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瑞芳教授为什么说莫言的小说莫言生死疲劳在线阅读,出版后是在借这本小说向不老

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的是
A.莫言的《生死疲劳》是一部向中国古典小说和民间叙事的伟大传统致敬的大书。B这一番人生态度的改变,恢复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传统美德——崇实务本不尚浮华。C.一曲马致远的“秋思”,留给世人多少遐想,触动多少敏感的心灵,让人为之沉醉。D.自己排队埋单,自己端盘找座,就餐坚持“光盘”……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家包子铺用餐的消息,不胫而走。
试题分析:C中“秋思”为作品名,应该加“书名号”。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26分)这样的中国人⑴今天的日本,最美丽的旅游城市就是京都和奈良,一个世俗,一个出尘。⑵但如果没有梁思成,早就没有京都,也没有奈良了。⑶ 1944年,时任中国战区文物保护委员会副主任的梁思成,奉命向美军提供中国日占区需要保护的文物清单和地图,以免盟军轰炸时误加损伤。这份材料,是梁思成历尽心血完成的。⑷但梁思成希望美军能将另外两个不在中国的城市也排除在轰炸目标之外——日本的京都和奈良。⑸ 1932年,上海淞沪会战中,十九路军抗敌的前线,一个清华大学毕业的年轻炮兵军官在激战中因无医无药殉于阵中。这个年轻的炮兵军官就是梁思成的亲弟弟梁思忠。⑹ 1941年,在成都,日军利用恶劣天气,以诡异的云上飞行方式奇袭中国空军双流基地,一个中国飞行员不顾日机的轰炸扫射,冒死登机,起飞迎战,在跑道尽头未及拉起就被击中,壮烈殉国。3年后,林徽因依然为这个战死的中国飞行员写了一首哀婉的长诗,叫做《哭三弟恒》。这个中国飞行员,就是林徽因的三弟林恒。⑺因国恨家仇,梁思成先生从不与日本人交往。在长沙大轰炸的烈火中,谦谦君子梁思成怒吼出:“多行不义必自毙,总有一天我会看到日本被炸沉的!”⑻
当梁思成提出保护京都和奈良时,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是一个难以理解的决定,也超出了他的工作范围。但是,他依然这样做了,而且并不是临时起意而已。他的弟子罗哲文这样记载他们从事这项工作时候的情景:他们住在重庆上清寺中央研究院……每天,梁先生拿过来一些图纸,让罗哲文根据他事先用铅笔标出的符号,再用绘图仪器绘成正规的地图。罗哲文虽然没有详问图纸的内容,但大体可以看出,地图上许多属于日本占领区的范围。而梁先生用铅笔标出的,都是古城、古镇和古建筑文物的位置。还有一些地图甚至不是中国的。当时罗哲文虽然没有仔细加以辨识,但有两处他是深有印象的,那就是日本的古城京都和奈良。梁思成这样解释他提出这个建议的原因——“要是从我个人感情出发,我是恨不得炸沉日本的。但建筑绝不是某一民族的,而是全人类文明的结晶。”⑼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是迂腐。而我胸中分明有另一种感觉,那就是——高贵。高贵到野兽也无法夺去他胸中的仁爱与责任。⑽至今,依然有日本人认为当年侵略中国,是文明对野蛮的战争。那么,有梁先生这样的中国人,就是在无言地告诉后人,日本人那时是在戕害一个怎样高贵的民族。⑾这一瞬间,我方才感到,林徽因选择的梁思成,是怎样的一个男人。梁思成,是那种胸中真正容有大海的男人。谁能看到这片大海,谁才能配得上梁思成。⑿有人问梁思成和林徽因在一起幸福吗?⒀我不知道。⒁我只知道在抗战中,他们曾共同守在贫穷的李庄。那时,梁思成的脊椎病使他必须穿上铁马甲才能坐直,体重降到47公斤;那时,林徽因在日日咯血的生死线上挣扎,“几个月的时间就毁灭了她曾经有过的美丽”。那是真正的受难,没有电,没有自来水,每日伴随他们的是臭虫和油灯。⒂然而,当外国友人邀请他们定居美国的时候,这一对苦难中的人拒绝了。他们说,
。⒃林徽因在回答“日本人来了怎么办”这句话时,平静而言:“门外不就是扬子江么?”⒄而另一件值得一提的事情,是由于奈良附近的军事目标众多,1945年,盟军不得不做出对其进行轰炸的准备。而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奈良的历史遗迹,盟军需要一张标明详细文物地点的地图。⒅这一次,画这张图的,是林徽因。⒆当抗战胜利的时候,人们才知道,他们竟然在李庄写出了11万字的《中国建筑史》,两个人那时每天为了这部书工作到夜半,竟然“欲罢不能”。(选文有删改)【相关链接】①梁思成: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②林徽因:建筑学家和作家。小题1: 根据上下文,填入第⑻段画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从叙述顺序来看,第⑸、⑹段都属于插叙,这两段在文中的作用是(1)
(4分)小题3: 第⒆段中的两个加线词语“竟然”能否删去?为什么?
(3分)小题4: 第⑺、⒃段中两处画线句都运用了
描写,分别包含他们怎样的心理或情感?(1)
(5分)小题5: 文中的梁思成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作简要分析。
(4分)小题6: 结合上下文,合理想像,补写第⒂段“他们说”的内容。(80字左右)(8分)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26分)讲故事的人(节选)莫言①我母亲生于1922年,卒于1994年。我是母亲最小的孩子。②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个热水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③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拣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拣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煽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拣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让我终生难忘。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地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④我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正当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地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了老人碗里。⑤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地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地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⑥我十几岁时,母亲患了严重的肺病,饥饿,病痛,劳累,使我们这个家庭陷入了困境,看不到光明和希望。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祥之兆,以为母亲随时都会自己寻短见。每当我劳动归来,一进大门就高喊母亲,听到她的回应,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如果一时听不到她的回应,我就心惊胆战,跑到厨房和磨坊里寻找。有一次找遍了所有的房间也没有见到母亲的身影,我便坐在院子里大哭。这时母亲背着一捆柴草从外面走进来。她对我的哭很不满,但我又不能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看出了我的心思,她说:“孩子你放心,尽管我活着没有一点乐趣,但只要阎王爷不叫我,我是不会去的。”⑦我生来相貌丑陋,村子里很多人当面嘲笑我,学校里有几个性格霸蛮的同学甚至为此打我。我回家痛苦,母亲对我说:“儿子,你不丑,你不缺鼻子不缺眼,四肢健全,丑在哪里?而且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后来我进入城市,有一些很有文化的人依然在背后甚至当面嘲弄我的相貌,我想起了母亲的话,便心平气和地向他们道歉。⑧我母亲不识字,但对识字的人十分敬重。我们家生活困难,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但只要我对她提出买书买文具的要求,她总是会满足我。她是个勤劳的人,讨厌懒惰的孩子,但只要是我因为看书耽误了干活,她从来没批评过我。⑨母亲去世后,我悲痛万分,决定写一部书献给她。这就是那本《丰乳肥臀》。因为胸有成竹,也因为情感充盈,仅用了83 天,我便写出了这部长达50 万字的小说的初稿。在这本书的卷前语上,我写下了“献给母亲在天之灵”的话,但这本书,实际上是献给天下母亲的。小题1:莫言获2012年
奖,其代表作除《丰乳肥臀》外,还有《
》。(3分)小题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③④段中写到的两件事,并说说母亲想通过自己的言行告诉儿子一些怎样的做人道理。(8分)
做人的道理
小题3:第③段中,母亲脸上现出绝望的神情,是因为(1)
。(4分)小题4:选文是莫言在颁奖会上的演讲,对此演讲的目的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A.连讲了母亲的七件事,证明自己是个能讲故事、会讲故事的人。
B.回忆了自己成长过程中的苦难岁月,真实再现中国的社会现实。
C.表现母亲以及普天下所有母亲所拥有的优秀品质与伟大精神。
D.感念母亲为人处世的态度对“我”的影响,表达对母亲的敬意。
小题5:选文共罗列了母亲和“我”之间发生的七件事,有人说太啰嗦,请你站在莫言的立场上说说这样安排材料的原因。(80字左右)(8分)
阅读下面现代文,完成小题(22分)他是一片温暖的湖泊
(张守仁)①我和汪老曾有较多的接触,时间最长的一次是1991年4月红塔山笔会期间,俩人共住一室达半个月之久,我面对面地向他学到了许多东西,终身难忘。②汪老对我说:写作就是写语言。一篇作品的语言,好比河中的流水,切不断,割不开,互相融合,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他年轻时写的作品都能背出来,因为作品的语言有内在的节奏和韵律。记得《沙家浜》剧本在传阅过程中,有一场戏的稿子丢失了,团里领导和打字员急得团团转。汪老安慰他们,叫他们放心,不要着急。然后,他坐在打字机旁,将这场戏从第一个字一直背到了最后一个字。③汪老说:要随时随地注意用文学语言描写你所见到的生活现象。他下放到张家口劳动住羊舍时,外面有一带树墙,夜班火车驶过时,车窗里的灯光一一照射在树墙上。怎样描述这种现象呢?他在《羊舍一夕》中是这样写的:“车窗蜜黄的灯光,一一照在树墙上,一方块,一方块,川流不息地追赶着……你总觉得刮下满地枝叶来似的……”“刮”字,表示火车灯光的力度和速度。④汪曾祺到美国做访问学者时,在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演讲的题目就是《中国文学的语言问题》,由此可见他对文学语言的重视。⑤我喜欢写散文,利用深夜长谈的机会,向汪老请教写散文的经验。他告诉我:写散文应克制,要像画画似的留白。有的散文家的作品像一团火,熊熊燃烧,但看完觉得空空洞洞,留不下什么印象。写散文需要阅历,没有坎坷,没有痛苦,便写不出好文章。散文不能落入俗套,切忌拿腔拿调。所以,他一直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易自然,写得平淡一点,像家常话,亲切、朴素;当然也可以工笔、繁密,如何其芳的《画梦录》,别有风采,像一丛秾丽的花,“但这样的散文,我写不出来。”⑥有一次我对汪老说:“我不是京剧迷,但对您执笔写的《沙家浜o智斗》中阿庆嫂的那段唱词特别欣赏,即:‘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汪老手里夹了一支烟,凑到嘴边猛吸一口,笑道:“你对这段唱词别太认真,我在那里搞了一组数字游戏。‘铜壶煮三江’,是受到苏东坡诗词的启发。‘人一走,茶就凉’,也是数字概念,它表示零。”⑦我说:“没有诗词修养,古文功底,是写不出这段唱词的。”于是,他回忆起自己的童年:他的祖父汪嘉勋是清朝末年的拔贡,从小就督促他握笔描红,背古文。到了小学五年级,祖父亲自给他讲《论语》,叫他多练毛笔字。祖父说:“你要耐心,把基础打好了,够你受用一辈子。”汪老说:“我13岁那年写了一篇八股文,祖父见了叹息道,‘如果在清朝,你完全可以中一个秀才。’祖父见我有了长进,就送我几本名贵的碑帖和一方紫色端砚。”⑧在南国的那些春夜里,汪老跟我畅谈西南联大。谈在张家口时农科所叫他画土豆和马铃薯花,画成了一部《中国马铃薯图谱》,可惜没有像沈从文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样留传下来。那部《画谱》的原稿在“文革”中被毁掉了,他十分遗憾。⑨有一天到了大理,我们在下关市游了洱海,参观了蝴蝶泉,晚上看了大理白族歌舞团演出的三道茶歌舞晚会。回到宾馆就寝,汪老把头靠在床栏上,颇为得意地对我说:“小张,你知道吗,我之所以写这几篇论述烹饪的文章,是因为我是《中国烹饪》杂志的特约撰稿人。要当一个名厨,必须有丰富的想象力,不能墨守成规,要不断创新,创造出新菜、新味来。照着菜谱做菜,绝没有出息。”⑩汪老是美食家。一路上他坐到哪一桌吃饭,大家便众星捧月似的围着他,跟到哪一桌;他爱吃什么菜,大家跟着吃,很快那盆菜就吃得精光。(11)经过那次笔会,我和汪老互相熟悉了起来,他把出版的《蒲桥集》签上名送给我,还写了一首七言诗,叫我去拿。记得前两句是“独有慧心分品格,不随俗眼看文章”。(12)汪老的诗好,画好,文好。他不仅古诗写得好,白话诗也极有味道。但就是因为一首新诗《早春》,给他带来了灾难。(13)1992年春天,我和《哥德巴赫猜想》的作者徐迟,还有王元化先生,在深圳西湖度假。一日,徐迟到我的房间小坐,见桌上放着一本《汪曾祺作品自选集》,拿起来翻了翻,突然用书掩住脸,怀着歉疚的心情说:“是我害了他。”我吃了一惊,问他何出此言?他说:“1957年6月,我在《诗刊》编辑部工作,看到汪曾祺寄来的一组新诗《早春》。第一首是《彩旗》,只有两句:‘当风的彩旗,像一片被缚住的波浪’,我很欣赏,给他发表在《诗刊》上,这就惹了祸。‘反右’运动以后,《早春》和《彩旗》受到了无情批判,说作者诬蔑红旗是不自由的、被束缚的。他因此被划成了右派,下放张家口劳动。如果我不发他这组诗,也许他就没有这样的遭遇了。”(14)汪老遭遇重重坎坷,却始终淡定、幽默、乐观地笑对人生,是许多人的良师益友;他虽未曾高居要职,却以自己的文学才华和人格魅力影响了几代读者——汪曾祺,是一片温暖的湖泊。
(原文有改动)小题1:解释下列加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一路上他坐到哪一桌吃饭,大家便众星捧月似的围着他,跟他到哪一桌。小题2:请从修辞方法的角度对“一篇作品的语言,好比河中的流水,切不断,割不开,互相融合,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句话的表达效果进行评析。(3分)小题3:第⑤段中汪老教给作者哪些写散文的经验?(3分)小题4:第⑦段中作者插叙了汪老童年时的哪几件事?叙述这几件事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5分)小题5: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说说第(14)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小题6:第③段叙述汪老对作者写作方面的指导时,汪老的“用文学语言描写你所见到的生活现象”的写作经验,很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请结合你的观察与体验,用文学语言写出生活中的某一情景。(5分)
高考全年学习规划
该知识易错题
该知识点相似题
高考英语全年学习规划讲师:李辉
更多高考学习规划:
客服电话:400-676-2300
京ICP证050421号&京ICP备号 &京公安备110-1081940&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0531号
旗下成员公司马瑞芳教授谈莫言:他的成功在于向经典致敬-中新网
马瑞芳教授谈莫言:他的成功在于向经典致敬
  在当下恶搞、颠覆、解构盛行的文化生态中,经典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又带给人们哪些文化启示?
  《解放周末》约请山东大学教授马瑞芳撰写此文,独家发表,以飨读者。
  ■ “问我师从哪一个,淄川爷爷蒲松龄”
  去年年末,国人的 “诺奖情结”因莫言而极速升温。在结果揭晓前,国外还有博彩公司赌这一届文学奖得主到底是村上春树还是莫言。网上传:日本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并不看好村上春树,而看好莫言。我由此想起2008年听崔永元讲过的一桩趣事:村上春树在日本有很多粉丝,但大江健三郎并不太欣赏他。有次两位作家相遇,大江健三郎主动和村上春树打招呼说,请给签个名!村上受宠若惊。大江赶紧板着脸声明, “这是替孩子要的,不是我自己要的!”
  我家 “家长”牛运清教授 (编者注:作者丈夫)研究当代小说,我研究古代小说。我们也在议论哪位作家能得诺奖。自从2006年看过 《生死疲劳》,我看好莫言。
  诺贝尔文学奖公布那天, 《新闻联播》刚一开始,我就对 “家长”说: “你信不信?莫言肯定获奖!他的作品有民族性,而民族性就是世界性;他像福克纳一样有自己像邮票大小的故乡――高密东北乡;他想象力丰富而且传承了 《聊斋》。如果记者采访,我还想说2007年咱们跟莫言一起吃饭时我说的话:莫言,你的问题不是能不能得茅盾文学奖,而是你具备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潜质。”
  2007年跟莫言一起吃饭,莫言对运清说起了他写人物的体会,就是把好人当坏人写,把坏人当好人写,把自己当罪人写。运清帮莫言 “上纲上线”道: “这就叫艺术辩证法。”
  新闻里一播出莫言获奖的消息,我就赶紧把手机关了。第二天发现有好多未接电话和信息,都是记者要求采访谈莫言的。我凭经验躲过了第一波 “莫言热”,但还是没躲过下一波,而且那次居然是莫言无意中把我 “牵扯”进来的。
  常州市委宣传部王志新打电话请我去讲一讲 《诺贝尔文学奖和 〈聊斋志异〉》。他说,想到做这个报告也是受莫言的提醒。原来他查到,有一次莫言在淄博做报告时说:“我的《生死疲劳》开头写一个人在地狱鸣冤叫屈。我写时就想用这样的方式向祖师爷蒲松龄致敬。北京的批评家看不出来,马瑞芳老师一眼就看出来了,她说,莫言你这是向蒲老先生致敬呢。山东有位作家批评我装神弄鬼,我写了首打油诗回应,‘装神胜过装洋葱,弄鬼胜似玩深沉。问我师从哪一个,淄川爷爷蒲松龄’。”
  听了这段趣闻,我对常州的朋友说,文学创作和研究是 “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当代文学评论家看不出 《生死疲劳》和 《聊斋》的渊源,可以理解;我研究 《聊斋》几十年,自己又写小说,要是我也看不出来,岂不是比狗熊它妈还笨?
  ■一个人的学问并不在于他得到了什么学位,而在于他所掌握的知识
  其实山东大学最有资格谈莫言的,并不是我,而是我称之为 “小贺”的贺立华教授。他早在莫言起步阶段就和莫言交往密切,做有关莫言的资料收集和专题研究,因此还曾颇受非议。 2001年贺立华开始跟莫言合带研究生。贺立华是有心人,他居然保留着2006年我谈莫言文学的一封电子邮件,而我自己早就忘了。
  我在信里写:“小贺:我和牛老师这两天认真地看了莫言发表在 《文艺报》上的长文,牛老师说,‘莫言越来越像大师了’。莫言在我眼中本来是个没有多少学问却相当有才气的作家,现在看来我当初的看法是有成见的。莫言很喜欢学习而且很善于学习。一个人的学问并不在于他得到了什么学位,而在于他所掌握的知识。莫言好学深思,既学今亦学古,既学中亦学外,这样的作家才会有大出息。刘白羽是这样的作家,莫言也是。”
  贺立华把我的信转给莫言,把莫言的回信转给我。可惜当时因为我的信箱容量太小,没收到。时隔6年,贺立华将这些通信又发给我。我看后对运清说: “我还以为当年我是因为看了 《生死疲劳》大发议论,原来不是。没想到是你预言莫言越来越有 ‘大师像’,并不是我。哈哈!”
  2006年让我们对莫言刮目相看的,其实是他在大江健三郎来华时与中国作家举行的座谈会上的发言,从发言中可以看出莫言的阅读范围、美学追求和创作趋向。比如他说:“大江先生不是那种能够躲进小楼自得其乐的书生,他有着像鲁迅那样的疾恶如仇的灵魂。他的创作,可以看成是那个不断地把巨石推到山上去的西绪福斯的努力,可以看成是那个不合时宜的浪漫骑士堂吉诃德的努力,可以看成是那个‘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夫子的努力,他所寻求的是 ‘绝望中的希望’,是那道 ‘透进铁屋的光明’。这样一种悲壮的努力和对自己处境的清醒认识,更强化为一种不得不说的责任。”
  短短一段话,集纳了多少信息?希腊神话、西方经典作家、孔子、鲁迅。莫言总结说,大江先生勤奋好学,博览群书,立志 “创造出和已有的日本小说一般文体不同的东西”。他写作新小说时只考虑两个问题,一是如何面对所处的时代;二是如何创作唯有自己才能写出来的文体和结构。这难道不正是莫言的追求?
  ■“我从蒲松龄先生身上学习到的,就是要从古典文献里面汲取创作的营养”
  莫言在诺贝尔文学奖授奖仪式上自称是 “讲故事的人”,深受故乡讲故事前辈蒲松龄的影响,他说,“我是他的传人”。
  莫言致辞讲的最后一个故事大意是,8个外出打工的泥瓦匠为避暴风雨躲进破庙。天空雷声紧、火球滚,空中似乎还有吱吱的龙叫声。有人说,我们中肯定有人做了亏心事,咱们把草帽丢出去,哪个人的草帽被吹走,哪个人就出去接受惩罚。草帽丢出去之后,只有一个人的草帽被吹走了。另外7个人把他抬起来,丢到庙门外。此人刚被扔出,那座破庙便轰然坍塌。
  这个故事的范本是《聊斋》故事《孙必振》,英文版译作《东方的约拿》:“孙必振渡江,值大风雷,舟船荡摇,同舟大恐。忽见金甲神立云中,手持金字牌下示,诸人共仰视之,上书‘孙必振’三字,甚真。众谓孙,‘必汝有犯天谴,请自为一舟,勿相累。’孙尚无言,众不待其肯可,视旁有小舟,共推置其上。孙既登舟,回首,则前舟覆矣。”
  莫言还不识字时,就听爷爷给他讲《聊斋》故事,讲高密老鼠精、狐狸精的故事。他家的线装本《聊斋志异》,都被莫言翻烂了。2010年莫言在一次讲座时说:“几十年前我没开始写作的时候,就知道蒲松龄,童年时期读得最早的也是蒲松龄的小说。”莫言十几岁辍学在家放牛,他有首忆往昔的打油诗:“少小辍学业,放牧在荒原。蓝天如碧海,牛眼似深潭。河底摸螃蟹,枝头掏鸟卵。最爱狐狸精,至今未曾见。”
  莫言的家乡有红高粱,更有文学渊源。清代乾隆年间“高密诗派”影响全国,代表人物李石桐、李叔白、李少鹤都是高密人。“三李”诗是中国历史上寒士诗的杰出代表。高密地方戏曲茂腔(又称猫腔)家传户唱、脍炙人口。高密讲《聊斋》之风尤盛。莫言去台湾演讲,给台湾报纸写《学习蒲松龄》,里面提到:“《聊斋志异》里有好几个故事就是当年我的老老爷爷讲给蒲松龄听的。”后来莫言坦承:“这是我的捏造。”他说,他在农村做社员时参加劳动,常听村人讲妖狐鬼怪故事,后来读《聊斋》发现这些故事都在里面。看来是村里的知识分子读《聊斋》后讲给他们听的。莫言熟悉并赞赏《聊斋》里神鬼狐妖的女性形象,他说,《红高粱》里“我奶奶”这个形象的塑造其实就是因为看了《聊斋志异》才有了灵感。
  2007年,莫言获“蒲松龄短篇小说奖”,他当时在国外,没法去领奖。后来,他给山东理工大学做讲座时念了两首打油诗:“空有经天纬地才,无奈名落孙山外,满腹牢骚无处泄,独坐南窗著聊斋。”“幸亏名落孙山外,龌龊官场少一人,一部聊斋垂千古,万千进士化尘埃。”莫言说:“我不自觉地遵循了蒲松龄先生所一直实践的创作道路,从生活出发,从个人感触出发,但是要把个人生活融入到广大的社会生活当中去,把个人的感受升华成能够被广大的群众所接受的普遍感情。我从蒲松龄先生身上学习到的,就是要从古典文献里面汲取创作的营养。”
  蒲松龄对莫言小说的影响随处可见。《檀香刑》用“狗肉西施”眉娘和“三爹”的关系――亲爹孙丙、公爹赵甲、干爹钱丁――结撰故事,次要人物小甲有特异功能,能看出人物原形:妻子眉娘是白蟒;父亲赵甲是黑豹;县令钱丁是白虎……这些描写与《聊斋》故事《梦狼》何其相似:白翁梦中看到儿子在官衙里站着坐着都是狼;在金甲使者面前,白翁做县令的长子变成猛虎。蒲松龄据此发出“官虎吏狼比比也”的喟叹。
  《檀香刑》师法《聊斋》又不局限于《聊斋》,小说分“凤头”、“猪肚”、“豹尾”三部分,是借用元代乔吉作词法概念;“眉娘”名字借自“武媚娘”,性格像《聊斋》妩媚的恒娘;章前有“猫腔”唱段,像《金瓶梅词话》的写法。莫言学传统不是食古不化,搞杂凑的一锅,而是融会贯通、为我所用。
  ■ 《生死疲死》既是小说家写作天才的井喷,又是向经典致敬的标杆
  莫言获诺奖后,西方记者让他向读者推荐一部自己的作品,他推荐了 《生死疲劳》,这非常合乎我的看法。早在莫言因小说 《蛙》而获茅盾文学奖时,我就和担任茅盾文学奖评委会主任的作协主席铁凝在电话里讲过,莫言该获奖的不是 《蛙》,而是 《生死疲劳》。评 《蛙》是评给该得奖的作家,不是评给该得奖的作品。
  莫言的作品是否部部经典?也未必。我觉得 《蛙》稍显单薄并有稍许刻意构思的痕迹; 《丰乳肥臀》稍显芜杂并有滥肆才情的痕迹。我家 “家长”特别欣赏 《透明的红萝卜》和 《会唱歌的墙》,而我认为 《生死疲劳》则是莫言的扛鼎之作。它既是小说家写作天才的井喷 (四十几天写成四十万字小说),又是向经典致敬的标杆。 《生死疲劳》将聊斋式画鬼绘妖、亦兽亦人的奇特想象和 《三国演义》奠定的章回形式融为一体、用以包容当代社会生活,在二十一世纪将中国传统长篇小说构思形式和以 《聊斋》为代表的魔幻理念推向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莫言不愧是中国小说优秀传统的延续者,是罗贯中、蒲松龄的双重传人。
  莫言多次讲到 《生死疲劳》和 《聊斋》里的 《席方平》有直接联系。 《席方平》是鬼故事,讲席父在阴司受豪强陷害被拷打,席方平愤赴阴司替父申冤,城隍、郡司、阎王殿一级级告上去,各级官吏都受贿,对席用尽酷刑。最后二郎神判案,将阎王殿大小受贿官员绳之以法。
  莫言最早就是在中学课本里看到 《席方平》的,他回忆道: “我大哥考上大学后,留给我很多书。其中一册中学语文课本里,有一篇蒲松龄的小说 《席方平》。尽管我当时读这种文言小说很吃力,但反复地看,意思也大概明白。这篇小说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生死疲劳》一开始就写一个被冤杀的人,在地狱里遭受了各种酷刑后不屈服,在阎罗殿上与阎王爷据理力争。此人生前修桥补路、乐善好施,但却遭到了土炮轰顶的悲惨下场。阎王爷不理睬他的申辩,强行送他脱胎转生,他先是变成一头驴,在人间生活十几年后,又轮回成一头牛,后来变成一头猪,一条狗,一只猴子, 50年后,重新转生为大脑袋婴儿。这个故事的框架就是从 《席方平》里学来的,我就是要用这种方式向文学前辈致敬。”
  ■经典永远值得顶礼膜拜,抛弃、解构、歪曲经典是行不通的
  莫言的成功在于向经典致敬,蒲松龄同样如此。
  蒲松龄写 《聊斋志异》的初衷在 《聊斋自志》中表露出来: “披萝带荔,三闾氏感而为骚;牛鬼蛇神,长爪郎吟而成癖。” “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一下子讲出来四位经典作家,都是蒲松龄学习的对象:屈原和李贺的执着情怀,干宝和苏轼的写鬼爱好。蒲松龄认为自己才能不如干宝,但特别乐意写 《搜神记》那样的书。其实,蒲松龄正是站在干宝等经典作家肩上,才超越干宝,站到中国古代志怪小说的顶峰。
  《聊斋志异》共492篇。人物栩栩如生、情节波澜起伏的短篇小说占一半,而能从前人作品找到 “本事” (原型)的大约百篇,也就是说,将近二分之一的聊斋小说不是蒲松龄独创,而是改写前人作品。鲁迅先生曾说 《聊斋志异》“亦颇有从唐传奇转化而出者”。蒲松龄改写前人作品一曰出新,二曰求异。或者将前人作品点铁成金,或者对已是名篇的前人作品另辟蹊径,写出别样风情。蒲松龄改写传统题材,有几十篇成为名篇,如: 《画壁》、 《陆判》、 《促织》、《画皮》、 《崂山道士》等。
  蒲松龄特别崇拜 《搜神记》作者干宝,聊斋名篇 《种梨》的本事恰好见于 《搜神记》 “徐光种瓜”: “吴时有徐光者,尝行术于市里,从人乞瓜,其主勿与,便从索瓣,杖地种之,俄而瓜生,蔓延,生花,成实,乃取食之,因赐观者,鬻者及视所出卖,皆亡耗矣。”原本简短的记录,被蒲松龄改写成兴味盎然的故事:乡人在市面卖梨,道士向他讨梨,他不给;好事者掏一文钱买个梨给道士。道士说,我并不是想要梨,我只是想用这梨核。接着像电视动漫一样,种梨、发芽、成树、开花、树叶扶疏,硕果满枝。从道士种梨到梨子满树,道士摘下来送大家吃,再到道士叮叮咚咚地砍树,扛起树干走掉,卖梨人都好奇地当观众,等到他发现道士的梨原来是自己车上的梨再去追赶时,道士已无影无踪,而道士丢掉的树干竟是卖梨人车上的车把! 1848年,英国传教士卫三畏把 《种梨》译成英语,后来被美国人收进 《少男少女丛书》印了一百多版。
  《红楼梦》是经典,更是向经典致敬的作品。宝黛爱情为什么写得那么好?一定程度上是靠借 《西厢记》、 《牡丹亭》之力。宝黛在桃花树下共读西厢,宝玉借张生 “我就是多愁多病的身,怎敌你倾国倾城的貌”向黛玉做爱情表白,黛玉在潇湘馆吟 “每日家情思睡昏昏”,在酒席上不由自主念出 “良辰美景奈何天”、 “纱窗也没有红娘报”。经典常像吉光片羽出现,却可对写人叙事收事半功倍之效。
  《聊斋志异》、 《红楼梦》的作者向经典致敬,写出更杰出的经典。经典永远值得顶礼膜拜,抛弃、解构、歪曲经典是行不通的。几年前,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文化讲坛请我与几位朋友一起讲 《四大名著的中华文脉》,钱文忠教授说:“有记者问我重拍 《西游记》怎么样,我说只有一条底线,不管怎么折腾,妖魔鬼怪造几个新的也成,就是千万别给唐僧找个妖精女朋友,拜托!”当时惹得全场大笑。哪曾想到,不久后,孙悟空居然跟小白 (白骨精)眉来眼去了。须知,孙悟空可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无父无母无兄弟,甚至连“性”都没有啊。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直隶巴人的原贴: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66833 34708 30649 18963 18348 16939 12753 12482 12188 12157
 |  |  |  |  |  |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 [京公网安备:-1] [] 总机:86-10-
Copyright &1999-.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莫言作品生死疲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