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峰县易地精准扶贫为村民盖羊圈对象不是本组村民是怎么处理

搜索热词: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锦屏县多举措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对象精准识别工作
字体:小中大 &&
一是集中调度,统一指挥。成立了以县分管移民工作副县长任组长,县移民、发改、扶贫主要领导为副组长,各乡镇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为成员的易地扶贫搬迁对象精准识别领导小组,实施调度制度,每周对精准识别进度进行调度,及时了解和掌握精准识别调查工作遇到的问题、涉迁对象收入、家庭成员、田地产权等基本情况。及时向县易地扶贫指挥部反映发现的问题、向工作队传达指挥部最新指示意见,做到全县上下拧成一股绳、一条心,形成精准识别调查综合,提升精准识别的精度和准度。二是着力政策研究,牢守利民惠民原则。政策是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重要保障,易地扶贫搬迁必须以政策为引领。为精准掌握政策,及时召开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会议对黔迁指发〔2016〕2号文件和贵州省新一轮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宣传提纲(征求意见稿)进行逐条学习和分析,在确保上级大政策不变的基础上,结合我县实际创新提出“移民在搬迁入住后三年内拆除旧房”的关键性政策,迎得群众信任,同时获得省、州肯定和支持。三是“落实“三包”,细化责任分解。按照“领导包片、干部包乡(镇)、驻村干部包户”的工作模式,由县级领导牵头,县移民局主要领导具体负责,3个副局长分片包干,每个乡镇保证一名移民干部长期驻点督促指导,一名乡镇干部和一名驻村干部对所在乡镇村、小组逐户宣传,把政策讲透,让群众知晓搬迁的好处,了解搬迁的方式、办法和过程,把调查核实做细做实,精准掌握搬迁对象人口、收入、田土等信息,切实做到“工作不完成,干部不回家”。四是三级联动,调查核实精准。在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部署下,成立了乡(镇)、村、组三级联动工作队,召开县、乡、村三级会议,严格按照规定程序、时限等要求,对工作职责、范围、时限一一进行明确,将责任分解到个人,以现有建档立卡的49100人贫困人口为核查重点,按照“农户申请、民主评议、村级公示、逐级审核、规模控制、整户识别”的原则,逐村逐户进行“过筛式”的摸底排查和精确复核,实行“实名制”管理,切实提高扶贫对象真实性和精准度,进一步做好户建卡、村造册、乡立簿、县归档工作。全面完成涉迁对象人的安置意愿调查和信息采集整理工作,做到底数清、任务明,确保易地扶贫搬迁首战告捷。五是强化宣传,形成上下一体工作氛围。多方联动,深入细致地做好群众工作,积极开展教育宣传,在县电视台、杉乡锦屏等新闻媒体要开设专栏,专题宣传报道全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主要围绕“为什么要搬、怎样搬、搬到哪里、搬后如何发展致富”等核心问题,积极宣传中央和省、州的政策措施,深入报道我县易地扶贫搬迁的工作推进情况,形成良好的搬迁工作氛围,为打好易地扶贫搬迁战奠定基础。经调查,按照年人均收入3128元的扶贫标准,锦屏县2016年还有农村贫困人口49100人,涉及全县187个行政村(5个社区),初步选定了185个村1063个村民小组(自然寨)人作为 “十三五” 易地扶贫规划搬迁对象。双峰县严格确认易地扶贫搬迁对象 - 今日头条()
娄底新新网讯 3月9日,双峰县召开易地扶贫搬迁对象确认督战会,对易地扶贫搬迁对象确认工作进行再安排、再部署,要求严格按照《湖南省建档立卡贫困户易地扶贫搬迁对象确认办法(暂行)》,认真落实对象的实施范围和确认程序、时间节点等工作要求,精准确认搬迁对象,确保2016年完成4500人的搬迁任务。为切实抓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该县成立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抽调专职人员组建了办公室,明确一名副处级干部具体负责。组织发改、扶贫、国土、住建、财政、规划等部门深入调研和反复论证,经过5轮摸底,确定并录入扶贫开发系统易地扶贫搬迁贫困对象人。第一期4.6亿元政策性贷款项目获得省农发行审批通过,将优先安排居于深山、石山、高寒等生存条件差和受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威胁及无房,C、D级危房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同步搬迁人口。为精准核定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邹学耀组织相关部门多次召开调度会,因地制宜确定了基本工作思路。元月23日、2月3日,县易扶办组织各乡镇主要负责人、分管领导、扶贫专干和易扶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召开动员督战会,印制下发了2万余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政策宣传单》,组织学习了《湖南省“十三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实施意见》和《湖南省建档立卡贫困户易地扶贫搬迁对象确认办法(暂行)》。联合住建部门,对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的初步规划、安置住房的设计及装修、群众迫切的意愿需求等方面深入调研。通过动员和督查,各乡镇把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作为当前中心工作来抓,及时组织召开了专题会议,成立了领导机构,完成了全面摸底和宣传动员、村级初审等工作任务。下阶段,该县将组建县级审核工作小组,切实搞好县级审核程序和系统标识;组建双峰县扶贫开发投资有限公司,负责搬迁项目的具体实施和后续管理;出台县级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做好后续规划。(通讯员:谭贡献 刘敏)
希望认真地到各村各组各户去看看,把扶贫真正落实到实处
娄底新新网系娄底日报社主办,内容涵盖娄底、涟源、冷水江、双峰、新化、娄星区以及万宝新区的新闻及国内热点新闻事件,实时准确报道。
华声在线是经国务院新闻办批准,由湖南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国家级地方重点新闻网站。
红网,湖南省新闻综合门户网站,“党网”,全球网站排名前500位,国内网站新闻影响力十强,中国地方新闻网站第一品牌。
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官方新闻发布
新华社客户端依托国家通讯社遍布全球的新闻信息采集网络,全天候发布一手新闻资讯。
新华视点:追寻真相,专业评说
(C) 2016 今日头条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公司名称: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对打造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元谋模式”的调研与思考——以元谋县易地扶贫搬迁甘塘集中安置区为例易地扶贫搬迁,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阻断贫困地区代际传递的有效手段。地处滇川交界的姜驿乡太平、白果、贡茶,以及地处金沙江沿岸的江边乡中村、丙弄、渔窝等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众,由于地处深山陡箐,土地贫瘠,干旱缺水,广种薄收,交通闭塞,信息不畅,地质灾害频发,长期以来一直处于贫困状态。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新时期扶贫开发战略思想、《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和《云南省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三年行动计划》,确保搬迁农户如期实现脱贫与发展目标,与全国全省全州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本文对此进行了初步的调研与思考。一、基本情况(一)基本情况。2014年末,全县10个乡镇78个村委会(社区)、616个村民小组、79335户、217062人中,属于建档立卡的仍有1个贫困乡镇、12个贫困行政村、280个贫困村小组、5653户贫困户、19289名贫困人口。分别占全县乡镇数量的10%、行政村数量的17.65% 、农户数的7.61%、人口数的8.89%。在“十三五”脱贫攻坚工作中,全县将涉及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共10个乡(镇)、15个村委会、37个自然村、约1417户、5260人。其中:乡(镇)区域内搬迁预计涉及10个乡镇、12个村委会、19个自然村、约593户2194人,县内乡(镇)外搬迁预计涉及姜驿乡和江边乡6个村委会约19个自然村约824户、3066人。拟搬迁对象属于集民族、边远、贫困和地质灾害为一体的贫困地区,也是首批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工程的主战场。(二)现状调查1.迁出地基本情况。根据县委、政府的工作部署,此次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对象,一是少数民族占据多数,主要是姜驿乡和江边乡边远贫困地区及其地质灾害避险区的困难群众,预计涉及姜驿乡的3个村委会、10个自然村,约461户1617人;江边乡的3个村委会、9个自然村,约363户1449人,是全县傈僳族和彝族人口的主要聚集区。其中:在拟搬迁的19个自然村中,以傈僳族为世居民族的村庄有14个,占73.68%;以彝族为世居民族的村庄有5个,占26.32%。二是人居环境较差。拟搬迁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生态环境恶劣,属于“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地质灾害严重威胁的贫困地区。在全县72个地质灾害点中,就有52个分布于建档立卡贫困区域,其中有15个属于此次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对象。三是经济发展严重滞后。以姜驿乡白果村委会为例,该村2015年的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5000元左右,仅为全乡7185元的69.59%,全县9625元的51.95%。四是可开发利用资源贫乏。此次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对象的迁出地,处于金沙江峡谷断裂带,生态环境恶劣,耕地产出效益极低,各种资源极度匮乏,不具备在原地脱贫的可能性。2.安置地基本情况。根据易地扶贫搬迁计划,甘塘片区是此次易地扶贫搬迁的集中安置区和乌东德水电站建设库区移民安置区之一,其中南部片区用于扶贫移民搬迁集中安置,北部片区作为水电移民搬迁安置。根据实物指标调查显示:该区域地处县城南部,距县城13公里,G5高速公路西侧,隶属于元马镇和老城乡,辖区土地面积约15000多亩,元马镇辖区约8400亩,老城乡辖区约6700亩,平均海拔1100米,属低坡丘陵地貌,可耕作土层较厚,光照充裕。易地扶贫搬迁甘塘集中安置区涉及元马镇清和社区的康家村、老城乡老城村委会和尹地村委会的甘塘村、石榴庄村、茂易村共4个自然村,安置区土地面积约6974.31亩。其中:水田132.84亩、水浇地425亩、旱地154.01亩、菜园地0.28亩;有林地848.85亩,疏林地318.13亩,苗圃地18.75亩,宜林地5005.74亩,其它建设用地70.71亩。(三)前期工作。自年初启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以来,县委、政府主要采取了以下的办法和措施。一是强化认识高位推进。将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工作,作为全县重点攻坚的重要工作内容,成立了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综合开发指挥部,主要负责易地扶贫搬迁甘塘集中安置区的相关工作。二是加强领导配强队伍。按照抓领导、领导抓的原则,明确一名县委领导具体抓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工作并担任指挥长,从享受副处职级待遇的干部中,优选出四名工作能力较强、阅历丰富的同志担任副指挥长,从县辖区的单位及部门中,抽调20余名年富力强、专业覆盖层次多、能吃苦耐劳的工作人员到指挥部工作。三是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在召开全县工作动员会、推进会和培训会等各层次会议的同时,组织迁入地的村组干部,到拟迁出地进行实地考察和现场体验,从内心进行感化,树牢“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的理念,引导和教育群众自愿调剂出资源接纳贫困地区群众,实现共同发展同步小康。四是健全制度保障落实。要求被抽调到指挥部工作的同志,在三年内除工资及行政关系保留在原单位外,组织关系必须转至指挥部,业务工作与原单位脱钩,日常管理及年度考核工作均由指挥部负责,考核结果作为职级晋升和职称评聘的主要依据,优秀者优先推荐提拔使用。根据工作要求,及时研究制定了指挥部工作计划及管理制度,明确了乡镇及县级相关部门的职能职责,初步建立健全了工作机制和管理体制。五是科学谋划打造样板。通过深入实地调研,初步确定了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地点,明确了安置区的发展思路和目标定位,力争将元谋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工程,打造成为全省的“元谋模式”。六是把握进度加快规划。在确定安置区的同时,及时优选规划公司,按照既定的发展思路和目标开展实地勘测设计工作。七是完善措施科学选址。在完成各专项工作组的组建及业务培训后,及时启动了安置地四至界线确定、土地权属及实物指标调查等工作。针对安置地点地形地貌复杂、生产用地改造难度较大,村庄布局规划难落实的实际,因地制宜对生产生活用地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布局,确保生产用地能满足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发展,生活用地能满足宜居宜业宜游需求,有效预防因地质结构复杂对迁入群众造成生命财产损失。八是整合资源加大投入。针对安置区工作任务艰巨,需要投入资金体量较大,但本级财政运行极为困难,加之元谋受到非政策性贫困原因导致可争取上级补助资金有限等因素制约,县委、政府以壮士断腕的胆略与气魄,千方百计筹集资金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目前已争取专项基金额度1.4亿元,实际到位资金5000万元,县级财政安排项目前期经费50万元。九是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稳定。在指挥部设立政策法规办公室,专项负责政策研究、宣传和矛盾纠纷收集化解调处工作,不断完善工作措施,改进工作方法,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十是制定出台了《元谋县易地扶贫搬迁实施意见(试行)》、《元谋县“直过民族”脱贫攻坚行动计划(年)》等文件,对全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进行全面的安排部署。全力争取上级对脱贫攻坚特别是“直过民族”的补助政策及项目资金支持。二、制约因素(一)项目资金筹集难。据初步核算,此次易地扶贫搬迁甘塘集中安置工程,预计总投资将在7亿元左右,而元谋县2015年全县地方财政总收入仅为3.4亿元,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仅有2.52亿元,加之元谋属典型的农业县,县域工业发展短板,叠加非政策性贫困县制约因素,能争取的项目资金非常有限,可投入到易地扶贫搬迁甘塘集中安置区土地征用及改造、基础设施配套和村庄建设等方面的资金与实际需求差距较大。特别是在迁入地新民居建设中,由于拟搬迁对象的家庭经济积累较少,各级可投入民居建设的补助资金额度有限,致使新民居建设资金缺口问题,将是加快推进元谋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工程的主要障碍。(二)基础设施配套难。甘塘安置区目前是一块尚待规模开发的土地,需要同步规划建设农田、水利、道路、电力、通信、文化、教育、卫生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十分艰巨。(三)时间紧任务重。虽然元谋属非政策性贫困县,但2014年末还有19289名建档立卡的农村贫困人口,其中有近5000名贫困人口需通过易地搬迁才能彻底脱贫。而易地搬迁涉及到动迁群众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按照2018年以前实现贫困人口全面脱贫、年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万元以上的目标,全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面临着时间紧迫任务繁重的双重挑战。(四)村庄布局选址难。按照初步选址规划,拟安置地区处于元谋盆地南部膨胀土相对集中区域,可供选择村庄建设地块有限,为确保地面构筑物不受膨胀土变化的影响,需采取换土、土性改良、预浸水,以及防止土含水量变化等工程措施进行有效治理,不仅建设成本高,还对村庄规划布局及设计施工造成诸多难题。(五)安置区已建成项目影响大。首先是县城供水管网和东部片区农业水价改革主供水管网自南向北贯穿安置区的中心区域,对安置区的耕地改造和村庄规划带来了诸多影响。其次是在安置区的东西和南北方向,均有已建成运行的过境高压输电线路,对村庄建设选址等造成诸多局限性。(六)土地关系复杂。一是经营关系复杂。甘塘片区是全县土地规模化流转开发经营较早的地块之一。1998年12月,由元马镇和老城乡共同流转给云南元谋万星生物产业开发有限公司,流转面积14630.1亩,其中涉及此次集中安置地面积6974.31亩。当年,该公司取得经营权后,通过谋求合作伙伴对流转土地进行分片区经营,但因为投入与产出等多方面原因又发生了多次流转。二是权属纠纷问题突出。该片区土地属于元马和老城2个乡(镇)、3村委会(社区)、4个村民小组,乡(镇)、村组之间的界属矛盾极为突出。主要是:元马镇康家村与老城乡甘塘村(含石榴庄村)存在乡(镇)界线不清;老城乡的甘塘村与班洪村和茂易等村存在村界纠纷;甘塘村与石榴庄村也存在土地等资源纠纷。甘塘村与石榴庄村2个村小组原本属于同一个自然村,1986年从姜驿乡太平、以都拉、白果等村搬迁至老城乡甘塘村后,因地质灾害,部分村民再次迁至石榴庄组成新的村庄,目前虽然村庄一分为二,但原来的土地资源未作明确划分。(七)土地属性确定难。虽然甘塘安置区的土地可满足本次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需求,但辖区内的土地涵盖耕地、林地、荒山荒坡三个类别。其中:耕地涵盖水田、水浇地、旱地和轮歇地四种类型;林地涵盖有林地、疏林地、宜林地三种类型。现有耕地的种植品种结构复杂,既有蔬菜、林果、粮食、珍贵树木等,还有生态林木相互交错,对实物指标调查特别是土地附着物属性和补偿标准的确定带来诸多困难。(八)产业培植任务艰巨。易地扶贫搬迁的目的是通过改变贫困群众的人居环境,融入坝区的人居环境来发展产业增收脱贫致富。但搬迁对象世代居住于贫困落后地区,刀耕火种、广种薄收等传统的生产种植方式和农产品营销能力与坝区群众差距极大,加之安置区新分配的耕地属于新开发的耕地,对生产经营技术水平和投入要求较高,如何帮助搬迁对象发展产业克期脱贫致富的任务艰巨。(九)动迁群众综合素质提升难。一方面是随着国家强农惠农政策不断增加,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群众中,自我发展、主动发展意识逐步被“等靠要”的惰性思想取代,甚至认为脱贫是帮扶干部的事情等等,导致贫困群众自力更生自我发展的能力和素质不断弱化,对其开展思想脱贫和扶志工程任务极为艰巨。另一方面是拟搬迁对象文化水平普遍低下,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692人,仅占拟搬迁对象约3066人的22.57%左右,搬迁群众的综合素质提升工作任重道远。(十)迁入和接纳地区群众融入发展难。一方面是土地、水利、社会公共服务等资源平衡格局被打破而致相互融入发展难;另一方面是生存区域与文化背景差异大,双方群众在生产生活方式及习俗上的差异导致融入发展难。(十一)生产配套设施用房规划建设难。根据省、州的刚性规定,在新村庄及新民居建设中,必须落实“厨卫入户”和“人畜分离”要求,而目前迁入地的宅基地资源有限,如何妥善解决群众对生产工具收纳、生产机具停放、生产资料储藏场所缺乏等问题不容忽视,是否进行专项规划建设解决,或与养殖场所规划建设同步统筹考虑,需要尽快研究确定。(十二)“直过民族”分布广贫困程度深。我县的“直过民族”是傈僳族,主要分布于姜驿、江边和平田乡的12个行政村82个自然村,共有16651人。目前直过区建档立卡贫困乡1个,贫困行政村2个,贫困户人。其中:“直过民族”因病致贫307户,因学致贫123户,因灾致贫304户,因地致贫65户,缺水201户,缺技术111户,缺劳力185户,缺资金98户,交通落后117户,自身发展能力不足68户,教育水平不够致贫301人。“直过民族”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压力巨大。三、对策建议 & &(一)统一思想认识,夯实工作基础。一是强化思想认识。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年)》提出“坚持自愿原则,对生存条件恶劣地区扶贫对象实行易地扶贫搬迁”、习近平总书记新时期扶贫战略思想、中央扶贫工作会议“五个一批”的重要内容,是破解“三农”工作瓶颈,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跨越发展,与全国全省全州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各级干部群众必须把思想和行动高度统一到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全力实施精准扶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上来,把脱贫攻坚作为发展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迎难而上、精准发力,使脱贫攻坚工作站在高处、想在远处、干在实处,鼓起“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劲头真抓实干。二是抓实群众工作。易地扶贫搬迁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核心是如何解决搬迁群众的发展难题,难点是如何妥善解决迁入地资源再分配的系列问题。为此,迁入地的工作重点要突出资源的再分配和对迁入地群众的接纳及融入发展上;迁出地的工作重点要突出激活搬迁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开展广泛的政策宣传,激发内生动力,变“要我搬迁”为“我要搬迁”。三是加强团结协作。要在抓好统筹协调和组织落实的同时,充分激发群众的主体作用,迁入地群众能积极主动参与到资源再分配等系列工作中;迁出地群众高度自觉的按照各级党委、政府要求,积极主动开展新家园建设和发展生产工作。通过各级组织和干部群众的紧密合作,使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工作成为新时期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新举措。(二)发挥资源优势,明确目标任务。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实施易地搬迁脱贫一批”和考察云南时指出“努力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等重要指示精神,依托元谋在自然资源禀赋、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水利改革、特色产业建设等方面特别是甘塘安置区的资源环境优势,以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为契机,举全县之力进行高起点谋划,高标准规划建设,将甘塘安置区打造成为集易地扶贫搬迁示范、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示范、乡村特色旅游示范、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示范和新能源建设示范的示范区。 & &——易地扶贫搬迁示范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脱贫攻坚的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央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中共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举全省之力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的意见&》,将脱贫攻坚工作摆在更加重要和突出的位置,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消除体制机制障碍,增强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工程,全面改变搬迁群众的人居环境,斩断穷根,提升素质,筑牢基础,加快融入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潮中。把甘塘安置区打造成为省级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示范区。——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区:结合甘塘安置区可开发利用土地相对充裕和丰富的光热资源,并处于元谋实施国家农田水利改革试点项目——高效节水灌溉示范项目核心区等实际,紧紧围绕将绿色产业培强做大,实现提质增效的发展目标,以建设“标准化示范区、规模化示范区、区域化示范区”为重点,在“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上下功夫,大力发展以蔬菜、热带水果为主导的绿色产业,加大科技创新,强化服务引导,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提高农业良种化、机械化、科技化、信息化、标准化水平”;“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形成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把甘塘安置区打造成为省级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区。——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示范区: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的要求,抢抓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工程机遇,以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力度、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和移民增收为目标,在全力加快安置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按照“厨卫入户、人畜分离”的刚性要求,与新民居同步规划建设微果园、微菜园、微花园、微公园。统筹县城、文化旅游景区景点及绿色产业基地等资源,并整合各种项目资源进行集中打造,把甘塘安置区打造成为“建设新村庄、发展新产业、过上新生活、形成新环境、拥有新阵地、实现新发展”和“新房新村、生态文化、宜居宜业”的省级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示范区。——乡村特色旅游产业示范区:乡村特色旅游是朝阳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和低碳产业。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结合易地扶贫搬迁甘塘集中安置区处于“元谋人”遗址和全省十大文化旅游项目——元谋古人类历史文化旅游项目的重要交通节点,以及辖区农业、交通、区位、民族文化等资源,以增强安置区的发展内生动力为根本,以环境改善为基础,以临近的景区景点资源为依托,以增加移民就业和提高收入为目标发展乡村特色旅游。通过创新工作体制机制全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安置区乡村特色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带动搬迁群众实现脱贫致富目标,把甘塘安置区打造成为省级发展乡村特色旅游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全过程”和“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等要求,将生态文明建设与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甘塘集中安置工程紧密结合,通过高标准规划实施生态治理、水土保持、耕地开发及村庄绿化、美化等生态综合治理工程,优化产业发展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力度,高度重视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工作,强化宣传提高搬迁群众生态文明意识,把甘塘安置区打造成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针对搬迁对象以傈僳族和彝族为主、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为辅的实际,以实现建设小康同步、公共服务同质、法制保障同权、民族团结同心、社会和谐同创为目标,坚定不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注重把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战略任务来抓,使安置区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全力整合资金资源投入安置区新村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人居环境,满足各民族生产生活及发展需求,加强各民族之间交流融入,增进各民族融合发展,将安置区打造成为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各民族生活更加美好、民族团结和谐局面更加巩固、民族宗教事务治理体系更加健全的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示范区:从传承保护与发展的角度,将傈僳族和彝族为主要搬迁对象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沉淀、积累,并不断传承下来的社会、物质、语言、民俗、文学艺术等民族文化,列入安置区项目建设同步规划,使其所具有的民族性、传承性、稀缺性和弱质性特点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中得到较好的传承保护与开发,在全社会形成崇尚文化和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少数民族文化的良好氛围,并使之转化为发展乡村特色旅游的优质资源,促进第三产业发展,把甘塘安置区打造成为省级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特别是傈僳族文化保护传承示范区。——新能源建设示范区:紧紧围绕国家和省、州新能源产业基地建设目标,依托易地扶贫搬迁甘塘集中安置区光热资源丰富、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和乡村特色旅游产业发展等资源优势,把太阳能、生物质能、沼气能等开发利用以及天然气管道建设,作为安置区产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融入到村庄规划布局、公共基础设施和民居建设及产业发展的全过程,不断优化安置区能源结构,提升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效益,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可持续发展潜力,把甘塘安置区打造成为省级新能源建设示范区。(三)制定工作方案,规范有序推进。一是制定整体方案。易地扶贫搬迁涉及到动迁群众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要从县级层面出台实施意见和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的总体部署、推进措施和工作要求等,以确保该项目的实施有组织领导、有职责范围、有目标任务、有细化措施、有投入支撑、有机制保障。二是制定征地方案。安置地征用是事关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工作成败的基础,要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及时研究制定出台切实可行的土地征用工作方案,用统一标准规范土地征用工作,取得被征地群众的理解与支持,确保土地征用工作按照公开、公平和客观公正的原则有序推进。三是规范工作程序。要在准确把握征地政策和熟练掌握征地工作办法措施的同时,制定出规范的工作程序,在划定的四至界线范围内,严格按工作程序、相关依据确定土地权属界定,依法依规确认土地性质及附着物属性认定,现场调查核实登记地面附着物等工作,相关表册需要权属方及相关人员现场签字确认,现场拍照存档备查。四是完善对策措施。在土地征用特别是实物指标调查中,将会涉及到土地的权属认定和性质确定等诸多问题,参与征地的相关人员,要在熟练掌握相关政策并能现场准确解答的同时,及时收集整理汇总新出现的相关问题报送领导集体研究解决,有效防止政策走样,口径不一引发或激化矛盾而影响到工作全局。五是依法依规推进。土地征用涉及到多项政策法规,各级需通过规定程序来开展征收工作。如:甘塘安置区需征用的土地,不仅涉及到土地流转问题,还涉及到权属纠纷等问题,需由村民按照相关政策规定,通过一事一议等方式来妥善处置,方能保证征用工作有序推进。(四)抓实基础工作,掌控规模数量。易地扶贫搬迁,是中央提出精准扶贫“五个一批”的核心内容之一,是脱贫攻坚工作中投入较大、效果最好、脱贫最彻底的办法和措施,结合元谋县情和脱贫攻坚工作实际,要抓好以下四个环节工作。一是要抓实调查核实。要结合“挂包帮”“转走访”工作深入开展,全面准确掌握贫困人口分布状况、贫困村组生产生活现状、自然资源状况、发展条件等等,健全拟搬迁对象基础数据库,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工程提供科学决策参考。二是要明晰搬迁条件。对具备一定生存条件、但因为人口过多而造成资源负载过重、发展空间狭小的贫困地区,可根据实际情况,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前提下,进行乡镇内集中搬迁安置,达到合理分配自然资源,增大发展空间的目的;对基本丧失生存条件、可开发利用资源少、发展空间狭小或具有资源优势,但因为地质灾害等原因不再适宜居住的贫困村组,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前提下,实行整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达到从源头上“治根”的目的。三是要尊重群众意愿。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受益主体是群众,实施的主体还是群众,必须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对符合乡内搬迁条件,而且群众积极性较高的村组,应给予全力支持;对符合乡外县内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的村组,要根据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来确定是否搬迁,以此杜绝“要我搬迁”问题发生。四是要掌控规模数量。既要考虑资金投入可能性因素,更要考虑安置地的选择及征地困难问题,还要预留一定的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用地,在此基础上再科学确定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人数,确保搬迁群众能实现一次性脱贫致富。如在甘塘集中安置区,要根据可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和发展需求,实事求是地科学确定搬迁规模,避免因集中搬迁规模过大,资源空间发展有限而又错失发展机会,违背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工程的初衷。(五)科学合理规划,统筹协调推进。从初步的调查情况看,甘塘安置区虽然可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相对充裕,但其地质结构比较复杂。因此,要着重抓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一是注重整体规划。要根据安置区的发展定位,科学规划好辖区的行政办公、村庄、医疗卫生、文化体育、乡村特色旅游、学校教育、路网、水网、电网、信息网、商贸及农产品交易等设施,形成以社区为中心,村庄错落有致分布的规划格局。二是要抓实村庄规划。要突出社区驻地的核心位置,注重村庄和民居的容积率,控制好民居建筑的规模和风格,合理布局群众的生产用房,留足绿化美化和发展乡村特色旅游的用地面积。三是要科学配套好附属设施。要在落实好“厨卫入户,人畜分离”规定的同时,高度重视搬迁群众生产用房、养殖圈舍、生产工具收纳、生产机具停放、生产资料储藏等场所的规划和建设问题,将其同步纳入村庄及民居规划布局来特殊考虑。四是要重视地质安全。对初步选定的村庄及其它设施建设用地,要开展详尽的科学勘查,杜绝未经专业勘查就盲目进行规划建设,避免搬迁群众的生命财产再次置于潜在的地质灾害威胁之中。五是要注重统筹协调。甘塘片区涉及到乌东德水电站库区移民搬迁和县内易地扶贫搬迁两个类型的移民安置,在拆迁和重建两个环节均存在着政策性的资金投入差距。为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须从县级层面进行总体谋划布局,避免在同一安置地域,出现两种泾渭分明的安置及建设模式,影响到示范区建设及安置区的和谐发展。六是要标识好行政区域界线。在安置区新行政区划分后,要对四至界线进行定位,明确村庄范围并设立永久性的物体和数字标识,有效预防权属不清产生新的社会矛盾纠纷。(六)抓住工作重点,突破落实难点。安置地征用是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的重点工作,其中土地权属和性质认定,土地附着物权属和补偿范围及标准确定,关系到实物指标调查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在具体工作中,一是要坚持客观公正。征地工作是对原住居民生产资源的再分配,作为征地的责任主体——乡镇人民政府,要高度统一思想认识,在抓实征地工作业务培训的同时,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开展征地工作,确保征地公开、公平、公正。二是要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在征地工作中,将会涉及到四至界线确定、土地权属划分、土地性质确认、土地附着物测算等诸多问题。要注重对历史证据材料的研判,用辩证的思维、发展的眼光、稳妥的办法来妥善化解,取得广大群众的理解与支持。对时间跨度长、问题成因复杂、短时间内难以调查处理的,可以留置待后处理,同时另辟蹊径缩短征地工作时间,加快工作推进。三是要注重投入与可能的关系。要从节约和高效利用土地资源,有效控制资金投入的角度,尽量少征耕地,把有限的资金重点投入到新耕地的开发上,既可解决好搬迁群众的用地问题,还可缓解征地矛盾纠纷,减轻财政压力,增加全县的耕地总量。四是要预留发展空间。在生产生活资料的分配中,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正确处理好迁入地资源可承载能力的关系,每个村组应预留50至100亩的土地,满足村庄长远发展需求,为村集体筹集可持续发展基金,群众有可供发展的土地及公共服务资源。(七)盘活土地资源,保障快速发展。元谋是全省农业产业发展较快的的热区农业县,在落实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工作中,需从三个方面着力。一是要高标准开发好耕地资源。针对甘塘安置区土地及光热资源丰富,水利设施容易配套等优势条件,要以高标准打造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区为目标,克服前期投入因素制约,彻底转变既往按等高线布局和依山就势台地式改造土地的传统观念,围绕实现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思路,按照一个搬迁安置村组,配套1至2块集中连片的耕地为目标来进行高标准农田改造,以彻底扭转当前农村耕地普遍细碎化,不利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被动局面。二是要同步谋划好水利设施。当前,要抓住元谋被国家和省、州列为农田水利改革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县的历史机遇,按照一次性解决好搬迁群众的用水保障为目标,将安置区纳入高效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区同步规划实施,让搬迁群众不再受干旱缺水问题所困惑。三是要配套完善生产设施。在安置区高标准农田建设中,要将田间路网配套、病虫害综合防治和给排水等设施同步规划建设,有效避免因为规划建设不到位而影响到产业发展和群众增收。四是要科学谋划生产经营模式。面对全新的农业生产设施条件与搬迁群众传统的生产种植水平的巨大差距,各级应正确引导好搬迁群众选择科学合理的生产经营模式。首先在经营方式选择上。要针对搬迁群众经营管理能力和抗御农业生产风险能力以及新开发利用耕地熟化程度低的实际,引导农户选择土地入股或经营权流转方式进行经营,在取得稳定的入股分红(或土地流转金)的同时,通过参与具体的劳务活动而获得不菲的务工收入,逐步学习积累到先进的生产种植技术及经营管理经验。其次在融合发展上。要通过选择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和产业化发展的模式,在高标准打造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同时,依托田园风光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来发展乡村特色旅游,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与高效利用,实现经济、文化和社会协调发展目标。(八)抓实产业建设,促进移民增收。产业建设是实施精准扶贫工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按照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省委九届十二次全会提出“加快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适度规模、环境友好的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要求,以及县委、政府确定“十三五”时期把元谋建设成为“楚雄北部重要增长极、东方古人类文化科考科普研究中心、全国绿色农产品交易集散中心、全国重要的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全国知名的文化旅游养生养老基地、全省重要的绿色能源产业基地”的思路来科学定位和规划布局。首先要针对人们崇尚绿色健康消费和体验消费需求旺盛的实际,紧紧围绕如何供给品质优良、保障有力的绿色蔬菜和有机瓜果,用特色菜果来满足市场及游客需求为目标,增强安置区与县域支柱产业发展的关联度。其次要结合元谋光热资源、交通区位、品牌建设和市场开拓等方面所具备的优势,着力夯实安置区农业产业发展基础,全力实施农业示范工程,加快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和推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提升质量规模,打造特色品牌,创新经营模式,拓展发展空间,构建现代农业发展体系。再次要按照打造“新房新村、生态文化、宜居宜业”的要求,对新村庄的布局风格、民居建筑模式进行高标准规划设计,夯实发展乡村特色旅游产业硬件设施。要着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充分挖掘民族、民俗文化资源,积极发展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开发农村及其民族特色手工艺品和文化产业,将新村庄建设成为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新景点景区,推进农旅、林旅、文旅融合,不断提升乡村特色旅游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要根据产业发展和农民转移就业需要,及时对搬迁群众开展“订单式”实用技术和经营服务技能及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提升自我发展的能力素质。(九)全力整合资源,提升建设成效。项目资金投入是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工程的基础保障。针对元谋虽然属非政策性贫困县,但贫困人口多且贫困程度较深,可争取扶贫专项资金项目形势严峻的实际,要按照《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年)》提出“引导其他移民搬迁项目优先在符合条件的贫困地区实施,加强与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衔接,共同促进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的要求,全力整合资源投入建设。一是要拓宽融资渠道。要千方百计争取各级的产业发展资金、专项建设基金、政策性补助资金、财政转移支付资金、金融信贷资金和企业及社会资金等,投入到安置区的项目工程建设。二是要整合项目资金资源。要坚持“多个渠道进水,一个龙头放水”的原则,在县级建立项目资源整合和统筹实施平台,全力整合各类项目及资金投入到安置区的项目工程建设。如新民居建设,要把扶贫易地搬迁、地质灾害避险、农村危房改造、农村地震安居工程等专项补助资金、各级财政补助配套资金、信贷资金、村集体及社会资金叠加整合,有效破解建房农户建设资金瓶颈难题,力求让建房农户可享受补助政策的最大化。三是要整合项目实施主体。项目资金整合后,将面临着资金到位时间不一、使用管理要求不同和实施程序与主体不一致等现实问题。要利用好县级项目资源整合和统筹实施平台,由平台进行统筹谋划和协调实施,力求实现项目资金效益的最大化。四是要整合迁出地资源。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的最大难点就是建房农户资金短缺问题。为此,对搬迁安置对象,在原居住地继续保留一定时限的优惠政策的同时,对原居住地资源,适当保留一定时限的盘活开发权,所取得的收益用于弥补搬迁农户的建房投入不足。(十)抓实软件工程,保障发展需求。一是抓实素质提升工程。本次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对象除“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外,“志”和“愚”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按照“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的思路,把搬迁群众的思想观念、发展意识、生产方式和生活陋习等的转变作为重要内容,与硬件设施建设同步谋划实施。动迁之前,迁出乡镇要着力开展以如何实现“我要搬”为主题的宣传动员工作,着力解决搬迁对象思想认识问题,科学谋划好搬迁后的发展思路和计划,确保“搬得出”目标顺利实现。动迁之中,各级相关部门要携手服务好搬迁群众的新民居建设、新村庄打造、生产资料分配、生产设施配套等工作,让搬迁群众尽快开始全新的生产生活。动迁之后,各级相关部门要着力开展以“提升综合素质”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培训工作,有效预防搬迁群众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在迁出后,受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而成为新的不稳定因素防控对象,使其能尽快抛弃陈旧的思想观念和落后的生产生活习俗,加快熟悉新的人居环境,掌握新的生产技能,养成新的生活方式,适应新的发展模式,过上新的生活,成为实现元谋跨越发展新的生力军。二是舆论氛围营造。一方面要将宣传和发动好群众,作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工作的切入点和重要抓手,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全方位、多渠道宣传好党和国家扶贫攻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易地扶贫搬迁的重要意义、办法措施、进展情况及工作成效等,在动迁地和接收地营造好全民动手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舆论氛围,增强迁出者发家致富的信心和接收者调剂出资源接纳贫困群众共同发展的诚意。另一方面要多渠道宣传好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相关政策及工作要求,增进推进工作的信心和决心,提升协作水平和社会影响力,全力争取各级各部门及社会各界在人力、财力、物力、智力等方面支持。再一方面要重点宣传好各种典型经验事迹,对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和好经验及时挖掘提炼推广,树立典型营造氛围,推动工作顺利开展。三是着力工作资料的收集管理。要以对历史负责的高度,从工作谋划、规划设计及入场工作开始,将工作过程中所形成的视频、影像和文字等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开发运用,建立健全完备的档案资料库,为决策、宣传、验收、审计、查阅和资政等提供完善的档案资料。(十一)健全体制机制,维护社会稳定。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工程,不仅资金投入体量大,融资和资金管理的难度更大,而且涉及到搬迁群众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维稳压力较大,因此,要着力抓实以下工作。一是要建立健全资金监管的体制机制。严格落实项目资金财政封闭运行管理制度,分开事权和财权,强化纪检监察部门的行政监督职能作用,确保项目、资金和人员安全。二是要建立健全资金拨付审批制度。严格按照项目资金监管的相关要求,规范项目资金核拨审核审批,避免因项目主管单位个人或少数人决策而诱发腐败现象。三是要建立健全资金使用审计及绩效评价制度。充分发挥审计部门的审计监督作用,对项目资金实行全方位审计;严格落实项目资金使用绩效跟踪问效机制,强化项目资金的建设前、建设中和建设后的跟踪管理。四是要建立有效的工作监督机制。充分发挥执法及行政监察部门的职能作用,认真监督检查易地扶贫搬迁各项政策的落实情况并及时通报;要完善政务公开,保证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减少矛盾纠纷发生。五是要坚持原则妥善处置矛盾纠纷。把矛盾纠纷的处理,统一到按照制度、政策、法律要求上来,不激化矛盾,但也不姑息迁就;坚持就地化解矛原则,做到“大事不出乡,小事不出村组”,避免越级信访情况发生。六是要建立健全维稳长效机制。要建立健全矛盾纠纷调处预警工作领导责任追究制度以及矛盾纠纷化解包案责任制,从组织和制度上规范信访工作,畅通信访渠道;要转变工作作风,加大社会矛盾纠纷和信访热点、难点问题排处力度,将排查出的问题实行领导包案制,并确定处置时限、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真正做到心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十二)落实配套保障,确保目标实现。一是组织保障。各级应建立健全相应的组织领导及其工作机构,配备必要的办公设施设备,选优配强工作人员,明确各级相关部门及其人员的职能职责,落实目标任务,制定工作措施和纪律要求。二是职责保障。县指挥部主要负责安置方案制定、项目整合、资金筹措、规划及其项目申报等各项工作的综合协调和督查落实等;迁入乡镇主要负责土地征用、接收、后扶政策落实、矛盾纠纷调处等;迁出乡镇主要负责动迁宣传、动迁、耕地分配、宅基地分配、新民居建设和后扶政策争取与落实等;县级相关部门主要负责项目申报、资金争取、政策落实、发展扶持等工作。三是党建保障。要认真落实好脱贫攻坚和党建工作双推进,发扬好“四千精神”,践行好“一线工作法”,充分发挥党组织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工作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和村组干部及其村民代表的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带领群众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工程,自力更生实现跨越发展。四是措施保障。要通过完善推进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工作的激励措施,全力营造想干事、会干事、干好事、不出事的工作环境。通过建立监督检查和工作督查通报制度,确保安置各项工作任务克期圆满完成。五是监督保障。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考验着领导干部的作风和能力,各级必须切实摆脱“等靠要”思想,严格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在工作中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教育各级帮扶干部用抓铁留痕,踏石留印的工作作风,扎扎实实为搬迁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六是考核保障。要建立健全和完善考核奖惩机制,注重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工作中发现和培养使用干部,营造风清气正的脱贫攻坚工作环境,在全县上下形成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凝心聚力坚决打赢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攻坚战的良好氛围。确保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不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不丢下一名贫困群众,向党和人民交出满意的答卷,探索出全省易地扶贫搬迁的“元谋模式”。(王 &颖 &姚世友)(注明:版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村民的一封信 扶贫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