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属于宗教神学和佛学吗

HUPU虎扑/天涯论坛同步原创首发欢迎转载,任何转载请务必注明否则作者必究。

我一直最想写但是没有时间写的东西因为我感觉这个内容最容易引起争议,大家比较喜聞乐见容不好我就火了,啊哈哈而且那个,我自己感觉写出来的东西应该也是米切尔福柯《词与物》那个层次的(我艹,怎么一顿板砖飞过来了)

动笔之前的很长时间,我一直徘徊应该什么方向的写是专业学术向呢(装逼范儿)还是流行大众向呢(扯皮娱乐)?後来一想如同现在,瞎几吧写吧

就像这个题目本身:我叫耶和华,我信BUDDHISM佛教这个梗,来自于《南方公园》其中的一集被同性恋困擾的撒旦,去找上帝那个大鼠怪帮忙结果上帝自我介绍,我是耶和华但我信佛教。。我喜欢《南方公园》那种内里极其严肃的扯皮范儿

本来想最开始从“死海古卷”展开,讨论下亚伯拉罕一神教后来一想,算了往后放放吧。

第二篇:同“一休哥”一起解构大小塖

对的这个一休哥就是咱们俩都看过的动画片里面那个日本和尚。从他开始切入佛学这里,当然不是因为他和小叶子的事情&*……%¥,是因为他包养了一个盲眼歌女¥%**。

都不是啊是因为一休大师是日本三大名僧之首,同时最主要的是因为一休大师有一个不仅是日本佛教史乃至整个大小乘佛教史最著名的“公案”。这个公案的性质和影响力有点类似于咱们中国大陆六祖那个“本来无一物”的公案。而这个公案的背景和故事影响力之大,也是当事人都始料不及的甚至京极堂写日本佛教背景小说《铁鼠之栏》里面,书中绝无仅有嘚三次用了这个公案

让我们大家一起展开这千年前的奇幻的夜晚吧。

等等先等等。扯皮之前还是先要明确下背景和概念知识。到底啥是比较神学和佛学和比较宗教学。

本来想叫神学和佛学宗教学考古史这个名字甚至更准确些。这种研究和考据的方法就是米切尔鍢柯开启的知识科学考古史。她的手段就是类似于考古发现一样,把众多的证据众多的发现,各种的观点无差别的给读者和受众呈現出来。不事先预设观点给读者受众最大的个人思考和自由。参考福柯的教育背景可以说他开启了用科学手段搞人文学科研究的先河。

当然这个都是40年前的新东西,现在大学里面是个人都会点后结构主义野狗都会点后现代主义的手段,否则都不好意思跟同伴打招呼

回到聪明的一休大师。这个家伙的一生用“传奇”都不足以形容。我们先不去背景介绍直接进入公案。

事情发生在一休二十六七岁嘚时候他刚刚证悟大道之后。原文是这样的:

参于华叟一夕闻鸦鸣而开悟,呈见于师华叟云:‘此是阿罗汉境界,不是作家分上’一休:‘某甲只喜此境界,不喜作家分上’华叟诺而授记,又以印书付之一休掷地而出。

大意思是一天黎明,一休大师见华叟這人就是一休大师的授业恩师。叙述所悟心境华叟说:『你已修成阿罗汉,但仍未成正果』一休答道:『若是如此,我乐得成阿罗汉并不在乎修成正果了。』华叟点点头道:『你真的是个已修成了正果的人啦!』华叟承认一休已悟欲给予印可。一休对印可连看都不看掷地径自离去。

两人短短三句话的对话,包含了几乎所有大小乘佛学的焦点所以这个公案才重要到伟大。比较学就是要找到和挖掘各种理论的交界点和切合点,去分别去挖掘或者说,就是没事情找点碴子出来

但凡了解些佛教,接触过佛学的都能说出佛学分夶小乘,尤其是像《西游记》这类的作品还给大家印象强化了更有文化点的,还能在大乘小乘之外说出个金刚乘

只是,从知识考古史嘚观点还有从佛学而非佛教的观点来看,所谓的小乘佛教它根本就不存在!

现在主流学术观点,喜欢把小乘等同于或者说强加于南傳佛教和上部座。这个完全就是文化压迫和文化歧视咱们普通人大众脑子和概念中的小乘,不论是从神学和佛学或者宗教角度都是根夲不存在的!都是所谓的“大乘”制造出来的概念和东西。

下面就要进入这部作品的核心内容和实质:神学和佛学宗教各大派别的巅峰对噴

跟《西游记》里面主线介绍的完全不同,什么先有“小乘”之后唐僧等一干人去西方找救世真理啥的剧情。历史上所谓的“大乘”“小乘”几乎或者说就是同时进入中国本土,大陆核心地区的大方向代表就是所谓大乘的净土宗和所谓小乘的禅宗。

最核心的问题是那个历史点,那个时期根本没有所谓的大小乘划分。而突然净土宗这边出现了一个或者一群神人,一道闪电!他们灵机一动恩,峩们是“大乘”听这个名字就高大上!而不是他们这边的,就是“小乘”!而他们弄的手段就跟现在论坛,例如防区辩论玩的一模一樣:曲解误读自己立靶子之后自己打!

人家说的本来是1,我先偷偷的悄悄的给偷换和添加到1.5,之后抓住这个多出来的零点五往死里噴!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他们成功了整个大陆地区,净土宗一统天下禅宗彻底消失。丝毫不夸张的说小乘这个东西就是大乘们自巳造出来的东西,历史上这个概念没有真正存在的。

为了更好的了解我们先看下所谓的大小乘,都是什么概念比较通俗易懂的学术解释,小乘法门是以自我完善与解脱为宗旨,其最高果位为阿罗汉果及辟支佛果大乘法门是大菩萨理论和大菩萨道为核心,要发心于菩提要发菩提心。通俗说小乘渡己,大乘渡己还要渡人

好吧,问题是:没有一个佛学理论像所谓的小乘一样只是渡己!人家,那些被污蔑成小乘的禅宗还有其他消失的派别,人家从来从来没有这样说过!

那么从佛学理论上说,分歧和矛盾点在哪里呢我们深入展开下,下面持续理论高能请注意。一部分僧侣(我们称为A)比较接近原始佛教和原 教 旨的派别认为,首先要有出离心发心于出离,破我执法执脱离六道轮回,究竟涅槃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称为B)的大师们认为,仅仅有出离心不行!不够!你们这么整,仅仅是罗汉道我们要不仅仅有出离心,还要有菩提心!菩提心就是渡人之心就是不仅仅解脱自己,还要解脱六道劳苦大众的发心

B大师们提出了现在,当下主导整个世界佛教界的理论大乘佛学的核心:大菩萨理论。例如四大妙绝菩萨就是已经证悟佛果,但是仍嘫选择在六道度众生他们是可以大圆满,但是放弃个人的大圆满选择众生的大圆满。我们众生修行之人也只有发菩提心,证悟菩萨噵之后才可能最终证悟佛果。

就在这时A大师们,有点慌了马上出来解释:我们没有说只渡自己,不管众生啊!俺们从来没有这样说過啊!我们A大师们强调的是只有自己先发愿出离,解脱才能更好的帮助众生啊!而且A们还找出了理论依据:如果自己不先证悟大道,解脱轮回怎么可能有能力和资格去帮助和渡众生?那样岂不是无一是处是妄念啊。

而B大师们震耳欲聋的发出了一个声音,只有发菩提心解脱六道众生,才能证悟大道成佛果。这个听着怎么这么熟悉呢。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我们无产阶级自己!A和B们在箌底如何才能成佛的路径上产生了意见分歧,一边认为先要解脱自己才能服务众生。一边认为只有树立解脱众生的发心才能最后真正解脱自己。

我艹。听着都对啊!那么佛陀本尊对这个问题是啥看法到底?佛陀说啊他们都对。三千大千世界十万八千法门《金刚經》,成佛果开悟的道路不是一条。佛陀是真讲道理的而真正的佛学思想也是不同于一元论宗教的,它是多元论真理(这个我们后面嘚篇幅会详细展开)渐悟也好,顿悟也好都对。证悟大道佛果的路千万条,只要是遵从佛陀基本教诲是无差别和无差别之心的。

既然如此为啥还争论呢?问题就在于佛学进化成宗教,僧侣划分山头学术上的问题和分歧就不那么简单了。后面的篇幅我们会详細阐述神学和佛学佛学向宗教组织过度的那看似不明显,其实是天差地别的鸿沟

客观的说,大乘佛法的确更有煽动性和传播性容易更恏的弘扬佛法。而“小乘”本身是一个根本不存在人为造出来的伪概念。是大乘自己立的靶子

斗争即使在现代也没有停止,甚至出现叻由于污蔑南传佛教为“小乘”他们集体退席的事件。于是在1950年召开的世界佛教大会明确的规定对南传佛教的称呼,无论在西方或东方一律使用上座部而不使用小乘在大乘经典里,也明确的指出“声闻乘”在上座部或大乘佛教里,对这三乘之一的“声闻乘”的解释嘟是一致的不同的部派对佛陀的教义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引自维基百科新闻)

为了尊重各个派别原则上,一概不准使用小乘这个名詞!问题是哎,历史的影响根深蒂固啦。

我们再次回到这篇开头回到一休哥。故事发生在一休大师证悟大道之后不久史料记载,┅休大师证悟大道是在一艘小渔船上漆黑的夜晚,他听见乌鸦哇哇还是呱呱的大叫突然瞬间证悟空性,俗话就是登时想通了!而后就囿了日本佛教史上最重要的对话和公案一休大师的老师华叟,也是一代大师还是最高学院的院长。他特别看好和喜欢一休想把衣钵囷位置传给他。但是一休不接受院长的位置拒绝之。牛逼吧这个就是那个网络段子,小朋友我看好和喜欢你,跟我混吧!主席我想自己努力!之后把主席拉黑。。一休这个是真人现实版给你北大清华的校长干干,哥说没兴趣没意思

一休准备离开,去云游啦の后就发生了最开始的对话。老师对一休说“你已修成阿罗汉,但仍未成正果”老师的意思是,你只是顾着自己的解脱不接受校长嘚位置,不想着普天之下受苦的大众你这个不就是所谓的小乘吗?你这样是不能够也没资格成佛的啊!

一休回答道,“若是如此我樂得成阿罗汉,并不在乎修成正果了”啥成不成佛,啥菩萨道罗汉道哥哥我不在乎。一休这个回答恰恰不知道高出了老师多少。破峩执法执无自我和他人的分别,无差别心才是佛果正途。执着于那些本质就是着相,没有顿悟空性是妄念啊。

老师也是一代大师瞬间明白了,回答道“你真的是个已修成了正果的人啦!”之后准备给一休认证和文凭,把衣钵给一休一休都没看,直接把印扔水裏云游去了。


这个真就是牛逼人干牛逼事情一千年后的现在,我们再来看一休大师会发现他出奇的正确,的确是已经证悟成佛了為什么这么说呢,一休所处的时代是日本最战乱最动荡的时期,公元1400年上下天皇被干死,幕府控制政府各地大名割据,天天大混战这种背景下,躲在庙里念念经做做法事,巴结下权贵就真是度众生大乘成佛了?扯淡呢!

一休正是参悟到这些才空性不二的。佛只是开悟者,不是神他不能分开红海,制造奇迹改变客观世界(因果)佛陀自己都说,有三不能一不能即灭定业;二不能化导无緣;三不能尽众生界《大智度论》。因此一休这个选择和与老师的对话看似是只顾自己,无渡众生慈悲之心其实恰恰相反,这个不是伱自己说你是大乘就真是大乘你是菩萨就真是菩萨道的。这个东西看发心的同时由发心到行动,知行合一

从后来一休大师的一系列荇为,例如光腚去做法事(棒喝众生)照顾盲女,调节和平息大名战乱等等他是发菩提之心,有利和解脱众生的关于一休大师的轶聞很多,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在网上查查看看。同时一休大师证悟大道之后他能站在一个比普通人高的多的角度看因果和众生,时间对於他只是虚妄世间因果,是有原由的例如一战二战,是有之前无数的因造就的果日本战国时代也是。不会因为他一休发愿和念经就妀变否则就是妄念。所谓万法皆空因果不空。这个后面的篇章也会展开的

1967年世界佛教僧伽会(WBSC)的第一次会议,发表《上座部佛教與大乘佛教的基本共识》这是一个当代最重要的佛教宣言,也就是大家通俗叫的大小乘共同宣言文字不多:

佛陀是我们唯一的导师;


峩们都皈依佛陀、佛法和僧团;
我们都不相信世界是由神所创造和管治的;
我们都认同人生的目标是:对所有众生培育无差别的慈悲,为眾生的利益、快乐与和平而努力并培育能导向究竟真理的智慧;
我们都接受四圣谛,亦即是苦苦因,苦灭灭苦之道,以及缘起法则;
一切有为法是无常、苦的及一切有为法和无为法是无我的;
我们都接受三十七道品是佛陀所教导的导向觉悟之道的分别述说;
达至觉悟和解脱有三种:声闻、独觉、正自觉;我们都认同菩萨行和成就正自觉以拯救众生是最高、最神圣和最英勇的;
我们认同,不同的国家囿着不同的对于佛教的信仰和修习方式但这些外在的形式和表现不可与佛陀教导的基本教义混为一谈。

讲到这里大家对于大乘,小乘應该都有了一个基础认知同时,如果作为一个学佛修行的人士一定要自觉的,完全的抵制所谓小乘这个词任何污蔑其他派别或者宗支为小乘的,分别所谓你高我低的都是错误的,都不是佛陀正路

我们应该做的,是揭谛揭谛大家一起渡过到彼岸,互相帮助走过所有路到彼岸。而非绝非在此岸争个你高我低。


}

《中论颂》核心思想王研究

返璞歸真:维特根斯坦哲学的宗教意蕴

试论仁爱——从全球伦理说起

伊丽莎白?薛丝丽?菲尔伦查的女性主义诠释学思想研究

《新约》中的性、性别及婚姻、家庭观研究

慧远与晋宋佛学的思想转向

民国时期基督教社会服务研究--以江西基督教农村服务联合会黎川实验区为个案

基督敎现实主义视野中的个人道德与群体政治——以莱因霍尔德?尼布尔为例

论维护人性尊严——教宗若望保禄二世的神学和佛学人类学研究

論密宗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斐奇诺“柏拉图神学和佛学”研究

灵式的体——《以格林多前书》为例探讨保罗的身体观

东晋宋齐梁陈比丘尼研究

十七世纪中国儒家思想与英国清教主义对专制主义的回应

宗教生活与当代心理治疗——基于基督新教的考察

早期佛教中“心”、“意根”和“识”研究

美国波士顿人格主义的基督教伦理研究

王权与佛教—从东晋到唐初的个案研究

学界教会与社会——特雷西公共神学和佛学思想研究

近代北京佛教社会生活史研究 —以馆藏民国档案为中心的考察()

净影寺慧远的如来藏思想

理性、浪漫主义和基督教—C. S.路易斯神學和佛学思想评述

唐大圆及其“东方文化”思想研究

《瑜伽师地论》思想的目的论特征

城市化进程中作为文化软实力的民俗、习俗与宗教信仰嬗变的研究----以北京市大兴区瀛海镇个案调查为例

大圣佛学的融摄与超越——论唐君毅对中国佛教思想的哲学诠释

北宋佛教西方净土信仰研究

明清晋商净胜的宗教伦理基础——兼析马克斯﹒韦伯论新教伦理的经济意义

心理学与宗教:奥尔波特思想研究

论T.S.艾略特的基督教思想

}

中国近代是中西文化冲撞、汇合嘚时代西风东渐,文化的渗入思潮的传输,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形成了既不同于古代中国又不同于近代西方的特点随着雅片战争的失敗,西方列强侵入中国跟随着枪炮、商品之后便是风起云涌的基督教,中国人濒临着真正而又深刻的信仰危机西学东渐,各种西方的攵化思想观念及价值观、世界观如潮水般涌入中国而中国传统的文化价值体系在此冲击之下一时间显得手足无措。于是这种信仰及思想的狂潮面前,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不得不又重新回到中国固有的传统中寻求批判及对应的思想理论及方法佛教正是在一种文化信仰近乎嫃空的状态下,在中国大地重新振起

  但是,近代中国是一个动乱的社会社会正在处于转型的时期,各种文化及思潮纷起云涌佛敎界以其历史自觉性及对各种文化的融和性,调适中国佛法的观念适应了社会的发展及历史的进步。于是一场新佛教运动在中华大地掀起巨大的波澜,调和融摄中外文化及思想人们对佛法的观念得到了很大的更新。同时在如波涛翻滚的文化思潮面前,重新塑造佛法主体的新形象于是,“佛法非宗教非哲学”之辩便应机应时而出同时,这次辩论又引起近代中国知识分子重新思考佛法、宗教、哲学等各种文化思想辨析其中的同异,充分显示了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睿智及历史使命感同时他们的观念又表现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局限性忣被动回应性。

  对于近代中国佛教的研究已经是硕果累累,取得不少成绩[1]我们正是在有感于近代中国佛教的复兴,对当时社會的信仰、思想、文化的巨大冲击以及对现代佛教的深远影响,所以在前辈先贤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以“佛法非宗教非哲学”之辩为核惢,探讨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是怎样理解佛教、宗教及哲学他们是如何分辨三者的差别?其次我们将通过考察当时的信仰、思想、文化等背景,力图揭示这次争辩的内在根源在哪里最后,我们通过现代宗教学的有关理论来重新思考这次辩论为宗教学的研究及佛教的发展提出一点自己的想法。

二、“佛法非宗教非哲学”的提出

  随着西方近代哲学和神学和佛学思想文化的传入及其对中国传统宗教、哲学的冲击,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逐渐开始比较中西宗教、哲学思想的异同

  在这些知识分子中,章太炎先生(1869-1936)较早敏锐地认识箌佛法与西方宗教神学和佛学的重大区别他在亡命日本时的一次题为《论佛法与宗教、哲学以及现实之关系》的演讲中说到:

  依常論说来,佛法也是一种宗教但问怎么样唤作宗教?不可不有个界说假如说有所信仰,就称宗教那么各种学问,除了怀疑论以外没囿一项不是宗教;就是法理学家信仰国家,也不得不给他一个宗教的名号假如崇拜鬼神,唤作宗教象道教、基督教、回回教之类,都昰崇拜鬼神用宗教名号,恰算正当[2]

  章太炎先生指出,通常以佛法为宗教其实,如果以有所信仰而论除怀疑论外,一切学說都是宗教;另外如果以崇拜鬼神而论,道教、基督教、回教正好可以称为宗教对于佛教,他说:

  佛法中原说六亲不敬鬼神不禮,何曾有崇拜鬼神的事实明明说出“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就便礼佛、念佛等事,总是礼自己的心念自己的心,并不在心外求佛这一条界说,是不能引用了……照这样看来佛法只是与哲学家同聚,不与宗教家为同聚[3]

  章先生认为,佛法重视自心輪回、天堂及地狱是承袭印度婆罗门教的旧说,不是佛法的根本观念


  所以,章太炎认为佛法是哲学而不是宗教而且称之为“哲学の实证者”,因为哲学的希腊文原意是“爱智”释迦牟尼的本意就是“求智”,所以二者是同义的在《建立宗教论》中,他比较了佛法与柏拉图、康德、期宾诺莎、黑格尔等东西方哲学从此可见,他是以是否崇拜鬼神来判别宗教与佛法这与他坚持民主革命的无神论思想密切相关的。[4]章太炎先生的“佛法非宗教”思想对于后来佛教自觉起来维护佛法的“非宗教”形象,以抵御社会反宗教神学和佛学的巨大狂潮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先导。[5]

  宗教与哲学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几乎所有的宗教都有自身的哲学理论基石,佛教亦不唎外在世界三大宗教中,唯有佛教的哲学思想最为丰富、最为体系对世界的哲学思想产生很大的影响。[6]在近代中国新儒家的兴起与佛学的哲理化有许多联系,如梁漱溟、熊十力等人多以佛法与西方哲学相提并论从而推动了近代佛学研究的发展。但是宗教与哲學毕竟有所不同。[7]佛教的哲学化发展一定会影响到佛教作为一种教化的宗教价值,特别是在近代科学化浪潮和非宗教、反神学和佛學运动不断高涨的时候更有可能使佛教的宗教功能减退。

  所以在佛教哲学化的同时,在佛教界内部兴起反对佛教哲学化的思潮鉯维护佛教的教化功能。如杨仁山居士便强调佛法是“出世妙道”这是一般哲学所可比拟的。他说:

  出世妙道与世俗知见,大相懸殊西洋哲学家数千年来精思妙想,不能入其堂奥盖因所用之思想是生灭妄心,与不生不灭常住真心全不相应是以三身四智,五眼陸通非哲学家所能企及也。[8]

  杨仁山居士认为佛法与哲学是出世法与世间法的区别不能相提并论。


  在二十年代的佛教界茬佛法、宗教、哲学三者的关系上,观点最为鲜明者要数欧阳竟无先生著名的命题“佛法非宗教非哲学”便是他提出的。他认为宗教與哲学原来是西方的概念,由于意义及范围的不同所以不能包含深广的佛法。他提出世界所有宗教,都具备四个条件而佛法都与之楿反:

  第一,“凡宗教皆崇仰一神或多数神及其开创彼教之教主,此之神与教主号为神圣不可侵犯,而有无上权威能主宰、赏罰一切人物,人但当依赖他”佛法与此不同,“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即心即佛,非心非佛前之诸佛,但为吾之导师、善友绝無所谓权威、赏罚之可言。”这就是佛教中“依法不依人”

  第二,“凡一种宗教必有其所守之圣经。此之圣经但当信从,不许討论一以自固其教义,一以把持人之信心”但是,佛法与此不同“不必凡是佛说,皆可执为究竟语是故盲从者非是,善简择而从其胜者佛所赞叹也。其容人思想之自由如此”这就是佛教中的“依义不依语”、“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第三,“凡一宗敎必有其必守之信条与必守之戒约。信条、戒约即其立教之根本,此而若犯其教乃不成。”作为佛法来说“规模广阔,心量宏远固不同于拘拘于强墨尺寸之中以自苦为极者也。”因为佛教注重慧解脱,以度诸众生共登正觉为唯一终极目的,其他不过是方便

  第四,“凡宗教家类必有其宗教式的信仰。宗教式之信仰为何纯粹感情的服从,而不容一毫理性之批评者也”佛法与此不同,“无上圣智要由自证得来”,这不是情感上的随顺而是理性层面上的依自力而不纯仗他力,就是“依智不依识”

  综以上所述的㈣点,欧阳竟无先生认为宗教与佛法“一者崇卑而不平,一者平等无二致;一者思相极其锢陋一者理性极其自由;一者拘苦而昧原,┅者宏阔而证真;一者屈懦以从人一者勇往以从己。二者之辩皎若黑白,而乌可以区区之宗教与佛法相提并论哉!”[9]

  欧阳竟無先生不仅建立四条标准区分佛法与宗教而且也同时树立三条标准以说明佛法与哲学的不同意趣:

  第一,“哲学家唯一之要求在求真理。所谓真理者执定必有一个甚么东西为一切事物之究竟本质及一切事物之所从来者也。”欧阳先生认为古今哲学家虽然是探求嫃理,破除了人格的上帝及各种迷信但是各自执著,互相诽谤难得共识。对于佛法来说“不说真理而说真如”,真如是“在凡不灭在圣不增,当体即是但须证得,凡圣皆然瞬息不离”。所以佛法决不以某一真理规定一切事物,也不规定众多事物奔赴于某一真悝这就是说,佛法的最高要求不在于求真理而在息妄破执,能够破除我执法执则真如真体自现。所以哲学所追求的真理只是相对嘚,而佛法的真如是绝对的

  第二,“哲学之所探讨即知识问题,所谓知识之起源知识之效力,知识本质认识论中种种主张,皆不出计度分别佛法不然,前四依中说‘依智不依识’。”识是虚妄分别智即是无分别的根本智和有度生之用的后得智,欧阳竟无先生以唯识理论来建构他的佛学理论所以他认为,认识的来源是阿赖耶识所含藏种子的变现既非先天的,也非后天的佛法主张“依智不依识”,不主张唯物论、唯心论、现象论认识是由唯识“四分”构成,四分即见(能分别)、相(所分别的对象)、自证(见相二汾依此而起)、证自证(作为自证分的依托)如果没有外在的客观事物,便无所缘(认识对象)认识便不能发生,这不同于唯心论;洳果没有见分便无能缘(认识主体)认识便不能发生,也不能称为识所以不同于唯物论;如果没有自证分(认识能力)即是没有见分、相分,假依实有现象乃依自体有,是故又不同于现象论[10]

  第三,“哲学家之所探讨为对宇宙之说明。在昔则有唯心、唯粅、一元、二元论,后有原子、电子论;在今科学进步,相对论出始知宇宙非实物。”[11]欧阳竟无先生认为“唯识家但说唯识,鈈言宇宙心即识也,色亦识也”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宇宙离识非是实有”。他以唯识来对应西方的哲学与科学他认为“哲学家鍺所见所知,于地不过此世界于时不过数十年间。”而佛法与此不同“其说为三世诸佛所共证而莫或异,其地则自此世界至无量无边卋界而不可离”[12]

  欧阳竟无先生的观点,归结起来无非说明佛法是超越于现世的、永恒的、无限的、绝对的、无分别执著的,洏哲学局限于现世的、有限的、相对的、有分别执著的实际上是以宗教的二重真理论,来区分佛法与哲学说到底,佛法是真哲学是俗。[13]

  欧阳竟无的学生王恩洋先生继承他老师的观点并且将此观点推向极致。他认为宗教信仰唯依于人佛法则依于法;宗教以仩帝为万能,佛法以自心为万能宗教以宇宙为上帝所造,佛法以为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宗教视教主至高无上佛法则打破界限,以为惢佛众生平等无二;宗教以天堂为极乐以自了为究竟,实不能究竟佛法则发大菩提心、发大悲心,自未得度而先度他[14]王恩洋以基督教为宗教,以唯识代表佛教来进行比较,本来便存在着以偏概全的倾向这与当时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及他本人以唯识为自己的思想核心有着内在的关联。


  王恩洋先生对佛法与哲学他认为“哲学为危险之论,佛法为真实之谈”他说:

  哲学家所言之真理乃屬虚妄,佛法言真如乃纯亲证;哲学家求真理不得拨无真实佛法当体即是更不待外求;哲学之言认识但知六识,佛法则八识五十一心所無不洞了;哲学家惟由六识计度佛法则以正智亲知;哲学家不走绝端而模糊两是,佛法则如如相应真实不虚;哲学家于宇宙则隔之为②,佛法则与我为一;哲学家则迷离而不知其所以然佛法则亲亲切切起灭转变一唯由我。以是之故哲学家不走入怀疑而一切迷妄,则赱入武断而一切固执佛法则真真实实,是是非非有则说有,依他幻有圆成实有故,无则说无遍计俱空故。……一切哲学唯是说梦于人事既无所关,于众生且极危险[15]

  欧阳竟无只是从佛法的角度根本区分佛法与哲学,那么王恩洋则是在此基础上不仅将哲學看作是与佛法相对立的虚妄,而且从根本上否定了哲学的合理性甚至将哲学看作是对社会人群“极危险”的东西,这就有可能导致根夲否定人类的一切哲学文化成果

  欧阳竟无先生的“佛法非宗教非哲学”命题在当时及后代影响十分巨大,如李圆净、弘一法师、周菽迦、虚云法师及当代的净空法师、茗山法师都主张这样的观点

三、区别、融和与包容--以太虚大师的观点为主

  在佛法、宗教、哲学的辩论中,同时存在着另外一种观点即是“区别、融和与包容”,就是在突显佛法与宗教、哲学的殊胜不同处同时又承认三者之間的相似性与包容性。因为佛教作为宗教这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同时,佛法中有许多丰富的哲学思想也是不可回避的。融和与包嫆本来是大乘佛教的基本精神之一近代中国佛教也同样发挥了融和精神。[16]

  在近代中国佛教比较深入阐述佛法、宗教、哲学三鍺的关系,首推太虚大师他在这方面的著作很多,对佛法与宗教关系的著作有《我之宗教观》、《宗教观》、《宗教构成之原素》、《我之佛教观》、《佛学与科学及宗教之异同》、《无神论》、《破神执论》、《天神教之人界以上根据》、《佛教化的世界宗教学术观》、《中国需耶教与欧美需佛教》等,我们可以看出他对佛法与宗教的关系及区别十分关注,而且思想十分丰富

  首先,他对宗教嘚定义、起因、本质、构成要素、差别等次及未来都有系统的阐述对于宗教的定义,他在《我之宗教观》上说:

  今且就流行之宗教┅名下一定义,现在所谓宗教本之中国原来之语意,应可但称为教--如中国言儒、释、道三教等教即宗教,故佛教及耶教等皆为宗教而教皆有自心修证及教化他人者之两方面,个人自心修证之实际曰宗而本之以教化他人者曰宗教。……则宗教者有内心修证之經验为宗本而施设之教化也。[17]

  太虚大师吸收了近代美国实用主义心理哲学家威廉·詹姆士从个人内心体验对宗教的理解,这样他不但把佛教、基督教和回教是宗教,而且“即如中国孔、老,亦有其特殊之内心体验,断断乎非未尝修证人之见闻觉知所能征验者”这实際上把儒家、道家也看作是宗教。[18]而且他认为宗教与一般的哲学、科学不同在于“以其所施之教有超常之内心经验为宗本故”,这與美国的宗教经验学派的观点有许多相似之处

  对于宗教起因,太虚大师归纳为四种:一、由偶感奇幻神秘之灵境因为梦境、幻境忣某种“心理变态”而引起的神奇“灵境”,这是“诸灵魂教”的产生原因;二、由造作者及主宰者之推想因为宇宙万有如此繁密严整,于是便设想必有“唯一之主宰”这种“假想”再同“内心灵感”联合起来,这是“耶、回、婆罗门等之天神教”的产生原因;三、由對于人世不满及图超登之满足希望“除所苦而臻所乐”以“求超脱以遐登乎满足之域”,这是佛教的“大乘教及小乘教”产生的原因;㈣、由人生意欲无限价值永存之要求“视人世如牢狱,感人生之空虚於此须了解人生之真相──本来面目──究竟如何,此理不关於諸宗教及诸哲学而大乘佛教亦由之而起──唐宗密原人论亦明此义。”这是大乘佛教的产生原因[19]太虚大师的这四个起因,可以说嘟是宗教产生的认识论根源

  对于宗教本质,太虚大师归纳为四点:第一自心信修所获之超常证验,这是通过修持而获得“超过通常人见闻觉知之上而自得其不可思议之证验”,如佛教的“三昧”、耶教的“圣灵感通”这些都不是“学理上研究之可得”的“自心信修”的不可思议之证验;第二,开示超常证验及趋入门路之教训也就是“必宗本其自心之超常证验以开化他人,著为教训令皆悟入”;第三,表现超常证验或方便应化灵迹“方便应化”以“表现超常证验”,或“种种灵奇神通”而使人钦慕;第四引导及规范其徒眾之仪制,就是为了“引导”教徒信众而制定的各种“相好庄严之仪式”以及“应守之规范”另外,他还指出宗教有“为损或为益于人惢世道之旁效”这就是多数宗教是有益于人世,另外还有“害人之邪教”[20]从此,我们可以看出他对宗教本质的认识仅仅是宗教嘚一些特征,仅是心理上的而忽视心理因素背后的更深层的社会因素。这当然也是因为他受了威廉·詹姆士心理哲学观念影响的结果。

  对于宗教构成的要素太虚大师在《宗教构成之原素》一文中也归纳为四点:第一,“超于平常理智”的“心灵上之非常经验”这昰各种宗教如基督教、回教、佛教及中国的儒、道都有;第二,“大悲愿力”因为“觉察宇宙万物与乎世界人类,皆可得达超出尘俗之非常灵知经验以同享彻底之安宁快乐。但观世人皆未自臻此境于是大悲哀悯之心生焉”;第三,“通达事理之知识”;第四为适合時机之德行,即“适合时代需要之道德行为”在这四种要素中,以“非常之灵知经验”最“切要”、最“根本”而且“佛法於此非常靈知之经验,最有精当而不偏颇、严密而不疏懈之说明要之,此非常灵知乃为宗教经验,而通达其中事理以评判论断之者则为宗教哲学。佛教之精华即在于此!”[21]太虚大师的这四种要素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同时他强调“非常灵知之经验”是受到心理哲学的影響;而且他强调佛教高于其他宗教,是因为佛教本身宗教哲学的精当、严密这是确实的,当然这也是作为一名佛教大师的护教立场

  太虚大师还对各种宗教划分不同等次:一、鬼灵教,是“最低限度之宗教”这种宗教“大多以祸福耸动于人,其奉行崇拜者多为迷信盲从无知识之人”,“日本之多神教中国之道教,及现时流行之同善社、道院等”就是属于鬼灵教;二、天神教高过鬼灵教之上,“如印度有崇拜梵天之婆罗门教耶教、回教之信上帝真宰”,因为他们“推想宇宙万有有造作主宰者为唯一真神而否认种种鬼灵者”吔。三、自心教这是“依自心信修所获之超常证验,认定惟是自心之心境否认种种鬼灵及惟一无二能造作主宰宇宙万有的造作主宰者。”自心教又分为四种∶一、静虑教∶即重禅那如宋明理学亦重静虑,“虽尚属人天教已非仅有理论上推究之世间一切学说相比拟也”;二、存我教,如印度数论派与耆那教等“依前静虑更加其哲学之理想,计以自我之独存为解脱要将宇宙消归於无影无响,而神我遂得解脱而永久存在”;三、无我教即佛教的小乘,否认其所存之我而主张无我;四、正觉教即大乘佛教,“于宇宙万有世出世法皆能正确了知其本来如是之真性实相,犹如大圆明镜清净光更无无明障蔽。发起求此正觉之心即无上菩提心;此心情与无情悉皆平等,惟须由众生而至成佛乃成正觉而得圆满”。 [22]下面我们将其文的表格列出:


  │天神教────────人天教
  宗教差等┤   ┌静虑教
  │   │存我教────外道教
  └自心教┤无我教 小乘
  └正觉教 大乘  佛教

  从太虚大师对宗教的分类,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宗教”概念十分宽泛包括各种鬼神信仰、无神教及宋明理学。同时他不仅将佛教(包含大乘和小乘)置于一切宗教之上,更将大乘置于小乘佛教之上这反映出他并不认为佛教因与其他各种宗教有别而不属于宗教,而只是认为佛教尤其是大乘佛教是最高的宗教。[23]但是他将宋明理学归入静虑教,而又说“属人天教”这有逻辑上的混乱。

  太虚大师在佛法与宗敎、哲学的关系上他提出佛法是宗教而又不是宗教,是哲学又不是哲学他在《甚么是佛学》一文中说:

  佛学在文化上,占最高底哋位它究竟是哲学呢、宗教呢、科学呢?甲说是哲学乙说是科学,丙说是宗教议论纷纭,是皆不懂佛学而下武断的言论为向来未決之悬案。就哲学之出发点说或为宗教之演进,凭空想像的解释人生宇宙;或为科学的发达根据“心理”“生理”或“物理”学来说奣人生宇宙∶哲学虽与佛学同一说明人生宇宙,而实与佛学不同佛学之出发点,由与修养所成圆觉的智慧观人生宇宙万有真理了如指掌,为了悟他而有所说明;所以佛学虽可称哲学而又不同哲学且佛学不过以解说为初步的工作,他的目的在实行所成的事实如度一切眾生皆成佛道,变娑婆秽土而为极乐是如三民主义能团结全国人心,领导国民革命是有宗教之作用的;佛学的功用,在开人天眼目共趨觉路亦自然有伟大的宗教团结力。但虽是宗教却没有其他宗教所崇拜的神,或神话迷信故又可说不是宗教。[24]

  他将佛法置於一切宗教、哲学及科学之上来佛法来统摄各种文化,他列表如下:


  ┌宗教─┬────文学─┐
  佛学┤   ├─哲学├美術
  └科学─┴────工艺─┘

  关于佛法与哲学的关系太虚大师在《论哲学》、《佛法是否哲学》、《西洋、中国、印度哲学嘚概观》、《佛法与哲学》、《唯物、唯心、唯生哲学与佛学》、《佛学与宗教哲学及科学哲学》等文中加以阐述,从而开掘佛教中的哲學理论寻求佛教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生长点。1928年太虚大师访问英国时,在与罗素的一次会面中太虚大师指出罗素的哲学,“颇哆与佛学同点”“若中立特体为各各独立存在之非因缘所生法,则近于佛学中小乘一切有部之实有法若亦为因缘所生法,则近于大乘緣生性空之法”[25]太虚大师认为佛法比一般哲学思想,无论是西方的、中国的还是印度的,要优胜得多他在《佛法与哲学》一文Φ说:

  在哲学上,要知宇宙真相本体之出发点与佛学之求正觉法界不无相同,但哲学家卒难确知宇宙之真相本体或计之为一元、哆元、无元等,思维筹度遽执为当!不知此摸背言床、抚胸言地之徒,或差胜於捏尾言绳者之一筹而所见较广则有之;然以此瞎子之所摸得者,较彼明眼人之亲见全象活动自如,仍迥然不同也何以故?皆不出错觉之一途故[26]

  太虚大师认为在探究“宇宙真相夲体”的出发点上,一般哲学与佛学之间有许多相同之处但是因为哲学家们的“错觉”,所以终究无法弄清宇宙的真相同时,他认为佛法中的“真如”就是哲学家们所渴望了知的“宇宙万有的真相及本体”,但是亲证“真如”必须按照佛教的修持方法以“反观自心”。所以他对佛法与哲学进行了这样的概括:佛法是“从觉化迷”,哲学是“在迷执觉”

  太虚大师在提倡佛法高于哲学的同时,叒承认佛学思想中具有与哲学相近之处他在《唯物唯心唯生哲学与佛学》一文中,认为佛法中的“法性无生”思想与唯物论、“法相缘苼”与唯心、法界妙生与唯生非常相似[27]虽然这样的比附非常勉强,但是他毕竟承认佛法中有丰富的哲学思想可以包融含摄各种哲學。

  所以他在章太炎、蒋维乔等人积极推动佛学哲学化,和杨文会、欧阳竟无等人坚决主张佛法非哲学的同时表现了一代大师的鮮明态度,无疑具有扬二者之长而克二者之短的合理性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神学和佛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