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诗是说作者迫不及待的要写信第一句 是哪一句呢?

&&& &&& &&&
作者简介 ? ? ? ? ? ?
  阿尔蒂尔?兰波:法国天才诗人。日生于夏尔维勒,日卒于马赛,只活了37个春秋。从童年时候起,阿尔蒂尔?兰波就以其闪光的智慧和学习上的天赋使他的教师感到震惊。14岁时,兰波用拉丁文写了一首60行的诗寄给拿破仑第三的儿子。1871年9月,和魏尔伦一见如故。重要作品《地狱一季》《彩图》等。 目录 ??????
第一部:诗歌孤儿的新年礼物感觉太阳与肉身 奥菲利妞吊死鬼舞会? ? ? ? ? ?
第一部:诗歌孤儿的新年礼物感觉太阳与肉身 奥菲利妞吊死鬼舞会惩罚达尔杜夫铁匠/乐曲声中九二与九三年的死者另一种形式的维纳斯/初夜妮娜的妙答惊呆的孩子传奇故事罪恶恺撒的疯狂冬梦深谷睡者绿色小酒店狡黠的女孩萨尔布吕肯的胜利庆典橱柜流浪乌鸦坐客牧神的头海关检察员晚待巴黎战歌 我的小情人蹲着七岁诗人巴黎狂欢节或巴黎人口剧增……第二部:地狱一季坏血统/地狱之夜/妄想狂不可能/闪亮/清晨/永别第三部彩图洪水过后童年/童话/杂耍古代艺术/轻歌曼舞生命/出发/王位致一种理性/沉醉的清晨断章/工人们/桥城市(Ⅰ)/车辙/城市(Ⅱ)流浪者/城市(Ⅲ)/守夜神秘/黎明/花平凡夜曲/航海冬天的节日/焦虑大都会/蛮荒/贱卖仙境/战争/青春舞台/民主/H/底岬角/历史性的黄昏运动/虔敬/精灵第四部:圣袍下的心:一个修士的内心世界(日记)第五部:沙漠中的爱情(残卷)第六部:书信()? ? ? ? ? ? 书评: 23:18:44   来自: ERICABIRCH 兰波作品全集的评论 &&      光明屈服于腥夜的诱惑,褪去耀眼的银色武器,在风儿透过竹膜玩弄长笛的韵律下,静静入眠。      我郑重地踏上残缺的青石板阶,穿梭袭膝青烟,      零碎的记忆被再被一层层撕碎,像被动物分食过,残缺不全的尸体,灵魂凋零破碎,找不到归路。      回想不出攀登的意图,我努力在角落中搜索回忆,排版好的记忆变成像生蛋白粘稠的液体,从脑中垂滴入眼球又从幕后淌出鼻孔的刹那,在那孔中形成了一层冰冷的膜,我不敢呼吸,怕残忍地弄破了我鼻孔中撑出的那冰冷的膜,或许在白天它呈现五种颜色。      墨黑的山间,树叶的娑婆声传来坟墓中的弱弱呻吟。      继续我向上走着,像是要去祭奠一位先者,还是正前往一场神圣的仪式,不远处被墓群树林隔绝的那边,枯石,朽木,尸体,被赋予咒语,被赐予生命,我变成了最好的祭品。      这石板阶梯就是一块大理石砧板,   我则是一条鲤鱼,被引力重重挤压,眼球被挤压地被红血丝冲破,平平的躺着。      毫无悬念地被锋利和欲望随时一片片地切割下肉体,但没有血留下来,只有痛楚,只有墨色的液体,融入这墨黑的山丛和墓地中。      最后只剩下那堆躯壳,在月神深情的双眸下,静静自燃化成青烟袅袅,消逝在这种远山中。不需要留下任何可以被跟踪的灰迹和气息。      暴力在黑暗中无需掩饰,灵魂被注入躯体的那个点,暴力开始轮回,被憧憬被享受被宣扬被膜拜,时间的沙漏开始计时,      暴力的种子像萎缩的手指在阴道里肆虐放纵,躯体像刚从海里逮倒的鲜鱼被甩在甲板上扭曲的狂躁,一时的欢愉却加速死亡的挺进。      坟墓向我投来深情的一瞥,我光着双脚踩在扎满杂草的大地上,   点点的雾气像薄荷汁浸入毛细孔般那样嗜人,刺入神经,让人寒战不停。      苍天越来越向我靠近,整个人有被像吸入黑洞的无奈,像鱼儿被困在污浊的水中,空气像海水无孔不入,贴近每寸鱼鳞和肌肤,我快要窒息。      被一路上的碎石割破了脚掌,这时猩红的血从细胞液中渗出,攀近我脚掌上的纹理。   那痛带给我像花苞吐露芬芳般柔弱的唯美,又像从密草从盘曲蜿游出的青蛇,从脚尖绕上了小腿,直至头颅。      那痛楚,与其说是痛楚,让我彻底在满是坟墓的此地感受到了自己如此真切的存在,美得让人发疯。      石头上,树枝上无数魔鬼化身成纯洁的女子诱惑我给予无尽的美食,而以此为条件,每一口满足需要青春的一个小时。      我的无力,妥协于口干舌燥,辘辘饥肠的现实,可恶的肉身像枷锁般勒索着我的灵魂,像爪哇岛那些寄生的无花果树,直到把我束缚地皮开肉绽,最后贪婪地侵蚀我的灵魂。       写于暂未细读兰波,控制食欲,但每每欲罢不能的晚间11点档。
16:59:23   来自: 张避之 (@Garden 8) 兰波作品全集的评论 &&   十七岁的兰波在最美好的年纪写下《醉舟》:“当这些喧闹和纤夫同归于寂灭,长河的波涛由着我随心所欲地漂流。他自己便是醉舟。” 大他十岁的魏尔伦读其诗见其人,全蚀般爱上这个美少年,抛家弃子重新过上放荡的生活。绝望的爱情,带着令人窒息的诱惑。      多年后人们再读《醉舟》发现兰波早将他和魏尔伦的结局写下:“我不能再沐浴你的颓唐。海潮呵,从幻想中归来,满含着失意。”      那一刻,全世界的雨安静地落下。
17:45:10 [已注销]  唉,兰波是我的最爱啊。
22:45:42 海北  光是这个题目就已经足够了。 15:09:36   来自: 音尘绝 (暴力摔打文明,文明坚忍而持久) 兰波作品全集的评论 && 提示: 有关键情节透露  一个女人如果被天使般的情人叶芝爱上,这一辈子是很幸福的:活在诗人永生里。叶芝专注深情,不离不弃。不幸的是世界上魔鬼般的情人居多,离弃、失信;结果如何?--旧有的生活模式被打破,生活颠倒,心灵崩溃,心理与生理都会受到严重创伤。但主人公却乐此不疲。人的天性需求“受虐及施虐”引暴的一场战争。爱情的本质带着轻微的虐待,人需要征服及被征服。魔鬼般的情人文学史上代表人物之一就是今天要上场的男主角法国象征派诗人兰波,“诗是人是真正的盗火者”,他宣称,他的一生活得剑拨孥张,性情乖张叛逆。爱上他无异是与死亡搏斗。他的同性情人,另一法国有名的诗人魏尔伦就从此万劫不复。        兰波是诗歌天才,这类天才一出手就基本奠定了他的位置和高度。以后的创作不过是实践和操练,他被后世评论家称之为诗歌的“通灵者”,他发明了元音的颜色,为语言披上颜色,十八世纪的德国诗人特拉克尔就非常喜欢兰波,兰波将法语这门欧洲语言中最先成成熟及完善的语言发扬光大。17岁时他由一个乡下小子兴致勃勃地到城里闯世界,他遇见了当时已成名的诗人魏尔伦,26岁的魏尔伦正好结束了浪荡的生活刚结婚,他读了兰波的诗后“惊为天人”,出钱给他让他去巴黎,魏尔伦对兰波的迷恋完全出于真心,外表孩子气的兰波,内心刚性十足,叛逆嚣张,天才的傲气与敏锐使他魏尔伦拿捏玩弄于股掌。这是一对受虐及施虐的恋人。兰波不停地要离开魏尔伦,是绝情地毫不回头的离开。这让魏尔伦非常痛苦。看过张国荣主演的《春光乍现》就知道,里面张国荣与梁朝伟演的一对同性爱人,就是不停地“离开与回来”之间相互折磨对方。折磨到最后总有一方累了玩不下去。如果一直继续会以一方的死亡为彻底离开作代价,而活下去的那方也如死灰枯木。        兰波的诗充满孩童天真幻想与老去的苍凉。过于早熟意味着早逝,19岁之后的兰波不再能写,他的灵魂太过不安,跳跃如烈火的性子如野马,任何固定的关系或生活都会让他感觉束缚,他的灵魂太自由。他会灼伤自己也灼伤身边的人,性情软弱的魏尔伦无法抗拒兰波,与他一起出走漂泊,抛下家里的妻子四处流浪,起初的日子是快乐的,两人一起在田野里奔跑、歌唱、喝酒;快乐如回到17岁。和一个17岁的孩子在一起能得到青春的赏赐,接踵而来的是两人相互折磨的沉重代价。如一对连体儿太过亲密后滋长厌倦,魔鬼出来干扰恋情,兰波有一天突然厌倦了两人的不停漂泊的生活,毅然绝然地说要离开,并且再次头也不回地走掉。魏尔伦拿着枪追出来,问他,好,你真的要走吗?兰波说是的。魏尔伦被酒精和愤怒冲昏头脑,开枪打伤了兰波,他被判刑两年。兰波两个月后忏悔并出版了诗集《地狱一季》。但评论界反映平淡。        兰波和另一个诗人热尔曼一起住在伦敦,又完成了《彩图》,但很快他对创作绝望了。高峰不再可以攀登,他的灵魂又如此不安份,于是选择参军,流浪,漂泊。“我会是一个弃儿,被抛在茫茫沧海的堤岸;或是一位赶车的小马夫,额头碰到苍天”,兰波的自白。他的全部创作完成于15-19岁,他放弃文学并把自己放逐到热带丛林大漠,最后让热带障疬夺去年轻生命,死时才39岁。死前他有写信给朋友们,给妈妈,给魏尔伦,他如俄国大作家妥斯托也夫斯基在狱中一般,叫朋友们给他寄书,在荒芜中书是他们的伴侣,他说“请放心,我会很爱惜我的书。”看来创作不再的时候,对书的渴望与珍惜都是一致的。他同时写信给魏尔伦。深情地呼唤他“回来”。他焦灼的呼唤与他绝然的离开一样迫切。兰波对自己毫不留情,彻底履行自己的诗歌使命,他说自己“来自灵界,并不承担任何使命。”这是爱情中无法承担俗世责任的小孩。然他在信中一次次地呼唤着爱人。        “只有和我在一起,你才能自由,因为我已发誓将来要对你特别好,我痛悔自己从前犯下的错误,而最终我获得了纯粹的精神,我非常爱你,如果你不愿意回来或不想我跟你联系,那将是犯罪,而且你将因长年失去自由而后悔,并痛苦之极。”        “回来,回来,亲爱的朋友,我惟一的朋友,快回来吧……回来呀,我又一直在哭。叫我来找你吧,我就这出发。说呀,给我打电报。”        兰波写给魏尔伦的信和索求爱情,像一个哀求妈妈给糖吃的小孩,他要魏尔伦的方式从来都是任性和霸道的。只是魏尔伦回到了妻子身边,并不再有力气回到兰波身边。他在《秋歌》中写下--“当钟声鸣响/一切苍白窒息/追忆那幽远的岁月我哭泣”。他已无再回到爱人身边,何况这爱人如此遥远,需要他全部,包括灵魂与肉体,一切的一切。他没有力量去承受着魔鬼的呼唤,失去爱与活着的勇气后的魏尔伦,苍白消瘦,一生在痛苦与酒精里渡过。回往于小酒馆和医院之间,活得颓废而堕落。兰波的离开夺走了他的灵魂。他不知道,此时已长大成人的兰波面容消瘦沉默,目光深邃,身染重病,不再是以前放肆的男孩了。        兰波死的讯息魏尔伦在报纸上知道后,极为震惊,他生命中御风的少年一去不复返了。“对他的记忆如太阳一般照耀着我,永不熄灭”。他注定是灿烂的烟花,不是温暧的太阳。        一对天才诗人之间的角力与较量,力量偏弱的一方有幸活了下来,活得并不好。爱神翩然降临的时候,谁又知道他是天使还是魔鬼呢?如法国另一大诗人波德莱尔所说,“海是你的镜子,你在波涛无尽,奔涌无限之中静观你的灵魂,你的精神是同样痛苦的深渊。”        
16:14:51   来自: 文健sobunki (水底火焰) 兰波作品全集的评论 &&   炼金术士兰波   ――通灵者的词与物      一、圣言、人言与物言      词与物的内部始终维系着激烈的紧张与冲突。   词语,在亚当夏娃背叛上帝被逐出伊甸园之后开始堕落了,词与物之间的裂隙自此就没有重新的得到弥合过,其鸿沟反而是越来越大,之间的争斗是愈演愈烈。亚当夏娃是人类的始祖,人的语言来自于上帝的语言,或是对上帝之言,即“圣言或者道”的模仿。模仿始终不是本真的言语,而只是一种传达交流的工具而已。天地万物都有其自己的语言,而人则可以通过翻译它们的语言而认识它们,人的语言居于物的语言和上帝之言之间。   上帝之言就是对事物的命名,命名就是把物召唤出来,把物照亮,让其敞开。   词与物的紧张在此开始了。   为什么这个物就用这个词命名呢,而不是其他的词?上帝之言可以这样,那么,人言呢?是不是所有是人言都可以把物召唤敞开呢?不是的。只有诗人,神灵附体的诗人才可以这样。柏拉图就曾经认为,诗人是神灵寄生于其上,通过他的身体道出词语的秘密,从而给世界万事万物命名,把物照亮。诗人就是缪斯,用竖琴吟唱物的跳动的韵律。物只有在缪斯的口里才是赤身裸体的,物在诗人的词语中缓缓的敞开了。或许赫尔墨斯是最有资格担当这个角色的,赫尔墨斯翻译传达上帝的话语,中间自然丢失了很多的信息。因而,赫尔墨斯充其量只是一个传达者、翻译者,而不是一个对物的命名者。   诗人,缪斯才是这样的命名者。上帝把命名这个神圣的使命赋予了诗人。寄予诗人以厚望。也不是说所有的诗人都具备这个神力,那些下三烂的诗人只能让词束缚物,把物推到黑暗的无底深渊。   怎么样去拯救那些堕落的语词?   究竟哪些诗人可以把物召唤,让物敞开呢?   兰波的回答是:通灵者。“我认为应该是一个通灵者,使自己成为一个通灵者。”   作为通灵者的诗人才重新的找回上帝赋予的使命,词与物之间的紧张只有在作为通灵者诗人的手里才可以重新的得以弥合,词与物之间的冲突只有在通灵者的手里才可以得以消除。      二、炼金术士的反叛精神      兰波在日致保罗.德梅尼的信中提出了“通灵者”的诗歌美学追求,因而这封著名的信也被称为“通灵者的信”。其实关于通灵者的观念在这前两天,即5月13日致乔治.伊藏巴尔的信中就已经提及到了,自此其精辟的阐发了自己对诗歌的看法,在此信中并附上了其写就的《痛苦的心》一首诗歌。而在15日的书信中则附上了《巴黎战歌》、《我的情人》和《蹲着》等几首诗歌。兰波有着自己的诗歌美学追求,并身体力行这些观念,在理论与实践中都达到了很高造诣。   兰波对诗歌的历史有着自己清醒的认识和醒悟。诗人都是在否定前人的基础上抬出自己的成就的。在对古人诗歌的置罚藏否中亮出自己的诗歌革新立场,在对词与物的裂隙中体认到诗人的使命。兰波凭借的是自己的直觉,凭借的是自己的天赋。“他以年轻人的狂热,划出诗歌的历史,与此同时,他还常常作出一些粗浅的评论。所有这一切都源于直觉,即使他想给自己的思想理出头绪来,清楚地分辨出希腊诗歌、浪漫诗歌和现代诗歌。希腊诗歌为动作标出节律,浪漫诗歌在问世前曾经历过一段‘韵律散文’阶段,而现代诗歌则是第二代浪漫派诗人如戈蒂埃、勒孔特.德.李勒和邦维尔所预示的。兰波将自己的爱好描绘出一幅全景来。”(《兰波传》p108)写这封著名的信时候,兰波才17岁,其对古代诗歌的清醒把捉和省悟,使其能站到一个比较特殊的位置来观照这个长时段的诗歌史,并在这个特殊的位置上做出了自己的超越。   兰波天生一副反叛的面相,其目光中经常透出穿透一切的力量。反叛传统,颠覆传统在兰波的生命意识里可谓是根深蒂固。兰波认为,传统的一切游戏在现代都已经发霉了。那些朽骨应该让出位置空间来!兰波曾说:作者、创造者、诗人,这类人还未出现过。至少是在兰波之前是没有出现过的。这是一个伟大的决断。“所有的古诗都归于希腊诗歌,和谐的生命。”“在希腊,诗歌与竖琴是使行动富于节奏。而此后,音乐和韵律变成了游戏和娱乐。”   既然,在这之前没有真正的作者、创造者和诗人,那么,兰波自己又拿出什么作品来诠释这个听来狂妄的决断呢?兰波的超越精神和颠覆气度确实的令人激荡。“像以往一样,他总想着超越,并以自己所特有的原始性,以那种愣头青的劲头,去寻找人的的纯洁状态,去寻找动物,如鼹鼠和狼的纯洁状态,再不然,他想把自己变成一个在‘火之神’太阳下曝晒的黑人。”(同上p176)在《文字炼金术》一文中,兰波曾这样的说道:“我爱过沙漠、焚毁的果园、破旧的商店、温热的饮料。我在陈腐的小巷里散步,闭上眼睛,却将自己献给火神太阳!”火,一个焚毁一切又让一切重生的神秘之力。燃烧的火焰把一切的束缚都化为灰烬,而兰波又像是一个化学的炼金术士一样,在灰烬中重新发现那些蕴涵亮色的元素。   正是在此意义上,兰波说:“我是另一个。”      三、语词:现代与古代的纠缠      “绝对应该做个现代人。”兰波在《地狱一季》中的“永别”中如是说道。要做现代人,而不是古代人。现代人要活出现代人的尊严,活出无愧于古代人的时代赋予的使命。那么,作为诗人,应该怎么样去赎救这个沉沦的昏睡的世界?诗人怎么样去赎救堕落的词语,弥合词与物之间的裂隙和紧张呢?兰波用自己的身体超越这个既定的限度:通灵者就是这一座提升超越的桥。   要问的是:什么是通灵者?或者换种问法,通灵者诗人具有什么样的品性?通灵者诗人如何去赎救沉沦堕落的语词?   “在动身(去巴黎)之前,他创作出《醉舟》,写这首诗既是出于自信,也是想证明自己的能力,这首著名的诗篇将永远伴随着他的名字。虽然这首诗是可以理解的,但究竟是什么动机促使他创作出此诗仍然是个迷。单单一首《醉舟》就足以涵盖兰波的全部意义,此诗已成为他躯体的一部分。此诗堪称是通灵的真正典范,虽然他从来未明确地写过‘通灵’一词。”(同上p126)《醉舟》这篇光彩夺目、彪炳千古的诗作就是兰波自己对“通灵者”的身体力行。   兰波可谓深得波德莱尔“应和”的诗歌精神,力求在联觉中混和各种词语的触角,并以此穿透人的各种知觉,从而达到对语词的召唤和照亮。兰波曾经的说到做一个文字的炼金术士。文字的炼金术士与化学的炼金术士不一样,其异处在于文字炼金术士不仅发现隐藏在文字底下的裂隙,更重要还在于知道文字之间的缝隙的距离和律动。这个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个对于诗人对物的重新命名和召唤具有重大的意义。诗的语词在这样的指称中得以走向澄明敞开。兰波在《永别》中这样说道:“我创造了所有的节日,所有的凯旋,所有的戏剧。我尝试过发明新的花、新的星、新的肉体和新的语言,我自信已获得了超自然的神力。”《元音》、《乌鸦》等著名诗篇和散文诗《地狱一季》与《彩图》就是这样的有力践行。而在这封“通灵者的信”中也这样的说道:“诗人是真正的盗火者。他担负着人类,甚至是动物的使命;他应当让人能够感受、触摸并听见他的创造。如果它天生有一种形式,就赋予它形式;如果它本无定型,就任其自流。找到一种语言;――再者,每句话都是思想,语言大同的时代必将来临!”“这种语言将来自灵魂并为了灵魂,包容一切:芳香、音调和色彩,并通过思想的碰撞,放射光芒。”   一种语词,在通灵者的追求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词语的获得和激活才是通灵者的最外在的直接手段。因此,通灵者对语词的诉求在于文字炼金术士的诉求。   然而,光有语词在不断的撕裂和尖叫,也不足为训,且语词也不是在赤裸裸的无病呻吟,没有了思想和精神贯通其中的语词仅仅是语词,仅仅是没有生气的尸体而已。   那么,通灵者诗人在诗歌的语词的追求之外,隐藏其下的思想精神又是什么呢?这个才是更为重要的,这个才是通灵者的思想精神内核。      四、通灵者的词与物       兰波在“通灵者的信”中,呈现了自己的诗歌历史观、诗歌的语词诉求和通灵者的精神内核,这三个方面的内容一同构成了兰波关于“通灵者”诗人的美学观。之后,兰波都在这个审美诉求中来践行自己的诗歌,甚至散文诗的创作,并在具体的批评中也展开这个美学观。这个观念与波德莱尔的“应和”象征美学诗学观影响了后来的诸多诗歌流派及诗人的革新与突破,魏尔伦、马拉美、布勒东艾略特等待。这是后话。在上面探讨了“通灵者”的语词追求之后,接下来,我们看看其中的思想精神旨趣。   兰波认为,在通灵者诗歌创作中,最要紧的是用跳跃灵动而“错轨”的语词去捕捉、激活物的持守与笨固,而幻觉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兰波在“通灵者的信”中这样说道:“想当诗人,首先需要研究关于他自身的全部知识;寻找其灵魂,并加以审视、体察、探究。一旦认识了自己的灵魂,就应去耕耘它。”    在兰波看来,幻觉的开启还需要一定的锻炼与保存。“必要使各种感觉经历长期的、广泛的、有意识的错轨,各种形式的情爱、痛苦和疯狂,诗人才能成为一个通灵者;他寻找自我,并为保存自己的精华而饮尽毒药。在难容的折磨中,他需要坚定信仰与超人的力量;他与众不同,将成为伟大的病夫,伟大的罪犯,伟大的诅咒者,――至高无上的智者!――因为他达到了未知!他培育了比别人更加丰富的灵魂!他达到未知;当他陷入迷狂,终于失去视觉时,却看见了视觉本身!光怪陆离、难以名状的新事物使他兴奋跳跃以致崩溃:随之而来的是一批可怕的工匠,他们从别人倒下的地平线上起来!”在《文字炼金术士》一文中,兰波这样的吟唱道:“诗歌中古老的成分在我的文字炼金术占有重要的地位。我习惯于单纯的幻觉:我真切地看见一座清真寺出现在工厂的位置上,一支由天使组成的击鼓队伍,行驶在天路上的一辆辆马车,一间湖底的客厅;妖魔鬼怪,神神秘秘;一部滑稽的标题在我眼里呈现出恐怖的景象。而后,我用文字的幻觉来解释我的魔法。我最终发现,我精神的混乱是神圣的。发着高烧,我变得懒散:我羡慕动物享有的极乐――小毛虫显现飘渺的纯真,鼹鼠是童贞的睡眠。”文字的炼金术背后是一种幻觉的魔法,在诸多的感官知觉的应和之下,有一种天马行空的超越感,一切的物在这个魔幻的圈子内,在通灵者诗人语词下变得朗朗可见。梦幻和语词的错轨在其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应该说,梦幻并不是作为通灵者诗人美学追求的专利,但是却在在兰波这里显得意义非凡。兰波这样的践行着,并这样的提倡着。“我梦想着十字军东征、无人知晓的探险旅行、没有文字历史的共和国、半途而废的宗教战争、风俗的变迁、种族和大陆的迁移:我相信一切魔术。”又说:“我默写寂静与夜色,记录无可名状的事物。我确定缤纷的幻影。”兰波的梦幻总是与诗人特有的语词感觉具有巨大的亲缘性,并正是通过对语词的把捉抵达物的深处和语词的缝隙之处,因为兰波自己掌握着一套语词体系。   兰波沿着这个通灵者的诗歌美学观的路径开始上路,以此来评判前代的诗人。“最初的浪漫主义者曾是通灵者,只是他们自己并未意识到:他们灵魂的文化始于偶然:被遗弃的火车头在燃烧,但却已停在了铁轨上。”拉马丁、雨果、缪塞等人都这样那样的缺陷。“后期浪漫派是典型的通灵者。”戈蒂耶、勒孔特德.李斯勒、泰奥多尔.德.邦维尔如是。“波德莱尔是第一位通灵者,诗人的皇帝,真正的上帝。”但是,兰波还说“只可惜他生活在一个过分艺术的圈子里;他那被夸耀的形式其实很平常:未知的创造呼唤着新的形式。”在同时代中诗人,兰波认为只有阿贝尔.梅拉和保罗.魏尔伦是通灵者。兰波就是这样努力的走在通往“通灵者”的道路上。   《恶之花》作者波德莱尔的影子隐匿在兰波的身体背后。以恶为美,是象征诗派的美学诉求,更是兰波的生活生命方式。在一片废墟之中发现充满生机的碎片正是兰波的天才所在。兰波的《地狱一季》所突显的正是标榜这样的审美旨趣。      五、生活在别处:通灵者的隐忧      兰波是一个极为敏锐的诗人,能清晰地嗅到时代的气息。兰波的“恶魔”诗质除了其自身的天才呈现外,还有时代的赋予与造就。兰波的主要文字基本上都是在其17岁到19岁之间写就的,我们不得不佩服与惊羡他的伟大诗才。   兰波所处的时代,西方工业迅猛发展的,并为原材料和市场不断纷争,科学理性至上,工具主义泛滥,世界在进步,各工业国展开了无休止的侵略与扩张,世界为此陷入了疯狂。上帝死了,非理性思想迅速盛行,人们的精神信仰失落,作为安身立命的根基坍塌了,人们陷入了一片虚无无根漂泊的境地。外在环境的无穷变化势必在人们的内心精神产生深刻的影响。人们内心对外界的体验变成亲历的惊秫与震惊,内在的情感变得驳杂而破碎,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诗人以锐敏的才思捕捉时代的破碎体验并以诗的形式清晰地抒写出来。   启蒙现代性在此找到了生长的沃土。启蒙现代性追求的社会物质层面的无限度膨胀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它不能给人们的内在精神带来慰藉与抱抚。如此,人们的精神、信仰、价值、道德伦理等产生了巨大危机。启蒙的后果就是人自身的异化,人沦为自己的工具,人变为自己的手段,人性为物性所取代。值得庆幸的是,西方在启蒙现代性发展的内部自身产生了一种自我反思的潮流,即文化或者审美现代性思潮,这是对启蒙现代性的反思和批判,是对它的监督与匡正,以其使社会在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健康地迈入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之中。在这种意义上,兰波自觉地担当在审美现代性维度上的重负,清醒地反思和批判科学工具理性的种种弊病,并警醒人们对此提高警惕,从而引起疗救的可能。“在这段往昔中,我不断地审视自己。可我总是孤零零无家可归;我甚至不知道自己说的是何种语言。我从未在基督或代表基督的上帝的劝告中发现自己。上个世纪我曾经是谁?我只是今日找到自己。”人自身价值的失落与自身在体的迷失,是这个时代人们的普遍体认,一种失去家园的痛感根植在人们的内心深处。   精神和价值信仰的“沉沦与堕落”,兰波对此有着自己精当的洞察和体认:“我的不幸正是由于我没有尽早发现我们身处在西方。西方的沼泽!”又说:“自从科学和基督教在世上传开,人们就自欺欺人,证明明显的事实,并以重复这些证明为乐而自我膨胀,就这么生活难道不是一种真正的折磨!精妙而无知的酷刑;我的精神之所以漂泊流浪的根源。”在这片荒芜的大地上,一切都已经破碎变成废墟,精神上早已陷入“荒原”的困境。兰波对这个世界和这个世纪基本上是失望的。失望才激起人的内心反抗与反叛,不管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兰波的心里对比谁都清醒,“我对世界的反叛只是一段短暂的苦刑。”   既然如此,人们为何不转向而自寻出路呢?自身的危机需要外在的力量注入才能得以拯救。兰波说道:“我心里明白,若不用异教徒的话语,便无法说清,因此,我宁愿沉默。”   兰波警告说:“科学,这新贵族!进步。世界在进步!世界为什么不回转?”西方已是一片荒芜的土地,因而,逃离欧洲(西方)成为兰波的内心诉求和现实需要。兰波还认为:“最聪明的办法就是离开这片大陆。”“我所有的轻蔑都有原因:因为我逃离。”逃避现代的痛苦,拨开迷雾,转向东方,寻找“那《古兰经》中杂交的智慧”。兰波激情地说道:“对于那多愁善感的世纪我并不惋惜。各人自有他的理性、蔑视与仁慈:我在认知的天梯顶端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兰波的内心是孤独而痛苦的,作为时代的先知先觉者,处于时代的裂变期,诗人的内心与外界的矛盾与冲突不可谓不激烈,内心精神深处艰难的挣扎与痛苦的煎熬,恐语言难以言述。“我看见自己站在被激怒的人群面前,面对行刑队,我哭泣并请求宽恕,而我的不幸他们无法理解。”这种超时代的认识在当时没有引起更多人的共鸣与赏识,这种“无法理解”是致命的,诗人的内心充满“积极的孤独”。说其是积极的,是说诗人没有放弃自己的亲历行动。   兰波在自我的反思过程中,承继波德莱尔的“现代性”文化逻辑,锐敏地窥见西方社会存在的种种弊端,并带着批判审慎的姿态对传统过去的文化精神价值进行了颠覆与消解。在这个方面,兰波与尼采所做的工作有很大的一致性。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兰波在有意无意中充当着尼采的“超人”角色。   荒芜的现实世界在诗人的经验中已经根深蒂固且难以消弭,地狱里的“恶”在诗人的笔下可以在瞬间得以存在和消失,但是现实中的“恶”,即荒原与破碎的情感,单靠诗人弱小的身躯显得微乎其微。现实中充满“恶”而缺乏“美”,诗人只能在自己的作品中去创造和追寻,自此,诗人逐渐的走向了审美之维,一个“审美乌托邦”。在《地狱一季》开篇兰波这样的说到:“我的生命曾是一场盛宴,在那里,所有的心灵全都敞开,所有的美酒纷纷溢出来。一天晚上,我让‘美’坐在我的双膝上。――我感到她的苦涩。――我侮辱了她。我逃离。……我终于使人类的希望在的精神中幻灭。我像猛兽一样不声不响地在欢乐之上跳跃,为了掐住希望的咽喉。我叫来刽子手,为了在临死前咬住他们的枪托。我叫来灾难,为了在沙土和鲜血中窒息。不幸曾是我的上帝。我倒在淤泥里。我在罪恶的空气中把自己晾干。我疯狂地开玩笑。”在《文字炼金术》中,兰波说道:“我曾经被彩虹罚下地狱,幸福曾是我的灾难,我的忏悔和我的蛀虫:我的生命如此辽阔,以至于不能仅仅献给力与美。”又说:“这一切已经过去,我如今才懂得向美致敬。”兰波最终在美的怀抱中找到自己的抚慰与内心的安宁。   兰波就是这样的充满“恶魔”气质。站在在时代的顶峰,锐敏深刻的体验时代的破碎荒原气息,正是兰波的通灵弥合了词与物之间的裂隙,使已经沉沦堕落的诗歌语词在某种意义上获得了赎救。在兰波身上,我们可以重新的发现了诗人作为一个命名者的尊严,作为物的召唤者的祈望。    “我是另一个”,兰波,一个通灵者,对生活的追求永远在别处。      
16:28:20 游牧思想  生活在别处,让人无限的动容,而我是另一个,则更让人激越。
17:44:46 文健sobunki  此文已经发在《中国研究生》第5期啦。 11:13:20   来自: mingus (惠威*****) 兰波作品全集的评论 &&    “第一位朋克诗人”、“垮掉派先驱”这个是被标注的兰波,金斯伯格说过他见过兰波的鬼魂,可能先驱有此而来。曾经在不同季节读过兰波的诗,我感觉炎热的夏天读它让我激情四起----------当七月用棍棒把青天打垮,一个个灼热的漏斗在空中挂! 寒冷的冬天读它让我更加冷静,深思---雾气和帐幕的纯真,冰川的傲峰,白的帝王,繁星似的小白花在微颤; 可能这个就是尝试到了将诗歌化作为灵魂与灵魂的交谈,此时此刻我灵魂附体,兰波代表了法国的光荣传统,我还看到了波德莱尔,让?考克托;伟大的莫奈今天生日快乐!兰波万岁!此时我谨以一首诗来表达我的情感:惨!惨!惨!吃完饭要拉,拉完还要撒,撒完又想吃,人生就是吃拉撒!惨~~~~~~~.
11:15:34   来自: 音尘绝 (暴力摔打文明,文明坚忍而持久) 兰波作品全集的评论 && 提示: 有关键情节透露    我经历了很多金色的幻想     去过很多国王住过的地方     游玩了不少人间风景     常看到有很多鸟出没的地方     那里的人纯净,温柔,无忧无虑     直到我听到一个人的声音     高贵无畏的声音,我的情感     有新的去处     我们惊讶地相互凝视     然后默默地保持着彼此的尊敬   
04:39:47   来自: 夏天的滑雪板 (Quid est veritas?) 兰波作品全集的评论 &&   (评论很跑题,写这个小短文是因为在豆瓣上搜了下兰波,结果很多,搜伽罗华,只有一本书,有点小闷。)      (后来发现是搜错了,Galois 中文翻译是伽罗瓦,还是有很多很多关于他的著作的...我错了)            不知道为什么,对于有些人,我总觉得他们不是人,没有生活在人间,是自由自在游荡于无边密林的精灵。而人间,是让他们折翅坠落的地方,把他们变成马尔克斯笔下有着脏兮兮的翅膀浑身是伤的天使。比如阿蒂尔?兰波,比如埃瓦里斯特?伽罗华。      兰波是诗人,认识他的人,了解他的人,读他的诗和信札并从中引起共鸣的人,要比了解伽罗华和他的才智的人多很多,无聊的时候看群论的人我相信应该不是很多。      叙说兰波身世的人很多,他和保尔?魏尔伦的暧昧关系,他的少年天才,他的中年沉沦和早逝都是吸引大众眼球的传奇。而埃瓦里斯特?伽罗华,另一位天才的法兰西少年,像我这样的普通人,对于他的智慧,哪怕是一点点棱角,也只能远远的眺望。         伽罗华,1811年诞生,16岁才开始跟随老师学习数学,21岁因为反对保皇势力,支持共和而被巴黎高师开除,并2次锒铛入狱,他在狱中结识一个医生的女儿并陷入狂恋,22岁因为她和人决斗而死去。据说,在决斗前夜他自知必死,所以他将他的所有数学成果奋笔疾书记录下来,还在一旁写下“我没有时间”。      兰波的完美在他的生命后期被人间无情的撕裂,而伽罗华,是无愧于完美这个词的。他是天才,充满激情的天才。6年时间的数学学习,他便成为了群论的奠基人,和另外一位早逝的天才阿贝尔一起被称为19世纪的数学双星(5次方程和群论这些玩意,200年后的我还是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反对专制,支持自由平等博爱,他为此被学校开除,2次坐牢。对爱情有狂热的的激情,他为爱而死。      裴多菲那首烂大街的诗:      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二者皆可抛。      读着有些矫情。没那种激情的人大声朗诵这首诗确实有点奇怪,但其实还是有很多完美的精灵们这样做了,裴多菲自己算一个,他给他老婆写信说爱她爱的要死,但为了匈牙利,他真的要去死了。然后2,3天后他就在战场上死掉了。伽罗华为了自由和爱情,也把他的生命给抛掉了。而因为他的年轻,他把自己固定在了生命轨迹最光芒四射的地方,永不会消褪。         如果说兰波的才华是灵性,伽罗华的才华则如同绝对值般无法质疑。我喜欢兰波,更喜欢伽罗华。喜欢他的比如才华---无与伦比的专注度,比如激情---足够的疯。而平庸的我只能翻开书页,散漫看着他的素描轮廓,发呆,任凭生命流逝,流逝...
12:27:51 像往常一样  兰波、尼采这些人,在现代人眼里竟然如此浪漫啊。
21:02:12 夏天的滑雪板  伽罗华是真的很浪漫...   至于尼采,过的应该是最沉重的生活.   兰波的生活应该算是不幸的. 19:35:27   来自: CiCi (我怎么写了这么恶心的签名) 兰波作品全集的评论 &&    我知道的诗人不多,但我喜欢兰波。       我读过的诗歌不多,但我喜欢兰波的《地狱一季》。       兰波,作为象征派的代表,这个被称作“第一个朋克诗人”,“被缪斯的手指触碰过的孩子”,一生都在流浪,追求自由的路上颠沛流离。对一个在未到20岁就创作出了自己最伟大的作品的少年来说,终究是幸还是不幸,不得而知。       提到兰波,就总是避免不了魏尔伦,这个后来被称作“诗人之王”的男人是兰波的初恋,他们的爱疯狂,他们的爱绝望,他们的爱在浪漫中决绝,在苦难中狂放。       张狂的大笑,放声的大哭,奋力的去爱,狠心的离开。       少年如兰波,兰波恰少年。       如此的兰波,才华横溢,风华绝代的少年,论谁都会动心,然后炙热的爱上吧。       “我愿成为任何人,要么一切,要么全无。”他说的那么轻柔,却又那么坚定,他流浪在非洲大陆,他在太阳与海之间漂泊,他在太阳与海之间找寻―       永恒。       “我找到了。       什么?       永恒。       那是太阳与海。       交相辉映。”       “我所有的轻蔑都有原因,因为我逃离,我逃离,我自我辩解。” 他眼中的隐忍与张狂,他心中的自由与流浪,因为他是被天上的彩虹罚下地狱的孩子,因为他是喃喃着“我的生命如此辽阔”的孩子,因为他是兰波,唯一的兰波。       在音乐剧《Le petit prince》里有首歌叫做《Adieu (et tache d\'être heureux)》,听到的时候,就会想起兰波,没有为什么,就是会想起你,亲爱的兰波。       Adieu 永别了    Et tache d\'être heureux 但你还是要幸福    J\'ai perdu du temps 我已耽误太多时间    On est tellement bêtes 我们如果愚蠢    à vouloir cacher 做了太多掩饰    tous nos sentiments 自己感情的事    voilà que tu pars 现在你突然要离开    Je te demande pardon 我恳请你原谅    J\'aurais d? te dire 我一定要对你说    Depuis si longtemps 这么久以来    Que je t\'aimais tant 我都深爱着你    Va 走吧    Maintenant va t\'en 现在你走吧    J\'apprendrai sans toi 我将学会在没你相伴的日子里    à aimer le vent 爱阵阵的风    l\'air frais de la nuit 爱夜里冰冷的空气    J\'apprendrai sans toi 我要学会在没你相伴的日子    Avec les chenilles 和毛虫相伴    Et les papillons ..... 和蝴蝶为伍    à tromper l\'ennui 以解心中苦闷    Ne tra?ne pas, adieu 不用不舍,我们就此永别    Et tache d\'être heureux 但是,你要幸福啊         
00:26:02 西子同学  实话说 读他很费解
14:09:01   偶稀他~~~
10:39:07 小十↑  因为他的一句诗 我爱他不渝
11:16:04 Doris  粗略地了解而已..... 22:59:01   来自: 解语水仙默默开 兰波作品全集的评论    王以培老师说,10年前的这一版有许多需要修改和更正的地方,他正在重译兰波诗集,作家出版社将在2009年下半年再版。期待咯!
00:25:50   来自: 廖伟棠 (梦里不知风吹血,醒来方觉枭噬心) 兰波作品全集的评论 &&   兰波的地狱                 我曾被彩虹罚下地狱,              幸福曾是我的灾难,我的忏悔和我的蛆虫:              我的生命如此辽阔,以致于不能仅仅献给力与美。                  ――阿尔图.兰波(Arthur Rimbaud)      在最近出版的《兰波作品全集》中我看到冒险家p过去的诗人兰波在1884年,从也门的亚丁港写给家人的信,他说:“我的生活在此是一场真实的噩梦……我很快就30岁了(生命的中途!),我已无力在这个世界上徒劳地奔波。”   我想,说这话那时兰波一定想起了但丁的《神曲.地狱篇》的第一段:“就在我们人生的中途,我在一座昏暗的森林之中醒悟过来,因为我在里面迷失了正确的道路。”(也许他还想起了自己少年时的诗篇,和他在那些辉煌的诗篇中对自己未来的诅咒)。虽然他说错了,那时他不是在“人生的中途”,而是走近尽头了,但他应是无憾的,因为像但丁一样,他走过了地狱并窥见了真理。   1854年出生的法国诗人阿尔图.兰波是现代诗歌史世不二出的天才――这是当代诗人无一否认的。他在十五岁所写的两首名诗《元音》和《醉舟》,不仅实践了波德莱尔“感觉的交响乐”的梦想而成为象征主义诗歌中的重要代表,还因为开创了一种求索于潜意识和幻想的力量的自由诗风,对后来现代诗的发展影响巨大而成为诗歌史上的里程碑式作品。同年他在著名的“灵视者书简”中提出的“诗人应该成为灵视者”这一概念,更对后来的超现实主义运动,甚至意识流小说产生重要影响,乔伊斯曾在其成名作《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的结尾处暗示自己所受之影响,并向之致敬。   1871年他结识了另一个大诗人魏尔伦,后者深为他的天才吸引,抛弃妻子和他出走,两人在伦敦p比利时过了两年的同性恋生活。1873年,这段“孽恋”最终因为兰波想回巴黎而被魏尔伦开枪打伤而完结。一个月后,兰波写出了他最杰出的诗篇《地狱一季》,从此封笔,19岁就完成了作为一个伟大诗人的生涯。   此后发生的事情是不可理喻的,兰波离开法国,到过南欧p北欧p亚洲p非洲,当过荷兰和美国的雇佣兵(都很快逃兵)p殖民地监工p武器走私贩p咖啡出口商p摄影记者p勘探队员……后来在北非p西亚等地呆了12年,“过着世上最悲惨的生活”,但都没有回过法国。直到1891年他的脚上肿瘤恶化他才不得不回法国做截肢手术,但已无济于事,他于年底死去,终年只有37岁。   对于兰波下半生疯狂的行为,有不少解释:有说他是因为爱情的失落的p有说他是因为江郎才尽改而追求世俗幸福的p甚至有直说他就是因为贪婪金钱而做冒险家的。我觉得这些人都不了解兰波,没有从他本质上还是一个诗人这一点去理解他。没错,他后来的确赚了好多钱(他在信中说他长期在腰间缠着八公斤重的金法郎!),但他却一边写信回家诉说在蛮荒之地生活的悲惨,一边又为自己编造种种理由不肯回法国――他在亚丁有何幸福可言?就像《史记.项羽记》中所说:“富贵而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般不可理喻,这段地狱的日子是不能从一般人的角度去解释的。   兰波有一句诗因为米兰昆德拉的引用而广为人知:“生活在他方!”,他还有两句诗同样有名,被写在1968年法国学生革命的街垒上:“我愿成为任何人”和“要么一切,要么全无!”。这些诗句和《地狱一季》,是我们理解他下半生的执着与受难的关键。   兰波的早期诗作已经有许多是抒发他对流浪p冒险p自由的向往之情的了,像《醉舟》,第一句就说:“沿着沉沉的河水漂流而下,/我感觉已经没有纤夫引航”,然后就是数十行对奇幻漂流旅程的天马行空式歌唱,他沉醉于行程的意外多变中,又丝毫不想为任何地方逗留――因为“没有一个地方是他方”,审美者对美总是永不满足的,“生活在他方”意味着永远的变迁。他的诗歌形式也与之配合,充满了迫不及待的呼唤句p祈望句,急速地在一个意象到另一个意象间跳跃着,名词和形容词的流变纷呈令人目不暇给。在“灵视者书简”中他说:“如果它(诗)天生有一种形式,就赋予它形式;如果它本无定型,就任其自流。”――后来,他为他的生命也选择了这样的形式。   在先于《地狱一季》写下的散文诗集《彩图集》(在兰波死前几年才出版)中,兰波首先在文字上实验了他“我愿成为任何人”的狂想。在一出出小戏剧中披着华丽的面具p彩衣轮流上场的角色们:巫师p戏子p杀手p流浪者p国王p精灵等等,都是兰波自己的化身;而在这流动之中他重新审定了世间的美,为之订立了一个灵视者的新标准――就像尼采要在哲学中作的“重估一切价值”,他也在美学中作了。   他还早于尼采12年提出“人是必须超越的”这般的号召,在“灵视者书简”中他已经说:“诗歌将不再与行动同步,而应超前。”“他(诗人)需要坚定的信仰和超人的力量……将成为伟大的病人,伟大的罪犯,伟大的诅咒者……因为他达到了未知!他培育了比别人更丰富的灵魂!”这就像尼采的查拉斯图特拉的伟愿。而在《彩图集》和接着的《地狱一季》中,他为这种超越作出了一次次的实验,并在他日后的生命中去实践――他选择的生活(雇佣兵p武器走私贩p勘探队员等生活)超出常人所想象,他的毅力也超出常人所能承受的。这种疯狂只能理解为他对自我的磨练,和存在主义式的,对选择的承担。   真正预示和确立了他的“地狱变”的,是他的绝笔作《地狱一季》。这部分为九章的散文诗集,完整地呈现了一个质问真理者的心路历程:首先他回忆了他是怎样从对美的爱走向对恶的崇拜中去的――这“恶”并非单纯善恶论的恶,而是混杂了青年人的反叛欲和一个绝对主义者的殉难倾向的一种审美状态;然后他幻想他的地狱游记p他的疯狂行径,充满激情,在狂热的背教渎神与纯洁虔诚之间左右摇摆――因之陷入不断的p残酷的自我灵魂的拷问之中,但从他华美灿烂的文字看来,他却又是沉醉于这拷问中的。他从一个女子的角度去思考自己的爱――他同时充当爱者和被爱者两个角色,他发现当自己去爱的时候,他戴着撒旦与耶稣的双重面具,这分裂却构成了一个天使般神秘的形象p或目标。   在关键的一章“文字炼金术”中,他回顾了自己在艺术上的创造:“我发明了元音的颜色!”“我默写寂静与夜色,记录无可名状的事物。我确定缤纷的幻影。”读者跟随他游历他的幻想,享受感官p欲望的盛宴。在极乐中他透露了他生命的秘密:“我曾被彩虹罚下地狱,幸福曾是我的灾难,我的忏悔和我的蛆虫:我的生命如此辽阔,以致于不能仅仅献给力与美。”这几乎是对他一生的预示。在最后他明白了:“我如今才懂得向美致敬。”――从这里开始,他的沉沦的地狱篇演变成了上升的天堂篇,在后面的篇章中,他批判着平庸的生命并一直升华自身,反叛的力量反而成了它的对立面:“崇敬”的加速推动力,他甚至说:“我对世界的反叛只是一段短暂的苦刑……我们不会失去永恒!”   但在最后一章他又回复了一个诗人ps神者的全部清醒。他质疑天国p救赎:“我受骗了……我用谎言养育了自己。让我们上路。”他的态度就像后来存在主义者的态度:确认自己的存在,在此不幸的存在中夺取存在的意义。他说:“再也别唱赞美诗:坚持走过的每一步。”现实是残酷的,却意味着真实――真理亦应该从中诞生。   诗以后的生命,就是他以生命去实践p延续诗的过程。看看他在生命后期写给家人的信,那才是真正的地狱一季啊,没有一封不嗟叹生命的悲惨的:“我只有在疲惫与贫困的流浪生活中了此残生,而唯一的前景就是在痛苦中死去。”然而在后面他又问:“你认为我能否找到一个愿意和我一同旅行的人?”在他脚疾恶化,写信托家人买药物后,他竟然还问:“像我这种情况是否可以去军队服役?”他的冒险精神真可谓至死不渝,在他最后的日子,他已经被截肢,他知道自己已无可救药,却希望能回到北非,死在埃塞俄比亚。但他未能如愿,他的最后一句话还是:“告诉我,什么时候才能把我送到码头……”   这座个人的地狱既是命运的诅咒又是人自己的追求和承担。兰波自喻:“我就是盗火者。”《古兰经》里有一句话似乎可以解释创造者的不幸:“他们譬如燃火的人,当火光照亮了他们四周的时候,真主把他们的光明取去,让他们在重重的黑暗中,什么也看不见。”但这里更多的是他们自己的追求:为了燃火,他们甘愿身处黑暗。但丁《神曲》中的尤利西斯,不是因为用了木马计欺骗而下地狱,而是因为在他的最后航行中看见了他不应看见的神秘之山――真理而下地狱的。然而倒过来讲,能够窥见真理,虽下地狱又何妨呢?   相对于神秘的命运,这一切:诗歌p幻想p冒险也许都是徒劳的,但这徒劳本身就拥有了意义。本雅明曾就理想主义说过:“只有为了那些没有希望的事情,我们才获得希望。”谨以此话献给地狱中的尤利西斯p兰波p直至切.格瓦拉等盗火者。      2000年
00:26:37 satori  我以为最近出版了……
00:28:04 廖伟棠  这几天在读新出的兰波传,并重读几本兰波诗集,于是想起这篇旧文了。
01:38:45 八圈  夏日蓝色的黄昏里,我将走上幽径,   不顾麦茎刺肤,漫步地踏青;   感受那沁凉渗入脚心,我梦幻……   长风啊,轻拂我的头顶。      我将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动;   无边的爱却自灵魂深处泛滥。   好像波西米亚人,我将走向大自然,   欢愉啊,恰似跟女人同在一般。      这首几乎就能背出来……
04:56:47 无它  心之全蚀就是根据他俩拍出来的。   
15:50:35 TZ the Queer  一直都很喜g你的u.
16:01:44 多多  是“生活在别处”。翻译成“他方”的确宓轿伊恕
19:34:31 吉姆佩尔(去年在马里安巴)  文章如果沿着第二段的路子写下去会不错,但从第三段开始,逐渐变为陈列历史
11:17:48 HoneySky~复活。  都是天才的诗人――我是说,作者和兰波。   为什么没有用诗的方式来写呢...
12:21:23 廖伟棠  我为兰波写了一部700行的诗剧,名叫《玻利维亚地狱记》,网上应该可以搜到:)
12:12:19 HoneySky~复活。   12:21:23 廖伟棠  我为兰波写了一部700行的诗剧,名叫《玻利维亚地狱记》,网上应该可以搜到:)      ========================================      嗯!我有兴趣!   回头找来看看:)
20:24:29 心瞳  要么一切,要么全无!
12:57:09 易容123  要么一切 要么毁灭 12:48:49   来自: 驴之羽 兰波作品全集的评论 &&   诗人在马车里,黑夜沉沉。外面突然传来小孩的哭声,这哭声突兀地刺进来,在诗人身上变成一个黑色的吻――一只蜘蛛停留在诗人的胸口,而诗人想着那团火焰,蜘蛛在火焰中化去――而火焰也迅速转变为月光,月光从车的顶端的小空里射下来。他从清醒中醒来,就如在梦中睡死过去。      他知道这种感受不会久,就像昨天未交的房租今天不会躲过房东一样。      没有火焰,但有火焰的影子;也别从他身上夺走月光,就算月光遗忘了他。   
19:11:13   来自: geneviève (可能无数眼泪在夜里尝了又尝) 兰波作品全集的评论 &&      兰波,这个被缪斯的手指点化过的孩子,   在十四岁便显露出惊世骇俗的诗才。   这个倾其一生都在爱的天才,   他在十七岁时就写下了对生命的预知:   我的生命不过是温柔的疯狂。      一百多年后,在一个雨过天晴的午后读起   我向上帝许愿:给我一个兰波,让我好好爱。   在脑海中描摹着他的轮廓,据说是个英俊得摄入心魂的美男子   我更愿意说他是个孩子   有点天真有点勇敢并有点偏执的孩子   成人所不具备的纯粹。      在兰波身上能看到许多自己的影子   矛盾不安,崇尚自由,狂野,为爱痴狂以及宁为玉碎、不作瓦全。   所有这些相似都让我备感欣喜。   就象他写的诗:要么一切,要么全无。   法国巴黎反叛的学生将它写在革命的街垒上,   青春的灵魂都是相似的,每一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兰波。      读他的诗内心总是平静的   兰波是从不堆砌华丽词藻,   有些句子晦涩得厉害   万事万物雀跃地流向他既定的结局,   兰波是在用灵魂写字,他是他自己的世界。      很是欣赏兰波的敢爱敢恨   他爱魏尔伦时,爱到温柔的发狂   他绝望了,亦是一转身就此决裂   魏尔伦一枪射死了他和兰波的爱情   对魏尔伦怀着复杂的感情,   他们都是我喜欢的人。      后人在评论兰波时,无一例外称其为“天才”   兰波,他也最终没有活过一个天才能超越的年龄:37岁。   兰波的后半生颠沛流离   流浪辗转在欧洲和非洲各地   文学给了他别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但没有给他一世无忧的奢华生活   很想问他,这是不是就是他从小渴望的漂泊。      在临死前他说他憎恨苦难。   这句话被我深深地烙印进了脑海。   很迟缓很轻微地疼着。   我也憎恨。      那日,雨打芭蕉。你不屑问我,老写文章有什么意思。   我黯然低头,沉吟半响,仍是无言以对。   兰波说,写诗是灵魂与灵魂的对话   每个喜爱写字的人当都如是吧   那应是同道中人之间才有的明心见性   忽然油然生出满心的悲凉,你我渐行渐远   我极力为你绽放的美你不屑一顾,悲哀也不过如此。         附:本书翻译欠佳,缺乏诗情。
09:19:18 Connie  雨打芭蕉那位是谁呀?
16:11:27 逃离  很喜欢这种有品位的东东
12:44:57 VIC  我极力为你绽放的美你不屑一顾,悲哀也不过如此。   赞!
19:36:05 赤足者  写的真好。
11:16:20 路边的傻子  那时抱着波德莱尔和兰波的书入梦
18:15:25 600  我害怕看到苦难,苦难往往突现生命的卑微,无力。   有时在想:街上往来的人群,不过是父母的子女,子女的父母,人的情感,感受是相通的……
12:49:59 理科班的文科生  哎,姑娘,不想你竟然如此钟情诗这种形式的抒情   不过在这样一个到处都是浪漫但却缺乏浪漫主义的年代   诗这种东西给懂得人看读第一声   给不懂的人看就读第三声了   很难得你有如此大的热情   由衷的感动   支持你一下……
20:59:45 geneviève  :)受影响所致。
12:47:41 黛之  给我一个兰波,让我好好爱。 22:25:21   来自: 残絮花 (stick to the dream.) 兰波作品全集的评论 &&    “他的一切都没有消失       只是经历了海的变异       已变得丰富而神奇。”       ――泼西.毕西.雪莱       众心之心                如此墓志铭,一人独占确是憾事。比之我还可用以思想兰波,思想同时期象征主义苦痛的诗人们。       在我看来过于政治化的《乌鸦》,和波德莱尔式用和美来贯彻邪恶的磁性,还是充满撒旦冷笑的地狱篇更赤条而直入地悲悲切切。       “垮掉派先驱”的称谓比之不如他与魏尔伦的爱来得更吸纳我殷勤而持久的静候。“无边的爱却自灵魂深处泛滥。好像波西米亚人,我将走向大自然。”命数流浪的孤魂,无法信仰捆束。这两人皆是缪斯的手指触碰过的孩子,包涵着他们所有的性灵与渴慕,最后是布鲁塞尔火车站一声偏倚的枪击。魏尔伦的妻子用“超乎友情”的罪名把丈夫和兰波告上法庭。“但你永是一位疯癫的童贞女。”――兰波彼时依旧想像这样清洁的称谓来假释自己的精神囚禁。爱人口中的呼唤才是无故美丽,哀而不伤的。是否也只有在极度悲伤中才可以谵妄得波澜壮阔,透过粉饰,掘出一个完整的地狱?       兰波并不是天赋的恋同性,魏尔伦在狱期间他调整自己的习性,规约,激情的对象,最终峰回路转地爱上了女人。只是当初的魏尔伦太强烈地唤起他无从表现的若渴共鸣,就像一片太阳,化作一枚银币灼烧着他的掌心,沸腾而不舍,穿破而欢愉。       他必须如花绽放,却忘记了。所以也只有一季的地狱。       宿命的是,魏尔伦至死怀念这陶一般的恋人。                   爱情就是一座神经错乱的城市。拥塞着芸芸众生,在他们的门廊上夜以继日地泛白。       08.02.27    (翻译令我失望。)
22:04:34   来自: 月光下变老 兰波作品全集的评论 &&   以前从川大图书馆借过。很好的诗。它能够开启你所有的感官与想象,让你觉得原来生活就是那么美丽的一次晕眩
18:25:51   来自: Zombie 兰波作品全集的评论 &&   温柔而邪恶的\"带着镣铐跳舞\",并不雅致~        只触灵性并无半点渗透灵魂!          我们的希望将在转思维中破灭!   
00:13:54   来自: 宝宝彤 兰波作品全集的评论 &&   开始的开始,只是觉得美丽。不知从何时起,他的每篇文字我就要开始看很多遍了,生命的诠释,欲望的释放。海子只是海子,他愿意一无所有地如出生一般纯净地把自己还给他的母亲。      我是在早晨出门的公交车上看海子的诗集的,从来都不知道他死的时候是跟我一样的年纪。还有一个与他命运相似的是法国天才诗人亚瑟?兰波。海子兰波这样诗人特质的男子总是我崇拜的类型。很喜欢他的一句话:要么一切,要么全无!      上海,我跟阿笨在一条小巷中闲逛时,在一家小咖啡馆的窗户上第一次看到亚瑟?兰波的照片,那样不食人间烟火,他不是属于我们这个世间的人。我那本厚厚的《法国诗选》里说,兰波是天生反抗的神童。十四岁写诗,二十一岁放下神奇的诗笔。      这位人间的普罗米修斯,在年仅17岁的时候,在1871年5月,兰波给一位朋友写了一封著名的《通灵者的信》中这样写道:“诗人是人间真正的盗火者”,提出了自己的诗学观点:真正的诗人必须是通灵者,用带点自虐的方式来燃烧自己诗歌的灵魂。      
18:42:17 海  哪家小咖啡馆,在哪? 13:06:53   来自: kisa 兰波作品全集的评论 &&   关于 阿尔蒂尔?兰波 TO BE HONEST我对人的兴趣的确远甚于他的诗 况且对于这个天才早夭的\"通灵者\"谁可以真正理解领会 他所看到的\"元音的颜色\" 谁又可以看到 那些混合了通灵 幻觉 烟草 苦艾酒的诗文 我又如何能在五花八门的译文中抵达他们 \"我们看到一首糟糕的兰波的中文诗,我们只会说,那个译本实在太差。还绝不会说,兰波写了一首坏诗。\"      一个19岁就完成全部重要作品的诗人,超越年龄的才华、似是而非的同性之爱,性别不明带来的奇异感、魅力与残忍的混合、随时摆脱过去的自己以便永远“成为另一个人”、还有随风飘扬的在当时并不时尚的长发,极端无礼的态度、无处不在的颓废气质,当然还有早夭……的确能吸引到足够的猎奇 所以除非是法语研究者 不要和我说 你深爱兰波的诗歌 &醉舟&那一气呵成的ABAB的音律 我丝毫不能感同身受 所以我并未动容      所谓的兰波迷\'\'\'只有这位让我折服:\"兰波令我们产生了叶公好龙式的情感。我们没有耐心读完它的诗作,因为它太肆无忌惮、缺乏章法了;我们对于他的生命经历更有兴趣,但更习惯于洁净漂亮的迪卡普里奥的假兰波,而不是那个19世纪周身散发着腐臭的真实少年;我们偶尔会因为这位少年19岁时写下的那句诗激动不已:“我难道没有一次英勇、美好而又虚幻的青春,幸运地写在金叶片上”,但我们谁也不会去非洲……就这样,我们与兰波相互操纵着,以满足自己可怜的虚荣。…………   就像兰波对于先辈与同辈作家充满蔑视一样,我们也从来没有热爱过兰波和他的诗歌。我们和兰波相同之处在于,我们都对姿态感持有强烈的兴趣。天才都是极端的个人主义者,他们的自我意识吞并了周围世界。但兰波或许是第一位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这种自我意识的天才,他的前辈往往将之寄托于某种缥缈的理想上,正如拜伦憧憬希腊、雪莱梦想共和……而兰波的自我意识却无需依靠,它为了存在而存在,正如他的诗“我的生命不过是温柔的疯狂”。"   而无关矫情 兰波 第一次念到这个名字时的悸动 我知道 那一定是少年的名字      "流亡天使般的椭圆脸蛋,履风之人"--------魏尔伦      我永恒的灵魂        关注着你的心       纵然黑夜孤寂      白昼如焚       -----------兰波         
23:47:27 [已注销]  那让你折服的 言论,我可以肯定的告诉你,过于武断了,首先许多兰波迷并非不仔细看他的文本喜欢他的,当然我不否定有一些叶公好龙之徒,但是作为比诗人多无数倍的读者,你想要求他们象兰波一样决绝,流浪,去非洲,去印度那是有点滑稽了,因为他们不是诗人,也不可能有这么多的诗人。
17:35:48 kisa  好罢 赞同你 先生      …我总感觉是个愤青跟我较劲来着。。。
10:44:17 [已注销]  哈哈,你说的没错。
16:22:10 啊啊啊  好像不是原创吧 如果我记得没错的话 作者叫许之远
15:06:28 kisa  汗噢???是原创???引号内是引用      许之远 百度后 那是高级学者???跟我们瞎掰档次不一样。。。 02:35:47   来自: 豆嘛 (镜花水月) 兰波作品全集的评论 &&   如果 那时我认识这个人 有一天他问我愿不愿一块去非洲   我会说   我不愿去   你们觉的他会不会问我   为什么?
13:20:55 熏烟脑颅  怪怪的 北语图书馆找不到兰波的书好像
09:11:45 33我爱  哎,我想去非洲阿。 10:32:29   来自: Strychnine (Yes,speedball) 兰波作品全集的评论 &&               I      它一出生,便不属于任何事物。     从深渊中诞生,在烟火旁张望,     野草、眼睛、尾羽、城市……     活着的这一切     为着快乐,怀惴苦痛;     期盼希望,忍痛绝望。        它一出生,便不属于你。     你赋予的灵魂!它与自己尽兴!     为它付出精血;在怀中,沉在脆弱的掌纹里。     --就在这刻,快乐的痛哭后,     它形成灵魂!     你像上帝那样,孤独地看着离开你的生命……        它一出生,便只有自己。     把头摇得像漩涡 疯癫,     阳光一阵一阵 爬在你颤动的灵魂上;     顺着温暖的头发,一丝丝,延进最深处     --骨结、筋肉、器脏、毛发……     可以对谁诉说?        它一出生,便顷刻消失。     你的叹息、像愚笨的顽石;     嵌在崖岸,没在渡口了。     你创造的、像温暖的利箭;     达到未知,去到将来了。     而你 要去到何处?        II      在路上,炊烟、海灯 和候鸟;     茫茫紫雾中,沉着绿彤彤的眼睛。     在海底,厚厚的腐灰,轻柔地咬住我的脚踝;     倒落的桅杆,鲜红的圣旗,悄悄地翻过我的手臂。     轻飘飘、醉薰薰……踏着朽黑的甲板,     像在巨兽体内;闻到血的腥香……        是啊!我并不害怕。     我是只透明的鱼虫儿,从不躲藏。     是啊!我在发抖。     我害怕自己,那无处不在的影子。     它是个诅咒、藏在光亮后连着我洞开的心口!     摆着游动的长尾跟着我!        我把一个偶像负到身后,     你背着我;我靠着你;     把心口贴在一起。     我们说话、指责;抚摸、斗狠;相爱、互残。     我们在咸涩的海水中干瘪地揉在一起,     像海藻那样,吸食着,飘荡着紫黑的丧衣……        走得累啊,一蹶一捌     咬得痛啊,我们的血肉忍得像恶瘤那样痒……     别这样趴着!     把它赶走!把它忘掉!把它扔开!     轻轻地闭上眼,任着洋流,     把我带到无尽的洞穴里……          III      那蓝色的上方,是最好的隐蔽处吧!     鸟儿越过天空,渐慢渐远,消失了。     更远的地方,他正在那儿。     紫雾已经消褪,阳光灼得他像溶化的岩石;     影子围着他转了一圈,他自己也转了一圈。     呵,不能停下来,要去别处。        腾向天空!这旅程 像削薄的竹箭,     从缩紧的痉挛中跳起;     轻捷地吻着空气,尖尖地划开瘴雾,     擦出嗡嗡的声响,震出激动的曲线;     一直向上攀沿……     然后拉直身体,要掉下来。        最终,能看到太阳弹在地平线上,烧着绒绒的炼火。     青白的云彩悬着慢慢倒转,搅拌着平静下来的天穹。     风带着金黄的光芒,微温地吹打在窗台。     床上;残缺的身体 粗砺的肉血 磨成了浆渣。     疼痛像紧紧交错的犬牙,点滴不漏;     噬咬着全部感知 淹没了呼喊。        他浸出水来、浸出浓浓的汗汁。     眼角也浸出发腥的液体,混浊了最后 光亮的开口。     已经没有力量;它……     紫色的浓雾,慢慢模糊了眼睛;     他陷入其中,由透明变成凝固。     褪散了那紫雾        原文BLOG:http://blog.blogwhy.com/gristle/e_28138.html
22:49:37 sawyer  他的诗 我曾管窥过   非常惊艳 犹如堕落寒冰地狱
13:32:46 Strychnine  上面的文字和兰波的诗关系不大   应该放到电影《心之全蚀》的评论页面去   似乎也不好,太晦涩了   就放这里来了
11:59:03 艺术树  GOOD~~ 12:09:05   来自: 一个疯子 兰波作品全集的评论 &&   一百个人中有一个诗人么?      没有      一千个人中会有一个诗人么?      没有      那亿万个人中可有一个诗人么?      没有      这世上只曾经有过一个诗人,他已经死了。他的灵魂拒绝了天使的感召和撒旦的诱惑,在塞壬女妖的歌声中翩然自若的飘过海峡、山谷、沙漠、绿洲,飞过大海、天空、森林、城市,掠过帆船的桅杆、朝圣者的头顶、牧童的笛声和积骨的战场。      他在极冰之地坦胸露怀,吟唱爱情。在莽兽出没的丛林中,悠闲的坐在岩石上,弹奏着古尔德之琴。      他还曾攀上最高的险峰之巅,钻进最炽热的火山口,或潜入最深的深渊之底,一窥世界那难言的隐密。      然后――偶尔,只是偶尔,当夜幕降临,他也倦极时,他会落入到某个凭窗醉酒的躯体中,在里面小憩。
20:04:36 brant  呵,莫非是用北岛纪念金斯堡的文章《诗人之死》做题目了?
17:28:39 Leokee     那个曾经的诗人是个四处飘荡的游魂野鬼
19:55:24 睡眠兄弟   兰波的确是一个孤傲的四处飘荡的游魂.
19:02:21 安默  十分期待看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写信最后一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