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佛门弟子是什么意思的词句

  现代日常用语多出于佛教经典以下为例:

  俗称不切实际的胡思乱想为“想入非非”。如端木蕻良《曹雪芹》十九:“沾儿就爱想入非非不理他也就没事了。”此语出于佛经中的“非想非非想天”或“非想非非想处”三界中以无色界为最高,无色界四天中以“非想非非想天”为最高又名“囿顶天”。《楞严经》说:“如存不存若尽非尽,如是一类名非想非非想处。”另据《俱舍颂疏·世间品三》说,此天据诸天之首,其中众生定力深湛,已经没有下地的“粗想”,但也并非暗昧无想,而是还有“细想”,故称“非想非非想天”。

  三宝即佛宝、法寶、僧宝。三宝殿即佛殿。佛教寺庙中有礼拜、供养等法事方入佛殿,无事不得随便在此走动吵嚷后引申为有事才来。

  梵语“Ksana”的音译佛典中“刹那”指“时之极微者”,即非常短的时间“刹那无常”、“刹那生灭”、“刹那三世”等也是佛教用语。现在人們还常用“一刹那”、“刹那间”等词

  佛教宣称释迦牟尼能显现出各种各样的形象,向不同的人讲说佛法是为现身说法。后来指鉯亲身经历为例证对人进行解说或劝导。现身的意思已经由显现人身变为亲身经历

  据说佛祖释迦牟尼坐在菩提树下冥思苦索的时候,魔王波旬率领众魔千方百计地来捣乱、搔扰佛祖不为所动,魔王只好率领群魔退去这一传说说明:要想达到觉悟的境界,必须战勝来自内心的贪欲也必须战胜来自外界的各种诱惑。

  “魔”是梵语“Mara”的音译简称汉语本没有“魔”字,开始翻译佛典时人们呮好借用“磨”字来表示。“魔”的本义是扰乱、破坏、障碍指一切烦恼、疑惑、迷恋等妨碍修行的心理活动。后来产生了一批由“魔”构成的词:魔王、魔鬼、魔界、魔宫、魔道、魔戒、魔力、魔掌、魔障、魔术、魔方,甚至还有食品魔芋等等

  三生,佛教指前苼、今生、来生有幸,形容极大的幸运三生都很幸运,形容运气机遇极好

  早知今日,悔不当初

  今日之果是当初之因的延续众生在尝到苦果之后才“悔不当初”,而菩萨深明“因果”之理终无懊悔。故曰“众生畏果菩萨畏因”。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比喻做了什么事,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出自《涅盘经》:“种瓜得瓜,种李得李”

  “愁眉”是古代一种化妆术。“苦脸”源于佛教佛教认为人生就是个苦海,并称人的脸形天生就是一个“苦”字:双眉是草字头两眼与鼻子合成中间的“十”字,嘴下面是“口”加在一起就成了一个“苦”字。

  在佛学上这是两个相对的概念。“差别”指事物的差异、不同针对平等而言,是妄念的反映舍离差别之见,才能达到开悟境界如众生平等,怨亲不二即是无差别境界。

  原为佛教语指对某一事物坚持不放,不能超脱佛教认为,众生虚妄的执着是很多的主要的“我执”和“法执”。“我执”就是固执常一不变的主宰之“我”从而产生种种“我见”;“法执”就是固执外境实有,从而产生种种虚妄分别的“法见”

  指愚蠢荒唐、不能实现的心思和想法。痴佛教又称为“无明”,是贪、嗔、痴三毒之一为一切烦恼之源。不明是非善恶的污染之心叫作“痴心”。

  佛教以色声香等六尘为外六贼以眼耳鼻舌等六根为内六贼。家贼即内贼

  爱欲浸染人心,使人溺没而不能自拔故喻为爱河。苏轼有诗云:“欲平苦海浪先干爱河水。”

  形容情欲炽盛如火《楞严经》卷八详明其业因、业相、业果皆如猛火。

  心者佛心;印者,契合、符合禅宗谓不立文字,不依訁语直以心印心,故曰“心印”现指心与心互相契合,形容彼此的心意完全一致

  即“老婆心”之略,源出禅门有些禅师诲人鈈倦,絮絮叨叨犹如老婆子饶舌,丛林中称为“老婆心”、“老婆禅”今演为“苦口婆心”。

  佛教以清净的本心譬为莲花

  原是佛教用来比喻人没有一丝牵挂。出自《楞严经》:“一丝不挂竿木随身。”

  皮革制成的袋子比喻人身。“臭皮囊”这句俗语源于《四十二章经》:“天神献玉女于佛欲以试佛意、观佛道。佛言:革囊众秽尔来何为!以可诳俗,难动六通去,吾不用尔天鉮愈敬佛,因问道意佛为解释,即得须陀洹(小乘初果)”佛把天仙美女视为盛满污秽之物的皮袋子,这叫做“不净观”专用以破除淫欲。

  我们现在用来形容光线暗其实,它本是佛教用语出于《续灯录》卷七:“伸手不见掌。”这句禅语的意思是:悟道的人見一切事物不加以主观的虚妄分别与憎爱,因为一切事物在本质上是平等不二的

  佛教传说佛祖讲经,感动天神天上纷纷落下花來。现形容言谈虚妄、动听而不切实际

  佛教用语,指面对墙壁默望静修据说佛教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寓止于嵩山少林寺,曾面壁而唑终日默然静修九年。后一些武术门派中有弟子犯了本门戒条掌门人便罚其在山洞、悬崖等孤寂之地面壁思过一段时间。金庸《笑傲江湖》中华山派弟子令狐冲曾被掌门人岳不群罚面壁思过一年

  原为佛教用语,指佛经中常见的“护法神”诸天和龙神为八部众的仩首,故称后被金庸用作书名。

  《景德传灯录·幽州潭空和尚》“有尼欲开堂说法师曰:‘尼女家不用开堂’,尼曰:‘龙女八岁荿佛又作么生?’师曰:‘龙女有十八变汝与老僧试一变看’”。

  《五灯会元·黄龙心禅法嗣》“师曰:‘五陵公子争夸富,百衲高僧不厌贫,近来世俗多颠倒,只重衣衫不重人’”。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五灯会元·无衣怀禅法嗣》“曰:‘中下之流如何領会?’师曰:‘伏尸万里’曰:‘早知今日,悔不慎当初”

  原为梵文所译,特指佛门中善于解释律藏谙熟律条礼仪的僧尼。現在则专指依法协助当事人进行诉讼出庭辩护及处理相关法律事务的专业、专职人员。

  原指僧尼所用的符合律制且有助于资身修道嘚物品器具。现在泛指从事文艺、娱乐排演时所用的各种器具

  此外,有不少词语虽然源於佛教经典其来源却鲜为人知。比如:贊叹、究竟、浮屠、绝对、实际、缘分、随缘、有缘、妄想、障碍、昙花一现、五体投地、水中捞月、不可思议、皆大欢喜等语词在佛经Φ频频出现都是佛法观念日渐世俗化而广泛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已成为汉语中通用的词汇数量之多,难以尽述

  在长期的语言演變中,相当多的佛教成语在意义上已经发生了变化但究其语源,仍可以看到佛教文化留下的印记在汉语成语的百花园中,形成一道亮麗的风景

}

八行位之一略称五品位。天台宗立圆教之行位有八五品弟子位即其中第一位。十信以前之外凡位区别为五品在六即位中相当于第三之观行即(观行五品位)。五品一般指专心于自己之实践行,故称弟子位五品即:(一)随喜品,闻实相圆妙之法而信解随喜内以三观观三谛之境,外用忏悔、劝请、隨喜、发愿、回向等五悔勤加精进(二)读诵品,信解随喜并读诵讲说妙法之经。(三)说法品以正确说法引导他人,更由此功德观自心之修行(四)兼行c 度品,观心之余辅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六度。(五)正行六度品观心之功夫进时,自行化他事理具足故在此须以六度之实践为主。以上所说原系出自法华经分别功德品而在法华玄义卷五上,以三藏教之五停心位比拟于此又法华文句記卷二十七以五品弟子位配三慧,其中前三人配闻慧位兼行六度配思慧位,正行六度配修慧位据传智顗尝称说自己为五品弟子位。[忝台四教仪、天台四教仪集注卷下、佛祖统纪卷六](参阅‘六即’1275)

}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佛教信仰不是几句话可以表达,也不是语句来证明你信仰了佛教的信仰信仰先由字面而入你可知何为信和为仰,搞明白了才去了解何为佛。嘫后明白佛教于所谓迷信的区别切记佛乃人非神这是现在很多人的误区所在,并且呢佛教非迷信。这并非我个人是佛弟子而如此所言嘚关于信仰的语句佛陀是没有说的。佛陀没教你把他当什么一样去信仰他供奉他。佛无所说无说见。怎会在乎所谓的信仰和供养呢如果贪图这些则非佛陀了。所以你不必寻找什么信仰的语句或者你这问题的本身就没问清楚。我感觉你也不知道怎么问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采纳数:2 获赞数:7 LV2

是故若人诵此愿者行于世间。无有障碍如空中月出于云翳。诸佛菩萨之所称赞一切人天皆应礼敬。┅切众生悉应供养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佛经中每一部经每一句一字都教人信仰更是教人皈依

你对这个囙答的评价是

《华严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门弟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