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育王不是佛灭度经后百年的人吗?为什么书上是3世纪人

重头戏来了阿育王摩崖法敕上阿育王推荐的佛教经文

王即位十二年后,颁布他所体悟的法并命刻碑永存后世,这项工作一直延续到即位第二十七年其中有磨岩壁所刻的法敕称为「摩崖法敕」,以及磨砂岩柱所刻的法敕称为「石柱法敕」摩崖法敕有大小两种:大摩崖法敕(Rock edict)主要位于当时的国境,茬基尔那尔(Girnar)等七个地方发现共刻有十四章法敕,内容是十分长的句子最具代表性。小摩崖法敕(Minor rock edict)发现于中印、南印等七个地方记述阿育王如何修学佛教等事,是和佛教关系密切的碑文刻上王所推荐的「七种法门」,便是在白拉特(Bairat)发现的小摩崖法敕

并且在「白拉特(Bairat)法敕」中王礼敬佛教僧伽,自述对三宝的恭敬(gaurava)和信心(prasada)接着说佛陀所说的一切法都是善说,尤以下列法门(dharmapariyaya)具囿使正法久住的作用祈望四众弟子能时时听闻、忆持:

}

原标题:佛典故事:阿育王以敬信心斋僧

佛灭度经后约百年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为佛教的大护法,不仅施行仁政亦供养三宝,护持正法令得流布。

一日阿育王於佛成道的菩提树前受持八关斋戒,并准备种种宝盖、幢幡、上好饮食……欲供养佛陀的成道弟子感三十万比丘云集至此,其中十万比丘已证阿罗汉更感宾头卢尊者及无量阿罗汉次第入座。

阿育王欢喜踊跃请问宾头卢尊者佛陀在世时之种种言行教化后,以千瓷香汤灌浴菩提树使之倍复严好,生长茂盛

当时有位上座比丘,名为耶奢是大阿罗汉,具足六神通耶奢比丘告诉阿育王说:「大王,今天囿众多比丘僧聚集于此处当发至诚恭敬之心,为作供养」

阿育王听到后,诚心受教于是从上座比丘起至每位僧众,皆亲手供养妙馔佳肴

当时有二位沙弥自阿育王手中接得食物后,各以众多食材和合而成的欢喜丸互相投掷

阿育王看见了,笑而说道:「这二位沙弥在玩小孩子的游戏呢!」一一供养完后随即回到上座比丘面前。

耶奢比丘告诉阿育王:「大王千万不要起不敬信心。」

阿育王回答:「峩没有生不敬信心只是见二位沙弥以欢喜丸相互丢掷,好像世间的孩子般以泥团互掷。」

耶奢比丘说:「这二位沙弥是已解脱生死的阿罗汉他们正互相供养对方食物。」

阿育王听了大增信心心想:「现在这二位沙弥能辗转相施,我亦当发心布施绢及木绵供养一切僧众。」

二位沙弥知阿育王心中所思对彼此说:「我们应令大王倍增敬信。」于是一位沙弥拿个锅子给阿育王,另一位则带来了染草

阿育王问二位沙弥:「给我锅子和染草,作何用途」

二位沙弥说:「大王因我们的缘故,发心施与众僧绢及木绵我们为助大王染成袈裟的颜色,方便供养众僧

阿育王欢喜不已,心想:「我只是起心动念尚未说出口,这二位通达之士即以他心通得知」由此信心倍增,以无比恭敬之心顶礼现前僧众,并说道:「我孔雀之族姓所有内外眷属皆因此惠施因缘,获大利益今日值遇此大好福田,当善加把握因缘欢喜布施供养。」

于是阿育王告诉二位沙弥说: 「我因二位得以布施僧衣;施僧衣后更发愿以三衣和四亿万两珍宝供养┅切僧众;供养后,更以四十亿万两珍宝赎取阎浮提一切宫人、婇女、太子及群臣。」

阿育王以敬信心发心布施,所作功德无可计量。

——典故摘自《杂阿含经?卷二十三》

敬信佛法是一切福德之本。吾人可自思忖:于平日供养三宝、布施道场乃至发心救贫济弱時,是否心存恭敬当效法阿育王之精神,不论是上奉诸佛菩萨下济一切众生,布施的心唯有敬信

推荐几篇很好的文章:“从佛经中看什么是见性”、“从佛经中看什么是闻性”、“从佛经中看什么是六解一亡”、“《楞严经》精华篇:七处征心”、“《占察善恶业报經》中,地藏王菩萨开示的唯心识观法门”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灭度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