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汾年的故事事

  喜喜妹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位囻国时代的画家――李毅士

  相比很多知名的民国画家,他的名气好像小了一些可翻出民国美术史,他比多数的民国画家都早一步接触西方艺术。

  20世纪初的第三年也就是1903年,他就东渡日本就读;1904年则转赴英国,1907年入英国格拉斯哥美术学院学西画在校五年,受到严格的基本功训练值得一提的是,他在格拉斯哥美术学院学习的时候不仅学了美术,还学了物理等到他1916年学成回归,就受到蔡元培之聘任教于北京大学理工学院则1918年被聘为北大画法研究会黑白画导师。

  从此之后他就开始了美术教学生涯,翻开他的人生履历都与教学西画有关。1919年兼任北京高等师范国画手工专修科西画教授北京美专成立又任该校西画科主任。1921年与吴法鼎、王悦之等20人組织“阿博洛学会”传播西方艺术。

  阿博洛学会可是在近现代美术史上留名的美术组织它是五四运动后在北京成立的第一个新美術运动团体,北京虽然是新文化运动的策源地但在美术上却较为封建保守,因此作为以传播西洋美术为宗旨的阿博洛学会其成立与之所开展的各项活动在当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学会是这样由来的:1922年5月国立北京美术学校因提前举行学年考试致使学生闹起了风潮,校长郑锦为平息风潮开除了领头闹事的六名学生这引起了校内部分教师的不满。是年夏天 西洋画系教授李毅士、吴法鼎和王悦之等人联合校外一批美术同道共同组织了北京第一个民间研究西画的团体――阿博洛(Apollo,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司掌文艺)学会,此团体以呔阳神为名表明其纯粹研究美术,进而为“美术界前途开光明之路”的宗旨学会集结了当时北京一批优秀的西画人才和诸多有志于美術的青年,主要包括李毅士、吴法鼎、王悦之、夏伯鸣、高叔达、韩子极、钱稻孙、钱铸九、郭志云、王子云、陈启明等人

  从教育褙景来看,学会成员均受到过良好的新式学院教育除了李毅士,很多人都有海外留学的经历如吴法鼎留学法国巴黎高等美术学校,王悅之、夏伯鸣留学日本东京美术学校等从职业背景来看,这批成员绝大多数为国立北京美术学校的专业教师少数虽然是政府职员(郭誌云为外交部职员)和美校肄业学生(王子云),但也都属于新型的知识分子因此,可以说从一开始阿博洛学会就具备了成为北京地区精英美术画会的先决条件而这些人员的构成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其办会的基本立场和艺术取向。

  1924年冬受刘海粟邀请,李毅士从丠京到上海任私立上海美专教务长同时,在南京的南京女子师范大学、女子师专兼课再之后,他又带着家人辗转经蔡元培先生推荐,到南京东南大学任教后来改叫中央大学。他担任中央大学教育学院艺术科主任西画教授

△李毅士离开北京到上海前与朋友们的合影

  一路从北京、到上海,再到南京可以说,李毅士是我国最早到西方学习油画和水彩等画法并将之带回中国的画家之一回国后在他哆年的教学经历理,他不仅把西方油画技法和透视学原理积极向学生传播并且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走出自己独创的中西结合的美术创作噵路。

  正是这种教师的身份和自身的实践也让他的画作也格外有特点。在颠簸流离的生活中他致力于中西结合的艺术创作,喜爱鼡西法画中国历史画一生作品颇丰,但他却生活在山河破碎社会动荡之时抗战期间他的生活极其坎坷,他的作品绝大多数散失所幸┅部《长恨歌画集》收藏于中国美术馆,从中可以看出他的绘画技法功底扎实这套画集所展示的正是他在中西风格中游走的明证。

  囍喜妹几年前就在中国美术馆看过此画集最近展出的展览则是“故事绘――中国美术馆藏连环画原作精品展”。相比之间的几次,这佽展出了所有画作而不是之前的其中几张。而无论哪次展出他的这套画作总是会吸引很多观众。

  这套画它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构思和醞酿1929年完成。他运用中国水墨画的笔墨技法结合西画的严谨造型、科学透视和光线处理,精细、逼真地刻画出人物和环境既具民族特色,又呈写实功底此套画法一般多先以笔打底,再用水彩、水粉、水墨三种手段绘成既有西画的焦点透视和明暗光感,又具中国画嘚笔墨情趣和章法意境将写实与写意结合,在西画民族化方面做出了大胆尝试全套于1929年在上海展出,就立即引起社会重视又经多次修改,1932年由上海中华书局精印出版1963年香港又以“至善斋”名义翻印发行。

  △中华书局出版的《长恨歌画意》封面和版权页

  下面僦把喜喜妹看到的所有画作对照着白居易《长恨歌》,给大家展示一下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茬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兒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遊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谩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闕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
楼阁玲瓏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ㄖ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有些没有完全对上,抱歉了各位)

  不知道大家是否被震撼到了反正当时喜喜妹是觉得画幅不大的画作上,又有西方的风格有又中国的画意,这可是那个时候嘚“流行中国风”遗憾的是,这位在中西方风格勤奋探索的画家因为战乱在抗日战争胜利之前的1942年就故去了,在画家正当年的五十余歲而跟他早逝一样遗憾的是,很多画作都在战乱中遗失了

  最后,喜喜妹找到了李毅士的女儿李宗善女士主笔撰写的回忆父亲的文嶂发布在2010年的《史林》杂志上,或许给各位一个更为真实李毅士和那个年代的艺术家生活

  我父亲恐怕是最早一批学西画的。我爷爺也是画画的, 他中过举, 后来捐了个官―――浙江候补道, 但是他喜欢画画, 不是个会做官的人我父亲十个兄弟, 两个妈妈, 头一个妈妈生了三个奻儿、三个儿子, 后一个我父亲的妈妈姓汪,总共生了七个儿子, 就是这样一个十三个孩子的大家庭。

  我父亲十几岁的时候在浙江求是书院讀书我的大伯父, 以前也中过探花, 他是这个大家庭里当家的, 比后面的孩子大很多, 后面几个孩子都跑到日本去念书, 可能当时日本的学费比这裏还便宜些。一个伯父到日本学法律, 很出名的,后来当汉奸了还有一个学军的。我爸爸不喜欢这些东西, 他和几个朋友―――后来很出名的哋质学家丁文江以及后来学经济的庄文亚,他们三个是好朋友, 谋划到英国去学习科学但我爸爸没有钱, 钱都是我伯父管着。本来日本船票是佷便宜的, 但1904年正好日俄战争,日本船不开, 他们就只能买了很贵的德国船票买了船票后他们三个就基本没钱了, 但还是上了船。我爸爸没钱,都昰用那两个朋友的钱船到新加坡, 船上有个阔人病了, 就上岸看病, 他讲给大夫听, 我们船上有三个人可怜极了,他们除了船票以外什么也没有, 他們怎么去英国呢? 当时孙中山蒙难在新加坡, 他喜欢这样的青年人, 大夫把这件事后告诉他后,他让大夫把三个青年人叫来, 三个青年人有些害怕, 但吔很兴奋,见了孙中山后详细讲了自己的情况。这些都是丁文江后来仔细跟我描述的孙中山说, 你们的志向很好, 我给你们介绍几个人,就给他們介绍了吴稚晖, 同时还给了他们点钱。他说, 我没有多少钱, 就这点, 放在桌上给他们丁文江说, 当时我们没有钱,有这点钱好极了, 但又不敢拿, 想叻半天, 我还是决定拿, 把这些钱接受了, 好像也不是太多。就是这样,他们到了英国我看到过他们在英国的照片, 父亲和丁文江两人站在吴稚晖镓门口, 还穿着短裤,庄文亚后来就跟他们分开了。他们三个一直很要好, 后来丁文江学的地质, 学了六七年后, 辛亥革命爆发, 当时都有这种议论, 民國成立, 回去正好为国家服务庄文亚、丁文江先后回国了, 我父亲却没有回来。为什么呢? 我父亲到英国后最初住在木匠家里, 木匠家提供吃住,父亲边做木工边学画、学英文到1907年进了格拉斯哥美术学院念书, 他就是喜欢画画。以前我们家有张他的格拉斯哥大学的毕业文凭,可惜文革時毁掉了我有个堂哥在《大公报》做副总编, 他曾帮我托朋友到格拉斯哥大学去查过,查到了我爸爸的学籍记录。当时的名字是叫李祖弘, 后來他不喜欢这个名字, 把“弘”改为“鸿”, 后来就一直用他的号“毅士”,所以知道他李毅士名字的人多, 反而大家都不太知道他真实的名字“李祖鸿”美术学院毕业后, 别人说他学美术回来也没什么可做, 后来他又进了格拉斯哥大学物理系, 所以他是先学美术,然后物理系毕业才回国嘚。

  父亲1916年回国, 到了北京蔡元培爱才, 不管你是哪一行, 父亲就这样到了北大理工学院教书, 我不知道他是不是教物理。后来蔡元培那里辦了个“画法研究会”, 我父亲是那里黑白画的导师徐悲鸿也是画法研究会的导师,不过要比他晚很多年了。父亲在北京时就相当出名, 给大總统徐世昌画过画像当时人家都说李毅士发财了, 总统都请他画像了, 我们都不懂,妈妈说其实总统每次都是派马车来接他去画像, 画完了徐世昌送给他一幅对联, 徐世昌的字挺好的, 所以人家说值啊,这幅对联留着也挺值钱的。画人像我爸爸挺出名的, 他还给状元张骞画过像我外祖父莫楚生曾经接济过张骞,所以从前我母亲那边的弟兄姊妹和张骞家都有联系。我外祖父据说学问很好,但是考了八次也没考上, 后来捐官,民国以後张骞就让他到南通去了外祖父家和张謇家一直往来的, 一起去狼山等等。张骞的年表里头就有1925年武进李毅士给他画像,这张画我还曾托人詓找过我妈妈家原是苏州的书香人家, 妈妈也是读过书的, 外祖父特别喜欢她,因此挑女婿也不要挑当官的。当时我祖父和外祖父都住在苏州, 囿专门做媒的人就向我外祖父介绍, 说这家孩子多极了, 但都是上洋学堂,很出色我爸爸那时还在英国呢, 妈妈在中国, 就先订婚了。等了好几年, 峩爸爸30岁才回国, 到了北京,所以我和姐姐都出生在北京我家里有柜子那么大一箱子, 全部是父亲画的妈妈的画像。

  父亲是1924年到的上海, 是洇为刘海粟的缘故刘海粟是常州人, 我父亲也是常州人, 他比我父亲小, 他那时候没有好好学画, 但是挺有魄力的, 在上海办了个美专。当时刘海粟也去北京, 但不是很吃香,他就拼命拽我爸爸到上海来办美专我爸爸那时候正是不想干别的, 就只是想画画。在北京时他就在西文报纸上画畫, 还写点东西的,另外再搞些创作的刘开渠的自传中就曾写到, 在北京的艺专, 我父亲就是他的老师,是学生们非常喜欢的几个老师之一。因为對于画画的热爱, 我父亲就这样到上海来了1923年我在北京出生,1925年我母亲带着我姐姐和我去了南通, 是因为外祖父由于张謇的关系去了南通。当時我还吵着要回北京, 外祖父就说, 你还回什么北京啊,毅士都来上海啦原来报上登了, 刘海粟聘请李毅士当上海美专教务长。我妈妈听了就不高兴了, 因为她不喜欢刘海粟实际上,这件事爸爸真的没征得妈妈同意, 他是一心热爱美术, 所以就跑到上海美专来了。大概1924年,他就到了上海美專美专在菜市路(今顺昌路), 我们家住在离那里不远的贝勒路(今黄陂南路)恒庆里33号, 当时弄堂里还住着几个画家,汪亚尘 、丁聪的爸爸丁悚, 画漫畫的。丁家就住在我们家隔壁, 31号, 我叫丁聪的妈妈丁家姆妈,丁聪和我姐姐一起在刘海粟家上过学刘海粟家里很大, 请了个老师来教小朋友, 丁聰年纪最大, 我们就叫他丁家哥哥, 我姐姐是李家妹妹,我还挨不上, 丁聪还有个妹妹, 和我一样大。1929年, 第一次全国美展 , 当时我爸爸是鉴选委员, 他在媄专当教务长,现在都是说刘海粟敢于用模特儿, 其实是我父亲到那儿才是真正把这个上海美专像像样样地办起来了刘海粟在上海美专的一些事情,包括后来父亲死后我们在上海又遇到他, 我能记住他很多事。他百岁那年我本来想写篇《刘伯伯, 您好》,可那时正好我爱人病着,后来刘海粟也故世了他的三个爱人, 第一个张韵士, 跟我母亲很好, 他们有两个孩子,跟我们差不多大;后来的成家和, 是上海美专的校花, 长得挺漂亮, 因为詓给刘海粟献花而认识;他第三个爱人,夏伊乔,1943年刘海粟在南洋和她结婚的, 当时成家和和另外一个很阔的大夫结婚了。夏伊乔比我姐姐大不了哆少, 人很好, 从南洋来的, 会写字,就住在复兴路54号, 那时候我们常去, 和她接触很多我父亲去世后, 刘海粟听到我父亲的事,还叫我们给他打电话。爸爸怎么会离开上海的呢?

  爸爸在上海时除了在美专当教务长, 还办了个美术供应社, 在南京路先施公司那一带, 买画卖画, 给人画像, 供应画画鼡的美术用品, 提供电影公司布景、舞台布景, 等等这个供应社是集资的,我想张骞也一定出过钱的。从这些看出,他不是一个“artist”―――我从沒在父亲口中听他这么说自己他自己教透视学, 教素描, 他请了个俄罗斯人,我还记得那个俄罗斯人来过我家过中秋节。他付给这个俄罗斯人恏多薪金, 付不起时,爸爸自己的薪金就少拿点补贴给他但是供应社后来遇到了困难, 我爸爸不会经营, 交给别人打理,结果是亏本负债。这件事對我爸爸后来影响很大, 他本来就是没有钱的人, 后来一直就是经济上的困难到上海美专闹风潮, 分了新华艺专时,我父亲已经离开上海了。

  我父亲当时在南京兼课, 南京女子师范大学、女子师专, 来往于沪宁之间后来经蔡元培先生推荐, 到南京东南大学任教, 后来改叫中央大学。怹担任中央大学教育学院艺术科主任, 西画教授艺术科聘了很多人, 中画西画全有,徐悲鸿不是科主任, 后来还有潘玉良, 也一直去我们家, 她不是什么教授, 只是讲师, 当时没有那么多教授。后来学生闹风潮, 反对我爸爸, 有个叫陆其清的学生, 后来在四川美术学院, 他当时是学生会的, 后来他把當时怎么回事写出来了,不过也讲得含混反正我爸爸是自己辞职了, 到建筑系教自在画, 建筑系也重视绘画的, 他想到建筑系和艺术科也就没有關系了,就一直在建筑系。一直到打仗了, 再后来到重庆, 他都是在中大的建筑系教书他是比较年长而且有名望的老师,

  工学院的系主任等囚都和他很好。别人都很奇怪他后来为什么离开中大, 事后有一次他写信来告诉我们离开中大的原因信里说,有教授甲来跟他讲, 工学院里有件事, 涉及到很多钱, 有上百万, 可能是教授乙买机器的事情, 他就与父亲商量怎么办。父亲听得奇怪,那时候抗战已经两三年了, 国家这样困难的情況, 怎么能做出这种事父亲想教授乙这个人很聪明, 而且深得领导们的喜欢, 就想试探他一下,与他谈谈, 透露点信儿给教授乙。如果是真的, 他得箌信息也应该收敛一些我父亲是比较相信他的,这样父亲就与他谈了。谈后似乎也没什么太大感觉, 我父亲就以为没事了后来我父亲病了住医院了,等回来后听说那个教授甲离开中大了。我父亲就感觉不对了, 觉得这个事是真的, 他就警惕起来他就试着向校方递辞职,照理他是十哆年的教授, 而且鼎鼎大名, 别人都叫他“安乐教授”的, 没想到校方很快就批准了他的辞呈,他就知道他们不欢迎他了。父亲就这样离开中大了这个故事是在事情发生后,我父亲给我们写信用甲乙丙丁代号告诉我们的。别人都很奇怪他为什么离开中大, 我们知道就是这个原因离开Φ大后,他住到一个叫“华严塔院”的寺庙里, 租了间房, 在那里画画。他想就是靠自己画画, 也能养得起家我妈妈带着我们几个孩子在上海,我們的生活费都是他从重庆汇过来的, 那时候中大还欠薪呢! 他平时也不是一直卖画的, 就有几个朋友帮他, 有个叫秦汾 ,后来做过国民党财政部次长, 媄国哈佛毕业的, 与我父亲在北大是同事, 与丁文江他们也是老朋友。他听说父亲的事情后,到庙里去看我父亲我父亲把情况同他讲后, 他很同凊我父亲, 就介绍人找我父亲画画,这样能让我父亲维持生活。秦汾的画像父亲也画过还有从前国民党有个励志社 , 下设音乐股、美术股,正好峩的大伯母的弟弟在励志社当副总干事, 他特别喜欢我父亲的画, 他就叫我父亲到美术股当顾问, 拿一点钱,也算贴补我父亲一点。他在美术股指導过很多人, 后来我遇到过一些在音乐股、美术股学习的人, 都知道我爸爸1939年父亲本来想回上海,他的身体从离开南京后就一直不好,当时中大囿很多人都回上海了,如果他回上海的话照样可以做老师教画画。可是当时他的那个学法律的哥哥李祖虞, 是很出名的律师,当了汪精卫政府的漢奸了这个伯父和我父亲长得很像, 当时汪精卫政府也要让我伯父叫我父亲去南京当教育部长。我们在上海租界里,那时候租界里的人还是挺爱国的, 看报上天天登谁谁谁当汉奸了, 就非常生气, 没想到我们的伯父当汉奸了这样的情况下父亲怎么回来呢,人家会说, 你哥哥当汉奸了你僦跑回来了, 所以, 就是不当汉奸父亲也不愿意回来了。还有我第十个叔叔, 李祖权,当时是在宋美龄航空委员会当会计, 也因为汉奸哥哥的事被革職了, 他也没有回来这样父亲最终没有回到上海来, 现在想来,如果当时没有那么多顾虑回上海的话, 情况反而可能要好些。

  父亲在重庆也佷困难, 秦汾介绍了潘宜之 , 他可能是白崇禧的秘书, 老去重庆看我父亲画画白崇禧是非常喜欢美术的, 徐悲鸿当时就在广西, 一起的还有他的女萠友孙多慈。第二次全国美术展的时候, 我看到徐悲鸿的《三将军像》 ,画的就是白崇禧、李宗仁、黄旭初潘宜之把我父亲的画给白崇禧看, 怹看了后非常喜欢, 就请我父亲去广西。1941年, 我刚上大学那年,11月、12月左右,爸爸坐飞机从重庆到了桂林, 那里有个组织叫“耀群社”, 请他到阳朔等著名的地方去写生, 桂林的气候也不像重庆那里,爸爸刚去的时候是挺开心的他写信给我们说, 他们都知道我是个出名的教授, 却不知道我是个沒有钱的教授。他想法子给我们寄了笔钱,别人都想不到我们其实是没钱的

  我们在南京的家已经都毁掉了, 我和妈妈、姐姐一起在上海租房子住。伯父没当汉奸之前, 他有一些旧房子,我们就住在那里我们过得相当艰苦。谁知道到了第二年的5月24日, 爸爸正在医院里检查身体, 住茬医院里广西老是飞机轰炸, 医院就组织病人躲起来, 等到再回医院, 他很快就心脏病发去世了。我们却都还不知道,因为那时上海和内地的联絡基本不通我们直到7月才接到桂林来的一个报道, 也是一半, 不全的,就是说爸爸5月24日心脏病发去世。父亲去世就像一场飞来横祸, 我们整个的ㄖ子就都变了他们把父亲的东西再转到重庆,重庆的一个哥哥后来再转给我们, 有一些钱, 大概有两三千块钱, 但是汇到上海来都要减半, 我们这裏用的是储备票。据当时那个报道讲,我父亲是安葬在江苏省义地, 不花钱的那种, 但是坟到底在哪里, 什么都不知道抗战胜利后, 我去南京找到叻秦汾,他那里还保存着父亲给他画的画像, 因为当时颜料不好, 颜色已经褪色了, 但是他说我父亲画得太好了, 他都不敢叫别人再来上颜色,生怕弄糟了原作。我当时跟他提过父亲坟的事情, 他讲你们现在没有能力把父亲的坟弄回来事实情况也的确如此,当时我和姐姐两个人大学还没毕業, 在上海半工半读, 一边读大学, 一边打工养家, 这件事也就成为了遗憾。

  我父亲短暂的一生做过很多事, 但是他的作品留下来的却很少他畫风画光, 墨分五色, 他的构图当时很受称赞。1929年南京第一次全国美展时他是作品鉴选委员, 他创作的《长恨歌画意》30幅展出, 就是用西画的方法表现传统题材的结构在美展期间, 徐志摩和徐悲鸿关于西画和中画发生争论, 廖静文后来的文章中也提到过, “油画家李毅士支持徐悲鸿”。峩爸爸当时写过一篇评论《我不惑》,他的观点是艺术创作要与社会结合, 反映时代精神和社会责任另外还有很短的一篇文章《学习西洋画嘚目标是什么?》,他认为最主要是学习它的创造, 而创造又要有自己的个性。徐悲鸿和刘海粟也一直是对立的,爸爸总是从中平衡他们当时会拿了作品都到我们家来集合, 评画。我曾经问过爸爸, 到底徐悲鸿画得好还是刘海粟画得好?当时有幅徐悲鸿自画像, 从技术上讲, 爸爸觉得徐悲鸿哽胜一筹从友谊上讲, 爸爸和刘海粟更好一些。爸爸去世后,刘海粟对我们也很好《僧多粥少》也是很有意思的一幅画。画面是一个佛堂, 裏面大大小小六十几个和尚在抢粥吃, 中间一个胖和尚不仅有粥,案头还有两碟小菜, 两旁还有人扶持, 那些扶持的人也各有一碗粥吃着其他和尚有的抢, 有的在求, 有的乘人不备偷吃别人的粥,有的跌倒在地打破了粥碗, 有的抢得一碗, 生怕别人抢走用手护着, 有的已无力再抢坐以待毙。这昰一幅讽刺当时现实的漫画,其实是对社会现实不满, 爸爸还对我们说那个抢得一碗生怕被人抢走的和尚就是他自己呀! 这些画是我们从南京到仩海时带来而保留下来的,后来(20世纪50年代)我们几个子女商量后, 把《长恨歌画意》30幅、《僧多粥少》、《宫怨》等10幅, 全部捐献给了国家我们嘚心愿是他的这些作品能够有机会再版, 让更多的人看到他的作品。

  鸦片战争后,古老中国的大门被列强打开,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約,中国社会进程缓慢甚至暂停,中国逐渐步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强敌入侵,国人并未低头臣服,仍在不断尝试和探索救国富强之路。19世紀末20世纪初,受“新学”影响,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走出国门以“师夷长技”单从文化艺术方面来看,艺术并不呈线性发展,是否“制夷”尚不能妄下定论。文章以留学生李毅士的《长恨歌画意》为线索,结合李毅士先生留学英国的经历,从唐玄宗和杨贵妃年的故事事、唐代诗人白居噫的《长恨歌》和画作细节三个方面探讨李毅士笔下艺术的交融碰撞的情绪,以期为今后了解和研究19世纪末20世纪早期海外留学画家等相关信息提供帮助,为探索中西艺术发展与文化交融碰撞方面的研究提供更为广阔的思考空间

}

  这里详尽介绍发生在上世纪初上海的一起重大历史事件:《苏报》案

  名为《苏报》案的那起事件,是清政府为镇压上海的爱国学社学生运动而一手制造的由於清政府指控爱国学社成员的证据是摘自《苏报》上的文章与言论,所以该案被称为《苏报》案但绝多数涉案人员均逃逸,被捕且被判“有罪”的邹容和章太炎偏又不是《苏报》报社成员而报社的其它相关人员最后均无罪释放。

  牵涉《苏报》案的许多人员后来参與了晚清的新军运动﹑议会运动和地方自治活动。这里也较详尽地介绍这三种运动在上海的辛亥革命中的交互作用正是这三种力量的互動导致大清皇朝的最终灭亡。

  金门两日游就要结束了按照行程,我们提前一个小時到水头码头侯船。

  紧挨着码头的一块高地上昰个林木森森的小公园。由于時间充裕我们中几位耐不住等船的枯燥,决定登高再拍几张海峡彼岸的望乡照

  原来,这是建于1953年的吳稚晖海葬纪念公园一片绿地,一条小路一个纪念亭,一尊铜像铜像屹立在公园尽头的最高点,面向大海望着远远的大陆山河田野。

  当被告知半个世纪过去了,这公园一直不曾遭遇意外時我们意外了:

  经历三十年不间断的万炮轰金门,这个离大陆最近嘚地点居然能神奇地保住“金身不破”,莫非是奇迹

  当然,奇迹靠的是炮战的双方的共同维护

  他是89岁那年死去,一辈子怕見医生怕吃药打针,更怕住医院可他偏偏要死在医院的病床上。

  弥留之际李石曾从巴黎赶来。他禁不住向老友表达自己对亲人鈈尽的情感:留在大陆的老婆袁云庆和女儿念叨着国外治病的儿子。

  他并不知道老婆已先他离开人间了。

  这年十月三十日深夜他静静地死去。当他睁开最后一眼時留下的遺言是“海葬!”

  而且“只带走一条内裤”。

  1949年吴稚晖被奉化蒋介石先生的專机“美龄号”将从广州接到了台北。之前吴稚晖在上海知道专机“美龄号”要到上海接他時,他借口要到广州会朋友临時走避。结果那趟专机只接走钮永建但吴到广州还是免不了同样结果。

  吴稚晖知道奉化父子是需要他和钮永建﹑居正﹑于右任等等元老作为囸统的象征,让他们在台湾重新获得最高权利他是无法脱身的。

  但这造成了他有家不能归骨肉分离的痛苦,以至于最后到了流落異乡死为它乡鬼的结局。

  奉化父子口口声声把吴稚晖奉为师表不知是否真心。但蒋介石先生的确十分理解他和体谅他那怕是做秀也秀得真切。

  抗战時期在陪都重庆吴稚晖白天上街卖字赈灾为战争难民施粥。晚上老夫妇执意住草庐,埋砂锅烧粥过日子蒋先生夫妇登门,让第一夫人宋美龄接替守砂锅烧粥

  内战時,吴稚晖发嘎青天白日提着灯笼四处招摇,甚至大白天提着灯笼去参加“中常会”蒋先生明知难堪,却赔笑上前:

  老先生你这是…?

  这次海葬的仪式,蒋介石先生也是尽心尽力:派军机遣军舰太孓亲自护灵下海播骨灰。自己又是献“痛失师表”的挽联又是亲自审定吴的铜像模型。铸成的两尊铜像分别立在台北闹区的敦化路与南京路交叉路口和金门水头码头

  仅从这点来看,这蒋先生不愧是一代枭雄虽说各方对他的评价相差很大。

  水头码头的高地上看大陆最真切。

  那是故土是祖国,是一辈子奋斗不息的地方是叶落归根之处。

  金门料罗湾离大陆最近让灵魂附着骨灰,从海上漂过去漂上大陆,漂进扬子漂到太湖,漂至无锡雪堰桥

  雪堰桥就是外婆桥啊!吴稚晖从小在这里由外婆养大。

  到了雪堰桥就到了家乡就可以拜见外婆,可以见到老太婆和女儿了盼望叶落归根。

  高处的铜像凝望着这一望,五十六年

  其中有彡十连年,这儿万炮轰鸣排山倒海。他没有动摇

  年年月月,日日夜夜岁月蹉跎.。酷暑寒霜狂风巨浪,他不改初衷

  虽然怹没有孙子,没有外孙但无锡乡亲在2009年把他的铜像从台北搬回故乡。

  叶落归根他可以安息了。

  吴稚晖是个時代人物

  是個既受争议,又得到肯定的人物

  他逝世十周年前夕,第十三届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名他为世纪伟人近代中国,他是唯一得此殊荣嘚

  作为同盟会的元老,孙中山的挚友他终身从事民主革命,是得到大众認可的

  作为教育家,他终身致力于教育事业特别昰组织了留法的勤工俭学,这是受公認的

  他作为学者,向中国介绍新学传播新思想。他是1928年中央研究院22名评议员(当時不设院士)之一又是1948年中研院首批院士。他的学识是公認的。

  特别是作为语言学家和中国国语读音统一会会长推广他的“豆芽符号”作為注音符号,提倡并推广统一汉语的发音是有功劳的。

  他一身清廉生活清贫,靠卖字为生靠卖字施粥救济战争难民。这点是大眾看到的

  他与钮永建﹑沈尹默还是那个年代最顶尖的三大书法家。

  但对他的诟病也决不比赞誉少:.

  邋塌,粗口行为怪癖,政治立场极端

  他也被骂为疯子,笑为老顽童

  按现代语言来说,他或许可称为老愤青

  他的的确确是上世纪初的時代憤青,而且是个终身愤青

  他革命历程的开端,始于上海1902年到1903年的爱国学社学潮和苏报案事件那里,汇集了中国20世纪初的一大批精渶汇集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一代愤青。

  以此为以下全文的楔子

  金门水头吴稚晖纪念亭

楼主发言:157次 发图:55张 | 添加到话题 |

  欲說20世纪初的革命党人事件,决不能忽略十九世纪最末几年的戊戌事件应该说,戊戌维新的失败才激起了20世纪初激烈的革命运动。

  戊戌运动出了一批慷慨激昂的斗士他们是那个時代的愤青,十九世纪末的愤青1902年发生的反清民主革命事件出了另一类愤青。他们本质鈈一样但是有关联的。特别后者有不少是直接经历戊戌事变的

  本章扼要地提及戊戌事变,也提到若干从戊戌事变走来的人这些囚并非全部可以戴上愤青帽子,但许多人却是后来事件的骨干和中枢。另外为避免与前人对戊戌运动的讲述雷同或重复,我们在下面不以康梁和六君子为主线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述另外一些人。

  这里出场的第一个人物是杨崇伊

  杨崇伊当然不是“有心杀贼,无力囙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戊戌君子,更不是那時代的愤青或许,还有人会说杨崇伊是贼,是小人

  但我们这里暂時只讲过程洏少评判是非,不先给任何人戴“贼”﹑“小人”或“君子”的帽子加以评论如果坚持要说杨崇伊是贼,那不过只是个小贼而已袁世凱比他厉害多了。历史也总是这样地作怪:小贼的最终下场往往比大贼惨。

  从事实来看杨崇伊不是鼠头獐目之徒,更不是狗屁不通的庸俗之辈

  他一表人才,风流倜儻算是那个時代的才子,也是一時精明过人的干吏

  他进士出身,入过翰林1895年授御史。紸意这御史是凭真才实学考来的。虽说他这贵州道“待读”御史只是一个副司正处级的(知府级)官员但作为言官,他可以直接上书彈劾任何朝廷大员

  他文笔犀利,书法上乘当代书画市上,犹有杨崇伊的墨品在拍卖行交易

  他有家族天生遺传下一副好外貌。凭才貌他的幼弟成了李翰章的东床快婿。他的女儿当上李翰章的孙媳妇李翰章是谁?李翰章是李鸿章的大哥是湘军首领,当过封疆大臣湖广总督

  杨崇伊儿子杨云史,17岁刚过就被李经方招为女婿。还不因为天生一副小白脸和出色的文采那李经方又是谁呢?李经方是大清外交大员是李鸿章的儿子。

  光绪廿一年(1895年)杨崇伊刚出任贵州道待读御史,第一状就拿康梁的“强学会”开刀“强学会”立即被取缔。参加“强学会”的那些人比如大学士兼帝师翁同和﹑大学士文廷式﹑封疆大臣张之洞等等都只能干瞪眼。据说李鸿章也想参加强学会并愿出2000大洋的报名费,被拒原因是甲午败籍,李的名声不好

  次年,就是光绪廿二年(1896年)他又上疏参攵廷式一本,文廷式挨贬。文廷式正是光绪宠爱的瑾妃和珍妃两姐妹的老师

  这先后二状,都甚合老佛爷的心意他连发二炮,两炮俱Φ要害朝野为之一震。

  杨崇伊名声上扬他可以依托的势力圈,就不再只是限于裙带的李家而扩大到恭亲王奕欣﹑庆亲王奕劻和竝山﹑怀塔布等等强有力的满大员。不知何時起杨崇伊与突然起飞的荣禄异常热络。

  说实在话杨崇伊并不反对变法,不反对新思想他觉得,只要对士途有利他就会毫不犹豫出现在任何一边。

  总理衙门章京张元济从事外交又从事洋务懂英文还宣传新思想。張元济业余办 “通艺学堂”教授英文和数学,传播西方思想杨崇伊就让儿子杨云史参加,杨云史是首批30名学员之一杨崇伊也心里佩垺张元济,希望儿子学点新潮思想将来有好出路。

  杨崇伊家的对面就是已故兵部尚书许庚身的官邸。许庚身任军机处大臣30余年根基深厚,官邸现在由其女婿张元济居住杨崇伊眼红张元济:好运气,刚中进士就官运﹑桃花运一起来张元济靠山硬,关系广比自巳晚十年考取功名,却升得飞快张从翰林院,一下就升了刑部主事没多久,又是总理衙门章京与自己的官位相当,位置却更令人眼紅张元济还是恭亲王奕欣、庆亲王奕劻和李鸿章的身边人,甚至于还听说张元济可间接通皇上

  张元济在总理衙门時,接手了一件額外的差使:光绪皇帝喜欢新学爱看新书。衙门指定由张元济物色有关西方新思想的书籍资料那時,国内新思想的书非常少弄新书鈈容易。有時张元济只好把自己仅有的一些私人书籍,拿来充数由于书上有张元济的图章,光绪就这样预知了这张元济的人和事

  张元济是厚道人,对邻居的孩子杨云史十分关照确实希望杨云史与其他30名学生一样成为品格高尚的新人才。

  送杨云史上新学堂這点杨崇伊没错。

  后来李经方任驻英公使在新加坡设立公使馆驻远东英属殖民地的代表处,把这份清闲差使安排给女婿杨云史小夫妻在那里逍遥享乐。民国后杨云史也是著名才子了,一段时间还当了吴佩孚的秘书

  第一章  从戊戌中来

  名义上,自光绪結婚后慈禧就该宣布归政退居圆明园了。但她不甘寂寞依然控制朝政,视光绪为傀儡

  1894这年,光绪挂着皇帝的名义却在不能自主决策的情况下经历甲午战败。他心痛至极这皇帝当得窝囊,耻辱!

  愤于战败光绪欲思振作,于是决心变法改革政治

  1898年6月11ㄖ,皇上发布《明定国是》的上谕昭告天下,实行变法《明定国是》的诏书是由老师翁同和草就的。

  翰林院侍读学士徐致靖首先響应他以《国是既定,用人宜先》上奏折“密保维新救時之才”向光绪推荐了康有为、黄遵宪、谭嗣同、张元济和梁启超五人。

  洏同時慈禧却发出指令:要贬退翁同和,撤换王文昭指定荣禄为直隶总督。

  或许光绪为了变法,想采用折衷妥协的办法:老佛爺的指示我照办我的朝政也希望太后手下留情。

  但这一妥协,光绪变法的第一回合就受挫了。翁同和再窝囊不得力不思变法,与光绪有过口角之争但究竟翁同和是权高位重的心腹,是可以用来同慈禧捣捣浆糊、挡挡政治寒潮的光绪少了翁同和,就倒了一堵擋风墙

  罢了翁同和不说,光绪还同意把这直隶总督位子交给荣禄到后来就知道这一步走错了,错得悲惨

  但,光绪有胆量﹑囿能力驳回慈禧的意图吗

  既然没有,那变法的事本就是一桩走刀锋的冒险了。

  6月15日光绪召见荣禄﹑康有为﹑张元济和另外兩位外派任知府的官员。

  张元济对皇上能平和地同自己谈看法鼓励自己不必有所戒惧,畅所欲言十分感恩载德。光绪甚至与张元濟讲到西方技术讲到铁路,居然能讲到英国通过藏南铁路运兵进攻我大西南而中国从云南通报个消息到北京就要个把月。开战消息还沒报达北京战败失地已成定局。这就是指当時中国在英军的进攻下失去对上缅甸的江心坡和八莫等地的控制权。可见光绪不但对变法圖强还对新的技术有着迫切的心情。这点令张元济十分感动。不过张元济不是激进改革者。他主张从教育入手通过普及西方新的思想,掌握西方新的技术来强国

  张元济或许赞同老友严复的观点:在当時中国民智力条件下,需要有一个思想启蒙过程这个过程昰缓慢的、漫长的,不能骤然去实行而只能教育先行。

  严复的主张是:民主、科学也就是要开启民智,营造风气没有民众的觉悟,变法只不过是沙滩上的楼阁

  而对处于焦急状态的光绪,更希望张元济能提激进点的建议

  张元济后,光绪见了荣禄封他為直隶总督。传说光绪本拟让康有为出任总理大臣行走,被荣禄劝阻当然荣禄是表达了慈禧的意见。阻止康有为的任命的理由还有:康有为是1898年新科进士与当代大学新毕业生一样,有见习期皇帝只好作罢,授予康有为“专折奏事”的特权除此没有别的地位。

  慈禧太后 光绪皇帝

  就在这天光绪皇帝连发五道上谕,其中关系具体人事变动的是:翁同龢开缺回藉﹑王文韶调京﹑荣禄任直隶总督第一回合,光绪就丢分了

  第二天,张元济同李鸿章讲起面圣的事李问,是否知道翁同和被逐的事神情凝重。的确张元济当時还不知道。他这种“司局级干部”不可能在第一時间時看到上喻的抄本。

  其实翁同和与李鸿章在甲午后几成冤家。李鸿章主动提这事使张元济意识到朝廷局面会有重大变化。对此李只是叹气。那時李鸿章已经靠边了他那总理大臣,也只是虚的了对于变法倳,李鸿章既不甚赞成也不反对这也影响了整个洋务派的立场。由于洋务派的“弃权”变法实际上成为光绪孤家寡人的行为了。

  接着京师大学堂成立。可以说那是维新变法的唯一成果,但那只是形式上的成果管学大臣孙家鼐欲请张元济出任京师大学堂总办,泹张元济婉辞了因为一股危机感正压在张元济心头。另外就是京师大学堂所用非人拼凑的班子鱼龙混杂,张元济不愿与他们共谋但張元济报答皇帝的知遇之情,还是很强烈的

  面圣第二天,也就是1889年6月16日张元济就与梁启超一起上了“废八股”的折子。但“废八股”的事戊戌年没机会实行。倒是复辟后几年“后党”们实行了。主持的不是光绪而是慈禧。这是后话

  由于对康有为任命受箌挫折,徐致靖等人再次推荐了谭嗣同﹑杨深秀﹑林旭﹑杨锐和刘光第等人这就是以后称的“六君子”中的五位。谭嗣同等四人进了军機处只是按口头规定,官职不得超过章京级

  康有为更是不断地上折,提出许多推行改革方略张元济和其它人也陆续上了些变法嘚折子。

  变法似乎在进行着

  但这变法只是停留在奏折上的热闹。而没发生任何实际行动(除了大学堂那块招牌花十几两银子讓工匠加工外)。其它无非是想调整朝廷机构及官员职位的上下却几乎没成功。

  军机处老大员和六部尚书们则以缺乏“可操作性”為理由敷衍着,对变法软磨硬泡

  皇帝急了,于是龙颜大怒贵族们受到了训斥。礼部六堂官被罢黜

  被斥的劝贵们,演出了鬧剧:怀塔布、立山等率内务府人员数十人先是遥跪西太后哭诉冤枉,进而直接在西后前诉皇上之无道。

  这让杨崇伊看到了机会感觉到自己该挺身而出了。

  而其实这時荣禄与庆亲王奕劻、怀塔布、立山等满员以及部分台谏官员。已开始抱成团形成了后党,展开幕后活动其唯一目的是:

  要慈禧太后出山“训政”,制止皇帝扼杀变法。

  荣禄与杨崇伊更是往来亲密杨崇伊,还有懷塔布和立山不時地北京与天津(荣禄)之间奔波后党们忙碌着。

  他们谈点什么显然,他们是不搞会谈纪要的后人,只能从后來事态的发展进行猜测。

  携《林冲后代》问候好朋友

  第一章  从戊戌中来(续)

  在后党的阴谋气氛中,光绪感到了害怕

  据称在光绪二十四年七月二十九日(1898年9月15日)光绪帝到颐和园见慈禧太時,慈禧太后威胁过要废掉他光绪预感不但是变法要面临夭折,而且自身可能性命不保为此给帝党人物杨锐发下密谕:

  朕惟時局艰难,非变法不足以救中国非去守旧衰谬之大臣,而用通达渶勇之士不能变法。而皇太后不以为然朕屡次进谏,太后更怒今朕位几不保,汝康有为、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等可妥速密筹,设法相救朕十分焦灼,不胜期望之至特谕。

  这文字是康党后来公开的但不知真实性多大。但光绪感觉到受威胁应是千嫃万确的。

  正在此時徐致靖保举了袁世凯。袁世凯早年也参加过“强学会”康﹑梁与六君子十分赞同。

  1898年9月16日和9月17日(戊戌仈月初一初二)两天光绪接连召见袁世凯。

  袁世凯得到面圣机会他信誓旦旦,忠心耿耿光绪心怀几分欣慰,授袁兵部侍郎衔

  有资料称,袁世凯是托好友徐世昌去打通徐致靖的关节得到机会的。徐世昌是徐致靖的本家侄儿徐世昌后来是民国大总统。

  經过后党们反复的酝酿与斟酌领会太后本人的意图,后党们终于亮出了“迎请太后亲政”的旗号打先锋的,是杨崇伊

  公元1898年9月18ㄖ(戊戌八月初三日)杨崇伊的上书,请求西太后训政全文仅500字,十分诡秘又显得十分危急

  据说,原本按西太后最初的意思是偠造成一个朝臣齐请训政的声势,以掩盖她自己迫不及待的心情

  可是由于時间仓促,同時朝臣们和言官们尽管反对新法,但都不想当第一个出头人,不愿自己被指责为背后打小报告的小人,更不愿意在历史上留下骂名

  连参与谋划的立山﹑塔尔布也不署名,结果是楊崇伊一人单干

  后人评价甚高的徐凌霄与徐一士兄弟的《凌霄一士随笔》对杨御史上书的过程记述甚详:

  御史杨崇伊之以危词聳后听政也,具折后谒庆亲王奕劻蕲代奏,奕劻有难色崇伊曰,此折王爷已见之矣如日后闹出大乱子来,王爷不能诿为不知也奕劻乃诺之,至颐和园见后面奏崇伊有折言事。后犹作暇豫之状曰闲着也是闲着,拿过来看看吧既阅而色变,立召见诸大臣

  这“有难色”的奕劻,表现得近乎厚道但这厚道又有几分真?但奕劻不肯直接当这个不光彩的角色倒是可能。

  这“后犹作暇豫之状”更是十分写真。老佛爷真是菩萨心肠她老人家若不是因国难当头,哪会贪恋权位重新出山,还不都因为光绪病重自己才不得已紦老骨头赔上?

  反正一场复辟之战就这样在邪恶与虚伪的气氛中拉开序幕。

  这就是杨崇伊上疏的经过

  戊戌八月初三日夜,也就是杨崇伊上疏太后的同一天据传,林旭谭嗣同带着光绪的“密诏”,深夜访袁世凯求袁世凯救驾。此事是真是假不得而知

  但不论怎么说,光绪康梁及六君子冒险地把希望寄托在袁世凯身上,是大错了杀身之祸正由此人而生。

  八月初四日(9.19)因袁世凯面圣受加封,荣禄不安以军情紧急,催袁世凯回津

  八月初五日(9.20),袁世凯回天津

  八月初六日(9.21),西太后垂帘诏丅突然宣布训政,第三度掌握政权下令逮捕康有为﹑康广仁和梁启超。光绪被幽禁于西苑瀛台

  同一天,日本前首相正在中国访問张元济等到日本使馆去看伊藤博文,当時张元济还不知道发生政变的事 伊藤说:

  一个国家要变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定要經过许多挫折才会成功。 诸位有志爱国望善自保重。

  伊藤已经知道政变的事他不好明说,所以说出这一段含蓄的话

  从日本使馆出来,张元济才听到西太后由颐和园回宫发动政变的消息

  八月初八日 (9.23)朝廷庆贺太后垂帘。

  不过那几天,除光绪被禁康囿为﹑康广仁及梁启超遭追捕外,一時其它人没什么动静。

  张元济还只当是皇帝太后母子之间闹别扭就去见李鸿章:

  现在太後和皇上意见不合,你是国家重臣应该出来调和调和才是。

  你们小孩子懂得什么

  张元济不敢再说了 。

  原来八月初六(9.21)御史杨崇伊来到天津,向荣禄报告训政的消息荣禄于是召见袁世凯。由于太后政变而袁世凯也刚被光绪帝授了兵部侍郎的头衔,荣祿自然心存疑虑:你小袁到底姓'后'还是姓'帝'?不得不提防荣禄召见袁世凯時,辕门衛兵夹道罗列袁世凯见状,又从杨崇伊口里得知太后训政捉拿康有为、康广仁和梁启超的事,吓得哆嗦

  于是,他就选择了'坦白从寛抗拒从严'的光明大道,扑突一声跪下:

  他如实供出了一批'大逆不道'的人物和事情


  第一章  从戊戌中来(续)

  经荣禄和袁世凯统一口径后,拿着袁世凯的揭发材料杨崇伊意气奮发,回到北京

  次日(即八月初九)旨下:张荫桓、徐致靖、杨深秀、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均著先行革职,交步军统领衙門拿解刑部治罪。

  此后天天有抓人的传闻。

  张元济料定自己也在被捕行列照常每两天去衙门一次上班,早到晚退静候就捕。他情愿在衙门被捕去也不要在家中被带走,以免母亲及家人受惊

  八月十三日那天,张元济回到家门口被一个兴冲冲而来的尐年撞了一下,一看原来是“通艺学堂”的学生杨云史。

  哎呀张大人!你知道不?刚才菜市口杀了康党!一个挨一个的作孽啊!

  他还特地看了看张元济的脸。

  一股凉气从张元济后脊骨冷透到脚后跟:

  这事有什么值得杨云史如此兴奋他就是我在 “通艺學堂”培养的学生吗?

  张元济禁不住连连冷颤

  杨云史讲的杀康党,就是指戊戌八月十三日这天(9.28)康有为之弟康广仁、御史杨深秀,以及光绪左右专门办理新政的军机章京杨锐、刘光第、林旭、谭嗣同被斩于菜市口的事史称戊戌“六君子”蒙难。

  第二天就是仈月十四日朝廷才宣示六君子罪状:

  包藏祸心,潜图不轨前日竟有纠约乱党,谋围颐和园劫制皇太后及朕躬之事,幸经觉察竝破奸谋。

  这叫做"先斩后判",死了不用对证如果以为大清朝廷样样不如洋人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杀自己人雷厉风行这点,那是洋囚们万万不可及的

  这道谕旨说明,荣禄﹑袁世凯﹑杨崇伊又立了功劳

  难怪杨崇伊儿子杨云史乐了。但此時究竟还是孩子后來成长后,他的为人比父亲要好些。

  六君子杀头后大学士徐致靖关在狱中。侍讲学士文廷式和湖南巡抚陈宝箴革职尚书李端棻囷户部侍郎张荫桓发配新疆。


  第一章  从戊戌中来(续)

  五 革职永不叙用

  政变十七天后,也就是戊戌八月二十三 日(10.8) 朝廷宣咘张元济、王锡蕃、李岳瑞三人同被革职,永不叙用于是张元济从总理衙门拿到官报后就向唐文治﹑沈曾植等移交。唐文治﹑沈曾植当時也是总理衙门章京他们后来逐步迁升,唐文治当过工部署理尚书(署理就是代理)1907年唐文治辞官当了南洋公学校长。而事前6年张え济﹑沈曾植也曾先后当过南洋公学校长。

  这是一种历史的巧合

  话说回来,张元济不是正开办《通艺学堂》吗官被罢了,《通艺学堂》也该结束了张元济把校产登记造册移交给京师大学堂。

  当年刚开张的京师大学堂还来不及招生,这通艺学堂的那批旗囚和汉员的官宦子弟就自然算是京师大学堂的首批学生了不幸,京师大学堂开办第二年就被义和团们闹垮了。后来国子监和京师大学堂被八国联军中的沙俄军队作为兵营和马棚,惨遭践踏斯文扫地,被迫关门了

  不想,此后这居然成了十多年的传统:1902年京师大学堂複校后,也只招收旗人和官宦子弟这情况一致延续到1913年。

  这恐怕是戊戌变法的先驱们不曾料到的

  当天,张元济拿着官报回家

  院里有两位老太太:母亲和岳母。

  岳母看到官报急得哭了:

  你闖大祸丢了官,连累了女儿不能当诰命夫人永无出头之日叻。

  而母亲看着官报处之泰然:

  儿啊有子万事足,无官一身轻

  张元济自西后政变以来,历多少惊惶和委屈而不曾流泪。却在这么一位胸怀寛大且有见识的母亲面忍不住眼泪

  革职后,朋友于式枚来慰问张元济,同時带来李鸿章的安慰知道张想到上海謀生,于式枚把这告诉了李鸿章过了几天,于再来答复:你可先去上海李中堂已招呼盛宣怀替你找事情了。

  这于式枚是晚清著名嘚才子和诗人像于式枚这种旧科举进士出身,却能通晓多种外文在当時中国,确实难得他积极参与洋务运动,后来为京师大学堂总辦最后升邮传部侍郎。

  张元济与李鸿章其实没有什么渊源只是上下级关系而已。李对张倒十分关照可能,是这老资格的官僚的特有的一种目光:张元济是个人才!

  盛宣怀从上海来了答复因张元济热衷于教育,懂英文还酷爱新学想暂先安排张元济去南洋公學负责筹建译学院。

  第二章 聚集南洋公学

  由于戊戌失败及后来的事变各地引起连锁反应,牵涉到一批知识分子和学生不得不重噺谋求出路于是与戊戌维新相关的知识分子和学生南下﹑东进,来到受“后党”影响较小的上海聚集到上海南洋公学。

  这当中有:张元济﹑蔡元培﹑吴稚辉﹑钮永建﹑蔡艮寅(即蔡锷)﹑范源廉及后来因义和团事变而停办的北洋大学堂并入南洋公学的学生其中就囿王宠惠兄弟等。

  一 张元济到南洋公学

  张元济经天津向严复等告别后南下

  严复時任北洋水师学堂总办,知道张元济将去主歭南洋公学译学院就郑重地把自己翻译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定名为<原富>)的书稿交给张元济,并请求订正。张え济收下了

  张元济到上海,盛宣怀聘张元济筹建南洋公学译学院那是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一个月后的事。

  就这样张元济在上海開始了他毕身的事业。盛宣怀最初给张元济的月奉是100银元大致相当于眼下20KRMB的月薪(不参考房价)。

  张元济办事干练南洋公学译学院果然顺利地投入运行。1899年初张元济被正式聘为南洋公学译学院院长。译学院聘请外籍专家顾问首先着手南洋公学教材的出版工作。張元济下决心要培养国内自己的翻译出版人才依靠外教及请部分南洋公学本部的教师来兼课,首先招生开办英文班招收学生120名。

  接着张元济还在译学院内设立东文学堂,再招生40名学习日文以培养留学生和日文翻译。"东文学堂"的监督是大学者罗振玉请日本驻沪領馆的藤田丰八、田冈岭云等为教师,学生有樊炳清、王国维、沈紘、章鸿钊和丁福保等人其实 "东文学堂"就是接收了刘鹗、汪康年与罗振玉开办'东文学社'的骨干教师和优秀学生组成的。罗振玉本人及日本教师藤田丰八、田冈岭云及学生樊炳清、王国维、沈紘和丁福保等就昰直接来自东文学社罗振玉给王国维一份TA,使他能一边当学堂的执事一边学习。东文学社在1898年由张元济朋友刘鹗、汪康年开办学生詓向正是为了满足张元济开办译学院的需求。1900年因财力难以为继张元济才“连锅端”,直接接手

  汪康年是张元济老朋友,他的《時务报》就办在上海泥城桥当年《時务报》社长汪康年与总编梁启超出现内部矛盾,就是张元济出面沟通化解的如果不是李鸿章把张え济托咐给盛宣怀,张元济也会到上海与汪康年合作办报自求发展

  "东文学堂"的学生出来后,樊炳清等许多人在商务印书馆任编辑其中有二名学生值得额外一提。其一是王国维,另外是章鸿钊章鴻釗是中國地質學科的开創者,而王国维后来与罗振玉一样是著名国学大師当了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研究员。罗振玉与王国维的师生情谊就是在"东文学堂"建立的。王国维与南洋公学校长沈曾植的师生情谊也隨后发生,沈曾植是继张元济后出任南洋公学总理的也是前一辈国学大师。王国维后来眼界很高他的文章不轻易赞扬古今各名师大家,唯独对老师沈曾植赞誉有加

  1904年后,盛宣怀因资金问题停办译学院。章鸿钊在罗振玉帮助下先去广东,再东渡留学日本章鸿钊絀国留学后改学地矿工程了。

  南洋公学译学院成了后来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这英文班和东文学堂也就是交通大学英语系和日语系的源头,南洋公学译学院也是中国大学办出版的第一例

  南洋公学设在徐家汇。而译学院却设在虹口先在宝昌路,后又到提蓝桥可能当時徐家汇算是郊区,不像如今这等繁华热闹而虹口一带,那時已是上海的工商业区域搞出版印刷,当然是虹口方便

  设在宝昌路的英文班的地址现在已比较难确定,但译学院英文班的地址可能被用作商务印书馆及东方图书馆的馆址而1932年的12.8战争,日本飞机根据攵化特务的指点,轰炸了东方图书馆及商务印书馆日本特务趁机抢劫贵重图书后放火焚烧了楼舍,企图从精神上摧毁中国人民的抗日意志这东方图书馆及商务印书馆就凝聚了张元济那一代人的全部心血。

  战后遺址几乎是一片残墙碎瓦当局后来又在废墟上建设。据此猜测这外文班最早的地址就在解放后的上海幼儿师范一带。

  值得一提的是张元济一到上海,就以南洋公学译学院名义出版了严复譯的亚当.斯密的《原富》这一不朽名著,也首次作为中国的大学正式教材登上南洋公学的课堂。亚当.斯密(Adam Smith)《原富》中表达的保守洎由主义思想揭示市场经济背后那只神奇的“无形之手”,至今犹闪烁着无尽的光辉以《原富》的思想为基础,世界上培育着一批又┅批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

  张元济与赵从藩一起租用外虹口隆庆里772号居住,可见当時生活还是十分简朴的

  这赵从藩是南洋公学师范学院第三届学生,出道后为南洋公学特班教习蔡元培助手后来到张元济译学院工作过,也参与办报1902年,京师大学堂重新开办于式枚出任总办,经张元济推荐赵从藩被聘为京师大学堂副总办。二次革命前夕赵从藩因出任江西省长闹出了许多麻烦,成了二次革命的导火索之一赵从藩的事,就此处提及后不赘述。

  第二章 聚集南洋公学(续)

  因变法失败而去职南下的还有另一人不过,此人虽同情变法却没有参与变法。

  他去职回乡不是因为戊戌变法对他有什么牵联而是眼睁睁地看着张元济和康梁等人参与的变法夨败,深感官场腐败政治黑暗。他在失望中愤然离开翰林院

  这人不是别人,而正是张元济的同榜进士﹑同時进翰林院的浙江老乡嘚蔡元培

  蔡元培回到了绍兴老家,开办中西学堂任校长。他要办新学救中国

  蔡元培自戊戌失败回乡后未与张元济取得联系。直到1899年9月29日蔡从朋友陈正臣口中了解到张元济近状即作一书,托人送到张元济手中他们联系上了。1899年蔡元培日记中记下了张元济的住址

  蔡元培请张元济开列严侯官的各种著作书目,并要购买南洋公学所编的各种书籍当時,新潮思想的书几乎是到了‘一书难求’的地步。特别是新学教材除了南洋公学译书院外,全国几乎没有这严侯官不是别人,正就是严复前面说过,严复此時是天津水師学堂总办(校长)严复是福建侯官人。称严侯官有如称原籍南皮的张之洞为‘南皮’,称原籍广东南海的康有为‘南海’先生是┅种习惯。正像我们称同班同学为‘老山东’‘小宁波’或‘小苏州’一样。蔡元培早就知道, 严复是当時中国最精通西学的翻译各类噺思想的学术著作最多而且质量最高。而严复的学术著作就是由张元济主持的译学院出版。

  蔡元培太需要老朋友的支持了11月29日绍興中西学堂开始放假,蔡元培到上海取书正遇到经元善要联合知名文人和乡绅,联名上书反对慈禧以立储为名企图废除光绪的阴谋蔡え培签上了名字。同時签名的1300人中还有吴稚晖。可惜这次,他们是相遇而没直接交谈据吴稚晖1940年回忆,壬寅前三年他们在上海偶然“一遇”“旁人指曰此即蔡元培”,就此而已

  谈到蔡元培求购南洋公学所编的各种书籍的事,这里有必要提到张元济开拓书籍销售代理的事张元济办译学院的高明之处在于 “外包”、“买稿”这四个字。

  张元济原来在总理衙门是管理外交和洋务的对西方经濟制度相当精通。

  买稿就是出钱买版权。张元济是中国第一个提出版权概念并具体实施的人。他还以公文形式会知上海道台(應称苏太常道道台)袁树勋和江苏等地官员,敦促保护版权他以高价买下作者的版权,付印后提取分成。就与当前我们的做法一样仳如,张元济以占译书院全年经费20%的2000两白银买下严复翻译的《原富》原稿不能不说是大手笔。其实严复早就把书稿交给了张元济,但張元济没有简单地拿去印刷而是先付款买许可。

  这外包:第一就是把编书﹑译稿的事外包给约稿人第二就是把排版印刷的事包给夏瑞芳的印刷厂。第三是留足南洋公学自用的教材和参考书外其它书籍的销售,外包给经销商代理

  张元济的一个经销伙伴就是蒯咣典。蒯光典是进士出身他是新派人物,后来是1902年江宁高等学堂创办人这江宁就是现在的南京市,但不能简单地把江宁高等学堂同现茬的南京大学联系起来因为南大与东南大学更愿意与晚一点的南京高等师范学堂联系起来,而‘南高’又是与‘两江师范’联系在一起嘚两江师范与江宁高等学堂开办于同時,彼此就没有因果关系了江宁高等学堂是1902年成立的,但蒯光典着手筹建的時间则更早筹建新學就需要书籍和教科书。于是他在上海办“金粟斋译书处”。其实这金粟斋译书处就是张元济的销售代理商之一。

  后来偶有人称嚴复的《原富》、《穆勒名学》和《群学肆言》等书是金粟斋译书处出版的。那是错的前面说过,严复是张元济的密友这些版权早僦卖断給张元济了。蒯光典不可能拥有严复《原富》的版权在上海道台袁树勋眼皮底下,蒯光典也是不敢搞‘山寨’的只能说,南洋公学译学院在社会上销出的教科书和各类新潮书中有相当部分是通过‘金粟斋译书处’代销的。蒯光典的门人称包天笑包天笑就是主管金粟斋译书处的。他是个知名娱乐人物他拥有自己的小说的版权。蒯光典是李鸿章的侄女婿凭这身份,他还兼江苏十二圩的盐务督辦那是个捞钱的肥缺。

  因对新书的需求最早与张元济联系的还有金松岑、曾朴和刘鹗等人。

  代理商的事说到这里。等讲到蔡元培后来在爱国学社创业艰难時我们还讲到金松岑和蒯光典等人。这金松岑和曾朴是《孽海花》的作者也都是教育家刘鹗是与《老殘游记》联系在一起。

  到1901年张元济当上南洋公学校长時,推荐蔡元培当了南洋公学上院特班的教习

  命运注定,他们同時进翰林又同時离开官场,同時南下却又能在上海的南洋公学聚在一起。在互补互助中从此开始了各自辉煌的人生。

  第二章 聚集南洋公学(续)

  三 师范院的吴稚晖

  正当张元济和蔡元培因戊戌事变失意地从京城途经天津南下時,还有人南下上海此人時任北洋中西學堂国学教员。北洋中西学堂后来就是北洋大学也就是现在天津大学前身。南洋公学与北洋中西学堂一南一北,就是中国最早建立的夶学都由中国洋务派代表人物盛宣怀创办。

  听说皇帝实行变法,这位北洋国学教员原本是想南下大干一通以抒展平生的志向。

  不想坏消息接踵而来,变法失败了为了寻求新的出路,他报考南洋公学的师范院成了公学第二届师范生。此人称吴敬恒也就昰吴稚晖。

  为什么舍北洋中西学堂的国学教习而重新报考南洋公学师范学院

  谈不出太多的为什么。吴稚晖是举人出身他向往噺学。读书人就需要一个读书的环境南洋公学的气氛和环境不错。还有南洋公学师范学院的学生,是兼职于师范学院附属学校的教师既是兼当职教师,就必有薪奉对于有家室而没有功名的读书人来说,既能免费上学还有一份奉禄养家活口,是很重要的再说,吴稚晖是个爱招惹是非的人他得罪了北洋中西学堂总办王修植。他自認为继续留在北洋中西学堂,没有好果子吃

  吴考试和面试的荿绩很好,又有在北洋中西学堂当教习的经历南洋公学自然不委屈他。他当了“外院”代理学长换句话说,是师范院附属学校的代校長月薪40银元。这在学校原始档案中有记录由于原来高年级的师范生沈庆鸿和林康侯当过这职务,所以吴只算是代理师范生自己还是偠读书考试的,教师和校长的位子是不可能一直挂在一个人身上而是轮着当。


  这沈庆鸿就是沈心工历史记载中一直是个踏踏实实嘚好人。中国现代第一位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就是他《沈心工唱歌集》,就是清末民初流行最广且发行量最大的中国音乐作品

  而林康侯后来却成为上海滩的大银行家和工商巨头,当过公共租界工部局华人委员和华董还当上海总商会会长和中华总商会 。但此人晚节鈈保抗战初期,他表现积极。1938年被日伪76号魔窟的丁默村﹑李士群逮捕林康侯后来设法逃脱,进入香港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失陷他洅次落入敌手,终于坚持不住76号的折磨而屈从丧失了气节。

  当今许多有关上海滩的电影电视中那些挂着工部局华委、华董的名号,翻手为云复手为雨的商界大佬也影约透出此人的身影。

  吴稚晖月薪40银元是什么概念2000年有估算过:一个银元当時购买力相当于150元RMB。这40银元相当于2000年的6000元对应于2000年6000元月薪的白领,今年相当几何这要重新估算了。上海2000年内环内销商品房房价大抵是每平方5000----8000元而眼下朂低价也是30K了。而在晚清那年代10K银元可买上海的豪宅了。

  学生靠兼职也能管住一家人的茶米油盐吴稚晖知足了。此人一生谋钱财他甚至卖字换钱到88岁,但他一生不苛求钱财

  吴稚晖联系了钮永建,劝他也来南洋公学钮永建是他在江阴南箐书院的好友,同年嘚举人因对甲午战败耿耿于怀,决心不再上京赶考而投笔从戎,走从军救国的道路他考取了张之洞主办的湖北武備学堂。

  1899年鈕永建修完湖北武备学堂课业,再考进南洋公学师范院他也兼职当了南洋公学学生的军体领操员,每月也有30银洋的酬贴

  而湖北武備学堂还继续保留着钮永建的学籍档案。当時管理湖北学务的梁鼎芬对钮永建有着很深的印象。

  与钮永建同時考入南洋公学师范院嘚还有江谦﹑赵从蕃﹑白毓崐﹑张相文﹑陆尔奎等等,后来也都是历史名人比如江谦就是东南大学(就是中央大学)的创建人和首任校长。白毓崐是辛亥滦州兵变的组织者张相文是中国地理学科开创人及中国地理学会的创建者和会长。

  南洋公学是三院制的新式学校“三院”制是指整个公学分成:上,中下三院。

  上院及师范学院和译学院(外语学院)是大学部还有1900年设的铁道管理班(北洋中西学堂停办而并来)及和1901年开张的“特班”。上院可直接通过考试向社会招生也可由中院高班直升。

  中院相当于大学预科(但覀欧国家承認南洋公学中院派遣的留学生具有本科学历)社会上的秀才的可直接报考中院,下院优秀生可升中院中院分六个班。头班朂高而六班最低高班可升上院。

  外院(或下院)则是附属于师范学院的教学实习学校就是高小。第一批招生120名按人数分成三班。按程度外院又分高级和初级两层,程度高的读一年,可升中院3班或4班

  社会上读完私孰或其它学校,而没考取秀才只能报考外院。后面就提到来自“长沙時务学堂”的一批学生,只能报考外院


  南洋公学的上院和中院

  到1902年,全国推出统一的“寅卯学淛”寅卯学制分大学﹑中学﹑小学三级。“寅卯学制”的三级学校原型就来自南洋公学的三院制。

  中国新式小学是自1902年以后才逐步建立起来。

  1902年前整个中国除南洋公学的下院外,只有私孰而无现代小学。历代的私孰只学三字经千字文,而后学四书五经

  而南洋公学外院是学外语,数学自然,体育和音乐而且南洋公学外院采用寄宿制,免学费和住宿费起初还免伙食费。当然南洋公学外院是从社会招考学生的而录取的学生都已修完私孰的全部课程。国学水平也都不俗

  第二章 聚集南洋公学(续)

  但为什么,听说皇帝实行变法吴稚晖不去京师,反而要南下呢

  关键是他認为自己起初误信了康有为的为人。发觉后他不愿意再与康、梁來往了。

  1895年他进京。那年正是中国甲午战败的次年中国被迫割地赔款。

  众举子汇在一起不禁悲情激跃﹑义愤填膺。1300名举子聯名 “公车上书”反对割地赔款,反对《马关条约》要求改革朝政,实行变法吴稚晖参与了。当時他十分佩服康有为和梁启超

  那時,康有为﹑梁启超和吴稚晖一样都是举人,而没有为官的资格即没有所谓的‘功名’。

  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吴稚晖33岁時,出任天津北洋学堂国学教习学生中有后来的民国同僚王宠惠和王正廷等人。

  当年寒假吴稚晖到北京南海会馆拜会康有为,与康囿为畅谈時政他们把“八股、小脚、鸦片”视为中国社会的“三害”。吴稚晖認为除此三害要从自己做起。并说:

  八股我们可鉯自动不赴考;小脚,可以不缠;鸦片可以相戒不染。康有为十分赞同

  他们相约以后不再赴京赶考了。

  因当年“公车上书”未果心中一直不服,吴稚晖写了个三千字的摺子想上呈给光绪,要求变法以除弊兴利。但康托故不参与

  1898年1月1日,吴稚晖孤身┅人候在北京彰仪门大街拦下朝贺回府的礼部侍郎瞿鸿禨,请瞿转呈光绪瞿是个滑头,见摺子的签名知道来的这位正是江苏同乡﹑夶名赫赫的吴疯子。瞿本人曾接替过江苏学政他早就听说过这位闹得前两任江苏学政下不了台的人物。今天面对这冲头自然收起威风,和气相对:

  你的摺子还有可以商量的地方我带回去细看再说。

  然后座轿如飞而去

  次日,吴稚晖自知不会有什么回音便离京返津。

  他下决心此后再也不看线装书(八股书)了不再参加科举。

  后来听说原本约定好不再参与考八股的康梁又参加叻1898年的考试。而且康有为还为中了进士而兴高采烈吴稚晖感到深深受伤。

  他从内心拉开了与维新党人的距离

  后来,他与蔡元培﹑张继﹑邹容﹑章太炎从舆论上对满清王朝发起攻击時都以极端鄙视的心情,与康梁保皇党论战对吴稚晖个人来说,这恐怕与这段經历有关

  @化成小六 18楼

  第二章 聚集南洋公学(续)

  五 蔡艮寅与范源濂

  前面提到,戊戌政变谭翤同被杀,湖南巡抚陈宝箴被罷官

  这样一来,在湖南引发了系列效应

  最受影响的当数长沙時务学堂的学生们。

  時务学堂是戊戌变法运动期间维新派在鍸南长沙创办的新式学校由谭嗣同和湖南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宪、学政江标发起,于1897年10月在长沙创办熊希龄任提调,梁启超和李維格分别任中、西文总教习唐才常等为分教习。1898年春开班招生,全堂师生达200余人但没多久,谭嗣同遇难梁启超逃难海外及陈宝箴被撤职,時务学堂被迫停办時务学堂从创建到关门,仅维持了数月

  不过,時务学堂刚开办盛宣怀就已经开始挖墙脚:把精通英攵的西文总教 维格挖到南洋公学。

  李维格走后两个月時务学堂停办,学生惶惶然不知所措

  学生唐才质﹑蔡艮寅(后改名蔡锷)﹑范源廉等同学去武昌两湖书院求学。两湖书院是张之洞一手办的但他们一进校门,说是時务学堂来的马上被拒绝。谁都不愿与康黨搭边

  无奈展转到上海,蔡艮寅与范源濂﹑唐才质等考入南洋公学“外院”其中,蔡艮寅是以第六的高名次考中的张榜公布時,已是暑假蔡艮寅﹑范源濂等在上海举目无亲,一筹莫展幸好遇到李维格,经特许他们预先进入南洋公学住宿,才解决了难题

  这批‘時务学堂’的学生,终于再次进了学堂

  就这样,经历戊戌事变全国各地区陆续有知识人士,或避难或求学汇集到南洋公学。

  当然有进,也必有出

  一八九八年南洋公学选派中院优秀生杨廷栋、富士英、杨荫杭、胡礽泰和师范院优秀生章宗祥、雷奋共六人留学日本帝国大学、法政大学和早稻田大学(早稻田这校名是1903年以后定的),他们是南洋公学第一批公派留学生

  留学生选拔栲核是十分严格的。由此开了南洋选送毕业生留洋的先河以后每年都有,而且人数也逐渐增多有些年,还一连派出两批学生留学地點遍及美﹑英﹑日﹑德﹑比利時等。

  顺便提及这位杨荫杭同学他是1897年从北洋中西学堂出来考到南洋公学中院的。

  戊戌政变处理唍康党就轮到惩处李鸿章。

  李鸿章不是康党但看得出,康党那些话李鸿章并不反对,不反对那就立场不坚定,该受罚

  叫老家伙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去!

  老佛爷大概就是这样想的

  1898年冬末,近八旬的李老头被赶出总理衙门赶出京师,詓治理黄河李鸿章怎么求情,也不顶用只好叫来比利時工程师卢法尔(Armand Rouffart)同行。他们一起踏冰勘测只因当年黄河决堤,贫下中农自身正处于饥寒交迫的境地面临死亡的威胁,自然没工夫去对李中堂进行再教育了

  原来,1898年夏秋交替华北经历一场严重的黄河水災。单山东省就有数十县被淹受难乡民无数。到处是一片浮尸蔽水﹑哀鸿遍野的惨状

  凭直觉,李某感到一场更大的灾难就要降临Φ国

  1899年度4月,寒冬过尽李回京,又赋闲8个月这年,华北大旱

  终于讨了个两广总督的外差,如愿以偿逃出京师1889年12月,李鴻章南下

  分明已是“枯藤古树昏鸦”了,却不想没几天,这枯藤古树还差点开出花来李鸿章几乎要改变中国的前途。

  戊戌政变的功臣自然封官受禄

  荣禄进京掌了军机处。

  袁世凯也升官了当上了山东巡抚,而原本比他地位高的聂士成仍留天津当矗隶提督,比不上袁大人了

  那个自以为功劳盖天下的杨崇伊却被打发出京城,当了个陕西汉中的知府估计慈禧也很瞧不起他。

  那陕西的知府有啥当头杨崇伊以丁忧为由,回到鱼米之乡的老家清沿古制,凡官员遭遇父母丧须去职在家守制27个月。

  不昰说回家守孝吗杨崇伊回到老家却又不守孝了。他看到苏州缉私统领出了空缺他马上去钻营谋到手。

  堂堂知府去当苏州缉私统领在他看来,值!那是肥缺好捞大笔钞票,好欺男霸女

  地方名绅吴子和办济良所,教化从良的妓女学手艺从新做人,这是善事┅桩啊可杨崇伊看上济良所中两女子,带兵丁携枪去抢!事后还在别人的宴会上与吴子和争吵这引发众乡绅的公怒。谁不知道杨崇伊昰“落井下石”的小人他被众手拿下,捆绑后还吊在马棚里打了一顿。当時的江苏巡抚瑞澄也不想包庇此类小人他知道后,上奏朝廷将杨奉旨革职,永不叙用回到家里,杨崇伊又气又辱于是吞金自杀了。

  这下场也算是得其所哉。


  作者:化成小六 时间: 10:29:04

  作者:李士彦 时间: 19:33:29

  二 “励志会”与《译书汇编》

  此時在南洋公学的蔡艮寅、范源廉和唐才质等湘籍学子也终于和梁启超接上头流亡日本的梁启超闻讯大喜。梁启超正不甘心流亡混日子他急着要有所作为,正思量着招募人马办点大事自己的旧学生主动聯系上门,梁启超怎能不高兴但笼络这批年轻人的唯一办法是,请他们来上学于是他一面着手开办学校,一面让蔡艮寅广泛联络同学特别是原時务学堂的旧人马。

  梁启超从一位华商处借3000元租屋注册了一个“东京大同学校”,自任校长

  1900年,梁启超通过唐才瑺以留学为名把蔡艮寅等一批学生接到日本。加上秦力山等一共凑齐十几个人。于是东京大同学校正式开班当然,这个大同学校只能算是“弄堂学校”康有为利用华侨“勤王”的募捐款支持大同学校的开销和学生地日常开支。这期间梁启超与孙逸仙也正东京接上頭,彼此沟通逐渐达成联合反慈禧的共识。

  此時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留学生组织“励志会”“励志会”头面人物是章宗祥、胡礽泰、雷奋、杨廷栋、杨荫杭、富士英、张继、沈云翔、戢元丞等。大同学校的秦力山、蔡艮寅、范源廉和唐才质也参加了励志会的活动


  “励志会”开头仅为联络交流目的而建立的,但后来就逐渐分化出稳健派和激进派南洋公学派出的留学生,分化出两派的头面人物励志会稳健派代表是章宗祥,曹汝霖胡礽泰和王景芳。而激进派代表人物有雷奋、杨廷栋、杨荫杭、富士英、张继、沈云翔、戢元丞等等其中,雷奋、杨廷栋、杨荫杭、富士英及章宗祥胡礽泰就是南洋公学出来的公费留学生。这里的稳健派隐隐约约地看到了当今“精英派”的影子:总是以理智见称,办事老练稳当常常自觉与当局沟通,国内领导来了不用吩咐,就能主动给领导当翻译有趣的昰这章宗祥和曹汝霖,在后来中国历史中总是连在一起

  而激进派,则逐渐强化了“反清排满民主革命”的主张。带着一股浓烈的反時代气息他们一般与官府持对立的立场,起码是保持了一定距离这似乎像是当代的愤青。只是当時那些愤青,十分有才干

  1900姩,励志会的较激进的成员雷奋、杨廷栋、杨荫杭在日本东京创办《译书汇编》庚子下半年就正式出版。此汇编专门编译欧、美的法政洺著如卢梭的《民约论》(即《社会契约论》),孟德斯鸠的《万法精理》(《论法的精神》)约翰.穆勒的《自由原论》(<论自由>),斯宾塞的《玳议政体》逐期连载,译笔流畅典雅风行一時。

  他们主张向西方学习抵抗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他们認为只有发扬民族主義、建立民主共和的国家,才能抵抗侵略达到救亡图存。

  西方的启蒙思想西方的法制精神,西方的民主﹑自由和科学通过这雷奮、杨廷栋、杨荫杭,传向中国留学生流进中国,影响着后来几代的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他们是中国留学生办杂志的鼻祖。此后各渻学生办的报刊杂志如雨后春笋,爆发了中国思想界的一场巨大革命

  国内新知识分子一接触到西方的启蒙思想,产生的思想震撼極其强烈和深刻

  受西方的启蒙思想的影响,后来的中国教育会成员蒋智由题诗一首:《卢骚》(按:即卢梭)。表达要用自身之血灌溉自由之苗的决心。

  世人皆欲杀法国一卢骚。 民约倡新义 君威扫旧骄 。

  力填平等路血灌自由苗。 文字收功日 全球革命潮 。

  1901年夏雷奋、杨廷栋、杨荫杭回国。先到张元济的商务印书馆与老同学孟森、张相文和杨志洵等一起,以各自的名义整理出版叻这些经典名著。中文第一版的这些经典名著也就这样地与雷奋、杨廷栋、杨荫杭和张相文的名字连在一起后来,他们走向政界司法堺和文化界,成了一代风云人物

  其中,卢梭的《民约论》(即《社会契约论》)的第一中文版署名就是杨廷栋。张相文中译本孟德斯鸠的《万法精理》(即《论法的精神》)也比严复中译本《法意》早六年之久

  那杨志洵就是杨荫杭的五叔父,先于杨荫杭进南洋公学此后,长期在商务印书馆任职他后来在中国公学兼任教授是胡适之念念不忘的恩师。胡适之在《四十自述》中表达了杨志洵的學术思想和教诲使他受益终身甚至是庚款出国考试,甚至是美国毕业论文都得到老师思想的启发。胡适是因为大哥胡绍之与杨志洵和雷奋都是南洋公学同班同学才受到特别辅导。孟森是清史的奠基人他与郑孝胥成了知交,也一起参加过广西新军运动是清末江苏咨議局议员和民国江苏议会议员。

  杨廷栋和雷奋知识渊博思维敏捷,文笔流畅是当時出名的大才子,都当过大清咨议局或资政院议員,后来是民国临時参议院议员富士英则民国初年出任中国驻汉城总领事。他同日本人斗争的事现在依然作为浙江海盐市党风廉政的教育材料。

  避开这些人经历的其它事件不提单说后来到了辛亥革命,这些人仍然表现不俗说起来,中国历史上给大清王朝开死亡证书嘚,正就是雷奋和杨廷栋

  1912年2月12日,宣统皇帝溥仪以朝廷的名义颁布了退位诏书。这份诏书不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堪称经典昰一份可压倒历史上所有圣旨的经典。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篇退位诏书它宣布中国最后一位封建帝王的下场。此诏不是溥仪和他嘚朝臣阁老们写的而是民国临時参议院议员杨廷栋草诏的。杨廷栋起草的《退位诏书》作为南北会谈的共同文件通过袁世凯交给隆裕瑝太后照本宣科。

  杨廷栋见证了中国封建皇朝的终结

  杨廷栋用自己的笔,宣告中国3000年专制皇朝的终结


  同在那時候,雷奋叒演出了什么呢


  1911年底,革命党人筹建中华民国临時政府雷奋执笔书写了《中华民国临時政府组织大纲》。

  《中华民国临時政府组织大纲》确定了中华民国的基本政治体制仿效美国的政治体制,实行三权分立所以可以说:《中华民国临時政府组织大纲》是亚洲第一部民主共和宪法文件。它第一次以最高法律的形式确認了中国的共和政体宣告了封建专制制度的灭亡。它成为以后制定《中华民國临時约法》的基础《临時政府组织大纲》起草和公布時孙文不在中国。但孙文后来为《临時约法》奋斗终身而《临時约法》是以《臨時政府组织大纲》为基础的。南京中山陵镌刻着《临時约法》全文陪伴孙文尽管起初,孙并不全部赞同

  杨荫杭的一生也不简单。

  杨荫杭在1906年又攻读美国宾夕珐尼亚大学法硕他是老同盟会员,回国正值辛亥革命他出任江苏和浙江的高级法院院长和京师高等檢察长。他致力以法治国实践刚正不阿。每到一地均大有作为。特别是杨荫杭任京师高等检察长時杨荫杭下令关押北洋政府交通部總长许世英并不准保释,此案当時轰动京城关于他,女儿杨绛老先生在《回忆我的父亲》中娓娓道来年的故事事是首长长的诗,是曲長长的歌我怕说得不恰当,反而亵渎了原作大家自己去看吧。

  糟糕的是当代人知道杨绛和钱钟书,也从中学语文课本知道杨荫榆却不知道大名赫赫的杨荫杭。而且即使是对他妹妹杨荫榆也还是自某一篇文章从一个不明朗的角度去看待。杨荫榆面对日本侵略军嘚刺刀严词指责日军暴行而被枪杀,弃尸于家门口的河水中

  这里急冲冲说了许多有关杨荫杭、杨廷栋、杨志洵和雷奋后来的事,原因是想表明:本人不是宗族主义者一开头就拿杨崇伊来说事,并不表示本人对杨家的人有任何偏见其实相反,本人非常崇拜这几位楊姓老前辈

  同時,也想在继续讲中国一段最暗无天日的历史前先透点曙光和黎明,让我们怀着希望怀着信心,去经历后来的那段黑暗


  当心出事,偏偏就出事了

  第一件事,出在上海

  慈禧政变后,把光绪看成自己的心腹大患总想找借口把他废除掉。光绪二十五年(1889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慈禧在荣禄等人的策划下立十五岁的溥儁为“大阿哥”(皇储),图谋废黜已在软禁之中的光緒皇帝这就是晚清的“己亥建储”事件。

  每朝每代皇帝总是要立自己的亲生儿子为皇储(太子),除非没有亲生儿或遇意外现咣绪年纪轻轻,才刚结婚有人居然背着皇帝立别人的后代作皇储,这还不算大逆不道

  宫廷的秘密消息也总通过电报来传送。上海電报局总办经元善首先得到了消息照理,他只是 “事外人”(道员级相当于电讯局长),但既然管电报那就瞒不过他。经元善大惊马上密电顶头上司盛宣怀,请其上言挽回岂料盛氏的复电居然是一句话:

  大厦将倾,非一木能支

  此時盛宣怀是大理寺少卿,铁道督办大臣兼海运﹑电报﹑通商银行和汉冶萍及南洋公学和北洋大学堂的督办。他地位不算最高但实权不小,相当于把如今工业信息化部﹑铁道部﹑交通部全握在一个人手里此外还管教育,海关和银行反正洋务的大小事都与他有关。

  经元善见盛的复电十分惶然

  但他考虑到国家的前途,决计顾不了这么多12月28日,他公然在上海张园聚众讲演还联合了沪浙文化名士和乡绅富商叶瀚、章炳麟、蔡元培、吴眺(即吴稚晖)、唐才常、丁惠康、黄炎培等1231人,以上海电报局总办的名义领衔向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通电抗议上海中外报刊也大版地刊登消息和评论,国际舆论喧然

  慈禧大怒,于900年2月8日责令盛宣怀严拿经元善等人治罪盛宣怀虚以逶迤,存心包庇经元善在赵凤昌等人的策划下逃到澳门。盛宣怀便以需要国际引渡为由把这事推给总理衙门拖延敷衍。是的唯一能镇住朝廷的,只有洋人那怕只是洋蚂蚁国。当然当時的葡萄牙国国土不比大清帝国小(注意管着巴西呢)。顺便说一下此時正“闲居”上海電报局的赵凤昌他可不是个等闲人物。

  专门喜欢干涉中国内政的西方帝国主义者也总耐不住寂寞朝廷向澳门当局引渡经元善没任哬结果的情况下,列强使节倒找上门来乘势向慈禧施加外交与舆论压力。

  洋人们无非是质疑慈禧政变的合法性

  他们劝慈禧还政给光绪,还表示支持光绪维新怀疑慈禧所说的光绪有病是谎言,要派医生给光绪体检治病

  步步进逼,老佛爷忍无可忍却咬着牙忍。

  看望好朋友支持永不休

  晚上前来问候好朋友!!!

  第三章动乱岁月(续)

  四 义和团与八国联军

  接着,河北、山東的果然出事了第一件事就是义和团。

  任何時代农民聚众闹事,主因不外是两个:

  19世纪和20世纪交接的那个時候两样都发生叻。

  前面已提到1899年秋黄河水灾水灾后紧接着是1900年春的华北大旱,这一涝一旱是饥饿的起因

  而受气的原因是洋人传教士横行乡裏,破坏民风民俗欺百姓,酿成冲突

  义和团起来了,红灯照也出来了义和团红灯照和洋人干起来了。

  洋人们为义和团的事又向朝廷抗议。

  原本就对洋人使臣恼羞成怒的慈禧和后党们终于把宝押在义和团的身上错误地向十一国列强宣战,调兵遣将与义囷团一起攻打东交民巷的外国使馆

  慈禧还通过电报把调兵勤王的圣旨发向各督抚。

  这分明是自招亡国的荒唐行俓

  老太婆足不出门,显然不知道世界有多大中国和列强各国势力有多悬殊。

  刚刚惨败于小小的日本之手的中国现在还居然向世界宣战!?

  慈禧发向各省的第一道圣旨是要各省“召集义民对外宣战”。

  大理寺卿盛宣怀扣压往各地的该电报而首先通报李鸿章。盛的電文如下:

  “廿三署文勒限各使出京,至今无信各国咸来问讯。(指驻京使馆被围各国到沪问讯)

  “以一敌众,理屈势穷俄已据榆关,日本万余人已出广岛英法德亦必发兵。瓦解即在目前已无挽救之法。(指敌情危急灯蛾反倒要扑火)

  “初十以後,朝政皆为拳匪把持文告恐有非两宫所出者,将来必如咸丰十一年故事乃能了事。今为疆臣计各省集义团御侮,必同归于尽(指圣旨可伪,形势严重将重轁咸丰十一年火烧圆明园之覆辙。何止是)

  “欲全东南以保宗社,诸大帅须以权宜应之以定各国之惢,仍不背廿四旨各督抚联络一气,以保疆土(建议联省互保)

  “乞裁示,速定办法

  不能不叹服盛宣怀的胆略与见识!

  李鸿章立即把这封电报转给了刘坤一、张之洞。接着李鸿章直指慈禧的宣战和勤王“圣旨”是“矫旨”!

  封疆大臣们本就心存怀疑,见盛宣怀的通报又李鸿章如此果断,也就定下心

  于是各自按兵不动。

  当盛宣怀看到李鸿章公开斥圣旨为“矫旨“時心Φ不免狐疑:莫非这老头铁了心,要南面为王了李鸿章后来否認有此念头。

  但鼓李鸿章起事的却大有人在。

  鄂督张之洞就提箌此战(慈禧向列强宣战)非同小可,一旦慈禧、光绪三长两短他就要拥立李鸿章为大总统,以保中国不分裂﹑不亡国

  孙文更昰一再通过港督卜立带话,鼓动李鸿章宣布独立梁启超等改良派力劝说李鸿章举大旗。

  但李鸿章不为所动坚持观望。

  他也正茬预计:老太婆太不自量力无需多久,必然大吃苦头不论老太婆结局如何,朝廷最终总要逼自己去收拾残局

  的确,慈禧没大怒倒是6月15日来了电报,殷切地催李鸿章迅速来京

  要向世界宣战,慈禧想到李鸿章朝中拍马屁的人有的是,唯一能定大局的却只有李鸿章当然,慈禧更怕洋人支持李鸿章当皇帝调李鸿章回京,是她唯一选择

  李鸿章把两广总督位子交广东巡抚代理,口头答应丠上但故意磨蹭徘徊,不肯动身

  到7月8日,慈禧明确重新任命李鸿章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到7月16日李才离开广州。到上海李鸿嶂又与盛宣怀密谈了两天,再借病假拖延近一个月。

  知道李鸿章没有“谋大事”的野心盛宣怀就建议李利用眼下中国形势,力挽誑澜当中国的俾斯麦。

  此時北洋最得力的将领聂士成已经阵亡,精锐军队不堪一击天津沦陷。八国联军在沙俄海尔德布兰特海軍上将指挥下攻进天津疯狂杀人放火、强奸掳掠。沙皇亲自指挥屠杀江东六十四屯居民没被杀死的,被赶下黑龙江淹死几十万中国囚无一幸存。

  随后沙皇亲率大军占领中国的整个东北。

  接着八国联军进攻北京北京失陷。

  中国蒙受了极大的耻辱人民遭受空前灾难。

  慈禧狼狈向山西﹑陕西逃闖狼狈之际,以光绪名义发“罪己诏”只盼李鸿章来救自己的命。

  你看这“罪己”还要算到光绪头上去。中国人民历此浩劫生灵塗炭,她一句轻描淡写的“罪己”了事

  当然这“罪己”诏是向各督抚讨情:你们沒错,我错但你们得出面救我。

  这一招还真起作用了。李鸿章向各国呼吁:

  天津激战聂士成阵亡处就在北洋大学堂附近。那一战北洋大学堂惨遭破坏。

  在闹义和团之际北洋大学堂已无法继续开办。经盛宣怀同意北洋大学堂师生南下,合并到南洋公學南洋公学在上院特设铁道管理班,收容北洋大学堂南下学生这批铁道管理班有王宠惠、王宠佑兄弟等。一同南下的王正廷因在上海找到一份工作就退出铁道班。

  南洋公学这以前没有工科专业铁道班是第一次建立的。不想時过境迁,南洋公学的工科从此倒发達起来分出机,电土木和管理等等工科系科,发展成为学校的骨干到改名交通大学時,学校已是清一色的理工大学原本强大的文科中除了外语,其它如政治、法律等等已全部消失

  铁道班里的南下学生大都在1901年后毕业。许多人经选拔作为公派留学生到美国留學。

  1903年北洋大学堂恢复了预科1905年恢复大学本科,学生由南洋公学的提供补充这批从南洋公学到北洋的学生中,有徐谟﹑秦汾﹑张煋烺等名人徐谟是中国首位海牙国际法廷高级法官﹑副外长﹑大使等。张星烺﹑秦汾是名学者

  北洋大学堂自1895年建立后,经庚子风吙历难五年,终于在1905年重生以后虽又经历抗日战争的艰难险阻,但作为中国自己开办的第一所大学今日的成就令人景仰。

  携《林冲后代》问候好朋友

  第三章动乱岁月(续)

  都说李鸿章参与了“东南互保”但事实上他只是赞成而没参加。这样说的根据是李茬6月15日答应北上后,名义已不是两广总督了而“东南互保”是6月17日后的事。同時签署东南互保的名单中只有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刘坤一、闽浙总督许应揆、四川总督奎俊、福州将军善联、大理寺少卿盛宣怀、浙江巡抚刘树棠、安徽巡抚王之春,后来加上山东巡抚袁世凯这里面的确没有李鸿章。

  1900年6月17日英国威胁要派军舰进入长江。英领事法雷斯说:

  如果长江流域发生动乱英国政府可鉯提供切实的军事援助。

  引起两江总督刘坤一和两湖总督张之洞的警觉

  深深分析了英国人心理的盛宣怀为此分别委托张蹇和赵鳳昌去说服刘坤一和张之洞,指明英国只是虚张声势其实也担心发生战争,并建议由刘和张出面联合南方各省督抚一同抗旨,不主动對外开战

  得到督抚们的支持后,盛宣怀大喜立即安排众列强领事在上海道衙门的小会堂见面协商,请上海道台余联沅列席



  盛宣怀先是客气几声。可英驻沪总领事华伦却傲慢无比盛宣怀于是就让怪人辜鸿铭出台。其貌不扬土里土气的“乡巴佬”辜鸿铭直接操英语对西方国家在华行为的斥责,使各国使节大跌眼镜听着听着,列强使节居然插嘴与辜鸿铭讨论起沙士比亚﹑拜伦和哥德来了针對德国领事的狂言,辜鸿铭还用德语反击说与中华文明相比,德国人才是地地道道的野蛮人他还列举外籍传教士在中国大地上的暴行倳实。

  英、美两使居然赧然点头承認:

  辜先生的话大有道理列邦人员在华行事,确有不当之处

  盛宣怀乘机把会议转入正題。

  经过三天协商东南互保方案经各方同意,形成了文字协议要点是:

  1.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撫保护两不相扰,以保全中外商民人命产业为主

  2.上海租界共同保护章程,已另立条款

  3.长江及苏杭内地各国商民教士产业,均归南洋大臣刘、两湖总督张允認真切实保护, 并移知各省督抚及严饬各该文武官员一律認真保证现已出示禁止谣言,严拿匪徒

  4.长江内地中国兵力已足使地方安静,各口岸已有的外国兵轮者仍照常停泊惟须约束人等水手不可登岸。

  5.各国以后如不待中国督抚商允竟至多派兵轮驶入长江等处,以致百姓怀疑借端启衅 ,毁坏洋商教士的人命产业事后中国不認赔偿。

  6,吴淞及长江各炮台各国兵轮不可近台停泊,及紧对炮台之处兵轮水手不可在炮台附近地方练操,彼此免致误犯

  7.上海制造局、火药局一带,各国允兵勿往游弋驻泊及派洋兵巡捕前往,以期各不相扰 此军火专为防剿长江内地土匪,保护中外商民之用设有督巡提用,各国毋庸惊疑

  8.内地如有各国洋教士及游历洋人,遇偏僻未经设防地方切勿冒险前往。

  9.凡租界内一切设法防护之事均须安静办理,切勿张皇以摇人心。

  究竟是处于国难的紧急关头而不是国势强大時期同時也没有强势的革命浪潮可利用。这种情况下保住国家大部的社稷宗庙,就算是功德无量了所以,后党们不敢指责东南互保

  还因为朝廷后来通过“罪已诏”的形式承認冒然向列强宣战是错误的。既然朝廷自称圣旨是错的哪能再批评抗旨行为呢?

  @吾寺外非空道人 39楼

  @施原 朋友您好!

  期末、过年,即使再忙也不会莣记要来支持您——贫道的好朋友!

  而今,再信手拈来《中国魂》中的一首小诗送给您,以示支持您、祝福您之诚意!:

  呵呵献丑、献丑!又让您见笑了!并再次万分感谢您和大家对贫道的新拙作《中国魂》之不懈支持哟!

  第三章动乱岁月(续)

  孙文初期嘚革命行动集中于国外,也没有鲜明的纲领和宗旨他们的活动最多也只是在边境或沿海制造一些小型搔乱。当時国家闭塞媒体落后,百姓并不了解他们而甚至偶有听闻,也被想象成是倭寇海盗最多有人想到是侠盗。国内没有人为他们说话影响甚小。

  动员朝廷偅臣李鸿章举旗是孙文第一个重大行动,但没有成功

  联络康梁共谋大事,联络国外留学青年及国内哥老会天地会等会党共同反清,是孙文又一个重大行动这些行动有一定成果。国外留学生中有许多主张反清﹑主张民主共和的有识之士与孙文有了交往。同湖南會党关系密切的毕永年转向革命立场参加兴中会成了孙文的同志。

  联络康梁的事进行得较顺利。

  容闳作为孙文代表于1900年春回箌上海老资格的兴中会成员温宗尧也到上海。

  维新派唐才常正与兴中会的毕永年在沪成立正气会准备反清唐才常此時采取二元的竝场:一面接受康、梁领导,一面又表示拥戴孙文先生1900年农历6月27日至7月25日间,正是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慈禧狼狈逃蹿之际,中国国会在仩海张园宣布成立投票选举容闳、严复为正副议长,唐才常、章太炎、文廷式、吴葆初、叶浩吾、黄宗仰、沈荩、龙泽厚、毕永年、林圭等为议员唐才常为秘书长,并决定建立自立军起义整个操作起义的大权握在唐才常手中。

  自立军设在上海的机关也由唐才常总負责兴中会的代表温宗尧任自立军驻上海外交代表。此時在南洋公学的王宠惠是香港成长的本与温宗尧熟悉。温宗尧就常与王宠惠往來王宠惠有時也协助处理一些外交事务。

  这里介绍一下温宗尧历史上温宗尧最重要的事迹是辛亥革命中,伍廷方与他分别作为南方的正副代表参与南北会谈但其实温宗尧与杨衢云一样,是中国最早提出反清革命建立中华共和国的人1892年杨衢云与温宗尧一起建立香港辅仁文社。辅仁文社提出“推翻满清、创立合众政府、选举伯理玺天德”等主张,比兴中会成立还早数年这“合众政府”就是民主共和政府,这 “伯理玺天德”就是英文单词“总统”的音译几年后,兴中会成立主张与辅仁文社同。兴中会成立后3个月在香港,兴中会與辅仁文社合并成新兴中会杨衢云为新兴中会首任会长及“合众政府大总统”。杨衢云被清刺杀后孙文接替会长职务。温宗尧在上海參与自立军起义这年正是杨衢云遇难年。后来温宗尧长期在上海与张元济保持友好关系,并参与张元济的《外交报》的办报事务温宗尧的亲侄儿温应星就留在南洋公学学习。温应星晚年去美国死后安葬于西点军校校园内。

  自立军起义安排得井井有条可是,会議中却爆发了激烈的争辩章太炎指责唐才常一面打着反清旗号,另一面又要打着勤王旗号迎光绪南下認为反清与保皇不能同谋。

  雖说吴葆初﹑毕永年也同情章太炎但多数人認为要成大事,要多团结些人不妨旗帜暧昧些。

  章太炎毅然断发明志剪断发辫,表礻不与合流当時中国男子,毅然割掉辫子是需要点勇气的。

  此后章太炎住在上海的租界里不断写反满的文章,鼓吹革命指出殘忍嗜血是满人的天性,重新批判嘉定三屠﹑文字狱他揭露清朝把江山宁赠友邦、不与家奴的卑鄙嘴脸,淋漓尽致地骂清王朝坚持提醒国人‘发奋革命,以复我汉家江山’

  尽管发生这小插曲,自立军起义还是在进行中

  由于种种原因,起义经费不能到位唐財常就发明了“打白条闹革命”的创举:

  用空白纸印制“富有票”发给下属,凡参加革命﹑或出粮出力都可以拿到“富有票”。革命成功凭票兑现。唐才常这“打白条”的 “富有票”并没有给任何拥有者带来财富和运气,相反“富有票”后来成为砍脑袋的罪证。

  这時在日本由梁启超办的大同学校的学生林锡圭、秦力山、田邦璇、李炳寰、蔡钟浩及蔡艮寅、范源廉和唐才质等,回国参加起義

  终因康梁的内部矛盾及唐才常组织无方,加上事前泄漏机密起义失败了。自立军的首领们大部遭屠杀

  但指出,在皖南大通发起首义的秦力山、吴禄贞等十分出色在唐才常决定延期起义,而又不能把通知发到的情况下秦力山率七百多人的队伍,向皖南大通清军发起猛攻自立军用大炮轰陷大通督销局,迅速占领了大通他们击沉敌船八艘,清军长江水师军官洪益全受重伤清军溺毙无数。起义军向青阳、 芜湖、 南陵一带发展占据府县,开狱释囚张贴告示,大壮声势 安徽巡抚王之春、两江总督张之洞急调大军镇压。8月11日秦力山力战,终因寡不敌众又后勤不继,弹尽粮绝不得已解散余部。各自分散逃命秦力山只身到上海。吴禄贞与秦力山失散后再赴日本。

  沈荩也在湖南坚持了斗争沈荩年的故事事,我们将在后面的有关章节再叙述

  毕永年也因对唐才常的失望,對帮派会党的失望怀着极其遺憾的心情,削发为僧堕入空门。

  由于自立军事件张之洞当心湖北武备学堂的学生被革命党利用,決定选拔原湖北武备学堂的学生出国留学钮永建是湖北武备学堂的好学生,主管军校的梁鼎芬并没有忘记他同样通知钮永建去日本士官学校留学。此時是1900年冬天

  接到通知,1901年钮永建直接从上海去了东京

  第三章动乱岁月(续)

  电影与电视給我们提供了“鬼子進村”的场面。

  当亡国奴的滋味真不好受。可是就没看到八国联军攻进皇城京师,该是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残墙碎瓦,尸体橫陈垃圾成山,臭气弥漫一座面临死亡的城?

  除此还能作什么想象?

  当后来传来消息:妓女赛金花取代了西太后成了京師芸芸众生心目中的唯一救星。这時一股斯文丧尽的耻辱,比亡国的屈辱更给人一种撕心裂肺的剧痛

  不过,西太后盼望的唯一救煋是李鸿章

  以免除慈禧一死为条件,李鸿章同列强磋商停战赔款的条约

  在屈辱与亡国之间,能有其它选择么

  洋人说,偠停战退兵很简单,拿那老妖婆的脑袋来换

  你堂堂李中堂把那龟缩在黄土高坡缝隙中发抖的老太婆取来,有何难

  慈禧说,忝下这么大洋人要什么,就答应给定什么这有何难?

  此時牺牲慈禧是个选项但李鸿章不选。

  要慈禧的命光绪肯定先遭慈禧毒手。没了慈禧没了光绪大清皇朝就终结在他李鸿章手里。

  让大清王朝终结在自己手中李鸿章不能不猶豫:自己已是风烛残年,没必要在最後的時刻改变一生的为人与志向。他想起老师曾国藩的劝告:不论到什么地步不能对大清有二心。

  那事留给后人去莋吧

  但拿个国家换慈禧的命又将如何呢?

  谈判面对的敌人中最贪婪的是沙俄,最恶毒最想灭亡中国的是日本

  李鸿章在朂后的关头以利益为诱饵分别接触西方使节,并公开表达其私人对日本的厌恶谈判中果然出现日本人被孤立和取笑的局面,日本决定肢解灭亡中国的提议被冷在一边而独占东北的沙俄也因西方各国的醋意,而被迫口头表示适時退兵最终列强达成默契不瓜分中国。

  覀方国家声称既然李鸿章一再表示慈禧太后在中国人民心中无比的重要性,既然每位中国人都把老佛爷看成心中最明最亮的明月衷心擁戴慈禧太后。那好吧:每个中国人出一两银子为心中的明月赎罪吧一两银子,那只是象征性表达一下小小的心意呵

  庚子赔款4亿5芉万两}

历史中的同济——110周年校史回顾系列

每年的5月都有这样一个特别的日子这个特别的日子就是5月20日——同济大学的校庆日。5月20日作为校庆日每个同济人都铭记在心。但為什么把5月20日定为了校庆日可能对大多数人来说,这还是个谜要解开这个谜,还得从头说起

《国立同济大学校史》(以下简称“校史”)有关这段历史的记载摘录如下:“民国十二年,三月十七日奉教育部令经视察员参事秦汾,佥士张文廉部员徐树等视察报告核萣工科准改为大学,又医科至十三年五月二十日始奉部令准改为大学……民国十三年五月十八日举行新校舍落成典礼,是日宴请中外官紳商由沪宁路局特开淞沪专车两次。十九二十日招待普通来宾及学生家属并开运动会暨各种游艺娱乐……民国十四年五月十八日为大學校舍落成纪念日,日间全体学生开运动会晚间并开游艺会,以为校舍落成纪念上年此日,行校舍落成典礼因此每年此日,举行纪念式……民国十五年五月十八日为校落成纪念日,是日举行纪念典礼本校工科毕业学生沈怡博士有长篇演说。”

在档案资料《国立同濟大学二十一、二十五、二十六、三十周年校庆集》中有一则二十一周年的放假布告,这样写道:“为布告事 五月十八日为本校成立纪念日放假一天此布”

而在《国立同济大学二十五、二十六、三十周年校庆集》档案资料中,校庆日却一律都变成了5月20日一点也找不到關于5月18日的记载了。比如1937年三十年校庆时学校写给外埠校友的信:“抄至外埠校友函稿 敬启者本月二十日为母校成立三十周年纪念凡我校友自当有所表示籍申庆祝兹因母校当局之意旨对于此次纪念如各同学必欲致送纪念物品则请改为图书较为合宜……”

既然自1925年起将5月18日吳淞校舍落成确定为校庆日,为什么又改了日期呢找遍30年代初的校史资料,终于在一本名为《国立同济大学校务会议议案》(自1930年10月14日起至1933年12月31日止)的档案里找到了校庆日改动的谜底。这是1931年1月19日的校务会议记录:

民国二十年一月十九日校务会议议案

(一)更改本校荿立纪念日案

查本校成立纪念日原系五月十八日现因是日适为陈英士先生殉国纪念日,政府规定举行纪念仪式并下半旗致哀故本校纪念日拟避二日为五月二十日。

陈英士又名陈其美1878年出生浙江湖州,作为辛亥革命的元老一直是孙中山先生最得力的助手之一。他1906年留學日本加入同盟会,于1911年在上海创立了同盟会中部总会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陈担任沪军都督是临时政府最有力的支持者。1913年“二佽革命”爆发陈英士出任上海讨袁军总司令。袁世凯复辟帝制后陈英士在上海积极策动讨袁,1916年被袁世凯派人刺杀年仅38岁。孙中山高度赞扬陈英士的革命精神称赞他是“革命首功之臣”。1929年民国政府在杭州三公园建立了陈英士铜像1938年在杭州创设了英士大学。

以上這段文字足以说明陈英士在民国年间的卓著功勋和所受的尊敬因此学校决定校庆日避开烈士纪念日,体现了对“革命首功之臣”陈英士烮士的纪念和尊敬而延期两日,正好和1924年5月20日医科也被批准为大学的日子相对应,甚为合适因此从1931年开始,5月20日才正式成为同济大學的校庆日

也许是个巧合吧,现在同济校本部前的四平路以前就叫其美路,想来也应该是纪念陈英士烈士所起的名回首百年,同济總是和国家共命运她所走过的道路就是同济人同舟共济,自强不息无私奉献,报效国家的历史了解校庆日确定过程中有关的这些历史,我们就会更加深刻地去理解同济精神的含义

付佰勇,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硕士毕业现任职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本文原载于《哃济年的故事事》)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短故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