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格里拉县地图虎跳峡镇土管村有多少人口

时代先锋:爱洒香格里拉
――追记献身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优秀藏族干部龚曲此里
记者&&朱思雄
日08:12&&&来源:
E-mail推荐:
  资料照片:2005年5月,龚曲此里(中)在香格里拉城区建设工地参加劳动。  钟兴良摄(新华社发)  迪庆,有传说中的香格里拉,13个世居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
  龚曲此里,云南省迪庆军分区原副司令员,藏族共产党员,将自己毕生的心血和智慧,融入到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维护藏区和谐稳定的伟大事业之中。
  日,怀着对党和军队的无限热爱、对各族群众的深深眷恋,55岁的龚曲此里倒在他心爱的工作岗位上,永远地离开了他挚爱的这片土地。
  香格里拉街头,上万藏汉群众垂首含泪,自发走上街头,举着花圈,捧着哈达,转着经筒,为他送行。
  龚曲此里去世一年多来,来自云岭高原各族各界的悼念者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追寻他的足迹,缅怀他的伟业,寄托无尽哀思……
  “高原儿女最珍惜阳光的温暖,翻身农奴最能体会党的恩情。党和少数民族群众血肉相连,我要成为一座桥梁,把党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
  1954年7月,龚曲此里出生在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佛山乡一个贫苦的藏族家庭,他的祖辈世世代代都是农奴。龚曲此里从小就听阿爸阿妈讲旧社会受压迫、受剥削的悲惨往事,讲共产党、“金珠玛米”(藏语:解放军)带领翻身农奴建设美好生活的历程。
  1970年,年仅16岁的龚曲此里在父母的支持下报名参军,很快由一名普通的藏族青年成长为一名合格的革命军人。1974年5月,龚曲此里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说:“我是一名翻身农奴的儿子,站在党旗下庄严地向党宣誓的时候,我感到无比自豪。没有党的培养,就没有我的今天,我以我们藏族人特有的虔诚向党保证:永远跟党走,终生不言悔!”
  维护民族团结的“守护神”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迪庆藏族自治州经济基础薄弱,所辖三个县有两个是国家级特困县,一个是国家级贫困县。
  2001年6月,龚曲此里到德钦县佛山乡调研,发现纳古村党员结构老化,导致党组织凝聚力和党员模范带头作用不强。他语重心长地对当地干部说:“基层党组织是维护民族团结的基石,不把基石打牢固,就经不起风吹雨打,藏区的和谐发展就会受影响。”
  他主动把纳古村作为党建联系点,加强对村里年轻人的帮助培养。35岁的村委会会计格茸此里成为他的第一个帮带对象,经过培养和严格考察,格茸此里当年底就加入了党组织,第二年高票当选为村委会主任。
  “党员作用发挥好了,群众奔小康就有了‘主心骨’。你们入党后,一定要记住龚曲副司令员的话,当好团结发展的带头人。”日,龚曲此里去世后的第一个党的生日,在鲜艳的党旗前,德钦县佛山乡纳古村党支部书记尼布庄重告诫两位新党员。
  “是谁让我们住新房哎”
  过去,香格里拉县角玉各社村民住的房子多为木板搭建,低矮潮湿、光线昏暗,而且人畜混居,卫生条件极差,既不利于森林资源保护,使用寿命又短。
  2002年,龚曲此里到这里看到这种情况,心情十分沉重。他对军分区的同志说:“当年,藏族群众是通过解放军认识共产党的。今天,我们不让他们尽快住上宽敞明亮的新房,就有愧‘金珠玛米’这个称呼。”
  经龚曲此里向军分区党委汇报并考察论证,决定帮助村民改建通风明亮、结实耐用的彩钢瓦房。很短时间,12万元援建资金筹集到位。
  为买到最便宜的建材,龚曲此里亲自组织人员带车直接到丽江、大理的货物集散地采购。那段时间,龚曲此里一有空就往乡下跑,既监督施工,又带头和泥搬瓦,忙得不亦乐乎。经过两个多月的紧张建设,角玉各社22户人家全部搬进了新家。
  “为信教群众创造好的佛事环境,我们有义务”&
  “加强民族团结要具备广泛的群众基础,包括团结与我们信仰不同的僧侣和信教群众。”这是龚曲此里独到的见解。
  2002年,在龚曲此里的倡议下,军分区提出了“营院和寺院”、“军人和僧人”共建结对思路。他经常和军分区其他领导一起,进寺庙,讲政策,送温暖。天长日久,活佛、喇嘛被他们打动了,感动地说:“共产党的官心是热的,‘金珠玛米’的情我们记在心里。”迪庆州最大的两座寺庙里的住持活佛都成了龚曲此里的朋友。
  德钦县佛山乡纳古村西里同、的小拉宫两座寺庙,年久失修,透风漏雨,僧人生活环境很差,信教群众开展宗教活动受到影响。龚曲此里了解到这一情况,在县里和州里多方协调,争取和筹措到8万多元资金,在当地政府组织下,对两座寺庙进行维修。
  经过3个多月的努力,寺庙和僧人宿舍修整一新,龚曲此里前前后后已经自己“贴”进去两万多块钱。
  有人问龚曲此里:“你是‘金珠玛米’,管寺庙的事干啥?”
  他说:“尊重各族群众的宗教信仰自由,是我们党的一贯政策。我是党的干部,为信教群众创造好的佛事环境,我们有义务。”
  “德钦弦子”放光彩
  龚曲此里家乡的“德钦弦子”,集歌、舞、乐于一体,被誉为藏族优秀文化的杰出代表。随着一代代老艺人离世,许多年轻人赶“时髦”不愿意学,“德钦弦子”处于濒临失传的境地。
  “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德钦弦子’在我们手中消亡,我们就是历史的罪人。”龚曲此里不管是担任后勤部长,还是副司令员,每次到地方开会、联系工作,都利用一切机会,反复宣讲抢救和发扬“德钦弦子”的重要性。
  在他的奔走呼吁下,“德钦弦子”被德钦县列为重点抢救的民间艺术,专门组织人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搜集整理,并于1998年出版了“德钦弦子”乐谱,实现了“德钦弦子”由“口口相传”向文本传承的历史转变。
  2003年,担任省人大代表、州人大常委会委员的龚曲此里,与其他代表又联名提出了全面加强迪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倡议。2005年,“德钦弦子”被云南省批准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德钦弦子”重现“青春”,成为展示民族团结进步的一道亮丽风景。
  “作为民族地区的党员领导干部,只有真正为民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才会让老百姓对党更信服、感情更深。”
  几十年来,在广袤的迪庆高原,龚曲此里那一串串扶贫帮困的感人故事,像格桑花一样散发着芬芳。
  在各族群众心目中,龚曲此里就是“穿军装的菩萨”,是共产党专门派来帮助他们的。
  龚曲此里就是这样,始终饱含深情,践行宗旨,服务人民。
  他说:“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惜生命一样珍惜民族团结。”
  “山顶部落”笑开颜
  “申它卡,山高路又远,爬坡走得两腿软……”这句流传在香格里拉县五境乡的民谣,是对泽通村申它卡社的真实写照。
  2005年9月,龚曲此里到这里检查民兵工作,村民围住他,你一言我一语地“诉苦”:金沙江把村子堵在半山腰,大家出山只有一条“羊肠路”;山里土特产多,要运出山,人背马驮得走四五个小时,才能到达离村最近的集市;村民的人均年收入还不到400元……申它卡社被戏称为与世隔绝的“山顶部落”。
  老乡们期盼的眼神、恳切的话语,让龚曲此里夜不能寐:不摆脱贫困,要谈民族团结进步,只能是句空话。
  回到军分区,他立即向分区领导作了汇报,建议将申它卡社作为扶贫点挂钩帮带。经过4个多月的筹划,2006年刚开春,分区政委瞿云福和龚曲此里就带领民兵进了村。
  隆隆的“开山炮”,震醒了“猫冬”的乡亲们。龚曲此里与大家同吃住、同劳动,白天黑夜连轴转,经过近半年苦战,耗资90多万元、长20公里的乡村公路,硬是在崇山峻岭和悬崖峭壁间被他们一锤一锹凿了出来。
  公路修通后,龚曲此里等分区领导又为村民引来自来水、建起沼气池,组织民兵农技服务队定期走村串户传授科学种养技术,推广种植起了山核桃、白云豆等新品种,申它卡社村民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去年人均年收入已达1300元。
  吃蔬菜有营养
  龚曲此里走到哪里,就把文明新风带到哪里。
  由于大山阻隔,迪庆州许多偏远乡村的群众仍然沿袭着一些原始的生活方式。
  “过去,我们一直不吃蔬菜,也没种菜。”德钦县奔子栏镇73岁的洛桑老人说:“前些年,迪庆军分区的官兵走村串户,动员我们种蔬菜、吃蔬菜,说吃蔬菜有营养。等他们一出门我们就把菜扔了。”
  土生土长在藏区的龚曲此里想,要让乡亲们学会吃菜,首先要教会他们种菜。1986年5月,时任德钦县人武部副部长的龚曲此里,不仅自己给奔子栏镇的村民购买了20多包菜种,还让后勤科采购物资时多买些菜种,有村民需要就送给他们。
  然而,当他们主动把菜种送给村民时,村民并不接受,龚曲此里耐心地说:“你们先拿去种着试试,即使不吃,也可以喂鸡喂猪。”村民领走菜种后,他又打着背包住进村里,从平整菜畦、播撒菜种,到浇水施肥、搭设菜架,手把手地教他们种菜,包括教他们如何做菜吃。
  文明带来进步,也带来了富裕。在龚曲此里的努力下,迪庆的街头破天荒出现了卖菜的藏族村民,还涌现出藏族人经营的蔬菜专业化生产村。
  藏族“阿爸”
  龚曲此里有一双已经参加工作的儿女,可无论在他生前还是去世后,叫他“阿爸”的人有好几个,有藏族,有彝族,有白族,有汉族――一些受他帮助的孩子们出于最本能的感恩这样叫他。
  “我想读书……”1997年8月,时任迪庆军分区后勤部部长的龚曲此里收到一封写在练习本上的求援信,信封上写着“迪庆军分区大门转龚曲此里收”。
  写信的是香格里拉县虎跳峡镇土官村刚小学毕业的彝族女学生吉心梅。一个多月前,吉心梅考取香格里拉县第三中学。但由于父母长期患病,家里还有3个弟妹需要照料,无力供她上初中了。
  一天,她随阿妈到镇上申请回销粮指标,看到《迪庆日报》刊登了一则龚曲此里帮助贫困学生的消息,便鼓足勇气给龚曲此里写了这封信。
  龚曲此里收到信后,辗转打听了七八个村子,走了10多公里山路,找到吉心梅家。吉心梅“扑通”一声给龚曲此里跪下,说不出一句话。龚曲此里把带来的2床被褥和3套衣服送给吉心梅家,并留下第一学期300元学费,叮嘱她:“只要好好学习,就是读高中、读大学,我也供你!”
  在龚曲此里的资助下,吉心梅如愿考上高中、大学,如期完成学业。2007年7月,吉心梅从云南民族大学毕业,学校推荐她到昆明工作,她却告诉龚曲“阿爸”一个“惊人决定”:家乡土官村小学因缺教师、100多名学生面临辍学,她决定回到家乡当教师。
  龚曲此里去世后,一直想像女儿一样尽尽孝心的吉心梅,再也没有机会报答她最崇敬的人了。她说:“我要追随阿爸的足迹,沿着阿爸未竟的事业,做一个像阿爸一样一辈子不讲回报、奉献毕生的好人……”
  “天空中最美的风景是彩虹,高原上最美的风景是和谐。我愿化作彩虹,搭起民族的团结桥,为藏区的和谐安宁贡献力量。”
  迪庆州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4%,藏传佛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并存,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任务艰巨。目前迪庆藏族人口14万余人,在外藏族4000多人,顽固的“藏独”分子利用宗教、民族等问题制造分裂,千方百计进行拉拢、煽动和渗透活动。
  在迪庆工作24年,每次下乡,龚曲此里都利用自己藏族干部的身份,与藏区的僧俗群众广交朋友,抓住一切机会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民族宗教政策,加深了藏区群众对民族团结的认识、对共产党的拥护和爱戴。
  藏区的僧俗群众敬重他、信任他。
  “这样的事,决不允许在迪庆发生!”
  龚曲此里深知自己是藏汉一家、民族团结的受益者,是党的民族政策让他有了今天。
  日早晨,龚曲此里的母亲不幸病逝,正忙于民兵训练的他请假回德钦县老家奔丧,600多名亲朋好友从四面八方赶来吊唁。第二天,拉萨“3?14”事件发生了。
  “这样的事,决不允许在迪庆发生!”当看到部分不明真相的群众思想有波动,龚曲此里强压失去母亲的悲痛,立即把前来吊唁的群众召拢起来,动情地说:“是共产党让我们翻了身,做了主人,现在国家对藏区政策越来越好,建设、扶持力度愈来愈大,家家户户的生活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家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不要听信别有用心的人造谣诬蔑。要相信党,相信政府!”
  一席话,说得一些原本有“想法”的群众低下了头。
  当得知附近有座寺庙的僧人准备进藏时,龚曲此里立即前去做工作。
  他请寺庙的住持当着围观群众的面把僧人召集起来,推心置腹地和他们交流:“现在的政府,连你们亲戚朋友家养老母猪都发补贴了,你们还有什么不知足的?解放前老百姓吃的是啥?过的是啥日子?你们去问问那些老人,他们心里最有数!”
  龚曲此里的一番话,让在场的僧人和群众豁然开朗,纷纷打消了去西藏的念头。
  “不要听信谣言”
  “阿爸阿妈,拉萨市发生的极少数不法分子打、砸、抢、烧暴力事件,是达赖集团有组织、有预谋、精心策划的。他们看不得我们穷人过上好日子。你们一定要认清达赖的真面目,告诉亲戚和乡亲,不要听信谣言,安心放牧,安心生活……”这是迪庆军分区独立营藏族战士扎西罗布写给家里的一封信。
  拉萨“3?14”事件发生后,匆匆办完母亲丧事赶回分区的龚曲此里,把某营51名藏族战士召集在一起,进行座谈交流,帮助他们解开思想疙瘩。随后,他又挨个找藏族战士谈心,耐心细致地对他们进行引导。
  在龚曲此里的教育帮助下,51名藏族战士主动拿起笔给家人和亲戚朋友写信,告诉他们事件的真相,分析新、旧社会的发展变化,劝说亲友珍惜团结、维护稳定。全营51名藏族战士以及他们的亲友,没有一个人出现问题。
  与分裂势力划清界线
  香格里拉县松赞林寺是云南省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目前在寺院学习、生活的僧侣有800多人。崩主活佛是该寺藏传佛教修行造诣较深的活佛之一,在云南藏区信教群众中有较高威望。
  2008年6月,经过龚曲此里沟通协调,迪庆军分区派出10名官兵来到松赞林寺,与僧侣们座谈交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讲清“3?14”事件的真相,同时还派出医务人员,深入寺庙给广大僧人送医送药。
  日,在龚曲此里的再次协调下,崩主活佛一行8人应邀到迪庆军分区做客,与分区领导和数十名藏族官兵座谈,表示要带领广大僧侣发扬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坚决与达赖分裂势力划清界线。“不管是僧人还是群众,都是社会的一分子,都有促进社会安定繁荣的义务……”&崩主活佛的发言,赢得僧人和官兵阵阵掌声。
  “‘3?14’事件以后,龚曲此里不到4个月就跑遍了迪庆州所辖的3个县29个乡镇,行程5000多公里,作报告46场次,为7.3万名群众宣讲党的民族和宗教政策。”&迪庆州委书记齐扎拉说:“全国五大藏区中,只有迪庆没有出现一条反动标语,没有人喊一句反动口号,更没有发生一起群体性事件,迪庆州39座寺庙无一名僧人闹事,这其中,龚曲此里功不可没!”
  “军人的本职就是保家卫国,随时准备为国家利益而流血牺牲,在祖国需要时,勇敢地去战斗。”
  龚曲此里过生日选在8月1日,他父母只记得他是哪年出生的,没有记下生日。
  “我是军人,‘八一’建军节就是我的生日。这个日子好记,又有特殊的含义,我和所有的中国军人一起过生日。”
  入伍39年,无论是在浴血奋战的战场上,还是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无论是在基层工作,还是领导岗位上,他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革命军人,是藏族党员领导干部,始终视使命重于生命,把民族团结进步看得比什么都重。
  “群众还没转移完,我不能走!”
  和平年代,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是对军队和军人的重要考验。
  2005年8月下旬,金沙江上游连降暴雨。沿江的香格里拉县五境乡、上江乡、虎跳峡镇已有部分房屋被淹。
  “那几个乡镇的情况我都熟,我又是分管军事工作的副司令,理应打头阵。那点小毛病,耽误不了事!”说完,龚曲此里揣上“速效救心丸”,带领百余名官兵率先奔赴灾区。
  “责任到人,分片承包,决不让一个群众留在危险区!”为尽快把群众转移到安全地带,他把民兵分成9个小组,冒着随时都可能逼来的洪水,挨家挨户搜寻,或背或搀,把老弱病残迅速送到临时安置点,当天就安全转移群众360余人。
  第二天,他们又赶往灾情最重的士旺村。一段地势较低的沿江公路被洪水淹没,前行受阻。龚曲此里把绳子往腰间一捆,第一个跳进水里为队员们探路,由于长时间劳累和泡在水中,他两次摔倒,险些被洪水卷走。
  看见他扛着一个装满群众衣物的大麻袋,脸色苍白,脚步踉跄,一个战士硬要抢过麻袋,被他一把推开。刚走出不远,龚曲此里脚下一滑,栽倒在地。
  正在现场指挥救灾的迪庆州委书记齐扎拉赶紧叫人把龚曲此里扶上车,准备送医院,他清醒后却跳下车对书记说:“群众还没转移完,我不能走!”
  经过3天3夜的奋战,群众最终安全转移了,龚曲此里却在医院病床上躺了9天。
  四天五夜降“火魔”
  “灾情就是命令,在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面前,军人要敢啃骨头。”龚曲此里这样说。
  迪庆高原气候干燥、森林覆盖率高,是森林火险的高发区。
  日晚上,一场突如其来的森林大火,转瞬间向虎跳峡镇土官村袭来。火场植被为灌木林、针叶林和混交林,火借风势,熊熊烈焰蹿起10多米高,染红了半边天空,直接威胁着附近30多户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接到求救电话后,迪庆军分区政委瞿云福和副司令员龚曲此里率领官兵迅速奔赴火场。午夜时分,200余名官兵终于赶到火场,龚曲此里查看火情后,迅即兵分两路带人与“火魔”展开了搏斗。
  为了不让大火向村子蔓延,龚曲此里和官兵们一起冒着零下10摄氏度的严寒,不顾生命危险,用锯子、斧头、柴刀等工具奋力开设隔离带,几次被石头、树枝绊倒,手上被划了几道血口子,身上伤痕累累,始终战斗在第一线。
  20米宽的隔离带开设好后,龚曲此里又带领官兵昼夜轮班扑灭明火。他饿了咬几口压缩饼干,渴了喝几口雪水,头晕心慌赶紧含几颗丹参滴丸,痛风发作贴几片膏药,一天下来也睡不上个囫囵觉,身上的迷彩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
  整整四天五夜过后,看到明火终于被彻底扑灭,极度虚弱疲劳,忍着病痛的龚曲此里一下子晕了过去。
  “藏区需要我”
  长期在高原工作,使龚曲此里昔日健康的身体患上了多种高原疾病:冠心病、高血压1级、肾功能不全、高尿酸血症、高原风湿病……
  本来有好几次机会,他可以不去高原工作,也可以调离,但每次他都选择舍弃。
  1985年12月,按当时的规定,在边防工作了15年的龚曲此里,可以调到省城昆明工作,但当他得知迪庆正急需藏族干部时,便主动要求调到迪庆。
  迪庆军分区政委姚世忠告诉记者:“后来,组织上几次想把他调离迪庆,他总是以‘党的事业比个人的身体更重要,藏区需要我’为由婉言谢绝。”
  2007年12月,龚曲此里在副师职岗位上任职满10年,按有关规定可以离职,到海拔低的地方休养。
  云南省军区政委郎友良找他谈话时,他却提出,作为一名藏族军人,考虑到迪庆藏区的稳定和发展,我想离职不离岗,继续为党工作,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做贡献。
  经过研究,省军区党委接受并上报成都军区,批准了龚曲此里的留任申请。
  郎友良政委再次找龚曲此里谈话,并代表省军区党委交代他三项任务:多进寺庙,团结好广大僧侣;多到乡村,开展好群众工作;多下基层,搞好传帮带。
  组织上的信任,让龚曲此里干劲倍增。每天工作超负荷运转,对患严重高原综合征的龚曲此里来说,已是对生命极限的挑战。
  他没有退却,无怨无悔。
  日,龚曲此里正在给维西县人武部部长和志钢打电话,询问征兵工作开展情况时,突然晕倒在办公桌前……
  手术后住院期间,龚曲此里仍然惦记着工作,牵挂着藏区的和谐稳定,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
  2009年1月,郎友良去昆明总医院看望龚曲此里,躺在病床上的他强打精神说:“政委,你交给我的三项任务,我还没完成呢!”
  郎友良哽咽着告诉记者:“人都病成这样了,心里想着的,还是使命、任务和民族团结工作。”
  这,就是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当代革命军人的境界和追求。
  龚曲此里虽然走了,他的崇高形象在迪庆各族人民心中,依然像梅里雪山一样,那么挺拔,那么巍峨!&
(责任编辑:高雷)
推荐此新闻至人民微博:
用户名:&密码:&&
相关专题? ?
我要发表留言
人民网强国社区注册用户可以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
1.2.3.4.5.6.7.8.9.10.
&&?频道精选
?? ? ? ? ?
历次党代会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云南香格里拉发生森林火灾 一灭火武警牺牲(图)--青岛新闻网
云南香格里拉发生森林火灾 一灭火武警牺牲(图)
15:07:18 云南日报
云南香格里拉发生森林火灾 (图片来源:中央台电视截屏)
  本报讯
1月6日下午,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虎跳峡镇土官村发生重大森林火灾。武警迪庆州支队1
00余名官兵第一时间赶赴火灾现场投入灭火战斗。1月7日10时30分,在松林坪谷地箐沟清理火场的支队教导队士官班长平批被云杉枯木意外砸中,当场牺牲。
  入冬以来,迪庆州境内持续干旱,6日下午,海拔3000米,森林覆盖密度大的虎跳峡镇土官村发生特大森林火灾,由于火场突起大风,在40分钟时间里,火场扩大到2000亩失去控制。接到州委、州政府参加灭火战斗的命令后,支队官兵连夜开进,通过急速行军和艰难跋涉,于7日9时40分赶到火灾现场,紧贴火线清理余火,以防复燃,保护扑火人员安全的任务。曾多次参加抢险救灾活动的教导队新兵班长平批正带领战士用锄头抢挖隔离带,用树枝扑打余火。10时30分,火场突起风向不定的8级大风,密集的松树、箭竹被迅速点燃。这时,一棵直径约1.2米,长12米的枯木突然滚下,全神贯注灭火的平批由于避让不及,被压倒在枯树下,当场壮烈牺牲。
  据了解,平批,日出生于香格里拉县尼西乡新阳村民委员会,藏族,团员,初中文化,2003年12月入伍到武警迪庆支队服役,先后在支队直属一中队担任战士、副班长、班长等职务,2005年11月,他以优异的成绩选取一级士官。
(卜贵明 耿江海) 
责任编辑:林彦婷
页面功能 &【
】【打印】【】
相关链接:
青青岛短信中心
选报纸类型青岛日报 青岛早报
青岛晚报老年生活报高家坪村(云南省迪庆州香格里拉县虎跳峡镇下辖村)_百度百科
?云南省迪庆州香格里拉县虎跳峡镇下辖村
(云南省迪庆州香格里拉县虎跳峡镇下辖村)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高家坪村隶属于虎跳峡镇东坡村行政村,属于半山区(坝区、山区或半山区)。位于镇边,距离村委会7.00 公里,距离 镇5.00公里,(是 村委会所在地)。国土面积2.04平方公里,海拔2,200.00米,年平均气温13.10 ℃,年降水量726.00毫米,适宜种植等农作物。有耕地80.00亩,其中人均耕地1.57亩;有林地1,704.00亩。全村辖1个村民小组,有农户12户,有乡村人口51人,其中农业人口51人,劳动力28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20人。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7.3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2,113.00 元。该村属于绝对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该村截止2006年底,已实现通、通、通 (或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有(无)路灯。全村有0户通自来水,有5户饮用井水,有12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 %)。有12户通电,有0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10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 %、 %和 %);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7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7户(分别占总数的 %和 %)。该村到乡镇道路为 路(或不通路);进村道路为土路路面(水泥路、柏油路、弹石路或土路);村内主干道均为硬化(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码头)5.00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5.00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1辆,拖拉机 0辆,摩托车0辆。
高家坪村基础设施
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5户;装有太阳能农户0户;建有小水窖0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0户。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70.00亩,有效灌溉率为 %,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70.00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1.37 亩。
该村到2006年底,农户住房以 之一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0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0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12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还有0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
高家坪村农村经济
该村200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7.33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3.29万元,占总收入的 %;畜牧业收入1.44万元,占总收入的 %(其中,年内出栏肉猪30头,肉牛3头,肉羊7头);渔业收入0.00万元,占总收入的 %;林业收入0.20万元,占总收入的 %;第二、三产业收入2.40万元,占总收入的 %;工资性收入0.00万元,占总收入的 %。农民人均纯收入2,113.00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0.00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5人(占劳动力的 %),在省内务工5人,到省外务工0人。
高家坪村人口卫生
该村现有农户12户,共乡村人口51人,其中男性29人,女性22人。其中农业人口51人,劳动力28人。
到2006年底,全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0人,占人口总数的%(人员名单附后);参加农村合作医疗51人(人员名单附后),参合率 %;享受低保0人(人员名单附后)。
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镇(乡)卫生院, 距离村委会卫生所7公里,距离镇卫生院5公里。
企业信用信息您现在的位置: >
香格里拉县人民二○○六年工作大事记迪庆藏族自治州人防办
来源:未知&& 作者:YN66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 20:18 点击:次
相关新闻>>
近日,江西省和自治区部分领导职务调整;省松原市主要负责同志双向交流任职;云南省迪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近日,江西省和自治区部分领导职务调整;省松原市主要负责同志双向交流任职;云南省迪
近日,江西省和自治区部分领导职务调整;省松原市主要负责同志双向交流任职;云南省迪
热门关键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香格里拉县政府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