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施甸县人民政府山邑村孔水建房有几户

施甸县农业信息网
施甸县农业局
&|&&|&&|&&|&&|&&|&&|&&|&&|&&|&&|&&|&&|&&|&&|&&|&&|&&|&&|&&|&&|&&|&&|&&|&&|&&|&&|&&|&&|&&|&&|&&|&&|&&|&&|&&|&&|&&|&&|&&|&&|&&|&&|&&|&
(07-27)&&(06-21)&&(06-12)&&(05-16)&&(04-29)&&
您现在的位置:&&&&
页面功能 【字体&&&小】&&【】&&【关闭】
施甸县农业技术服务到农田
【发稿时间: 10:07:51】
【作 者:左必武】
【主 题 词:施甸县农业技术服务到农田】
【责任编辑:管理员】
【稿件来源:施甸县农业局】
【审核发布:管理员】
【网站声明】
1.本网站为纯公益性服务网站,无任何商业目的。
2.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附带版权声明的文章,其版权以附带的版权声明为准。
4.本网站如无意中侵犯了哪个媒体或个人的知识产权,请来信或来电告之,本网站将立即给予删除。
主办单位:云南省施甸县农业局  技术支持:云南省农业信息中心
电  话:3   E-mail:
地  址:云南省施甸县甸阳镇文武路008号技术支持:山邑村:农村基层党建走出新路
作者:&&&&发布时间: 15:36:00&&&&
每逢夏天,施甸县姚关镇山邑村的千亩荷塘便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翠绿的荷叶在湖面铺开,成群结队的野鸭在湖面嬉戏,不时荡起一波波涟漪。放眼望去,远处连绵起伏的青山、错落有致的农舍与荷塘融为一体,勾勒出一幅美丽的山水田园画卷。回想起35年前的小岗村,人们为了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村民们按下鲜红的手印恳请政府将土地承包到户;35年后的2013年底,施甸县姚关镇山邑村上演的是反弹琵琶的做法,村民们用鲜红的手印将1006亩水田交给集体集中经营——抱团发展增加收入、促进农村产业转型升级,一个可学习可复制可推广的“山邑模式”由此诞生。那么,是什么原因能够让农民们放心地把土地交给村委会经营呢?在山邑村委采访时,一个叫苏华山的村民高兴地说:“是共产党的纪委把监督委员会建制到村,权利与财务公开在阳光下,让村民监督干部,无职监督有职、群众监督党员,是制度建设让我们自己把土地圈进集体经济包围圈”。做好土地流转和发展的“内燃机”2014年,山邑合作社实现收入117万元,兑付土地流转金80.48万元,村民按股分红11.4万元。村民享土地股、收益分红股、劳务工资股的3份收益。一直以来,山邑村村民们遵循传统的种植理念,水稻、玉米、小麦等农作物是田地里不变的主角。然而这样的理念对村里的1000多亩水淹田却行不通,十种九难收是常态。于是这1000多亩水淹田就成了鸡肋,不种点什么可惜,但种什么、怎么种,又谁都说不清。谁都想过好日子,但要从哪里下手、具体怎么干?2013年秋收后,山邑村终于做出了将让这里发生巨变的一个决定。经多方考察,梳理村情,山邑村党总支决定流转村里的1006亩水淹田,让分散经营的土地集中起来,规模化发展莲藕种植和鱼、小龙虾养殖等产业。据村党总支书记杨绍武介绍,村党总支把流转的1006亩土地按每亩800元的标准折资成80.48万元,量化成村民股份,再把扶贫项目资金77.8万元作为强基惠农“股份合作”资金,加上村干部自筹的50万元,入股成立了施甸县湿地红莲藕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党总支+合作社+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规模化种藕、养鱼、养小龙虾。同时,依托龙头企业——施甸县康汇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对荷叶、莲子、小龙虾、生态鱼等农产品进行加工销售。就这样,村民就成了股份制农民。经过两年的探索,土地流转就带来了巨大效益。他还说,在经营与运作过程中,村民才是真正的主人,村民监督委员会才是真正的“内燃机”。把村民的想法变成干部的做法“建4米宽的乡村路我们宁愿走原来的土路,只有建6米才能畅通,项目资金不足,我们可以自筹一部分,建设美丽乡村打造旅游景点,需要的是安全环境,我们村民监督委员会成员的话成了县委领导服务群众的思变性建议,村民的想法成了干部的做法。”这是施甸县姚关镇山邑村委会党总支书记杨绍武的心里话。2013年底,施甸县在打造“山水田园一幅画,城镇村落一体化”美丽乡村建设中,把美丽乡村建设风向标定位在姚关镇的山邑村和蒜园村两个村,结合山邑村自身丰富的水资源、湿地资源、便利的交通环境等优势,发展观光产业,配套发展野生小龙虾、本地鱼以及水生蔬菜。在思变性需求引发思变性服务的过程中,山邑村委会充分发挥“领导变服务、党务变业务”的作用,从不同渠道筹集资金,激活农村流转土地,以专业合作社的“股份制”夯实壮大集体经济。在服务中,坚持以群众满意为目标,促使党组织建设转型升级。姚关镇山邑村党总支书记杨绍武面带微笑地说:2013年底县委决定在山邑村实施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当时,交通部门预先介入,提出建设4米宽的道路,村民们借助监督委的力量,一致认为4米宽的道路存在安全隐患,不予支持,施甸县委主动按照群众需求,把水务局、交通局、扶贫办、新农办、移民局和财政局的1280万元综合开发资金进行整合,把整治河道、高标准农田改造、美丽乡村建设、村民“一事一议”资金补助和村民主动投资的20万元资金融入“项目共同体”,帮助15个村民小组完成道路硬化,一条8.5米宽的双行线将在年底建成,这是目前施甸乃至云南省进村入户公路的最宽通道。“廉政文化”传递正能量在施甸县姚关镇山邑村的孔水村民小组,每户人家的墙体上都画有廉政文化图谱、感恩图谱、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图谱,该村用这些图谱把什么是礼义廉耻用照葫芦画瓢的模式传授给村民的同时,还对干部起到了警醒的作用和警钟长鸣功能。正因为有了制度上的规范和约束,群众才能真正对村干部如何守得住清平、耐得住寂寞、担得起担子、放得下架子的情况以及干部经营集体经济的情况进行点评。在采访期间,挂钩山邑村委会的姚关镇妇联主席张为美放下手中的活儿招呼我们坐下说:“刚刚才卖了今天打捞上来的小龙虾,有2000多元的收入呢。”这是山邑村下辖8个自然村,人与村委会共同开发“股份制”经济联合体捞到的第一桶金。山邑村由于人多地少,村里会做装修、建筑的人都去外面打工,近的到缅甸,远的到北京、内蒙古。为解决留守人员的增收问题,今年初,村委会牵头组建了施甸县湿地红莲藕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了459户农户的2160亩田种植莲藕。为了不让老百姓单独承担市场风险,工作中,村支书任合作社社长,村组干部每人以10万元入股,村集体整合项目资金入股,群众以800元一亩土地入股,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一年下来全村预计有30万元的纯利润,既解决了集体经济的“空壳”,也解决了劳动力流失的问题。2014年,保山市委组织部再次把100万元的“新股份”注进了山邑,产业支撑呈现出芝麻开花节节高的态势。村干部杨绍武说,山邑的发展是一个多元化股份制投入形成的,在这些多元化股份支持山邑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如果没有村民监督委员会的管理和财务公开制度,没有廉政意识、没有信仰、没有和谐的文化氛围,就没有今天有红利与群众共享,有困难党员干部上的和谐山邑。“清单工程”让群众明白放心种植莲藕、养殖龙虾、鱼等农产品。通过经营,2014年实现总收入117万元,按照三次利润分成,群众获得保底分红80.48万元,集体获得分红14.3万元,村集体一年就脱掉了“空壳村”帽子,村民也实现了租金、分红、打工三份收入。山邑村农村经营方式改革的成功经验被总结成“山邑模式”,省内外参观学习的纷至沓来,一个死水塘成了一面集体经济发展的活镜子,这是山邑村委会的成功探索。怎样才能让“山邑模式”继续惠及村民,集体不会“返贫”,村“三委”继续得到村民的信任、支持是关键。考虑再三,村“三委”决定,借助村民监督委员会这个平台,开展“五个清单”理清工作思路,用主动接受监督和动员村民参与监督的方式,给村民一个明白,还自己一个清白。村“三委”采取自己找、群众帮、上级点的方式,梳理出“五个清单”,其中权力清单79条、责任清单74条、负面清单36条、项目清单22条、问题清单71条,并在工作中严格监督执行“清单”工程。按照四议两公开的规则,村“三委”成员在村中显眼位置晒出岗位职责、村级账务,定期不定期召开党小组长、村民代表、县乡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人员参加的议事会议,主动公布村民关心的村务,接受大家的质询和评议,保障了村民在村级事务中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在推行村务监督委员会监督村财务工作中,只有1名主任2名委员的村民监督委员会依托群众代表,受理群众诉求、举报和开展日常工作,还结合村情重点实施建设项目、村财务、民生资金三项监督。上报项目进度拨款申请表和项目决算拨款表前,需监督委员会主任根据日常监管情况、项目进度和验收结果签署意见;民生资金申请和使用方案上报前,需经监督委员会主任结合民生资金使用要求和村民实际情况签署意见;村里开支发票报账手续实行“四笔会签”,即先由实际经办人员在规范发票(含附件)上签字后,再经监督委员会主任了解开支、标准和用途等情况后签署审核意见,然后是村委会主任签署同意列支,最后由村支部书记签总审核意见,使各项经费开支做到规范透明。与此同时,针对村民关心村级事务而又因为自身事务繁杂精力分散无法保障长期监督的情况,在村监督委员会的指导下,推选出村中部分热心公道的老党员、退休干部组成义务监督员,定期查阅村级三资台账,巡查村内公益事业、农业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情况。2015年以来共对18项工程项目实施了现场监督,发现问题通过村“三委“向施工方反映,并跟踪问效直到问题得到解决。为让村民放心和支持合作社健康发展,结合《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村“三委”指导合作社创新了“五个一”的监督机制,即:合作社产品产出和资金收入分配情况每天用一条短信发给7个理事会成员;管理人员用一本笔记本每天详细记录经手情况;产品销售到公司用一个规范的三联单对账;会计有一个相关人员签字押印的产品出售公示表;每月定期召开一次理事会监事会,汇总通报经营情况。以理清 “五个清单”为前提,强化村务监督,村“三委”干事创业的优良作风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和支持,有效促进了全村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同时,也探索出了一条新形势下村“三委”规范用权,完善监督保障机制的基层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新路子。记者 杨连武 赵贵银来源:保山日报
战&&略&&合&&作&&&&&&发布时间: 11:09:40&&&来源:
重文化 提升村民幸福感
记者刚走进孔水自然村,就听到《最炫民族风》的旋律,循声走去,原来10多位大妈在文化广场跳广场舞。&再有几天就过节啦,我们要表演6个节目,现在抓紧排练呢。&老年舞蹈队领舞的杨凤珍大妈说,演出队有16位大妈组成,年龄最大的74岁,最小的也有57岁。
&以前跳舞都是随便找块空地,下雨了就没处去了,现在好了,建了这么大的文化广场,还有室内跳舞的场地,刮风下雨都不怕了。&74岁的杨运香老人说,&逢年过节都会表演节目,村里谁家有了红白喜事,也会去义务演出,经常跳舞锻炼,我们这些老人啊,越活越年轻了。&
近年来,山邑村以&生态强村,文化活村&为目标,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夯实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打造和谐文化山邑。&我们在村里的上片区、中片区和下片区打造了3个文化广场,最大的占地2800多平方米,以满足村民的休闲娱乐,丰富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杨绍武说。
随着跳舞村民人数的逐步增多,山邑村成立了老年歌舞中心,成员达170余人,分布全村各个小组。老年歌舞中心经常开展喜闻乐见的群众节目,推出了《山邑农家新风尚》《报亲恩》《一个留守儿童的日记》等节目,还聘请了有实力的文化工作者作为辅导老师,提升节目质量。
文化广场给村民提供了锻炼身体的好去处,而其左侧的农家书屋则成了村民学习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的又一个乐园。走进农家书屋,只见书架上摆满了中国传统文化、文学名著、种植技术、用电安全、日常疾病防治等各类书籍2400多册,中间长方形的桌子,可以供村民看书使用。
为更好地发挥农家书屋的作用,村里聘请了农家书屋管理员,负责农家书屋的管理,同时承担组织读书的活动,深入农户家中宣传,动员群众走进农家书屋,力争每人至少读一本好书,实现农家书屋的社会化。
此外,该村还成立了蒲草凳协会和手工作坊,不仅传承了手工艺品的制作工艺,每年编制的4000多个草凳,还为村民带来20多万元的收入。
&我们不但要富民,增加村民收入,更要乐民,提升村民的幸福感。&杨绍武说。
记者 朱金磊 贾云巍 通讯员 杨连武 文/图
责任编辑:李享
云南日报网 滇ICP备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 (R)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1999.11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第09版:云关注&&&&
第01版第02版第03版第04版第05版第06版第07版第08版第09版第10版第11版第12版
土地流转“转”出山邑好光景
&&&&宽阔的村道路
&&&&千亩荷花引游人
&&&&荷叶茶深加工车间
&&&&发放土地经营权流转金
&&&&小龙虾喜获丰收&&&&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朱金磊&通讯员&郭金灿&摄
&&&&本报记者&贾云巍&朱金磊&&&&初夏,施甸县姚关镇山邑村展露勃勃生机。千亩荷塘里,翠绿的荷叶在湖面铺开,成群结队的野鸭在湖面嬉戏,不时荡起一波波涟漪。放眼望去,远处连绵起伏的青山、错落有致的农舍与荷塘融为一体,勾勒出一幅美丽的山水田园画卷。&&&&2014年,山邑村在村党总支的带领下,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流转了1006亩水淹田,采取资金入股、混合入股、资产出租等多种方式,积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规模化种植红莲藕、养殖小龙虾和鲫鱼,一年后,一个可学习可复制可推广的“山邑模式”已崭露头角。&&&&“转”出新身份&农民变股东享收益&&&&去年合作社实现收入117万元,兑付土地流转金80.48万元,村民按股分红11.4万元。村民可享土地租金、收益分红、劳务工资3份收益。&&&&一直以来,山邑村村民们遵循传统的种植理念,水稻、玉米、小麦等农作物是田地里不变的主角。然而这样的理念对村里的1000多亩水淹田却行不通,十种九难收是常态。于是这1000多亩水淹田就成了鸡肋,不种点什么可惜,但种什么、怎么种,又谁都说不清。&&&&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山邑农业产业小、散、弱和落后的生产观念很难给村民带来富裕的生活。在村里看不到未来,年轻人纷纷选择外出务工,留下的老人、妇女和孩子,被戏称为“386199”部队。&&&&谁都想过好日子,但要从哪里下手、具体怎么干?&&&&2013年秋收后,山邑村终于做出了将让这里发生巨变的一个决定。经多方考察,梳理村情,山邑村党总支决定流转村里的1006亩水淹田,让分散经营的土地集中起来,规模化发展莲藕种植和鱼、小龙虾养殖等产业。&&&&在开展流转土地经营权之初,村民们“一怕二担心”:怕不能按时获得土地租金,担心土地流转到期后无法恢复原样和担心土地丈量面积不准。为此,村干部先带头,采取自己贷款借款入股、签订合同、制作流转土地精准平面图等措施做出示范,逐渐打消了村民们的疑虑。&&&&据村党总支书记杨绍武介绍,村党总支把流转的1006亩土地按每亩800元的标准折资成80.48万元,量化成村民股份,再把扶贫项目资金77.8万元作为强基惠农“股份合作”资金,加上村干部自筹的50万元,入股成立了施甸县湿地红莲藕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党总支+合作社+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规模化种藕、养鱼、养小龙虾。同时,依托村龙头企业——施甸县康汇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对荷叶、莲子、小龙虾、生态鱼等农产品进行加工销售。&&&&就这样,村民们多了一个新的身份——股东。&&&&仅一年的时间,土地流转就带来了巨大效益。原生态莲藕、小龙虾等供不应求,而借助企业的销售渠道、电子商务平台,更打开了农特产品的省内外销售市场。去年,合作社实现收入117万元,兑付给459户村民土地流转金80.48万元,在提取20%的公益金后,按入股比例进行分红,村民可分红11.4万元,村集体收入11万元。同时,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村民可以选择在村里的合作社或企业打工,这样村民在改革中获得了土地租金、收益分红、劳务工资3份收益。&&&&上朱市冲党支部书记杨海东算了笔账,“以前辛辛苦苦种一年水淹田,除去成本,收成不足400元。流转经营权后,每年每亩有800元收入,年底还有分红,再加上打工收入,比原来的收益强多了。”&&&&“转”出新空间&小产业对接大市场&&&&因地制宜,种红莲藕发展旅游业,养龙虾实现创收,发展农家乐助群众增收,走出集种植养殖、观光、娱乐、休闲为一体的特色农业发展路子。&&&&6日上午9时,“山邑人家”农家乐门口前摆满了箱子和竹篓,里面的小龙虾张牙舞爪。几位工人正忙着过秤、打包、装箱,2个多小时后,这些小龙虾将出现在瑞丽和芒市的市场,成为抢手货。&&&&“我们这里的环境特别适合养殖小龙虾,上市早、肉质好、繁殖快,价格按大小分为3个价位收购,供不应求。”“山邑人家”老板娘蒋菲说。&&&&为让小龙虾尽早运到客户手里,负责捕捞小龙虾的山邑村红墙一组村民段海军,早上6时就起床,和同伴划着小船收网捞虾,9时准时过秤。3个小时忙活下来,能捕捞小龙虾200多公斤。段海军说,虽然工作辛苦,但收入不菲,每公斤小龙虾可以获得2元的工钱,当天结付,加上固定工资2000元,他一个月能收入8000元左右。&&&&土地经营权流转后,山邑村利用良好的生态优势,优质的水资源环境,大力种植红莲藕、养殖小龙虾和鲫鱼。“仅小龙虾一项,今年预计可获得100万元左右的收益。”挂钩山邑村的姚关镇妇联主席张为美表示。&&&&在发展产业上,山邑村依托康汇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与该公司积极协商,相互配合,共同推动山邑村产业转型升级。“让我们搞生产还行,但生产什么、生产出来的农产品怎么卖出去,就不是我们的强项了。康汇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发挥了很好的带动作用,帮我们解决了对接市场的大问题。”杨绍武说。&&&&通过产业化发展,小小一片荷叶在康汇食品有限公司发挥出了最大效益。记者在该公司生产车间看到一片繁忙景象,几名“全副武装”的工人正忙着清洗、切割、晾晒、包装荷叶茶。在最里面的车间,已经包装好的荷叶茶,分不同等级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荷叶茶上市以来,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公司还开办网上商城把荷叶茶销往全国,每年销售荷叶茶100吨。杨绍武感慨地说:“以前废弃掉的荷叶,在这里变成了宝贝。”&&&&红莲藕的种植还带动了乡村度假旅游和餐饮服务业的发展。去年盛夏,山邑村的千亩红莲藕种植基地荷花盛开、十分壮观,每天吸引近2000人前来赏荷。&&&&农家乐则“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开发出的荷花酥、清炖白莲、粉蒸藕、凉拌荷芽、清炖藕丸等以荷为食材的生态荷宴,更是吸引了不少游客。山邑村逐渐摸索出了一条集生态种植养殖、观光、娱乐、休闲为一体的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路子。&&&&“转”出新作风&一名党员一面旗帜&&&&有困难党员干部上,村干部自筹50万元入股合作社,填补流转土地启动资金缺口,带头拆除自家房屋作示范,村中道路由4米拓宽到8.5米。&&&&山邑村人最自豪的是村里的道路,别村的硬化道路都是4米的“标配”,山邑村的路却是6米的“超配”,两辆大车都能错开通行。&&&&村民们说,修这条路可谓一波三折,最终在村干部的积极争取和强力推进下才顺利修通。&&&&2014年1月,山邑村通达工程项目马上要开工了,村里的弹石路、泥巴路要硬化成标准的水泥路,但村民们却高兴不起来。“项目原定的道路宽度只有4米,满足不了村里发展的需要,村民要求把宽度增加到6米,村‘两委’开会研究决定向上级反映村民的诉求,但因缺乏建设资金而搁浅。”&&&&面对群众的呼声,面对资金短缺,山邑村“两委”班子陷入两难境地。&&&&“群众的诉求符合我们村发展的实际,再大的困难也要克服。”杨绍武说,他们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班子成员轮流向县委书记施继平打电话反映情况。&&&&为此,施继平两次到山邑村调研,召开现场办公会,最终整合项目资金40多万元,修了一条6米宽、7.1公里长的宽敞大道,将各个村组连成一片。“如果没有村干部关键时刻勇挑重担、敢于担当,这条路不可能修得这么宽。”施继平感慨。&&&&除了这条6米宽的大道,还有一条路也见证着山邑村干部敢担当、敢作为的精神,这便是山邑村上朱市冲小组的主干道。不久前,这条路刚完工,从村头到村尾近1公里长,宽度达8.5米,是整个施甸县最“豪华”的村组道路。&&&&10多年前,这条仅1米多宽的路,给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多麻烦。&&&&2002年,杨建军被选为小组长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协调项目资金,带领村民把这条主干道扩宽到4米。为修成这条路,杨建军甚至拿出了自己1万多元的存折交给一户村民做抵押:“这条路我要是修不成,这存折就是你的。”&&&&为满足村里发展旅游的需要,今年,这条4米宽的路又拓宽到了8.5米。改造涉及18户村民,需要拆除其房屋、围墙、猪圈和厕所,而杨建军和山邑村委会主任杨显周的房屋刚好在道路的两头。在拆除房屋那天,杨建军和杨显周带头先拆除自家的房屋,使得拆除工作从两头向中间顺利推进。&&&&至今,杨建军还保存着一份日的《保山日报》,因为那天报纸的头版用大篇幅报道了他修路的故事。“每当工作中遇到困难、感觉到自己委屈的时候,我就翻出来看看,想一想自己做得对不对,是在为谁做事,心里就踏实了。”杨建军说。&&&&说起村干部自筹50万元入股合作社,填补流转土地的启动资金缺口,为村民作示范的事,村民们都会翘起大拇指。当时,杨绍武、杨显周、何绍华、李学校4名班子成员克服各种困难,每人拿出了10万元。还差10万元资金怎么办?杨绍武大胆做出决定,让挂钩山邑村18年的姚关镇妇联主席张为美,动员在家务农的丈夫拿出10万元入股,终于凑齐了50万元启动资金。村干部的利益和村集体以及农民群众的利益紧紧捆绑在一起,彻底打消了村民的顾虑。&&&&“有困难党员干部上,有压力党员干部顶,有好处让给普通群众。”在山邑村,这是对党员干部不成文的规定。&&&&“山邑村从党总支书记到各个小组长、普通党员,只要村里有困难,他们都站在最前面,为群众服务。每一位党员干部都是一面旗帜,引领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姚关镇党委书记李艳说。&&&&“转”出新生活&村民共享发展成果&&&&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4.3万元,同比增加333%。村里成立了18支老年文艺队,村民生活越来越好,有事大家帮,劲往一处使,发展的信心自然足。&&&&夜幕降临,山邑村的路灯渐次亮起,远处传来的歌声划过夜空。&&&&“祖国你好、祖国你好,你的儿女都在为你祈祷,愿你家家快乐,人人幸福,甜蜜的好日子欢欢笑笑……”循着歌声望去,在盖打小组的一片空地上,20多位大妈正在路灯下跳广场舞。&&&&69岁的村民段继菊站在队伍的左边,随着节奏舞动着身体,跳得有模有样。去年,她家的4亩多地流转给了合作社,获得了3000多元土地流转金收入。最让她开心的是,土地流转后,自己终于可以闲下来在家享享清福。去年8月份,村小组成立了老年文艺队,她毫不犹豫地加入了跳广场舞的行列。如今,她白天带孩子、排练舞蹈,晚上和邻居一起跳舞,生活过得有滋有味。&&&&“我们有自己的文艺队,有自己的表演服装和音响设备,真是做梦也想不到,快70岁了还能过上跟城里人一样的好日子,我要多活几年呢。”段继菊开心地说。&&&&以前,村民们白天下地干活,累了一天,晚上就守着看电视。现在不同了,土地流转后,村民手里有了钱,还有了更多时间。2014年8月以来,山邑村的15个村民小组成立了18支老年文艺队,每天晚上,各小组的村民们聚在一起跳广场舞,非常热闹。&&&&为更好地服务群众,山邑村通过混合入股、资产出租等多种方式,积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以“股份合作经济”的形式入股康汇食品公司,利用项目资金修建20座烤炉房出租给种烟大户,再加上流转土地的收益11万元,山邑村去年集体经济收入达14.3万元,同比增加333%。&&&&“投入4.8万元修建了堆果至河头磨房1.6公里的硬化道路;投入2.4万元购置党员活动室设备;拿出1.3万元补助妇女节、儿童节、教师节活动;拨给村老年协会4000元搞文艺活动……”提起集体经济壮大后村党总支所做的事情,杨绍武如数家珍。&&&&“这几年,村里的道路一条比一条宽敞,一条比一条顺溜,小桥流水、满塘荷色。生活越来越好,大家的心就越来越齐,发展的信心自然足。”说起山邑村的变化,从乡镇退休回家的老干部沈自成说。&&&&变化的不仅仅是村容村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山邑村也开花结果。在党员干部的带动下,山邑村遇到大事小情全体村民都积极参与,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很多发展难题迎刃而解。“杨从兆捐款1000元,杨新华捐款1000元,杨奇茂捐款1000元……”张为美给记者展示了一份捐款名单。她介绍说,为了建设村里的老年文化活动室,孔水自然村的100多户群众自发捐款2.4万元。&&&&“山邑模式”的成功,吸引了贵州省及邻近州市前来参观学习。李艳介绍,姚关镇正在大乌邑、雷打树等村因地制宜地推广“山邑模式”。施甸县按照“走百村、理思路、作承诺、促发展”的方式,推广“山邑模式”。保山市下发通知,在全市大力推广“山邑模式”,全面推进强基惠农“股份合作经济”。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新闻爆料热线:7 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YearPh-MonthPh-DayPh HourPh:MinutePh:SecondPh
云南网 滇ICP备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 (R)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施甸县纪委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