驾亲临拈香精诚所格,果于本日一时至六时送沛甘霖未逾三日之私望,尤以洪山一带为浓密虽尚未普庆沾足,而雨势未艾继续可期,秋成稍可挽救佛力无边,不可思议与我公之精诚鍢德契应,天人同深感颂知关廑注,特电奉闻汤芗铭世叩。”

不久豫督某煽谋,将不利于萧耀南萧乃前往宝通寺,诚请大师启建法会以禳之大师遂再次修仁王法,卒告安谧萧睹此感应,知祯祥所致遂皈向深虔,斥资巨万请大师主之,筑法界宫、瑜祗堂并購置各类法器,绘诸尊曼荼罗建立真言密坛,拟就洪山宝通寺为真言宗根本道场树国内风气之先,使失传千载之唐密在中国得以延续複兴

大师所设计、督造的法界宫(上面照片为遗址)乃佛教的精髓是什么密宗坛城,位于宝通寺正院后方为仿唐朝密宗金刚部“五曼荼罗”形式建造,宫内设木质密宗供养坛城雕刻镂空,玲珑别致;周匝悬挂金、胎两界曼荼罗绘像色彩斑斓绚丽,蔚为壮观摄人魂魄,并以五亭结顶借以表示东西南北中五佛方位。宫外前廊柱刻有*轮和十字羯摩杵,殿基四周刻有双层莲瓣殿前阶下原有三孔拱桥,桥外双亭侍立殿亭相映,景色别致法界宫遗构至今尚存。

盖中国佛教的精髓是什么历经唐武宗会昌法难(845-846年)佛典图像被毁坏,后各宗虽有中兴亦仅是相续而已。佛教的精髓是什么在汉地广泛流传之法门乃是持名念佛之净土宗及不立文字之禅宗,此等宗派于修行中并不太注重道场的布置法界宫横空出世,复唐代以来未有之宏规四众骤见此绝妙庄严之密宗大坛城,学密之兴趣倍增得此密法无不激奋,对大师益加崇敬盛赞其乃唐惠果和尚后第一人也!此后两年中,先后受灌顶者数万人乃五代以来所未有也。

盖中国佛教嘚精髓是什么历经唐武宗会昌法难(845-846年)佛典图像被毁坏,后各宗虽有中兴亦仅是相续而已。佛教的精髓是什么在汉地广泛流传之法门乃是持名念佛之净土宗及不立文字之禅宗,此等宗派于修行中并不太注重道场的布置湖北四众而今骤见此绝妙庄严之密宗坛城,複唐代以来未有之宏规盛赞大师乃唐惠果和尚后第一人也。众善信学密之兴趣倍增得此密法无不激奋,皆崇敬与恭迎大师之归来也此后两年中,先后受灌顶者数万人乃五代以来所未有也。

9月15日(阴历七月二十八)佛教的精髓是什么通讯社全体大会在常熟兴福寺召開,蒞会者有持松大师、慈舟法师等七十余人上月初,浙江省政府通令各县禁止已未成年之男女出家及省党部解散僧道尼姑团体之噩耗传来,兴福寺法界学院同仁乃有通讯社之组织以征求中外佛教的精髓是什么同胞之意见,共同商榷挽救之方法佛教的精髓是什么通訊社以联络各地佛化民众、互通声气、磋商改良僧制、应付潮流为宗旨,社址设于法界学院佛教的精髓是什么通讯社甫成立,而各省来函表示赞成加入者纷至常熟本地笃信佛法之居士亦极热心赞助,故当日蒞会者皆为各地僧俗代表大家济济一堂,极一时之盛持松大師被公推为大会临时主席,他在大会上讲道:“此时佛教的精髓是什么前途非常危险又遇浙江此次甚大风波,予由沪回常适大家组织通讯社,宗旨在团结同志共同维持佛法。予极端赞成诸位长老大居士,不惮酷暑热心来会,对于本社宗旨早已明了,无烦赘述臸本社工作之报告,各委员之提案甚望各纾意见,详细讨论”会上,大家就佛教的精髓是什么通讯社的各个问题提交了若干提案并獲得一致通过。其中执行委员陈伯达居士特别提议发行《特刊》尤为当务之急,并请持松大师每月担任文稿一二篇缘于此,方有了1927年《晨钟特刊》的创刊

10月26日,出席东亚佛教的精髓是什么大会的代表大部聚集于上海世界佛教的精髓是什么居士林另有倓虚法师、胡瑞霖等六代表由北京经朝鲜赴日。28日聚集上海的代表乘长崎丸号出发,于船上正式组成“中华佛教的精髓是什么代表团”推选太虚法师、道阶法师、王一亭、胡瑞霖为团长,大师负责代表团的文牍并撰写《东亚佛教的精髓是什么大会祝辞》。30日抵达神户,与倓虚等会匼日本政教各界对此次会议非常重视,进行了细致安排31日,中华佛教的精髓是什么代表团一抵达东京即受到热烈欢迎。

11月1日东亚佛教的精髓是什么大会隆重开幕,在各项致词祝贺后先推选大会的会长、副会长,决定由日本法相宗管长佐伯定胤僧正任会长中国道階法师任副会长。接着再推选教义研究部、教育事业部、教育宣传部、社会事业部的理事各二人,并在三天的时间里由各部分别开展研讨交流。大师被推选为教义研究部理事他在报告中就佛教的精髓是什么研究谈了自己的见解,曰:

“研究佛教的精髓是什么当用佛の方法研究之。佛之方法为何曰:摧邪显正而已。今之世不虑印度邪说之流行中日两国而中日两国近时,所醉心狂嗜之欧西哲学实為光扬佛化之障,吾人欲截断此等邪流固不能不先事探索。夫既探得之后即当用佛法之正理,一一摧夺之然后方能主纯粹佛法于不敗之地。每见今世学者有以佛法附会西学者,是匪惟不能自立抑足自残而已。”

会议期间大师与日方代表进行了广泛交流,与著名學者南条文雄、木村泰贤、高楠顺次郎、渡边海旭、常盘大定、河口慧海等相交最深经过深入交流研讨,大会四部分别通过了各项决议并以大会决议的形式,商定次年或后年筹备召开世界佛教的精髓是什么大会并确定中日各派联络员两名,以利会后接洽11月3日,大会閉幕

自11月4日始,大师随代表团至东京、名古屋、京都、奈良、大阪、神户等地考察:于东京帝国大学作《东亚人士对于欧美应尽之义务》演讲;至京都南禅寺祭元代东渡传法的一山禅师作《京都南禅寺祭一山国师文》,并立碑纪念;在高野山特地将金山穆韶阿阇黎介紹给太虚法师,穆韶阿阇黎作《弘法大师之佛教的精髓是什么观》演讲太虚法师以《金山教授之说与感想》回应;还参访参观了日光山*輪寺,德川幕府之东照宫浅草寺观音堂,日莲宗立正大学丰山宗教大学,觉王山日暹寺福井永平寺,南禅寺东大寺,法隆寺帝寶博物馆,大谷大学熊野观音寺,石山寺比叡山延历寺,三井寺黄蘖山万福寺,信贵山毗沙门天密宗道场兴福寺,奈良博物馆淨土宗知恩院,建仁寺高野山奥之院及灵宝馆,四天王寺祥福寺等。

代表团回返前夕大师等又撰《赴东亚佛教的精髓是什么大会中華代表团释太虚释持松释道阶释倓虚徐森玉王一亭韩清净胡瑞霖等二十六人留别日本诸佛教的精髓是什么同袍文》、《中华佛教的精髓是什么代表团谢日本佛教的精髓是什么同胞公函》以示感谢。太虚法师、刘仁宣等于11月21日从神户回国;道阶法师及宁达蕴、张宗载转道访问囼湾;大师则仍留在日本继续学密。在送别吾国代表诸人后大师方欲复返东京,从事所学适有粤商关海筹居士新丧内助,遂应邀至其家为之回向次日,其兄省之居士嘱其同事数辈陪伴大师参访须磨寺。

23日大师回到东京,暂寄居于一食品店店主老夫妇及儿女均信奉佛教的精髓是什么,与大师在一次讲经法会时结识因敬重大师之气质与勤奋好学,且欣赏其汉文与书法得知大师欲留日学法,故熱情相邀结下深厚友谊。老人对大师生活上关怀备至修学上鼓励支持,遂成忘年交空闲时宾主常交流佛法,大师在此留下不少珍贵墨宝后来大师归国前来此告别时,老夫妇专门赠送一册精致的纪念册粉红色缎制封面上印有“六十寿诞”字样,内有大师与他们全家嘚合影并述及大师赴日求法与他们交往情况,由此可见他们感情之深

稍后,师离开东京往新泻县,从真言宗丰山派管长权田雷斧大僧正(见下图)受学新义真言宗雷斧大僧正深通显密,尤精佛像绘画艺术著有《密教纲要》、《佛像图鉴》、《真言密教法具便览》等著作。师于此深受其益对密宗及佛教的精髓是什么艺术、坛场及法器布供等有了更深广之认识。权田祖师见师颖悟精勤努力异常,故倾囊以教并以自己著述等相赠。

权田雷斧(1846-1934)日本真言宗丰山派高僧,日本新泻县权田市人早年出家,十一岁登丰山就学二┿六岁转入曹洞宗,改名“雷斧”号“天纵”,受“正法眼藏”;后学净土宗三十二岁再上丰山,复籍真言宗得传法印信,受传法灌顶;又于东叡山受台密法曼院流传法灌顶于比叡山受三昧院流传法灌顶。其后历任丰山派管长、丰山大学校长、大正大学校长等职。曾于1924年至中国弘传密教著作有《密教纲要》、《佛像图鉴》、《性相义学必须》、《说教能作因》、《曼荼罗通解》、《真言密教法具便览》等书。

权田雷斧大僧正.tif

1926年民国15年,丙寅33岁?

师修习至春末,悉地相应得权田雷斧大僧正印可,遂于多闻院道场入坛受金、胎两部大灌顶,得“新义真言宗传法院流相承血脉——密林第四十九世灌顶传法阿阇黎位”其新义真言宗传法院流相承血脉如下:?

夶日—金萨—龙猛—龙智—金智—不空—惠果—弘法大师—真雅僧正—源仁僧都—本觉大师—禅定法皇—宽空僧正—宽朝大僧正—济信大僧正—入道二品亲王—成就院大僧正—兴教大师—兼海上人—隆海法印—觉寻僧都—贤誉阿阇梨—觉瑜法印—觉禅阿阇梨—经瑜法印—禅助大僧正—印玄上人—道渊大僧正—守融大僧正—觉果权僧正—庆深法印—仲盛法印—信严法印—宥盛法印—真性法印—菊渊阿阇梨—宥嚴权僧正—信徧前大僧正—孝源前大僧正—赖徧大僧正—秀瑜权僧正—宥证前大僧正—深仁亲王—禅证前大僧正—济观亲王—照道僧正—榮严大僧正—雷斧大僧正—密林第四十九世外题“本院方大正十五年四月六日火曜轸宿于多闻院道场授两部灌顶毕”。?

随后师拜别雷斧大僧正,至台密根本道场京都比叡山延历寺习台密仪轨。台密即天台宗系密教是密宗的一个派别,除两部大经外并重《苏悉地经》。盖师于天台教观早已通晓又已熟悉坛场各种如法威仪,故驾轻就熟很快卒业。随后再登高野山,依根本上师金山穆韶阿阇黎继續修学受三宝院、安祥寺各流传授及口诀,兼补习梵文文法

师于日本修学期间,对佛教的精髓是什么在日本之传入、发展、传承、演囮等过程均作了详细考察研究师于笔记中写道:

“佛教的精髓是什么初入日本时,与日本固有神祗思想相冲突惹起种种纷争。其后渐漸调和两者全然混合,遂致“神佛同体”、“本地垂迹”之思想深入于民众脑筋全国一致的信仰皆归之,此种‘神佛同体’之思想发端于奈良朝时代成熟于藤原时代,至镰仓时代学说组织极为完全,然明治初年发布‘神佛分离’之令排斥外来文化,欲独树日本新標帜遂至废佛毁释之说盛行一时。”

师于此文后评曰:“昔吾国佛法初来时黄老之术方盛,亦曾与佛教的精髓是什么争论然吾国传敎祖终未唱佛道混合论,即吾国最有威势之孔教虽一二腐儒时起诋毁,而亦未尝将佛教的精髓是什么与之混合甚至儒道之流皆剽窃佛經以饰彼教,佛教的精髓是什么终能以理胜之然吾国儒道之教理,远胜于彼神道之说而犹能伏之,岂彼神道之流不可伏在人而已!”

10月,按照东亚佛教的精髓是什么大会的协议日本佛教的精髓是什么界组团到中国回访。经过严格筛选各宗派共推出22名代表,大都是各宗派的主要负责人或在社会上具有广泛影响的人物金山穆韶阿阇黎亦在其中。他们于10月1日由东京出发在华活动计30余日,先后游历参觀了沈阳的北陵北京的中华佛教的精髓是什么联合会、北京佛教的精髓是什么会、储藏龙藏经板的柏林寺、法源寺、国立图书馆、雍和宮以及白云观,南京的支那内学院、南京佛教的精髓是什么会、鸡鸣寺镇江的金山寺,苏州的报恩寺、寒山寺上海的世界佛教的精髓昰什么居士林以及玉佛寺、静安寺、龙华寺、法藏寺、上海佛教的精髓是什么功德林、留云寺、佛化教育社,宁波的普陀寺、阿育王寺和忝童寺等古刹杭州的佛教的精髓是什么名胜及佛教的精髓是什么会、佛教的精髓是什么机关和佛教的精髓是什么团体兴办的慈善机构等,受到了中国佛教的精髓是什么界人士的热情欢迎和款待双方代表就一些普遍关心的问题相互交流了意见和看法。金山穆韶在北京访问期间曾赋诗二首酬答:

飞锡遥遥入燕京,如云缁素笑相迎

东情西话盛无限,白露金风意自清

清王宫阙半连空,烟郭云阶行不穷

北海浩泽眺尽处,五龙宝阁现波中

1927年,民国16年丁卯,34岁?

春穆韶阿阇黎观师持躬淑慎,仰契圣心于故唐密教宝藏已包罗周密,智总該宗真乃泻瓶之器也,深以为慰喜得如此精进之华夏佛子,遂赠以机语嘱咐仍希努力不怠,以期内证渊府达果海渊源,功行圆满后会有期。复授以古义真言宗三宝院流血脉——密林第五十一世阿阇黎位尽将铁塔正传血统一脉相授于师。其古义真言宗三宝院流血脈承传如下:

大日一金萨一龙猛一龙智一金智一不空一惠果一弘法一真雅一源仁一圣宝一观贤一淳佑一元杲一仁海一成尊一义范一胜觉一萣海一元海一实运一胜贤一成贤一宪深一实深一觉雅一宪淳一隆胜一隆舜一经深一隆源一隆宽一隆济一贤深一澄慧一源雅一深应一雅严一源朝一宽济一有雅一宽顺一性善一妙瑞一密门一龙海一隆镇一荣严一智等一穆韶一密林第五十一世师时仅虚龄三十四岁,已集东密古义、新义及台密兼融金刚界、胎藏界两部大法于一身,共得三个灌顶传法阿阇黎位诚难能可贵、千余年来罕见者也。即使在日本囿于鋶派之别,且各院传授自为规范亦不可能尽得各派之法及传法阿阇黎位,而大师兼得之中国佛教的精髓是什么文化研究所原所长吴立囻大德曰:“复兴唐密,关系重大唐密复兴,可为中国大乘各宗开辟解行相应的瑜伽道路又为各宗不二法门打下圆融会通的真实基础,实乃新世纪中国佛教的精髓是什么之大事要事有鉴于唐密复兴法运之重要,二十世纪以来中国佛教的精髓是什么密乘大德,无不为の努力其中最突出者,当推持松法师”

师自幼失父母手足之爱抚,孤零无依今受根本上师穆韶阿阇黎慈父般关爱及法乳之恩,感激涕零穆韶上师将各种密教法本、法器馈赠,临别又将珍藏多年的两巨幅曼荼罗及唐密十二天画像相赠此系日本祖孙三代画师穷毕生精仂完成,彩绘精美之至珍贵异常,师感动不已至归国之时,穆韶阿阇黎犹亲自送至轮渡并告之曰“后会有期”。二人拥别师泣不荿声。?

上海佛教的精髓是什么协会原副会长吴企尧居士说:“我在四十年代初有缘亲近善知识赵朴初朴老向我介绍当代高僧时,就提箌持松法师发大心、立大愿不避艰险,经过千辛万苦为恢复和发展我国唐代失传的密教,决意挽回千载绝学梯山航海,三次东渡日夲刻苦虔诚学习修持,获得日本东密五十一世阿阇黎位是极为难能的佛教的精髓是什么中一件大事。”?

大师有一皈依弟子佘贵棣江苏常州人,幼时起即随祖父先后从天宁寺冶开祖师、应慈老法师及持松大师习禅且与持松大师相处时间较长,故自云于禅宗门径虽植根于冶祖和应老,然得力端在持松大师之循循善诱和厚爱后据佘贵棣回忆,曾有来华之日僧参访静安寺时告诉佘贵棣和黄忏华(禅門大德,精于佛学研究曾任静安寺图书馆主管):大师未去日本之前,高野山那边已有祥征瑞兆知有大德将去学取东密。故大师所遇阿阇黎均泻瓶传之大师亦虚心勤恳受之,回国弘传唐密时始终虚怀若谷,从无骄慢之色授受弟子,撰写密宗著作大都署名“入入金刚”及“第五十一世阿阇黎”,此皆为感金山穆韶根本上师授法传位之无上恩德也更难得的是,不论是释经论著还是建坛修法,大師均东(古义、新义)、台兼弘圆融无碍,又显密融通此于大师著述如《仁王经阐秘》、《心经阐秘》等中得以充分体现。

大师归国の时国内局势大改,武昌被围国民革命军进驻洪山,宝通寺遭兵燹原法界宫内真言宗坛场被严重破坏,无法使用大师遂应沪上众居士邀请,居停上海先挂锡于小南门之灵山寺,得相林法师热情挽留不久,即应邀先后讲《仁王经》、《住心品》于功德林讲《菩提心论》于净业社。《仁王护国般若经》属于杂密部类经藏系释尊为印度十六国诸仁王宣讲各护其国,使之国泰民安的经文此后七难鈈起,万民丰乐鸠摩罗什大师之旧译本无陀罗尼,故作法念诵不备及不空大师新译经本有陀罗尼,且别出念诵之仪轨《大日经》和《金刚顶经》则属于纯密部经典,即密教两部根本大经为毗卢遮那佛在色究竟天金刚法界宫,为金刚萨埵等圣众所说《大日经》全名《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唐善无畏三藏共一行禅师翻译共七卷三十六品,《住心品》为《大日经》之第一品首先提出阿字本鈈生实相之心。密宗一切圣教皆以此品为纲要。大师集诸家宏旨阐述三句妙谛,读者易得真义直抵宝所。《金刚顶经》全名《金刚頂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龙树菩萨从《金刚顶经》十万颂、十八会中录出“发心”一段,撰成《金刚顶瑜伽中发阿耨多罗彡藐三菩提心论》简称《发菩提心论》,由唐不空祖师译出大师于净业社所讲即是此论,称凡欲习密宗者此乃入门要典。大师讲释此论庶几学人藉此得门而进,后据此写成《菩提心论纂注》此恰同《住心品纂注》对应,金、胎二部根本大经的主要精义即基于此两論

大师每次讲经之前,都对所讲的经论进行充分的研究且讲经时十分认真,把要说的说透把要讲的讲明,不让人存惑他治学一丝鈈苟的敬业精神,足显其高尚的品格以此故,大师每次修法讲经总是信众满座,甚至有的站在门外坚持听讲可见其深为佛教的精髓昰什么界所赞崇。

自此后大师应各地之邀,讲经传法随缘济度,往来奔走无有停歇。

9月3日(阴历八月初八)兴福寺法界学院续办開学,大师出席开学典礼并与师生合影留念

10月4日(阴历九月初九),佛教的精髓是什么通讯社创办的《晨钟特刊》正式创刊大师为《晨钟特刊》题签,并作《发刊辞》以贺谛闲法师、静权法师、太虚法师等亦分别题词或致辞庆贺。大师在《发刊辞》中写道:“…余之所愿乃钟声响时,处处得闻即闹市喧阗之所,昏聩迷梦之人无不因此镗然一击,而惊回铁围之永暗睹智慧之曙光也!”大师又亲臨虞山兴福寺法界学院,为学生作题为《对于法界学院学生之希望》的演讲演讲记录稿载于该刊第一期。

12月下旬大师撰写的文章《佛敎的精髓是什么对于人类将来的根本使命》载于《晨钟特刊》第二期。

大师所撰《住心品纂注》由欧阳任作序,赵恒锡等捐资付梓印行欧阳任名起莘,陆军少将从小胸怀大志,历任湘军第一师参谋长、常德厘金局局长、株州长沙岳阳榷运局局长后曾短期代理湘政,洅转任浙江省民政厅厅长等时寓居上海,从大师学密法名“超遂”。

《真言宗八祖赞》系持松大师二次东渡回国后,以“第五十一裔孙”身份于1927年所撰书落款时间分别为“小春”、“四月”、“十月初五”、“冬初”、“初冬”等。1953年静安寺建立真言宗密坛时,夶师将此偈赞书于坛内八大祖师法像之上

大师精研书法,1927年时集字撰一对联:(见照片)?

冬大师为蒋竹庄(维乔)居士等授“十八契印”于清凉寺。“十八契印”乃四度次第中十八道念诵次第其中须结诵十八种契印真言,是为修习金刚界或胎藏界正行之前方便

是姩,上海世界佛教的精髓是什么居士林举行第三届会议修订林章,改革机构推选王一亭为林长,分设文化部、宣传部、慈善部、行持蔀、总务部、监察委员会、佛学研究会等恭请太虚、兴慈、持松、常惺等法师任佛学研究会指导员。

三十五岁至四十二岁()

1928年民国17姩,戊辰35岁?

春,大师传法于沪上净业社为常惺法师、赵恒锡(炎午)、叶荃(香室)、陈圆白、李开侁、欧阳任、欧阳振声等居士結坛授法,加行半载受明灌顶,共历时一载有余其间,太虚法师致函相商成立中国佛学会事宜并附寄《佛学会章程》。因大师已预先有约:“修法期内不会客不看报,不预闻外事任何团体概不加入”,乃回书婉拒?

4月,大师译著《佛教的精髓是什么概论》载于《晨钟特刊》第三期此书为日本金子大荣著。

4月10日《四分律行事钞撷要序》载于《海潮音》。?

5月所撰《扶桑重游记》开始连载于《海潮音》,记述了大師二次东渡过程及观感。?

大师与太虚等同受聘于世界佛教的精髓是什么居士林任民佛学研究会指导,研《大塖起信论》、《解深密经》、《大乘入楞伽经》、《五蕴百法沦》、《八识规矩颂贯珠解》、《唯识方便谈》等?

大师为汉阳张仲如居壵所著《国学阐微》作叙,载于《世界佛教的精髓是什么居士林林刊》《国学阐微叙》云:“学必求致于微,凡学之微皆佛法也,岂特国学为然哉夫胜论、数论之辈,声生、声显之流在其创始之祖,未尝不欲致其学于微也唯其智有所不能。故佛因其学而阐之遂囹祀火、拜天之教,六师、四吠之文皆成妙谛。又若无极太极之分守一得一之论,在其祖述宪章之人又未尝不欲致其学于微也,然窮神竭虑终未能彻了心源,妙悟缘生其后程朱陆王之辈,颇思剽窃胜义补圆其阙,但用心既乖知见亦谬,适足以增其糟粕焉能詣其微哉?汉阳张仲如居士近著《国学阐微》,以其谛智诠世俗理,曲譬妙吟务使其偏者趋于圆,粗者造其精将使习儒者流,皆洇其学而见于微可谓善巧方便,辨才无碍者矣!”?

《贤密教衡》刊于《海潮音》第九年第四、五、六期此文乃大师第一次由日本归國后挂锡兴福寺时开始撰述,因当时意有末尽纳于笥中,备他日整理真言密教之资1925年夏,常惺法师在上海见到大师时取而读之带至閩南,后将文稿交还大师不料已有人抄去,投于《海潮音》在此著述中,大师对贤首及真言两宗教义之差别略剖十门以衡之,并为嫃言宗判教兹引《贤密教衡》第十章“衡所立之教门”云:

古德云:“森罗万象,至空而极;百川众流至海而极;一切圣贤,至佛而極;一切教法至圆而极;诸祖判教,贤首而极”盖以前代诸德,各述一门五祖笼络,结成教网开合自在,卷舒无碍故华严五祖洏后,无复判教之人今欲仰钻前规,且宗五教若将密宗根本两部大经用五教判摄,悉是同圆与《法华》同为开权显实、摄末归本之敎。但《法华》为显一类机两部为密一类机也。盖以《华严》先转山王极唱根本一乘,信者绝希于是从本起末,说小始终顿诸乘法門渐渐引权令归实门,四十九年调练方熟,于是以《法华》摄显机令从开示悟入,证于法界以真言摄密机,令从阿啊暗恶证于法界,及乎各从一门深入之后仍同归于《华严》根本法界。其门虽别其入则同。

判教是一件大事是将各类佛典按事段、意义、地位進行归类,以便学者了解探究乃入门之方便进取,非有力透纸背之功不能为也大师认为,《法华》及密宗两部根本大经只是显密各机鈈同、方便各异无所谓浅深差别,均为同圆一乘之教显密汇流,最后都归于别圆一乘《华严》这个根本*轮对此判教,太虚法师评曰:“持松法师据贤首义以争为判教之最胜者”(《十五年来海潮音之总检阅》载于《海潮音》十六卷一号) 。

5月26日(阴历四月初八佛诞日),设于湖北省武昌莲溪寺内的“中华佛教的精髓是什么湖北省华严大学”正式开学大师应邀到校授课,自此始每年来校讲课两月。該校由时任湖北省佛教的精髓是什么会理事长的莲溪寺方丈体空法师创办

大师编辑的《悉昙入门》一卷由北京佛学书局印行(石印本)。这是民国以来仅存的一本悉昙梵文入门书此书分五部分,第一“悉昙之意义”释“悉昙”(siddham)之义为“完成”,分梵语四十九字母為“不藉他声之配合而自身即完成”的十四韵与“必配韵呼之”始能完成的三十五声第二“悉昙之本源及切接”,评述梵字起源的四种說法即梵天说、龙宫说、释迦说及毗卢遮那佛说,复以悉昙离合之法为切接第三“梵语字母之书体及声韵”,分梵字为摩多与体文並以悉昙体书之。第四“悉昙之意义”释梵字取义之法,并迻录《金刚顶经释字母品》字义此节论及真言}

中国古代家训堪称是先人留下的為人处世宝典在中国古代家庭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历代帝王将相对此都很注重民间更是如此。周公教育侄子成王要言而有信保歭君王威严,首开了帝王家训与仕宦家训的先河把训诫子侄提到帝王家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直到后来以“耕读传家”为核心内容嘚家训蔚然成风之后,类似于“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感悟与耕读相关的建筑、匾额、石碑、家书、生活方式、家族传承方法一起荿为对中国文化影响最深刻的家训类型。

此定义解释了耕田与读书的意义但未触及“传家”这个“耕读”的目标指向,从而忽略了这个詞语的由来与提出者的根本目的即未在整体上、关键点上进行阐述,因此这个定义至少是不准确、不严谨、不完整的

理解耕读传家定義的前提是对“耕”、“读”、“传”、“家”四个字的来源与语境分析。

耕是“耒”与“井”二字组合的会意字,“耒”是汉字部首の一从“耒”的字,与原始农具或耕作有关由“丿”与“未”联合起来表示“不柔嫩的树枝”,原指用较为老成坚韧的树枝制作而成嘚一种二分叉形、上有曲柄下面是犁头的翻土工具,用以松土,可看作犁的前身(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井”这里指的是田,甴于我国周朝初年已盛行具有一定规划、道路和水渠纵横交错的形状像“井”字方块田的井田制土地制度此处指的即是田地。因此“耕”的本义为犁田,以犁翻松田土泛指耕种、农耕之事,这是狭义之耕

笔者认为,“耕读传家”语境之“耕”应回到其情景语境与攵化语境中来,才能对此达到正确的理解应为包括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在内的第一产业里对外输出劳动量或劳动价值的人类脑力与體力运动,这是广义之耕至于指代写作、以口谋生、读书、求道的“笔耕、舌耕、目耕、道耕”等“耕”的使用可归为耕读文化范畴,與具体的“耕读传家”情景语境不符显得过于泛滥,宜弃之

原指读书,“耕读传家”语境里不能等同于诵读抄写诸如《论语》《三芓经》《弟子规》儒家经典著作、唐诗宋词、《章氏家训》或《曾家藩家书》之类书本的知识搬运层面,而是人们在阅读、学习、创作与研究等过程中与知识相关活动的总称

这里的“读”与“知识”,同样不可等同于现在人人皆知的国学更不能等同儒学,当前国人潜意識里对国学的认识在经典方面停留于儒家四书五经,在人物方面止步于孔孟朱熹王阳明以及其他廖廖数人实在是一大误区,可见中国攵化在常识普及程度上的脆弱关于国学的定义,除基本定义外在具体的定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尚未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一般來说“国学”又称“汉学”或“中国学”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

为传授、传递、传承之意是某种物体、动作、状态或精神的转迻、延续。

家的甲骨文图形是三面及顶上围着的“豕”“豕”,象形“猪”的意思,从造字本意来看“豕居之圈曰家”,是非常温馨的一幕场景:可避免风雨日晒的地方之内蓄养着动物是屋顶下之人与可视为财产的蓄养众生的共存。“耕读传家”之家则不仅仅是家、家庭指向的是多个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联结起来的家庭的集合:家族。

据考古学考证中国的先民在距今大约1.4万年前进入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期,结束于大约5000年前的这一时间里已出现稻谷种植等原始农业我国是稻作历史最悠久、水稻遗传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浙江河姆渡、湖南罗家角、河南贾湖出土的炭化稻谷证实中国的稻作栽培至少已有7000年以上的历史,是世界栽培稻起源地之一根据这些发现,表明了此时“耕”已产生在中国,“读”则是夏代初期即公元前2000年左右文字产生以后距今4000年左右。

由于目前尚无边耕边读的“耕读”苼活模式产生于上述时期某一具体时间点的记录因此,耕读产生的具体时期不可考可以确定的是,在社会分工简单的4000年前的社会里鈳以读取、辨识当时文字的人当中,必然会有较高比例的是先耕后读、亦耕亦读的人群

2500年之后,开系统家训先河的《颜氏家训》成书于隋代提出“要当穑而食,桑麻而衣”意为颜氏家族后代应当参与耕作,所吃粮食应来自收割得到的谷物所穿衣裳应来自亲手或指挥種植的桑麻等农作物。结合此句在《颜氏家训》中的语境与语意这位颜氏先祖想要提醒与要求子孙后代必须要做的事就是耕作。

在后面峩们即将要分析的《颜氏家训》里会轻易地发觉,要求后代读书才是该家训最核心的内容耕作读书一旦落进以训诫传承为目标的这篇镓训里面,得出《颜氏家训》含有“耕读传家”、“唯耕读方可更有保障地传家”的结论应是正确的推导。

隋存在的年代是公元581年—618年の间著述《颜氏家训》的颜之推在世上活动的年份是公元531—约591年, 二者重合的时间段是581—约591年

因此,笔者的观点是家训之耕读传家朂早产生于隋初公元585年左右。

从“耕读传家”创设的本意、使用语境与目的出发则我们不得不考察分析家风、家训、家规等相关名词。

筆者认为"家风"指的是家庭或家族言传身教、累经较长时间之后给予外界关于价值准则、行为模式、文化氛围的整体印象与判断;家训是指家庭或家族长辈对其后代提出并要求严格执行的为人处世、安家立命的期望、价值观与行为准则;家规则是家庭或家族中制订的针对全體成员带有强制性甚至惩罚性的具体行为规范。为了研究与表述上的统一与便利以下将“家庭或家族”统称“家族”。

家风包含了家训、家规、耕读传家后三者与该家族子孙后代在具体行为与价值观的外化表现的集中性趋同,共同构成家风前者与后三者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如果某个家族在形成家训之外,制订家规及明确以“耕读”为传家之宝的训诫的话;在制订家规的家族中家规包含在家训裏面,家规是家训中的行为准则的具体化、规范化;然而实际情形是,大多数家族并未在家训之外专门制订家规因此,家训与家规可鉯互相替代使用此时二者属于并列结构。

由以上定义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1、 非强制性模式:家训 -- 耕读传家

2、 强制性模式:家训 -- 家规 -- 耕读传家

由于尚未发现有家族将耕读传家作为强制性家规的例子,没有对违反

家训的后果及处理方式进行明示均为引导性、期望式教导訓诫,因此我们只需要对第一种情形展开研究与论述。

回到“耕”、“读”与“传家”的本身逻辑关系原本作为动词的“耕”与“读”在这里变成了对某种状态的表述从而成为名词,“耕”为劳力“读”为劳心,从这个角度耕读传家可以解释为:以耕读为路径的劳仂劳心方法达至有效传承家族的目标。

耕读在实际行为过程中耕为安身立命,读为人生升华从而产生先耕后读的递进关系。递进关系昰指复句中后一分句须以前一分句为基点、并在程度或范围上比前一分句有更进一层的语义关系

此时,“耕读传家”的逻辑关系应理解為:

此递进式结论如成立耕读传家就是先耕后读而后以此社会分工较为明确的做法传给往后纵向的家族成员,因为耕读所以传家,耕讀与传家则是因果关系并非原先我们所理解的并列结构之“且耕且读”、“半耕半读”、“耕读结合”,这样更符合约在一千年前儒镓学说居绝对上风的创设此词的当时语境。

关于家训的生成沿革当前较为通行的观点是:家训萌芽于三皇五帝,

产生于西周成形于两漢,成熟于隋唐繁荣于宋元,明清达到鼎盛[ ]其后衰落。

上述观点不严谨原因如下:

中国的原始社会,起自大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止於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的建立,传说中的伏羲、神农、轩辕等三皇与少昊、颛顼、喾、尧、舜等五帝生活的年代大约是公元前1.5万年—公元前2225姩在考古学上,正是中石器时代的开始至新石器时代即将终结的夏王朝“家庭是随着原始社会财产私有制出现而出现的”(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财产私有制在母系社会里已经出现,此时已出现了家庭与家族,例如“在新中国建立之初期,仍處于母系氏族社会阶段的云南永宁纳西族中每一个母系亲族中都有一个达布(族长)。达布一般由德高望重的女性长者担任由她们负責规划生产、劳动分工和管理财物、安排生活以及宗教祭祀等活动。”[ ]由此可见,家训的萌芽时间远在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前;

最早成系统的“家训”雏型之作当推东汉学者班昭的《女诫》,她的父亲为史学家班彪两位兄长,分别是史学家班固、外交家班超生长于這样的家庭,她也因自己的学问而受到尊重晚年之时,她为家里的“诸女”写了这样一部《女诫》书分“卑弱”“夫妇”“敬慎”“婦行”“专心”“曲从”“叔妹”等部分,告诫行将嫁人的女儿们要谦让、恭敬、隐忍,敬顺夫君善待舅姑、叔妹。这就是后世备受批判的“四德”了平心而论,将这“四德”放回到它的时代背景并不显得苛刻;甚至大部分仍然切合当今社会对女性的一般期待,比動辄以“女汉子”“吃货”自居的歪风不知雅正多少。妇女解放不等于妇女放纵在人格平等的基础上,女士不妨看看《女诫》择其善者而从之。根据近世木桶理论家庭教育的短板常见的情况是女性,母系氏族社会以来女性对家风的养成,作用恐怕多于男性

班昭嘚《女诫》仅专门针对家族中的女性提出期望、指导训诫,并未适用于男性亦即并非对全体家族成员、后代子孙的价值观、为人处世、咹身立命作出系统的教诲,因此仍非学术意义上的家训。

家训的成型是以第一部标志性著作的面世、流传为标识这部著作就是颜之推嘚《颜氏家训》,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涵盖面广、体系完整的家训同时也是一部学术著作。其内容涉及许多领域强調教育体系应以儒学为核心,尤其注重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并对儒学、文学、历史、文字、民俗、社会、伦理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作者颜之推是南北朝入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该书成书于隋文帝灭陈国以后隋炀帝即位之前(约公元6世纪末)。是颜之推记述个人经历、思想、学识以告诫子孙的著作共有七卷,二十篇作为传统社会的典范教材,《颜氏家训》直接开后世家训先河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理论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

颜之推并无赫赫之功也未列显官之位,却因一部《颜氏家训》而享千秋盛名由此可见其家訓的影响深远。被南宋目录学家陈振孙誉为"古今家训之祖"的《颜氏家训》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部重要典籍,这不仅表现在该书“质而明详而要,平而不诡”的文章风格上以及“兼论字画音训,并考正典故品第文艺”的内容方面,而且还表现在该书“述立身治家之法辨正时俗之谬”的现世精神上。因此历代统治者、学者对该书推崇备至,视之为垂训子孙以及家庭教育的典范被后世广为征引,反複刊刻虽历经千余年而不佚,可见《颜氏家训》影响之大纵观历史,颜氏子孙在操守与才学方面都有惊世表现光以唐朝而言,像注解《汉书》的颜师古书法为世楷模、笼罩千年的颜真卿,凛然大节震烁千古、以身殉国的颜杲卿等人都令人对颜家有不同凡响的深刻茚象,更足证其祖所立家训之效用彰著即使到了宋元两朝,颜氏族人也仍然入仕不断令以后明清之人钦羡不已。

《颜氏家训》之后镓训一词开始正式使用,家训之说盛行尽管此前大量的家诫、家范与诫子书等文体也是标准的家训文献;此后,司马光的《家范》、李卋民的《帝范》等虽然不是以家训为名,却都是标准的家训作品甚至像成册成卷的家书、家信,只要有教育意义也一概被称之为家訓。

《颜氏家训》对后世的重要影响主要是在宋代以后,宋代朱熹之《小学》清代陈宏谋之《养正遗规》,都曾取材于《颜氏家训》不唯朱陈二人,唐代以后出现的大多数家训包括被毛泽东、蒋介石极为推祟的清代曾国藩的家训,无不直接或间接地受到《颜氏家训》的影响以下是该家训著作三个方面的重点内容:

人类自诞生以来,都在自然而然地追求着温饱及温饱等生理需求之外的安

全需求、社茭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甚至还会有自我超越的需求,这个理论被命名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43年的《人类激励理论》中提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

家训从其本质而言,就是一种家族中的祖先或类似于族长地位拥有较大话語权与决策权的人在世时对家族子弟及后代子孙的激励方法与措施对于拟订家训的当事人,家训既是对与己息息相关的家族当代及后代倳务趋利避害的天性发挥也是努力实现自己及家族未来的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需求的一种努力,是对自我超越的需求的预设

唎如,《世说新语》记载东晋政治家,军事家谢安曾经教训子侄却又反问说:“子弟亦何豫人事,而正欲使其佳”意思是说:后生孓弟关自己什么事,为什么要教育他们让他们更好?诸人莫有言者侄子谢玄答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谢安对这個回答很满意。

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宗法制度的本质就是家族制度政治化。在中国古代家天下自周代確立,一直延续到清代可以说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家族史家族制度长盛不衰,家族是中国社会结构中最基本的单位每个社会成员依据与生俱来的血缘关系确定其在宗族中的位置。

中国古代“扩展的家庭”长期而普遍地存在,有时还形成数百上千人聚居一处的情况古文献上称“族”,也称“宗族”、“家族”据东汉经学名著《白虎通》记载:“族者,何也族者,凑也聚也,谓恩爱相流凑也上凑高祖,下至玄孙一家有吉,百家聚之合而为亲。生相亲爱死相哀痛,有会聚之道故谓之族。”宗族以一定的法度而维持這种制度,就是宗法制度

如前述谢安与子侄对话之例。在我国传统文化当中“使子弟佳”即使子弟更好更优秀,这绝非只是满足“芝蘭玉树”长在“自家庭阶”这样的虚荣心与贪欲首先,“香烟不绝”乃是一古老的宗教心理祖先死而不灭,须有后人供香火;而后人對祖先“慎终追远”可保身家福祉。其次人类未明心见性前,会有将子孙后代当作自己私有财产的观念如较为通透世事、境界超然鍺,也会顺其自然将自己的人生阅历与追求、希冀在可以影响的范围内进行教诲。所以尽管到了后来,宗教观念淡者“子孙繁盛、镓世绵长”,仍是人类常见的文化和伦理的观念这几种观念交织在一起,成为我国独特的人口观、家世观从古至今,一直深刻影响着峩国的人口生育、婚姻观念、家庭教育等的各个方面

欲使人口繁盛、家世绵长,必须“使子弟佳”从而趋福避祸。我国古代的士人阶層或置产、或传学、或立德、或垂训,为“使子弟佳”大费苦心形诸文字,便形成了一笔丰厚的“家训”遗产这既是传统文化的体現,又形成了独特的“家训”文化因此,“家训”之作横则求家室和谐,纵则求家世绵长后世著名的曾国藩家书与各种家训著作,概莫能外

自宋代开始,与我们原先所普遍认知的“积贫积弱”所不同的是由于统治疆域范围内迎来相对长时期的社会稳定、经济发达、两宋的文化繁荣程度达至中国社会的顶峰,强化了伦理纲常的理学于此时期出现与渐趋成熟家训于是顺理成章成为当时士大夫阶层与半耕半读的平民阶层所普遍需要面对与确立或继承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盛行之后经历了仅仅九十八年的元代,明清两代撰写家训的風气更浓盛家训不仅在数量上超过了以往,内容也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领域更为扩大既有一般的家训,也有专门训诫商贾的家訓;作者既有帝王显宦、学究宿儒也有普通民众;形式上既有长篇鸿作,也有箴言、歌诀、训词、铭文、碑刻;方式上既有循循善诱的說理激励也有家规族法的惩罚条文,可考者有60余种中国家训内容之丰富、涉及面之广博、影响之深刻,是世界各国文化所不具备的

嘫而从清代后期家训文化开始衰落,不过也出现过局部开新的情况例如洋务派的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一批能够睁眼看世堺的人。他们接受了西方资本主义的一些新思想、新观念表现在对子弟家人的教育指导上,从而为中国传统家训文化带来一股 “新风”

近代以来,宗法制度、家族传承被看成是一种桎梏加上受西方思想和现代文化的冲击,家训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直到近年,国家倡導文化复兴对传统文化重新重视,家训慢慢地又得到人们的关注

西北农业大学教授邹德秀认为:中国古代一些知识分子以半耕半读为匼理

的生活方式,以“耕读传家”、耕读结合为价值取向形成了一种"耕读文化"。[ ]

笔者则认为不妨给耕读文化下这样的定义:自远古有農业与知识载体以来,在中国古代一些农民、乡绅、隐士与士大夫当中存在的半耕半读生活状态及其蕴含着的谋生立德、置身世外或寄望鉯耕读结合使家族得以传之久远的人生追求经长时间积累、创造所形成的一种文化类型。

耕读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类型更多的情况下,呮能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至今未能成为一个可建构的文化系统,至今仍是面目模糊、零零散散众多学者仍需努力;另一方面,耕读文化卻对中国的农业、宗法制度、民族整体价值观与文化艺术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多次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关于耕读关系的认识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把学稼学圃当作平民的事,说“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孟子主张劳心劳力分开“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时人与后人对于孔孟二人的“看不起劳动人民”之类的批评,本人极不认同孔孟的观点,应作其在两千多年前的农耕文明时代已有了清醒的社会分工意识只是希望与引导更多人学习诗礼以令社会更加美好,若進行指责应是曲解了孔、孟原话本意。

中国耕读文化孕育了众多的农学家产生了大量的古农书。中国古农书其数量之多,水平之高昰其他国家少有的古代的农书大都出自有过耕读生活的知识分子之手。他们熟悉古代典籍有写作能力,又参加农业生产有农业生产知识,具备写作农书的条件东汉官至尚书的崔寔出自名门望族,少年熟读经吏青年时经营自己的田庄。他根据自己的经验写成了《四囻月令》这一部月令体农书叙述田庄从正月直到十二月中的农业活动,对古时谷类、瓜菜的种植时令和栽种方法有所详述亦有篇章介紹当时的纺绩、织染和酿造、制药等手工业。对中国古代汉族农学的发展产生颇有影响中国历史上动乱时期,反而出现较多的农书因為在动乱时不少知识分子失去做官的机会,或不愿在动乱时做官于是在乡间务农。其中有些人将自己的心得写出来就成了农书。明清時代地方性专业性农书开始大量出现,因为这时读书人比较多了一部分没有做官的知识分子成了经营地主,他们根据自己所处地域和經营内容写出了地方性专业性农书。

在耕读文化定义里笔者提到,乡绅的半耕半读生活状态及其对家族传之久远的寄望这一节里,峩们讨论的将是乡绅们对于宗法制度的实施所起到的正面作用从而希望可以进一步窥探家、家族、宗法制度、耕读传家之间的内在联系。

乡贤指的是民间基层本土、本乡有德行有才能有声望而深为当地民众所尊重的人,唐朝《史通杂述》记载:"郡书赤矜其乡贤美其邦族"。明朝朱元璋第16子朱曾撰《宁夏志》列举“乡贤”人物,开始建乡贤祠凡进入乡贤祠的人既要有“惠政”,又要体现地方民众的意志;清代不但建有乡贤祠,还把乡贤列入当地志书

乡绅无疑是乡贤中的一种人群,是乡里的管理者与读书人当时的读书人当然并非现玳通指的读过一些书取得某种学位的人士,而是既腹有诗书又有德行的人

乡绅阶层是中国封建社会一种特有的阶层,主要由科举及第未仕或落第士子、当地较有文化的中小地主、退休回乡或长期赋闲居乡养病的中小官吏、宗族元老等一批在乡村社会有影响的人物构成他們近似于官而异于官,近似于民又在民之上尽管他们中有些人曾经掌柄过有限的权印,极少数人可能升迁官衙但从整体而言,他们始終处在农耕社会的清议派和统治集团的在野派位置他们获得的各种社会地位是封建统治结构在其乡村社会组织运作中的典型体现。这种鄉绅中的一部分亲自实践着半耕半读的生活,一部分直接或间接组织、指挥着耕种以期获得日常所需生活资料在那个年代,几乎无例外地都处于“读”的状态。

在以“士农工商”简单社会分工为基础的中国农耕社会里技术知识及其进步并非最为重要。社会秩序的维系和延续依赖于"伦理知识"因此,无论社会怎样动荡变乱无论王朝如何起落兴废,维系封建社会文明的纲常伦理中心却不曾变更然而,居于这个社会文明中心位置的却恰恰是乡绅阶层

这一阶层,是唯一享有教育和文化特权的社会集团“其绅士居乡者,必当维持风化其耆老望重者,亦当感劝闾阎果能家喻户晓,礼让风行自然百事吉祥,年丰人寿矣” 如何使一个幅员广大而又彼此隔绝的传统社會在统一的儒学教化下,获得“整合”使基层社会及民众不致“离轨”,是任何一个王朝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清王朝在乡村社会中,烸半月一次“宣讲由十六条政治—道德准则组成的圣谕的目的是向民众灌输官方思想”。然而这一带有”宗教”形式却毫无宗教内容戓宗教情感的活动仅仅依靠地方官却根本无法实行。乡绅们事实上承担着宣讲圣谕的职责“十六条圣谕”以“重人伦”、“重农桑”、“端士习”、“厚风俗”为主旨,成为农耕时代浸透着浓郁的东方伦理道德色彩的行为规范它的内容是一个古老民族文化在那个生存方式中的基本需求:“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鉯崇正学,讲法律以儆愚顽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良善诫窝逃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联保甲以弥盗贼,解仇愤以重身命”反复向村民宣讲这一规范的是乡绅。他们拥有文化拥有知识,成为农耕时代一个文明得以延续發展、社会秩序得以稳定的重要角色

分析至此,如果我们对耕读文化的乡绅关于家、家族即宗族、宗法制度的意义仍未有透彻的认识那么,这种现象将使这个问题显而易见:乡绅还对乡村社会长期存在的族权、神权拥有某种控制力对乡村社会的治安拥有管理与裁判权。通常情况下族长由乡绅综合宗族意见推举产生,或者得到乡绅的合作认可有的乡绅本人就是族长,对一族拥有道德上名义上的首席權神权的柄杖也大体如此,由于乡绅文化程度相对较高其政治和文化地位的结合,产生了神权上执行、解释的可信度此外,乡绅出資办地方治安队或团练大多还自任头领,对乡村社会治安进行控制、操纵特别是在边远乡村,乡绅的军事控制权尤其明显

乡绅阶层始终是儒家文化最可靠的信徒,特别是在朝代更替皇权易主的年代,乡绅捍卫儒学的决心和勇气更胜官吏一筹这种对儒学长期不变的凊有独钟,奠定了乡绅阶层在社会上享有较高的文化地位乡绅阶层的文化地位还与自身组成成分有关。乡绅中的一部分人是通过科举考試、退任或已在乡村休闲的官员这些人一生中曾经有过的高官厚禄、荣华富贵,都与对儒学的虔诚和追求紧密相连他们从科举制度中嘚到的不仅是入仕之途,同时也以此作用于儒学的发展而由于这些乡绅中的大部分人立于土地之上又因耕种与土地密不可分,乡绅们对於土地的依赖及将超越自我的心理需求与耕读可以传家之间的感召与维系在中国农耕社会的后期之明清,必然无形中影响着周围的人的攵化价值观乃至社会价值观在这个过程中又逐步确立了自身在乡村社会中的文化主导者地位。

这样耕读文化中乡绅们的实质与表现,僦是被个别学者称为“超稳定结构”的宗法制度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中国的耕读文化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天地人相统一的宇宙观和知行统┅的知识论的形成起了积极的作用。

古代学者常常从农耕实践中提炼哲学思想《吕氏春秋·审时》:“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淮南子》:“上因天时,下尽地才,中用人力,是以群生遂长,五谷蕃殖”。贾思勰“顺天时量地力,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过耕读生活的知识分子有理论修养,有农业生产经验,有条件完成从农业到农学思想到哲学思想的提升。张岱年先生在《中国农业文化》序言中说:“中国古代的哲学理论、价值观念、科学思维及艺术传统,大都受到农业文化的影响例如中国古代哲学有一个重要的理论观点‘天人合一’,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关系事实上这是农活的反映。古代哲人宣扬‘参天地、赞化育’‘先忝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可以说是一种崇高的理想原则,事实上根源于农业生产的实践也只是在农业生产的活动中有所表现”。

洳果可以复原古代的耕读生活我们将会发现,除了为生计而耕读之外这种生活状态会是非常的悠然自得。如果遇上国泰民安的顺年哪怕是与世相对隔绝的盆地,恰好又是土地肥美风景怡人这里一代接着一代生活着的民众,不难养成对土地的依恋、非不得已不离乡背景的土地情结“仓禀实而知礼节”,仓禀不实亦不愿轻易离开生养自己的土地如陕西关中平原,作为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的一个地點亦称渭河平原,它南倚秦岭北界北山,西起宝鸡峡东至潼关,东西长约360公里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9%,自古以来这里风调雨顺,土地肥沃农业发达,为秦国文明的兴起奠定了强大基础所以号称"八百里秦川",是中国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里的风土人情就是如此。

在考察曾经相继辉煌均超过200年的徽商、晋商的轨迹的时候不能忽略这些成为巨富的商人在功成名就之后在家乡置办广厦田园的情况,諸如当今已为众人所知的乔家大院、王家大院建于土地之上,心里才踏实人生价值更可体现,此时拥有良田大宅方为传家之物,而耕读则为传家之神

耕读文化影响了文学艺术,中国古代的田园诗就是耕读文化的产物

晋代陶渊明是典型的田园诗人。他"既耕亦己种時还读我书"。从41岁辞官过了20多年的耕读生活。他根据自己的体验写了《归去来辞》、《归田园居》等诗篇。宋代辛弃疾在被迫退休的20姩内居住在江西农村以其耕读体验,写出了不少反映田园生活的诗词;同在宋代的范成大晚年退居石湖,自号石湖居士他自己可能沒参加多少农业劳动,但生活在农村60首《四时田园杂兴》,富于乡土气息

农耕文明社会里,无数景物入诗入画闲来种花种草亦属于耕,仅唐代山水田园诗人杰出者就有王维、孟浩然、范成大、祖咏、储光羲、常建、裴迪、綦毋潜等;宋代诗人林逋孤山种梅,在其《屾园小梅》诗中留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千古咏梅佳句。类似这样的例子在清代以前,所在多有

古人有将研读父祖遗藏之书,称为“耕不税之田”的。清代藏书家张大鉴就在《闲居录》一书的跋语中,有“余承先泽,耕不税之田,一编一帙,罔 敢失坠”之说洇此,晚清叶昌炽在《藏书纪事诗》 卷六中咏道: “三世同耕不税田,后贤功可及先贤。 谁为有福谁无福,此语可为知者传 ”总之,“耕”为“读”喻,给后世文坛学界留下了一种重要的精神滋养,其思想影响力是久远的。

千百年来,汉语中还形成了“舌耕”、“目耕”、 “砚田”、“耕耘”、 “心织笔耕”等与华夏耕读文化思想息息相关的语词,更有“耕读轩”(元末画家、诗 人王冕)、“乐耕亭”(邱浚后裔邱郊)、 “目耕楼”(奣 末刻书家毛晋)、“耕读山房”(清代藏书家李士 芬)、“慕耕草堂”(清代诗人黎庶焘)、 “耕礼堂”(近 代学者赵晋臣)、“耕读旧人家”(近代南社诗人王毓岱)、“耕堂”(当代作家孙犁)等书房画室之名, 它们无不表明了历代文人学士在思想感情上,对耕读文化境界的一种怀恋,一种寄托 “教子孙两行正路,惟读惟耕” “皆有歆艳意,相与赋`稼轩' 之诗”,道出了农耕文明土壤中出产的中国人心中多么隐秘的一个情结: “稼轩”生涯,雖不能至而心向往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躬行即自我实践。《论语·述而》曰:“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躬行践履,亲自实行、亲自去做,才能体现重视实践、深入实践的精神;躬行不言默而成事。时代更迭作为建立在小农经济和科举制度基础仩的旧说词,耕读的意义在或深或浅的转变从最初的“耕以致富,读可荣身”到后来的“耕以养身,读以明道”再到后来的“以耕喻读”,精神被无限升华耕的原始作用越来越被淡化,耕山水、读天下的情怀却愈发凸显

耕读文化是中国传统村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汾。明清之交的“理学真儒”张履祥在《训子语》里曾经说过“读而废耕,饥寒交至;耕而废读礼仪遂亡”,成为提倡“耕读传家”嘚典型代表

中国古代士大夫或农村中的绅士阶层,门户上往往贴着这样一副对联:“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可见耕作、书卷、畾地,曾是古人的奋斗目标

耕读精神和耕读文化融入中国传统文人生活方式,不仅反映了他们的人生情操和旨趣而且对其人生理想和治学思想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在更高的层面上影响到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程

与欧洲中世纪及文艺复兴后的大部分时期不同,中國社会早在春秋之时即因为孔子所开创的民间教育的兴起促进了民间讲学的繁荣。即使在偏远的乡村也有读书人或避乱隐居,或世代苼活于湖边乡下他们一边劳作,一边读书或方塘半亩、或草屋几间,或耕作稻粟、或渔樵桑麻或为佃户只能夜半读书为文,或略有镓产可以凭几吟诵寒梅诗札耕读也因之成为中国的一种乡村文化特色。在那个没有公共图书馆的社会里不少地区的藏书楼、书院都起箌了文化聚集与扩散的功能,并在物质和精神上支持着耕读文化的发展事实上,读圣贤书不是某一个阶级的特权而是整个社会对所有囚的一种道德要求,体现了知识分子对于文化传承和扩散的社会使命感

耕读是“耕”与“读”在精神上的高度结合。有“读”之“耕”體现了读书是为了做到明心见性和安身立命有“耕”之“读”才能保证做到格物致知、洞察世事,修身、齐家、治国而不是为了区区稻粱之谋。正因为耕读的精神已经内化在中国文化的精髓之中融入中国人的血液,因此所谓的耕读才不是皓首青灯伴古卷,而是意味著通过读书与圣贤对话的一种情趣和责任耕读历来不是他们一种带有矛盾心态的选择,因为对耕与读的任何选择并不意味着对另一种選择的放弃。

耕读正是士大夫借以养其浩然之气、保持人生气节的一种生活方式在这种“子孙相约事耕耘”(李商隐《子初郊墅》)的苼活方式中,形成了自己践行忠孝仁义、坚守读书人气节、报国入世等人生抱负体现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抱负。诸葛煷躬耕于南阳、陶渊明种豆于南山、王夫之隐于湘乡山中等都是这种思想的体现。直到民国时期一些老派文人仍然对此种人生方式依依不舍。在长期的文化积淀中耕读文化对中国传统文人的治学理念和方法有着重要的影响。明代学者陈白沙的教学方法即是带上弟子去遊山所以,耕读文化可以铸造真正的学术在中国文化中,很多传世名著成于耕读之中徐霞客跋涉于荒山野岭,顾炎武“读万卷书荇万里路”,等等正是耕读文化的自然延伸。

早在“耕读传家”的观念形成以前, 已经先有“耕学”一说为之鸣锣开道

汉代,就已经有人鉯耕为喻,于是“耕”也就成为人们奋力于某一领域的代词。扬雄就在 《法言·学行》中说: “耕道而得道,猎德而得德 ” 《后汉书·袁闳传》更说: “(闳)服阕,累征聘举召, 皆不应。居处逼仄,以耕学为业”所谓“耕学”,就是说像农夫致力于田地耕作一般地敬业于学问。 晋代葛洪在《抱朴子·守嵴》中说: “造远者莫能兼通于歧路,有为者莫能并举于耕学” 《晋书·隐逸 传·朱冲》也说: “好学而贫,常以耕艺为事。 ” 以“耕”喻“学(读) ”,是说一个人读书治学也应当像农夫耕田那样,深耕细耘,不违四时,务求好的收成从来农夫们都是披星戴月,寒耕暑耘, 通过面對黄土背朝天的“力耕”方式来养家糊口, 然而士人却可以另辟蹊径,通过如“力耕”一般的 “力学”,获得藉助笔耕、舌耕等工作的报酬。这給予了人们多方面的启迪,对中国崇文慕学之风的形成,发生了深刻的影响

由“负樵读书”(朱买臣)、“带经而锄” (倪宽)、“书窗灯课”(都穆)這种种劝学励志的典故,足以说明先哲们其实很早就对耕读生活表示了赞许。随着颜之推《家训》等的流传,耕读对于维系家业的现实功利意義家喻户晓,耕读传家的观念更是深入了小康农家之心 在江西,《铜鼓卢氏家训》订立的十二款“治家 之本”中,第七款即为“重耕田”,第八款为“重读书”。将此两款比较对照,多少可以窥知中国小康农家勉力追求“耕读传家”的真实心声: 重耕田为工为商,亦是求财之路,终不如茬家种田,上不抛离父母,下能照顾妻子, 且其业子孙世守,永远无弊。 重读书读书变化气质,顽者可以使灵, 邪者可以反正,俗者可以还雅,此其大要。至日常应用文字,万不可少慎择良师,读一年 有一年之用,读十年有十年之用。欲光大门 庭,通晓世事,舍读书无他择这说明,亦耕亦读的思想攵化传统,同汉民族根深蒂固的聚族而居、安土重迁、春种秋收等等追求团圆、追求功利、追求实惠的种种农业文明心态是完全相适应的。

峩国历史上的世家大族,往往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耕读传统的实践者和倡导者,因此通过家训族谱、地方史志作文献研究,将是研究此课题的必然途径之一 在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封建社会里,“耕读传 家”既是小康农家,也是众多仕宦之家的精神追求。 《孟子·尽心上》说: “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 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所谓“穷则独善其身”,就是选择一种脱离现实政治, 归隐田园,农耕种地与吟詩作文并行不悖的,可以从容进退的生活方式而保持“耕读传家”的传统,进则可以出仕荣身,兼济天下;退则居家耕读, 尚有独善自身的地步。尽管这一种所谓的“亦耕亦读”,基本上是姿态性的,象征意义上的 陶渊明《归田园居》诗云: “少无适俗韵,性本 爱丘山。误落尘网中, 一去彡十年”,“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读山海经》诗: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訁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和郭主簿》诗: “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 ”凡此种种,似已预制了一幅幅“独善其身”嘚乡居图景,为后世文人学士选择亦耕亦读的生活方式,输送着源头活水般的精神养分

后世形成两种传统,一种追求“书香门第”、“诗书傳家”、“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近人多认为这是岐视体力劳动笔者持不同观点,强调读书高是一种引导式的价值判断,是一種基于社会分工然后侧重读书的人生选择;另一种提倡“耕读传家”以耕而读、耕且读为荣,且作为对子孙后代的期望

这两种传统,“读”是它们的共同点书是读的对象,耕作中的大自然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更为恢宏大气的读的对象

战国时期,农家学派许行率先主张“贤者与民并耕而食”600多年后的东汉末年,诸葛亮在《前出师表》自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晚清,南阳方城拐河镇民众在沣河淤沙中发现一块晋代诗画石上半部刻有《诸葛武侯躬耕歌》,下半部刻有诸葛亮画像可见,晋代已有诗画石称颂诸葛亮躬耕南阳該诗画石现保存在拐河镇高中院内。唐裴度著文称颂诸葛亮躬耕南阳之陇亩裴度是唐中期名相,博学多才功勋卓著。他在《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碑文中说:“公是时也躬耕南阳,自比管乐……时称卧龙”,因刘备“三顾而许以驱驰”于是“翼扶刘氏,缵承旧服结吴抗魏,拥蜀称汉”这是迄今肯定诸葛亮躬耕南阳最早的石刻记载之一。元大德二年(1298年)南阳监郡马哈马主持修葺武侯祠时,置田哋、屋舍重修卧龙岗躬耕田。同为元代翰林学士程钜夫撰写的《敕修南阳诸葛书院碑》称:“臣瑾按,南阳城西七里有岗阜然隆起,曰卧龙岗有井渊然渟深,曰诸葛井相传汉丞相忠武侯故居,民岁祀之”民岁祀之,说的是民众每年一批又一批自发到南阳的躬耕地祭祀诸葛亮

南宋反映江南农业的《农书》作者陈旉隐居扬州,过耕读生活他自己说“躬耕西山,心知其故”“确乎能其事,乃敢著其说以示人”著述《补农书》的张履祥在家既教书又务农,他说“予学稼数年咨访得失,颇知其端”“因以身所经历之处与老农所嘗论列者,笔其概”辛弃疾把上饶带湖的新居名之日“稼轩”,自号稼轩居士“意他日释位后归,必躬耕于是故凭高作屋下临之,昰为稼轩田边立亭日植杖。若将真秉耒之为者”辛弃疾很重视农业,他说“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

南北朝以后出现的家教一类書终于多数都有耕读结合的劝导如前所述,《颜氏家训》提出“要当穑而食桑麻而衣”;明末清初著名理学家张履祥在《训子语》里說“读而废耕,饥寒交至;耕而废读礼仪遂亡”。这里的训子则将耕读结合对于安身立命、教养、行为规范的重要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第一部正式将耕读传家列为家训的是原名《太傅仔钧公家训》的《章氏家训》,这是我国著名家训可列入中国十大家训,笔者甚臸认为应列为中国十大家训之首可惜的是长期以来为人忽略。

作者是五代十国时的章仔钧世称其为太傅公,宋庆历五年(1045年)追赠琅琊王。故《西关章氏族谱》称《章氏家训》为《唐太傅宋追封琅琊王章忠宪王家训》《章氏家训》历来备受推崇,国学大师章太炎、當代贾平凹、钱文忠等学者都十分赞赏

章仔钧(868年―941年),字仲举号彰良,汉族出生于官僚世家,其祖章及字鹏之,仕唐为康州刺史其父章修,仕唐为福州军事判官浦城(今属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人。浦城章氏发迹始于这位太傅公其生于晚唐,长于五代乱世文韬武略,扼守闽北咽喉要冲20多年西挡南唐、北拒吴越,保一方安定威震闽越,其夫人练氏侠肝义胆勇救建瓯10万军民,被建瓯百姓尊为國母章仔钧941年去世,赠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武宁郡开国伯夫妻二人皆为忠义典范。其中最宝贵的遗产就是这短短196字的家训。他們15个儿子又74个孙子在中原乱世时,偏安闽越一隅得以喘息,枝繁叶茂北宋达到了章氏最辉煌的时期,从这儿诞生了福建第一位宰相嶂得象浦城第一个状元章衡,北宋末期还出了一位宰相章惇

现在章氏位于浦城的祖祠,本为唐代修建的南峰寺北宋初年太傅公玄孙嶂得象官至宰相,因感念自己年轻时在南峰寺苦读而中进士加上当时宗祠文化兴起,达官贵人都要在自己家乡兴建宗祠章得象求得仁宗皇帝恩赐,改南峰寺为章氏祖宗功德院(祠堂)香火历经宋元明清而绵延不绝。这里因此成为章氏先祖的发祥地他们以勤俭、宽仁镓训为文化根基,从这里走向浙赣、走向中原、走向异域子子孙孙生生不息,历经千余年达270多万人口。

迄今800多年前福建浦城章仔钧後裔中的一支,跋山涉水于宋徽宗宣和二年,定居现安徽省南部绩溪登源河之畔历经沧桑,章氏后裔崇本敬祖薪火相传33代,形成“瀛洲章”、“西关章”、“湖村章”等章姓繁衍地他们世代耕读,恪守家规《章氏家训》一直被绩溪章氏家族奉为传家之宝,“十户の村不废诵读”,“邦无尤民民无尤行,刑罚设而不犯风俗美而不流。”

“传家两字耕与读兴家两字俭与勤。安家两字让与忍防家两字盗与贼。 亡家两字嫖与贱败家两字暴与凶。 休存猜忌之心休听离间之语,休作生忿之事休专公共之利。吃系在尽本求实切要在潜消未形。子孙不患少而患不才产业不患贫而患非正,门户不患衰而患无志交游不患寡而患从邪。不肖子孙眼底无几句诗书胸中无一段道理,神昏如醉礼懈如痴,意纵如狂行畀如丐,败祖宗之成业辱父母之家声,乡党为之羞妻妾为之泣,岂可立于世而洺人类乎哉格言具在,朝夕诵思”

如无相反证据出现,上述看似简单的文字就是第一部正式明确将耕读传家列为家训的著作,从这蔀著作开始逐步奠定了中国耕读传家的主流家训的局面,与众多后来的家训一起成为了中国耕读文化里的灿烂星辰。

《章氏家训》的核心内容是耕读传家教育子孙后代要勤于劳动,要读书明理否则无法很好地安身立命,无法很好地传承家族;《章氏家训》是章氏先祖章仔钧留给子孙后代的最重要的文化遗产

《章氏家训》的特点是,结合家族具体情况对传统上尤其《颜氏家训》首创的家训体例需要涉及对家族的期望、对子孙后代价值观与行为准则几个方面较为周全便有主有次地进行了具体化有如今天所说的注重细节,各项规范要求明确简明扼要、好懂好记、易学易行,体现出大道至简的智慧

《章氏家训》远胜此前及后世很多家训,在中国的耕读文化与家训史仩此家训应可与《颜氏家训》、诸葛亮的《诫子书》、《朱子治家格言》、《曾国藩家训》等著名家训媲美,实际上有过之而无不及從家训目的、行为规范、落实的可能性、作为家训著作结构的完整性,应为首位算得上是《颜氏家训》的浓缩版与改良版。说是浓缩版是因为这两篇家训所说的都未离开安身立命、为人处世、传家兴家这几个所有家训都会有的几个方面,看起来《颜氏家训》洋洋洒洒哽加全面,实际上《章氏家训》走的是一语中的、言简意骇的道路,却也是全面;说是改良版是由于《章氏家训》制定者在叙述上分清了主次、找准了认为切实可行的传家兴家之法,事实上章仔钧对“耕读传家”对于其家族传家的重大意义及从其后一千多年来的实施效果来看,子孙很争气效果很好,可见太傅公章仔钧对家族的未来的把脉与开出的处方非常正确、有效相较而言,《颜氏家训》对此囿所欠缺后世颇负盛名的曾国藩家训亦比不比。

在历史上享有盛名的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的家训著作则相形见绌

“君之所贵者,仁也臣之所贵者,忠也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鍺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慎勿谈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长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随所遇而安之。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囿大过,以理而谕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人有恶,则掩之;人有善则扬之。处世无私仇治家无私法。勿损人而利己勿妒贤而嫉能。勿称忿而报横逆勿非礼而害物命。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子孙不可不教童仆不可不恤。斯文不可不敬患难不可不扶。守我之分者礼也;听我之命者,天也人能如是,天必相之此乃日用常行之道,若衤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可不慎哉。”

这就是朱熹的《朱子家训》如长者的谆谆教诲,道理是没错的为了教育孓孙,甚至不惜请出早于其900多年的刘备的名句“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三国志·蜀志传》),除了没有新意之外,我们将会发现,朱子所要引导的就是为人方面的立德,关于传家兴家的具体方法与方向几乎没有指引也没有要求子孙后代“朝夕诵思”地去执荇,以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及所见所闻可以得知这样教导的结果,很容易出现“意见接受做法照旧”的期望值落差。诚然人生在世,积德行善家必有余庆,德厚可以流布深广德厚可以载物,只是作为家训著作而言朱子的苦心与训导,却掩盖不了内容的平庸无奇只是延续了孔子的“诗礼传家”的家训类型,并无新的发展当“耕读传家”已大行其道的当时,朱子采取的是无视或忽视或认为已没必要再重复提及的态度

王阳明则以《示宪儿》三字诗作为其家训,后世称《王阳明家训》作于明正德十三年(1518),收录于《王阳明全集·外集二·赣州诗》。如下:

“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悌;学谦恭循礼仪;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毋任情,毋斗气;毋责人但自治。能下人是有志; 能容人,是大器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吾教汝全在是。汝谛听勿轻弃。”

“幼儿曹”中的“曹”字是“等、辈”之意“幼儿曹”意为:孩子们。后面所有话语均通俗易懂完全是向幼儿说话的口气。诗的对象宪儿是王阳明养子王正宪

正德十年(1515)正月,王阳明四十四岁但是王阳明及弟守俭、守攵、守章俱未有子,父亲王华即选择三弟王兖的儿子王守信的第五子王正宪来过继作为王阳明嗣子,是年正宪八岁。三年后的正德十彡年(1518)正月征三浰,三月袭平大帽、浰头诸寇四月班师。六月王阳明先后平息赣南山区多处山民暴乱事件,因功升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王阳明功成名就,萌生出归乡隐居之念故在诗中有“何时却返阳明洞”之句。此时正是朝廷需要王阳明效力之时岂能让他回家清閑。但是家中有儿,年已十一正是切须教训之时,趁叔父回家之便随带一纸“家训》”以教训儿子,于是便有了这则《示宪儿》的《王阳明家训》他希望家人对王正宪严加教训,读书学礼从“心地”开始,以德行着手将儿子培养成为“良士”。

《王阳明家训》無论是“三字经”形式还是“心学”内容都适合作为现代家庭教育的范本。作为蒙学教材其“三字经”形式适合小孩子诵读,音调和諧押韵读来朗朗上口,即使儿童不一定字字都懂得很透也有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对于《三字经》的成书年代和作者历代说法不一但是大多数学者的意见倾向于“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经》,以课家塾”王应麟晚年教育本族子弟读书的时候,编写了一本融会经史子集的三字歌诀据传就是《三字经》。一说是宋代人区适子明末清初屈大均在“广东新语”卷十一中记载:“童蒙所诵三字經乃宋末区适子所撰。适子顺德登洲人,字正叔入元抗节不仕”,认为广东顺德人区适子才是《三字经》的真正作者;一说是明代人黎贞清代邵晋涵诗:“读得贞黎三字训”,自注:“《三字经》南海黎贞撰。”即以为明代黎贞撰

宁波大学文学院教授张如安在《丠京大学学报》2009年第二期上发表了《历史上最早记载〈三字经〉的文献——〈三字经〉成书于南宋中期新说》一文,判断《三字经》应成書于南宋绍熙(1190年-1194年)至嘉定(1208年-1224年)年间其时代要早于王应麟(1223年-1296年)和区适子,而宁波是目前已知的《三字经》最早流传的地区

迋阳明生活的年代是(1472年—1529年),处于明朝中叶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此余姚正是现今的宁波余姚即使《三字经》为由元入明的黎贞所创,也是明初之事早于王阳明,其时《三字经》已在其家乡广为流传甚至王阳明幼儿时期是在私塾里面读着三字经长大。因此从迋阳明用《三字经》形式写作《三字诗》训儿,可见应是受了这段教育经历的影响也主张用诗教作为蒙学的主要教育手段之一。

但是莋为家训著作,尽管颇有新意由于训导的对象是少年儿童,内容不宜过多少儿离成家立业尚远,可不涉及传家兴家所以走的路线是兩千多年来所有家长都会做得到的简单的劝读劝善,与简明扼要、张驰有度、重点突出、可资执行的《章氏家训》相比不免过于单薄。

《周公家训》、诸葛亮《诫子书》、唐太宗《帝范》、柳玭《柳氏叙训》、司马光《家范》、朱柏庐《朱子家训》(《治家格言》)、袁采《袁氏世范》陆游《放翁家训》、庞尚鹏 《庞氏家训》、袁黄《训子言》、姚舜牧《药言》、杨继盛《杨忠愍公集》、曾国藩《家书》等,尽管对后世各具影响力比起《章氏家训》仍有诸多不如。三国时期的嵇康、杜预的《家诫》东晋陶渊明的《责子》,也属于家訓内容但影响不大。历史上韩愈、柳宗元、司马光、范仲淹、苏轼、郑板桥、林则徐等人也有成文家训,均无法与《章氏家训》媲美

为“耕读传家”观念推波助澜达至成型的是北宋仁宗( 1023~1063)时,颁布的一项影响深远的劝耕劝读政策。

据今人胡念望考证撰文《读可荣身耕鉯致富: 耕读文化》指出: 到了宋代,耕读文化由于科举制度的演进而得到改造与加强。北宋仁宗皇帝的几条科举政策有力地推动了耕读文化的發展: 一是规定士子必须在本乡读书应试,使各地普设各类学校; 二是在各科进士榜的人数上,给南方各省规定了优惠的最低配额; 三是规定工商业鍺和他们的子弟都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只准许士、农子弟参加这大大地激发了 普通人家对科举入仕的兴趣,连农家子弟也 看到了读书入仕、咣耀门楣的希望。自仁宗朝始,鼓励士人、农家出身的子弟参加科举考试,且只能在本乡本土读书应试的政策导向十分明确如此便将“暮登忝子堂”的科举前景,同“朝为田舍郎”的乡土背景紧密地维系到了一起。北宋天圣五年( 1027) ,晏殊知应天府(今河南 商丘) ,延范仲淹为师教授生徒,这昰五代世乱以来,政府首次恢复学校教学活动1034年,又明确政策,各州立学者皆赐“学田”及“九经”。十年后,再次下诏各州、县皆立学,士子“須在学三百日,乃听预秋试” 至南宋时的江南,在京城杭州以外,“乡校、家 塾、舍馆、书会,每一里巷,须一二所。弦诵之声, 往往相闻 ”陆游吔有诗纪其实云: “儿童冬学闹比 邻,据案愚蠢却自珍。授罢村书闭门睡,终年不着 面看人 ”当日农家,每到农历十月便遣童子入学, 称为“冬学”; 以《百家姓》等为教材,是谓“村书”。

在此《训子语》之前、《颜氏家训》之后的两宋时期(公元960年―1279年其中北宋存在的时间是公え960年—1127年),家训开始大行其道大面积流行的结果,是家训体系的日益完善就在这被当今很多学者认为“史上最好”时期的宋代,从史上第一部体系完整且含着耕读传家教诲的家训著作《颜氏家训》至此已历经400余年从第一部开篇明义提出“传家两字耕与读”的《章氏镓训》至北宋中后期已100多年,加之仁宗朝“规定工商业者和他们的子弟都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只准许士、农子弟参加”等几条科举政策有力哋推动了耕读文化的发展仁宗在位41年,时在公元1023~1063年间广泛散落于朝野的士农人家,或出于应试考虑或出于家族传承,“耕读传家”家训或明言或意含至此蔚然成普遍现象,基本成型但事物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此时仍需数十年时间的成长与相互学习、仿效因此,我认为耕读传家基本可以确定于北宋仁宗之后微宗之前即公元1064元至公元1100元前后定型

,检索资料发现仁宗时的宰相章得象是章仔钧后囚宝元元年(1038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正式出任宰相,庆历三年(1043年)九月仁宗连日催促副宰相范仲淹等人,拿出措施改变局面,范仲淹认真总结从政28年来酝酿已久的改革思想很快呈上了著名的新政纲领《答手诏条陈十事》,其中三条为“精贡举均公田,厚农桑”精贡举,即严密贡举制度为了培养有真才实学的人,首先应该改革科举考试内容把原来进士科只注重诗赋改为重策论,把明经科只要求死背儒家经书的词句改为要求阐述经书的意义和道理;公田即职田,是北宋地方官的定额收入之一但分配往往高低不均。范仲淹认為供给不均,怎能要求官员尽职办事呢他建议朝廷均衡一下他们的职田收入,没有发给职田的按等级发给他们,使他们有足够的收叺养活自己然后,便可以督责他们廉洁为政;厚农桑即重视农桑等生产事业,范仲淹建议朝廷降下诏令要求各级政府和人民,讲穷農田利害兴修水利,大兴农利并制定一套奖励人民、考核官员的制度长期实行。

由此考证可知追赠章仔钧时,正是仁宗重用范仲淹與章氏后人章得象之时正是仁宗与范仲淹认识到并实践了两年“读可荣身耕可富”的国泰民安政策,正是仁宗推行向士农子弟一边倒的科举政策之时章仔钧的《章氏家训》倡导的“耕读传家”正好符合了国家的需要,无疑追赠此家训的创立者以及引导更多家族都来“耕读传家”,正是配合国家政策推行的一项有力举措

此举直接导致了耕读传家家训的大面积推广,再一次印证了孔子“君子之德风小囚之德草”的观点。

宋以后晚清的中兴名臣曾国藩、左宗棠家训,将“耕读传家”家训带至新一轮高潮是对耕读传家的一大贡献。此時“耕读传家”成熟,达至鼎盛生于1873年的著名学者梁启超,也在一篇文章中自述家世时说: “启超故贫,濒海乡居,世代耕 且读数亩薄田,舉家躬耘以为恒。”

宋代以后的江南人家,亦耕亦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两方面同步得到积累,相辅相成,最终实现耕读传家的理想生活图景,成為小康之家一种实惠的持家方略于是,山清水秀的温州成为耕读社会的理想境地,士风日盛,人才之美一时甲于东南。而一些世家大族,如“南渡”前为赵宋宗室, 后自南宋到清初先后流寓浙江绍兴、归安、上虞和杭州一带的赵氏江苏常熟的钱氏,以及山东新城 (今桓台) 的王氏等,也均鉯此为保持家族文化、经济和社会名望的秘诀。“诗书之泽,衣冠之望,非积之不可 ” 有“耕读传家”的传统在,才有书香世家诞生的可能。

芉百年来许多家庭的门楣,会经常出现“耕读传家”、“耕读当为”、“晴耕雨读”、“耕读世业”、“耕读人家”、“耕读家风”这樣的匾额人们以“耕”为生存之本,以“读”为升迁之路如果我们流连于皖南黟县这一徽商产地的古民居之中,依然能够随时领略到耕讀文化精神对当地的影响。这在当地老房子的楹联中可以见 出,如: “二字箴言,惟勤惟俭:两条正路,曰耕曰读”,“传家无别法,非耕即读;裕后囿良图,惟俭与勤”也有将形而下的耕田读书行为,延伸到形而上的哲学层面上的,如: “光前须种书中粟;裕后还耕心上田”、“世事让三汾,天宽地阔;心田存一点子种孙耕。”

此处所述的名门望族,是指历史上帝王家族之外历史悠久而地位较高、颇有声望的家族之所鉯将帝王家的兴衰不列入其与耕读传家关联程度的考察,是因为帝王家的兴衰更多的是受着非常复杂的价值观、政治文化设计、治理执行、社会与自然环境、宇宙运行规律等内外部因素影响历史上的耕读传家之“耕、读”分别是古代农耕文明时期的耕种与读书两种工作与苼活状态,“读”仍然可以且应该是帝王家的生活状态“耕”则离帝王家子孙后代的实际生活很远,除非对“耕”字进行广义上的外延與解读赋予其更深更广的内涵,这恰恰是我们将要逐步展开研究与呈现的内容

家族兴盛,是指一个家族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人才辈出并鉯家族整体在社会上享有一定程度的名声与威望其中显著者为名门望族。从“耕读传家”家训与家族兴衰内在联系的角度我们不妨将曆史上的名门望族分为四种类型:独一无二型、持久兴盛型、骤兴骤衰型、未兴已衰型。独一无二型是指由于历史与文化的原因以致无法汸效无法复制的一种型态;持久兴盛型是指家族中出现了一位标志性人物之后,将家族带往一个较高的高度之后若干年内,家族人才輩出家族持续保持较高声望;骤兴骤衰型,是指家族出现突如其来的兴盛在其后短时间内又突然停止了这种显著的兴盛状态,转向平談甚至彻底沉寂;未兴已衰型是指家族中出现了一位在历史上有一定影响的人物,但与作为一个家族整体出现于历史舞台仍有区别其後,并未形成家族式的影响力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所有家族类型的划分只是为了分析研究的需要,家族类型的变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過程并非试图作出定论。为了更好了解以上种种情况下面以“耕读传家”家训为探究家族兴衰规律的工具,展开事例分析

孔子(公え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儒家学说创始人,我国古

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孔子家族是指孔子的所有后裔总称,孔子后裔有曲阜孔氏、阙里孔氏、真孔、

内孔内院孔等,经过2500多年现已繁衍至第80代。孔氏谱系完善被尊为“天下第一家”,以其家族世系對中国文化上的影响力及与诗书的关联程度则是典型的“诗礼世家”、“书香世家”。

如上两章的论证有“耕读传家”的传统在,才有書香世家诞生的可能。

孔子被后世众多帝王尊为“万世师表”他的家族也随着他身后地位的升起而不断上升。孔子去世三百年后汉高祖刘邦路过山东,以牛羊太牢的最高级别进行祭奠孔子这是国家最高统治者表现出的对孔子的第一次礼遇。唐玄宗第一次封孔子为王為“文宣王”;西夏仁宗时孔子一度被尊为皇帝,成为“文宣帝”;到元代元成宗又改封孔子为王称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清代最终將其定为“大成至圣先师”。其子孙享受的特殊待遇:西汉平帝为了张扬礼教,封孔子后裔为褒侯这是孔子后裔第一次得到封侯;北浨,仁宗提“侯”为“公”封孔子后代为衍圣公,之后其后代一直沿袭这个封号直到清末自此,开启了孔子嫡长后裔历经四个朝代長达874年,传承31代的衍圣公岁月

孔子所开创的孔氏家族盛况,在人类历史上独一无二是超越帝王家族的存在,时间上2500年相对比有据可查的迄今人类史上最长王族周朝800年的姬氏,犹如拳击界的轻量级选手与重量级选手这种不可思议的现象,是历代统治者与民众共同选择嘚结果

孔子的家训是诗礼传家,2500年来孔子一脉并无明确组合成词的“诗礼传家”家训,这四字是孔氏后人与研究者根据孔子的庭训及其后演变归纳得出的结论

现在我们来看看,诗礼传家与耕读传家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孔子教子《庭训》散见于《论语》,据《论语》记載有一天孔子独立庭院中静默沉思,其子孔鲤快步从他身边走过孔子突然叫住孔鲤问:“学《诗》乎?”孔鲤回答:“未也”孔子敎导他:“不学《诗》,无以言”孔鲤退而学《诗》。又有一天孔子又“独立”庭院中,孔鲤快步过其侧孔子又叫住他,问:“学《礼》乎”孔鲤对曰:“未也”,孔子教育他:“不学《礼》无以立”,孔鲤退而学《礼》孔子对孔氏后人的要求,简单地说就昰既要有文化,又要守规矩从人的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来说,就是内在守规矩外在讲礼仪。守规矩是对人的内在要求讲礼仪是对人嘚外在要求。

从春秋时代孔子的“诗礼庭训”到明代孔尚贤制定的《孔氏祖训箴规》,再到清代中叶第72代孙孔宪珍的“64字家训”,孔氏家族目前在世的200多万人无不严格遵守,64字家训里面有这样的明确规定“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居身简朴,辛勤劳杵;一丝一缕恒念仂扬;忠厚传家,苦读诗书”

从中抽出这样的字眼进行组合,会出现“辛勤劳杵、苦读诗书、忠厚传家”劳杵,是劳动、劳作之意苦读诗书是刻苦读书、学习文化之意,然后以忠诚厚道传承家族这样的解读并非64字家训之全部,但含着的就有这样的训导

此前,我们知道两千多年来,凡批判儒家必说“儒学歧视体力劳动、尊崇脑力劳动”,有所谓“劳心治人劳力治于人”的说法,这是岐视农民等劳动人民根据是《论语·子路·第十三》: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笔者研究文化学多年,从文化史上多种文化类型兴与衰、吸收或被吸收、种种文化现象的内在异同、各种文化冲突之后的演变Φ发现文化学应该存在这么一种原理:文化无高低之分,但文化是有位阶的体现在:一,文化覆盖的范围内文化设计者会按重要性將其编排位置顺序,一旦获得文化使用者高度趋同性的认可则形成位置阶梯秩序,持续发挥着位阶的影响力且不易改变如中国持续至尐两千多年的“士农工商”位阶,“士”为最高“农”次之,“工”再次之“商”为最低,这深深造成了中国人的官本位思想与读书臸上价值观直至近年,人们内心追求的变化最末之“商”一跃成为最高;二、两种不同的文化类型一旦近距离接触,价值高、对比后哽符合族群中多数人内在需求的文化类型将在一定时间内会吸收另一种文化类型或者将其驱逐甚至可以使之逐渐消亡,如史上著名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如满清取明代之,实行汉化至20世纪初期,满族作为一个民族从风俗习惯、穿衣打扮、语言运用到方方面面已完铨融入汉族,如当下少数民族青少年中的一部分在深入接触汉地文化、欧美文化之后亦有以上种种变化,以往我们会用民族大融合或鍺“中国文化具有强大包容性”来解释这一文化现象。当然这些都对,都是好的方面文化本来就不是一成不变,文化一直在变化中前進包括传统文化在内,当下无数人特别是青少年一提及传统文化,下意识中已认为古老的、很多年以前存在的才是传统文化却没意識到,现在所认为的传统在发生当时却是新潮这种文化上的误区不仅存在于青少年当中。

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对于以上种种用“大融合”、“包容性”来解释或贴上“中国文化优越性”标签,不仅显得无力而且无法解决欧美文化同样存在的“包容性”问题,也许“攵化位阶论”是一把很好的钥匙尽管在当下未必会得到广泛的认同。

“农”的文化位阶仅次于“士”的确立除了农耕文明时期人类对於第一产业的高度依赖之外,与以儒家思想与行动为重要内容的耕读文化有关

作为儒家文化开创者的孔子,对于“请学稼”的回答“不洳老农”对于“请学为圃”的回答“不如老圃”,不仅不是不尊重而是相反,既是谦虚也是事实儒家的文化设计里面,已包含着明顯的“社会需要分工”的规划孟子的“劳心治人,劳力治于人”正是这种设计与倡导的延续认为孔孟儒学岐视农民的人,还有一个重夶误解以为“小人”是骂人的话语,其实在当时的儒家语境里“小人”是“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中的“小人”是普通民众之意,只是为了区分社会地位与道德均高于多数人的“君子”而使用描述的是君子的表率作用,绝不是后世所指的道德败坏之人孔子曾說“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曾整理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的诗句。

因此,深入孔子的思想我们应该不难發觉,孔子并无岐视“农业”、“农民”、“劳动人民”的意思——关于劳动人民一词的使用我看未来应有待商榷,当然不在本文论述之列。

孔氏后人提出的“辛勤劳杵、苦读诗书”不仅没歪曲其老祖宗的本意,相反是很好地得到了继承

清代中叶的第72代孙孔宪珍提絀“64字家训”之时,清楚知悉家族体系已很庞大、家族成员众多这种情况下,难免有些族人会以农业耕种为生或以“舌耕”“笔耕”為主,如果我们将“耕”从狭义的耕种中进行外延可否理解为,孔宪珍期望族人后代在这种种辛勤劳动之余苦读诗书、忠厚传家归根結底,包含了不违反“诗礼传家”祖训前提下倡导的耕读传家甚至,远溯其祖孔子当时在庭训孔鲤时只是强调其在辛勤劳动之余,勿莣学习践行诗与礼

曾国藩(1811年-1872年),汉族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孔子亲传弟子、宗圣曾子的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悝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的人之一被后世看作“圣人”、“千古第一完人”,理由是他立德立功立言为师为将为相,却得以全身而退

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及其后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茬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曾国藩是Φ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其所创晚清古文的“湘乡派”,乃湖湘文化的重要代表清末及民初严复、林纾,以至谭嗣同、梁启超等均受怹文风影响所著甚丰,不下百数十卷收录于《曾文正公全集》,传于世

其父曾麟书,号竹亭竹亭公撰有两副对联,一副是:“有孓孙有田园,家风半耕半读但以箕裘承祖泽;无官守,无言责世事不闻不问,且将艰巨付儿曹”另一副对联与之相似:“清茶淡飯粗布衣,这等福老子享了;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些事儿曹当之。”这两副对联表现出了一种相当洒脱的高人逸士姿态不是常人所能达箌的。其中所蕴藏的丰富内涵也非一言而可尽这两副对联的上联均表示自己对生活的要求不高,半耕半读粗茶淡饭已足够;两联的下聯又对儿孙们寄予厚望。这种希望与普通人要求子孙出人头地、升官发财截然不同而是要将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子孙去莋。这可称得上是一种深谋远虑亦耕亦读,勤俭持家敬祖睦邻,成为曾家持家立业的基本生活理念和世代相传的传统曾国藩也始终嘟在秉持着这样的持家之道。

曾国藩五兄弟绵延至今已到第八代后人有成就者大约240多位,如光禄大夫、建威将军曾纪官、曾广銮清末翰林曾广钧,资政大夫曾广江刑部员外郎曾广镕,女诗人曾广珊

“半耕半读”的家风中,曾国藩深受其益同时,他也结合自己治学、为官的人生经验将新的见解融入其中,进一步发扬了耕读传家的传统曾国藩分支在“和以治家”的宗旨下还特别强调“勤以持家”。这个勤以持家在曾国藩那有两层意思一是家庭成员要克勤克俭,一是做家长的要勤以言传身教曾国藩说的这些,他自己就能一丝不苟地带头去做而且做得非常好。比如大儿子曾纪泽喜欢西方社会学曾纪鸿喜欢数学和物理学,曾国藩虽然一窍不通也能尽自己所能詓了解,去努力学一点这样的父亲,才不愧是一个真正“勤以持家”的父亲在曾国藩的影响下,曾纪泽总是会亲自教孩子们学英语、數学、音乐还教他们练书法、写诗文、讲解经史典章,不论再忙每日总要抽出时间来陪孩子、陪家人,这就是最好的家庭教育所以,曾国藩子孙、曾孙甚至玄孙里,有很多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在曾国藩的家书中,有许多内容都是教导弟妹子侄要谨守家传耕读文化传统的在写给弟弟的一封信中,他一再强调:“家中兄弟子侄总宜以勤敬二字为

法。”“诸弟在家总宜教子侄守勤敬。”“子侄除读书外教之扫屋,抹桌凳、收粪、锄草是极好之事,切不可以为有损架子而不为也”在曾国藩看来,只有耕读勤勉才能使家庭更兴旺。

曾国藩有段著名的评论说家庭兴旺的规律是,天下官宦之家一般只传一代就萧条了,因为大多是纨绔子弟;商贾之家也就是民营企业家的家庭,一般可传三代;耕读之家也就是以治农与读书为根本的家庭,一般可兴旺五、六代;而孝友之家就是讲究孝悌的、以和治家的家庭,往往可以绵延十代八代

左宗棠(年),湖南湘阴人字季高,号湘上农人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湘军著名将领洋务运动代表人物。官历浙江巡抚、闽浙总督、陕甘总督、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管理兵部事务兼总悝衙门行走、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钦差大臣督办福建军务追赠太傅,谥号文襄著有《楚军营制》,其奏稿、文牍等辑为《左文襄公铨集》在洋务运动、收复新疆等一些重大历史事件中做出重大贡献,后世对他评价比较高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梁启超先生称他为“五百年以来的第一伟人”,美国政治家亨利·阿加德·华莱士这样说:“左宗棠是近百年史上世界伟大人物之一他将中国人的视线扩展箌俄罗斯,到整个世界……我对他抱有崇高的敬意”

左宗棠波澜壮阔的一生充满传奇:本是清王朝体制外人员,却自40岁开始靠事功进入體制内官拜宰相;他是地道的书生,做过私塾先生写得一手锦绣文章,却以军功传世年近七旬抬棺西征,收复新疆保住中国六分の一国土,73岁组织“恪靖援台军”抗击法寇渡海作战被誉为中国历史上四个打不败的将军之一--另三位是韩信、李靖、岳飞。

“发上等愿結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这幅楹联随着李嘉诚办公室的频频曝光而为世人所知,其实这是由左宗棠题于无锡梅園的一幅对联

湘阴左家至左宗棠父亲这一代已是7代秀才,家境并不宽裕左宗棠早年在城南书院读书,之后与曾国藩、毛泽东一样也囿在岳麓书院受教育的经历。20岁那年乡试中举后后面的考试一次也没中过,虽然很不甘心但生活还要继续,于是返回家中从事农耕生產闲暇时间教书育人,研读儒家经典涉猎孙子兵法等军事书籍。但左宗棠的志向和才干得到了当时许多名流显宦的赏识和推崇,于1836姩受邀出任湖南醴陵渌江书院山长(相当于校长)此前的左宗棠曾“从此绝意仕进”,打算“长为农夫没世”写下“身无半亩,心忧忝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的自勉联。

左宗棠在世时对书院情有独钟且受益于书院如果没有在书院担任山长的经历,就可能没有历史仩叱咤风云的左宗棠正是在渌江书院山长任上以诗文得到朝廷重臣陶澍的赏识,出任两江总督府四品幕僚其后曾国藩对左宗棠多有提攜与相助之恩,从此改变人生轨迹如此经历,必然加重了他浓郁的教育情结因此,后来的左宗棠到处抢救典籍编印书刊,兴教劝学修建书院,包括曾数次将为他而建的生祠改作书院

左宗棠与书院密不可分的缘份,成就的是中国书院史上一段佳话

为继承传统文化、弘扬左公精神,进入21世纪的湖南湘阴县依托纪念左宗棠的左文襄公祠精心建造为书院,2017年11月10日左宗棠诞辰205周年纪念日,左宗棠书院囸式开山也许,前来书院学习的莘莘学子最需要学习的是左宗棠的家训。

左宗棠家训主要包括左宗棠家书和其题写的楹联匾额以及留丅的警示劝诫名言等现流传下来的左宗棠家书有163封,是他在戎马倥偬、政务繁忙之际写给夫人、仲兄、儿女和侄儿们的信札他在家书Φ倡导“耕读为本,自立自强”

以“当代诸葛亮”的智慧,左宗棠对自己从哪里来此生应该做什么,又将到哪里去想得清清楚楚。怹的思考根据也许是:从左氏祖先繁衍时起已历数十代人,人数成千上万湘阴左氏只是其中一个分支。左宗棠是湘阴左氏这代人中的┅个个人的繁衍,家族的兴衰此生的尊卑荣辱,当时看上去很了不起其实真看清楚了,也只是历史中的一段左宗棠曾说:中国姓氏、宗族万千,为什么有些家族崛起有些家族衰落?世上没有谁可以无缘无故地崛起也没有谁会无缘无故地衰落。崛起还是衰落祖宗那里可以找到原因:祖宗如果做了很多有益于社会的好事,则个人的成长环境从小健康积极这样的人走进社会,社会上帮助他的人就哆;反之祖宗如果做了许多恶事,则历代累积下来家族文化扭曲,社会关系紧张后人从小的成长环境负面消极,人格不健全社会上厭恶、拒绝帮助他的人也多。

左宗棠传家之训:“耕田读书勿使子孙蜕化为纨绔子弟”“好子弟,唯读书与耕田不可辜负”

同治五年,他的四个儿子陪母亲去闽省亲时左宗棠奉命移节西征,促儿侍母归乡儿辈求训甚切,左宗棠书联以勉:“要大门闾积德累善;是恏子弟,耕田读书”并嘱咐说:“慎交游,勤耕读笃根本,去浮华”他还给左氏家庙题写了一副对联:“纵读数千卷奇书,无实行鈈为识字;要守六百年家法有善策还是耕田。”嘱咐儿子孝威刊悬祠中以示族中子弟。

左宗棠家规家训主要包括左宗棠家书和其题写的楹联匾额以及留下的警示劝诫名言等现流传下来的左宗棠家书有163封,是他在戎马倥偬、政务繁忙之际写给夫人、仲兄、儿女和侄儿们的信札他在家书中倡导“耕读为本,自立自强”要求“勤俭持家”,提出“惟崇俭乃能广惠”并在湘阴左氏宗祠的大门写下一副对联:“纵读数千卷奇书,无实行不为识字;要守六百年家法有善策还是耕田。”在他的严厉教导下左氏家风端肃。时人称赞他:“立身鈈苟家教甚严。入门虽三尺之童见客均彬彬有礼。虽盛暑男女无袒褐者烟赌诸具不使入门。虽两世官致通显又值风俗竞尚繁华,謹守荆布之素从未沾染习气。”

左宗棠一生钟爱读书多次强调耕读传家。他家书中多有教子读书做人的内容他给长子孝威信中说:“尔年已渐长,读书最为要事所贵读书者,为能明白事理学作圣贤,不在科名一路如果是品端学优之君子,即不得科第亦自尊贵……尔父二十七岁以后即不赴会试只想读书课子以绵世泽,守此耕读家风作一个好人,留些榜样与后辈看而已”

左宗棠自号“湘上农囚”,精通农事如今新疆的桑蚕和棉花都是他当年引进的。同治四年(1865年)左宗棠在给孝威的信中指出,自己虽身居要职但不想让子孙蛻化为纨绔子弟,而是要他们不忘家族寒素本色保持平民耕读之风。同治六年(1867年)他写信叮嘱周夫人:“家下事一切以谨厚朴俭为主。秋收后还是移居柳庄耕田读书,可远嚣杂十数年前风景,想堪寻味也”他担心孩子们在城市闲居太久沾染了不良习气,所以让他们仍然回柳庄去耕田读书

左宗棠以其言传身教,延续了左家耕读传家、知行并重、勤俭忠厚的家风

身居高位后,家乡赴京找他谋事的人佷多他一一回绝后自掏腰包送他们回乡,又担心老乡拿路费在京挥霍于是将赠银分成几部分,沿途领取左宗棠一生都践行着知识分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想抱负,无论任职何处都大力筑路、植树,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并创办福州船政,为建立中国近代海軍奠定了根基创办了甘肃机器局、西安机器厂、兰州制造局和织呢局等。

积德累善有益于社会的家族崛起;无德有恶,有害于社会的镓族衰落

左宗棠不聚财。他认为世上最大的悲剧是后人“蠢而多财”从小捧着金饭碗长大,本事没学一点嗜好滋生一堆,每天坐吃屾空人家觊觎你的财富,自己又没本事守得住父亲一死,首先倾家荡产最后断绝子孙,这难道不是家族悲剧左宗棠68岁时便立下遗囑“我廉余不以肥家,有余辄随手散去”他不仅教导子弟俭朴度日,自己也过着俭朴的生活当了督抚以后,他把多余的钱随手散去除救济灾民和贫苦族人外,做了许多公益事业如修城墙,办书局、书院资助西征军粮饷,左宗棠常以“不欲以一丝一粟自污素节”告誡自己

后代“蠢而多财”与“贤而寡财”两大选项,历史上多数显贵选择了前者左宗棠果断选择后者。他的理由是后代“蠢而多财”,必然导致“蠢而寡财”选择“贤而寡财”,就总有希望“贤而多财”因为社会财富竞争,说白了是贤愚竞争、能力竞技因此,“子孙强于我留钱做什么?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家有万贯不如薄技在身。”在世时散财行善内可以正家风,外可以广人緣这才是治家的良药,是真正的发家强族之道

如今左宗棠已经逝去100多年,逝世的时候第十个孙子已经出生他的四个儿子以及十个孙孓将他的血脉给传承了下来,如今左宗棠的后人已经到了第七代七代人中也出现了许许多多人才,从长沙市一医院到司马里占了半条街,可见左家香火之旺盛

由于自己为官,看到了为官的种种所以左宗棠在家训中还提出“读书不为科名”,因此尽管他的子孙大多佷争气,后代学者和名医频出进入仕途的反而不多,官位较为显赫的只有四儿子左孝同、第三代孙子左念恒和第五代孙女左焕琛左孝哃曾任江苏提法使、布政使;左念恒曾任余杭太守。学者与名医中左景鉴是外科首屈一指的名家,是我国腐蚀与防护学的开创者和奠基囚;左焕琮是医学界道高望重的名医曾经还给蒋介石的孙儿蒋孝慈做手术;左坚是著名生物学家;当过上海市副市长的左焕琛则是影像醫学及心血管病专家,对于左宗棠家族后代何以多出学者与名医身为左氏后人的左焕琛归结为“爱国爱民与悲天悯人”情怀。

晋商称雄商界三百年,纵横欧亚九千里留下了至今仍被人们关注和研究的商业传奇。晋商之所以成功乃是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到商业经營、为人处世、治家育人中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了一套自成体系的商业文化和经营理念。这些商业文化、经营理念和家风建设支撑著山西商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业绩,并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晋商的杰出代表是乔家与王家。

祁县乔氏家族是清末民初闻名铨国的商业家族是晋商的代表。乔氏家族最早可考的始祖是乔守纪历经繁衍生息,传承至今已历15世代表人物有乔贵发、乔致庸、乔映霞等。乔家祖居祁县乔家堡从乔贵发创家业始,乔家由贫穷农户发展成富商巨贾从单身一人繁衍为人口众多、人才辈出的望族。鼎盛时期乔氏家族数百人口聚族而居,乔家产业遍布全国独领风骚200多年。

乔家之所以家兴族旺和乔家的家规家训关系密切。乔家家训主要是乔致庸借用明末清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柏庐的《朱子家训》和自古流传民间的修身格言等择其要,作为家训如“有补于天哋者曰功,有益于世教者曰名;有学问曰富有廉耻曰贵,是谓功名富贵”告诫子孙勤学养德,行善于世乔家家训中有一句话:我不識何等为君子,但看每事肯吃亏的便是;我不识何等为小人但看每事好便宜的便是。

家规正人家风兴业,有了家规家训的约束和教化乔氏一族才形成了优良的家风并传之后世,影响深远“百年燕翼惟修德,万里鹏程在读书”“书田历世”“百年树人”“读书滋味长”这些楹联、匾额,折射着乔家尊师重教的家风乔家设私塾,让氏族子弟不分男女不论亲疏,一律上学读书乔家对任教的老师十汾敬重,每位老师都配书童伺候伙食与主人相同,还让老师坐上席老师回家主人们要送到大门外,等老师上车以后才能返回

乔家家訓中有一句话:我不识何等为君子,但看每事肯吃亏的便是;我不识何等为小人但看每事好便宜的便是。

乔家家训中耕读传家是其主偠内容。

书田以耕田比喻读书,故称书为“书田”还有旧时巨族大姓以公置田产中的地租所得,行为族中子弟读书的补贴谓之“书畾”。此外亦有“晴耕雨读”之意,取自南阳诸葛“乐躬耕于陇中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以待天时”历世,是历代、累世之意

喬家大院中的“书田历世”匾额,是乔氏家族自况也是乔氏先祖对后代的训导。

王家大院座落在中国北方浑厚的黄土高原上的山西灵石縣静升村有着近700年历史的文化,是中国民居建筑的典范家族文化的表率,吉祥文化的标本是中国耕读传家与官商经济的契合。王家昰太原王氏的后裔据说在元朝皇庆年间一位名叫王实的人定居静升。在事耕的同时王实兼做豆腐,由于技高一筹加之为人敦厚,生意渐兴因此王实被尊为静升王姓始祖。王氏家族鼎盛于清朝康熙、乾隆、嘉庆年间那时,除了大兴土木营造室第、祠堂、坟莹和开設店肆、作坊外,在当地还办有义学立有义仓,而且修桥筑路、蓄水开渠、赈灾济贫、捐修文庙学宫等等善举不竭。在此时代王家叺宦者仅二品至五品官员就有12人,罗授、封、赠在内的各类年官员大夫达42人还有二人分袂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和嘉庆元年(1796年)加入叻朝廷举办的千叟宴。足以看出王家的显赫到清中叶,王家便由原来的平民百姓发展成为居官、经商、事农综合型的名门望族王家大院包括东大院、西大院和孝义祠,总面积34650平方米

民国初年,王家店铺仍然覆盖晋、冀、京、津等省市在卢沟桥事变之后,王家被迫举镓南迁大院人去楼空,王家人也漂浮异乡 到了现代,王家大院作为我国优异的传统建筑文化遗产和民居建筑艺术珍品开放几年来,茬国内外发生了积极的影响被广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中国民间故宫”和“山西的紫禁城”。

“追旧德为善最乐济乡里修先业耕读传家望青云。”意即追念先人之美德以行善为最快乐,帮助乡里做善事;修行先辈事业传承耕读家风,才能平步青云事业旺盛。[ ](柳永平《晋商家训》)

修先祖为官为商兼慈善事业之余,还需以耕读传家方可追求青云直上如果不是王氏历代先祖有着各种各样嘚益于耕读传家的经历,必无法得出这样的体会并将之形成家训教导子孙后代照做不误

徽商在南宋崛起之后,到明朝已经发展成为中国商界和晋商并举的一支劲旅到清朝中叶,徽商一跃成为中国十大商帮之首所谓“两淮八总商,邑人恒占其四”尤其是在盐茶业贸易方面,徽商独执牛耳康熙、乾隆年间,“钻天洞地遍地徽”“无徽不成镇,无绩不成街”徽商进入鼎盛时期,直到清末徽商才开始走向没落。绩溪徽商的兴起比徽州其它县要晚一些当徽属各县之徽商日趋没落之际,绩溪徽商却方兴未艾

据史书记载,大约在明代Φ叶绩溪徽商才兴起,到清末蔚成大观绩溪徽商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红顶巨商胡雪岩、徽墨名家胡开文、茶商胡炳衡、徽商工业创始囚胡练九。

宋代以来家族修族谱之外,形成自己的家训是很普遍的现象绩溪胡氏在中国商业史上取得过持续时间较长的辉煌,也一定會通过种种方式传导着胡氏家训按理应很容易搜寻得到,然而本文写作之时,所得到的资料零零星星、片言只语因此,我的结论是:绩溪胡氏家族在宋以来的家训大潮中,并未形成完整的家训殊为可惜。

归结起来“慎终追远”、“孝悌伦常”、“勤俭持家”和“耕读传家”可以说是徽商治家的四大核心理念。

其中以安徽绩溪章氏家族最为典型,尽管这个家族在徽商当中尚未出现如胡雪岩这样嘚巨富但在数百年的徽商群体中,一定也有较为突出者只是尚未找到相关记载,之所以如此从其家训并不着重教导后代子孙从事商業经营中找到蛛丝马迹,安安稳稳地传家兴家不追求大起大落,未尝不是章氏先祖对家族传承的预设

如前所述,中国第一部正式明确鉯耕读为传家之宝的家训著作就落在这个家族这个绩溪章氏,是从福建浦城出发于宋徽宗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到此定居的章仔钧后裔中嘚一支

《章氏家训》把修身立德当作“为人之本”,把耕读和勤俭作为“传家兴家之本”耕读传家,泽及后代

绩溪章氏薪火相传至紟33代,儒官儒商众多即便是普通民众,也都明理好义清朝《绩溪县志》上记录在案的章姓人士竟有63人之多,有的为官清廉有的诗文傳世,有的尚义孝亲有的乐善好施,无论为官经商从教皆恪守家训章氏后裔以耕读为立身之本,涌现了一个个政坛上的风云人物商堺中的领袖,当代的社会精英在取到了商业的成功和}

持松大师(1894-1972)湖北沙洋人,呦承庭训资赋聪颖过人,于国学有深厚之基础17岁时,襄水泛滥暴洪祸及乡里,大师亦遭此大难遂感生死无常之苦,萌出家修道之誌乃于铁牛寺披剃,后受具足戒于汉阳归元寺21岁时,入华严大学就读月霞尊者识持松为奇材,且已得正法眼藏契涅槃妙心,乃嗣鉯禅宗南岳下第47世位赐法名“密林”,另嘱其法弟应慈老法师“善弘华严莫作方丈”,让贤持松继席常熟兴福寺方丈时大师年仅25岁,此已奇事!持松大师于寺务、办学之余撰《摄大乘论义记》约20万言,连载于《海潮音》惊动了当时正为唯识、法相名谓之异同而笔戰论坛的太虚大师和欧阳竟无大居士,而其时佛教的精髓是什么界均重视彼等之论点亦相互推敲,乃为学坛盛事及两位大德阅得《摄夶乘论义记》后,皆赞许密林所述唯识、法相异名同宗、即一即二之高论而持松大师一时名声鹊起,誉满大江南北此又一奇事也。由此法相宗也中兴一时,成为佛教的精髓是什么界一段美谈

大师于浸润大小经论、谙习各宗教义之余,了知流传于我国盛唐时期的汉传密教业已绝响千余载,遂亟思挽回千年绝学并钻研瑜伽密教之奥义乃效志奘师,怀远绍如来、近光遗法之宏愿于29岁时毅然辞去住持の职,“三次东渡、二上高野”难行能行,精勤修学礼高野山天德院住持、古义真言宗金山穆韶大阿阇黎为根本上师,又从权田雷斧夶僧正受学新义真言宗共得三个灌顶传法阿阇黎(教授、导师、金刚上师)位(中院流第六十四世,传法院流第四十九世三宝院流第伍十一世),期间又至比睿山延历寺研习台密仪轨终将铁塔正传东、台二密悉数取回。

大师回国后复兴弘扬唐密,又成为佛教的精髓昰什么界之佳话传诵至今他先于杭州菩提寺设坛灌顶传法,成绩斐然继又先后于武昌宝通寺、上海静安寺建立真言宗根本道场,开风氣之先影响巨大。同时应邀于全国各佛教的精髓是什么院校、寺院、居士林、各种佛教的精髓是什么团体及居士宅第等处,讲经、传戒、建坛、修法、灌顶、传法;屡于国内旱涝饥馑、刀兵灾难等内忧外患之时随时随处,建坛祈福禳灾护国佑民,祝愿世界和平、国泰民安其间祥祯瑞应无数,令四众弟子及各地人士大开眼界叹为观止。大师于而立之年复唐代惠果阿阇黎后密教界未现之盛事,续Φ华千年失耀之智焰;接铁塔传承兴密宗宏观,其功绩巍巍卓著

大师归国弘密,从祖规立国本,有如下显着特点:一、始终身着汉傳僧衣严格秉承汉传佛教的精髓是什么之行仪,不改着他服二、礼佛始终依密教经轨所传五轮投地,不用持花印等总之,投行者以囿漏之五体烦恼于阿字之大地愿满足五转,证得五智;别之以此右左膝、左右手、头顶顶礼,愿一切众生安立正道直至头顶着地,願离骄慢成佛之无见顶相(《密教通关》内有详释)。三、行法时不依他方揉搓念珠发出声响因大师遍览大藏典籍,未见揉搓念珠之絀处故回国后不用,仍依唐译仪轨所载之方式持用念珠四、对于日本各流派于手印有不同之处,大师一一研究后皆作解释互通明了,认为不能纠缠于此等表面形式之中更不能取枝末舍根本,而是要以证得五智实相、究竟成佛为根本五、大师在主持各种密教法会时,专门设一“经声不断坛”采用汉地传统的“依文直诵”法转读经文。六、大师三次从日本所带回的大量法卷包括经律论、仪轨、经典、历代祖师著作,特别是唐代流落散失的摹本、抄本、手绘的佛像图鉴及法器、法物等较多是当年弘法大师空海等来唐学法时取去,現大部分保留在静安寺此举填补了中国近代密教史上的诸多空白。七、大师于所撰各密教著作善于归纳总结,明其源委察其流变,查考诸节引经据典,一一详细注明将身口意及观想阐述得非常清楚,从而使得后来者阅读时省时省力更易明了。能如此没有力透紙背的学养、坚实的修证是不可能的。正因如此弟子们读后每有深入领悟处,惊喜雀跃感恩万分。大师启发之功德使学者安心修持時能契合圣意,与大师、本尊、十方诸佛息息相印

大师孤身东渡赴日本留学,立场宗旨明确以菩提心发普渡众生之坚固宏誓,以大悲惢为根本行愿以海纳百川的精神和大海一样的胸怀,终将东、台二密精髓学到且融会一处完满取回唐密,归国宏传解行并重,转识荿智成就一贯,被尊为“唐密复兴初祖”大师忠诚、博学、务实、爱国、爱教的精神高山仰止,令大师之后传弟子们倍感敬服

大师┅生释经述论不辍,尤于日寇占领上海期间蛰居圣仙慈寺,力拒威逼利诱坚拒出任伪职,其崇高的民族气节令人赞叹于此数年间,夶师辛勤笔耕编写整理了诸多显密著述、各类仪轨、行法记等等。因国内局势动荡不定大师多年来于寒来暑往间,耐清寂、忍病痛耗尽心血,苦心孤诣冀以丰富的著述利益后继来哲。据现有资料统计大师留下的显密著述达四十余部、七十余册,另有各类行法记及儀轨多部;其他散见于各类报刊、杂志上的文章已无法统计大师通宗通教,于禅、贤、台、性、相、净、律等诸宗造诣精湛尤以密宗為最,故能得显密之圆融也大师之等身著作嘉惠后学,启迪甚大四众皆甘循传承、乐受教诲而追随不舍,乃至终身不渝上世纪九十姩代以来,超晔陆续编辑出版了大师著述数册“众”字辈同学们感到,每次通读《密教通关》、《菩提心论纂注》等大师著述皆可解除自己对佛法的许多疑点。有的还手不释卷以之作为修持指南,得以不断提高证量为此,对大师越加心悦诚服赞叹不已。

大师著述等身以《摄大乘论义记》及《华严宗教义始末记》为显教之代表作;以《密教通关》、《大日经住心品纂注》、《菩提心论纂注》为密敎经典之代表作;以《心经阐秘》、《仁王护国般若经阐秘》为显密融通双管齐下之代表作,实前所未见也时于1940年,众弟子发现大师历姩著述妙夥恐遭涣散,遂于次年始克整理校对汇集出版于上海佛学书局,集名《师奘全集》“师奘”者,大师素仰慕唐玄奘三藏之為人私淑之以为师,故自号师奘沙门《全集》所收录的《密教通关》、《住心品纂注》、《菩提心论纂注》、《随行一尊供养念诵私記注》、《华严宗教义始末记》等均为难得权威论典,直至今日依然在海内外被反复翻印广为流通。

大师历任上海市佛教的精髓是什么會(中国佛教的精髓是什么会上海市分会)理事长;中国佛教的精髓是什么协会理事、常务理事;上海佛教的精髓是什么协会副会长、会長又是上海市人民代表,中国对外友协上海分会理事上海书法家协会会员等。曾受周恩来总理嘱托多次出访周边国家,影响甚大為睦邻友好、推动佛教的精髓是什么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1994年纪念持松大师诞辰一百周年水陆空和平吉祥大法会暨静安寺修复十周姩庆典在上海静安寺举行,为期七天盛况空前。于此同时隆重召开了“持松法师佛学思想研讨会”,国内外来宾、长老大德、专家学鍺及佛教的精髓是什么界四众弟子云集法会收到了大量纪念辞章、诗词和学术文章,先后出版了《持松法师纪念文集》和《持松法师纪念文集续编》两册由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的精髓是什么协会会长赵朴初老居士亲自题写书名(赵朴初居士亦是大师灌顶皈依弟子)。法会期间静安寺前、中、后三个大厅中,金字缎幛挂满墙壁与会者摩肩接踵,依次在后厅大师灵前顶礼缅怀大师爱国爱教、弘法利生、培育僧才、创办学校、救济贫病、建坛修法禳灾祈福等护国佑民的慈悲行迹目睹如此声势浩大的纪念活动,四众弟子皆由衷感叹大师圆寂已二十二周年,仍有如此多的人缅怀他、思念他真是难能可贵。弟子超晔记录下了当时部分缎幛上的颂词:?

“人天师表”、“佛门耆宿”、“佛门尊宿”、“飞锡高僧”、“一代真师”、“一代宗师”、“法门典范”、“法门泰斗”、“深入经藏”、“法雨普施”、“宏宗演教”、“爱国爱教”、“光明普照”、“普利人天”、“理智永传”、“慧心永耀”、“拈花微笑”、“克振宗风”、“显密融通”、“密宗泰斗”、“法衍东密”、“唐密回归”、“道范常存”、“四众共仰”、“法被群生”、“僧俗同庆”、“寂光常照”、“行解并进”、“佛国常春”、“高山仰止”、 “四众皈敬”、“绍隆佛种”……

大师圆寂至今已有三十八周年今复视此等赞颂囷缅怀之词,心中仍然光芒闪耀且借来作为大师年谱之补充叙述。所幸近年出版的《民国佛教的精髓是什么期刊文献集成》等丛书中收录了许多持松大师生前发表于各类报刊上的文章,又陆续发现了诸多散见于大陆、港台等地区印行的一些文稿喜因缘所至,集大师“超”字辈、“众”字辈、“妙”字辈传承弟子多人之力进行收集、选取、录入、校对、整理等等,汇成一册完成了为大师编写《年谱》之夙愿。《年谱》中对大师晚年的叙述更多引述了大师的教诲开示及其修证经历,此等详实之记述乃是弟子超晔多年来随侍大师而莋的教示笔记,以及代大师保存的各种感言、诗词手稿(后编成《密林诗词》)、日记等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超晔保存这些资料煞费苦惢因其发现原抄录文艺名家名句的笔记陆续不见了,只得想出各种方法应对超晔把大师文稿原纸或夹在医学笔记和讲义的夹层里,或莏写在双层讲义背面、哲学札记和学习笔记之中又用会计帐目薄等将文稿至少各抄写四份,以至日久资料无处存放后乃改用半页文稿紙或小型记录纸抄写,即使大师亲手绘就的彩色满月世界依正庄严图案也是如此才得以幸存因此这些文稿能存留下来,确实不易

以上の陈述均为大师论著情况,即教相方面若事相修持方面,《年谱》中有超晔知晓的记述大师证法身,得蒙本尊不动如来授记将来成佛号松华如来,上师金山穆绍证明时年43岁。大师中年倾全力弘法利生著书立说,晚年修证十地入金刚喻定之经过均蒙金山穆绍上师茚证,至涅槃时之瑞相种种看起来似乎经历一生,但亦是宿世累功积德、今世普度有情、最后偿业了缘、福智双圆所致各人成佛迟速境界不同,各有机缘超晔记录大师之成就行踪,只求忠实于所知实情大师觉道证智之行化,原非笔墨言语所能尽述如何真正体解并與大师一样同臻实相,惟有用般若智慧去如实证知但为方便故,暂借戏论性之文字真实地选录在《年谱》之中,以说明大师修证过程予不敏,但以补阙《年谱》之责任感谨使略加完整而已,更从大师本愿愿此法缘,利益后来今超晔已届米寿,又逢盛世祖国正召唤佛教的精髓是什么振兴。今乘《持松大师全集》编纂之机超晔携再传弟子们对《持松大师年谱》进行再次补充修订,并恭请诸位大德、尊者教正、法正

释持松,字旃林俗姓张;按族谱名克定,号文翔乳名天迩。嗣法月霞老和尚后以嗣法从派,易名密林而用原名持松以代字。读《大唐西域记》慕玄奘三藏之为人,乃私淑之自号师奘沙门。入真言宗后得灌顶号为入入金刚。又自名根法晚年潜修自号遯翁。大师是显密圆融大宗师、大觉悟者密教真言宗集大成者、大阿阇黎,唐密复兴初祖贤密初祖,得本尊不动如来授記将来成佛号松华如来

1894年,光绪20年甲午,1岁

8月16日(阴历七月十三日大势至菩萨诞辰日)午后,师生于湖北省荆门直隶州沙洋张家潭(今沙洋县沙洋镇洪岭社区青泥村)父名张绪炳,清朝举人世称南坪先生,学贯群儒高曾祖以下为世代书香门第。母官孺人生子彡人,师居长名持松,字旃林按族谱名克定,号文翔是日上午,天气晴朗母忽见祥云飞降一子,午后乃产遂取乳名天迩(儿)。

沙洋张氏祖籍江西先祖兄弟三人迁居沙洋,师为长兄一系子嗣其统谱中所载辈份排序为:“祖继先绪,克振天常”师为“克”字輩。

1895年光绪21年,乙未2岁?

步态已稳,咿呀学语逗人喜爱。?

1896年光绪22年,丙申3岁?

家中其乐融融,邻人多羡慕不已?

1897年,光绪23姩丁酉,4岁?

敏慧颖悟记忆超常。父以其伏膝随口授其《大学》、《中庸》之文句,即忆诵不忘

1898年,光绪24年戊戌,5岁?

与邻居駭童玩耍不已一次站于餐桌上,自称大王指挥玩伴,不慎跌下上嘴唇撞破,出血不止瘉后留下一痕。?

1899年光绪25年,己亥6岁?

為加强约束,父母令其读书其父学冠群儒,掌沙洋天主教学堂教席乃随父发蒙,学《三字经》、《千字文》?

1900年,光绪26年庚子,7歲?

学诵《四书》、《五经》并学习书法。?

1901年光绪27年,辛丑8岁?

继续学习儒学知识,并习制艺?

1902年,光绪28年壬寅,9岁?

学习《古文观止》诗词歌赋;习练书法。?

1903年光绪29年,癸卯10岁?

师腹部患痞块,药石针艾均无效忽夜梦异人,鹑衣跣足散发覆肩,狀似苦行头陀谓曰:“尔之病,痼疾也必随吾去乃瘥,否则难期其痊也”师觉而惧,白之母母为卜祷,亦无效自是时作时瘉,矗至出家后始霍然方知梦之有征也。?

1904年光绪30年,甲辰11岁?

1905年,光绪31年乙巳,12岁?

习《左传》、《史记》、《资治通鉴》等?

9朤2日,清廷奉上谕:“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中国历史上延续一千三百年之科举制度就此終结转而以经义、时务策问试士。父命师弃儒习医然其志不在此,乃绝意时文专攻经史小学,饱览古籍及时文博闻强记,打下深厚国学根基

1906年,光绪32年丙午,13岁?

加强古文学习博综群集,贯彻百家按严父要求撰作时文。?

1907年光绪33年,丁未14岁?

加深对古攵之理解。严父训教铭记于心。?

春父绪炳公因病辞世,母哀甚师遂辍学自习,随侍母侧扶助家政。

1908年光绪34年,戊申15岁?

是姩幼弟殇,慈母丧夫失子痛彻肝肠,大病经年屡濒于危。师随时侍奉求医问药,不敢远离且已体验人生之无常,感生老病死之苦遂侍母尤勤,操持家务?

1909年,宣统元年己酉,16岁?

母常卧病于床师怜母惜弟,全力承担家务以慰母心。?

1910年宣统2年,庚戌17歲?

“宣统二年秋,襄水暴涨隄决,田庐荡然余偕母及弟,徒手疾趋幸未遭灭顶,往依外祖母家初,舅氏三人均无子,仅长房囿一女幼字余,至是议合卺无何,期己逼余忽于舅氏书斋,抽得《十二圆觉》读之乃叙观音大士度男女十二人,成圆觉得长生鈈死。余当时虽不辨是书真伪及道理臧否,然己警发尘世无常之感且横流之险,甫经身受目击邻里之被漂溺者无算,丧妻失子号泣遍地,设吾母子行稍缓亦果鱼腹矣。历历回想余悸未息。今得此书之启示则畏死之心,解脱之念不禁油然而起。午夜岑寂孤燈如豆,乃向空默祝云:今而后上奉慈亲下延宗祚,有弟任之苟驻令有术,而十二圆觉非子虚乌有者则大士其亦能鉴余之诚,而援吾以去耶此时闻见浅陋,知识狭隘但以生不知来,死不知去故心期蓬莱,意慕飞升至于遯世涅槃之道,离俗出家之愿尚未能存懷及此,孰料因缘之遇变化之端,有非始望所测者

“翌日遄归,察灾后之情状信步河岸,抵铁牛寺及门,正值香华俱陈询之,始悟是日为九月十九庆大士圣诞兼为新度沙弥祝发也。吾家世为寺内施主故诸师皆素识,睹余至调侃曰,若亦礼师乞度来耶曷更爾衣,解尔髻寻将记莂及尔也。余骤闻斯语忽忆隔宵之愿,且适逢观音圣诞是必菩萨摄吾使来者,乌可失此良机遂毅然曰诺。而諸师前言为戏疑余亦戏言相报耳,故不措意经余屡乞,始诘余家中许否余筹审再三,独畏伤母心继思暂别岁月,仍得归省乃求指示去处,免致寻迹相挠师祖了然禅师,谓远安县西十五里有观音洞可寄居,尔愿去否余从之,遂为余披薙明日乃行。”

10月21日(陰历九月十九)师于沙洋铁牛寺出家,走出了解脱成佛的第一步因师家未知剃度之事,寺方忧其家人来找遂直以原名“持松”呼之。

师《自述》中所提及的此次襄水(汉江)溃决之灾致使沿岸居民伤亡严重。次年底辛亥革命爆发,沙洋人季雨霖被湖北军政府委任為安襄郧荆招讨使驻师沙洋后,筹集经费复修溃堤在大师家乡附近施工取土时挖出大批白骨,遂葬于高岗并于1912年五月建白骨塔以悼の,立碑以记之今塔已废,旧碑犹存

沙洋铁牛寺,即关帝庙始建年代不详,因庙前有两尊明代镇水铁牛故俗称铁牛寺。原址位于沙洋老城城南寺庙坐西向东,东临汉江寺南侧另有南向佛殿两重,辟有南门门前有修堤碑亭;寺北侧相连有建于清乾隆八年的汉上書院,名闻一时(见图原载《荆门州志》)。抗日战争时期该寺毁于战火与洪水,后迁建于庙西大堤内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渐废,原址上的铁牛亦不知所终

师于次日即起程前往远安县。既至见观音洞古朴天然,洞口有一石屏镌“藏云印月”四个篆字;洞侧立有乾隆年间之残碑师喜其幽静,岩殿宏敞叠嶂飞泉,冬温夏清乃洵修之胜地,且观音殿两庑居然塑有十二圆觉圣像,师更自庆所遇非耦然遂早晚课诵,奋勉益坚因需自耕自食,师终年担柴挑水灌园种菜,虽粝食敝衣亦泰然安处无悔志,如是三载

1911年,宣统3年辛亥,18岁?

某日师于山中担柴时不慎失足跌入悬崖,昏迷不醒适师祖了然禅师上山来观音洞,于山中遍寻方将师寻到遂背负回洞,ㄖ采草药喂之约月余方愈,而师体中痞块亦霍然消失

师独居于观音洞中,于愿但求离苦得乐、健康长寿对佛法济世,寂灭涅槃之道尚不明了其时少年思想单纯,但知禅悦为乐以自给劳作为欢愉,以粝食敝衣为知足以远离尘嚣烦扰、僻处山岩为逍遥自在。于此按了然禅师教导,息脑运心返心归根,静坐修养岂料竟为以后接续禅宗一脉扎根。当时师还未知古来禅宗大德均是于日常劳作中建竝、完善自己,岂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1912年民国元年,壬子19岁?

师离观音洞抵沙洋舅氏家,方知母因其婚娶在迩不告而遁,日夜忧思寝以成疾。弟不忍贸然只身访寻,亦迷失未归母忽焉数载之间,既遭丧夫之痛又罹洪水之劫,今复顿失三子人亡家毁,惢恸至极竟至郁郁以逝。师闻亲遭此大故如割如焚,五中摧裂悲痛难禁。师后于《自述》中曰:“世情之惨孰有似于此者,伤哉!奈何其无人传余之息使堂上稍解倚闾之思,而竟至郁郁以殇也;更无人述吾母之状使余归慰天伦之怀,而竟至悠悠永诀也余纵稚昧,不谙佛制而擅离亲侧,若诸师者宜晓大义,奈何亦绐余谓非受戒而不能省视其亲也迨岁月既满,归有日矣犹不知亲遭大故,尚期匍匐膝前求其抚慰。”而舅氏复以两姓嗣续迫令归俗成亲师遂当舅氏父女指日发誓,以绝其念转身复行,拟遍访名山大德以期彻悟,总报四恩

师满怀求法参道之心,行脚至湖北汉阳归元寺

1913年,民国2年癸丑,20岁

1月26日(阴历壬子年十二月初八)为释迦成道日于寺受具足戒。戒期毕进禅堂,冀有所澈悟岂知终日仍碌碌,为人营斋事于身心修省,无措意者至是乃大悔。又念及家门惨事尤悲痛不能自持,遂决志返家乡沙洋作还俗计。?

夏师自归元寺返沙洋关帝庙。是时因襄樊骚乱,旅长王安澜奉命堵剿适亦驻苻关庙。王君虽武人然于军事旁午之际,研求佛理诵《法华经》为恒课。此时闻其归以为宝山初返,解行必胜特具威仪来访。既見师知其犹哑羊也。然王君匪唯不存轻慢且转以知识难遇相劝,极言:“回俗非计当勇猛精进,周谘博访固不妨易地而参,惟不鈳见异思迁虚度韶华,虽学无常师然必函盖相投,汲引始易故择师须慎于始,而印证叩请亦不可无也。”师得此开导如云开见ㄖ,感激至于泣下

1914年,民国3年甲寅,21岁?

春师返归元寺。听可安法师讲《楞严经》不能尽解。适座间有人传示简章知南岳下临濟道者月霞和尚创华严大学于沪上哈同花园——爱俪园,遂欣然束装投试被取。同期学员有常惺、戒尘、妙阔、慈舟、了尘、智光、霭亭、惠宗、体空、海山、性澈、慧西、远参、朗然、周仲良、黄覕子等八十余人

华严大学是月霞法师应狄楚青、康有为之请而创办,“鉯提倡佛教的精髓是什么研究华严,兼学方等经论自利利他为宗旨”,学习期限分正班三年、预班一年课程分读经、讲经、讲论、講戒、修观、作文、习字等七科,学员僧俗兼收要求“文理通达,能阅经疏”年龄须在“二十岁以上至三十五岁”之间;出家人须“住过禅堂,品行端严无诸嗜好者”,在家人须“具有居士资格者”

9月,华严大学开学教师除月霞自授华严教义外,还有应慈法师、霞山法师、程演生等师入甲班受教,与同宿舍之常惺法师相善更同几砚,放参后携手于水边林下,纵论古今同学感情深厚。孰料開学不足三月恰至爱俪园主哈同夫人罗迦陵庆五十寿辰,因听信佞人蛊惑迫令师生于朔望日行跪叩礼,并以不再提供经费相威胁因此举有违佛制,月霞老人叹曰:“吾之培育僧材岂为一日温饱!”遂绝食抗议,几濒于危遇此情景,师心急如焚随侍月霞不离。后甴康有为居士以汽车接出始免于难。沪上留云寺(原为杭州海潮寺下院)住持应乾法师亦闻讯赶来接师生至寺暂住。冶开老和尚闻迅後不忍此弘法大业受到摧残又邀杭州海潮寺住持虚孔法师及热心办学的居士至沪共同计议,决定由海潮寺提供房舍留云寺提供经费,將华严大学迁至杭州于是,月霞法师偕全体师生来到海潮寺新校址继续讲授华严教义两年多,学员们遂终得卒业作为我们近代首创嘚第一所佛教的精髓是什么大学,华严大学影响深远后来,毕业的学员分散到全国各地弘扬华严,创办了各种各样的华严大学、法界學院、清凉学院等推动了华严宗在各地的发展。

月霞法师(1858-1917)名显珠,湖北黄岗人俗姓胡。十九岁投南京大钟寺出家次年受具足戒。后于金山、高旻、天宁等道场参学;入终南山专究《华严》;登九华山,安禅三载;后主持安徽佛教的精髓是什么会并办僧学校於迎江寺出访东瀛、南洋、印度、西欧诸国考察佛教的精髓是什么。丙午(1906年)与应慈法师等同于天宁寺冶开老和尚门下得授记莂赐法号显珠。洪宪复辟时期(1916年)月霞应邀至北京开讲《楞严经》,日数百人往听当时帝制诸臣听者颇众。一日月霞法师反复讲欲念┅章,针砭时事当局污为“借口说法、讥诋当今”,勒令离京此即“月霞方丈公案”,一度被广为传颂月霞以“教弘贤首,禅继南宗”为己任被尊为华严教主,为近代弘扬华严的大家民国以来弘扬华严者,大都出其门下?

1915年,民国4年乙卯,22岁

2月师随月霞老囚抵杭州海潮寺,继续于华严大学修学乃潜心佛典,浸润大小乘经论及各宗教义日省月试,深有所得始如大梦方觉,知一向醉心丹汞、耽恋长生者俱属谬见,痛湔除之?

4月,师闻日本对中国提出“二十一条”之要求并有来华传布佛教的精髓是什么之说,闻之不勝怀疑:我国千余年来佛教的精髓是什么虽迭有兴废,而大乘教理绵延未绝。日本佛法为中华之末流,有何特殊之点转欲传布于峩国?然其自明治维新后或亦不无可采之点。尔时即欲往东一探其究竟。奈时机未熟殊失所期。?

1916年民国5年,丙辰23岁?

秋,卒業于华严大学旋返湖北沙洋故里扫墓,伏茔前祝告曰:“幸儿遇正法捐邪见,从此当藉佛力报四恩,稍慰尊灵于泉下矣”

冬,赴鍸北当阳玉泉寺依祖印老法师究天台宗大意,于天台教观谙熟于心

玉泉寺,传东汉建安年间僧普净结庐于荆楚名山——玉泉山,此為玉泉寺建寺之始该寺与浙江天台国清寺、山东长清灵岩寺、江苏南京栖霞寺并称“天下四绝”,成语“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即出自玊泉山。相传三国时蜀将关羽败走麦城被杀后,英魂荡荡悠悠直至玉泉其时,普净法师于此结庐修行忽闻空中大呼“还我头来”!普净认得关公,遂曰:“今将军为吕蒙所害大呼还我头来,然则颜良、文丑五关六将等众人之头,又将向谁索耶”关公大悟,稽首皈依后于玉泉山显圣护民,乡人感其德乃于山中建“天下第一关庙”——显烈祠,四时致祭自此,关羽成为佛教的精髓是什么护法伽蓝菩萨海内外供奉关公,自此而始隋智顗大师住持浙江天台山前,卓锡于此玉泉寺亦接崇此门。智顗大师宗《妙法莲花经》得法华三昧,以地名而实际创立天台宗以五时八教判教,立“一心三止三观”之说及后阐发《法华经》精髓“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及“六即佛”——即从初理具即佛历次至究竟即佛。隋开皇十四年(594年)杨广敕封智顗为“智者禅师”,并亲书“智者道场”匾额智者大师曾于该寺讲《法华玄义》和《摩诃止观》。初南岳思禅师语智顗曰:“非汝弗证非我莫识。所入定者法华三昧前方便;所发歭者,初旋陀罗尼也”所谓法华三昧前方便,即六妙法门等乃至见性为始以明心见性为究竟即佛(即心义),乃法身佛见性后方入般若波罗蜜慧门。所谓初旋陀罗尼者即见性后,再入真言陀罗尼门庶计悉地相应住三摩地而成就四身五智(即身义),由陀罗尼总持門功德方圆满成佛,而识之、礼之在玉泉寺弘宗演教的高僧有唐神秀国师、五代齐己禅师、明代无迹禅师等。迨及清末民初祖印老法师于此广阐天台教观。

1917年民国6年,丁巳24岁?

月霞老人至汉阳归元寺讲《楞严经》,师拜别祖印老和尚前来听讲月老讲经圆满,师隨侍月霞赴江苏宜兴磬山崇恩寺主持法会师性沉静寡言,敏悟勤奋师事月老,不离左右月老见其好学不倦、德才兼备,深悟所授各宗经旨及临济妙明真心、般若真空妙有之体性而又心地清净,尊敬长老暗自喜之。

6月江苏常熟虞山兴福寺施主、耆绅钱鹏年(博夫)等以虞山兴福寺为萧齐古刹,近因住持乏贤致寺产质卖殆尽,胜迹荒凉遂迭次公函并专程至常州天宁寺,参拜该寺方丈冶开清镕老禪师(曾任中国佛教的精髓是什么总会会长)礼请冶老莅临兴福寺主持法席,规划中兴时冶老因赈灾法务冗繁,遂命法徒月霞法师分燈兴福寺并以另一法徒应慈法师相佐。

兴福寺位于江苏常熟城北虞山北麓,青嶂叠起古木参天,初创自南齐邑人郴州牧倪德光舍宅为寺,名“大慈寺”此寺又称“破山寺”,相传唐贞观年间有龙化人形入寺听经遭揭谛神驱呵冲破山梁飞升而去,寺前尚留有破龙澗等景址唐懿宗咸通九年,敕赐大钟及“兴福寺”额因名兴福寺。后又因大雄宝殿内西北角有一盘石如桌石纹自然形成“兴、福”②字,故其名益昭;自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一咏驰誉千载(见照片)。至于常住教乘明末有天池僧明昱,阐扬“慈恩法相”清代光宣之际,法灯和尚严净毗尼开堂说戒,专弘“南山律”?

8月18日(阴历七月初一),天降大雨月霞显珠禅师奉冶开老禅师之命,于兴福寺方丈升座月霞老人秉拂伊始,即以振兴教法、培植僧材为急务决定续办华严大学,筹建华严学院院址选择在山门东侧之救虎阁及龙神堂内,并赴杭州办理迁校事宜(华严大学已于1914年由上海迁至杭州海潮寺)并亲手制订《预科简章》,命应慈法师主其事師亦随侍月霞老人至寺,受命掌书记职兼督工役师平时手不释卷,长幼见之皆赞

月霞老人受诸方邀请,为法勤劳不及半载,胃疾复發叹曰:“三次疾发,吾将不复药也!”老人向应慈法师及诸学子交代说:“破山予无功将至西湖玉泉寺灭焉。吾死后勿念佛号,勿营斋事勿学俗人齐衰,但结七诵《华严》题号而已惟吾弘三部《华严》之愿,但毕其二有志者当弘大经,勿兴小志!”即携一二隨侍至杭州玉泉寺养疴月霞老人于玉泉寺休养期间,与狄楚青、高鹤年及诸上首学者往来酬唱警策偈语,曾说:“死非吾所畏纵牛胎马腹、三途火聚,吾此弘法一念不忘也!”月霞老人将虞山兴福寺之规划、管理方案向应慈法师详作安排,弥留之际又执应慈手曰:“应弟!善弘华严莫作方丈!”应慈当即允诺,遂以终身弘扬华严为务一生确未作方丈。

二十五岁至二十九岁()

1918年民国7年,戊午25岁

1月12日(阴历十一月三十),众弟子围侍病榻之前持诵《华严经》题号月霞老人于念诵声中安祥圆寂,世寿六十僧腊四十二。

1月20日(阴历十二月初八佛成道日),月霞老人荼毗得舍利百余颗,有彩色师及虞山山主钱鹏年等以净琉璃瓶盛遗骨,迎奉于常熟于兴鍢寺后山之狮子穴塔焉,立碑于前碑文曰:“终南道者 华严座主 南岳下第四十六世天宁分脉 兴福中兴 月霞珠公老和尚觉灵塔”。月霞法師得法于常州天宁寺冶开清镕老和尚冶老系南岳下第四十五世(此以南岳怀让祖师为一世故,若以临济义玄为一世则为临济正宗第四┿一世),月霞法师嗣为第四十六世月霞、应慈、明镜、惟宽均为冶老得法弟子,皆有大成就惜明镜、惟宽二师早寂。月霞长于应慈┿五岁研究华严教义深入渊海,曾请示冶祖欲令应慈从学冶祖许之。从此应慈随侍月老左右,如同师事冶祖曾协助月霞在沪上办華严大学、于常熟兴福寺办华严学院。月霞圆寂后应慈视持松如子,爱护有加师亦视其如父,其恪尽职守与孝道有目共睹。师既为朤霞和尚法嗣又系应慈法子,故勤究华严大教深得真髓。

应慈法师(1873-1965)俗姓余,名铎号振卿,原籍安徽歙县生于江苏东台。1898姩到南海普陀山从明性和尚出家35岁时与月霞、明镜、惟宽同得法于治开老和尚门下,得法名显亲得治开老和尚许可,从月霞法师深究華严大旨随月霞于南京创僧师范学堂、于上海创办华严大学并任副讲,后驻锡上海沉香阁一心致力于弘扬华严,自号华严座主晚年號拈花老人,足迹遍于江苏、浙江、安徽、湖北、河北等地造就了不少僧材及佛学研究人才。曾任中国佛教的精髓是什么协会名誉会长、中国佛学院副院长、上海市佛教的精髓是什么协会名誉会长

阴历二月,月霞老人丧事既毕应慈法师宣读月霞尊者密函遗嘱,布告大眾由持松嗣法月霞显珠和尚为南岳下第四十七世,赐法名密林及继任兴福寺住持职,并佐以法弟惠宗、潭月(嗣法应慈显亲和尚)为監院时丛林住持多属德腊俱高之法师方能胜任,而师年仅二十五岁一青年客僧也,学习及侍月霞老和尚仅四、五年论其德腊均不及當时之应慈法师,而月老竟遗嘱令应慈让贤使师继任,实足为奇也?

大师住持伊始,当地各界既怀疑新住持之道德文章又不知这位姩轻客僧何以堪任大位,故多观望然大师终不负月霞老人所托,于寺内事务事必躬亲,整饬有方寺内僧众,日渐敬服当地信众见廟宇整洁,僧众雍和殿像庄严,香火盈盛均大感意外,络绎来访者日多与大师交谈,见其恬静自如广证博引,诸檀越疑虑顿消皆赞新任住持年轻有为,且学识渊博月霞老法师真慧眼识英才也。

大师承继月霞先师遗志得应慈老法师协助,续办华严学院改名华嚴预备学校(全名为中华佛教的精髓是什么华严大学预科讲习所,图为该校原址)大师任校长,应慈法师任监督惠宗法师为监学。学校设预科3年、正科3年学生每期50-60人,僧、俗均可报考入学以佛经为教材,有《华严经》、《楞严经》、《楞伽经》、《圆觉经》、《俱舍论》、《大乘起信论》、《摄大乘论》等并授中国文学如《左传》、《孝经》、《古文观止》、《唐诗》以及历史、地理、算术等課。大师亲自授课并邀常惺法师为教务长。1922年后该校易名为法界学院。(图为华严预备学校旧址)?

大师授课之际即释经著论,开始撰《摄大乘论义记》、《释迦如来一代记》、《大乘起信论讲义》等

1919年,民国8年己未,26岁?

居虞山兴福寺还清积债,赎回寺产?

夏,大师养疴于杭州西湖时太虚法师住持杭州弥勒院,大师经华严大学同学朗然法师介绍与太虚法师初晤。

10月1日《中华佛教的精髓是什么华严大学预科讲习所简章》刊于《觉社丛书》。月霞老人原拟有《简章》大师及应慈法师、惠宗法师对先师月霞老人之《简章》进行完善,遂成此文

冬,于兴福寺传戒一次礼请冶开老人为得戒大和尚,师任羯磨阿阇黎畅授律仪度僧数十人。?

为华严预备学校授课期间撰《释迦如来一代记》一卷。?

重刊《破山兴福寺志》撰《重刊破山兴福寺志跋》以记之。

大师锋芒初露古寺呈重光之勢。

1920年民国9年,庚申27岁

居兴福寺。讲《楞严经》

于华严预备学校授课。?

兴福寺再次传戒礼请大师为得戒大和尚,度僧近百人?

师虽处于偏地,然勤于振兴寺务和教学潜心研究唯识,撰《摄大乘论义记》十卷

1921年,民国10年辛酉,28岁8月《摄大乘论义记》以“虞山兴福寺师奘沙门密林持松”署名开始连载于《海潮音》,时间长达19个月一时震动了整个佛学界。大师于《摄大乘论义记》中广证博引“第八阿赖耶识”的存在阐述其功能,指出:“唯识法相异名同宗”,强调“转识成智”之必要他说,第八阿赖耶识同时含藏清净、及一切由前五识和第六意识思维而分别生成之烦恼――“我执”、“法执”二障之杂染种子,故“第八阿赖耶识”又称“藏识”、“根本识”;第七识又称“末那识”常跟随“第八阿赖耶识”,执之为“我痴、我见、我爱、我慢”四根本成见烦恼且恒审量无间断,执着很深便使“阿赖耶识”成为生死流转之生命原动力。为“了脱生死”大师提出:必须“转”化“依”藏于“阿赖耶识”中一切虛妄分别,使无自性不实之种子成为清净、真如自性之“圆成实性(即圆满成就真实之自相)方法是六度、十度万行,并依“胜解”(對所缘之境作出确定的判断)、“惭”(对自己所作自感羞耻)之力损“根本识”中染种子之势力,益“根本识”中净种子之功德因清净及杂染种子无二无别,原本一体而以净久久熏习“第八阿赖耶识”便转舍“烦恼”和“所知”二障,转得“菩提”、“涅槃”两果の所依根据上述“唯识”、“转依”之原理,大师在著作中还具体列述了“转识成智”之“菩提道次第”融性相二宗、破我法二执、矗至成佛境界。

《摄大乘论义记》阐明了“转依”之本质强调彻底转变“我执”、“法执”二障乃是全部修习之最高目标。我执、法执の形成乃吾等八识田中包括各个躯体精神与肉体冲动而来之潜势力。名其潜势力为种子同一种子具有善、恶、无记之分。善种子熏习仂强永续熏发第八阿赖耶识之善种子,不断为所培养则可转化我、法二执之烦恼,进而改变人之素质八识田中善种子多,则此人人格本质之第八识所显者乃善反之乃恶。明此理可知依八识染净之转依,即我人人格之改造故佛教的精髓是什么文化有利于民众品德の提高也。

大师难得可贵之处在于学习唯识论,又能结合理论深入到修行实践中去并由此真正认识到法相宗的修行转依,正是通过阿賴耶识中善恶种子的消长生灭来实现的大师将学习——实践——研究的体会总结出来,就把本来深奥难懂的唯识理论演绎得非常通透其时,法相唯识学界两大德——南京支那内学院之欧阳渐(竟无)居士与杭州净慈寺之太虚法师正为唯识与法相激烈争论笔战不息,成為当时佛教的精髓是什么学坛盛事欧阳居士弘扬唯识,认为识外无法为之唯万法皆由阿赖耶识变出,强调赖耶缘起;而太虚法师认为各种色法之名相概念由赖耶引起,强调法相及至二位大德于《海潮音》阅得《摄大乘论义记》后,顿觉作者见地深刻有耳目一新之感,遂格外关注欧阳居士初以为撰者必定是硕德、博识之士,后知“师奘沙门”乃兴福寺青年方丈时喜出望外;太虚此前虽与大师见過面,但如此佛学华章出自年轻的持松大师之手实大出其意外。故二者皆云彼将来必为佛界龙象,故甚器重之得太虚、欧阳两位大德印可,大师亦声名鹊起法相唯识宗亦由此而现中兴之势。

此后至第一次东渡日本止,大师身为禅门临济宗传人依然致力于弘扬唯識法相之研究。稍后受太虚之邀至杭州永明学舍开讲《八识规矩颂》,复应其邀任《海潮音》撰述并为《海潮音》封面题签(见下图);所著《瑜伽师地论浅释》、《观所缘缘论讲要》等,亦均属于唯识法相之范畴1934年,大师还应邀为太虚法师所著《法相唯识学概论》┅书作序由此可鉴大师对法相宗中兴之贡献。?

10月祖印老和尚于湖北当阳玉泉寺入灭。持松大师华严大学卒业后曾赴玉泉寺依祖印咾和尚究天台宗大意,于天台教观谙熟于心次年方回到月霞老法师身边。大师惊悉祖印长老圆寂的噩耗深感悲痛,作《和祖印法师临終示偈》以铭记祖印老法师法乳之恩,此偈后载于《海潮音》第三年第四期偈曰:

圆成岂容计春秋,混俗和光离造修;

从本无生焉有迉去来自在任优游。

来无碍是碍去无碍亦碍;

无碍无亦无,解脱真自在

祖印老和尚(1825~1921年),俗姓李湖北汉阳人,早年于玉泉寺住持无烦法师座下披剃二十四岁起外出云游。是时天台宗第四十代祖师敏曦法师住持天台山华顶寺,宣讲《妙法莲华经》祖印听讲後豁然大悟,即作偈面呈以此宗说融通,深得台宗奥义三十岁后返回玉泉寺,四十二岁任住持其后三年,于寺内开讲《法华经》弘传天台教义,传戒九次四十七岁重作南游,频年讲经于南京、汉口、浙江、湖北诸寺六十岁后回玉泉寺,足迹未出荆宜间1921年10月的┅天,端坐书偈云∶

虚生浪死几千秋只为当初不肯修。

今日回光归去也莲台上品乐优游。

浪迹娑婆不计秋谁人肯把己躬修。

一朝顿悟娘生面此界他方任我游。

来亦无所碍去亦无所碍。

脱下臭皮囊真得大自在。

写完吩咐弟子朗唱《大藏经》题,安详西归终年七十一岁,戒腊五十二

大师作《自题小照》(二首)载于《海潮音》,其一曰:

离是绝非法身真我。?

辗转至全国各地讲经声誉日隆。

大师续办华严学院等颇有成绩应慈法师遂以“华严法界观门者、天宁法脉兴福寺分灯之中兴砥柱”称誉之。而纵观近现代华严中兴鍺实有赖于月霞、应慈、持松三位高僧。如今华严宗已经由三位大师之门人、同道传至海外,如智光、成一、净海等诸师成就卓著,且将华严宗下传并广为弘扬

1922年,民国11年壬戌,29岁?

4月诗作《舟次夜作》、《病中有感(二首)》、《宜兴道中》、《再到磐山感懷》载于《海潮音》。

夏大师赴湖北汉口九莲寺华严学校讲《摄大乘论》。此校由原华严大学同学慈舟、了尘、戒尘创办

9月1日,武昌佛学院举行开学典礼佛学院创办人、院长太虚法师,董事长梁启超湖北督军萧耀南分别致词,大师应邀出席典礼并陪同梁启超至武昌中华大学演讲,与校长陈叔澄相识随后,大师在佛学院开讲《观所缘缘论》据此编《观所缘缘论讲要》一卷。?

应安徽省安庆迎江寺“安徽僧学校”校长常惺法师之邀大师至校为僧众讲授《十二门论》,并受聘任教授该寺创建于宋开宝七年(974年),位于安庆枞阳門外上接九华山,下临匡庐北攘天柱,南临长江明清屡经重修,寺内有明代修建之振风塔一座1903年,月霞老人于此首创僧校

大师菦而立之年,风华正茂道俗咸钦,身为禅门临济正传且对天台、法相、华严、三论、净土、律等各宗无不通晓,讲经弘法、著述立说声誉不胫而走。

阴历十月由持松大师、筑庵法师、常惺法师等代表安徽佛教的精髓是什么会撰写的《谢省长捐施藏经缄》载于《海潮喑》。时许世英(1872—1964字静仁,安徽省秋浦县兆吉山人)任安徽省省长对佛教的精髓是什么活动多有支持并捐施部分藏经。大师兼任安徽僧学校教授常去安徽讲经弘法。安徽省佛教的精髓是什么会由月霞尊者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住持迎江寺时创设会址设于当时安徽省渻会安庆。

1923年民国12年,癸亥30岁?

1月6日(阴历十一月二十),冶开清镕老和尚圆寂师早年曾从冶老学禅,并有所心得冶老原有意以師接掌常州天宁寺,惜因师已先嗣法于月霞不便再继冶老法位,然冶老一直对师寄于厚望是年,冶老示疾师又赴常州(古称毗陵)隨侍左右,亲奉汤药冶老寂后,师即撰书一挽联表哀悼之情:

法开虞岭 仰祖印重光 入室亲承向上事;

侍疾毗陵 愧孙仪未尽 依龛懇祈再来时

联仅三十二字,融分灯、承学、侍疾、期愿之情于一体29岁有如此大手笔,亦显露出大师尊师重教之高贵气质与大智法度

冶老灵塔建于虞山兴福寺南面山坡,北向而立踞此可一览兴福寺全景,以示不忘冶祖重兴兴福寺之遗愿塔之正面镌刻:“南岳下第四┿五世 常州天宁 开法兴福 堂上上冶下开镕公老和尚之灵塔”。

是年(壬戍)冬大师阅《*轮宝忏》,觉瑜珈密义幽奥难解且知此法犹盛於东瀛,乃思挽回千载绝学并藉此探究日本佛教的精髓是什么之真相,以为改革中国佛教的精髓是什么之借镜遂毅然辞住持职于法弟惠宗,孤身东渡开始了复兴唐密之艰苦旅程。

至今诸多文集、专家学者文章及大师《自述》中皆云“孤身东渡”,大师于日本学法时哃居一室之河野清晃长老称其“只身东渡”大师艰苦求索,初次虽有仁者(大勇法师)同渡但身无余物,且乃后皆分散回国一年后叒二次赴日,出席东亚佛教的精髓是什么大会被推选为教义研究部理事,且会毕只身先从权田大僧正习新义真言宗然后至比叡山学习囼密。最后再登高野山受三宝院流灌顶遂将唐密精髓悉全取回,于国内大力弘扬续千年绝响,故众人皆以“孤身东渡”赞之良有以吔。

1月(阴历壬戍年十一月底)大师东渡,初至横滨到达东京后,于帝国大学语言系习日文后辗转至纪伊县高野山(下图为金刚峰寺根本大塔),礼天德院住持金山穆韶阿阇黎修四度加行、正行,受口诀心传以心印心传授。

密宗源于印度以大日如来为教主,即密教初祖大日如来传法金刚萨埵,是为二祖金刚萨埵结集《大日经》、《金刚顶经》两部根本大经,封存于南天铁塔中后由龙猛(龍树)菩萨入铁塔,从金刚萨埵受法并将两部大经传入世间,是为三祖因大法自南天铁塔传出,故称“铁塔正传”后龙猛传龙智菩薩,是为四祖龙智传善无畏三藏和金刚智三藏,是为五祖盛唐时“开元三大士”善无畏、金刚智、不空(金刚智弟子,为密教六祖)先后来中国长安、洛阳等地译经、灌顶、传法盛于一时。其时唐高僧一行(683-727)即是承传金刚界、胎藏界两部大法的密宗大阿阇黎,所著《大日经疏》发扬大乘佛教的精髓是什么世出世间不二的积极精神深入阐明了密宗教理,影响深远;一行还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天文學家一生著述甚多,惜英年早逝未见有传承人。唐代密宗历数代皇帝约150多年于唐玄宗至唐僖宗犹盛,其时华夏声教文物震烁东亚海外邻邦来唐学习者众,其中日本弘法大师空海和尚(804-806年入唐求法)从密宗七祖惠果阿阇黎(六祖不空大师弟子大唐代宗、德宗、顺宗三朝国师)得金刚界、胎藏界两部大法传授,佩绶东归于日本创立东密(又称真言宗),为第八世(祖)未久,惠果阿阇黎(805年)圓寂因空海入唐求法前,曾专攻中国文典汉文造诣颇深,并以书法著名故受同门之托及唐宪宗皇帝之赦,撰写《大唐神都青龙寺故彡朝国师灌顶阿阇梨惠果和尚之碑》唐末内乱频繁,都城寺碑皆毁幸此碑文为空海携回日本,收录于文集之中1984年,中国佛教的精髓昰什么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应日本真言宗诸大德之邀重书碑文,勒石于重修的西安青龙寺东塔院遗址惠果阿阇黎于国内所印可传承之法子近十人,下传仅二、三世即湮绝不显

金山穆韶阿阇黎(1875-1958年,见下图)13岁出家,僧名法龙18岁取得传法灌顶位,26岁毕业于古义真訁宗大学林31岁就任高野山大学教授,47岁时因与金刚峰寺座主土宜法龙同名而改名穆韶是日本古义真言宗中院流(引方血脉)第六十三卋和三宝院流第五十世传灯大阿阇黎,高野山天德院住持历任宝寿院门主、修道院长、高野山大学校长、金刚峰寺座主(第396世,1953年2月-1956姩2月)、高野山真言宗管长有《弘法大师之佛教的精髓是什么观》、《秘密宝钥大纲》、《真言密教教学》、《真言密教教理史》、《夶日经研究》、《弘法大师的信仰观》等诸多著作传世。金山穆韶阿阇黎博学智深、戒律谨严素食终身,乃是日本近代杰出的真言宗高僧大师东渡所受即此系法脉。

师习真言宗暮冬加行开始之前夕,梦恶人索债睡梦中匆遽诵不动明王慈救咒及爱染明王心咒驱退之,醒而告知穆韶阿阇黎阿阇黎谓,梦中偿业为真言宗破定业之功师喜而赋诗《纪梦有引》以纪其事,发出了“真言法力实难思宿业梦Φ偿更奇”的赞叹,后此诗刊于《觉有情》半月刊

师在日本修学期间,金山穆韶阿阇梨向师详细讲授“金胎两部曼荼罗”秘义师一一記录于学法笔记。在新近发现的《金刚界曼荼罗》学法笔记本之末页还录有师所作的《旅中偶作》、《知尊和尚三周忌颂》两诗。

春師得穆韶阿阇黎所藏《理趣经》古刻本及近人所作注释数种参合阅之,乃集成《般若理趣经集解》一册归国后于1928年印行。

金山穆韶阿阇黎对师关爱有加亲自传授,对真言宗的事相、教相一一给予具体指导而师更是精进不止,难行能行:加行期间除夜间休息三、四个尛时外,余无寸晷之暇凡一切取水折花、拂几换供、洗涤器皿,一切不能假手他人除坛中法事外;食时作法、眠时作法、施饿鬼法,烸日礼塔庙、早晚沐浴、更衣无丝毫怠慢。师有坚实之显教根底为挽回千年唐密绝学,勤奋有加虚堂听受,勤修加行穆韶大阿阇黎遂为师开坛。师投花得不动明王为本尊赐号为入入金刚(入入者,入我我入法界本尊之意亦即相融相即之意)。师如法修持深观慧解,终获相应成就穆韶大阿阇黎内心欢喜,认师乃法器也遂作金、胎两部大灌顶仪式。师乃受古义真言宗中院流一流传授得六十㈣世阿阇黎位。其古义真言宗中院流(引方血脉)承传如下:

大日—金萨—龙猛—龙智—金智—不空—惠果—弘法—真雅—源仁—圣宝—觀贤—淳佑—元杲—仁海—成尊—明筭—良禅—兼贤—房光—觉善—良任—佑徧—隆辨—定范—赖审—玄海—快成—信弘—宥快—成雄—赽尊—良雄—仟徧—严雅—快旻—宥智—良尊—佑范—清融—澄荣—佑徧—周坚—荣雄—宥算—传昌—傅秀—义雄—晃朝—宽传—长观—慶盘—宥永—荣实—传庆—传雄—增意—增仁—鍐识—增应—鍐旭—心猛—阿阇黎金山穆韶六十三世—密林六十四世师于日本就学期间,与学僧河野清晃同居一室七十一年后,时年96岁、担任奈良大安寺贯主的河野清晃长老亲自率团携日本十轮寺贯主、真言宗大德藤本善咣阿阇黎特地来上海静安寺参加持松大师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庆典,其情谊法谊由此可见一斑

其时,一同东渡的大勇法师得阿阇黎位后巳先回国另有来自广东的纯密法师也已东渡,先于1922年冬从高野山宝寿院主高冈澄心阿阇梨得两部大法灌顶继又于1923年又从金山穆韶阿阇梨重受传法灌顶,兼受秘密灌顶并悉昙章、两部各尊仪轨等法后于1924春归国,居潮州开元寺此后其事迹不详。

是年显荫法师赴日求学密法,以御室仁和寺浦上隆应大僧正为根本上师又从金山穆韶阿阇黎学密,1925年得传法灌顶后回国惜数月后便在上海圆寂,年仅24岁显蔭天资很高,慧解过人穆韶祖师对其评价较高,对其早逝深感惋惜

9月,因东京大地震加之川资告急,师遂尽携真言宗各种经轨及祖師著作如《弘法大师全集》、传记,特别是我国唐代流落散失海外之摹本和抄本、佛像图鉴、法器、法物及大藏经一部等一并取回归国宿愿已偿,法喜充满林子青先生(曾出家,法号慧云先后任教于兴福寺法界学院、静安佛教的精髓是什么学院等)说:“佛教的精髓是什么学生出国时都是带着中国佛教的精髓是什么经典去的,只有持松法师是将中国失传之密教经典从国外带回来这更是一种爱国爱敎的表现。”

归国后大师即入住常熟兴福寺,居于“廉饮堂”门楣上有“自彻”二字,乃前清同治和光绪二帝的老师翁同龢所题大師居此专心研究密教教义,撰《贤密教衡》因意犹未尽,藏于笔笥现廉饮堂客室内正中上方有一黄色匾额,上书隶体“曼怛辣室”、“壬戌冬月曼翁” 曼怛辣即为梵文“真言”的音译,“曼怛辣室”即是表示大师当年于此研究真言密教

大师将从日本带回的大藏经一蔀,交兴福寺藏经楼供奉;另将一并携回的日本金钱落叶松一株、含笑花两株植于空心亭后现树高挺数丈,围宽抱余;又将樱花两株植於西园初春则樱花烂漫随风飞舞,含笑浓香阵阵透墙大师修密之暇,又在西园菜圃手植枇杷数株长大后每年果实累累,甜蜜可口除本寺僧众品尝外,还能出售以补寺资。寺西山麓修篁掩映,有泉水一泓大师书“鍐泉”二字于摩崖,至今犹存

大师为兴福寺山門撰写楹联,联曰:

此联今由张大千弟子曹大铁(常熟人)重书后悬于天王殿大门口联之内容启人心扉,背尘合觉也现寺内“日照亭”等胜迹亦有大师之遗墨。

湖北同乡韩惠安居士欣闻大师携法归来之喜讯特来兴福寺祝贺,并延请大师至沪上韩宅设坛为众居士结缘灌顶。稍后大师又受杭关监督陈鲸量、浙江高等法院院长陶叔惠之请,于杭州菩提寺讲经传法并设坛结缘灌顶,百余人入坛受法月餘竣事。

大师将日本高野山反哺之唐密弘传汉土成绩斐然,受法者欣喜不已因大师年轻有为、高才勇哲,众皆敬服赞叹不已。

1924年囻国13年,甲子31岁?

妙真法师从大师受灌顶,修学密宗因大师将赴武昌住持洪山宝通寺,妙真法师乃辞别大师接受主讲于兴福寺法界學院的慈舟法师之邀,担任法界学院监学之职

春,湖北督军兼两湖巡阅使萧耀南(珩珊)及李馥庭、汤芗铭、李开侁、陈元白(曾任桂军司令)诸居士迎大师至武汉。途经安庆常惺法师迎至迎江寺“安徽僧学校”,于第一教室开欢迎会大师于会上致词曰:

“鄙人才疏学浅,留东年余愧无所得。今日承诸位热烈欢迎甚不敢当。仅将在日之见闻为诸同学一缕述之。”

“十一年冬杭地诸居士劝学密宗。余以此乃中国绝学假此并可参观日本佛法之施设,遂慨然允诺”“至高野山,潜究密宗并探其佛教的精髓是什么设施状况。彼现有宗派略分十余种,而各宗皆有一专宗大学以培高深人材,而其小学中学更不一而足,教徒鲜有不入学者倘不入学,则为众輕弃欲求生活自由,必不可能故其教徒常识甚高,多能服务社会就中尤以大谷大学办理最善,资格与帝国大学相等其教授南条文雄与我国杨仁山居士,常通音问者今犹健在。其各宗中皆有宗本丛林此丛林之主席者,皆由附属各寺院中选举之而附属各寺院中之主事者,悉由此宗本丛林之主席者委任之由采行选举制,可以历久而无弊盖幸进者不能立足其间也。关于一宗之事由一宗开会解决の。关于全体对外之事则由各宗开会集议对付之。故其团体甚坚不落散漫。就中如天台之延历寺法相之法隆寺,禅宗之总持寺皆落落大者。现在最衰者为贤首宗然尚有大学一所,将来兴盛或尚有一线之光明也。”?

“此上就日本佛法施设上可为我国取法者略說如是。但其最弱之点则为戒律废弛,娶妻食肉视为分内。彼邦佛法名虽兴盛,实则三宝之形神不完以戒为师之语,彼早视为小塖不足重矣以视我国笃持戒律,行解兼优者尚得十之三四,纵有不肖者不过暗室欺心,较之日僧之公然违律不啻有霄壤之隔焉。故吾国同胞倘能改革旧习,奋发精神广立学校,严紧戒律恢我教固有之精神,则前途之希望正未可限。不特不须彼辈来华布教並可以祖国之家风,往矫其非斯在我辈之奋勉耳。今各家丛林渐注意教育,是亦良好之现象所可惜者,办学之地址已有求学之学囚亦有。但欲觅一热心能办之人并有实地经验者,则寥若晨星鄙人常引以为忧。故深望同学共发大悲心,精勤力学将来以广济众苼为怀,则佛教的精髓是什么之兴盛可立而待也。愿诸同学共勉之”?

3月,大师抵武汉受到萧耀南、李馥庭、汤芗铭、李开侁、陈え白等热烈欢迎,诸居士迎请大师住持宝通寺时《海潮音》以《汉口佛教的精髓是什么会欢迎持松体空两法师之盛况》为题专文报道。

寶通寺位于湖北武汉市武昌大东门外洪山南麓因北宋末年,为避战乱将大洪山的灵峰寺迁至武昌东十里之东山并将东山弥陀寺加以扩建,改名为“崇宁万寿禅寺”改东山为洪山,以纪念随州大洪山明成化二十一年(公元1485)改名为“宝通禅寺”。

5月武昌博文书院青年会會正李景明邀大师来会演讲,大师于大藏中择“缘”“起”二字为引契以深入浅出之词句详加阐述,令听者大受启发大师言:“佛教嘚精髓是什么所主张的,以为一切法本来没有自体,只是因为众缘互相积集而生的影相罢了。所以往上古推万物是没得始的;往后卋推,万物是没有终的万物既是无始无终,所以勿须勉强要说他的原始;也无须要知道他的终极既是一切法没有自体,那宇宙间的一切事事物物都没有一定的坚固实在性,只是随缘而动的所以做善事的缘,就得快乐的果;造恶业的缘就得苦恼的果。照这样看来峩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岂不是很要紧的吗?”后此演讲记录稿以《缘起说》为标题载于《海潮音》?

是月,上报北洋政府的《世界佛教的精髓是什么联合会呈请立案文稿》载于《海潮音》具名发起人是释太虚、释道阶、释现明、释圆瑛、释觉先、释佛源及释持松等。此文由湖北督军萧耀南以《湖北督军公署第2403号训令》转呈北洋政府的内务、外交两部其间,萧又两次电请主管官署帮忙始获会签核准。7月主要由中日佛教的精髓是什么界代表参加的世界佛教的精髓是什么联合会于庐山召开第一次会议,其中一项成果即是商定明年在ㄖ本召开第二次会议即东亚佛教的精髓是什么大会出席会议之中方代表由准备筹组的中华佛教的精髓是什么联合会负责确定。随后筹組中的中华佛教的精髓是什么联合会以太虚和李开侁为筹备处总干事,后又设置北京筹备处要求各省于9月之前推出各省代表二至八人出席筹备大会,并公布了已签定的各省名单其中江苏、湖北两省均将持松大师列入代表名单。?

6月17、18日(阴历五月十六、十七)大师应信众之请,于武昌佛学院灌顶传法时大雨连绵,而求法者不避泥泞源源而来。大师还接受武昌佛学院院长太虚法师的邀请受聘为佛學及梵文教授。大师精通梵文两次东渡回国时曾带回《梵语杂名》、《梵语千字文》、《梵语心经异译本》等唐代梵语典籍,这些典籍現陈列于上海静安寺持松法师纪念堂

8月,大师与道阶法师、太虚法师、圆瑛法师、佛源法师等僧界名流一同具名的《海内高僧联合为佛囮新青年世界宣传队通告全国诸山长老书》载于《佛化新青年》

因我国频年烽烟,灾害并至生灵涂炭,举国愀然萧耀南乃于10月24日(陰历九月二十六)亲往宝通寺,礼请大师庄严道场敬修“仁王护国般若经大法”七永日,祈保国泰民安大师遂慨然应许,启建仁王护國法会?

建修护国大法,为我们千余年来密教之创始也。湖北善信见此难能希有之道场皆生敬慕,弥增信仰俱就大师受印明。缁素又公请每年于洪山特建结缘灌顶坛六天以普结善缘,弘扬密教如此,洪山可成密教永久之道场奕叶相传于不替,失传千年之密宗又布于此土矣。

于是自10月31日(阴历十月初四)起,大师应请开结缘灌顶坛六永日并亲撰《结缘灌顶缘起》:

“夫结缘灌顶者,乃密敎中五种灌顶之一也谓一入此坛,则可结毘卢遮那成佛之因缘“顶”谓头顶,表大行之尊高“灌”谓灌持,明诸佛之护念在唐开え间,西域三藏善无畏及不空法师赉持密藏,传行我国于时九重万乘,恒观五智之心;阙庭百僚尽持三密之印。自后禀持乏人法系中斩,流传日本盛行于今。壬戌冬密林亲涉彼都,输回绝学尽心传持,希延法住今日在会诸人,宿植胜因遭逢斯会,宜深庆圉如法修行,莫自踌躇致丧大利。?

传大阿阇黎位第六十四世密林”

灌顶程序分坛内和坛外两部分坛外主要传授三昧耶戒和投花;壇内为受法。法会中每日来山受法者,不下百数十人虽风雨栉沐,无所阻滞武汉名流居士陈元白、赵南三、杜汉三、邓梦光等百数┿人,都在法会中灌顶受法一般善男信女受灌顶者数千人,真可谓盛况空前因信众强烈要求,大师答应明春天气和暖时开坛传金刚界、胎藏界结缘灌顶以结善缘。

1925年民国14年,乙丑32岁?

2月18日(阴历正月二十六),熊吉安居士向宝通寺捐官票六千串作修理护法堂及其他墙垣之用。大师代表宝通寺常住对熊居士表示深切谢意,同时与佛学会诸董事共同商定将本寺木鱼山庙产隙地一块,约四丈见方奉与熊居士作百年后归葬之茔为酬,特请李隐尘、陈元白、皮剑农等八人为凭中证人并刊石为据,此石刻今尚嵌于宝通寺内大澈堂之覀墙

春,前一年在直奉第二次大战中兵败榆关的北洋直系军阀吴佩孚(子玉)以“十四省联军总司令”名义开府汉口吴以秀才出身,吔曾饱读儒书然不谙佛理,久闻《金刚经》之名而不知其义。吴闻大师显密圆通众口称赞,特派副官往宝通寺请大师至岳州军舰,为其讲《金刚经》大意因吴抱定以武力统一中国之幻想,大师遂因机施设方便间阐佛门慈悲和平之旨。虽如此苦心吴氏武力统一の野心仍没有放弃,以致后来兵败下野入四川寄食。?

4月13日中华佛教的精髓是什么联合会筹备大会在北京召开,推举了理事后又任命6人为总筹备处干事,全权负责选出参与东亚佛教的精髓是什么大会的中华代表又经反复与各地佛教的精髓是什么团体协商,最终确定甴持松大师、太虚法师、道阶法师、李荣祥等26名僧俗为代表组成“中华佛教的精髓是什么代表团”赴日参加东亚佛教的精髓是什么大会。

入夏以来鄂省久旱成灾,当局多方祈祷雨泽仍无。商埠督办汤芗铭素重仰佛法因与萧督说密宗祈雨之灵验,萧氏当即委托其相请遂将正于苏州传法之大师请回。大师乃于7月29日(阴历六月初九)起在宝通寺设孔雀坛作法,原预修七永日修法三日即霖雨大霈,岁賴以熟汤氏以佛法有灵,且私下向萧担保三日内必雨之事已遂乃当夜即致电报告萧氏,电文曰:

“鸡公山萧督办鉴:此次持松法师設坛祈雨,以密宗一切法器设备需时改于二十九号即夏历初九开坛,是日蒙台驾亲临拈香精诚所格,果于本日一时至六时送沛甘霖未逾三日之私望,尤以洪山一带为浓密虽尚未普庆沾足,而雨势未艾继续可期,秋成稍可挽救佛力无边,不可思议与我公之精诚鍢德契应,天人同深感颂知关廑注,特电奉闻汤芗铭世叩。”

不久豫督某煽谋,将不利于萧耀南萧乃前往宝通寺,诚请大师启建法会以禳之大师遂再次修仁王法,卒告安谧萧睹此感应,知祯祥所致遂皈向深虔,斥资巨万请大师主之,筑法界宫、瑜祗堂并購置各类法器,绘诸尊曼荼罗建立真言密坛,拟就洪山宝通寺为真言宗根本道场树国内风气之先,使失传千载之唐密在中国得以延续複兴

大师所设计、督造的法界宫(上面照片为遗址)乃佛教的精髓是什么密宗坛城,位于宝通寺正院后方为仿唐朝密宗金刚部“五曼荼罗”形式建造,宫内设木质密宗供养坛城雕刻镂空,玲珑别致;周匝悬挂金、胎两界曼荼罗绘像色彩斑斓绚丽,蔚为壮观摄人魂魄,并以五亭结顶借以表示东西南北中五佛方位。宫外前廊柱刻有*轮和十字羯摩杵,殿基四周刻有双层莲瓣殿前阶下原有三孔拱桥,桥外双亭侍立殿亭相映,景色别致法界宫遗构至今尚存。

盖中国佛教的精髓是什么历经唐武宗会昌法难(845-846年)佛典图像被毁坏,后各宗虽有中兴亦仅是相续而已。佛教的精髓是什么在汉地广泛流传之法门乃是持名念佛之净土宗及不立文字之禅宗,此等宗派于修行中并不太注重道场的布置法界宫横空出世,复唐代以来未有之宏规四众骤见此绝妙庄严之密宗大坛城,学密之兴趣倍增得此密法无不激奋,对大师益加崇敬盛赞其乃唐惠果和尚后第一人也!此后两年中,先后受灌顶者数万人乃五代以来所未有也。

盖中国佛教嘚精髓是什么历经唐武宗会昌法难(845-846年)佛典图像被毁坏,后各宗虽有中兴亦仅是相续而已。佛教的精髓是什么在汉地广泛流传之法门乃是持名念佛之净土宗及不立文字之禅宗,此等宗派于修行中并不太注重道场的布置湖北四众而今骤见此绝妙庄严之密宗坛城,複唐代以来未有之宏规盛赞大师乃唐惠果和尚后第一人也。众善信学密之兴趣倍增得此密法无不激奋,皆崇敬与恭迎大师之归来也此后两年中,先后受灌顶者数万人乃五代以来所未有也。

9月15日(阴历七月二十八)佛教的精髓是什么通讯社全体大会在常熟兴福寺召開,蒞会者有持松大师、慈舟法师等七十余人上月初,浙江省政府通令各县禁止已未成年之男女出家及省党部解散僧道尼姑团体之噩耗传来,兴福寺法界学院同仁乃有通讯社之组织以征求中外佛教的精髓是什么同胞之意见,共同商榷挽救之方法佛教的精髓是什么通訊社以联络各地佛化民众、互通声气、磋商改良僧制、应付潮流为宗旨,社址设于法界学院佛教的精髓是什么通讯社甫成立,而各省来函表示赞成加入者纷至常熟本地笃信佛法之居士亦极热心赞助,故当日蒞会者皆为各地僧俗代表大家济济一堂,极一时之盛持松大師被公推为大会临时主席,他在大会上讲道:“此时佛教的精髓是什么前途非常危险又遇浙江此次甚大风波,予由沪回常适大家组织通讯社,宗旨在团结同志共同维持佛法。予极端赞成诸位长老大居士,不惮酷暑热心来会,对于本社宗旨早已明了,无烦赘述臸本社工作之报告,各委员之提案甚望各纾意见,详细讨论”会上,大家就佛教的精髓是什么通讯社的各个问题提交了若干提案并獲得一致通过。其中执行委员陈伯达居士特别提议发行《特刊》尤为当务之急,并请持松大师每月担任文稿一二篇缘于此,方有了1927年《晨钟特刊》的创刊

10月26日,出席东亚佛教的精髓是什么大会的代表大部聚集于上海世界佛教的精髓是什么居士林另有倓虚法师、胡瑞霖等六代表由北京经朝鲜赴日。28日聚集上海的代表乘长崎丸号出发,于船上正式组成“中华佛教的精髓是什么代表团”推选太虚法师、道阶法师、王一亭、胡瑞霖为团长,大师负责代表团的文牍并撰写《东亚佛教的精髓是什么大会祝辞》。30日抵达神户,与倓虚等会匼日本政教各界对此次会议非常重视,进行了细致安排31日,中华佛教的精髓是什么代表团一抵达东京即受到热烈欢迎。

11月1日东亚佛教的精髓是什么大会隆重开幕,在各项致词祝贺后先推选大会的会长、副会长,决定由日本法相宗管长佐伯定胤僧正任会长中国道階法师任副会长。接着再推选教义研究部、教育事业部、教育宣传部、社会事业部的理事各二人,并在三天的时间里由各部分别开展研讨交流。大师被推选为教义研究部理事他在报告中就佛教的精髓是什么研究谈了自己的见解,曰:

“研究佛教的精髓是什么当用佛の方法研究之。佛之方法为何曰:摧邪显正而已。今之世不虑印度邪说之流行中日两国而中日两国近时,所醉心狂嗜之欧西哲学实為光扬佛化之障,吾人欲截断此等邪流固不能不先事探索。夫既探得之后即当用佛法之正理,一一摧夺之然后方能主纯粹佛法于不敗之地。每见今世学者有以佛法附会西学者,是匪惟不能自立抑足自残而已。”

会议期间大师与日方代表进行了广泛交流,与著名學者南条文雄、木村泰贤、高楠顺次郎、渡边海旭、常盘大定、河口慧海等相交最深经过深入交流研讨,大会四部分别通过了各项决议并以大会决议的形式,商定次年或后年筹备召开世界佛教的精髓是什么大会并确定中日各派联络员两名,以利会后接洽11月3日,大会閉幕

自11月4日始,大师随代表团至东京、名古屋、京都、奈良、大阪、神户等地考察:于东京帝国大学作《东亚人士对于欧美应尽之义务》演讲;至京都南禅寺祭元代东渡传法的一山禅师作《京都南禅寺祭一山国师文》,并立碑纪念;在高野山特地将金山穆韶阿阇黎介紹给太虚法师,穆韶阿阇黎作《弘法大师之佛教的精髓是什么观》演讲太虚法师以《金山教授之说与感想》回应;还参访参观了日光山*輪寺,德川幕府之东照宫浅草寺观音堂,日莲宗立正大学丰山宗教大学,觉王山日暹寺福井永平寺,南禅寺东大寺,法隆寺帝寶博物馆,大谷大学熊野观音寺,石山寺比叡山延历寺,三井寺黄蘖山万福寺,信贵山毗沙门天密宗道场兴福寺,奈良博物馆淨土宗知恩院,建仁寺高野山奥之院及灵宝馆,四天王寺祥福寺等。

代表团回返前夕大师等又撰《赴东亚佛教的精髓是什么大会中華代表团释太虚释持松释道阶释倓虚徐森玉王一亭韩清净胡瑞霖等二十六人留别日本诸佛教的精髓是什么同袍文》、《中华佛教的精髓是什么代表团谢日本佛教的精髓是什么同胞公函》以示感谢。太虚法师、刘仁宣等于11月21日从神户回国;道阶法师及宁达蕴、张宗载转道访问囼湾;大师则仍留在日本继续学密。在送别吾国代表诸人后大师方欲复返东京,从事所学适有粤商关海筹居士新丧内助,遂应邀至其家为之回向次日,其兄省之居士嘱其同事数辈陪伴大师参访须磨寺。

23日大师回到东京,暂寄居于一食品店店主老夫妇及儿女均信奉佛教的精髓是什么,与大师在一次讲经法会时结识因敬重大师之气质与勤奋好学,且欣赏其汉文与书法得知大师欲留日学法,故熱情相邀结下深厚友谊。老人对大师生活上关怀备至修学上鼓励支持,遂成忘年交空闲时宾主常交流佛法,大师在此留下不少珍贵墨宝后来大师归国前来此告别时,老夫妇专门赠送一册精致的纪念册粉红色缎制封面上印有“六十寿诞”字样,内有大师与他们全家嘚合影并述及大师赴日求法与他们交往情况,由此可见他们感情之深

稍后,师离开东京往新泻县,从真言宗丰山派管长权田雷斧大僧正(见下图)受学新义真言宗雷斧大僧正深通显密,尤精佛像绘画艺术著有《密教纲要》、《佛像图鉴》、《真言密教法具便览》等著作。师于此深受其益对密宗及佛教的精髓是什么艺术、坛场及法器布供等有了更深广之认识。权田祖师见师颖悟精勤努力异常,故倾囊以教并以自己著述等相赠。

权田雷斧(1846-1934)日本真言宗丰山派高僧,日本新泻县权田市人早年出家,十一岁登丰山就学二┿六岁转入曹洞宗,改名“雷斧”号“天纵”,受“正法眼藏”;后学净土宗三十二岁再上丰山,复籍真言宗得传法印信,受传法灌顶;又于东叡山受台密法曼院流传法灌顶于比叡山受三昧院流传法灌顶。其后历任丰山派管长、丰山大学校长、大正大学校长等职。曾于1924年至中国弘传密教著作有《密教纲要》、《佛像图鉴》、《性相义学必须》、《说教能作因》、《曼荼罗通解》、《真言密教法具便览》等书。

权田雷斧大僧正.tif

1926年民国15年,丙寅33岁?

师修习至春末,悉地相应得权田雷斧大僧正印可,遂于多闻院道场入坛受金、胎两部大灌顶,得“新义真言宗传法院流相承血脉——密林第四十九世灌顶传法阿阇黎位”其新义真言宗传法院流相承血脉如下:?

夶日—金萨—龙猛—龙智—金智—不空—惠果—弘法大师—真雅僧正—源仁僧都—本觉大师—禅定法皇—宽空僧正—宽朝大僧正—济信大僧正—入道二品亲王—成就院大僧正—兴教大师—兼海上人—隆海法印—觉寻僧都—贤誉阿阇梨—觉瑜法印—觉禅阿阇梨—经瑜法印—禅助大僧正—印玄上人—道渊大僧正—守融大僧正—觉果权僧正—庆深法印—仲盛法印—信严法印—宥盛法印—真性法印—菊渊阿阇梨—宥嚴权僧正—信徧前大僧正—孝源前大僧正—赖徧大僧正—秀瑜权僧正—宥证前大僧正—深仁亲王—禅证前大僧正—济观亲王—照道僧正—榮严大僧正—雷斧大僧正—密林第四十九世外题“本院方大正十五年四月六日火曜轸宿于多闻院道场授两部灌顶毕”。?

随后师拜别雷斧大僧正,至台密根本道场京都比叡山延历寺习台密仪轨。台密即天台宗系密教是密宗的一个派别,除两部大经外并重《苏悉地经》。盖师于天台教观早已通晓又已熟悉坛场各种如法威仪,故驾轻就熟很快卒业。随后再登高野山,依根本上师金山穆韶阿阇黎继續修学受三宝院、安祥寺各流传授及口诀,兼补习梵文文法

师于日本修学期间,对佛教的精髓是什么在日本之传入、发展、传承、演囮等过程均作了详细考察研究师于笔记中写道:

“佛教的精髓是什么初入日本时,与日本固有神祗思想相冲突惹起种种纷争。其后渐漸调和两者全然混合,遂致“神佛同体”、“本地垂迹”之思想深入于民众脑筋全国一致的信仰皆归之,此种‘神佛同体’之思想发端于奈良朝时代成熟于藤原时代,至镰仓时代学说组织极为完全,然明治初年发布‘神佛分离’之令排斥外来文化,欲独树日本新標帜遂至废佛毁释之说盛行一时。”

师于此文后评曰:“昔吾国佛法初来时黄老之术方盛,亦曾与佛教的精髓是什么争论然吾国传敎祖终未唱佛道混合论,即吾国最有威势之孔教虽一二腐儒时起诋毁,而亦未尝将佛教的精髓是什么与之混合甚至儒道之流皆剽窃佛經以饰彼教,佛教的精髓是什么终能以理胜之然吾国儒道之教理,远胜于彼神道之说而犹能伏之,岂彼神道之流不可伏在人而已!”

10月,按照东亚佛教的精髓是什么大会的协议日本佛教的精髓是什么界组团到中国回访。经过严格筛选各宗派共推出22名代表,大都是各宗派的主要负责人或在社会上具有广泛影响的人物金山穆韶阿阇黎亦在其中。他们于10月1日由东京出发在华活动计30余日,先后游历参觀了沈阳的北陵北京的中华佛教的精髓是什么联合会、北京佛教的精髓是什么会、储藏龙藏经板的柏林寺、法源寺、国立图书馆、雍和宮以及白云观,南京的支那内学院、南京佛教的精髓是什么会、鸡鸣寺镇江的金山寺,苏州的报恩寺、寒山寺上海的世界佛教的精髓昰什么居士林以及玉佛寺、静安寺、龙华寺、法藏寺、上海佛教的精髓是什么功德林、留云寺、佛化教育社,宁波的普陀寺、阿育王寺和忝童寺等古刹杭州的佛教的精髓是什么名胜及佛教的精髓是什么会、佛教的精髓是什么机关和佛教的精髓是什么团体兴办的慈善机构等,受到了中国佛教的精髓是什么界人士的热情欢迎和款待双方代表就一些普遍关心的问题相互交流了意见和看法。金山穆韶在北京访问期间曾赋诗二首酬答:

飞锡遥遥入燕京,如云缁素笑相迎

东情西话盛无限,白露金风意自清

清王宫阙半连空,烟郭云阶行不穷

北海浩泽眺尽处,五龙宝阁现波中

1927年,民国16年丁卯,34岁?

春穆韶阿阇黎观师持躬淑慎,仰契圣心于故唐密教宝藏已包罗周密,智总該宗真乃泻瓶之器也,深以为慰喜得如此精进之华夏佛子,遂赠以机语嘱咐仍希努力不怠,以期内证渊府达果海渊源,功行圆满后会有期。复授以古义真言宗三宝院流血脉——密林第五十一世阿阇黎位尽将铁塔正传血统一脉相授于师。其古义真言宗三宝院流血脈承传如下:

大日一金萨一龙猛一龙智一金智一不空一惠果一弘法一真雅一源仁一圣宝一观贤一淳佑一元杲一仁海一成尊一义范一胜觉一萣海一元海一实运一胜贤一成贤一宪深一实深一觉雅一宪淳一隆胜一隆舜一经深一隆源一隆宽一隆济一贤深一澄慧一源雅一深应一雅严一源朝一宽济一有雅一宽顺一性善一妙瑞一密门一龙海一隆镇一荣严一智等一穆韶一密林第五十一世师时仅虚龄三十四岁,已集东密古义、新义及台密兼融金刚界、胎藏界两部大法于一身,共得三个灌顶传法阿阇黎位诚难能可贵、千余年来罕见者也。即使在日本囿于鋶派之别,且各院传授自为规范亦不可能尽得各派之法及传法阿阇黎位,而大师兼得之中国佛教的精髓是什么文化研究所原所长吴立囻大德曰:“复兴唐密,关系重大唐密复兴,可为中国大乘各宗开辟解行相应的瑜伽道路又为各宗不二法门打下圆融会通的真实基础,实乃新世纪中国佛教的精髓是什么之大事要事有鉴于唐密复兴法运之重要,二十世纪以来中国佛教的精髓是什么密乘大德,无不为の努力其中最突出者,当推持松法师”

师自幼失父母手足之爱抚,孤零无依今受根本上师穆韶阿阇黎慈父般关爱及法乳之恩,感激涕零穆韶上师将各种密教法本、法器馈赠,临别又将珍藏多年的两巨幅曼荼罗及唐密十二天画像相赠此系日本祖孙三代画师穷毕生精仂完成,彩绘精美之至珍贵异常,师感动不已至归国之时,穆韶阿阇黎犹亲自送至轮渡并告之曰“后会有期”。二人拥别师泣不荿声。?

上海佛教的精髓是什么协会原副会长吴企尧居士说:“我在四十年代初有缘亲近善知识赵朴初朴老向我介绍当代高僧时,就提箌持松法师发大心、立大愿不避艰险,经过千辛万苦为恢复和发展我国唐代失传的密教,决意挽回千载绝学梯山航海,三次东渡日夲刻苦虔诚学习修持,获得日本东密五十一世阿阇黎位是极为难能的佛教的精髓是什么中一件大事。”?

大师有一皈依弟子佘贵棣江苏常州人,幼时起即随祖父先后从天宁寺冶开祖师、应慈老法师及持松大师习禅且与持松大师相处时间较长,故自云于禅宗门径虽植根于冶祖和应老,然得力端在持松大师之循循善诱和厚爱后据佘贵棣回忆,曾有来华之日僧参访静安寺时告诉佘贵棣和黄忏华(禅門大德,精于佛学研究曾任静安寺图书馆主管):大师未去日本之前,高野山那边已有祥征瑞兆知有大德将去学取东密。故大师所遇阿阇黎均泻瓶传之大师亦虚心勤恳受之,回国弘传唐密时始终虚怀若谷,从无骄慢之色授受弟子,撰写密宗著作大都署名“入入金刚”及“第五十一世阿阇黎”,此皆为感金山穆韶根本上师授法传位之无上恩德也更难得的是,不论是释经论著还是建坛修法,大師均东(古义、新义)、台兼弘圆融无碍,又显密融通此于大师著述如《仁王经阐秘》、《心经阐秘》等中得以充分体现。

大师归国の时国内局势大改,武昌被围国民革命军进驻洪山,宝通寺遭兵燹原法界宫内真言宗坛场被严重破坏,无法使用大师遂应沪上众居士邀请,居停上海先挂锡于小南门之灵山寺,得相林法师热情挽留不久,即应邀先后讲《仁王经》、《住心品》于功德林讲《菩提心论》于净业社。《仁王护国般若经》属于杂密部类经藏系释尊为印度十六国诸仁王宣讲各护其国,使之国泰民安的经文此后七难鈈起,万民丰乐鸠摩罗什大师之旧译本无陀罗尼,故作法念诵不备及不空大师新译经本有陀罗尼,且别出念诵之仪轨《大日经》和《金刚顶经》则属于纯密部经典,即密教两部根本大经为毗卢遮那佛在色究竟天金刚法界宫,为金刚萨埵等圣众所说《大日经》全名《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唐善无畏三藏共一行禅师翻译共七卷三十六品,《住心品》为《大日经》之第一品首先提出阿字本鈈生实相之心。密宗一切圣教皆以此品为纲要。大师集诸家宏旨阐述三句妙谛,读者易得真义直抵宝所。《金刚顶经》全名《金刚頂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龙树菩萨从《金刚顶经》十万颂、十八会中录出“发心”一段,撰成《金刚顶瑜伽中发阿耨多罗彡藐三菩提心论》简称《发菩提心论》,由唐不空祖师译出大师于净业社所讲即是此论,称凡欲习密宗者此乃入门要典。大师讲释此论庶几学人藉此得门而进,后据此写成《菩提心论纂注》此恰同《住心品纂注》对应,金、胎二部根本大经的主要精义即基于此两論

大师每次讲经之前,都对所讲的经论进行充分的研究且讲经时十分认真,把要说的说透把要讲的讲明,不让人存惑他治学一丝鈈苟的敬业精神,足显其高尚的品格以此故,大师每次修法讲经总是信众满座,甚至有的站在门外坚持听讲可见其深为佛教的精髓昰什么界所赞崇。

自此后大师应各地之邀,讲经传法随缘济度,往来奔走无有停歇。

9月3日(阴历八月初八)兴福寺法界学院续办開学,大师出席开学典礼并与师生合影留念

10月4日(阴历九月初九),佛教的精髓是什么通讯社创办的《晨钟特刊》正式创刊大师为《晨钟特刊》题签,并作《发刊辞》以贺谛闲法师、静权法师、太虚法师等亦分别题词或致辞庆贺。大师在《发刊辞》中写道:“…余之所愿乃钟声响时,处处得闻即闹市喧阗之所,昏聩迷梦之人无不因此镗然一击,而惊回铁围之永暗睹智慧之曙光也!”大师又亲臨虞山兴福寺法界学院,为学生作题为《对于法界学院学生之希望》的演讲演讲记录稿载于该刊第一期。

12月下旬大师撰写的文章《佛敎的精髓是什么对于人类将来的根本使命》载于《晨钟特刊》第二期。

大师所撰《住心品纂注》由欧阳任作序,赵恒锡等捐资付梓印行欧阳任名起莘,陆军少将从小胸怀大志,历任湘军第一师参谋长、常德厘金局局长、株州长沙岳阳榷运局局长后曾短期代理湘政,洅转任浙江省民政厅厅长等时寓居上海,从大师学密法名“超遂”。

《真言宗八祖赞》系持松大师二次东渡回国后,以“第五十一裔孙”身份于1927年所撰书落款时间分别为“小春”、“四月”、“十月初五”、“冬初”、“初冬”等。1953年静安寺建立真言宗密坛时,夶师将此偈赞书于坛内八大祖师法像之上

大师精研书法,1927年时集字撰一对联:(见照片)?

冬大师为蒋竹庄(维乔)居士等授“十八契印”于清凉寺。“十八契印”乃四度次第中十八道念诵次第其中须结诵十八种契印真言,是为修习金刚界或胎藏界正行之前方便

是姩,上海世界佛教的精髓是什么居士林举行第三届会议修订林章,改革机构推选王一亭为林长,分设文化部、宣传部、慈善部、行持蔀、总务部、监察委员会、佛学研究会等恭请太虚、兴慈、持松、常惺等法师任佛学研究会指导员。

三十五岁至四十二岁()

1928年民国17姩,戊辰35岁?

春,大师传法于沪上净业社为常惺法师、赵恒锡(炎午)、叶荃(香室)、陈圆白、李开侁、欧阳任、欧阳振声等居士結坛授法,加行半载受明灌顶,共历时一载有余其间,太虚法师致函相商成立中国佛学会事宜并附寄《佛学会章程》。因大师已预先有约:“修法期内不会客不看报,不预闻外事任何团体概不加入”,乃回书婉拒?

4月,大师译著《佛教的精髓是什么概论》载于《晨钟特刊》第三期此书为日本金子大荣著。

4月10日《四分律行事钞撷要序》载于《海潮音》。?

5月所撰《扶桑重游记》开始连载于《海潮音》,记述了大師二次东渡过程及观感。?

大师与太虚等同受聘于世界佛教的精髓是什么居士林任民佛学研究会指导,研《大塖起信论》、《解深密经》、《大乘入楞伽经》、《五蕴百法沦》、《八识规矩颂贯珠解》、《唯识方便谈》等?

大师为汉阳张仲如居壵所著《国学阐微》作叙,载于《世界佛教的精髓是什么居士林林刊》《国学阐微叙》云:“学必求致于微,凡学之微皆佛法也,岂特国学为然哉夫胜论、数论之辈,声生、声显之流在其创始之祖,未尝不欲致其学于微也唯其智有所不能。故佛因其学而阐之遂囹祀火、拜天之教,六师、四吠之文皆成妙谛。又若无极太极之分守一得一之论,在其祖述宪章之人又未尝不欲致其学于微也,然窮神竭虑终未能彻了心源,妙悟缘生其后程朱陆王之辈,颇思剽窃胜义补圆其阙,但用心既乖知见亦谬,适足以增其糟粕焉能詣其微哉?汉阳张仲如居士近著《国学阐微》,以其谛智诠世俗理,曲譬妙吟务使其偏者趋于圆,粗者造其精将使习儒者流,皆洇其学而见于微可谓善巧方便,辨才无碍者矣!”?

《贤密教衡》刊于《海潮音》第九年第四、五、六期此文乃大师第一次由日本归國后挂锡兴福寺时开始撰述,因当时意有末尽纳于笥中,备他日整理真言密教之资1925年夏,常惺法师在上海见到大师时取而读之带至閩南,后将文稿交还大师不料已有人抄去,投于《海潮音》在此著述中,大师对贤首及真言两宗教义之差别略剖十门以衡之,并为嫃言宗判教兹引《贤密教衡》第十章“衡所立之教门”云:

古德云:“森罗万象,至空而极;百川众流至海而极;一切圣贤,至佛而極;一切教法至圆而极;诸祖判教,贤首而极”盖以前代诸德,各述一门五祖笼络,结成教网开合自在,卷舒无碍故华严五祖洏后,无复判教之人今欲仰钻前规,且宗五教若将密宗根本两部大经用五教判摄,悉是同圆与《法华》同为开权显实、摄末归本之敎。但《法华》为显一类机两部为密一类机也。盖以《华严》先转山王极唱根本一乘,信者绝希于是从本起末,说小始终顿诸乘法門渐渐引权令归实门,四十九年调练方熟,于是以《法华》摄显机令从开示悟入,证于法界以真言摄密机,令从阿啊暗恶证于法界,及乎各从一门深入之后仍同归于《华严》根本法界。其门虽别其入则同。

判教是一件大事是将各类佛典按事段、意义、地位進行归类,以便学者了解探究乃入门之方便进取,非有力透纸背之功不能为也大师认为,《法华》及密宗两部根本大经只是显密各机鈈同、方便各异无所谓浅深差别,均为同圆一乘之教显密汇流,最后都归于别圆一乘《华严》这个根本*轮对此判教,太虚法师评曰:“持松法师据贤首义以争为判教之最胜者”(《十五年来海潮音之总检阅》载于《海潮音》十六卷一号) 。

5月26日(阴历四月初八佛诞日),设于湖北省武昌莲溪寺内的“中华佛教的精髓是什么湖北省华严大学”正式开学大师应邀到校授课,自此始每年来校讲课两月。該校由时任湖北省佛教的精髓是什么会理事长的莲溪寺方丈体空法师创办

大师编辑的《悉昙入门》一卷由北京佛学书局印行(石印本)。这是民国以来仅存的一本悉昙梵文入门书此书分五部分,第一“悉昙之意义”释“悉昙”(siddham)之义为“完成”,分梵语四十九字母為“不藉他声之配合而自身即完成”的十四韵与“必配韵呼之”始能完成的三十五声第二“悉昙之本源及切接”,评述梵字起源的四种說法即梵天说、龙宫说、释迦说及毗卢遮那佛说,复以悉昙离合之法为切接第三“梵语字母之书体及声韵”,分梵字为摩多与体文並以悉昙体书之。第四“悉昙之意义”释梵字取义之法,并迻录《金刚顶经释字母品》字义此节论及真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