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书四字印章头像在线制作雾里看花 我想换头像,楷书四字印章头像在线制作的,雾里看花。谢谢!

2016年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优秀毕业作品展_天涯艺术-爱微帮
&& &&& 2016年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优秀毕业作品…
有料的天涯艺术@更补的传媒联盟“2016年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本、硕、博优秀毕业作品展”于日在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展览馆拉开帷幕。书法系每年的优秀毕业作品展都让人充满期待,今年也不例外。本次展览二十余件作品,涵盖了本、硕、博各个层次,无论是狂放的大草、古朴的篆隶,还是典雅的小楷、精致的印章,都充分体现了该专业传统艺术教育的规律和特色,也展现出莘莘学子深入古典的情怀和探索创新的视域。展厅现场崇丽奖学金指导&&& 沈浩/沈乐平/张爱国作者&&& 冯立题目&&& 苏东坡《雪堂记》说明&&& 唐代楷书以用笔灵动精致、结体雍容端庄为人所激赏,其中欧阳询、褚遂良的作品又可以说是唐楷的代表。此件作品取法欧、褚二家,以欧阳询的刚健清逸为基础,以褚遂良的飘洒峻秀为发越。用笔以精整含蓄为主,而将提按的对比加强,并偶间以行书的笔意,使整幅作品富有明显的节奏感。在用字上作品并不局限与唐代楷书的写法,也偶尔使用隋及北朝的一些结体,使作品气息显得更加高古。作品书写的纸张为四十余年前的宣纸,不但有利于墨色的表现,也使作品富有淳厚深稳的感觉。金奖指导&& 祝遂之、孔令伟、沈浩作者&& 陈硕题目&& 《草书自作文》六条屏说明&& 本作品选择了作者平日的两则读书笔记作为书写文本,前者涉及印章史,后者谈论年谱与学术史,文辞洗练隽永。而在书写时都转化为了豪迈跌宕又宏阔大气的草书,一组六屏,其中于粗细、大小、方圆、向背、浓淡、枯湿、离合之间穿梭变化,却又整体性地呈现出一种动静调和、情理兼容的美感。指导&& 张爱国老师作者&& 郑力胜&&&&&& 题目&& 楷书《子虚赋》说明&& 从去年12月份开始,我就在准备这幅作品的创作,在第一遍样稿出来之后,决定以大幅楷书来创作这个内容。这幅作品的内容为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取法欧阳询与欧阳通。写唐楷容易陷入规矩的泥潭之中,因此,我决定用羊毫笔在生宣纸上书写,这样,整幅作品的效果就显得非常厚重。银奖指导&& 沈浩沈乐平张爱国作者&& 胡裔涛题目&& 《李太白诗两首》说明&& 以旭、素、山谷法,并参以明清意趣,反复调整,得此巨幅狂草。大字重在气象宏阔,对线条的把握不因尺幅的巨大、书写速度的迅疾而失于精微厚重;对空间的营造力求丰富多变的构成方式,避免单一和惯性书写;整体效果更倾向于通过笔墨形式语言来体现完整的创作情感,追求淋漓恢宏的艺术效果。指导& &&韩天雍教授、陈大中教授、白& 砥教授&&&&&&作者& &&卿三兵题目& &&草书《季惟斋论书一则》说明& &《书谱》是我早期深入学习的第一本字帖。从书谱中,我收获了笔法、字法、章法、气息,以及如何学习古人法帖。对于《书谱》的学习,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收获,不同的体悟,也产生出不同时期的面貌。此草书作品长300cm,宽33cm,书当代学者季惟斋先生之书论,同时掺以二王草书之意,是我对《书谱》的另一种解读方式。指导&& 张爱国作者&& 高阳题目&& 黄庭坚论书诗说明&& 该作品书写的内容是黄庭坚的《以右军书数种赠邱十四》。&&&&&&&&&&& 作品取法《石门铭》,以表现魏碑的体态飞逸,雄强开张。作品名称:篆书节选《尚书·旅獒》作者名称:陈加昂指导老师:张爱国(副教授)作品材质:纸本作品方式:斗方作品尺寸:300*300cm创作时间:2016年5月个人说明:大篆者,备万物之情状,极为生动。邓以蛰所谓“满天星斗”者,《散氏盘》之佳也。这件作品取法《散氏盘》与《大盂鼎》,不拘于形,而重其神。创作中力求体势有趣而不轻佻,点画多变而不造作,希望达到欹正相生、天真活泼的视觉效果。指导& &&张爱国老师作者& &&李炳逸题目&& 《米芾&海岳名言&》说明& &&作品内容节选自米芾书论《海岳名言》,小件尺寸为68cm×38cm,由生宣书写。铜奖指导&& &白砥作者&& &郗忠民题目&& &篆刻组件说明&& &本组篆刻作品于去年夏天开始创作,历时将近一年时间完成。风格以战国古玺为主,印蜕原作大小在2~4CM之间,印蜕放大是印章作品展出的形式之一,能够的凸显出其形式感和视觉冲击力。指导&& &陈大中教授作者&& &丁翱阳题目&& &隶书《出师表》说明&& &此件作品以石门颂为基调,创作诸葛亮出师表。作者将碑额、正文与题跋三者进行了明显的对比,力求对作品形式有所展现。碑额粗重。正文大小、粗细、空间、倚侧、墨色等变化较多。以朱砂作跋,字形略小。指导&&&& 张爱国作者& &&朱雨彤题目& &&吴兴赋说明& &&选择这篇内容是因为平日对赵孟頫关注尤甚,而吴兴赋是其早期文学代表作品(后被列入《松雪斋集》之开卷第一篇)。此赋乃赵孟頫二十余岁所为,他在文中自豪地讴歌了家乡之富饶美丽,又列数历代之才俊名彦,并对故乡的淳朴民风作了热情赞誉。指导&& 张爱国作者&& 东泽诗源题目&& 《二十四孝》组印说明&& 《二十四孝》的故事大都取材于西汉经学家刘向编辑的《孝子传》,也有一些故事取材《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书籍。本组作品主要取自汉印、古玺。然后以元朱文作为点缀。汉印的浑朴自然、古玺的形式丰富与元朱文的婉丽娟秀。三者同时展现,从而使作品更加丰富。并且通过和亚克力的结合,打破了传统的展览形式,很好的体现了“中西合璧”。指导&&& 张爱国作者&&& 邓晖题目&&& 隶书《苏轼孙莘老寄墨四首》说明&&& 此幅作品在创作过程中主要取法《西峡颂》、《张骞碑》、《肥致碑》等汉代隶书碑刻,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些个人对汉代隶书的认识,在章法上更强调字与字之间的呼应以及墨色的变化,在字法以及笔法上借用了一些篆书的笔意,在形式上选用六条屏组件,为了更好的适应当前的展厅效果以及充分表现汉代摩崖的壮观之势。指导&& &&&张爱国作者 & &&&胡雷鸣题目 & &&&楷书钱伟强《杭州赋》说明 &&&& 该楷书全篇一千五百馀字。主要取法欧、虞,亦略带褚意。在创作中,心无一物,力求表现出和静之气息。参展作品指导&& 张爱国作者&& 东泽诗源题目&& 篆书条屏说明&& 该篆书四条屏全篇85字,节选自包世臣《答熙载九问》。主要取法邓石如、吴让之的书写风格,旁兼赵之谦体式,意图追寻一种清新洒脱的用笔和章法气息。该作是在去年接触吴让之小篆作品《望岳》之后得到的创作灵感和启发的。深感吴氏苍茫沉浑的用笔,以及字里行间所透出的浓浓文气,使我心向往之。几经修改,仍存有许多不足,还望各位师友同道不吝指正。指导&& 张爱国老师作者&& 郑力胜&&&&&& 题目&& 篆书& 《美院赋》说明&& “天地赋形,万物儒涵,惟艺通神,足测幽微。”这幅作品所采用的内容是钱伟强老师为中国美术学院所写的赋。此赋涵宏万有,典则瑰奇,运古事以状今情,无不臻妙,浣诵再四,能不佩乎!这幅作品是一副小篆作品,兼有《峄山碑》,《三坟记》风格。点画圆润,结体开张舒朗。指导&& 张爱国作者&& 杨晓题目&& 《琴赋》六条屏说明&& 近歲自喜漢隸淳璞之質,古雅端莊之態,而常尋諸碑要訣,《禮器》、《乙瑛》、《史晨》間亦有得。以習操縵二年,因以所書嵇中散《琴賦》,款文楷字錄自《琴史》。作品正文一千七百餘字,以隸意書,頗獲進益焉。指导&& 沈浩/沈乐平/张爱国作者&& 冯立题目&& 《端居印可》组件说明&& 在美院七年的求学时光里,我的篆刻创作实践得以系统的研习,尤其在三年的硕士学习期间,我将主要精力放在精工与写意两个方向,追求刀与笔的融合,所谓工而不匠、放而不野。此组作品基本涵盖了本人硕士研究生阶段在篆刻上的实践体会,旨在通过两个不同方向的篆刻创作学习来拓宽自己的印路。指导&&& 陈大中教授作者&&& 周峰题目&&& 迎G20之西湖十景赞诗(楷书)说明&&& 书体书风难以反映时代主题,而书写内容则可以紧扣当下。找准历史坐标,契合热点大事,让书法走出书斋,成为时代痕迹。指导& &&张爱国老师作者& &&李炳逸题目&& 《董其昌书论》说明& &作品内容节选自董其昌书论《画禅室随笔》,尺寸为234cm×53cm,由半生半熟纸书写。&指导&& &张爱国老师作者&& &潘思斯题目&& &魏碑楷书韩愈《山石》说明&& &作品尺寸:285cm×150cm &&本科四年,余研习魏碑法帖较多,尤喜《张猛龙碑》。此作以魏碑笔意书写,然所能展现出魏碑之雄强未有万分之一,望诸师友不吝指正。指导&&&& 张爱国作者& &&朱雨彤题目& &&无题说明&&&《无题》诗格,创自玉溪。一直都喜爱李商隐的诗句,尤其是他的无题诗。诗虽无题,内容却有深意。这种“雾里看花,水中望月”般不明确的主题,不仅给了读者更多品评的角度和想象的空间,同时也为他的诗歌染上了一层梦幻朦胧的色彩。指导& &&&祝遂之教授作者& &&&王中焰题目& &&《蔡襄书论》行草书·册页·创作说明& &&作品内容所录为蔡襄书论,此为结合我博士论文选题的有意之作,故带有一定感情色彩,所以书写的过程也比较轻松。作品以小行草书册页的形式展示,整体书风以晋唐为法为主,有《自叙帖》《书谱》《祭侄文稿》以及宋米芾、林逋用笔意趣,同时融进自身的审美和日常书写追求。指导&&& 张爱国作者&&& 李国良题目&&& 篆书四条屏说明&&& 该篆书内容为苏轼《前赤壁赋》。主要取法《袁安碑》和《三体石经》的篆书风格,旁兼邓石如、吴让之笔意,并结合自己的审美追求创作完成。指导 & 张爱国作者 & 夏添题目 & 章草张怀瓘《文字论》节录材质 & 皮纸&尺寸 & 100X 100cm说明&& &羲献今草缘章草以生。章草之简省递变尤可推求,上达秦汉,下接魏晋。笔者略为习之,收获颇丰。&&&虽《文字论》中有言:“从心者为上,从眼者为下”,但当代书法艺术的发展与进步,确与视觉意识的介入(即“从眼”)相关联。展厅内的书法作品所达到的展示效果,亦是基于“从眼”所考量。“从心”与“从眼”,在当代并无高下之分;“从眼”意识的践行,也为当代书法艺术的传播与普及另开一门径。& & & 本幅作品作为笔者学习书法艺术的阶段性成果,在传统书法的语境下构思与完成。同时,若将之与当代诸多视觉艺术门类相较,还存有相当的差距,甚至格格不入。遂笔者愿将此体悟带入今后的书法学习过程当中,多加深入传统,融入当代,以创作出更好的艺术作品!潮玩限量通道?“阅读原文”穿越 | 右下角写留言高端艺术传媒联盟(排名不分先后):天涯艺术 &魅艺中国网 新京报 全国起艺 艺窝疯 艺起来&艺术公社 艺术天成 一画艺术 书画家影像网&艺术狗&Art90艺术控&明星传媒&中国画坛联盟&天津画廊联盟 终南画谱&宁夏日报艺术风尚&国画先锋 浙江艺术网 墙艺术(墙报) 中国美术家网&雅昌&搜藏网 新浪收藏 网易艺术 收藏天下 央视网书画频道全国起艺 | 媒体联盟 核心成员200家媒体 | 36城巡展中国文艺媒体联盟 | 艺窝疯 核心成员忠于好奇
点击展开全文
微信扫描右侧二维码关注后
悄悄告诉你
更多同类文章
还可知道有多少人阅读过此篇文章哦
有料的天涯艺术 更补的传媒联盟 终端的投资伙伴
您的【关注和订阅】是作者不断前行的动力
本站文章来自网友的提交收录,如需删除可发送邮件到 bang@ 或联系QQ ,
(C)2014&&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34毛主席送给尼克松三幅书法作品,美国佬雾里看花捉摸不透 - 今日头条()
日,美国总统尼克松首次访华,人家大老远来了,也带来丰厚的礼物,尼克松带给中国的礼品很厚重,“礼品”清单中有二战时被美军击沉的日本“阿波丸”号战舰资料,这艘沉没在台湾海峡北端平潭岛附近的战舰载有巨额资财,为日本从中国掠夺的大量宝石、货币、工艺品等。美国人这样做完全是向中国政府示好,送个人情。另外,尼克松还以个人名义送给毛泽东一些私人礼物,瓷制天鹅、水晶玻璃花瓶、尼克松本人的名片和高脚酒杯。在尼克松即将离开中国时,告别宴会之后,他收到了毛泽东以个人名义送给他的礼物,毛泽东手书的三张书法,内容分别是:“老叟坐凳”、“嫦娥奔月”、“走马观花”。收到礼物的美国佬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就是美国中情局的人研究后也搞不明白毛泽东要表达什么玄机。尼克松在访华之前做足了功课,尤其是精心阅读了一些毛泽东很有代表性的诗词,专门做了研究,也对毛泽东的革命历史做了功课。但当他接到毛泽东的这份特别的礼品时,还是懵了。随行的代表团看过之后,也不得其意。见到毛泽东之后,尼克松多次感叹:毛近乎是一个上帝一样的神,而不是一个人。世人对这三张书法作品,曾有过多种诠释,试图解开毛泽东想要表达的意思。美国人R.特里尔是研究毛泽东的专家,著有《毛泽东传》,他曾对这三幅书法作品给出了自己的解释:“老叟坐凳”中坐在凳子上的老人是美帝,傲慢看着世界;“嫦娥奔月”中的嫦娥是中国人造卫星的象征,寓意中国的强大;“走马观花”是指尼克松在中国的简短行程就像走马观花。从毛泽东的书法字面上看,特里尔的解释似乎想那么一回事。但毛泽东要表达的真是这个意思吗?恐怕不那么简单。后来,毛泽东曾说过:尼克松没弄懂我写的意思。毛泽东比较喜爱尼克松送的高脚酒杯,一直留在身边。国内党史研究专家分析认为,毛泽东书赠尼克松条幅所隐喻的是中美关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伟大的毛主席在世界上无与伦比。
看到那世纪照片~俺开怀大笑~哈哈哈~就是小学生见师长!
“老叟坐凳”比喻我中华稳于泰山,观看世局变化,山崩于前海啸于后,我自岿然不动。“嫦娥奔月”喻我中华一定会强大。“走马观花”喻你尼克松对中国了解太少。
纸老虎在中华龙面前显得无奈无力!
回见的照片证明了那句话: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
毛爷爷,您太高看世俗凡人了!
伟人的喻义,常人岂能明白?
伟人就是伟大连尼克松都敬佩
坐橙坐凳·,我们仍很穷,我如同老人坐凳只观世界了,大局己佈好了,嫦娥上天了,今天只是一点风景,好戏在后头,伟人的伟大目光,深远信心百倍前景无量
就这张图。。。知道美国人底下头。从此再也没有出现了
王伟,历史作家,著有《大清的角落》《风情百样苏东坡》《818你不知道的晚清》。
拾起被遗忘的瞬间,做好历史的书记官
文史女,小作家,出版《国民党十大特种部队》。
90后青年作家,知名博主,媒体人,已出版《民国轶事:风云人物的别样人生》。
摹碑临帖专注书法艺术,读文诵史兼修字外功夫。
青年作家、史海淘宝、哲思古今
(C) 2016 今日头条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公司名称: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历代印章总汇
历代印章总汇
原文地址:作者:
源于孙宗之博客,在此致谢& &按照马士达先生的观点,“所谓,乃是以印章的形式来表现的一个特殊的门类。”可见,印章的形式同样也离不开线条的表现。书法线条的多样性丰富性为篆刻线条变化提供了有力的生发基础。笔法是书法的脊梁,刀法是篆刻的脊梁。有什么样的笔法,就有什么样的书法线条;有什么样的刀法,就有什么样的篆刻线条。我们就是要通过千变万化的线条来体悟刀法,用刀法去表现绚丽多彩的线条。在线条与刀法的磨合碰撞中,逐步培养确立自己的刀法审美观和线条审美观。这一点,真的很重要。
&&&&&如将刀法放在技术层面上讲,离不开冲、切和冲切结合。这是一般而言的,具体到古玺印式,其刀法变化则会复杂得多。这完全是因为参照的审美对象不同而引起的。在汉印那里,线条以直线为主,曲线为辅。细分有铸印的浑厚,有凿印的爽利。其刀法模拟特征是以长冲为主,短切为辅。其审美感觉是在相对稳定的线条排叠节奏中求得丰富变化,从静到动,以动制静;而在古玺印式中,线条以曲线为主,直线为辅。朱文印线条或白文印线条均似中锋行笔,极富屋漏痕意趣。其刀法模拟特征是以冲切结合为主,修饰为辅。其审美感觉是在跳动的线条节奏中求得凝练厚重,从动到静,以静制动。
&&&&& &一般认为,冲刀的速度很快,角度近乎垂直,入石较深;切刀的速度较慢,角度较小,入石较浅。其实,冲刀的速度也可以很慢,与石的夹角也可以很小,入石很浅;切刀也可以很快,近乎垂直,入石很深。前者披削得法,绝无轻薄;后者类似琢玉,古拗崎崛。入石的深浅其实质是为了行刀的方便。从一般意义上讲,不存在深就好,浅就不好,或浅就好,深就是不好。但因为刀法的不同,深浅也就成为影响线质的重要因素。创作家都知道,线质反映印花上,较深的朱、白文印线条在印泥的挤压下,在钤纸上留下较为清晰略有堆积感的痕迹,显得丰满有力;较浅的线条则相反,它所取得了是较为模糊不确定的效果,可以丰富印面层次变化。特别是后者运用在比较猛利的中,可有效地降低印面的火燥、轻薄、尖锐感。可见,刀法的运用不是绝对的,关键是看通过线条营造的艺术效果是否达到你理想的审美要求。为了达到最佳表现效果,现在钤印一般在钤纸下面不垫任何东西,直接用玻璃作为垫充物。所以,我们会看到篆刻家的钤印十分精美,非篆刻家的书画家用印大多雾里看花,无精打采。
&& 朱白文印风格的统一被看作是篆刻家成功的标志之一。基本而言,朱白文印创作的刀法是比较一致的,但在实际创作中,我们不难发现,因为朱白文印上的差异,其刀法还是要作些适当调整的。白文印对刀法要求似乎更严格些,一刀见性灵,微妙就在锋刃之间。朱文印的刀法相对宽松一些,修改的余地比白文印要大一些。 
&特定的技法有特定的表现对象,反之亦然。对于古玺印式创作来说,刀法的运用应该是不择手段,唯审美是从。刀法和线条的对应关系,要求我们不仅要通过大量的实际创作来积累掌握精湛的运刀之法,而且要积极培养树立敏锐的线条感悟能力,从同一时期的古文字系统中从一切可资借鉴的线条形式中(青铜器上的花纹、古陶文刻划等等)充分吸取养分,实现刀法和线条的流畅转换。
认清刀法的技术性质,可以帮助我们消除其神秘性。冲刀、切刀和冲切结合并不是很难理解,但具体施用则应相机行事,多端变化。我们知道,行刀的方向,走刀的快慢,入石的角度,力量的大小,包括刻刀的大小,石材的质地,钤印时垫充物等,都会对线条造成别一样的感觉。
&再进一步具体地讲,执刀之法,往往因人而异,不必强求一致。只要自觉运刀方便,易于发力即可。不论那一种执刀方法,都是以刀的一角入石,都能运用中锋或侧锋,都能使刀杆较坦或较陡。中锋线条含蓄,侧锋线条。刀杆坦则刀痕浅而阔,刀杆陡则刀痕细而深。吴昌硕、陈师曾象握棒一样握刀,由怀外向怀内刻。齐白石以大拇指、食指、中指掐紧刀杆,中指略往下按,无名指与小拇指握住印的右边缘,由怀内向怀外刻。浙派则以大拇指、食指、中指攥定刀杆,由右向左刻。吴氏执刀法较不易发力,但比较容易控制,易得稳健。齐氏执刀法则较易发力,但要注意石料的承力程度,以防破裂伤手和不要冲出印稿之外,影响线条表现。浙派执刀法则介于两者之间。
 运刀之法大宗有二种:
 冲刀:冲刀是一种持续推进的运刀方法。可以不停顿地将刀推进到笔划尽头,也可以有意识地在笔划的中途停顿,略动刀的位置后重新推进,可称为“短冲”。就中锋短冲单刀刻笔划而言,停顿后略提刀更进,能使刻出的笔划产生起伏的笔意;就侧锋冲刀而言,停顿后在原位将刀略微移动,能使刻出的笔划出现错落的动势。侧锋的短冲若稍走弧线,也能使笔划具有起伏的笔意。如果用侧锋且刀杆与印面的夹角接近三十度或更小(坦),其冲刀便叫做“披削”了。“披”有开廓的意思,“削”有斜向切割的意思,披削出的刀痕浅而阔。
 篆刻名家吴子健曾说,运刀之法无他,唯韧而已,若书之逆笔中锋也。这是创作家的精辟之言。一个“韧”字道出了刀法真谛。若能如此,一切制作方法则无可无不可。
有几个问题:
1、是不是都用平口刀?我觉得用平口刀刻印较好,用斜口的刻行草之类的边款较好。刀的大小呢?刃口的长度呢?
2、会不会用刀圆口的,制造线条的特殊效果?
3、做印需要用刀什么到,印面上的残点是不是用钉头刀打出来的?
4、有没有刮、擦的刀法? 5、线条努力追求书法的飞白、虫蛀等效果是否合适?
6、钤印一定要直接在玻璃上吗?是不是一定要上好的连史纸?钤印中的轻重,怕也是创作的一部分吧?钤印时追求墨色的浓淡效果,甚至故意留石屑于印面,钤出来会比有意打出来的白点更耐看。
隋唐宋金元印章
&& 隋代统一南北,年代虽短,印章制度却产生了非常大的变动,印章以实用为主,印面变大,朱文印增多,印文线条开始缠绕折叠等等。自此,随着文人的参与,官印与私印开始彻底地分化了,并产生了许多全新的印章类型。
&&& 1、。这一时期的官印以实用为目的,一般用铜质印材,并以印面的大小来区分官吏的等级。所不同的是大凡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官印中有的会加入本民族的文字。一般而言,唐代官印的印文线条较为均匀,与边框线条的粗细的差别不大,显得疏朗、空灵,它作为一种古代实用印章的新的表现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朱文印式发展的先河。宋代及宋以后,官印的边栏日渐加宽,文字则以“九叠篆”为主,显得繁琐造作,少有天趣。而有一种低下职位的官印——“朱记”印,由于不拘成法,自然真率,在篆刻艺术发展史上独树一帜。
&&& 2、。隋唐私印传世极少。唐宋时期,由于皇帝雅好书画,富于收藏,出现了专门的书画鉴藏印。文人士大夫也开始使用并介入印章的制作,他们既不属于一般官印的“板”,又不甘于一般私印的“俗”,当然也不满足于先前印章的形式与使用方法,从而逐渐产生了许多全新的印章形式。除了姓名印外,还出现了收藏印、斋馆印、字号印、词句印等等。这些印,在形式上大致存在两种追求,即对唐阳文官印的模仿和对汉白文印的效法,前者与唐代篆书的复兴有关,后者则与金石学的兴起有关。元代以赵孟睢⑽崆鹧芪淼脑煳挠∈胶头潞郝孜挠∈降某鱿郑蚩戳俗桃帐醯男率贝曛咀抛桃帐醯木跣选
&&& 作为实用的私印,唐宋以后,特别是到了元代,隶书印、真书印愈来愈为人们所使用,并逐渐演化为最简朴的“元押”,它作为私印以极端简单的形式表现,具有独特的审美趣味。
&&& 隋唐至宋元,乃至南北朝,是中国印章艺术的相对低潮时期。隋唐官印存世极少。隋朝短祚,唐代制度据宋人宋敏求《春明退朝录》记载,规定要上缴废印。一律送至礼部员外郎,先在厅前的大石上碎其字然后在销毁,故传世唐印更少。清以前甚少有这方面的资料,清人瞿中溶《集古官印考》收录了唐以来的官印一百多方,但只有考证,不见印文。1916年罗振玉著《隋唐以来官印集存》录有二百八十多方,有关隋唐以来的官印方有专书著录。
&&& 隋唐官印的一个特点是尺寸明显增大,一般在5至6厘米见方。另一个特点是改用朱文,这是因为南北朝后纸张代替了竹木简,废除了泥封之制,开始用印色直接钤盖在纸帛上。在纸帛上钤印,朱文的清晰醒目优于白文。又由于纸用面积都较大,以往的小印很难与之协调,印面自然也较汉魏时放大了许多。尺寸的扩大,细朱文篆体布白易失之疏散,所以隋唐以后的官印逐步脱离了汉篆风貌。为了追求章法上的匀整,对疏处以屈曲盘绕的笔画充实之,萌发了“九叠篆"的早期形态。
&&& 隋唐官印的印文仍以标准小篆为宗,篆法圆劲朴茂,结体行刀自然流畅,体势较为自由,显得拙朴生动。它即不像汉魏时代那样方正取势、印画布满,转折角度非常分明,也不像宋元以后官印那样过于追求“九叠文”形式,而是较少模式化,印的边栏也与印文基本相同,整体上谐调统一,气势浑然,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南齐.永兴郡印
隋.广纳府印
隋.观阳县印
唐.平琴州之印
唐.唐安县之印
唐.静乐县印
唐.齐王国司印
唐.瓜沙州大金印
唐.中书省印
唐.涪娑县之印
唐宋宫廷印
&&&& 宫庭在书画作品上钤印,应该说始于唐而盛于宋。唐太宗曾自书“贞观”二字的联珠朱文印,命玉工刻成后,专门盖在内府珍藏的书画典籍上。之后,唐玄宗有“开元"长方印专门用作鉴藏名迹的记号。张彦远《书法要录》引窦皋《述书赋》载:“贞观、开元,文止于二”。
&&& 宋朝皇帝徽宗赵佶雅好书画,喜欢在御府收集的名书画之上和自画的作品上加盖鉴藏印。因此,宋徽宗时代御府装卷,常常钤有许多印章,琳琅满目。特剧是手卷形式,在绫天头、前后隔水、本幅和贉尾纸等位置上,内府各印的钤印几乎成为一种固定的模式。最多见的有“大观”、“颐和”、“宣和”等联珠形式的小玺印和一枚圆形双龙印。宋高宗也有“绍兴”、“御书之宝”等鉴藏印。
五代南唐.建业文房之印
宋.内府书印
&&& 隋唐至宋元,乃至南北朝,是中国印章艺术的相对低潮时期。隋唐官印存世极少。隋朝短祚,唐代制度据宋人宋敏求《春明退朝录》记载,规定要上缴废印。一律送至礼部员外郎,先在厅前的大石上碎其字然后在销毁,故传世唐印更少。清以前甚少有这方面的资料,清人瞿中溶《集古官印考》收录了唐以来的官印一百多方,但只有考证,不见印文。1916年罗振玉著《隋唐以来官印集存》录有二百八十多方,有关隋唐以来的官印方有专书著录。
&&& 隋唐官印的一个特点是尺寸明显增大,一般在5至6厘米见方。另一个特点是改用朱文,这是因为南北朝后纸张代替了竹木简,废除了泥封之制,开始用印色直接钤盖在纸帛上。在纸帛上钤印,朱文的清晰醒目优于白文。又由于纸用面积都较大,以往的小印很难与之协调,印面自然也较汉魏时放大了许多。尺寸的扩大,细朱文篆体布白易失之疏散,所以隋唐以后的官印逐步脱离了汉篆风貌。为了追求章法上的匀整,对疏处以屈曲盘绕的笔画充实之,萌发了“九叠篆"的早期形态。
&&& 隋唐官印的印文仍以标准小篆为宗,篆法圆劲朴茂,结体行刀自然流畅,体势较为自由,显得拙朴生动。它即不像汉魏时代那样方正取势、印画布满,转折角度非常分明,也不像宋元以后官印那样过于追求“九叠文”形式,而是较少模式化,印的边栏也与印文基本相同,整体上谐调统一,气势浑然,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南齐.永兴郡印
隋.广纳府印
隋.观阳县印
唐.平琴州之印
唐.唐安县之印
唐.静乐县印
唐.齐王国司印
唐.瓜沙州大金印
唐.中书省印
唐.涪娑县之印
“朱记”官印
&&& 唐宋官印中还有末尾不用“印”,而用“记”或“朱记”的,后人谓之“朱记”。当然,这个“朱记”与泛指唐宋以后印章蘸红色印泥,钤于纸帛上,显得殷红醒目的那个“朱记”是两回事,可以说这两个“朱记”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
&&& 唐宋朱记,具有特定的格式,它的主要特征为:不全用篆书入印,而出现以隶书或楷书入印;印文较少盘曲折叠,章法结构拙朴自然,不作刻意安排;四面多是长方形状的;最后一条,也是最显著的一条,印文最末均有“记”或“朱记"的字样。这类官印是中下级官印的专利品,其文字朴实、稚拙,自然真率,绝无一般官印排叠装饰、基本布满的特征,给人以满不在乎、不经意而为之的感觉,甚而影响北方的辽、金。但正是这种不事雕饰的风貌,倾倒了后世无数篆刻家。结构随意恣肆,笔画欹斜参差,体势屈伸,无所顾忌,字字体现出童稚之趣,给人以憨态可掬、忍俊不禁的诙谐感。但这种似跌跌撞撞的不成熟的个体,被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后,整体无不包含内在的和谐与均衡。它的美正在于有着活泼灵动的气息,在篆法上不沿袭一般官印的规整、排叠之陈习,不追求横平竖直,布白均匀的模式,在欹斜与挪让中配合默契。有时将笔画隶化或楷化,增加了线条的变化。它的无拘无束,也使不加修饰的章法布白构成那种极端无序,反而有更高层次的意境之美。它既不同于官印的整肃,也与文入印的典雅相去甚远,而与下层百姓的质朴之风一脉相承,是传统民间艺术在印章上的反映。
&&& 朱记的独特趣味和意境,为丰富印章艺术做出了贡献,其与众不同的形制,在洋洋大观的篆书印林中独树一帜,开了隶、楷书入印的先河,启发了后世篆刻家不拘成法,勇于创新的思路。
五代.右策宁州留后朱记
五代.通远军遮生堡铜朱记
宋.都亭新驿朱记
宋.寿光镇记
宋.驰防指挥使记
宋.拱圣下七都虞侯朱记
宋.都检点兼牢城朱记
宋.州南渡税场记
宋.乐安逢尧私记
宋.义振左第一军使记
南宋.建炎宿州州院朱记
辽.开龙寺记
辽.安州绫锦院记
金.北京楼店巡记
唐宋文人士大夫印
&&&&唐宋文化艺术兴旺发达,上层社会盛行雅好书画之风。这一时期,文人、书画艺术家辈出,书法、绘画等艺术珍品繁多。印章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样式,与之密切相关,自然要进入他们的行列。因此出现了鉴藏、室名、别号印等“收藏鉴赏”印并不突兀。
&&& 唐宋官印相对于秦汉官印而言,已成日薄西山之势。因为官印形制单一呆板,不完全属于艺术,它所体现出来的艺术欣赏性质,只是一种不自觉的行为,而非主观上的追求。官印以外的名印、字号印、闲章,形式多样,尤其是字号印、闲章,则为宋代文人艺术家所独创,已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成就。这些文人士大夫用印,一般仍由印工制作,但不拘泥于官印的宽边朱文,而是朱白文并举,多种风格兼容,在文字的使用上表现出很大的灵活性,容纳了大篆、小篆、摹印篆等多种字体,和官印以九叠篆为唯一标准相比,丰富多了。其中体现出这类人群的审美取向。虽然流传不多,但它对篆刻艺术的贡献应该说大得多。另一方面它们沿袭古人风尚,反映出对金石学与印章的关系以及对印章自身的艺术美的追求,无疑与战国、秦汉玺印一脉相承。从艺术这一角度看,它们才是宋代印章的主流。
唐.端居室[李泌]
宋.张同之印
宋.张安道氏
宋.六一居士[欧阳修]
宋.秋壑珍玩[贾似道]
宋.楚国米芾
宋.赵明诚印章
宋.云壑主人[吴琚]
宋.齐周氏[周密]
宋.公堇夫[周密]
&&& 宋代官印的尺寸也较大,这是沿袭隋唐以来官印的特点。因文多九叠篆,也叫上方大篆,九叠的“九"字在中国古代常常是代表多的意思,并非九的确数。一般小篆书体,往往有疏有密,结体不易布满。所以就把篆字笔画来回弯曲盘绕,使得四面充实,布白对称饱满,产生均匀整齐,具有装饰性的美感。另外,这种繁复重叠的印文又使人难以辨认,有防奸辨伪的作用,加上巨大的形制,配以比印文宽出三至四倍的粗边栏,显示出官府衙门的庄重整肃、森严而不容轻视的气势。另外“九"为数之终极,也有“乾元用九"的含义,以此暗示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久远”,这种带有封建文化背景的印章形式,迎合了封建统治者的心态。所以,从宋元到明清时期的官印,一直沿用九叠篆印文。
&&& 宋代的官印,字形清晰,易于辨认,从其叠篆格式看,虽较唐代进了一步,但却远未达到金元时期叠绕环曲,不留空隙的地步。这种官印本身就具有较强的艺术气质,加上当时铸印的匠师们以此为职业,在无数次的制作中,必然要发现盘曲环绕的文字的艺术美(其实任何一种形式都有其内在的艺术魅力,关键在于作者是不是善于去发掘和展示)再综合自己的艺思浸润进去,使美的东西得以升华,更有一些职位较低的官印,如“军资库印”等篆字极少盘曲,线条圆润浑厚、自然流畅,甚为可爱。因此宋代官印所具有的篆法自然流畅,讲究线条丰润圆通的独特风貌,蕴藏着无数工匠不自觉的审美情趣和追求,蕴藏着他们在长期实践中迸发出的艺术火花。在中国篆刻艺术史上,它完全能据占据一席之地。
&&&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宋代官印的款识,其字体凿刻得歪歪斜斜,自然朴拙,有的带有明显的落刀起刀、刀锋偏侧的特征;粗细顿拙变化多端,这些出自当时工匠之手的凿款,开了印章刻款的先河,这一形式的崛起和流行,打开了边款艺术的大门,成为印章艺术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宋代官印对篆刻艺术的一个不可磨灭的贡献。
&&& 辽官印形式同宋官印基本相似。
宋.新浦县新铸印
宋.宜州管下羁縻都黎县令
宋.平定县印
宋.都纲库给纳部
宋.仗库会同
宋.军资库印
宋.上明图书
辽.清安军节度使之印
&&& 元文人印以元朱文为主。所谓元朱文印实际上是萌发于宋代,至元代吾丘衍、赵孟畛甲盍Φ囊恢侄捞赜∈健N崆鹧芩堆Ч疟唷,对古印的篆法、格式等作了论述。其中《三十五举》,叙列汉印篆体与印式的纲要,是最早研究印章艺术的专著。不仅如此,吾氏还有“小篆精妙,当代独步,不止秦唐二李间”之美誉。赵孟钏淙换共皇且晃患纯逃谝簧淼淖碳,但是他的书、画方面的精深造诣和对印章艺术的深刻思考,引导印章艺术步入传统的正道上来。他十分推崇汉魏印的典型质朴之意境。他亲手篆写印文,交由印工完成的印章,形态优美,风格典雅,一反当时印章刻意追求形式主义的流弊,使宋代任何一位文人的印章均相形见绌。我们从赵孟钜帕粝吕吹淖槭旨,对照他的书画作品所用印章的文字可以看到,这类印章的篆文书体,与古玺印尽管形貌不同,却有其精神,可谓在传统印学基础上,变革当时印风,闯出的一条新路。其篆节风格明显受到李阳冰篆法的影响,笔势圆转流畅,线条工细劲健,无疲软之病,章法布白匀称稳妥,婉丽娟秀中透出高贵雅静的气质,一洗唐宋以来九叠篆的旧习,正是这种独特印式,影响了元一代朱文印的形式,而且为后世篆刻家所效法,并称这种风格为“元朱文”,亦称“圆朱文”。这些文字秀丽的印章蘸上朱红色印泥,钤盖在书画作品上,与书法、绘画相映衬,实开文人在书画等各方面全面用印之先河。体现了赵孟钫馕淮笠帐跫叶喾矫娴男扪投杂≌乱帐跏榉篮驼路赖淖非蟆
&&& 正是由于吾丘衍与赵孟畹木薮笥跋,以传统印为正宗的审美观在元代士大夫文人中被普遍接受,元代文人用印朱文采用“元朱文”格式成为一大趋势。至今依然为许多篆刻家所效法。
&&& 文人真正自己动手刻印,相传始于王冕。王冕()字元章,号煮石山农、饭牛翁、会稽外史、梅花屋主。浙江诸暨人。出身农家,幼贫好学,当过牧牛娃,也在僧寺做过工。曾夜坐佛膝上映长明灯读书。会稽韩姓得知十分惊异,收为弟子,遂成通儒。王冕游时,客秘节卿泰不华家。泰不华拟荐以馆职,力辞不就,归隐故里九里山,以卖画为生。朱元璋攻下婺州后,招为谘议参军,未等建立大明,因病卒。
&&& 王元章以画墨梅名扬天下,作品花密枝繁,笔墨简捷淡雅,气息清新。亦工诗,精篆刻。著有《梅谱》、《竹斋诗集》。他用花乳石刻印的篆刻家,花乳石脆软细腻,容易受刀,表现刀法韵昧效果极佳。从而把篆刻创作从写篆到奏刀两个过程用一手来完成,这一印材的发明使治印艺术很快在文人当中普及开来,为以后流派篆刻艺术高潮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 王冕的同里刘绩在《霏雪录》中载:“初无人,以花药石刻印者,自山农始也。”又言:“山农用汉制刻图书,印甚古。汪古熊¤巾萄所蓄颇夥,然文皆陋俗,见山农印大叹服,且曰:‘天马一出,万马自喑,于是尽弃所有'”。
&&& 王冕传世的绘画作品中钤有画家自刻自用的印章,如“王冕私印"、“王元章氏”、“方外司马”、“会稽佳山水”等印,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印颇有汉代铸凿之味,这几方印不仅吸取汉人法度,表现了汉印的神采,而且也能刻出他自己的风恪。可塑性极好的花乳石,通过王冕精深的笔墨技法和挥运自如、痛快淋漓的刀功,的确如刘绩所言,令观者大为叹服,是隋唐以来的印章无法与之相比的。
元.布衣道人[吾丘衍]
元.吾衍私印[吾丘衍]
元.赵氏书印[赵孟頬
元.赵子昂氏[赵孟頬
元.赵[赵孟頬
元.松雪斋[赵孟頬
元.松雪斋图书印[赵孟頬
元.方外司马[王冕]
元.王冕私印[王冕]
元.会稽佳山水[王冕]
元.王元章氏[王冕]
&&& 金代官印总体上是承袭辽宋旧制,尤其对宋官印的借鉴较多,这是由于宋金对峙各占半壁江山的结果。宋朝深厚的文化、思想、礼制、工艺方面的根基,顺理成章地要影响文化气质稍弱的金人,为金人所仰慕、仿效,印章自然也不例外,对可以折叠盘曲的篆文较严格的小篆更易于接受。故金代用九叠篆入印十分盛行,元人更将是沿用于蒙文人印,于是,九叠文到金元时期,成为一种定制。
&&& 金代官印的印材有金、玉、银、铜。皇帝玺印用金,称宝,如金世宗则诏作大金皇帝万世之宝,系龙钮;太子之宝,为龟钮;“洗王之印"为驼钮。一般官印用铜,为长方形板状钮。钮顶常刻“上字"。
&&& 早期金代官印,即大定和大定以前的官印,布白整齐大方,篆法流畅秀丽,纯熟自然,典雅庄重,给人以美感,当是出于名家之手。如“汝阴县印"、“勾当公事之印"等,这些印线条拙朴生趣,盘曲方中寓圆,绝去生硬呆板之病,印面字的笔画排叠匀满有序,却富于变化,显得疏密有致,灵动自如,打破了人们对金官印板滞的陈见,表现出较高的艺术审美情趣。
&&& 元代官印中,处了用汉文篆书外,还采用八思巴文入印。元官印大都为实用品遗物,非出自墓葬品。
金.兴中统管都元帅府印
金.勾当公事之印
金.防城副统日字字号之印
金.汝阴县印
金.阿里合谋克印
金.交钞库印
金.易县尉印
金.越王府文学印
金.左副元帅之印
元.益都路管军千户建字号之印
元.太尉之印(八思巴文)
元.帖木儿不花记
宋元花押印
&&& 花押印又称署押印,它是起源于宋代,盛行于元代的一种私印,一种刻有花押样式的特殊格式的印章。所谓花押,就是“用名字稍花之",它是将个人姓名或字号经过草写,改变成类似于图案的符号。其最初的形态是南北朝时期的凤尾书,又名“花书"。这种印除具有一般印章的功能外,还有使局外人不易识别和难以摹仿的作用。
&&& 元代盛行花押印的原因,是因为做官的蒙古人、色目人很多不识文字,也不擅执笔签字画押,于是就在象牙或木头上刻上花押来代替执笔签字。明陶伸仪《南村辍耕录》中载曰:“为官者,多为不能执笔花押,例以象牙或木刻而印之”。由于元代的盛行,故俗称“元押”。此外,元代还有用蒙文刻成古代符节形式的印,从中剖开,双方各执一半,以为“持信”,称为“合同印”,亦属于押字印一类。
&&& 花押印,皆为朱文,形状多种多样。从传世的元朝押印来看,大体上是长方形的,有的仅一汉字,有的仅刻花押,有的上刻姓氏,下部兼刻花押。这上部的文字无论用楷书、隶书甚至篆书,都有一种古拙凝重的风格,是后世创作今体字印章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
&&& 花押印,在印学史上有其特殊的地位,尤为文人雅士所钟爱。它是宋元时期开拓和丰富印章艺术形式的一大贡献。这种印不仅是对肖形印和异形印的发展,而且与肖形印、异形印有异曲同工之妙。特别是印章中那种似文非文,似图非图的符号图案,大大启发了篆刻家们的思路,加大了印章艺术的内涵和外沿。对以后流派篆刻艺术百花齐放、万紫干红的繁荣面貌出了一把力。不失为印坛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这种花押印到明清之际,渐渐少了。明清流传下来的仅见一方明朝末代皇帝崇祯用的玉押
元.大吉[押]
元.琵琶形押
元.葫芦形押
種類/&&官印&&朝代/ 宋、遼、西夏、金釋文/ 拄攬躁滦U謀克印備註/ 金國官印大定一九年(一一七九)製邊款釋文:定一九年九月。禮部造。
種類/&&官印&&朝代/ 宋、遼、西夏、金釋文/ 首領備註/ 西夏官印
種類/&&官印&&朝代/ 宋、遼、西夏、金釋文/ 庫普里根必刺挚酥備註/ 金國官印承安五年(一二○○)製邊款釋文:承安五年閏二月。禮部造。庫普里根必刺挚擞 
種類/&&官印&&朝代/ 宋、遼、西夏、金釋文/ 桓術火倉之記備註/ 金國官印泰和元年(一二○一)製邊款釋文:泰和元年正月。禮部造。桓術火倉之記。
種類/&&官印&&朝代/ 宋、遼、西夏、金釋文/ 廣武縣酒務記備註/ 金國官印
種類/&&官印&&朝代/ 宋、遼、西夏、金釋文/ 曲阜縣酒務記備註/ 金國官印
種類/&&官印&&朝代/ 宋、遼、西夏、金釋文/ 昜縣尉印備註/ 金國官印泰和七年(一二○七)製邊款釋文:泰和七年十二月。禮部造。昜縣府印。
種類/&&官印&&朝代/ 宋、遼、西夏、金釋文/ 斡鄰阿鄰挚酥備註/ 金國官印大安二年(一二一○)製邊款釋文:大安二年四月。
種類/&&官印&&朝代/ 宋、遼、西夏、金釋文/ 翰林侍讀學士之印備註/ 金國官印大安二年(一二一○)製邊款釋文:大安二年九月。禮部造。越王府文學印。
種類/&&官印&&朝代/ 宋、遼、西夏、金釋文/ 越王府文學印備註/ 金國官印貞祐二年(一二一四)製邊款釋文:貞祐二年十一月。行部禮部造。斡林侍讀學士之印
種類/&&官印&&朝代/ 宋、遼、西夏、金釋文/ 稅務司記備註/ 金國官印
種類/&&官印&&朝代/ 宋、遼、西夏、金釋文/ 工監專印備註/ 西夏官印
種類/&&官印&&朝代/ 宋、遼、西夏、金釋文/ 行宮尚書省印備註/ 金國官印
種類/&&官印&&朝代/ 宋、遼、西夏、金釋文/ 都招撫副使印備註/ 金國官印
種類/&&官印&&朝代/ 宋、遼、西夏、金釋文/ 山東東路轉咚居備註/ 金國官印
種類/&&官印&&朝代/ 宋、遼、西夏、金釋文/ 東關縣新鑄印備註/ 太平興國五年(九八○)製邊款釋文:太平興國五年九月鑄
種類/&&官印&&朝代/ 宋、遼、西夏、金釋文/ 元帥監軍之印備註/ 金國官印
種類/&&官印&&朝代/ 宋、遼、西夏、金釋文/ 吉州刺史之印備註/ 金國官印
種類/&&官印&&朝代/ 宋、遼、西夏、金釋文/ 提控所印備註/ 金國官印天興元年(一二三二)製邊款釋文:天興元年六月日。中□□□□造。
種類/&&官印&&朝代/ 宋、遼、西夏、金釋文/ 知事之印備註/ 金國官印天興元年(一二三二)製邊款釋文:天興元年。行部造。
種類/&&官印&&朝代/ 宋、遼、西夏、金釋文/ 行軍萬戶之印備註/ 金國官印
種類/&&官印&&朝代/ 宋、遼、西夏、金釋文/ 征行萬戶所印備註/ 金國官印
種類/&&官印&&朝代/ 宋、遼、西夏、金釋文/ 萬戶之印備註/ 金國官印邊款釋文:□□□□。
種類/&&官印&&朝代/ 宋、遼、西夏、金釋文/ 萬戶所印備註/ 金國官印
種類/&&官印&&朝代/ 宋、遼、西夏、金釋文/ 千戶之印備註/ 金國官印
種類/&&官印&&朝代/ 宋、遼、西夏、金釋文/ 移改達葛河挚擞備註/ 金國官印大定一九年(一一七九)製邊款釋文:大定一九年八月。禮部造。移改達葛河挚擞 □□□□□□□。
種類/&&官印&&朝代/ 宋、遼、西夏、金釋文/ 首領備註/ 西夏官印
種類/&&官印&&朝代/ 宋、遼、西夏、金釋文/ 忠孝軍副統印備註/ 金國官印貞祐三年(一二一五)製邊款釋文:貞祐三年十一月日。山東東路行部造。忠孝軍副統印。
種類/&&官印&&朝代/ 宋、遼、西夏、金釋文/ 元帥督監之印備註/ 金國官印
種類/&&官印&&朝代/ 宋、遼、西夏、金釋文/ 義軍提控之印備註/ 金國官印
種類/&&官印&&朝代/ 宋、遼、西夏、金釋文/ 恩州饒陽鎮酒稅務記備註/ 大觀三年(一一○九)製邊款釋文:大觀三年二月。少府監鑄。
種類/&&官印&&朝代/ 宋、遼、西夏、金釋文/ 平定縣印編號/ (038c-1)備註/ 熙寧三年(一○七○)製邊款釋文:熙寧三年。少府監重鑄。
種類/&&官印&&朝代/ 宋、遼、西夏、金釋文/ 壯勇第五指揮使朱記備註/ 慶曆四年(一○四四年)製邊款釋文:慶曆四年。少府監鑄。
種類/&&官印&&朝代/ 宋、遼、西夏、金釋文/ 永靜軍?料院朱記備註/ 景德二年(一○○五年)製邊款釋文:景德二年四月。少府監鑄。
種類/&&官印&&朝代/ 宋、遼、西夏、金釋文/ 雄節第一指揮第三都朱記備註/ 元佑五年(一○九○)製邊款釋文:元佑五年六月。少府監鑄。
種類/&&官印&&朝代/ 宋、遼、西夏、金釋文/ 通道縣尉私記備註/ 崇寧二年(一一○三)製邊款釋文:崇寧二年□月。少府監鑄。
種類/&&官印&&朝代/ 宋、遼、西夏、金釋文/ 首領備註/ 西夏官印貞觀十一年(一一一一)製邊款釋文:貞觀辛卯十一年
種類/&&官印&&朝代/ 宋、遼、西夏、金釋文/ 提舉城隍司印備註/ 金國官印
種類/&&官印&&朝代/ 宋、遼、西夏、金釋文/ 新浦縣新鑄印備註/ 太平興國五年(九八○)製邊款釋文:太平興國五年十月鑄
種類/&&官印&&朝代/ 宋、遼、西夏、金釋文/ 虎翼右第三軍第五指揮第五都記備註/ 咸平二年(九九九)製 邊款釋文:咸平二年九月。少府監鑄。
種類/&&官印&&朝代/ 宋、遼、西夏、金釋文/ 神虎第二指揮第三都朱記備註/ 咸平二年(九九九)製邊款釋文:咸平二年九月。少府監鑄。
種類/&&官印&&朝代/ 宋、遼、西夏、金釋文/ 宣撫處置使司隨軍審計司印備註/ 建炎四年(一一三○)製邊款釋文:建炎四年二月。宣撫處置使司行府鑄。
種類/&&官印&&朝代/ 宋、遼、西夏、金釋文/ 趙南康郡王府武康軍節使平陽□位記備註/ 景定四年(一二六三)製邊款釋文:景定癸亥七月吉日。
種類/&&官印&&朝代/ 宋、遼、西夏、金釋文/ 鷹坊之印備註/ 邊款釋文:鷹坊之印。內少府監造。
種類/&&官印&&朝代/ 宋、遼、西夏、金釋文/ 嘉興府駐扎殿前司金山水軍第二將印備註/ 德佑元年(一二七五)製邊款釋文:德佑元年。文思院鑄
種類/&&官印&&朝代/ 宋、遼、西夏、金釋文/ 首領備註/ 西夏官印元德二年(一一二一)製邊款釋文:元德二年。袁堂盈設。
種類/&&官印&&朝代/ 宋、遼、西夏、金釋文/ 太師錢左相府之記備註/ 寶祐四年(一二五六)製邊款釋文:寶祐丙辰季春吉日。
種類/&&官印&&朝代/ 宋、遼、西夏、金釋文/ 嘉興府澉浦駐扎殿前司水軍第一將印備註/ 嘉定一六年(一二二三)製邊款釋文:嘉定一六年。文思院鑄。
種類/&&官印&&朝代/ 宋、遼、西夏、金釋文/ 馬軍左統治下左部統領之印
種類/&&官印&&朝代/ 宋、遼、西夏、金釋文/ 岳陽軍節度使之印備註/ 紹興二年(一一九一)製邊款釋文:紹興二年。文思院鑄。
種類/&&官印&&朝代/ 宋、遼、西夏、金釋文/ 紹興鹽官縣給納記備註/ 紹興七年(一一三七)製邊款釋文:紹興七年。□□院下界鑄。
種類/&&官印&&朝代/ 宋、遼、西夏、金釋文/ 鎮南軍節度使之印備註/ 紹興六年(一一三六)製邊款釋文:紹興六年。文思院下界鑄。
種類/&&官印&&朝代/ 宋、遼、西夏、金釋文/ 首領備註/ 西夏官印正德二年(一一二八)製邊款釋文:正德二年。□□□□。
&&& 魏晋时代的私印,尺寸大多数为2-4厘米见方,也有略小于此者,印文多为汉摹印篆。此时出现了一种“悬针篆”的字体,这种字体的特点是每个字的竖笔,都引长下垂,末端尖细,好象悬针的形状,还有一种“××印信”之类的私印,一般为朱文,尺寸较常见的私印大一些,也十分别致。魏晋私印中的三套印和五面甚至六面印,是汉印子母套印和两面印发展而来的。三套印为大的套中的,中的套小的,层层相套的组合印。如“刘龙印信”体内藏着“刘龙”,“刘龙”体内又藏着“顺承”。合起来成一体,分开成三方印,可单独使用,又可套起来方便携带,使用时有三种印文供灵活选择。真可谓匠心独运,别出新裁。六面印流行于魏晋及至隋唐,如署名“山曾”和“颜林”的两只六面印,其中“山曾”为曹魏时物,现藏湖南省博物馆。这些印大都结体方正古朴,章法布白严谨,疏密对比强烈,线条平稳中有变化。较多地保留了汉印的那种严整雄伟、浑厚苍劲、古朴凝炼的风格。
&&& 魏晋私印,与汉印浑厚的风格较为接近,有的完全具备汉印的神采,如“焦绍言事”、“王纲私印”二方,平正端庄,苍劲质朴。整体气势连贯,内蕴生动,实为魏晋私印中之精品。这一时期的朱文印出现较多,如“聊布印信”、“高恭印信”等,这些印线条细劲,结体平正中有变化。像“聊布印信”一方,粗看每个字都有些歪斜,但各字相互依存,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全印不仅法度谨严,气势浑然,而且显得活泼生动。
山曾六面印
&&& 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官印大致和汉官印相同。但制作上凿印多于铸印,印钮有龟、驼、鼻等形制,但铸造上工艺不及汉印精美,印文与汉印那种庄重浑厚、朴茂苍雄的风格略有不及,趋于瘦劲,布白随意,舒放自然。魏晋时由于封赠给少数民族的官印较多,为了使民族怀柔归顺,都在印首冠以“魏”、“晋”字样。在封赠时都较仓促紧迫,故以凿刻为主,因此形成了独特的凿印风格,这些官印虽不像汉印那样结构严谨、典重朴厚,然其具有的瘦健舒放、从容不迫、潇洒自如的印风,别具一格。
魏率善氏佰长
魏率善羌佰长
虎牙将军章
广武将军章
搏斗 汉 14*14mm
坐骑 汉 15*13mm
双兽 汉 32*25mm
人 汉 14.5*14.5mm
驯兽 汉15*15mm
坐骑 汉 12*12mm
门阙 汉 17*17mm
&&& 吉语印就是把吉利语刻成印章。这类印起于战国而汉代最盛。因为古人拜天信神,做事多尚吉祥,故专门将-些带有吉祥意义的词语刻入印章,以图吉利。吉语印的王要内容各朝代也有其特色,战国时多在三个字以内,如“昌”、“正行”、“得志”、“行吉”、“有千金”等;秦代常见“和众”、“敬事”、“相思得志”、“思言敬事”、“宜民和众”等。汉代一般为“日利”、“今日利行”、“日入千万”、“长富贵、乐毋事”、“永寿康宁”、“利行”、“日利长年”等。其中有一枚“绥统承祖,子孙慈仁,永葆二亲,福禄未央,万岁无疆”二十个字的朱文圆形吉语印,可谓词藻华美、吉祥无比了。在有的吉语印中,还饰有龙、虎、双鲤等吉祥图案,印面活泼多姿。宋、元之际盛行的成语印,实际上是吉语印的翻版。内容常是一些文雅的词句,后世篆刻家将其发扬光大,形成篆刻艺术主流——一种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造型艺术。
&&& 还有一种刻有“黄神越章”、“天帝神师”、“黄神之印”等道教用词语的印章,一些道家和信教者将其随身携带,作为辟邪降魔、消除灾难之用,有称之为厌胜印。晋代葛洪所著《抱朴子.登涉篇》中载:“古之人入山者,皆佩黄伸越章之印,......以封泥着所住之四方各百步,则虎狼不敢近其内也。”厌胜印起源于东汉,传世不多,较为珍贵。
黄神越章天帝神之印
日利十千万
万岁无疆。
&&& 封泥,又称泥封,是印章按于泥上作为实物和木制牍函封缄的凭证。卫宏《旧汉仪》中有“天子信玺皆以武都紫泥封”的记载。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硬陶罐口部的封泥盒,封泥文字“¤侯家丞”,甘肃金塔县汉代“肩水金关”遗址出土的封存文书的封泥装置上的封泥盒,封泥文字“居延右尉”,是古人使用封泥形式的珍贵物证。我们现在见到的这一时期的印章几乎全是白文(阴文),就是因为阴文钤于泥土变为阳文,易于辨识。封泥与古玺相表里,它可以说是秦汉印章在泥上的“印蜕”实物。隋唐以后,纸张的盛行,替代了简牍,印色取代了泥,封泥丧失了它的社会功能而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 封泥,不仅具有非同寻常的考古学术价值,更具有丰富的艺术内涵。经学者考证,现存的秦汉印实物,多半是殉葬用的明器,并非那个时期的实用印章,它的制作技术和艺术水平都难以和实用印章相比,而封泥则是由官方正式颁发的玺印,或者私家常用的玺印钤出的。因此封泥上的印文,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印章艺术的实际情况,无疑它是古代印章文化不可多得的宝贵遗产。另一方面,由于施行封泥时,软泥入槽多少不一,如正好填满方槽,则泥块干后呈方形,如软泥多而溢出方槽,则这块泥干后呈不规则的圆形,加之年代久远,自然剥蚀脱落致使封泥的边缘残缺破损,这种宽厚的边栏,粘连断续,极富变化,给人以古拙质朴,自然率真的美感,其美妙在于实中见虚,虚中见灵,气格壮伟雄强而意味纯朴谐和,天然去雕饰。
&&& 封泥在篆刻艺术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清末篆刻大师吴昌硕印作中,那种高古雄浑,大气磅礴的风貌,无不留有封泥的气质和古韵。他是从封泥中吸取养份,最有成就的一代宗师,吴氏在《聋缶》一印的边款中曰:“力拙而锋锐,貌古而神虚,学封泥者宜守此二语。”又说“方劲处兼圆转,古封泥时或见之”。
思车丞印[实物]
杜丞之印[实物]
御府丞印[实物]
宗正[实物]
大司空印章
丞相之印章
汉鸟虫书印
&&& 在传统的汉私印中,可以看到一种富于装饰性的文字,其书体屈由盘绕,笔画多变化为鸟头或虫鱼龙等形态,这就是古代所谓鸟虫书在玺印中的运用。鸟虫篆文字大约产生和流行于春秋、战国及秦汉两朝。汉代许慎《说文解字》序中载:“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徐铉注:“虫节即鸟书,以书幅语,首象鸟形”。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王子匜、越王勾践剑、越王矛等青铜器铭文,书体笔画皆作鸟虫形,这应是鸟虫书的最早形态。鸟虫书文字是一种经过美化和艺术化了的文字,可以说是文字的美的创意,它所表现出来的那种鸟翔夔翱、繁复奇妙、生动华美的情调,将人们求美爱美的心态,发挥得淋漓尽致。
&&& 汉代玺印是留存鸟虫文字的最大媒体,在方寸之间不仅蓄储了较多鸟虫篆字体,而且让我们领略到古代工匠们的精湛技艺。这些印中的文字线条极尽盘曲婉转错落之能事。那种富丽俏美、千姿百态的外形和极具腕畅、飞舞、流动之美,扑面而来,令入赏心悦目。
&&& 鸟虫篆印在构图上能利用简繁的处理,体现出主次感和虚实感,这种不平均的笔画安排,使印面疏密对比,变化多端,顿生情趣。如“扬玉”“天胜”二印。但更多的是一种庄重稳定中寓动势构图,如“薄戎奴”、“夷吾”、“新成甲”、“日利”等印。鸟虫篆印,通过夸张的手法和鸟、虫、鱼、龙等形态,在方寸间表现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奇趣盎然,美不胜收。
&&& 印章自战国时代盛行一直到宋元明,历代玺印的材制均以铜为主,或者浇铸、或者凿制。除了铜印以外,还有金印、银印、铁印、玉印、琥珀印、玛瑙印、象牙印、骨角印、瓦印、水晶印、磁印、紫砂印、黄杨木四、竹根印、瓜蒂果核印等。品种繁多、丰富多采。至于石印,往往归为元末王冕所创。但倘若笼统地讲石印是王冕首创,则不免让人误解,真实汉以前就已出现石印,因为“石”的范围很广。自明清直至今曰广为流厅的实际是“花乳石”古称“花药石”。汉代则多为滑石。
&&& 汉代石印多用于殉葬。这种习俗一直沿用到明代。汉时有职官迁,死必解印绥的规定;唐代更由于有一律上缴废印的制度,因此,随葬的官印常以滑石摹刻代之。私印亦有用石刻者。由于这种滑石柔嫩受刀,化学成分和硬度及色泽方面与王冕首创的花乳石相近,其镌刻较之玉印、铅印等更能运作自如,得心应手。
&&& 战国古玺无论官玺、私玺,质地大都是铜质,间有银和玉,印材选用并无定制。而到了秦代就有了严格规定,只有帝王用自称“玺”,以玉作印材。臣民用印称“印”,不能用玉。汉代偶有用玉的,如“皇后之窒”,和“淮阳王玺”。私印中用玉的则屡见不鲜。
&&& 拥有或佩带玉器,在古代是王公贵族的一种高雅风尚,因此对玉质的选择,文字章法及制作的工艺要求都很高。根据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玉印来分析,它的制作水平相当高,印面文字精致,章法严谨,笔势圆转润泽。由于玉质的耐腐性,它能经过漫长的岁月而较好地保留本来面目。玉质坚硬,难以受刀,白文印不可能刻得非常粗壮。因而产生了特殊的篆刻技法,即人们通常所谓的“平刀直下”的“切玉法”。粗看笔画平直规整,然全无板滞之感。这种庄重典雅,凝炼稳妥,高古秀丽的汉代玉印,给人以雍荣华贵,气息纯正的审美情趣。
&&& 将军章,是汉印中一种风格独特的印章,它是汉官印中武将们的专利品,故称“将军章”。将军章的制作方法是凿制,也就是在预制的金属印坯上击凿印文,这是由于军事活动频繁,武将调遣大多因军情紧急而必须立即拜封,印章便只能仓促凿成。甘旸在《印章集说》中言:“凿印以锤凿成文,亦曰镌,成之甚速……名曰‘急就章'军中急于拜封,故多凿之,以利于便”。将军用“急就章”,官职高的两凿成文,印章比较规整,官职低的一凿成文,则简单随意。
&&& 将军章较铸印显得无拘无束,自然天趣,锋芒毕显,荒率挺拨。印文凿刻刀痕明显,线条生动,简炼有神,笔尽而意无穷。有时歪歪斜斜,信手拈来,即兴而作。然其稚拙中寓精巧,真率而绝去雕饰的意趣,给后世的篆刻家以极大的启发。
巧工中郎将印
新邢军护军章
广汉大将军章
赤城将军章
虎奋将军印
虎奋将军印
&&& 汉私印,数量极多,形式丰富。在文字、材料和制作方法上与汉官印基本一样,只是尺寸略小,其用途、形制更加广泛,艺术特色更加突出。在小小的方寸之间融进了万千气象,印工们精湛的技艺,杰出的构思,创造牲地发展了印章的艺术形式。如朱白相间印,利用感观错觉,造成比重均衡,轻重得当,浑然一体的视觉效累;回文印的独特章法,四灵印文字的瑞庄与吉祥物的生动活泼对映成趣;肖形印的古朴醇厚,栩栩如生的人与动物形态;缪印和鸟虫篆的盘曲自如,奇丽多姿等。总之,汉私印以它洋洋大观的形式,构成了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令人在高古新奇、生动沉稳、浑穆玲珑中,产生印章艺术美的享受。这里只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文字印。而肖形印、鸟虫篆印则另篇单独欣赏。
杨武私印 杨子方印
朱聚 朱长孺[两面印]
张毋巳[两面印]
赵多[四灵印]
徐成舒徐仁[四灵印]
&&& 汉代是印章艺术发展成熟的鼎盛时期。其影响深远,经久不衰,至今依然是篆刻家们所追摹的典范。汉官印分铸印、凿印两种,一般文官多用铸印,军中在急需时的“急就章”颁发给兄弟民族的官印,则采用凿制,印文以白文居多,书体是由小篆演变而来的“缪篆”,这是一种从篆书向隶书过渡的文字,结体方中寓圆,按六书稍作增减,改小篆之形式,不改小篆之笔法,近隶书体势,而不用隶书之磔法。一变秦印之柔媚为苍劲有力。汉官印总体艺术风格浑厚古朴,外拙内巧,端庄凝重,平正自然,落落大方。但亦不乏粗放雄伟,瘦劲峻峭和奇崛苍茂一路风格的,正是它的多姿多彩,使印章艺术进入了空前繁荣的阶段。
&&& 汉印对篆刻艺术的影响是巨大的,清陈鸿寿曾说:“初学治印,以汉人为宗,心摹手追,必求神似,才能使印章成为上品。”汉官印中匀整朴茂一路的白文印最具代表性。其中满白文印,如“东郡守丞”、“巧工司马”等,苍劲浑朴,笔画自然得天趣,紧处密不透风,疏处宽可走马,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给后世篆刻家很大启发。
安平侯印章
汉匈奴破虏长
常乐苍龙曲侯
琅邪相印章
&&& 秦代的私印,也以凿制为多,形状上长方形的比方形的多,也有椭圆形、圆形的。印面亦加有边栏界格。无论何种形状,体积都较小,俗称“秦小印”,印文笔画秀美可爱,字体依形附势,随遇而安,结体疏朗茂密相融,极为和谐统一,且凿刻技艺精湛,显示治印工匠高超的应变能刀和工艺技巧。由于秦王朝的寿命短,所以当时的臣民还都是战国末期的遗民,他们所用的私印,除文字外较少受官印形制的制约,还自然沿用战国末期的印式,因此,颇多战国私印的遗韵。
&&& 秦私印中正方形与圆形印,凿制精细,字体遒丽端雅,这类印文字更接近同时代凿刻的诏版铭文特点。方形、圆形中的两字小印,由于被安排在左右狭长的界格之内,因而体势修长,线条优美。印文雍容舒展,婉转自若,布白上部敛收,下部疏放,加上印工们娴熟的凿刻技术和铜质印坯的特色,行转精巧自如,刀情笔意俱全,玲珑剔透,令人不忍释手。秦私印中的半通印多具率真意趣,两个字在上下方形框内,看似不经意为之,但挪让、参差变化又十分得体,直率拙朴,天然去雕饰,更有审美情趣和审美价值。后人从中得到启发,使篆刻艺术步入更高的境界。秦私印中的椭圆形印,也刻得十分精巧,起落转折极见笔墨情趣,字与印形统一和谐,古朴生动。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废除了东方六国异体文字,实行“书同文”的政策,制定了整齐化一,但并不呆板的秦篆,通称小篆。我们在秦印中看到的就是这类文字,其特点是遒劲安样,工稳自然。秦官印以其创制的小篆笔画为基础略取方势,体势与秦诏版、秦权量,以及琅琊台刻石、泰山刻石上的文字基本相同,很容易与战国或战国以前各国文字,特剧是各国的玺印文字相区别。在传世的秦官印之中,从文字、史料、制作方法等方面分析,个别官印其时代上限可能早到战国晚期,如“昌武君印”,有些则可能要推迟到汉初,这是因为秦王朝历史甚短,存世秦官印极少的缘故。
&&& 秦代官印与战国官玺明显不同,秦时只有皇帝的印称“玺”,百官皆称“印”或“章”。秦官印除天子用玉外,一般官吏为铜质,多为白文凿印,通常2至3厘米见方,正方形印喜用田字界格,印文分布格内。这种格式,使小篆字体在方形框内经过减略、移位、挪让等手段的处理,成为趋于严整的“摹印篆”,改变了小篆的修长貌,因而与印章的形式相统一,显得平正秀丽,笔势圆润流畅,挺拔有力。这种汉“摹印篆”的早期形态,率意自然,颇多古朴之气。与方形印同时并存的还有一种“日”字形边框的印,正好为正方形官印的一半,称为“半通印”。这类印的特点与正方形官印大致相同。秦官印在章法上更加严谨,疏密虚实安排得当,它在古玺印自然古朴风格的基础上由圆向方过渡,故印面方中寓圆,于遒劲安祥中溢出灵动多变之姿,给人以活泼自如、诙谐风趣的感觉,体现了较丰富的艺术内涵。从形式上看它虽然不及古玺丰富多彩,但具有的继往开来的鲜明的时代特征,为汉印——中国篆刻艺术辉煌时期——奠定基石。
右马将厩秦汉魏晋印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同文字一样,已经初步形成了统一的官印制度:确立了秦代制作玺印的标准书体,印材质地及形状、大小有明显规定,并以此来区分官吏的大小与等级。秦代的私印,也逐步被官印所同化,显示出一种秩序与井然。尽管如此,秦印仍然具有相当高的审美价值。印章书体相对于当时小篆在结构、疏密与舒展关系上的"印化",以及边栏界格的支撑与充实,使秦印有一种平稳、安定与充实的美感,并开启了汉印精美、质朴之先河。
  秦代建立起来的印章制度,到汉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并奠定了玺印"盛于汉"历史地位。汉印种类繁多,较之古玺与秦印,汉印显现出方正、质朴、平和、博大的整体风貌,这种风貌不仅与中华民族的崇高审美理想相契合,同时树立了后世篆刻艺术的最高审美典范,正是汉印的风貌,造就了千百年来中国人对印章的审美感知力。
  汉印的风格容量极大,在金、银、铜、玉、石等各种材料上,印工用琢、铸、凿等多种制作方法,让印面产生不同艺术效果,同时对缪篆的不同处理及由此所产生的印文异化,使缪篆的平整绝不是绝对的均匀、整齐与机械划一,而是包含了种种潜在的对立的统一。除此以外,在汉私印中,还体现出在外在形式上的更加丰富与变化,在印文的处理章法布局乃至于制作工艺方面,在平正朴茂的总体风格之中,还体现出一种追求装饰与精致的风尚。
  值得一提的还有秦汉封泥。封泥是古代印章作为封缄时在泥团上形成的印记,它可以弥补存世秦汉官印的不足。在艺术方面,由于它特殊的质地(泥),使用特征及由此所产生的极为自然的不规则的边栏,使其呈现出一种与秦汉印相对应并互为补充的纯朴虚和与天真自然的美感。
&&& 魏晋南北朝篆刻承汉印之风,正如明甘旸所说:“魏晋印章本乎汉制,间有易者,亦无大失。”(《印章集说》)因此广义的“汉印”是包括魏晋南北朝印章在内的,不过这时的篆刻趋于瘦挺方直,率意为之,不及汉代印章精整严谨,沉穆雄浑。这与书法的发展一样,魏晋隶书与汉隶不同,是时代使然。其时印文书体也与《正始石经》接近。魏晋南北朝官印各朝均有定制,印材仍为金、银、铜、玉,钮除龟钮、驼钮、鼻钮、瓦钮外,出现了辟邪钮。其时最具特点的印章有四种:多字印、多面印、悬针篆印和朱文印。
&&&& 古肖形印,亦称形肖印、生肖印、象形印或图案印、画印、封蜡印、封泥印。这些有别于文字印的玺印反映的内容十分广泛,有描绘当时人们狩猎、搏兽、战骑、饲禽、牛耕等情景以及鼓瑟弹琴、歌舞伎乐、车马出行、乘龙跨虎等生动场面。但最常见的是虎、马、鹿、羊、熊、龙、兔、驼、鹊、鹭、鸡、鱼、龟等动物,少数如驼鸟、犀牛等罕见的外来珍禽异兽也时有所见。古肖形印大致上起源春秋时期而盛行于战国和两汉,有待人们考证的是肖形印很少见于秦玺,到汉末已趋衰落,六朝时期几乎绝迹。肖形印的用途,主要是用作封识木竹制的牍函,或作避邪、祥瑞、敬神之物,也有配之赏玩的。
&&& 古肖形印是我国印章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相当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匠师们调动惊人的艺术手段,以古朴典雅的造型,洗练传神的笔触和严谨的构图,强烈的装饰牲,以及沉郁浑厚的风格,于方寸之内,创造出一个丰富多彩的缩微图案。春秋战国时期的肖形团以人物禽兽为主,手法凝练含蓄,深沉雄强,形象与铜器、漆器等花纹中的同类物形相似。图形均刻画得栩栩如生,形象简洁却活灵活现,令人产生无穷的遐想。鸟兽之图形印,都有些神秘诡异的情调,大概是集各种禽兽之特点于一身的原因。其线条朴劲,形态粗扩,貌在似与不似之间而神采毕现。
&&&& 汉印中的人物禽兽,多数造型已十分准确洗练,一望而知,这些作者已具备精湛的写实技巧和丰富的生活以及观察能力。这些印有的虽不过一厘米方圆,却将复杂、丰富的人形、动物表现得惟妙惟肖,匠师们游刃徜徉,从容自得,印面毫无紧迫杂乱之感。
&&&&& 烙马玺印是我国古代官方用于烙马的专用玺印,属于官印的一类。这种形制很大的朱文印为铁质,印钮的上部有方孔可纳入木柄,乃为烙火方便之作。
&&& 烙马玺印特征鲜明,风格独具,在我国印章艺术中占有一席之地。据文物考证和文献记载,自战国以来,各代都有烙马用印。如《北史·魏孝文帝纪》:“延兴二年(公元472年)五月,诏军警给玺印传符,次给马印”。在《唐六典》卷十一中也有:“凡外牧进良马,印以三花飞凤之字为志焉。细次马送尚乘局者,于尾侧依左右间印以三花;其余乘马送尚乘者,以凤字印印右髆”。这些记载,证明战国以来各代都有烙马印。
&&& 罗福颐《近百年来对古玺印研究之发展》中云:“传世古印中,有烙马用印,在1930年《贞松堂集古遗文》始发表汉代‘灵丘骑马'烙印,于是古烙马印初次见于著录,由此推之,前人印谱所载‘¤骀'及‘常骑'(此骀是太常骑马之省文)皆是古人烙马用印也”。烙马印遗世较少,其中最著名的有二方:一为战国的“日庚都萃车马”印,一为汉代的“灵丘骑马”印。这类印因其形状巨大,而印面布局舒展开阔,跌宕多姿,挪让变化极富神韵。字体笔画琶苍浑古朴,体势奇特恣肆,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常为后世篆刻家所借鉴。
战国.日庚都萃车马
汉.灵丘骑马
虎 战国 11*11mm
斗舞 战国 12*13mm
动物 战国 直径13mm
凤 战国& 直径24mm
鹿 战国20*18mm
动物 战国16*16mm
鸡 战国 直径15mm
车骑 战国15*15mm
双凤 战国18*18mm
鹿 战国 12*12mm
发表评论:
馆藏&82505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印章qq头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