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岩的新四军和八路军谁厉害军长是谁

作品简介/《红岩》
《红岩》是以描写重庆解放前夕残酷的地下斗争,特别是狱中斗争为主要内容的。它的历史背景是1948年至1949年重庆解放。人民解放军摧枯拉朽的胜利进军和的垂死挣扎,是这一时期的特点。小说把反动派在全局上不可逆转的覆灭命运,与局部上的气势汹汹,疯狂镇压;把革命事业全局上的辉煌胜利,与革命者个人的悲壮牺牲,辩证地统一起来。它的基本情节以“中美合作所”集中营(包括和)内的敌我斗争为中心,交错地展开了我地下党领导的城市的地下斗争、学生运动、工人运动、狱中斗争以及华蓥山区的武装斗争,集中描写了革命者为迎接解放、挫败的垂死挣扎而进行的最后决战。小说以大量的篇幅描写了革命者的狱中斗争,除了《》所写的新年联欢活动外,还写了狱中绝食斗争的胜利,为龙光华烈士举行追悼会,写了江雪琴的从容就义,许云峰在地牢里同的最后一次交锋,以及最后的武装越狱斗争等。全书共三十章,《狱中联欢》是从该书的第十六章节选下来的。作者罗广斌、杨益言都是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的幸存者,他们亲身经历了前血与火的考验,目睹了许多革命烈士坚韧不拔的英勇斗争和壮烈牺牲的场面。根据这些经历,他们于 1957年写了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随后,在的基础上创作了长篇小说《红岩》。
《红岩》出版于1960年。作者罗广斌、杨益言都是重庆集中营的幸存者,他们亲身经历了黎明前血与火的考验,目睹了许多为革命牺牲的壮烈场面。根据这些亲身经历,他们于1957年写出了革命回忆录《烈火中永生》,随后在这个基础上创作了长篇小说《红岩》。这部作品以惊心动魄的斗争画面和崇高的震撼了广大读者的心,获得了广泛的好评,被称为具有精神和革命气节的教科书。
人物形象/《红岩》
这部小说通过英雄群像的塑造,表现了特定历史时期共产党人伟大的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它对读者所产生的巨大震撼力主要来源于此。许云峰、、齐晓轩、成岗、、余新江等都是在国统区秘密从事革命工作的共产党人,他们把推翻蒋家王朝、建设一个自由、平等、民主、幸福的社会主义国家作为崇高理想,并为之舍生忘死、奋斗不息。
在这种斗争生活中他们的人格和精神得到了升华,达到了超凡的境界。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当生命被摧残、被毁灭的时候他们从容不迫;一方面是无论面对怎样凶恶的敌人他们永远是精神的强者,江姐在去川北的途中看到丈夫的头被割下挂在城墙上示众,痛苦和悲哀几乎把她击倒,但她忍住了眼泪,将悲愤深深地压在心底。被捕后敌人往她十个里穿进竹签,也不能使她开口。将要被拉出去杀害的时候,她穿好衣服、梳好头发,从容地走上刑场。
成岗这个工人出身的革命者不仅在严刑拷打面前不屈不挠,在被注射了新药之后,顽强的意志也使他具有了超自然的力量,能够战胜药物的作用。
齐晓轩在冲出监狱之后,为了掩护战友那样决绝地挺立在山崖上,吸引敌人的探照灯光和机枪子弹。使他们超越了生命的痛苦与死亡的,正是那种伟大的人格力量。也正是这种伟大的人格力量,使革命者无论处于怎样险恶的环境,无论面对怎样凶残的敌人,都能以精神的强者自居,在心理上压倒敌人。
当头子徐鹏飞到地牢里来宣布许云峰死刑的时候,许云峰自信、坦荡地笑了,笑得徐鹏飞心里发抖。于是,形式上徐鹏飞对许云峰的宣判,在精神上变成了许云峰对徐鹏飞的宣判。虽然从有形的肉体来看徐鹏飞消灭了许云峰,但从无形的精神来看许云峰彻底摧毁了徐鹏飞。
渣滓洞那些革命者通过斗争改变自己的生活条件,过新年的时候兴致勃勃地在牢房里贴春联、开联欢会,戴着脚镣手铐唱歌跳舞,使得看守他们的特务躲在机枪后面发抖。作品中那许多充满战斗激情的悲壮豪迈的诗歌,最直接地体现了革命者的伟大人格和崇高精神境界。上述描写使小说具有了革命浪漫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色彩。
特色/《红岩》
在塑造英雄群像的同时,小说展示了特定时期丰富多彩的生活画卷。小说主要是描写中美合作所渣滓洞与白公馆两座集中营里革命者的斗争生活,但小说通过不同斗争环境中的革命者写出了革命斗争的不同侧面:通过成岗、余新江写出了重庆工人阶级反对国民党、迎接重庆解放的斗争,通过江姐、写出了川北革命根据地的斗争,通过成瑶、景一清写出了青年学生的斗争等等。
由于狱中革命者时刻用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鼓舞自己,小说又间接写出了40 年代末期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三大战役的胜利,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上海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等等。此外还有对国民党特务系统的描写。丰富的历史内容大大提高了小说的认识价值。从美学角度看,小说通过革命者的受难与毁灭揭示的崇高人格使作品具有悲壮的美,对丰富多彩的历史生活图景的展示使作品具有了宠大的规模与磅礴的气势。
而小说叙述的故事的特异性,也增强了对读者的吸引力。共产党地下工作者与国民党特务的斗争不是战场上的冲锋陷阵、一刀一枪,而是隐藏在正常的生活形态后面的、带有几分神秘色彩的毅力、智慧的较量。这种较量不仅在狱外进行着,而且在狱中进行着。而作为纵队司令员的双枪老太婆,则具有浓厚的传奇色彩。总的说来,《红岩》 是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它激励过不止一代中国人,而且具有永久的魅力。
作者简介/《红岩》
《红岩》罗广斌
作家。成都人。1948年加入。从事学运工作,并利用其家庭关系进行统战和策反工作。1948年9月因叛徒出卖在被捕,先后囚于渣滓洞、白公馆监狱。狱中坚持斗争,拒绝其兄罗广文(蒋介石嫡系,国民党第15兵团司令)的保释,宁愿坐牢,也不写,和难友一起秘密制作,迎接解放。日大屠杀之夜,策反看守杨钦典,带领难友集体越狱成功。解放后历任重庆市委常委、市统战部长、市文联作协会员等职,积极从事宣传烈士革命事迹的工作,是《红岩》小说主创人之一。1967年被诬为,迫害致死。 合著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长篇小说《红岩》。
因《红岩》在中国的巨大影响,罗广斌作为作者之一,又是大屠杀,自然而然也成为青年们崇拜的英雄。但是那时他的日子并不好过,出版小说《红岩》后他的名气虽然已如日中天,但政治生活却依然遭到诸多限制——1963年团中央提议推选他为访日代表,被某些人以“历史问题有个别疑点”为由否决;第二年共青团召开九大准备安排他为团中央委员,也因同样理由被否决。在阶级斗争“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的年代,罗广斌当年在大屠杀之夜从狱中脱险的经历,正好构成了让人不放心的历史疑点。因此罗广斌在文革之前心情是压抑的。当以“横扫一切牛鬼蛇神”为的文化大革命发动起来之时,他立即被那种“造反精神”所鼓动,所感召。他成为重庆最早的造反派之一。这也是他的悲剧人生的开始。 杨益言
原籍武胜县,1925年11 月18日生于重庆。1937年起在初中学习,1940年到重庆北碚兼善中学读高中,1944年考取工学院电机系,到读书。1948年初因参加反美反蒋的,被学校开除并遭缉捕。被释放后回四川,执教于重庆厂职工夜校。8月被特务逮捕,囚禁在中美合作所的渣滓洞集中营。1949年11月重庆解放后,参加了重庆“一一二七被难烈士追悼会”和“三三一惨案纪念会”的筹办工作。从1950年4月起在重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市委工作,先后任科长、办公室主任、常委等职。196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为四川省重庆文联专业作家。1979年出席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1980年曾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四川分会副主席。建国初期,为了对青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罗广斌、杨益言和与他们并肩战斗过的刘德彬三个人共同把他们在狱中与敌人斗争的切身经历写出来。日开始在重庆《大众文艺》上发表三人合作的报告文学《圣洁的血花》,后华东、华南人民出版社先后出版单行本。1958年又在上发表了三人合作的革命《在烈火中永生》。在此基础上,罗广斌和杨益言创作了优秀长篇小说《红岩》。小说出版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被誉为“共产主义的奇书”,并被翻译成多种外国文字,在国内外为中国社会主义文学赢得了巨大声誉。“文革”中该书被诬蔑为“叛徒文学”成为禁书,作者亦备受摧残。“文革”结束后重新出版发行。
历史背景/《红岩》
正以雷霆万钧之势向前推进,的最后堡垒重庆正处于全面包围之中,盘踞在这里的国民党反动派进行着垂死的挣扎,而被关押在“中美合作所”集中营里的共产党员则同他们展开了一场胜利前光明与黑暗的殊死搏斗。为了表现这种在全局上我们处于绝对优势而在局部处于暂时劣势的局面,作者将笔触从渣滓洞、白公馆伸展开去,把震撼人心的狱中斗争、城市地下党的活动和学生运动以及农村的武装斗争这三条线索交织成一个整体,描绘了重庆解放前夕革命者同敌人进行斗争的最后一幕,从一个重要侧面反映了解放战争走向全面胜利的斗争形势和时代风貌。
书名由来/《红岩》
中美技术合作所就是在红岩,离那里不远的地方是抗日战争时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要投奔延安的青年如果不熟悉红岩的话,很容易被特务引到监狱里面。后来办事处撤走了,还是用来关押政治犯人。 因为小说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在红岩。作家用红岩来形容还是有自己的寓意的。红是革命的颜色,岩石又是非常坚硬的物质;而革命者在狱中也坚持斗争,坚韧不拔。所以理解成红色的岩石也无不可。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安徽农业科学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15次
参与编辑人数:13位
最近更新时间: 01:15:27
认领可获得以下专属权利:
贡献光荣榜红岩有幸留英杰,中流砥柱尚有人
――人民网“重走抗战路”采访团访重庆抗战遗迹
周鹏&王&崔泽昊&于红林
&&来源:&&&&
原标题:红岩有幸留英杰,中流砥柱尚有人
图1 红岩革命纪念馆入口处(崔泽昊 摄)
  8月19日早晨9时许,重庆又飘起洋洋洒洒的细雨,似乎这个城市在8月突然转了性子,一改夏日酷热,空气中除了雾气更添丝丝清凉。在这样的日子,人民网强国论坛“寻找历史记忆,缅怀抗战英烈”――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系列活动重庆站的记者及网友开始了在重庆的参观采访。
  1938年,国民政府迁都重庆。随着大量国民政府机构、名人寓所的迁往,这里也成为了当时全国政治、经济、军事和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舞台。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形成了数量庞大、内涵丰富的抗战史迹。
有一种革命精神叫“红岩精神”
  红岩革命纪念馆位于重庆市嘉陵江畔,其辖属纪念地包括红岩村13 号、曾家岩50 号、桂园、《新华日报》旧址等,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南方局的活动基地,是我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中心。
  红岩,本是重庆的一个地名,位于重庆西北郊的一处山坡谷地,因其地表主要有侏罗纪红色页岩组成且伸向嘉陵江边,故人称红岩嘴。1939年,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重庆办事处结庐于此。从此,红岩的名字就与中国革命的历史联系在一起了。
  红岩有幸留英杰,中流砥柱尚有人
  1939年,时任重庆妇女慰劳会的劳动部长的饶国模将红岩村的房屋提供给八路军用作办事处,饶国模在其所作的《感时》一诗中写到:“窗前遥望西边月,可恨遮蔽有乌云”,这是对中国内忧外患时局的忧思,表达了国家正处于危急关键时刻。但是,饶国模在诗中还有一句:“红岩有幸留英杰,中流砥柱尚有人”,这表达了对共产党人的绝对信任和支持,盼他年即可凯旋高歌,同时也从侧面表现了当时红岩精神带来的无限鼓舞。
  红岩精神形成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国民党反动统治中心重庆。在风雨飘摇的岁月里,一大批中国共产党员和革命志士,为了实现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力促抗日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在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南方局的领导下,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投降、倒退、分裂,与国民党顽固派展开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他们在极其险恶的斗争环境中,在特殊的战场上,深怀民族大义,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不顾个人安危,不怕流血牺牲、出生入死,以实际行动捍卫业已形成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种精神可以概括为八个字,即:爱国、团结、奋斗、奉献。
  1955年在渝中区红岩村52号筹建纪念馆,日对外开放。1959年董必武题写了馆名。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0年在红岩村建立一个陈列室,通过中共代表团、南方局的革命文物、文献资料、历史图片500余件,系统展示1938年10月至1947年 3月期间中国共产党代表团、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的历史活动、新华日报及中国南部广大区域内共产党各级组织的活动。1999年3月动工修建新红岩革命纪念馆,占地1780平方米,建筑面积5300平方米,展厅面积4900平方米。
  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办公室主任周万炯介绍红岩联线景点每年可达600万参观人次,参观人群涵盖面非常广泛,在校大中小学的学生、部队官兵、党政机构、社会团体,以及海外华侨和国民党人士都会专程来红岩进行参观。随行的人民网强国论坛网友在参观之后,对记者说:“以前不了解重庆,以为只是国民党的陪都,今天参观后才了解原来抗战时期,重庆背后发生这么多风起云涌的抗战事迹。”
  红岩,记录了以周恩来为首的南方局为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不畏艰险、执着追求的战斗历程,他们在国统区复杂艰难的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意志和“同流不合污、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风貌。这里是广大人民群众了解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历史的重要教育基地。
  一幢小公馆,却是内外交战周旋地
  曾家岩50号是红岩革命纪念馆的组成部分之一,邓颖超以周恩来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的名义租用,对外称“周公馆”,实际上为南方局在城内开展统战工作的重要据点,中共中央南方局军事组、文化组、妇女组、外事组和党派组均设在此处。展览面积780平方米,主要复原了周恩来及中央南方局同事在此地工作和生活的事迹,每年接待观众近10万人次。
  中国共产党人在重庆所面对的是一个内外复杂的险恶环境,这从一进周公馆门的一个小小过道就可以体现出来。这条过道分别通向三个方向,向左一层是共产党办公场所,向右上二楼是国民党办公场所,而当时为了保护地下党工作者,他们要走中间的一条小走廊,旁人不知道他们直接向谁汇报工作,在汇报之后直接由外围通道离开周公馆。
  当时南方局工作人员在这里的办公环境十分艰苦。夏天的重庆酷暑难耐,室外温度达到将近40℃的时候,三楼温度还会再高3~4℃,而周公馆一楼的一个十平方米左右的小区域则会比室外低1~2℃。这对于在三楼办公的南方局同事来说,温差感觉相当明显,所以这小小的地方成为周公馆利用率最高的地方,大家在工作之余经常会在这里吃饭、休息或者开会。
  讲解员还对采访团讲了一个小插曲,使大家对当时的艰苦环境有了一个更为感性的认识:时任南方局外事组副组长的龚彭与同为外事组成员的乔冠华结婚后,在红岩生下了后来曾担任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的乔宗淮。乔宗淮学会的第一句话不是叫爸爸妈妈,而是在这里学会了每天警卫人员说的最多的一句“再见”。
死于抗战的军人与平民 都应被历史记住
  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期间,上至军队将领,下至平民百姓,无一不遭受战火的肆虐摧残,而他们所表现出来的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更应被人们铭记。人民网强国论坛网友及记者走访了具有代表性的重庆三处抗战纪念地,分别为:张自忠烈士陵园、重庆大轰炸惨案遗址、人民解放纪念碑。
  中国抗战军人之魂――张自忠
  1891年,张自忠出生于山东临清,当时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煎熬之中。1911年底,张自忠秘密加入同盟会,亲身投入了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任第五战区右翼集团军兼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中国国民党上将衔陆军中将,追授二级上将衔,著名抗日将领、民族英雄。1937年至1940年先后参与临沂向城战斗、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随枣会战与枣宜会战等。在1940年在襄阳与日军战斗中,张自忠不幸牺牲。灵柩移送途中,军民夹道路祭,重庆延安隆重追悼,国共领导分别题写挽词。
  周恩来赞他: “其忠义之志,壮烈之气,直可以为中国抗战军人之魂。”
  李先念赞他:“抗日名将,民族英烈。高风亮节,气壮山河。”
  日葬于重庆梅花山,梅花山原名雨台山,冯玉祥借用明朝史可法殉国埋葬扬州梅花岭史实,表现张自忠将军以民族大义为重,与敌战斗,宁死不屈的爱国精神,更名为梅花山。1986年10月,张自忠烈士陵园为首批32个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之一,1995年1月,国家民政部授予“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一个毁灭重庆的罪恶计划――重庆大轰炸
  1938年2月到1943年8月,日本为摧毁中华民族抗战意识,对战时中国首都重庆进行了长达五年半的战略轰炸,史称“重庆大轰炸”。日军总计实施轰炸218次,出动飞机9513架次,投弹21593枚,炸死市民11889人,炸伤14100多人,炸毁房屋17068幢。“重庆大轰炸”历时之长,范围之广,所造成的灾难之深重,在二战期间和整个人类历史上都极其罕见。
  日晚日机24架分三批偷袭重庆,五个多小时疲劳轰炸造成防空隧道内发生避难民众窒息、踩踏惨案,造成人员伤亡2500人左右。
  为纪念日在大隧道惨案中的遇难者,重庆市人民政府于1987年1月拨款在较场口建立“重庆大轰炸惨案遗址”纪念地,并决定每年6月5日鸣放警报。
  抗战“精神堡垒”――人民解放纪念碑
  1945年10月,为纪念重庆在抗战中的重要地位,启动抗战胜利纪念碑的项目,并公开征集设计方案。最终选择李玄剑教授的设计方案,其形意构想充分展现巴人不惧强敌、自强不息的民族气节和阳刚之气。碑身设计呈八面棱柱体,直径4米,共6层,高18米。靠碑体上方的四个面设计了四口标准大壁钟,钟之间分别嵌有四幅海陆空英勇抗击日寇和后方民众支援前线劳绩的浮雕图案。碑身内空为圆形,内壁白水泥饰面,有悬臂旋转楼梯140步连接碑台的地下室与碑顶的t望台,沿旋转楼梯设抗战胜利走廊。
  1950年,对原“抗战胜利纪功碑”改建为“人民解放纪念碑”,仍保存原碑体结构,环碑座建立了圆形花坛。现纪念碑坐落于重庆渝中区十字街中心,是抗战胜利和重庆解放的历史见证,也成为重庆重大集会、重大节日庆典之地,迄今丰碑屹立,光照千秋。
  (人民网强国论坛前方报道组:周鹏 王 崔泽昊 于红林)
(责编:崔东)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人民日报重要言论库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八路军三个师谁发展快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