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何伤春悲秋何在今人悲,花开花谢又一年

花开花谢又一年 - jlthedjtcyxjqh的个人空间 - 吉林省教育社区
吉林省最大的教育社区门户
花开花谢又一年
& 10:54:35
花开花谢又一年。
2010年,经历了那么多事情:地震、泥石流、成功举办亚运会……悲喜叠加。两种情怀,难以自抑,倍感不易。大事件的背后,也自然折射出我们这些小人物的喜怒哀乐。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每一种经历都是一种特别体验,也是一种更深的提醒:我们为什么活着?哪些是我们生命中不能失去之重?我们该珍藏什么,又该回味什么?
       痛苦
五月份,老公失去了父亲,未能在父亲去世时守候在身边,成了他最大的遗憾,他偷偷地哭泣,看得我极其心酸!人总是要离去的。伤心一次,痛哭一次,忏悔一次,这一次次,但愿是医治心灵的良药。
七月份,他病了,在长春做了手术,体会了一次生与死的竞争!他很坚强!
&&&&&&&&&&&&&
              &幸福
身为教师,自然要重点回顾自己教学。这一年的工作,聚焦一个词,可以用“幸福”来形容。
很有幸,亲眼见到了自己心目中的偶像--窦桂梅,她的课堂很精彩,尤其喜欢她执教的《丑小鸭》,抓住“高贵”,让我对一篇儿童时代的童话有了重新的解读,“苦难中追求梦想,幸福中心怀谦卑”。这个着眼点也成了我追求幸福人生的落点。
我想,无论是我,还是学生,体会到什么是高贵的人,这本身就是幸福的。
下半年,我在长春进行了半个月的学习,再次寻回坐在教室里读书的感觉,实属三十过后一种别样的求学幸福。
《触摸春天》,激发了我们对生命的警醒与彼此的珍爱。幸福不是皇冠上的光辉,艺术家的名声,幸福是对清贫的满足,对苦难的承受,追求幸福的的过程,才是最幸福的……谁都有生存的权利,谁都能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我们把这种幸福拓展开去,重新定位课堂中的幸福,就是体会什么是幸福的过程。如果离开那种享受教书,享受课堂的心态,便失去了骨子里追寻快乐的动力。
这一年,还有三件幸福的事件。一是,女儿的成绩还好,她的作文《爱,不曾离开》获得了作文大赛一等奖,同时也为她的班主任老师争取到了优秀指导教师奖,我很幸福。孩子是自己生命的延续。自己由于当时的境遇,没能上大学,这是我一生的遗憾。相信孩子会填补我的梦。
另一件是,我又多了一个新家,同事开玩笑说我是地主,我很欣慰,一种肯定跟表扬,想想起初的一无所有,到如今的一应俱全,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欣慰,不去幸福,不去珍惜呢?
11月份,我当了姑姑,相隔甚远,却依然阻止不了这种思念,时常翻翻宝宝的相片,以寄相思之情!
其实,除了这些,在日常生活还有那些被我们司空见惯的、我们都不觉得是什么的幸福,其实一直都守护在我们的身边。只是在平常、甚至显得平淡的日子里头,我们都不太在乎了它而已……在平常的日子里头,在变得非常容易的时候,我们不觉得它怎样……这些的幸福,我也在一点一点梳理。
       矛盾
写下这个词语的时候,我发现前面的“痛哭”和“幸福”本身就是矛盾的。也许生活本身就充满矛盾,自然我的行为和心思也难免被矛盾缠绕。
这一年,我用“谦虚谨慎”这个词来约束自己,却觉得没有做到。越要求自己,越发现自己的问题实在太多。就性格来说,想要深沉城府一些,又觉得那样不够坦荡透明;想要单纯简单一些,又过于率真率直。好多事情自己意识到应该这样做,可行为和心理并不能一致起来。每次说过的话,做过的事,过后总是后悔。应了赵本山的那句“犯了再改,改了还犯”。一心想“还至本处”,却发现境界差得太远。
很多人愿意这样评价我:你很个性。我知道这是欣赏性的评价。可我心里很不喜欢个性这个评价的。因为有些语词很多人的理解不同。往往,个性就是特性的代名词,似乎特立独行,我行我素的。在不加辨析的情况下,个性的评价,会让我觉得好像做错什么事情,对不起什么人,非要跟什么人过不去似的。
公开课讲了一节又一节,有人看不惯我上课的风格,看不惯我做人的方式,嗤之以鼻,我还是依然故我——荣辱尽为身外事,浮沉不改故人情。可当自己独处的时候,也在反思。
这一年,虽急匆匆,倒有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爱静静发呆。中午,我喜欢一个人静坐在电脑前,就那么坐在椅子上,望着窗外,什么也不做,一动不动,直到有人进来。
这一年,不断地满负荷工作,使得自己吸纳的时间少了,书,读得太少,倾吐的太多了!
多愁善感还是没有改多少。看书、电影,电视剧,依然跟着人物的情感世界走来走去。和别人交流、讲话,也有惊人之语。也许我是聪明的?那我为什么还是总觉得自己笨得可笑?
这一年,我更加懂得亲情、友情的珍贵, 他们才是支撑我生命的全部!
走过这一年,我希望,新的一年,或者今后的一年年,我更喜欢身边多一些淡泊名利的朋友,我们依然能保持着简单的爱心、童心,走在孩子们中间,平和、淡泊、从容,并享受到幸福完整的人生快乐。
希望终究是希望,年龄终究要增长。梦想与现实,能力与精力,身前事后,当想到很多很多的时候。我在想,我比去年更幸福了吗?我的回答不肯定了。
等待2011年的答案吧。预览(按enter键查看全诗)
手机访问:
词牌名大全
年代:唐 作者:
娇爱更何日,高台空数层。含啼映双袖,不忍看西陵。
漳河东流无复来,百花辇路为苍苔。青楼月夜长寂寞,
碧云日暮空裴回。君不见邺中万事非昔时,
古人何在今人悲。春风不逐君王去,草色年年旧宫路。
宫中歌舞已浮云,空指行人往来处。
以上为随机展示
《戏题画》
年代: 作者:
唤出眼,何用苦深藏。缩却鼻,何畏不闻香。
李旦的其他作品听雨的奢侈林如求近日夜雨,雨水顺着防盗网上的铁皮一层淌下一层,响声随着雨势,时骤时疏,时轻时重,朦胧之中陡生一种静谧、和谐、悠远的美妙情感。就像“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一样,古时的雨与今时的雨自然无太大的区别,今时的雨点拍打树叶、细润花草、敲击河滩、筛落水面的声音与古时也绝无二致,所不同的只是对雨声的感受会因人因时因境因情而异。例如,同样是春雨。忧国忧民的诗人杜甫高兴地放声高歌:“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而晚唐的李建勋对春雨的感受就要复杂得多:“春霖未免妨游赏,唯到诗家自有情。……闲忆昔年为客处,闷留山馆阻行行。”春雨所引发的是诗人对过往岁月的一种深情的怀念和咀嚼。南宋诗人蒋捷写的那首《虞美人·听雨》对雨从感怀到慨叹,更是把人生的悲凉况味传达至今,简直痛入心髓。我没有经历过历史上山河破碎、家破人亡那样凄风苦雨的日子,自然也就没有如古人那般“秋来叶上无情雨,白了人头是此声”,对雨声会那么的百感交集和痛彻心髓,可在物质生活匮乏和丰裕时的感受却迥然不同。回想小时住在乡下,最恼的就是雨天。雷鸣电闪风狂雨骤,令我惶恐万分。因此,每逢雷雨夜,我常龟缩在被窝里,以幼稚的心灵感受大自然的神经,带着惊恐惶惑,迷迷糊糊地进入梦乡。即令是和风细雨,我也不大喜欢。因为我家离学校有好长一段路程。那时,家里穷,没有雨伞,只有一个锅盖大的大竹笠,以它遮阳尚可,遮雨则只遮个头脸,衣裤难免要淋湿。冬春时节,没有雨鞋的我雨天赤脚踩在凉冰冰的地上,更难受!所以那时夜半听到嗒嗒的雨声,在我绝不是一首抒情诗,它带给我的是一种湿漉漉的难受和一层苦涩涩的无奈。长大以后,我读了许多书,特别是参加工作后,生活渐渐好起来,渐渐地喜欢起雨来了,不仅喜欢和风细雨,而且更喜欢狂风骤雨。因为此时在我看来,只有雨,没有雷电,也就缺乏了震撼心灵的力度。别的无庸赘言,在中国文学史上,要是只有狂风骤雨,而无雷鸣电闪,恐怕屈原就写不出那奇谲瑰丽的杰作《天问》。正是大自然的雷电风雨触动了大诗人心灵深处的冤屈、激愤、忧虑、沉痛、苦闷、彷徨、坚贞、无畏……才有了这篇流传千古的杰作。由此我也悟出了后世许多大文学家如莎士比亚、巴金、曹禺等所喜欢写雷写电写风写雨的真谛。身居闹市多年,已经难得再见山村那种雷鸣电闪的豪雨,除了台风登陆,也少见那种狂风拔树的骤雨和暴雨;水泥屋顶也使夜雨没了那种“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韵致。因此每逢下雨,我常会因此生出一种遗憾。但我还是喜欢雨,不论是“细声巧作蝇触纸”,还是“大声铿若山落泉”,自是一种难逢的天籁,宁心静气地倾听那淅沥的雨声,对当今污染严重,整日笼罩在电视卡拉OK歌吟声和汽车摩托喧嚣声中的城市人来说,不啻是一种休息,一种调节,一种陶冶,一种享受。那雨声是大自然与你的絮语。它轻轻地搓揉着你的心,消去你因忙忙碌碌争名夺利而生的郁闷和烦乱、疲惫和冷漠,唤醒你回归大自然的亲情,找回你那颗失落的平常心,带给你一份平和的心态,让你变得更加青春妩媚、安详可人,从此迈向生命的圆满。因此,每当久晴不雨时,我就特别盼望着下雨。这时,不论是在白天还是在夜晚,听到那呼呼的风声,就好像在倾听大幕揭开的前奏;听到那嗒嗒的雨声,仿佛是在欣赏一首大自然的赞美诗;而此时的闪电犹如闪烁变幻的舞台灯光,隆隆的雷声自然就是高亢激越的黄钟大吕了……如是,我把听雨说成是一场难得的奢侈,你也就不会觉得无稽和过分了吧?小题1:联系全文,简要概括作者不同时期不同境况下听雨的感受(6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从全文看,作者举杜甫、李建勋、蒋捷的例子,在内容上和结构上分别起什么作用?(4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作者为什么把听雨说成是“一场难得的奢侈”?(7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A.作者描写了不同时期不同境况下听雨的不同感受,表现了经历人生风雨之后的淡然心境,表达了亲近自然、回归田园的美好愿望。B.文章由雨夜听雨“朦胧之中陡生一种静谧、和谐、悠远的美妙情感”起笔,以“我把听雨说成是一场难得的奢侈”落笔点题,首尾照应,浑然一体。全文脉络清晰,开阖自如,严谨有致。C.作者借写听雨的感受,回忆了自己的人生历程,并对人生进行了深刻思考。全文感情基调昂扬豪迈,且富于哲理气息和思辨色彩。D.文章对雨声有不同感受,实际上暗示了生命成熟的过程,在作者看来,既保持青年人的热情、激情,又要有一份平和的心态,生命才能走向圆满。E、作者把风声比作“大幕揭开的前奏”,把雨声比作“大自然的赞美诗”,把闪电比作“闪烁变幻的舞台灯光”独特新颖而又贴切传神,体现了作者驾驭文字的功力。 - 跟谁学
在线咨询下载客户端关注微信公众号
搜索你想学的科目、老师试试搜索吉安
在线咨询下载客户端关注微信公众号&&&分类:听雨的奢侈林如求近日夜雨,雨水顺着防盗网上的铁皮一层淌下一层,响声随着雨势,时骤时疏,时轻时重,朦胧之中陡生一种静谧、和谐、悠远的美妙情感。就像“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一样,古时的雨与今时的雨自然无太大的区别,今时的雨点拍打树叶、细润花草、敲击河滩、筛落水面的声音与古时也绝无二致,所不同的只是对雨声的感受会因人因时因境因情而异。例如,同样是春雨。忧国忧民的诗人杜甫高兴地放声高歌:“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而晚唐的李建勋对春雨的感受就要复杂得多:“春霖未免妨游赏,唯到诗家自有情。……闲忆昔年为客处,闷留山馆阻行行。”春雨所引发的是诗人对过往岁月的一种深情的怀念和咀嚼。南宋诗人蒋捷写的那首《虞美人·听雨》对雨从感怀到慨叹,更是把人生的悲凉况味传达至今,简直痛入心髓。我没有经历过历史上山河破碎、家破人亡那样凄风苦雨的日子,自然也就没有如古人那般“秋来叶上无情雨,白了人头是此声”,对雨声会那么的百感交集和痛彻心髓,可在物质生活匮乏和丰裕时的感受却迥然不同。回想小时住在乡下,最恼的就是雨天。雷鸣电闪风狂雨骤,令我惶恐万分。因此,每逢雷雨夜,我常龟缩在被窝里,以幼稚的心灵感受大自然的神经,带着惊恐惶惑,迷迷糊糊地进入梦乡。即令是和风细雨,我也不大喜欢。因为我家离学校有好长一段路程。那时,家里穷,没有雨伞,只有一个锅盖大的大竹笠,以它遮阳尚可,遮雨则只遮个头脸,衣裤难免要淋湿。冬春时节,没有雨鞋的我雨天赤脚踩在凉冰冰的地上,更难受!所以那时夜半听到嗒嗒的雨声,在我绝不是一首抒情诗,它带给我的是一种湿漉漉的难受和一层苦涩涩的无奈。长大以后,我读了许多书,特别是参加工作后,生活渐渐好起来,渐渐地喜欢起雨来了,不仅喜欢和风细雨,而且更喜欢狂风骤雨。因为此时在我看来,只有雨,没有雷电,也就缺乏了震撼心灵的力度。别的无庸赘言,在中国文学史上,要是只有狂风骤雨,而无雷鸣电闪,恐怕屈原就写不出那奇谲瑰丽的杰作《天问》。正是大自然的雷电风雨触动了大诗人心灵深处的冤屈、激愤、忧虑、沉痛、苦闷、彷徨、坚贞、无畏……才有了这篇流传千古的杰作。由此我也悟出了后世许多大文学家如莎士比亚、巴金、曹禺等所喜欢写雷写电写风写雨的真谛。身居闹市多年,已经难得再见山村那种雷鸣电闪的豪雨,除了台风登陆,也少见那种狂风拔树的骤雨和暴雨;水泥屋顶也使夜雨没了那种“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韵致。因此每逢下雨,我常会因此生出一种遗憾。但我还是喜欢雨,不论是“细声巧作蝇触纸”,还是“大声铿若山落泉”,自是一种难逢的天籁,宁心静气地倾听那淅沥的雨声,对当今污染严重,整日笼罩在电视卡拉OK歌吟声和汽车摩托喧嚣声中的城市人来说,不啻是一种休息,一种调节,一种陶冶,一种享受。那雨声是大自然与你的絮语。它轻轻地搓揉着你的心,消去你因忙忙碌碌争名夺利而生的郁闷和烦乱、疲惫和冷漠,唤醒你回归大自然的亲情,找回你那颗失落的平常心,带给你一份平和的心态,让你变得更加青春妩媚、安详可人,从此迈向生命的圆满。因此,每当久晴不雨时,我就特别盼望着下雨。这时,不论是在白天还是在夜晚,听到那呼呼的风声,就好像在倾听大幕揭开的前奏;听到那嗒嗒的雨声,仿佛是在欣赏一首大自然的赞美诗;而此时的闪电犹如闪烁变幻的舞台灯光,隆隆的雷声自然就是高亢激越的黄钟大吕了……如是,我把听雨说成是一场难得的奢侈,你也就不会觉得无稽和过分了吧?小题1:联系全文,简要概括作者不同时期不同境况下听雨的感受(6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从全文看,作者举杜甫、李建勋、蒋捷的例子,在内容上和结构上分别起什么作用?(4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作者为什么把听雨说成是“一场难得的奢侈”?(7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A.作者描写了不同时期不同境况下听雨的不同感受,表现了经历人生风雨之后的淡然心境,表达了亲近自然、回归田园的美好愿望。B.文章由雨夜听雨“朦胧之中陡生一种静谧、和谐、悠远的美妙情感”起笔,以“我把听雨说成是一场难得的奢侈”落笔点题,首尾照应,浑然一体。全文脉络清晰,开阖自如,严谨有致。C.作者借写听雨的感受,回忆了自己的人生历程,并对人生进行了深刻思考。全文感情基调昂扬豪迈,且富于哲理气息和思辨色彩。D.文章对雨声有不同感受,实际上暗示了生命成熟的过程,在作者看来,既保持青年人的热情、激情,又要有一份平和的心态,生命才能走向圆满。E、作者把风声比作“大幕揭开的前奏”,把雨声比作“大自然的赞美诗”,把闪电比作“闪烁变幻的舞台灯光”独特新颖而又贴切传神,体现了作者驾驭文字的功力。听雨的奢侈林如求近日夜雨,雨水顺着防盗网上的铁皮一层淌下一层,响声随着雨势,时骤时疏,时轻时重,朦胧之中陡生一种静谧、和谐、悠远的美妙情感。就像“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一样,古时的雨与今时的雨自然无太大的区别,今时的雨点拍打树叶、细润花草、敲击河滩、筛落水面的声音与古时也绝无二致,所不同的只是对雨声的感受会因人因时因境因情而异。例如,同样是春雨。忧国忧民的诗人杜甫高兴地放声高歌:“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而晚唐的李建勋对春雨的感受就要复杂得多:“春霖未免妨游赏,唯到诗家自有情。……闲忆昔年为客处,闷留山馆阻行行。”春雨所引发的是诗人对过往岁月的一种深情的怀念和咀嚼。南宋诗人蒋捷写的那首《虞美人·听雨》对雨从感怀到慨叹,更是把人生的悲凉况味传达至今,简直痛入心髓。我没有经历过历史上山河破碎、家破人亡那样凄风苦雨的日子,自然也就没有如古人那般“秋来叶上无情雨,白了人头是此声”,对雨声会那么的百感交集和痛彻心髓,可在物质生活匮乏和丰裕时的感受却迥然不同。回想小时住在乡下,最恼的就是雨天。雷鸣电闪风狂雨骤,令我惶恐万分。因此,每逢雷雨夜,我常龟缩在被窝里,以幼稚的心灵感受大自然的神经,带着惊恐惶惑,迷迷糊糊地进入梦乡。即令是和风细雨,我也不大喜欢。因为我家离学校有好长一段路程。那时,家里穷,没有雨伞,只有一个锅盖大的大竹笠,以它遮阳尚可,遮雨则只遮个头脸,衣裤难免要淋湿。冬春时节,没有雨鞋的我雨天赤脚踩在凉冰冰的地上,更难受!所以那时夜半听到嗒嗒的雨声,在我绝不是一首抒情诗,它带给我的是一种湿漉漉的难受和一层苦涩涩的无奈。长大以后,我读了许多书,特别是参加工作后,生活渐渐好起来,渐渐地喜欢起雨来了,不仅喜欢和风细雨,而且更喜欢狂风骤雨。因为此时在我看来,只有雨,没有雷电,也就缺乏了震撼心灵的力度。别的无庸赘言,在中国文学史上,要是只有狂风骤雨,而无雷鸣电闪,恐怕屈原就写不出那奇谲瑰丽的杰作《天问》。正是大自然的雷电风雨触动了大诗人心灵深处的冤屈、激愤、忧虑、沉痛、苦闷、彷徨、坚贞、无畏……才有了这篇流传千古的杰作。由此我也悟出了后世许多大文学家如莎士比亚、巴金、曹禺等所喜欢写雷写电写风写雨的真谛。身居闹市多年,已经难得再见山村那种雷鸣电闪的豪雨,除了台风登陆,也少见那种狂风拔树的骤雨和暴雨;水泥屋顶也使夜雨没了那种“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韵致。因此每逢下雨,我常会因此生出一种遗憾。但我还是喜欢雨,不论是“细声巧作蝇触纸”,还是“大声铿若山落泉”,自是一种难逢的天籁,宁心静气地倾听那淅沥的雨声,对当今污染严重,整日笼罩在电视卡拉OK歌吟声和汽车摩托喧嚣声中的城市人来说,不啻是一种休息,一种调节,一种陶冶,一种享受。那雨声是大自然与你的絮语。它轻轻地搓揉着你的心,消去你因忙忙碌碌争名夺利而生的郁闷和烦乱、疲惫和冷漠,唤醒你回归大自然的亲情,找回你那颗失落的平常心,带给你一份平和的心态,让你变得更加青春妩媚、安详可人,从此迈向生命的圆满。因此,每当久晴不雨时,我就特别盼望着下雨。这时,不论是在白天还是在夜晚,听到那呼呼的风声,就好像在倾听大幕揭开的前奏;听到那嗒嗒的雨声,仿佛是在欣赏一首大自然的赞美诗;而此时的闪电犹如闪烁变幻的舞台灯光,隆隆的雷声自然就是高亢激越的黄钟大吕了……如是,我把听雨说成是一场难得的奢侈,你也就不会觉得无稽和过分了吧?小题1:联系全文,简要概括作者不同时期不同境况下听雨的感受(6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从全文看,作者举杜甫、李建勋、蒋捷的例子,在内容上和结构上分别起什么作用?(4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作者为什么把听雨说成是“一场难得的奢侈”?(7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A.作者描写了不同时期不同境况下听雨的不同感受,表现了经历人生风雨之后的淡然心境,表达了亲近自然、回归田园的美好愿望。B.文章由雨夜听雨“朦胧之中陡生一种静谧、和谐、悠远的美妙情感”起笔,以“我把听雨说成是一场难得的奢侈”落笔点题,首尾照应,浑然一体。全文脉络清晰,开阖自如,严谨有致。C.作者借写听雨的感受,回忆了自己的人生历程,并对人生进行了深刻思考。全文感情基调昂扬豪迈,且富于哲理气息和思辨色彩。D.文章对雨声有不同感受,实际上暗示了生命成熟的过程,在作者看来,既保持青年人的热情、激情,又要有一份平和的心态,生命才能走向圆满。E、作者把风声比作“大幕揭开的前奏”,把雨声比作“大自然的赞美诗”,把闪电比作“闪烁变幻的舞台灯光”独特新颖而又贴切传神,体现了作者驾驭文字的功力。科目:最佳答案小题1:①小时候(或物质生活匮乏时),雨是一种湿漉漉的难受和一层苦涩的无奈。②长大后(或物质生活丰裕时),听雨是一种心灵的震撼。③如今,身居闹市,听雨是一种休息,一种调节,一种陶冶,一种享受(如答“如今听雨陡生一种静谧、和谐、悠远的情感”也可)。(注:每答对1条得2分,答对三条得6分)小题2:内容上:①强调对雨声的感受会因人因时因境因情而异;②丰富了雨(或雨声)的文化内涵。(2分)结构上:①宕开一笔,使文章摇曳多姿;②引出下文“我”对雨的好恶,为写对雨的不同感受作铺垫。(2分)小题3:说“难得”是因为:①客观上,身居闹市,难得再见山村那种雷鸣电闪的豪雨,水泥层顶使雨少了美的韵致;②主观上,城市的污染和喧嚣,使人们郁闷烦乱,疲惫冷漠,少了平和安详,回归自然的心境(或答“使人们很难平心静气地倾听雨声”也可)。③说“奢侈”是因为有一种热情而又平和的心态,就可以尽情享受雨声带来的美妙情思。(3个要点,每点2分,答全3点得7分)小题4:A、C解析
知识点:&&基础试题拔高试题热门知识点最新试题
关注我们官方微信关于跟谁学服务支持帮助中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人悲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